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与自动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2 16:00:20

电气与自动化论文

电气与自动化论文篇1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电气工程;应用分析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电气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在这一背景下,电气工程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原有的电气化技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应用的广度与深度方面都获得了很大水平的提升。因此,本文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内涵特点出发,探讨其在电气工程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对于促进该领域相关研究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电气自动化的内涵

电气自动化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充分借助现代计算机来对相关的电子元件进行自动化控制的总称。电气自动化有效的降低了原有的电气工程成本,将电气工程推向更加智能化方向发展。电气自动化在发展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应用范围日趋广泛。由于电气自动化技术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因此,它被广泛应用在电气工程的诸多领域。可以说,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看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在具体的应用过程当中,电气自动化技术越来越呈现出高端化、智能化、人性化的发展态势。随着其综合技术指标的不断提升,电气自动化的技术也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积极的改变。其次,对电子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电气自动化技术需要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来完成相关的功能。无论是在信号的采集,还是在相关数据的处理都离不开电子计算机的辅助,可以说,现代的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客观上也为整个电气自动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从整体上来看,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应用中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应用中还存在着科学技术创新不足以及与国际合作交流机会不多、助推民生发展中作用不够凸显等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说,在科技创新领域,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虽然在某些专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无论是从技术的核心性上,还是技术专利的拥有量上,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所具有的优势并不是很突出,这充分体现出我国在科研创新领域还存在着一定的短板。其次,国际交流有待强化。科技是助推整个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当前,我国在电气自动化技术方面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闭门造车等方面的问题,由于缺乏国际高水平的对话与合作,这在一定层面上严重影响了我国进行电气自动化研发的前瞻性与创新性。因此,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未来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应用中水平的主要思路。最后,电气自动化技术还需要更多的向民用方向倾斜。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很多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聚焦高精尖领域,与一线的民生关联度有待进一步的提升,让科学技术更好的造福大众的生活,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是我国科技未来发展的重要落脚点。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不断的提高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利用率是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需要关注的主要方向。

三、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改进策略

在上文中主要探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基本内涵与特点,围绕其在电气工程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的稳定性上、安全性上、智能性上以及人性化上都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因此,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今后提升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应用水平的具体实施策略。首先,注重技术创新。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为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应用过程当中还存在着借鉴有余,创新不足的现象,尤其是一些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核心技术,还没有拥有绝对的优势。这不仅影响着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其在电气工程应用水平的提升。所以,在这一背景下,要加大电气自动化技术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创新人才,为其搭建良好的技术研发平台与环境。为电气自动化技术创新以及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创新应用提供必要的支持。其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电气工程当中难免会存在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攻坚克难,突破技术难关。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大与国际电气自动化技术相关组织的合作力度,通过他山之玉可以攻石的方法,来更好的缩短中国与国际电气自动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例如,可以通过成立电气自动化技术国际交流平台的方式来定期的举办论坛,讲座,经验交流,学术讨论等,在这一系列的举措下,今后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将会得到更大层面的技术与理论支持。最后,不断的从问题出发来解决当前在电气工程应用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人工智能问题、远程控制问题以及人性化的设计问题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不断的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不断应用在民间领域,助推大众生活水平的改善。总之,在我国今后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电气工程过程当中,需要不断的在技术创新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以及满足公众电气工程需要领域进行诸多层面的提高。只有这样,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才会更好的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与作用。

四、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基本概念与特点,以及当前当前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应用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应用中的改进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相关问题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储神记.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探究[J].低碳世界,2016(1):28-29.

电气与自动化论文篇2

关键词:电气工程;培养方案;改革;复合型人才

作者简介:王晓刚(1976-),男,吉林长春人,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副主任,副教授;王清(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主任,副教授。(广东 广州 510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大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131-02

目前我国电气工程领域有以下两个发展特点:一是随着我国年发电量和总装机容量的逐年增长,未来20年,我国电力工业和电工制造业将持续高速发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二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能源技术迅速渗透到传统电工领域,出现了微电网、智能电网等新事物,这对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教育部提出实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高校都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作出修订。[1-7]广州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原有的培养方案已经不适合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从2011年开始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经专家评审通过并从2012年开始实施。新培养方案的最大特点是侧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电力电子等技术开发以及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在新培养方案中开设了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业自动化和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三个专业方向,相应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可在电力行业、电气装备制造和应用行业,或者工业自动化设备集成制造行业、自动化设备和技术的应用行业从事电气、电子、自动化产品的研究、开发、集成、管理、安装、检测与维护等技术工作。

二、新版培养方案介绍

本专业课程基本框架设置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为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此基础上,第二层次设置专业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分为电力系统自动化方向选修课、工业自动化方向选修课、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方向选修课和跨方向公共选修课。第三层次设置集中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允许在七年的弹性学制内完成学业。毕业的总学分不少于164,且各层次课程应满足相应模块的修业要求。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包括通识类必修课和通识类选修课,分别要求达到36学分和11学分。学生至少需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多余学分可申请以50%的比例折算抵免通识类选修课程学分。在专业选修课程中,要求毕业前必须选修不少于38学分的课程。通识类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是本专业全体学生修读的课程,如果考试不及格,按学校文件规定,必须重修。所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实践环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在第三学年开始选修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业自动化或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方向的课程,在相应方向所选修的课程要求至少要分别达到12、9.5及10学分。

另外还建议学生每学期至多选修2学分的通识类选修课程,并选择适当的经济管理类通识课程,以丰富自己知识结构。学生应特别重视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为后续学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开设的课程具体包括:

1.通识类教育课程平台(通识类必修课)

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政治类课程以及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等,共36学分。

2.通识类教育课程平台(通识类选修课)

分为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体育艺术类、教师教育类六大类别,要求学生跨学科选修两类以上(含两类)课程,且要求在精品通识课程中选修不少于2学分,与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课程不计入总学分。通识类选修课要求修满11学分。

3.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

包括专业导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制图、C程序设计、电路等,共30学分。

4.专业课程平台(专业必修课程)

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共17学分。

5.专业课程平台(专业选修课程——模块课)

电力系统自动化模块包括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调度、电力系统新技术专题、配电网自动化、高电压技术等,要求修够12学分。

工业自动化模块包括电机拖动技术、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装置及应用、现代控制理论、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系统、电梯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机器人技术、物流自动化技术等,要求修够9.5学分。

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模块包括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分析、智能变电站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智能电网技术、微电网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等,要求修够10学分。

6.专业课程平台(专业选修课程——跨模块课)

这部分课程3个方向的学生都可以选修,要求模块课和跨模块课的总学分至少达到38。包括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磁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子电路CAD技术、专业英语、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计算机虚拟仪器技术、DSP系统设计与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学科研究方法论等。

7.实践教学平台

包括军训、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电子技术应用课程设计、单片机应用系统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此外,3个方向的学生还要完成相应模块的课程设计,分别为电力系统课程设计、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智能电网技术课程设计,为期均为1周。实践课的总学时为28。

新培养方案各类课程的学分数、学时数及其所占百分比见表1。

三、新版培养方案所采取的改革措施

1.专业方向改革

与原培养方案相比,专业方向作了很大改动,这样做的原因有三:

第一,原培养方案并不分方向,所有学生都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专业课程平台的26门专业选修课中自行选课,且要求毕业前修够至少36学分。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这是因为学生对专业方向的把握能力不够,所选的课程不够系统化,导致学生毕业时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内涵仍不明确,从而直接对考研或工作造成影响。

第二,原培养方案的课程侧重于工业自动化方向,电力相关课程较少。然而从近几年我系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进入电网公司和发电厂等电力企业就业的学生每年都占据一定的比例,迫使我系对专业方向进行更合理的设置。

第三,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子、计算机、通信等信息技术以及能源技术与传统电工技术不断融合,丰富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方向。例如智能电网、新能源技术、微电网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出现要求本专业应及时地调整专业方向。

综上,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将学生分为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业自动化以及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3个方向,学生必须选定一个方向,并在相应的模块课程中修够一定的学分。这一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使学生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实现个性化发展,毕业时有更好的专业素养,也为学生在电力部门和新能源产业就业打下更好的基础。同时要求学生要选修一定学分的跨模块课,成为宽口径复合型人才。

2.课程结构改革

对比表1和表2可以看出,与原培养方案相比,新培养方案的学分数略有减少,而学时数减少的幅度较大。这是因为学校规定1学分由18学时减少至16学时,如电机拖动技术由原来的3学分64学时(含10学时实验)改为现在的2学分32学时。而专业课总学分的要求几乎不变,从而要求学生修更多门课,接触更多的专业知识,体现了全面发展的原则。

另外,新版培养方案要求学生至少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所谓第二课堂,即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第一课堂以外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课外参加学科竞赛项目获奖、获得专利、、成果技术转让、完成科研课题和社会调查、获得技能证书等均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将学生在第二课堂的活动进行学分量化,与第一课堂学分共同构成综合素质评估体系,更为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

3.课程设置改革

由于专业方向的改动较大,因此课程设置上也有较大变化。改动较大的是专业课程平台,增设了多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方向的课程。工业自动化方向增设了电力电子技术装置及应用、物流自动化技术。在跨模块专业选修课程中,删去工业控制总线、电子电路故障诊断技术、楼宇自动化系统等课程。

另外,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求紧跟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动向,对每门课的教学内容都做了优化,保证学生学到最新最实用的理论和技术。

四、结论

电气工程领域的理论和技术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渗透而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应及时做出修订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本文对新培养方案做出介绍,从专业方向、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新培养方案将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宽口径复合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贾文超,张德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7):29-31.

[2]王玉华,陈跃,雷必成,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19-20.

[3]胡福年.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3):11-12.

[4]戴宪滨.工程类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6):53,67.

[5]楼冯梁.浅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J].机电信息,2011,(21):221,223.

[6]窦晓波,黄学良,胡敏强.以“学习产出”理念制订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1):1-4,12.

电气与自动化论文篇3

1.提高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若干对策 

2.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4.略论高职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 

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探讨 

6.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7.基于项目导向的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以钦州学院为例

8.提高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探讨

9.提高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10.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研究 

11.新形势下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12.探索提高热工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13.MATLAB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学生毕业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14.基于ASP及VBA技术实现毕业论文格式规范自动化

15.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

16.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措施探索

17.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

18.关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大纲的探讨 

19.高职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的探讨

20.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21.仿真技术在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22.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探索与实践——以太原工业学院自动化专业为例 

23.提高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研究 

24.浅淡电气自动化专业高职毕业没计

25.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措施探索

26.利用网络资源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实践

27.试论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高技班开展毕业设计

28.对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经验总结与思考 

29.如何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 

30.农机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与科研结合效果探讨

31.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分析与新模式探索

32.工科毕业设计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华北电力大学自动化系为例

33.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实习与设计

3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措施探究 

35.高校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的探讨

36.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教学改进

37.提高工科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探索

38.地方农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探析——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39.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探索与实践

40.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与实践

4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讨

42.电力系统厂站及调度自动化综述  

43.微生物自动化分析仪的毕业实习带教初探

44.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卓越技师毕业设计作品化改革与实践——以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45.自动化和建环专业联合开展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实践

46.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探讨

47.提高工科高校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改革与探索——以自动化专业为例

48.CAD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49.浅谈自动化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规范化

50.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质量的研究——以常州工学院为案例  

51.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实践及思考

5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制定——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53.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54.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改革探析

5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探索与实践

56.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57.基于CDIO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58.不变与应变——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再思考

59.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教学模式探讨

60.自动化仪表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实践

61.MATLAB在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62.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方案研究

63.高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4.以实际生产工艺过程作为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题目的思考

65.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探讨

66.毕业设计与毕业分配挂钩新的教学模式 记92届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

67.工企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研究

68.谈中专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

69.自动化专业新形势下毕业设计过程与质量研究 

7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7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改革探索 

72.电子束离子束专业结合毕业实践研制用于生产自动化仪表零件的电子束焊机

7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的改革 

74.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教学改革

75.毕业设计过程中学风因素及治学方略研究——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76.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和思考

77.工业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

78.高职电类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探讨

79.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践

80.基于学科平台开展本科毕业实习的改革与实践

81.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应用对检验医学本科生实习的影响与对策

82.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能力

83.毕业设计过程中如何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创新能力

84.“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教学实践 

85.医院药房自动化管理系统应用进展

86.人工与自动化双分拣区系统品项分配优化

87.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88.基于配电网自动化的多Agent技术在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继电保护中的研究

89.基于不同接线模式的馈线自动化实现方式

90.自动化炒青绿茶生产线的设计与应用 

91.薄煤层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技术综述

92.馈线自动化自适应快速保护控制方案 

93.滚筒采煤机自动化与智能化控制技术发展及应用

94.国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市场发展状况研究

95.正念训练的去自动化效应:Stroop和前瞻记忆任务证据

96.电力自动化技术的新发展  

97.软件测试自动化技术应用研究 

98.基于数据驱动的软件自动化测试框架 

99.省级气象计量检定业务自动化系统

100.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101.压力容器焊接自动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102.薄煤层综采自动化配套装备开采技术

103.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探究 

104.自动化装配设备的总体设计

105.配电自动化 

106.探讨22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107.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分析

108.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探究 

109.从国内外建设经验探讨广州配电自动化建设模式

110.槟榔包装的自动化生产线设计 

111.我院基于整体设计的自动化药房建设 

112.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关键技术及其进展 

113.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发展探索

114.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浅谈

115.基于CAN总线的船舶自动化系统研究与设计

116.基于SMART准则的配电自动化建设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117.基于Android的自动化测试的设计与实现 

118.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119.自动化综采工作面概念探讨

120.任务复杂度对自动化意识的影响 

121.探析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应用趋势

122.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煤矿通风系统中的应用

123.软件自动化测试概述及应用工具分析

124.试论化工自动化控制的发展趋势

125.基于IEC61850国际标准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研究

126.远动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127.智能配电网馈线自动化发展及展望

128.图书馆自动化开源系统的市场可行性研究

129.国内石油钻机自动化技术现状与建议

130.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选型

131.IEC61850在高级配网自动化中的应用

132.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的探索

133.智能电网发展的机制及其对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影响

134.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一)——电力市场与协调型自动化

135.新型智能配电自动化终端自描述功能的实现

电气与自动化论文篇4

关键词:自动控制理论 模拟仿真技术 电气工程 实时监控

中图分类号:TP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a)-00-01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带动了自动化技术逐渐取代手工技术,当前工业社会生产活动中自动化技术已经大规模普及推广开来,而且自动化程度不断加深。随之自动控制理论随着数学、计算机等多学科的发展也取得很大的进步,并逐渐由传统的经典控制理论向现代控制理论发展,现代控制理论在精准度和过程控制方面的优势也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其过程更加复杂化,在自动化产品设计进入实际工程前要进行一系列的模拟仿真,以确保能够世纪工程需要。

1 电气自动化和仿真技术

1.1 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和特点

电气自动化作为电气信息方向的一门新学科,因为和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而迅速发展。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如今电气自动化已经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部分而发展较为成熟。电气自动化从一个电气开关开始到整个电气系统的控制部分都有其分布组成。它包括了对开关信号进行控制,对工程目的进行分析,对系统中各设备进行信息交流,对系统中反馈的信息做汇总并按人们预期设定的程序步骤进行智能化的逻辑分析并准确快速做出动作反映,已达到脱离人工而能自动运行的目的。如今,电气自动化技术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农业、军事和交通运输中。在电气自动化中,控制理论是其重要的基础内容。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控制理论一直在不断的发展。经典控制理论的出现标志着控制理论的形成,自动化技术开始得以普及推广。之后随着各种自然学科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依托于数列和计算机技术的状态空间法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经典控制理论计算简单便于分析,能够很好的解决单变量定常系统的设计应用。而随着工业进程的发展,人们对自动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中有关多变量事变系统的分析设计已经不能再用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向着系统更加复杂,控制更加精准的方向发展。

1.2 自动化中的仿真技术

随着工业进程的加快,工业工厂、交通管理、军事国防在进行自动化程度加深的同时也要求对控制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或着远程监控。仿真技术是自动化控制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通过力控软件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中采集的现场实时数据反映到人际交换界面上来,并用仿真模拟图像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模拟仿真技术也可以在自动化设备投入运行前进行预先模拟运行,以便检查自动控制程序是否稳定,是否满足实际生产需要。

2 仿真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

2.1 仿真技术在自动化钢铁厂中的应用

在大型钢铁厂中,从铁矿向高炉送料开始一直到钢铁成型,其过程大多是脱离人工的自动完成,这主要有现场的各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噪声传感器等),控制室的大型工控机(可编程逻辑器PLC),各种配套的逻辑开关,相关的变频器,变压器等电气设备组成。PLC作为整个自动化的核心部分,对整个自动化过程进行逻辑分析和控制,逻辑开关通过通断作为相应PLC控制动作的执行者,现场的各种传感器和行程开关作为信息来源,将现场的各种实时数据信息传输给PLC,相关电气设备作为运行的支持。在中央控制室中,通过人机交换界面可以将PLC中汇总的各种实时数据反馈到显示屏上,通过这些配套的力控软件可以以图像的形式对钢铁厂的各个生产车间和每个生产过程进程数据进行仿真,并可以在显示屏幕上直接对各个生产过程进行手动控制操作。也可将其上传至网络进行远程协助操作和监控。

2.2 仿真技术在大型汽车组装厂的应用

在大型汽车生产厂,各种零部件的组装是汽车生产厂商所进行的主要活动,一辆车往往需要上万个零部件,而不同的车型需要不同的零部件,即便是同一辆车型的不同配置也需要不同的零部件,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组装出最多的车而且正确无误一直生产厂商所关注的问题。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项问题,并大大提高了汽车的组装速度。在汽车总装车间,各种细小繁多的零件需要按不同的车型组装到一起,由于汽车厂商往往是根据客户的订单需求,同一批次的车型中往往是不同的配置同时进行,这就使现场的操作工单靠脑力无法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通过自动控制技术和仿真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在将汽车组装进行几个部分的分割之后,在各个部分上安装可编程控制器(PLC)作为自动控制器,并安装显示屏作为仿真显示器,将各部分的PLC通过工业以太网连接在CCR(中央控制室)的服务器上,通过IPMS系统通过前端的仿真控制端将各种车型数据导入服务器中,服务器再降不同的配置信息分配到相应的现场PLC中,PLC可以根据不同车型的配置信息将所需的零部件现实到屏幕上,或者制作零部件架并在加上安装拨码灯,使PLC直接控制对应零件拨码灯的亮灭,这样可以是操作工很快捷准确的选取各种零部件,减少了工作强度,增加工作效率。

3 结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使得我国各行业的自动化进程不断加快,仿真技术作为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组成部分,能够很形象的反映出设备实时运行的情况,方便监控与管理。目前可编程控制器(PLC)作为行业经常采用的生产控制设备,与之相应的力控软件能够很好的模拟仿真系统的运行状况,他们已经被越来越广泛运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

参考文献

[1] 肖金凤,朱荣辉,盛义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机学教学改革研究[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3(6).

[2] 王云岭,高建树.仿真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4(2).

[3] 杨敏南.中国自动化学会“系统仿真”79年学术交流会在烟台召开[J].冶金自动化,1980(2).

[4] 真虹.基于计算机动态图形仿真技术的港口生产调度过程优化方法的研究[C]//中国图象图形科学技术新进展―第九届全国图象图形科技大会论文集.1998.

电气与自动化论文篇5

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工作中检验理论、提升理论,是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工作中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是企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作者曾在电力系统就职,体会比较深刻。对于变电站而言变压器检修经常要做空载和短路试验,工程上变压器空载试验方法采用调压器在低压侧加压,空载容量应小于调压器容量的50%,试验电流为额定电流的1‰~1%,以测量变压器的铁损。一般电力变压器在额定电压时,空载损耗约为额定容量的0.1%~1%。变压器短路试验用自耦变压器调节原边电压,原边电流达到额定值时,测量变压器铜损。通常电力变压器在额定电流下的短路损耗约为额定容量的0.4%~4%。通过亲自动手做压器空载、短路试验及观察实验现象,联系《电路》、《电机学》中关于变压器的相关知识,加深了对变压器的学习与理解。发电厂自动化控制是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与要求,已投产和在建的大型发电厂的自动化控制水平非常高,已达到“无人值守,少人值班”管理模式。发电机组的自动开停机、自动同期并网技术验证了《自动控制理论》、《继电保护》等相关理论知识。在电力系统工作的4年中,笔者的理论知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和提升。

2电力系统工作经历对电气工程本科教学起到的积极作用

2.1教材选用目的更加明确

教材是高校实施培养计划的重要介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人才。高质量、合理化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完成人才培养计划与目标的保证。作者在施教时参照自身的工作经验,选用更具有方向性与实践性的教材,提高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契合度。智能电网、数字化电站是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其要求电网信息化、自动化程度更高。因为这一目的,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PLC)被广泛应用到电力系统中,目前国内应用的PLC有西门子(SIEMENS)公司生产的S7系列、施耐德公司生产的Quantum等系列、三菱公司生产的FX3G系列等。随着日系PLC退出中国市场,西门子PLC被普遍应用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例如三峡电厂、葛洲坝电厂、溪洛渡电厂等大型水电站使用PLC对发电机组、辅助设备系统等设备进行控制。因此在向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授《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这门课程时,应该选用以西门子PLC为基础讲述电厂及电网自动化控制的教材,教学内容更接近电力系统工作实践,使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2.2培养学生更具有方向性

现代电力企业对高校毕业生有着严格的职业要求。扎实的专业能力、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必要的公文写作能力是毕业生就职于电力企业所必须具有的素质。电力系统设备分为一次设备、二次设备两大类。就发电厂而言,从事电气一次设备的检修、维护及管理工作需要毕业生熟练掌握《发电厂电气主系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机学》等专业课程的内容,熟悉电机、开关电器、载流导体、电抗器、补偿设备、避雷器、继电保护系统相关知识,这些是为适应发电厂工作而储备的理论知识。从事电气二次系统工作的毕业生则必须重点掌握《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子技术》、《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的相应内容。因此拥有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来服务电力企业,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实践动手能力在促使毕业生快速融入到企业生产工作中扮演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发电厂电气设备维修工作需要毕业生有较强的电气二次配线、布线及PLC编程能力。发电厂中大量布置电气二次控制盘柜,实际的检修与维护工作需要高强度的控制回路布线与配线工作,电力系统高度自动化则需要毕业生具备基于PLC的自动化程序读写能力。公文写作能力是现代化大型企业对职工的基本要求。我国各级电力系统的运营、管理、维护已经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实际的工作中需要职工撰写大量的公文,例如对发电厂而言,每个月要写电厂运营报告、机组检修报告、技术改造方案等,特别是实行工作票制度后,每天都要写设备缺陷处理报告及巡检报告。这些工作要求职工具有一定的公文写作能力。对于毕业生而言,必要的公文写作能力在求职及就职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2.3将工作经验融入教学

将宝贵的工作经历融于课堂教学,可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讲述《电路》第十一章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变压器的原理、空载和短路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在讲述《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时,以发电厂开停机控制流程、辅助设备自动化控制流程为例,将专业课程学习与电厂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更适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2.4将企业中应用的前沿技术带进课堂

随着数字化电站、智能电网的建设,大型发电机组实现并网发电,状态检测技术投入使用,开始对1000KV特高压技术进行实验研究。电力系统的发展日新月异,设备更新速度非常快。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应当将当前电力系统的先进技术、发展趋势带进课堂,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加学生对前沿技术的求知兴趣。笔者从事过175MW、770MW水电机组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改造及维修工作,巨型水电厂厂用电系统运行及维护工作,水电机组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组建与维护工作。其中770MW发电机组自动化控制技术、巨型水电组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都是当前电力系统的前沿技术。将这些知识带进课堂,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本专业的发展动向与趋势,积极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3结语

加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是电力系统企业对高校的要求,是培养应用型电力人才的核心内容。专业教师(特别是具有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笔者而言,如何将工作经验转化为教学能力,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如何将工作经验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完美结合,培养更具适应性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电力系统企业的要求,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摸索。

电气与自动化论文篇6

关键词:教学改革;创新;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细分化的趋势。工业电气工程自动化应用技术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理、工、文相结合,融机械工程、艺术学和计算机设计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专业之一。但是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电气自动化应用技术专业高级人才的培养极为重要,在不断的专业教学发展中要注意创新改革,以符合工业生产的多种需求,促进工业的创新发展,速进经济的蓬勃发展。

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技术专业是电气自动化应用技术专业的一个分支学科,隶属于电气自动化应用技术专业。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技术专业是培养从事电气自动控制系统和电力能动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和技术管理的实用性技术型人才的专业。主干学科包括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主要专业课程有:电子技术、工厂供电、电工基础、变流技术、电机与拖动、AutoCAD、PLC技术、交直流调速、微机原理应用、电气控制设备、检测技术、计算机网络等。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的是专业复合型人才,可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应用计算机造型、设计、实现工业产品的结构、性能、加工、外形等的设计和优化;也可从事工业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管理工作。专业发展前景广阔。

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技术专业岗位要求

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技术专业岗位要求,包括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基本能力包括,电气识图、电器工艺以及电器维修能力。核心能力包括计算机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自动生产线的运行维护保障能力以及典型设备自控系统应用维护能力三项内容。计算机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具体有计算机操作及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工业控制计算机及板卡应用能力、单片机技术应用及开发能力等;自动生产线的运行维护保障能力具体有工业机器人应用能力、传感及信息处理系统、仪表应用能力、先进生产工艺及流程应用能力等;典型设备自控系统应用维护能力具体有电气设备运行、安装调试、维护管理及运用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能力、常用自控系统安装、调试、维护及技术管理能力等。关键能力包括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应用,可编程控制器((PLC)选型、程序编制及系统应用维护的能力和微机监控系统上位机组态能力等。

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1、与市场需求结合,明确改革目标

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工作,进行市场调研,分析现代工业生产电气自动化技术需求的专业人才,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明确改革目标确保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市场的需求是教学的改革标准。市场要求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以及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要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的设置,围绕市场培养计划来设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立相互平行、融介交叉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体系,形成课程培养特色,从而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

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还要注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根据需要制定教学改革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要结合企业的生产。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要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以及多方面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以及管理一线高级复合型人才。课程的结构要侧重理论的应用型,适应就业。

2、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全面素质培养的教学模式。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工业操作实际特点灵活采用手段,

例如通过专题讲座、企业参观、分组讨论、多媒体教学、短期实习等方式对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技术专业进行培养为学生的就业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综合职业的能力,研究并且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将参考文献目录、授课课件等上网并免费开放,为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体优化教育培养计划,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要重视教职业技能培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到一起,教学在实训室里开展,实现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优化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按照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的要求,带动工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生产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培养。实践性教学主要有短期实习、模拟训练和参观访问三大块,要积极开创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实践环境,与相关工业产业建立联系,进行定期实践课程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保障学生将理论课程培养和实践动手环节结合应用。在实验教学方而,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变实验过程为基本电气仪表操作的实训过程。改革旧的考试制度,建立新的多元化质量评价体系,传统专业重文化课考试,轻能力考核,不利于人才培养。对每次实践活动进行考核评价,采用实习单位评价、教师打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手段。将课程成绩与能力证书相结合,建立一套符和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多元化综合质量评价体系,使各种考核方式实现优势互补。

3、产学合作,实现校企双赢

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要利用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优势,实施产学合作办学手段,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促进生产的顺利进行以及经济效益的实现。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企参观访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技术的实际问题,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企业的人才优势,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利用企业的设备以及技术优势进行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技术实训的教学,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弥补学校资源不足的缺陷。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及教师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利用企业的实践环境,通过教师参与技术改造的工作来了解专业技术的发展,加强教师水平,把企业技术带进学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加强素质教育,强化教学管理,在执行过程当中要有计划、有步骤,优化资源配置,要把改革的制度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培养专门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加强教学的基本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工业企业与学校教育的同步发展、通不协调,使得学校和企业实现双赢的局面,共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瑞国,刘芒果. 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 职教论坛,2005,14:44-45.

电气与自动化论文篇7

关键词: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就针对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开发,我国工业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各行各业全面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这对在一线工作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毕业生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为此,改革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动态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一、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

就针对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来说,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考核,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评判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门技能专业,应着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高职院校教师往往缺少对实践教学理念的认识。

(二)缺乏完善的教学设备

要想确保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就需要依托于完善的实践教学设备,部分高职院校往往出于建校成本的考虑,在购买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设备时,往往选购价格低廉、技术落后的设备,购买数量较少,种类比较单一,而电气自动化专业所涉及到的设备种类较多,因此,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要求[1]。

(三)缺乏优质的教师队伍

从本质上来说,高职院校的教师资源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教师进入高职院校的门槛不高,许多资历尚浅、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也融入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2]。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且应有相关的电气自动化实践经历,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避免对知识的误导。

(四)缺乏创新的实习模式

陈旧实习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然而,高职院校的实习模式过于陈旧,只对学生的实习报告做过多的要求,往往导致学生在规定的实习期间不进行专业的实践,编造虚假的实习报告,应付老师,没有对实习期进行合理利用。

二、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一)深入实践教学理念

完善的教学体系是教学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校长作为整个高职院校的带头人,在办学理念上,应从传统的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转变为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人才的长远发展为办学理念;教师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各课程教师要密切配合,深入实践教学理念,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各科之间的知识紧密衔接,加强实践操作,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以便采用更合理建立实践模式。

(二)优化实践教学设备

实践教学设备是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节约成本,高职院校可在基本设施完善的基础上,减少其它方面不必要的投资,将节约的资金用来完善实践教学设备,尽量购买技术先进、学生易操作的电气设备,在种类上要满足教学要求。在实践教学设备完善的基础上,对教学设备进行有效利用,将课堂大部分时间转移到实践操作上。实验实训室是多课程知识系统化的纽带,理论与工程实践联系的桥梁。实践教学条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建设:一个是校内实验实训室,一个是校外稳定的实习基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现拥有的校内实训环境有:电工实验室、电子实验室、维修电工实训室、PLC可编程控制实验室、计算机应用实验室、自动控制实验室、工厂供电实训室、电力电子及电机拖动实验室等校内实验及实训室,校内实验实训条件颇具规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和实训环境。今年学院又新增加了过程控制与集散控制设备,将原有的传感器实验、过程控制实验和PLC实验相结合,模仿工厂的生产线,将传感器、运动控制、过程控制、PLC等相关课程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实训对象形象逼真,接近工业现场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除深入实践教学理念外,高校要从根本上优化教师资源。受主观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资历尚浅,不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学校要对教师资源进行优化,如,将理论知识功底较强的教师安排在理论教学课堂上,在进行实践教学时,由于对设备的操作原理及水平要求较高,要尽量安排有实践经历、资质较高的教师进行授课。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技术实践能力。为此,学院着力开展教师五项能力建设,搭建教师自我提升平台,提升教师执教能力[2]。通过对教师资源的合理优化安排,使教师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四)创新改革实习模式

为加强学生对实习的认识,提高实习的有效性,应改变陈旧的实习模式。在实习之前,教师将实习的具体内容落实给学生,如,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对工业自动化生产中所应用的变频器工作原理以及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并画出机械构造图,实习结束后要将图纸展示给教师并口述其工作原理,通过此种实习模式,使实习的目的更加明确,不会造成学生的盲目实习,避免了蒙混过关的现象。

(五)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贯彻“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理念,把职业岗位技能素养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企业和学院”两个办学主体作用,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生产性的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形式,实现第一年专业基本能力训练,第二年专项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第三年职业综合能力训练,把职业岗位技能素养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和毕业证,达到“双证就业”。专业基本能力训练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依托学校公共实验室和校内实践基地加强自动化技术基本技能训练,如:电工技能训练、电子技能训练、电机及控制技术技能训练、电气工程制图训练、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电子产品设计与装配实训、EDA技术技能训练、认识实习。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自动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掌握自动化技术、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一项重要的任务。针对这一情况,根据自动化专业学科特点,急需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建立健全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营造与企业工作现场接近的实训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国娟,杨军,孙文娥. 试论高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向[J]. 课程教育研究,2016,07:250-251.

电气与自动化论文篇8

关键词:人工智能控制器的优势

中图分类号: S776.035

人工智能与电气运动控制是集电机、电子、自动化、计算机、智能控制和知识工程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其知识、技术和产品在工业、国防、交通、运输、民用等行业应用十分广泛。当前,电气运动控制系统运行条件的复杂化不断提高,同时对控制的智能化与精确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深入研究智能运动系统的设计、制造、运行规律,探索该方面的高层次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应用成为当务之急。

1.人工智能的概述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人工智能是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它的研究、开发是为了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这是一种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电气自动化是研究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等领域的一门学科。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为了减少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把人工智能的先进研究成果与电气自动化控制相结合,实现了技术的又一次突破。

2.电气工程中智能控制的功能实现

(1)收集处理数据:对于所有开关量、模拟量,人工智能控制器都能对其进行实时采集,在要求明确的情况下,人工智能控制器能自动处理或存贮。(2)界面显示:设备和系统的运行状态都会在模拟画面上真实的显示出来,可从中了解到模拟量、计算量、隔离开关、断路器等实际的状况。有问题时,画面上会挂牌检修功能,还会形成对应得历史趋势图。(3) 运行监视:在设备的模拟数值、开关量状态出现问题时,智能监视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会自己报警,还会记录下事件的过程。(4)人工控制:操作人员只需要通过键盘或鼠标就可以对断路器及电动隔离开关进行控制,系统会对操作人员进行限制性的操作,对值班起到很大作用。(5)故障录波:故障录波较为详细,包括波形、开关量和顺序记录等。(6)分析不对称的应用,进行负序量计算等。(7)及时进行参数的设定和修改从而定值得到保护。(8)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专家系统控制是人工智能控制的主要的三种方法。

3.电气自动化技术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分析

(1)电气设备设计中人工智能的应用。由于电气设备的具体设计是综合性、复杂性、专业性的过程,其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包括了电磁场、电子技术、变压器、电机、专业电路等领域,另一方面,这对其设计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能够实现大批较难迅速解决处理的模拟过程与相关繁琐计算,这就加强了设计过程内的工作精度和效率。当然,在电气设备设计进行的时候还要区别不同的情况与具体算法,比如说遗传算法会用在优化设计中,而专家系统总是用在开发性设计中。

(2)电气控制技术中人工智能的应用。电气自动化的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强化分配、交换、流通、生产等关键环节,在加大财力投入的同时尽可能减少人力,以便提高电气系统中的运作质量与效率。电气设备控制系统里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包含了神经网络控制、专家系统控制与模糊控制等,而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使用最多的则是模糊控制,这主要是源于其简单化的控制,同时又和现实情况联系密切。

(3)人工智能对日常操作的影响。电力系统不仅影响着电力系统建设的自动化水平,对日常的管理工作的影响也十分重大。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日常操作中,可以帮助实现以家用电脑操作进行系统操作,简化电流调整、设备操作界面,并且可自动进行日志生成和储存、报表自动生成等功能。电气系统日常操作中引进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够简化各种操作、规范各种文件样式和规格,并且能够实现操作的简便性和可视性。

(4)电气故障诊断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在电气设备的故障诊断过程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即是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模糊理论等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对电气电动机、发电机进行的故障诊断。当前,电气系统中变压器的故障诊断通常适用方法为分析气体和分解变压器油中分解的气体,借助人工智能法可以有效提高相关诊断的准确性,其中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结合模糊理论与神经网络,来完成故障诊断知识的神经网络以及模糊性的共同诊断过程,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诊断故障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4.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控制革新离不开人工智能的大力支持。人工智能在自动化控制方面的优势越发的突显。促进人工智能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以解决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复杂系统控制问题。

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人工智能应用集中体现于专家系统、自动程序设计、定理证明、逻辑推理、各类问题求解等方面,因此,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中充分挖掘并利用人工智能的功能与效力,这样才能使工作更加顺畅、高效。

依据国内需要及本学科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今后人工智能与电气结合的研究方向及内容是:⑴智能控制理论与技术;⑵电气驱动自动化;⑶智能控制理论在电气运动系统中的应用;等。

参考文献

1.罗兵。人工智能原理及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08-01

2.杨波.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水平[j].大观周刊,2011,(16).

3.侯世英,索利娟。人工智能技术在电能质量领域中的应用综述[A],2008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术年会,2008

上一篇:电气和自动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信科专业导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