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分析范文

时间:2023-09-22 09:56:08

大学化学分析

大学化学分析篇1

关键词:大学数学教学;数学文化;研究与实践

1大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数学文化素质教育水平

大学数学不只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数学文化。数学文化从狭义上来说是指数学这个学科的学科思想以及相关的数学方法甚至是数学的形成和发展。从广义上理解数学文化会更加细致,还具体指数学史、数学教育以及数学元素之间的关系。本篇文章我们就侧重理解数学文化的广义含义。自从1995年以来,我国教育部十分重视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以及文化素养水平的培养。数学文化是文化素养教育内容的一部分,高等教育中融入数学文化有助于将数学学术教育跟文化素养教育融合到一起,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学术专业水平,更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数学文化素质教育水平。与此同时,当前时代背景下,数学素质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基础性的素质,高等大学数学教学应该逐步在课程教学中将数学文化教学渗透其中。

1.2有利于科学调整大学数学教育的方向

当前,受到应试教育的残余渗透影响,在高等数学教学的课堂上,大学教师更加注重教授学生专业的数学知识,并且加以大量的习题演练,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但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少讲数学精神以及数学思想等一系列数学文化给学生听,甚至一些数学专业的大学生都对数学学科发展史以及一些著名数学家这一系列的数学文化内容知晓甚少。如此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实施。大学生对大学数学知识的了解更多的是知识数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大量的数学计算公式,只是为了单纯的记忆,却不知道这些公式的原理。这样的数学学习方向是严重错误的,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对数学产生一种枯燥厌烦的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翻阅我们当今的大学数学教科书,公理化的模式掩盖了数学发展的实质,让一些简单易懂的学术内容变得看似十分深奥,大学生成为了填鸭教学的受体,而不是数学魅力的感受者和学习者。

2如何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教育

2.1加强数学史与高等数学教学的整合

数学的发展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更是数学学习的一个良好铺垫。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入数学史的解读不但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学科的成长过程,更能够激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进而对数学知识有更进一步的探索,让学生切身感知到当前他们所接触的数学概念与数学公式原理的来源,了解其产生的背景以及它的价值所在,引起学生数学学习的共鸣。举例说明,在大学数学教育的课堂上进一步探究导数的概念,老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微积分是怎么样被牛顿以及莱布尼兹发现的,当时他们是怎么探究的,采用了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这并非讲故事,而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接着可以很自然引出牛顿在研究物体运动时候所用到速度计算,根据瞬时速度的例子很自然地引出导数这个概念。除此之外,大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下贝克莱波轮跟第二次数学危机的故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概念的来之不易,是经过了无数的探究才得来的宝贵财富。数学理论的发展也是十分漫长的,导数这个概念并非随随便便就得出的,而是从一个初始阶段经过艰辛的探索眼花成为一个正规而严谨的数学理论。学生通过了解这一系列的数学文化背景资料,一方面能够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对枯燥数学概念原理的理解。

2.2凸显数学教育的应用价值传统的认知

习惯中,数学这门学科是一个枯燥而没有实际价值的学科,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数学并非是简单的计算,而是具备较高的使用价值。著名的学者吴文俊院士曾经在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研讨会上说到,数学不仅是逻辑推理,更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其他学科都涉及到数学问题。数学知识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方式。因此,在大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比如,我们可以借助汽车的车速表向学生举例说明,车速表的实质就是一个路程函数与时间的导数模型。这个物件的存在就应用了数学中的导数原则,这样讲述的好处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提升对数学学习的认识,还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更能够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个更全面更科学的新认知。除此之外,在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实验,把数学理论跟数学建模联系到一起,通过自主探究去解决实际性的生活问题。比如当前较热的社会问题,房贷问题可以与数列极限部分进行结合,让学生自主去探究,从买房者的角度出发,等额本金贷款跟等额本息贷款哪一种方式更有利。在处理函授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时,可以应用数学理论变成数学建模题,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样还能够让学生无形之中形成一个实际问题数学建模能力。

2.3让大学生体会数学之美

数学学科不仅是一个理论体系,更是一门形象的语言。数学的美需要学生去认知和感受,然后数学文化就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和途径。数学是无国界的,大部分学生对于数学的公式和符号心生畏惧,但这些数学公式和符号的实质是一种数学语言的表现,如同音乐的韵律一般。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美,音乐是感性的美。科学的数学语言能够有效地提升思维效率,这也是语言技巧的数学成果诠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使用数学语言来叙述问题,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培养自己的理性数学认知能力。除此之外,数学的美还体现在数学逻辑的推理过程中,通过数学的逻辑推理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的维度也会更加广阔,数学学习态度能够更加严谨,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美。

3结语

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也会不断进步,社会对于大学生素质水平的要求也在发生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思维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人才市场的需求。大学数学教学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并非简单的理论模式,数学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应该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充分体现与诠释。让数学文化发挥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所帮助,这也是大学教育的目的所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研究与实践工作还在一个初始的阶段,需要大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一起将数学文化完美的融入到高等数学教育的课程中,尽显它的价值与美感!

参考文献:

[1]李青,杨海燕.国内外大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途径[A].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4.

[2]王新艳,王立鹏.大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3.

[3]李冠军,刘叶进.在本科院校数学专业主干课程中深入数学建模思想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1).

[4]王鸿树,王春华,苏更,孟凡红.高等数学中的素质教育因素及教学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01).

[5]方燕西.大学数学课程中的数学文化教学探究[A].第三届数学史与教学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4.

大学化学分析篇2

大学中文教学模式优化分析一、引言

当前,我国大学中文教学处于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阶段。与其他学科相比,大学中文教学具有较长的历史,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然而,一些大学的中文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与社会的需求,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与时代相脱节;在大学中文的教学方法上面,主要是抽象的文学理论,忽视了对中文的社会应用的讲授。这就难以满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管理、策划与宣传工作,大学中文教学模式需要进行调整与完善,要提高教学内容的知识含量,重视培养学生的中文应用能力。特别是在知识经济与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的中文教学需要改善师资力量,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模式,突破中文教学的教学限制。在大学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认知方式。

二、我国大学中文教学模式遇到的困境

一方面,大学中文教学模式缺乏应用性,这主要体现在大学的中文课程设置主要针对的是中文专业的学生,而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讲,中文课程内容讲授缺乏给予足够的重视,经常缺乏重点内容的教学,不能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与研究深度,在写作与应用方面的能力也不能有所增长这种中文教学就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还有的教师在教学上面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对文学作品的背景介绍的不充分,不能发挥教学导入的作用,忽视了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缺乏创造教学情境的能力与经验。大学生对此不能深入理解文学作品,难以产生情感与知识的共鸣。

另一方面,大学中文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抑制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大学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要讲授经典文学作品,更要将中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情怀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使大学中文专业的学生提高中文知识与技能,而且对人全面素质与道德情操有明显的提升。当今的时代,大学生追求时尚与个性,希望自己得到展现与社会的认可,为此大学中文教学应注意对大学生个体的教育与培养,更好地完善个体,实现个性化的发展。教师讲授文学作品应注意与时代、大学生个体相结合,通过中文专业教学,展现他们的个性特征。

三、我国大学中文教学模式的转向

首先,要将中文教学转向培养学生的中文应用能力。大学的中文教学,一方面,要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促使其掌握中文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学生中文应用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这就使得中文教学模式发生了转向,从中文的理论知识教学转向了中文应用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以这种转变为中心,进行调整与创新,使中文理论教学与中文应用实践相结合。在中文专业的设置上面,也要根据社会需求,开设多个中文专业方向。

其次,中文教学内容进行转向。大学中文教材的选择上面要兼顾中文理论与中文实践,转变以为过多地教授中文理论,而忽视了中文应用的问题,适当增加中文应用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面应重视对学生写作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以这个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教学。

最后,构建完善的教学模式的管理监督体系。要通过大学中文教学的管理监督体系,保证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要形成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教学信息反馈管理体系、教学评价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大学中文教学的应用实践人才的培养,保证大学中文教学模式的优化。

四、大学中文教学模式应融入相关要素

首先,大学中文教学模式应融入感知要素,培养大学生的感知能力。通过大学中文教学对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思维能力,使大学生更容易感知与领悟事物,不断丰富自身的经验,使自身得到锻炼与能力获得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影片或音乐等的播放,让学生与课文知识进行结合,提高感知能力。

其次,大学中文教学模式应融入创新要素。时代在发展,大学中文教学模式也要不断进行创新,这种创新包括了师生进行探究知识的创新能力,还包括了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工具。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学生运用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对教学内容进行思维理解,使中文内容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最后,大学中文教学模式应融入情感教育要素。大学的中文教学不单单是一种工具性学科的教学,而且还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与情感的平台。通过师生的情感教育与交流,开拓了一个新的渠道来对文学内容进行深入体味。教师运用情感方式教学,能够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共鸣,使学生从抽象的文学理论转向获得形象具体的感受。大学生可以将情感融入到中文的写作与语言交际中,提高了自身的中文素养。

五、大学中文教学模式适应时展的创新途经

首先,大学中文教学模式应基于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文化与作品,还应积极吸收信息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这样才能使大学中文教学把握时展脉搏,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状,来培养中文人才,调整中文教学内容,设置一些时代特色的中文课程。

其次,大学中文教学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情怀的培养。大学中文教学不仅仅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要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这样在大学中文课堂教学中就要将人文情怀渗透到文学作品中,使大学生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后,大学中文教学内容要进行知识结构的合理搭配。根据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的框架,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使大学中文教学内容不断完善和补充。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度对文学作品的精读;在课外中文学习中,应拓展学习范围与领域,使课内外的学习更加紧凑,分配合理。

六、结论

通过对当前我国大学中文教学模式优化分析,得出在中国文化和经济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中,我国大学中文教育得到了高度重视。在此情况下,我国大学的中文教学模式应适应时展,更好地进行中文的教学与学术研究交流活动,将中文教学模式在教学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调整补充与完善,融入富有时代感的新内容,这样才能使大学中文教育焕发生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当前,我国大学中文教学模式的优化,面临着时展的紧迫感,要承担社会赋予的培养民族文化的素质,使中文能够在网络时代依然具有较强的交流能力,成为凝聚我国人民的文化力量。因此,要创新大学语文教学理论,借鉴西方有益的教学理论,组织好课堂教学,以大学生为教学的根本,发挥他们的教学主体地位和作用,打造开放性的大学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廷栋.分析信息时代下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文学教育,2013,(02).

[2]刘玉芝.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3,(27).

大学化学分析篇3

关键词:英语学习;僵化现象;原因;对策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取得过不少成绩,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及问题。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外语学习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初期那样稳步前进,而是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这就是出现了僵化现象。作为第二语学习中的常见现象,语言僵化一直是外语习得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但又亟待解决的难题。

1、僵化现象的含义

纵观国内外研究僵化现象的资料显示,僵化兼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母语的词条、规则和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二是指外语学习达到一定阶段、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初期那样稳步前进,而是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

2、僵化现象的表现特征

在英语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经过几年的大学英语学习,学生的英语能力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也有很多同学通过了四级甚至是六级考试,但是大多数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听力理解能力达不到要求,大多数学生听不懂快速的句子和熟悉的内容;阅读能力是很多学生所认为的强项,但是词汇量是大多数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拦路虎;学生的翻译能力是亟待提高的一个方面;写作方面具体的语言表达上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反复出现的类似错误;口语能力也不容乐观,无法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手段仅仅局限于中学学到的词汇和句型,而新学的语言点不能付诸实践。以上信息表明,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学习完成时,多数学生也许顺利通过了考试但是综合能力却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

二、大学英语学习中僵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Selinker提出中介语理论并指出:95%的第二语习得者只能停留在中介语阶段,因为第二语言习得是在人的大脑“关键期”之后原有的习得机制已经退化的情况下进行的,语言可塑性大大退化,造成语言发展能力停滞,即僵化。僵化现象是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与教和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引起英语学习的僵化现象的原因错综复杂,曾经有多位研究者就这一现象给出了各种理论上的解释。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

1、学生的个人因素

(1)心理障碍。在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活动中,有很多学生无法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爱面子,怕丢人,担心英语讲得不准确,过分注重自我形象,使他们不敢在课堂上或大庭广众之下将自己的问题暴露出来,即使被点到,他们要么不吭声,要么要求用汉语讲,根本达不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互动的目的。还有很多学生存在自卑心理,最擅长的一句话就是“sorry,Ican’t.”或者就是“MyEnglishispoor.”很多学生告诉我他们学习英语不是出于兴趣,而是来自社会就业或家庭的压力,所以敷衍应付者居多。

(2)兴趣的减少。英语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兴趣和目的是影响语言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基础知识欠缺,学习中障碍颇多,因此根本不可能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进入大学就意味着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专业和课程,那么本来那些以高考为目的而被迫学英语的学生就把兴趣转移到了其他专业上,对英语仅要求过级而已,缺乏真正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机,也不注重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僵化现象也就随之出现了。

(3)机会的不足。进入大学后,每周的英语课时仅限4个学时。由于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和机会相对减少,而每节课要学习的信息量却大大增加,要求掌握的内容很多,因此很多的教学重点都是放在精读上,学习词汇方面,根本就没有机会练习口语,更别提听力了。

2、教师和教材的因素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很多教师从一开始就认为学生基础很差,而且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达到考试的要求即可,所以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口干舌燥、滔滔不绝地讲解着,而学生在默默无声地做着笔记,也有的在看报

纸或者打瞌睡,教师认为这节课上完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学生也觉得记住这些东西跟他们的现实距离是如此遥远,根本就毫无兴趣。因此,老师只能唱独角戏,这样本来一个和谐的完整的教与学活动,却成为了老师和学生的负担。

目前,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学仅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班教学,因此,教师也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英语教学只在课堂上进行,使学生很少有机会跟英语国家的人进行直接交际,所以英语的学习就很难在文化层次上得到提高,也大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三、解决僵化现象的措施

如何打破大学英语教学停滞不前的现状,需要从教师到学生的全方位的努力,更新观念,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首先学习者要排除自卑和依赖心理,要改变英语学习的观念和态度,转变把英语学习视为考试过关或谋取职业不得已而学之的思想,不要被动地在老师的安排下学习,要有意识的随时改进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注重英语综合能力的训练,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并有计划安排自己的课外英语学习和练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各种各样活动为学生营造英语环境,探索新的课堂模式,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的介绍和引导。最后,我们还应该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材,设置语言环境,教师就能如虎添翼,轻松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大学英语教学的成果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必定会缓解僵化、柳暗花明,赢得一个光明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陈慧援.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37-43.

[2]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外语学习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173.

[3]吴丁娥.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过渡语及其僵化研究[J].外语教学,2001,22(3).

[4]刘晓红郭继东.过渡语僵化现象情感成因[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5):78-81.

[5]夏谷鸣.外语教师的语言观与外语教学改革[J].中学文科,2003,(10).

[6]梅德明.大中小学一条龙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第二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66.

大学化学分析篇4

一、选择题(40分,每小题2分)

1.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稀溶液中,蒸气压最高的是(

A:

HAc溶液

B:CaCl2溶液

C:蔗糖溶液

D:NaCl溶液

2.

在500g水中含22.5g某非电解质的溶液,其凝固点为-0.465℃。

已知水的

则溶质的摩尔质量为

A:172.4

B:

90

C:

180

D:135

3.

在下列反应中,与产物相同的是(

A:

B:

C:

D:

4.

反应,=

-144KJ·mol-1,=

-146J·mol-1·K-1。

反应达平衡时各物质的分压均为,则反应的温度为(

A:

780℃

B:

508℃

C:713℃

D:

1053℃

5.

下列气相反应平衡不受压力影响的是(

A:

B:

C:

D:

6.

下列几种条件变化中,能引起反应速率常数k值改变的是(

A:

反应温度改变

B:反应容器体积改变

C:

反应压力改变

D:反应物浓度改变

7.

对某一均为气相物质参加的吸热可逆化学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升高,正反应速率常数增加,逆反应的速率常数减小,从而导致反应速率加快。

B:温度降低,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下降,从而导致反应速率减慢。

C:温度升高,正反应活化能降低,逆反应活化能增加,从而导致反应速率加快。

D:温度降低,正反应速率常数降低,逆反应的速率常数增加,从而导致反应速率减慢。

8.

量子数(n,

l,m)取值不合理的是(

A:(2,1,0)

B:(2,2,-1)

C:(2,1,-1)

D:(3,1,1)

9.

H2O分子中氧的成键轨道是(

A:2px,2py

轨道

B:sp杂化轨道

C:sp2杂化轨道

D:不等性sp3杂化轨道

10.

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A:精密度高,准确度就高

B:精密度高,系统误差一定小

C:准确度高,不一定要求精密度高

D: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

11.算式结果的有效数字表达为(

A:五位

B:三位

C:两位

D:一位

12.

浓度为c

mol·L-1的和H2C2O4的质子条件式是(

A:

B:

C:

D:

13.

在pH

=12时用EDTA可单独检出Ca2+和Mg2+混合离子中Ca2+浓度,用的是下列哪一种掩蔽法

)。

A:配位

B:沉淀

C:控制酸度

D:氧化还原

14.

0.10

mol·L-1的下列酸中能用0.10

mol·L-1的NaOH作直接滴定分析的是

A:HCOOH(=3.45)

B:H3BO3(=9.22)

C:NH4Cl

(=4.74)

D:HCN

(=9.31)

15.

已标定好的NaOH溶液往往易吸收空气中的CO2,这样的NaOH溶液滴定酸时,用酚酞作指示剂

结果会(

A:不变

B:偏小

C:偏大

D:无效

16.

Mg(OH)2的溶度积是1.2×10-11(291K),在该温度下,下列pH值中,哪一个是Mg(OH)2饱和溶液的pH

值(

A:10.16

B:10.36

C:10.46

D:10.56

17.

用EDTA直接滴定有色金属离子,终点所呈现的颜色是(

A:游离指示剂的颜色

B:EDTA与金属离子所形成的配合物的颜色

C:指示剂与金属离子所形成的颜色

D:上述A和B的混合色

18.

在酸性介质中,过量的K2Cr2O7与Fe3+的反应达平衡,此时反应体系中正确的是

A:反应中消耗K2Cr2O7的物质的量与产物Fe3+的物质的量相等。

B:反应产物Fe3+和Cr3+物质的量相等。

C:电对的电位和电对的电位相等。

D:电对的电位大于电对的电位。

19.

下列物质中的中心离子磁矩最小的是(

A:

B:

C:

D:

20.

某电池-)A│A2+(0.1mol

·L-1)║B2+(0.1mol

·L-1)│B(+

的电动势E

=

0.27V,则该电池的标准电动势

为(

A:0.24V

B:0.27V

C:0.30V

D:0.33V

二、填空题(20分,每空2分)

1.已知某二元弱酸的解离常数分别为=

4.3×10-7,=

5.6×10-11。则其酸根作为二元离子碱的第二级

解离常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稀AgNO3和KI溶液制备AgI溶胶,分别测得所加电解质的聚沉值为NaCl

7500

mmol·L-1,MgCl2

50

mmol·L-1,AlCl3

0.70

mmol·L-1,则AgI溶胶的胶团结构式为_________________。

3.某元素基态原子,有量子数n

=4,l=0,m=0的一个电子,有n=3,l=2的10个电子,该原子的价层电子

构型为_________________,位于周期表中(指出周期和族)________________。

4.配合物[Co(en)(NH3)2Cl2]Cl的命名为__________________;配位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

5.He+离子的3s与3d轨道的能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填)。

6.反渗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原电池中,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为______________极

8.等浓度的强酸滴定等浓度的不同弱碱时,滴定曲线中相同的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10分,每题5分)

1.请用稀溶液的“依数性”原理说明施肥过多会将农作物“烧死”。

2.影响配位滴定曲线的因素有哪些?并说明如何影响滴定曲线。

四、计算题

(30分,普通版做1-4题,基地班做1-3和5题)

1.

1946年,George

Scatchard

用溶液的渗透压测定了牛血清蛋白的分子量,他将9.63g蛋白质配成1.00L

水溶液,测得该溶液在25℃时的渗透压为0.353kPa,计算牛血清蛋白的分子量。如果该溶液的密度近

似为1.00g·ml-1,能否用凝固点下降的方法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为什么?((H2O)=1.86K·kg·mol-1)

2.在c(H2SO4)=1.0mol·L-1H2SO4介质中,用c(Ce4+)=0.05000mol·L-1Ce4+溶液滴定c(Fe2+)=0.05000mol·L-1Fe2+

溶液,计算化学计量点时溶液的电位值和误差为±0.1%之内的滴定曲线的突跃范围。若c(Ce4+)和c(Fe2+)

的初始浓度均增加一倍,突跃范围又为多少?

已知:Ce4+

+

e

=

Ce3+

=

1.44V

Fe2+

=

Fe3+

+

e

=

0.68V

3.

将铜片插入1.0

mol·L-1的CuSO4溶液的烧杯中,银片插入0.1

mol·L-1的AgNO3溶液的烧杯中,

组成原电池(已知=

0.34V,=

0.80V)。请:

(1)写出该原电池的电池反应和电池符号;

(2)计算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和原电池的电动势。

4.

向一含有0.20

mol·L-1氨水和0.20

mol·L-1

NH4Cl的缓冲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0.030mol·L-1

[Cu(NH3)4]Cl2溶液,问混合溶液中有无Cu(OH)2沉淀生成?

已知:(Cu(OH)2)

=

5.6×10-20

,([Cu(NH3)4]2+)

=

1.38×1014

,(NH3)

=

1.77×10-5.

5.

CaCO3能溶解于HAc中,设沉淀溶解平衡时HAc的浓度为1.0

mol·L-1

。室温下,反应产物H2CO3

饱和浓度为0.04

mol·L-1,求在1.0L溶液中能溶解多少CaCO3?HAc的初始浓度应为多大?已知:

大学化学分析篇5

通过分析化学教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分析化学课程目标,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调研,对药学相关专业大型分析仪器的使用情况和仿真软件的认知度等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学生对于大型分析仪器的使用情况普遍很低,药学及其相关专业学生对大型模拟仿真软件认知度也很低,甚至对大型模拟仿真软件的用途完全不清楚,对课程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得不到改善和加强。为此组织相关教师和相关专业学生以大型模拟仿真软件为载体,针对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大型分析仪器的原理、结构、溶液配制,基本操作和应用等进行模拟,并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启发式教学、归纳式教学、提问式教学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教学,与学生进行互动等开展仿真软件教学,并分为对照班和实验班,我们以实验班进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仿真软件教学为例,说明仿真软件教学。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分析化学教学中用于定性、定量分析的仪器,在药物制剂的鉴别、检查、含量测定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后续药物分析课程学习的基石,课前,教师布置作业,针对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请同学们查找和阅读关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应用实例,结合实例分析,使学生真正了解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用途和意义,从而带着兴趣去学习和应用知识。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教学,展示案例导入、学习光的基本概念、光谱特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和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播放长约10分钟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视频,教师演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仿真软件操作过程和溶液配制,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和仿真软件操作进行仿真模拟实验,查看模拟评分,并针对评分中薄弱的环节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式模拟操作,最后进行大型分析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真实仪器进行实验操作。课后请各位同学针对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教学,写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组成、各部件的作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模拟操作步骤,并结合实验教学独立完成溶液的配制和仪器基本操作,完成实验报告,对每个同学的实验报告进行评分,作为平时成绩,并回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针对大型分析仪器进行理论和实践考核,理论100分,实践100分,并对成绩进行评价。

2实施效果

2.1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

通过仿真软件的教学,学生们对于分析化学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积极性明显增加,到仿真软件实训室的同学增多,克服了大型分析仪器少,学生不能充分实践的问题,并且在实践中更加珍惜操作仪器的时间和机会,他们表示对于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有助于树立对于分析化学学习的信心,学习兴趣以及对于后续药物分析课程学习打下基础,特别是仿真软件模拟真实的仪器操作,使同学们在参与具体模拟操作中,在具体模拟操作和实践操作中不断学习,总结经验。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培养适应医药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更好的发挥高职高专院校的特色,同时为他们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和今后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学生考核和学习效果提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采用对照班和实验班分别进行教学的模式改革,并进行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考核(百分制)和对考核成绩进行评价:(如表1)由上述成绩分析表可以看出,不仅实验班的理论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班,而且技能成绩也好于对照班,通过仿真软件的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显著地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实现了教学改革的目的。

2.3教师教学能力和软件操作能力提高

在仿真软件教学模式下促使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更新和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力的推动分析化学的教学向信息化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将仿真软件教学真正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带动其他老师也积极参与到仿真软件教学中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3问题与展望

仿真软件教学,增强了课堂趣味性,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师生互动的桥梁,对于高职高专药学及其相关专业分析化学及其相关课程的学习,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针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反应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一是各级部门应加强对于仿真软件教学的重视,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师生对于仿真软件教学的认可度。二是建立更加完善的仿真软件系统,完善网络评分系统,提高仿真软件的使用率,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三是逐渐消除教师对于网络信息软件教学的抗拒和逆反心理[5-6],鼓励教师采用仿真软件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四是重视师资队伍的培训,充分利用仿真软件平台,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授课计划,进行相关教学。五是教会学生真正理解仿真软件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学会利用仿真软件进行在线自主学习,做到学以致用。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进行合理的教学模式改革,为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牛晓东 曾雪 王韵 王丽娟 张亚红 谭韬 甘淋玲 冯婧 单位: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凌翔,赵斌斌.仿真实验在药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及展望[J].卫生职业教育,2013(22).

[2]谢庆娟,李维斌.分析化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叶小龙,董明强.构建军医大学信息化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J].医学信息,2010,23(2):329-330.

[4]王宝庆.模拟和仿真软件ChemBioOffice在药学教育中的应用[J].生命科学仪器,2013,6(11).

[5]李悦.教学信息化进程中的教师抗拒问题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308):67-70.

大学化学分析篇6

【关键词】地方院校 仪器分析 食品检测 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60-02

目前,地方院校转型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地方院校要实现转型发展,需要进行理念转型、学科专业转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和课程转型,其中最难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是课程转型。现阶段地方院校的课程以学科本位为主,难以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应用型大学食品检测专业仪器分析课程也是如此。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仪器分析现有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目前大多院校仪器分析实践教学仅仅依靠演示性实验教学,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使仪器分析知识仅停留在理论学习阶段,这与企业要求毕业生能快速熟练掌握各种分析仪器相矛盾。加之各高校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很难监控学生掌握仪器分析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期末考试,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养成。而模块化课程是能力本位的体现,具有优化课程体系、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学安排灵活,有利于拓展学生个性等特点。为此,本文试通过对该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研究,为实现食品检测专业转型发展提供参考,这对解决越来越多的食品检测专业人才就业及专业自身发展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说来,应用型大学仪器分析课程模块化教学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

一、实现教学体系一体化

仪器分析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该课程并非48学时教学就能掌握,需要在前期课程如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向学生灌输分析仪器的概念及作用,激发学生学习仪器分析的兴趣;在后续课程如食品分析、现代食品检测技术、食品综合分析实训等课程中不断扩增仪器分析相关知识,强化仪器分析在食品检测中的重要性;更应在实习实训课程中进一步强化分析仪器操作。构建以仪器分析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体系,是实现课程模块化的重要保障。以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为例。该校食品检测专业仪器分析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如图1所示。

通过该教学体系,可形成以仪器分析为核心、食品检测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仪器分析课程模块化教学提供重要保障。无论是在前期基础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光谱学知识)、有机化学(光谱学、色谱学和质谱知识)、食品生物化学(荧光分析、含量测定等),还是在后续课程――仪器分析、食品分析、现代食品检测技术、食品检验检疫学、食品综合分析实训、食品专业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践环节中的毕业论文中,都应深度强化仪器分析的重要性,加强应用,以有效地实现仪器分析教学体系一体化教学。

二、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

如何更有效地整合仪器分析教学内容,构建成符合模块化教学要求的教学内容,使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统一,形成模块化教学教案,是教好该课程的重点亦是难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尊重本课程系统性、科学性的基础上,可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初步形成基础理论(28学时,8个模块)、实验实训(16学时,5个模块)和综合应用(4学时,4模块)三大模块内容,可有效地针对普通本科学生特点,整合课程内容和资源,满足地方院校教学要求。

三、实现教学过程模块化

上好每一节课是每一位大学教师必修的一门课程,好的教学方法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以教师和课本为主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难以满足模块化教学的要求。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听课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为15-30分钟。然目前大学均以40分钟一节为标准,且通常两节或三节连排,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容易犯困。教学试验发现:将教学内容制作成约20分钟的教学片段,各片段均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再结合电子双板教学,能有效解决学生听课疲劳问题。因此,研究如何制作符合模块化教学要求的教学片段以解除学生听课疲劳,是实现课程模块化教学的重中之重。仪器分析课程特别适合教学片段的模块化教学。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笔者结合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教学实际,将基础理论内容的8个模块又细分为10-20分钟不等的70个教学课件,并将20个教学课件录制为微课视频,从而实现教学过程模块化,大大缓解了学生听课疲劳,有效地提高了听课效率。

四、实现考核模块化

模块化教学更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和师生互动过程,不应该仅通过期末考试来进行考核,应结合多种考核指标与手段如“教学做评”一体化考核,针对课程模块化教学的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模块化考核,按综合评定方法给分,使学生不仅重视期末考试,也关注学习过程,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总之,研究更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是实现课程模块化教学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实际,将该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个部分,并对这三个部分进行更细的模块化考核,详细见表1。通过该考核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促进科研融入教学

为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抽象的仪器分析方法,将师生科研与仪器分析相关的实例融入模块化教学,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对实验实训模块化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讲述或重现师长的创新实验和毕业论文更能激发学生对仪器分析的学习兴趣,亦可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思维,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基础。研究如何有效地将科研融入教学,是实现模块化教学的重要手段。笔者将多年来从事科研用到的分析仪器作为实例进行讲解,更重点讲解所带学生的科研成果,以师兄师姐的科研成果作为实例讲解,给学生更亲近的感觉,消除了学生对仪器分析的陌生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加强校企联合教学

产学研合作是应用技术大学最显著的教育模式,构建基于“互惠、互利、共赢”的校企所长效合作模式是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企业、研究所等有大量先进的分析仪器却无人使用,而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食品检测专业共20多周的实习和毕业环节,为仪器分析教学贯穿校企所合作提供了可能。研究如何有效地将课程教学融入校企合作,也是实现模块化教学的重要手段。

综上,本文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考核方式、师生科研以及校企合作六个方面对仪器分析课程模块化教学进行探索,可基本实现地方院校食品检测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模块化教学,该模块化教学方法可推广到其他课程,为地方院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的课程模块化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建中.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模块化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2]冯里,刘刚,贺丹娜.药学类专业群《药理学》课程模块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才智,2013(22)

[3]汪善锋,陈军,陈明,等.高职《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8(20)

[4]赵娣芳,丁明,李明华,等.《粉体工程技术》课程模块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7)

[5]周含笑,许招会,王`,等.《波谱解析》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1(11)

[6]蔡锦源,熊建文.增强独立学院食品类专业学生就业适应力的策略探讨[J].广西教育,2015(1)

[7]蔡锦源,熊建文,张英.独立学院食品类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探讨[J].广州化工,2013(23)

[8]黄文富,周龙,马华菊.高职院校环境类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探讨[J].广州化工,2015(11)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5C530);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6JGB514、2015JGA428、2013JGB449);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1504)

【作者简介】蔡锦源(1987― ),男,广西平南人,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专任教师,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食品分析方面的教学与科研;熊建文(1981― ),男,湖南湘潭人,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食品与化学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食品微生物方面的教学与科研。

大学化学分析篇7

关键词:大学文化;大学精神;隐性文化因素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7-0186-03

近年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国家战略支持和各大学主体的自我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尤其是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纵观大学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各方努力,大学校园文化的隐性因素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关注和研究,从而使得其行为层面和精神层面问题百出。原因之一,可能是隐性因素本身难以被觉察和引导的特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具体有哪些显性因素,有哪些隐性因素?显隐又该如何判断?隐性因素本身具备哪些特点?明确上述问题,有助于全面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本文试图努力对以上问题做一简明分析。

一、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通俗地讲,就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精神成果及其蕴含这种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和。[1]华中师范大学的周挥辉教授认为,我们倡导的大学文化就是以追求真理和培养人才为主旨的维系大学存在和促进大学发展的精神、制度、环境和校园文化的总和。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体现在学校的校训、制度、行为中。[2]大学精神的突出作用在于对大学文化的标志性概括与引领。大学精神包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自由精神、独立精神等多个层面。[3]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学文化的载体是大学,创建的主体是历届师生;大学文化本身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包含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其含义极其广泛。

二、大学校园文化中隐性因素的判断标准

有的学者认为,大学校园文化中所谓“隐性文化”主要是指观念和风气,而“显性文化”则是规章制度、标志性建筑等,[4]这种划分不无道理,这是以可视(visible)与不可视(invisible)为标准来判断其是显性因素或是隐性因素。笔者认为,无论是物质、行为、制度或者是精神气质,都有可视与不可视的成分。比如对标志性建筑,显然能够看出其高度、颜色、造型、位置等外观因素,但却难以理解其内涵,或者说其与学校发展的历史渊源的关联及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大学建筑文化具有显隐并存的特点,这种文化是大学校园所特有的无形精神文化与有形物质环境的复合体。它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其物质主体是大学建筑及其营造的校园环境空间,为大学师生提供了教学、科研、生活的物质环境;另一方面,大学建筑所蕴涵的文化内涵能陶冶情操,是大学师生的情感依附,它对大学的文化品质、理想追求、历史风格、声望形象等具有表征作用,是大学文化的物质环境依托。[5]所以,大学建筑的外观易见,但其所寄托的文化品格、历史记忆等因素却难以将其定义为显性。从大学制度文化的角度,可以看到规章制度的存在形式,比如学校文件、宣传标语等,这是制度文化的物质载体,我们能切实地感受到。通常来讲,透过制度本身还可以探寻到制度建设背后的力量。制度的形成过程是利益博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利益主体均会发出自己的呼声,表达自己的诉求,从而保证在新的秩序规范中有效地保证自己的利益。而各方力量的内部较量却很难从学校的文件和标语中体现出来。除此之外,有学者指出,我国社会在历史转型的过程中存在显性的制度化和隐性的制度化两个方面。显性制度化即正式的、通过明确的公开的规范引导人们的行为,即把人们的行为纳入到正式的制度体系和社会关系模式之中。在中国,它是由国家推动的,自上而下的,在形式上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在市场体制的推进中,随着交往的扩大,新领域的出现,和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社会产生了新的交往、交换需要,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力量分化的趋势。这些力量及其交往的需求和利益需求成为隐性制度化的动力。”[6]同时,李金教授指出,这种隐性制度存在普遍性。当前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中,隐性制度也是无时无刻不在,或为学校发展文化进步提供着隐形动力,或不经意间起着反作用。当然,观念与精神从通常意义上讲是不可视的,但是在现代社会,再抽象的精神也必须由其物质载体,否则又如何能够认识和理解他们呢?

鉴于以上分析,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隐性与显性因素,非仅以是否为视觉所见为标准,不能以物理角度上的存在称之为显性或隐性。大学隐性文化更多地表现于非物化的文化和物化文化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意蕴。“在林林总总的大学中,几乎每一所大学都能非常明确地告诉你:它具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特色和成绩,但只有一部分的大学有自己独特的‘精神’。这种大学精神是难以言说的,但又是具体可触的。它能将具有不同思想、文化、专业背景的知识分子凝聚在同一个目标下,在大学遭遇艰难曲折时升华为一种顽强的亲和力和奋斗力。在这样的大学受过教育的人,会长久地怀念它。”[7]这种难以言说又具体可触的精神,堪称大学文化隐性因素的内涵。

因此,笔者认为大学文化隐性因素的考量不能忽视以下两类因素,一方面即大学中含蓄与隐含(implicit)的文化力量,应该将其纳入到隐性因素中来,与其相对应的是显著的外在的(explicit)文化因素;另一方面,还应该有非正式的物质因素、行为因素、制度因素和精神因素(informal factors),与之相对应的是正式组织因素(formal factors)。隐性文化的考量不能单纯从某一个角度,而应该从多角度进行评估和衡量。这三个维度:可视与不可视(visible or invisible)、显著的与含蓄的(explicit or implicit)、正式的与非正式的(formal or informal),使用不可绝对化,应该视衡量对象的特点具体加以应用。

通过以上论证,结合大学文化分类的四个层次,可以得出大学文化隐性因素的大致对象:从物质层面讲是:大学建筑风格和历史渊源,情感依附和表征意义;从行为层面讲是:大学师生的行为背后的力量,如动机、目的等因素,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学校面临重大选择时的决定;从制度层面讲是:大学当中所隐含的非正式的制度和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则;从精神层面讲则是:非口号性制度性精神,更重要的是隐含在大学精神之里的内涵,其中包括师德、学风、管理理念和校史发展进程等方面。

三、大学校园文化隐性因素的性质分析

大学校园文化具有诸多鲜明的特点,隐性文化不但具备大学文化的共同特点,而且本身具有鲜明的性质。梳理大学隐性文化的性质,厘清大学校园隐性文化的特点,继而分析几个特点之间的关系,对于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文化、如何建设这样的大学文化,具有重要要意义。

1.存在形态的弥散性与聚合性

大学校园隐性文化脱离正式组织模型,因而具有了比显性文化更为突出的弥散性,充斥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整体上呈现出不规则性。同时,也正是这种弥散性赋予了大学校园隐性文化因素细微但整合的力量。隐性因素存在于校园文化各因素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中,伴随着影响学校发展各方力量的博弈而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学校综合实力表现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学校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层次都弥散着隐性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力外化于正式组织和成员的行为表现,内在于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行为动机。大学校园文化的隐性因素聚合于各个行为主体(既可能是自然人,也可能是组织),在不同主体身上表现不同的特点,发挥不同的影响力,也呈现出自然而然的聚合性。聚合性制约着隐性因素的作用对象、呈现方式和力量大小。隐性文化的聚合性特点是正式组织结构和显性组织文化力量场干预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打上显性文化的烙印。隐性因素和显性因素在大学校园文化的场域中不断较量,对隐性因素的重要影响即是其弥散性和聚合性特点的相互迁移与转化。

2.功能指向的积极性与消极性

校园隐性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而言是把双刃剑。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学者一提到校园隐性文化都将其称之为推动力量,这是不妥的。一方面,校园隐性文化给实践者提供一个中介或平台,这个平台由于其本身具有强大的力量和优势,能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无时无刻地发挥作用,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和空间上的包容性,如初春之细雨,漫洒于天地之间,浸润万物。但是,这只是隐性文化所具备的特点,至于发挥何等性质的作用,还应该视隐性文化本身的属性来定。隐性文化本身是正向力量,具有积极作用,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起推动作用。倘若隐性文化本身不具备这种正向的推动力,反而会借助其强大且无处不在的力量场域,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造成不能忽视的消极影响。因此,不应该笼统地将隐性文化看成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力量,全面客观地看待隐性文化,有利于深化对其功能上双重作用的认识,也有利于在文化建设中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利用。

3.作用发挥的无形性与有形性

隐身性是隐性文化因素固有的本性,隐性文化因素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的无形性缘于其本身的隐身性。文化存在本身就难以视觉可见,隐性文化这一特征则更加突出,从而使其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加隐蔽地发生作用。大学校园文化隐性因素在无形中影响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其作用难以估量。正式组织框架下的文化体系,以组织框架内的力量推动文化建设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必将受到隐性文化的影响。隐性文化因素能够干涉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再隐蔽的力量都会从其作用对象的结果上看到痕迹。虽然隐性文化因素很难从过程中把握其作用的发挥,但就结果而言,大学文化建设的诸多方面都可以找到其踪影。简言之,隐性文化因素悄无声息地影响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乔树桐.大学精神创新与大学文化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04,(12).

[2]周挥辉.大学文化问题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8,(7).

[3]张路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精神的培育对策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

[4]韦良.大学隐性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5).

[5]王露.显隐并存,与时俱进——我国高校建筑文化初探[D].重庆大学,2003.

[6]李金.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制度推进:显性制度化与隐性制度化[J].探索,2001,(1).

大学化学分析篇8

关键词:跨文化;大学英语教育;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16)05-0142-03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加速,国际交往与合作日益明显,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基本趋势,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尤其重要。由于跨国间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所导致的语言交流障碍成为影响国际交流的重要因素,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国际语言交流人才稀缺,全球化对该类人才的需求缺口巨大。突破大学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瓶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何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管理,有效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满足全球化趋势对复合英语人才的需求是大学英语教育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不同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互影响,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着手,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对语言影响差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若干思路和措施。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必要性

1.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传统英语教学仅关注语言知识和技能,教学活动相对枯燥,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补充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知识,可以丰富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英语教师应将语法、单词和句型等知识点和跨文化传授相结合,通过引用多样化教材和案例教学,讲授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艺术、方言、礼仪、建筑和风土人情。通过跨文化知识输入,改变传统中国学生的“中国式英语”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应主动意识到教学过程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重要性,正确选择合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交际沟通能力,通过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日常交际沟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导入,以语言文化形成的文化背景和当地风俗习惯着手,阐述不同文化对不同语言的渗透影响,通过文化差异对语言造成的不同语义比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如果忽视文化差异,尽管对方能理解说话者的语义,但是可能会违反文化规制,让对方反感,文化冲突会影响交际效果,进一步引发不同程度的民族误解和敌意。在语言学习中要充分重视文化背景对语言的影响,通过了解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正确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教师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知识和技能,还应涉及其他跨文化运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将中西方文化教学纳入英语教学实践中,用宽阔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语言素养,满足经济全球化和交际国际化的现实需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针对交际的对象,话题和目的正确理解和选择表达方式的能力,是不同文化场景下的社会语言能力。教师应注重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知识传授,采用丰富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在真实的文化环境下调动学生跨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通过多元化文化信息来源渠道,帮助学生获取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文化信息资料,提高学生参与语言学习文化背景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质。

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存在问题

1.教师方面的问题。尽管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实践上都没有落到实处。现实与理念存在差距,传统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语言知识点展开的,即“词语分析、语法讲解、句型操练”的模式,忽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一是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知识储备欠缺。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师毕业于国内师范类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中同样缺乏文化与语言关系的课程,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课程基本不统一开设。只有少数学校在选修课中会开设文化对语言发展演变的影响类课程,随着海量信息时代到来,学生通过浏览信息自学,导致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极为匮乏。二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文化渗透能力有待提升。外语教师自身具备足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跨文化教学的关键。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师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教师自身也没有体验跨文化交际实践,难以满足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要。三是教师也未能很好地落实文化教学。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也主要以语言教学为中心,跨文化知识讲授更多是表层、肤浅的,授课方式也比较单一传统,教师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很难触及文化的核心,更多是输入目的语文化,如介绍西方国家的节日、习俗、礼仪等。教师在跨文化交际等相关课程讲授上感到很吃力。

2.学生方面的问题。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反馈决定跨文化教学的效果。一是当代大学生跨文化学习意识缺乏。在中学时期,英语教学就只关注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重视“听说读写译”等知识,忽视文化知识的讲解,导致我国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了解甚少。而且,大学生学习英语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通过四六级考试,认为只要掌握词汇量和基本语法就可以了,降低了自身学习英语的要求。二是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文化背景的了解有限。虽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会导入跨文化知识,但是教学形式仍然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获取跨文化知识的渠道单一。一方面,课堂中缺乏文化学习环境和氛围;另一方面,课后又不知道如何去补充跨文化知识。而且大学英语授课学时有限,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学生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去主动接收跨文化知识。三是学生接收跨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不够。我国大学生跨文化学习意识淡薄,不会主动去接近了解异国文化,学习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由于我国大学教育是应试教育为主,受到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学英语考试内容一般不涉及文化知识,学生一般是考什么学什么,学生学习英语更多是应付考试、出国或就业。在被动学习的情形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效果打了折扣。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1.丰富教材内容,增加跨文化知识比重。在英语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与语言发展的理解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应从英语教材选取方面入手,这也是掌握跨文化知识并加以应用的关键。在语言教学的跨文化学习中,教材内容选取和编排就显得非常重要,需要在语言中体现文化差异,并且文化异同反映在不同语言差异中。教材中的语言对话应是在真实环境下的交际语言,还原真实生活。根据英语教学目的和教材内容,教师应注重拓展学生语言知识和跨文化知识信息量。将语言学习与文化背景内容相结合,让学生体会不同民族文化特色对语言的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进行交流的能力,教材的选用和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的能力培养。在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不仅要包括词汇、语法和写作等内容,还需要补充跨文化等知识点,使学生在了解语言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加上对文章的理解。文化背景知识内容繁多,可以涉及宗教、政治、科技、音乐、文艺、民族、体育等。要让学生不是简单地考虑本国家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更要拓展思维视角,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特点,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交际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不仅取决于词汇量掌握,还取决于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针对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材编写应充分考虑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掌握程度,循序渐进,紧扣文化主题。根据教材内容和语言学习特点,教师采取单一到多元、简单到复杂的方式,逐步将文化背景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体现出来,提高学习的跨文化意识。

2.加强教师跨文化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特别是课堂教学,教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要想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离不开教师的主观引导和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不再局限于教授语言知识,而是要有针对性地将文化和语言进行融合讲授。比如,在语言教学中设定文化背景,让学生在情景再现中感受国外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不同,体验不同文化下语言使用的差异;教师要有目的性地穿插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学习和语言使用规范,在让学生学习到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规范的同时,渗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感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所学语言文化背景的认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删选教材内容,特别是包含中西文化差异的内容,引导学生,与学生进行互动式学习或者找到文化在语言应用中的闪光点,作为教学吸引点,用当地文化吸引学生主动探寻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并进行课堂探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化意识的目的,帮助学生进行主动、创造性、有选择性的学习。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进行语言练习,在不断练习中掌握跨文化知识,强化学生对文化差异的不同感受,达到学生可以熟练应用英语地道表达自己思想的程度,在跨文化差异中体会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3.科学组织教学活动,强化文化差异辨别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单纯增加文化知识量的学习是不够的。由于存在不同文化的冲突,还需要让学生能够辨别不同文化包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让学生知道西方文化并不都是高雅的阳春白雪,实现不同民族文化在个人学习的内在影响。由于在校学生的文化信息来源渠道广泛,并且文化来源的层次不同,学校要注重健康文化的引入,对积极的西方文化进行引导,要筛选不同文化的不积极、不健康的一面,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教师要注意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学习,积极与时俱进,用科学、易于接受的方式将各种文化资料与学生学习层次进行有效结合;教师在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时,要注意科学引导,思想优先,为学生的文化学习把好关,守好门,对健康的主流文化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明辨文化是非,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与引用,坚决杜绝课堂上的拿来主义,注意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包容能力、学习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

4.多元化教学手段,增加跨文化学习机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学越来越普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客观趋势,适应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客观要求。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录制微课,使用多媒体,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将教材内容与课堂教学所需要的音频、视频进行结合,运用网络多媒体向学生实时播放英语语言应用情景,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受文化差异下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语言发展历史和风土人情对文化的影响和改变。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多元化课堂教学方式,图、文、声、像并茂地整合文化信息,形成生动灵活的课堂教学环境,科学化、信息化教学过程,向学生提供真实的跨文化学习机会,提高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祁颖,陈秀明,王霞.大学英语课程学生学习效果满意度调查———基于北京城市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4(7):61-62.

[2]李志强.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2(11):117-118.

[3]胡艳红,樊葳葳.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的现状调查———基于1990-2012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全真题的统计与分析[J].外语测试与教学,2014(1):1-8,13.

[4]杨静.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74-179.

[5]商金芳,李清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探索,2013(3):43-44.

上一篇:对管理学的看法范文 下一篇: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