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儿童托管范文

时间:2023-10-02 16:18:40

全日制儿童托管

全日制儿童托管篇1

一、基本情况

白河县每年劳务输出约6万余人,导致约7000余人成为留守儿童。据统计,白河县父母双方外出的小学留守儿童人数占小学生人数的23%,初中留守儿童占中学生人数的32%,高中留守少年占高中生的39%。其中进入民办幼儿园、托管中心、家庭式托管所的留守少年儿童达到近2000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3%。这些留守少年儿童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亲情缺失和家教缺位,在学习、生活、安全、健康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可以说,留守少年儿童成为外出务工人员心中最大之忧。白河县部分私人利用私宅自办留守儿童托管处所,解决这些留守儿童的住宿、餐饮以及课余教育辅导问题。于是,留守儿童托管机构也就应运而生,并成为外出务工无暇照顾子女家庭的主要选择。据统计,目前白河县留守儿童托管机构约30个,其中托管人数20人以上的18家,如冷水镇“爱之家”托管中心,有1000余平方的专门场地,有单独的学生宿舍、餐厅、学习区和室内活动区。10-20人的12家,如构扒镇、凉水村等民办幼儿园。还有很多10人以下的亲属邻居集中托管点。全县托管机构条件较好的占总数的25%,条件较差的占75%。托管工作主要为上学时间以外的食、宿两个方面,采取包吃住、包接送,包课外辅导等方式。托管费用一般每人每月750-800元左右。托管中心采用家长委托制管理,入托时与家长签定委托合同书与安全责任书,部分托管中心入托时办理了保险业务。乡镇民办幼儿园也涵盖有周托、月托甚至年托的留守儿童托管业务。城关镇及部分其它镇还有不同规模的家庭式托管所,以经营者家庭住房为经营场所,托管人数不等。

二、存在问题

1、综合管理弱,监管漏洞多

由于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白河县各类托管机构均未取得经营资质许可。一旦出现意外,后果十分严重。部分镇的托管机构和民办幼儿园日常食品安全和托管处所安全由当地政府临时监管,情况相对好一些。但家庭式托管所因无任何部门监管,成为监管盲区,食品卫生及安全隐患就较大。由于没有明确的责任监管主体,这些经营户多数都未办理公共卫生许可证、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许可证等有效合法经营证件,教育、民政、物价、公安、食药监、工商等部门也没有法律依据及相关政策的许可进行监管,经营户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和管理,导致留守儿童的人身、食品卫生、生活等安全无法得到保证。

2、生活条件差,安全隐患大目前白河县留守儿童托管中心都是由经营户利用私人住房或者出租房进行经营,有绝大多数托管所条件简陋,住房拥挤,无消防安全通道,多名儿童合住十来平米的房间,有的甚至一张床位两人同住,空间狭小,房内空气流通不畅,也未办理卫生、餐饮、健康等证件,存在食品安全、疾病传染等隐患。同时,由于无室内外活动场地或受活动场地面积限制,入托儿童无法开展体育锻炼、游戏等活动,少年儿童活泼爱动的天性受到抑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3、教育内容少,服务层次低

白河县留守儿童托管机构经营人员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有的只是短期接受过师范类教育和当过民办教师,既要照顾入托儿童的生活起居,又要进行家庭作业辅导,精力和能力有限,除了管好吃住之外,没有能力对入托儿童进行德育美育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进行更深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大部分家长将孩子委托给托管机构照料,半年甚至一年才与孩子见面,有的孩子在家庭式托管所生活十年以上。由于成长过程中没有父母的陪伴,临时监护人无法完全代替父母,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等方面的保护都严重缺乏,身心成长、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咨询等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使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都与正常孩子有所偏差。据托管中心负责人了解,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落后,对父母有抵触情绪。

三、几点建议

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成为留守儿童面临的共同问题,需要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管理无序、安全隐患问题,要加强整治,规范管理。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管理工作

近年来,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在协助家长管理学生生活、学习教育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面对白河县7000留守儿童的现状,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托管机构希望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帮助指导,取得合法经营手续,但因没有相关政策依据,一直未得到解决。在没有法律明确禁止的前提下,各托管机构能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自发逐步发展,并确实为外出务工人员解决了后顾之忧,就说明它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同时,留守儿童托管工作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帮助既是社会需求,也是社会责任。政府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尽快就如何规范管理制定出一套合理可行的监管方案,各部门齐抓共管,对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的建立和运行进行全程的监督和规范,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适当的扶持和支持,使白河县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工作逐步完善、不断提高。

2、明确职责,落实部门齐抓共管

留守儿童托管工作要按照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镇属地管理原则进行日常监管。所在镇要按照县政府统一设定的准入标准,根据所在镇的实际需要对申报人进行初审,并落实专人对托管机构进行不定期检查和监督。由于托管服务对象都是在校就读学生,教育主管部门也有着不可推卸的监管责任。教体局要掌握白河县留守儿童校外托管状况,对托管中心开办地点、规模、人数、教育等情况及时进行调查和监督,对已建成正在运营的托管中心,按照标准要求提高或改进,对拟建、新建和改建的托管中心,按照政府统一设定的准入标准进行验收,同时还应对在校生活老师和留守儿童托管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其做好管护工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指导督促托管机构办理公共卫生许可证、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许可证,建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等级公示等相关管理制度,对餐饮服务进行业务指导、验收和监管,确保留守儿童食品安全。公安、消防部门要定期对托管中心治安、交通、周边环境和消防安全进行检查,督促其配齐配足消防器材设施,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托管中心员工和学生的消防知识、技能的宣传和培训。从客观上讲,留守儿童托管是一项带有公益性质的事业,有着相当大程度的社会需求,也解决了部分从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从主观上讲,托管中心也带有营利性。建议工商部门比照民办幼儿园完成各项前置审批的基础上给予工商行政许可。县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应主动介入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党和政府关爱留守儿童民生工程,利用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的感人事迹,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在发展情况较好的托管机构建立联系点,为社会爱心人士搭建关爱帮扶平台,激发全社会重视和关爱留守儿童的热情。

3、家校联动,加强德育美育教育

托管机构设立应靠近学校,便于加强相互联系。外出家长应提高对托管儿童的安全保护意识,选择设施条件好、营业许可证件齐全、责任心强的托管机构委托管理。学校要及时登记和更新在校留守儿童档案,与校外托管中心工作人员经常沟通,了解学生校外生活和学习情况,和留守儿童家长不定期电话联系,指导外出家长与留守儿童生活上的关心和情感上的沟通,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发展,及时给予疏导和帮助。同时,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增设寄宿制学校生活指导老师,多方面指导关心寄宿生、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托管中心除了对入托儿童生活方面的照料和学习方面的辅导外,应加强课余和假期的美育教育,可临聘体、音、美教师在课余时间为入托儿童开设体育、音乐舞蹈、美术类兴趣辅导,丰富入托儿童的课余生活,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发展特长爱好,使学生把课余注意力转移到个人兴趣爱好上来,减少社会不良现象对儿童的负面影响。

全日制儿童托管篇2

一、S镇留守儿童教育模式

为了深入了解S镇留守儿童接受学校教育情况,笔者选定了S镇其中两个村(SS村和SE村)、三个幼儿园(JZ园、JF园和NG园)和3所小学(JY小学、JX小学和乡村NE完小)为考察点,通过实地调查得知,目前S镇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如下三种:

1.公立学校教育所谓学校教育,这里指由政府组织和认可的教育机构,对留守儿童实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正规教育,它包括公立幼儿和公立小学设立的学前班及公立小学教育。学校教育又分为“非寄宿制”学校教育和“寄宿制”学校教育。“非寄宿制”学校学习。农村留守儿童在非寄宿制学校学习,并不能得到学校及老师们特别关注和特殊爱护。留守儿童按照学校规定,白天在学校接受课堂教育和管理,即“早去晚归”式的上学形式。学校正规教育,也不可能将“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分类分班进行特殊教育。(假设有某所学校按“留守”和“非留守”分别给予学生授课,那必将会引起社会有关“公正与否”的争议)。因此,学校教育,其主要活动不可能对留守儿童采取特殊的教育形式。也就是说,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但是,留守儿童长期缺失父母的关爱,在学校一般情况下是得不到任何补偿的。况且小学教师每天的工作非常繁重,农村过多的留守儿童,老师精力和爱心也是有限的。近些年来,在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和号召下,各地基础教育已经开始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全国各地基础教育倡导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这种关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层面的关爱活动。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号召和组织党员教师与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结对进行帮扶,辅导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学校为留守学生设置专用电话室,供留守儿童定期与在外务工的父母通话,沟通感情。二是以班主任为主体的教师个体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教师个体对那些家庭困难、学习成绩波动较大的留守儿童给予较多的关怀。但这种关心,仅仅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关心的方式、频率取决于教师的个人意愿,不具有长期性和计划性,关心的内容也多停留在浅层次的生活关心,缺乏针对性。在非寄宿制学校读书的留守儿童,一旦放学回家,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祖辈疏于管教或不服管教,他们就有可能处于一种自由散漫甚至是无人管教的境地。“寄宿制”学校学习。所谓“寄宿制”学校,学校保障从上周日晚到下周五下午吃住学习都在学校的学生其基本生活、学习和安全的全天候管理的学校。“寄宿制”学校,既解决了偏远山区农村儿童上学难问题,又是弥补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笔者实地考察了S镇“寄宿制”学校二种儿童教育形式:一是(3-6岁)儿童学前教育;二是(7-12岁)学龄儿童小学教育。S镇学前班儿童教育存在“低龄化”问题。由于该镇地广人稀、生源较少且经济发展落后,全镇76个自然村,仅2个自然村有民办幼儿园,其他自然村,都是以村小附设的学前班为主要形式,其入校儿童含3—5岁的幼儿。该镇学前班存在严重的“幼儿化”问题。而在教育问题上,学前班又存在着严重的“小学化”倾向。教学内容以算术、认字等知识学习为主,教师均为非幼师专业。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对“寄宿”在学前班内的“幼儿”没有任何的“低龄”关照。S镇在寄宿制小学学龄儿童教育现状。多数寄宿制小学,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都采取了一定的关爱行动。白天课堂学习,留守儿童与“非寄宿”儿童一样,学校并未给予他们过多的关照。而在晚间,针对“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儿童,学校有时会组织教师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情感教育和自强不息等心理辅导活动。对留守儿童更多的是常规生活管理和晚间学习作业辅导。然而,农村寄宿制学校还存在着不少办学困难:一方面,缺少基本设施和教育管理人员,没有学生食堂、学生浴室和户外活动设施。乡村小学师资不足,一线教师除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要负责寄宿学生的生活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寄宿教育过于强调秩序和集体目标。学校为规范寄宿生活,便于管理,减少安全隐患,通常安排两节晚自习,要求寄宿生统一在教室学习,重复白天的学习内容,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压力,使寄宿学生易生厌学情绪。尤其对于留守儿童,这种强调纪律秩序和集体目标的寄宿生活,扼杀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使他们觉得生活沉闷无趣。这些都不利于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2.民营托管教育所谓民营托管教育,就是留守儿童父母将留守儿童委托给“受托方”的一种教育形式。随着农村务工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其教育托管问题也成为农村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此背景下,地方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以盈利为目的而自发地办起了一些针对留守儿童的托管机构。笔者为了区别于寄宿制学校,不妨将这类“受托方”通称为“民营托管教育机构”或“民营托管机构”。根2013年S镇工商所和教育部门摸底统计,在集镇小学及幼儿园周边已经有50多家“民营托管机构”。笔者于2013年对集镇JY小学、JX小学4—6年级部分班级共121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两所小学约有43%的留守学龄儿童已经住在了民营托管机构,还有部分学前留守儿童也进入了民营托管教育机构。托管教育机构的类别,目前S镇自发产生了三类民营托管教育机构:第一类为社会人士举办的托管个体户或者由一人牵头、多家合办的托管教育机构。这些托管机构多为居住在学校周边的居民构成,他们利用居家地理位置优势,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其教育软硬件条件普遍较差,只能维持留守儿童基本生活要求。第二类为幼儿园附设的托管部。S镇6所民办幼儿园均设立了托管部,托管部不仅面向本幼儿园,还对外招收需要托管的留守儿童。托管的留守儿童可共享幼儿园的活动设施和教师等教育资源。与第一类托管机构相比较,第二类托管机构其教育环境相对较好一些。第三类为集镇学校的在职教师兼职举办的托管机构。在托管机构兼职的教师,由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能及时地发现留守儿童问题。这些教师通常富有爱心,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能为留守儿童提供较好的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和行为教育等。但是,由于地方教育部门禁止在校教师从事校外盈利性教学辅导活动,这类机构属于教育主管部门明令禁止的民间教育组织。上述三类民营托管机构,尽管其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不尽如人意,但它作为一种伴生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生事物,的确对于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也得到了外出务工人员及当地部分干部群众的肯定和欢迎。这种托管机构的应时而生,也说明了它具有生存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尽管武陵民族地区S镇民营托管教育机构数量在不断的增多,也能为农村外出务工的年轻父母解决儿童寄宿抚养或教育管理问题,然而,民营托管教育机构本身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民营托管教育机构存在的问题:第一,民营托管教育机构身份的合法性问题。这些托管机构没有得到地方行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属于无证经营,不受行政法规保护。因此,它们只能在“地下活动”,还常常会受到地方恶势力的敲诈勒索,也随时存在着因为效益或社会问题而自生自灭的风险。当前,地方政府寄希望于这些托管机构帮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监管问题,但是,由于这些民营机构没有合法身份,不便直接出面予以保护和支持,致使这些民营托管机构生存尤艰。第二,监督和评价机制缺失问题。托管机构由于是自发成立的,所以它的性质界定、责权划分、资质审核、监管评价等机制还处于空白状态。目前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还未将这类机构纳入其工作监管范围。只是当这些民营托管机构出现突发事件或意外安全事故时,地方政府或教育部门才进行事态干预和过问处理。所以说,这些民营教育托管机构目前尚处于无政府监管和无序竞争状态。第三,缺少教育管理质量评估标准。现有的托管机构自身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质量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民营托管机构本身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机构本身缺少主观积极的服务意识和动力,部分由教师主办的托管机构,对其托管的儿童,只满足于督促孩子们完成作业,而缺乏对托管儿童的情感关怀。绝大部分托管机构以盈利为目的,仅仅负责留守儿童的饮食、住宿、安全等一些最基本问题,忽略了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需求。托管机构大多室内活动空间狭小,因害怕承担安全风险,限制托管儿童户外活动。创办者和从业者个人素质普遍偏低,没有从教经验,不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是对于3—6岁的留守幼儿,心理发展还十分敏感和脆弱,在最需要得到父母关爱的时候,却长期远离父母,更无法在托管机构得到情感的补偿,这些对于他们日后的性格发展和人格养成都将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3.家族亲属兼管式教育所谓“家族亲属兼管式教育”,是指父母外出务工后把孩子交由男女双方的某一亲族(包括留守儿童的祖辈和其他家族亲属)代管、代教,故而称之为“兼管式”。这一“兼管”形式,在民族地区农村比较普遍。笔者实地调查看到,未进入学前教育和托管机构的儿童,主要是托付给家族亲戚代管代教;入学了的学龄留守儿童,放学回家后,也是需要家族相关亲属兼管的。就是上了寄宿制学前班和接受了小学教育的儿童(包括托管机构里的儿童),他们到周末也是要“回家”的,这个“家”,实际上就是家族亲戚兼管式的“家”。因此,家族监管式教育仍然非常重要。家族兼管式教育主要有如下三大类:第一,直系祖辈兼管教育。我们把外出务工人员将留守孩子交由其亲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为管理教育形式称为直系祖辈兼管教育。这类兼管方式,其优点在于留守儿童能得到祖辈或家族亲情的呵护,兼管者的权威性和责任心以及其教育耐心都比较高,因此,留守儿童能得到“家”的温暖和亲情(当然,祖辈的亲情是不能替代父母的关爱)关怀。同时,家族亲属兼管,其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示的。在民族山区,家族兼管者大多数属于年老力衰、体弱多病的老人,他们只能满足留守儿童吃饱穿暖等基本生活需求,且多数兼管者是文盲或半文盲,无法辅导孩子们学习,有的对孩子还过分溺爱,致使留守儿童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第二,旁系祖辈兼管教育。有些家庭由于多种原因,其直系祖辈无法兼管留守孙辈,外出务工人员只好将孩子托付给血缘关系较近,平日来往较亲密的非直系祖辈代为监管教育,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旁系祖辈兼管。这种情况与上面所说的直系祖辈兼管差别较大,孩子离开了自己原有的家,既离开了父母,又要到一个陌生“新家”生活,加上旁系祖辈的权威性、耐心程度、应有的义务性以及对孩子性格了解等,也远不如直系祖辈。留守儿童过去很少与这些旁系祖辈共同生活,兼管者就像是孩子们心中的“熟悉的陌生人”。加之“兼管者”对寄养在家的留守儿童,多数抱有临时“代管”思想,对留守儿童也不愿过多过严地管教,除保证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需求和安全外,极少有教育措施。第三,其他亲族的兼管教育。还有一部分外出务工的父母是把孩子寄托给其他亲族,如兄、弟、姑、舅、姨等家,请他们代管代教。一般情况下,这样寄托兼管的时间比较短,当务工父母条件一有好转,他们就会将孩子接到自己的身边或者另想办法,如送到前面所提及的民营托管机构。综上所述,公立学校寄宿教育、民营托管教育和家族兼管式教育,已构成了目前S镇留守儿童接受寄宿教育的三大形式。尽管这三大教育形式各自存在着明显不足,然而,它们为解决农村外出务工者代为抚育孩子的问题,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监管问题,确实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事实上,也为地方政府解决了有关留守儿童托管方面的社会难题,分担了部分社会责任。

二、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只有深入调查和研究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际情况,才能发现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笔者认为,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虽然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但是,仍未纳入各级政府议事和处事的工作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浪潮”已出现了20多年,带来了农村务工经济的大发展,也支持了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与此同时,由此而产生的“流动儿童群体”和“留守儿童群体”的教育生存问题,已逐步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近些年来,流动儿童的相关问题已经得到了劳动力输入地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与帮扶,有关城市“流动儿童”问题,已经得到了基本解决和改善,并出现了好的前景。然而,有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劳动力输出地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所有的工作仍然是“漫步”在领导报告号召范围中。既没有出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规划和方案;也没有保障农村留守儿童享受亲情教育的有效途径。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教育行政部门既没有制度性的要求,也没有纳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评价体系,当然,就更不可能进入地方各级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因此,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虽然已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但最终却没有取得解决问题的实质性成效。随着第二代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大,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那么,这必将会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进而将会影响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2.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监管教育“市场混乱”,缺乏应有的基本规范和监控措施S镇是武陵民族地区最大的乡镇之一,常住人口近6万人。随着农村市场经济意识的加强,在S镇存在大量留守儿童需要教育托管的背景下,当地某些经济头脑灵活的人,纷纷办起了接收留守儿童托管的私营教育机构。且随着托管机构的增多,加之政府对这类民营机构缺乏监督,久而久之,儿童托管“市场”必定会出现“无序”竞争之“乱相”,有些地方甚至还发生了儿童意外事故。每当重大事故的发生,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不对这些民营托管机构进行“整治”。如此反复的“整顿”,托管机构私营者人心惶惶,只好转入“地下”,有的干脆停办。儿童托管机构你停我办,“地上停”“地下办”,且各个私营机构价格各异,办学托管条件没有统一标准,教育管理方式“五花八门”。对于这些民营儿童托管机构的“混乱”问题,政府既不能阻止其产生,也不敢对其实施关停。因为,政府没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有效办法,而现实社会又迫切需要这些民营机构接纳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尽管这些托管机构存在许多问题,但它的存在,确实缓解了政府的压力,解决了部分家庭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困难。于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只能是今天有事管,明天又不管,睁只眼、闭只眼,任其自由发展,自生自灭。对于农村儿童托管机构市场的“混乱”,这不能不引起当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3.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农村其他儿童相比,他们父母不在身边(至少有一方不在身边),长期缺乏父母的亲情教育。然而,这种亲情教育对于3—12岁的儿童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亲情教育对于这个年龄段儿童来说,可能会产生如下4个方面的影响:第一,亲情教育能培养和提高儿童的情商。儿童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眼见父母与亲友的交往,父母在家庭“红、白”喜事的操办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把人间亲情、友情、恩情等传递给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在家庭和睦的气氛中轻松自然地接受了这些人间温情,因此,他们会天性地信赖父母、依存父母。3—12岁的儿童是从开始说话能表达自己的基本所需中逐步完善语言的。因此父母在身边和不在身边大不一样。第二,亲情教育能增强儿童自信心和安全感。父母在身边,儿童有一种自然的安全感。在他们的心目中,只要父母在身边,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他们都是安全的。第三,亲情教育能增强儿童集体观念。3—12岁儿童,如果父母常在身边,他们能逐步体会和形成“家”的概念;7—12岁开始,他们便能比较和判断“别人家”与“我的家”有什么不同,并漫漫形成家庭“好”与“坏”等概念。这就是最初的“集体”概念。第四,亲情鼓励能增强儿童学习自信心。孩子上小学初期学业成绩的优劣,与父母及时鼓励和指导有着很大关联。因为孩子初入学,突然间端坐在教堂内,不自由的感觉会油然而生,如果父母不及时地给予纠正和指导鼓励,很可能就会有厌学情绪产生。只有在父母和老师共同引导和指导下,孩子才能度过入学适应期。上述有关儿童的亲情教育,对于当前农村大批留守儿童来讲,由于父母在外务工长期不在身边,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亲情教育缺失,这也许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些许遗憾甚至是阴影。所以说,对于这些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和特殊性,给予他们更多的亲情关爱和温情补偿,努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和开朗性格。然而,目前S镇现行的公立学校寄宿教育、民营托管机构教育、家族亲属兼管式教育,三种托管教育模式都忽视了对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的重视,导致留守儿童得不到亲情补偿和教师的特别关怀。而农村民营托管教育机构、亲属兼管教育,多数都是停留在儿童吃饭、睡觉、卫生、安全等基本生活教育管理上。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其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较,缺乏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特色性。

三、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基于前面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笔者认为解决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要将其纳入解决农村民生问题之中,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留守儿童问题既是民族地区农村社会问题,也是关乎民族地区农民工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既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也会影响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进而将会使“民工族”代代循环,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难以得到根本好转。留守儿童是民族地区未来的主人,培养好农村下一代是和谐社会的百年大计。在社会快速转型期,我们更应该关心这一特殊的群体,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管理及教育工作。这一特殊群体,他们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上得到帮助和关爱,他们需要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社会温暖和关怀。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拿出有力措施和方法,切实地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有关问题,要像对待义务教育工作一样,下大力气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管问题。

2.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行、社会参与式的儿童管理机制,完善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体系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地方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与财力扶持。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全面统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首先,政府应出资在民族地区农村办一批示范性的幼儿园,解决好农村幼儿托管问题。其次,在市场自发办起了不少“民营托管教育机构”并得到了社会认可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市场运行优势,对于“民营托管教育机构”进行正确引导与规范,并给予政策扶持,促使其成长为一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生力军。政府保护性地指导“民营托管教育机构”的健康发展,让它们按要求和规范履行其职责,加强对“民营托管教育机构”的督导和评价,使它们在合法的前提下,在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得到健康的发展。第三,政府可将“家族亲属兼管式教育”与农村社区治理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儿童的安全性和生活保障性,使“家族亲属兼管式教育”得到社区的扶持、监督和协助。譬如,湖北秭归县的“幸福村落”建设,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幸福村落”建设中,实行村民自治和互助,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成功经验,值得各级地方政府借鉴。

3.丰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内容,提高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水平在完善了各类留守儿童教育体制后,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保障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笔者认为:首先,教育部门应有针对性地设计和规范留守儿童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方式,突出“情感教育”和自立教育,设计有关留守儿童教育评价标准,使教育工作者真正关心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其次,应将民族文化、地方文化融入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活动中,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热爱民族文化,逐步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第三,尤其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开朗自信教育和集体观念教育,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第四,教育主管部门要把留守儿童的管理问题、检查评价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切实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4.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民工就地转移是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途径劳动力就地转移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途径。就地转移的农民工,每周至少可以与自己的孩子见一次面,家长与孩子沟通多了,孩子们就自然有了安全感和幸福感。所以说,民族地区应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为农民就地就业创造机会,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最根本途径。

全日制儿童托管篇3

【关键词】幼儿园;托儿所;现状调查

近年来,幼儿园安全隐患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集体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普遍存在儿童入公办园难的问题,为了解我区托幼机构的现状,提出改进措施,为儿童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我所于2012年3――4月对我区所有托幼机构进行调查。

1材料与方法

我区所有托幼机构共50所全部作为调查对象,按照提前设计好的表格,由本院儿保医生进行资料收集、统计及分析。

2结果

2.1所有制及分级情况辖区共有托幼机构50所,其中全民所有制10所,集体所有制9所,民营股份制11所,私营幼儿园20所。示范园8所,一级园14所,二级26所,三级园2所。

2.2收托儿童数共有在园儿童6179人。收托儿童数及分班情况:收200名儿童以上者11所,100-199名儿童的19所;50-99名儿童的5所;30-49名儿童的5所,不足30名儿童者10所。全部为日托。按年龄分班者30所,其余均为混班。

2.3收托儿童的年龄l岁-组20名,2岁-组409名,3岁-组1444名,4岁组-2046名,5岁-1537名,6岁组-723名,其中3-7岁儿童占93.1%。公办幼儿园共有在园儿童3483名,占在园儿童总数的56%。而全区适龄儿童(3-6岁)含流动共7800名。

3讨论

调查显示:①公办幼儿园是由政府出资创办,一般规模比较大,设施配套健全,课程设计科学,管理规范。民营由经营者自行解决资金来源,一些单位只是做相应的行政管理。个体幼儿园则全是由个人承办,接受教育部门的监督管理。②示范园及一级幼儿园基本符合要求,二、三级幼儿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主办人和负责人对卫生保健的管理始终没有认识,人员队伍极不稳定,主办人不服从我们业务部门的管理,没有专人负责卫生保健工作,工作人员更换频繁,卫生消毒不规范,代量食谱不能严格执行,儿童饮食安全和饮食质量管理不完善等管理方面问题。甚至有个别个体园,儿童入园不体检,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体检上岗等问题。③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有的个体幼儿园(所)自然环境太差,房屋老化,设备陈旧,不符合办园基本条件,按现在要求实在相差太远。④托幼机构由于处于多部门管理的状态,我们业务主管部门也只是督导,对于存在问题一直不改正的,只能反映给卫生行政部门,与教育部门沟通。⑤保健人员配备情况:收托150名儿童以上的幼儿园,只有6所有专职保健医,其余的保健人员皆为兼职,尤其是比较小的个体幼儿园,大部分是家庭做坊式,以营利为目的,卫生保健意识淡泊,儿童饮食得不到合理搭配,儿童没有活动场所,生活习惯得不到培养。⑥现在有一些社会力量办学的课外辅导班,正在扩大招生范围,这部分学校接收3-6岁儿童,但是没有资质认可,儿童没有经过体检,教师没有体检健康证明,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调查显示,由于公办幼儿园收费低,规模大,设施配套健全,课程设计科学,管理规范,所以很受家长的欢迎。但是由于能接收的儿童数比较少,使得部分家长只能将儿童送到条件差而收费又相对高的个体幼儿园,面对儿童进入公办园比较困难的情况,政府也正在积极的改进。

全日制儿童托管篇4

关键词 托幼一体化 学前教育 整体化教育 必要性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1 托幼一体化的含义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托幼一体化教育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托幼一体化”就是托儿所和幼儿园统一管理主体和教育管理模式;也有人认为“托幼一体化”就是将幼儿园和托儿所形成统一的建设规划。事实上,幼儿园托儿所的办学规模在托幼园所设点布局的调整下逐步扩大,然而社会对0~3岁阶段婴幼儿的入托需求总量却呈现下降趋势,导致很多挂牌为托儿所的实体实际上已经成为只招收3~6岁阶段婴幼儿为主附设托班的幼儿园。考虑到社会就近入托的需要,对于只针对0~3岁儿童为主要招收对象的托班设点布局不能过分集中,因此将0~3岁阶段的婴幼儿招收与幼儿园作为一个整体合为统一的教育机构应运而生。实行托幼一体化体系的整体化教育的根本目的与价值取向是为了重视0~3岁阶段儿童潜力的开发和科学教养,尊重早期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整合利用多种教育资源从而为早期婴幼儿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2 托幼一体化的必要性

托幼一体化教育体系提出后,引起了全国各地教育机构和教育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和探索。其实,托、幼的年龄划分是人为的,因为我国教育历史的影响,0~3岁婴幼儿的教养和3~6岁婴幼儿的教养是由两种教养机构承担的,导致两个阶段的婴幼儿教育发生脱离的现象。下面主要从婴幼儿自主调节能力的发展以及教育角度的发展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托幼一体化的必要性:(1)婴幼儿的托龄、幼龄的发展过程应该是相对完整的,从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过程来分析,主要包括情绪调节、行为调节和注意调节三个发展阶段,是从遗传的影响和经验的吸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没有能力到可以胜任的转变过程,从完全依赖他人到自己来管理的渐变过程,最终发展到自己获取必要的能力来管理自己的过程。(2)从教育的角度分析,由于0~3岁阶段婴幼儿和3~6岁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限制和教育组织机构和形式的不同,0岁-6岁的儿童教育很难在短期内形成实质性的制度化体系,托儿所阶段和幼儿园阶段教育应该实现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的一体化,深入、系统地研究契合婴幼儿身心的发展水平的教育模式,制定合理的托幼教育目标、内容和进程,从而使儿童能够从内心接受与个人身心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真正实现托儿所阶段和幼儿园阶段的教育自然的衔接和过渡,促进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3 托幼一体化教育体系的基本关系

(1)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实行0~6岁早期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加强儿童的劳动力而是为婴幼儿以后长期的发展奠定基础。早期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生活的过程,年龄越小,教育和生活的联系就越密切,如果早期教育仅仅是重视3~6岁儿童的教育而忽视0~3岁阶段的教育,就会扭曲儿童健康成长的正常的生活轨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因此,早期教育可以成为儿童自己的生活,应充分了解儿童生活成长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培养儿童的兴趣、发展需求和潜力,有利于其生命成长的教育。

(2)家庭和机构的关系。家庭是儿童重要的生活场所,其给予儿童的安全感和依赖感是教育机构无法企及的,无论是0~3岁的儿童还是3~6岁的儿童,家庭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的地位是无可代替的,在接受教育后,儿童大部分的时间都花费在教育机构,因此实现托幼一体化教育体系就是建立家庭和机构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机制,通过家庭和机构的协作配合可以使早期教育体系更加完整。

(3)政府和公众的关系。政府是实现家庭和教育机构之间协作配合的催化剂,政府的公共政策会影响父母、儿童、家庭以及开展教育工作人员的一切生活和工作,而优质的人力资源的培养形成和人的最初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政府应该针对0岁~6岁儿童发展的多层次需求来制定适应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的公共政策,从而达到学前教育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的协调统一,全面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4)儿童和父母的关系。父母是儿童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和蔼可亲的父母和温暖的家庭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0~3岁的儿童来说,家庭是他们活动的中心,幼儿园或早教中心只是辅助场所,让儿童进入全日制的托幼机构也是不得已的选择,父母和儿童分离的时间太长,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应该是3岁前儿童教育的核心。0~3岁儿童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4 对整体化教育的几点建议

4.1 整体构建教育目标

0~6岁是一个人开始自己人生的初始阶段,也是儿童发展直觉行为思维的阶段,也是儿童的身体、智力、感知和社会性逐步产生发展相对较完整的年龄阶段,因此实施教育一体化的教育手段非常重要。托幼一体化的建立方针是要综合考虑0~6岁阶段儿童的整体发展,不仅仅要考虑3~6岁的儿童处于准备学习的阶段,同时也应该注意到0~3岁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身体各方面发展开发潜力优势和能力的阶段,0~3岁和3~6岁不同阶段的儿童各自具有不同的发展需求,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托龄阶段和幼龄阶段教育的分层,完全扭曲了儿童身心发展的正常规律,因此在建立教育目标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充分考虑两个阶段儿童的不同发展需求,既不能将0~3岁和3~6岁两个不同阶段教育分开,也不应该把0~3岁的教育目标和要求混合到3~6岁的教育目标中,其次应该有目的计划整体教育方案,以0~6岁儿童未来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长久发展为教育的准备起点,注意给儿童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积累有益的学习经验。目前对0~3岁阶段儿童的学前教育研究是托幼一体化教育的重点研究对象,因为3~6岁阶段儿童的学前教育的研究比较多,教育方案和课程内容相对来说较为成熟,而对0岁~3岁阶段的儿童教育的研究比较缺乏,还未研究出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案和课程内容。目前针对托幼一体化教育的整体建设目标,主要是要对0~3岁儿童阶段的学前教育的教育方案和教育内容策略的研究,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教育人员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针对性培训。

4.2 完善托幼一体化教育机构

世界儿童基金会的西里尔·达莱斯曾指出,为了促进儿童在早期教育中更好地发展,必须强调家长和其他家庭成员在婴幼儿的潜力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家庭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是社会机构和教育机构无法替代的,当然社会机构和教育机构对儿童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托幼一体化教育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有目的地协调组织家庭、社会机构和教育机构各自的特点,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优势作用。其中社会机构的类型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艺术馆、博物馆以及公园等公共设施对0~6岁的儿童而言,都具有教育和娱乐休闲生活的双重意义,均是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良好场所;而教育机构是专门为了实现儿童学前教育的正规教育的场所,通过教师的宣教可以对幼儿的智力、情感、社会性认知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同时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中间的桥梁作用,及早呼吁立法机构制定《早期教育法》,通过国家对0~6岁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视,从而协调各相关部门共同为发展早期教育服务的良好机制,同时还应该督促政府对早期教育综合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4.3 提高托幼一体化教育人员的素质

托幼一体化的工作人员是决定托幼一体化教育体系的关键,应该严格制定早期教育的师资准入以及资格准入制度,严禁一切违背儿童生命健康成长规律的机构和教育行为,从而提高早期教育的质量。未来从事托幼一体化的教育工作人员主要包括教师、咨询人员、保育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四个方面的人员结构,其中教师肯定是直接负责儿童的教育课程,咨询人员主要是面对儿童的家长,负责家长的疑问解答以及向家长反映儿童在托幼所的具体情况,保育人员主要负责儿童的护理和养育,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尤为重要,管理人员就负责托幼所的主体发展方向。每个层次的工作人员都有其不同的岗位职责,为了更好地促进托幼一体化工作的实施,必须针对不同岗位的人员实行针对性的岗位培训,托班的专任教师应该选择有当过母亲的经验的工作人员,按1:4~1:3的比例来配置保教人员,教师应该从教育者的角度考虑儿童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应该具备基本的保育常识,和保育员共同参加一些保健、保育的岗前培训后才能上岗。

婴幼儿的健康发展和早前教育已经成为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教育人员最关心的话题,打造托幼一体化教育体系在我国掀起很大的热潮,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托幼一体化的实质以及重要性,通过各方力量的相互协调配合,促进托幼一体化的全面实施开展,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莫里森,著.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M].王全志,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5,50.

[2] 王培安.人口早期启蒙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1.

全日制儿童托管篇5

[关键词] 社区;学龄前儿童;传染病;发病情况

[中图分类号] R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0(b)-0118-06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事业改革的深化,社区卫生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疾病防控网络的“网底”,是防控传染病的前沿阵地和重要关口[1]。而传染病的防控——隔离治疗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都依赖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面配合。新《传染病防治法》(2004)中规定,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2]。《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服务管理规范》也明确规定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传染病防控中应尽的各项职责。在社区内早期识别和发现可能的传染性疾病,对于防控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1]。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和各器官系统逐步完善的阶段,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弱,容易感染各种疾病。托幼机构是幼儿相对集中的场所,幼儿群体如缺乏有效的免疫应答能力,一旦有传染源进入,就很容易引起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流行[3]。没有进入托幼机构的学龄前儿童往往为散居状态,缺乏统一管理,在社区中常常成群活动,为传染病的流行提供了可乘之机。流动儿童的管理则更为困难,其基础免疫疫苗接种往往较低[4]。因此,学龄前儿童的传染病防控是社区儿童传染病防控的重中之重。本研究某社区2008年传染病发病率前10位的疾病中,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细菌性痢疾及其他感染性腹泻都是儿童中常见的传染病[5]。但既往研究中针对社区学龄前儿童传染病发病情况的研究较少,因此了解该社区学龄前儿童传染病发病谱对确定防控重点疾病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为了解社区学龄前儿童现行传染病发病情况,为今后学龄前儿童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笔者于2011年3~9月,对北京市某社区进行了传染病防控模式的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学龄前儿童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的调查对象为居住地点为该社区,发病年龄为0~6.5岁的所有儿童;托幼机构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的调查对象为地址在本调查社区内的所有托幼机构。

1.2 研究方法

1.2.1 社区内居住的学龄前儿童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调查

社区内居住的学龄前儿童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调查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从系统中选择2008年7月1日~2011年6月30日的发病报告信息,然后筛选出居住地址在该社区、发病年龄为0~6.5岁的儿童,剔除记录中“审核状态”为“删除”的病例,资料导出格式为Excel表格。调查内容包括发病儿童性别、年龄、户籍、散居/托幼状态、发病时间、疾病名称。

1.2.2 社区内托幼机构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调查

社区内托幼机构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资料来源于该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科对该社区托幼机构进行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托幼机构名称、举办性质、拥有儿童人数、拥有教师人数、2010年7月1日~2011年6月30日托幼机构内儿童发生传染病的名称及发病时间。

1.3 质量控制

1.3.1 专家论证

对研究计划包括调查方法、调查对象、调查内容等进行严格的专家论证,在此基础上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和完善。

1.3.2 现有资料收集

选取权威的资料来源,免疫接种资料来源《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传染病报告资料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托幼机构资料使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托幼机构普查资料。资料收集后进行进一步核对,去除重复、无效的记录。

1.3.3 资料录入

资料录入前首先经过专人核查,保证资料的完整。数据由专人录入,并对录入数据进行核查,以确保录入正确。资料分析时,对于数据中的项目缺失值进行核对。

1.4 资料整理与统计学方法

1.4.1 社区居住儿童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

将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筛选摘录的Excel表格导入SPSS 18.0,对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描述传染病构成特点及时间分布。

1.4.2 托幼机构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

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科对该社区托幼机构的调查记录整理成Excel表格,导入SPSS 18.0,对幼儿园的师生比、幼儿园各传染病发病率进行描述性分析。

1.4.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社区内居住的学龄前儿童传染病发病情况

2.1.1 2010年7月~2011年6月传染病报告发病构成

2.1.1.1 一般资料 该社区2010年7月1日~2011年6月30日传染病报告发病的0~6.5岁患儿131例,平均年龄为(2.4±1.5)岁,其他一般情况见表1。

2.1.1.2 疾病种类 该社区0~6.5岁儿童2010年7月~2011年6月传染病报告发病构成如表2所示,消化道传染病中发病构成比最高的为手足口病,呼吸道传染病中发病构成比最高的为水痘。总发病构成比顺次最高的3种传染病依次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细菌性痢疾,均为消化道传染病。

2.1.2 不同类别儿童发病情况比较

2.1.2.1 本市户籍与外地户籍儿童发病构成比较 该社区本市户籍0~6.5岁儿童2010年7月~2011年6月传染病报告发病构成比最高的3种疾病依次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而外地户籍儿童报告发表最高的3种传染病依次为水痘、手足口病和猩红热,发病构成情况见表3。经检验,本市户籍与外地户籍0~6.5岁儿童的发病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1.2.2 散居儿童与托幼儿童发病构成比较 该社区散居0~6.5岁儿童2010年7月~2011年6月传染病报告发病构成比最高的3种疾病依次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托幼儿童报告发病最高的3种传染病依次为手足口病、水痘和猩红热,发病构成情况见表4。经检验,散居与托幼0~6.5岁儿童的发病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1.3 发病时间分布

该社区0~6.5岁儿童2010年7月~2011年6月各传染病报告发病时间分布见表5。手足口病发病主要集中在5~9月;其他感染性腹泻全年均有发病,以6月发病最多;细菌性痢疾全年均有发生;水痘主要发生在11~1月;猩红热主要发生在6月。

2.1.4 不同年份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比较

2.1.4.1 消化道传染病 该社区0~6.5岁儿童2010年7月~2011年6月与2009年7月~2010年6月及2008年7月~2009年6月消化道传染病发病情况比较见表6。2010年7月~2011年6月手足口病发病例数比2009年7月~2010年6月有所下降,但比2008年7月~2009年6月有所上升;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例数逐年上升;细菌性痢疾发病例数比前两年有所上升。

2.1.4.2 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比较 该社区0~6.5岁儿童2008年7月~2011年6月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情况见表7。2010年7月~2011年6月水痘、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发病例数较前两年均有显著上升,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感冒及麻疹发病例数较2009年7月~2010年6月有所下降。

2.1.5 托幼机构传染病发病情况

2.1.5.1 托幼机构一般情况 该社区内共有幼儿园15所,公立幼儿园3所,拥有儿童894人;私立幼儿园12所,拥有儿童443人。从儿童教师人数比来看,公立幼儿园平均师生比为1∶4.61,私立幼儿园为1∶6.82。公立幼儿园儿童教师人数比低于所有幼儿园的平均值,且均低于5;私立幼儿园儿童教师人数比分布不均,有3所比值超过10。

2.1.5.2 托幼机构2010年7月~2011年6月传染病发病情况 该社区托幼机构2010年7月~2011年6月无传染病聚集发病报告,散发传染病中发病最多的为手足口病,其次为水痘。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猩红热及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依次为1.27%、0.45%、0.07%、0.22%、0.22%和0.07%。各传染病散发病例在公立、私立托幼机构间的分布见表8。

3 讨论

3.1 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和细菌性痢疾是该社区儿童消化道传染病的防控重点

从2010年7月~2011年6月传染病报告发病来看,该社区学龄前儿童消化道传染病发病以手足口病最多,共54例,其次是其他感染性腹泻和细菌性痢疾,分别发病29和21例。构成顺次与2007~2009年北京市门头沟区托幼机构儿童类似[6]。从与前两年的比较来看,手足口病在该社区的发病一直居于首位,且在2009年7月~2010年6月达到了99例发病,2010年7月~2011年6月发病例数较2009年7月~2010年6月虽有所下降,但比2008年7月~2009年6月发病数仍有上升。所以手足口病是该社区学龄前儿童传染病防控的首要疾病。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手足口病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9月,应在发病高峰时间前就做好该传染病的防控准备。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严重时可引起死亡。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可作为传染源,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或粪-口传播,至今尚无疫苗可以预防,也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该病在须申报疾病(法定传染病)的发病率中居第4位(每100 000人口中有19.3人发病)。原卫生部于2008年5月2日起,将该病列为丙类传染病管理。手足口病的社区预防,着重于依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做好疫情的主动发现和疫情的报告工作,并协助开展流行现场的调查与处置,协助落实各项防制措施。要通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指导、帮助托幼机构和学校做好预防控制工作,同时组织社区各方面力量,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着重对居住拥挤、流动人口聚集或卫生设施和环境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采取集中整治,以改善社区环境卫生状况[7]。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其他感染性腹泻和细菌性痢疾发病例数也比以往有所增长,且位于所有传染病发病的2、3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该社区学龄前儿童其他感染性腹泻和细菌性痢疾全年均有发病,无明显季节特征,这与《传染病学》[8]中描述的夏秋多发不一致。其他感染性腹泻是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是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起的肠道感染,在我国被列入丙类传染病管理。研究显示,正确的喂养方式、卫生习惯和提高儿童营养等措施是降低儿童感染性腹泻的关键因素。很多研究显示,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轮状病毒都是导致儿童感染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体[9]。而轮状病毒疫苗是我国免疫规划二类疫苗,可自愿进行接种。鉴于其他感染性腹泻的高发病率以及轮状病毒性腹泻所占比例之大,在该社区可以加强对轮状病毒疫苗接种的宣传。细菌性痢疾在我国作为乙类传染病管理,其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粪-口传播为主[10]。目前的痢疾疫苗免疫力只能维持6~12个月,且不同菌型间无交叉免疫,所以防控细菌性痢疾的主要措施仍是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且应彻底治疗至粪便培养为阴性;同时应做好卫生宣传工作,做好三管一灭[8]。

3.2 水痘和猩红热是该社区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重点

该社区学龄前儿童2010年7月~2011年6月呼吸道传染病发病较消化道传染病少。呼吸道传染病发病例数最多的两种疾病依次为水痘、猩红热,发病例数分别为14、6例。

由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水痘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11 ~1月。与往年相比,发病例数有明显上升。水痘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以水痘患者为唯一传染源,其传染性强,易感儿接触后90%发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和空气飞沫传播[8]。水痘疫苗为免疫规划二类疫苗,可自愿、自费进行接种。所以除了对传染源进行早期隔离治疗、加强通风换气与消毒外,接种水痘疫苗是保护儿童免受水痘危害的重要方式,应加大宣传力度。

由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猩红热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6月,这与《传染病学》[8]中介绍的以冬春季节发病较多不一致。与往年相比,猩红热发病例数有明显上升,应引起重视。猩红热是一种细菌感染性传染病,在我国被列入乙类传染病管理。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均为传染源,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但抗菌免疫有型特异性,不同型间无交叉免疫。由于猩红热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咽峡炎,2 d后才出疹,所以猩红热的预防措施为当托幼机构中有本病流行时,对咽峡炎或扁桃体炎儿童应按猩红热进行隔离治疗[8]。

该社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儿童人数较往年也有所增长。流行性腮腺炎的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且疫苗接种效果好[8]。值得注意的是,如前面计划免疫部分所述,流行性腮腺炎疫苗为我国免疫规划一类疫苗,但本社区流腮疫苗基础免疫接种合格率仅为92.4%,与北京市朝阳区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且流动儿童接种合格率显著低于户籍儿童。这可能是该社区流行性腮腺炎仍有不少发病的原因。该疾病在发病前数天患者就开始排除病毒,所以用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主动免疫是防控该疾病的重点[8],社区内应加大对流腮疫苗接种的管理工作。

另外,2008年7月~2011年6月均无风疹发病,2010年7月~2011年6月却出现1例,也应引起一定重视,防止在今后继续上升。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感冒及麻疹发病较以往都有所减少或已无发病,说明该社区这些传染病管理方法适宜,应总结管理经验,继续保持。

3.3 不同类型学龄前儿童的发病构成有差异,手足口病和水痘是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控重点

从本市与外地户籍儿童的发病谱比较来看,本市户籍儿童发病构成中所占比例最高的3种疾病分别是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及细菌性痢疾,而外地户籍儿童最高的3种疾病分别是水痘、手足口病和猩红热,同时流行性腮腺炎所占比例也较高。可见,本地户籍儿童发病以消化道传染病为主,而外地户籍儿童则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所以在进行传染病防控时应给予不同的侧重。

从散居与托幼儿童的发病谱比较来看,散居儿童发病构成比最高的3种疾病依次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而托幼儿童最高的3种依次为手足口病、水痘和猩红热。这与本次托幼机构传染病发病调查的手足口病和水痘发病率最高一致。所以在散居儿童中主要以注意日常卫生、预防消化道传染病为主;而在托幼机构中,应该以呼吸道传播疾病以及接触传播的疾病防控为重点。

[参考文献]

[1] 杨雪松,侯文娟,杨威,等.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现状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8):572-575.

[2]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6-7.

[3] 王文军,张璟,刘琥.济宁市学龄前儿童计划免疫及时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5):427-428.

[4] 鲍建敏,胡红艳,任建华.广州市越秀区登峰街道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3):446-447.

[5] 常艺,刘民,刘艳俊,等.北京市某社区2008 年报告传染病发病资料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A):769-771.

[6] 李龙建,刘英,曹殿起,等.北京市门头沟区2007~2009 年儿童传染病疫情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5):1107-1111.

[7] 李兰娟.手足口病[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6-35.

[8] 彭文伟.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6-153.

[9] 林羡华,冉陆,马莉,等.2010年全国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病例信息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1,23(5):385-389.

[10] 张志敏.实用小儿腹泻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1-68.

全日制儿童托管篇6

一、xx市留守儿童基本现状及关爱工作情况

xx市是劳务输出大市,目前全市外出务工人员约42.8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4%。打工经济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之一,在为农村的发展繁荣积累了资本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据统计,目前全市约有留守儿童7.4万人,占儿童总数的14%左右,其中男童约3.8万人,女童约3.6万人。从地理分布来看,北三县留守儿童约占30%,南三县约占70%。留守儿童因长期远离父母(至少父母其中一方),特别是在其价值观、性格、身体发育等方面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因缺少家庭方面有效的教育管理、亲情呵护,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等问题,并由此引发其他社会问题。改善留守儿童现状及衍生的社会问题,刻不容缓。

近年来,xx市妇联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内引外联,借势借力,积极探索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模式,并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

争取党政重视,建立关爱长效机制。XX年1月15日,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会上,市妇联向市委常委会作专题汇报。XX年3月19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成立xx市留守儿童活动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以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民政、妇联等16家单位为成员单位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20日,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全市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要通过齐抓共管,形成覆盖到边、监护要底、关爱到位的留守童、流动儿童管理服务工作体系。在全省范围内开创了此项工作的先河。XX年5月27日,全市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现场会在崇阳县召开。会议的召开,有效地推动了关爱工作在全市各级各部门中的开展。会后,六县市区也相继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部分乡镇也成立领导机构,并出台相关文件。如嘉鱼县鱼岳镇、陆溪镇等镇一级也相应成立关爱留守儿童管理领导机构;咸安区官埠桥镇出台了《咸安区关于加强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少年儿童工作的实施意见》。

近年来,市、县两级党委政府每年听取各级妇联汇报留守儿童工作不少于2次,全市每年“两代表一委员”提交提案、议案涉及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不少于20件。今年,市妇联还针对留守儿童暑期安全保护、扶贫助学问题向市委市政府提出有效性建议,市委今年顺应形势拟出台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安全保护实施意见。这些举措积极推动相关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多方整合资源,形成稳固帮教模式。XX年关爱工作开展以来,市妇联立足市情、民意,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不断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向纵深推进。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4种较稳固且富有实效的管理模式。一是学校托管式。各级妇联联合教育部门,依托各级中小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托管学校。学校实行寄宿制,内设心理咨询辅导站、亲情电话室、微机图书室、游戏室等,要求老师们除了课堂教育任务外,还给予亲情呵护,弥补了留守儿童心理、情感、家庭教育等缺失和缺位。崇阳县委、县政府整合资源,投资5亿元,打造了一座集幼儿园、小、中、高、职于一体的教育新城。在课堂作文网设立全县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管理办公室,对6400名留守流动学生实行寄宿制、封闭式管理,让各个年龄段的留守流动少年儿童享受到现代化的教育资源。XX年,崇阳县被命名表彰为“全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示范县”。XX年,崇阳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县。XX年,被评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示范县。二是站所服务式。目前,各县市区妇联组织依托学校、村(社区)妇女之家,建立留守儿童服务站。留守儿童服务站的主要职责是对辖区范围内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摸底、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就近就便招募“爱心妈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及总结表彰先进典型。通城县妇联充分发动县直各职能部门妇委会联系2-3所学校,并根据实际情况依托学校闲置室出资创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服务站,制定《妇联系统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服务站工作制度》。赤壁市村(社区)定期举办“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家教培训班”、“ 留守儿童亲属培训班”,使留守儿童监护人获得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育儿教子的方法。为响应省委书记李鸿忠的号召,“像对待自己的儿子、孙子一样关心留守儿童”,XX年赤壁市还率先开办了“五点半”学校,学校依托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服务对象以单亲家庭、双职工家庭、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为主。由基层党员和中小学老师轮流值班,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下午放学后一个多小时内无人看管、无人辅导作业的问题。第一所学校试点成功后,“五点半学校”如雨后春笋发展壮大,目前覆盖赤壁市151个行政村、25个社区和7个居委会,成为赤壁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亮点,今年成为全省妇联系统基层组织建设会的现场参观点,并在会上交流经验。三是项目运作式。近年来,市妇联积极争取省妇联、省发改委的大力支持,共争取项目资金160万元,整合配套资金200万元,在咸安区双溪桥镇、嘉鱼县陆溪镇、通城县隽水镇、崇阳县白霓镇建立4个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中心项目以留守儿童的托管、游戏娱乐、图书阅览、校外教育为主要内容,对留守儿童监护人开展指导、服务。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妇联组织、协调、具体策划实施。项目均采取市场化运作,建立了工作专班,有专人负责,实行有偿服务、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支持,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又让留守儿童有“家”可归。XX年崇阳县白霓镇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获评“全国示范留守儿童之家”。四是结对帮扶式。自XX年全省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启动式在我市咸安区双溪镇举行以来,各级妇联不断巩固扩大“爱心妈妈”这一关爱队伍、擦亮这块“妇”字号招牌,从最初的100多名,发展到现在全市的13147名“爱心妈妈”。“爱心妈妈”的身影活跃、穿梭在留守儿童中间,她们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方式结对留守儿童16040名,无私关爱着这群远离父母的孩子。嘉鱼县一中08届张姓学生由于家庭贫困且父母都是残疾人,十分敏感并缺乏自信,甚至常常产生轻生的念头。了解到这一情况,学校“爱心妈妈”一方面坚持每周与他一次谈心,进行心理疏导,一方面悄悄安排同学主动与他交流,帮助他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通过半年努力他终于消除了自卑情绪,重新认识了生命的意义。赤壁市孤儿胡某八九岁时父母患癌症相继去世,他成为蒲纺第一批结对帮扶的留守儿童。从爱心妈妈无微不至的关心,到与学校老师和社会爱心人士牵手帮扶,浓浓的情与爱伴随着他成长。他现在已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随着爱心志愿者的持续招募,全市其他部门系统也陆续加入到这个活动中来。组织部门组建党员关爱队伍、关工委组建 “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关爱队伍、教育局组建教师关爱队伍,还有部分县市区组建 “爱心爸爸”、“爱心姐姐”关爱队伍,目前全市约有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18269人。

精心组织策划,开展系列关爱活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每年“六一”期间,市“四大家”领导以及市妇联、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都会到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学校去走访慰问,为孩子们送上节日的问候和慰问金,让孩子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XX年,市妇联推荐崇阳县白霓镇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表演的节目《爱心妈妈》,参加“童谣中国 喝彩奥运”第二届全国青少年健康艺术周大型展演活动。 8月14日,该节目在北京演出,获第29届奥组委颁发的银奖,向全国人民展示了xx市留守儿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XX年开展的“幕阜山行·千名留守儿童圆梦行动”,为全市1000名贫困留守儿童实现微小心愿,同时也增加了孩子们实现大梦想的信心。近年来,市妇联开展的“金凤工程”帮助贫困女大学生、“寻找xx的孩子” 扶贫助学、“春蕾女童班”、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栏目共同发起的“1200助学行动”、“索尼公司课桌椅捐赠”、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试点” 、《知心姐姐》心理健康教育全国巡回报告团 、家教楚天行、爱儿坊-乐高公益项目玩具捐赠、恒源祥“恒爱行动”编织毛衣、小星星书画赛等系列活动,惠及到了我市众多留守儿童。活动的开展向社会释放出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更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赞许。全国妇联、省妇联先后莅临我市指导工作,内蒙古妇联、省内其他妇联先后到我市参观考察学习,中新社湖北分社、新华社湖北分社、中国妇女报、湖北日报、荆楚网、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湖北电视台、湖北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及省属新闻媒体记者,先后来咸就“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进行专题采访,给予了我们工作的充分肯定。XX年,xx市妇联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

二、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和父母(至少一方)分居,与父母沟通较少,得到的关爱和呵护也不如长期在父母身边的孩子,所以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从目前工作情况来看,社会和留守儿童自身主要存在七个“缺乏”的问题。

一是缺乏牵头单位 。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社会工作,涉及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学、医、保等多方面,此项工作不是任何一个部门能独立完成的。从目前xx市的情况来看,虽然妇联、团委、关工委等群团部门主要抓在手中,并作为本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有不少政府组成部门、爱心人士参与其中,但全市缺乏明确的牵头单位和部门,工作中难免各自为政、缺乏合力。

二是思想缺乏引导。调查中,我们发现因长期缺少家庭监管,很多孩子任性、放纵、随意,逆反心理严重。被同学期负了怎么办时,10%选择默默忍受;5%的会跟朋友或玩得好的同学说,并邀约同学帮忙报复;5%选择放在心里,等待合适的机会报复。因得不到足够的、正确的“真、善、美”的引导,这些不正确的处理方法加快形成了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不良性格的形成。

三是生活缺乏监管。全市留守儿童中与父母一方单独生活的占 21% ,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占52 %,与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占11% ;自己在校住读或自己一人生活的占 16% 。对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持不愿意态度占90%以上。从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留守儿童目前都属于隔代照顾,(外)祖父母因年事已高、文化普遍较低、忙于农活,绝大多数只能勉强照顾孩子日常生活,家庭教育甚微。另外,自己在校住读或自己一人生活的占16%,约有12108人。留守儿童年纪尚小,缺乏自我保护和管控的能力,生活状况令人堪忧。在崇阳实地调研中,部分工作在照顾留守儿童一线的老师反映,因家庭原因,有些留守儿童不得不寄宿在学校,有时候孩子生病,因乡镇、农村师资有限,留守儿童根本得不到第一时间的治疗和有效的看护。

四是学习缺乏指导。留守儿童中成绩优异的占22%,成绩中等的占39% ,成绩较差的占39 %。很多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出现逃学、甚至辍学现象。调查中,全市6县市区中通山县出现留守儿童辍学现象,辍学人数232人,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贫困生。这类学生的家庭由于收入远远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家长急功近利,所以动员在读子女外出打工赚钱。二是学困生。有的是因为自身无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必要的学习毅力,时间一长,成绩跟不上,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有的是由于教师的教法不当,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他们采取了一走了之的办法;还有的最初基础不错,后来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上不良网吧、打游戏、打桌球成瘾,长期旷课造成辍学。三是失控生。这类学生并不因贫困或学习基础产差而辍学,而是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得不到良好的家教,家庭失去控制,而造成辍学。

五是心理缺乏关爱。留守儿童大多年龄集中在9-16岁,正值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与父母聚少离多,心里话找不到诉说的对象,一般不喜欢与人过多交流。调查中,做错事而被老师或家长批评时,15%是无所谓听完就算了,5%会当面顶撞,看无关的课外书籍和电视的占50%,上网占40%,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不到10%。

六是感情缺乏寄托。发达的现代通讯代替不了父母在身边的关爱呵护。据调查,3-6个月能与父母团聚一次的有60%; 12个月才能与父母团聚的有30%;一年甚至几年才能见父母的有10%。90%的孩子不想父母出去打工,离开自己。

七是安全缺乏保护。留守儿童大部分是学龄儿童,自律性比较差,对事情缺乏理性的判断和行动控制。据有关资料统计,据统计,全市每年留守儿童人身安全事故平均发生13起,特别是寒暑假较为集中,约发生8起。安全事故类型排前三位的分别是:溺水、交通事故、性侵。XX年8月某日13时许,被害人胡某某(女,XX年4月11日出生)到嘉鱼县潘家湾镇潘家湾村七组毛永圣经营的小卖部买零食时,毛永圣产生邪念,趁无人之机,将胡某某叫到小卖部房内进行猥亵,经审理嘉鱼县法院于XX年4月29日依法作出(XX)鄂嘉鱼刑初字第00031号刑事判决书,被告人毛永圣犯xx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去年暑假,咸安留守儿童俞俊,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一直有爷爷奶奶照顾,暑假放假后,由于天气热,经常到河里游泳,7月25号中午,天气炎热,俞俊跟另外几个小孩子去游泳的时候,溺水身亡。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监护人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层出不穷。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为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结合xx市实际,在已开展留守儿童帮教关爱工作的基础上,应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做到“四为”。

1、党委政府明确责任,积极作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明确责任主体,把此项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的年度考核范围,和评先表优结合起来,特别针对留守儿童安全事故责任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制。建议此项工作由各级政府牵头总抓,成立专班。党委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上,主要抓好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出台并配套完善相关政策。在政策层面上出台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好措施、好办法,把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少年强则国家强”,在教育上,特别要引导资源分布合理、公平。增加教育投入,加强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和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建立全市贫困学生的扶贫助学机制。二是加强协作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工作相结合,牵头成立工作专班,明确妇联、教育、公安、民政等部门职责,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加快留守儿童工作步伐。三是落实经费保障。留守儿童工作离不开相应的财力支持。设立留守儿童专项救助基金,对妇联、教育及学校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所需工作经费给予必要的保证。四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调查数据显示,我市留守儿童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XX年是8.9万,XX年是8.4万,XX年是7.4万,人数的减少关键还是全市经济持续向好。政府应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好出路,也是根本、长久之计。另一方面,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努力发展支柱产业和本地企业,吸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2、学校担当使命,大有可为。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首先要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学校应主动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其次要注重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对老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调查中,绝大多数学校缺少专门的心理教师,建议每所学校配备。学校定期邀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溺水、野外安全、性侵等安全自护教育,并安排应对逃生、防火、地震等突发自然灾害演练。建议每学期至少一次自护教育课及演练。再则要努力架起畅通的家校桥梁。要组织老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教育孩子。建立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卡,利用现达的信息通讯工具,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除此,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

3、家庭履行职责,善于作为。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外出务工父母必须牢固树立“家长是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摒弃“孩子有学校管”的观念。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增强教育子女的责任意识。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心灵的沟通。关心孩子,要从“心”开始。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里去,去了解他们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不但要当好父母,还要当好孩子们的知心朋友。长期在外的父母应充分利用电话定期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教育。留守儿童的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扬爱国爱民、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等优良品德,以身示范。

4、社会形成合力,奋力敢为。一是推动社会教育的发展。加强全市社会民间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其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特别是在寒暑假期间,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同时,鼓励、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寒暑期快乐驿站”等。二是要强化宣传,促使父母转变观念,重视对留守子女的包括思想道德、文明举止、法律观念等全面教育。鼓励将孩子带在身边,能带走一个算一个,能减少一个留守就减少一个。实在无法带走的,要积极和孩子、老师、学校沟通,时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情况。三是发挥志愿者作用。各级妇联、团委等部门要充分发挥“爱心妈妈”、“义务家长”、“大学生志愿者”、青年义工等志愿者队伍,对监护能力不足或监护方式不当的留守儿童家庭提供心理、社工等专业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升家庭安全教育能力,提高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安全知识知晓率和自护能力;依托妇女活动之家、各类家长学校、留守儿童服务站、青少年宫等阵地广泛组织深受儿童喜爱的活动,丰富儿童的暑期生活,用丰富的活动吸引儿童到有益身心健康的安全活动中来。引导儿童远离非安全地带;利用优秀退休教师、高校毕业支教生等优质社会资源,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安全、健康成长服务;面向返乡度假大学生定向招募,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组建稳固的“关爱留守儿童”志愿分队,实现寒暑期对接、全程式服务。

全日制儿童托管篇7

为进一步调动全园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保教质量,开展多种收托项目,尽量解脱家长负担。经研究决定对幼儿园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为明确责任,特签订以下承包合同:

一、承包方式

幼儿园以托费为经济来源,在总务处领导下实行经济自负盈亏,独立核算。

二、定额

根据幼儿园现有房屋、设备条件,收托儿童限额最多不超过220名;保教人员定额为37名。

三、托费标准

根据财政局、特价局、托幼办、计划生育委员会沈财字(1985)68号文件规定,本校幼儿园收费标准如下:

1、三周以下日托29元;

2、三周以上日托26元;

3、长托33元。

以上三条收费标准,只适用于本校职工的子女和本校职工的孙男孙女、外孙男外孙女。幼儿园在保证本院职工小孩入托前提下,按收托定额有空位经主管部门批准允许由外单位职工子女,收费标准应控制在三周岁以下34元;三周岁以上31元;长托38元。

四、经费开支

1、学校负责免费提供房屋和房屋的建设维修,免收水电费和采暖费,免费公费医疗,除此之外,人员工资及各种补贴、福利待遇、劳动待遇、教具、玩具构置修理,各种杂支等一切开支均由幼儿园自己负责。

2、药物所、劳动服务公司、药厂三个单位仍然按1986年各自派到幼儿园的保育员名额负担工资及各项补贴,按月直拨幼儿园,即药物所2名、劳动服务公司4名、药厂8名。其他人员的管理由幼儿园统一负责。

五、保教质量要求

行政管理方面:

1、园所领导要懂得专业知识,规章制度要健全,做到科学管理;

2、全体工作人员经半年以上专业培训的要占1/3,各班必须有1—2名受过专业知识培训的人员;

3、要把岗位责任落实到人;

4、收托儿童各班最多不超过30名。

教育教养方面:

1、各班要有切实可行的学期、月、周、日教育计划,并做到有检查有总结;

2、按园所纲要规定的教育教养内容进行工作,组织婴幼儿各种游戏活动;

3、要认真完成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任务,要使儿童身体健康、生动、活泼、智力发达,讲文明、懂礼貌;

4、坚持贯彻婴幼儿合理生活制度。

卫生保健方面:

1、认真贯彻各项卫生保健制度,设专职保健人员;

2、保证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预防各种传染病发生和蔓延;

3、按儿童不同年龄开展体格锻炼;

4、要管好儿童伙食,食品要多样化,营养要达到标准。

六、奖罚

1、按本合同第五条保教质量要求,经检查合格时,从节支中发给奖金,奖金额度不准突破国家有关规定;

2、经检查不符合保教质量要求要扣发奖金。扣发数额按违反质量要求的3个方面12项标准程度掌握。

七、附则

1、本合同今后如有违背上级规定时,按上级规定执行;

2、幼儿园不仅受学校的领导,也要接受市区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如因市区检查受到处罚时,责任由学校承担,经济罚款由幼儿园负责;

3、本合同自 年 月 日 年 月

日止,有效期为 年。

总务处负责人签章

幼儿园负责人签章

全日制儿童托管篇8

2009年7月,澳大利亚“政府理事会”(COAG)出台了《投资幼儿时期――国家早期儿童发展战略》,资助各级政府建立更加有效、更加协调的学前儿童发展体系,满足澳大利亚儿童和家庭的多样化需求,促进他们的健康、早期学习,改进福利。同时联邦政府在教育、就业与劳动关系部设立“早期教育与保育办公室”,推动战略的实施。

该战略是澳大利亚政府为促进0~8岁儿童早期发展做出的远景规划,提出“到2020年,所有儿童在生命中都拥有最佳起点,从而为他们自身及国家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澳大利亚政府理事会明确――各州和地区应根据各自不同的起点,并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在六个优先改革领域采取行动:加强普惠性的母亲、儿童和家庭医疗服务;加强对易受伤害儿童的支持;让家长和社区参与,充分理解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改善幼儿发展基础设施;加强整个幼儿发展及家庭支持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建设;建立一个良好可靠的信息资源库。

二、具体的改革举措

为了实现《国家早期儿童发展战略》制定的目标,2009年12月,澳大利亚政府理事会公布了《学前教育和儿童保育改革一揽子计划》,强调为所有澳大利亚家庭提供优质的、支付得起的、完整的学前教育和儿童保育。联邦政府将与各州和地区政府、主要的儿童保育机构、儿童早期学习利益相关者及家庭密切合作,共同实施一揽子计划提出的各项改革举措,具体包括:

(一)以加大就学资助为切入点,普及学前一年教育。2008年,联邦政府与各州和地区政府签署《学前教育全国合作协议》,承诺由联邦政府投入9.7亿澳元,在2008―2013年间分期下拨给各州和领地政府,帮助各州和领地政府实现协议规定的普及目标――到2013年普及优质学前教育机会,每个儿童在正式上学前一年都有机会接受由经过大学培训的学前教师提供的一年40周,每周15个小时优质的早期儿童教育。该协议勾勒了为了提高学前一年教育的可获得性、质量和保证家长的支付能力,最终达到学前一年教育的普及,每个辖区政府要采取的策略和措施。

为了实现普及学前一年教育的目标,联邦政府将重点放在加大对家庭儿童保育的资助上。为了帮助家庭应对日益上涨的儿童保育成本,联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学前教育就学资助措施,包括儿童保育津贴(Child Care Benefit)、儿童保育费减免(Child Care Rebate)、家长工作、教育与培训儿童保育费补贴(Jobs,Education and Training Child Care fee assistance)、祖父母儿童保育津贴(Grandparent Child Care Benefit)等。

早在2008年7月,联邦政府就把儿童保育费减免(CCR)额度从儿童保育成本的30%提高到50%,即从每年的4354澳元提高到7500元。从2011年7月1日起,随着相关法律的通过,联邦政府又将一年一次支付改为每两周向家庭支付一次儿童保育费减免款项,家庭可以选择直接将减免款项退到他们的银行账户,也可以选择通过儿童保育服务机构收费减免获得退款,旨在为家庭在儿童保育成本发生时提供更加及时的资助。

通过各项儿童保育津贴和儿童保育费减免,联邦政府将在未来四年共投入149亿澳元(儿童保育津贴87亿澳元,儿童保育费减免62亿澳元),帮助80万家庭应对儿童保育成本的上升。据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澳大利亚政府为家庭提供补贴8.54亿澳元,其中77.3%用于全日制学前教育(全日制托班、托儿所和幼儿园教育)。就其对单个家庭的资助力度来说,如果某家庭年收入为7.5万澳元,那么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通常需要花费1.78万澳元在其子女的教育和保育中,占其家庭收入的23.7%;而在补贴后,只需5,625澳元,占其家庭收入的7.5%。

目前澳大利亚正朝着普及学前一年教育的目标迈进,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有26.6万名四岁和五岁儿童在接受全日制教育前一年注册学前教育课程,比例从2011年的81%提高到89%;有许多州已经达到了制定的注册目标与完成目标。2012年末,联邦政府宣布将从2013年起,未来三年再向各州和地区拨款11亿澳元,继续普及学前一年教育。

(二)制定并实施《国家学前教育与儿童保育质量框架》,提高学前教育与保育服务的质量与一致性。2009年12月7日,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制定《国家学前教育与儿童保育质量框架》(The National Quality Framework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NQF,以下简称《国家质量框架》),建立全国学前教育和保育质量体系,将全国所有的全日托、家庭日托和学前班/幼儿园都纳入同一个监管体系中,实行统一的监管标准,保障其学前教育和保育的质量。该框架的建立是联邦政府学前教育的一大重要改革议程,将取代“全国儿童保育认证委员会”,在教育、健康和安全等关键领域为儿童提供高标准的看护,并为家庭提供更加清晰、全面的信息,以便他们能够为儿童选择最好的教育及保育服务。

新的监管体系于2012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其中在师幼比和学前职员资格方面的改革将在2012~2020年间逐步进行。新的监管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新的国家监管机构――成立“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与保育质量局”并构建新的法律体系,后者由《教育与保育服务法》与《教育与保育服务国家法规》构成。它们将代替现有的各州和地区独立的执照颁发与质量保证程序,对学前教育与保育服务实施全国统一的监管与质量评估。

2.新的监管标准――《全国质量标准》。由七个质量领域23项标准构成――教育计划与实践,儿童健康与安全,物理环境,教职员安排,与儿童的关系,与家庭及社区的合作关系,领导与服务管理。

3.新的评估和评级系统。根据国家质量标准的七个领域对获得批准的服务进行评估和分级。

在2010-2011联邦预算中,联邦政府计划投入2.737亿澳元,支持《国家质量框架》的实施。联盟党上台后,原则上支持《国家质量框架》的实施,只是希望在学前教育机构师生比及学前师资的资格要求等具体方面改进该框架的实施。

(三)实施一揽子计划,支持、培训并留住合格学前教师。为了实现学前一年教育普及化和为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与保育的目标,2009年,联邦政府承诺投入1.266亿澳元实施一揽子改革计划,招募到足够多的新教师和留住有经验的、合格的现任教师,帮助他们达到《全国质量标准》的要求。具体举措如下:

1.免学费

联邦政府投入1.15亿澳元,支持在职学前保存人员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从2009年1月开始至2014年,每年免除8000在澳大利亚名学前保育人员为获得文凭(儿童服务)和高级文凭(儿童服务)在职业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或其他政府培训机构接受培训所需交纳的管理课程费用(指州和领地政府对学前保育人员在职进修征收的费用),各州和领地政府正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为现在没有接受过四年大学教育或没有获得学前教师资格的学前工作人员提供各种培训的机会,并制定认定现行学前教师资格的程序,增加学前教育师资供给,并提高师资质量。

此外,联邦政府还将投入1240万澳元,自2009年7月1日起,减免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原住民社区和极度贫困地区工作的学前教师50%学费贷款债务。

2.增加大学中学前教育专业学额

联邦政府投入5390万澳元,增加大学培养学前教师的名额,鼓励正在学习其他专业、希望成为学前教师的大学生申请获得被认可的学前教师资格,新名额在2009年达到500个,2011年达到 1500个,这些学额覆盖四年本科学历课程和研究生课程,确保已有学历的本科生获得早期教育方面的学位。

3.制定《学前教师培养战略》

2012年9月,联邦政府与各州和地区合作,制定了《全国学前教师培养战略》,该战略涵盖学前教育工作人员和儿童保育人员。补充和增强了联邦、州和地区政府现有的各项旨在增加学前教育和儿童保育人员供给,提高教师质量的计划。该战略第一次明确各级政府应该如何支持学前教育和儿童保育(ECEC)人员获得所需技能,以便继续为澳大利亚儿童提供人生的最佳开端。

4.实施学前教师培养最佳实践与创新计划

该计划提供一次性的“种子基金”,为那些旨在探索支持学前教师发展的最佳实践及创新模式提供支持。

(四)颁布早期教育国家指导框架:《早期学习大纲》。2009年7月2日,联邦和各州及领地教育部长通过教育、就业和劳资关系部颁布了澳大利亚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性的儿童早期学习大纲――《归属、存在和形成:澳大利亚早期学习大纲》,为全国的幼儿教育提供指导,适用全国所有的全日托、家庭日托和学前班/幼儿园,0-5岁和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教育和保育,旨在扩展和丰富儿章的学习,确保全国所有的儿童在不同的学前机构能得到一致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和保育。《早期学习大纲》的颁布是澳大利亚学前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该框架规定了早期教育学习计划应该遵循的五大原则、早期教育实践应满足八大要求及早期教育学习成果应实现的五项目标。

(五)加强对原住民儿童的关注。原住民儿童是澳大利亚的一个重要的特殊群体,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关键群体,联邦政府非常重视为原住民儿童提供平等的最佳起点。2009年,联邦政府与各州和地区签署《国家原住民学前儿童发展合作协议》,计划投入5.64亿澳元,帮助各州和地区针对早期学习,为原住民家庭提供支持,提高母亲和儿童的健康水平。协议中提出了原住民儿童早期发展几大目标,包括:在十年内将五岁以下原住民儿童死亡率差距减半;在五年内,确保所有偏远社区原住民四岁幼儿有机会接受早期儿童教育;到2013年,普及正式上学前一年学前教育;在十年内,将原住民学生与非原住民学生在阅读、写作与算术技能方面的差距减半等。

作为协议的一部分,将在高处境不利地区、5岁以下原住民儿童聚焦地区建立一个由38家“儿童与家庭中心”构成的网络,为原住民儿童及家长提供统一的学前儿童与育儿服务,包括学前学习、儿童保育、家庭课程等。第一家中心已经于2011年开办,所有中心将于2014年逐步建成。

在联邦政府的大量支持下,与2008年相比,2012年,新增3500名原住民儿童在小学教育前一年接受学前教育,这意味着全国已有超过80%的原住民儿童参与学前教育课程。

澳大利亚以上儿童保育及学前教育的各项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2012年,几乎所有儿童在开始正规学校教育之前,都参与某种形式的儿童保育或早期学习服务;近130万儿童在大约1.94万个儿童保育与早期学习机构就读;联邦政府是最大的投资者,一年支出超过50亿澳元而且在不断增长。2013年11月18日,新上任的联盟党政府还宣布将对儿童保育及早期学习体系进行首次公开全面调查,继续探索兑现为所有澳大利亚家庭提供支付得起、更加灵活及容易获得的儿童保育及早期学习服务承诺的途径。

三、澳大利亚学前教育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已无需赘言。经合组织提出:投资于儿童早期教育是目前最有利可图的教育政策。世界银行总结的优秀的教育体系必备的六个“A”中就包括“关注学前儿童发展”(Attention to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认为学前儿童发展可能是一项最有效的节约成本的教育投资。高质量的学前儿童发展干预增加了教育成功机会,也提高了成人的生产力,并降低了随后的公共支出成本。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政策制定者的优先任务。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无论美、英等发达国家,还是巴西、墨西哥、印度等发展中人口大国,都把普及学前教育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基础教育和人力资源投资的重点,加大财政投入,实施了普惠性的学前教育国家行动计划。把学前教育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普及,已成为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行动。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前教育目前仍是一个薄弱环节,还不适应人民群众期盼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当前,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是国务院为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明确要求各省(区、市)以县为单位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各地实施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澳大利亚学前教育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一)普及学前教育必须关注对家长的资助。澳大利亚普及学前一年教育的切入点选择了放在加大对家庭儿童保育的资助上。为了帮助家庭应对日益上涨的儿童保育成本,联邦政府通过儿童保育津贴、儿童保育费减免、家长工作、教育与培训儿童保育费补贴、祖父母儿童保育津贴等切实保证学前教育是普通家庭负担得起的。我国提出了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的目标,当前普及学前教育除了面临学位不足的困难外,困难家庭难以支付日益攀升的学前教育费用也是一个巨大障碍,更加注重对困难家庭的资助,对弱势人群子女的保护应该成为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

(二)加强标准的制定及质量评估。学前教育改革,质量是核心。澳大利亚通过制定《国家学前教育与儿童保育质量框架》,建立起全国学前教育和保育质量监管体系,对全国所有全日托、家庭日托和学前班/幼儿园实行统一的监管标准,并根据标准对获得批准的服务进行评估和分级,以保障学前教育和保育质量。应该将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缓解“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上,全国各地纷纷新增财政投入,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并增加学位。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扩大学前教育规模的同时必须确保学前教育的质量,将加强标准制定及学前教育质量评估提上我国学前教育改革日程。

上一篇:公交企业文化精神范文 下一篇:小学生课外阅读辅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