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教案及反思范文

时间:2023-11-20 11:03:38

健康教育教案及反思

健康教育教案及反思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6-0016-0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目前,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案例课题研究等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良好机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子进一步拓宽。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忙于参加各类比赛,参加各种培训后,实际成效是否如预期?本文通过对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的反思,试图探寻一条适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以期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有所帮助。

一、现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

现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主要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比赛,案例、课题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短中期岗位在职培训及中长期脱产培训,职称评定等,还有部分教师自费参与学校以外的专业提升和资格认证等。这些专业化发展平台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 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及比赛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已基本进入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站得住课堂,应该具备教师所需的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参与这类比赛,能够培养自己的教学设计与表达力、教育教学组织与机智反思、研究与创新能力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具备一般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不是简单的心理学知识或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它没有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多地体现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课堂的理解和把握。在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或比赛课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往往自己在摸索着前进,不断积累经验。这个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更具个性化特征,专业知识和能力得到具体化的提升。

2. 心理辅导案例及课题研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除课堂教学外,更多承担着全校师生的个别及团体心理辅导、学校教科研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利用心理辅导的案例进行研究,不断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积累心理咨询与辅导经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就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咨询能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咨询技术。例如笔者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通过案例研究,发展了一套有自身特色的心理辅导技术[3],并取得了一定专业水平,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除心理辅导案例研究外,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也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调查访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分析问题,最后解决某一心理方面的问题,或者得出某一结论或方法,使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某一方面取得进步。这种途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常用的专业化途径。

3. 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及在职或脱产培训

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中,教师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分享经验和教训。在与同行的交流中,一方面可以改进自己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方法,提升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自己的某些经验教训也可以为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同行的群体活动中,寻找自己的归属感,也有利于朋辈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

中小学教师管理改革,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条更宽的途径。如已经启动的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推出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发展培训的短中期项目,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不再只是形式上的要求,而是必须通过在职的短期培训、脱产的中长期培训获得相应的学分,才能够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晋升和攻读教育硕士也是专业化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提升专业水准的同时也可以不断激励自己在专业领域内发挥更大的作用。

4. 各类自费的心理培训与资格认证

现在社会上的各类心理培训和资格认证很多,各种流派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层出不穷,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选择余地。教师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擅长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去拓展。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反思

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外在的严格规范和恰当的评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路径很多,从外在形式来看,要接近或达到预期目标,需要有教育行政部门的规范和学校的严格要求。专业化发展所需的经费主要来自学校,如果只是流于形式上的参与即获得相应的学分或资格,那么所谓的“专业化发展”仅仅是一种浪费。因此,从外显的活动、培训形式到真正的专业成长,需要外在的严格把控和恰当的评价体系的约束。

2.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当内化为自身的专业诉求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专业化发展路径,确实可以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培养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在整个过程中,专业化发展的模式相对外化,很多都是岗位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如很多没有上过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师,通过比赛、观摩、研讨活动等,可以模仿到很多上课的知识和技能。一些在职或脱产的培训也往往流于形式,虽然平台很好,却因为各种因素而并没有发挥出这个平台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应有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这些外在的发展模式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需要以自己的内在要求为前提。如果仅仅是为应付任务,任何的培训都不会起作用。在面对如此多的专业发展路径时,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参与这次活动或培训,我要做点什么,或者我要解决什么问题。如果能够对自己有专业要求,活动或培训中总能够给自己带来一定的收获。其次,任何一类心理方面的教研活动、培训,其功能都会有一定的特点和限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面对这个问题时,首先要做出自己的判断,看这类活动、培训是否适合自己,而不是只要是活动、培训都参与,反而不利于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内在的专业诉求,一般都会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不断学习和积累来满足,而所参加的活动、培训应该是在一定的研究基础上进行选择,这样的专业提升效果才会非常明显。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说,专业水平的提升关键还是在于自身。有的教师对某一方面感兴趣,自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心理服务过程中,一边自己学习理论、摸索方法,一边实践并总结经验教训,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时咨询相关的专家学者[4],这样的专业发展效果总体来说是不错的。内在的要求驱动专业学习和实践,多看一点专业书籍,多做些笔记,多反思自身的专业成长历程,能够给教师带来更为实际的专业帮助。

3.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专多能、更趋一专”的专业化要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犹如社区医生,是个全能型的专业工作者。对于心理学、教育学的各种理论、各个流派都应当有所涉猎。特别是对于学校范围内发生的各类心理问题需要预防、识别、辅导和转介。针对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方法和技术,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为全面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专业知识和能力。而现在的专业发展培训中,这种全面型的培训较多,也正好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了发展机会。

但是在心理学领域,各种流派、理论太多,全面深入学习及运用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也不现实。教师在汲取各流派、理论共同特质的基础上,深入掌握一两种适合自身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技术,相信个案的咨询辅导效果会好得多。同时因为经常性地在实践中反复使用和锤炼,掌握的这一两种理论技术会得到扩张或重组,也往往会发展出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技术手段,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更高水平。

“一专多能、更趋一专”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把专业化发展看成是一条把自己培养成为专家型的学校心理学家的路径,而不仅仅停留在对权威的仰望和对同行的钦慕上。在某一领域内,自己也是有话语权的,如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才是成功的,在学校心育中,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眼光,提出、设定、开设、实施更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切实解决专业领域内的问题,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积极心理学思想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理性反思自我的科学视角,难得的成长机遇和实践路径[5]。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观点、方法不但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构积极的心理教育范式,形成积极的教育风格,培养自身的积极认知方式和乐观心态,建立积极的师生互动关系,而且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能够以积极的知情意行带给学生正面的影响。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和心理咨询服务中,给学生传递直接的积极心理信号,促进学生转变消极认知方式,体验积极情绪情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的积极心理形象对学生也能带来隐性的积极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归根到底是要为学校师生服务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给师生的,不仅仅是遇到心理问题时的帮助,更应该协助师生提升幸福感,让大家不断体验幸福和快乐,并学会获得幸福、快乐的方法。笔者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自编《高中生积极心理拓展》的校本选修课教材,为学生开设了这类积极心理课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迎合积极心理学的潮流,在专业化要求下,不断反思自我、悦纳自我,以积极的理念进行教育教学、心理服务的实践活动,努力提升专业素养,积累经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宏方.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6):64-68,72.

[2]王科成,崔建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思考——从教师自身的视野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09:4-6.

[3]陆小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绘画投射技术在心理辅导中的运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03:7-9.

[4]王燮辞.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发展路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8:7-9.

[5]崔景贵.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7:8-11.

健康教育教案及反思篇2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目的抽样法,于2014年5月选择参与了儿科护理学健康教育模块教学改革的护理专业专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入选的学生在性格、成绩方面做到最大差异化。样本量以受访者的资料重复出现,且资料分析不再有新的主题呈现为标准。共访谈了16名学生,其中男生2名,女生14名。

1.2资料收集方法

在进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设计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包括:此次教学改革对以后进入临床实习时与小儿及家属沟通的帮助、对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作用、小组成员的收获。访谈前先向学生解释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取得其同意。采用深度小组访谈1次,每组8名学生,时间为1.5h,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和笔录;在此基础上,采用电子邮件深入追踪的方法交流1~2次。

1.3资料分析方法

访谈结束后当天,将录音资料进行转录和整理。研究者反复阅读文字资料,逐字逐句分析其中的含义,并进行分类、推理,反复听取录音,回忆当时的观察情景,析取其中有重要意义的陈述,并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观点汇集,逐渐提炼出主题。

2结果

共提取出4个主题:学会了换位思考和用心沟通;感悟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到中医学子在健康教育中的责任;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1学会了换位思考和用心沟通

2.1.1学会了换位思考

学会换位思考是此次健康教育模块改革学生得到的最大收获。个案1:“角色扮演可以站在家长和患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我扮演的是得水痘的孩子,就会考虑她要如何表达出自己瘙痒难受的情绪,以后碰到类似的孩子时有了这份体验我也会更加耐心细致。”个案9:“有效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思想、情感传递的核心,此次学习任务中的角色扮演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换位思考,让我们在学习中体会如何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个案14:“通过角色扮演,我们了解了不同人员在就医时的心理变化和角色定位,在以后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时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磕碰。”

2.1.2体会到用心是沟通的实质

护理专业的本质是服务,护理过程中彰显了人文关怀,学生通过健康教育角色扮演,体会到了用心是沟通的实质。个案11:“人与人的交往没有固定的模式,唯有‘用心’两字是沟通的实质和万能的技巧,用善良和宽容去温柔呵护那些被疾病和痛苦所困扰的生命,是我们护理人员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个案15:“耐心倾听,同时用温馨的语言或抚摸等动作表示对患儿的友好,使患儿及家属从心理上主动接纳,在家长心目中树立起有爱心、有知识、技术好、对孩子有招数、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医护人员形象。”

2.2感悟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2.1取长补短,精诚合作

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将来成为护士,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健康教育模块的教学改革迫使学生们组成一个团体,在共同完成任务的磕磕碰碰中、在发生矛盾的泪水中、在成功完成项目的欢笑声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成长。个案5:“大家学会了团队合作,遇到冲突的时候,学会先倾听别人的意见,然后取长补短,恰到好处地融合。”个案9:“这是一种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力量最大化的方法,每个人将精力专注于自己负责的部分,然后大家串起来,最后呈现给大家的作品中包含了我们小组成员每个人的心血。”个案14:“在排演情景剧的过程中,我们相互点评组员角色排演上不合理的地方,彼此相互磨合,最终呈现给大家。”个案4:“团队合作必不可少,单个人可能有局限性,小组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每个小组成员的思路都可能是个创新点,都值得得到重视。”

2.2.2团队核心人物的作用

对于团队合作,有1名学生提到了团队核心人物对团队合作的重要作用。个案7:“如果一个团队心不齐,就如同一盘散沙没有任何能力,所以需要一个核心人物来领导这个团队。”

2.3认识到中医学子在健康教育中的责任

虽然是中医院校,但因为学生要应对护士资格考试,因此选用的教材还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儿科护理学》,那么如何在健康教育中传承中医知识呢?个案16:“也许在大家的认知中,中医是腐朽、是陈旧,但其中还是有值得传承的部分,作为整个中医队伍中的一分子,我们有义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个案9:“我们的健康教育更加体现了中医特色,以前在医院做志愿者时,自己也亲手做过小儿敷贴的药丸,对于哮喘的冬病夏治有一定的疗效,印象颇深。因此中医的传统疗法应该通过我们让更多人了解。”个案12:“我们的创新点在于中医调养,根据中医的‘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分别制订急性期、缓解期的治疗方法,让患者了解中医,学会运用中医的方法进行调养。当然这些也是我以前不知道的,大家都是获益匪浅。”

2.4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为了确立健康教育的主题,学生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寻求素材和思路;为了确认资料的可靠性,学生需要不断查阅文献,这个过程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个案4:“之前大多数知识都是教师单方面传授,我不会去反思为什么会这样,去探索种种现象背后的意义,现在我们对网上搜寻的各种资料,先进行批判性思考,确定无误后再加入健康文案中。这样批判性地吸收新知识帮助我扩充了新知识点,也帮助我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个案5:“这次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让我们自由发挥,这是一次很好、很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学会了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探索来获取知识,锻炼了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家边学习边成长。”

3讨论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习惯了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而护理却包含着与人沟通的艺术,包含着理论知识到临床实践的升华。本研究显示,在健康教育模块教学改革的平台下,学生们付出了许多努力,也得到了不少收获,比如在确立健康教育的主题方面,有的来自自身做志愿者的经历,有的受到家长职业的影响,有的甚至借鉴电影重新创作,这些发散性的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这些主题,他们查阅相关的资料,寻找有相关病例的同学、家人、朋友等的亲身体验;在角色扮演和视频制作过程中,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沟通以及互相协调和合作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了换位思考,促使他们从认识上、行动上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能积极主动地把健康教育知识传授给患儿和家长,有效缩短学生进入临床后顺利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适应期。从本次访谈中也发现,由于条件的局限,学生们虽然在学校的模拟医院,甚至直接在医院进行角色扮演的演绎、录制,但“没有进入临床,所以没能更好地体会照顾患病儿童的那份心情”,这与梁熙德等的调查结果一致。鉴于健康教育模块改革的成效,今后应继续深入推进这方面的改革,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的专业课程中,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借鉴心理咨询方法中的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法(solution-focusedbrieftherapy,SFBT),促使学生接受从“以问题为导向”转变为“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观点。如在内、外、妇、儿、老年护理等专业课教学中,留出部分模块由学生自行主导学习,迫使学生的学习范围不再局限于教科书,运用情境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促进理论教学向临床实践的转化;同时,教师应注意收集能起到示范作用的优秀的健康教育文案和视频,有助于以后学生的学习和临床的推广应用。此外,中医院校应发挥自身的优势,把中医食疗、推拿、针灸等简单易学、易推广的知识技能融入到健康教育中,让中医能更多地走向临床,开展以儿童及家庭为中心的中医临床护理及研究。

4小结

本研究通过访谈法,展现了16名学生在儿科护理学健康教育模块教学改革中的体验和收获,学生反映该教学改革使他们学会了换位思考和用心沟通,感悟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到中医学子在健康教育中的责任,并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提示学校的专业课教学应更积极、主动地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使学生在进入临床后能更有效地为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教案及反思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306-01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高职院校进展相对缓慢。本文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进展缓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设置不到位。有些高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些高校只作为选修课开设,也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有些高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这些都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二、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可以减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不足的压力,又可以作为发展性辅导的渠道之一,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促进人格的健全,为今后适应社会、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

课堂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确保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它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一)教学内容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实际,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选择教学内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学时,设计教学环节,突出重点和实践指导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适应社会的行为模式,必须减少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实际操作。通过教学,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掌握心理健康的常识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认识并识别异常心理,优化个性中的良好品质,以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侧重操作性的内容,教师通过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促进其个人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构建和谐的气氛,要时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案例教学法。此教学法强调通过教师对案例进行具体描述,再现当事人经历的事件与情境,引导大学生对当事人所处的情境进行充分地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促进大学生的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提供的案例要具有现实性,要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大学生的兴趣;案例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注意做好案例中当事人的保密工作,也要避免与学生有关的案例,以免对号入座。

2.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特定团体中开展的、以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借助游戏活动这一载体,促进团队成员的交流与思考,最终帮助个体获得成长与适应的辅导课程。团体心理辅导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分享讨论、自我察觉与反思,帮助其了解自己的行为将如何影响这个团队的动力,让参与者沉浸在获得知识的体验情景中,通过概念化及类比过程,将此经验转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同时也帮助个人培养参与团队合作所需要的技能。

3.体验式教学。即通过亲身体验、现场教学,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强调沟通、交流和共享,强调主动性、过程性、情境性和实践性。体验式教学以体验为中心,引导学生互动,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达到教学目标。此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培育心理品质;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剖析、自我领悟,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探索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三)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法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形式新颖,功能强大,形象、直观、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方式呈现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再现真实情境,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讨论、反思,掌握内隐的心理调节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蒋健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黄希庭.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徐光兴.学校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健康教育教案及反思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合理情绪疗法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疾病比例增高、高校极端事件有所增加。尤其大一新生由于新环境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不适应;学习紧张和竞争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理想、目标落空造成内心困惑 ;人际关系失调导致社交心理障碍 。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单纯是政治问题、思想问题和道德问题,相当多的是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许多问题不仅需要通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还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1]

一、案例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名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补充作用,自觉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用丰富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思想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品质,从而有效地促使青年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二、案例过程

小晨,女,19岁。2010年9月考入我院进入大学后不适应新环境,竞选班委落选,造成睡不好觉,心情不好,情绪不稳,暴怒无常。严重影响了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等。根据主诉,该生9月份开学以来感到学习、生活状态大不如前,时常出现情绪波动,来上大学之前,她对大学生活还是很向往的,但来到学校后,发现新环境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参加了班委的竞选,也落选了。所以心有不甘,觉得自己很委屈,感觉不公平,小晨是家中独女,现在爸爸妈妈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她的身上,小晨在无形中也形成了一种压力,努力使自己优秀,不愿意让爸妈失望。忽视培养处理除学习之外的各事物的能力。加上之前的学习环境比较优越,都使得她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不能承受失败。

该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因离家进入大学新环境的不适应,特别是在新环境没有受到想象中的重视而产生焦虑。其原因是在其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在类似于“我应该将每件事做好”的错误认知模式主导下,不能有效地应对新的环境,也就不能激发起面对新生活的热情。相反,由于表现不突出不能带来自身认为的理所应当的他人关注,又导致烦躁不安,入睡困难,形成了恶性循环。不过,求助者目前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只是一般的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中的合理情绪疗法对此类问题是最有针对性和有效的。为此整个过程应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与她的不合理认知做辩论,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式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并在新的认知模式的指导下,逐步内化成为求助者的自然行为。以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所谓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Therapy(简称RET)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属于认知治疗中的一种,该理论认为使人难过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的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于它自己的欲望和评价时,便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惑。它的基本人性观认为人既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是愉快的,富有竞争精神。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对这一事件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合理情绪疗法认为A并不是引起C的直接原因,B才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情绪困扰和行为不良都来自个体的不合理信念。这种不合理信念有三个特征:即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只有通过与这些不合理信念辨论、疏导、最后改变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我和该生一起找出本案中的“ABC”,通过辩论、疏导,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并以寒假作业的方式指导该生利用假期时间多读些书,看看前辈、成功人士是如何看待大学教育的,写出读书心得,开学后又与其一起讨论读书心得,引导她理性客观看待大学中的学习方式,鼓励她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树立明确的目标,从而达到改变情绪和行为的目的。

三、案例反思

(一)在辅导员日常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易出现的误区:

误区l:“抓两头,带中间”

所谓“两头”,一头是好学生,被树为典型榜样,他们的缺点被成绩掩盖着;另一头则是有问题的学生――差生,被批评的对象,常常被老师当成坏典型,被用来“杀一儆百”。这样,好学生容易形成狭隘、嫉妒心理,一有不顺心的事就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良举动,使得辅导员要严厉批评,又觉得不忍;稍微点拨一下,学生自己又不收敛,产生的负面影响却很大。“差生”则往往对失败体验过多,外界评价太低,易导致怯懦、自卑、抑郁、对立等缺陷。而中间的学生潜伏的问题在外界条件成熟时,就暴露出来了。这样发展下去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误区2:个体心理等于思想品质

两者有严格的区别。具体表现为:(1)性质和内容的区别。从人的总体素质发展看,最初是身体,然后是心理,最后才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真善美观念一道德观念。因此,个体心理是低层次的,思想品质则是高层次的。(2)反映内容和范围的区别。个体心理反映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思想品质反映的是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关系以及处理这些方面的准则。(3)表现方面的区别。个体心理表现形式为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意志、兴趣、态度、能力、气质、性格等;思想品质则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道德价值观及义务感等。

(二)对于类似的心理障碍个案,辅导员应做到以下几点:

1.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有时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需要一位忠实的听众耐心地倾听,可以更快地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性格特征、内心世界等,也是对他们的尊重,更容易获得他们的信任,更容易使他们配合心理健康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2.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开班会、心理专栏、心理讲座、公益劳动等,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碍,消除已有的心理疾病,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成长,在活动中培养兴趣、发展特长、陶冶情操、开阔眼界,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为学生健康地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郑鹏.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2]蔡立红.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8(06).

健康教育教案及反思篇5

1.社会原因

社会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社会中一些不良思潮与矛盾对青年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社会竞争加剧、高校扩招、就业状况与学初预期心理差距较大等,使学生无所适从,形成心理压力。

2.学校原因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缓解较慢,甚至停滞不前。中职学生在学习中大多是习惯缺失、方法缺失、成绩较差,大多数人是在轻视、埋怨、斥责声中过来的,加之中考残酷竞争的失利、失败,使其原有的自卑心理更是雪上加霜。而中职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弊端,以及部分教师忽略学生的心理状况与特点、教育教学方法失当,致使学生没能在中职学校这一新环境中重树信心,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极其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诸如偏激、人际关系敏感、失望、自卑、忧虑、孤独的现象尤为普遍。

3.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而有的家长文化素质较低、自身行为不够检点、家庭结构的破碎与重组、父母不和等等,致使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不持久,缺少温暖与爱,使学生性格出现扭曲现象。而且,家庭条件的好与坏、宠爱与粗暴,均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4.学生自身原因

由于自身行为失当、自控能力较弱,加之学习习惯缺失、方法缺失,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进而不断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做法

1.以关心关爱为前提

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与点滴进步,助其消除自卑心理。可以说,中职生大多是在批评声、埋怨声、指责声中“成长”起来的,由于习惯受批评、受斥责,使其慢慢地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自己很难发现自身有什么长处与优点,使自卑心理逐步产生并“扎根”,致使严重缺乏一种内在的自我价值感,丧失信心、缺乏勇气,很难抓住接受中职教育初期环境转变的机遇,心理需求中自尊的需要很难得到满足,逐步产生自卑、逆反、戒备、对抗、自暴、自欺等心理。而关心关爱、发掘其闪光点与点滴进步是助其解除自卑心理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优化教育效果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同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社团、竞赛等活动,让有不同兴趣、爱好、特长的学生都有展示自身阳光、健康一面的机会,从而培树其在其他方面向上、进步的信心与勇气。

2.注重关怀、鼓励,抓好批评教育这一环节

助其逐步消除戒备、逆反心理。中职学生大多成绩较差,使其无论如何也是经常得到家长、教师的指责、批评,甚至人格侮辱,即使有进步、做好事,也不能及时得到肯定和表扬,受表扬成为自身遥不可及的奢望。日积月累,学生对家长、教师的帮助教育产生猜疑、不信任的态度,其心理经常受畏惧、敌对情绪的支配,“你说东、我偏西”的逆反心理逐步产生、越来越严重。虽说戒备、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孩子思想活跃、自主自立意识增强的表现,但绝非健康心理状态。在此,我们十分注重充分运用关怀、鼓励的方式方法,更多的帮助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其在各方面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与肯定,即使批评教育,也是更加注意方式方法与途径,力求做好批评教育的善后工作,使其排除戒备、逆反心理,进而提升教育的可操作性、可接受性与实效。

3.建立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档案

增强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延续性。心理健康档案主要包括成长记录、考核记录、班主任工作记录、心理辅导记录、体检表等。完善、客观的心理健康档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工作中,吸纳学生的参与、评价,一方面强化其心理素质与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增强其自我教育和自省自励的意识与能力。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使用,促进了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机制的完善,不断增强家校教育合力。良好心理品质的培育源于个体自尊的呼唤与激发,通过心理健康档案的正面激励、“闪光点”扩充与裂变,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了其进取的信心与动力源。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既重视教育结果的评价,更注重教育过程的导向功能、强化功能、激励功能与调节功能。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与载体建设

力求教育过程与效果不断得以完善与优化。学校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并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负责此项工作。同时,对广大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咨询、解疑、辅导等能力、素质的培养与训练,逐步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抓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力促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在具体的心理辅导过程中,引导与培养广大教师的倾听、观察、启发、鼓励的能力、习惯与素质基础,力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健康教育教案及反思篇6

一、指导思想

学校卫生工作以《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为指导思想,继续围绕建设“健康校园”总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确保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监测学生健康状况,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切实抓好学校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努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开展传染病的防治宣传教育和预防接种工作,切实抓好学校卫生工作。

二、工作要求

(一)加强健康教育,强化师生健康意识

1.组织教师和学校有关人员认真学习《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明确学校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只有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才能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健康成长。

2.健康教育课:按照《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行,做到有计划、有课时、有教师、有教材、有教案、有考核。继续开展健康教育研讨活动。

3.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通过黑板报、卫生广播、校园网络及卫生小报、主题班会等有计划、针对性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从而提高学生的防病能力和健康素养。

(二)加强卫生监督,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学校继续贯彻落实《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决定》精神,坚持自查,并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知识的复训,继续坚持节日长假后对学校食堂卫生的验收登记等制度,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坚决杜绝师生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确保广大师生的饮食饮水卫生安全。

(三)加强健康监测,落实疾病防控措施

1.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学习贯彻《传染病防治法》,根据各类传染病的多发季节及传播和流行特点,落实有效的防控措施,建立学校晨检制度、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确保做到“四早”,防止传染病在校内蔓延。做好各种疫苗免疫接种的宣传动员、登记工作,建立和健全学校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利用健康教育课、班会、广播、板报、讲座等形式开展卫生防病宣传教育,使学生了解呼吸道、肠道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增强学生的防病能力和意识。

2.“六病”防治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宣传常见病的病因、危害性及预防措施,降低其发生率,“六病”防治工作按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文件通知进行,确保每一项防治措施落实到位。对健康体检中有阳性体征的学生及时发告家长书及健康处方,并将反馈信息汇总,做好资料统计工作。

(四)加强组织管理,落实常态监控机制。实行校长亲自抓,各条线负责人分头抓,全体教师一齐抓的管理模式,实行环境卫生、健康教育、食品卫生工作的分块负责制度,定期检查考核,确保学校卫生工作达标。响应号召,积极开展绿化活动,净化、美化学校环境。积极开展全国爱国卫生活动,提升学校的整体卫生水平。努力创设整洁、文明、优美的学习环境,陶冶师生情操。

三、具体工作安排

(1)定期更新黑板报、画廊,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2)每校各班每月利用班会时间进行一次卫生宣传,传授季节性、流行性疾病的防治知识。

(3)注意用眼卫生,做好视力检查和防近工作,严格控制近视率。

(4)学习贯彻《传染病防治法》,进一步做好疾病防治工作,认真落实防治措施。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预防接种,加强晨检,发现传染病,马上严格进行隔离,采取相应的消毒措施,避免疾病的蔓延。

(5)继续做好常见病的防治工作,如近视、龋齿、营养不良、贫血、沙眼、蛔虫等六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6)定期进行学生健康检查工作,做好学生疾病、体检的统计分析工作。对有疾病的学生及时通知家长带学生到医院确诊并将资料返回学校,学校将结果通知体育教师,注意学生运动负荷,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7)制定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的实施方案和制度,利用多种形式向学生及家长宣传预防接种的意义和相关知识,从而让家长主动配合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并专人负责登记造册。

四、年度工作计划

2-4月份做好一年级新生入学预防保健卡验收保存工作;做好一年级新生入学体检工作。

4-5月份举办健康教育讲座。

5-6月份完成学生健康电子档案。

6-7月份做好学生请假登记汇总,统计缺课率。

9月份:(1)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

(2)血吸虫病防治健康教育专题活动;(3)第19个全国“爱牙日”活动;(4)学生健康体检及少儿住院基金、学生意外保险投保工作。

10月份:(1)对全体学生进行“常见食物中毒及其预防知识”专题教育活动;(2)学生健康体检及沙眼、贫血等普查普治。

11月份:学生健康基本知识与能力测试。

12月份:(1)开展“防控爱滋病”为主题的健康教育活动;(2)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活动。

附件:

学校医务室管理与建设

——必备档案资料

一、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档案

(一)学校卫生组织机构

(二)学校卫生各项规章制度

1.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2.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3.学生健康管理制度

4.学校健康教育管理制度

5.学校教育教学环境监测制度

6.校医室药品采购管理用药制

7.医疗废物处理制度

8.医疗器械消毒制度

9.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10.校医室人员岗位职责

二、学生健康管理档案

(一)每年一次健康体检档案资料(电子版与纸质档案并存)

(二)学生健康体检信息反馈报告资料(校医应将学生体检个人信息条粘贴在体检报告单上反馈给每名家长)

(三)学生体检统计分析报告

(四)学生特殊疾病及高危疾病记录资料(有家长、校医、体育老师签名)

(五)肝功能异常及复查结果记录资料

(六)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复查情况记录资料

三、学校健康教育管理档案

(一)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总结

(二)健康教育教研组,包括:校医、体育、生物及相关教师名单和教研活动记录

(三)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健康教育档案资料

1.学校创卫组织机构文件及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

2.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总结、教学进度表

3.健康教育教研小组名单和教研活动记录

4.健康教育教案,内容包括:课时、课题、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学小结

5.健康教育教材、教具

6.健康教育总体安排时间表

7.多种形式的传播活动:卫生板报、家长会、主题班会、广播稿、讲座、知识竞赛、电化教育等,20次/年

8.健康教育测试考核记录(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不低于80%)

9.学生参加课间操合格率统计表及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百分率统计表

10.开展控烟、青春期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艾滋病和肺结核防治知识等专题讲座

11.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的记录

12.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检测方案、登记表、工作总结

13.《学校健康教育评分方案》自评表(三年)

14.控烟领导小组成员名单;控烟制度和措施;被评为无烟单位材料;控烟教育活动方法的记录资料及考评记录;控烟教育的资料

15.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1)各项卫生管理制度

(2)卫生保洁工作岗位职责

四、学校传染病管理档案

(一)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二)传染病防控方案(组织管理;工作职责;报告人;日常防控;出现疫情防控措施;物质保障;责任追究等内容)

(三)晨午检制度及健康网报记录及定期分析资料

(四)师生因病缺课追踪登记资料

(五)入学新生疫苗查验、漏种、补种登记表(表1-4)

(六)传染病报告卡,登记记录

五、学校食品安全督促检查记录资料

(一)每周至少两次检查学校食堂的整改意见书

(二)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记录

(三)学生食品安全教育资料

(四)学校饮用水安全检查记录

六、学生常见病预防治疗档案

(一)每学年初及学年末视力监测记录,并有视低程度记录,干预措施

(二)学生常见病预防宣传教育资料

(三)眼保健操培训或评比记录

(四)对红十字青少年或卫生员急救知识培训记录

七、学校教学生活环境检查档案

(一)定期对教室、图书馆、计算机室、学生公寓、厕所等教学生活环境检查记录

(二)检查结果及整改意见书

(三)环境清洁、开窗通风、消毒记录资料

八、学校卫生法律法规及文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9号)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7号)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

(五)《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34号)

(六)《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10号、卫生部令第1号)

(七)《学校卫生管理条例》(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27号)

(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

(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2012〕x号)

(十)《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教育部、卫生部令第x号)

(十一)《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意见的通知》(〔2003〕x号)

(十二)《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卫生部教育部令第x号)

(十三)《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体艺〔2008〕x号)

(十四)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教体艺〔2008〕5x)

(十五)《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卫疾控〔2005〕x号)

(十六)关于印发《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10〕x号)

(十七)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的通知(教体艺〔2011〕5x)

(十八)《教育系统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健康教育教案及反思篇7

一、集思广益,精心制订项目方案

周密的计划是有效达成活动目标的基础,中心非常重视健康宝宝评选的活动,由主任亲自领衔该项目,并初步拟定了活动的方案。在此基础上,通过内部研讨,组织中心教师反复研究,从月龄段的划分、活动的流程、活动内容、奖项设置等逐一进行细致的推敲,集众人之智慧,反复加以修订,精心设计、完善活动方案。

二、层层推进,有效组织活动开展

首先,按照活动的方案,中心组织召开各个层面人员的会议,如03联络员联席会议、03指导员会议、志愿者会议等等,传达评选活动的内容、要求等。依托各乡镇计生、妇联、基层指导站的力量,寻求各方的支持与配合,层层推进活动的开展。例如建设等乡镇,在接到活动的通知后,03联络员负责组织和协调相关部门,制订本乡镇健康宝宝评选活动的计划,落实相关任务的安排,并分头进行宣传、策划、组织、评选等相关工作。各个村的妇女主任负责向本村适龄婴幼儿家庭宣传评选活动的内容,发动这些家庭踊跃报名、参与;乡镇所属的幼儿园负责设计评选活动项目、游戏以及评选活动的组织工作,从四个月龄段的宝宝中各推选出一名候选人参加县级层面的评选。通过多方的联动,使得更多的婴幼儿家庭都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也帮助了更多的家长深刻地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其次,中心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在全县范围内多途经开展宣传工作,孩子们健康活泼的形象,科学育儿的趣味小故事……让更多的崇明人知道这项活动,了解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并共同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同时营造了全社会关注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合理分配,不断细化活动内容

1.根据实际,分配活动任务

活动有着大量的准备工作,我们以条线工作为参照,根据教工的特点来安排各项准备工作。如中心主任负责各个部门间的联络与协调,业务主管负责制定评选细则、评选要点和评分标准等,亲子班教研组负责各个月龄段游戏的设计,后勤主管负责物品的采购,管理指导条线的老师负责基层指导站相关资料的收集,培训指导条线的老师负责志愿者等人员的甄选,信息采编的老师负责活动摄像、信息以及网络投票的相关事宜……

2.反复演练,论证活动方案

健康宝宝的评选活动以0-3岁婴幼儿生理、心理健康为主线,分为体格发育、动作发展、才艺展示三个板块的内容。体格发育板块主要筛选每位参选宝宝身高、体重的数据,动作发展板块是以现场的游戏为主,才艺展示板块采用视频展示的方式,综合考量宝宝在生长发育、动作发展、语言认知、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能力。针对各月龄段设计的游戏,在中心亲子班进行反复试验和论证,使这些游戏更科学、更符合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活动开始前,中心全体教工对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数次的预演,通过演练的过程来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及时调整评选活动的方案。

四、体验快乐,共同分享成长的喜悦

崇明县健康宝宝评选活动项目自2011年正式启动以来,得到了全县广大婴幼儿家长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在社会上得到了热烈的反响。第一届健康宝宝的评选活动共有51名宝宝参加县级评选,网络投票数近6万人次;第二届共有69名宝宝参加县级评选,网络投票数近11万人次。在评选过程中,家长和宝宝们不仅感受着游戏的快乐,父母们也共同分享着育儿成长的经验。例如,2013年被评为健康宝宝的王泰然小朋友,无论在语言、动作方面还是社会性情感方面都有着出色的表现,他的妈妈也被评为科学育儿家长,王泰然妈妈热情地将自己和宝宝进行亲子阅读的体会与全县的03婴幼儿家长进行交流,共同分享宝宝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同时还参与主持早教中心家长沙龙,就育儿的困惑、解决方法等与其他家长进行零距离地交流分享。对于家长和宝宝来说,参与健康宝宝评选的经历是一份难以忘却的珍贵记忆,更是留给宝宝的一份弥足珍贵的“未来”礼物。

五、及时反思,不断提升活动的品质

1.评选活动结束后,组织中心教工对活动进行反馈,及时发现在活动准备、活动组织、评选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讨论解决方法,调整相应的方案。例如,在第一届健康宝宝评选活动中,我们发现参评宝宝身高体重测量、各月龄段评选环节之间的衔接等组织工作还存在不足,在第二届活动前,我们事先进行了模拟的演练,在人员及设备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大大改善了高峰期拥挤的状况。

2.综合评选情况,我们结合培训,在03指导员层面进行健康宝宝评选活动的反馈,帮助指导员们了解在指导婴幼儿家庭参加健康宝宝评选活动方面欠缺的地方,在如何有的放矢地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关注宝宝的兴趣培养、注重宝宝的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着重指导。如针对参赛宝宝的视频质量不高的情况,我们特意挑选了几个获奖宝宝的视频让大家欣赏,分析它们在选材、制作等方面的亮点,提醒指导员们在今后的指导中学习好的做法,并能有所创新,以更好地展示宝宝的童真童趣,挖掘宝宝与众不同的风采,记录宝宝最有意义的成长瞬间,书写宝宝甜蜜纯真的美好回忆!

健康教育教案及反思篇8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档案 问题 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国内许多大学的统计资料表明,随着我国高校独生子女人数的逐渐增多,以及当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突出表现在交际困难、学习就业压力大、恋爱情感波动、人格缺陷这四个方面。我对我校的100名大学生抽样调查后发现:20%的同学为人际交往所困扰,不敢主动或者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流心中所想;11%的同学对未来没有信心;45%的同学对于自己未来就业前景表示忧虑。在遇到情感挫折等心理困扰时,30%以上的同学不知道该做些什么,选择逃避,常常以听听歌、逛逛街、喝酒、玩网络游戏等方式排解,很少选择主动向外人倾诉,寻求帮助。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成长备受社会的关注。大学生要顺利地完成学业,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为此,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现在有些高校从新生一入学就着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但在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实践中,还存在对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意义认识不够的问题;在大学生心理档案建立的过程中,还存在对大学生心理档案内容认识不全,建档范围模糊,档案材料单一、不成体系,以及材料的真实性、保密性不够等问题;在大学生心理档案作用的发挥上,还存在重建设、轻使用的倾向。为此,我根据自己在高校档案工作的实践,对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二、在我国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档案提供的是大学生个人信息与心理素质状态,它在高校的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等方面都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当前,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一)从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防治大学生的心理疾病。

心理档案是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重要基础性资料,已为各高校普遍认可,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心理档案,有利于防患于未然,早期发现学生心理异常,及时给予科学的治疗,也有利于学校为各类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其个性发展的心理环境。如果没有心理档案,我们就无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更谈不上采取预防和控制行为。

(二)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

高校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摇篮,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而且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前提。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各自的心理品质不同,他们在心理过程(认识、情感、意志三个方面)和个性心理特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四个方面)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客观详细地记录学生每个阶段的主要心理状态,能直接为教师提供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信息,可以使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欲求、学习心理等,从而在教育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际上,重视学生心理状态,做到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礼记・学记》就提出,良好的教育就在于“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而长善救失在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即“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三)从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社会价值来看,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社会人才的选拔。

竞争激烈是当今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一大特点。种种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人是社会的人,竞争愈烈,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越高。当今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心理素质健全健康的人,他们耐受挫折、自强不息,只有这样,才能对抗激烈的竞争并立于不败。心理档案将有助于社会选拔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从革新选拔人才机制的角度讲,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既有利于社会选拔人才,又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

三、大学生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

所谓大学生心理档案,是指能帮助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特点等,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靠准确信息的材料。

大学生心理档案包括两大类:团体档案和个人档案。前者反映的是大学生心理、行为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群体特征的资料,一般以学校、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其价值在于对大学生总体状况的把握和加深对大学生个体状况的认识;个人资料则是指反映大学生个体各方面特征的资料。本文讨论的大学生心理档案主要指大学生个人心理档案。

(一)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档主体――各院系辅导员。

辅导员长期工作在学生中间,对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能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和行为表现,作为建档主体更有利于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和实时性。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缺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专业知识,因此,容易出现档案不够规范的问题。为此,各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辅导员队伍进行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的专题培训,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档案建设水平。

(二)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档客体――存在心理问题、急需重点关注的学生群体。

目前,我国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工作才刚开始起步,工作人员严重不足,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为所有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显然是不现实的,即使能做到,也容易流于形式。从实际情况出发,应从所有学生中筛选出确实存在心理问题、急需重点关注的学生群体,首先把他们列入建档范围。这样既体现了工作的针对性,又容易出实效。

(三)大学生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

一般来说,一份完整、准确、系统的大学生个人心理档案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背景资料。包括学生本人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就读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爱好特长),家庭基本情况(如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及职务、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家庭的居住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亲子关系、是否独生子女、家中排行等),以及对学生心理产生过影响的重大事件(如父母离异、死亡等),等等。

2.反映大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包括身体状况(如血型、一般健康状况、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等)、智力水平(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个性特征(包括学生的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特征、人际关系及品德特点等)、心理健康状况(有无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程度如何等)。反映学生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通过心理测评获得,主要有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大学生人格问卷、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定量表。

3.心理素质及教育和辅导措施、过程。包括能力状况及教育建议、人格特征分析及培养建议、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过程、学习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及指导等。

四、建立和完善我国大学生心理档案应注意的问题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的尝试,因此,我们必须慎重地对待并处理好以下一些问题。

(一)材料的客观性问题。

档案概念的内涵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的历史记录。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要尽量做到客观,努力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少使用或不使用评价性语言,多用客观描述性语言。

(二)材料的完整性问题。

大学生心理档案需完整,一方面,从数量上要保证档案的齐全,使那些应该集中和保存的档案材料不能残缺,另一方面,从质量上,也就是系统性方面,要维护档案材料的有机联系,不能人为地将其割裂分散,或者零乱堆砌。

(三)材料的保密性问题。

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卫生系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条例》明确规定了心理档案的保密性原则:“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应对其病人或来者的有关资料、病历予以保密;这些资料应单独保管,不应列入院其他病历之中。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只有在专业需要的情况下才可以与其他专业人员讨论其服务对象的案例。如果为专业的目的需要采用案例进行教学、科研和写作时,应适当隐去那些可能会据此辨认出服务对象的有关信息。”因此,对大学生的个人心理健康档案严格保密是涉档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的职业道德。特别是属于大学生个人隐私的问题,更应严格保密。只有尊重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心,才能受到学生信任,取得学生的积极配合,否则就很难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从而心理档案的价值也就失去了基础。因此,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必须由负责学校心理健康的专业工作人员负责,建立以后,则根据档案的内容确定保密等级,不能随意公开心理档案的内容,即使公开,也要尽量做到保护学生的隐私,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够产生信任。

(四)材料的即时更新问题。

心理档案材料虽然是过去的记录,具有历时性,它既不能完全说明现在,更不能直接描述未来,但它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了解过去,作为制订教育对策的重要依据。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的心理现象并不是凝固的、静止的,它是随其年龄的增长、环境的不断改变而不断变化的。因此,高校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档者还需要及时更新档案内容,对于一些心理咨询记录,要将咨询的时间与次数、主述、症状表现、诊断意见、咨询方法与过程、咨询效果、接访老师等作好整理,及时归入学生心理档案之中。把持续充实心理档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日常性工作内容,持续跟踪、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建立定期、不定期心理档案内容更新制度,随时补充、调整和更新心理档案资料,实现心理档案的动态管理。只有将大学生心理档案建成一个动态的档案,才能使学校领导、辅导员、教师、家长与就业指导部门甚至是学生就业工作单位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发展特征,充分发挥心理档案的价值。

(五)专业队伍建设问题。

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离不开专业队伍建设,这支队伍除了应具备心理学、心理测量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外,也应懂得一定的档案学专业知识,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真实、全面、科学性强的丰富的一手材料。我们常常看到,研究人员做了大量的心理测评等基础工作,但最终发现,留档的材料却价值不大,也就是说,想用的材料没有留下来,而留下来的材料却无用。所以,提高建档人员的综合水平,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工作意义重大,不可轻视。为此,各高校可以从现有的心理教育者中选派骨干进修,提升其专业知识水平;也可以组织团队去比较有经验的院校进行学习交流;还可以聘请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人员兼职,通过网络、电话进行理论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引进一些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较高水准的人才。

总之,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不仅是时展的要求,而且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我们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了在高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必要性,才能保证这项工作在实践中的顺利开展;只有不断规范大学生心理档案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心理档案惠及学生、服务社会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彭移风.当前高校建立心理档案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兰台世界,2006,(18).

[2]刘慧.试论学校心理档案建立中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6).

[3]黄丹艳.浅论大学生心理档案[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

[4]吴桂敏.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理性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3).

[5]李兴民,李小龙.春花凋落――大学生健康成才丛书[M].军事医科出版社,2007.03.

上一篇:石油化工知识点范文 下一篇: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