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03 10:47:1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篇1

论文摘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塑造平台。在对保定三所高校学生的普遍问卷调查和个别学生个案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创新性地将现代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新视角进行了分析研究。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塑造平台。社会工作作为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一门新兴专业,实现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改革和优化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需要,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需要,是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研究方法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简述

这次调查是采用个案访谈法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工作者通过和被调查者的面对面交谈和询问,了解被调查者关于所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状况的具体看法和观点,通过询问、对质、澄清等专业方法挖掘个案的深入内在想法,以达到真实、客观的调查效果。

本次个案选取的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如下:

张某,女,20岁,现华北电力大学大三文科学生,家住农村,共青团员。

二、个案调查状况及简单分析

(一)关于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开展形式的个案调查

1、个案访谈分析

当被问及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开展形式时,被调查者谈到,“我们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专业思政老师单方面进行课堂讲授,是以书本为基础进行主要思想政治知识的教授,不太涉及课外的社会实践和时政政治知识。”

可以看出,她对所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认可程度并不太高。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传统。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并没有很好体现。再次,未能构建起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模式。

2、社工视角下的简单分析

一方面,社会工作以案主需求为工作方向,充分尊重案主自觉。这种以案主作为主体,充分尊重案主的个性和个别化的发展需求的思考理念,在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延上有很深的借鉴意义,它要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意见和实际需求,以达到真正的实际效果。

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工作方法很强调的一点就是进行沟通和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实现工作目标的实现和案主社会功能的提升。作为为国家未来的现代性人才灌输理念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能够把握住社工这一原则,并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原则进行借鉴和实践,其意义重大。

(二)关于所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相对响应机制的调查

1、个案访谈分析

根据调查者叙述,当代的大学生在高校中还是面临着许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和不适的,但被调查者在提及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时却表示,“在学校期间各个方面的压力虽然是比较大的,但我们学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开展的还不够,不能及时得到专业人士的疏导与帮助。”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高校心理调节机制现状分析

针对大学生面临的这些新问题,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及其他特殊心理需求方面的教育还远远不够,学校的专业心理调适人员和调适机构组织设置仍不完善,相应的心理预警机制也还没有建立。

3、社工介入的简单分析

社会工作作为专业介入渠道的作用应该得到重视和进一步发挥,利用专业的个案、团体、社区工作方法和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将个人、群体、社会的因素和资源实现整合和优化利用,促使这一体制向更专业、更有效地方向建立和发展。

(1)首先要运用个案工作方法进行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以往传统的以集中灌输为主,忽视教育对象之间个体差异的工作方式。其次是要运用小组工作方法。要借助成员之间的充分互动与经验分享来实现教化与改变目的。再次要将社区工作方法积极引进进来,以此来丰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

(2)专业人员队伍培训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关键。一是要坚持不断将优秀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选拔、聘任到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来,建设专业化社工队伍基础;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社会工作者联合起来,建立良好沟通渠道,加强信息交流,互相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发展本校社工力量。将学校的社会工作学生也纳入这一体系,作为本校的学生,他们更能清楚直接的认识到问题所在,提出实际的中肯建议。

三、结语

通过本次的个案访谈调查,笔者认为被调查者对其所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认可度较高,但仍然指出目前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单一等不足,这迫切需要我们通过在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与探索的基础上,创建形式多样、主动灵活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来提升思政工作的内涵和效用已变的很有必要和可行。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片面向全面扩充,教育内容不应再局限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相关的心理健康、就业指导被重视起来;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由部门覆盖向社会覆盖渠道转化,以此建立和完善一种能把任务落实到每一个群体包括边缘人群、覆盖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由宏观向微观领域拓展,由关注形式向关注使用转变,由社会需求向个人需求发展。

参考文献

[1]童长英.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66-68.

[2]朱平,孔读云,姚本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问题与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56-57.

[3]王海伟,李绍伟.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缺失看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J].文教资料,2007,(7):45-47.

[4]梁金霞,包金玲.关于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15-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实效性;社会工作;和谐

根据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内外部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有机系统,该系统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理念、教育环境等因素组成,因此要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整个系统结构和谐、运行顺畅,当系统的因素之间、因素和系统之间出现了不和谐情况,就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影响实效性的不和谐因素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不畅、信任不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包括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其他学科教师、管理人员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思想政治教师上课时才出现,下课就走了,和学生没有太多的交流,唯一的交流途径就是上课提问或讨论,因此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也不了解,学生也不信任老师,导致思想教育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也就难以实现。

(二)教育内容及理念和受教育者的状况联系不紧密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太注重学科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忽视了受教育者思想的动态性和生活性,导致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很少关注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教学理念以填鸭为主,很少重视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能力的自主管理,因此教学内容和理念与大学生的不和谐,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实效性和时效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感到“假大空”,考试就是“贝多芬”。

(三)教育方法及教育手段和受教育者之间不适应

传统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很少介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教师采取以权威者的身份、训诫式的口吻、上传下达的态度来开展工作,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对自己的问题缺乏应有的自决权。

社会工作运用“助人自助”、“平等尊重”、“服务至上”理念以及“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方法,协助大学生与教师、家庭、学校、社会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学校、家庭及社区的教育功能,以实现教育目的。因此,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介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整合教育和社会资源,协调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不和谐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更好的帮助学生应对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和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个人问题。

二、社会工作介入有利于疏导不和谐因素,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社会工作的理念介入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理念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因此把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1.社会工作所强调助人自助的理念,有利于挖掘大学生的潜能,提升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根据乔哈里视窗理论,每个人除了“公开我”、“背脊我”、“隐藏我”外,还有一个“潜在我”,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案主自决,社会工作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方法整合社会资源,为案主提供机会并促进个人能力发展。因此把助人自助理念贯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育对象被动向主动的转化。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灵与肉的交流活动”,教育过程中,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作为活跃的精神主体进行交往,教育才能体现促进受教育者精神成长的教育功能。因此,要改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和谐局面,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借鉴社会工作中的案主自决原则,尊重受教育者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需要,对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提出专业的解决的方案和切实可行的建议。在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指导思想前提下,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在教师的合理建议下,允许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时间、方式进行自我选择,对学习的知识进行自我重构,防止教育者包办一切的保姆式教育,当然维护教育对象自决不是要老师做“甩手掌柜”,相反要求教师必须更加专业、满怀信心的关注学生,必要时对学生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实现教育对象自决的科学理念。

2.社会工作所强调的尊重和平等的理念,有利于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相互信任的教育氛围。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每个人都有尊重的需要,每个人都是与社会相联系的独立的生命个体,都有获得社会理解、社会尊重、社会关怀的权利。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脱离生活、脱离实际,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信任,造成教育内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和谐,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了人文关怀,得不到受教育者的认同和接受,因而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社会工作采取尊重和平等的观念,坚持接纳原则,社会工作者不以自身的价值标准对案主作评价和判断,不论案主的心理、情感、行为模式如何,工作者都相信、接受、信任案主。接纳原则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同时,从教育对象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发展情况理解其实际状况,把教育对象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或个体,信任、接受、尊重教育对象,对“问题”教育对象不能否定、排斥,而是需要秉持“每个人都有缺点,同时每个人希望改变也能够改变”的观点,试图理解教育对象的情感和当时的情境。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服务对象,接受、理解和尊重其生活处境。

3.社会工作所强调的服务至上理念,有利于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是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工作利用学校所在社区的资源为学校服务,最终使社区对学生的成长有所贡献。社区工作介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和开放性。寻找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带领大学生关心社区、服务社区,通过志愿者和社会服务活动,树立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如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时间带领学生去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等献爱心活动,或组织学生对爱国教育基地进行参观活动等,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幸福生活,学会帮助周围需要帮助的群体,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在实践中学会关爱和尊重,学会感恩,达到知行统一。

(二)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社会工作的直接方法有三种,尤其是把个案工作方法和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1.个案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是一种以一对一为基础的微观社会工作方法,它以个人为工作对象,通过建立一对一的关系,帮助案主解决社会适应问题的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针对性强,既能够帮助个人提高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挖掘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又能够帮助个人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来处理困难和解决问题,从而排除困扰。个案工作方法遵循个别化原则,个案工作介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有效服务,可以弥补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强调统一思想认识和行为标准的不足。

2.小组工作方法。以有共同特点的群体为工作对象,通过群体活动的参与和组织动员,挖掘服务对象的潜能,解决所面临问题的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参与群体活动,既能借助小组的集体经验和人际关系,丰富个人生活内容和发展个人潜能,以帮助个人适应新环境,又能实现社会资源整合或发展同辈关系,提高自我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以增强积极的公民责任感。

小组工作是将具有共同特点和目标的人们组织起来,围绕存在的问题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社会问题,学生在人生观、道德观、法律观等方面出现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与他们所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存在复杂的社会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借助社会学的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从而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介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疏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系统中的不和谐因素,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陈万柏,边素贞.人本治疗模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初探[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3).

[3] 陈奇娟.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与工作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社会工作,2010(5).

[4] 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 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改革;轨迹

[作者简介]李正亭,西南林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讲师,云南昆明65022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0-0153-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这一课程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法制和纪律教育、道德教育、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宗教教育、人格教育等等,涉及思想意识、文化心理和行为模式等各个层面。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课程,曾使用过“公共必修课”、“政治理论课”、“共同政治理论课”、“马列主义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等名称,但绝大部分时间采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名称。本文就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课程与教材历史轨迹作简要梳理。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就对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1949年底,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在总结报告中指出:“新区学校安顿后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当时确定的课程是“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和“政治经济学”。1951年,“社会发展史”一课改为“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再加上原来的“新民主主义论”和“政治经济学”,着重于讲授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思想。

1950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指示,在大学开设以“新民主主义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该课程以《新民主主义论》为教材(1953年该课程被改称为“中国革命史”,1961年改为“中共党史”)。此时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主要有两本:《马恩列斯语录》(编)和《苏联政治经济学习》。由于苏联色彩浓厚,提出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编写我们自己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一年后,该教材出版。

1957年,“大鸣大放”开始,高校政治课除“社会主义教育”外全部停止。课程以著作为指导,根据《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12个“小题目”逐章展开学习。

1961年,教育部《改进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意见》,分析了当时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明确当时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还规定了课程设置和学习时间,布置了编写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和培训师资力量等任务。

1964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高教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了《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当时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向他们进行无产阶级的阶级教育,培养坚强的革命接班人;配合学校中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反对修正主义,同资产阶级争夺青年一代。围绕新的任务,教育部对课程进行了新的调整,并提出了编写新教材的原则和要求。

1966年,高等学校停止招生,所有课程停开。1971年,高校复课后,政治课以讲解包括《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在内的4本马列著作和著作为主,教学成了政治运动的附属物,直到“”结束。1980年,改革开放后,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联合通知,高校普遍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

值得一提的是,1963年8月,教育部试行《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的规定(草案)》,对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学习时间、阅读书目、考试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根据教育部规定,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报告”两门课程。

二、不断深化改革到“98”方案的实施

1978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对建国以来28年全国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课取得的成绩作了充分肯定,对“”在“”时期对高校马列主义理论课的破坏进行了批判,重新明确了马列主义理论课的目的和任务。

从1978年至1984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主要是纠正“”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学内容。1980年7月,教育部印发《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地位和任务,明确了马列主义课的教学方针,确定了马列主义课的课程、学时、大纲和教材,并对高校马列主义课的教学制度、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领导管理体制等作了明确规定。1982年党的十二大之后,根据党的十二大关于加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精神,教育部决定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1984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确定在高等学校新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从此开始,马列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简称为“两课”,思想政治教育正式作为高等院校的学科和专业进行建设。这一阶段思想政治课在课程的设置上主要是突出有关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教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的内容,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四门课为主的课程体系。

从1985年到1997年是“两课”形成时期。1985年,三中全会后第一次高校马列主义理论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央要求增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后改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这一课程,复旦大学成为首个试点。不久,由牵头集体编写了一本《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教材。此次调整中还把“中共党史”又改称为“中国革命史”。时任总书记的还提出,要开设“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课程,后来这一课程演变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1986年到1988年间,各地高校组织编写出版多个教材版本。在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课程设置由原来的老四门变为新四门,即“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后不久,国家教委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

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两课”教学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要“编成教材,进入课堂”。复旦大学首先开设了“邓小平理论”课程。同时,为了加强对思想的学习,中国革命史课也相应调整为思想概论。这次的课程调整方案又被称为“98方案”,即1998年经报请党中央同意的方案。根据这一方案,高校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理科分别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课程,另有“形势与政策”课。

“98”方案的一个特点是注重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建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以建设,把“两课”作为学校的重点课程加以建设。把课程建设和教学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作为重要课题,列入国家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把“两课”教育工作的状况作为评估学校工作和领导班子实绩的重要条件,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准之一。1997年12月,国家教委成立了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指导委员会。这是新形势下加强“两课”教学和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从1998年到2004年是“两课”的发展时期。1998年4月23日,党中央批准了“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八门课程,并于同年秋季实施。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于2003年调整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三、“05”方案的实施:高校思想政治课全面务实的改革

根据新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04年中共中央以16号文件的形式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根据中央16号文件的精神,和教育部于同年12月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05年1月批准了这个《意见》。《意见》将“两课”更名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对具体的课程内容作了新的调整,确定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课程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与政策”。本方案从2006年秋季开始实施,简称“05方案”。

此次调整之后,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变为四门。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其中还补充了科学社会主义内容;原“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整合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原“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则整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调整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增开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此外,“形势与政策”课以必修课的方式延续了下来。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设置,暂仍按照“98方案”开设相关课程。当前,研究生层次(包括硕士生、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方案正在抓紧研究制定。

“05”方案提出要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篇4

陈发胜 武汉体育学院

摘要:思想政治作为高校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如何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成为了很多专家和学者研究的问题,本文在我国高

校思想政治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案例式教学的作用,以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可行性,进

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给实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案例式;思想政治;教学模式

引言

高校作为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阶段,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

成的重要时期,为了让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

校开设了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一门基础的课程,所有的学生都要

进行相应知识的学习,通过思想政治的考试后,才能够拿到学位

证和毕业证,因此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学的情况。受

到考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一个良好的成

绩,会记住大量的理论知识,即使没有深入的理解这些知识,依

然可以通过考试,这种考试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

的教学,因此人们希望采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实际的

教学效果。

1.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

1.1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分别是教授科学知识,以及如何做

人,而在高校的教学中,只有思想政治这么学科,对学生人生观

和价值观等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他的学科,都是学习

相应的科学知识, 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 即使有足够的专业知识,

不懂得做人的道理,没有自己的原则,那么就无法很好的完成自

己的工作,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

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

高校教学中,思想政治是一门基础学科,高校所有的学生都要学

习相应的知识,但是老师和学生都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的重要

性, 在近现代史和马克思主义等课程中, 只是学习其表面的知识,

甚至有些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完全不理解,在考试之前,记住所学

的内容,就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一个良好的成绩。

1.2 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

由于采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我国的思想

政治教学除了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外,让学生

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思想政治的教学的目的之一,

这样学生毕业后,才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但

是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显然无法达到这个目的。在这种背

景下,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的教学效果,成为了很多专家和学者研

究的问题,很多一线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借鉴了一些先进

的教学经验,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设计了很多新颖的

教学方式,如案例式教学等,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

助于学生理解思想政治的内容,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2.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老师在讲

台上讲解教材上的内容,学生通过记笔记等方式,记住教学的重

点内容,要想通过相应的考试,需要在考试之前,巩固所学的知

识,只要学生能够记住足够的思想政治理论,就可以取得良好的

成绩,不需要理解理论的具体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思

想政治教学中,教学和考试的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我国

一直在进行教育制度的改革,但是受到学生数量较多等因素影

响,考试制度的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善,因此要想提高思想政

治教学的效果,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而教学模式的改进,

需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一种教学方式是否有效,要看能否提

高实际的教学效果。

3.高校实施案例式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3.1 案例式教学的理念

案例式教学就是选取实际发生的一些事件,这些事件与教学

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很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

单纯的理论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而且遇

到与案例相似的问题时,学生可以直接根据所学的内容,解决这

个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案例式教学模式,算是提高了学生

的实践能力。受到考试制度等影响,我国学生理论知识的水平较

高,相应的实践能力较差,虽然近些年我国一直在进行教育的改

革,希望通过推广素质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由于

没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这个目的,如果采用案例式

教学模式,就可以很好的达到这个目的。

3.2 案例式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由于案例式教学的特点,目前很多学科都采用了这样的教学

模式,极大的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考虑到思想政治的特殊性,主

要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其他的学科相比,

思想政治显然更侧重于理论和思想上的教学,因此很难在实际的

生活中,找到相应的案例。即使可以找到一些案例,对于这些思

想上的理念,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只有在一些利用马克思

主义解决实际问题上,案例式教学才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由此

可以看出,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 有些内容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

并且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有些内容很难找到相应的案例,需要

老师细心的去挖掘,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更好的理解

案例的内容。

结语

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知道,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非常重要,不

但能够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高校思想政治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但是受到考试制度的影

响,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效果较差,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个

问题,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案例式的教学模式,这样既可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思想政治相关

知识,可以明显的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友江,向荣.试论“案例-探究-抉择”教学模式在政治

理论课中的运用[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04):145-148.

[2]雷连莉,徐德刚.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

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5):110-113.

[3]阮星光,王春茹.让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发挥功效[J].江苏高教,2007(01):140-141.

作者简介:

陈发胜,男,1982年3月出生,汉族,湖北随州人,武汉体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篇5

关键词:“故事化”; 案例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1-0069-03

一、问题的提出

有一个话题最近在电视业界不断地被提及:“故事化”的成功运用是促成许多电视节目“火爆”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近两年央视的《百家讲坛》、《走近科学》的收视率飞速增长,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评论出现了。

然而,两年前《百家讲坛》、《走近科学》的收视率在央视排名很靠后,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无独有偶,在我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一些学生甚至千方百计地逃课,更多的学生则是迫于考勤等纪律约束不得不到课堂,但并不听课,有的背外语单词,有的做其他课程的作业,有的看报刊杂志,还有的用手机发短信,真正认真听课的反而只占少数。二者的相似处境不禁让人产生“同病相怜”之感。

“故事化”令《百家讲坛》创造影响力“神话”。从“故事化”盘活《百家讲坛》、《走进科学》等一系列电视节目的成功经验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有所启示,应该反思我们是否具备“故事化”的意识,我们是否擅长讲故事。本文正是从这一思路出发,思考如何将百家讲坛“故事化”的成功经验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即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二、“讲故事”:从讲授教学到案例教学的跨越

1.案例教学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故事化

事实上,“讲故事”是电视节目中不能缺少的、最常用的、最有效的表现手法。《今日说法》、《新闻调查》、《大家》、《艺术人生》、《实话实说》……细想那些我们耳熟能详、印象深刻的节目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非常会设计故事、非常会“讲故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样应该学会“讲故事”,即运用教学案例。通过选择学生感兴趣、喜欢读,并能引起学生关注、深入思考的典型案例,便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去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案例和案例所揭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促进学生思考并获益。

然而,长期以来,讲授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流”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讲授教学的弊端是有目共睹的:讲授教学采用单一的权威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单向的灌输和枯燥、死板的照本宣科,用教师的“一言堂”代替学生的“群言堂”;讲授教学习惯于“一本教案、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支粉笔”,条件好的也许有“一个课件”,但其实质上无多大区别,教师只是充当起“画面解说员”的角色;在课程考核方法上,讲授教学沿用“一张试卷定终生”的传统,闭卷考试教师划学生背,背完再复制到试卷上,开卷考试教师不管,学生瞎抄。

与此相反,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分析各种案例来开展教学活动,是一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由于每一个案例的内容都是不同的,新奇的事物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讨的热情,实现从知识层面到理论层面的升华,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与效果不断提高,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与功能。

2.案例教学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活化

传统的讲授教学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理想化,远离现实生活。教育者往往一厢情愿地用理论体系和概念建立起来的理想世界取代了学生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不顾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进行圣人化、理想化的教育,凡事追求清雅脱俗和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学生在接触这种教育时必然发现不能解决生活问题,引起学生的失望和反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难以顺利进行,更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理论的建立,依赖于对事实知识的慎密考查。而理论本身也不是空泛的,是具体体现在社会生活的人或事上,是和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会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谛;只有通过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实例的剖析,才能使学生辨是非、识真伪、知荣辱。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库。能创造、体现或蕴涵道德教益的典型故事,就可选取为道德教育真实案例。不同时代英模人物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高尚情操和时代精神,是对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再继承、再塑造,代表着当今社会所推崇的先进思想和高尚伦理道德。社会是个大舞台,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巨变,验证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这些都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吻合与时俱进的时代步伐。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有利于将深刻的思想内容寓于具体事例之中,以讲述分析、讨论互动等多样的方式学习,是课程教学的客观要求。

3.案例教学使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化

传统的教育观念过于强调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学生接受人类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由于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结果势必束缚、压抑和阻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的发展,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少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习。

案例教学方法是通过一个真实的或模拟的具体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凭借案例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和自身的认知能力,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理论,以当事人的身份去分析研究,寻找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讨论优选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全面素质的有效方法。由于在这种方式的学习中,既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老师按部就班的讲解,学生没有了依靠,只能靠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独立地做出判断和决策,学生无形中形成一种自我教育,实现教育客体到教育主体的角色转换,即客体主体化。

4.案例教学使思想政治教育效应情感化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通过案例扣响学生的心弦,讲清道理、切中要害,既可避免教师在课堂上言之无物、空洞说教,又可以让学生在感悟中感动、思考并行动,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髓”深入人心。

案例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生动鲜活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感知具体事例入手,调动其情感因素。当一个人的积极性情感体验不断积累之后,就会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和认同,进而在行为上产生某种偏爱的立场、习惯、思维定势和行动惯性。这是思想品德结构中,知、情、义、行几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的规律。

如在讲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家庭美德”一节时,通过播放2005年1月《实话实说》的一期栏目《长大不容易》的视频文件,将重庆工商大学布置给大一新生的特殊作业――“算账”介绍给同学。首先算出家长、国家,对自己四年大学生活的投资成本,甚至要具体到每个小时自己的花费;然后计算自己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够回报父母对自己大学生活的投资;最后把自己的感受写一封信告诉父母亲。由于案例中的主人公和当时的教学对象都是大一新生,这一共同身份立即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因此,笔者在课堂上随即引导大家一起动手算这笔账。这样一次看起来简单的算账和写信,却在同学当中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在课堂讨论中,几乎所有学生都深刻的认识到了以前被自己所忽视的父爱母爱,甚至有的学生情到深处,在讲台上当众留下感恩的泪水。通过这次算账,学生经历了一次情感上的洗礼,在期末作业或者课后聊天中,许多学生表示,这次案例教学之后,他们不仅对亲情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更深刻的感悟到只有珍惜大学四年的宝贵光阴,认真学习,才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并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实践,但是总体来说,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仍处于一个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1.更新教育理念

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教学组织者、管理者,还是教育者、被教育者,都应该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的重要性。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充分意识到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给予案例教学法以应有的重视,选好编好案例,建设高质量的案例库。其次,作为教学组织者和管理者的学校,应大力提倡和鼓励教师开展案例教学,并通过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式,引导和调动教师开展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再次,任课教师应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一方面彻底摈弃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案例教学的教育观念,运用具体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宗旨,努力探索案例教学法的一般规律,理解案例教学法的真谛,不断积累案例教学经验,掌握必要的案例教学技巧,提高驾驭案例的能力。最后,学生也要更新学习观念,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培养自身自主学习、勤于思考和敢于探索的精神,在案例教学中扮演一个积极参与者的角色,课前仔细阅读案例材料,并认真进行分析和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2.合理选择和使用案例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案例应具有真实性。柏拉图在谈到用讲故事塑造学生心灵时就特别强调故事的真实性,他指出,“为了培养美德,他们(年轻人)最先听到的故事应当是最优美、最高尚的。”然而,实际上城邦里现在所讲的故事大多数都要加以抛弃,因为那些“赫西奥德、荷马,以及其他诗人所讲的那些故事”都是“编造的假故事”,对此“首先应当痛加谴责”。教师在叙述案例时必须客观公正,真实可信,没有个人的观点与好恶,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案例是虚构的,就很难让人相信,甚至产生反感情绪,这样的案例教学将起到极坏的作用。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案例应具有针对性。案例教学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紧紧围绕教学主题展开,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基本内容为主线来选择案例、组织材料,以达到目标明确、主题鲜明、结构严谨、信息充足、事实充分、说服力强的教学效果。如在进行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时,应该针对“爱国”这条主线,在阐明爱国主义的基本概念、爱国主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爱国主义的基础上,再举出几个我国历史上和现代著名的爱国英雄,用爱国英雄的感人事迹来说明爱国主义的概念、意义及其形成过程,用爱国英雄的感人事迹来教育学生,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如果偏离或脱离爱国主义这个主题,讲到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案例,或举出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从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例子,虽然也没有太大的错误,但由于偏离了主题或脱离了主题,其结果很可能是到教学结束时,有些学生还不甚清楚主要教学内容是什么,这样的案例就成为画蛇添足,而非锦上添花了。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案例应具有启发性。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绝不能追求那种只是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也不是上课多举些有趣的事例、讲点笑话、来些幽默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在于它的思想性,必须用课程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案例是表象和思想的切入点,选用案例一定要注意典型性和启发性,不能随手拈来,不加选择地在课堂上罗列,而应精心筛选有代表性、针对性、时代性并且能揭示矛盾、反映问题较为典型的实例。

3.正确处理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

使用案例教学模式,教学形式活泼、生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适合搞案例教学,所以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系统讲授理论知识,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教育。然而,无论是教学理论研究的成果,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都无一例外地证明:死守讲授教学传统,很难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人才,也很难真正地学好理论知识,这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旨相违背的;同样,轻视甚至拒绝系统理论传授,单纯地运用案例教学,学生很难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传统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将二者耦合在一起,取长补短,既充分发挥讲授教学传授系统理论知识的精确性、系统性优势,弥补案例教学的局限,又发扬案例教学的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养成的自主性、启发性优势,克服讲授教学的弊端。

参考文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篇6

1奠基恢复阶段1978-1985

1977年党中央决定恢复中国高考制度,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标志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新的历史篇章。经过真理实践大讨论,高校思想战线打破了文革禁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新纳入高校工作范畴,标志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奠基恢复阶段。

(1)恢复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明确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当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是通过专题讲座、会议、班会、谈话、书信等简单形式来开展,方式粗糙、方法零散,更没有系统化理论指导。1980年开始,有部分重点大学率先为大学生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标志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式启动。随后,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旗帜鲜明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革命理想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大学生的政治、形势、思想、人生观和道德教育。党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中共十二大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了重要部署和规划,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得到重新定位。

(2)初步设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1981年教育部开始组织高校编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先后制定《四项基本原则教学大纲》和《道德品质修养教学大纲》。1982年教育部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1984年教育部颁布《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学大纲》,开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设置和规划,紧接着教育部印发若干规定指导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随后,全国各地高校迅速开设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1985中央制定高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方案(简称“85方案”)。该方案增设3门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重点加强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此基础上,高校全面恢复了马列主义课程设置和教学并组建马列主义教研室,标志着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初步建立。

(3)初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制度。党中央1978年在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中规定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制度,是我国首次设立辅导员岗位和职责的制度性文件,对大学生思想工作起到重要作用。1981年教育部发文要求高校配置辅导员与大学生比例为1:120,专门从事和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辅导员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辅导员制度建立标志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初步建立。

2曲折前进阶段1986-1991

受西方反华势力利用及和平演变阴谋、同时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事件影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严重挫折走向低潮。但是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成功扭转反败为胜的历史使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1)继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根据大学生思想状况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变化,党中央继续深化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制订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适应了大学生的思想工作需求。1986年中央全面启动高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国家教委根据形势需要联合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1987年国家教委进一步改革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先后下发多个文件都旗帜鲜明地指出:不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对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学时、教学任务与大纲做了详细规定,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用性与时效性,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政治工作主战场作用打下坚实基础。

(2)继续加强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党中央深刻总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国内学运事件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教训,努力纠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失误。党中央决定继续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确保党对大学生思想上的绝对领导。1987年党中央先后印发《关于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若干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明确要加强领导,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教育,把爱国、集体和社会主义教育,理想道德和民主法制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召开,江泽民在全会强调要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思想信仰、人生价值、道德信念等思想问题。由此可见,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得到切实加强。

(3)首创“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领导体制。党中央、国务院1989年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工作的几个问题的通知》,首次创立“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199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意见中重审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1991年国家教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出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充分体现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给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3开拓巩固阶段1992-2003

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全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进入开拓巩固阶段,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1)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体系。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党中央进一步深化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党中央在制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都提出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爱国主义教育和改进学校德育作了重要部署。1995年国家教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并制定高校德育大纲等指导文件,全面规划中国特色的高校德育体制。1998年、教育部共同制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简称98改革方案),98改革方案的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体系日益完善。

(2)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水平与层次。1999年6月,党中央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培养和打造一支思想政治觉悟高、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进行第四次调整和改革,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层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截至2014年5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全部建立,并建立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教育体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有力支撑,全面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

(3)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把党的理论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切实同党的理论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法宝。

4创新发展时期2004-至今

全面加强和切实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中央重要战略之一。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纲领性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中发16号文件),党中央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放在重要且突出位置,标志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创新发展阶段。

(1)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地位。2005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和座谈会在京召开,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教育部长周济分别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首要地位。党中央领导充分认识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把全面加强和切实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要战略。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处于首要地位。

(2)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2006年教育部制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辅导员培训计划,全面加强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2007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全面启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道路探究。学历教育方面,2008年开始教育部委托重点院校培养辅导员骨干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工作;同年和教育部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全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为高校创造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育人体系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3)全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改革。根据中发16号文件精神,和教育部2005年全面启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制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新方案(简称05方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4门课程作为普通高校本科生必修课。2008年教育部在05方案(下转第32页)(上接第4页)基础上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三门课程合并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合形势发展需要合理调整、深化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措施,才能符合时代要求。

备注:此文是2013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资助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与导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3ZZ010)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秦宣.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沿革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

[2]文军.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2009.

[3]李春晖.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一期):245-252.

[4]杨振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十年历程、特点与启示[J].教育评论,2010(1):48-52.

来源:科教导刊 2014年21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篇7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课实施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把相关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案例教学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案例中主动参与、思考和实践,培养他们的自立、竞争、创新意识。(2)利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于知识、能力、经验各不相同,所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案例教学的分组中,每个小组的成员任务和目标都是一致的,只有彼此之间学会合作,才能够实现共同的任务和目标;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培养他们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3)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通过案例师生互动,学生探究,从而共同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各种观点产生碰撞,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以免误入歧途,形成错误观点和认识。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的特点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系到广大高职学生的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不仅与法律专业课的案例教学有共同之处外,还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具体表述如下:(1)意识形态的导向性。导向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案例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案例教学的宣传和引导,用社会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合格人才。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就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2)行为能力的启发性。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主要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思想政治道德行为能力、认识能力,通过让学生进入案例或在案例中充当角色,亲身体验,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达到两者的有机结合,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让每一个学生认真研究每一个案例,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深刻的教育。(3)结果的多元性。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主要特点就是每个案例中的问题都不存在着绝对正确的答案。学生在参与思想政治课案例讨论过程中,由于个人的知识水平等都不一致,所以对同一问题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不同的解决方法。因此,案例教学不会单纯地去追求一种正确答案,而是由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去分析、讨论,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最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潜力。

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过程要根据教师个人的素质和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主要分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两个部分。课前准备主要是教师准备教学案例,评估课堂出现的突发事件,了解学生的基础和背景;课堂教学主要结合课堂内容,如何实施教学。这两部分有机衔接,就是教师在现实教学中具体运用的过程。(1)精心设计案例。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务必精心设计案例。在设计的案例中尽量多蕴涵教材的概念和原理,不仅能够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而且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引领正确方向,用积极的案例鼓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以知识为基础来培养学生能力,同时保持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旺盛生命力,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充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2)正确展现案例。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案例材料,相应地采用合适的方式,把案例展现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展现案例的方式要多样化,可以采用文字材料、口头描述、组织学生表演、运用多媒体再现案例等方式,也可以把几种方式组合在一起共同使用。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为接下来的讨论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恰当提出问题。在高职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中,教师展现案例之后,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恰当提出问题。问题设计有梯度,由浅入深,以便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问题提出后,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地参与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主动性参与,能够更好地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激发学习热情,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总之,高职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是一种操作性强、内涵丰富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中的发展和完善,这种教学方法必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进交流和合作的意识,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近年来,高职院校面临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的趋势,这给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千方百计招来的学生,如何教育好他们、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思政课而言改革尤为重要。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

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功能。近年来,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教师、学生“三维不重视”的背景下有所“弱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应有的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立德树人的功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都是灌输式的简单教化方式,如何突破这个传统,是个极大的挑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本位是“解释世界、改造世界”,并由此实现主体“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先后实施了如1978年、2005年、2008年等改革方案,每一次方案的调整过程,都既是“强化学科与课程建设”的过程,也是“强化实践环节”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只有在“基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发展于实践”中才能得到实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薄弱环节在于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的首要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然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着“重理论灌输,轻实践育人”等问题。这不仅导致了许多大学生“不喜欢”该课程,而且也导致了许多大学生“精神流浪”与实践素养缺失,这与当今人才市场上许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有一定实践经验”的需求产生严重的错位。西方先进的“需要教育”模式表明,教育必须基于“社会需要、实践需要、学生需要”。可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突破口就在于实践,尤其是高职院校,本身学生就厌倦学习,如果依然是满堂灌式的教学,无异于对牛弹琴,所以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措施

(一)统一思想、端正认识,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

针对目前生源质量下降的实际,每位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高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生源质量越来越差,学生大多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要想让学生学有所获必须从教学改革方面寻找突破口,所以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必须统一思想、端正认识,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

(二)课堂教学要突出实效

教学内容设置本着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尽量简化,要加强学情分析,教师通常情况下在设置每一节课教学内容时往往考虑的是我想教什么、能教什么、善于教什么,忽略了学生需要什么,缺乏对学情的分析,应针对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以训练为主,把每节课的内容设置成几个让学生去解决的问题,采取问题式教学,这样既不枯燥又便于学生参与。

采用启发诱导式、互动式、典型案例进行教学,以学生参与为主,减少教师直接讲授环节,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多用感性的东西进行教学,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如,视频、图片、典型案例。

(三)实践教学要落到实处

实践育人的主要举措:

(1)制订实践育人规划。为了全面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育人活动,首先就得制订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以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基本依据。方案应该覆盖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也涵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环节;其内容包括实践教学原则、实践教学课时等事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2)建立实践育人基地。依托区位优势,去挖掘具有育人价值的地方,作为实践教学基地,有效开展实践教学。

(3)构建实践育人体系。我们两门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内容,但均承担着以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如何实现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学体系向实践体系的转化、实践体系向育人体系的转化,其关键就在于从现有的课程教学体系中提炼“实践点”、再从基地文化资源中提炼“教育点”,然后实现二者的有机对接。

(4)建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一是要有完善的实践教学制度,即从实践大纲到实践方案,从实践手册到实践计划、实践课表、实践考核均有严格的实践育人规范。二是要不断调整实践育人主题,可以根据党的时化进行实时调整;三是明确实践育人过程: “寻理―说理―辩理―启发―觉悟”;四是对实践育人进行考核,考核是以学生的现场表现、心得体会或调查报告为依据,以20%分数计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中。

(四)考核方式要灵活

上一篇: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范文 下一篇:街道安全生产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