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0 12:50:20

全日制专业论文

全日制专业论文篇1

[关键词]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5-0027-04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仅仅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需要,急需转变培养模式。2009年教育部决定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从而推动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但是,由于已有的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对象主要是学术型研究生,如何培养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这已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9年3月教育部发出通知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以来,教育部又陆续发出一系列通知,要求规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主要强调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问题。针对教育部的要求,各高校在积极探索培养方式的过程中,发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培养模式特性缺失

由于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历史较短,各高校在不断摸索培养方式,目前大部分高校或是简单套用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或是参考专科职业教育的模式,但就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两种模式均不适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急需探索具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的培养模式。

1.2 师资问题

专业学位的“专业性”对授课教师和论文指导教师提出了有别于学术型学位教师的要求,在注重理论基础的同时,必须强化针对应用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指导与训练。但目前高校师资普遍不能很好的满足这一要求,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短缺,虽然教育部要求高校在遴选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授课和论文指导教师时应注重教师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高校在招聘和考核教师时主要以教师的学术成果为标准,因此引进的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二是授课教师仍以传统的授课方式为主,在授课时注重讲授理论知识,忽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能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求;三是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不具有针对性,这是因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刚刚起步,很多研究生指导教师尚未转变观念,仍用指导学术型研究生的方式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使得二者差异无法体现,造成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不足。

1.3 实践问题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这些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而专业实践关系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成效和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获取学位论文选题和素材的主要渠道[1]。但目前高校在实践环节普遍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实习基地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培养环节是到企业实习,而对应届毕业生来说自己寻找实习企业很难,因此需要学校利用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但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时间不长,许多学校尚未建立足够的实习基地;二是实习形式化。虽然大多数高校都或多或少建立了实习基地,但是由于对学生的实习过程没有有效的监督,造成多数学生的实习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收获。

1.4 论文问题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仅反映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程度,同时也反映学生独立从事相应技术研究工作的能力。但目前许多高校在专业学位论文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1)论文评审指标不合理。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对学生的考核也应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的评审指标应有所侧重,重点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专业学位的论文评审指标与学术型的没有本质差异,没有有效突出专业学位的特性;(2)论文评审体系不健全。目前多数高校对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的评审与学术型研究生一样,仍限于高校内的相关专家,而校内评审专家在评审论文时依旧采用学术型研究生论文的标准和指标,强调学位论文的理论深度和逻辑性,忽视论文的实用性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企业高级人才参与论文评审的重要性的重视程度不够[2];(3)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与学术型研究生论文相混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缺乏实践经验, 学位论文的选题大多数与学术型研究生论文特性差别不大,偏研究型和技术应用型,仅有少部分为设计型和实验型。此外,学生很难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而导师以前多是指导学术型研究生,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对论文的指导也偏向于理论性。这些因素导致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又走向了研究性、理论性的学术型研究生论文轨道[2]。

1.5 培养方案针对性不明显

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及培养模式的总体规划,是人才培养活动及其模式的实质性要素,是体现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目前,各高校均存在以学术研究为主的学术型研究生和以应用为主的专业型研究生两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各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有明确的定位,有所侧重。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各高校只是在原有学术型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个别课程的改变,实践性课程比较少,专业学位的特色不明显,不能很好的满足提高研究生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需要,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上沿用了学术型研究生的模式,造成培养方案的针对性不强,没有提高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1.6 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重视不够

随着国家对研究生培养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未来专业型研究生将占整个研究生的一半,这部分学生将会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他们的思想状况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但是相对于本科生来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进校之后即分配导师,主要由导师负责管理,由于学习时间紧,导师较注重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对德育工作的关注甚少;此外,由于招生时间不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不够成熟,在培养方案中尚未有效体现育人功能[4]。这些因素造成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专业的认可度较低,对学校满意度不高,缺乏学习兴趣,不利于学校的和谐稳定。

2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存在的上述问题,研究者分别从培养模式、实践环节设计、论文环节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相关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在培养模式设计方面,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的重要内容。张志红从产学研合作角度出发,指出产学研合作培养是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的最佳模式,并列出了具体合作的形式[5]。张建功运用系统理论及耦合理论进行分析,指出高校和企业只有在人才培养上形成“齿轮啮合”效应,才能推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产学耦合进入良性循环状态,从而提高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6]。徐小龙认为,传统的单向循环培养模式(“学习-实践-学习-实践”)不利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他在动态螺旋提升的理念下,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提出了“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学习-实践-学习-实习-总结”)[7]。而在实际应用研究方面,张吉雄以矿业工程为例,以过程管理理论为切入点改革了矿业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8]。

在实践环节设计方面,研究者针对可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的实践基地建设及有效利用展开了研究。宋平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以横、纵向科研项目为媒介等三方面构建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从而为其他专业学位的培养提供了依据。文冠华则认为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达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实现硕士生培养类别成功转型的关键,而做好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是实施专业实践的基础,抓好专业实践的全过程管理是确保专业实践成效的基本保证[1]。

在论文环节设计方面,创新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环节设计的研究逐渐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的重点。张笑燕对北京邮电大学论文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新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体系,并从实证角度验证了其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体系的有效性[9]。张林林从专业学位的概念内涵、学位论文写作标准、学位论文选题论证制度、学位论文评审体系等四方面提出了保障学位论文质量的策略[2]。

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模式、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等三方面,但也有学者对影响其培养质量的其他因素做了研究。熊玲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出发进行了研究,认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并论述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原则、系统构成及功能[10]。奚社新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提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措施[11]。

3 改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对策

通过对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学者们提出的改进方法,提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进措施。

3.1 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全日制专业学位

观念影响做事的态度和方法。为了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高校首先要摒除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只是为了增加收入、专业学位的培养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差异不大的观念,尤其要消除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如学术型研究生的思想;其次要认真思考专业学位的特点,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积极探索,寻找适合自身特点并具有高校和所在区域特色的培养模式;再次要积极改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待遇问题,如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消除依据大学成绩排名确定免试研究生、推荐工作的问题,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享受同等待遇。

3.2 充实师资库,提升教师实践水平

为了解决高校普遍缺乏专业学位师资这一难题,各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积极采取措施引进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授。这部分人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除了可以为学生举办讲座之外,还可以担任论文指导教师,从应用性和实践性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2)学校应积极安排校内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挂职,教师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运作过程,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积累实践经验,从而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3)积极推进案例开发工作。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更适合专业学位学生培养,虽然国外成熟案例较多,但是缺少本土特色,为了提升教学效果,高校应成立案例开发中心,编写优秀的本土案例,以供教学使用。

3.3 建立充足的实习基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习基地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为了建立充足的实习基地,学校应充分调动各方资源。(1)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鼓励企业导师根据学生兴趣提供实践岗位,并给与指导;(2)要求承担项目的校内导师安排学生进入项目团队,利用做项目的机会安排学生深入到企业实际,了解企业情况,解决企业实际问题;(3)通过校办产业、专业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4)校方要积极寻找合作企业,建立专门的实习基地,以供学生实习。

3.4 完善论文管理体系,确保论文质量

为了确保学位论文质量,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特点,笔者设计了论文管理体系图(见图1),在该体系中,将论文环节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该体系将论文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学年)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和积累实践经验的过程,为撰写论准备。在这一阶段中,要求学生认真学好每门课程,同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习。由于这一阶段中课余时间有限,仅要求学生通过实习找出自己的兴趣爱好,以便于确定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确定之后,学校根据研究方向安排论文指导教师。

第二阶段(第二学年)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深入到企业实际进行实习,这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要求企业导师充分发挥作用,就学生研究问题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进行指导。当论文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得到认可后,学生即可进行开题,并由校内和校外两位导师对论文的开题报告进行审核,通过之后,学生便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要充分沟通,共同指导学生,才能保证学生论文的实用性和理论性并存。

第三阶段(第三学年)主要进行论文评审和答辩,这一阶段主要由管理部门负责,学生按照管理部门的要求操作。在这一阶段中,要求管理部门首先完善论文评审指标体系;其次建议采取论文评审的盲评制(即评阅人和被评阅人互不知道信息),同时要求评阅人中至少有一位是企业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最后建议论文评审通过之后,为了避免学生在答辩时过分紧张,导师安排学生预答辩。通过预答辩,帮助学生熟悉答辩的流程,提醒答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助于学生克服恐惧、紧张的心理,以便做好充足的准备。

3.5 增设专职辅导员,全面关注学生思想状况

对高校来说,稳定和谐是头等大事,而学生的思想稳定是确保校园和谐的重要方面。实践证明,为本科生配备专职辅导员对本科生稳定起到了显著作用。因此,建议高校应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增设专职辅导员。增设这一岗位之后,一方面可以减轻导师的压力,以便于其更好的指导论文;另一方面,专职辅导员可以做到一对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全面的关注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有利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从而促进校园稳定和谐。

3.6 健全系列监督考核机制,保障培养过程质量

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仅是制定措施而无监督考核机制,很多措施最后只是流于形式,这在很多高校的实践环节体现的最为明显。为了保证上述措施能够顺利实施,需要高校建立系列监督考核机制,以保障培养质量。如建立企业导师考核机制、实习过程监督和考核机制、论文评审答辩监督机制、教学效果考核机制等。通过这些机制的建立,逐步规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4 结束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处于起步阶段,但却是我国今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需要不断探索、完善其培养模式。文章在研究大量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培养模式,以期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文冠华,姜文忠,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1-4.

[2]张林林,罗尧成,孙跃东.论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保障策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73-76.

[3]张吉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以矿业工程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19-121.

[4]程斯辉,王传毅.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实与未来——“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高端论坛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50-53.

[5]张志红,潘紫微. 全日制专业硕士: 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32-136.

[6]张建功,刘兴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产学耦合的机理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5):38-41.

[7]徐小龙,孔媛媛,李梦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149-154.

[8]宋平,杨连茂,甄良,等.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61-64.

[9]张笑燕,宋茂强.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69-72.

[10]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4-8.

[11]奚社新.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9):78-80.

Research on education for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FAN Ju,SHANG Guang-hai

全日制专业论文篇2

西南交通大学是我国发展环境学科和建设环境专业较早的重点大学之一。多年来,通过学科建设和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和实践的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999年招收第一批西南交通大学非全日制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2010年招收全日制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

一、明确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明确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有关推荐材料,2009年全面制定了西南交通大学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对环境工程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应有较全面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工具和实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工程技术研究、技术改造、开发、设计与工程管理的能力。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

非全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3~5年,其中论文研究工作时间(从开题报告通过之日起至论文送评阅前止)一般不少于一年半。

(三)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课程设置原则。(1)课程内容: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企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2)课程量: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原则是三个学期全部完成,并注意第一学期课程安排的饱满度;(3)课程结构: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采用课程类别设计思路,切实增强工程意识、增强工程素质培养、增强工程能力。

2.学分设置。全部课程按课内16学时计1学分。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学业期间获得学分总数的基本要求为32学分。

3.课程学习。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应用课程有机结合,学校聘请有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的专家讲课或开设专题讲座,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案例分析、现场研究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生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课程设置方案。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必修环节。课程设置方案中公共课程特增加知识产权和信息检索两门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和信息检索能力;基础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专业课程重点培养学生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业务素质;选修课程重点考虑各类学生的研究目标不同,工作性质不同进而突出学生的专业特色;必修环节主要为校内外知名教授、专家开设环境工程领域研究前沿知识讲座和实际案例分析等,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拓展学生的视野等。

(四)学位论文

学院应严把学位论文过程关,从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编写、预答辩、答辩等工作入手,扎实做好每一步工作。设计过程分,即指导教师对学生在论文过程的中的态度、进度等各方面进行打分,不合格者取消其答辩资格。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一)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中工程型教学人才资源建设是建设质量保障的核心环节。根据国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背景、根据环境工程行业特点、根据依托单位的自身特点,拟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为:建设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企业与学校相结合、反映轨道交通行业、具有国内外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立体化环境工程专业工程型教学团队。

(二)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企业教师队伍建设

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企业教师队伍建设实行考核聘任制,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数量多,层次高的特点,在今后企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将在总量上适度增加的同时,重点在师资队伍的层次上进行提高,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提升企业教学的质量。

(三)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和行业应用需求,在教学主管院长领导下加强原有工程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工作。

三、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一)建立教学全过程动态保障机制

参照西南交通大学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实践教育相关质量保障措施,建立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安全动态保障机制。

(二)建立以工程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新型考评机制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从选题、研究开展、论文撰写到论文答辩环节,必须面向工程应用、依托工程资源开展。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全日制专业论文篇3

西南交通大学是我国发展环境学科和建设环境专业较早的重点大学之一。多年来,通过学科建设和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和实践的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999年招收第一批西南交通大学非全日制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2010年招收全日制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

一、明确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明确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有关推荐材料,2009年全面制定了西南交通大学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对环境工程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应有较全面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工具和实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工程技术研究、技术改造、开发、设计与工程管理的能力。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

非全本文由收集整理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3~5年,其中论文研究工作时间(从开题报告通过之日起至论文送评阅前止)一般不少于一年半。

(三)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课程设置原则。(1)课程内容: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企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2)课程量: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原则是三个学期全部完成,并注意第一学期课程安排的饱满度;(3)课程结构: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采用课程类别设计思路,切实增强工程意识、增强工程素质培养、增强工程能力。

2.学分设置。全部课程按课内16学时计1学分。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学业期间获得学分总数的基本要求为32学分。

3.课程学习。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应用课程有机结合,学校聘请有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的专家讲课或开设专题讲座,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案例分析、现场研究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生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课程设置方案。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必修环节。课程设置方案中公共课程特增加知识产权和信息检索两门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和信息检索能力;基础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专业课程重点培养学生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业务素质;选修课程重点考虑各类学生的研究目标不同,工作性质不同进而突出学生的专业特色;必修环节主要为校内外知名教授、专家开设环境工程领域研究前沿知识讲座和实际案例分析等,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拓展学生的视野等。

(四)学位论文

学院应严把学位论文过程关,从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编写、预答辩、答辩等工作入手,扎实做好每一步工作。设计过程分,即指导教师对学生在论文过程的中的态度、进度等各方面进行打分,不合格者取消其答辩资格。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一)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中工程型教学人才资源建设是建设质量保障的核心环节。根据国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背景、根据环境工程行业特点、根据依托单位的自身特点,拟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为:建设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企业与学校相结合、反映轨道交通行业、具有国内外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立体化环境工程专业工程型教学团队。

(二)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企业教师队伍建设

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企业教师队伍建设实行考核聘任制,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数量多,层次高的特点,在今后企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将在总量上适度增加的同时,重点在师资队伍的层次上进行提高,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提升企业教学的质量。

(三)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和行业应用需求,在教学主管院长领导下加强原有工程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工作。

三、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一)建立教学全过程动态保障机制

参照西南交通大学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实践教育相关质量保障措施,建立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安全动态保障机制。

(二)建立以工程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新型考评机制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从选题、研究开展、论文撰写到论文答辩环节,必须面向工程应用、依托工程资源开展。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全日制专业论文篇4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问题;成因;出路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058-02

2009年教育部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类型实行了重大改革,开展了以应届本科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目的是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计划到2015年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将各占50%。据公布的2015年度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可知,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比43.93%,按增长趋势预计到2016年将达到50%的目标。站在2015这个时间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招生与培养历程值得总结和思考。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与培养现状

就社会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与培养的总体感知看,其走过了从最初人们基本不知道、不了解到逐渐被了解、接受的过程,不过这种接受需要解读。

首先,从招生报考数据方面。2009年的5万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计划是临时增加的,报考阶段没有,从2010年起全日制专业学位正式列入招考计划,当年占总计划的23.31%,此后逐年增加至2015年的43.93%。表1为学位硕士历年考录数据,可以看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报名人数占当年学历硕士报名总人数的比例与当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计划数占当年学位硕士招生计划总数的比例相比,由初期百分之十几的差距到2015年的基本相当,表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得到了接受。

其次,考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认知方面,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之初,因为是临时增加该种类的原因,考生对其认知无从谈起。此后,考生认识到全日制专业学位是国家正式研究生种类,但多数考生认为其不如学术型,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培养模式,担心不受社会认可。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计划的增加(对应学术型逐年减少),全日制专业学位考录比的优势受到考生重视。同时,招生培养单位的宣传和教育教学实际,以及就业上应用型与学术型的无差别对待,都给了考生正反馈,到目前考生从思想上基本认可了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再次,从社会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接受程度上看,全日制专业学位从有毕业生起就没显示出劣势,在部分学校的部分领域(专业学位的招生按领域招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及去向甚至好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恐要归于培养单位对学术型和应用型(专业学位)的“同等”对待。用人单位的感受会是培养质量相同,且学位名称更具专业色彩,所以乐于接受。如上所述,全日制专业学位已为考生和社会所接受,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硕士研究生培养转型成功了,达到了教育部设置这个类别的目的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全日制专业学位被考生和社会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是:全日制专业学位是国家正式设立的学位类别,有双证;培养上与以往比也没有多大差别,质量没有降低。但实质上,这种“没差别”就是当下全日制专业学位面临的最大困境,探索其实质并摸索解决之道应是其发展的根本所在。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教育部2009年3月下发的教研[2009]1号“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为依据,观察各院校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特色不明显,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理论上每一种类全日制专业学位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都有相当明确的界定,如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门型、实务型法律专门人才,工程硕士的目标培养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等等,所以关键是围绕培养目标制订适当的培养方案。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不足是体系性地,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公共课部分与在职工程硕士相同或相似,与学术型差别也不大;专业课部分似乎都来源于与之相应的学术型各学科,体现不出领域、行业特色需求以及大工程、大领域的从业需求;实践性环节名称比较笼统、模糊,缺少细化和实施性;学位成果基本是按学位论文的要求提出,形式单一,与学术型基本相同。

2.实习实践环节缺少系统性且难于落实。实习实践环节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获得生产实际知识、专业技能锻炼的重要手段,也是在培养中与学术型研究生最应显著区别的部分,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按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须有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当前各培养单位对此的普遍做法是设定4~8学分的实践教学内容,以校内校外结合、课堂与实践结合的形式开展。这其中的细节落实、效果千差万别,但达到高质量要求应面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检视:①有工作经历与应届生的半年与一年实践教学的区别安排,同时工作经历与录取领域的关系如何考虑;②实习实践中校内、校外两部分的作用关系及协调;③实习实践中专业认识与提高的层次区别、职业实训与专业能力提升的协调安排和界定;④双导师制的落实及其在实习实践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⑤实习实践环节的考核、评价组织与标准。实现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学位成果形式单一、缺少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传统学术型研究生最没有区分度的就是学位论文,因为一般培养单位(特别是以工科为主的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学术型的论文研究也多以应用型为主,专业学位的硕士论文研究也有理论方面的。学位论文选题主要是由指导教师来定,而培养单位的绝大部分导师会同时指导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研究生,给研究生选题时,研究生种类肯定不是决定性因素。特别是对老导师,以前没有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时,学位论文选题也有很大比例是应用性的,与当下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在学位论文上区分专业学位和学术型是困难的。另一方面,教育部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案例分析、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但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形式基本上是传统意义上的论文。对此笔者认为,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等统称为学位论文不确切,它们是为获取学位而形成的各种成果,称学位成果较为恰当;其次,传统的学位论文完全不能彰显专业学位的特色及其所涉及的广泛领域,需要探索和变化。

三、问题形成的原因与出路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存在问题,与学术型的培养区分度不明显,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①全日制专业学位推出的时机与方式比较突然,培养单位思想与条件准备均不足。②培养单位的客观条件制约。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如果真要达到“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要求,是需要在师资、实验室条件、实习基地建设、培养经费等方面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种投入即使有也不是所有院校能在短期内完成的。③培养单位的紧迫性不足,探索与管理欠缺。④行业、领域的资源在专业学位培养中缺失是当下研究生教育中的一大困境。

基于上述分析,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探索方能达至目标:①稳定专业学位的招生种类与规模,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培养单位、企(事)业单位科学定位在专业学位培养中的角色,形成良性互动。②培养单位立足行业和领域,开阔思路,开门办学。在制订培养方案时不能闭门造车,要吸引行业内企事业单位参与,听取用人单位对人才评价的意见,吸纳行业专家对人才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的培养建议,把用人单位能够提供的实训条件综合到方案中。③培养单位在优化自身师资力量、实验室条件、经费投入等的同时,探索以高质量的实习实践为突破,点面结合,形成与行业、领域在人才培养上的互动模式。④探索多形式的学位成果形成与评价机制,活化学位成果形式,同时探索专业学位培养、学位成果与职业水平、职业资格的相互关系,使专业学位培养体现出应用教育、职业教育的特色。

综上所述,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将很快占到硕士招生总数半壁江山的情况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会为国家的建设输送出真正的应用型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邵延峰,任秀华,马永红.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3).

全日制专业论文篇5

关键词:非全日制 农业推广硕士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110-01

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是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平时不影响学生正常工作,采用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学习,主要是为农林相关行业及相关部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企业为国家创造出更大的生产力[1~3]。它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互为补充,共同构成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

农业推广硕士是完善农业科学学位和研究生教育而设立的新型学位类型,对于调整和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生源绝大部是工作时间较长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他们大多在农业技术生产第一线工作,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丰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4]。但由于学习方式的限制,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群体共性少,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职业和工作性质不相同,年龄参差不齐,工作经历、专业知识结构方面有很大差异。(2)英语水平偏低,专业理论知识相对陈旧、薄弱,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由于他们离校时间较长,平时缺乏系统的培训教育故对很多新理论、新概念、新知识体系的理解起来会倍感压力。(3)学习时间与工作的矛盾突出,用于学习的精力较少。学生们大都是在职的,工作和生活上还有其相应的任务和压力,所以用在到校学习上课的时间就会很少和难以专心的研究新理论知识。(4)学生分散。学生们各自在自己所在的单位上班除了平时时间少外,还有工作单位距离学校较远,无法方便的到校上课的情况,老师无法进行集中教学、答疑等。

因此,为了提高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质量,既要保证学生不耽误本职工作,又要保证其硕士阶段学习和科研,需要不断研究、探索和创新教学管理方法。

2 完善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建议

2.1 严把入学资格审查入口关

我们应该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对考生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和复试,每人都要验证《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淘汰滥竽充数、弄虚作假的考生,要把整体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人员录取进来。

2.2 加强建设完善的农业推广学科导师队伍

农业推广硕士的研究方向多样、他们工作经历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导师队伍的建设和研究生培养上,全日制研究生的模式不能完全照搬到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上。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实行“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模式,研究生无法经常得到校内导师指导,因此,采用“双导师制”,除了校内导师外,还要请实践一线部门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校外专家共同指导。“双导师制”不但弥补了高校导师实践经验不太丰富的缺陷,而且可以让校外导师经常指导学生,有利于对研究生的培养。

2.3 合理的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应强化农业推广硕士生产和管理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在教学中采用多安排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现代化技术教学等教学方法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6]。在集中学生学习的时间里,通过对课程合理的学习安排,充分利用好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

(1)讲授讨论互动教学。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的学生所工作的地区和工作内容均不尽相同,他们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让学生在授课中参与讨论,增加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通过学生间的讨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使课堂的信息量大大增加。(2)案例分析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某一典型案例,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让学生从实践出发,提出自己熟悉的案例,继而引导学生讨论。(3)专题讲座式教学。平时开设的课程有的内容不太多,或者太难以短期内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不太高,可以聘请某方面的知名专家来学校开设专题讲座,在听讲座中提高学生自身的理论知识。(4)网络或远程教育手段教学。可以集中通过学校相关部门购买一些常用中文数据库的阅读卡,或者联系图书馆或网络信息部门开通VPN服务,方便学生在家在单位进行数据库或者精品课程资源查询,帮助学生进行自学和消化理解课堂所授的理论知识。

2.4 确保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论文质量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更侧重于实践性,题目应从农业生产第一线,具有生产和应用价值的农业实践中选取。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应该集中提前返校进行查阅相关资料、完成设计实验、撰写和修改论文,期间校内和校外的导师要定期听取学生的论文进展情况汇报,并及时对论文的写作过程做出指导。论文应该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写作规范。同时,应当严把论文开题和中检环节,严格规范论文的写作,严格审查论文的质量,建立完善的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的评审制度。

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应从实践出发,校内外兼顾,既保证学生不离岗,不耽误本职工作,又要保证其接受高质量的深造,切实提高科研工作能力。目前在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中采用的教学管理方法还不太成熟,需要广大研究生管理工作者和指导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改善,使其质量提高,特色突出,确保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秦丽丽.全日制专业学位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教育模式的探索比较[J].科技信息,2010(19):19-20.

[2] 何东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创新研究[D].湖南大学,2009.

[3] 庄晓媛.提高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 以福州大学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1):210-212.

[4] 詹婉华,肖锡湘,盛立琨,等.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形式的特征分析与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1):108-109.

[5] 石海春,张敏,黄玉碧,等.重视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促进其又好又快发展[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8,26(1):113-116.

全日制专业论文篇6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 培养质量 对策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202-02

为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调整并优化现有研究生培养结构,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推动研究生教育从学术型人才向应用性人才的模式转变,“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成为近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政策基调。[1]

专业学位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并能够承担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针对这一既定的培养目标,根据几年来所取得的经验,分析总结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对策,是目前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模式运行现状

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最大区别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加突出实践性和特定的职业指向性,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特殊岗位和特殊职业提供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其主要的培养目标。[2]而部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也可继续攻读专业型博士生,成为具有更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那么,对于专业型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其目前的培养模式是如何的呢?

1.在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来讲,理论课程的学习仍然是主流,其所占的比例远大于实践课程,教师的讲授课程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对于这种较为古板的讲学模式,学生的热情不高,参与度较低,这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与学的积极性需要提高。

2.研究生科研题目大多由导师选,后期由研究生单独完成,这就造成了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够,高水平人数较少,科研创新的氛围不浓厚。

(二)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存在的问题

导师在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的导师制度,校内外导师作用的有效发挥,是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基础力量。

由于长期受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影响,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主要力量的许多校内导师在实践培养方面还比较欠缺,主要依靠校外导师的培养。这就造成了一部分的学生接受了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法,缺乏实践经验,这都会阻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专业实践的重要性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职业能力,能够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的,具有一定管理水平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创新型专门人才。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成效和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都与专业实践的开展是密不可分的,同样是适应未来职业需求的重要环节。而我国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学校的重点依然是在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上,专业实践是少之又少,专业实践又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取学位论文选题和素材的主要来源渠道。因此,做好专业实践的工作是达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实现硕士生培养类别成功转型的关键。

二、针对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给予几点参考

(一)课程学习中专业实践的重要性

课程学习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石,通过学习及专业实践可以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从而明确培养方向和目标。我们应重视其存在的问题,并在实际操作中积极采取正确改革措施,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

1.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拓宽专业实践的学习渠道。要组织导师深入高新技术产业实践基地考察调研实践课题,与理论教学、论文选题相结合,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要求完善课程设置体系,满足市场化的人才需求,强化课程的实践创新性。加快推进导师指导制度改革,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辅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这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创新性。

2.开展由导师和学生共同选题的教学方法,即在参与到依托新技术产业实践基地或以实践基地为组织研究生课程教学,由此选出适合未来职业需要的论文题目,并通过不断的专业实践和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完成课题,发表有价值的专业论文,提高专业实践在理论学习中的比重。

(二)校内导师以身作则,亲自参与到实践中

利用校内现有的实验条件,增强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所需的实践能力,积极向校外老师、相关企业或科研院所学习,加强锻炼,并且不断吸取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身教学的整体能力,提高校内导师对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参与度,更好地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

(三)提高专业实践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比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更大、更迫切的需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职业能力、管理能力、能够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3]

1.加强理论与应用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具体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以实际应用为指导方向,以职业需求为培养目标,以综合素养、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才是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要求。

2.增加行业发展的前沿知识,包括在实际操作中常用及最新的操作技术或方法,同样可以扩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识度,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行业要求的结合度,从而使学生不时的感觉到专业学习和职业的紧密关系,达到专业学位培养的目的,从理论上增加了专业实践的影响力。

3.在完成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同样应该来源于与行业结合的应用性课题,积极提倡以采取案例分析、研究报告、专项调查、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工程管理等形式的学位论文,从学位论文选题和论文形式上使之与学术型研究生相区别,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研究与行业实践紧密结合。

三、总结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是一项复杂、长期、需要不断探索的教育工程,要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良好的发展,抓好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以及导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认真抓好这些关键点才能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使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冠华,姜文忠,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 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

1-4.

[2]耿有权,彭维娜,彭志越,曹蕾.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调查研究——基于全国14所重点高校问卷数据[J].现代教育管理,2012(1):103-108.

全日制专业论文篇7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概述

1.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涵义全日制工程硕士是指以全日制教学方式为主培养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其培养目标是面向工程实际,侧重工程实践,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高层次人才。

2.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比较两者都以全日制教学方式培养工科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毕业时符合条件者都可同时获得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但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培养方式、培养目标各有侧重。工程硕士强调“工程”,即学术理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工学硕士则强调“科学”,即理论实际分析能力的培养。前者主要面向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培养高级工程技术研究人员;后者主要面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培养高级科学理论研究人员。

3.全日制工程硕士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比较两者都按工程领域招生,以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不同点在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是学位教育,招收有一定工作年限和经验的在职人员,以半脱产或不脱产的方式进行培养,并对满足相应条件的学生授予学位;而全日制工程硕士不限定报考者的工作年限和经验,实行学历教育,即以全日制教学方式进行培养,对符合条件的学生颁发研究生学历证书(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书。

二、研究生“培养链”分析

研究生是国家重要的高级人力资源。根据研究生培养的类别,调整研究生培养方式,创新人才“培养链”,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1.“培养链”概念的引入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才的社会过程,同企业生产一样,必须有一定的步骤、程序以及在此基础和交接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培养链”就是所有这些程序、步骤、活动的有序集合。

2.“培养链”的基本框架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色,参照教育部、相关高校以及科研机构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实际条件和现状,“培养链”基本框架可概括为图1所示。

3.“培养链”框架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三年来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普遍遇冷,生源不足,导致录取分数线较低,甚至绝大多数要靠学术型硕士生源调剂。导致考生及其家长误以为专业硕士入学门槛低,认知度差,愿意第一志愿报考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考生愈来愈少,以致招生形成恶性循环[2]。全日制工程硕士在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课程考核等课程培养环节,基本上走学术型道路,应用型课程与实践比较少;实践培养环节尚不完善,实践设置、项目研究等过程比较盲目,专业应用针对性不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增大,学生的专业实习环节被忙于求职所取代。总体而言,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链”各环节还没有形成良性链接,监督机制还未发挥作用,质量监督体系还不健全。因此,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体系亟需改进和完善。

三、基于“培养链”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进

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来源主要以应届毕业生为主,其中相当部分是调剂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但是这部分应届生仍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硕士特色”,他们定位清晰,职业性相对明确;虽工程实践经验欠缺,但工程实践意识较为强烈;面对就业形势,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同时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都比较强[3]。应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对他们循序培养,提高其在知识结构、道德文化以及创新、研究、管理、工程实践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1.培养目标应坚持静态和动态相结合(1)坚持培养目标的基本原则不变。要坚持培养高级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目标原则。我国现在处于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探索阶段,培养效果不可避免地会与预定目标出现偏差,但要时刻认识到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重要性。实现这一原则性目标任重道远,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求急。(2)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切合实际,与时俱进。要根据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领域,制订不同的培养目标,并根据实际现状随时调整目标定位,凸显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要结合特定的专业领域和实际条件背景,使工程硕士成为不仅具有专业应用能力,而且能够掌握多学科知识,集技术、管理和设计于一身的综合性人才。

2.突出专业特色,创新招生模式(1)加强招生宣传力度,锁定目标生源。全日制工程硕士作为新生事物还没有被人们所广泛接受,目前招生的生源不太理想,奖学金比例低、学费高,很大程度上把勇于充当“试验品”而无经济来源的应届生拒之门外。尽管2010年以来大多数高校大幅度提高奖学金比例,部分高校甚至全“公费”培养,但起初几届考生入学成绩相对较低,毕业生就业情况有待观察等原因,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招生情况仍不容乐观。因此加强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培养的宣传工作势在必行,使有志于成为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师的学生能够提前明确目标,端正人生态度,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之路。(2)招生模式多样化。应届生与在职人员一起上课能够相互补缺基础理论和工作经验的不足,取长补短,因此招生时应积极鼓励有工作经验的人员和应届生同时报考;在录取时可根据生源不同区别对待,协调各自的录取比例。要积极推行定向招生,“订单式”培养。允许应届生先签约,实行校企联合培养;面试时邀请专业领域的企业人事部门人员,与学校教师组成面试团,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等能力和素质进行全方位考察。

3.强化知识传授和实践应用相结合(1)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现综合性和应用性。专业硕士不仅要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对管理、人文等相关交叉学科的学习来培养一名合格工程师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目前在多数学校全日制工程硕士仍然采用工学硕士的教材,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不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将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突出应用性。第一,增加实践课程,与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交叉设置,保证专业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同时进行。以东华大学为例,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英语类课程同时设置了视听说与语言实践两门课程,着重实用性和口语训练。第二,强化参与式教育。改变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校企联手共同设立课程,邀请企业内部培训师与学校教师对学生联合授课。目前知名的优秀企业内部一般都设有企业大学,如服装行业有:美特斯邦威大学、红豆学院、七匹狼内部管理学院、柒牌管理学院、鸿星尔克学院、劲霸夹克学院等。高校应积极与这些企业培训机构联手,从专业知识、理论实践、职业素养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这对高校教育、对学生自己、对弥补企业高级人才不足等都大有裨益。(2)课程实践与考核体现多样性。课程实践与考核要多样化,可以通过做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课程实践,也可以根据任务完成的情况以及工作过程中的表现对课程进行考核。课程实践与考核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考核专业应用能力。

4.实践培养强调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高(1)实践过程体现灵活性和系统化。实践培养作为课程培养的补充和完善,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十分重要。实践方式除了课程实践外,还包括企业实习、专业课题攻坚、自主创业等。但是后者持续的时间较长,一般要求数月,因此不同的实践方式要求安排不同的时间长短。另外,实践培养要与课程培养协调,如根据专业领域和实践方式的不同将实践培养环节放在最后一学年或每一学年的第二个学期。在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在攻坚课题项目研究中,学生要完成规定的任务,需要坚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专业知识应用、与人沟通、团队合作、创新等多种能力的综合。针对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需要在温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学习新知识。(2)实践考核体现阶段性和综合性。实践培养时间相对较长,因此不仅要对学生作出最终综合考核评价,还要通过指导教师或评核小组对学生做好阶段性评价,赞其长处继续发扬,指出不足进行弥补,进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5.学位论文体现实用性和灵活性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具备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工程专业背景要明确。论文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要作为重要的评审标准。学位论文的实用性决定其论文形式和完成时间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学位论文可以是结合工程课题的论文、工程设计及其分析研究或科技发明等,为了保证学位论文的完成质量,可放宽学位论文的提交年限,毕业证与学位证分离发放,先发毕业证,等论文答辩及评审通过后再授予学位。

6.加强质量管理监督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关系到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评价,并直接影响其就业和发展。因此加强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把好出口关显得至关重要。(1)加强全过程各环节管理。政府、学校、企业要相互协调,通过建立并严格贯彻招生准入、课程考核、实践考核、毕业论文考核等制度对学生进行客观考核和评价,不断完善相关考核制度。如为防止在考核过程中学校与企业考评人员(一般为企业指导教师)存在个人因素出现较大考评偏差,可建立考评小组,也可对学生、学校、教师、企业考评人员等建立相互考核体系[4]。(2)建立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建立各级质量监督委员会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质量监督委员会可以组织学科专家、企业专家、学校领导及学生代表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同时欢迎第三方社会监督机构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监督。

7.多种方式推进就业工作就业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认可和接受程度。目前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大多持怀疑态度,加之首届研究生就业情况还不明朗,就业工作还没有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因此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全日制工程硕士就业工作,并建立就业反馈机制至关重要。(1)政府部门推行相关扶持政策。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刚刚起步,国家顺势推行就业扶持政策,将更有利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就业各环节形成良性循环。全日制工程硕士是应用型工程管理技术人才,国家在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事招考上除了科研理论岗位之外,其他岗位可以侧重并优先录用全日制工程硕士;同时推出相关奖励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偏远地区及中小企业从事有关工程技术管理岗位的工作。(2)校企协调,创新就业方式。校企联合,探索全日制专业硕士新的就业方式。目前各高校实行的“订单”培养,定向就业,建立就业见习基地等方式,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这些就业方式以前主要是针对高职高专和本科生的,大部分研究生对就业期望较高,而“订单”培养限定了就业选择,对部分研究生不适用。而就业见习基地则存在选择面广,但录用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学校可以和企业建立行业共同定向培养机制,毕业生和行业内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需求双向选择。(3)建立就业反馈机制。全日制工程硕士要求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专业应用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但这些都需要在其工作之后才能得到检验和反馈。学校、企业、政府部门要联手建立就业反馈机制,及时反馈毕业生就业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随时调整培养、监督、管理体系,改变培养方式,有助于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使就业工作良性运行。

四、总结与思考

目前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刚刚起步,正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有效、完善的培养模式体系,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培养模式体系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本文根据我国研究生“培养链”基本框架对各个培养环节和过程,提出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改进意见,期望对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完善有所帮助。同时提出两个思考性问题:

1.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导师问题目前工学硕士单一导师制,以及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双导师制都存在相当大的问题。研究生扩招以来,学校一个导师同时带十几名甚至几十名学生的情况十分普遍,而让其同时再带全日制工程硕士生,不仅力不从心,而且大多会把他们如同学术型硕士生一样带,背离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初衷。双导师制也面临着校内外导师职责不清,导师沟通不畅等各方面的弊端。既然全日制工程硕士是培养某工程领域专业型、复合型人才,要对各个方面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不妨尝试实行多导师制,形成导师小组。在这个导师小组中有企业工程师、人事部门人员及学校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同时明确分工,对学生工作、专业、心理等各方面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全日制专业论文篇8

然而,由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制度起步较晚,至此不过20多年的时间,因此培养模式十分不健全,尤其是缺乏一套完整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时,其培养目标和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并无多大差别,仅仅是增加或缩减部分课程。另外,虽然增加了半年的专业实践,但是效果却不明显。在这种模式的培养下,从高校走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以至于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产生了质疑。因此,为了尽快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建立和健全科学合理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显得更为重要。

相比于国内,西方很多发达国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上的认知要远远早于我国,因此在专业学位的教育上起步更早,发展更加迅速。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为了使研究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在自己的崗位上发挥作用,均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专业学位获得者和学术型学位获得者的人数不分上下,甚至有超过后者的趋势。在美国,很多学生将专业学位硕士文凭看作是个人发展的重要依据,同时是进入大公司的敲门砖。早在1906年,美国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时,就提出了一种“合作教育”的培养模式[2],即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具体为学生在学校学习半年的理论知识,然后以2个月为周期交替参加公司的实际训练和课堂学习。

德国和英国在美国“合作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分别提出并实践了一种叫“双元制”和“三明治”的培养方式[3]。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相比于美国的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1/3时间在校学习,其余时间在企业实践。英国的“三明治”培养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学习—实践—学习”工读交替的产教结合,将教、学、做三者有效结合,使得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使学生拥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

在借鉴西方国家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也提出了一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其中南京邮电大学提出的“螺旋提升型”的培养模式被一些高校采用[4],收到的效果相比之前有一定的提高。

综上所述,我国和国外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目前仍处于一种摸索状态,因此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建立完善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显得格外重要。

1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1理论课程优化不明显

上文提出,专业学位和学术型学位的培养侧重点有所不同,学术型硕士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专业人才。然而,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一向以培养学术型学位研究生为主,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起步时间很晚,在课程安排上仅仅是简简单单地增加或缩减学术型学位的部分课程,属于“换汤不换药”,并没有从根本上优化课程。另外,在进行课程的学习时,主要以理论为主,很少能将理论和实际案例结合,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发现自己努力所学的知识很难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1.2培養目标不明确

全日制专业学位毕业的研究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要能快速适应社会上特定的行业或职业[5]。也就是说,专业学位毕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过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操作能力,两者缺一不可。而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上,几乎引用学术型学位的培养模式,甚至在培养目标上都与之基本相同。在这种模式的培养下,随之而来的弊端日益显现,例如:大多数专业学位毕业的研究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质疑之声越来越大。此外,由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不明确,使得新入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前途感到一片茫然。

1.3实践基地落实不够完善

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在毕业之前参加创新实践活动意义是非凡的,它可以将产学研有效结合起来,因此实践基地的建设显得格外重要。然而,鉴于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在国内普及的程度,国内很多高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学校在落实实习单位时,也是马马虎虎,导致学生没有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此外,一方面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两年半,而除却第一年需在校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第二学年学生将面临实习、毕业和求职三项任务,任务繁重,因此有些学生为了获得专业实践的学分,往往不惜联合公司弄虚作假,胡乱编写实习报告,已经完全丧失了专业实践教学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有些高校的学生仅仅利用暑假的两个月时间实习,而大多企业并不想招收短期实习生,因此学生很难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联合起来。

1.4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近几年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因此专业学位的规模也不断增大,人数不断上升,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一方面,部分高校外聘的企业老师较少,专业学位学生的培养依然由校内老师完成,而有些老师没有过硬的实践经验,往往课程教学偏于理论化,授课方式单一,缺乏实际案例教学,导致专业学位的教学质量不高,毕业的学生质量也渐渐不被社会认可。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在高校实行一种“双导师”制度,但是这种制度并不健全,学生得到校外导师指导的时间少之又少,因此该制度往往徒有虚名。

2健全和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措施

2.1实践性课程开发及教学研究

我国工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一般为2~2.5年,比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学制少半年时间,但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依然是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毕竟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但是专业学位和学术型学位有本质区别,专业学位应更加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学习时间可以控制在一年之内;另外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增加灵活性,例如:适当减少课程学习而增加短学时的专业讲座或培训类课程。借此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参与后续的实践活动。而在教学方式上,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掺杂案例分析、现场模拟和训练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容易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2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是大学生毕业之后进入企业之前的重要历练,关系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实践基地的建设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国家应大力支持高校教师和学生参与部级、省级或市级项目的申报,鼓励师生参与企业研发,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纽带,探索高校和企业实质性合作培养模式,从而建立稳固的专业实践基地。

(2)健全实践基地保障机制。国家可以以政府教育部门为主导,设立第三方,从而监督和协调高校和企业双方,更好地落实实践基地的建设。同时出台相关政策,对贡献突出的校企优秀团队给予资金奖励。

(3)强化高校和企业的责任。无论是高校还是相关企业,都必须认识到建立实践基地的责任重大,不可马虎对待。首先,学校应尽快完善和企业之间的培养方案,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其次,企业的领导应在思想上重视对研究生的培养,与高校之间紧密合作,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并制定详细的实践培训计划。

2.3双导师选配

“双导师”制度是近几年较为流行的一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在为学生配备校内导师的同时,兼配一名校外导师。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而校外导师一般为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通常以集体指导为主,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理论和实际有效相结合。这里所说的实行“双导师”制,绝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必须付出实际行动。导师之间必须精诚合作,充分发挥双导师的优势,建立导师和学生之间互赢的人才培养双导师合作模式。

2.4专业实践过程管理机制及考核指标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要想过关,要想被社会认可,必须对研究生专业实践的过程进行严格管理,否则专业实践可能成为一个形式,而无法满足锻炼实践能力的要求。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应加强联系,共同制定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同时明确专业实践考核指标体系,对学生的实践结果实行中期检查和后期考核,考核小组由学校和企业导师以及专家小组组成,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严格的评审。

2.5学位论文管理

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和现实的工程实际问题相关,最好是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或者和校外企业导师一起研发企业项目。学位论文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检验学生是否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否能在踏入社会后,短时间适应自己的工作领域。因此,学校必须严格把控学位论文的审阅过程,包括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评阅和答辩等环节。而答辩小组需由企业和学校专家共同组成,对学生的论文进行严格把关,判断其是否达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的论文水平。

3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建立和健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愈发重要。文章从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入手,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不断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Z].2009.

[2] 徐平.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8):1-4.

[3] 周明星,孟庆国.中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4):82-85.

[4] 徐小龙,孔媛媛,李梦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149-153.

[5] 陈丽莎,吴建文.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环节和培养模式[J].中国高教探讨杂志,2010,22(4):55-56.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26期

上一篇:项目管理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电气安装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