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6 15:23:41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意义篇1

关键字:城镇化;建设发展;城镇规划

Abstract: Small towns in rural development occupies a dominant respectable speed up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for the promotion of rural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to address rur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aste of resources, farmland construction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Urban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this thesis expand the discussion on how rapidly advancing urbanization.Key words: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ow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小城镇在农村发展中占据着主导有地位,发展小城镇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耕地建设等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推动城镇化,是指扩大城镇规模和农村人口向城镇积聚,由此引起一系列变化。城镇化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从经济结构变化看,农村活动逐步向非农业领域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化看,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及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变化看,城镇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集中,以及积聚后再分散过程,起到城乡纽带桥梁作用。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呢?一、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办法

1.1转变政府的职能意识

在政府的职能意识上需要有所转变,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行为规范,做到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上能够廉洁和高效,处理事物上能在运转上协调。办理过程中做到公正透明。城镇建设管理机制有一定的创新意识,逐步落实和解决人员、编制和经费等问题,强化基层城镇管理指导力量。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支持、农民主体”的工作机制,把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了使广大的农民利于行使监督的职能,维护城镇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可将规划的成果展示牌立于城镇比较显著的位置。

1.2加强城镇干部意识管理

通过与有关部门的合作,组织城镇干部领导进行全面的再教育培训。主要针对城乡规划的法规学习,和城镇建设如何管理的学习。使存干部在综合素质上得到提高。有计划的进行教育培训,有重点的培训。短期学习和长期学习相结合,技术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从而使城镇的管理人员在技术的业务素质上不断的提高。安排相关的工作人员到管理比较完善,经验比较丰富的城镇互相交流学习。复制其他城镇的成功案例,结合本城镇的实际情况吸取好的管理经验。

1.3注重宣传工作,把规划政策的宣传工作落实到位

提高城镇人民在城镇规划上的意识,同时加强对村民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上的观念。深入开展城镇规划政策法规宣传工作,宣传规划的法定性和控制性,加大宣传中央、城镇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优惠方针、政策,切实增强广大农村群众的规划意识和依法建设意识。及时总结、宣传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取得的成就经验,通过科学规划村容村貌得到改善的案例,宣传教育和影响群众。宣传城镇建设发展进步对整个经济工作的贡献,使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和支持城镇规划建设工作。

二、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具体做法

2.1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镇化的基础是非农产业的发展。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差别很大,在此基础上的城镇规模和城镇功能也很不相同,即便是同一地区,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城镇的规模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凭主观愿望或简单地按城市自身经济效益的高低,去要求或追求城镇的发展规模,很容易将城镇化导向脱离发展基础、盲目求大的误区。当前,在相当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县城和建制镇发展,对带动区域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稳定当地经济社会、促进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统一规划和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因果关系综合起来统筹加以解决,这就要求将城市规划和农村规划整合起来,促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加强城乡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建立城乡统一和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规模与布局,要与当地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地质构造等自然承载力相适应。城市发展要改变重规划、轻管理的状况,强化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管,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2.2听取民众意见完善城镇规划编

正所谓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城镇规划中我们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结合考虑城镇大的历史环境,地理所在位置,所处地理的环境,在历史中经济的发展趋势,都可以考虑在规划与设计当中。让新的设计既有新气象又符合当地文化,当地历史氛围。想要新的规划具有可行性,就要让农民的需求得到满足。在制度上做到城镇规划中评审的公开性,建立和健全规划的评审委员会,在评审的过程中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广泛积累各方意见。尊重村民的意愿,结合规划编制工作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城镇规划编制、实施、管理的全过程中都体现出公众参与和群众监督,可保障城镇建设参与各方特别是农民的合法权益,达到农民自愿、社会力量参与和政府引导扶植,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引导性和可操作性,共同推动城镇规划与建设管理。

2.3提高城镇居民文明素质

只有提高了市民的文明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城镇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通过开展文明教育和群众性的创建文明活动,不断丰富城镇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广大城镇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积极关心小城镇发展、参与城市建设,维护城市秩序,爱护城市环境,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良好氛围。

结束语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引导作用的不断增强,城市和城镇的规模、布局、功能将会根据经济发展的水平不断演化。我们必须坚持结合国情和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引导,走出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是未来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跨越发展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楼卫星;加快推进小城镇化进程的思考[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4期

[2]杨劲;加快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对策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87期

[3]中国土地.《城镇化应是一场节地运动》.2006(2)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意义篇2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the trend of the certain stag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socialist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 to research the rules and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and guide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mainly researches the related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Hebei Province.

关键词: 生态文明;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实现路径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Hebei Province;new-type urbanization;implementation path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5-0293-020 引言

持续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河北省在“十二五”时期,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路径,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力争2015年河北省城镇化率达到54%”。河北省的城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生态文明,走大中小城市、小城市、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1 城镇化基本现状

近年来,河北省城镇化取得了快速发展,城镇化率的提升速度加快。2013年,全省城镇人口达3528.45万人,比2012年增加117.92万人;城镇化率为48.12%,比2012年提高1.32个百分点,提高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6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分地区看,河北省有五个设区市城镇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是:石家庄市(不含辛集市)55.72%、唐山市54.97%、廊坊市51.4%、秦皇岛市50.81%、张家口市48.95%。其余各市分别为:邯郸市47.91%、沧州市45.18%、邢台市44.20%、承德市43.27%、保定市(不含定州市)42.93%、衡水市42.92%。定州和辛集分别达到42.77%和43.02%。

2 河北省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城镇化水平偏低 虽然河北省城镇化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但是2013年河北的城镇化水平仍然低于全国的53.7%,居全国第23位。尽管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但相对于全国的城镇化水平,河北仍然滞后。可以说城镇化水平已经制约了河北经济的发展。

2.2 工业发展迅速造成环境破坏 随着该省经济快速发展,能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文明得不到保障等问题日益凸显。工业的迅猛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巨大作用。然而由于工业的自身特点及外部环境等因素,使工业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并且严重影响到了生产的正常发展和人类自身的生存。近期凸显的雾霾天气就是工业发展迅速造成的环境破坏的一个暗示。

2.3 城镇化建设缺乏规划 缺乏规划也是城镇化建设中的一大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等统筹衔接不够,难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二是群众对城乡规划了解不够,支持力度不大,规划实施刚性不足。三是存在以权代规现象,一个领导一种做法,换一任领导就换一套规划,城镇规划不断更改,城建项目不断推倒重来,造成严重的资源与资金浪费。四是不注重特色设计,不少规划是粗线条的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城镇与城镇之间、城镇与乡村之间分工协调机制尚未形成,人口、产业聚集能力较弱。五是城镇规划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较多,城镇综合开发率低,出现规划趋同性。

2.4 对于保护环境意识薄弱 城镇化的标志在于大量的人口向城镇集中。而人口的过度集中且公民对于保护环境的意识薄弱,造成了进一步的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主要问题表现在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后,没有相应的环境保护意识。

3 河北省城镇化对策

3.1 科学规划,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础依据,推进城镇化必须高度重视规划。从资源、产业、城镇的基础设施、交通等综合因素来考虑城镇化的建设,城镇化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能只是考虑单一的因素,根据这些综合因素来统筹设计城镇规模。根据城镇的区位优势、产业特色、文化底蕴、旅游休闲、矿产开发、生态环保等方面,统筹设计城镇规模,培育城镇的主导产业,打造鲜明的城镇个性特色,防止千城一面、千镇一面。

3.2 明确功能,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 主体功能区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展的原则划定的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的空间单元。因此,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建设,以让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获得高效利用,只有对各个功能区定位之后,才能更好地制定针对性政策,发挥各地优势,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施的主体功能区战略,将会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3.3 以保护环境为基础,实施生态产业 建设生态城镇的核心部分就是打造城镇生态产业体系。如果说城镇是一个生命体,那么生态产业体系就构成了这个生命体的心脏,只有通过心脏的跳动,生命体才能具有活力。这就是通常意义上我们所讲的,只有经济发展,国家才能生存。小到一个城镇,只有当这个城镇能够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撑,包括一切的:衣、食、住、行用品、生活服务等等,城镇才能生存下来。生态产业体系就是城镇的基础支撑系统,由它来完成生态城镇的基本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和交换。

3.4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 如果要改变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就必须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工业文明的经济发展模式向生态文明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绿色经济发展旨在追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相和谐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发展,绿色发展是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创新跨越式发展道路,是一套全新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绿色经济是一个行政的表述,包含着环境友好型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的取向和特征。经济增长本来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的福利,是人本主义必然的逻辑,但是为了短期的利益污染环境是与绿色经济取向背道而驰的非人本主义的虚幻增加,可以把环境友好型的经济模式称之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4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速度越来越快。河北省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型城镇化的基础保障,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从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等方面层层递进地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生态文明思想观念;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管理和实施;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开拓科技创新生态化;推进绿色城镇化建设,统筹规划、科学发展,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实现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这才是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杨志峰,徐琳瑜.城市生态规划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如松.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和方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黎亦众.城市规划理论浅谈[J].南方建筑,2006.

[4]Peter Hall著.城市和区域规划[M].邹德慈,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5]李育冬.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型城市发展理论与应用研究-以库尔勒生态城市建设为例[D].新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6]郭静利,郭燕枝.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成效和未来展望[J].农业展望,2011.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意义篇3

关键词 城镇化 融资 对策

城镇化是十部署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之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扎根“三农”的金融主力军,如何适应城镇化建设要求,加大信贷投放支持农村城镇建设,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以陕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例,深入分析对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的现状,并结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城镇化金融服务现状

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而言,抓住城镇化发展机遇,意味着两层含义:一方面,城镇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抓手,将深刻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服务好城镇化,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现实责任;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更加强调质的提升,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民市民化,因此新型城镇化蕴含着更大的金融需求。近年来,我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对传统金融产品改造和延伸的基础上,加大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快业务发展方式转变,主动挖掘和满足地方经济发展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金融需求,满足了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信贷需求。

陕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目前已发展成为陕西省内存贷款规模最大、金融服务覆盖程度最高的银行类金融机构,综合分析相关数据,就金融服务城镇化有以下比较优势:

(一)城乡覆盖程度高。全省现有107家县级法人机构,2933个营业网点,其中县域网点2050个;ATM机1641台,其中县域布设1044台;POS设备14066台,其中县域布设7834台,并已设立助农取款点9843个,服务客户达1800多万户,服务网点和服务客户遍布全省主要乡镇,2009年以来,有效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点51个,在解决金融机构空白乡镇问题上贡献率高达94%。

(二)县域信贷支持贡献程度较高。2010年末县域机构存贷比62.04%;2011年末县域机构存贷比61.93%;2012年末县域机构存贷比59.93%;2013年9月末县域机构存贷比61.35%,信贷资金来源县域,又全部用于县域,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中坚力量。

(三)结算渠道通畅。已建立了全省农信社综合业务网络系统,成功加入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全国农信银清算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开通了小额银行本票和全国银行汇票业务,实现了全省数据集中处理、跨省资金汇划实时到帐和储蓄业务通存通兑,支付结算能力显著增强。

(四)服务科技含量明显提升,服务水平接近同等规模商业银行。目前已成功推出11种富秦卡系列金融产品,并成功发行了社保IC卡、公务卡,同时也成为全国首家取得金融IC卡发行资格的省级联社,具有提升城镇化金融服务的能力。

(五)贴近群众,具备较强的优势。目前以开展财政惠农补贴补贴、城乡低保资金、新农保等多项政策性金融支付服务,群众认知度较高。

二、金融服务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遇到城镇化建设主体和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投资主体单一,无法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庞大的资金需求。目前,财政投资在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仍占较大份额。但是财政资金毕竟有限,仅靠财政资金投入不能满足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需求。

(二)担保体系不完善,城镇化发展缺乏融资基础。城镇化产业支撑力提高的前提是中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资金的缺乏。由于中小微企业自身实力有限,融资需要借助于担保中介机构,但资质高、有实力担保的公司严重匮乏导致中小微企业无法从金融机构得到充分的融资,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

(三)商业银行对城镇化建设项目投入较少,支持力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存在周期长、资金占用额大、成本回收时间长的特点,并多为公益性项目,项目本身不产生现金流,需要政府财政补贴或提供政策优惠维持运营,因此还款来源较难保障。因此,商业银行对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信贷投入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而仅靠农信信用社显然无法满足城镇化发展的信贷资金需求。

(四)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逐渐显露,城镇化融资存在潜在经济金融风险。从现实情况看,作为城镇化主导力量的地方政府,其融资模式比较狭窄,政府融资平台仍然是地方政府城镇化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随着上一轮经济刺激过程中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进入偿还高峰期,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没有明显改观甚至增速下滑,财政支出和投资却在大幅增加,财政偿债压力愈发加大。地方财政的入不敷出,已经给城镇化建设融资埋下了潜在的信用风险。

三、对策分析

金融支持推进城镇化进程对于政府、各借款主体和银行自身均有现实意义。对于政府而言,可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对农民而言,可以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新消费观念,节约土地资源,有效拉动内需;对银行而言,可以拓宽客户资源,拓宽中间业务渠道,挖掘丰富的金融财富,增强综合竞争力。

(一)尽快建立相关体制机制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意义篇4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 [F2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不同规模的城镇具有不同的地位与作用。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融合了城乡两方面的特征,兼具城乡两方面的优势,起到连接城乡的桥梁作用。小城镇作为初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农业产业化的服务平台,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9年的46.6%,全国建制镇数量由2173个激增到19234个,取得了城镇化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与此同时,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土地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基础设施薄弱等。因此,通过借鉴国外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解决我国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小城镇建设取得更大的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

二、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大致以1995年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95年,是城镇化建设恢复发展期;第二阶段从1996年至今,是城镇化建设加速发展期。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发展快速、经济繁荣的小城镇。通过研究发现这些小城镇之所以发展得好,一方面是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另一方面是遵循了小城镇发展的规律。

但同时,很多地方小城镇建设偏离了当地实际,也没有遵循其建设规律,从而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未能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由于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再加上政策宣传不到位和地方政府监管不力,小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对土地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的人均占地面积要大得多。

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50万人以上大中城市市区面积人均73平方米,50万人以下小城市人均94平方米,小县城人均121平方米,建制镇人均183平方米,建制镇的人均占地面积是大中型城市的2.5倍。

(二)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一方面,由于当前小城镇的经济基础普遍相对薄弱,为了吸引投资、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和政绩,地方政府往往采取“以环境换发展”的政策,引进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到当地去投资建厂,任由他们随意排放污染物和毁林开矿等。另一方面,小城镇中普遍缺少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污染物一般直接排放到沟、坑、河中。这些行为导致了非常严重的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问题的出现。

(三)无视当地实际情况,盲目照搬现成模式。从全国的小城镇建设来看,发展较晚的小城镇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确定发展方向时没能很好地结合当地实际,往往是照搬现成的模式,大部分尚未形成主导特色产业。

(四)人口流失严重,人力资源匮乏。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和到外地求学的学生认为小城镇里没有个人的发展空间而不愿意再回到家乡,外地高素质人才也不愿意到小城镇发展,造成小城镇人口流失严重,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人力资源匮乏。

(五)建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薄弱。小城镇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是关键。我国小城镇自身的财政收入较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依靠上级拨款,巨大的财政压力制约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阻碍了小城镇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不利于吸引资源向小城镇流动。

三、我国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一)确保小城镇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在小城镇规划的过程中,要确保规划体制严密,明确规划的框架和体系,细化具体程序和形式要求;要确保规划内容科学,从发展状况、需求变动和产业发展要求出发,通过实证调查统筹考虑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等相关因素;

要确保规划过程公开,认真听取公民的意见,积极鼓励公民参与规划;要确保规划执行严肃,既要依法执行规划,又要引入公民监督。

(二)形成特色产业。一方面,加强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交流,鼓励科研教育机构帮助他们分析当地实际情况并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利用小城镇自身优势,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另一方面,拓展产业链,发展配套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如具有特色农林牧畜渔业的小城镇可以进一步发展深加工业,也可以发展生态旅游业等产业。

(三)加强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和政府监管的力度,提高小城镇政府和居民的环保意识,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技术交流,提高资源利用率,鼓励他们走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同时,加快小城镇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杜绝污水随意排放和生活垃圾乱扔乱倒现象。

(四)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多建高层建筑,另一方面在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时,不盲目图大图全,避免大办公楼、大广场等建设误区。

(五)加大对历史建筑、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的保护力度。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城镇风貌,发展人文产业和旅游服务业,以保护促进发展,以发展加强保护。利用小城镇具有的较好自然环境的优势,吸引城市退休居民到小城镇养老,增强小城镇的消费能力和人口凝聚力。

(六)提供良好的政策氛围,鼓励具有技术能力的外出务工人员回到家乡从事生产生活。向回小城镇创业的外出务工人员和大学生提供优惠的创业贷款,帮助他们将先进的生产技术用于生产活动,创造经济效益。加强小城镇与科研教育机构的联系,加快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七)保证小城镇建设所需的资金。提高上级政府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拨付额度,加强道路、通讯、电力和供水设施建设,提高交通物流能力,保障小城镇企业所生产产品的迅速流通。上级政府的资金支持应避免平均主义的影响,应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已经较成熟的、有较好发展预期的小城镇,待其取得较好经济成果时,再鼓励他们帮扶、带动周边的小城镇,实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引入私人资本进入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公私合营模式”资金来源丰富和管理运营效率高的特点。

(八)放宽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城乡二元户籍结构,加快人口流动。取消大城市公民的特殊福利,统一全国公民的就业、求学、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政策,使小城镇居民享有同大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同时也解除了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结束语:小城镇建设对于实现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我国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促进小城镇建设的思路,希望能对其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意义篇5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中原经济区、五级城镇体系

Abstract: the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is based on urban and rural,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nteractive,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production city, ecological livabl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for the basic features of urbanization, medium and small cities and small towns, and is a new type of rural community,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and into each other. Henan is the province's most populous province is behind the relative poverty of the province, to look for development breakthrough, conform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better and faster urbanization way on new is urgent.

Keywords: new urbanization 、central economic zone、 category five urban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

1、城镇化的发展

城镇化是区域发展的历史趋势,但传统城镇化日益显现出种种弊端,新型城镇化便呼之欲出。河南是中国大省人口最多的省更是相对贫困落后的省,对于寻找发展突破口,顺应发展潮流更好更快走上新型城镇化道路更是迫切。

城镇化一般意义上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

2、河南城镇化发展现状

图1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城镇化率趋势图[ 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11》整理。]

由上图可以看出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是逐年提高的,尤其是21世纪以来河南省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上升趋势也是明朗的,但是在全国范围来讲,河南省的城镇化依然处于较低水平,至2010年末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达到38.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15个百分点,同时也是中部六省中城镇化水平最低的省份。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河南人进行思考进行探索,最终发展具有河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进入了各界专家及领导的视野。

新型城镇化的含义及意义

1、新型城镇化的含义

卢展工(中共河南省委书记)说,目前,全国各个地方对城镇化的表述,就河南的是最独特的,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城镇化,是包含了农村的城镇化,所以说是新型城镇化。

喻新安说,我们所说的新型城镇化,是五级新型城镇体系,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按照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发展的战略思想,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建设与管理,建设五级新型城镇体系。

一般意义上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2、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城镇化水平太低,必然制约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因此,新形势下抓住城镇这一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交汇点,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就可以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进而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壮大。

新型城镇化是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支撑。河南要走的是“三化”协调和谐发展的道路,新型城镇化又起到了引领作用,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同时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实验区域的发展也为全国各区域起到不同程度借鉴作用。

三、对五级新型城镇体系的几点认识

理论上说,城镇体系的发展有两条途径一是内生式的另一种就是建构式。作为后发工业化地区的河南可选的途径只能是建构式。按照城市发展经济规律及客观条件合理科学规划支持和引导,促进城市优化、快速发展便是可能的。科学规划建设五级城镇体系就是城市“建构式”发展理念的实施。

1、大力建设郑州为部级区域中心城市,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协调好河南省18个地市五大板块的发展。进一步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到2020年打造以郑州为中心的大都市区。五大板块即郑汴洛焦新许6城市核心板块、安濮鹤3城市豫北板块、平济三3城市豫西板块、商周驻信漯5城市豫东南板块和南阳1城市豫西南板块。这种组团式都市区城市发展形态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区域内基础设施等资源的共享,有效发挥集聚规模效应。

2、壮大省级区域中心城市自身的发展,推进城市组团、 城市新区、 中心城区协同发展。各级中心城市依据自身客观条件,发挥比较优势 ,优化中心城市布局和形态, 加强城市新区建设,培育区域增长极,使之成为各区域空间组织的核心。同时在城市组团五大板块的发展和各级中心城市自身发展间做好协调科学规划。

3、大力推进县域中心城市城市发展水平。建设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壮大支柱产业,对基础条件好拥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发展为中等宜居城市。

4、积极扶持具有特色的中心镇的发展。发展传统产业集群,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使之尽快成为各具特色的小城市。

5、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城镇化的发展就是让农民“走出去”,而以往大多新农村建设似乎仅仅停留在建设新村、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而农民反而禁锢在所建的新村中,这样的规划可能会导致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就要打破这种局限,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让农民真正的“走出去”。按照 “规划先行、就业为本、农民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 新型农村社区仍然是农村社区的范畴,其仍然是与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居住区。 在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等政策方面政府应给予某些创新实验区最大可能的支持。积极探索先建后拆机制把规划权力上移至省级政府进行统筹等途径使之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

就目前来说,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是可行的且是意义重大的。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以及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最重要的就是“协调”——“三化”协调和五级城镇体系协调发展。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还很长,我们还在探索时期,遇到的困难可能还很多,也望各界人士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江,王斌,申丽娟.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 2009(3): 88-91

[2]中原经济区发展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72—192

[3]李东晓.推进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2(2):45-47

[4]张建秋.中原经济区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5):85-88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意义篇6

关键词:城镇化;城市化;“三农”问题

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整整三十年,“三农问题”不断以这样或那样的角色出现在我国的经济和政治舞台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永不落幕的主角。对于农村城镇化问题,各国呈现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地域和经济“鸟瞰图”,我国一直在探索农村城镇化问题,从而从根本上突破“三农问题”。本文从国家宏观政策和制度体制方面,对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政府职能部门所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一、风雨同舟的三十年

改革开放后,政府对农村城镇化问题一直处于不断推动、引导、摸索和实践的过程。

(一)政策和制度上摸索、试验的十年:1978~1988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农村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有计划地发展小城镇建设和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支援。这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四个现代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必由之路。”拉开了农村城镇化的新篇章。

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发出《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通知各地作为草案执行。文件要求各地要拟定自己的农业发展规划,并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实现;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

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规定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组织,突出了镇的城市特征。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提出“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1984年10月13日,《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指出:“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及时办理入户手续,发给《自理口粮户口簿》统计为非农业人口。”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文件提出了十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关于农村城镇化的政策有:大力帮助农村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兴办交通事业;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和商品经济要求,积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制;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往,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指导。

198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了《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的通知。通知指出:几年来农村改革已取得了重要成果,农村经济新体制的框架已初步显现出来,现在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时期,改革必须坚持下去,并做好充实、巩固、配套、提高工作,争取再以五年或稍长一点的时间,使新体制充实和完善起来,在农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到同年9月中旬,我国已在10个省、自治区建立起14个规模不等、项目不同的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始进行把已有改革成果制度化和探索改革新路子的实践。

这一时期属于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一切在摸索试验中进行,应该说没有明确城镇化的具体政策。在政府的挖掘和推动下,长期被压抑的广大农民和农村的活力和创造力迸发出来,农村经济以前所未有势态快速发展。可以肯定地是,这一阶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和完善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生机。农牧业生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改革带来了人勤快、地变样、粮增产的新景象。

但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各地出现了盲目增加城镇数量和扩大城镇规模、轻规划重形式、乱占土地和污染环境等粗放式发展。包括激进地、式的城镇化步伐和萎缩不进地个别保守做法,这是改革进程中,对农村城镇化探索中出现的正常现象。

(二)初具规模、亟待深入的十年:1989~1998

这十年,应该说是坚定了信念,明确了方向的关键时期,基本上摸索出总体农村城镇化的基本思路,把握住整体方针,需要的是因地制宜的具体措施。

首先,仍然是党中央对“三农”问题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1990年12月1日与1991年11月29日,相继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199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有转折或是决定意义的是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报告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十多年来党进行理论探索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之一,也是社会主义认识史上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自1992年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趋向之后,农村城镇化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政府开始实施政策引导农村的城镇化。1994年9月,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国家科委、农业部、民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政府引导城镇化的开端。

1998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同志在十五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城镇建设,都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小城镇的建设应该说是农村城镇化的阶段性产物,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对推动农村和农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把农村的城镇化问题放在战略角度,这应该说是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重大的实质转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对解决“三农”问题阶段性的且有战略意义的决策,农村城镇化已是农村发展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小城镇和城镇化的战略地位已经发生转变。

(三)战略出发、全局考虑的十年:1999~2008

首先是自2004年以来,连续5个“中央一号”与“三农”相关文件的出台,以及各地涌现出的新农村示范城镇,这一系列的成果,足以说明我们在农村城镇化道路的探索试验,开始或者说已分地域、阶段性地步入实践建设道路。

2000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地方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小城镇布局不合理;有些地方存在不顾客观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盲目攀比、盲目扩张的倾向;多数小城镇基础设施不配套,影响城镇整体功能的发挥;小城镇自身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该《意见》指出发展小城镇的政策和策略,即发展小城镇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要积极培育小城镇的经济基础;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搞好小城镇建设;要妥善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要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

自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起至2008年,已经连续“五个一号文件”,历史地、发展地看这五个文件,可能在接下来会有第六个、第七个或更多,但这五个连续的、党中央放在战略角度的、能真正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引导措施,其中不乏很多关于农村城镇化的建设举措;各地也涌现出很多典型的新农村。

改革开放后,政府通过放松管制,如放宽建镇标准、就业限制和落户限制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了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粗放的城镇化方式使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更多地表现为数量和规模的扩张,其后继发展能力和对农村的带动效应也大打折扣。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制定了相关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政策,让农村城镇化扮演更重要的有积极意义的战略角色,使新时期的农村城镇化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走集约发展之路。

二、继续推进、引导农村城镇化之拙见

农村城镇化是人口聚集、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农村城镇化对我国来说是一项开拓性事业,随时可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要求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保持求真务实的态度,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一些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城镇化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我们可以学习、参照、借鉴,但绝对不能照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有了长足发展,到2007年底全国城镇化率已达44.9%,较之1978年的17.9%增长了26个百分点;根据一般规律,城镇化水平在30-70%是发展最快的时期,而目前中国正处于这个时期。

我国在农村城镇化发展实践中肯定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需要研究并破解,比如城镇规划问题、土地利用问题,如何促进区域间协调平衡发展,如何加快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等等。就宏观政策方面,建议如下:

(一)因地制宜,八仙过海

我国各地地域特征及南北气候存在明显差异,我们要进行农村城镇化,就要因地制宜,各地按照各地的地域特征、气候等自然和经济发展现状,采取有的放矢的具体措施。现在我们已经涌现出一大批新农村示范点,而且很成功,很多地方也组织观摩、学习,但切忌生搬硬套,要八仙过海,各显身手,发挥自己地方特色,要在农民中挖掘和鼓励“模范带头人”、“劳动模范”等先进典型,带动当地农民发展规模化、市场化、效益化的产业或农业。对于人口规模大、经济实力强、具有发展前景的小城镇“带”或小城镇“群”,可跨区域调整行政区域,将其发展为小城镇,重点完善其城镇功能,扩大经济和人口规模,增强对周边城镇的辐射能力。

重视经济腹地较广、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以促进地方经济中心的形成,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对外开放条件好的口岸城镇,加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总之,小城镇的建设应该因地制宜,有利于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二)加大宣传,全民行动

农村城镇化,不是朝夕之事,而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而在这项工程中,作为最大受益者、经营主体——农民,应该而且必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至关重要的。在最基层的农村,很多农民知道政府在关注“三农”,推进农村城镇化,但却不知自己要或者该怎么做,对于国家制定的惠民、益民政策,无动于衷,好像事不关己。这就需要加大宣传,比如组织大学生志愿去农村实践调研做宣传。县乡级干部要加大宣传,并以身作则,农户、龙头、基地之间缺少科学规范的“组织链”,不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要坚持发展农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和完善新农村村镇建设责任制。

从政府宏观主体和农民微观层面双管齐下,并驾齐驱,政府在总结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基础上,尽快完善村镇建设必要的法律及规章制度,建立必要的研究与管理机构,完善职能,认真解决村镇建设存在的矛盾与问题,确定符合实际的城镇化标准,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制订切合实际的发展农村城镇建设的有力措施,农民则应明确自己“有所为”,改变传统的“农”的思想,真正朝着“城”的路前进,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正如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所言:“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王德勇,王刚毅.黑龙江农村城镇化发展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3).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意义篇7

关键词:小城镇;城市化;对策建议;战略意义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发展小城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也是实现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在城乡协调发展政策中占有重要意义。发展小城镇,可以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收入渠道,对于吸纳农村劳动力、加快城市化建设和活跃城乡经济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年来,加快小城镇建设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关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小城镇建设也取得了很好的乘积,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化水平也越来越高,对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小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转移剩余劳动力

由于地理条件和环境资源的局限性,不可能大力发展大城市建设。滞留农村的劳动力,即使土地的回报率变大,收入也难以得到较大增长。要想是农民全部富裕起来,必须减少依附土地生活的人民数量,使一部分农门进入附近的小城镇中,不仅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还降低了城镇化成本,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对于化解农村深层矛盾,加快小城镇建设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

2、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

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可以促进家电、夹具、电力、供水、环保和餐饮等许多行业的发展,对实现民营经济的增长,拓展乡镇产品的销售渠道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村的现代化是以土地适当集中,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为前提的。城镇化建设不断发展,一部分农民从农业中退出,从而转移向小城镇,有利于农村产业的调整,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

4、改善农村生活质量

农村一般零散分布在偏远地区,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很难广泛发展,难以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更多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出来,有利于文明文化的传播,对于提升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农村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也有积极作用。

二、小城镇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1、认知匮乏,缺少有利指导

在一部分地区,党政干部并没有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把加快小城镇建设当做重要问题,并且缺乏小城镇建设的科学理论和管理知识,理念淡薄,缺乏长远的考虑,只看重经济发展,而忽略本身的建设。在机制和体制上也缺乏协调性,不能对现有的制约条件做出适当调整,对相关政策不能有效落实。

2、规模小,难以发挥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

理论研究表明:只有当小城镇人口达到5万以上的时候,才能产生一定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这个条件是很多小城镇难以达到的。另外,小城镇在聚集企业和经济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比较若。

3、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

由于缺乏产业优势和第二产业的强力支持,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综合经济能力弱;二发展水平差距大;三是不能有效带动周边农民积极性,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4、管理水平低下吗,社会化服务不高

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一是很多小城镇配套的基础设施薄弱;二是设计缺乏特色,关键地点建筑与总体不协调;三是建筑方式落后,开发率不高,整体环境差;四是管理人员待遇低,缺乏专业知识,管理水平不高;五是小城镇由于规模限制,信息和金融等服务不够完善,对产业升级造成阻碍。

5、缺乏合理的投资机制

资金一直是小城镇发展中最大的问题,虽然现在的投资机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是乡镇政府投资占得比重过大,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不能够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解决资金问题。

6、缺乏建设重点中心镇的支持

在政府的支持下,重点中心镇的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对周边地区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资金投入、贷款扶持和税收等方面,还缺少特殊的优惠政策。

7、行政区域划分不合理

目前的城镇建设是按照区域设置,缺乏科学的规划,重复投资,重复金蛇,形成基础设施的浪费。

8、辔头改革落后

主要表现在:一是城镇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二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仍未打破;三是农业税费减免配套政策和土地使用制度创新滞后;四是耕地保护政策的限制。

三、推荐小城镇发展的建议措施

加快推进小城镇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但是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下面从四个面面谈谈推动小城镇发展的措施建议:

1、统一认识,明确目标

城镇化是农村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从现实来看,小城镇的发展,一是能够有效发挥集聚功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城战配以凭借服务优势,成为二、三产业的聚集区;二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的收益,促进房地产、服务业和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三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小城镇中的文化科技信息远远先进与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可以使农民的素质得到提高。

2、因地制宜,精心策划

(1)科学规划。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对小城镇的聚集力、辐射力和承载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发展城镇,避免重复建设。

(2)完整规划。完整的规划有助于操作顺利实施,规划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规划制定的程序性和规划本身的系统性。规划的系统性主要是建立好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星系规划,知道小城镇的发展方向。而规划制定的程序性,可以确保建设和管理中依法行政。

(3)特色规划。大力发掘城镇的历史、文化、景观等特色,在城镇建筑和城镇设计上增加特色。

3、经营城镇,加快建设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加大市政基础建设的投入,以便促进规划蓝图的实现,提升群众对城镇规划的认知,提高级差地租;二是完善和提升配套功能,提升街道、绿地等静态环境的清洁美观程度,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吸引更多的农民完成从农村到小城镇的转移;三是改善投资机制,全面吸收社会资金,解决小城镇建设中遇到的财政问题;四是提升商业用地的开发效益;五是使用多种开发方式,这是加快建设和聚集人口的有效手段,可以吸收大量的农民到城镇落户;六是抓好建成区以外的开发,在风景秀丽出建造别墅,吸引大城市居民。

4、加强管理,完善机制

这主要表现在加强规划和环卫管理,加快户籍改革制度,落实失去农民的保障等方面。

四、结束语

小城镇的发展在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具有占大的意思,加快小城镇的发展步伐,实现城乡同步和谐发展,大力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提升全民生活质量和素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何江华.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的措施研究——以达州为例[J].价值工程.2013.1:75——77.

[2]何衷,邓辉.抓住机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J].新重庆.2009.5:32——33.

[3]祁学梅.浅谈乐都县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J].山西建筑.2012.2:83.

[4]赵毅,周亮,纪秀辉.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促进九江城乡协调发展[J].消费导刊.2009.11:53——54.

[5]陈振平.浅谈如火如荼推进福清农村小城镇建设[J].才智.2012.12:95——96.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意义篇8

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显著进展。2012年,城镇人口达到7.1亿,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会议要求,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

会议要求,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会议强调,推进城镇化,要注意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既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注意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中央制定大政方针、确定城镇化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地方则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制定相应规划,创造性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

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第三,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第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第五,提高城镇建设水平。第六,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

上一篇: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范文 下一篇: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