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4 10:34:12

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方法

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方法篇1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途径和方法

前言

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QMS)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来使其实现的全部活动。针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了ISO900族系列标准,以适用于不同类型、产品、规模与性质的组织,该类标准由若干相互关联或补充的单个标准组成,其中为大家所熟知的是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它提出的要求是对产品要求的补充,经过数次的改版。在此标准基础上,不同的行业又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规范,如ISO/TS 16949《汽车生产件及维修零件组织应用ISO9001:2008的特别要求》,ISO 13485《医疗器械 质量管理体系 用于法规的要求》等。

ISO9001:2008标准是由ISO(国际标准化组织)/TC176/SC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质量体系分委员会制定的质量管理系列标准之一。

随着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推广,特别是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各行业的最高管理者为取得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都相继贯彻执行标准。但是在取得认证证书之后,如何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保持顾客及其他相关方满意,却存在一定问题。为此,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自然成了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又一主题。

1 持续改进的内涵和作用

1.1 内涵

2008版ISO9000族标准把持续改进作为其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非常有道理的。ISO9001标准第8.5.1规定:“组织应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原则和基础,贯穿整个GB/T19001标准的始终。持续改进是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其目的是增加顾客满意的机会。持续改进的意义在于续改进组织的产品质量,服务过程和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组织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说,持续改进组织的总体绩效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的目标。

1.2 作用

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重视持续改进工作,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使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持续改进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是企业管理的一种境界,持续改进工作的好坏体现了企业管理的优劣程度,从管理的基本原理和逻辑结构看,持续改进是企业正常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持续改进,等于切断了组织管理通向更高层次的通道,其管理将会在固有水平上循环,最终导致体系僵化或失效而被市场淘汰[1]。

2 持续改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2.1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是质量体系持续改进的自我完善有效机制[2]

企业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其主要目的是企业管理者代表组织内审员“依据某一质量体系标准来评价企业自身的质量体系”,自我“验证企业自身的质量体系是否持续满足规定要求并且正在运行”,“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使质量体系不断完善和改进”。这种自我评价、完善机制,与推行ISO 9000族标准的目的是基本一致的,并能确保实现其目的。

规范开展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就能形成企业内部自我改进质量体系的有效机制。审核建立起来的文件化质量体系是否符合标准规定的要素要求,质量体系文件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项是否采取了相适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跟踪验证措施是否落实关闭。按此持之以恒地开展内部质量体系审核,使企业的质量体系能不断改进,其质量管理形成良性循环,以适宜的成本,生产出性能和功能符合顾客要求、市场需要的产品,实现其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2.2 认真对待第二方审核[3]

外部审核包括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核。第二方审核由组织的相关方(如顾客)对组织的审核,第三方审核是专业认证公司对组织的审核。

第二方质量审核可以更好的体现和反映使用方的要求,建立与企业直接对话的良好机制,并可以提出比第三方认证审核更高的要求。

其次,第二方审核具有更加明确的目的。质量管理体系改进和完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它符合使用方作为首要受益者的期望。

第三,可以更好的弥补内审和第三方质量体系审核的不足。相对于第一方内部质量审核而言,第二方质量审核更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和权威性;使用方的审核对于不符合项整改措施的落实更易形成闭环,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有效运行更易实现连续性监督。

因此,企业应该认真对待第二方审核,利用这一契机,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水平。

2.3 管理评审[4]

管理评审的目的是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质量管理活动。

为了提高管理评审的质量,评审时应注意重点评价以下内容:(1)内部质量审核报告,特别是对薄弱环节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实施的效果。(2)顾客满意度的变化趋势,提出改进的要求。(3)产品和过程质量的分析结果,提出进一步提高产品和过程质量的要求。(4)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实际情况,对不能完成的质量目标研究其解决措施或对其修订。(5)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适宜性、可操作性,研究修订的内容。(6)组织结构和资源是否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等。

管理评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管理评审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做好会前准备;会议要紧凑、高效、抓住问题的关键和实质,克服走形式,避重就轻等现象;会后要认真落实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使管理评审取得实效,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2.4 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4]

纠正和预防措施是持续改进的重要环节。但是不少企业编制的程序文件对此缺乏可操作性,且实施效果较差。特别是预防措施,在有些企业的不少部门甚至几年也未采取过一次,严重影响着企业的持续改进工作。为此,必须深入理解标准的内涵,加强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力度,做好原因分析和跟踪验证。总之,在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时候,必须查清产生不合格和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针对消除这些原因采取措施并对其实施结果加以验证。保持持续地发现问题,持续地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才能持续地实现质量改进。

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的八项基本原则之一,必须作为企业的一项日常工作,在改进中应注意围绕降低成本,围绕顾客满意,围绕提高工作效率,充分运用持续改进的各种途径和方法针对体系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企业面临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分析原因,实事求是地制订和实施改进措施,使质量管理体系保持有效运行并持续改进、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谢伟权,高月珍.持续改进-企业的成功之路[J].水运工程,2004,3.

[2]卢鸿佳.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是质量体系持续改进的重要途径.铁道运输与经济,2001,23(7).

[3]赵建军,艾德峰.第二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特点和必要性.大众标准化,2005(7).

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方法篇2

TS16949是国际汽车工业组(International Automotive Task 简称为TS)为了协调、统一汽车质量系统规范,减少第二方和第三方审核成本而编制并提交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批准和发布的、适用于汽车整车厂及汽车零部件厂整个汽车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体系技术规范。

在制造业中,汽车行业在科技、供应链复杂程度上不如航天或军工业;在安全、质量要求上,不如医疗、航天或军工业;行业更新速度和生产批量上,也不如通讯业、电子制造业;但从这些要求综合来看,再没有一个行业,既有复杂的供应链,又在安全、质量上关系人命,而跟新速度紧跟市场变化,批量上动不动以万甚至百万来做单位……在汽车业的长期发展和竞争下,当代汽车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在制造业中,超越了以上提到的各种产业,成为制造业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在这其中,囊括汽车行业质量管理思维精髓的,应该就是“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

二、培训的现状与问题

培训作为一个人力资源模块之一,和生产的其他过程类似,并不是出了钱,花了时间,就会有好的效果,现实的很多结果就是,往往企业拨出了专门的时间、场地和经费,安排了专职人员,培训人员在花费一天甚至几天的时间,培训完毕,但回去以后,并没有对工作或者生产带来什么改变。所以,培训的有效性,是本文探讨的企业培训的一个核心问题。

三、体系思维在培训中的应用

TS16949在内容上从质量出发,涵盖了公司管理的的方方面面。其核心思想为从顾客要求出发,识别和分析过程,通过对各过程的PDCA,达到顾客满意度最终目标。过程方法、纠正预防、持续改进的体系思想贯穿整个汽车行业始终,奠定了汽车行业在制造业的最高管理水平这一地位。

而“人”这一重要资源,在维持汽车行业高端管理水平中,扮演着独一无二的核心角色。本文将从人力资源六大模块中的一块,培训模块的角度,以体系的方法分析、做好培训这一模块,为企业提供持续稳定的高质量人才。

1.TS16949过程方法

汽车行业质量体系的中采用的方法叫过程方法:从目标出发,识别和管理过程及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被称为过程方法。

过程方法有输入、输出、资源和活动四大要素,同时需要识别、控制、评价和改进。可以由下图表示。这个图因形状像个乌龟,所以提到过程方法,一般又会被称为乌龟图。输入、输出部分构成了这个乌龟的头和尾,活动、资源、人员和评价方式构成了乌龟的四肢。整个过程通过不断的PDCA(策划、实施、检查、纠正)来达到持续提高。

2.下面,我们用过程方法来具体分析一下如何具体分析培训这一过程,来达到培训过程的有效性

(1)输出分析(③)

根据过程方法,我们从培训这个过程的客户——公司——出发,来分析一下企业通常期望通过培训达到的目标。

公司对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期望,一般有:

新进员工:期望能在行为和认知上和企业一致,从一个新人变成一个有企业归属感的员工。

特定岗位的员工:如检验、操作、铲车等,则希望熟悉特定的岗位技能,正确完成岗位任务。

一般岗位员工:提高效率,做好本职工作。

潜力员工:管理技能的提升。

(2)输出分析(②)

从输出角度,转化成培训对应的输入,应为:

新进员工:公司规章制度培训、企业文化宣导、岗前引导(参观车间、认识新领导和新同事等)。

特定岗位的员工:特定技能培训。

一般岗位员工:通用技能培训。

潜力员工:管理技能培训。

(3)活动(如何做④)

分析完了输出和输入,我们要关注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做。不论何种培训,整个过程一般要分三个步骤:

第一阶段,培训准备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我们需要详细分析此次培训的目的,确定培训目标,方式,对象、场地、师资等,并与授课老师确定如何教学,教材是否适用,这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是确保整个过程的高效实施的基础。

第二阶段,培训实施阶段:

通知培训人员,做好授课期间各项工作。

第三阶段,培训评估阶段:

它的开展涉及到过程方法中的测量部分,虽然说这个阶段在最后进行,但这阶段的工作开展得是否好,其实贯穿第一、第二阶段始终。第三阶段构成了过程方法的测量和评估部分(图⑦),这阶段也为衡量过程是否有效提供事实依据。

(4)资源(采用何种方式进行⑤)

在如何做中,我们需要决定采用什么方式,培训,一般分为外训和内训。

外训指外部培训师在企业以外的地点实施的培训;内训即由企业内部,可能由内训师,也可能外部聘请老师,在企业内部实施。

还有一种特殊的内训,一个学员指定一个老师让其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一般称之为师徒制或者带教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些通用类、基础类的课程,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学习门户来开展,这可以算外训的一种,这样的外训时间安排比较灵活、同时费用也较一般的外训低。

内、外训的优缺点:

外训,对于人数的限制少,但授课内容的针对性不强,费用也相对较高。而非常有针对性的课程,如企业文化、规章制度、操作步骤等,需要由内训师来完成,如要求更加深入的培训,可能要采用带教形式。

除了内训和外训,在企业内部还存着大量的,可能不为人所意识到的培训形式,比如,上级就布置的任务对你提出相应要求,或者提供样张或示范;安排员工从事不同岗位,都是培训。很多情况下,这类形式的培训,比坐在教室中的授课培训更有收获,也可能是很多小型企业中的员工能接触到的唯一的一种培训。

了解了以上培训方式,就可以针对输入,安排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建议如下:

(5)评价:关键准则(图⑦):

在培训领域,最著名的评估方法应该就是柯氏四级。柯氏四级的思路和TS质量体系的思路一样,都着眼于最终有效性,以终为始,开展工作,具体如下:

第一级:反应性评估。

即学员对课程的喜爱程度。这不仅仅体现在最后的调查问卷上,课堂上一般已经能看出端倪,如果一节课,学员们一半都趴在桌上睡觉,不睡觉的在玩手机,逃课的很多,课堂互动几乎为零,那么就反应来看,该项课程是失败的。

第二级:学习性评估。

即学员对本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通常可以通过考试来衡量,对于一些实践性比较高的课程,也可以通过实地操作,来衡量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应该也是目前最普遍,最通行,最为大家所熟识的测量方式。

第三级:行为性评估。

这一级的含义为:通过培训以后,学员们是否把学习到的技能和知识运用到了工作中去,学员们的行为是否得到了改变。

第四级:绩效性评估。

即学员们不但把技能和知识运用到了工作中,并且由于这样的改变,使得绩效结果得到了提高。

可以说,第三、四级是证明培训有效性的终极体现,但这两级的评估难度很大,要达到这两级的效果,光靠精心设计的培训课程,优秀的培训师资,良好的培训组织,都是不够的,还需要企业对这一培训目标的整体认可和不断推动。才有可能将一堂课的培训目标转化为最终学员的行动和绩效。最初的设计过程,后续的实施过程,以及企业的氛围,无一不影响着培训最后的的效果。

(6)人员:(由谁进行⑥)

最后,我们来看过程方法中的第六个方面:由谁进行。

一谈起培训,第一个会被重视的,就是老师,在学区房愈演愈烈的社会大环境下,这些行为都隐含着一个理论,就是好老师才有好成绩,这固然不错,好的老师,会让学习变得事半功倍,但大家或多或少都忽视了学习的另外一方:学生。

教学两字,其实隐含着教与学两个方面,学生,在某些方面,甚至大于老师的作用,要做好培训这一过程,我们需要重视的,不仅仅是老师,还有学生的挑选。

就学员的挑选来说,有一句话说,你不可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老师也不可能教会一个本身就不想学习的学生。学生的意愿,是首要考虑的第一因素,培训能改变的,只有那些自己想改变的人。

第二考虑的是学员本人的工作岗位,一个再有意愿的学员,如果送他去培训一个他工作中根本用不到的技能,那么,有效性是无论如何评价不出来的。而一个有学习意愿、有实施培训技能的岗位的学员,只要加上一个不反对他实施技能的工作环境,他的行为的改变,进而绩效的达成是可以实现的。

至此,我们已运用过程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培训这一过程的六个方面,在每一个方面中,都关系到了有效性的最终的达到。

四、结论

综上所述:从TS16949过程方法的角度来分析,决定培训这一过程是否有效性,是否能满足最初的设定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确定培训内容时,一定要紧扣企业的目标和要求,要根据输出、确定输入。

举例来说,在一个崇尚个性,自由弹性的IT企业讲授5S管理,讲得再好,也是没有效果的,因为和他们企业的要求和氛围并不相符,有效性也无从谈起。

在确定好输入输出以后,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做”问题,“如何做”涉及到了人员、测量和方式这三个方面,而确定这三个方面的绝大部分工作,也就是培训的准备阶段就会确定。这一阶段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培训成功的一大半。一个前期设计准备工作不周全的培训,实施和评估过程再优秀都无法达到最初的目标。

在确定培训方式方面,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培训目标和培训人员,结合培训成本,综合考虑确定。

在确定人员方面,我们首先要选择那些有技巧、熟悉企业情况的培训师,然后还要挑选有培训意愿和有实施培训技能条件的学员,同时,培养一个鼓励采用新技能的工作环境,才有可能完成企业最初的培训目标。做好了以上几个方面,最后一步:测量过程,将是非常愉快的工作,过程方法中所关注的有效性,也会水到渠成地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培训作为一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组成部分,是非常必要的,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它能解决的限于那些有意愿改变、有环境支持,但没有方法的人的问题,而那些没有态度、没有资源的人的问题,则应该从其他方面来考虑解决。

作者简介

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方法篇3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 质量管理 运行

图书馆质量管理是运用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rdization)在总结各国全面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ISO9000系列管理标准。世界有关图书馆组织于1994年在华盛顿首次召开了关于“全面质量管理与高校图书馆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促进了质量管理在国外图书馆界的广泛运用。目前,全面质量管理已成为国外图书馆界较为流行的管理方法。我国关于图书馆质量管理的研究始于90年代末期,至今大部分还停留在概念的阐述与应用的必要性论证上,其实践也只是在为数极少的国家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中得到了应用,亟待开展深入探讨和实践应用的推广。

所谓质量管理,是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管理体系中,通过对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措施实施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因此,图书馆质量管理定义可理解为:图书馆的各个部门和全体职工,综合运用管理技术、专业技术、思想教育、经济手段和科学方法,建立健全服务保证体系,对服务的全过程实行有效控制,从而经济地开发、设计、生产和提供用户满意的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

1.图书馆实行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图书馆绝大多数处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着管理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照章办事、缺乏应变能力和竞争意识等诸多问题。图书馆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新的信息环境和读者的需求,转变观念,引进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图书馆是一个为用户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部门,其宗旨就是“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图书馆围绕读者工作,借鉴企业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建立一个从业务流程、工作环节、服务方式、管理手段等全方位、全过程监控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有效保证图书馆的最终服务质量。

图书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是:以人为本、质量全面过程控制、科学的系统性的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其具体性表现在:①图书馆质量管理是一种执行国际标准的规范化管理方法,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法制性”。质量管理以文件化的形式,建立一套科学的、程序化的质量体系文件,明确每项工作程序的规定和每个工作岗位的技术规范要求,确保工作质量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质量管理较之于传统的目标管理、定额管理、岗位责任制管理等具有更强的规范性和科学性。②图书馆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制管理方法,强调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在管理中过程中人人有责。全员管理需密切配合,主动发掘和解决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出更具战斗力的团队精神。③图书馆质量管理属于过程控制管理方法。应用质量管理方法,图书馆管理的可控性增强。图书馆质量管理体系,其核心是确定图书馆自我控制、自我协调、自我改进的运行机制,将影响服务质量的一切因素严密组织起来,明确全体馆员在保证服务质量方面的任务、责任、权限、工作程序和方法,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相互协作的质量保障体系。④图书馆质量管理是一种以读者为核心评价机制的管理方法。读者工作是图书馆的中心工作,读者是图书馆的核心要素,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是以读者为轴心,以读者需求和读者的评价为依据的。图书馆以读者的文献需求为工作出发点,建立以读者为核心的评价机制,让读者对图书馆的工作水平和效益进行评定,对图书馆工作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行批评,并对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使图书馆的评价机制趋于合理。

2.建立图书馆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质量体系的内容应以满足质量目标的需要为准则。图书馆质量管理体系是以满足文献信息质量管理和服务质量管理的需要而设计的系统管理方法。

2.1掌握图书馆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可拟定图书馆质量管理体系原则为:①目标性原则。坚持以读者为中心,一切为满足读者需求的服务为总目标。②系统性原则。将影响服务质量相互关联的资料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图书馆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③过程原则。将各个服务环节和影响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与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融为一体,使质量体系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达到常态化。④预防性原则。质量体系的构建要突出质量形成过程的控制,对质量运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预见性,制定相应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

2.2确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是图书馆质量管理的宗旨和质量方向,是质量体系的核心和纲领。质量方针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状况和自身发展前景,结合人文、历史、环境等因素的特点而客观制定。图书馆质量方针的制定应明确阐述:图书馆未来发展前景和任务;图书馆确保工作质量的承诺;质量的标准改进和读者的满意度。质量目标是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质量目标是建立在质量方针的基础上,应以质量方针给定的范围内展开。质量目标应是定量的、可测度的。图书馆要客观地确定本馆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它既是对全体馆员的要求,也是对读者的承诺,因此,标准要适宜。

2.3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写

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方法篇4

[关键词]市政道路;施工质量;加强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168-01

1 市政道路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市政道路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方法、提出施工企业质量通病应对策略,首先需要对我国市政道路施工企业的质量通病方式管理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受我国传统施工管理习惯影响,市政道路施工中也存在质量管理方式落后、施工质量通病频发的现状。在对其进行分析中可以看出,施工企业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施工质量通病方式方法落后是造成施工质量频发的主要因素。而多数施工企业仅通过及技术控制等方法进行质量管理,对于施工质量通病的发生操作用事后治理的方法。这样的现状倒是了施工质量通病治理影响了施工进度、进而造成后续工序赶进度而引发质量问题,恶性循环下影响了工程施工质量、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利益。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市政道路施工企业应从质量通病方式理念的更新入手,以完善的施工质量通病防治体系规范企业的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促进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2 市政道路施工质量防治管理工作的对策分析

在对市政道路施工质量通病管理现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现代市政道路施工企业的质量防治管理工作应从管理理念更新、管理方式更新、管理体系完善以及动态化管理评测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强化。通过多方面工作的有效执行实现市政道路施工质量通病方式管理工作目标。

2.1更新施工质量防治管理理念,保障工程施工质量。针对我国市政道路施工企业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现状,施工企业应加快现代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管理理论的关注与分析。选择适合企业施工质量管理架构的、选择适合企业施工质量管理实际情况的、选择符合施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质量通病防治管理理念。以现代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理论多年的研究经验、施工管理经验为基础,为预防施工质量通病的发生、保障市政公路施工质量奠定基础。在市政公路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理念更新中,施工企业的经营者还应提高对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认识。并将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工作重要性贯穿于施工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将抽象的管理理论、理念分解落实到市政道路施工的实际管理工作当中,为促进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2.2更新市政道路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体系,促进施工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注重施工质量管理理念更新的基础上,市政道路施工企业还应对自身的质量通病防治管理体系进行更新。通过对现有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体系的分析以及以往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工作效果的分析,明确企业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体系的优势与不足。以充分发挥现行市政道路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体系优势、弥补不足的方法,对市政道路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以发挥优势、弥补不足的的针对性与适用性为中心,实现市政道路施工企业质量通病防治管理体系应用目标。以此使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能够以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体系规范管理工作、强化管理重点,实现现代市政道路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目标。

2.3市政道路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在明确管理思路以及完善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市政道路施工企业还应针对不同施工质量管理方法的优劣进行分析。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对现行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以现代施工质量管理方法研究进展为基础、以企业实际管理经验为重点,结合成功案例对企业新兴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仍以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弥补不足为目的,结合市政道路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方法研究成果以及企业的管理经验进行管理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将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符合企业发展战略作为重点,开展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方法的改进,以此促进市政道路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目标的实现。

2.4以市政道路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体系的动态评测,实现市政道路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活动的科学性。在现代管理理论中,动态评测工作是不断完善管理体系的重要工作。针对市政道路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工作重要性,市政道路施工企业的质量通病防治管理体系也应采取动态评测的方式进行完善。在传统意义的一次性完善基础上,对完善后的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体系进行动态评测。针对完善后的管理体系实施效果、不足等提出改进措施,以不断完善改进的方法使市政道路施工质量通病方式管理体系更加符合企业管理特点、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更加符合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下的管理需求。

2.5注重市政道路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基础工作的开展,促进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作为影响市政道路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工作开展效果的关键,管理工作的基础执行是市政道路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现代市政道路施工企业应在总结以往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经验的基础上,对市政道路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基础进行明确。并将基础内容落实到各个部门的绩效考核当中。再由部门分解落实到各个岗位,以此使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基础内容得到切实有效地执行,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

3 加强人员培训,促进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目标的实现

在现代施工质量管理研究中明确指出人员因素是影响施工质量的关键、是影响施工管理体系执行的关键、是影响施工质量管理目标的关键。在现代市政道路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中,施工企业应认识到人员培训工作对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的重要影响。针对企业管理体系完善、管理方法改革过程中的变化进行人员培训。同时在培训工作中强化企业员工质量意识的树立、强化企业质量通病防治工作中各岗位员工工作内容与要点的培训。以人员培训工作的科学开展,促进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目标的实现。

4 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市政道路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工作对施工企业的发展、城市市政道路建设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市政道路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工作现状以及施工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市政道路施工企业应加快管理理念的跟新、加快管理体系的完善,以具有针对性、先进性的管理体系规范指导企业的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工作,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天保.基于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的研究[J].智能城市.2016(08)

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方法篇5

关键词:项目质保体系;核电工程;核质保法规;建造阶段

Abstract: nucleu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of nuclear power safety and complex technology, establish and implement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requirements are also especially strict, so it is very important that the plan and establish a suitable, effective nuclear power project constructi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documents on nuclear power project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the Pengze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in quality system files planning practice, study on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nuclear power project quality system files planning.

Key words: project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nuclear quality assurance regulations; construction stage

中图分类号:TL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有效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对组织开展质量管理活动起规范指导作用。核电工程由于其具有核安全的特殊性,在各个阶段必须严格执行核安全法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应用经工程实践成熟可行的相关标准规范。我国核电工程建造质量管理必须执行HAF003(91)《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建立和实施质量保证体系,在满足HAF003(91)要求的基础上可以参考运用其它质量管理标准或规范,以进一步补充核安全法规中未明确提出的要求,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策划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的重要环节,是体系运行的前提工作,因此,如何策划编制核电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对体系有效发挥保证作用至关重要。彭泽核电是以山东海阳核电一期为参考电站建设的内陆AP1000核电站,策划建立层次清晰、详略适度、既能满足核安全法规要求又符合工程项目管理需求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前期工程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结合这一实践对核电建造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策划和编制过程应关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谈几点体会。

1.重视项目组织现状的分析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用于指导质量活动开展实现质量目标的文件,文件的适用和有效性体现在是否能为项目组织(业主、或项目管理部、或施工项目部等)员工所理解和掌握其要求并有效执行。因此,质量体系文件编制前,首先应对项目组织的现状进行分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分析,如人员来源组成、学历构成、年龄结构、工作经历状况等等。不同的人力资源状况对体系文件的详略要求不同,没有核电工程建设经验的人员对核安全文化中严格程序的要求需要更长时间和更详细的程序文化来指引。其次,应对已选供方进行分析,尤其是无核电建设资历的施工承包商的状况,这是策划和编制外发体系文件必须考虑的重要外部因素,否则体系文件下发后得不到有效的执行则不能发挥其规范管理作用。彭泽核电项目管理方根据当时项目人员构成中仅20%有核电经验和前期工程施工供方多数缺乏核电工程资历情况,策划编制程序时要求比其他核电项目详细,并作培训指导。

2.统筹质量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关系

核电工程是一个综合复杂的工程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涉及领域广、技术含量高、接口单位多、核安全要求严格等特点,核电的质量管理与其他专业管理,如安全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等是有机的统一整体,不能孤立地仅对那些会直接影响工程实体质量方面的质量管理活动策划体系文件。因此,核电质量管理体系应从广义看,是涵盖了核电项目建造所有活动的一个完整体系,而一个组织的核电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也是在满足核安全法规要求基础上覆盖所承担任务全部活动的文件体系。在体系文件策划和编制时,应将质量与安全、进度、成本、技术、信息、行政管理等等考虑在内,统一策划,统一规范,保证各专业管理文件之间的内容协调一致,管理要求相互融合,既不重复和矛盾,又不造成管理疏漏。

3.注意法规要求和标准及规范的转换

国内核电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依据是强制性核安全法规,但在策划质量保证体系文件时,还需根据项目选型所采用的技术,如AP1000堆型核电项目在满足HAF003(91)的基础上,可以参照美国ASME标准NQA-1-1994将我国核质保法规中未明确的要求编制到相应的体系文件中,但应在分析识别是否适用我国的企业实际情况而定,换言之,项目的各参建方是否能够对NQA-1中的要求“写到做到”,若不能做到则不写入程序中,避免执行不下去。

当然,也可在满足我国核质保法规基础上,参照IAEA的GS-R-2006《核设施和活动的管理体系》策划编制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的核电项目管理体系文件。在参考这些核电质保法规、标准或规范时,建议编制对比表,包括质保大纲概述的章节对比表、各层次程序文件对比表,避免员工对管理要求溯源的混乱和满足体系文件审查时需要。

4.重视对要求的分析和业务流程的梳理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质量管理思想、理念和规范化要求的载体。管理体系的策划通常包括法律法规要求的识别、体系建立依据标准或规范的选择和业务流程的梳理等。梳理工作业务,理清项目组织的核心业务流程、接口、职责,以及对所承担工作任务的质量要求进行分析是策划和编写体系文件的关键工作。在梳理和分析业务流程中,可以按职能领域梳理,也可以按设置的部门梳理,或者按专业管理范围梳理。业务流程梳理时不能脱离项目组织的实际,应当结合承担的工作任务和与工作有关的文件进行,梳理中可以将任务划分为不同的工作单元,做到内容完整,接口合理。彭泽项目管理方是采用树状图法按职能领域和专业管理范围进行梳理,以避免部门间对接口工作重复识别或遗漏,根据前期工程工作任务和要求梳理后对体系文件策划分为14个类别:质量管理、合同与采购管理、资源管理、设计管理、设备和材料管理、工程施工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信息文档管理、安全与环境管理、调试管理、行政管理、党群管理、后勤保障管理。

5.注意体系文件的层次划分应清晰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策划和编制时要保持文件的层次清晰,不能互相混淆。一般来说,高一层次的文件是低一层次文件的编制依据,低一层次文件是对高一层次文件某方面或某一过程的进一步阐述和更详细规定,同层次文件之间可以相互参考引用,但应相对独立,不能出现矛盾。核电项目管理中通常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划分三个层次:第一层质量保证大纲(概述);第二层管理性文件,包括大纲程序、部门管理程序(专业管理程序)、接口安排、联络渠道和职责、过程和活动的策划等;第三层工作执行程序,包括图纸、细则、作业指导书、方案、岗位职责描述等。也有的划分为四个或五个层次,但无论多少层次,原则是核安全法规导则中提出的三个基本层次间不能混淆,尤其是管理性程序与工作执行程序间不能混淆。彭泽项目管理方在前期工程体系文件策划中层次划分如下图1,但三个基本层次未变,编制了1个质保大纲、31个大纲管理程序、181个管理性程序及工作执行程序,基本覆盖了前期工程项目管理的全部工作内容。

6.把握体系文件的详略与组织的实际状况相适应

核电工程参建单位的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多少、详略取决于组织所承担的任务所需涉及的业务及其复杂性和员工的能力与核电建造经验。一般而言,管理过程越长、范围越宽、接口越多,程序文件的数量就需要越多;员工的核电经验较少,业务能力不够强,且供方缺乏核电资历,程序文件的编写就应更详细,但每个项目的情况不同,需要对项目组织现状进行分析识别然后确定。虽然核电强调严格执行程序,但程序文件的数量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详细越好。在策划和编制体系文件时应在前几点现状分析和业务梳理基础上做到详略适度,其衡量原则就是员工和供方能够理解,便于执行,可以规范所有对质量有影响的活动,不会因文件缺陷或缺失而导致工作失误或管理缺位,同时又不因为执行程序而限制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彭泽项目管理方前期工程的体系文件相对其他项目前期工作而言比较详细,因为前述的项目组织现状所需要的,这也是HAF003中“质量保证大纲必须周密制定,便于实施,保证技术性的和管理性的工作两者充分地结合”的实际体现。

7.保持高一层次文件的相对独立和稳定

核电建造中主要参与方的体系文件都比较多,其质保大纲是阐述组织执行核质保法规中要求的纲领性文件,大纲管理程序是对大纲概述中方针、计划和主要过程的进一步阐述。质保大纲和大纲管理程序是第三层次文件编制文件的依据,所以作为这层次的文件应保持相对稳定,不宜过频繁修订,否则体系文件的变动修改和分发工作量大,也不利于员工熟悉程序和形成良好的按程序工作的核电文化行为方式,因此,对一些工作的具体细节要求和方式、方法,或容易发生变化的工作业务、短期的特殊业务等应安排在低层次的文件中编写,并相对独立,便于及时修改升版,减少对其他程序的影响,尽量不在大纲管理程序中描述,更不应在质保大纲中阐述。当然稳定是相对的,体系文件运行后应定期对其适用性进行评审,彭泽项目管理方规定体系文件评审周期为2年。

8.重视体系文件形式规范化和适用性相结合

根据HAD003/01导则中原则,一个项目组织的体系文件格式、结构应统一规范。对质保大纲的策划应考虑合同中约定的核质保法规的要求,国内核电建造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的主要依据都是HAF003(91)法规,因此项目质保大纲的章节结构形式尽量按该法规和相应导则推荐的结构来策划,这样有利于核电监管部门审查和下游参与方对质保大纲要求的传递衔接。如果还参考引用了其他标准或规范中的要求在相应章节中作补充,可以列对比表作为附录进行说明;如果项目组织确定以其他标准或规范的结构形式编制质保大纲,建议在大纲中列出与HAF003(91)的对照表,这样才便于审查方确认是否满足国内现行的核质保法规要求,也便于员工及供方理解和执行质保大纲规定。其他层次的文件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处理。无论体系文件采用什么结构和形式,策划和编制时都应从适用和实用的角度出发,切忌重形式不适用的现象。

结束语

随着我国新一轮核电建设高峰到来,特别是三代核电技术的引进,开工建设的核电项目较多,为满足工程建造需要,参与核电工程建设的单位也会更多,因此按照核质保法规策划和编制项目质量保证体系文件是建立和实施核电质保体系的重要前期工作,各参建单位尤其是第一次进入核电工程建造领域的单位应给予足够重视,避免不切实际、照搬照抄某些体系文件而使体系起不到应有的质量保证作用。当然,不同单位有不同的方法,不同质保人员也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经验,总之,充分做好核电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策划和编制工作,加之有效的体系文件培训宣贯,是核电项目有效执行《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法规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每个参建单位必需完成的项目早期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规汇编》,国家核安全局编著,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9月北京第1版.

[2]《核安全导则汇编》,国家核安全局编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2月北京第1版.

[3]《质保大纲履行情况的评定》IAEA50-C-Q导则IAEA-SG-Q5.

[4]《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8月.

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方法篇6

一是我国会计质量管理沿袭传统的内部监控方式,会计质量往往取决于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各级政府会计主管部门、投资者和其他利益关联者难以对会计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监控。虽然各级政府会计主管部门加大会计监控力度,严肃查处会计违法违纪事件,致力于提高会计质量,但仍然存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秩序混乱,会计监控不力,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达不到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的目标,这就使得改进会计质量管理方式成为一种客观需要。

二是我国各级政府会计主管部门、企事业会计机构健全,会计岗位设置和职能分工清晰,已配备与会计工作相适应的设施设备和会计人员,具有较为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规章制度,在较大程度上满足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成为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在会计中应用的会计资源基础。但这些并不能完全满足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需要做出适当的充实和调整。

三是我国企事业会计机构稽核审查、审计机构审计检查,财政部门会计质量检查评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评价。这相当于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内部审核和外部认证,它是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在会计中应用的审核检查基础。但是,由于审核认证机构和企事业之间往往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认证结果经常遭到质疑,社会可信度不高,需要做出适当的完善和改进。

四是我国企事业已经广泛运用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生产经营管理,并能较好地运用其理念、原则和方法。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在会计工作已有试点单位,并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这些是其在会计中应用的社会认证基础。

第二,我国会计工作中推行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一是推行系统管理方法,完善会计质量管理机制和制度。根据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将会计活动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管理。建立会计质量管理机构,确定会计质量管理责任。最高管理者任命总会计师为管理者代表,负责会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运行、评审和改进;在总会计师领导下建立会计质量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会计质量方针和目标、分配会计质量职责和权限、提供人财物资源、确定考核指标及评价办法;在会计质量领导小组下建立会计质量工作小组,负责会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施和维护;建立会计质量审核小组,负责会计质量管理体系和会计质量水平检查评议。制定会计质量目标和指标,作为会计工作行为准则。在制定会计质量目标时,应当以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为依据,用可量化指标体现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管理、会计信息等方面的要求,使会计质量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并能体现持续改进会计工作、满足顾客需求的精神。划分会计质量职责和权限,层层分解会计质量目标。管理者代表组织全员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培训,增强全员参与实现会计质量目标的能力;配置适当的设施设备和适量的会计人员,提供会计质量目标的保障条件;合理划分各部门、各岗位的质量职责和权限,以及相互之间的接口和沟通方式;明确分解各部门、各岗位的质量目标和要求。清理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识别确认其适用性和有效性,充实和完善会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由最高管理者或者管理者代表签署,作为会计控制准则。

二是推行过程管理方法,强化会计质量监督和控制。根据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将会计活动作为一个过程进行管理。会计过程包括确认、记录、计算、报告及其他相关联的各项活动,通过会计过程管理,包括会计过程控制、会计产品控制、会计岗位控制和会计风险控制,确保会计过程及其结果的符合性。会计过程控制,就是严格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对会计及与会计相关的业务有效控制,对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工程项目、固定资产、成本费用、销售与收款等业务处理过程重点控制,严格约束涉及会计业务的部门和工作人员,识别和杜绝各种舞弊现象,抑制和打击各种造假行为,确保会计过程的符合性。会计产品控制,是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核算,真实反映企事业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不提供虚假会计报表,做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账实相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会计岗位控制,就是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与经济业务相关的工作岗位,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权限、操作规范、工作程序、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形成相互制衡机制,确保会计控制的有效性。会计风险控制,就是正确识别和界定会计过程风险,制定与风险程度相适应的防范措施,明确规定各个部门、各级人员的风险管理职责和权限,使会计风险在可预见和可控制的范围内,确保会计过程及其结果的安全性。

三是推行目标管理方法,强化会计质量监测和评审。根据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对会计活动进行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注重确立会计目标,更重要的是会计目标的监视和测量,包括过程监测、产品监测、内部审核、管理评审、认证审核,以证实会计过程及其结果的有效性。过程和产品监测,就是由会计质量工作小组,根据会计质量管理体系中制定的会计质量目标、质量体系文件、操作规程以及各种要求,观测每一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验证和确认会计质量的符合性。内部审核,就是由会计质量审核小组,对会计质量管理体系和会计质量水平进行检查评议,验证和确认会计质量的有效性。管理评审,就是由最高管理层,对会计质量管理方针、目标、资源及管理措施、方法等的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验证和确认会计质量体系的适宜性。认证审核,是由国家认证认可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质量认证机构,对会计质量管理体系和会计质量进行检查评议,确认会计过程及其结果的质量水平,从而提升会计质量的社会认可度。

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方法篇7

关键词:建筑施工 成本管理 质量控制

在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工程项目成本加大,效益低微,施工企业加强对质量成本管理和控制就显得相对重要。而运用系统方法,把质量成本管理融入质量管理体系中,通过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以经济发展的视角综合评定质量管理体系的成效,进一步优化质量管理流程,提高工程质量,使施工企业通过成本控制来进一步扩充获利空间。

1 施工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关联性

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质,是对影响质量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确认并加以系统的控制,在监控各种要素当中不能不考虑成本的问题,质量成本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及运作效果有密切的关联。可通过构建质量管理体系对质量成本严加管控,与此同时,质量管理成效也能够通过质量成本评估结果体现出来。基于此,施工单位要建立健全质量成本科目策划、指标计划、成本分析评价等方面质量成本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控制质量成本,同时依据财务审计综合评定并逐步完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以故障、事故为主线综合分析质量成本,使所有参建人员对质量成本控制有客观的认知,从而支持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提高成本管理成效。

2 推进施工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的内容

2.1 关注质量成本项目的策划及运用正确的统计方法。质量成本涵盖了施工方为提高工程质量实际支出的费用、所承担的损失以及实际支出的“隐含成本”,这是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对于管理者而言,要逐一识别每一项“隐含成本”似乎是不可能的事,而实际工作中也不必全面分析质量成本数据,只需具体分析亟待改进的项目和改进效果明显的项目,抓住管理的重点。对于隐含质量成本的统计方式和统计范围,需兼顾当前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水平,综合分析质量管理信息,通过系统的管理模式,综合评定产品形成的全过程,科学规划质量成本统计范围,确定合宜的统计办法,针对质量成本、施工计划、安全管理、物流管理等方面进行改进,全面提高质量成本管理成效。

2.2 设定成本改进的科目。施工企业过去一般使用传统的质量指标,如返工率、事故损失等,而传统的质量指标只能以同比、环比的方式了解质量管理水平,而不能以经济的视角对质量改进情况进行评定。实施质量成本管理后,应该将质量指标和质量成本指标综合成一个整体进行评价,厘清二者的关系,参考这两项指标的分析结果设定一个亟需改进的科目做进一步探析。

2.3 确定质量成本指标的步骤。①参考传统质量信息和成本质量成本信息分析结果编写年度质量改进方案。②以质量改进方案为依据,设定关键的改进科目,并落实相关负责人。③科目负责人对其所辖科目改进成本、鉴定成本及相关收益进行事前预测。④参考质量信息分析结果,以科目预测指标为依据依此类推质量成本指标。⑤根据质量成本管理进度实时关注科目改进情况。⑥以质量成本数据系统为基准对质量改进科目进行综合评定,针对其中的问题或弊端适时调整改进策略。

3 建立完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的评价标准

首先,应对质量损失成本评价和传统的质量指标进行双重分析与评价。全面搜集质量成本信息,对工程质量作出中肯的评价,依据质量评定结果调整质量控制方案,以提高工程质量,顺利达成质量成本管理目标。施工企业通常使用返工率、质量缺陷等相关指标进行评价,而不能以经济的视角发现当前质量成本控制指标下额外的质量损失,也无法确定改进方案究竟能使企业的利润空间拓展到何种程度。而这些难题都可以通过质量成本数据来逐一攻克,而且通过传统质量指标结合质量成本的双重评价,更能确保质量评价的准确性。

双重质量评价对于成本质量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①综合分析质量成本数据和质量信息之后,能适时掌握传统质量指标改善情况,也能准确获知质量损失的具体数值,同时有助于管理者全面了解工程质量,确定施工阶段故障多发的关键环节。②通过返工率、维修成本损失率趋势图,将两者的评定结果作对比分析,确保单一指标评价不偏离质量信息。③以同比或环比的方式分析同类产品费用,对过程的管理起到辅助作用。

4 运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财务审核方法对质量成本管理实施审核

为确保质量成本数据能够真实反映工程质量,提高质量成本管理成效,要定期监控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一是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评审流程,以规范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审核方式、审核程序、审核的内容、周期以及配套的激励制度;二是依据财务审计办法全面审核质量成本数据,审查“隐含成本”的数量统计是否客观真实,统计方式是否符合审核规范;质量成本是否与实际发生费用相符等等,这样不仅能够对质量成本管理制度的适宜性及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质量成本管理体系,提高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成效。

5 创造推行质量管理成本体系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要全面落实质量成本管理体系,除了施工单位管理阶层的持续推进以外,更需要所有参建人员(包括决策部门、施工部门和管理部门)的广泛参与。所有参建人员应该立足本职,熟悉质量成本管理流程,通过数据预测及评价自己的工作质量。推行全员参与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质量成本与经营数据直接的关联关系,让决策层确定经营指标以及进行经营管理评价时,及时正确运用质量成本数据;二是建立有效的质量成本考核制度,通过质量成本预测各职能部门指标,评价各职能部门质量成本控制情况;三是通过质量成本评价施工企业内质量改进课题情况,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激发员工的改善热情。

做好质量成本管理可以促进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从而达到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为此,施工企业在建立质量成本管理体系时,不仅要注意与已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整合,还应注意与其它管理体系进行整合,确保建立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真正融入到施工企业的整个管理体系中,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质量成本管理的作用,才能确保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高胜,刘凤琴.建筑施工企业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06).

[2]刘学双,韩培清,田旭翔.强化施工现场管理水平 不断提升建筑工程质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11).

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方法篇8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实施;服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174-01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发展速度过而相应带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例如我国的水利质量管理中就有法规体系不完善,组织机构设置不统一,法规制度执行不到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许多水利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包括水利工程工程质量、水利产品产品质量和水利行业服务质量)不达标。针对这些问题,国家水利部通过多年探索总结,提出了水利工程质量实行“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承包商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多方改革彻底将其落实,希望可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我国水利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国旧式水利质量管理体系的弊端

根据ISO 9000标准,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及实施质量方针的全部职能及工作内容,并对其工作效果进行评价和改进的一系列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是为了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而设立的制度系统。而质量管理制度的定义时至今日也未能完全确定下来。从最基本的制度概念看,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从全部意义上来讲,水利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必须将水利产品质量的管理制度、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检测监管制度和水利行业工作质量管理制度都包含在其中。而我国的水利质量管理模式并未完全做到这些方面,尤其是后面二者,这逐渐地就导致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与质量体系设立初期的核心内容“使客户满意”背道而驰,严重阻碍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水利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1.创建目的

近年来,我国水利部提出在这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竭力发展民生水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行一种更为科学合理、完整以及可行性高的的水利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框架体系,这种新的体系必须要满足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水利质量管理工作的需要,能够为水利质量管理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的帮助,而且要对民生水利的发展起到重大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推动作用。

2.指导思想

从服务管理的视角方面,将先进的民生水利理念与实际的水利质量管理工作糅合在一起,并以此为指导方针对水利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展开系统的研究。

3.基本观点

首先,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尤其是在原有的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之时;其次,我们要相信我们具备有废弃原有制度并且再提出一个全新的中国水利质量管理制度体系框架的基础和条件;再次,水利事业以服务于民生为最终的目的,先进的民生水利理念和新颖的服务管理视角一定可以杂糅在水利质量管理制度建设之中;最后,我们特别要在水利行业服务质量管理制度的薄弱环节上下功夫。

4.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

(2)服务管理的理论。在服务管理的视角下,充分运用现代服务管理知识,借鉴现代服务业的管理思想、方法以及理论。

(3)使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信息论、协同论、系统论等为基础构建一个优秀的水利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基于流程观、控制论、系统观等模拟水利质量管理制度的安排模型。

(4)比较分析法。在世界范围内对不同历史进程中的水利质量管理及其相关制度进行一个全面的比较和分析。

(5)实证研究方法。重新修订水利行业的具体质量管理制度。

5.研究内容

(1)一般认为,若是要使一个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有所保证,那么我们必须具备三种类型的质量体系:水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体系;建设、监理单位所属的质量检查体系;设计、施工、制造等单位所属的质量保证体系。这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三足鼎立”的关系使它们共同组成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质量管理系统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新的水利质量管理新制度新体系同时具备有以上三种体系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分析我国目前水利质量管理相关的各项制度,理顺它们相互之间极其重要的两大关系――网络关系和层次关系。 因为这种网络关系和层次关系显示了我国水利质量管理制度体系的运行机制,它以一种规律的形式出现并被我国各级政府、各级水利部门十分清楚地统筹规划、巧妙地加以运用。

①网络关系。

1999 年,“大水利”概念被刘树坤提出。与传统的水利理论相比较, 大水利要求充分扩大水利建设理论的范围。为了实现这一概念,水的功能将不仅限于资源这一个方面,它的环境功能与生态功能也要被综合发挥出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保持人水和谐的原则。 与此同时,“大质量” 概念也被郎志正提出。在“大质量”中,评判一个项目的质量好坏要从它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以及它的发展质量方面如环境质量、经济质量、生活质量等角度来判断。以“大水利”“大质量”的概念为基础,可以看出“新两项”制度(水利生活质量、水利环境质量)与“老三项”制度(水利行业服务质量管理制度、水利产品质量管理制度、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之间有一种正向联系与反馈联系的网络关系。

②层次关系。

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如同一座高塔,它由四个层次构成:塔头即第一层,它指的是国务院令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规,该层反映出我国的国情以及由它所决定的政体是一种制度基础,也具有一种决定性作用;第二层包括水利部令,各流域机构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水利(水务)厅(局)制定的法规。这一层由集中控制制度组成;第三层指的是各水利基层组织制定的规章,由分散控制制度组成;这两层恰好构成塔身的结构,它体现出在水利质量管理中必须从综合战略、集中战略与策略、分散战略与策略的角度采取强有力的制度措施才能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在这两层体系中我们一定要给予充分重视,花大力气去规划、设计、建设、实施。 塔底即基础层,由具体的管理制度组成,若是基础不配套、不完善,就算塔身和塔顶勉强被建起,也维持不了多久,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积极、切实地打好基础,这样才能建立起我国的水利质量管理制度体系。

三、制度的实施

1.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法规体系

发达国家往往以严格、完善、统一的法制为基础来进行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比如说英国,它以法律层、条例层、技术规范和标准层为基本要素来建立其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法规体系。

2.健全法规体系

以发达国家的监督管理法规为对照对象,我国首先应从法律、技术规范和法规3个层次,进一步建立严格、完善、统一的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并在其中进一步明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法律约束体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建立健全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是形成规范的、有效的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基础。

3.理顺管理关系

2008年,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文,将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水利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费取消,只在政府财政预算中保留该项目。这一措施明确表示对水利事业的监督既是政府的权利,又是是政府的自身职责。虽然我国对水利事业的监督管理以政府为主体,但是在政事分开、机构精简的原则的指导下,政府只是扮演一个组织者的角色,而具体的监督管理工作仍然需要专业的团队来落实。为了实现精简政府、规范管理机构的目标,我国以市场化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为指导方向,提出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也可以委托质量与安全监督机构具体实施监督管理。

四、结语

通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水利部首次将我国水利质量管理制度体系框架与服务管理视角研究水利质量管理制度安排问题和民生水利理念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此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建议:

(1)全面审视水利质量管理相关制度,提出中国水利质量管理制度体系的总框架;

(2)基于服务管理视角,积极地对大力发展民生水利的号召做出响应,重新安排水利质量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 刘剑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1.

[2] 石庆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理论与实践指南[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3] 刘树坤.大水利理论与科学发展观[J].水利水电技术,2009(8).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目的及要求范文 下一篇:预算会计核算范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