电气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05 16:12:54

电气工程专业课程设计

电气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篇1

关键词: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黄文力(1974-),男,河南孟州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何琳琳(1972-),女,河南郑州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B4700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05-03

近年来,由于隶属机制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日常管理以河南省为主,同时学生的就业形势也由定向培养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因此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改变过去单一管理类的专业设置,调整设立了“管工结合、文理并重、管理学科优势明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方针,大力发展工科专业。于2001年筹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其后根据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一步细分,于2008年新设置了自动化专业,从而引起了对电气专业原有的专业特色、人才定位、课程设置等一系列新的思考。本文主要介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发展的特点,讨论相应课程体系的建设,及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对本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调整时,把原来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电器及其控制”、“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及“电气技术”四个强电类专业合并而成的专业,是新专业目录中合并调整原有专业最多的新专业之一。[1]新专业的建设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改变了过去专业设置过多、过细的做法,强调本科阶段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具有强电与弱电、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软件与硬件、元件与系统相结合的特点。由上述的发展可以看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该是一个以强电为主、强弱电相结合的专业,应该体现以“强电为体、弱电为用”的理念,培养的学生既要懂强电又要懂弱电,既搞硬件也搞软件,既掌握电气技术的专业知识,亦了解计算机与电子技术的应用。[2]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良好的文化科学素质及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的学生由于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等技术的基础训练,既具有电气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自动化与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其在今后的就业中具有较大的优势。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我国电力工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现今无论是发电装机总量还是年发电量在世界上均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人均装机量与人均年发电量都远远落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电力工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了特高压的发展战略,并且提出构建智能型坚强电网的概念与目标,为电力工业、电气设备制造业及相关的机械、材料工业提供了无限的发展潜力。[3]

河南省在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中指出:“加强电网建设,增强电力输送能力。加快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城网的自动化水平”与“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电站辅机以及中高端电工专用设备,风能、低温余热发电设备”。现如今,发展循环、低碳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电力工业必将在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事实表明,高质量的电能供应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河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需要有大量合格的电气工程师,而这正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根本使命与发展前景。因此,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专业紧密跟踪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规划,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时调整专业的办学方向,力争办出专业特色,培养出更多的电气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现状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是一所按二本招生的普通本科院校,是面向地方经济和航空工业生产第一线,培养输出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基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01年筹建,根据电力工业发展现状与区域经济特点,提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且结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工科发展的水平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师资力量,编制了偏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的课程体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经过数年的建设,并且与21世纪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相适应,于2008年对原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了细分,新设置了自动化专业,并且该专业在师资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这些都促进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强电本色的回归,推动了对相应课程体系及专业定位的思考。

虽然近几年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专业基础与兄弟院校相比还很薄弱,实验条件与师资力量还很有限,仍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仍需且必须定位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到电厂、电力设计单位、电气制造企业及各工矿企业从事与电气相关的设计、运行、管理等工作。

4.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与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学科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强,除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外,还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以后主要在生产第一线从事运行与管理等工作。应用型人才首先是一种创新人才,具有把理论知识和技术转化为实践生产力的创新能力;其次也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因为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而要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往往不能仅靠一种专业知识,实践的创新多出现在学科边缘或者各学科的交叉处,因此应用型人才也是一种复合型创新人才。[4]

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是简单地增减几门课就能做到的,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如何建立以强电课程为主,渗透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透彻理解相关的课程及经受实践的检验。

二、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电气专业新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着重突出“以强电为主,弱电为辅,强弱电、软硬件、电气控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特色,主要依据四个基本原则:一是突出强电特色,并且结合电力发展前景与现有师资力量,设置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二是紧密结合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保持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教学四年不断线;三是强化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保持实践教学环节四年不断线;四是激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结合学生就业需要,注重课程安排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新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是适应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细分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自动化专业的发展需要,突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强电特色,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设置。

1.课程体系的改革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原电气专业结合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自动化两个专业的内容,专业的特点为“强弱结合、适当偏弱”;新电气专业的特点转变为“强弱结合、强电为主”,专业课程的口径相对变窄。新电气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再是电气专业与自动化专业的区分,而是电气专业内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方向的设立。由此考虑把原来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改为更符合新电气专业特点的一级学科基础课—二级学科选修课—跨二级学科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新的课程体系保证了学生的理论教学在满足基本学分的前提下,能够小于2500学时,同时优化了课程内容,扩大了选修课程范围,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励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表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一级学科

基础课 自动控制原理(双语)、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双语)、电磁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变流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专业技术讲座

二级学科

限选课 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远动及调度自动化、发电厂电气部分

电机设计及优化、电机与拖动基础、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电器学

跨二级学科

选修课 高电压技术、发电厂动力部分、供配电技术、电力市场基础、电力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与应用;检测技术及仪表、传感器应用技术、楼宇自动化系统、微特电机、交直流调速系统与MATLAB仿真;单片机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电气与PLC控制技术;机械制图CAD技术、软件技术基础(双语)、可视化程序、EDA技术(双语)、工业组态技术;科技论文写作

跨专业

选修课 管理学、市场营销学;音乐欣赏、美术鉴赏;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双语)

实践教学

环节 金工实习、专业实习、专业调查、认识实习、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公益劳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选)、PLC课程设计(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选)、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设计(选)、电力拖动课程设计(选);电气专业制作实践、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电机学课程设计、电力电子课程设计

2.课程内容的优化

新的课程体系在强电专业“宽口径”的前提下,突出“厚基础”的要求,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的学时比例达到总学时的74%。在实现了同一专业的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完全打通,专业主干课程也基本相同,而专业方向的不同只体现在专业课程中的非主干课程及实践环节的要求的基础上,[1] 新课程体系既实现了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又强化了对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同时还突出了不同的专业方向特色。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更加突出强电特色,突出计算机技术与弱电控制技术在本专业领域内的运用。按照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专业方向,设置了两个特色显著的课程模块作为任选的必修环节。另外,按照“拓宽”与“加深”的原则,开设总数达到19门的二级学科选修课,学生可以选修其中的5~7门。按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设置了跨专业选修课与全校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生在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方面修习约6门课程。

3.授课时序的调整

按照先基础后专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保持计算机教学、英语教学不断线,科学分配各门课程的授课时间与学时。

(1)保持计算机教学不断线。计算机课程按照教学次序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机械制图CAD技术”、“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工业组态技术”、“电力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交直流调速系统与MATLAB仿真”、“EDA技术”、“可视化程序”、“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

(2)保持英语教学不断线。建议取消“专业英语”课程,增开双语课程教学。用英语(或双语)教学的相关课程包括:“大学英语”、“电路”、“软件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EDA技术”、“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

(3)科学分配各学期的课时量。如第一、第二学年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可以适当增加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课时量;第四学年学生因社会实践、找工作、考研等,学习效果下降,此时可以突出计算机与实践教学环节,利用课程的强实用性平抑学生的浮躁心态,最大限度保证学习效果。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环节,是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要素。各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的人才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包括实验条件的完善、实验内容的设计及实验教师的素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组成,组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由线到面、由基础到综合,分层次、全方位的内容体系。[5]

1.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

课程实验包括电工电路、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C++语言、单片机原理、电气PLC原理等。

课程设计是工科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信息检索、相互合作,初步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主要由核心专业课程与部分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如“电机设计”、“电力系统分析”、“单片机原理”、发电厂电气部分等的课程设计构成。

2.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由校内与校外两部分组成。校内实习基地主要由校办工厂组成,完成金工实习、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基础性专业训练;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包括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成都飞机制造厂、贵州飞机制造厂等,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接受现代化企业的生产教育,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3.毕业设计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课题多来自于工程实践。题目通常由导师自行拟定,或者来自于导师科研项目的某一模块,或者来自于导师熟悉的专业领域,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题目陈旧、知识面过窄、实验条件较差、学生支差应付、成果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现阶段可积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中期抽查考核,组织讨论,询问学生等;对学生加强考勤,不定期考查,组织中期检查与预答辩等。二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科知识范围内自由选题,激励他们选择来自于生活实践、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三是创造条件允许学生到实习或工作单位做设计,聘请企业中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

除了以上基本的专业实践环节之外,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电子设计”等全国大赛,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制作,建设专业的开放型实验室,积极探索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

四、结束语

电力工业巨大的发展空间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办学方针的转变,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抓住此发展契机,基于“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电气专业的教育理念,构建了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为今后培养大量合格的应用型电气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对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仍需经受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丁坚勇,向铁元,张承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之管见[J].中国电力教育,2000,(1):34-37.

[2]华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的思考及探索[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2,(2):34-37.

[3]黄文力,张丹.构建和谐电力系统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27(3):53-55.

[4]华红艳,齐桂森.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定位[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25(4):157-158.

电气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篇2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是涉及多学科、多种技术系统综合集成的专业,结合我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学型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现代民用建筑和智能建筑的电气自动化系统和智能化系统的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及产品开发等工作。毕业生可在建筑行业中的设计院、建筑电气安装公司、自动化设备安装公司、监理公司和装潢公司等单位从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监理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也可在大型酒店、体育中心、写字楼、智能大厦、房地产公司等单位从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管理等技术工作,还可在设备生产单位和管理单位从事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必要的实践环节进行培养。笔者主要探讨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如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达到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培养要求。

1 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

我院根据培养本科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验、专业方向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专业方向综合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本专业每学年都结合有关课程有针对性地安排实践教学。其中,第一学年安排了军事技能训练和计算机强化训练,第二学年安排了金工实习、英语强化训练、电工实习1、电子实习,第三学年安排了电工实习2、电子课程设计、电控及PLC课程设计、建筑电气CAD应用训练、建筑供配电工程课程设计和电力电子课程设计等,第四学年安排了单片机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方向综合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通过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力以及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等。实践教学时间在42周左右,累计学分占总学分的22.95%。

2 实验课程设置科学合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高

公共基础模块课程实验有物理实验32学时,大学计算机基础及C语言程序设计和文献检索上机共56学时。专业基础模块课程实验有电路系统实验、电机与拖动实验、电子技术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共96学时,工程制图上机8学时。专业模块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实验8学时和专业方向综合实验16学时。另外,专业选修课电气控制与PLC检测技术等课程也安排了相应的实验。实验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满足了学生深刻理解相应课程理论知识和培养动手能力的要求。对实验教材和实验指导书进行科学合理的修订,最大限度地减少验证性实验,充实和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开发性实验。实验开出率100%,课程实验含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90.90%。

3 推进校内实验室建设,建成建筑电气系统集成分中心

为保证教学计划实施,学院进行了广泛调查和研究,科学制订和认真执行实验室规划,加大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力度。2008年,建设建筑电气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验室;2009年,建设住宅智能化系统实验室。从2011年起,在原有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以省级电气与新能源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抓手,在项目的资金控制、前期调研、计划论证、采购招标、合同论证、安装调试验收等环节上层层把关,稳步推进实验室建设规划的实施,按时、高质、高效地完成建设任务。现在,省级电气与新能源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心拥有21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

电气与新能源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筑电气系统集成分中心,现有价值21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在校学生的建筑电气、楼宇智能化技术、楼宇自动化技术、安全防范与监控系统和建筑电气工程设计与施工等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服务于校内教师的科研工作及校外企业的员工培训等。

目前,建筑电气系统集成分中心建有5个专业实验室,配备完善,设备先进,利用率高。专业建筑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验室可开出给排水系统、变频恒压供水系统、中央空调系统、中央空调系统和照明与供配电系统实验;建筑智能化系统实验室和建筑智能化综合布线系统实验室可开出对讲门禁系统、巡更与闭路监控系统、智能家居系统、三表抄送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实验;安防与消防系统实验室可开出火灾报警系统、消防喷淋系统、防火卷帘门系统、室内对讲系统、安防监控系统、防排烟系统、群控电梯系统实验;建筑影音与会议系统实验室可开出声道音频系统、视频系统、扩声、会议系统实验。

建筑电气系统集成分中心实现了智能集成工作站集成软件技术方案:建筑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验室、建筑智能化系统实验室、安防与消防系统实验室3个实验室的24口百兆可管理以太网交换机,分别与智能集成工作站的三层交换机连接;智能集成工作站通过智能建筑集成管理系统(IIBS),采集实验室教师机设备管理信息,将各实验室子系统的信息资源汇集到一个系统集成平台上,集成软件监测建筑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验室5个设备所有数据信息;教师版集成软件与学生版集成软件的通讯协议代码开放,方便学生自行开发集成;智能集成工作站学生机两两一组,通过以太网交换机完成计算机网络实验。学生机与智能集成工作站通过三层交换机组成局域网;智能集成工作站显示的设备运行状态参数通过投影仪显示到屏幕上,将建筑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验室设备数据传输到工业自动化网络服务器上,成为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子系统。建筑电气系统集成分中心结构设置合理,功能清晰,实验内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新颖性。

4 推进校内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习内容全面广泛

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教学计划,为了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技能,我们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在校内或校外进行实习。设置的实习环节有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对于每一次实习实践教学,都制定详细的实习大纲、实习指导书、实习计划安排等,并制定较为可行的学生实习考核办法。实习结束后,学生要完成实习报告。教师认真总结,为各类实习教学文件的修订提供依据,便于以后实习计划的安排与组织实施。

通过金工实习,学生加深了对机械加工中常用加工方法的了解,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通过电工电子实习,学生加深了对电工电子电路的设计制作和安装调试的感性认识,初步掌握了电工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学生学习和了解了智能化建筑行业工作流程以及建设和管理过程,了解和掌握了建筑电气工程和建筑智能化工程中系统设备的组成、运行工艺流程、工作原理以及操作规范等内容,了解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集成方法与软件功能等。除校内物理及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图书馆、行政楼、电气与新能源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以外,我校进一步加强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与国内10多家企事业单位实习基地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校内外实习基地完善稳定,实习场所设备齐全,实习内容全面广泛,涉及电梯、空调、建筑供配电系统、消防安防系统、室内外照明工程、舞台影音系统、给排水工程等,满足了本专业实习教学要求。建立健全实习环节的管理和考核机制,激发实习带队人员的积极性。此外,我们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选派部分年轻教师到企业一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并建立长期的产学研互助关系。

5 课程设计内容丰富,综合运用并巩固提高课程理论知识

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我们安排了两周课程设计,综合运用并巩固提高在课程及其他先修课程中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初步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及独立设计的能力,训练设计构思和创新能力。

本专业设置的课程设计有电子课程设计、电控及PLC课程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力电子课程设计、建筑供配电工程课程设计、建筑电气CAD和专业方向综合课程设计等。课程设计指导书中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设计内容既重视课程基础内容,又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新颖性。指导书给出相应的参考书和相关的国际著名的高校、研究机构、电气公司的官方网站,供学生参考使用。学生相互探讨,独立完成课程设计。教师则发挥指导作用,指导学生阅读参考文献,审阅设计方案,检查设计进度,及时指导和帮助其解决出现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设计技能,建立正确的设计思想,重视学生提出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见解,重视设计的过程考核。

6 加强过程管理和监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是教学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做毕业设计时,学生针对某一课题,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独立作出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设计。

为加强对学生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管理和监控,我校制定了《毕业设计教学工作手册》和《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工作计划、教学大纲、选题、任务书、开题论证、资料翻译、教学情况记载、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进度情况、成果的规范格式、学生完成任务数量、成绩评定、毕业设计工作三级总结、毕业设计校外评审等进行了规定,严格评审和考核,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紧紧围绕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建筑供配电工程、安全防范与监控系统、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建筑物信息设施系统、电气照明技术、建筑电气控制与PLC、微型计算机应用等方面选题。绝大多数毕业设计课题是工程应用型课题,部分课题是结合指导教师纵向、横向科研项目或学生就业意向企业的研发课题,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实际,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以一人一题(包括子课题)为原则,几个学生共同做一个较大的课题时,每个学生有明确的独立完成部分。

指导教师原则上要求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并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经历和能力,我校首届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82名学生的毕业设计由28名教师指导,指导教师都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其中教授、副教授17人,都有一定的教学科研经验和能力,专业水平较高。

严谨的计划、严格的规范和严密的管理,保证了毕业设计工作按章有序地进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首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中,获校级优秀毕业设计3项,校级优秀毕业设计团队1个。我校从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档案中抽出校内评阅成绩表后,送校外同行专家评审,校外专家评审的成绩与校内评审成绩高度吻合。

7 制定和实施较为完善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学生学科竞赛成绩优异

实验中心制定和实施了较为完善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课内开放实验由指导教师负责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学生通过预约就可以使用实验室的设备进行课外实验,并有指导教师在场指导。

目前,实验中心开放实验室支持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各种学科竞赛的训练。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参加的竞赛有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大赛和电子设计竞赛等。近几年来,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生在全国、省级大赛上取得了优异成绩。获第一届、第五届“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特等奖,第四届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竞赛一等奖,第三届“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二等奖,第四届“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三等奖,“和利时杯”电气可编程控制应用大赛江苏预赛二等奖等。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提高了学生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8 结束语

电气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篇3

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听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国家将出台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的新方案,目前国内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 

随着地方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方向发展,怎样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新建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出适应相关企业需求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目前地方高校重点思索的问题。 

根据我国当前农业电力工程领域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进行深入现场调研,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优质企业建立校外實训基地,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共同研讨制订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质量规格、课程标准等,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电气化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较系统地掌握农业电气化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农业电力工程领域和地方企业从事电气设计、设备安装、运行、检修、试验、技术改造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要求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自动控制和企业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农业电力工程规划设计和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在农业电力工程领域和地方企业供用电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 

二、理论教学体系 

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类,三类课程在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和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准确把握各类课程的特点规律,优化课程教学组织实施,使三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既不重复,又不脱节,实现无缝衔接,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是农业电气化专业教学改革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课程的设置应包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方面的内容,从人文素质、专业素质、思维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全面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竞争能力。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大学生入学后首先接触的课程,它是为学习后续课程作知识铺垫,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发挥理论先导的作用。在公共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要处理好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关系,对公共基础课的各门课程要合理设计,充分体现公共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的教学理念,实现公共基础课知识与专业基础课内容的合理衔接。 

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开设了大学外语、高等数学、体育、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大学物理等12门基础课程,其中高等数学和大学外语设置为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要求每门课程都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主动配合专业教学,在内容上满足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要求。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连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纽带,它起着前伸后延作用,能促进整个知识和能力系统协调发展。合理设计各门专业基础课内容,能实现与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无缝衔接。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开设了工程制图与CAD、机械基础、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及拖动、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10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中电路、模拟电子技术、电机及拖动、自动控制原理设置为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师在讲授专业基础课过程中就要使学生逐渐感受到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内在联系,认识到学好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为学生学好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专业课 

专业课既是将专业基础课知识拓展到专业领域的过程,也是对专业基础课知识的深化和巩固的过程,专业知识的直观性将有助于基本概念的辨析,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将有助于基本理论的阐明,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开设了电力系统分析、电能计量技术、变电工程设计、架空线路设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等专业课程。其中电力系统分析、电能计量技术、变电工程设计、高电压技术设置为专业的主干课程。专业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利用设备实物、设备图像或在现场实际讲解,旨在为学生提供未来可持续性发展所必学的知识。 

(四)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大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专业方向、学科发展的趋势,为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贯彻因材施教、完善学生知识智能结构而开设的供学生选读的课程。 

专业选修课是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对专业知识的外延,一般把专业选修课安排在后几学期开设。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选修课规划为四个课程模块建设。 

1. 学科前沿模块:包扩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电力系统通信技术等课程。 

2. 专业特色模块:包扩农业电气化导论、工业用电设备、电气安全技术、发电厂概论、电气CAD、电力英语、二次回路等课程。 

3. 信息技术模块:包扩数据库应用技术、Matlab基础、电气控制技术等课程。 

4. 经济管理模块:包扩用电营业管理、电力工程概预算、电力法等课程。 

三、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合理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可满足不同专业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清晰且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建设时必须根据学生所学理论课程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注重各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有效衔接,把实践教学环节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筹划、组织和实施,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除在课程中开设必要的实验内容外,还开设了40周的集中性实践环节,并把其规划为七个实践教学模块建设。 

1. 社会实践模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2周)。 

2. 工程基础训练模块:包括计算机基础实训(2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1周)、工程制图与CAD实训(1周)、金工实习(2周)、電工实习(1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1周)、电子工艺实习(1周)。 

3. 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包括变电站与线路认识实习(1周)和电能计量实习(2周)。 

4. 专业课程设计模块:包括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1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1周)、变电工程设计课程设计(1周)。 

5. 专业实习模块:包括电气设备装配与检修实习(1周)、电气运行实习(2周)、变电站仿真实习(1周)、电网仿真调度实习(1周)、毕业实习(2周)。 

6. 综合实验模块:包括继电保护综合实习(1周)和电缆施工工艺实习(1周)。 

7. 毕业设计模块:毕业设计(14周)。 

四、第二课堂建设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是在学校的支持和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有组织的课外集体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教学活动。学校在新的培养方案改革中,强调了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并出台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把第二课堂规划为三个模块进行建设。 

1. 特色活动模块。在这个模块里让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特色课堂、科技讲座及进行科研专题调查、公开发表文章、参与科技制作等。着重培养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竞赛模块。在这个模块里让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大赛、电子技术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大赛、课件开发大赛、英语竞赛、体育竞赛及考取专业技能证书等。着重培养学生自我提高、外语应用、创新思维的能力。 

3. 团体活动模块。在这个模块里让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参加暑(寒)假社会调查活动、参加志愿者服务工作、参加综合文艺汇演比赛等。着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乐观向上的心理性格和良好的团队意识。 

五、结束语 

以教学为主的地方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只有抓住机遇,加速改革,提升教学水平,提高科研能力,才能办出特色,形成优势。通过农业电气化专业综合试点改革,系统的梳理了教与学的关系,极大的调动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通过课程组的建设带动教师深入学科前沿研究,不仅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激发了教师科研的兴趣,更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制定出具有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企业对人才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需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朱建.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4,5:59-60. 

[2]杨莉.浅谈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改革与研究[J].轻工科技,2014,9:179-1803. 

[3]徐俊良.新时期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几个重要原则[J].江苏高教,2014,5:96-9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农业电气化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编号:UPRP20140165)的研究成果。 

电气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篇4

关键词:教学改革;CDIO;工程课程置换

作者简介:郭明良(1970-),男,辽宁海城人,黑龙江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学院,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GBB121205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58-02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和最新成果,CDIO分别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1]CDIO是一种以工程项目设计为导向、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型工程教育模式,在教学活动中课程设置、理论教学设计、实践环节、实习及毕业设计等都围绕“项目设计”这个核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践证明,CDIO工程教育模式适合电类本科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2]

黑龙江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地方特色鲜明的一所高等院校,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国家特色专业,与很多国有矿业、电力企业建力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推动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及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人才的需求,从2007年起,在已经完成的电气工程实践部级精品课程建设和电气工程实践部级教学团队建设的支持下,在教学体系中开始引进CDIO教育模式。将原来理论教学+实验+工程实训的独立教学体系进行研究和改革探索,将专业课程划分成4个核心专业课程群,采用CDIO三级项目模式。整个培养计划以一级项目为主线,以二级项目为支撑,以三级项目为基础,并创新性提出三级项目实施理论教学三级项目再实施的第三级项目实施方案,将核心课程群建设与三级项目实施有效结合起来,强调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要亲自完成项目,真正实现“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将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一、CDIO试验实践工程项目体系构建

在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将CDIO三级项目实践教学体系紧密融合进电类本科教学的各个阶段,CDIO工程项目体系自上而下共分为三级:一级项目处于顶层,贯穿于整个电类本科教学阶段,包括具有我校特色的导师制、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电子大赛、大学生科研立项、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使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构思(C)、设计(D)、实现(I)、运作(O)的系统训练。二级项目以电气工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将全部专业课程划分为若干核心课程群,一核心课程群以对学生能力的相关能力要求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相关课程群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三级项目以单门专业课程为基础,根据单门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设立小规模工程实践项目,加深和强化学生对课程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根据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和目标,将专业课程划分为4个核心课程群,合理选择和设置CDIO三级项目体系,如图1所示。

1.一级项目构建

首先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中实施导师制,从新生入学开始,为每名学生选配专业教师担任整个四年学习的导师,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专业课程的设置、未来就业意向等为学生制定学习规划,选择合适的工程项目案例,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主动地学,使学生得到构思(C)、设计(D)、实现(I)、运作(O)的系统训练。加强导师对学生的学业辅导,同时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在职业道德、诚信和职业素质上予以指导。

认识实习和毕业设计是一级项目训练的主要实施方式之一。二者相互衔接,让学生从解决工程问题的角度学习专业理论课程,激发学生对工程的兴趣,逐步掌握工程思维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加大对毕业设计和认识实习方式的改革,将毕业设计的开始时间前提至大三下学期,与CDIO二级项目体系较好地衔接过渡。

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通过组织学生成立电子协会、课外活动小组、电子设计大赛小组,申报校级和省级大学生立项项目、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举办小型学术讨论,参加省、国家电子大赛、航模大赛、建模大赛等方式,进行工程项目的团队实现,培养协同工作能力和系统协调能力。

2.二级项目构建

二级项目以电气工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将教学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进行模块化划分,形成若干核心课程群,如由单片机原理、PLC、计算机控制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形成的计算机控制核心课程群,由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组成的电子基础课程群,由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及应用课程组成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核心课程群,由电力系统分析、继电保护、工厂供电、高电压技术、发电厂及变电站二次回路等课程组成的电力系统核心课程群等。以相关核心课程群及专业能力要求为基础,构建二级项目,二级项目既是对核心课程群内各课程能力培养的综合,也是对整个教学体系的补充,为一级项目的实施提供支撑。

3.三级项目构建

以单门课程为基础,构建三级项目,并创新采用了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项目实施方法,即课程之前先进行三级项目工程实践实施,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重点,快速对所有学习的核心课程及应用有基本的理解,对所学课程更加感兴趣,带着问题进行理论学习,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理论学习结束之后,再次进行更加深入综合的三级项目实施,即三级项目实施理论教学三级项目再实施的第三级项目实施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课程教学自身需要设立小规模实践项目,既可以是课堂上针对某个知识的小组设计讨论,也可以是几个章节的综合应用,如单片机基础工程实践,主要包括单片机流水灯控制、步进电机控制、LED显示等实践内容,加深学生对单片机接口、汇编语言编程等的理解和应用。

开设反映电气工程领域科技前沿的特色选修讲座和交叉学科选修课,作为核心课程的有益和可选择的补充,以开阔学生视野和个性化的培养。

二、CDIO三级项目体系的实施

1.电气工程实践基地建设

我校的电气工程实践基地是CDIO试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平台(见图2)。[3,4]根据专业课及核心课程群的设计,建成了电子工艺、电子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装配、电气控制和单片机基础等12个基础工程实践基地。有单片机应用、ARM、DSP、ASIC、传感器及检测技术、PLC应用等13个专业工程实践基地以及3个大学生创新工程实践基地。

基础工程实践基地主要负责三级项目的实施,针对核心课程群的主干课程,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合理安排实践内容,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创新采用了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单机项目实施方法,即课程之前先进行三级项目工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重点,快速对所有学习的核心课程及应用有基本的理解,带着问题进行理论学习,理论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第二次三级项目,加深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专业工程实践基地主要负责二级项目的实施,根据核心课程群的划分,选取综合运用核心课程群内各课程知识的二级项目,如采取指导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分组协作完成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组织能力、团队精神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个大学生创新工程实践基地主要为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科研立项、电子协会等学生组织活动及学生毕业设计需要的试验和调试等提供支持,负责一级项目的实施。

2.电气工程实践安排

在大二下学期学生开始接触专业基础课程开始,到大四上学期,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CDIO三级项目体系实施的需要,每学期安排5个教学周进行三级项目的实施,共计20个教学周的工程实践,根据每学期所开设核心课程群中专业课程的进度安排合理选择工程实践项目。[5]核心课程群内全部课程理论教学及三级项目完成之后,分阶段安排在专业实践平成二级项目,第8学期结合导师安排的毕业设计题目,选择相应的实践基地或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安排10周的综合工程实践。

3.构建电气工程实践网络教学体系

依托电气工程实践国家精品课的丰富教学资源,构建独立于传统理论教学体系的实践教学体系网络平台,为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内容、辅助学习工具以及交流通讯工具,图形、音频、视频、软件、参考资料等。学生可以有效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与理论实践教学互为补充。

三、“工程课程置换”学生培养模式

根据我校特色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与很多国有矿业、电力企业建力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推动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及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 “工程课程置换”的教育模式。在大四上学期,学生完成全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及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经过一部分一级项目及二级项目的训练,对所学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特长,以及未来的就业取向,和企业合作实现工程项目和专业课程的“工程课程置换”,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工程课程置换培养目标和方案,学生深入企业参与特定的工程项目,在工程项目训练的同时,完成对置换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深入应用,使学生及早熟悉了解企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结论

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及黑龙江科技大学的特色,将CDIO项目工程教育理念融入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建立CDIO三级项目实践教学体系,并根据专业课程学习的特点和难点,创新在CDIO第三级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采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实施方式,同时与企业合作实施“工程课程置换”模式,全面实现“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正洪,陈志刚.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与工科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9-31.

[2]刘会英,盖玉先,徐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7):119-123.

[3]张彩霞.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102-103.

[4]詹习生,张先鹤,刘金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7,(3):139-140.

电气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篇5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课程体系;培养计划;专业规范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0-2317-03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for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Major

ZHANG Zhen-ya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Hefei 230026, China)

Abstract: The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major is one of testing majors in civil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and the major is related to electricity demand in the civil engineering practice. To plan the new education scheme for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major in our school, the new construction for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the mayor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ith the premise that the new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meet the discipline standard for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major, the role of practical aspects for personnel training is emphasized while the integrating of school characteristics is considered in the new curriculum system. Because the new curriculum system is set up with the considering of the teachers status of college, The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can be organized easil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can be predicted while the needs of civil engineering practice are meet.

Key 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major; curriculum system; education scheme; discipline standard

“智能建筑”[1-2]以建筑为载体,在配置为建筑服务的与能源、环境有关的各种建筑设备的同时一般还需要配置自动控制、通讯、办公系统、计算机网络。智能化建筑是一个国家、地区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综合体现之一。虽然目前我国智能建筑技术总体水平已接近21世纪的世界水平,国际上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技术设施在中国建筑物中都有应用,但是,调查显示,我国“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各个层次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缺乏是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智能建筑”功能的发挥以大量的能源消耗为基础,事实上,建筑领域是我国乃至全球能源需求增长较快的领域,目前,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而且,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这一比例还将上升。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国家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建筑节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在保障新建建筑符合节能标准、促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面,任务更加繁重,专业人才的缺口更加突出。

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使用以及维护的全过程,通常涉及到城市规划、建筑学、结构、水、暖、气(汽)、电等工程领域,除了“电”以外,这些工程领域可以被我国许多高等学校设置的土建学科中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等专业锁覆盖。为填补了目前土建类学科中“电”专业的空缺,2005年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2-7]作为土建类学科的新增试办专业(专业代码080712S)被批准纳入本科专业目录。该专业培养对象不但要掌握侧重于强电的建筑电气基本知识,还应具有适应于信息时代的弱电技术;专业定位不但是“智能+建筑”,更要注意“建筑节能+环保”;即定位于“建筑+电气+信息+节能”。该专业承担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领域设计、施工、运行、维护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任务,人才数量和素质直接关系国家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

1课程体系建设

1.1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总体上要体现素质教育、专业知识传授、应用能力培养协调发展的原则。素质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专业知识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应用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应用能力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必要的实践环节来培 养。要遵循教育和教学的基本规律,学生素质的提高、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在一个循序渐进、系统知识体系的传授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科学方法论,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和系统集成能力,建立工程规范和标准的意识,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达到一个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素质、能力、知识协调统一,掌握电工电子技术、控制理论及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建筑及建筑设备、智能建筑环境学等较宽领域的基础理论,掌握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建筑供配电、建筑照明、建筑设备自动化、建筑信息处理技术、公共安全技术等专业知识和技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具备执业注册工程师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毕业生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及智能化技术相关的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系统集成、信息处理等工作,并具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教学组织应注意两个因素的影响。首先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内容变化的主要技术因素来自于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自动控制、电气与电子信息、建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的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与之相适应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核心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必须紧跟技术的进步。其次,当今社会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过去仅着眼于传授知识的观念,发展为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观,以及为了适应社会未来发展需求的终身教育理念等。

1.2课程体系建设规范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办学应该在确保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本科院校应发挥各自特色,扩展专业领域,强调宽口径、多样化、抓基础、重实践的办学方向。具体的:1)人文社科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设置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2)核心课程是必须开设的课程,其中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低学时,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3)选修课各校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相关课程,灵活地安排所侧重的专业教学内容,以体现各校专业特色,开创各校的特色品牌。4)确保与本专业学科基础类课程相关的实验教学环节,提倡和鼓励各校按专业及特色类课程,设置相关的教学实验或实践教学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实践教学环节在现代工科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培养专业基本技能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培养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两部分。实践教学涉及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教学实习、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课程体系由人文社科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环节五部分组成。

1.3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例

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在保证必需开设的核心课程的最低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以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根据专业系的师资力量,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在2011版培养计划制定时重新设置了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总结了5年来来本专业试办的经验,并参照了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4-6, 8]。

表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必修课

表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选修课和实践环节

表1、表2给出了2011版培养计划制定时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其中,表1是必修课,表2时选修课和实践环节。表1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栏中用“*”标记的课程实际是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只是根据学校的课程教学体系规划将其归结到通识教育基础课大类;同时,表1中,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必须开设且理论学时和实验学习至少要满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的最低要求。表2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栏中用“*”标记的课程是专业系所在学院开设的院内公共选修课程。表2中标记“”的课程是2011版培养计划增设的特色选修课,这些选修课的设置是试图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教学组织时紧跟科学技术进步的步伐。

3结论

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计划修订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执行计划制定的基础。根据课程体现再安排教学执行计划时,需要在考虑课程的依赖关系确定开设顺序的同时,还需要考量学生每个学期的学习负担,只有这样,从源头保证教学质量才能落到实处。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计划的修订的重要内容。培养计划的修订,一方面可以在坚持办学特色的前提下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一致,另一方面也是在为该专业能够进入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柴永茂.中国建筑智能化市场的未来[J].智能建筑, 2010(4):16-17.

[2]许锦标,万频,谷刚,曾珞亚,宋亚男.科学认识建筑智能化及其发展[J].智能建筑, 2009(4):28-30.

[3]黄清宝,彭宇宁.智能建筑综合实验室及其实验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 28(2):182-184.

[4]孙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2):109-112.

[5]孙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0 (2):105-107.

[6]陈黎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试点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61-65.

[7]王娜,申福林,王俭.建筑智能化系统专业教学综合实验创新基地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8):11-13.

电气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篇6

电气CAD是我校根据专业发展和毕业生就业需要而设立的一门传统基础课程,它紧扣专业理论和生产实践需求,具有较强的岗位实践操作技能;是电气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之一;它能满足不同就业岗位关于CAD制图和设计要求,从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就业宽度和质量;而且该课程能贯穿整个专业教学环节,掌握本课程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其他专业课程。

2课程教学内容

结合电气CAD课程特点,笔者认为在涉电专业中开始此课程主要内容有AutoCAD软件的基本命令及应用、常用电气元件的绘制、电气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变电工程图绘制、建筑电气控制图绘制、工厂电气控制图绘制、电子线路图绘制等几个方面。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绘图方法的同时和专业基础知识相结合,达到既能增强学生专业知识,又能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绘图方法,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为后续课程和就业工作打好基础这样一个目标。

3课程的教学特点

电气CAD课程属于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现行的教学方法多以单向式为主,即以教师教授为主。实际上该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同时又比较抽象难懂,那么要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互动式、提问式、习题式、分组协作方式等组织展开教学,以完成课程教学目标。

4电气CAD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1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如今,多媒体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我们教学对象特点的不断变化,我们发现仅仅依靠多媒体进行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照屏宣科”、教学进度过快,教学无互动性、学生学习主动性下降等问题,在电气CAD课程中显得尤为突出。

4.2任课教师缺乏相关电气专业知识

有些高校CAD任课教师由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担任,教师虽然对教学软件很熟悉,但缺乏对于课程在电气相关专业领域的应用和工程经验,且对电气专业后续课程设置及课程系统缺乏全方位的把握。如在绘制电气主接线图内容中,教师不但要使学生掌握电流、电压互感器等基本图形符号,更要让学生了解电气主接线图基本接线方式、工作特点等,能读懂电气图。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往往注重软件的基本命令和操作,对后续课程和工程实践应用讲解很少,导致学生无法深刻了解和把握CAD软件在相关专业中的具体应用及与就业岗位之间的关系。

4.3课程时间设置上的不合理性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各学校、各专业电气CAD课程时间设置上有很大差异,有些安排在第二学期、有些安排在第三个学期、有些安排在第四个学期、有些安排在第五个学期,且同一个专业不同年级随着教学课程的不断调整,对电气CAD课程时间安排上也是不固定的。这使得对于刚刚入门学习相关专业基础课的学生还没有深入地接触到电气元器件设备符号及工作原理等专业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知识断层这一弊端。

4.4教学与上机练习时间的不一致性

由于学校机房硬件、传统教学观念束缚及教学改革的差异性,电气CAD课程安排往往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上机练习分开进行的方式,即周一学生上两节多媒体理论课,周四进行上机练习操作。从学习理论到上机练习要有几天的时间间隔,而这样的教学安排,人为地使教学环节和实习环节脱节,学习效果肯定不理想。

5电气CAD课程改革的措施

5.1开发或纳用具有电气专业背景的教材

电气CAD教材应与电气工程密切相关,通过课程学习,完成增强学生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绘图方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为后续课程和就业工作打好基础的教学目标。因此,教材内容除了应有AutoCAD软件的基本命令及应用外,还应具有电气工程相关的内容,如常用电气元件的绘制、电气主接线图、电机控制线路图、电气控制柜布置图、电子线路图绘制等。从而保证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就业岗位,按不同的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

5.2推荐专业教师任课

电气CAD教师应由CAD设计工程图纸的丰富经验、专业知识全面的专业教师任教。教师应当对电气专业的各课程(如数电、模电、单片机、电机学、工厂供电、PLC等)十分熟悉,并且具有工程实际设计经验。这样才能在授课过程中讲解透彻,教好这门课程。

5.3课程必须实行“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模式教学

为切实实施此教学模式,笔者认为电气CAD教学地点可以在学校机房,教学学时可以是2学时,也可以是4学时连续。教学讲解CAD软件的基本命令及应用,学生跟随教师边学边练。教、学、练相互循环,具有连续性,互动性。如教学使用图形界限命令内容,教师一边讲解要点一边演示,随后学生自己动手练习掌握,此时教师实时巡视,学生及时提问,实现教学的相互循环、连续性和互动性。在实际电气工程案例中,要以工作过程为向导,以具体工作任务为驱动力,在具体环节上可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学生分工协作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5.4尝试构建“岗、课、证融通”的教学模式

电气工程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广,设计员、操作员、维护员、销售员等岗位需要具备电气工程读图制图能力。通过电气CAD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完全有能力取得相关的资质证书,如CAD制图员、AutoCAD认证工程师、CAD职业技能考试一级/二级证书等,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可以尝试构建“岗、课、证融通”的教学模式,来设计教学内容。

5.5采用项目化教学课程体系

电气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篇7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智能建筑;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44-02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与建筑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学科。该专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它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由于该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宽,因此,各高职院校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设置存在较大差别。为了进一步规范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根据我院在本专业建设的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智能建筑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时代进步,社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相对于之前陈旧的生活工作理念、规划、建设。现代智能化的生活、工作环境将成为以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和必然趋势。随着市面上建筑市场的迅速发展,也必然拉动智能建筑行业人才的需求。智能建筑不仅是我国建筑市场发展的一个较大趋势,还是建筑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据调查绝大部分参与工作的人员在上岗之前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培训,而是直接上岗就业,这样往往造成工作人员操作水平技术相对较低。在今后发展的10年中,根据市场需求建筑智能化将会继续迅速发展,从业人员将不断增至200万,在建筑智能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个缺口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与建筑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学科,它所涵盖的知识层面广,想要对所需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三年的时间明显不够用。因此,对这门学科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1.培养目标。根据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我院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适应建筑电气行业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技能,具有建筑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系统、建筑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和运行管理、及中小型工程设计等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专业岗位(群)。在通常对智能建筑行业调研的根本上,构成了我院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群),即建筑电气设备安装与运行;建筑电气系统维护与改造;建筑电气系统工程组织与实施;建筑电气中小型系统设计。

三、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建筑电气工程是一个交叉综合学科,在实际应用教学中不是够全面,主要包含了通讯、电子、计算机等相关专业。想要在现实中更好地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技能型的人才,在构建课程时需结合以下几点要求。(1)以能力为主体。主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据岗位能力分析、参照行业标准或职业资格来设置所学专业课程,并确定课程所学目标,以能力本位作为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2)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依托相关专业活动为背景,对所学的职业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和归纳。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总结出相适应的教学方法。(3)构建“课证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引入职业资格标准或企业认证标准,根据不同的岗位、不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及企业认证标准的技能培养要求,对应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4)以开放性和服务性为原则。高职课程开发需要体现开放性和服务性的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得到充分地发挥。

2.课程体系构建。为满足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一个基础+四种能力”的课程体系。(1)职业基础能力的课程开发。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我们参照2007年6月1日全国的《关于颁布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试行的通知)》中职业核心能力体系7个模块,我们根据这些设置了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等课程,这样既满足“职业人”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还丰富了学生学习项目。(2)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开发。对于专业核心技术能力培养方面,可以在建筑智能化工程工作过程与内容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主要根据智能建筑行业设有的岗位及其要求以及所具有的相关技术跟管理知识,来确定学习内容,要“以能力为本”设计相关课程教学体系。课程体系链路如图1所示。

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还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绘制出建筑电气工程图、分析电路、各仪表的使用方法以及计算机网络组建等能力。这些都是专业基础能力课程的重点;专业核心能力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对工程的安装、调试以及专业维修等有所了解。专业综合能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工程项目中的综合能力;职业扩展能力课程使得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我们既要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要帮助他们巩固知识。在能力模块的课程教学中,不仅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还要保证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实践性。要做到细化实验、实训、课时、场所等。由此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更好地从校内到校外、单一到整体、有序地过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课程内容。

四、课程的有效实施保障

1.保障充分的教师人才队伍。现在就职于本专业的老师大部分出身建筑、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等专业。为了满足现在专业教学需求,应采取“外聘内培”的方式,并与企业共同构建“双师”型团队。首先我们可以聘用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教学,其次对于学校的专业教师要通过有效渠道进行专业培训学习和实践指导,进而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

2.保障良好的实践条件。通过加强校内与校外的实践合作条件来保证专业课程的充分有效开展。对于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来说,要全面考虑到实际操作性,就要与企业一起创建一个基于工程实际、便于操作的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也应参照企业的规模,构建出具有“教学化”功能的紧密型基地,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这样双方都能享受到利益,学校通过学习在企业中的实际项目及案例,更好地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水平。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因为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所以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要时刻与企业相结合,正确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合理地构建企业、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这就需要学校不断更新教学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2]蔡长韬,朱维兵,周利平,等.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6,(4).

[3]韩承江,刘峥.高职自动化专业职业活动导向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6,(32).

[4]葛君山.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34).

电气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篇8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025-03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是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是为加强学生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控制运行等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开设的综合应用型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践联系紧密的职业技能课。本课程内容集合了电工基础、机床电气控制、可编程控制、机电设备检测与控制等技术,并与国家职业认证融合,要求学生在完成本课程之后,参加相应的技能鉴定考试并获得一到两门国家专业认证。开设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综合的技能训练,使学生了解现代加工制造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和技术要求,并能根据具体项目完成机电一体化设备控制系统的设计维护和技术改造。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是实际生产中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是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首要目标。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核心工作在于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高度重视课程建设。2011年我院与陕西军工、科研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组建了陕西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集团,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国防职教集团某理事单位建立了“船舶872校企合作工作站”,实现了依托企业、集团化办学的第一步,也为完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和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保证。

按照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要求,根据陕西及军工行业对机电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课程组分别对陕西的兵器、船舶、航空航天、能源、机械加工制造等行业的典型企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课程组成员根据陕西地区现代制造业的人才需求,会同企业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资深教师共同制定了《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标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与企业合作,选择目标明确、现实可行、有教育意义和典型性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课程内容,并针对企业岗位技术要求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进程重新进行有机的整合排列,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能力培养目标。课程开发思路如图1所示。

以任务为驱动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

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岗位群的特点,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依托陕西国防职教集团等三方平台,经机电专业指导委员会分析确定工作任务,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解和描述形成《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的学习领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递进式地排列教学内容。课程组将《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分解为6大学习情境、17个学习子情境(见表1)。

在实际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中,我院又将17个学习子情境分解成若干工作任务,以具体工作任务为中心驱动项目化教学。例如,学习情境4物料传输分拣PLC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中子情境4.1为物料传输分拣系统中电机控制基础。在此子情境下,我院又开发了PLC控制系统基本指令练习、三相异步电动机PLC控制系统设计、步进电动机PLC控制系统设计等3个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工作任务将以项目书的形式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完成教师引导式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后,以工作团队的形式根据项目书的要求进行讨论并收集PLC控制系统设计的相关技术资料,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控制系统的工作要求,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任务所需的材料和工具,根据项目书要求,确定系统的初步方案,完成系统的程序设计、系统的硬件连接、系统的总体调试和技术文档的编写。在项目完成后,首先由各个工作团队进行自查,再进行团队间评价,最后由指导教师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结合学生在实际项目完成中出现的问题再次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改进方法。

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内容与任务均来源于实际生产企业的真实项目,并根据岗位能力考核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对学生进行导控,在教学结束后学生根据个人职业发展取向完成机电一体化高级认证、维修电工、机修钳工、数控设备维护等职业资格的认证鉴定,形成课程体系与专业人才岗位素质要求对接,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衔接,实现学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融合。最后,在专业学习中,通过典型军工产品或设备展开教学活动,在职教集团的国防企业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质量第一的职业观念。

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

在构建课程体系、实施教学改革的同时,建立一套有效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考核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学习、工作的质量评价标准,突出过程考核的重要性,实现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效果的校企“双教学监控与考核”。校企双方应聘请企业资深技术人员、学校理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组成考核团队,全面参与教学环节的评价与考核。校企双方应定期对学生的课程设置、管理流程、教学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在进行考核评价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主观性、创新性的体现。以考核促学习,保障教学效果(校企“双教学监控与考核”,如下页图2所示)。在课程实施结束后,通过对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结果的客观分析,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我院的省级重点专业,《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机电专业建设开发的优质核心课程。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课程改革关系到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后续的课程建设中,如何进一步提高机电专业课程的整合性、知识的综合性、加强实践性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而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加大机电专业的教学改革,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使该专业的毕业生满足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吕栋腾,张辰亮,孙永芳.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初探[J].机电信息,2010(36):179.

[2]吕栋腾,张国政.高职院校《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经济市场,2010(11):123-124.

[3]吕栋腾,姜鑫.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制度探索与研究[J].大学教育,2012(11):26-27.

[4]吕栋腾.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初探[J].职业时空,2012(9):31-32.

[5]张利芳.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之技术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1(3):80-82.

[6]赵佑初,唐美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2(9):77-79.

作者简介:

上一篇:规范农村财务管理范文 下一篇:平面设计与创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