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存在问题及分析范文

时间:2023-09-21 17:45:17

畜牧业存在问题及分析

畜牧业存在问题及分析篇1

关键词: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系;建设

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我国养殖业的规模日益扩大,这一方面促进了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各种动物疫病有逐步扩大的趋势,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的同时,给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带来了较大的威胁。所以,加强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系建设不仅关系到畜牧业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民生大问题。所以,当前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必须加强对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系的建设工作,从而确保我国畜牧业的稳步发展。

1我国当前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基层基础设施得不到完善。在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其资金的来源主要是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国家不可能及时将资金安排到位。特别是在基层,因为受到当地的经济条件和地方收入的影响,需要国家拨的款数额较大,最后真正被应用到畜牧业的资金少之又少,使得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难以到位。一旦发生动物疫病,很难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控制,从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2基层工作人员没有很强的工作水平。对于畜牧兽医工作,人们并没有从心底深处真正接受和认同,因此难以重视畜牧兽医这个职业。很多的在职工作人员也是因为形势所需才接受这份工作,可能也不是自己最喜欢的职业。]而且有很大一部分畜牧兽医从事的都不是自己的本专业,对畜牧兽医专业知识了解不多,且平均年龄较大,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不强,对基层畜牧兽医防疫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1.3责任机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当前,大多数的基层已经建立起了相应的畜牧兽医管理组织,例如畜牧兽医局和基层兽医站等,但是这些组织在具体的管理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例如责任范围的划分不明确,一旦问题出现,不能及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同时在组织机构中还存在着明显的责任交叉情况,在划分组织的性质时没有按照统一的执行标准来进行。

2关于畜牧兽医防疫体系的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

2.1调查内容。调查畜牧兽医防疫体系的基本情况,需要先调查其所在的机构位置及相应的人员配备情况,通过分析了解畜牧兽医防疫体系的基础设施状况和发展现状,从而能抓住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针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最后,调查畜牧兽医防疫体系的职能情况,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法或是网络调查法等,从而确保调查结果和调查数据的准确性。

2.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采用该种方法时一般用于一些人员少的偏远农村地区,采用直观的方式来了解当地人民对建立畜牧兽医防疫体系的感受。图解法调查,采用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因果关系图的方式来调查和研究畜牧兽医防疫体系。

3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系建设的改进分析。

3.1不断加强体系的建设工作。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系建设要想得到完善,需要设置相应的行政管理机构体制组织形式,且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需要遵从从高到低的原则,直接将其连接到省市级畜牧防疫机构,但是在管理上不要让性质相同的机构来参与,其管理让乡镇兽医站和畜牧兽医局来进行。可以将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系作为县市卫生监督所的下属单位,但是它不具备独立和完整的行政权力。如果国家要进行专项的拨款,那么在拨款的过程中需要遵守相应的转款专用原则,不要随意动用该项资金。体系相关人员的配备,如果是村级的机构,需要配备一名以上的专项动物防疫工作人员,他们统一由上级进行领导和指挥,在各项工作的展开中每个人都要认真负责,同时要及时向上级汇报工作的情况。

3.2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必须定期举行,以此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对于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应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积极开展各项关于专业知识的培训活动。关于培训的内容可以是一些季节性流行疾病的情况和常见动物疾病及用药情况等。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科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工作人员能顺应时展的潮流,了解当前社会需求,对当前社会上的一些新型的疫情有着清楚的了解。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让工作人员到专业机构去学习,这样不仅能很好地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同时让他们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便于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3完善的责任机制需要建立并完善。动物防疫工作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意义重大,属于社会性的安全保障工作。需要动物防疫人员在平日的工作中,将各项责任分配明确,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具体化和细化各项卫生防疫工作,切实将工作分配到个人,并保证分工明确,让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将各项工作衔接合理,尽量不要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盲区。同时,在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系中,工作人员应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让工作能切实做到位,从而保证在出现问题时能很快找到责任人。

3.4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建立并完善。在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工作中,会和动物进行直接性的接触,需要对各种疫病动物进行必要的解剖和诊疗,这样也就加大了人畜共患病的机会。所以,需要在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生活问题能很好地解决,从而将其后顾之忧解决掉,让他们能以更好地姿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3.5畜牧兽医网络化体系需要建立并完善以此来确保兽医防疫队伍的稳定。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应加强对畜牧兽医防疫体系网络化建设的速度,加强对人员和网络的双重管理,以此来确保畜牧兽医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切实提高畜牧兽医防疫人员的专业技能,从而更好地为畜牧兽医防疫体系的建设作出贡献。

4小结。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畜牧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不仅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同时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因为畜牧业的发展具有其独特性,这就需要在其具体的工作中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才能确保畜牧业产品的质量安全,所以亟需将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系的建设进行不断完善。我国当前的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系建设中还存在着较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只有不断分析并找到解决策略,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系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金华.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系建设研究[J].北京农业. 2014,(27).

[2] 王伟.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J].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4,(06).

[3] 覃先浩,陆运锋,黄爱民.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素质[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1,(27).

畜牧业存在问题及分析篇2

关键词:畜牧业 兽医队伍建设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畜牧业是农业的一个产业分支,伐木也的发展加强了农业的发展力度,为国民生活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随着我国农村畜牧产业化的不断提高,畜牧兽医人员队伍人数的需求量也随之逐渐发展扩大,畜牧兽医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相关业务素质要求也越来越提高。畜牧兽医队伍的建设也将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农业又好又快地向前稳步快速地发展,我国兽医队伍建设力度将进一步扩大,在畜牧队伍扩大建设的同时,就必然存在不同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如何解决好畜牧兽医队伍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怎样建设我国畜牧兽医队伍,是我们当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文章从不同角度充分分析我国当前畜牧兽医队伍建设的现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以资我国畜牧业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一、我国当前兽医队伍建设现状

我国是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兽医队伍得到相当程度的建设,当前我国兽医队伍建设相对于以前有所提高,兽医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有所提高。然而,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刺激,在畜牧业得到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畜禽流通的快速发展,畜禽疫病仍在零星暴发,依然严重影响并制约了农村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问题也日益凸现,为保障畜牧业稳步快速发展,完善和健全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对保障农村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在兽医队伍建设上,我国兽医人数和普农兽医的专业知识发展相对于国外来说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当前农村兽医数量还相对较少,相关调查研究数据相识,具有过硬的兽医专业水平的兽医人员我国每个村还没有达到拥有一人。畜牧业专业基地兽医人员技术水平大多停留在一般基础知识水平之上,专业的高技术水平人数相对较少,这给专业的畜牧兽医研究和解决高难度禽兽病例带来很大困难。具有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水平的高技术兽医人才迫于薪水问题无法引进农村畜牧业行列,一般的畜牧业发展基地也很难聘用具有高学历,高技术知识的畜牧兽医人才。

二、我国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存在的相关问题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等客观原因,畜牧兽医工作量大且人数相对较少,服务覆盖面积有限。故而在畜牧兽医队伍建设上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兽医人员人数缺乏与业务环节掉链。介于我国区域广,兽医人员相对数量较少等原因,给我国乡村畜牧疫情防治和畜牧科技知识推广造成很大的难度,使畜牧兽医人员任务异常繁重,甚至出现大部分乡村没有兽医人员的情况。特别是在每年的春秋两季畜牧疫情较为严重的时候,相对一部分乡村的疫情工作只好以滥竽充数的形式展开,只好抽佣专业知识很薄弱或者不具备专业知识临时学习的工作人员来解决临时困难。在防御工作人员本身问题上,主要表现为大多都为经过专业培训,业务素质差,在对动物注射防疫中经常出现注射剂量和注射部位把握不准、发生注射防疫意外时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疫情分析报告不能及时上报等系列情况。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村民不愿意让动物接受疫情注射。

(二)疫苗免疫效率低。由于受到地域经济,冷藏基础设施、交通条件好坏等因素的限制,疫苗保存问题无法解决。虽然在省、县、乡三个地方都具备冷藏疫苗的条件,但是到村里就很难对疫苗进行冷藏保存,疫苗处于常温下长时间保存就很难存活,疫苗注射效果大大降低,甚至导致疫苗失败。

(三)兽医工作人员技术知识很难实现实践创新的局面。由于长期处在基层工作的缘故,大多数兽医技术人员专业技术得不到进一步进修和创新能力培训,很多工作人员就出现专业知识老化的情况,应对新的畜牧疫情问题无从解决。

(四)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工作薪水低导致畜牧兽医队伍建设不稳定。多数畜牧兽医基层工作条件艰苦,而且待遇水平相对于其他岗位较差,大多数农村连村级兽医人员都没有,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畜牧兽医人员就更不可能在大多数农村中出现。少数大中型畜牧业生产基地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人数也相对较少,高级畜牧专业科研人员在乡村中就更难发展。

三、解决的对策及建议

(一)进一步建设基层畜牧兽医机构。由乡镇或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担任动物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工作。

(二)加强兽医队伍建设和培养专业人才。切实加强兽医工作能力建设,重视和加强兽医教育,保证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科学防控疫病能力。

(三)抓好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充实乡级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发展村级兽医。按自然村50~100户农户设一个畜牧兽医科技协管员(最好是村民小组组长),通过定期培训使他们逐步掌握疫病防治的基本技能、畜牧饲养管理、畜牧科技推广等方面的知识;为每个村民小组配一套免疫注射器械。这样,村级兽医和村民小组畜牧兽医科技协管员可以大大缩短防疫注射时间,缩短疫苗在防疫过程中的周转时间,每次的防疫注射时间缩短到2~3周,这样疫苗效价和防疫密度才会得以保障。

(四)加强村社畜牧兽医科技协管员对实用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通过村兽医和社民小组畜牧兽医科技协管员大力宣传与推广种草养畜、秸秆氨化、青贮饲料制作、饲料生喂、种羊串换、科学养驴、猪品种改良和厩舍改造等实用技术,从而使畜牧业完成从量的增加转化到质量和效益提升的飞跃,使之走向稳定健康、产业化方向发展的良性轨道,从而使畜牧业真正成为会东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

总之,要进一步绝接好当前畜牧兽医队伍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只有进一步搞好我国畜牧业的兽医队伍建设,才能迎来我国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祝寿康.《畜牧与兽医》追忆溯源——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的编辑出版工作纪要[J].畜牧与兽医,2008,(01)

[2]黄杰河,郑春芳,于桂阳,覃开权,张昊.畜牧兽医专业产学合作的研究与实践[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03)

畜牧业存在问题及分析篇3

1 我国畜牧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了飞速发展,尤其是我国的畜牧经济,无论是畜牧业产品产量还是人均占有量,都有明显提高。但观察我国目前的畜牧经济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1 环境严重恶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水资源中的重金属已经严重超标,这就使牲畜在饮用重金属超标的水后,在牲畜体内产生生物富集现象,导致牲畜体内重金属超标,人食用肉类食品后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在出口畜牧产品时,进口畜牧产品的国家需要对产品进行检验,这就使畜牧产品出口困难,导致畜牧经济出现下滑。同时,农村畜牧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农村农作物多,需要对农作物进行农药喷洒,牲畜若食用了喷洒过农药的农作物,就会使牲畜发生中毒现象,同样会对畜牧产品的出售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影响我国畜牧经济的发展。

1.2 产品质量问题很多

畜牧养殖户,为了加快牲畜生长,以增加经济收益,经常使用含激素的饲料对牲畜进行饲养,或者采用其他不恰当的方式进行养殖,这就使畜牧产品的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进行产品销售或出口时遇到各种问题,使畜牧经济受到影响。例如:2002 年,我国对欧盟出口肉类产品,在出口检测过程中,欧盟国家在我国出口的肉类产品中检测出有使用氯霉素的现象,于是将从我国进口的全部肉类食品退货处理,禁止我国肉类食品进行出口。这对我国畜牧经济带离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创,直接导致我国畜牧经济损失达上亿元,同时,我国很多家肉类食品加工企业面临倒闭现象,给我国畜牧经济带来严重影响。

1.3 生产规模小

对于农村畜牧业来说,依然存在一家一户的养殖方式,最大的畜牧场的养殖量也不过百,这种小规模的养殖方式已不能满足我国畜牧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畜牧产品大多海外出口,提供给其他国家使用,而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目前,我国畜牧产品的出口量越来越大,一家一户的养殖方式无法提供充足的畜牧产品,这就使我国畜牧产品市场出现供货紧张的现象,使我国畜牧经济受到一定影响。

2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经济的策略

2.1 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现代畜牧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畜牧经济,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以改善畜牧业的生态环境,同时对畜牧业的环境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例如:在农村进行畜牧养殖时,在农作物收获季节,不要将秸秆焚烧处理,可将农作物的秸秆加工成饲料,以饲养牲畜,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牲畜的养殖的成本,还可以杜绝环境污染现象的出现。某奶牛场,在玉米收获季节,就开始到农村收购玉米秸秆,将玉米秸秆进行加工处理,用来饲养奶牛。在收购玉米秸秆的同时,奶牛养殖厂的厂长还将奶牛所产的粪便处理给农户,与农户之间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形成循环畜牧经济。在降低畜牧成本的同时,还可以获得另一部分收入。行业分析

2.2 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

中国是农业大国,畜牧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所以,国家应加强对畜牧业的扶持,将畜牧经济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来发展。对适合畜牧业发展,而又没有足够经济条件的地区给予资金、技术支持,以加大畜牧业的发展。例如:某地养猪场,经济效益很好,想要拓宽市场,加大规模,引进先进的技术及设备。但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于是向国家政府机构寻求帮助,国家政府部门在经过了解核实之后,对该养猪场给予了资金支持。养猪场在获得政府资金支持以后,引进了先进的养殖技术,规模迅速扩大,并与肉类食品加工产达成协议,开始进行产品出口,为我国的畜牧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此外,我家还要对畜牧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使畜牧人员能够及时了解更多的畜牧信息,掌握更多的先进技术,在提高畜牧产量的同时提高国家畜牧经济的发展。

3 结语

畜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由于畜牧业的风险小、收益高,已成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国家应加强对畜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在保证农民收益的同时,努力提高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水平,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强有力的血液,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畜牧业存在问题及分析篇4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促进牧民增收,对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加快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正是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性,学术界很早就开始了相关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富有价值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的研究。许成安等运用“公共资源悲剧”理论讨论具有公共资源特点的草原在各个经济主体竟相使用的情况下必然导致过度利用和退化的可能性,认为当不存在集体协调机制时,每户牧民都从自身利益极大化这一目标出发而独立决定的养羊总量是大于一户牧民(或存在集体协调机制时)所决策的养羊量的。李仲广等(2001)采用草原资源的生物学模型,通过放牧活动的“成本—收益”分析,对过度放牧进行了数量界定,进一步分析了过度放牧与环境恶化的经济学原因:草原资源的产权不完善,以及产权不可以交易与转移等;草原资源没有被市场所涵盖,没有能反映牧场潜在成本和使用成本的市场价格,在普遍存在的规模偏好驱使下,放牧活动量趋于达到最大可持续放牧量。与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反,ElliotFratkin和RobinMearns(2003)认为牲畜在草原上的灵活迁移是使草原畜牧业和牧民生存保持可持续性的基本条件。而土地产权明晰、牧民定居这些我们一贯认为是促进牧区发展的措施也被认为导致迁移性下降而受到质疑和否定。Elli-otFratkin等指出:牧区的发展政策一直受GarretHardin“公地悲剧”理论的影响。实践证明这些观点指导下的政府干预是消极的,而且经常是灾难性的。建立新的牧区发展途径的核心是,承认牲畜灵活迁移的必要性,土地产权政策、基础设施建设、购销和金融等社会化服务及其他政策都必须服从于牲畜灵活迁移这一基本要求。政策因素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草原问题的国外研究者表现了对制度和政策问题的特别关注。约翰•W•朗沃斯和格里格•J•威廉森(1994)在其合著的《中国的牧区》中提到:1949年以后,牧区人口的不断增长对草原的压力可追溯为中央政府的三项基本政策措施:在牧区扩大开垦;实行户籍制度;给予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方面的特权。这三项全国性的政策已制约了牧区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世界银行《中国:空气、土地和水》(2000)报告中提出:“同中国的许多‘生态建设’一样,草原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几乎完全放在投资上,却很少关注根本性的社会问题与管理问题,而这些问题才是自然资源管理问题的核心。”国内学者也提出类似的观点,在牧区城镇化进程中,由牧民定居而导致的草原退化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牧民定居过程中,只重视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贺卫光,2003)。气候变化对草原生态的影响。世界银行《中国:空气、土地和水》(2000)报告中用专栏的形式提出了“非均衡模型及其同中国草地畜牧业的相关性”。指出:很多干旱草原生态系统是“非均衡”系统,植物增长和草地的生产力更多地受气候的影响而不是畜禽存栏率的影响。吕晓英,吕胜利(2003)以青海省青南地区、甘肃省甘南州、四川省甘孜和阿坝州、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以及新疆伊犁地区为代表,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扼要叙述了牧区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探讨了出现上述问题的自然和制度两大根本原因,特别是通过大量气候资料的统计分析,揭示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牧区普遍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多,不少地方降水量减少,导致环境恶化,草地“三化”严重,鼠害猖獗,草地生产力下降,已严重影响到牧区的生存和发展。秦海蓉、孔庆秀(2005)认为草地退化是由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仅从气象因子来分析,干旱和大风是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基于草原管理与草畜平衡视角的研究。魏立男等(2003)将草原生态系统理论和系统管理理论相结合,提出了草原管理的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对草原生态系统,要立足于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统一。二是要增加物质和能量投入。三是要因地制宜与分类管理。四是要掌握草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限度。许志信、陈玉琦(1997)着重强调了平衡的观点,分析了内蒙古草原出现的各种问题后提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措施应走生态牧业发展道路,在牧草资源数量和家畜数量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点,在这个点左右进行牧业生产。从人口压力角度进行的分析。包玉山、周瑞(2001)的研究发现,滥垦草原、盲目移民的结果使草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沙化退化;农耕范围和沙化退化面积的迅速扩大,使草场面积不断缩小而加剧了草畜矛盾和人畜矛盾;而草畜矛盾和人畜矛盾的加剧又造成草场的沙化退化和草场面积的进一步缩小。在草原牧区,养活一定的人口需要一定的牧畜,放养一定的牧畜需要一定的草场;在草场给定的情况下,人口越多,生活水平越高,就越需要增加牧畜头数,就越容易超载过牧导致草场退化沙化。许成安等人(2001)也提出“人口迁移或减少牧区人口数量”的对策主张。从法律制度等方面进行的分析。王补元等(2001)对草原执法的各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要全面贯彻草原法律、法规;大力开展草原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强化草原执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开采矿物等草原破坏行为。其他相关研究。牧户采用草原保护的行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与牧民的文化和价值观、社会经济特征以及广泛的政策和政治背景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不能实施单一经济激励措施影响牧户的草原保护行为(洪冬星,2011)。尽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正在顺利实施,但各地进展并不平衡,奖补政策落实较慢。留在草原的牧民生产门路越来越窄;转移出来的牧民缺乏技能,语言不通,就业困难。禁牧减畜与促进牧民增产增收也存在矛盾。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赵鸣骥,2011)。草原生态建设治理的力度,没有破坏的力度大,原因主要是大自然因素和历史基础和国力,具体表现为认识、投入、监管、科技支撑等四个方面(李小健,2010)。

2牧区草原生态环境现状以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伴随着牧区资源开发利用向深度和广度的拓展、经济的快速发展,牧区的环境保护削弱,环境退化速度没有得到控制,资源正在被过度、过速地开发利用,牧区经济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遭到破坏,直接影响牧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潘建伟,1999)。由于牧区环境的恶化,牧区的生态安全就成了最突出的问题,人地关系不协调是其中的主要原因。近50年来,不合理的制度与政策、各种人口问题、社会活动问题的作用的确非常突出,但是在各种因素中,核心因素是“人口因素”,表现为相对于牧区生态环境特性而言的人口规模不合理以及不合理的牧区居民经济行为和消费行为(于存海,宋跃飞2007)。对于牧区的环境问题的恶化,好多学者探索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约翰•W•朗沃斯(1994)认为1978年以后广大牧民都亲身经历了公共政策方面的诸多领域的改革。与此同时,中国牧民获得了一套全新的生物的、机械的和信息的技术。政策变革所带来的鼓励与刺激与现在有的新技术相互作用,获得了一些巨大的近期收益。但与此相矛盾的是这种政策———技术的互相作用所产生的收益对牧区的长期持续性发展构成了主要威胁。简言之,1978年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是以草原为代价的,那就是,为了在近期内提高生活水平,致使主要的现有的自然资源已经遭到破坏,从长期看,这种发展战略是不会长久的。格里格•J•威廉森(1995)认为1949年以后,牧区人口的不断增长对草原的压力可追溯为中央政府的三项基本政策措施:在牧区扩大开垦;实行户籍制度;给予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方面的特权。总括起来就是,这三项全国性的政策已制约了牧区经济的持续性发展,结果造成了牧区的长期贫困和环境的长期退化。秦海蓉、孔庆秀(2005)认为草地退化是由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生态的失调,导致气象灾害、生物灾害的频发,草地的严重退化。由于草地的退化反过来作用于生态环境,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仅从气象因子来分析,干旱和大风是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此外,人口的过快增长、牲畜超载以及人为的不适当活动和不合理的放牧、不科学的技术措施是加速草原退化的直接原因。贺卫光(2003)指出在牧区城镇化进程中,由牧民定居而导致的草原退化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调查资料表明:目前所采取的一些定居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其根本原因在于牧民定居过程中,只重视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杨维军(2004)总结的牧区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是:一是人口增长过快;二是资源开发过度;三是管理失控。张天华(2001)认为有些牧区薪柴极为短缺,加之地广人稀及交通不便,致使煤、石油制品等商品能源在牧区的销售水平很低,导致牧区能源严重短缺,牧民长期以来都是用畜粪和草皮作为燃料以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用能,生产用能基本没有。由于人与草争肥(畜粪),以及草地得不到灌溉,使得牧草质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退化。

3牧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原则和目标

可持续发展原则: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着眼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草畜综合整治原则:从草与畜两个方面加以综合整治,同时辅以必要的行政、法律手段。科学技术领先原则:注重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种草养畜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潘建伟,1999)。环境治理的目标是:建立合理的农林牧结构和畜牧业内部结构,提高草地生产能力和牲畜对草地资源的转化能力,改变超载过牧和冬春缺草现象,实现由草畜矛盾向草畜平衡的转换。制止乱挖、乱垦草地和掠夺式经营,保护现有动植物资源,重建草地良性生态循环体系,保护长江、黄河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畜牧业实现由以发展牲畜头数为主的数量型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的质量型、以消耗资源为主的外延型向科技含量较高的内涵型,以原始游牧为主的粗放型向定居、半定居放牧为主的集约型转变,促进川西北牧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黎怀鸿,王玉蛟1999)。

4解决牧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通过制度创新,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地资源,控制牲畜数量,遏制草地退化和生产力继续下降。实施以定居为核心的人草畜“三配套”(牧民住房、牲畜棚圈、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从游牲畜牧业向定居畜牧业转变,保护草地生态环境,改善牧民生活和牧业生产条件(泽柏,2000)。解决牧区人口与环境间,需要采取牧区人口转移战略;牧区人口转移战略主要有生态移民和劳动力转移;牧区人口转移中的突出问题,一个是转移稳定性问题,一个是收入水平低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是重视在人口转移过程中发挥社会政策的作用(于存海、宋跃飞,2007)。目前,中国草原畜牧业产业化程度还很低,已出现的产业化经营形式主要有:公司加牧户、个体家庭牧场(澳式牧场)、联户合作牧场、企业加基地、收购加销售、生产加服务等。究竟哪一种形式适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目前虽然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可以肯定改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产业化经营是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贺卫光,2003)。不断完善草地承包政策来解决草地资源外部性问题,使其外在性内在化。也就是说不要简单地用草地承包政策来解决排他产权的问题,即界定草地横向产权的问题,还要把草地产权“从纵向上分割为所有、占有、支配与使用等多段产权”,衍生出对草地的多个产权主体,从而把草地环保的义务分解为牧民承担和社会承担,解决在现实中资金和技术不足的问题(戴正,2003)。生态建设和畜牧业发展,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生态经济思想(李志刚、段焕娥2005)。在目前草畜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实施以草定畜,严禁超载过牧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根据不同情况,在各农户的草原承包合同中,明确总适宜载畜量,按不同草原类型,不同草原生产力,实行定量管理。根据年度牧草丰欠,由草原部门提出年末牲畜存栏数量,确保以草定畜、草畜同步发展的最佳周转方案。最终使数量型畜牧业变成生态型畜牧业,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发展(张勃、郝建秀、张凯,2004)。牧区的经济发展宜以发展“有机畜牧业”和旅游业为主,不宜引进和开办对草原生态环境可能造成污染的企业。避免此类事发生的关键在于提高领导干部法制观念,同时要建立测定、评价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状态和程度的指标体系,以全面考核干部的政绩,建议通过立法建立干部行政过失追究制度,真正使干部管理法制化、科学化。对生态地位重要、生态环境恶化、草原通过短期封育和人工治理难以恢复的地区,进行整体搬迁。将牧民从其承包的草场上迁出,异地安置,并在禁牧期间不再返回从事畜牧业生产。

畜牧业存在问题及分析篇5

关键词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不足;解决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畜牧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尤其是乡镇畜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乡镇地区的畜牧兽医技术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对畜牧兽医技术的具体推广过程中,仍旧存在部分问题,如资金与人才的不足等,多种原因导致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效率不高,推广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对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1]。因此,有必要对乡镇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进行分析与探讨。

1我国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1.1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不达标

资金不足既是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效率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也是目前我国畜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体制等其他客观原因,我国乡镇畜牧兽医站大多由集体所有制转化成全民所有制,经济方面拥有一定的自。因此,在畜牧业发展的较长一段时间内,相关部门给予的资金支持都比较少。另外,乡镇地区的兽医站设施大多比较简单或陈旧,相关的化验设备难以适应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需求。近几年,国家对这方面已经有所强化,许多乡镇地区兽医站的设备都有所更新,但仍旧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更新速度也较慢。

1.2人才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人才队伍参差不齐是导致推广体系难以实现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原因。人才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广人员的业务能力有限,现代化推广意识不够强,加之乡镇兽医站的薪酬与工作福利等相对有限,因此许多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二是基层的兽医基地人员补充程度不足,许多新型人才不愿意到基层,导致许多乡镇兽医站出现岗位断档等问题。

1.3保障制度不够健全

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导致防疫工作难贯彻落实。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由于保障制度完善程度的缺乏,导致对动物的相关免疫工作、保护工作等实施不到位。造成保障体系的不够健全的原因较多,其中包括相关部门对这一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乡镇地区的畜牧兽医推广资金不足,对无证游医或犯罪分子的打击不够严格等,最终导致保障制度完善程度的缺乏,形成了恶性循环,不利于畜牧推广效率的提升。

2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发展与完善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农业结构发展与进一步调整,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与价值也逐渐明显[2]。畜牧业的发展效果与创新能力,对乡镇农民的经济能力提升与收入增加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从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畜牧业的发展也为乡镇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畜牧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兽医技术与高效的推广体系的支持。因此,促进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是推动畜牧业发展乃至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进一步推动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也是我国乡镇畜牧业发展的必然。

3加强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策略

3.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是促进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农民收入的增加与经济能力的提升,与畜牧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而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推广体系的支持。在整个推广体系的实施与运用过程中,充足的资金支持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首先,当地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如为新技术的推广提供一定的免费优惠等;其次,相关部门与领导可加大对兽医技术推广的政策支持,为兽医技术推广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最后,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如实现互联网推广等。借助网络与信息技术实现的推广,推广效率与准确性都更高。可以说,资金投入的增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效率。

3.2强化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

要想实现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创新与发展,充足的人才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构建起专业素质过硬、业务能力优异的人才队伍,才能够保证畜牧推广的持续发展与创新。一方面,政府或企业可扩大人才招聘的范围,招聘更多的现代化专业人才,敢于接纳新型人才;同时,可适当调整专业人才与非专业人员的比例,保证将员工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另一方面,针对在岗人员,可进行定期培训与强化,例如举办业务培训班等。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加强各个部门或员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与要求,对人才队伍进行强化。此外,由于兽医技术推广涉及到的因素较多,还可组织员工进行必要的其他领域的知识学习与了解,如经济制度等,以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

3.3贯彻落实动物防疫管理措施

动物防疫工作不仅包括对常见疫病的预防与控制,还包括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止与控制,如禽流感、口蹄疫等。针对扩散能力强、影响范围较大的疫病,需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标准,实施强制性的免疫制度,以保证对疫病的有效控制。此外,更要重视对免疫的控制效果,可分析并保存相关数据与信息,为以后的免疫工作提供一定的支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若遇到部分人员不积极配合或不支持工作,可依据相关规定对其进行处罚,在保证免疫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构建起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的制度与风气。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定期检查动物,以及对疫病的预防,并进行详细的记录,在确保免疫密度与效果的同时,保证最终上市畜禽产品的质量合格。

3.4构建健全的管理与监督制度

健全的管理与监督制度的构建,是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实现持续发展与提升的重要保障。只有构建起可行性与适应性都较强的管理与监督制度,才能保证推广责任的贯彻落实,保证推广工作的高效进行。一方面,可根据乡镇畜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推广效果较差的具体问题,进行科学的推广措施的制定,以实现针对性推广,提高推广效率;另一方面,完善的监督制度的制定也十分重要,通过有效监督的实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将推广责任落实到具体,促进推广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创新。

4结语

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从业人员素质建设、贯彻落实动物防疫管理措施,以及构建健全的管理与监督制度等措施,从各个方面对畜牧兽医技术推广进行强化与完善,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推广体系效率预算水平,促进我国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普及与运用,推动畜牧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峻.我国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J].知音励志,2015(17):64.

[2]刘汉清,李红.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山西农经,2014(6):38-39.

畜牧业存在问题及分析篇6

1辽宁省畜牧技g推广体系基本情况

辽宁省设立省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1个,市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14个,县(市、区)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77个,乡(镇)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703个,已经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畜牧技术推广工作体系,各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归同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省、市、县三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有11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具有中级以上专业职称的达48%,大专以上学历的达68%。

2当前我省畜牧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代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及饲养方式的快速转变,从整个畜牧技术推广体系角度来看,存在的问题:一是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弱化。二是技术推广工作还不够“接地气”。

2.2原因分析

一是饲料、兽药、养殖设施设备等相关企业做了点对点的售后服务工作,且规模养殖场具备一定的技术力量,客观上对畜牧技术推广机构的需求少了。二是基层畜牧技术推广机构人、财、物薄弱。表现为:人少事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主动性不高;工作经费保障不足,少数一些单位光有“吃饭钱”,没有“干活钱”;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服务手段、方式单一。三是对现有畜牧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引进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3对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建议

畜牧业存在问题及分析篇7

摘要:基层畜牧养殖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从某种程度上讲,基层畜牧养殖管理的有效性会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前景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加强基层畜牧养殖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层畜牧养殖的主要内容包括引种、动物营养、饲养管理、环境卫生及疫病预防等,每个环节均需要严格执行标准化管理措施,以保证畜牧产品的质量及安全性。文章主要针对基层畜牧养殖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基层畜牧养殖;管理;问题分析

随着农业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大规模、集约化的畜牧养殖生产模式逐渐取代了以往小规模、分散养殖的模式,因此基层畜牧养殖的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是决定我国未来畜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基层畜牧养殖人员受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养殖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只有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一、基层畜牧养殖存在的问题

具体而言,我国的基层畜牧养殖管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引种不规范

引种是基层畜牧养殖管理工作的第一个环节,而引种管理的有效性也会对后续的养殖效益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科学、规范的引种管理是保证养殖效益的前提条件。但是在实际管理中,一些养殖场基于成本的考虑,其所引进的品种不符合养殖质量要求,导致整个养殖场产品质量下降。并且引进品种时技术人员可能只对所引进的品种进行简单的卫生检查,导致一些不健康的品种进入养殖场。还有一些新品种来路不明,无法保证成活率;引种过于频繁,增加了疾病的传播风险等等,这些均会影响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二)饲料种类少,营养不均衡

饲料种类过于单一会导致畜禽动物生长过程中出现营养失调,无法满足其正常的生长发育所需,从而影响到饲养效果。目前基层畜牧养殖多集中在农村地区,其主要饲料来源是大米、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农民为了降低饲养成本,会就近选择饲料,但是这些农作物并不能使动物更好的吸收,不仅造成粮食浪费,而且会影响到动物的正常生长。由此可见,单一、缺乏营养的饲料会影响整个基础畜牧养殖业的发展,降低畜禽类动物的抵抗力。

(三)防疫检疫工作不规范

基层畜牧养殖管理工作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防疫检疫工作不规范,防疫检疫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是很多养殖户仅靠自身经验进行防疫检疫,导致问题频发。具体而言,防疫检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疾病防控体系有待健全。养殖户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疾病防疫检疫工作侧重治疗、疏于预防,导致防疫检疫效果差;其次,对动物病情的分析不准确,用药不合理。很多养殖户、基层兽医为了提高动物的存活率,会大量应用兽药、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等,导致畜禽产品体内药物残留严重;最后,一些养殖户无视国家休药期的规定,长时间、不规范应用各类药物,甚至在出栏前一天还在用药,直接影响到畜禽产品的质量。

二、提高基层畜牧养殖管理效率的策略

针对上述畜牧养殖管理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以提高管理效率及管理效果:

(一)严把引种质量关

引种是畜牧养殖生产的第一个环节,因此要从源头上控制畜牧养殖质量,严把引种质量关。如果引进新品种要加强对其性质的测定,做好选种工作,保证整个畜禽产业品种性能优良,提高养殖产品的质量。引种时尽量以本地品种为首选,可最大程度上避免疫情传播。如需引进外地品种则要做好考查,以免引进的品种来自疫情区,做好层层把关、筛选,防止带病品种进入养殖区。引种品种后要进行一定时间的隔离观察,排除任何疫病问题后再归大群饲养。

(二)科学制定饲养管理规程

饲养过程中要有意识的丰富饲料品种,以满足各种畜禽动物的生长发育所需,提高饲料的转化率,在降低饲养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养殖效益,采用标准化的饲养管理模式,在条件允许、有必要的情况下建立投入品登记制度,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配制饲料,保证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制定科学、合理的饲料喂养计划,根据畜禽每天的消耗量、具体的生长阶段供应饲料,保证饲喂的营养及数量。此外,还要注意饲料中畜药物安全问题,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合理添加饲料添加剂,避免超标或剂量不足的问题。

(三)规范动物防疫检疫工作

提前做好动物疫病防范工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对免疫抗体进行跟踪检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规范、科学的免疫程序,注意免疫程序的可操作性,以提高畜禽免疫工作的实际效果。具体而言,规范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接种疫苗,接种方法、 使用剂量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使用,最大程度上保证免疫质量。其次,避免兽药滥用。结合疫病发生的实际情况在详细了解疫苗自身功效的基础上进行接种免疫,如养殖人员缺乏专业技术则请兽医诊断后再合理用药,避免用药的盲目性。最后,加强饲养环境的管理。如饲养环境脏乱差则会影响动物的免疫能力,因此要加强饲养场所的清洁消毒工作,发现病畜病禽要迅速隔离,以免疫情扩大;疫病死亡的畜禽要深埋或焚烧处理。

三、结语

总之,基层畜牧养殖管理是我国畜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畜禽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及身体健康。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正视畜牧养殖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加强管理,以促进基层畜牧养殖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宇.基层畜牧养殖业场地消毒的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45-246.

畜牧业存在问题及分析篇8

一、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的基本要求

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即针对畜牧业生产经营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统计调查,对得到的数据质量实施全面、系统地监测评估,形成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工作成果,从而分析现象并预测其规律。山西省原平市畜牧业各项指标持续排在忻州市前列,作为全省11个“生猪养殖大县”和20个“养羊重点县”的成员,发展任务艰巨,加强统计监测工作意义特别重大。如果对发展的底数不清,数据不准,趋势不明,就很难做到客观分析和把握形势,更难实现超前谋划、跨越发展。因此,畜牧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统计监测工作的管理,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当前,在畜牧业生产形势总体向好的情况下,统计监测工作滞后于产业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时效性差、准确性低,与分析预警需要相差甚远,统计监测工作机制不顺畅,统计员队伍建设十分薄弱,缺乏与相关单位的协调协作机制等方面。这些问题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的要求极不适应。作为畜牧部门,要着眼大局,正确把握形势,切实增强做好统计监测工作的紧迫感。应对新情况、化解新矛盾、迎接新挑战,必须转变观念,把行业统计监测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建设完备的工作体系,努力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做到情况清楚,决策有据。统计监测工作基本任务是:对畜牧业生产及相关主要环节基本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分析,为各级部门掌握畜产品生产基本情况提供依据。

二、切实做好数据采集上报

各单位按照层层分工、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要求,做好统计监测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加强检查监督,保证数据的及时汇总和上报,努力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市直各单位、各乡镇畜牧兽医中心要明确责任,理清思路。针对畜牧业统计监测流动性强、不确定因素多、工作量较大、统计口径难于统一的特殊性,要明确专人承担各项统计监测工作;理顺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要充分发挥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和村级防疫员熟悉畜禽生产情况的优势,认真做好基础数据采集工作。

1.提高统计员业务水平,保证队伍稳定,避免频繁变动。

一是要求基层统计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细致的意志品质,热爱统计,爱岗敬业,熟悉农村,并且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二是要对数据的变化具有敏感性,并具备一定的统计业务水平,对各种统计报表熟悉,对各种指标有较高的理解能力。三是要求基层统计员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调查经验,为后期管理和正常开展工作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努力,实现统计监测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具体做工作时,要把握好调查时期,及时统计,按时上报,不缺项、不漏报;不得拒报、迟报、虚报、瞒报,不得伪造、篡改统计资料。

2.强化制度建设。

认真执行统计监测报表制度。一是建立多级审核制度。专业人员层层把关,形成制度,明确责任,加强数据审核力度。二是制定主要畜牧业统计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办法,规范主畜禽统计监测工作事前、事中和事后质量管理。三是建立下乡访户制度。专业人员访户建立登记记录制度,对记账质量较差、上报数据质量问题较多的调查对象,重点走访。

3.提高统计监测能力。

一是组织专业人员,认真学习业务知识,严格按照国家调查制度开展工作,完善调查网点和调查对象名录库的建设,提高完成调查任务的工作能力。加强业务培训,熟练掌握相关统计监测报表的内容范围、指标标准、计算和填报方法,确保统计监测质量。二是进行定期培训和交流活动,观察养殖生产情况,掌握了解畜禽养殖知识,与养殖户沟通感情、了解养殖情况、市场动态等信息。三是组织基层统计员认真学习制度方案,利用业务培训会、实地检查、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基层统计员业务技能,提升调查工作水平。

4.加强与统计、调查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按照“共同调查、共同审定、信息共享”的原则做好畜牧业监测统计工作。一方面及时提供主要畜禽生产规模户及经营单位名单,主动配合统计部门和调查队入场户、入单位调查,摸清监测统计区域内底数;另一方面,在监测统计数据上报前,执行与统计部门、调查队会商制度,保证上报的统计数据协调连贯。统筹各方力量,形成行业共识。动员各方面力量,多跑动,多宣传,多交流,多沟通,争取多配合,多支持,形成行政、事业部门密切协作局面,促进信息资源有效整合。

三、加强数据质量评估和研究分析

要加强数据质量的分析评估,坚持依法统计、实事求是、客观真实的原则,加强对报表数据的分析评估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组织力量深入养殖场户、经营单位、畜产品交易场所等畜牧业生产第一线,收集第一手生产信息资料,为准确把握畜禽生产形势提供可靠依据。要认真跟踪研究分析生产形势,及时跟踪政策的落实情况,通过开展基层调研全面了解生产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时发挥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要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加强调研和会商,对主要畜产品生产情况和变化情况要做到数据准、底数清、趋势明。同时,要准确反映热点、重点问题,及时报告生产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各地在建设现代畜牧业中好的经验和做法,为国家制定政策措施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科学引导养殖户和企业合理安排生产经营,避免生产大起大落,稳定市场供应。

四、统计监测中的常见问题

1.报表时间要求。

报表时间严格按照规定时间上报,绝不允许延误,如有特殊原因不能及时报表,先电话上报数据,事后必须补报。

2.表中的逻辑关系和平衡关系。

要保持逻辑平衡,这是报表的最起码原则,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核实。既要符合逻辑,又不能违背客观现实。

3.数据的衔接。

要了解把握畜禽生产趋势,指标数据不光与去年同期做比较,季报同时应当与上季做比较。严格禁止出现数据奇高奇低,上下大幅波动现象而无任何实际原因为支撑。加强指标同比、环比的对比,对一些变动较大或背离当前生产形势数据,应该认真核实,确保无误,并做详细说明。

4.分清指标。

要分清哪些是时期指标(产量、出栏),哪些是时点指标(存栏)。同一年度,时期指标的本季度(月、周)数据必须大于或等于上一季度(月、周)数据;时点指标则没有这个要求。另外,仔畜的出售不能计为出栏量,猪的存栏中能繁母猪为1周岁以上的母猪,能繁母牛、母羊的年限分别为2周岁以上、1周岁以上。

上一篇:医疗专业培训范文 下一篇:商场人员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