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范文

时间:2023-09-28 17:19:51

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篇1

政策解读

 

现将《喀什地区<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落实情况及2021年生态环境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相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背景

生态环境影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为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特别是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加快构建“一体两翼三支撑”(构建全区生态环境一体格局,加强党的建设、加强业务工作,稳固提升监管水平、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科技支撑力)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围绕“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等重点工作,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起好步、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特制定《工作要点》。

二、主要内容

《工作要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总结《喀什地区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喀什地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喀什地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落实情况,喀什地区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第二部分总结在落实各项任务重存在的问题及部分建议,在水、土、气方面分别论述;第三部分明确了2021年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所需重点及牵头单位,一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摆在更加突出重要位置,做出实现该目标的前期工作;二是推进实施空气质量提升行动,主要是在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优化交通结构强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协同减排、深化面源治理、提高重污染天气预警能力采取措施,实现进一步降低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提升优良天数比例的目标任务;三是继续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通过加强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修复、持续深化污染减排、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实现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巩固深化碧水保卫战成果;四是继续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通过加强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风险管控、加强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加强涉重金属污染治理、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持续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等措施实现严守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提升土壤环境监管能力,确保土壤环境安全。

三、需要说明的内容

《喀什地区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喀什地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喀什地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是根据国家“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结合喀什地区的实际情况编制,对全地区在“十四五”期间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喀什地区生态环境局        

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篇2

参加此次全区领导干部学习会,短短3天时间,我们先后系统学习了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服务业外包、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领导艺术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创新举措。通过学习培训,我感到获益匪浅,既让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拓宽了视野,提升了工作水平,也有利于在广大干部中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引领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一是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任何实践活动离不开理论的引领,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同样需要科学理论知识的支撑。通过培训,我们不仅系统学习了城市管理的理论知识,了解了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最新动态,感悟了国内、国际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也看到了我区、我们街道城市化建设水平与国内领先城市、国际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是拓宽了城市发展的视野。国内外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成功的地方不胜枚举,值得借鉴。学习培训是借鉴先进理论、成功经验的最直接最快捷的途径。通过培训,我们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开阔了思路,开阔了胸襟,掌握了很多先进的理念和创新的举措,提高了战略思维的水平,增强了同国内、国际领先水平接轨的信心。

三是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是一门动态的科学,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实际工作的要求,才能在动态中体现与时俱进,才能在发展中真正步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良性轨道。我们在座各位带头学习,就会带动一大批,就会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就能达到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目的。

四是提升了科学的工作水平。积累理论知识也好,拓宽发展视野也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工作水平的提升,直接反映在工作的成效中。相信通过培训,我们对城市发展的思路将更清晰、决策将更科学、举措将更扎实,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将更高。

学以致用,学习培训的落脚点在于运用。*街道作为锡山主城区和无锡市城市规划的副中心,理应成为我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成为全区城市建设的表率。通过学习培训,结合街道的实际情况,围绕如何进一步创新理念,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工作,以下是初步的构想,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提升城乡规划水平。

城乡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竞争力。古人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只有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才能高水平、高品位。当前,我们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期,进入了以城市现代化为主要驱动力的新阶段。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城市规划,着力提升城市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应该说,通过前两年的努力,*主城区控制性详规已实现了全覆盖,为我们做深做细规划、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发展步伐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高水平的前瞻性的科学规划,只有这样的科学规划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确保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在城市规划中,要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筹划、高层次运作、高水平管理,坚持富规划、强建设,细规划、快建设,为加快区域发展提供了空间和环境保障。要在深入理解和消化好现有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街道的实际情况,在更高层次水平上,进一步完善区域性产业规划、次分区专项规划,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先导性、全面性、协调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要按地块功能策划高质量、高水平的项目,以具体项目对上争取,赢得支持,努力使隐性的发展资源变成显性的发展空间。

二、坚持功能性、服务性,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要全力发展第三产业。坚持把第三产业作为街道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主攻目标,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一是着力抓好重点片区的发展规划。继续完善以*路、*路、*路所合围的主要商业圈为核心的商业中心的规划设计,抓好*社区*地块的功能定位和前期规划。二是着力抓好重点平台载体建设。加快*社区睦邻中心的开工建设,加紧实施*社区商贸中心二期的建设,做好*和*社区睦邻中心开工前的准备工作。三是着力抓好环境建设。要一手抓硬件建设,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创设良好的地理优势、便利的交通优势、有利的商业优势等;一手抓软件建设,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优质的服务咨询等,营造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规范而高效的城市管理,是确保城市规划全面实施、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城市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要实现城市的上档升位,就必须着力提高管理水平。城市生态环境水平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吸引力、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一个生态环境恶化的城市,就是一个没有希望和前途的城市。要深入开展环境整治和创建。严控污染,深入开展348工程,以铁腕治污。迅速展开五小行业的关停并转,严厉打击违法排污企业,清理整治主要河流沿岸排污口,全面消除农业面源污染。加大水环境建设力度,强化水环境整治,加大河道清淤力度,加强河道保洁长效管理。一鼓作气,集中力量,确保完成省卫村全覆盖的创建任务。全力以赴做好国家环境优美乡镇复查验收工作。积极推进绿色家园和绿色社区建设,开展河道、村道、房前屋后绿化,实施城区、住宅小区绿化景观建设。继续有序推进31个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年内完成*、*2个社区省级“绿色社区”和*、*等8个社区*市“绿色家园示范村”的创建工作。要落实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要结合城管创优工作,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不断完善“建、管、创”一体的环境综合整治体系。继续深化主要道路“路长制”管理工作,整合各方管理资源,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各社区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的考核,实施好风险金制度。在全面疏浚辖区内河道的基础上,加强河道保洁长效管理,做到人员、经费、考核到位。

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篇3

【关键词】社会组织;五水共治;机制

一、前言

社会组织是我国重要的群体组织,社会组织对“五水共治”工程的参与能够从根本上推进“无水工程”工程的进行,这对于我国民生质量的提升以及环境的改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五水共治”工程主要指的就是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大思路,对现有的水资源状况进行改善的措施,本文就“五水共治”提出的背景、“五水共治”社会组织参与的意义以及促进社会组织参与“五水共治”的机制的措施进行探讨。

二、“五水共治”提出的背景

浙江省是自然资源小省,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位居全国第四位。但是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保护也而临着众多的挑战。一是总量人,人均少。浙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55亿立方米,但多年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740立方米,低于全国2200立方米的平均水平,不足世界人均的1 /4 0,是春夏多、秋冬少。浙江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受台风影响,降雨分布非常不均匀。三是用水多、效率低。2012年浙江总用水量是222亿立方米,整体供水压力比较人,但平均水资源利用率仅为巧4%。四是污染重、水质差。浙江地表水总体水质为轻度污染,像钱塘江、曹娥江、雨江,包括京杭运河的一部分河段污染都比较严重,平原河网的水质情况为重度污染。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乐清湾等近岸海域污染严重。因此,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供给和水环境保护等压力会越来越大 为了扭转“江南水乡为水愁”的局而,2013年末,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五水共治”重人决策。并明确提出,要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五水共治,好比五个手指,治污水是人拇指,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是其他四指,分工有别,和而不同,担起来就是一个拳头。治污水的大拇指最粗,百姓观感最直接,也最能带动全局,最能见效“五水共治”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意义,治水的过程,就是转型的过程,就是弘扬热爱水、珍惜水节约水的文化,就是抓平安保稳定促和谐,就是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优化。

三、“五水共治”社会组织参与的意义

一是利于公众充分认识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五水共治”的工作部署,以治水为突破口,形成经济转型升级倒逼机制,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全而深化改革的强烈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体现了坚定不移走有浙江特色科学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浙江省较旱实施了经济转型升级,近年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但是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益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不少企业仍是“吃水,、“吃煤”、“吃电”人户,能耗人、效益低。过去,转型卞要是企业一种内在的自愿,没有太多的外在推动力。如今,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使治水成为一种倒逼压力,从而对对水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或关停并转,或转型升级,再也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使企业转型升级有了强人的外在推动力,从而解决一揽子存积已久的人问题。公众在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的部署下,充公认识“五水共治”的重要性,与政府、企业一起,共同推动浙江省的经济转型升级。

四、促进社会组织参与“五水共治”的机制的措施

1、加强社会组织参与“五水共治”的积极性

打一场“五水共治”的人民战争,水环境治理是一项民生工程,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同时,每个人的生活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对水环境的恶化都有责任,因此,人人都有保护水环境的义务。在“五水共治”中要倡导各单位、社区和村庄等基层组织通过开展清洁家园、爱国卫生运动、招募环保志愿者等活动发动群众保护水环境;还可以通过对损害水环境行为实行“有奖举报”、评选优秀志愿者和先进单位等举措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2、加强正确舆论的导向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切实保护资源环境。再也不能继续以牺牲资源环境代价发展经济的“杀鸡取卵”发展方式,再也不能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需要全社会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和协同行动。这不仅仅是资源和经济问题,也是社会和政治问题。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要确立“保护生态环境是义务,建设生态环境是责任,破坏生态环境是犯罪”的理念。

3、加强社会组织参与“五水共治”的制度性保障

政府要有计划拓宽公众参与“五水共治”的途径与方式,规范公众参与的制度性渠道和程序。通过建立和完善“五水共治”公益诉讼制度,使公众在而对侵害行为时有权通过法律途径提出诉讼,从而阻比环境侵害行为,保障公众在环境权利受到损害时及时获得法律救济。要建立相应完善可靠的专家论证和咨询制度,把公众善良的意愿、切身感受与“五水共治”专家的专业知识、理智判断结合起来,通过公众和专家的贯通达致良好的参与效果。要依靠环保行政部门的力量,发挥专职部门的卞导和协调作用,搭建融合政府权力、民众善意和专家知识的制度性沟通机制,要建立健全环境污染和环保问题投诉处理制度,)’一泛依靠社会公众排查环保问题和环保隐患,检举揭发破坏环境、贻害他人和后代的违法犯罪行为,以营造人人参与“五水共治”的良好氛围。

4、加强社会组织自身的建设

在组织章程上,要有规范的文本,在具体运行中,严格按章程操作。在组织机构上,要设立理事会,还要有监事或监事会。在人员构成上,要充分调动所有组织土作人员的积极性,挖掘和发挥土作人员的潜力,进而提高组织的效率。要健全如民主决策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内部监督制度、奖惩和考核机制等各项内部制度。社会组织还要定期公开组织运作情况,主动接受公众和政府的监督。要采用令业化的运作模式,发挥自身的优点,把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要主动走近政府,展示自己,增强政府对社会组织的信任,争取更多的资源与政策环境。要通过咨询服务、学术交流活动和赞助等来筹措资金,扩大组织的生存和活动基础。社会组织要善十发现自己的不足,加强自身的修炼,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地位,不断为“五水共治”进一步赢得政府做出更大的贡献、企业与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六、结束语

“五水共治”对于相关区域的环境改善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保证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加强社会组织对其的参与程度,为“五水共治”工程的推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夏宝龙.加快形成“五水共治”破竹之势[J].今口浙江,2014(1) :8-9.

[2]沈满洪.“五水共治”的战略意义现实路径[[N].浙江口报,2014 - 02一10.

[3]土旭波.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机制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 (7) :91 -94.

[4]于文红,张锦.我国环境行政执法中公众参与机制的问题研究[J].思想战线,2011 (2) :192一194

[5顾妍平,赵鸣雁,徐海波.节水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J].夏农林科技,2012(5) :117一118 136

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篇4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立足于城市定位,着眼于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致力于增强城市竞争力,连续奋战600天,开展了大规模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初步展现了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着力创造了整洁便民的生活环境,基本形成了科学有序的管理机制,凝聚振奋了十分宝贵的民心民气,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参加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的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设计施工人员,各区县、相关部门单位,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夜以继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甘于奉献,倾注了大量心血、智慧和汗水,涌现出了许多生动感人的事迹,谱写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篇章。他代表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表示衷心感谢、亲切慰问和崇高敬意。

建成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这是胡总书记对城市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必须落实好的重大任务。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和影响着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水平、群众生活水平。要不断深化对市容环境综合整治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把环境是生产力竞争力作为重要发展理念,把实现生态宜居作为重要发展目标,坚持走水平高、效益好、代价小、排放低的路子,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投资环境和人文环境,更好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确保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经济社会发展要达到高水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也要达到高水平。要按照城市建设总体目标,坚持解放思想,坚持规划先行,坚持质量至上,建设精品工程,充分体现大气洋气、清新靓丽、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城市风格。要更加贴近群众需求,始终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从群众的愿望出发,把群众生活中的难事当成大事急事,使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让人民群众满意高兴。要实现整体完善提升,着力实现全面覆盖,着力加强薄弱环节,全面改变城乡环境面貌,全面展现城市品位特色。要大力推进长效管理,积极探索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办法,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深化“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活动,加强社会公德教育,不断提高市民素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调度指挥,密切协调配合,搞好监督检查,保安全保质量保进度,确保综合整治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今年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要以加快建设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为目标,坚持更高标准,注重继承创新,紧贴群众生活,整治管理并举,突出整体完善提升、社区里巷整治、重点道路和重点地区环境改善、生态保护和精细化管理,使城乡面貌发生更大变化,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更大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环境保障。主要任务是:提升重点区域环境水平、集中整治重点道路、提升海河沿线环境水平、基本完成中心城区社区整治任务、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园林绿化建设、全力推进区县综合整治、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在3月份起掀起奋战高潮,4月底前完成海河上游夜景灯光提升和综合整治任务,完成一批示范社区和菜市场改造建设,6月底前全部完成重点区域和道路综合整治,9月底前全面完成各项整治任务。

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篇5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战略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保护优先、永续利用,项目带动、重点突破,城乡统筹、整体推进”原则,以良好的生态资源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强化生态资源保护,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程,努力把市建成生态环境优越、生态产业发达、生态文化浓厚、人民和谐幸福的生态文明展示区。

二、总体目标

全市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均达到和优于国家生态市创建标准。地表水水质功能区达标率达100%城镇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8%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2012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城市气化率达90%以上。

初步建成“六大体系”即: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资源体系、和谐优美的生态人居体系、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体系、科学完备的管理决策体系和保障有力的生态支撑体系。2015年。

三、主要任务

一)展示世界一流的精品景区。加强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统一管理,遵循“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基本方针,实施环境(资源)整体保护战略,严格环境执法监管,不断强化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文物资源保护。

确保自然资源安全;开展景区文物古迹普查建档工作,1加强生态资源和文物资源保护。重点抓好景区森林防火、古树名木及珍稀动植物物种保护、松材线虫等有害生物防治以及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及时抢救修复濒危文物,进一步挖掘恢复文化遗迹,大力开发具有特色的物质和非物质旅游产品。

确保所有污水进入污水收集管网,2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景区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正常运行。建立大气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切实加强对酸雨的监测预报。综合整治餐饮油烟,确保宾馆饭店和职工食堂的油烟净化设施正常运行。景区内实行“禁鸣”严格控制交通和旅游噪声。加快固废处置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进程。对可再利用的固废进行分类回收,禁止在景区内焚烧、填埋垃圾。

根据饮用水源保护的要求,3抓好饮用水源管理。加强景区水源地保护和水库水质安全管理。划定保护范围,竖立水源地保护标牌。制定和完善饮用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监测水源水质并备案,依法查处影响景区水环境的违法行为。

不断提高体系运行水平。加快构建以遥感技术、GPS全覆盖系统为核心的景区数字化体系,4提升管理科技水平。进一步加强景区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维护。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古树名木保护等自动监控系统建设,不断提高森林资源保护的科技水平。

近期建设重点:

加快温泉、天海和玉屏楼污水处理设施新、扩、改建工程建设,一是实施景区污水处理提升工程。提高景区污水集中处理率和达标率。

完善垃圾分拣房、游步道两侧垃圾池等基础设施,二是实施景区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转运网络工程。实现建筑垃圾及固体生活垃圾下山,取缔核心景区内生活垃圾焚烧点。积极推广生物降解处理技术,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水平。

加强景区古树名木保护,三是实施景区资源保护提升工程。加快松材线虫病防控设施、森林防火设施、核心景区防火水网、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建设,不断提升景区资源保护和管理水平。

二)展示母亲河秀美风采。加强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

重点抓好江中心城区段、江山水画廊、月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同时,坚持开发式保护原则。着力推进流域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水土保持、污染防治等方面工作,保护好母亲河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水质。

提高污水纳管率。加快在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1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及收集转运系统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

实施污水集中治理。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2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加快园区内排污管网、集中治污、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格执行“环评”及环保“三同时”制度,把好新建项目环保准入关。

提升生态用水调蓄功能,3加强水资源保护及水土流失治理。加快骨干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确保流域生态用水安全。积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实施有效的河道监管,严禁非法采砂,加快河道生态恢复。加强各类水库、水塘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管护,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近期建设重点:

建设湖边水利枢纽和花山坝工程,一是加快实施三江口至花山16公里、总投资120亿的江延伸综合开发工程。建设码头,营造景观水面,实现河道通航,带动两岸综合开发;拓宽疏浚河道,兴建防洪堤岸,使防洪标准近期达到25年一遇;同步建设发电、污水处理、供水等设施。

完善中心城区和休宁县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二是2009年底前。处理负荷大于70%建成歙县─徽州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并投入运行。完成黟县污水处理厂工程项目建设。年底前,各区县全部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及垃圾转运系统,并投入正常运行。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67平方公里。三是加快实施全市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年底。

四是加快歙县南源口至深渡镇10公里的江山水画廊开发工程建设。全力加强山水画廊沿线环境综合治理、旅游资源整合、特色景点开发。

三)展示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加强森林、水资源保护。

有序开发利用的同时,坚持把保护好自然资源摆在突出位置。全力抓好生态功能修复和提升,维护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稳定。

以实施退耕还林、重点公益林、珍稀树种栽培、速生丰产林等生态林业项目建设为抓手,1发挥林业生态主体功能。以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稳步提高森林质量,改善林种、林分结构,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2012年,各类经济林面积达140万亩,用材林单位面积蓄积量达4.6立方米/亩,林业产值超过50亿元,林业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坚决阻止松材线虫病侵入我市。加快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区域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等防火工程建设,2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快松材线虫病三道防线工程建设。将全市森林火灾灾害率始终控制在0.4‰以下。加强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和林地、湿地的保护管理,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管,3严格城乡饮用水源保护。合理划定城乡饮用水源地。完善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措施。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布实施”原则,加强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控制基本建设用地规模,4保护和利用好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开发强度。加强土地复垦,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科学制定矿产开采规划,划定矿产资源可采区和限采区、禁采区。从严审批矿产权,禁止在地质灾害重发区、易发区和环境敏感区开采矿产资源,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对已造成生态破坏和发生严重地区灾害的矿山实行限期整治。

近期建设重点:

确保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监测预警、检疫御灾、控灾减灾、科技支撑“四大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实施松材线虫病三道防线工程。

全面巩固和提升退耕还林成果,二是进一步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加强全市540万亩重点公益林的保护、监测工作。

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60处,三是年底前。解决18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四)展示绚丽的城市魅力。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全力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坚持以文明创建为抓手。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文明素质。

着力抓好城市建筑、市政道路、园林绿化、景观亮化等设施建设,1提高城市建设品位。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确保城市整体风貌与自然山水、厚重文化和优美环境相协调、相融合,彰显精巧、雅致、徽韵、生态的城市特色。

合理规划餐饮布局,2强化城市大气环境监管。继续开展餐饮油烟污染专项整治。规范建设油烟排放通道。加强城市建筑及道路运输土石抛洒管理,降低扬尘造成的大气污染。对交通沿线等环境敏感区的工业烟尘及二氧化硫排放实施专项治理,督促重点企业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加强机动车污染排放监管,继续开展并完善机动车尾气检测。确保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100%

禁止向河道倾倒垃圾,3加强城市水体景观保护。对流经城镇的河道及水体实施专项环境整治。取缔沿河排污口,定期对水面漂浮物进行清理打捞,合理控制城市景观水体水位,严厉查处影响城市水体景观的违法行为。

组织开展噪声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活动。加大对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以及生活噪声的查处整治力度,4严格城市噪声污染管理。严格执行建筑施工申报、审批、公示制度。进一步巩固城市区域噪声和交通噪声达标成果,确保城市良好的声环境质量。

培育社区居民的生态文明观,5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宣传。以文明城市创建促生态文明宣传。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创建,弘扬绿色消费观,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培养符合生态文明的生活习惯,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质,使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和生态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形成生态文明、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

近期建设重点:

完善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巩固城市园林绿化成果。提升亮化美化水平。城市景观照明、道路照明及户外显示屏中推广应用新型高效节能照明设备。餐饮、工业等行业积极推广使用液化气,不断提高城市气化率。

整治城市脏、乱、差现象,二是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严厉查处损害城市文明形象的违法行为。

及时查处城市居民反映的烟尘和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三是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执法行动。切实保障居民的环境权益。

五)展示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全面提高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水平,坚持以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为抓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逐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加强农村秸秆焚烧的监管,1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逐步建立农村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乡)中转、市(区)处理”四级生活垃圾集中收集与运转处理体系。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效率。切实加强农村地区工业污染监管,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

推进养殖业废弃物利用,2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重点推广农村沼气,建立农牧循环模式,加快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利用。有效控制大型畜禽养殖场(区)环境污染。新、扩、改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

控制肥料面源污染,3切实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加快实施病虫绿色无害化防控和专业化防治工程,大力提倡使用生物农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及其技术。

大力推进“千村百镇”示范工程,4加强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创建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充分发挥生态示范点的典型示范作用,逐步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近期建设重点:

50个乡镇因地制宜建设完成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及镇域范围内的垃圾收集转运系统,一是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转和处置网络建设。年。150个行政村建立垃圾收集转运系统。

力争创建国家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30个、国家和省级生态文明村50个。二是积极开展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年。

建成3.8万口农村户用沼气设施、5个大中型沼气综合利用工程、30处农村养殖大户中小型沼气工程。新建、扩建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加工厂,三是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和有机肥加工基地建设。年。探索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新途径。

六)展示科学发展新态势。加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加快建立完善的生态经济体系。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体系,1加快建立以低碳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我市经济园区和主导工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水平,淘汰落后产能及工艺,减少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坚持以天然气、太阳能、沼气、水电、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不断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促进能源结构低碳化、清洁化。积极发展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大力提高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提高信息、金融、文化、物流、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比重,促进经济模式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方向转变。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依托区位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2大力提升优势支柱产业。加快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各区县经济园区为支撑的经济园区建设。以推进市循环经济园建设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构建集中度大、关联性强、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产业体系;引导资源、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集聚,大力发展现代旅游、特色文化、新型印刷包装、新型精细化工、绿色食品精深加工、茧丝绸服装、机械电子、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

优化区域布局,3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茶叶、竹木业、油茶、蚕桑、果蔬、中药材和养殖业等特色主导产业基地和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推动特色产业规模的扩张和效益的提升。加快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改项目的实施,培育和壮大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借鉴和引进先进的生态旅游理念和管理模式,4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以推动乡村旅游为重点。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区。进一步突出乡村旅游在生态旅游中的地位,巩固和发展业已形成的环乡村旅游圈、沿江乡村旅游带、古徽州乡村旅游片三大板块和景区依托型、农事参与型、文化体验型、休闲度假型四大类型,把乡村旅游打造成市旅游经济的新亮点、新卖点和新增长点。

近期建设重点:

结合环境资源容量和经济发展需求,一是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研究制定我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

配套完善园区排污管网、集中治污等环保基础设施。二是加快市循环经济园建设。

依托十大龙头企业,三是积极推进茶叶经济“双十工程”项目建设。建设十万亩高效生态茶园。

不断壮大乡村旅游规模和提升乡村旅游档次。四是积极开展以优秀旅游乡镇、旅游专业村、星级农家乐创建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

七)展示交通生命线的勃勃生机。加强交通干线生态屏障建设。

使其成为展示我市良好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窗口。着力推进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国省道等交通干线的生态保护和建设。

沿线可视范围内,1加强交通干线沿线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已建成的交通干线以及乡村公路的绿色生态建设。实施严格的自然生态管护。严禁在25度以上坡地开垦种植,开荒毁林。建设沿线生态护坡及复绿工程,积极美化、绿化沿线两侧的荒山、丘陵及山体,沿线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

配套建设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2加强在建交通项目环境监管。对在建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交通建设项目严格执行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绿化工程未达标的工程,不得验收。

规范农村居民住宅建设,3规范沿线城镇及乡村建设。加强沿线城镇、村建设规划。突出地方特色,以徽派建筑为主逐步统一建筑风格,严格道路两侧的建筑规划管理和控制,建设一批具有典型示范的农民新村。落实沿线城镇及农村居民垃圾处置措施,减少沿线城镇及乡村垃圾污染,杜绝产生“白色污染带”现象。

近期建设重点:

严格执行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措施,一是加强已建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沿线的生态恢复和治理工作。消灭沿线荒山和山体。

将交通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二是切实加强在建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的生态保护。

确保交通干线环境优美。三是加强对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沿线工业烟尘排放和秸秆焚烧的监督管理。

八)展示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新水平。加强、等景区景点环境综合整治。

进一步规范景区景点环境管理秩序,持续开展全市各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确保合理开发利用。

着力抓好旅游景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1科学编制旅游景区总体规划。本着突出地方特色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并将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纳入规划。

严禁废水直接排入景区河道;禁止乱堆乱倒生活垃圾,2加快景点景区生活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建设。进一步抓好生活污水处理工作。确保垃圾定期收集、统一运出景区,进行无害化处理。

对新建、改建、扩建的旅游开发项目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3严格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环境监管。加强景区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管理。从源头防止和控制项目开发对景区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旅游景区的开发,应保持原有自然风貌,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或擅自开发旅游资源。

近期建设重点:

推进中心湖区、乌石湿地景区、黄金群岛景区、平湖三峡景区、太平史韵景区等5大景区开发建设的同时,一是加强太平湖景区开发与保护。加强景区范围内森林植被资源、水资源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提升水环境质量。进一步加强以牯牛降、齐云山等为代表的自然风光型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重点加强古村落(街)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以、、屯溪老街等为代表的古村落(街)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实施古村落生态水系整修和水口园林恢复工程,使之形成完整的生态水系和水口园林景观。

各旅游景点景区内淘汰、禁用以原煤为燃料的锅炉、茶炉及大灶,三是年。全面使用太阳能、电能、液化气、沼气等清洁燃料。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目标执行力度。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和指导思想,统一思想认识。使生态文明成为一种信念、立场和自觉的行为方式,进一步增强建设生态文明展示区的信心和决心。生态文明展示区建设中,不断提高完成指标任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篇6

对此,课题组按照《区委常委会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方案》要求,组织环保、水利、城管等相关单位,通过数据采集、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形式,就如何推动生态系统治理进行了广泛调研,形成了一致共识。即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四组关系”。一是经济发展压力再大,也要重视环境保护。发展需要环境容量来保障,但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要推动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二是治理推进难度再大,也要勇于攻坚克难。生态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越是困难越要迎难而上,绝不能在困难面前退缩,要下定决心,解决顽症,力求实效。三是政府财政支出再大,也要保障环保投入。无论是生态工程建设,还是日常保洁维护,都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经费,面对区镇两级财力不足、支出较大的现况,要统筹调度环保经费,再困难也不能挤环保的钱。四是群众认识差异再大,也要凝聚思想共识。生态治理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缺乏自下而上的主观能动性。一面是政府花大价钱、下大力气治理环境,另一面是部分企业、群众对环境保护认知不够,必须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全民参与,营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基于以上共识,围绕大气、水环境、村庄环境系统治理,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现状分析

1、从指标数据来看,各项指标达标率稳步提升。大气治理方面,1月1日-9月21日,我区空气质量达标率为57.8%,较2017年同期下降1.4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55μg/m3,较2017年同期上升5.8%,全年预计我区空气质量达标率为61%。水环境治理方面,省考六塘河程道渡槽断面1-8月平均水质为Ⅳ类,未达标,9月份监测数据显示为Ⅲ类水质,实现年内首次达标;1-9月3个市考断面中山东河入新沂河口断面水质为Ⅳ类,达标;新沂河朱岭电排站断面水质为Ⅲ类,达标;柴沂河丰庄桥断面水质为Ⅳ类,未达Ⅲ类水质要求,但逐步提升,9月已达标。1-7月,饮用水源地水质为Ⅲ类,水质达标率100%。2018年1-7月六塘河河流生态补偿222.75万元,同比下降48%。农村环境整治方面,全区涉及村庄环境整治的共有乡镇11个(含顺河街道),行政村(居)113个,自然村1258个,对所有自然村庄实施整治,2016年顺利通过省级全域考核验收,实现了村庄环境整治全覆盖。目前道路保洁机扫率达60%以上,垃圾集中转运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97%以上。

2、从做法成效看,系统化治理体系基本形成。责任更加明晰。大气治理明确各乡镇街道园区要对辖区内大气环境质量负总责,对工作不力、履职缺位,以及未完成目标任务的,依法依纪追究责任;水环境治理以河长制为抓手,特别是围绕总六塘河宿豫段水域治理,全区上下统筹协调、系统推进,实质上形成了以六塘河为龙头的水域治理新格局。农村环境整治明确乡镇主体责任,具体实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四位一体模式。方式更加多元。在行政推动治理的基础上,引入市场主体参与,通过聘请专业公司,提供系统治理方案,引进先进治理设备,提高了环境治理的整体效果。比如,针对乡镇垃圾转运和镇区道路保洁服务外包工作,先后与北环集团、南通天楹、无锡金沙田科技等省内外大型环卫公司洽谈,形成科学完备的招标方案。最终,无锡市金沙田科技有限公司以1905万元/年中标。再如,针对马河治理难问题,邀请南京工业大学团队制定马河系统治理方案。项目投入更大。生态治理归根到底还是要靠真金白银、靠项目推动来治理。坚持项目治水,排定的22大项87个重点工程,涵盖截污纳管、清淤疏浚、污水收集处理等均有序推进。村庄环境治理方面,金沙田公司投入资金2430万元,配备各类清扫车辆百余辆,改建、新建乡镇垃圾中转站8座。监测更加精准。环境治理数据监测是确保治理方向和重点的基础,对此,针对大气监测率先在全市制定城市扬尘5个标准化、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作方案、大气污染防治应急管控工作方案并推进实施。针对水环境治理在全区28条主要河流分别设置上、下游断面(共85个断面)进行对照考核各属地水质达标率。考核更加严格。不论是大气治理、水环境治理,还是农村环境整治,都制定了详细的考核细则,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并将治理成效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比如,总六塘河宿豫段水域治理,建立了由环保、水利、农委等组成的联合督察组,坚持“日督查、周通报、月考核、年评比”机制,2018年已下发督查通报100余期,交办问题500余件。

3、从问题瓶颈看,综合治理提升空间还较大。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少数干部群众盲目乐观,认为宿豫生态环境基础好,主观上存在松懈麻痹思想,其实宿豫的生态是没有经过工业化充分洗礼的“原生态”,更多的是生态“底色好”,而不是生态建设的水平已经很高。有的干部认为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有时还把环境保护看作是发展的“包袱”,对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责任红线认识不足。治理任务比较艰巨。空气质量距离市政府下达的“PM2.5浓度达52μg/m3,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65%”差距较大。省考程道渡槽断面六塘程道渡槽断面水质虽一度达到Ⅲ类水质,但稳定保持难度还较大。项目进度还需加快。前期,在水环境治理和农村环境整治方面的基础设施投入都较大,但部分重点工程还在建设阶段,治理成效还未显现,需要进一步加快进度。同时,在一些治理方面还有薄弱点和空白点,比如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高新区污水处理厂扩建等工程都需要尽快立项建设。自下而上治理自觉不够。群众长期不良生活习惯还没有完全消除,还存在村民身边的生活垃圾、水污染等现象,督查调研发现少数村民居住地不远处就有垃圾池等垃圾处理设施,可是为了省事、方便,就直接将垃圾投入河中或者随手扔向家前屋后。少部分企业环保责任意识淡薄,在环境治理高压态势下,仍然存在偷排漏排污水等现象。

二、目标定位

1、总体目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提升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环境资源意识,建立大气治理、水环境治理、农村综合环境整治系统治理体系,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2、2018年目标:生态系统治理制度基本完善,各项指标逐步提升。PM2.5浓度达52μg/m3,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65%;市考以上断面达标优于Ⅲ类比例达到75%,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实施环卫市场化运行机制,配齐各类大中小型环卫设备,配足转运保洁人员。

3、2019年目标:生态系统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各项指标稳重有进。PM2.5浓度达50μg/m3,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70%;市考以上断面达标优于Ⅲ类比例达到75%,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农村环卫市场化运行有效,道路保洁机扫率达75%以上,全面实现“大型清扫车为主、小型清扫车为辅、人力清扫为补充”的道路清扫保洁机制。

4、2020年目标:生态系统治理成效彰显,各项环保指标达标。PM2.5浓度达48μg/m3,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72.8%;市考以上断面达标优于Ⅲ类比例达到75%,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道路保洁机扫率提高至80%以上,乡镇环卫作业水平全面达到城市标准。

三、工作安排

1、重点工作:大气治理方面,强化产业结构调整,统筹推动城市扬尘管控、燃煤设施整治、机动车尾气治理、工业企业废气(异味)治理、燃油品质管控、企业限停产、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散乱污企业整治、重污染天气应对、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水环境治理方面,以六塘河程道渡槽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为目标,按月实施水环境质量考核,倒逼属地及有关责任部门加强水环境治理,并将该项考核纳入全区“生态文明”(“263”专项行动)工作考核中。农村环境整治方面,继续开展村庄保洁“五个一”工作,确保镇村垃圾同步及时保洁收集,全程不落地。做好服务外包后职能转换工作,促进乡镇职能由“管干”一体变为“管干”分开,让专业的公司做好环卫工作;同时尽快实现全区环卫工作的“四大定位”,即在管理数字化方面,尽快完成智慧化平台建设,打造宿豫智慧环卫中心,打响宿豫环卫品牌。

2、重大项目:水环境治理方面,在全面完成2018年度六塘河水质提升工程基础上,系统编排2019年重点工程,预计总投资2.53亿元实施15项重点工程,包括新建农园农耕大道、江山大道、环城北路及杨舍路北延段、扬子江路和北京路北延段6道污水管网10.6公里,投资3440万元;改造项王东路污水管网1.7公里,投资700万元;经一河连通黑龙江河工程,投资1680万元;世纪河生态改造工程,投资400万元;宿泗路边沟治理工程,投资3000万元;伍家沟疏浚治理工程,投资500万元;县乡河道疏浚项目,投资300万元;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计划利用3年(2018-2020年)时间,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共176个自然村庄(其中重点村151个,特色村15个,一般村10个),投资12000万元;计划扩建城东污水处理厂,投资8000万元。村庄环境治理方面,2018年9月前环卫设备全部配备到位;8座中转站改造10月前全部完成;持续加大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修缮道路等公共设施。

3、改革创新:注重从制度层面保障生态治理成效。大气治理方面,制定大气污染考核办法,分三档对各乡镇、街道、园区和相关部门进行月度考核,在高新区、化工园区、电商产业园建设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同步对3个园区空气质量进行考核。水环境治理方面,以“谁达标、谁受益,谁超标、谁补偿”为原则,实施水生态环境损害资金调节机制,奖优罚劣。农村环境治理方面,打破农村环卫工作一直沿袭的“政府投资、行业统揽,事企不分、管干一体”的管理模式,成功引入农村环卫保洁市场化管理,初步形成城乡环卫“全覆盖、无缝隙、一体化” 管理新格局。

四、对策建议

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坚持到底的决心,为进一步推动大气、水环境、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提出如下建议:

1、突出关键重点,巩固大气污染防治成果。当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加大,空气环境质量形势严峻,到了背水一战的时候,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强力推进。一是抓重点。我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重心主要是在颗粒物上下功夫,见实效。要全面细致排查废气污染源,摸清全区工地、码头、道路、机动车、废气排放企业、散乱污企业、餐饮单位、加油站油库、锅炉等污染源头,建立废气污染源动态管理清单。结合近期PM2.5源解析结果,有针对性的排查污染源头,对工业企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散乱污企业、燃煤锅炉、挥发性有机物等开展重点治理。二是调结构。特别是对高新区部分重点废气排放企业实施搬迁和关停,对小化工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强化“散乱污”企业整治力度,目前我区“散乱污”企业447家,坚决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300余家,确保做到“两断三清”。同时,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提升产业定位。三是铁腕治。区住建、城管、交通、商务、环保、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要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对扬尘管控不到位的工地、超标排放或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的工业企业坚持停工停产,并按上限处罚。

2. 注重统筹联动,推动水域环境系统治理。全面贯彻落实河长制工作,按照“建、治、管”的工作思路,以过硬措施、过硬手段,坚决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建强基础设施。加快重点工程建设进度,保障实施的重点工程早完工早见效。特别是要加快截污导流工程进度,尽早将宿豫城东、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区、高新区、化工园区等四个污水处理厂尾水接入截污导流管网。同时,对排定的2019年治水工程项目,再细化、再量化、再硬化,确保每一个项目都有具体的负责人,有明确的推进措施和进度要求。二是治理各类污染。在企业污染方面,提高企业达标排放水平,对高新区内几家氮磷排放企业加强雨污分流,增加脱氮脱磷处理设施等,确保企业达标排放。在河道治理方面,持续开展“三乱”整治,严厉打击河道采砂行为,实施生态修复,提升水体水环境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在畜禽污染治理方面,按照“种养结合、以地定畜”的要求,科学规划布局畜禽养殖;同时加快推进畜禽养殖粪便处理中心建设,开展专业化集中处理。三是专业长效管理。强化管网运行维护,在城区主要泵站安装流量计,精确掌握泵站收集数量;强化排水口、排水管网、检查井运行维护,提升污水收集效率,尤其要尽快解决阿里山河与江山河交汇处污水溢流问题;提高污水处理厂技术管理水平,保证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达标排放。此外,聘请专业公司,对水质不达标的重点河道制定系统治理方案,确保水质达标。

3、坚持市场运作,全面提升镇村环境内涵。要农村环境本质性提升,必须在农村环卫基础完善上,在农村环境质量提升上不断下工夫。一是注重市场运作。继续推进农村环卫市场化运作,全面提升镇区保洁和垃圾转运效果,在条件成熟基础上推广到所有村庄,实现城乡大环卫和一条化机制。在操作机械化方面,配齐大中小各类环卫车辆,实现“大型清扫车为主、小型清扫车为辅、人力清扫为补充”的道路清扫保洁机制,配备电动保洁三轮车,提升环卫人员作业效率,全面提高项目服务品质和服务形象。二是注重配套建设。尽快完成乡镇镇区亮化、绿化、净化、黑色化、美化等“五化”建设,年底前如期完成标准二类水冲式公厕22座,全面完成乡村亮化道路14条,配齐城管、绿化管养和保洁三支队伍,实现农村地区垃圾无害化处理达98%以上。三是注重内涵提升。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在新庄镇试点基础上,在3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内试点新建一批村级阳光堆肥房,让中央、省、市倡导的“垃圾革命”在宿豫农村地区有效践行,打造特色样板。

4、夯实责任落实,营造人人参与浓厚氛围。牢固树立抓环保就是抓稳定,抓生态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狠抓责任落实,确保生态治理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一是压实责任。环保工作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终身追责”,制定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属地和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同时,实行环境保护联防联排联治,对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做到“五不”,即不巡查不放过,不查清不放过,不处理不放过,不整改不放过,不销号不放过,实现环境执法监管零容忍、全覆盖、无死角。二是形成合力。环境保护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相关责任部门严格按照“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业务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经营必须管环保”的要求,当好行业领域环保工作的组织者、协调者、推动者,把治理任务精确到“点”,扩展到“面”,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无缝对接”的网格化监管体系。三是奖罚分明。明晰属地和职能部门在生态环境领域的责任红线,严格执行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让对推动污染防治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干部受褒奖、得实惠;对履职不力造成重大环境污染的适时实行“下”的处理。同时,建立环境污染有奖举报制度,设立举报电话,鼓励群众监督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四是营造氛围。把环境保护与文明创建、城区公共秩序综合整治、健康促进行动等工作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关心、支持、参与环保。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党员干部作好表率,养成健康、文明、低碳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让保护生态成为常态。

 

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篇7

摘 要:新的发展时期环境保护工作是发展中遇到的重大课题,本文就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协调共赢的方法进行探讨,通过分析严格责任考核和追究,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政策,分析了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环境保护;重点问题;建议

贯彻落实《建议》对环境保护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绿色发展,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严密防控环境风险,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联动协同效应,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一 、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协调共赢。

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我国一直在努力探索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十二五”期间越来越多的实践让我们看到,发展与保护之间不仅相互制约,而且相互促进,两者既矛盾又统一。如果经济发展一味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是吃祖宗的饭、欠子孙的债,不算本事、难以持续 ;也不能只强调环保不顾及发展甚至搞垮经济,这同样不算本事。加强环境治理,利用环境保护来优化经济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可以实现发展和保护的协调共赢。把环境保护真正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把生态环保培 育成新的发展优势,探索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新模式。预防是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实现经济增长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十三五”期间,要着力完善环境预防体系,推动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优化。

一是划定生态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是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和空间规划要求,划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明确城镇建设区、工业区、农村居民点等的开发边界,以及耕地、草原、河流、湖泊、湿地等的保护边界,这些边界就是生态红线。通过红线划定,逐步优化发展的空间布局,守住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

二是开展战略和规划环评。战略和规划环评是对区域发展战略、各类开发建设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估,提出应当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是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减少决策和建设中环境失误的重要手段,要强化其刚性约束,切实对区域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指导和规范作用。

三是注重标准引导。标准是技术的先导,环境标准是提高产业准入水平和倒逼结构升级的有效手段。要进一步完善环境标准体系,特别是强化地方的环境标准,充分发挥标准的引导作用,推动企业技术 创新、转型升级。

四是实施资源能源总量与强度双控制度。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进一步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既要控制总量,也要控制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建设用地强度,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能源,减轻污染排放、促进环境治理。

二 严格责任考核和追究,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我国环境问题的形成,既与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是经济长期粗放发展的结果。同时也与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密切相关。“党政同责”核心是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共同做好环保工作,“一岗双责”就是各部门都有环保的责任,做到有权必有责,失责必追究,后果必严惩。通过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构建与权力相匹配的责任担当或问责制度,让党委政府和各部门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落地生根。这是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

三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十三五环境保护必须以改善质量为核心,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蛹苹。大气、水、土壤,既是提供生态产品的环境要素,又是容纳污染物的环境介质。环境治理的重点就是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将三大行动计划的路线图落实为各地的施工图,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是改革完善总量控制制度。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在继续实施 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基础上,增加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等作为约束性指标,实施区域性、流域性、行业性差别化总量控制指标,鼓励地方实施特征性污染物总量控制。推进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大气污染传输通道气化、石化及化工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一批环境治理重点工程,通过大工程带动大治理。二是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达标排放既是法律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环境责任的底线要求。工业生产是主要污染源。据估算,如果现有工业污染源均能够做到稳定达标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可以再减少40% 左右。三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新污染源排放达标。对现有污染源,综合采取清洁生产改造和污染深 度治理、限产限排、停业关闭等措施,确保达标排放。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是相互补充、互为 依存的唇齿关系。农村是环境保护的短板,也是污染排放的重要来源。 四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实施化肥、农 药零增长行动,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深入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强化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联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在做小污染物排放的同时,做大生态环境容量,确保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四 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当前,环境保护的严峻现状和民众的巨大需求,决定了必须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加强环境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环境治理的改革方向。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形成系统完整、权责清晰、监管有效的污染源管理新格局,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实行联防联控,建立环保机构和区域协作机制,对区域性环境污染防治和自然生态保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环评、统一监测、统一执法,提高环境治理的整体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宏春.迫切需要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战略重点解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年4期.

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篇8

2014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思想,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治水为突破口倒逼经济转型升级”决策部署,以“河长制”为抓手,把“清三河”工作摆在重中之重,大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业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六大水环境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经过努力,我县水环境特别是几条群众反响强烈的黑臭河明显好转,河道水质显著改善。县域水环境质量达标率达100%,溪出境断面自2014年的8月份以来已连续37个月保持在Ⅱ类水水平以上;2014-2016年我县连续三年获得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优秀等级;2015年我县已成功创建省“清三河”达标县;首创的河道“病历卡”及手绘水情图从去年底开始连续被省“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成果展、中国水利博物馆、省档案馆展出,并上了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

一、构建工作体系,协同推进责任落实

一是建立健全河长队伍。2014年1月,我县制定出台了《县“河长制”实施方案》,全面构建层级清晰、责任明确、推进有力的“河长制”组织领导体系。位县级领导以身作则,主动担任跨乡镇、水情复杂、治理难度大的河道河长,乡镇领导和村支部书记担任辖区内的河道(段)长,全县条(段)总长987公里的河道实现“河长”全覆盖。为充分发挥河长职责,在河长队伍建设方面,我县实行动态管理方式。根据水环境治理要求与任务,适时调整和充实河长组织体系。我县已先后两次进行调整,提升了、等5条河道河长等级,河长改由县领导担任,乡镇级河长也在领导干部流动到位后,第一时间进行了更新调整。设置双总河长,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全县总河长,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本辖区总河长,对本区域内的河长制工作负总责。目前,我县共设置双总河长名,县、乡、村三级河长名,其中,县级河长名、乡镇(街道)级河长名、村级河长名。健全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并延伸至沟、渠、塘等小微水体,全面落实“一沟一长、一渠一长、一池塘一长”。

二是严格落实河长职责。出台《县县级河长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县级河长的指导、协调、监督、检查等职能,在河道显要位置竖立县、乡、村级“河长公示牌”块,公开各级河长名单、河长职责、治理目标及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确保河长“管、治、保”职责履行到位。制定出台《县全面深化河长制工作方案(2017-2020年)》,河长职责进一步拓展,除了履行巡河、协调、监督、检查等职责外,还需承担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6方面主要任务。全面建立完善组织机构,设置河长制办公室,与县治水办合署办公,明确河长制成员单位及职责,统筹协调全县河长制工作。各乡镇(街道)均设立乡级河长制办公室或落实人员负责河长制工作,全县形成完整的组织运行体系。以县级河长为重点,严格落实河长包河治水责任。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和河道年度工作计划,每条河道做到河长职责、治理目标、工作举措“三明确”。细化各级河长工作职责,完善河道“病历卡”和“河道手绘水情图”,对河道水情时时跟踪,实行动态化管理。

三是坚持全程徒步巡河。以县级河长为重点,严格落实河长包河治水责任。各县级河长带领相关乡镇(街道)、牵头单位人员全程徒步巡河,深入一线排查河道问题,对河道情况、污染现状及河道两岸500米范围内的农业养殖、企业排污等情况进行全面摸排。手绘河道水情图,把脉河道“病情”。创新建立河道“病历卡”,开出治水良方,对河道“病情”时时跟踪,实行动态化管理。对巡河发现的问题,及时落实责任单位限期整改。三年来,各级河长巡河累计行程万余公里,发现河道问题余个,并积极落实整改,有力推进了水环境改善。

四是建立健全河道警长。成立“河道警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位公安局领导、所队负责人和辖区民警,对全县河道进行分级认领,担任县、乡、村级“河道警长”。以“预防稳控”为支撑点,做好项目开工风险评估,及时排除涉水纠纷和阻碍施工隐患,依法从重从快,铁腕整治偷排漏排工业污水等涉水犯罪行为,为河长开展工作提供坚实执法保障。

二、坚持水岸同治,全力推进岸上污染源治理

一是开展剿灭劣Ⅴ类水攻坚战。围绕“6月底前全面剿灭劣Ⅴ类水”目标,深入一线,对小微水体开展拉网式排查。制定《县全境剿灭劣Ⅴ类水行动方案》,全面落实工作目标、具体任务、应对措施和保障来源。召开剿灭劣Ⅴ类水誓师大会,逐一交办“五张清单”,并向27个单位授旗,确保扛旗出征、战则必胜。制定剿灭劣Ⅴ类水作战图,实行挂图作战。紧扣“截、治、清、修”四个环节,开展截污纳管、河道清淤、工业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治理、排放口整治、生态配水与修复“六大工程”,统筹推进水体综合治理。截至目前,全县需整治的个小微水体已全部完成整治,并顺利通过市级现场验收。

二是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我县共有个行政村,除去城中村,共有个建制村。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原则,积极探索创新,总结出了一套山区村庄、历史文化村落生活污水治理的方法模式,有效破解了项目落地难、资金保障压力大等难题,保证了项目顺利推进。2014-2016年,完成个建制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实现全县所有建制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从县直机关单位抽调10余名干部组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小组,负责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政策制定、组织协调、项目规划、考核监督等工作;选派名机关干部到项目村担任农村治水第一书记,全程负责群众发动、项目实施等工作。制定出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试行)》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第三方运维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乡镇为管理主体、村级组织为落实主体、农户为受益主体、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为主体的“五位一体”运维管理体系,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长效稳定运行。目前建成的治污设施已移交第三方运行,总体效果良好。

三是开展工业污水治理。全市首推工业企业清单化管理,根据企业排污总量大小、环境管理级别、环境安全危害程度、环境管理自律行为等对全县家排污重点企业实行分类严格监管,按“轻重有别、分类监管”原则,每一家企业的监管等级、巡查频次、监督人员做到“三到位”,消除监管盲区,确保防范工作主动有力。严格执行产业负面清单,以治污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推进企业生态循环化改造力度。三年多来,我县累计关停淘汰企业家,整治提升“低小散”企业家,先后完成不锈钢企业酸洗场地整治家、重污染高耗能行业企业整治家,“两场一池”规范化改造家,10万吨以上企业水平衡测试家,有效提升了工业污染防治水平。

四是铁腕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按照农牧结合、生态循环要求,引导养殖“上山入园”,安排财政资金余万元,关停拆除河道两岸500米范围内对水环境构成威胁的生猪养殖场家,完成非禁养区内的家规模养殖场整治提升。今年,全力推进散养生猪专项整治工作,截止目前,全县需整治的个散养点已全部完成。推进农药化肥统防统治工作,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万亩,实现化肥减量吨、农药减量吨。抓住“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试点县”的有利契机,加快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废弃农药包装物有偿回收项目。投资万元,建设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回收利用畜禽粪便,年回收利用达万吨。

五是加快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全面提升我县截污纳管水平为目标,我县加大城市污水收集提升力度,先后启动松古平原供水污水一体化工程、县城污水整治提升、南城污水收集系统工程、江滨污水主干管等一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地下污水管网建设部分,三年多来,我县累计投资近亿元,超过了历年管网建设投资的总和。今年,新增城市污水管网公里,建设雨水管网公里,清淤排水管网公里,有力地推进了县城的雨污分流和截污纳管工作。

三、突出规范管理,提升水环境保护能力

一是坚持全民治水。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户外广告的宣传媒介,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五水共治”,动员全社会参与治水工作。全县共成立支水环境保护志愿者小分队,志愿者总人数达到余人,参与志愿者活动共计余人次。今年,开展“全民清洁日·剿灭劣Ⅴ类”活动,余名干部群众参与,日清河道、沟渠公里,垃圾余吨。全县上下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全民治水良好氛围。

二是坚持长效治水。1.切断垃圾入河源头。以强化村庄环境整治、规范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为突破口,全力切断垃圾入河源头。全县个村全部修订村规民约,将保护水环境、禁止垃圾入河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规范村民保护水环境行为。积极开展“最美河道”、“洁净乡镇”、“洁净村庄”、“洁净户”评比活动,形成你追我赶、创先争优的有利局面。由县志愿者定期对各乡镇(街道)卫生保洁情况进行督查排名,结果与年底以奖代补资金、单位年度考核挂钩。2.严格监管保长效。开展水环境大排查工作,对所有可能威胁河道水环境安全的隐患进行了地毯式排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县工业企业清单管理和监管方案》,建立了类别清晰、覆盖全面、监管严密的污染隐患防控网络。3.严厉督查保长效。建立县级河长直接交办和“四办联动”督查机制,每月对河道保洁、污染源治理等工作开展督查检查,主动查找治水薄弱环节和敏感区域,并以效能点评会的方式,现场交办问题,限期落实整改。4.全民监督保长效。在政府网和电视台等公布举报监督电话,全程接受公众监督。充分运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对“脏、乱、差”河道和偷排漏排工业污水等破坏水环境行为零容忍,坚决予以曝光。发动“两代表一委员”、环保志愿者积极参与“河长制”监督工作,全程参与垃圾河、黑臭河的治理验收,定期不定期“回头看”,形成管理合力。

上一篇:公司企业文化宣讲范文 下一篇:猪场污染治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