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05 13:54:42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篇1

为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发挥信息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央、省、扬州市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2008年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目标

1、宽带入户:

新增宽带上网农户1万户,到2008年底,我市宽带入户率提升7个百分点,突破15%,并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乡镇具体目标见附件1)。

2、信息化乡镇、村推进(信息化乡镇、村标准见附件2):

建成三星级信息化乡镇2个:高邮镇、郭集镇;

建成二星级信息化乡镇11个:开发区、车逻镇、龙虬镇、三垛镇、八桥镇、卸甲镇、汉留镇、汤庄镇、天山镇、送桥镇、菱塘回族乡;

建成一星级信息化乡镇8个:临泽镇、甘垛镇、横泾镇、界首镇、马棚镇、司徒镇、周山镇、周巷镇。

建成信息化村40个(见附件3)。

3、对农民的信息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建成信息化服务站12个,信息服务点覆盖各行政村,力争实现“一镇(乡)一站、一村一点”;

二、2008年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任务

1、实施宽带入户“1158”工程,每个行政村树立一个农村信息化应用典型,有十名党员干部、种养大户、农民经济人带头接入宽带网,所有行政村百户宽带上网率提升5%,达到或超过8%,实现村村通宽带,全面扩大农村地区信息网络覆盖范围。

2、实施“服务新农村、建设信息村”工程,今年完成信息化示范村网站的建设。通过建设村务公开、村民论坛、村长信箱等网上栏目,在互联网上信息,村务基本实现电子化,进一步展示新农村的风采,促进新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实现新农村信息化水平由电话村向宽带村、信息村的提升。

3、实施农村信息平台建设工程,抓好“高邮新农村”网站建设。根据我市实际情况,以服务农民为宗旨,由市电信局配合市新农办、信息办、农林局、水利局、农机局、国土资源局、民政局、气象局、科技局、教育局等单位,通过开发整合与三农问题相关的“涉农新闻、涉农政策、气象服务、在线咨询、农产品供求、农业招商、农资农机、劳务用工、在线培训”等信息,利用互联网平台,将“高邮新农村”网站建成能够满足农民各种需求的“信息大超市”和“大百科全书”,使其成为我市农民获取信息和推销农副产品的平台,成为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外界了解高邮“三农”信息的重要窗口,打造具有高邮特色的“三农”信息服务链。

4、实施“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进农家”工程。在丰富农村党员教育网内容的同时,依托先进的网络平台,实现由党员干部向党员农户的拓展延伸,充分发挥农村党员教育网的作用,年底前实现农村党员教育网步入30%以上的农村党员家庭,使其成为新农村信息化的开路工程。

5、实施电子政务向村延伸工程。利用农村信息化平台将电子政务系统向行政村全面延伸,今年市政府确定建设的二星级以上的信息化乡镇要在2008年8月底前建设到位,其余乡镇于2008年年底前建设到位。

三、主要措施和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按照“政府发动、电信牵头、市场运作、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调整和健全市、乡镇、村、部门四个层面的信息化推进领导组织网络,切实加强农村信息化工作的组织指导。

2、组织应用培训。市新农办、信息办、电信局共同制定全市信息化应用知识培训计划,按照计划组织落实;加强互联网络应用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市各相关部门在提升自身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同时,充分发挥组织网络优势,动员党员干部、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和教师、医生、学生等开展互联网接入和应用,全面提升我市的农村信息化普及程度。

3、加强督查指导。在各乡镇开展信息化推进工作的同时,由市新农办、信息办牵头对各镇、部门的目标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掌握进度,做好协调与服务工作。新农办要重点加强对小康村宽带入户工作的督查,将宽带入户纳入小康村评比的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小康村的信息化示范作用。

4、加大政策扶持。电信局要主动与各乡镇、部门对接,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体系,积极为全市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与服务,会同市新农办研究出台农村信息化相关惠农资费政策、信息化乡镇、村以奖代补政策,示范乡镇、村扶持奖励政策(具体政策另行行文下发),加快我市农村信息化步伐,降低农民使用农村信息化各项产品的门槛,确保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篇2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社会保险事业 管理体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我们可以预见社会保险事业将迎来一个加速发展时期。面对越来越庞大的参保人群和时间跨度巨大的历史数据,社会保险业务必须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因此加快信息化建设成了发展社会保险事业的当务之急。当前,在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保险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出台的社会保险政策措施既多又急,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调整必须经过业务需求、程序开发及系统测试等一系列过程,因此工作中经常有信息系统跟不上政策变化之感。笔者认为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之所以举步艰难是因为存在管理体制、政策及人力等诸多方面的障碍:

一、管理体制障碍

各地的社会保险机构多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各地的社保机构在管理内容、管理职责和管理方法上都不尽相同。在笔者参与宁波市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十区联网工作过程中发现管理体制是制约信息系统发展的最大障碍,管理机构的不一致造成各经办机构对社会保险共性部分业务处理的业务流程、规则不一致,甚至在政策上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信息系统开发面临众口难调无所适从的窘境。

二、政策因素障碍

当前,社会保险制度正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各种政策的出台既快又急,信息系统需求的确定性与政策的不稳定性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三、原信息系统障碍

由于历史的原因,各险种、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各行其是,独立地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各系统之间技术上不能兼容,存在大量冗余数据和垃圾信息。社会保险数据有效性长,准确性要求高,开发新的信息系统必然面临老系统数据的移植和各险种数据匹配的难题。

四、人力因素障碍

正因为信息化建设面对的是管理体制、政策因素的障碍,好多问题单凭技术部门一己之力难以确解,这时候需要单位一把手的大力支持,但是领导干部面对于相对专业的计算机问题有时会出现认识、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另外信息化建设还面临着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的难题。

上述几个方面的障碍在我们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经常遇到,笔者认为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更应该看作是一个涉及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的综合性问题。那么要如何化解矛盾,保证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笔者认为要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调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体制

在不久前的全国大部制改革方案中,新组建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笔者希望以此为契机,尽快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管理的“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业务合理确定内设机构,统一各级经办机构业务办理流程。对于社会保险登记、申报、征缴、到帐等五险具有共性的业务进行集成,重组各类信息,实现五险信息共享,各险账户管理、支付结算及退休待遇核定等个性业务独立处理。

二、信息技术人员先期参与政策决策,规范与完善社会保险政策

打破现有的政策与技术隔裂的思维模式,在每一项有可能涉及信息系统变更的政策决策时,要求有信息技术人员的先期参与,评估该政策在技术上的可行性,评估政策管理成本与政策实施成果的性价比,建立社会保险政策制定与信息系统升级的协调机制,新政策的出台和制定要充分考虑到与信息技术的相适应性,以实现两者的最佳结合。

另外,在社会保险发展初期,各地出台了不少地方性政策,这些政策严重地阻碍了社会保险账户的转移,也阻碍了社会保险信息化进程。当前在政策层面应着力规范与完善社会保险政策,保持各级社保机构的政策一致性,为信息化建设消除政策障碍。

三、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指标体系,建立社会保险信息平台

社会保险系统数据量庞大,数据有效性长达几十年,数据的准确性又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参保人的切身利益,而采集数据信息往往在人员参保时较为容易,事后查找资料补建十分困难,因此需尽快设计一个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指标体系、接口标准,用政策和制度的形式强制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社会保险指标采集参保数据信息,在此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以地市一级为单位的各险种信息共享的信息平台。

四、加强社会保险信息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多层次的信息化干部队伍

在许多事情的成败原因之中人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中也是如此。事实上,一个单位的信息化水平与领导干部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认识程度关联性很大,因此首先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信息化水平,在全局上把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进程。其次,在社会保险机构内部培养一支专业的信息技术队伍。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十分复杂,系统往往由专业的软件公司来开发完成,本部门信息技术人员不但要做好与软件公司的沟通工作,更要深入学习掌握软件开发核心技术,才能在系统维护、数据安全等方面占据主动。最后,还要着力提高业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信息化建设并不单单是技术部门的事,在业务人员较为强势的情况下,业务人员的想法往往能左右系统开发的局部方向,系统开发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业务与技术人员的沟通,如果业务人员能懂得一些系统开发相关知识,那么在业务需求的提出、业务操作流程安排及操作习惯的满足方面都能更好地与技术人员沟通,在工作中要注重培养既懂计算机信息技术又懂社会保险政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篇3

关键词:吉林农业信息化;移动通信平台;最后一公里;发展空间潜力系数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学技术厅一般资助项目( 20130420027FG);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资助项目(11YJA88011)

中图分类号: F30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1.001

农业信息化作为新时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更快更好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一直对农业问题极为重视,到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11年聚焦“三农”问题,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而要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三者有着必然的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稳定。因此,农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是基础策略。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重点提出了要深入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农业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潜力,在现代化农业上合理优化农业结构,在传统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由此可见,农业发展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并特别提出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发展。也是基于此大背景,本文以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理论概述、调查与数据分析、结论分析这三大部分,有针对性地提出移动通信平台对解决目前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所起到的显著作用。

1 理论概述

农业信息化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实现普遍推广和应用的过程,技术涵盖面比较广,不仅需要信息技术支持,还需要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信息技术支持。意义在于把农业生产信息传递给广大农户,实现“村村通”、“户户通”、“人人通”,彻底打破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其关键在于如何把具有时效性、可靠性、易采纳性的农业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

由此,我们引入了信息传播学的概念,从信息传播学角度考虑,传播途径具有以下特点:速度快;范围广;信息准确;消耗资源低;传播形态多样。信息传播的四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而在美国著名学者拉斯维尔的“5W”模式中,更加明确了信息传播学的行为目的性和要义,拉斯维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5W”理论,即:Who (谁),Says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后人根据这五要素,总结出信息传播学的五个基本部分:传播者、信息、媒介、接受者和传播效果。

本研究是以信息传播学为基本理论基础,拉斯维尔理论为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调查分析。传播者是广大农业信息服务人员及各个社会组织成员等;信息是农业信息,其中包括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民民生等;媒介作为本研究重点,也是其研究重要创新点,以移动通信平台为媒介;接受者主要面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播效果则是本调查后期结论分析其是否达到预期设想――基于移动通信平台的吉林农业信息化对吉林省农业发展有着比较重要的推动作用。

移动通信平台是指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组成综合移动式网络通信平台,通过手机终端或掌上终端、服务器、个人计算机实现信息交互传递和移动的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化,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2 理论假设

随着经济水平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论在城市,还是在乡(镇)手机作为移动通信平台的典型代表得到了广泛普及。笔者认为,在促进农业信息化的进程中,移动通信平台可以大大促进农业信息发展,作为传播媒介工具,可以有效打通“最后一公里”瓶颈,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新时代,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应用于农业领域。预期优点:一是以移动通信平台作为媒介,相比于固定网络,便携能力强;二是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通信平台,其成本低廉,多数低收入的农民易接受;三是手机作为新时代主要移动通信工具,从最初的只能接打电话,收发信息,已发展到现今高度智能化手机,相应手机软件也同步出现,既丰富了农民通过移动平台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易接受操作简单的软件界面;四是近些年不仅仅在移动通信平台硬件上降低成本,移动网络带宽不断提高,网络流量费不断降低,这也减轻了农民在使用手机时所带来的后续负担。

3 现状调查与数据分析

近年来,以手机作为移动通信终端的首要工具获取信息在全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尤其对于农村地区,使用增长率呈年年递增趋势。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公布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农户移动电话每百户由上年的94.28部上升到107.71部,平均每户超过了一部。中国互联网中心在2013年的《2013年中国农村互联网使用率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农村网民达到10683万人,年增长2230万人,年增长率26.5%。其中,农村手机上网人数为7289万人,与2012年相比增加了3000多万人,增长率79.6%。另外,农民以台式机作为上网终端的比例同比下降至65%,相比于台式机网络用户,农户使用手机的比例增长了近25个百分点,达到71.3%,这一数据甚至高于城镇居民使用率(61.5%)。由此可知,手机网络终端已经成为农民上网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而针对手机信息的阅读群体和消费数据显示,农村居民平均每天手机阅读信息时间为32.91分钟,高于城镇居民的32.20分钟,农村居民群体年均手机阅读消费36.55元,高于城镇居民32.19元。此外,通过从农民阅读手机信息内容统计,排在第一位的是“手机阅读报”,占到55.3%,第二位是“手机阅读小说”43.1%,用手机浏览网页排第三位“23.1%”,阅读与学习相关的内容占10.5%。

以上数据表明,从全国来看,农村居民使用手机数量呈逐年大幅度增长趋势,以手机作为上网终端已超过固定上网终端,成为主要上网工具。从农民获取信息及手机通讯消费角度看,农民对于从手机获取信息的类型呈多样化,手机获取信息的消费观在不断增强。由此可看出,农民获取信息的素养也在不断提高。

吉林省作为产粮大省,为我国玉米主产区,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15%左右,其单产、人均占有量和调出量均排在全国前列。基于此,面对我省实际情况,聚焦民生、服务三农、传统的涉农网站信息量有限,需要互联网支持;对于广大农民受众群体,从信息素养角度考虑,途径单一;且繁琐,接收农业信息有很大困难,很难打通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的瓶颈。所以,以上条件为我省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农业信息化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

2014年2月25日,吉林省政府与中国电信集团签署了《吉林省重点信息化项目合作推进计划》,基于3G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项目是3个重要项目之一,目的旨在加强吉林农业信息化建设,同时也迎来了农民使用3G手机上网的热潮。

同年5月15日,吉林省农业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印发“农村吉林”信息平台建设方案的实施通知》,依托“农村中国”信息服务平台,强化3G手机浏览功能和信息功能,以长春市米沙子、松原等地为先行试点,实现移动3G网络全覆盖化,农业信息平台试点运行,移动服务信息平台试点宣传。为以后打破乡(镇)间“信息鸿沟”打下了良好的软硬件基础。

4 问卷调查

根据以上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状况,笔者及其研究团队对吉林省部分地区做了相关问卷调查,本调查于2014年5月进行,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实际回收458份,回收率为91.6%,符合调查分析回收率。调查对象为长春市周边乡(镇)居民。调查问卷主要以农民接收信息的集中常见工具(如电视、手机、电脑等)和农民主观对农业信息的接收途径及个人信息素养为总体调查维度,也是基于这两个维度对我省主要获取农业信息的途径做实地调查。从而推出理论调查结果。

4.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1.1 农村移动通信设备横向对比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有效回收的458份调查结果显示,在吉林省长春市周边五个地区,有固定电话的只占29.1%,相比固定电话,移动通信设备使用率占92.12%,可以看出,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率相当高,相反,固定电话使用率在逐年减小。而有电视的占75.05%,有电视且安装有线、天线等占56.89%,由此可知,电视作为基本设备,不仅在城市,在农村也一直保持着较高普及率。相比于电视,有电脑且能联网的只占了24.51%,纵向角度对比,在固定信息设施中,电视在占有率上有绝对优势。在电脑之后的是有无线广播接收设备的和DVD播放器的分别占22.1%和32.82%(详见表1)。

由表1可知,在吉林省部分地区农民拥有基础信息设施比例较高的是移动通信设备,占92.12%,这一比例基本符合全国乡(镇)居民拥有移动通信设备发展的趋势。农民已充分认识到更方便快捷的信息设备是移动终端,相比于移动终端,电视、电脑、广播等的使用率同比都远低于手机。同时,也能看出,农村基础设施的普及还远远未达到预期,从硬件普及角度上导致了农民在接收农业信息时难度的增大,出现了所谓的“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但在现阶段,能利用的、最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利用移动通信平台来解决农村信息闭塞的问题。

4.1.2 农民对农业信息获取途径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省农民利用移动通信设备获取农业信息的占76.81%,广播电台占17.51%,电视占24.07%,互联网(固定上网终端)22.76%,通过邻居亲戚朋友获取农业信息占33.04%,村委会信息占9.85%。由此可以看出,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移动终端、电视和亲朋好友,其中比例最大的是通过手机这种移动通信终端,结合表1数据,表明农民在基础信息设施和信息获取途径上都是以移动终端为主,相比于前些年,移动终端在农民中间不但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而且利用移动终端获取农业信息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4.1.3 农村移动通信平台信息素养 在农村,移动终端的普及程度最高,有效利用移动终端获取农业信息的科技农民数量有多少,需要进一步调查(详见表2)。

由表2可知,农民在使用移动终端上网时,主要以新闻为主占74.4%,其次是休闲娱乐49.89%,相比于前两项,了解农业信息及技术的只占28.23%,这说明我省农民对于获取农业信息的主观能动性不是很高,农业信息素养不高,多数还停留在新闻娱乐角度来利用移动终端上网,没有充分意识到移动通信网络给农民能带来获取农业信息质的改变,对比于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农民的手机用户保有量所占比例在逐年增加,如何利用好这种方便快捷的移动通信工具,来为农民在农业信息化角度更好的服务,是关键所在。

4.2 调查结果综合分析

综上所述,根据调查结果总体分析,目前吉林省的移动通信终端(手机)的普及率远远高于其他信息基础设施普及率,手机使用率同比其他信息工具居于首位,硬件条件符合调查预期。但是在以手机这种移动通信终端为载体,传播农业相关信息到农民接收这一过程还有一定困难,体现了农民对于利用手机获取农业信息的认知还没有完全达到成熟的程度。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篇4

(一)组织实施通信枢纽重大基础工程。按照《*通信枢纽建设规划纲要》的要求,形成海量数据从传输、交换、存储、灾备到计算、处理的基础技术承载能力。

1.加快建设国际直达专用电路项目。支持各基础电信运营商建设*至国际互联网出入口的直达电路,争取配置带宽资源,形成汇聚西南、辐射西部的国际通信传输能力。

2.加快建设西部网络交换项目。加快推进中国电信“西部信息中心”、中国移动“南区交换枢纽”和中国联通“西南通信枢纽”工程建设,实现*至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武汉、重庆、昆明、兰州等8个方向的光缆出省数达30条以上,干线传输带宽达8000Gbps以上,城域网出省带宽达450Gbps;加快推进电信、移动、联通、教育、科研、经贸等互联网网际同城互联,积极争取国家在*部署实施互联网直联枢纽规划建设,形成面向西部的互联网网际通信能力。

3.加快建设数据存储与灾备项目。加快推进中国电信*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扩容工程、万国数据公司“*数据中心”项目建设;积极促进中国移动*IDC落户投建。形成可容纳3.8万台服务器托管能力和2万TB数据存储灾备能力。

4.加快建设高性能计算中心项目。积极促进曙光信息产业公司与相关企业、在蓉科研院校的合作,推进*大型商用超算中心建设,形成200万亿次/秒的数据计算能力,实现大型科学计算与密集数据运算的综合应用和海量数据存储与海量数据计算的高度融合。

5.加快建设无线城市基础项目。按照全域化、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快实施3G(包括TD-SCDMA、CDMA2000和WCDMA)基站及传输体系的建设,加快推进基于WiFi的热点区域无线宽带网建设,继续推进全域*无线覆盖“无盲点工程”,为无线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网络保障。

6.加快建设广播电视基础网络项目。继续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实现数字电视双向互动;实施广播电视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实现数字电视的综合应用;大力发展手机无线数字电视(TD+CMMB)并积极争取国家在*部署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区域交换枢纽及信息数据中心试点项目;开展TD-MBMS+TIVC电视广播组播试验网和网络电视(IPTV)试点建设。

7.加快建设应急指挥通信专网项目。在现有网络覆盖基础上,实现物理范围和应用领域的双向延伸和通信终端基于系统与应用的双向摆渡,构建天地一体、综合应用的城市应急指挥集群调度通信体系。

(二)组织实施通信枢纽重大应用工程。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为通信枢纽基础体系建设提供消费市场和应用保障。

1.加快建设无线城市应用项目。引导相关企业与基础电信运营商、内容开发商和服务支持商合作,加快建设“无线城市开放式多媒体综合应用服务平台”;推进“多媒体呼叫中心”、“数字音乐公园”建设和“无线音乐基地”扩容;推进“无线移动天网”向城市管理和便民视频信息查询等综合应用方向发展;支持信息服务商与网络运营商联合建设面向全国的网游多媒体运营及服务平台,打造*“手机游戏工厂”;加快推进“温江金马无限城”建设,打造数字产业与休闲旅游、生态居住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推进无线政务应用,广泛开展基于无线*门户平台和无线移动终端设备的公共服务。

2.加快建设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平台项目。整合技术、产业和市场资源,引导企业共同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维护“区域电子商务综合门户”;鼓励有技术、产业和服务优势的企业共同建立“电子商务安全支付服务平台”,构建集信息、产品展示、商品交易、网上展会、电子支付、物流配送、信用咨询和安全认证于一体的本地电子商务和物流体系信息综合平台。

3.加快建设基础数据资源体系项目。加快完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和流动人口信息系统,推动法人单位数据库和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逐步实现开放共享;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交换体系和宏观经济数据库、自然资源数据库、空间地理数据库建设,推进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共用。

4.加快建设电子政务应用项目。深化和扩大政务门户网站、并联审批、电子监察等系统的应用范围;加快网上政务大厅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等应用体系开发;建立完善工业园区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优质政务服务,引导企业开展信息化技术改造。

5.加快建设社区信息化应用项目。以社区为载体,通过实施数字社区应用示范工程,推进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信息服务、数字文明城乡一体化发展。

6.加快建设无线射频识别综合应用项目。在食品安全、医疗卫生、交通管理、物流配送和城市危险源、特种设备监管等领域广泛推广RFID(无线射频识别)管理;引导企业投资建立RFID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和运行服务综合平台。

7.加快建设*高新区“E托邦”项目。在*高新区南部园区规划建设基于互联网理想城市发展思路的“E托邦”项目,打造具有创新网络、创新环境和创新生活的现代高科技园区。

8.加快建设*空间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项目。加快推进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实施和四川应用示范区建设,不断完善空间信息的技术体系、资源体系和服务运行体系。

(三)组织实施通信枢纽重大产业工程。推进信息化与信息产业互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通信枢纽基础建设和应用推广提业支撑,带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

1.加快建设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项目。实施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信息网络为支撑、信息处理为内容,打造具有技术集成化、过程机械化、经营信息化和远程数字化、可视化特点的现代农业;实施工业企业信息化改造示范工程,实现设计智能化、生产数字化、经营管理信息化,推动现代制造业加快发展;实施服务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快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平台建设,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

2.加快建设安全存储产业基地项目。加快推进华为-赛门铁克公司绿色节能安全存储设备产业化基地建设;支持EMC、HP、IBM、ORACLE等国外知名企业加大在蓉研发生产投入,加强与本地信息安全研发生产企业的产业协作,培育和打造具有本地特色和安全特征的存储装备产业集群。

3.加快建设3G通信产业基地项目。加快推进国内重点通信企业在蓉建立新一代无线通信射频研发中心,引导其在蓉建立产业化基地;围绕3G技术体系,支持国内外知名通信设备研发、制造企业在蓉建立基站设备、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研发制造基地;围绕3G应用体系,支持软件、数字媒体、动漫和信息服务企业在蓉聚集发展,开展内容开发、技术咨询和网络服务等业务;支持平台开发企业集聚*,建设移动信息产业园和孵化园,做大做强芯片、终端和系统装备等移动信息产业,形成移动互联网产业体系;积极推进*高新区西部通信科技研发与增值服务产业基地建设,围绕通信芯片、整机、应用软件及安全等核心技术,完善通信研发产业链,将*打造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通信科技研发与增值服务产业基地。

4.加快建设RFID产业基地项目。围绕RFID芯片研发、标签封装、软件嵌入、安全保障和应用推广开展产业链招商,引入RFID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和配套企业,形成RFID产业集群。

5.加快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产业化项目。争取国家将*列为NGB建设首批试验城市,加快建设NGB西部核心交换节点和内容交换节点,确立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枢纽地位;联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相关企业开展NGB专项科研攻关、项目研发及标准制定,形成NGB产业联盟;整合IT制造、软件开发和数字内容、数字传输、网络运营业态,积极培育和打造国家NGB产业化基地。

6.加快建设数字多媒体产业基地项目。支持数字动漫、网络游戏、音效制作、现代传媒、电子广告和网络运营等企业大力发展内容开发、数字生活、数字发行、网上营销、体验展示、竞技比赛和推广应用等业务,培育数字多媒体产业集群。

7.加快建设通信卫星产业基地项目。整合我市卫星通信资源,支持本地卫星通信骨干企业发展壮大;争取国家产业政策扶持,加快推进国家通信卫星产业基地的申报和建设;加大卫星通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快标准制定,加强应用技术研究,推动卫星通信装备、成套设备和终端全谱产品生产,积极培育通信卫星产业集群。

二、总体要求

(一)目标定位。在巩固西南地区通信枢纽地位的基础上,将*打造成为汇聚西部、服务全国和沟通世界的部级通信枢纽。

(二)突出特点。充分利用试验区建设、灾后重建等特殊政策,借助现代通信、网络、信息等技术资源,突出先进性、系统性、资源集聚性和综合创新性等特点,打造集资源、技术、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通信和信息服务产业体系。

(三)提升水平。着力提高国际通信保障能力、区域干线传输能力、信息汇聚处理能力、信息安全支撑能力和应急通信适应能力,做到通信枢纽建设与培育带动现代产业体系相衔接,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应用体系相融合,与构建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相协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西部通信枢纽建设的重大问题,市信息办负责西部通信枢纽建设工作的日常事务和综合协调;通信枢纽建设重点项目牵头部门负责项目的具体跟踪推进,责任主体单位负责落实项目的建设实施,协作部门配合做好项目推进中的相关保障和服务。将西部通信枢纽建设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管理,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督促检查。

(二)强化应用配套。在推进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中,坚持优先采用通信枢纽基础资源,保护社会和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行维护通信枢纽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注重与城市规划管理衔接配套,将信息基础设施“统规、统建、统维”落到实处;在政府信息化建设中,尽可能以技术外包和购买服务的方式,优先采购通信枢纽项目所提供的服务。

(三)落实政策保障。将通信基础设施作为重要配套,纳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土地资源、管线管网、电力保障、基础配套、施工建设、投资成本、环境评价、电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方面予以支持;按照“政府引导应用、扶持自主知识产权、带头购买服务、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的原则,调整年度财政信息化专项资金预算和管理,将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部门IT业务由分散建设性投入转变为集中购买服务;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支持信息化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篇5

一、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十五”期间,全市上下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坚持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电子政务建设为抓手,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撑,以行业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应用为关键,加大力度,扎实工作,全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市的信息网络体系,农业、金融、人事、计生、财税等行业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信息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基本形成了咸阳电子信息产业的品牌和规模优势。电子政务建设强力推进,搭建起了中国咸阳综合门户网站平台,一些重点业务系统开通运行,继*年荣获中国电子政务综合服务奖后,今年我市再次荣获中国电子政务应用示范奖。全市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快速健康发展。对此,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大家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与加快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信息化发展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个别县市区和部门对信息化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全社会信息意识还不够强,信息化建设氛围还不浓厚;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电子政务发展不够平衡;三是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信息资源的应用、开发和共享不够充分;四是信息产业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核心产品竞争力不强,市场份额较小,发展后劲不足。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信息化是继工业化之后世界经济的又一场革命。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竞争力、经济成长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推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对建设西部强市和全面小康咸阳,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化已不单纯是一个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问题,而是适应国际环境、融入全球经济、增强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我市要决胜于未来经济和科技领域的竞争,就必须增强紧迫感,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增强经济外向度,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技术条件。

第二,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打造现代工业强市的必由之路。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和关键。当前,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国内外竞争中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如果按原有结构和粗放增长方式发展,不仅产品没有市场,而且资源、环境也将难以承受。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建设现代工业强市,努力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第三,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城市化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人文自然复合系统,是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要素高度密集的地理综合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行的城市建设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建立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把遥感、遥测、网络、多媒体、虚拟仿真等技术应用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之中,不仅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必备条件,也是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第四,加快信息化建设,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政府的职能将逐渐向加强宏观管理、优化经济环境、保护知识产权、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转变。加快信息化建设,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办公手段,扩大政务公开,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树立勤政、务实、廉洁、高效政府形象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们正处在加快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在政策、资金上重点支持西部地区,省政府在“十一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可以说,我们加快信息化发展的机遇难得,条件十分有利。因此,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务必要清醒认识面临的发展形势,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机遇,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坚持把信息化作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奋力开创全市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要全面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关于“十一五”期间和当前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刚才庆明同志已作了具体部署。这里我就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问题作以强调。总的要求是,“十一五”期间,全市要以建设“数字咸阳”,全面加快我市信息化进程为根本目的,牢牢抓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电子政务建设、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及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等重点工作,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努力把我市信息化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一)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企业信息化是整个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关键在企业,希望也在企业。要全面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纺织工业、医药服务业、电子信息产业和煤电等主导产业,全面推进产业聚集、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加快形成优势产业集群。鼓励引导全市各重点企业以生产过程自动化、主导产品标准化、经营管理系统化为重点,广泛推广使用信息技术,努力提高企业设计、生产、管理水平。按照“推进重点,带动一般”的原则,率先推进基础条件比较好的重点企业、新上企业,特别是投资过亿元大项目的信息化建设,带动全市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依托国家显示器件产业园,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彩虹、偏转等企业结构调整,推进中小电子信息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形成信息产业规模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快技术创新,研制和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新产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子信息企业,提高信息产业整体竞争力,把我市建成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二)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抓手,努力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电子政务是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项紧迫任务。从去年开始,省政府每年安排5000万元的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计划用两年左右时间完成省级机关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应用平台等系统建设,并要求各地市同步接入。我市已被省上确定为全省电子政务应用试点市。今明两年内,我们要开通省市两级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初步建成政务统一平台和党政机关协同办公系统,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围绕这一目标,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加快工作步伐,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抓紧实施。资源整合是当前电子政务的重点之一。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要求,对市直各部门目前的专网和局域网现状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制定全市网络整合方案,打破部门、单位和地区界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现有网络平台条件,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市直各部门今后原则上不能再建设新的独立域名网站,不能再建设专网和系统机房。市上将统筹规划,逐步为各有关部门在市政府门户网站上设立分站点,实现全市电子政务网络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项目管理,今后新建电子政务和信息网络项目实行报批制。全市信息化建设由市信息办归口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市级各部门和单位由财政投入的信息化建设项目都必须经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核。需要政府投资的,由市财政局、发改委按项目安排资金,未经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核不得立项建设,不得安排资金。

(三)顺应时展潮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一个地方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关键取决于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广泛程度。我们现在的问题恰恰正是重建设、轻应用。因此,要重点在政府、企业、社会和公众等四个方面抓好信息应用。各级政府和工作部门要切实搞好网上办公、网上传输的应用。要把加强对各级干部的信息化知识培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分层次地抓好培训。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信息化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提倡各县市区、各部门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工作使用电子文件,进行多媒体演示,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全市各企业要积极推进上网工程,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的应用,促进生产经营效益和质量的提高。要加强城建、财税、金融、教育、旅游、医疗、社保、社区、公民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加快实施金融一卡通、社保一卡通、收费一卡通等应用项目,努力实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上网应用,不断拓展全社会对信息应用的广度,提升信息应用的社会化水平。

(四)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不断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高科技、高投入、高效益的系统工程,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市政府将加大对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每年在市财政中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同时将按照全市信息化发展规划,对全市性重点信息化项目进行引导和扶持。各县市区也要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切实推进本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各级要积极协调金融部门,不断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信贷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增加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精心策划包装信息化产业项目,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探索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融资新路子,广泛吸纳外资和社会闲散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努力为我市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

三、要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全市上下要按照“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原则,进一步落实责任,强化措施,齐抓共管,扎实推进,确保此项工作取得实效。

一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县市区、各部门要把信息化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专门机构直接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明确职能和分工,加快建立起统一协调、运转高效的信息化管理体制。要尽快制定本单位信息化发展规划,抓好组织实施,切实把信息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及时研究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在人员、资金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要加快建立规范的信息化协调与决策工作机制,加强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审批和信息资源的整合。

二要强化基础,完善政策。各级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支持信息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加紧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人才引进政策,支持信息化加快发展。建立信息化培训制度,切实抓好党政领导干部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推进信息化骨干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好高等院校特别是职业教育的作用,抓紧培养一批信息、网络、通信等技术领域的中、高层复合型人才和实用技能人才,为推进全市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三要搞好协调,形成合力。各部门、各单位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市信息办要加强调查研究,搞好全市信息化工作的规划、管理、服务、监督和指导。广电、电信等部门和单位要正确处理全市信息化建设与自身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市发改委、科技、财政、金融等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宣传部门要进一步大力宣传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在全市范围内营造浓厚氛围。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篇6

刚才,市信息办报告了全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情况,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全市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任务和措施,并对我市*信息化规划作了展望,大家的发言也很好。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进一步坚定抓好信息化工作的信心

近几年来,特别是“*”期间,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发展势头良好,有些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信息化总体水平跃居全国前列,突出表现为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产业逐步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信息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无论是产业总量,还是发展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信息产品制造业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年全市电子信息产品销售收入达800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三位。软件产业发展势头较好,虽然目前总量还不大,但我市软件产业有着自身的产业优势、发展基础,至*年底,全市拥有软件类企业400家左右,从业人员近10000人,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经省认定的软件企业超过50家、软件产品达300个。信息服务业保持稳定增长,*年,全市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达94亿元。信息产业三业并举,为我市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子政务是信息化建设的龙头。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无锡”门户网站在国内各级机构的评估中名列前茅;*年我市各级党政部门实现了公文无纸化传输,同时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开发进度加快,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和支撑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国内技术含量处于前列的地理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市政务外网建设已经启动。

三是信息技术应用取得明显成效。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率先建成了制造业信息化ASP公共服务平台、嵌入式软件工程技术中心、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等工程,为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础和保障。部门应用信息化得到广泛推进,宏观经济数据领导查询系统、人口数据库、安全生产应急调度指挥系统等一批业务应用系统相继投入使用。公共服务信息化明显加强,社保卡工程已经开始发卡,社区、教育、交通、农林、卫生等一大批与广大市民密切相关的信息系统取得较大进展。

总的来看,我市信息化建设进展很快、成绩很大、成效明显,通过对“*”的总结,感到信息化工作大有发展、大有潜力、大有希望,更加充满信心。

二、统一认识,进一步突出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地位

要使我市的信息化建设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必须要站在宏观全局的高度,以更宽广的眼界,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推进信息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渗透性和信息资源应用的广泛性,引发了国际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实力的必然选择。

推进信息化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市场各部分的时空距离,为资本流动和技术转移提供了最为方便快捷的手段,从而使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发展水平,提高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

推进信息化是建设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我市目前正处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处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阶段,我市经济发达,人才众多,我们要依托现有基础和优势,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我市“两个率先”进程。

推进信息化是坚持创新发展新路子的具体体现。开展电子政务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和服务形式的创新,推动企业信息化有利于促进产品功能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实施公众服务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城市功能创新和市民生活方式创新。我们推进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为推动整个城市的创新发展作出贡献。

推进信息化是实现“两个确保”的助推器。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两个确保”的目标,这个目标既宏伟又务实,具有很高的前瞻性和很强的可操作性。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执政能力,如何打造五大名城、构建五个中心,哪一项也离不开信息化,只有实现新型工业化、区域城市化与国际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互动发展,才能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实现“两个确保”、打造“五大名城”以及构建“五大中心”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推动。

三、抓住重点,进一步开创信息化工作的新局面

当前,我市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今后我市信息化工作如何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我想应该强调五句话:“着眼发展,立足应用,突出重点,资源共享,务求实效。”“着眼发展”,就是要抓住优势产业、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实施重点突破,提高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立足应用”,就是要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优势领域重点突破;“资源共享”,就是要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务求实效”,就是坚持效益优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按照这五句话的要求,*年要紧紧围绕“三大目标”,重点抓好几项工作。

“三大目标”概括起来讲就是要实施信息产业“三个一工程”,即力争设备制造业完成产值1000亿元,完成软件业销售收入100亿元,信息服务业完成营业收入100亿元。

一要着力提高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

信息产业是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要继续花大力气加快发展。大力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以创建部级信息产业基地为目标,以打造我市“硅谷”和“液晶谷”为抓手,以增强和扩大优势产品群为重点,培育一批高、精、专的知名企业,在重要领域拥有一批专利,形成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跨越的产业优势。建立若干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链为纽带、产学研互动的产品联盟,形成一批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支撑、具有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和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信息产业集群。努力培育信息服务业,要紧紧围绕构建五大中心的任务,建立与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信息服务体系,要积极拓展信息服务领域,促进信息消费持续增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同时要着力推进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娱乐等社会化应用,建设一批公益性信息资源库,加快数字电视发展,推进全市有线电视网的双向改造和网络整合,加快我市动漫基地建设步伐,进一步推进我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年,全市信息产业要实现增加值340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0%以上。

二要做大做强软件产业。加快形成以无锡软件园为龙头,带动滨湖以及其它区域的软件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培育软件骨干企业,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软件企业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使我市成为全国著名的软件企业汇聚区和软件人才聚居地;大力发展具有无锡特色的软件外包服务,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政府各部门要千方百计为软件企业提供服务,金融、担保等行业要根据软件企业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特色服务;同时,要大力开展软件专题招商工作,要切实抓好软件统计服务工作,加快建立适应我市软件发展需要的统计制度,要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软件产业的意见和政策,为软件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全市软件产业跨跃式发展。我们抓产业,不但要规模,更要注重抓产业的内涵、注重抓产业的质量,要全力构建创新体系,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走开放型自主创新之路。与传统行业相比,信息产业更注重创新,因此,在引进项目的过程中,不光是追求其规模效应,更要注重知识、技术的引进,要将引资与“引智”有机结合起来,逐年提高“引智”的比重。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和制订适应招商“引智”需要的专项政策,同时多开展一些“引智”方面的专题招商活动,加快我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是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重点工作。我们要把加快信息技术应用作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主线,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探索嵌入式软件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相结合的新路子,努力提高工业企业中信息技术装备的比重、信息技术所支撑的产品的比重、信息技术人才的比重。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使信息技术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手段。坚持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整合服务资源,以便民利民为目的构建服务体系,不断拓展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抓好全局性、基础性、公益性重大信息工程的实施,在未来几年内,要根据实际需要,集中力量推进一批涉及全局的基础性、标志性信息化工程,刚才市信息办提出的“一二三”工程,我认为这个思路很好,尤其是一些重点工程项目,具有全局性、公益性、基础性特点,因此需要各地、各部门的通力配合,请信息办抓紧落实,并做好指导工作,会同有关部门认真予以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是信息化的基本特征,要加快建立规范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明确信息资源采集、维护、共享、管理的责任主体,着力推进跨部门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工作,逐步推行公共信息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建设,减少重复建设,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有限资源利用率。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效益和效率,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应用能力的实际出发,以便民利民为宗旨,把信息化建设的着力点始终放在满足群众需求和经济发展全局上,坚持围绕经济发展重点、政府管理难点和社会关注热点,从基础抓起,低成本、高效益、可持续推进信息化,建立科学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评议评估制度,对财政投资和涉及国计民生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特别是电子政务项目工程进行质量检测和绩效评估,以为民服务和政府效能提高为标准,建立群众评议、专家评审、专业机构评测相结合的信息化评价体系,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引导与约束机制,力求信息化建设早日见效、见到实效。

信息化建设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是涉及多种业务和技术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统筹协调,防止各行其是、政出多门。大量实践证明,推进信息化工作,首要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领导和协调。根据需要,我们调整了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组成单位,统筹协调各领域、各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并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这是完善和加强信息化组织领导体制的重要举措。希望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尽其职,把本部门、本行业的信息化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市信息办要在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主动与各成员单位沟通、协调,通过有效的交流协作,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条件下,逐步形成我市信息化重大工程、重要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规范、统一行动机制,高效推进我市的信息化工作。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篇7

专家简介:李道亮,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农业先进传感与智能信息处理。北京市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农业信息处理分会主席,国家农村信息化指导组专家,农业部十二五、十三五全国农业信息化规划起草牵头人,获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项,发表SCI/EI论文200余篇。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迅速推进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一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逐步走向农业信息化舞台,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应用主体发育不成熟,亟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农业信息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重要体现和重要内容,明确农业信息化的新任务,对于推进现代农业,促进四化同步意义重大。

一、新形势下农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创建智慧农业生产体系

1. 加快推进种植业信息化

推广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设施农业环境智能监测控制系统,提高设施园艺环境控制的数字化、精准化和自动化水平。开展农情监测、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病虫草害监测与防治等方面的信息化示范,实现种植业生产全程信息化监管与应用,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展精准农业。

2. 加快推进养殖业信息化

在国家畜禽水产示范场,开展基于个体生长特征监测的饲料自动配置、精准饲喂,基于个体生理信息实时监测的疾病诊断和面向群体养殖的疫情预测预报,推进畜禽养殖信息化。以推动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建设为重点,加快环境实时监控、饲料精准投放、智能循环水处理等专业信息化设备的推广与普及,构建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智能化控制的水产养殖业。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新型经营主体经营网络化

1.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积极开展电子商务试点,探索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行模式和相关支持政策,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电子商务标准规范体系,培育一批农业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和引导大型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支持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在线交易,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完善农村物流、金融、仓储体系、商务流通体系和市场体系。

2. 提升农业企业经营信息化水平

鼓励农业企业加强农产品原料采购、经营管理,质量控制、营销配送等环节信息化建设,推动龙头企业生产的高效化和集约化。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建立覆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市场信息网络,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渠道,推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3. 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示范

面向大中型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员管理、财务管理、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及成员培训管理,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能力和竞争力,降低运营成本。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服务平台,围绕农资购买、产品销售、农机作业、加工储运等重要环节,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品牌宣传、标准生产、统一包装和网上购销,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资源共享。

(三)进一步强化农业政务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部门行政效能

1. 推进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建设国家农业云计算中心,构建基于空间地理信息的国家耕地、草原和可养水面数量、质量、权属等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基础信息数据库体系;强化农业行业发展和监管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及开发利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区域性、专业性涉农信息资源建设,不断健全涉农信息资源建设体系,丰富信息资源内容。

2. 加强农业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推动种植业、畜牧兽医、渔业、农机、农垦、乡企、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监管等各行业领域生产调度、行政执法及应急指挥等信息系统开发和建设,全面提升各级农业部门行业监管能力。推进国家农情(包括农、牧、渔、垦、机)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农业各行业进行动态监测、趋势预测,提高农业主管部门在生产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指挥调度、上下协同、信息反馈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农村集体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和预警服务平台,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

3.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开发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建设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预警信息系统,实行分区监控、上下联动。加快推进农机安全监理信息化建设。

4. 完善农业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

建立并加强农业病虫害、重大动植物疫情疫病、重大自然灾害等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上下协同、运转高效、调度灵敏的国家农业综合指挥调度平台,推进视频会议系统延伸至县级农业部门,加快应急指挥信息化步骤。

(四)切实完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1. 打造全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云平台

进一步完善全国语音平台体系、信息资源体系和门户网站体系;探索将农技推广、兽医、农产品质监、农业综合执法、农村三资管理、村务公开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及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行业管理系统植入12316服务体系;推广12316虚拟信息服务系统进驻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有效满足其对外加强信息交流、对内强化成员管理需求。

2. 完善信息服务站点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

依托村委会、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资经销店、电信服务代办点等现有场所和设施,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可持续运营能力的“六有”标准认定或新建村级信息服务站。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村信息员贴近农村、了解农业的优势,有针对性地满足农民信息需求。

3. 探索信息服务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探索市场主体投资农业信息服务。鼓励村委会与各类企业合作或合资筹建村级信息服务站,采用市场化方式运营,实现社会共建和市场运行。

(五)全面夯实农业信息化基础,助力农业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

1. 推进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光纤进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在国家统筹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卫星通信等信息化设施建设的背景下,探索政府补贴与优惠政策,推进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2. 加大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力度

建立和完善涉农信息资源标准,开展涉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健全涉农信息资源数据库体系。面向“三农”需求,开发实用的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切实解决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最初一公里”问题。探索并完善涉农信息共建共享机制,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区域涉农信息系统的数据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

3. 加强工作体系建设

加强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强化工作力量。加强各级农业部门信息中心条件建设,更好地为农业行政管理及信息化推进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强化对农业行政管理人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村信息员及农民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应用主体的信息素养。

4. 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

立足于自主可控原则,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加快农业适用信息技术、产品和装备研发及示范推广,加强创新队伍培养。支持鼓励涉农企业及科研院所加快研发功能简单、操作容易、价格低廉、稳定性高、维护方便的信息技术产品设备和产品。鼓励成立农业信息化等领域的产业联盟,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农业信息化产业创新和成果转化。

二、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需求导向,摸清农民信息需求

深入分析和把握新形势下的农民特点,吃透民情、把握民意、顺应民心,充分满足农民的各种信息需求,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时,要注重调研,切实以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先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尤其是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突出应用,务求实效。

(二)加大投入力度,落实专项工程

研究建立农业信息化支持政策体系,引导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运作为主体的投入机制,按照“基础性信息服务由政府投入,专业性信息服务引导社会投入”的原则,多渠道争取和筹集建设资金。设立财政专项经费,用于开展信息系统运维、标准体系建设、典型示范、安全防护及信息资源建设等工作。

(三)积极探索信息补贴政策,促进推广应用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农机、良种、家电等补贴政策的实施对刺激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显著,开展农业信息补贴必将大大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议国家和地方开展农业信息补贴试点工作。

(四)完善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保障农业信息化规范发展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篇8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届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有关精神,搞好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现就农业部门“*”期间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化认识,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时期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党的*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年中央1号文件把“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作为九大目标之一。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列入“*”时期重要议事日程。“*”时期,各级农业部门认真组织实施我部提出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狠抓“网络延伸、资源开发、信息”三个着力点,农业信息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建立了以农业部门户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的农业网站群,成功开发并投入使用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农产品监测预警、遥感监测等应用信息系统,启动了“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等重点工程,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但是,这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信息工作的总体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偏低,信息工作队伍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需要,广播、电视、电信、报刊等常规媒体传播农业信息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为此,各级农业部门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有关要求上来,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强化面向“三农”公共服务、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举措,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把握方向,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二、认清形势,正确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三)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把握好以下发展趋势。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信息化工作面临新的发展趋势:一是政府主导化趋势。国内外成功实践表明,公共信息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需求复杂化趋势。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各类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主体有不同的信息需求。新品种、新技术、供求、价格、预测等信息成为需求的热点。三是渠道多样化趋势。各地经济实力和信息化整体水平的差别,造成农业信息化推进方式各不相同,信息服务呈现出多渠道、多模式、多手段综合应用的态势。四是工作交织化趋势。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渗透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消费等各个方面,工作外延扩大、内涵更加丰富,与农业各产业结合更加紧密,工作交织推进。五是发展社会化趋势。实践表明,除了政府主导外、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然选择。

三、理清思路,明确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与总体目标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大、*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服务为中心,强化公共服务职能,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整合信息资源,推广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建设完善应用服务系统,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五)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的工作原则。一是统筹规划,逐步推进。要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系统协调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各地要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立足本地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建设工作。二是强化服务,注重实效。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在努力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支持服务的同时,重点加强面向农村广大生产经营者的微观信息服务。要求真务实,以服务成效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三是加强引导,合力推进。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开放农业信息服务市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服务社会化。四是积极探索,鼓励创新。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创新增活力,在创新中谋求更快的发展。

(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计划用3到5年时间,通过“五抓”促使“五个根本提高”。一是抓工程,促使进村入户的农村信息网络服务覆盖面有根本提高。二是抓标准,促使农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标准的统一规范程度有根本提高。三是抓资源,促使面向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成效有根本提高。四是抓应用,促使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对建设现代农业的贡献率有根本提高。五是抓队伍,促使农业信息人员管理和服务水平有根本提高。

四、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七)注重研究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日益多样化。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根据不同主体的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扩充、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化需求。

(八)加强信息资源采集与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基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联合各涉农部门,重点做好涉农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动植物疫病、农产品价格、农业资源环境、农产品农资质量监管、农垦信息以及农村劳务、文教卫生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特别应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分析工作,提高农产品监测预警水平,努力为决策提供依据。

(九)加快重点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力度,对各级农业部门现有数据库资源扩充完善,同时进一步加快重点数据库的建设。各级农业部门建立的数据库要联网运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库资源效益。

(十)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要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做好信息工作。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制度,使信息工作尽快制度化、规范化。农业部要根据“经济信息日历”的安排,及时信息,各级农业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信息制度,开辟窗口,拓宽信息渠道。

五、实施重点工程,强化农业信息化建设基础

(十一)全面实施“金农”工程。“金农”工程是国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点工程。各地要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积极落实配套资金,根据全国统一的项目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一期工程项目的实施。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在实施好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及早规划设计和及时启动二期工程。

(十二)加快推进“三电合一”工程建设。“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农业部门强化信息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举措。各地要认真总结项目建设、运行管理、资源整合、服务机制的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改进创新,本着“着眼于需求、着力于服务、着重于成效”的原则,把农民急需的农产品市场和科技信息传播到乡镇村屯,努力提高“三电合一”平台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信息服务支持能力。力争到“*”末,“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服务覆盖面达到80%以上的县。

(十三)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结合信息网络快速向农村基层延伸的实际,“*”期间,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计划完成“十万村庄建站、百万村官在线、千万农民上网”的建设目标。“十万村庄建站”,就是要在全国以省(区、市)为实施主体,共选择十万个有条件的行政村,建设信息服务站(点),面向村民开展信息服务。“百万村官在线”,主要通过整合面向农村农民的培训资源,在十万个示范村培训100万名村、组干部,使之能经常“在线”获取信息,成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员和引领村民利用信息致富的带头人。“千万农民上网”,即主要通过已培训的村干部,以“一带十”,帮助辅导1000万农民通过互联网获取服务信息。

六、加强整合开发,推进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十四)建设完善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服务“三农”为目的,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建设完善各级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各级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整合,形成合力,打造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农业门户网站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业门户网站信息(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权威性,使之成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依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窗口。力争“*”末,中国农业信息网在世界农业网站的综合排名位居第一;各省级农业门户网站在本省(区、市)各行业门户网站的综合排名位居前列。

(*)开发完善农业信息应用系统。要以增强农业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为主要目的,开发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三大应用信息系统。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主要建设农产品市场预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和农村经营管理等信息系统。市场监管系统主要建设统一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实行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督管理的网络化。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一要完善农村市场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主要工作包括扩展系统功能,完善服务,探索发展电子商务等;二要建设完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到2010年,网络化信息采集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三要建立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通过整合中央与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农技推广部门的农业科技信息,实现数据库群的联网信息服务。

七、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各地要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的成功创造和有益探索进行发掘、总结和提炼,丰富和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理论并用于指导工作实践。要注意跟踪国际农业信息化发展动态,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增强工作预见性、主动性。

(十七)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创新。创新信息服务内容,重点要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农民的信息需求,不断丰富、充实和更新信息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就是要注重传统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有效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

(十八)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及社会各个方面,必须强调合力推进。各级农业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采取措施健全机制,动员、整合各方面力量,特别是要重视发挥电信运营等工商企业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

八、强化培训,抓紧抓好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

(十九)提高农业信息工作队伍素质。要注重提高各级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努力建设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工作队伍。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农技推广体系、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机构建设,为农业信息化提供组织保障。要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切实加强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二十)切实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信息员的整体素质。要重点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的信息服务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的培训,通过培训要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力争到“*”末,平均每个行政村有1-2名合格的农村信息员。

九、加强研究,加快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二十一)研究建立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结合信息工程项目和农业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的软硬件技术标准、数据标准、信息采集和加工标准。重点研究制定“金农”工程、“三电合一”信息平台、乡村信息服务站建设标准和运行管理制度。加快制定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政策法规等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基本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业信息化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将农业信息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摆上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统筹规划,明确职责,把农业信息化建设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二十三)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要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专项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央资金要适度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对服务效果好的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要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形成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入格局。

(二十四)建立激励机制。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有效的管理、监督、激励机制,推动农业信息化有序发展。对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成效显著的地区、单位,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上一篇:生物技术的优点范文 下一篇:内控体系建设情况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