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3-10-16 02:01:33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篇1

(一)新型教育智库的服务目标建设

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首要工作,就是明确自身的服务目标,做好服务定位工作。新型教育智库,是教育智库在新时代下的表现形式,但服务于教育领域的根本目标是不变的。所以,为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宏观教育的发展战略提供合理化建议和决策依据,是新型教育智库的首要任务。此外,新型教育智库也应该能够对国际、国内的教育热点、教育难点进行准确把握,能够对教育战略的实施细节提供最佳方案。新型教育智库,应该能够为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服务,并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各领域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为了实现卜述服务目标,新型教育智库应该同时从宏观教育发展和细节教育方案两方面开展工作,既注重战略性工作又注重细节性工作。

(二)新型教育智库的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新型教育智库构成的基本元素,因此人才队伍建设是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核心工作。能够进人新型教育智库的人才,首先应该要德才兼备,尤其是“德”的要求占有重要地位。新型教育智库人才德的体现,一方面要敢于建言,客观公正地给出建议,不能在关键问题卜畏首畏尾、闪烁其辞;另一方面是抱定为智库服务、为教育事业服务、为国家长远发展服务的理想,而非提升个人知名度、增加自身光环,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尊重他人意见、积极同他人合作。

从人才队伍的具体构成卜看,新型教育智库应该注重新老结合,既发挥老专家的教育经验,又借鉴年轻学者的新思维、新意识、新理念。同时,教育智库的人才队伍,一定要实现多领域交叉,从各个行业引进专家学者,而绝非教育行业这一个领域。

(三)新型教育智库的组织制度建设

组织制度建设,决定着新型教育智库能否长期健康发展。其中,首要任务就是确保智库人才队伍、领导位置的有能力者胜任。教育智库是一类特殊智库,其中的专家学者都有从事教育工作或具有长期受教育的经历,恩师、学长的关系错综复杂,名气、地位往往决定着话语权。要保证新型教育智库发声的客观公正性,就必须摒弃这种靠名气说话的传统,让真正对教育事业发展、对国家各领域发展有益的声音成为整个智库的声音。

此外,在专家聘用方面,要采取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既有专职人员也有兼职人员,既有长期聘用人员也有短期聘用人员,全面提升智库人才队伍的流动性,实施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四)新型教育智库的孵化机制建设

新型教育智库,是为教育领域乃至其他各个领域提供合理建议的智慧源泉,是一种典型的科技人才和科学人才基地。要确保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可持续发展,也需要提供相应的孵化机制。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篇2

自1956年人工智能概念在达特茅斯会议提出以来, 人工智能的发展超出了人们的想象:1997年, IBM超级电脑深蓝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2016年, 由Google旗下的深度学习公司Deep Mind开发的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 Go战胜了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 这件事轰动了全世界[1]。随后有关人工智能的热点应用不断推出, 比如无人驾驶、智能医生、语音与人脸识别等, 让我们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应用已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教育领域, 人工智能应用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比如2017年高考期间, 机器人艾达挑战高考数学, 10分钟就答完, 获得134分, 激发了教育领域对人工智能的巨大热情, 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的忧虑与反思[2]。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提出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在2030年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先后从国家层面人工智能政策规划, 将人工智能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国际竞争的新动力[1]。

1 人工智能定义和发展阶段

人工智能的英文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简称AI, 人工智能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 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权威的说法认为[3]:人工智能是关于人造物的智能行为, 主要包括知觉、推理、学习、交流和在复杂环境中的行为。人工智能的长期目标是发明出可以像人类一样或能更好地完成以上行为的机器, 短期目标是理解这种智能行为是否存在于机器、人类或其他动物中, 所以它包含了科学和工程双重目标。根据其功能强弱, 人工智能分为三类, 即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还有超级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 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主要以命题逻辑、谓词逻辑等知识表达和启发式搜索算法为代表;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 提出了专家系统, 同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算法研究发展迅猛, 伴随着半导体技术计算硬件能力的逐步提高, 人工智能逐渐开始突破;第三阶段是自20世纪末以来, 尤其是2006年开始进入了大数据和自主学习的认知智能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也开始增多, 特别是深度学习算法在语音和视觉识别上实现了巨大的突破[4,5]。人工智能的技术体系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即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以及人机交互等。当今击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的Alpha GO主要应用了机器学习中的深度学习算法。

2 人工智能应用状况与反思

2017年, 阿里的无人超市落地杭州, 进店、挑选商品、付款支付一气呵成, 消费者几乎在完全自主的状态下完成购物。与此类似, 昆山富士康公司裁员6万名工人, 全用机器人代替。京东、淘宝引入的智能机器人替代了原来的仓库管理、人工客服等岗位。因此有学者悲观地断言:在人工智能时代, 因为很多职业岗位或技能将被智能机器人所代替, 职业院校毕业生很有可能面临毕业就失业的窘境。笔者认为, 我们不应该重蹈历史上英国制定的限制汽车推广使用的《红旗法案》的悲剧。正是这个在今天看来毫无道理的, 但却持续了三十年的法案让德国和美国的汽车工业完全赶上来, 最终远超英国。人工智能应用必将淘汰或替代很多现有就业岗位, 但同时又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这是一个伴随着产业智能升级的、长期的艰难过程,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 这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3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为了更积极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 除了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科学指导和政策、经费支持之外, 建议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规划。

3.1 解放思想, 更新理念与制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提出, 人工智能走向2.0阶段的真正原因是世界正从原来由人类社会与物理空间构成的二元空间, 向着由物理空间、人类社会与信息空间构成的新三元空间演变[6]。因此, 职业教育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入人工智能等相关理念和技术, 同时其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内容、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都需要做出相应的改进。比如当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非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安排中, 信息技术类课程课时偏少, 数据处理、编程类或人工智能课程几乎没有, 这样的安排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同时适当减少将来可被人工智能应用替代的技能课程的课时, 比如电算会计、环境监测等。

3.2 善用人工智能, 提升教学与管理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 教师们现有的重复性工作和大量数据积淀的教学任务, 比如批改作业或阅卷或课堂考勤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因此, 教师能腾出更多的时间, 更充分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从而为学习者提供更精确的个性化学习服务, 教师也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优化教学评价方式, 补充教学资源, 减少备课重复性工作, 提升教学效率, 真正地做得因材施教, 同时学生们的学习方法和方式将不同程度地得到重构, 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在线学习平台大量出现, 不同的学校、学科及专业课程不再封闭, 学习时时处处都可以进行, 碎片化与个性化学习将日益普遍。教师能完整地跟踪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比如学生上课是否睡觉、是否玩手机、是否在教室里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等, 都能够根据监测数据进行智能解析, 有利于更有效、更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大部分课程考试将全部自动化, 考生资格审查利用人脸识别、监考与阅卷都由智能机器来完成。上述人工智能给教学带来的这些变化既需要网络硬件设施和相关软件系统来支撑, 更需要职业教育的教师们继续提升信息技能、深化和加强信息素养。

3.3 深化产教融合、优化实训筑牢就业

在人工智能时代, 职业院校应与相关行业统筹发展, 深化产教融合, 拓宽企业参与的途径, 深化引企入教改革, 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 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 推动学校就业与企业招工无缝衔接。比如职业教育将出现新师徒制, 行业领域的行家里手将通过互联网以VR或者AR技术言传身教的方式, 带领规模庞大的徒弟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与实践。

3.4 完善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体系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深入推广, 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所掌握的技能如果不及时进行充电升级, 中低端的重复性强的工作将面临被智能机器人不同程度进行替代的危险。所以对于不少技能岗位, 守着一门技术吃一辈子老本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因此, 职业教育要继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为职业教育学生的充电升级铺就一条纵深的通道。

3.5 人文教育为道, 智能教育为用

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 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将被机器替代, 人们将从重复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转去从事更具有创造性、创新性或者更具有情感类的工作, 这些工作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因此, 职业教育更需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是做人之道, 在此基础之上激发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 促进跨界思维的形成, 更好地掌握人工智能时代的相关职业岗位知识和相应的智能技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霍金曾说:完全人工智能的研发可能意味着人类的末日。Tesla汽车和Space X公司创始人马斯克说:我们必须非常小心人工智能。如果必须预测我们面临的最大现实威胁, 恐怕就是人工智能了[7]。一群没有良好道德水平的, 但掌握了智能技术或设备的人们是危险的, 所以职业教育应该从学生入学起就开始, 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热爱社会、热爱生活、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只有这样, 人工智能应用才能更好地服务人们、造福社会。

4 结论

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又深刻地改变我们的教学、生活和工作方式, 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职业教育在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变革时, 须要从国家政策、理念与制度、教学管理、产教融合、终身学习等方面做好应对, 切实地把握人文教育之道对智能教育之用的统领原则, 培养能很好地掌控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谢青松.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转型和发展[J].教育与职业, 2018 (8) :50-56.

[2]苏令.人工智能来了, 教育当未雨绸缪[EB/OL].[2018-05-15].

[3]Nils J.Nilsson.人工智能[M].郑扣根, 庄越挺,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4]王璐菲.美国制定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J].防务视点, 2017 (3) :59-61.

[5]贺倩.人工智能技术在移动互联网发展中的应用[J].电信网技术, 2017 (2) :1-4.

[6]车明朝.智慧无界赢领未来:人工智能2.0时代下的教育发展第三届中美智慧教育大会观感[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 (10) :5-14.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篇3

关键词:智慧教育;多媒体;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3-0072-03

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经常会听到某高校建成了“智慧教学环境”或“智慧校园”,甚至有些高校进行了简单的信息化教学设施的改造,也冠名为“智慧教育环境”建设。是技术发展太快,还是概念炒作呢?或者是人们对“智慧教学环境”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智慧教育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现阶段已经建成的智慧教学环境进行了实地调研。希望通过开展此项研究找到当前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为今后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提供建议。

一、智慧教学环境的内涵

今天我们所说的智慧教育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智慧地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①对环境透彻的感知力,通过利用物联网等实现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②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在有线和无线网络支持下,利用先进的系统协同工作实现全面互通;③深入的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获取智能化的洞察并付诸实践,进而创造新的价值。[1]

《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中》指出,智慧学习作为一类学习系统,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来全面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测评学习结果,有效支持人们的终身学习、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可以实现人们能够在任意时间(Any time)、任意地点(Any where),以任意方式(Any way)和任意步调(Any pace)(简称4A)进行学习,这类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学习者轻松地(Easy Learning)、投入地(Engaged Learning))和有效地(Effetive Learning))(简称3E)学习。[2]

我国学者祝智庭教授认为:智慧教育的真谛就是通过构建技术融合的学习环境,让教师能够施展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能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美好的发展体验,使其由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从而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强的行动能力、较好的思维品质、较深的创造潜能的人才。[3]

通过对上述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智慧教学环境的基本条件是对环境的感知、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深入的人工智能;智慧教学环境中主要用到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感知学习环境和学习者特征、营造学习情景,主动提供学习资源、自动记录和评价学习结果;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为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强的行动能力、较好的思维品质、较深的创造潜能的人才,提供环境保障。

智慧教学环境主要具有如下特征:①ρ习者和环境的感知,比如,通过一些传感设备(物联网)实时控制教室的温度、湿度、亮度等,为学习者提供最为舒适的学习环境;②个性化资源的推送,在智慧教学环境中,可以实时感知学习过程,并主动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③对学习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智慧教学环境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记录与分析,可自动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和学习情况,并产生相应的学习报表或者学习建议;[4](4)智慧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

二、智慧学习环境的建设现状

当前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部分高校已经建成了智慧教学环境示范区。为深入研究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应用情况,笔者对部分高校的智慧教学环境示范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当前的智慧教学环境可分如下几类:

1.普通多媒体教室的改造升级

在已经建设成功的“智慧教室”中最为初级的是普通多媒体教室的升级版,此类教室只是对普通多媒体教室进行了装修和改造,使得教室中的座位灵活、舒适,其多媒体设备配置更加先进。当前改造成功的多媒体教室中基本都安装了高清投影、交互式电子白板或互动式大屏幕、无线扩音系统等。

2.课堂互动工具应用型

当前智慧教室中的互动系统种类繁多,比较常见的主要包括:利用台式电脑通过局域网进行互动、利用Internet进行远程的互动教学、基于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互动系统:

(1)基于台式电脑的互动系统。这种类型的教室中,每个学生座位上配有一台台式计算机,通过相关的互动软件,可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网络环境下的实时互动交流,包括教师单独辅导,下发、上传资料等。

(2)基于网络的远程直播、互动系统。为实现跨校区之间、跨区域之间的教学直播互动,部分院校建设了“远程直播”教室。在此类型教室中通过高清摄像机、直播管理系统,可实现远距离直播、互动等功能。此外,通过录播控制系统,也可以实现对教师授课过程的自动录制和保存。

(3)基于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课堂互动系统。有些学校的“智慧课堂”可以看到基于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互动系统,此类互动系统可以让师生之间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互动,下发、上传资料,也实现了学生实时投票、抢答等功能。另外,此类课堂互动系统已经初步实现记录课堂教学过程,并对授课情况可进行初步分析与统计。

3.教学资源库及社会化软件应用型

(1)有些地区或学校建设了相应的资源库或学习平台,便称之为智慧教育环境。

(2)还有些学校可利用微信、QQ等社会化软件实现新生注册、宿舍查询等功能,他们把这些社会化软件的简单应用说成了智慧校园。[5]

4.环境友好型

(1)教学环境的提升

部分智慧教学示范区中教室颜色鲜艳、明亮,走廊和学习区温馨、清爽,桌椅板凳舒适、灵活,教室里面配置了中央空调、电动窗帘等,整个示范区使学生能感受到愉悦、清新。但在信息化智能技术的应用方面,很少看到大数据分析系统、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技术的应用,因此,这些环境也难以称为智慧教学环境。

(2)物联网的初步应用

有些学校建成的“智慧教室”中开始使用一些初级的物联网设备,比如,显示温度、湿度、照度等参数设备。仅仅使用一些物联网设备也难以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

5.综合应用型

一些学校智慧教室中综合了各种前沿技术,我们似乎看到了智慧教育的影子。此类教学环境中:教室实现有线和无线网络的全覆盖;教室外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和RFID考勤机,这些系统采集的数据可直接传送到教务系统;可以感知教室的温度、光线等,并可实现自动控制;开发了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库和移动学习管理系统;此外,还有智能控制系y、增强现实的互动演示和视频会议系统、自动录播系统等。[6]

三、现阶段高等院校智慧教学环境“智慧”的缺失

通过对智慧教育内涵的研究,结合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现状,发现现阶段“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还没真正实现“智慧教育”。下面笔者对照智慧教育的概念与特征,从环境建设、技术的运用以及对人才培养的支持等方面对现阶段的“智慧教学环境”加以分析:

1.对环境和学习者的感知

感知学习情景涉及学习者特征分析、传感器技术和自动推理等方面的应用,通过信息采集、动态建模和情景推理三个模块来实现[7],要感知学习情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智慧教学环境中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处在最初级的对基本环境的感知方面,比如,温度、湿度和光线的感知,缺乏对物联网的深入应用。要实现对学习者特征的自动识别,必然用到人工智能、学习分析等技术,但在目前的智慧教育环境中还没有看到成功案例。

2.智慧教育资源的提供

智慧资源是指以培养具有21世纪生存技能的智慧创造者为目的,支持智慧学习和智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泛在性、情景感知性、联通性、进化性、多维交互性和个性化智能推送等核心特征的新型数字化学习资源[8]。在智慧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首先,用到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其次,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向学习者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精准推送;第三,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全面感知学习环境,利用VR技术营造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在当前建设的“智慧教学环境”中,虽然可以看到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工具,但它们并没有达到智慧资源的标准。

3.对学习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Siemens认为学习分析是:“关于学习者以及他们的学习环境的数据测量、收集、分析和汇总呈现,目的是理解和优化学习以及学习情境”[9],学习分析必然会用到学习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目前我们看到的是一些授课软件对课堂的记录与初步的数据统计,并不能达到学习分析的标准。在对教学过程的记录过程中,通过自动录播系统,可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自动录制,但这种记录只能是机械的记录,缺少智能成分。

4.对教育目标的实现

智慧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即“要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要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10]。要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智慧教学环境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要改变知识产生、传播和管理的方法和模式,让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其次,要支持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第三,要营造良性的教育生态环境,使学习者能随时、随地开展所需的学习。显然目前的“智慧教学环境”还不能支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因此还难以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

四、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目前建设的很多“智慧教学环境”只能说是现代教育环境,还不能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要真正实现智慧教学环境,还需要在教育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方面大幅提升。结合上述分析,本文对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提出如下几点认识:

1.强化顶层设计,准确定位,系统规划

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校园环境、教室环境、硬件设施、软件系统,甚至还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学生的学习习惯、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首先需要明确目标,强调顶层设计,对我们将要实现的目标进行系统的规划。

2.遵从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过程中还伴随着教学方法、理念的转变。因此,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应该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分阶段开展,循序渐进地做好每个阶段的工作,最后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智慧教育。

3.明确智慧教育本质,平心静气,不忘教育根本

智慧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更优质的环境、更人性化的服务。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必然用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智慧教学环境必然能给师生提供更便捷的教与学支持,让学生可以开展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意方式的学习;智慧教学环境必然给师生提供丰富的、个性化的资源和及时的教与学的分析报告;智慧教学环境可以支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满足了上述条件才可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切不可将简单的环境改造、软件应用和资源建设冠名为智慧教学环境。

五、结束语

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系统的规划,盲目的、填鸭式的建设只会造成对人力、财力的浪费,不利于智慧教学环境的应用;而把普通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冠名为“智慧教学环境”是对“智慧教学环境”这一概念的滥用,这样不利用智慧教育的良性发展。在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中,我们应该在认清现状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站在教学理论和技术的前沿脚踏实地,不断追求,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教学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地球赢在中国[EB/OL].https:///services/multimedia/smarter_ planet_zh_cn.pdf.

[2]黄荣怀等.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中[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2015.9.

[3]祝智庭.智慧教育新l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6(2):18-25.

[4]黄荣怀等.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8-9.

[5]陈琳,王蔚,李佩佩,李冰冰.智慧校园的智慧本质探讨――兼论智慧校园“智慧缺失”及建设策略[J].远程教育杂志2016(4):17-24.

[6]聂风华,钟晓流,宋述强.智慧教室:概念特征、系统模型与建设案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7):5-8.

[7]张永和,肖广德,胡永斌,黄荣怀.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情景识别――让学习环境有效服务学习者[J].远程教育杂志2012(2):85-89.

[8]郑旭东,杨现民,岳婷燕.智慧环境下的学习资源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4):27-32.

[9]Siemens,G..Learning Analytics a Foundation for Informed Change in Higher Education[DB/OL].[2013-01-17].http:///gsiemens/learning-analytics-educause.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篇4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历史虽然只有短短的50余年,但是它作为信息技术的前沿领域,对社会经济和发展的影响却越来越大。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许多国家意识到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必要性,努力把人工智能列入技术类教育的教学内容中。作为师范类院校,教授人工智能课是有必要的。? 

(1)为部分优秀的学生将来做更深入的研究打坚实的基础。在面向知识经济的今天,研究获取、表示和使用知识的人工智能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人工智能研究被列为中国高技术领域的重点之一。以专家系统为代表的智能化系统在信息技术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和智能化系统的研发,不仅是计算机科学的应用,也是促进各学科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使人工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普及和深入,教育重心必须要下移,即从研究生教育向本科教育普及。开展本科层次人工智能普及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在本科高年级开设相关选修课。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高等院校的育人和科学研究功能,而且能为学生拓宽专业路径,扩大自主学习空间和发展个性创造条件,同时也为营造一个使学生不仅有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且具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环境。? 

(2)为将来从教的学生积聚大量的知识。英国早在1999年,人工智能课程已经作为选修课出现在中学的信息与通讯技术(ICT)课程中。许多中小学还通过机器人竞赛活动来激发中小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的兴趣,使学生不仅提高了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多种思维方式,获得了更多的创新空间。美国现行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中,将人工智能的内容作为“媒体与技术”层面对12年级学生的要求。澳大利亚的部分中学开设的信息处理与技术课程,人工智能、信息系统、算法和程序设计、社会和伦理道德、计算机系统分别作为5个主题共同构成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该课程的大纲中规定,人工智能部分的教学内容在高中第3学期为12年级的学生开设,教学时间为10周。? 

在我国,多年以来中学奥林匹克信息学竞赛中一直包含有人工智能相关的题目,涉及启发式搜索、博弈、智能程序设计等问题。2003年4月,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首次在信息技术科目中设立了“人工智能初步”选修模块,标志着我国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的正式起步。? 

我国的新课程标准颁布后,教育部评审并通过了分别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广东高教出版社、地图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和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5套高中《人工智能初步》教材,并开发了相应的教辅材料,包括教师用书和配套光盘等。为了配合中学人工智能课程的实施,国内也推出了一些适合中学生学习与体验的人工智能软件和网络资源。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也逐步关注中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开展并将其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选题。一些师范院校适应形势要求,已为师范生开设了与此相关的选修课程。? 

2 人工智能的教育及教学条件现状? 

通过对本人多年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我校的《人工智能》课程教育现状可总结为如下几点:? 

(1)理论知识充裕。但与实践相脱节,特别是在智能科学技术的教育教学方面。尽管知识面相当广泛,而人工智能理论的普及教育以及智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仍然十分滞后。? 

(2)同其它普通高等院校一样,在本校,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尚未普及,甚至比不上其它院校。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创造精神。? 

(3)缺乏配套实验教材,实验教学内容缺乏,无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开设实验项目,才能使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具有研究性和综合性。? 

(4)对中小学智能教育的深度及教学方式、教学特点缺乏研究。做为师范类院校,我认为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要紧抓中小学智能教育的特点对师范类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与培训。? 

相对于教育现状,我校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条件现状要稍好一些,其状态如下:? 

(1)教材使用部级规划教材,此教材非常系统地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技术,适合本科及研究生使用。在我们的授课过程中,也会适当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国内其他先进教材,如中南大学蔡自兴教授的《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等。? 

(2)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准备了多种类型的扩充性学习资料,加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包括:课程相关杂志和书籍目录,以及部分重要的参考文献,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网络资源如优秀BBS、新闻组、网址等。 它们包括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本领域研究的前沿动态等。 使用表明,学生非常乐于查阅这些资源。 使学生能通过使用这些资源进行一些人工智能程序设计,探讨一些问题,在课堂讨论中展示他们的收获。? 

(3)校园网的普及与不断优化使本课程有优良的实践性教学环境,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我们拥有较充足的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室,为实现本课程教学提供了物质保障。在网络资源建设方面,全校办公室、教室、学生宿舍和教师宿舍都以宽带网相连,这些硬件设备对本课程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本课程教学质量得以明显提高。? 

3 人工智能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针对我们现在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存在许多不足,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偏重理论讲解等,为此,提出以下教学方法的改革:? 

(1)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受到学生兴趣和参与意识的影响。一般来讲,《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前沿课程,开始学生学习兴趣很大,当开始接触到抽象理论知识及部分算法时,学生往往感到不易接受。 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包括鼓励学生参与某部分知识的扩充性资料查找,预留一定时间请学生负责对此内容进行讲解,布置学生对某个基本成型的实验进行纠错及验证,降低问题解决的难度。学生因此产生兴趣从而做更深度研究。? 

(2)进行启发式教学。 我们可以尝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求解这些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和解决方案,然后摆出教材中的解决方案,并与同学所提出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比较,这足以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课堂辩论与交互式教学。 组织课堂辩论,讨论的议题可定位为譬如人工智能是否能超过人类智能等有争议的问题。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激发了学习潜能,明确了学习目标。当然师生间的交流方式还有很多,如邮件互发、QQ留言等,也可在课程网站中的互动平台进行交流。? 

(4)分层次因材施教。 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对每个具体学生的学习进度、课堂作业情况进行及时评估,对学生提出进一步的学习建议和指导, 实现个性化的教学。 对优秀学生探讨,可以在教学设计和实验设计中要求其选作部分探索性、创新性的功课和实验,以发挥学生个性优势。对于有意于将来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学生可以在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现状等知识层面对其做问题讲解。而那些看似缺乏兴趣的学生,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手段如播放人工智能相关电影及科学小片引起其兴趣,实行逐步引导的教学过程。? 

另外,我们可以尝试双语教学。 采用中文教材和讲授的同时,注重在课程中的关键词同时用英文表示,并适当指定英文参考短文和英文参考书。使学生能够接触国外文献资料,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获得更宽广的知识。我们也可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一些人工智能网络上的虚拟实验给学生进行课外上网练习,从而使学生了解算法的具体运行过程, 通过参与达到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方法和技术。? 

 

根据现有的条件,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丰富表现形式,利用网络课程的交互性、情景化等特点,构筑以学生为主体的《人工智能》课程现代教学模式。 对于抽象知识,可通过动画和视频演示,通过声音和图像展示人工智能的历史、人物和前景,做到学生直接而深刻地看到知识的内涵外延。网络课程能较好地实现交互并使学习过程情景化,通过网络课程的课堂练习和章节练习,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学生提出学习建议,从而提高学生的研究力和创新力。我们也可以给学生播放中学《人工智能》课程课堂教学录像,以使学生看到初高中学生的知识范围及深度;同时给学生播放现有的《人工智能》科学成果,让学生看到理论背后的实践;也可以播放科幻片,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从而有兴趣把人工智能作为将来深造的方向。《人工智能》是一门较新的课程,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要靠教师,也应增加硬件设备的投入。如果人工智能能采用智能辅助教学系统或机器人辅助教学过程逼真、形象,一目了然,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尤其是提高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人工智能实践教学设计的探讨? 

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量开设一些实验和设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降低理论的抽象度,提升理论的实用性。在近两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适量加入一些人工智能语言的教学过程。例如,在讲解了“野人与传教士过河”等问题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使用Visual Prolog或者C ?++?对算法进行实现;在讲解 TSP 问题的遗传算法解决案例后,指出编码方案、初始种群大小、进化代数、交叉率变异率等因素对求解结果的影响,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来分析、理解这些问题,并提出“寻找更有利的解决方案”等问题。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后,为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会在课外主动查阅相关文献、相互讨论以实现他们所设计的方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善于钻研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熊德兰,李梅莲,鄢靖丰.人工智能中实践教学的探讨[J].宿州学院学报,2008(1).? 

[2] 何元烈,汪玲.“Visual C ?++?”在“人工智能”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3] NEGNEVITSKY M.人工智能:智能系统指南[M].顾力栩,沈晋惠,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篇5

[关键词]人工智能;中学辅助教育;教育资源

[DOI]10.13939/ki.zgsc.2016.36.197

1 中学教育现状

教育乃立国之本,而中学教育乃是重中之重。一方面,中学生处于青春的成长期,各项综合素质逐渐完善中,中学教育意义和责任重大;另一方面,中学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为主,仍然需要面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中考”“高考”,中学教育很大程度左右了学生的未来。

目前的中学教育资源,分为公共教育资源――公办/民办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私人家教、补习班等,有如下两个特点。

1.1 学生得到的公共教育资源不足

学校班级结构的构成是:一名班主任教师,多名科任教师。在大多数学校中,无论是班主任教师,还是科任教师,均会承担其他班级的教学任务。可以看出,教师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加上“中考”“高考”的上线压力,教师往往会将有限的精力分散关注在所有的学生上,每个学生得到的公共教育资源并不多。

1.2 学生获取的社会教育资源不公

学生若在学校无法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将不得不转向社会教育资源去求助。据统计,学生参与社会教育资源的成本在200元/小时,学习费用成本过高,进一步造成普通学生的社会教育资源也无法获取。

本文要探讨的,正是通过人工智能这一现代信息化技术,构建智能辅助学习系统,使中学生能够获取到更多、更公平的教育资源。

2 智能辅助学习

2.1 人工智能简介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运用计算机模拟和延伸人脑功能的综合性学科,能够对人的意识、思维等信息过程进行模拟。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大数据技术的成功应用,人工智能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展现出蓬勃的冲击力。以谷歌围棋机器人“阿尔法”、微软助理机器人“小娜”等为代表的虚拟智能机器人,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具备超过常人的智能。

在国内,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表现得越来越活跃,尽管人工智能并不是为教育专门研发的,但是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使得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教育的智能化一直是教育界和教育技术领域的理想和目标。

2.2 智能辅助学习系统

智能辅助学习系统,其表现形式是能够为每个学生,配备一个虚拟教师。学生能够通过电子设备(如手机、计算机),与虚拟教师进行交流对话,咨询虚拟教师各学科的问题,并得到有效的学习辅助。

该智能辅助学习系统,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2.2.1 虚拟教师跨学科能力

与传统的教师专一某一学科不同,虚拟教师并没有学科边界划分。只要学习系统研发出某一学科的学习算法,该虚拟教师就能够获取该门学科的能力。

2.2.2 虚拟教师深度自学习

虚拟教师的“智能”来源于三方面。一是学生基本信息档案,该档案涵盖了从小学教育开始的学科成绩、综合能力、爱好特长等,虚拟教师得到学生的人物画像。二是虚拟教师对学生的自学习,每一次双方的沟通交流,虚拟教师都能够不断更新发展学生的画像。三是虚拟教师对学校课堂内容的自学习,虚拟教师并不是独立于学校教育存在的,而是作为学习教育资源的一个补充,虚拟教师能够掌握课堂进展、作业部署、考试动态等信息。

2.2.3 接近自然语义的沟通

学生与虚拟教师之间,可以通过自然语义的语音和文字进行沟通,如 “今天数学作业第2题不会”“《荷塘月色》全文中心思想是什么”“Lets start a conversation”等。其他计算辅助手段为补充,如上传某道数学题图片,虚拟教师通过图形识别匹配,给出该题的解题思路和讲解。

2.3 优势分析

智能辅助学习系统,有三大核心优势。

一是“即学即问”,相比目前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只有有限的时间与教师交流,在智能辅助学习系统中学生将不受空间、时间限制,随时随地可以与虚拟教师互动,获取充足的教育资源。

二是“定制教学”,相比目前的教育形式,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一对多的关系,教师不可能专为某个学生定制教学方案,在智能辅助学习系统虚拟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一的关系,虚拟教师能够更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最佳学习方案。

三是“受众广阔”,相比目前的公共教育资源紧缺、社会教育资源费用昂贵,智能辅助学习系统一旦推广,受众学生可无限增加,边际效应非常明显。并且计算机系统设计特有的水平扩展能力,能够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而增加,支撑广大的学生辅助学习。

2.4 前景预测

笔者比较看好人工智能在中学辅助教育中的落地前景,除了前文所述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为中学教育带来的价值外,当前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也非常有利。

第一,未来10年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会大幅增加在教育信息化产业上的投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相关规划相继出台,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都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产业的投入,人工智能+云计算是重中之重,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必将教育信息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教育信息化逐渐成为风口,根据前瞻产业研究《中国在线教育市场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2015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大约为479亿美元,而这一数字在2020年预计将增长到504亿美元。这个持续迅猛增长的市场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创意和资本,教育领域中的人工智能也很快会成为热点,涉足其中的高科技公司也会越来越多。

3 结 论

本文通过智能辅助学习系统,探索了人工智能在中学辅助教育中的一个应用。虽然没有介绍具体的技术实现、系统研发,但对现状痛点、应用前景做了综合性分析概述,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教育领域的融合开放,本文探索的这个应用将实现于市场,使广大中学生能够获取到更多、更公平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何维贵.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打造高效课堂[J].广西教育(中等教育),2013(6).

[2]王斐.人工智能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4).

[3]吴文铁.人工智能教育对于培养中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4(35).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篇6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加快了现代化城市发展步伐,促进了多元智力理论的发展,增加了多元智力理论和通信工程信息人才建设工作的联系,提高了我国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本文主要就多元智力理论在通信工程信息人才建设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

多元智力理论;通信工程;信息人才建设;应用

前言: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作用,一个国家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人才。为了满足现代化我国不同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满足当下通信工程信息人才需求,一些研究人员开始把元智力理论和通信工程信息人才建设结合发展,增加了对人才这一主体的关注度,把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进行分层次的评判,来提高通信工程信息人才的质量和专业知识水平。

一、把学习内容进行分类化教育

多元智能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以人为主体的基础上,因此,对于多元智力理论在通信工程信息人才建设中的应用来说,对于教学内容的构建,需要保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对多元智力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处理和教育,增加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增加通信工程信息人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来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类型人才的发展需求。现阶段,通信工程信息人才教学中,多元智力理论在通信工程信息人才建设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整合性的关联网,结合信工程信息人才的主要特征,把主要信工程信息教育知识点,来利用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与移动技术、宽带网络和数字技术来进行教育和处理,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性,可以对不同信工程信息人才教育内容和知识点进行优化和完善,增加了不同板块和不同系统的联系性,利于培养信工程信息专业性人才,提高信工程信息人才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二、把教学方法进行分类

多元智力理论在通信工信息人才建设中的应用,在实际应用时,要对教学的方法进行分类化处理。对通信信息人才和培养和教育,利用分类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育,主要是针对每个不同的个体来教育,因为每个人都具有自身的优势,每个个体都具有自身的弊端。因此,对于通讯信息人才的无法建立在统一模式的基础上,来进行教育。如果对不同优势和劣势的人才,利用统一方式进行教育,将会降低人才的教育效果和质量,所以,多元智力理论在通信工信息人才建设中的应用时,在进行教育前期,要增加对每个个体的了解,利用分类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和培训。例如:教师在进行教育时,为了增加多元智力理论在通信工信息人才建设中的应用效果,增加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育人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来进行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增加培训和教育课堂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其次,教师也可以利用互动教学方法来进行教育,来对不同个性特点和具有不同优劣势人才的进行教育,在教育和培训前期,给予学员讨论的命题和话题,把学员划分成不同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在学员讨论后,教师做出总结和评价。最后教师可以依据多元智力理论在通信工信息人才教学的主要特点,来利于智能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逻辑和数理教学,来增加不同板块之间的交换性,对不同知识进行整合,保证每个学员可以依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来学习多样化的知识,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增加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

三、增加教学评判的全面性和多样性

为了保证多元智力理论在通信工信息人才建设中的应用效果,为保证多元智力理论教育有效性,教师在利用分层的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化教学后,为了保证多元智力理论教育效果,教师要及时的对多元智力理论教学情况进行评判,增加评判的全面性和作多样性,对培训人员进行日常的工作和学习的评判,来判断培训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来发现通信信息工作人员的优势和劣势,来进行针对性的多元智力理论培训。其次,对于多元智力理论教育人员来说,其在实际评判过程中,要明确自身的评判标准,在增加对学员了解的同时,增加学员自身对自己优势和劣势的了解,来全面发展自身的能力。最后,为了保证多元智力理论教育评判有效性,教师在进行评判时可以把理论评判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整合评判,来保证元智力理论在通信工信息人才建设中的应用科学性,保证评判的科学性,来提高通讯信息人才的素质和实际业务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四、结论

元智力理论在通信工信息人才建设中的应用,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满足当下通信工程信息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可以把学习内容进行分类化教育,把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增加教学评判的全面性和多样性。

作者:米子秋 单位:信息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霍力岩.等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03(23):113-115.

[2]黄黎明,胡中锋.多元智力论与课程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15,05(11):43-45.

[3]夏雪瑞.浅析“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教育评价的新理念[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15,01(24):22-23.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篇7

西奥多·罗斯福指出:“培养一个人的心智,而忽略道德,无异于给社会树敌。”目前中小学生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正处于道德品质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会做人,学会明辨是非善恶,比学习专门知识显得更重要,一个“德盲”远比一个“文盲”对社会更具有负面效应。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为了提高德育的实际成效和结果,就必须加强对学校德育的研究,应该实施“以注重个性差异、开发学生潜能为特征”的扬长教育。

一、教师安排要师尽其才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一个人的智能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构成。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全能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多种智能,都有各自智能的强项和弱项,正如一个指头有长短,山中林木有高低一样。一个人只能在某一个领域内发挥自己的强项,在另一领域却不能。因此学校领导要全面分析每一个教师的智能结构,看其哪几项比较强,哪几项比较弱。然后根据教师的特长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扬长避短,科学地统筹安排教师的具体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效益与质量。

教师也应该进行教育反思,在反思自己教育教学成败的时候,分析自己的智能结构,哪几种智能比较强,同时分析智能结构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运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树立教育上的自信,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个性和教学风格。

二、学生教育要生尽其才

扬长教育的教育模式是:“发现特长——培养特长——展示特长”。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应努力探索德育工作实施扬长教育的模式和有效策略,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

1、分析智能结构——发现特长

教师要分析每一个学生的智能结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每个人都有多种智能,都有各自智能的强项和弱项,要全面分析学生的智能结构特点。看其中哪几项比较强,哪几项比较弱。在学生中开展“找特长”、找言行的闪光点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同学相互找,老师帮助找。从而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达到自信激励的目的----“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2、改进教育方法——因长施教

在德育工作中,实施扬长教育,应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个性差异、道德素质以及学生的闪光点和特长,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采用恰当的策略。首先要关爱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对那些小学生、低差生等弱势群体要关爱,对那些犯错误的学生以及失足青少年更要关爱。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还应该严中有爱、严中有信、严而有度。其次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英国大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我们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游戏式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德育工作中,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要采用“愉快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开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文艺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感染,在欢乐中受到教育。其三要善于激励学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儿童渴望激励赏识犹如植物渴望阳光雨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分析学生的智能结构,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然后给予及时的激励赏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以三块糖教育用泥块砸班上同学的学生王友的成功案例启示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往往只盯住学生的缺点和过失,进行一番所谓“耐心”的说教,反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收效甚微,甚至于事与愿违。因为,学生所需要的并非那些道理,而是改过的信心和前进的动力。这就是“化短为长”、“点石成金”的艺术。其四要善于转化学生。“转化”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扬长教育,充分展示学生的特长,从而使学生不断进步成长的一种教育策略。教师要分析学生的智能结构,根据学生的智能的组合特点,促进优势智能的展示和开发,并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与弱势智能的关系,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在《我与顽童》这本书中曾介绍过这样一个例子:他接的班上有个叫小聪的后进生,是全校有名的顽皮学生。学校曾想让他退学,家长对他也失去了信心。丁老师为了让其他同学,也让他自己发现自身的长处,根据小聪的特长,特意设计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爬竿比赛,显示了小聪的爬竿本领,然后又以爬竿活动为题进行作文练习。在习作中,许多同学都赞扬了小聪,使小聪心里热乎乎的,触发了他的上进心。从此,小聪慢慢有了进步。这名“捣蛋大王”在毕业时已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如果当初丁老师只盯住小聪的缺点,只见其短,不见其长,今天批评,明天“教育”,小聪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呢?这就是“”因材施教“扬长避短”艺术魅力。

由此可见,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是可以带动学生的弱势智能的发展的。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想方设法寻找转化的途径和方法。

三、学校工作要校尽其优

由于幼儿园、小学与中学,城镇学校、农村学校以及同类学校之间因场地、设备、师资等条件的不同,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就应该因地制宜地、因校制宜。每所学校应充分挖掘潜在的因素,充分发挥自己学校的优势,扬长避短,开展独特的教育内容,形成学校的德育工作特色。

印度有句格言:“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为此,学校应该精心设计、认真开展德育工作,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1、利用升旗仪式,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

每一次升旗仪式,学校都要认真举行,让学生在庄严的情景中受到熏陶;每一次仪式的主持和升旗手,学校都要进行轮换,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展示特长;每一次国旗下的致辞,领导都要安排恰当的教师,以增强教育感染学生的效果;每一次致辞的具体内容,教师都要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精心撰稿,使讲话具有针对性、教育性、激励性。

2、发挥课堂作用,强化德育的实效性。

学校要牢牢抓住教学这一中心工作,开展教材教法的研讨,挖掘寓于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融德育与智育为一体,形成教学特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课堂教学是由各科教师来进行的,没有各科教师的参与配合和明确的责任感,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抓师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观念是关键,强调学校教职员工人人都成为德育工作者,人人结合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同时,提高教师的认识,注重制度、网络建设,保证使课堂教学发挥德育功能并转向规范化、科学化,建立健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的德育常规制度,做到定期检查、定期考核。

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各学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对此要求各科任课教师立足课本,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德育教育;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为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应从办学观念、学校历史、师生规范、校园标识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恰当的校训、校风、校歌、校规等,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同时,还要创造条件,加大对德育软件硬设施的投入,如安装校园有线电视网,各教室配备电视机,加大德育宣传的途径。还应该设置德育专栏、名人名画和名人塑像等。办好校园文化墙里的板报、手抄报,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还加大投入绿化校园,校内拥有绿地、假山、喷水池、佳木参天、绿茵盖地、花香鸟语、环境优美。美丽的环境氛围是一种无声的熏陶和感染。配备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努力创造条件建立有电子阅览室,可通过上网查阅全国各大图书馆图文资料。并配备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电子计算机室和网络系统……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4、开展课外活动,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

德育工作不但要有针对性、经常性,还应该有主动意识和超前意识,为使学生的课余不成为德育的空间地带,就要靠我们去占领、去捕捉。学校应积极组织各学科的课外活动,寓思想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为此学校应按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成立合唱团、舞蹈队、美术兴趣小组、礼仪队、鼓号队、演讲兴趣小组……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天赋,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其次,结合学校实际,应经常开展歌咏大赛、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特长的平台,同时拓宽德育教育的渠道。健康向上的艺术魄力和感召力是很大的。每年的艺术节,都应该认真开展,组织一场场深受师生欢迎的文艺汇演。

美国著名教育家托马斯·理克纳指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为教育树立了两个伟大的目标:使受教育者聪慧,使受教育者高尚。”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竭尽全力,以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亡安危为己任,在德育工作中实施扬长教育,努力将每个学生培育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

参考文献:

(1)、霍华德· 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重庆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资料汇编》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教育的若干决定》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篇8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教育改革;教育思考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Gardner)1983年出版了《智能的结构》(Gardner, 1983)。在这本研究人类潜能的著作中,加德纳指出,人类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智能的发展。要寻求促进或激发人类潜能的方法,就必须对智能的概念、构成及评估方式有崭新的认识。

自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和世界各地的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其给予了广泛而热烈的欢迎。他们开始了在课程体系、教育评估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实验和改革,展开了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甚至他们还探索了多元化思维在其他机构和行业,如博物馆和商业上的应用。1993年,加德纳对多元智能理论在应用方面所做的工作加以总结,又出版了《多元智能》(Gardner, 1993),发展了多元智能理论。

大多数教育思想只有几年的生命力,而多元智能理论首次提出到今天近20年,美国和世界各地对它的兴趣仍在持续增长。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界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一、多元智能理论

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中,加德纳提出智能的多元化理论。在这之后的研究中,他把最初提出的七种智能发展细化为八种智能。这些智能是全人类都能够使用的学习、解决问题和创造的工具。与传统的智力理论相比,加德纳不仅揭示了更为宽泛的智能体系,而且提出了新颖实用的智能概念。这一智能概念取代了以标准智力测验分数对人类聪明程度的量化界定。该定义为:智力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

加德纳对八种智能作了如下介绍:1.语言智能是指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作家、诗人、记者、演说家、新闻播音员都显示出高度的语言智能。2.逻辑——数学智能是指人能够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科学家、数学家、会计师、工程师和电脑程序设计师都显示出很强的逻辑——数学智能。3.身体——运动智能是指人能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和手艺人都是这方面的例证。4.空间智能是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知觉到外在和内在的图像,能够重视、转变或修饰心理图像进行思维的能力,如航海家、飞行员、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所表现的能力。5.音乐智能是指人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的能力。具有这种智能的人包括作曲家、指挥家、乐师、音乐评论家、制造乐器者和善于领悟音乐的听众。6.自我认识智能是指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知识计划和引导自己的人生。神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就是拥有高度的自我认识智能的典型例证。7.人际交往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成功的教师、社会工作者、演员或政治家就是最好的例证。由于近来西方文化已经开始认识到心智与身体间的联系,并开始重视精通人际交往行为的重要价值。8.自然观察者智能是指观察自然界,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学有专长的自然观察者包括农夫、植物学家、猎人、生态学家和庭园设计师。

加德纳认为,相对于过去的一元智力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全面地描绘和评价人类的智力能力。加德纳谨慎地指出,人类智能不只局限于他已经提出的这几种类型,而且,每一种智能还包含有次级智能。例如,在音乐智能中的次级智能就包括歌唱、演奏、指挥、作曲、评论和音乐欣赏。同样,其他七种智能也都各自包含着多种次级构成要素。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中,加德纳指出,多元智能可能涵盖于三个更宽广的范畴之中。如在他已经提出的八种智能中,有与“物体相关”的智能范畴,它包含空间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等,这些能力是个体在环境中被所面临的物体控制而形成的;另一类像语言智能和音乐智能,这两种智能不依赖于物理世界而形成,而是有赖于语言和音乐系统,则属于与“物体无关”的智能范畴;第三种范畴包括“与人相关”的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就是这一类别的范例。

多元智力理论在教育界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实践和应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基本思想迎合了当时的教育改革气候。80年代初期,世界各国教育界已认识到传统教育的消极影响,开始全面深刻地反思所面临的教育危机,并力图寻求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正值此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挑战,为帮助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进一步充分认识和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提供了一个新颖的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时,教育界不满于传统智力和成绩测验,力求平等与卓越的多元化教育正在兴起,“以人为本”的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也逐步壮大,加之美国文化和教育中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等因素,都为多元智力理论的广泛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二、多元智能理论引发的教育思考

基于前述,我们认为多元智能理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结合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深入思考和研究。

1. 智力观。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大多数人具有完整的智能,但每个人又有其独特性。在八种智能方面每个人所拥有的量是不同的,八种智能的组合与协作方式各有特色。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偏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强调语文和数理化等学科的教学,而忽视对学生其他能力方面的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在传统的教育中不能受到尊重,他们的特长可能难以被发现,这对于学校和社会都可能是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认识到智力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智力能力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音乐、体育、美术、历史、地理、社会常识等学科,对促进学生智力的多方面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狭隘的智力观必然导致狭隘的教育内容,而狭隘的教育内容只可能培养出片面发展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甚至扼杀学生多方面的潜在能力,从而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教学观。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教师应当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有适合学生特点的有效方法,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充分地发展。对教师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不仅要辨认我们身心系统的智能,而且要认识到我们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和学习的“聪明环境”,使他们置身于积极、富有营养、充满刺激和交互作用的环境里,才能够持续地促进心智能力的发展。

3. 评价观。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查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传统的智力测验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只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知识,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因此是片面的和局限的,它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智力和教育测验应当通过多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教师应从多方面观察、记录、分析和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和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不同的课程、教材和教法,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测验的目的不应该是对学生分类,排名次,或者贴标签,而应该是帮助教师和家长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其潜能。应当明确智力测验是手段,不是目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组成的综合体。因此学校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当多元化,并使学校教育从纸笔测试中解放出来,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的智能的培养,应加大情景化考试力度,以发现每个学生在环境测试中显露的区别于他人的智能特征。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智力测验中发现自我的价值,使教师通过这一过程更加充分了解和认识学生的不同潜能特征,从而把握和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4. 学生观。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的智力结构和学习方式千差万别。加德纳所倡导的“以个人为中心”的多元智能学校教育理论,有以下原则:(1)所有学生都具有多元智能和不同的发展潜质,学校教育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建构一种可选择性的教育以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潜质、不同学习方式和不同发展需求;( 2)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学校教育的每项改革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最大效益;(3)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社区建立密切合作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广泛的学习与发展经验,使学生的学习与自身的生活建立真实而完善的联系。真正有效的教学是应当能够将学生的智力特点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Campbell etal, 1998)。同时,多元智力理论也为教师们构建了健康乐观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习困难的学生,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所在学校的教育不适合他们,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强势智能没有被激活并在学习中自如地运用造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指导。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让学生有机会用他们最强项的智力和学习方式获取知识,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需求,保障每位学生学习、享受教育资源和发展的权利。

5. 发展观。按照加德纳的观点,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应该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发现自己至少有一个方面的长处,学生就会热切地追求自身内在的兴趣。而这种追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是学生坚持不懈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这正是熟练地掌握学科原理和创造发明所必备的品质。按照“短路理论”,如果缺乏创设相关环境和给予强化而不去唤醒我们的潜在能力,相关的神经功能就会衰退,这些能力就会自我衰退,甚至会消失。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校当局及教师应明确在当前课程计划和课外活动中,包含了哪些在学生身上可以培养的多元智能要素,教师应致力于普及这些要素,确保所有的学生能够从中受益。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理解智能和教育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开阔的思路和前景。尤其在教育改革的课程标准设置方面,不仅应重视学生不同的智力倾向,而且应拓展学生智力发展的空间,开发、挖掘和促进学生各方面智力的发展,尽可能地发挥每一个人的潜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Gardner,Howard. 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New York:Basic,1983.

[2] Gardner,Howard. Multiple Intelligences.The Theory in Practice[M].New York:Basic,1993.

[3] 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Dee Dickinson.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M].Allyn & Bacon,1998.

上一篇:财经法规的主要内容范文 下一篇:控烟工作情况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