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现代化范文

时间:2023-09-21 17:45:16

畜牧业现代化

畜牧业现代化篇1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草原畜牧业现代化

1.对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概念、内涵的认识及理解

畜牧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包括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化畜牧业转变的过程和现代畜牧业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多数人对畜牧业现代化的理解是:在丰富的饲草料和优良的畜禽品种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现代化的手段,通过科学的经营,专业化、社会化的生产和集约化的经营,实现畜牧业的稳定、高产、低成本、高效率,为社会提供日益增加的畜产品。也就是畜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它是把经济效益最大化视为主要目标,对生态和环境问题很少考虑,是工业文明视域下的产物。这种畜牧业现代化的认识在传统草原畜牧业向现代化草原畜牧业转变过程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于是草原畜牧业也把经济效益最大化视为主要目标,带来了牲畜头数的大幅增加和畜产品不断增长,满足了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但同时,也付出了草地过度利用,草原生态遭到破坏的沉重代价。

2.生态文明建设与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关系

按照生态文明要求,弥补传统畜牧业的缺陷,克服当前畜牧业的不足,促进当前现代草原畜牧业从经济目标优先的阶段向生态目标优先的阶段发展,就成为时代的要求。草原畜牧业在今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继承游牧文明所创造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大生态观、“四季轮牧”合理利用草原的朴素的生态学思想、以及“共同协作”节约劳动力成本、规避自然风险的组织形式”等等合理成分,另一方面要在草畜平衡的基础上,通过提质增效,为市场提供数量有限但却质优畜产品,稳定牧民的收入,在草原畜牧业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为草原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牧区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使牧民收入来源多元化,提高牧民人均纯收入,并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北部生态屏障的功能的正常发挥做出贡献,实现“人口与经济、经济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传统草原畜牧业的合理性

传统的草原畜牧业,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与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与草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畜牧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草原畜牧业本身包含着许多生态产业元素,是适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循环型、绿色生态产业。

传统草原畜牧业,又称之为游牧业,以游牧方式来实现经营目的草原畜牧业。传统草原畜牧业通过古老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思维经营着畜牧业生产,在有些方面流露出神秘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传统的。但她却囊括了现代人所追求的许多,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机会的平等、环境的适应型、生态安全型、资源持续利用等,因此它更应是现代的,值得我们现代生产借鉴的东西很多,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部门。

三、传统草原畜牧业的不足及现代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正如上述,传统草原畜牧业蕴含很多生态文明元素,某种意义上符合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但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也表露出很多不足之处,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1.生产条件的改善转变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但提高了生产成本,并没有完全改变其靠天养畜状态。众所周知,传统草原畜牧业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力的成分多,受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较大,自然条件好了发展就比较顺利,反之挫折也就比较大,一直被认为是发展不稳和脆弱性较大的生产部门。草畜双承包后,一方面通过草原建设、加大棚圈基础设施投入、改进防疫技术等使其发展趋于稳定,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但另一方面,这些建设也增加的草原畜牧业的经营成本,不仅失去了传统草原畜牧业成本优势,甚至引起一些生态和社会问题,提高了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成本。而大部分中、小牧户由于建设力度不够、投入不足及不具备必要的生产技能,靠天养畜仍较普遍。

2.人、草、畜矛盾突现。草原畜牧业的生产不同于农区及城郊畜牧业,单位面积内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相对要求不高, 是一个以天然草地生产力为基础的自然经济主导型的产业。由于近半个世纪以来, 牧业人口的成倍增加, 牲畜头数的快速发展, 多数草原牧区长期超载, 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草原牧区以往的人均草地资源相对优势逐渐下降和消失,人、畜和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3.草原沙化、退化严重。近几年国家和自治区不断加大对草原生态建设的投入,干旱草原恢复时间较长、建设与破坏并存、恢复和保护措施不当、全球气候变化等原因,使建设成效大打折扣。因此,草原退化、沙化仍在延续,仍然是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和瓶颈。

4.草原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目前,牧区的生产方式仍然以自然放牧加冷季补饲为主,集约化、产业化的程度很低,全区主要草食家畜中除牛的出栏率(34. 4 %) 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羊的出栏率为52. 5 % ,比全国水平低17. 5 个百分点,有许多旗县牲畜出栏率处在40 %以下、母畜存栏比重为30 %~40 % ,牧区绵羊的繁殖成活率仅在80 % ,山羊和牛则更低。

5.草原畜牧业结构单一。如果传统草原畜牧业强调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那么草原畜牧业发展到今天更多地强调对市场的适应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规则驾驭着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而市场本身特有的滞后性、盲目性却把草原畜牧业带入发展的恶性循环。在生产中忽略了草场的承载能力、五畜的自然地理适应性,肆无忌惮地扩大生产规模、遍地饲养市场看好的山羊、绵羊、牛等单一畜种,盲目进行所谓的品种改良等。

四、促进现代化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传统草原畜牧业在某些方面虽蕴含着符合建设生态文明要求的元素,但发展到今日,它已失去本身所拥有的优越性,不再适应时展的要求。生态文明理念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草原畜牧业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走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路,即要走建设草原畜牧业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1.继续加大草原的投资力度,建设、利用和恢复并行。经历数十年的强度利用及近几年世界性气候变化导致草原严重退化,草原生态不堪一击,再也不能承受任何冲击。因此,不管出于何种理由,保护草原生态刻不容缓,国家和自治区必须继续加大对草原生态的投资力度,完善草原生态恢复和保护的各种制度安排。同时,把握好建设、利用和恢复的程度,以达到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并重的目的。

2.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实现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在草原牧区,通过人口转移和适度控制把大部分草场留给善管理、会经营的牧民,使他们经营以放牧为主的草原畜牧业,保证所产畜牧产品的绿色、品牌优势;在农牧交所带、城郊和园区,利用农区或农牧交所带的资源优势,运用现代育肥技术,对草原牧区半成品畜进行育肥,进而提高其增加值。

3.加强畜牧科技服务体系,加大科技服务力度。要进一步稳定基层畜牧业科技队伍、提高服务水平、拓宽服务领域。通过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饲养方式,不断提高草原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畜牧业经济效益。

总之,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草原畜牧业必须认识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在人口适度条件下,占据适合放牧畜牧业发展的有利生态位,利用现代技术,依靠市场经济手段,通过合作化和产业化等有效途径,建设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的资源持续利用型、生态友好型、科技密集型、加工增值型融为一体的,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现代化草原畜牧业。(作者单位: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牧区经营管理站)

参考资料:

[1]邢可霞、王青立,“建设生态文明与中国农牧业未来发展_兼论如何实现中国农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农牧业环境与发展,2007.06。

[2]孟淑红、图雅,“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现状及国外经验启示”,北方经济,2006.09。

[3]天莹,“国外畜牧业再认识与内蒙古畜牧业现代化”,《2005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难点热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

畜牧业现代化篇2

及其产品的绿色环保生态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弱、国际竞争力不强。造成这种情况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最重要的是绿色生态环保程度低,饲养畜禽鱼的绿色环保生态食物链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污染。畜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只要我们在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畜牧渔业的发展就会更加科学、更加平稳和谐和可持续性,并促使其沿着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轨道向前发展。

建造立体、生态种养场,实施人畜分离的养殖新模式

我国目前农村大多数人畜同村的饲养格局已不适应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人员居住区和畜禽养殖区没有彻底分离,往往容易造成污染,污染就必定对环境造成破坏。畜禽排泄物造成的污染在有些地方还相当严重。因此,人畜必须分离,人员居住区至少要在3公里以外,这也是彻底治理养殖业污染的科学要求。

实行人畜分离的畜禽饲养发展的新模式,虽然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程,但可以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是行政手段,二是科学养殖的引导。行政手段是政府通过政策,设计、限制和禁止的强制措施来达到人畜分离的目的。目前就我国的国情来说,行政措施强制执行的空间不大,这是因为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总体素质还不高,而科学养殖的引导就会产生榜样的力量。但是我们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时候,国家必须强调要求有人畜分离的内容和标准,否则就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划定畜禽养殖管理区,也就是另外为畜禽建造新型、科学、实用的立体生态种养场。这种新型种养场的最大特点:一是突出一个种字,在场内大量种植畜禽需要的牧草和蔬菜,作为畜禽鱼的青饲料或部分饲料,除了草食动物以外,其他动物的食用饲料、青饲料都要占到40%甚至50%以上,改变过去以精饲料为主的饲养格局。二是在种养场内设计建造有畜禽排泄物的治污系统,畜禽的排泄物,必须首先经过治污系统才能够再利用,全方位利用循环经济原理经营种养场。绿色环保、立体生态是它最大的特色。在种养场内可以分区,实行既独立又统一的养殖管理模式。种养场形式可大可小,可以是几十亩、几百亩乃至上千亩或几千亩不等,充分展示种养的绿色环保、立体生态格局。种养场的选择、设计和布局,要完全尊重它的地理环境位置和可利用价值。在种养场内饲养畜禽鱼应尽量与大自然和谐结合。如果园与养鸡相结合,池塘与养鱼、养鸭、养鹅相结合,牧草山地与养牛、养羊或其他草食动物相结合。无论何种养殖,都要突出一个“种”字,以种养畜、以种养禽、以种养鱼。

打造绿色环保生态的畜禽食物链

要提高我国畜禽及其产品的绿色环保生态品质、市场和国际竞争力,不但要建造立体生态种养场,还必须要为畜禽鱼打造一条绿色环保生态食物链,保证畜禽鱼能够吃上绿色环保的新鲜饲料。因此,畜禽鱼饲料应走一条以精饲料和青饲料相结合的道路,并以精饲料和青饲料作为养殖畜禽的主要日粮,着力推进畜禽及其产品的绿色环保生态品质的发展。

淘汰“粪便饲料” 有人提倡使用“鸡粪饲料”。即将鸡粪简单处理后,往畜禽饲料中掺入20%左右作为畜禽的日粮,想以此来节约饲料和降低饲养成本。笔者认为这是极不可取的做法。“鸡粪饲料”中所含的毒素和废弃物,一旦进入畜禽的消化系统,在肠胃液体的润化溶解下就变成了一种污染物,这种污染物被吸收后就等于整个机体受到了污染,尽管其量微乎其微,但日积月累、长期使用下去其后果就严重了。

慎重使用动物下脚料 应该说畜禽动物产品的下脚料比起“鸡粪饲料”好得多,但处理不当同样惹“祸”。据西方有关媒体报道,在西方的一些国家发生的疯牛病正是吃了同类没有经过严格处理的下脚料而发生的。因此,笔者建议,动物的下脚料不能直接用作饲料,应将这些下脚料经严格的高温消毒、粉碎后才能进入畜禽的食物链;而且应当分类,交叉使用。如猪的下脚料进入牛羊禽的食物链;牛羊的下脚料进入猪禽兔等动物的食物链。

严禁向畜禽食物链乱投放药物。在饲养畜禽当中,除了治病和驱虫时需要投放药物外,在平时畜禽健康的饲养中无须投放药物,如果乱投放药物,反而使畜禽对药物在机体内所引起的副作用产生应激消耗,不利于畜禽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经常在饲养中投放药物,反而使“零疾病”的畜禽机体受到污染,药物还会在畜禽体内形成残留物和产生抗药性,致使畜禽及其产品品质不断下降。即使在治病时需要投放药物的话,也应将病畜(禽)另外隔离,才能实施药物投放,一旦疾病治愈,立即停止投药。

建立确保环境、彻底治污的有效系统

目前,我国的畜禽养殖场,大多数还没有建立治污系统,对畜禽排泄物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治理手段。有些养猪大户将猪粪随便堆放在猪场门口,让其雨淋日晒,臭气熏天;有些猪场则将猪的粪尿直接用水冲洗,将粪尿推向下水道。这些混有畜禽粪尿的污水随意流淌,造成对环境和人们居住区的极大污染和人体健康的严重威胁。据有关报道,

科技人员在畜禽养殖场排放的污水中,平均每毫升中检测到有33万个大肠杆菌和69万个大肠球菌,每升沉淀池污水中含有高达190多个蛔虫卵和100多个毛首线虫卵。另外粪便的露天堆积使蚊蝇、病原菌和寄生虫在逐臭的过程中大量繁殖,加快了人畜传染和寄生虫病的传播蔓延。因此,可以说任何不经过治污系统处理而排放的畜禽粪便和污水(包括人类排泄物),都是铁定的污染物。任何一个不经有效治理畜禽粪便的养殖场都是一个潜在的污染环境、传播疾病的毒源。

现代化畜牧业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对畜禽粪便进行有效的治理。任何养殖场不得以任何借口和理由向地面、空间和人员居住区排污排毒。必须要求所有畜禽养殖人员树立和实践循环经济的理念,建立

治污系统,对畜禽排泄物实施行之有效的治理机制。应该说畜禽养殖者、政府、畜牧兽医部门都是治理畜禽污染物的第一责任人。因此,政府、环保和畜牧兽医部门必须使用法律手段和强有力的行政措施,并建立追溯制度。对继续排污排毒的畜禽饲养场所实行坚决的严厉处罚;对已发放绿色认证证书的畜禽养殖场,治理污染不合格的要令其限期改正,如继续排污的要收回绿色认证证书、取消国家补贴等行政处罚。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畜禽排泄物的治理会有更科学的手段。目前可以参考以下方法进行治理。

沼气治理 畜禽粪便排出体外后即进入沼气池,畜禽排泄物在沼气池中经沤制、发酵产生的沼气是廉价的能源物质。沼气的普及使用,大大节约了能源的浪费和消耗。由于今后建立的畜禽养殖场离人员居住区较远,可以发明把多余的沼气收集瓶装,运回居住区使用的方法。畜禽排泄物经沼气沤制和液化以后,臭气和毒素已大大降低,对农作物的危害和环境污染也大大减弱。但为慎重起见,在沼液和液渣使用之前,应用高效低毒的消毒药消毒一次,然后才淋施果菜和农作物,进一步减低使用沼液、废渣所引起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利用鸡粪发电治污 原理是在鸡粪中掺入米糠或其他干物质,然后将鸡粪作为燃烧能源予以发电,这种治污方法,已有福建圣农养殖公司和武汉凯迪公司成功合作的范例。其发电厂年处理鸡粪30万吨,发电1.68亿千瓦时,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这主要适用于大鸡场。如果不能用于发电的禽粪,也要将其消毒堆积沤制发酵,然后才能用于制作有机肥使用。

原生态养猪新技术治污 我国养猪业占整个畜牧业份额的70%左右,由养猪业造成的污染也是目前最大的畜牧业污染。因此,在发展养猪业中,应全面推广使用“原生态养猪新技术”。这种技术可以解决猪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且能变废为宝,既提高饲料利用率,还省工省料,提高效益。

畜牧业现代化篇3

1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新高度,畜产品供给实现由紧平衡向基本平衡的状态转变,市场有效供给能力显著提高

(1)畜牧业重要地位更加凸显。一是畜牧业成为千亿元产值的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在第一、二产业44个行业中产值居第四位;二是在大农业中畜牧业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占大农业产值的比重达30%以上;生猪产值达到609亿元,在大宗农产品中排名第一;三是优势产品在全国的地位不断巩固和上升。生猪出栏由第9位上升到第5位,禽蛋、肉禽(包括水禽)也进入第一方阵,草食畜牧业发展迅速;四是蜂产品出口连续10年全国第一,禽蛋出口连续5年全国第一,供港禽蛋长期占据“半壁江山”。

(2)畜产品供给能力更加增强。“十一五”末,全省人均占有肉类78kg,比2005年增加21kg,增长36%;人均占有禽蛋由2005年的20kg增加到27kg,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畜产品供给能力从三个方面得到了保障:一是“鄂猪行天下”,建立了100多个种畜禽场,有强大的种质资源作保障;二是建成了25个部级生猪调出大县和31个省级畜牧大县,有强大的生产基地作后盾;三是建成了112个数据采集点,及时收集整理信息,有效预警、调控和引导生产。

(3)畜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十一五”期间,主要畜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生猪产业稳步发展,全省出栏生猪达4 000万头以上(据省统计局分县市汇总数预计为4 441万头),比“十五”末增长32.8%;蛋禽产业跨越式发展,禽蛋产量达到163万t,比“十五”末增长34.5%;肉禽产业实现突破性增长,肉禽出笼6.07亿只,比“十五”末增长63.8%;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牛、羊出栏分别为140万头和550万只,比“十五”末分别增长21.2%和44.3%。“十一五”期间,禽肉和牛羊肉在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上升4.9个百分点。全省畜牧业生产实现了总量增加、结构优化。

2畜牧业发展方式跨入新阶段,畜禽产业实现了由农业副业向现代农业排头兵的地位转变,生产方式日趋合理

(1)规模化饲养突飞猛进,规模养殖比率快速提升。2005年以来,我省坚持抓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和优势畜禽产业片带布局,同时利用国家和省各种惠牧政策,积极引导养殖小区提档升级,高标准建设现代畜禽养殖场,大幅度提高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程度。到“十一五”末,全省建成439个标准化省级万头猪场,数量在全国居第一位;共建各类养殖小区

11 060个。建成出栏500头以上的猪场11 083个,出笼万只以上的肉鸡场6 088个,存笼万只以上的蛋鸡场2 933个,分别是“十五”末的4倍、3倍和9倍。2010年,全省猪、禽、奶牛规模化养殖率分别达到68%、82%和88%,大宗畜禽品种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2)标准化养殖方兴未艾,生产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我们积极鼓励、引导养殖小区向品种良种化、饲养标准化、管理科学化、防疫程序化、粪污无害化、效益最大化转变,实现了传统分散无序饲养向标准化规模养殖的重要过渡。同时,我们积极创新、试验和推广了适合农户的家庭式规模养殖模式,将标准化生产方式首次引入到农户养殖生产中,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农户家庭式养殖的标准化。以生猪“150”为代表的养殖模式,经受住了市场价格波动和自然灾害的考验,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欢迎,得到了农业部的高度肯定。“十一五”末,全省建成各种标准化模式58 959栋,其中生猪“150”模式14 583栋、蛋鸡“153”模式6 100栋、养羊“1235”模式10 490栋、肉牛“165”模式2 786栋。全省畜禽标准化养殖率达到30%以上。

(3)集约化发展特征明显,要素聚集程度日益密集。“十一五”时期,大量社会资本在政策引导和利益驱动下瞄准畜牧业,纷纷投入到规模养殖和畜产品加工行业,带来了畜牧产业各种要素的快速聚集,畜牧业出现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土地密集和劳动密集的特征,在大农业中十分耀眼。畜禽养殖场已经从过去低成本“窝棚式”养殖蜕变成为具有科技化、设施化、自动化的现代化养殖建筑,较之于其他行业,受土地、气候等因素影响相对较小,土地产出率、资本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如生猪“150”模式占地不到1/3亩,产出高达50万元;规模养猪场的667m2土地产出也在20万元以上。由于畜牧业集约化程度提高和产出效率提升,“十一五”期间畜牧业汇集吸纳社会资本超过200亿元,拉动建材、机电、运输等消费超过20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以上。

(4)专业化生产分工加速,农民靠专业养殖增收能力增加。“十一五”期间,畜牧业生产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分工不断向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渗透、延伸和拓展。一部分有养殖技能、加工技能和营销技能的农民走上专业从事畜牧相关行业的道路,实现了畜禽养殖从农业副业向谋生、增收、致富的主业转变。畜牧业内部分工日趋合理,使得带动农民增收的途径呈现多元化格局。一是畜牧业龙头企业与养殖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带动农民专门从事养殖增收致富;二是畜牧专业合作社实行“四提供一回收”等经营方式,带动农民专门从事养殖、运输、营销、服务等门路实现增收致富;三是家庭式标准化规模养殖,直接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四是畜牧养殖、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吸纳农民就业,使农民依靠工资收入增收致富。据测算,“十一五”期间,全省有

1 000万左右的农民从事畜牧业,有100万农户靠专门从事畜禽养殖实现了增收致富。“十一五”末,农民人均牧业现金收入达720元,比“十五”末增加197元,增长38%。

(5)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畜牧业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我省努力践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个一批”战略,着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引进了一批全国知名龙头企业。我省引进了中粮集团、正大集团、温氏集团、六和集团、新希望集团、双汇集团、雨润集团、宝迪集团、伊利集团、蒙牛集团等知名企业来鄂投资。全省现有畜牧龙头加工企业240多家,其中销售收入过1亿元42家,过5亿元12家,过10亿元的6家;年加工肉类240万t、禽蛋136万t、奶类29万t。二是培植了一大批本土企业和品牌。湖北神丹、汉口精武、湖北思乐、湖北同星、宜城襄大等本土企业和品牌不断发展壮大,在连接农户、发展养殖和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畜禽产品的加工能力快速提高。全省生猪加工能力已超过2 000万头,肉鸡加工能力近3亿只,水禽加工能力超过2亿只,生鲜乳加工能力超过150万t。四是实施了一批重点工程。中粮集团“5113健康养殖”工程、汉口精武“亿只鸭”工程、湖北同星“亿只鸡”工程等取得长足进展,启动了打造湖北生猪本土第一品牌活动,全省禽蛋产业再造百万吨和肉鸡产业倍增计划开始实施。五是规范了一批投入品企业。2006年以来,我省实施兽药gmp“零点行动”,清理、整顿、规范并建成兽药gmp企业39家,2010年实现产值18.5亿元,比“十五”期末增加1倍;建成饲料企业360家,生产工业饲料496万t,产值153亿元,53家饲料企业成为部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六是组建了一批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十一五”期间,畜牧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迅猛发展,目前已成立各类畜禽养殖合作经济组织1 500多个。

3动物卫生工作开创了新格局,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实现了由临时被动应急向长期主动可控的机制转变,确保了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有效控制

(1)创新防疫工作理念,强化基础免疫工作。各级畜牧兽医部门按照“政府保免疫密度、业务部门保免疫质量”的工作要求,树立常年防疫、常抓不懈的理念,认真落实“春秋集中免疫,月月定时补针,定期监测抗体”的防疫措施,建立完善了“月月定时补针、巡回补针、补栏申报补针”三项免疫补针制度,确保了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6种重大动物疫病“应免尽免,不留空档”。

(2)完善防疫工作制度,建立防疫长效机制。我省在防控工作中不断总结、完善了疫情监测、检疫监管、疫情报告、检查督办、工作报告和联防联控等制度,规范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在制度的保障下,全省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羊痘、鸡新城疫四类重大动物疫病保持了零报告记录,实现了稳定控制;牲畜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实现了有效控制。

同时,我们还按照省政府要求签订了动物防疫工作双轨目标管理责任制,进行量化考核和全省综合考核,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配合,主管部门实施”的良好工作格局。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防控综合能力。“十一五”期间,全省全面开展了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动物检疫监督设施、动物疫情测报站、乡镇

兽医站基础设施、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疫苗冷链体系等项目建设,形成了以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龙头、以11个疫情测报站为骨干、以市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依托的动物疫病监测诊断及疫情测报体系;以省动物卫生监督所为龙头、以市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为基础、以动物防疫公路监督检查站为关口的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同时,还建设和完善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疫苗冷链体系。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体系的不断完善使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4)加强基层队伍建设,筑牢防控工作保障。通过改革,全省建立了2 300余人的派驻乡镇防检监督员队伍和1.5万多人的村组防疫员队伍。同时,为调动广大兽医工作人员防疫治病的工作热情,切实解决基层兽医工作人员老无所养、病无所医的窘况,各地克服重重困难,使全省82%的乡镇兽医从业人员参加社保,并为一线从业人员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

五年来,各地努力构建“以钱养事”新机制,村组防疫员待遇逐年提高。2010年各地解决1.57万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补助经费,人均达1.14万元,在全国少有。同时,县级财政按照每农户不低于2元落实预算,较好地解决了疫情监测和免疫耗材费用问题。

为与国际接轨,实行职业准入,我省认真、周密地组织了首次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全省考试有效3 835人,1 002人取得执业资格。恩施市72岁考生田某取得执业助理兽医师资格;沙市区考生黄某取得363分,成绩全国第一。

(5)强化应急管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十一五”期间,我省修订了《湖北省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制定了《湖北省重大动物疫情处置程序(试行)》;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办公室组建了15人突击队和10人专家组;全省共组建了1 500人的应急队伍,还建立了后备梯队。2010年,我局首次承办了全国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演练活动,农业部给予了很高评价;多次开展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演练,并参加了全省应急综合演练,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应急管理先进单位”。

4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新突破,畜禽产品质量监管实现了由无人无序向主动全程的方式转变,总体安全水平稳定可控

(1)建立养殖档案,规范生产行为。为了加强畜禽养殖场(小区)、户的管理,规范畜禽养殖行为,把好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关,全省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对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户和种畜、奶牛养殖场(小区)、户建立养殖档案,确保从源头控制畜产品质量安全。

(2)建立监管体系,开展质量监测。一是监管体系初步建立。省局和十堰、荆州等6个市州,以及丹江口等9个市县区设立了畜产品安全监督机构;天门、夷陵区等40个市县明确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二是检测体系逐步建立。部、省、市、县四级检测机构相继建立,从以往的部里抽检、省里被检转变为部、省、市、县四级全面的抽检、自检体系,检测的密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情况掌控更加全面和准确。三是监管手段不断完善。既有专项整治又有例行检查,既有拉网式抽查又有快速检测。2010年全省快速抽检猪尿、猪肝11万批次,合格率在98%以上;农业部4次对武汉、宜昌、黄冈等地进行的例行监测和1次对汉川的拉网式突击检测,抽检合格率都达到100%。

(3)开展生鲜乳专项整治,保证生鲜乳质量安全。“三聚氰胺”事件以后,我省清理整顿、规范了奶站布局,建成44个收购站,连同53辆专用运输车发放了许可证;建立了生鲜乳生产统计制度和质量监测制度,保证了生鲜乳的质量安全,生鲜乳的抽检合格率达100%。

(4)组织“三品一标”认证,实行企业自我约束。从2003年开展认证工作以来,全省累计认证无公害畜产品739个,认定无公害畜产品产地793个,绿色食品134个,全省“三品”认证产品占畜产品总量30%以上。2010年,郧西马头山羊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京山华源王浆和蜂蜜、神农架康俊蜂蜜获有机食品认证。

(5)强化畜牧兽医综合执法,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省动物卫生监督所加挂了“省畜牧兽医综合执法办公室”牌子,建立了省级综合执法工作机构;各地积极响应,荆州、监利等60%的市县开展了综合执法,组织了形式多样的集中整治行动,查办了一批大案要案,为安全生产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5畜牧兽医系统自身建设迈上新台阶,畜牧产业发展实现了由缺钱缺物缺人向机构队伍投入逐步完善的体制转变,发展总体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

(1)政策扶持前所未有,现代畜牧业发展日趋受重视。“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现代畜牧业发展,出台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其间,国家出台了《畜牧法》、《草原法》、《动物防疫法》等9部畜牧业法律法规,省政府和农业部出台配套规章29部,行政执法项目195项。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我省依法治牧、依法行政提供了坚强后盾。同时,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七个1号文件不断要求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省政府配套出台了20多个文件加以落实,特别是2010年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发展生猪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和《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再次明确了建设现代畜牧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2)改革力度前所未有,新的畜牧兽医体制基本建成。“十一五”期间,是我省畜牧兽医体制改革时期,其中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是我省畜牧兽医体制改革的主旋律。我省畜牧兽医机构和管理队伍在历次改革中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不断得到加强。

各地积极推进畜牧兽医体制改革,通过内设机构的调整与整合,省、市、县三级建立了以畜牧兽医局为行政管理、以动物卫生监督所为执法监督、以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畜牧技术推广站为技术支撑的新型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到“十一五”末,全省已有14个市(州)、72个县(市、区)完成了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工作。

(3)投入额度前所未有,“四大转变”构成投入新机制。“十一五”期间,中央和省级财政对畜牧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投入范围不断扩大,投入方式更加多元。

在投入力度上,“十一五”期间,中央及省投入畜牧业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及财政专项资金38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了近十倍,实现了从“九五”期间每年千万元级投入,到“十五”期间每年亿元级投入,再到“十一五”期间每年十亿元级投入的大手笔。

在投入范围上,“十一五”期间,中央及省投入涉及良种工程、动物防疫、标准化养殖、农业血防综合治理、草地保护和建设等方面,实现了从“九五”期间支持国有单位,到“十五”期间支持畜牧业生产发展,再到“十一五”期间支持现代畜牧业全面发展的大变迁。

在投入方式上,“十一五”期间,中央及省投入涉及基本建设、补助性投资、工作经费及补贴补助、贴息、担保、以奖代补等,实现了从“九五”期间财政拨款,到“十五”期间政策性投资,再到“十一五”期间直接投资、转移支付,保险、信贷、上市融资等金融手段全面扶持、公共财政全方位支持的大飞跃。

在投入渠道上,除了财政、金融、保险以外,在政策扶持和资金引导下,社会资本抢滩畜牧业,近几年投入规模养殖畜产品加工不下100亿元,形成了社会资本投入主渠道,实现了投入渠道多元化。

畜牧业现代化篇4

【关键词】现代高效畜牧业 现状 利弊条件 对策建议

近年来,门源县按照省州委的部署,以实施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为契机,大力发展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壮大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形成了很多好做法、积累了好经验,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可喜变化。当前,在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总结高原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加大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推进力度,努力在探索畜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牧民群众增收三者共赢的路子上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1.门源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工作主要做法及成效

门源县自实施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工作以来,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和联户经营小组,大胆探索以牲畜、土地折价入股,草场随畜计价流转,劳动力专业分工、生产指标量化,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的股份制经营模式,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通过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劳动力的合理分工流动,形成了饲草种植、饲料加工、奶肉牛养殖、牛羊育肥、劳务输转等产业,不仅有效减轻了天然草场压力,实现了草畜平衡,而且使畜牧业从单纯的抓生产、抓种养向产供销、牧工商、种养加一体化转变,提高了畜牧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牧民收入在草场土地牲畜资产股分红的基础上,实现了多渠道增收。试点工作以来,共封育草场5.4万亩,治理草场160万亩,牧草综合利用率提高10%,种植饲草14万亩,核减草场超载畜4.5万个羊单位,扩增舍饲圈养6万头只。2011年,全县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建设和集约化经营村达104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95%;参与农牧户1万户,组建专业合作社137家,通过入股、租赁、合作等方式整合流转耕地5.8万亩、饲草料基地1.5万亩、草场129万亩,入股牲畜16万头只,转移输出劳动力1万人。全县参与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建设和集约化经营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6658元,较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267元。

2.门源发展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的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

2.1 门源发展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一是传统优势,长期以来,生活在门源地区的各族农牧民,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孕育了醇厚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的饲养经验,对发展畜牧业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积极性;二是依托227国道和县内三纵三横的公路交通网及兰新铁路第二复线开工建设的地缘优势,有着向外拓展畜牧业产品的优越条件;三是具有丰富的草场资源,全县共有各类草场面积686.4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583万亩,全地区耕地面积60万亩,其中县属45万亩,存栏各类牲畜56万头(只),畜牧业发展潜力很大;四是自治县水源质量好,无污染、无公害,肉奶品质高,可实施牲畜优质品牌战略,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五是结合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对口支援、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新形势,县委县政府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确定做大做强畜牧产业的政策措施,给我们带来了发展高原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的良好机遇;六是近年来门源县畜牧业始终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品种改良为主,加快对传统畜牧业的改造,提高畜牧科技水平,逐步建立牲畜品种良种化,畜种畜群结构合理化,生产经营产业化,防疫体系网络化,产品营销市场化模式,推动我县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通过实施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工作,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壮大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2.2 门源发展高原现代高效畜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门源县通过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牧民收入稳步增长,实现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目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专业合作社管理经验不足,服务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有待提升;牧民科学养畜技能不高,舍饲半舍饲养殖水平有待于提高;集约化生产,股份制经营的长效机制不够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畜牧业发展依然缓慢,表现为综合生产能力低下、就业出路受限、农牧民增收困难;长期以来传统生产方式下形成的粗放经营造成草原畜牧业资源衰竭、人畜、草畜、林畜矛盾突出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转变等。

3.门源发展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是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培育发展门源特色经济的必然选择,要利用好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发挥生态优势,凸现生态特点,打好生态品牌,做好生态畜牧业这篇文章。

3.1 狠抓组织领导,促进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顺利推进。

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一个领导联系、一个部门负责、一个政策扶持”的长效工作机制,县四大班子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社,全面落实“一把手”负责制,推行县、乡领导包点包村制度和部门帮扶制度;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统筹兼顾、各司其职、通力协作、相互配合,积极参与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

3.2 狠抓合作组织建设,促进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稳步推进。

畜牧业现代化篇5

【关键词】发展 畜牧业 经济 农民

我国的畜牧业是我国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畜牧业政治开始逐步的代替传统畜牧业,在国家注重“三农”问题的政策下,加大发展现代畜牧业经济已经成为构建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由于人口过多,致使某些地区出现较为严重的失业现象,发展畜牧业正好可以充分利用劳动资源、解决失业问题。

一、发展现代畜牧经济的意义

畜牧业是产业关联度相当高一个产业,它和种植业以及工业都有交联,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畜牧业虽然看上去一个独立产业,但是它与其他产业衔接的十分紧密,上接种植业,下系加工业,具有十分强大的产业拉动力,能够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把现代畜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提升的主力军,能够促进农民收入,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一)推动新农村建设。畜牧业顾名思义是通过饲养动物取得畜产品的产业,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目前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农业改革的脚步也在加快,作为农村经济的支撑点,畜牧业成为了我国发展农业的突破口。由于社会发展迅速,我国有些地方出现了劳动力过剩的现象,畜牧业作为一种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正好可以有效的帮助缓解这种现象,提高农业生产力、加速农村经济发展。而且现代畜牧业是可持续的发展行业,整合了农业资源,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中有着明显的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二)增加农民收入。现代畜牧业相比种植业所存在的风险要小得多,种植业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不高,导致农民的收入面临着不可预见性的风险,而畜牧业面对自然灾害的防预性显然要比种植业高出许多,这可以减少农民收入不稳的风险。而且目前市场对于畜禽类的要求也是有增无减,这表明了发展畜牧业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民收入的增加既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加强了综合国力。

二、畜牧经济存在的问题

社会的进步、国情的改善,让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不断快速发展,我国的畜牧业经济也有显著的提高,但是我国畜牧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饲养过程的环境问题。在饲养过程中,很多养殖户不注意环境问题,比如将牲畜的粪便不进行科学处理直接倒入河中,致使河流受到污染等,除了养殖户养殖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些是由于经济的发展的原因,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这种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反向思考,由于工业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一些工厂没有进行科学的排水处理,导致水的质量受到影响,水物质金属含量超标,一旦牲畜饮用这些污染过的水,肉质就会受到损坏,人们进食这些变质的肉也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二)牲畜质量有问题。在市场经济利益的催化下,有些养殖户为了追求高收入,对牲畜进行激素饲养,让其生长速度加快,这也导致了牲畜的质量出现了问题,使我国在进行产品输出时出现退货处理,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信誉,也抑制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三、发展现代畜牧经济的途径

发展现代畜牧业是我国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过程,势在必行。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经济一定要运用科学发展观,进行创新发展,要以绿色为出发点,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积极推进绿色产业。

(一)重视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当前我国畜牧业运转过程中还存在着科技含量不高、高消耗运作以及商品率低等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重视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保证现代畜牧业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能够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改善现有畜牧业存在的问题,实现科学生产、绿色生产。建设标准化的现代畜牧业,进一步提高畜产品的的质量,比如,在秋收后,对农作物的秸秆进行加工、作为饲料喂养畜物,这样不但可以减少饲养成本,还可以减少焚烧秸秆时产生的环境污染。这类循环模式,可以实现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加强了对于生态的保护,也推进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二)推进标准化养殖,构建信息化体系。发展现代畜牧业经济一定要推进标准化的养殖,通过技术改造提升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对畜禽产品进行质量认证,保证农户的养殖水平。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背景中,要想现代畜牧业真正的得到发展必须构建信息化体系。畜牧信息化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畜牧业能否实现的转型的关键。信息化的建立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畜牧业在市场上的发展状况以及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手段,及时的为养殖户提供准确、科学的情报消息,帮助并推进其实现标准化养殖,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帮助养殖户提升科学养殖的水平,提高农民的素质文化。构建信息化的养殖体系才能加大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经济发展。

(三)政府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畜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政府一定要加强对其的扶持,对畜牧业的扶持,有利于拓宽市场和带动劳动力的作用,能够缓解我国农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对于合适发展畜牧业的贫困地区要给予经济上和技术上的支持,让畜牧业得到发展。对于畜牧业的龙头企业也要加大扶持力度,通过专业培训,推进产业化经营,完善企业机构,让其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实现收入增加,加大对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

四、结束语

畜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国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经济,可以帮助农民提高其收入,保证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的建设,在满足国内产业需求的同时提高对外的出口量,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加速了我国现代化的建设,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姜文康.抢抓改革机遇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J].四川畜牧兽医,2014,03:10-11.

[2]王军华.浅谈如何加快发展现代畜牧经济[J].当代畜牧,2013,32:15-16.

[3]卢万宏.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现代牧业发展[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11:3-4.

畜牧业现代化篇6

经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意,召开这次全市现代畜牧业现场会。目的在于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表彰年畜禽养殖密集区先进单位,学习县大跨度发展的经验,使大家在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上深化对畜牧工作的认识,既从宏观上把握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又从微观上研究推进我市畜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和方法,进而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推进全市畜牧业发展。刚才,史东林副主任宣读了表彰决定,县、市镇、县镇进行了典型发言,在畜牧业发展上一县两镇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创新,县提出了争创“全国秸秆青贮养牛大县”的目标,市提出要争创“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县镇提出要争创“畜牧养殖第一镇”。这么宏伟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心、决心,反映出市畜牧业发展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好局面和赶学比超的好形势,希望各县(市、区)认真借鉴和学习。下面,就全市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畜牧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现代畜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我市强力实施“552”现代畜牧业发展计划,全市畜牧业在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和增长方式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开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一是畜禽养殖密集区和大中型规模养殖场发展迅猛。年,全市新建畜禽养殖密集区118个,累计达到414个,大中型规模养殖加工企业77个,累计达到294个。今年以来,全市已新开工建设畜禽养殖密集区32个,新扩建大中型规模养殖加工企业97个,发展势头良好。二是规模养殖水平大幅度提升。目前,全市年存栏2000只以上的蛋鸡场4856个,年出栏在10万只以上的肉鸡场27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猪场404个,万头以上猪场66个,其中10万头以上猪场4个;全市规模养殖场总量达到4498个,带动规模养殖户达到16万户;全市规模养殖水平达到了80%,规模养殖水平及规模质量处于全省前列。三是畜牧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年,全市畜牧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302个,吸纳社员3500多户,年交易额3亿多元。今年已新发展71个。四是投入畜牧业发展的资金大幅度增加。年,全市共投入畜牧业资金11.2亿元,各级政府投资1278万元。今年已投入资金4.8亿元,超过去年同期。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领导重视到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每年都组织召开全市畜牧业现场推进会,对全市畜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得力措施,加快发展畜禽养殖密集区和规模养殖企业。县年制定了畜牧业以奖代补文件,对畜牧业发展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各项奖补资金和配套资金约700万元,畜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年,不仅新增畜禽养殖密集区22个,而且新增投资500万元以上大型规模养殖企业10家,带动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和规模养殖水平的提高。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制定了48项优惠政策,其中18项为奖补政策,奖补资金高达1000万元,其中畜牧业奖补资金300万元。市镇、县镇都设立了乡村干部奖和乡村排队督导目标管理,每个镇投入畜牧业发展的奖励资金达20余万元,使畜牧业得到大跨度发展。二是政策落实到位。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国家扶持发展畜牧业的政策,及时落实配套资金,全市共落实扶持发展资金2900万元。在上级补贴资金没有完全到位和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300多万元用于能繁母猪补贴资金,使惠农政策得到了及时落实。三是民间融资到位。据不完全统计,年,全市各方用于畜禽养殖密集区、规模饲养场建设的资金达10亿元,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规模场达12个。市年投入畜牧业发展资金1.75亿元,招商引资2.73亿元,使该市畜禽养殖密集区和规模饲养场有了新的发展。四是协调用地到位。市人大常委会对畜牧业发展高度重视,通过多次对《省畜牧业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进行执法检查,养殖用地的紧张局面得到了初步解决。市政协非常关注畜牧业发展,经常调查、研究和督导畜牧业工作。特别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使长期困扰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较好地解决,调动了农民群众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县土地流转办公室,对符合土地流转政策,用于发展现代农业和畜牧业的,每流转土地500亩,奖补1万元,切实有效解决养殖用地问题。五是服务及时到位。市畜牧局实行了县级干部联系县(市、区)制度,畜牧系统还开展了“百名专家进百场”活动。县专门派技术人员采取包场区、定责任、传技术的方式,对养殖场(户)开展跟踪服务。由于措施到位,全市畜牧业在经济危机冲击和畜产品价格下滑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畜牧

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技术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对大家表示衷心地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与先进地区相比,与我市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相比,全市畜牧业的潜能远未得到发挥,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差。从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看,我市除市达到60%外,别的县区只有30%左右。同时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产业整体素质不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远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畜牧业标准化水平低,畜产品质量安全还存在不少问题。近几年,我市范围内虽然没有发生规模性动物疫病,但疫情也时有发生,防治重大动物疫病,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相当繁重。同时,标准化程度低,名优畜产品数量少。三是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大龙头较少,知名品牌不多,畜牧优势品种区域布局未形成,畜牧饲养基地和龙头企业规模小,加工能力低,没有形成产业对接机制。

二、严格要求、明确目标,努力构建现代畜牧业经济框架

年是“十一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实现“552”畜牧业发展计划的关键一年。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畜牧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紧紧围绕发展和提高“两大主题”(加快畜牧业发展速度、提高标准化规模水平),以全面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以健全服务体系为保障,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畜牧科技进步,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把畜牧业做大做强,为构筑我市现代农村经济新格局,推动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年,全市畜牧业的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新增畜禽养殖密集区50个,新建大中型规模养殖加工企业50个,畜禽养殖密集区和大中型规模养殖加工企业达到1000个,畜牧专业合作社达到350个,带动规模养殖户累计17万户,使畜牧业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覆盖面最广,经济效益最好,发展速度最快,贡献最大的支柱产业。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

我市畜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是加快推进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要按照《省现代畜牧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突出抓好区域化发展;要按照我市“552”畜牧业发展计划,突出抓好标准化规模发展;要按照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安排部署,突出抓好“十大亮点”工程建设。具体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坚持区域化发展。发展畜牧业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走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子。按照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区域化格局,县、县、要以大用集团、永达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肉鸡、蛋鸡生产,同时要兼顾猪、牛、羊的养殖,县、市要围绕降低生猪生产成本,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创造品牌,提高生猪产业竞争力。文峰区、龙安区、北关区、殷都区要围绕城区做文章,干精品、出亮点,在建成区以外打造畜禽养殖密集区,抓好肉蛋奶等菜篮子工程。

(二)落实政策,加大投入,坚持标准化规模发展。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猪、蛋鸡、奶牛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省政府也出台了《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制订了省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以奖代补政策;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并对进入全省畜牧业综合排序前20名的县(市)区,奖补20万元,进入全省前40名的县(市、区),奖补10万元。对全省综合排序提高10个名次的县(市、区),奖补10万元,提高5个名次的奖补5万元。各县(市、区)每年新建投资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畜禽生产、加工以及饲料加工项目达8个以上的,市政府奖补5万元。对每建成一个达到市级标准的畜禽养殖密集区奖励5万元。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市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持久有力的政策支撑。各县(市、区)要在用足用活上级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本级财政支持力度,调动社会资金,协调金融部门贷款,大力推进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处理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的标准化规模发展步伐,努力打造我市现代畜牧业发展新亮点,重点扶持德源、嘉禾、新兴、宋村肉鸡、县昌繁、、县、区健贞、威盛、宏旺十大亮点工程建设,提升我市畜牧业发展水平。

(三)创新科技,转变方式,坚持科学化发展。现代畜牧业核心是科学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畜牧业相比,在内涵、功能和定位上均有新的变化。为此,必须加快畜禽饲养方式的转变,坚持走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环境生态化的路子。一要大力组织规模化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带动、技术帮扶等综合措施,帮助农户改善生产条件,提高适度规模养殖水平。要实施标准化生产,严格按照养殖设施建设、优良品种、饮水质量、饲料兽药投入、生产防疫技术等畜牧生产标准,逐步使畜牧生产形成标准化的格局。二要开展产业化经营,其关键是发展龙头企业,特别要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形成功能强大、产业互动、多方共赢、良性发展的产业发展体系。三要实现环境生态化,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以畜禽规模养殖、沼气建设、沼气发电、生态环保零排放技术为重点,推进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使养殖达到粪便处理无害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科学化和产品绿色化。两年内,300个大中型规模养殖场必须建设沼气池,要有三分之一的规模场实行沼气发电,决不能形成二次污染。四要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推进畜牧业内部循环、畜牧业与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生产的循环、畜牧业与绿色蔬菜生产的循环,促进畜牧业朝着优质、安全方向发展。

(四)完善机制,强化队伍,加强基层动物防检体系建设。要本着完善县一级、强化乡一级、充实村一级的原则,根据经营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要求,结合各县(市、区)的实际情况,设立区域性动物防检中心站,人员、业务和经费纳入县级统一管理,具体负责辖区内的防检工作。各县(市、区)要充分认识动物防检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基层动物防检体系建设,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要完善管理机制,强化防检队伍,建立动物防检工作长效机制,特别要切实解决好基层防检人员劳务报酬问题,保障动物防检工作顺利开展。

四、加强领导,求真务实,保障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

发展现代畜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加快现代畜牧业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省政府发展现代畜牧业规划上来,统一到市政府统一部署要求上来,把发展现代畜牧业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落实责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都已明确,关键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各县(市、区)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畜牧业发展列入年度目标,明确责任,严格考核。特别是被列入省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中的优势产业集聚区的县(市)党委和政府,要抓住难得的机遇,科学制订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关键措施,切实担负起加快发展、率先突破的重任,促进畜牧业跨越式发展。

(二)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养殖水平。要加强信息服务。加大对国内外畜产品市场变化规律、发展趋势、价格走向的动态研究,及时市场供求信息,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市场指导。要加强技术服务。畜牧部门要围绕缩短饲养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疫病防控等关键技术,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辅导,提高养殖户的科技养殖水平。要加强综合服务。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引导、支持、保护畜牧业发展,发改委要向上级多争取畜牧方面的项目资金,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财政部门要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增加贴息数量,扶持畜牧业发展。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养殖场、密集区的贷款力度,支持畜牧业发展。土地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解决养殖用地,保障畜牧业发展。统计部门要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协作,为我市畜牧经济科学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的数据基础。

(三)讲究工作方法,营造发展氛围。各地要选择产业基础较好、群众积极性较高的示范点率先开展以推进标准化为主线的现代畜牧业建设。要采取互联网、广播、电视、板报、墙报、传单、标语等多种形式,加强农民养殖大户和专业户发展现代畜牧业增收致富的典型宣传,加强政府扶持政策、地方主导产业畜禽养殖标准和相关法规的宣传,增强广大农户开展标准化养殖的积极性,示范带动广大农户参与现代养殖业,迅速掀起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热潮。

畜牧业现代化篇7

加快畜牧业现代化进程,为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区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现制定出区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畜牧业完成情况

区畜牧业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一五”期间。克服了金融危机影响、养殖比较效益下滑、甲型H1N1流感突袭等困难,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规范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积极推进高产、高效、生态、优质、平安畜牧业的发展,逐步实现了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管理的转变,基本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坚持了全区畜牧业继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形势。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

全区牛存栏6.5万头,截至到2010年末。其中奶牛存栏3.77万头,生猪存栏37.2万头,出栏66万头,羊存栏19.2万只,出栏21万只,家禽存栏360万只,出栏1020万只;肉类总产6.5万吨,禽蛋总产7.8万吨,奶类总产13万吨;全区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超额实现“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畜牧业生产继续发展,畜产品质量明显改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二、十二五”畜牧业发展环境分析

区畜牧业正处于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当前。十一五”期间,全区畜牧业全面发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逐渐步入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适应资源与环境状况的都市现代畜牧业发展轨迹;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稳步上升,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十一五”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而且带动了饲料、兽药、食品、皮革、毛纺、生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民就业。

有效地改善了畜牧业生产条件。2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各项政策性资金投入增强。

良种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3科技支撑能力不时提高。市场机制作用下。畜牧科技得到广泛应用,科技进步对畜牧业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推进了13个基层化验室建设。有家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分别通过了兽药GMPGSP验收,4畜产品平安监测体系基本形成。建设并完善了区级化验室。畜产品平安监测能力进一步增强。

动物疫病监测和控制手段明显提高,5动物维护体系进一步完善。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初见效果。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防检疫体系及畜产品质监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重大动物疫病有效监控和快速处置反应机制初步建立。

(二)十二五”时期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为畜牧业发展发明了公平有序、健康稳定的环境。1各项法律、法规公布实施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平安法》等法律法规的公布实施。

补贴力度不时加大。国家近年连续在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化生产、科技应用等方面出台了大量政策措施,2政策扶持稳步推进。有力拉动了畜牧业发展;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的出台,进一步落实了养殖用地、土地流转政策。这些都为推动现代畜牧业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省城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3资源基础雄厚。一是区位优势。区最大的市辖区。更是城区东拓的主体空间和开发开放的黄金地带。二是科技优势。大学、省农科院、奥克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坐落在区,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三是良好的生产基础。全区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90%以上,拥有各类养殖小区(场)1292个,为现代畜牧业发展夯实了根基。

各类畜牧业合作组织发展到85个,4产业化经营体系基本健全。全区市级以上畜牧业龙头企业发展到8个。发展社员6000余人,80%养殖基地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之中。基本形成了以基地为载体,以畜牧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保障的新型畜牧业发展格局。

(三)十二五”时期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畜牧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1畜牧业抗风险能力亟待加强。严重制约了区现代畜牧产业化的发展。

2畜产品质量平安监管的体制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畜牧业规范化覆盖水平较低;滥用兽药、饲料添加剂的行为仍然不同水平的存在畜禽产品加工、流通环节自我检测能力较弱;养殖户和经营者质量平安意识还比较淡薄。

动物防疫基础设施、机制、体制建设还较薄弱。3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治污能力需进一步增强。4养殖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成为制约“十二五”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的存在已不能适应全社会对于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平安以及生态环境平安的要求。

三、十二五”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

以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为总抓手,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主线,以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平安畜牧业为核心,以提高畜牧业发展的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为基准,以促进农民继续稳定增收为目的不时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创新体制机制,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推动现代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畜牧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养殖效益稳定增加、畜产品质量平安可靠、资源开发利用适度、生态环境友好和谐的综合目标。

全区奶牛存栏达到6万头,总体目标:2015年。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8.82万吨、9.54万吨、27万吨,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40%15%100%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畜牧业规范化比重达到75%畜禽粪污综合处理利用率达到95%以上。完成对全区牛、猪、羊的良种登记管理,加大各类畜禽良种推广力度。畜禽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区畜牧业生产组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积极发展优质畜产品品牌基地。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体系。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体系进一步健全,建成部级无规定疫病区。

推动畜牧生产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基本任务:以优化布局、升级改造为着力点。提升畜牧产业集中度,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装备和管理水平,提升畜产品质量平安保证能力,提升畜牧业技术支撑和疫病防控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对畜禽养殖的规模化、规范化带动能力,提升畜牧执法队伍管理水平,加快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

――实现“三大”转变

也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根据我区畜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生产方式转变。集约化生产是现代化大生产的肯定要求。规划建设一批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科学、运转高效的现代畜牧园区和规范化养殖基地,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发挥人才、技术、资金的集聚效应。

统筹畜产品结构与人民群众需求结构的平衡,经营方式转变。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产销有机衔接。着眼消费水平提高,树立品牌意识,注重品种质量,不时培育名优新产品,加大畜牧业“三品”认证力度,不时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满足人民群众对品牌畜产品的消费需求,靠品牌和特色推动发展。以工业化、产业化和专业化的思路进行规划、组织和推进,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畜牧业,管理方式转变。用数字化理念来管理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畜牧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畜牧业,用现展理念引领畜牧业。

――健全“四大”体系

并按顺序组织生产的过程。围绕重点环节,一是畜牧业规范化生产体系。场址布局、栏舍建设、生产设施配备、良种选择、投入品使用、卫生防疫、粪污处置等方面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着力于标准的实施与推广,达到十化”即:选址合理化、畜禽良种化,生产规模适度化、设施现代化,生产规范化,防疫顺序化,日常管理制度化、粪污处置无害化、养殖记录档案化和产品质量优质化。建立健全畜禽规范化生产体系,加强关键技术培训与指导,加快相关规范的推广应用步伐,着力提升畜禽规范化生产水平。以规模化带动规范化,以规范化提升规模化,逐步形成畜禽规范化规模养殖发展新格局。

健全完善区、街镇、片区、示范场四级科技推广体系。二是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紧紧依托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

三是畜产品质量平安体系。

大力推进畜牧业规范化体系建设,建设生产源头监管机制。从生产源头确保畜产品质量平安。

规范畜牧投入品的生产、经营、使用。建设畜产品质量监督监管机制,以规模养殖场、屠宰场、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生鲜牛奶收购站等为重点整治对象,建设投入品监管机制。以生鲜肉、蛋、奶等为重点整治品种,开展畜产品质量平安专项整治活动。

以区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中心为依托,建设质量监测监管机制。健全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机制。

完善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建设,建设质量平安预警监管机制。实现了区、街镇、管区、村四级畜牧生产、动物疫情、产品质量平安信息常态化和网络化传输,建立起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预测预警机制。

围绕提高综合防控能力,四是畜牧业疫病防控体系。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以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为契机,重点健全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动物疫情监测诊断、动物防疫屏障等体系。

――抓好“七大”产业

大力发展奶牛规范化饲养,奶牛产业。通过现代奶业项目的带动、辐射作用。抓好奶牛小区建设;大力实施良种补贴项目,推广TMR饲喂技术、推广高产奶牛繁育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和高产奶牛配套饲养技术,提高单产水平;加快乳品加工企业的联合和技术改造,创建绿色奶业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重点抓好维维、兴牛等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规模扩张,以产业化带动奶业的发展。

推广三元杂交,生猪产业。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推行自然养猪法,发展优质瘦肉型猪;扩大规模饲养比重,实施规范化生产。

调整生产结构,禽蛋产业。要在提高产蛋率的同时。增加鸭蛋生产和鹅蛋生产,实现产品多样化。进一步推进规模饲养,实行规范化生产,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加快发展禽蛋深加工能力,提高附加值。

走“龙头+基地+农户”发展路子,肉牛肉羊产业。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尽快形成肉牛肉羊产业化生产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引进、对接加工龙头企业,搞好深层次加工增值;推广肉牛肉羊杂交改良,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肉牛肉羊生产。

培育我区种畜禽场建设,种畜禽产业。依托省农科院。不时提升优良种畜禽生产水平,为现代畜牧业继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种源基础。饲料和兽药产业。不时完善饲料、兽药企业机构人员、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建设,逐步纳入“规模化发展、规范化管理、品牌化经营”轨道。

抓好部级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区建设,牧草产业。实施优质牧草养畜工程。促进我区牧草产业发展,力争到2015年发展优质牧草6万亩,确保一头奶牛一亩优质牧草。

――实施“七大”工程

积极支持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一是畜牧业产业化提升工程。积极培育引进和壮大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加快饲料兽药工业发展,使我区饲料兽药工业在总量、质量和品种上不断提高;加强畜禽批发交易市场建设,推行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等现代畜产品交易方式和物流体系。

大力推行清洁健康养殖,二是畜牧业规范化建设提升工程。积极开展畜禽养殖规范化示范创建活动。加快建立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今后五年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引导、示范带动,依照每年建设改造20家规范化养殖场的速度,完成100家畜禽规模化示范饲养场的改扩建任务。发挥规范化示范场在规范化生产、动物防疫管理、畜禽粪污处置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推进畜禽规范化规模养殖进程,推进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

通过实施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认证,三是畜产品竞争力提升工程。大力推进畜产品认证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证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全面提升我区畜产品的质量平安水平和综合竞争力。鼓励加工企业和合作组织开展品牌创建活动,打造一批畜产品知名品牌,争创著名商标,提高畜产品附加值。

围绕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四是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工程。继续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以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为抓手,健全完善动物防疫、监测、检疫监督、防疫屏障体系,建立动物疫情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报机制。

突出抓好机场周边和济青高速公路沿线区域的优质饲料作物示范带建设。大面积推广全株玉米青贮,五是生态循环畜牧业提升工程。大力发展优质饲草养畜。进一步提高秸秆青贮的质量和秸秆的综合利用水平,2015年,秸秆养畜对全区秸秆的综合利用率达到60%左右。积极推进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加强对南部山区和饮用水源地区域的养殖小区污染治理,使其尽快实现达标排放。2015年,使全区95%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小区)实现废弃物达标排放。

推进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加强畜牧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六是畜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提升工程。坚持“引、选、繁、推”一体化。培育畜牧经济新的增长点,使科技效果和先进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加快区动物疫病监测中心监测设备的更新升级,七是畜产品质量平安提升工程。以提升畜产品质量为重点。加强街镇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快速监测能力;搞好生鲜乳收购站规范化改造提升,确保乳品质量平安。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平安监管网络,及时消除各种平安隐患。严格投入品监管,逐步建立畜产品质量平安追溯、质量平安认证、责任追究和问题畜产品召回等制度,全力打造“畜产品质量平安放心城区”品牌。

四、保证措施

(一)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畜禽良种工程、秸秆养畜、饲养场面源污染防治等投资。认真实施国家生猪、奶牛、蛋鸡等畜禽规范化养殖场区建设项目。加大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防疫检疫基础设施、疫病监测预警体系、防疫屏障体系等投入。根据国家和省市规定的检验监测任务。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开展正常的检验监测活动。

(二)强化对畜牧业的财税扶持。进一步落实强制免疫疫苗经费。积极落实村级动物防疫员补贴政策。

(三)加大对畜牧业的金融支持。金融、财政、畜牧部门要加强联络协调。创新信贷担保抵押模式和担保机制。扶持畜牧龙头企业成立担保公司,为畜禽养殖场户提供贷款担保。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机制。通过畜牧企业、畜牧合作社建立会员农户信用档案,加强会员信用考核评估管理,并与金融机构对接,扩大信贷额度,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总结能繁母猪、奶牛安全的经验,逐步扩大畜牧业平安覆盖范围,完善实施方法。

(四)落实畜禽养殖用地政策。把畜禽养殖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鼓励合理利用荒山、荒地、滩涂等发展畜禽养殖。鼓励发展不破坏土地耕作层的新型框架式畜舍建筑材料,逐步实现养殖场和农田的轮作使用。积极落实畜禽养殖用地政策,针对畜禽规模养殖的不同兴办主体和建筑性质,依照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省国土资源厅、省畜牧兽医局《关于规范畜禽养殖用地管理的意见》鲁国土资发【)等文件规定,及时料理养殖用地手续。国土资源、畜牧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合作,掌握畜禽养殖用地情况,及时化解用地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五、加强组织领导

畜牧业现代化篇8

1现代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畜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在发展中确确实实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制约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畜牧业快速发展和资金短缺、土地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畜牧企业融资难、用地难,尤其是平原地区,闲散土地急剧减少,基本农田红线不能逾越,土地流转困难,严重制约了规模养殖的发展,成为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2)生产结构不够优化。肉牛、奶牛等草食牲畜发展依然相对较慢,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种养结合不密切,循环链条不畅,畜禽养殖废弃物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大型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依然较少,产业链条短,产销衔接不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奶业出现倒奶现象等都是产销不紧密的直接体现。

3)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国内畜牧业效益低与国外畜产品价格倒挂矛盾日益突出,国外畜产品成本低,我国畜产品成本高,国外玉米、奶粉价格比国内低一半左右,必然导致进口量增加。目前,国外优质低价畜产品对国内畜产品冲击已经显现,导致我国畜产品处于弱势竞争地位,将会引起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

4)养殖粪污治理任务艰巨,大部分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不完善,或是根本没有处理设施,不仅造成有机肥资源的浪费,而且给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甚至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

5)大型养殖企业扩张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无序性,生猪规模场发展表现尤为突出,造成生猪生产过剩,生猪价格低位运行,致使养殖企业亏本经营长时间难以扭转。

2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措施

在今后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中,要结合本地实际,秉承科学发展观,大力调整畜牧业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拓展完善产业体系,搞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深入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提升畜牧业标准化、产业化和信息化水平,促进畜牧业由数量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把标准化规模养殖作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环节来抓,利用国家支持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政策,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要求,对中等规模以上养殖场(区)进行标准化改造升级,逐步达到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分离,净道、污道分离,辅助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管理规范。

2)加强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是增加附加值、提高产业效益和竞争力关键环节,是现代畜牧产业体系的战略重点,按照“产品精、品牌响、增值高”的要求,加快经营创新、产品升级和品牌推广,提升加工层次,丰富加工种类,通过努力,形成不同层次、种类齐全的畜产品加工体系。

3)推进生态养殖工程。加强农牧结合,促进生态发展,指导养殖场户改进畜禽养殖栏舍结构和生产设施,推行生态养殖、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等工艺技术。支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与之相配套的沼气池等粪便处理设施,在有条件的大中型养殖场实施沼气发电项目。推广养殖-沼气、种养结合等模式,促进循环经济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4)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带动。首先要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在做好现有建设项目基础上,及时了解、掌握并积极争取国家、省产业政策和项目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步伐。其次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学习外地招商引资的经验和做法,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联系,吸引外地畜牧企业来投资兴业,为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5)强化科技支撑。畜牧部门要把干部职工的全员培训和轮训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集中轮训、远程教育、网络视频授课等形式,广泛开展培训活动。

6)合理规划用地。国土部门在国土资源综合利用规划中,要根据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畜牧业对农民增收的重要性等因素列出畜牧用地规划。规模场建设要充分考虑土地粪污消纳能力,政府要出台相关法规,既要考虑规模养殖发展空间,又要避免规模养殖无序发展。

上一篇:矿区地质灾害的治理范文 下一篇:公路地质灾害防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