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9-25 19:52:35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篇1

关键词:生态环境;城市气候;城市基础设施;景观都市主义

中图分类号:X799.1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代城市更新中,特别是欧洲,其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已经很完善了,但在后来的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就是城市更新了,其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却跟不上,这一度导致了城市的瘫痪。而在我们国家这一现象则显得更为严重,因为我们的城市规划与市政建设是分开实施的。这一问题在当代城市的更新中一度困扰着众多理论者与实践者,使城市建设几近停滞。而景观都市主义思想理念的产生无疑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一、城市基础设施概念

现代城市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是一种具有支撑结构性的或隐含于内部的维持社区和国家持续、健康运行和发展的根本性基础。(图1一l)

从基础设施的自身属性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主要参与城市的生产和流动的活动,如公路、铁路、给排水设施等,即工程性基础设施;一类是从事社会公共保障活动的基础设施,包括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叫做社会性基础设施。

图1一1现代城市基础设施

二、现代城市基础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机器模式”的基础设施

在现代技术的推动下,整个城市基础设施是由众多的“局部基础设施零件”组合而成,就像工业产品一样,当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被设计出来后,就会在一定时期内被批量化的在城市中使用,而且这种使用通常不会考虑地域条件的区别。这些“基础设施零件”具有局部固有的稳定性,以简单叠加的方式在城市中不断发展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城市功能需求,通过建立一种机械联系来构成整个城市复杂的基础设施系统。尽管整个基础设施系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由于它自身工作模式的限制,使得基础设施系统的变化是顺着预先确定的一些程序轨迹进行的,而且变化非常有限(图2一1)。

图 2 一 1 1881 年纽约曼哈顿岛规划平面图

(二)基础设施成为人类抵抗和控制自然的工具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基础设施是城市中与自然联系最为紧密的组成部分之一。许多基础设施曾经是或者现在仍然是城市主要的自然支柱,肩负着城市自然物质能源输入、传输分配和城市代谢物处理、输出的功能,是城市与周边环境联系的纽带。但是,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己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方式来控制自然环境和城市物质能源循环过程,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正在消失。基础设施在保证全球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常会依托强大的技术力量,而完全忽视城市的气候、水文、地质等复杂的条件。从生态角度来看,现代基础设施也正在利用现代技术降低、取代甚至遏制自然生态功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图2一2)

图 2-2 硬化的河堤

(三)超负荷运转的基础设施和潜在的基础设施灾害风险

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区域范围内都市群的出现,使得城市基础设施网络正在迅速的扩张,极大的增加了整个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负荷。其次,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增强以及城市居民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单位面积的基础设施功能负荷也将不断地加大。另外,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极端气候情况将会出现的更加频繁和猛烈,许多沿海城市还需要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问题。这些影响因素都对现有城市基础设施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城市气候问题。(图2一3)

图 2 一 3 暴雨后造成交通瘫痪

(四)单一目标和功能的基础设施模式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无论是城市建设决策者,还是工程设计和技术人员,通常都习惯于孤立的看待基础设施所要解决的城市问题,重视单一的目标,进而产生单一功能的设计成果。这种工程化的设计在理论上要求基础设施在某一时间段内高效地完成某一特定任务,但不能使它们在城市中提供更加连续和多元的使用效益。(图2一4)

图 2—4 排污渠

(五)基础设施产生大量“失落空间”

基础设施用地在空间和时间层面上都没有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产生了大量的附属的“失落空间”。(图2一5)高架城市道路和立体轨道交通的下层空间,城市快速路沿线的土地,城市立交桥内的大型绿地,铁路沿线无人维护和使用的土地以及建筑屋顶等城市空间都没有被很好的利用。

图 2—5 高架道路旁的“失落空间”

三、应对城市基础设施问题的方法

“景观都市主义” (Landscape urbanism)由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在1997年首次提出,他在《参考宣言》(A Reference Manifesto)中指出在现代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景观都市主义是一种整合现有城市秩序的新的有效手段,也是组成城市自身的不可缺少的要素。景观综合考虑城市周围环境、基础设施以及嵌入城市内部的空间,并通过目的明确的设计和规划方式,加强城市的可读性和凝聚力,从而使城市成为一个健康的和具有活力的有机统一体。

说详细一点即两层意思,第一: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指导城市规划和结构的调整。例如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城市之间的绿色网络生态廊道的建设等;第二,将城市现有的灰色基础设施绿色化,综合绿色的基础设施,成为城市景观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图3一1)

图 3 一 1 美国布鲁克林皇后大街改造

(一)景观生态学和绿色基础设施思想中的生态连接理论

景观生态学理论阐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原理,将其总结为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模式,是景观生态学描述生态系统的“空间语言”。斑块是指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于周围环境,且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非线性空间部分。廊道是指景观中与其两边相邻的环境在上地利用的内容和物理结构方面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基质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

在此基础上,绿色基础设施提出了一个由中心控制点(Hubs)、连接通道 (Links)和场地(Sites)构成的城市绿地系统(图3一2)。中心控制点是野生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同时也是整个大系统中动植物、人类和生态过程的“源”和“汇”。

图 3 一 2 绿色基础设施连接理论模型

(二)基于生态连接理论的景观基础设施网络的构成

景观基础设施网络以生态连接理论为指导,并结合城市特征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它不是单纯为了构建一个自然的绿色生态的网络,而是针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功能需要,构建整合能源流动、物质流动、水文流动、生物流动、社会作用力、人的活动等方面的因素的综合网络。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篇2

【关键词】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成就;问题;解决对策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城市建设上下足了功夫,颁发并实施了多项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的法律政策,尤其是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上,国家更是加大了建设投入力度,实现并促进了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相比起以前,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是不可磨灭的事实。但如果细致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如市政公用产品供给不足,无法充分满足公众要求等等。下面对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1、建设投资力度加大,体制得到了改革

为了更好更快的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我国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当做了一项重要的工作来看待,并采取实际措施加大了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助推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目的。尤其是在近几年,随着我国相关部门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愈发重视,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所投入的建设资金也越多,进而从整体上加大了城市固定资产的投资金额,基本上已经达到了世界银行所推荐的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低标准。

2、市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近20年来加速改善,进入高速发展期;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加速提高,市政公用行业供给与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市政公用行业供给和服务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

3、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实现质的提升

市政基础设施水平总体大幅提升,以1981年指标值为“1”计量,其他各年份指标值除以1981年指标值即为各年份的标准化值。大部分单项指数是线性上升的,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呈现出波浪式上升状态,反映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难题,容易受到资金投入和政策等外因影响。燃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用水普及率指数呈“S”型增长趋势。

二、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在当前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面对这些成就我们也不能太过乐观,如果从更细致的方面分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详细如下:

1、重建设而轻管理,资金投入有限

重视建设但轻视管理,这个问题是我国当前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上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很多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足了功夫,懂得加大资金投入,但大多忽视了设施的管理和养护,没有将设施的管理养护工作提上日程,结果导致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使用寿命急剧缩短,短短几年时间就被人为破坏或自然侵害,造成严重的财政损失。另外,在设施管理资金的投入上也有所限制,大部分城市每年用于维护市政基础设施的完好度的资金很少,只能小修小补,如果要大修的话,投入资金远远不够,这也一问题也是当前市政基础设施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政出多门,管理不善

需要清楚的是,我国城市规划建设所涉及的相关部门很多,诸如电信、电力、园林、市政等等,这些部门大多只负责自己管辖内的事情,各自为政,缺乏整体上的统筹和规划,极容易造成城市建设工作反复返工,马路被“开膛破肚”的问题发生,比如今天电力刚刚挖开马路,埋设好电力管线,明天市政部门又申请开挖马路清理下水道。这样的情况如果频繁发生,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还会影响城市交通,给人们的生活出行带来不便。

3、投资方式单一

首先,投资资金匮乏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首要难题,资金不够,基础设施的维修养护工作便无法正常开展,设施质量便得不到保证,进而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会受到影响;其次,投资方式单一也是一个难题,长期形成的“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大环节为一体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流程使得市政建设的唯一支柱变成了资金,结果产生了没有资金,就无法建设的局面。

三、相应的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所提及的市政设施建设问题,现结合实际情况作详细分析,并给出几点相应的解决措施。

1、改变现有的市政基础设施投资模式

解决当前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难题的首要任务是先改变现有的基础设施投资模式,或者说改变当前现有的投资制度。原因是因为当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投资模式单一,投资力度不够,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从源头入手,改变现有的市政基础设施投资模式,汲取原来的模式优点,建立一套符合国情的,新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加大市政设施建设管理资金投资力度。建立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制度,鼓励社会资金、外国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结构。

2、市政建设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要从现代化的高度,对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进行远期、中期、短期规划,综合考虑其整体性和综合性,注重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适度的超前建设。现代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从横的看,要对新开发区的工业、交通、住宅、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商业、服务、市政工程、公用事业、园林绿化、行政及其它建设,统筹安排,配套建设。从纵的方面看,要对建设的全过程即规划设计、征地拆迁、土地平整、组织施工、验收交付使用、后续管理等,做到各环节紧密连接,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3、打破垄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加强城市运行管理

加快市政公用事业的市场化进程。《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已将城市公用事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提出了深化改革的目标和要求。打破行业垄断,开放投资建设和经营市场,规范市场行为,建立和推行特许经营制度,保证公众利益。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和运行成本,不论是总体上,还是具体到每一个城市甚至每一个小城镇和乡镇,都要讲投资成本、投资效益。

四、结束语

截至目前,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很多的弊端。如果以后的市政设施建设工作仍然坚持这样的发展,势必会给国家经济以及人民利益带来更达的损失,所以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只有解决好了当前存在的市政建设问题,完善好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生活品质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闫萍,戴慎志.集约用地背景下的市政基础设施整合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0(01)

[2]郝之颖.对宜居城市建设的思考――从国际宜居城市竞赛谈宜居城市建设实践[J].国外城市规划,2006(0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篇3

【关键词】生态景观; 城市规划; 设计与构想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城市建设是当前我国国家建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生态城市的建设对城市建设更是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而评判一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是否合理科学从微观上主要是看城市的绿化系统营造与建筑节能的措施是否高效,从宏观的角度上主要是看城市的自然生态是否平衡,是否切实落实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总之,对生态景观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这一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对当前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目前我国的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当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我国的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来说还是在恶化,环境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程度,生态的赤字在逐渐扩大[1]。具体表现有:沙漠化在迅速发展,水土流失的状况严重,草原的退化现象加剧,大气和水体的污染严重,废渣等垃圾的存放量过大等。城市的这些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不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市容市貌,更造成了城市的财富流失和经济损失。总之,当前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已经带来了很多的环境问题。

2.生态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要点

2.1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最初的形成源于“逐水草而居”的生存规则,因此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城市都具有比较好的自然生态基础,尤其是位于我国南方的一些城市[2]。因此,当前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必须要充分利用好城市的自然生态基础。城市生态建设对自然生态基础的充分利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表现:

①保护。保护是充分利用的基础,城市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一种人工生态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城市规划与建设必须要采取相关的有效措施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②提升。提升指的是保护基础上的完善和提高,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通过相关的工程技术措施来维护与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和生态资源的共享性[3]。

总之, 充分利用城市的生态基础来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当前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来看,城市建设只有充分利用好自然生态的基础,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建设。

2.2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的规划是城市建设总纲,编制科学的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4]。总体来说,生态城市的规划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生态经济的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人口的分布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等。因此,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成一套由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以更好地指导生态城市建设中经济、环境和社会各方面的精心设计。

城市规划的社会发展指标首先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人居的环境为中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以使城市的载体功能和城市发展相适应。同时,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生态保护性开发和环境污染防治并重,以建设一个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循环系统,不断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最终促进城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精心的生态城市设计需要体现不同城市特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的吸引力和风格特色。主要设计领域包括城市景观设计、城市的住宅区设计和城市的产业设计三个方面[5]。

①城市景观设计。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各类自然生态景观和由建筑、园林为主的人文景观构成的完整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城市园林设计要做好沿河、沿江、沿湖、沿溪等两岸林带和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在这些设计中融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现代生活理念和历史传统于一体,来提高城市建设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与共享性。建筑景观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要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设计与规划,尤其是沿主要街道的建筑景观设计,在做好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也要适当布置好低层的生态建筑。总之,各类自然生态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的生态功能,最终提高城市的生态效应和景观效益。

②城市的住宅区设计。要结合生态建筑的原理来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以形成由生态建筑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的设计原则有:

a.合理布局。对城市的地理特征以及水、气、地质等条件以及长远的发展要求进行综合考虑,来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的发展区位和发展规模;

b.节能低耗无污染。首先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环境保护的原则,以此避免由建筑材料造成的化学污染、光污染以及化学污染等;其次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具体间距、具体朝向,以此解决住宅的采光和室内通风等问题;

c.积极采用生态技术来处理生活上的排泄物和生活垃圾;

d.通过增加居住区的绿地面积,推广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湖河溪流坡岸的绿化等措施,来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的绿化覆盖率。同时,居住区内一定要设置集中的公共绿地,保证公共绿地的人均面积大于1.5平方米;

e.增加居住区的文化体育设施。

3.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到,生态景观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对当前我国城市的生态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只要我们能清楚认识到当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充分利用好自然生态作为建设的基础,切实做好生态城市的精心设计和生态城市规划的科学编制工作,就一定能做好生态景观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工作,进而推动我国城市建设的良好、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雅静.规划生态城市 发展城市建筑[J].山西建筑,2009(02).

[2]秦马付.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J].山西建筑,2009(25).

[3]张明.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生态建设研究——以呼和浩特市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01).

[4]周海燕.长沙生态城市建设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09(0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篇4

关键词:道路桥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景观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is in a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the city has made rapid progress in construction of roads and bridges, but also faces enormou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baking departure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roads and bridges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urban landscape, and discusses the urban the BRIDGES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landscape problem with the existence of reason, and put forward their own views and opinions.Keywords: roads and bridges;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urban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前言:道路和桥梁不仅要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纽带,更应将其打造成为城市的一道景观、一个地域性的标志。因而在设计上不仅要充分体现它的实用性,还要重视其美观性。道桥基础设施的美是城市整体环境美的一部分,良好的道路桥梁景观设计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道桥景观是工程美学、城市规划学、环境美学、历史文化传统、人文地理等方面知识在工程建设上的综合体现。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道桥景观问题亦将会引起越来越高的重视。

一、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景观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路桥梁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景观设计上大部分还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不能适应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快速发展对环境品质所提出的要求。所以说,加强路桥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景观性是未来城市路桥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趋势。

目前,城市路桥工程尤其是桥梁已成为城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的整体景观面貌常常与物质文明挂钩。桥梁以其巨大的体量、独特的造型以及它所蕴涵的社会进步与发展内涵,常常会成为城市居民的骄傲。另外,桥梁通常具有“纽带”的战略意义,往往会成为城市文化的聚焦及城市形象的窗口,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文化水平,甚至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因此也就赋予了路桥景观精神文明寓意。

二、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景观的特点

一)技术美学特性

路桥基础设施建设在设计之初不仅要考虑到它作为交通枢纽的实用性和便利性,还要在满足自身功能、技术水平、经济要求的基础上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也就是说在设计上要体现美观性。

二)时代性

时代性其中一层重要含义是“新”:新事物、新现象、新文化、新科技等均可表达出时代的寓意。另外,路桥建设过程中不断更新的科技特征及结构技术更可以使路桥景观产生深刻的时代烙印。

三)地域性在路桥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路桥的建设与特定地点的地形、地貌配合。与特定的周边空间环境的配合使路桥景观有机地溶于环境,二者的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意义的景观,成为标榜城市唯一性、独特性的象征,例如延安大桥与宝塔山等等。

三、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景观问题与存在原因

(一)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景观控制的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路桥基础设施建设多侧重于它的功能性,对城市景观问题一般考虑不够全面,造成一些道路在景观上的不和谐,影响城市景观的整体美。一般来说,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景观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首先,路桥风格各异,寓意较为肤浅,难以体现地方特色。现阶段,我国城市的路桥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很好地将当地的人文、历史文化等要素融入设计中,缺少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寓意,很难体现地区特色。其次,路面使用材料层出不穷,城市整体美观性较差。目前,在路桥工程建设过程中,部分城市路面材料混用,使道路产生明显的色差,产生极不美观的效果。最后,道路桥梁附属设种类繁多、杂乱无章。道路中候车亭、路灯、灯箱广告、道路标志、标牌等各成系统,形式、色彩难以做到统一协调,而且在出现在空间上相互交叉,没有达到理想的规划意境。

(二)原因分析

一、路桥项目设计人员忽视景观性的考虑。在上边已经提到,路桥基础设施建设在设计之初不仅要考虑到它作为交通枢纽的实用性和便利性,还要在满足自身功能、技术水平、经济要求的基础上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也就是说在设计上要体现美观性。如果忽视路桥工程的美观性就难以是道路桥梁成为城市的特色性地域性标致,甚至还会影响到城市形象的整体美观。二、在路桥项目审批过程中,城市规划部门往往过于侧重于项目宏观性的控制而疏忽景观性的控制,特别是对附属设施等的协调性控制力度不够,导致路桥设施整体景观性受到影响。三、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整体协调性不够。建设业主有建设部门、城管部门及交警部门等业主,部门利益与整体利益间往往会存在冲突,导致各自为政现象的发生,使街道景观难以得到较好地统一协调。

四、项目设计人员设计思路狭窄,模仿情况较为普遍,自主创新意识较弱、能力较差。尤其是在设计周期过短的情况逼迫下往往会生搬硬套,很少进行创新和论证。

四、城市路桥景观设计方法探讨

(一)路桥的环境景观

路桥景观总是与地理环境、城市景观相伴生,而且其复合景观意义更为明显。悉尼大桥与悉尼歌剧院的景观伴生成为悉尼甚至成为整个澳大利亚的标志,为人所熟知。景观的伴生效果实质为景观与环境(自然环境因素以及人文环境因素)的和谐与有机融合。路桥景观对地形和地貌的适合、对文化环境的尊重与共生乃至建设对当地自然原生景观的保护等都会发挥很好的复合景观意义,达到很好的伴生效果。

(二)桥梁景观元素的组织与设计方法

第一步:路桥形象的整体定位。包括城市精神、文化内涵、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等多个方面,通过整体定位要从中形成一个系统的景观理念。

第二步:依据整体形象定位以及分析得出的景观理念进行图式化处理。

第三步:在上述结果的基础上,设计标志性组件:标志物与标志图案的适合纹样设计、标志物及图案的尺寸设定等等。

第四步,确定路桥景观标志色,可以沿用本城市的标志色,亦可根据城市的文化、地域环境特色等来确定。该标志色要与标志物与图案纹样的色彩设计相配合。

第五步,景观元素的设计。这里的景观元素包括附属的花坛、座椅、栏杆、广告牌、电话亭、公交车站、人行天桥、垃圾桶及灯具等元素,也包含地面铺装、窨井盖板等。总而言之,景观元素的设计要与标志色配合并且要以标志图案为特征。

(三)路桥景观设计协同机制的建立

路桥设计与管理部门应不断完善机制,鼓励专业设计部门与景观设计单位的联合,以吸纳更多的优秀建筑师、地景师、环境艺术师、雕塑师介入,使路桥工程再设计伊始就体现景观与技术、经济、功能的和谐、优化。

(四)道路绿化建设

在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艺术效果和实用功能效果,并且尽可能选用乡土物种来达到彰显地方特色的效果。

在绿化过程中,立交桥下面往往会被忽视。其实。立交桥底下可以种植耐阴植物以及垂直绿化植物(如爬山虎等)。除此之外,在道路交通分流隔离岛处应该种植低矮植物。总之要尽可能地增加绿化量,减少绿化死角,使道路绿色充盈,充满生机。

(五)道路景观其他要素的控制

1、路面材料的选择

路面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道路建成后的观感,在满足道路功能的需要的基础上要选择与道路整体效果相协调的面层材质,注重颜色与质感的整体协调性;还可以通过就地取材,既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又可以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从而形成路桥的地域特色。绍兴市区目前所有道路人行道铺装全部都已更新为东湖石板铺装(绍兴本地一种乡土石板),不但使街道整洁美观,更体现一种传统的地方韵味。

2、附属设施设计

路桥附属设施一般包括路灯、电话亭、公交车站等。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规划景观控制要求。总而言之,在道路附属设施的规划和设计中要符合整体统一的风格定位,充分体现地方性,创造出与整体环境相呼应的新景观。

总之,道路和桥梁不仅要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纽带,更应将其打造成为城市的一道景观、一个地域性的标志。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城市路桥基础设施的景观设计,在实用性、便捷性的基础上融入美的景观设计理念,以环境美、景观协调、速度快、质量好的理念来进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方志桐;王惠方; 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景观《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06期

[2]唐寰澄 《桥梁美的哲学》 铁道出版社 2000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篇5

在系统集成近8年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实践成果的基础上,2011年1月4日,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一号文件”《关于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社会建设的意见》,按照“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两大核心要义,着手探索加快推进城乡社会建设。根据《意见》,成都将用5年左右时间,探索构建在党的领导下,政府充分发挥服务和引导作用,社会自我调节,群众自治管理,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的社会体制。为此,成都将重点做好五项工作:健全社会规范体系、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机制、健全城乡社区治理机制、健全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发展机制、健全社会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6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的第三天,成都市立即召开全市社会建设工作会议,出台《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社会建设五大实施纲要(2011―2015)》,全面部署社会建设工作,深化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实践。这标志着成都市正式吹响鲜亮的号角――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社会建设。

成都加快推进城乡社会建设,不仅高度契合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而且也是对成都统筹城乡发展8年以来社会建设实践的一次全面总结和提高升华。以社会建设统合各项社会发展政策规划,有利于该市社会建设体系框架的完整,形成整体推进的合力。如果说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为成都构建了一个具有理想形态的城市发展框架和长远发展目标,那么,加快社会建设则为这个理想目标填充了具有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内涵,使社会公平、城乡一体的理念获得坚实的社会支撑,它将成为成都走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案例背景:成都推进社会建设的动因

1. 统筹城乡发展实践为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从2003年开始,成都陆续推进“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和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等重大改革,从体制机制层面,着手全方位破除城市和农村分立的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格局,创造了具有成都特色的社会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一些改革创新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也得到国家的肯定,为下一步加快社会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国社会建设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例如:以耕保基金转养老补贴为特征的城乡一体社会保障制度创新。耕保基金的制度设计,达到了保护耕地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养老保险所需资金“一举三得”的目的。以还权赋能、民主议事为特征的村级治理机制创新。逐步构建起了以党支部为领导核心、村委会为执行主体、议事会为决策监督机构,责权明确、相互制衡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以均衡服务、调动村民参与为特征的村级公共服务创新。实现了“民生带动民主,民主保障民生”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以自由迁徙、城乡待遇一致为特征的户籍管理制度创新。此项改革被认为是目前“中国最彻底的户籍改革方案”。以科学重建和多方参与、助人自助为特征的灾后重建“三新”活动创新。将灾后重建由前期注重物质重建转向社区重建和精神重建,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深化。以活化基层细胞、提高居民参与为特征的城市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机制创新。通过楼栋议事会、网格化管理等新手段新方法,构建了居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参与得了的社区管理新模式……

总结起来,成都市在过去几年推进的一系列社会领域的改革创新,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口,破解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困境,加快农村发展。无论是统筹城乡的养老保险体系、劳动就业体系、户籍制度改革等政策措施,都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这一思路。二是以强化基层民主,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制为突破,力图通过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打破政府“独自掌舵”的格局,构建出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协调网络、公共决策和民主参与机制。完善基层治理机制、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等政策的出台,就集中体现了“民生带动民主,民主保障民生”这一成都模式的突出特点。成都市在社会领域的这一系列改革创新探索,必将为成都市加快社会建设步伐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支撑。

2. 成都拟用五年时间构建新社会体制

2003年以来,成都市通过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近8年实践,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也形成了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和条件。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改进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增加社会前进的活力和动力,成为成都市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2011年1月4日,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社会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一号文件”,按照“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两大核心要义,着手探索加快推进城乡社会建设。《意见》明确,成都将用5年左右时间,在逐步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基础上,探索构建在党领导下,政府充分发挥服务和引导作用,社会自我调节,群众自治管理,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的社会体制,大幅度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群众幸福水平。成都将重点做好五项工作:健全社会规范体系、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机制、健全城乡社区治理机制、健全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发展机制、健全社会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

健全社会规范体系

根据《意见》,成都市将强化法制规范: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切实防止公共权力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犯;坚持公正司法,充分发挥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同时,将完善自律规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力量的内在约束作用;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在依法保障公民隐私权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公民信用管理制度和失信惩戒机制建设,促进公民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还将加强公民素质教育:以培育现代公民意识为核心,积极开展权利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教育,引导城乡群众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观念,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不断提高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素质和能力。

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机制

《意见》提出,将从六个方面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即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和体育事业。在提高城乡群众安全感、宜居感和便利度方面,《意见》提出,将从五个方面强化,即: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强化食品药品监督;加快城乡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配套设施。在强化对重点群体的服务和保障上,《意见》则明确了将从四个方面入手,即:健全公开、公正、公平的社会流动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完善人、房、地合一,多部门资源共享的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信息系统;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完善残疾人服务设施和助残机制,提高对困难学生教育资助水平,深入实施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意见》提出,将从四个方面完善公共服务体制: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健全城乡社区治理机制

根据《意见》,成都市将完善城乡社区自治机制,将加快乡镇(街道)职能转变,加强对城乡社区建设的指导和服务;深化完善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创新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机制;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居)委会职能分开,探索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地位;推动基层公共服务站(所)与村(居)委会分开,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在完善城乡社区服务功能方面,将深化村(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完善分类供给、经费保障、统筹建设、民生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社区组织与驻区单位的横向联系,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增强城乡群众社区归属感;加快建设城乡示范社区,为深化城乡社区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

健全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发展机制

成都市将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大力培育和发展工商经济、社会福利、公益慈善、社区服务等各类社会组织;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扩大无业务主管单位改革试点范围;积极为社会组织拓展发展空间创造条件,进一步健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服务与管理,促进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社会各界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强化资源和政策引导,建立健全对社会组织的资助、考评、激励机制,引导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同时,将大力倡导公民志愿服务。将统筹全市志愿者协调服务工作,健全服务机构和协调机制,推动构建以城乡基层为重点、涵盖各领域和层次的志愿服务网络,支持广大志愿者有效开展服务城乡居民生活、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各类活动;探索实施社会工作制度,健全对专业社会工作者服务管理和扶持激励的机制,推动社会工作事业健康发展。

健全社会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篇6

按照我国对城市大小的定义和城市发展阶段的定义,以一个标准的中国城市――人口在100万,面积在1500平方公里,经济增长速度在10%,人口增长速度在5%进行理想估算,当无线城市的建设投入为1亿元,从建设动工之日起开始计算,5年间无线城市所能激发的城市经济增长为8亿元。

从2008年中国掀起第一轮无线城市建设热潮直至今天,中国无线城市建设所积累的成功经验,无不是以政府联合三大运营商推动无线城市建设作为组织结构的。但在无线城市的建设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笔者将这些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和不同层面所凸显出来的问题归纳为无线城市的三种弊病。

双步不同工

城市基础建设与城市无线建设未能“双步同工”。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后期运维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法规和政策的空白,由此在无线城市建设方面,如:基站建设、光缆铺设、运维管理上都出现了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无线设施建设“双步同走不同工”的现象,城市基础建设制约城市无线建设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基站建设困难。运营商积极投入无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表现即基站建设。但是运营商在基站建设上同时受到物业单位、小区业主、承建企业、运维企业的四重辖制。这直接导致了“不合理费用,削减了建设激情;不合理制度,致使了建设推迟;不合理竞争,混乱了建设市场”。法规和政策的空白是造成基站建设进展不顺利的主要因素。

其次,工程建设混乱。运营商在进行管网铺设的过程中,受到承建企业的极大辖制。这种不科学的管理模式滋生了恶性竞争、重复建设、不合理收费等现象。法律法规建设、管理制度创新、组织结构定义应是中国无线城市规划所要重点强调和着重阐述的内容,同时应确立保障措施予以执行。

第三,管理建设失衡。一个好的无线城市建设项目应始于科学的规划设计,一个好的“无线城市”建设项目应终于平衡的运维管理。在建设的结尾阶段,出现的恶意破坏、非法集权、相互打击等不良运维现象都应该纳入无线城市规划中的政策、法规、法制的讨论范围,予以明确处理。

双向未同路

商业模式分散与运营模式统一未能双向同路。中国无线城市的运营模式主要是政府全程推动,市场分类发展,即强调运营模式统一,商业模式分散。这样做有利于政府宏观把握无线城市的建设过程,从而满足城市的经济和社会需求;有利于企业把握无线城市发展的时代契机,创新无线服务内容和产品;有利于中国无线城市产业紧跟契机、定断步骤、健康有序发展。政府与运营商在无线城市的规划设计、实施建设和应用推广的工作过程中,要做到“双向同步亦同路”的配合。

中国无线城市的发展要做到全透明规划、全公开政企研讨,政府内部、政企之间、企业之间都要进行充分的对话和沟通,在充分认识和了解本城市无线城市的建设需要和应用需求的同时,要更加明晰相互之间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配合的重要性,在思路上要做到统一。

此外,从整体来看,中国无线城市发展还处在摸索阶段,但是,中国无线城市的目标却被定义在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位置上,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要有统一的建设目标,统一的建设步骤。而且,中国无线城市的发展规划的整体设计应该是确定实施无线城市试点方案,认真研究制定无线城市试点工作步骤和各阶段目标、任务和具体建设项目,与有关通信运营企业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加快推进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加大无线应用系统的推广力度,推动无线产业发展。

双曲未同声

目前,中国无线城市发展与无线产业发展未能“双曲同声”。

在无线城市发展规划实现的过程里,如果未能带动无线产业的发展与之配合,那就表示掷地无声,再好的规划都只是停留在规划阶段,再好的建设都只是停留在建设阶段。没有无线城市应用,何谈无线产业发展;没有无线产业发展,为何要建无线城市。做不到“双曲同歌亦同声”,就表示无线城市发展失败。所以中国无线城市发展与无线产业发展必须做到三个维度捆绑三个阶段:

首先,政府投资无线城市建设的第一阶段要绑定政务应用维度。以政府的业务工作为无线城市初期建设的支撑点,以城市管理和应急联动为无线城市初期建设的服务对象。

绑定政府应用维度表现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和移动办公、现场执法等领域的无线宽带网络应用,打造无址办公政府管理模式;推进市政、文化、旅游、交通、气象等信息资源的共享,构建政府移动信息化服务系统,最终形成以无线网络、支撑网络、基础信息和综合应用为基础的立体移动电子政务系统;推进新型城市管理无线基础网络的建设,提高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社区卫生等方面的信息管理水平;构建和完善无线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无线城市监控系统、大气污染无线监测系统、无线路灯监控系统、应急事件与灾害现场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实现公安、消防、交管、城管、城建、急救等部门协同联动。

其次,合作投资无线城市建设的第二阶段要绑定社会应用维度。以无线城市社会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为第二阶段建设的立足点,满足中国城市社会发展需求。构建无线网络应用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完善人口、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的基础性信息资源库,整合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交通、旅游、农业等公益性信息资源,积极推进无线医疗、无线数字广场、无线景区等重点公共服务项目,大力推进无线宽带业务在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便民支付、城市“一卡通”、业务咨询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模式创新和运营机制创新。

再次,商业融资无线城市建设的第三阶段要绑定经济应用维度。

以无线城市建设最终推动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为根本,以无线城市建设顺利带动无线城市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努力发现移动电子商务领域的商业模式,把握三网融合契机,建设中国无线城市的产业。鼓励通信运营企业、电信增值业务服务商、内容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服务机构相互协作,在企业研发、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建设移动信息化应用系统。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在金融证券、商贸流通等领域的应用,面向公共事业、交通旅游、就业家政、休闲娱乐、市场商情等领域,加快实施移动支付、手机“一卡通”、移动物流配送、无线企业和移动商务管理等重点项目,进一步扩展传统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范围和方式。加快推进有线宽带城域网、无线宽带城域网、地面数字电视网、移动多媒体广播网等服务网络的有效融合,大力倡导电信营运商之间、电信营运商与广电营运商之间在资源、设施上共享共建,在业务、内容、标准上开放、兼容,促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在无线城市领域的率先突破。

总而言之,我们要正确吸纳无线城市规划经验,正确预见无线城市的发展问题,这样才能不断向城市信息化和现代化迈进。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篇7

一、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是指按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为筹集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所收取的费用。

二、凡在我省城市(指设市城市、县城关镇,不包括乡、镇)规划区内新建、扩建、改建的各类工业、民用和公共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和个人,均应按规定缴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三、在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后,原省及各地出台的、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类似的收费项目以及其它各类专项配套费,包括煤气、自来水、集中供热开户费和增容费等一律取消,不得重复收取。

四、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由建设单位和个人在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一次交清。城市规划部门依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费凭证,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五、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按建设项目的建筑面积计征。征收标准为:合肥市:住宅每平方米60-70元;非住宅(不包括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下同)每平方米100-110元。其他省辖市:住宅每平方米40-50元;非住宅每平方米60-70元。县级市城区及县城关镇:住宅每平方米30-40元;非住宅每平方米40-50元。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均按住宅收费标准的80%征收。各地的具体收费标准,由各市物价、财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上述标准范围内,结合当地实际确定,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并报省物价、财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上述标准自之日起试行一年,一年后由省物价局会同省财政厅、省建设厅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并报省政府批准执行。

六、在城市规划区内、建成区以外的建设项目,按建成区内标准的80%征收。自行配套市政公用设施的独立矿区,由矿区主管部门负责征收、管理和使用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七、未纳入综合开发的零星建设房地产开发项目(省辖市低于5万平方米,县级市低于3万平方米,县城关镇低于2万平方米),按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标准的150%征收。

八、以下用房及建设项目免征或者减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军事用房(不含营业性用房)、九年义务制教育教学用房、社会福利事业用房、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党政机关所建办公用房中财政拔款的部分,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幼儿园、高中、职业学校教学用房,按“退二进三”政策迁出市区的工矿企业新建用房、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住房(包括集资建房)建设项目,减半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高校教学、科研、后勤服务设施项目按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对高等学校建设用地和设施建设实行优惠政策的通知》(皖政办[*2]33号)中有关规定执行。工业招商项目中是否征收或者减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由各市、县人民政府决定。独立矿区内的建设项目,由独立矿区主管部门决定征收或者减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九、各地应严格执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的减免规定。符合减免条件、确需减免的,由项目建设单位申报,经市、县人民政府审批后减免。各地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城市基础建设配套费减免审批制度,报省物价、财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必须专项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共用设施建设,包括:城市道路、桥梁、公共交通、供水、燃气、排水、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园林、绿化、路灯、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未纳入综合开发的零星建设房地产开发项目加收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必须专项用于住宅配套工程建设。

十一、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由各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收费范围、标准收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不得随意提高收费标准、自立收费项目或扩大收费范围。违者按乱收费严肃查处。

十二、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到同级物价部门办理《安徽省行政性收费许可证》,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公开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主动接受物价、财政、审计和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十三、各级物价、财政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使用和管理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专项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十四、各市物价、财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本意见制定实施细则,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并报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建设厅备案。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篇8

西安武汉“看海景” 春城一夜变“水城”

今年5月,西安因突降大雨出现多处“看海”景观,管网设施欠账是积水的主因。西安主城区排水管网大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布局,管径设计较小,许多老城区路段设计标准很低,一些新建城区的管道也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武汉市在7月初的梅雨季,也出现城区大面积内涝现象。武汉市水务局介绍,内涝的原因在于降雨量大幅超过全市现有排水设施承受能力,武汉市现有排水系统抵抗暴雨排水标准仅为“一年一遇”。

7月14日晚,广州遭遇暴雨,导致城区出现内涝,主干大道中白云区医院路段出现较深积水,一度影响交通。

7月18日至19日,暴雨导致流经昆明主城区的盘龙江水位上涨,一度出现漫堤倒灌,附近数百户居民被困高处。

8月中旬的暴雨,使沈阳市政府门前一片,大水淹城,积水较深的地方没过了小轿车前盖;市内多条干道积水严重,积水最深处达80厘米;一些地铁站出现了路面积水倒灌,一些立交桥下积水严重,一些高架桥上的车辆无法下桥而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

政策出台

2013年9月16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国务院的名义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文,具有标志性意义。

《意见》明确指出:一是坚持先地下后地上,优先加强市政地下管网建设改造,完善城镇供水、燃气设施,提升城市防涝能力,力争到2015 年实现全国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95%;二是加强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到2015 年,城市污水和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70%,建设完成污水管网7.3 万公里。

重点解读

《意见》传递出政府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哪些重要信号?参与起草文件的有关部委官员和相关领域专家作出了如下解释——

一条清晰理念:民生优先

《意见》明确要求,优先加强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电力、通信、公共交通、物流配送、防灾避险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老旧基础设施改造。

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说:“城市建设不能只搞地面建设、形象工程,必须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居民和企业为城市交税,城市就应提供必需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如果不是民生优先,而是形象优先,就会大量浪费财政资源。”

《意见》对一些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具体时间表。如到2015年,36个重点城市城区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和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重要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等。

目前,缺乏城市排水防涝系统规划、标准体系不完善、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滞后、重建轻管、河湖水系被随意侵占现象突出,是导致城市内涝频发的几个重要原因。因此,应在全面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科学编制规划的同时,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从建筑物对雨水分级收集利用开始,强化雨水的滞、渗、蓄,加强排水防涝设施、排水通道的建设,强化江河水系的治理,通过建设城市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集雨型绿地等提升城市绿地阻滞、吸收雨洪的能力,实现城市防涝排涝、汇聚雨水回收利用、回渗补充地下水、净化水体、保护水生态等功能。

一项基本原则:安全为重

地陷、内涝、桥断、燃气管道爆炸,近年来,地下管网事故、道路桥梁事故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城市正常运行。为此,《意见》明确指出,“安全为重”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基本原则。要求提高城市管网、排水防涝、消防、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运营标准和管理水平,消除安全隐患,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邵益生说:“近年来,以水安全为代表的城市安全问题愈来愈严峻。城市供水系统好比是为城市输血的动脉,现有供水设施的输血能力满足不了快速城镇化的需要,必须加强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供水安全保障和支撑能力。”

与高楼林立、高桥飞架、车流如龙的景象相比,我们的城市在公共设施抗御灾害方面的能力先天不足、储备不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极其脆弱,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的短板,必须加强。据介绍,截至2012年,我国城市已聚集了51.7%的人口和超过80%的经济总量和社会财富。因此,提高城市环境安全,既能造福广大群众又能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一个鲜明特色: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钱从哪里来?《意见》明确提出要在“确保政府投入”的基础上,“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李如生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大,建设周期长,具有先导性、基础性、长效性的特征,必须确保政府必要的投入。要在保障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

根据《意见》,中央财政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城镇污水管网专项等现有渠道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要确保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一种双重效应:造福百姓 促进发展

据介绍,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总量不足、标准不高和运行管理粗放三方面问题。

李如生说:“城市排水管网覆盖率尚不足50%,约2.3亿城镇人口尚未使用燃气,近20%的城市生活垃圾没有实行无害化处理。此外,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还将有近2亿人口进入城市,需新建设施满足增量人口的需求。”

秦虹表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满足群众生活需求。她说:“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目前城镇每年新增常住人口仍有2000多万,城镇人口的增加,对道路、供水、公交等基础设施必然增加需求。如果建设不能跟上,城市的有序运行就会出现问题。”

另一方面,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带动钢铁、水泥、建材、装备、仪表、信息等相关产业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机遇,为扩大就业增添岗位。李如生说:“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接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助推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和改善民生的积极效应。”

《意见》摘选

加大城市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

市政地下管网建设改造。加强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的建设、改造和检查,优先改造材质落后、漏损严重、影响安全的老旧管网,确保管网漏损率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到2015年,完成全国城镇燃气8万公里、北方采暖地区城镇集中供热9.28万公里老旧管网改造任务,管网事故率显著降低;实现城市燃气普及率94%、县城及小城镇燃气普及率65%的目标。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综合管廊项目。新建道路、城市新区和各类园区地下管网应按照综合管廊模式进行开发建设。

城市供水、排水防涝和防洪设施建设。加快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国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95%和水质达标双目标;加强饮用水水源建设与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限期关闭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切实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在全面普查、摸清现状基础上,编制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规划。加快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将建筑、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可渗透面积、蓝线划定与保护等要求作为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削峰调蓄设施。加强城市河湖水系保护和管理,强化城市蓝线保护,坚决制止因城市建设非法侵占河湖水系的行为,维护其生态、排水防涝和防洪功能。完善城市防洪设施,健全预报预警、指挥调度、应急抢险等措施,到2015年,重要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全面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减灾能力,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

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以设施建设和运行保障为主线,加快形成“厂网并举、泥水并重、再生利用”的建设格局。优先升级改造落后设施,确保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国家新的环保排放要求或地表水Ⅳ类标准。到2015年,36个重点城市城区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国所有设市城市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建设完成污水管网7.3万公里。按照“无害化、资源化”要求,加强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70%左右;加快推进节水城市建设,在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质量差的地区,加快推动建筑中水和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到2015年,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保障城市水安全、修复城市水生态,消除劣Ⅴ类水体,改善城市水环境。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以大中城市为重点,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区)和生活垃圾存量治理示范项目。加大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到2015年,3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左右;到2017年,设市城市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确保垃圾处理设施规范运行,防止二次污染,摆脱“垃圾围城”困境。

评述:城市内涝是最大的民生问题

城市内涝,是最大的民生问题;

城市内涝,当地政府是第一责任人;

城市内涝,一年年连续上演活化剧,当地政府却只会埋怨是历史问题,而不想有作为;

城市内涝,就是一面又一面镜子,照出了一茬又一茬地方政府官员没有责任担当的工作作风……

近些年来,城市化的推进如火如荼,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城市基础设施(如地下排水系统等)的建设和管理。城市内涝,暴露出的正是城市建设理念、管理模式、灾害预警应急机制、经济实力乃至人才和技术的综合性等诸多问题。为什么地方政府只负责扩建城市新城,而不承担城市内涝的责任?因为,因为扩建城市规模可以创造政绩工程,而解决城市内涝是在地表上面看不到任何宏伟政绩的花钱买卖。所以,城市内涝在新城继续扩大的前提下,范围也随之扩大。

自然灾害或许无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积极应对中将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的出台,明确指出了加强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建设的要求和措施,相信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法宝,具有标志性意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样需要未雨绸缪、科学规划!能否借鉴巴黎、东京等城市的排水模式改造和建设中的经验,提升排水系统的标准、完善相关立法、增加防涝投入、减少城市硬地面积等等,从粗放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在治涝、交通、环境乃至文化建设等方面平衡考虑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整治,这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和百姓安居乐业。

上一篇:对煤矿安全生产的认识范文 下一篇: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