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管理过程范文

时间:2023-10-10 02:09:14

采购管理过程

采购管理过程篇1

关键词:供应商管理;物流;采购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Procurement activities is a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is a very important link, responsible for production security, reduce cost, and other important duties, enterprises in the procurement operations of supplier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links. The management is enterprises to achieve the procuremen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integration of modern manage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lassification,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supplier incentive policy,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management of the supplier.

Key words: supplier management; logistics; purchasing management

1 供应商管理概述

1.1 企业采购概念

采购就是指企业根据需求提出采购计划、审核计划、选好供应商、经过商务谈判确定价格、交货及相关条件,最终签订合同并按要求收货付款的过程。企业完整的采购大体上要经历以下过程:接受采购任务,制作采购单;制定采购计划;根据既定的计划联系供应商;与供应商洽谈、成交,最后签订订货合同;货物运输及进货控制;到货验收、入库;支付货款;事后处理。

采购管理,就是为保障企业物资供应而对企业采购进货活动进行的管理活动,是对整个企业采购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活动。

1.2 采购过程中供应商管理

在采购过程中供应商管理是指对可以为企业生产提供原材料、设备、工具及其他资源的企业的了解、选择、开发、使用和控制等综合性管理工作总称。供应商管理包括供应商调查、资源市场调查、供应商开发、供应商考核、供应商选择与使用、供应商激励与控制环节。实施供应商管理是为了:采购到符合企业质量和数量要求的产品或服务;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产品或服务;确保供应商提供最优的服务和及时的送货;发展和维持良好的供应商关系以及开发潜在的供应商等。

1.3 采购过程中实施供应商管理的意义

采购过程中实施供应商管理可以保证采购产品的质量,从而为以下工序提高产品质量打下基础。对企业而言,采购产品就是下序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原材料质量直接关系到最终产品的质量,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在采购环节就必须严格把关,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采购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的最终成品不合格率。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采购价格越低,为整个经营过程预留的经济效益空间就越大。当然,要适度考虑供方利润需要,建立战略共赢合作关系,寻求长期稳定的建设性合作。综合控制生产成本并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企业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2 采购过程中供应商管理的现状分析

2.1 企业缺乏对供应商的分类

目前多数企业对所有供应商采取一视同仁的管理方法,企业对不同类型的供应商缺乏明确的划分和针对性的管理,增加采购人员的工作成本,也不利于对供应商的监督与控制。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供应产品种类繁多,不可能对所有供应商一视同仁,但是缺乏有效的分类,难免造成工作中考虑不周的情况,缺乏对重要供应商的重视,进而影响生产装配的进度。既大量占用了企业有限的管理资源,又因管理目标的不明确而难以对重要供应商实施有效的重点管理,致使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无法形成真正的合作关系。

2.2 缺乏合理的选择机制及科学的评价体系

企业选择供应商存在局限性。由于缺少适合企业供应商、尤其是对战略合作型供应商进行选择与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指导,企业在进行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时,往往不是根据特定产品及其所处供应链的特点来选择和设计适合的评价指标,而是简单模仿或照搬、照抄其他企业现成的方法,缺乏合理的选择机制。由于多数企业与供应商仍处于传统的对手式关系,因而使供应商的管理仍处于注重短期目标的管理状态。即使是已经开始进行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仍在沿用着传统供应商评估方式,仅仅以价格、质量或服务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由于缺乏一个综合的评估体系,并且搀杂了很多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和供应商的合作程度来进行,取决于采购人员,有时也可能是总经理个人的主观判断,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因此难以对供应商的整体水平进行准确评价。

2.3 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是简单的供求关系

传统的供求关系就是采购部门将需采购的数量传达给各供应商,各供应商按时、按量交货。单纯的供求关系造成了简单的管理,这种管理有时将双方放在利益的对立面:为了获取利益,企业要降低成本,在质量可以保证的基础上尽量压低价格;而供应商为了利益抬高价格,有时为了利润不惜以次充好。这种互为对手的关系给双方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即使有的企业在合作之初希望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其行为往往是停留在短期的目标上面,努力的方向也是提高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改善自己的工作,实现双赢。另外,采购企业也很少考虑供应商的利益,常常出现拖延付款现象,从而导致供应商后续合作不利的局面。

不少管理者认为与供应商合作会泄漏商业秘密,使其掌控自身的经营命脉;有的企业缺乏长远眼光,不惜牺牲供应商的利益以获得本企业的短期利益;有些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建立了一定关系,但不注重关系的维护,当有外来因素影响时,就很轻易地将这种关系放弃;大多数生产企业没有将自己的各项职能与供应商集成起来,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缺乏先进的信息沟通技术。这些情况都说明很多企业还没有真正从思想上重视与供应商的关系。

3 企业采购与供应商管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3.1 供应商的分类管理

对于企业来说,每年为生产及配件而采购的物料种类繁多,很难做到同每一种物料的供应商都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这就存在对供应商分类管理的问题,对于重点的供应商一定要倾注更多的关注在里面,要做到对其动向、行情多做监测,与供应商加强沟通、理解,保证货源充足。采购方按供应商提供的物资的重要性程度和供应商市场的复杂性程度对供应商进行分类,将供应商分为重要供应商、一般供应商、普通供应商、瓶颈供应商。重要供应商掌握产品的关键技术,且这种技术对于企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瓶颈供应商一般是其产品独具专有技术,虽其产品价值不高但为企业或研究单位的必须辅助产品,获取难度大。普通供应商其提供的产品价值很高,但市场获取方便。一般供应商一般提供价值不高的小件物资,且种类繁多。通过对供应商的分类,企业便可以对不同供应商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加强企业采购管理。

3.2 建立合理的供应商选择机制与评价体系

供应商选择是企业的一个重要决策,一个好的供应商是指拥有制造高质量产品的加工技术,拥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以及能够在获得利润的同时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

(1)成立供应商评选小组

选择供应商绝不是采购员个人的事,需要企业各部门有关人员共同参与讨论、共同决定,获得各个部门的认可,包括采购部门的决策者和其他部门的决策者。

供应商的选择涉及企业的生产、技术、计划、财务、物流、市场等部门。对于技术要求高、重要的采购项目来说,特别需要设立跨职能采购部门的供应商选择小组。供应商选择小组应由各部门有关人员组成,包括研究与开发部、技术支持部、采购部、物流管理部、市场部、计划部等。供应商评选小组需确立评选供应商的方法以及供应商选择的标准评估每个供应商的履行能力,综合评分选择企业合适的供应商。

(2)供应商选择的方法

科学的供应商选择方法是不可或缺的。供应商评选小组进行供应商选择的方法主要有经验判断法、协商选择法、公开招标法等。

(3)供应商选择标准

选择供应商的标准有许多,根据时间的长短进行划分,可分为短期标准和长期标准。在确定选择供应商的标准时,一定要考虑短期标准和长期标准,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所选择的标准更全面,进而利用标准对供应商进行评价,最终寻找到理想的供应商。

选择供应商的短期标准一般是:产品质量合格,价格水平较低,交易费用少,交付及时,整体服务水平好,履行合同的承诺与能力强。采购单位可以通过市场调查获得有关供应商的资料,把获得的信息制成一览表,并就这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并依据比较结论作出正确决策。选择供应商的长期标准主要在于评估供应商是否能配合公司的成长而相对扩展、供应商的财务状况是否稳定、供应商是否具有健全的企业体制、与公司相近的经营理念,其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否符合公司的需求以及是否具有长期合作的意愿等。

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对新老供应商都应进行定期评价,企业往往在新供应商选择时做评价,而对老供应商往往疏于评价,造成老供应商的综合能力不能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企业还应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质量要求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培训,让供应商及时了解企业的新要求,不断改进产品质量,为企业提供满意的产品。培训可以采取面授或资料学习的形式进行。

3.3 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企业应根据供应商的分类方法,与重要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重要供应商对于企业或研究单位非常重要,这类供应商掌握产品的关键技术,且这种技术对于一个单位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有战略性作用。基于这种特点,对这类供应商采取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策略,这种关系的基本特点是实现“双赢”。采购人员在处理与这类供应商关系时,应相互配合,以保证双方合作的通畅。

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向供应商提供自己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和经验,并积极地与供应商探讨成本控制问题。除此之外,还让供应商了解公司的生产计划、未来的采购计划等。企业和供应商应充分利用并整合各自优势资源,通过协调来解决产品设计、生产、零配件供应中的各种问题。对于采购方来说,与一个合适的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会取得竞争战略优势,因而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整体上提高企业产品质量,保证生产的连续性;缩短新产品上市时间,从而快速及时地响应市场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采购方通过与供应商精诚协作,大大降低自己的综合成本,包括库存成本、交易成本以及采购成本;采购方充分整合企业内外优势资源,通过与供应商共享信息,真诚合作,降低产品成本,从而降低产品价格,争取更多顾客,快速、高效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提高顾客满意度,进而培养和增强顾客忠诚度,提高产品竞争优势。

4 总 结

供应商管理是企业完成物资采购、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目标的重要过程,是通过各种手段将物资采购各方面职能高度集成的信息传递和执行系统。

对于现代企业采购过程中供应商管理出现的问题,企业必须重视起来,对供应商实施科学的管理。对供应商进行分类,建立合理的选择机制与科学的评价体系,并根据供应商分类识别战略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供应商加强沟通,建立相互信任、健康发展的供应商关系,建立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以达到双赢的目的。同时,企业还需必要的激励与控制措施来充分发挥供应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搞好物资供应工作,保证本企业的生产生活正常进行,并且要预防供应商管理风险,减少企业因采购不当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总之,合理地选择、评价、管理供应商,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保证企业生产服务,更少地占用有限的资金,使企业的生产能够有序的进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采购管理的努力方向。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根据自身管理的需要做出适合自身实际的管理办法或规定。

参考文献:

[1] 史忠健. 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 赵富为,张秋实. 供应商管理浅议[J]. 科技信息,2010(17):382.

[3] 马长昊. 浅谈采购过程中的供应商管理[J].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55.

[4] 袁丽君,张远志,李富庆. 浅谈如何加强供应商管理[J]. 一重技术,2009(1):17-18.

采购管理过程篇2

关键词:项目管理;采购成本控制;手段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项目管理是对一个工程项目从最初实施到最终实现项目目标这一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为满足客户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要求,在项目前期的采购过程,需完善采购计划,合理使用工程资金,控制采购成本。合理控制采购成本直接影响项目执行效果,因此,及时发现、解决采购问题,合理配置采购资金,是项目管理过程中控制采购成本的主要途径。

一、控制采购成本面临的主要问题

1.采购相关人员素质低。采购人员是公司重要决策的参与者之一,采购人员素质高低是影响采购执行力的关键因素。因此,采购人员个人素质相对其他因素会对采购成本控制造成重要影响。采购人员素质低的具体体现为:

(1)采购管理的整体统筹上缺少相应认知。采购人员对采购管理制度视而不见,形成盲目采购,造成采购资金浪费的直接原因。(2)采购流程设计欠妥。采购人员进行采购时,往往没有具体采购目标、目的欠明确,导致采购人员工作效率低下,成本控制力度不强。(3)采购人员贪图小利,采购过程中吃差价、拿回扣,甚至随意谎报价格,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同时采购相关人员相应法律知识的缺乏,对企业合理采购造成影响。

2.采购流程不合理。完善的采购流程是采购成本有效控制的基本保障,然而,不稳定的物流运输状况给采购管理带来潜在的威胁,例如物流运输时间的不确定性。同时,相关采购人员对物流运输的不了解,忽略物流时间偏差对项目造成的影响,常导致工程项目进度延误。

现今的会计核算制度与核算方式通常是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并不适用于物流费用的估算,加上物流运输知识相对匮乏,因而常给预算人员对采购成本进行有效估算带来不便。

3.供应商的错误选择。采购人员要完成资源的有效采购,需要选择适当的材料供应商。供应商提供的机械以及材料价格直接影响了采购成本,而机械、材料的合格性又决定了工程项目的质量。一个企业要想保证企业信誉,从工程项目管理方面来说,必须要保证项目质量,项目质量不合格,代表着项目的失败,损害了企业形象,给企业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而企业想要发展,需要通过工程项目目标的有效完成给企业带来盈利,控制项目成本是给企业带来盈利的主要途径,然而,采购相关人员通常只关注采购材料的价格因素,通过压缩材料价格来节约采购成本,以此带来总成本的降低。其实,许多供应商提供的机械设备往往养护周期较短,由此带来设备高养护成本等问题,错误的设备供应商选择,同样影响了项目的总成本。因而,采购相关人员不仅需要关注采购机械设备、材料的成本价格,同时需要关注机械设备的维修成本。

错误的供应商选择不仅给企业信誉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害,同时给企业利益造成损失。

二、加强采购成本控制的基本手段

1.完善采购成本预算。采购物资、运输、维护、时间等成本的预算构成了采购总成本预算,是需在项目采购前完成的项目采购预算计划编制,是规范采购整体过程的事先方案。工程项目款的详细、合理分配以及采购资金的科学、有效规划是采购成本预算的主要内容。同时,采购成本预算需对工程款的使用制定明确规范,对资金波动状况做出详细标注并规定申请、报告流程。一系列规范准则便于采购各项流程的调控。

采购成本预算中标明了各项采购材料的类别,以及各项采购材料的质量要求、规范成本价格、价格合理上涨幅度、供应商要求等一系列标准。是材料采购过程的计划书。采购相关人员根据采购成本预算书,能够明确采购任务以及采购要求,不仅简化了材料采购人员的采购流程,也为后期工程项目的实施做出了指示。

2.合理选择供应商。选择正确的供应商是完成工程项目的基本保证,采购相关人员需要根据不同供应商的自身特征,通过公平竞争,从中选择出最适合的机械设备、原材料的供应商。供应商的选择可以依据一下两点原则:

(1)多供应商选择。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与原材料具有直接联系,单一原材料供应商给项目质量问题带来巨大风险。一旦原材料出现质量问题,将给建筑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单一货源带来了材料供应量无法保障的问题,如果原材料出现紧缺,而供应商无法及时提供,不仅会影响工程项目工期,而且增加项目总成本,给建筑企业造成不必要的巨大损失。因此,多供应商的选择可以分担各类风险,避免单一货源造成的各项损失。

(2)供应商竞争的合理利用。材料采购过程中必然会有多家供应商进行竞争,此时项目采购人员可以合理、适当地利用供应商之间竞争来达到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通过低价者夺标的方式对材料价格进行适当压价,以此降低工程总成本,提高项目总利润。

3.整体成本的有效把握。采购成本的降低不仅在于单一机械设备、原材料成本的降低,还在于采购各项流程中成本的控制,比如采购人员消费成本等。另外,采购相关人员需要时刻关注国内总体经济情况,避免各类经济变动对采购过程造成损失,同时,采购相关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变动状况,给企业带来额外经济利益。

结束语

项目的有效执行不仅需要管理人员对项目流程的合理控制,还需引进器械、材料等各类资源。资源的合理采购是项目完成的基础保障,如何在资源采购过程中保证工程质量并降低采购成本,是各建筑企业今后需不断完善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权中,叶松,翟德兰.对项目管理中采购成本管理的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6(2).

[2]吴兆安.浅谈企业屋子的采购成本管理[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6(3).

[3]斯建东.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管理与控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3).

采购管理过程篇3

【关键词】政府采购 资金管理 监督机制

我国自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以来,在加快项目建设、节省财政资金支出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政府采购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再加上起步比较晚,各预算单位的采购行为仍然是在我国政府控制下的一种分散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传统的政府采购方式与与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现状极不相符。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政府采购资金管理的方式和监督方式急需改革。

一、政府采购资金概述

政府采购是指国家机关团体及组织,根据相关工程项目建设要求,根据依法制定好的采购目录,并使用财政资金完成采购的一种行为。政府采购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资金来源的公共性;二是采购所涉及的范围和规模都比较大;三是政府采购的非盈利性;四是政府采购具有透明和公共性。

政府采购资金可分为两大部分:财政性资金和单位自筹资金。其中,财政资金包括财政预算专门安排的资金和预算外资金两部分;单位自筹资金是按照规定单位自留安排的资金。政府采购资金具有公共性、非盈利性、市场性等特点。

二、政府采购资金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府采购资金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各个购买者的自主选择权也在扩大,而政府采购涉及的规模也相应的增加;另一方面,政府采购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仍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资金管理制度,因此,在实际采购中,采购资金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政府采购资金预算约束力不够强,资金监督不力。现阶段,由于我国的预算编制还不能面面俱到,精细化程度不够高,所以,财政部门难以真正掌握每个采购单位的实际情况,再加上很多单位都想向政府多要钱,不惜虚报预算金额,预算观念意识很差。同时,采购资金在使用中,经常出现资金使用不公开、不透明的现象,这种由于资金监管不严格的事情时有发生,很容易滋生现象,从而造成资金的浪费。

三、完善政府采购资金管理和监督的主要途径

(一)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

虽然我国已经制定和出台了不少政府采购相关的法律制度,但随着社会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采购法规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积极完善政府采购法规及相关的配套制度,从而建立起一整套包括招标法、投标法、采购法等内容在内的政府采购法规体系,这对促进政府采购行为,约束采购资金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完善政府采购资金监管制度

受我国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各个单位在预算中为了向政府要更多的资金,往往会刻意谎报预算金额,预算管理工作缺乏一定的约束和监督,这往往容易造成一些腐败现象的发生。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政府要及时建立并完善政府采购资金监督机制,才能更好的约束各个单位和部门对资金的使用。一是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机制始终贯穿于整个政府采购行为,财政部门首先做好内部监督工作,才能认真审核下级部门报送的各种预算,并能及时甄别出报送预算数据的可靠性,并同时保证采购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二是提高财政部门工作人员的职能。财政部门作为重要的监管部门,更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能,做好“管采分离”工作,认清自己监督的工作重点;三是发挥相关执法部门的监督职能。由于我国政府各级部门之间工作密切,因此,财政部门在监管过程中,更要加强与监察部门、审计部门等执法机构的联系,才能做到有效的沟通和配合,最终建立起多渠道的监管机制,以便在最大程度上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四是建立媒体监督、社会监督等多角度的监督方式。为了加强政府采购的公开性和公正性,各级部门应该发动媒体和公众的力量,呼吁大家和政府部门一起监督政府采购行为,从而督促政府人员以身作则,严格按照规定办事,从而保证政府采购行为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对政府采购资金的各种管理

强化对政府采购资金的预算管理、结算管理、总量管理等方面,才能保证采购资金的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率。

1、加强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直接影响到采购资金的结算管理和总量管理,因此,预算管理至关重要。加强预算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确定好预算编制的依据。可以将政府采购作为独立的项目纳入财政预算编制范围内,所有支出资金每项都要具体细化到采购目录中;其次,要确保采购资金是否落实到位;最后,各级地方财政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认真摸清每个部门和单位的财务状况,以此为依据,制定地方采购资金支出标准,从而保证采购资金合理使用。

2、加强资金总量管理

政府采购资金往往会出现比例严重失调,资金流向不明的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一些公共性收入没有纳入政府监管范围内,从而造成采购资金的总量难以确定。所以,为了做好采购资金的总量控制,就要不断拓宽采购资金的范围,将所有的政府收入都要纳入到财政管理中。

3、加强结算管理

做到政府资金的合理高效使用,除了要加强采购资金的预算和总量控制外,更要细化采购职能,明确各级部门的监督职能。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工期较长,金额数量较多的工程项目时,其采购的金额较大,往往会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针对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做好各种资料的存档工作,随时更新材料,从工程项目开始前,项目建设中以及建设完成后都要加强其资金管理和监督力度,从而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高效利用率。

四、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政府采购虽然得到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受采购方式以及采购单位自扩大等因素的影响,政府采购出现了价格更新较慢,公开招标的数量减少,资金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财政资金管理体系和监督体系的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应该从健全政府采购管理法规、加强政府采购监管制度以及加强对资金的管理等方面,保证政府采购资金用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跃利,朱慧.关于政府采购法律监管制度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5).

[2]姜美.政府采购预算的法律监督[J].江西社会科学,2014(06).

采购管理过程篇4

关键词:物资采购;过程管理;提高效益

中图分类号:F239.63 文献标识码:A

企业物资采购就是指采购人员或者是采购单位基于各种目的和要求购买物资的一种行为。狭义的物资采购就是买东西,扩展开来就是企业根据需要提出采购计划、审核计划、选择供应商、确定价格、最终签订合同并按要求付款的过程。作为国有企业的物资采购来说它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更是企业获取经营利润的一个重大源泉。

1 物资采购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构成中,采购的原材料及零部件等物资成本占企业全部成本的比重平均水平在6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物资采购成本是企业成本控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而中国目前的一些企业往往把成本控制力度放在这些占企业总成本还不到40%的次要方面如减员增效等这些做法上,不仅收效甚微,而且会人心浮动,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得不偿失。

2 采购计划

2.1 采购计划是采购管理进行动作的第一步。如何获取足够多数量的物资是采购数量计划的重点所在,因为数量计划是为维持正常的生产活动,是某一特定时期内何时购入何种物资的估计作业。因此数量计划应该达到以下目的:预计物资需用时间与数量,防止供应中断,影响生产经营活动;避免材料储存过多,积压资金,占用空间;配合企业生产计划与资金调度;使采购部门事先准备,选择有利时机购入材料;确立材料消耗标准,以便管制材料采购数量及成本。

2.2 采购计划制定的依据

生产计划。采购计划不能盲目、随意制定,要依据生产计划,按生产所需来采购物资,否则就会造成积压浪费。

库存情况。若物资有库存,则物资采购数量就不等于生产计划所提的物资需用量,因此必须建立物资的储备定额,以表明物资的库存最佳状况,再依据用料需求数量,并考虑购料的作业时间和储备定额标准,算出正确的采购数量,然后进行采购。而怎样计算储备定额标准是关键问题。

储备定额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是为使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防止因需求或供应商不能及时供货引起的缺货或停工待料,在仓库中经常保持的最低库存数量。但是,储备定额必然会增加库存费用,因此,需要确定一个适宜的储备定额。当计划周期内计划库存量达到或低于储备定额时,该周期就应该有材料 入库,确定储备定额常用统计分析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

S=S经+S保

式中:S - 物资储备定额

S经-物资经常储备定额

S保-物资保险储备定额

经常储备定额是指前后两批物资到达的间隔期,它是为满足日常生产需要而建立的物资储备。其公式为:

S经=T*Q

式中T-经常储备周期Q-平均需求量

但是,由于需求是随机变量,事前难以知道需求的准确数据,无法决定储存策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计算随机变量的期望值,从面定出合理的经常储备。

2.3 采购数量的计算方法

定期订购方法:采购物资可以选择每季、每月或每周订购一次,这称为定期订购法。这种方法在使用上必须对物资未来的需求数量能做出正确的估计,以避免存货过多,造成资金积压。

定量采购方法:定量订购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一个使全年总成本最小的经济订货批量,为了使问题简单化,这时的总成本我们只考虑采购成、订货成本和储存成本,即:

TC =RC+RS/Q+QCK/2

TC:总成本;Q:经济批量;R年需求量;S交易费用;C单位价格;K储存成本百分比。

使总成本最低的Q就是我们所寻找的经济定货数量。运用微积分的知识,对上一公式求导,我们可以得出:

Q=(2RS/KC)1/2

3 选择供应商

选择供应商是采购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在选择供应商时,有许多因素值得考虑。主要因素有:

3.1 产品质量。初选供应商时应该严把质量关,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考察供应商硬件、软件;考察供应商是否通过ISO9000系列的质量认证或其他一些企业要求的质量认证,质量控制措施如何;考察该供应商是否为其它厂商供货,是否将要采购的物资类似等。

3.2 价格。物美价廉的商品是每个企业都想获得的,虽然价格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价格的高低是选择供应商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往一提到提高物资供应经济效益,往往单纯地考虑进价如何降低,质量如何提高,似乎成本只能往下降,而功能只能往上升。我认为应该综合考虑两个因素即价格、功能的比值,如果功能有所提高,允许成本相应增加,而功能有所降低,其降低率低于成本降低率时,其经济效益仍然是提高的。所以在判定价格时,要判断其价格性能比,而不是单纯地考虑价格的高低。

3.3 服务。选择供应商时,服务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例如更换残次品、指导设备使用、修理设备等。类似这样的一些服务在采购某些物资时可能会在选择过程中正起到关键作用。

3.4 位置。供应商所处的位置对送货时间、运输成本、紧急定货的回应时间都有影响,当地购买有助于发展地区经济。

3.5 供应商存货政策。如果供应商的存货政策要求自己随时持有备件存货,拥有安全库存则将有助于突发故障的解决。

3.6 柔性。愿意并且能够回应需求改变,接受设计变更等的供应商应给予重点考虑。

4 采购合同管理

选择供应商之后接下的工作就是同供应商签订正式的采购合同。合同管理应由采购管理专职人员操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4.1 计划审查。审查采购计划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转化为合同。

4.2 合同审批。审查合同号、数量、计量单位、单价、发运目的地、供应商、到货日期等。

4.3 合同跟踪。检查采购合同的执行情况,对未按期到货的合同研究对策,加强监督。

4.4 缺料预测与计划人员一起操作。根据生产需求的情况,推测可能产生缺料的供应合同,研究对策。

4.5 根据实际情况,妥善处理合同的变更、合同提前终止、合同纠纷等。

5 采购绩效与评估

从管理角度讲,任何一种工作都应遵循PDCA(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的过程,采购也不例外。作为企业,制定了采购方针、战略、目标、及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后,在计划实施时还需有相应的绩效指标,用于对采购过程进行检查控制,并在一定的阶段对工作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下一阶段的行动目标与计划,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改进。而要对采购过程有深入的了解,必须制定采购绩效或表现的衡量指标,对采购过程进行考核。

5.1 价格与成本的指标。采购的价格与成本指标包括参考性指标和控制性指标。参考性指标主要有年度采购总额、各采购人员年度采购额、年度人均采购额、各供应商年度采购额、供应商年度平均采购额、各采购物品年度采购基价及年度平均采购基价等。它们一般是作为计算采购相关指标的基础,同时也是展示采购规模、了解采购人员及供应商负荷的参考数据,是进行采购过程控制的依据和出发点。

5.2 质量指标。质量指标主要是指供应物资质量水平以及有为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表现,它包括供应商质量体系、物资质量水平等到方面,主要有:物资质量:包括批次质量合格率、物资抽检缺陷率、退货率、对供应商投诉率、及处理问题的时间等;质量体系:有通过ISO9000的供应商比例、开展专项质量改进的供应商数目及比例等。

5.3 企划指标。是指供应商在实现接收合同过程、交货过程中的表现及其运作水平。包括交货期、交货质量可靠性以及采购运作的表现。

参考文献

[1]严学丰,程兆汾.围绕提高经济效益改善企业经营管理[J].财经研究,1981年03期.

[2]霍世平.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调整[J].中国金融,1981年04期.

采购管理过程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采购管理 集中 分散

采购,指企业通过购买、租赁、外包、借贷、交换等有偿方式,取得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行为。采购方式分为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集中采购是指由集中采购部门或其授权的分支机构组织实施的采购,分散采购是指由各部门、各分支机构自行组织实施的采购。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各有其优缺点,商业银行应根据本行的机构数量、业务规模、组织流程、系统建设等实际情况,合理使用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两种方式,才能充分发挥采购管理的效益,实现控风险、降成本、提质量的目标。

一、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方式比较

采购管理,一般实行“集中管理、分级负责、有效制衡、保障服务”的管理体制。对纳入采购目录且预算金额达到集中采购标准的项目,实施集中采购;对纳入采购目录且预算金额低于集中采购标准但高于采购标准的项目,实施分散采购。

(一)集中采购方式的特点

商业银行的集中采购,主要是把集中采购职能集中到总行和被授权分行的采购部门。优点是采购工作由总分行采购部门统一组织实施,集中决策、管理和监督,有利于规范采购行为;集中采购资源,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还可以统一调配资源,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缺点是采购工作手续增加,涉及需求部门、采购部门、技术部门等,采购需时较长;集中采购金额较高,采购物资使用区域更广,如采购质量出现问题,可能导致较大经济损失,甚至可能产生重大风险事件。

(二)分散采购方式的特点

商业银行的分散采购,主要是由各分支机构自行实施采购。优点是采购工作由需求部门所在分支机构自行组织实施,采购方式灵活、简便,可以迅速满足需求部门的使用需要,问题反馈更直接、迅速。缺点是采购工作决策层次低,采购实施主体分散,不利于管理和监督,容易产生暗箱操作;没有批量采购的规模效应,不能有效压降采购成本;容易出现资源过度或重复采购,导致资源浪费。

二、商业银行采购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采购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广,集中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在规范采购行为、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质量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采购系统化管理的探索时间较短、经验积累较少,在规章制度、组织实施、监督评价等方面仍存在亟需完善的问题。

(一)规章制度不全面,信息共享程度较低

目前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采购行为的管理规范,还沿用2003年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国有金融企业集中采购管理的若干规定》。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以此为依据,借鉴政府采购相关规章制度,制定本行采购管理的规章制度,但规范的内容参差不齐,信息的可共享性较差。

一是制度不够统一全面。有的商业银行总行仅制定采购管理办法,没有统一制定采购操作规程,由各分支机构自行制定采购工作的管理细则和操作规程。由于各分支机构理解不一、管理规范程度不同,制定的操作规程往往不够全面,未能覆盖采购工作的全流程,对采购的立项、签约、验收等环节往往没有明确的操作指引,甚至可能出现因理解有误,制定的内容与总行管理办法中的要求相冲突。

二是信息共享程度较低。由于商业银行采购管理的统一性、规范性还有所不足,采购工作的标准化程度不高,部分共性化的采购需求没有定制标准化模板,造成采购流程中的重复工作多,影响了采购效率。商业银行内部上下级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联动还不够密切,资源和信息没有充分共享,制约了采购管理规模效益和管理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二)采购管理过度集中,岗位未有效分离

部分商业银行在集中采购职能的过程中,由于流程重整、系统建设、人员配置未能及时跟上,导致采购管理过度集中,影响了采购效率,甚至出现管理和实施岗位未有效分离,不能起到控风险的效果。

一是采购权限过度集中。有的商业银行为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将辖内分支机构的采购权限,不区分项目性质、金额大小,全部集中至总行或分行采购部门,但组织流程、信息系统、人员配置等机制未相应跟上,导致采购时效性低,不能及时满足业务开展的需求;集中采购管理范围太大,精力分散,反而不能发挥集中和专业的优势。

二是不相容岗位未分离。部分商业银行将采购管理与实施职能集中设在采购部门,采购管理部门和采购实施部门没有分离,导致采购部门扮演着“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的双重角色,容易出现对自作缺乏有效监督的问题。

(三)采购行为欠规范,缺乏统一评价标准

采购是一项涉及多机构、多部门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单位通力合作,在每个环节把好关,才能实现采购的目标。但在实际采购过程中,往往存在采购行为不规范,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导致采购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未能有效节约采购成本,采购质量欠佳。

一是采购行为不够规范。如在采购立项环节,市场调研不充分,项目预算金额与市场水平偏差较大;在采购评审环节,聘任或选派的评委专业知识不足,不能起到评审把关的作用;在采购验收环节,缺乏规范的验收标准,由验收人员按照自己理解去检测,出现不同人员验收结论不一样的情形。

二是考核标准不够严谨。商业银行对采购行为往往缺乏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采购项目没有全流程跟踪和后评价,对采购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考核缺乏针对性,存在采购人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情形,不能监督促进采购部门和采购人员改进采购工作质效。

三、商业银行完善采购管理模式的措施建议

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仅靠一种采购方式不能满足采购活动的需要。实践证明,集中采购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规模效益,提高议价能力,降低采购成本,保障采购质量;而分散采购方式简便、快捷,可以快速满足采购主体的采购需要,是集中采购的有益补充。综合两种采购方式的互补效应,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集中与分散相辅而成的采购管理体系。

(一)优化采购管理组织架构

商业银行可按照“集中有度、授权有限”的设计思路,构建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的采购管理组织架构和授权体系。

一是设立独立的采购管理部门。商业银行可在总行和一级分行设立采购管理部,在全国按照区域设置直接隶属于总行的集中采购中心,实现采购管理与采购实施相互分离。各二级分支行以下机构不再设立采购管理部门和集中采购中心。同时按照“大、重、通”实行集中采购、“小、少、特”实行分散采购的原则,确定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的范围,即大宗物资、全行重要项目、通用性的货物、工程或服务,通过集中采购方式进行采购;小额低值易耗品、短期少量服务、当地市场独有的项目(如押运服务)或者须与当地商场合作的信用卡积分兑换等特殊需求等,可由二级分支行实施分散采购。

二是按采购范围和金额有限授权。对集中和分散采购实行分层管理,对属于集中采购范围及限额以上的项目,由总行安排各区域集中采购中心实施集中采购;而非集中采购范围或限额以下的项目由各分支行实施分散采购,同时由一级分行采购管理部负责辖内各分支机构的分散采购监督管理工作,既防范风险又提高采购效率。

(二)健全采购管理制度体系

商业银行应从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两个层面,制定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关制度体系,为规范采购行为夯实制度基础,同时建立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和独立监督审查的内控机制。

一是制定采购管理制度。管理办法层面,明确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的基础规范,包括采购及评审的项目范围、职责分工、采购方式、基本程序等。操作规程方面,明确采购工作各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包括采购立项、采购评标、采购评审、合同管理、项目验收、采购档案、供应商管理、采购人员管理等的具体程序和要求。

二是建立采购内控机制。建立以“三分离、四审查”为核心的管理机制。“三分离”是指采购与使用分离、采购与审查分离、采购与付款验收分离,其作用在于相互制约以降低道德风险。“四审查”是指法律部门的合法性审查、监察部门的合规性审查、尽职调查的合理性审查、采购评审委员会的评议审核,即法律部门负责审查采购文件(含合同)有无法律风险,监察部门负责监督采购过程有无人员或流程违规,尽职调查人员负责分析采购结果的合规合理性,采购评审委员会负责审议决策。

(三)加强采购信息化管理

商业银行应加强采购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为优化采购流程提供技术支持,实现采购信息全流程记录,促进采购信息共享,提高采购管理效率和采购实施效果。

一是采购管理信息化。依托信息化的采购管理系统,对采购立项、采购评审、采购实施、采购合同、供应商等进行管理,实现采购资金流和实物流的全过程跟踪,以及对预算控制、合同执行、库存控制、采购批量的实时管理,促进严格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竞争和效益的原则,加强采购行为过程管控。

二是采购信息共享。通过采购管理系统,实时采集各类采购信息,统一管理和加工运用,促进采购资源、市场价格、供应商、合同条款等信息的及时共享,互通有无、互采所长,从而进一步提高采购工作效率和采购资源品质。

(四)建立采购考核评价指标

采购的立项、实施、结果审批和通知、合同签署、验收及付款、项目文件归档,涉及不同部门的职责,需要建立系统、科学的评价指标进行考核,促进按照职责分工严格把关。

一是采购指标要全流程覆盖。采购工作涉及的环节和人员较多,商业银行应加强管理,对需求部门、采购部门、技术部门中的相关人员制定考核指标,促进采购人员增强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积极改进工作流程与管理效率,最终提高采购质效。

二是采购指标相关且可量化。采购部门和采购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应由业务和个人素质等可控且可量化的指标构成,如采购成本与市场价格比、采购物资/服务产出等业务指标,对采购人员有无质疑投诉、及时性、差错率、流程优化合理性建议等个人素质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周荣祯,邱志刚.商业银行集中采购管理模式探讨[J].金融论,2005(11):24-28.

采购管理过程篇6

现代企业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竞争激烈,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产品开发和生产的周期,促进产品消费需求逐步趋向多元化发展,需要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水平,推动现代化企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企业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开展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活动,有利于促进企业合理使用物资材料,提高原材料生产使用效率,进一步促进采购成本的降低,提高企业的采购质量,进而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物资采购是为了满足企业生产需求,所进行的对供应商通过交换一定的支付方式进行支付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获。企业的物资采购过程主要包括提出采购需求、供应商的选择、确定交货及相关条件等过程。企业采购管理是实现企业生产营销计划和确保质量的重要条件,在涉及选择供应商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适当的价格来购买物资等服务内容。企业进行物资采购管理是对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材料,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和机电产品等进行的管理。而企业进行物资采购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按照成本,时间,数量等原则,合理购买企业生产所需的各种材料,确保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

2 企业物资采购过程存在的问题

2.1 物资采购计划不够完善

在企业采购物资材料的过程中,由于其物资采购计划不够完善,往往忽视了以下内容,一是原材料准备缺乏计划性,只是简单根据需求规划部门使用原材料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制定,而忽视了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实际过程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物资采购计划缺乏基于企业生产实际情况的具体实施。同时在企业物资采购过程中,原材料的制备通常没有进行仔细计划,导致增加很多不必要的程序,甚至还会导致多层次的库存积压,进而增加了仓库管理的成本,而如果缺乏物资管理计划还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不必要的停机时间,增加劳动成本和设备成本。另外,企业在进行物资采购过程中,对经济订货量没有进行科学的测定,就导致经济采购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合理的把握,进而使得企业在一定期间处于企业总利润的最低水平的购买量。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企业能够明确经济的订货量,使企业总成本降到最低水平。在企业的材料采购过程中,确定购买数量往往比较随意,决定不科学,导致总的经营成本处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2.2 企业物资采购询价不够全面

从供应商购买的物资,对于采购询价不够全面,难以确保采购货物的质量,也不利于最终确定哪些供应商能提供最低价格而又优质的物资。在采购询价过程中,企业采购部门往往忽视对物资供应商信息的调查,只是在供应商提供的确认信息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选择。这就导致一些供应商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询价信息进行虚报或者隐瞒,使得物资的询价信息往往不够真实和全面,导致在物质实际采购过程中的信息就不够真实,造成企业在最大限度地购买过程中无法实现更过的利益,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企业可以利用网络收集供应商信息,从而提高议价能力。另外,加强对物资采购人员的评价,企业采购人员的采购执行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采购人员和供应商企业串通,抬高价格,会对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在目前的采购人员评价的过程中,往往侧重于采购人员的职业道德,个人素质和行业标准,然而对如何加强采购人员的评价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持。

2.3 物资采购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存在风险

在物资采购过程中,合理确定供应商,并且需要与供应商签订合同,其中采购合同是确保供应商绩效的法律文件。在企业和供应商签订合同过程中,一些采购企业往往不重视采购合同的具体细节和内容,甚至很多采购人员认为,采购合同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简单任务采购合同只是一种形式。同时采购人员由于对企业的实际运行状况缺乏了解,导致采购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采购合同应在某一时间交付,如延迟交货,卖方应承担违约责任。但在实际过程中,这种状况对采购合同违约责任不起作用,这就导致即使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延迟对供应商有不利影响的情况下,仍然通过协商、调解解决。另外,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采购腐败的现状,比如采购人员为了得到回扣,勾结供应商,以牺牲企业利益,做出采购腐败等行为,比如从附近采购物品,减少价格和运费,但在采购单上说明是从一个远距离和采购价格高。采购部门对企业很重要,处于企业部门的关键位置,需要不断加强采购系统的建设。

3 加强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具体措施

3.1 严格控制物资采购的成本

企业发展和经营业绩是控制采购成本至关重要的工作,尤其在采购资金的比例增加,以及平均销售更大的情况下。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降低采购成本已成为现代企业实现利润的基础工作。要想严格控制物资采购成本,必须在开展企业材料采购过程中,加强采购过程管理。在对采购商品进行综合比较过程中,按照采购管理系统的要求进行,确保同样的产品比质量,同样的质量比价格,同样的价格比服务,同样的服务比信誉,进而科学合理的物资采购,现代企业中开展采购活动的采购方式,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材料市场竞争的各个方面,从而使企业的供应价格出现波动变化,也可以大大拓展企业的原料采购渠道,提高企业利润。同时如果企业想要购买的商品种类复杂,发生频繁的购买,会导致大规模的物资采购,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企业负担,所以可以让企业物资管理部门在深入调查商品市场状况的基础上,合理制定企业可以在一段时间的价格上限,以及对变化不大的材料设置具体数额,然后严格控制采购成本。另外,要在企业采购过程中严格控制采购过程的采购成本,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物资材料的市场决策控制对于企业的采购计划和采购流程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使企业能从根本上避免盲目购买,重复购买,从而进行合理和有效的采购活动,降低产品的最大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利润。

3.2 加强物资采购的渠道管理

加强物资采购的渠道管理是确保采购过程稳定性和降低采购价格的一个重要保障,也为市场中的企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更多的选择,在创建现代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时需要在商品的采购过程中降低成本,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物资采购管理的渠道需要不断加强主渠道管理建设,在许多采购渠道选择中一个或多个主要渠道加强管理,并且有效形成一个主要的渠道管理,促进各种采购渠道管理模式联合管理,要选择适当的方式的主要通道,达到多个材料采购渠道的合理规划,同时在物资采购管理过程中应遵循低成本高效率的基本原理,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和评价材料的采购,并对采购要求进行适当的改善和及时的调整,进一步优化采购渠道管理。不断开拓新的渠道,加强整个渠道管理更新。选择一个或多个合适的材料采购渠道,决定企业的整体的采购渠道,可以进行集中优先处理的采购渠道,促进采购批量购买价格达到最小化,这是企业材料采购管理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需要制定采购计划。制定采购计划是企业物资采购工作的第一步,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企业采购规划者应该有丰富的采购经验,并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如果计划不当会造成库存积压,同时库存积压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材料采购计划缺乏科学性,对企业库存利用不好。根据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材料采购计划企业可以建立一个涉及三个部门的生产联动机制,由生产部门提出采购申请生产计划,并进行材料采购计划的可行性验证,根据业务目标和预算目标最终确定批准。供应采购渠道选择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因此,采购渠道的选择是物资采购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建立供应商选择的综合评价标准,并且制定采购标准应当共同结合材料使用部门和采购部门的具体实际,确保采购计划的可行性和科学标准。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价管理措施。通过对物资采购渠道进行合理的评价,促进物资采购渠道的科学化管理。

3.3 加强物资采购人员的培养

不断加强企业物资采购人员的管理培训,进一步建设优秀采购队伍。企业为了进一步提高材料采购过程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工作效果和企业效益,必须培养和材料采购相关工作人员,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的团队来进行日常采购工作,并为企业采购商品提供基本保证和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首先需要进一步规范采购人员的招聘制度。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材料采购人员进行公开招聘,也可以在企业内部选择适当的人员来丰富企业采购团队。当然,采购人员的招聘和选拔过程必须按照包容性,多样化,专业化原则,合理选择采购团队的组成人员,这些企业的采购人员不仅需要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吸收其他专业人才,让采购团队实现多层次的发展和完善,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实现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运行。与此同时,要对物资采购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为了提高基层材料采购人员对业务和采购工作的熟悉程度,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材料采购工作原理及其操作方法,进而加强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比如可以组织物资采购人员进行适当的业务培训,也可以请专业人士进行座谈活动,让采购人员全面、准确地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而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材料采购工作和方法体系。比如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物资采购人员的评价,建立奖惩制度,完善企业发展良好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加强对采购人员的季度考核和绩效评价,并实施采购人员轮换制度,避免采购人员与供应商相互勾结而对企业物资采购产生不利影响。

4 结语

采购管理过程篇7

关键词:石油化工工程项目;采购;文档管理

为促进工程技术的发展及在国际上承担业务,国内各工程公司不断的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先进的工程管理办法,项目管理的分工及专业化也在不断的深化,同时对工程项目重要的一环文档管理也提出了专业化要求,各工程公司也在培养专业的文档管理人员。文档管理不仅伴随着项目的始终阶段,并且是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目前国内各工程公司的项目管理手册中及实施规划中,都有专门的篇章描述文档管理的内容,并在实施过程中有专人执行及监督。

而在EPC项目中的费用权重会占到65%-75%采购,文档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尤其是招标过程中采购文档的管理及保存更是提高到了法律法规的高度,招标过程中的采购文档更是项目结束后审查的重要一环。

石油化工工程的采购文档管理的特殊性,促使各石化工程公司在不断的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方式的同时,也根据国内由图书管理发展而来信息管理技术采取了更细致的电子化文档管理要求,如LPEC正在采用的采购集成管理系统软件及DOCUMENTUM软件。

1 工程项目中采购文档的管理方法

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的采购文档主要有采购文档结构和文件编号、目采购策划阶段、项目采购实施过程、采购收尾过程所形成的书面资料(包括相应的.pdf、.doc、.xls等电子文档)。

1.1 采购文档的编号管理

在石油化工项目中采购管理文件的编码结构与项目管理文件的编码结构相同,文件编制人使用的文件编号格式按照规定执行,项目采购文件编号及缩写代码也是由专门的文件规定。不仅文件的编号有统一规定,同一个文件的不同版本也有专门的要求。

以青海盐湖化工项目为例,其采购文件编号如下:

427091-0000-PRVA-CCT-0001

1)项目名称代码,如427091代表青海盐湖

2)装置代码,如0000

3)采买物资类别代码,如PRVA

4)采买阶段代码,如CCT代表合同;

5)流水号,如0001代表第一份合同

1.2 采购文档的电子化

随着由图书管理发展而来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以前的纸质文件为载体的文档管理方式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信息化后电子文档管理及查询更加方便、快捷。

1.3 采购文档的保密管理方案

为保护项目实施过程中带密级的文件,LPEC专门编制了14A306《内部保密事项管理规 定》执行,同时对不带密级的采购文件应按其在项目中的受控情况分为受控文件和非受控文件。根据需要对不同级别的员工采取不同的权限。

2 采购文档管理存在的不足及解决办法

在LPEC的每个涉及到采购的项目都设置有专门的采购文档管理人员,但是由于有时采购文档管理人员缺乏采购的专业知识,同时采购管理也属于高风险管理,各项目必须独立存放文档便于查询及审计,这也需要各项目有独特的项目管理模式,LPEC为此专门编制了《项目采购文档管理规定》,以此文件为基准,各项目又编制了符合项目需求的《XX项目采购文档管理规定》。同时又采取了采购合同负责制,将采购合同分配到每个采购工程师,每种需要采买的物资管理任务从一而终,采取采购文档与采买工程师交叉管理的方式。

为了使电子文档的信息规范化,LPEC专门编制了《采购文档管理及控制规定》、《采购文档验收及收存规定》、《采购文档矩阵化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对存档文件的格式、方式都做了详细规定。同时LPEC又采用了双重化电子信息化的采购文档管理要求,从接收到请购单开始,到最后的结算文件信息全部不仅保存在采购集成管理系统里面,同时也保存在DOCUMENTUM软件里面,双份存档,避免服务器出现问题造成的信息丢失,这样使文档管理的更科学化,也使文档管理的周期性得到了加强。

3 结论

采购文档管理在项目管理中虽然是细致繁琐的,但又及其重要, LPEC经过二十多年的石油化工工程项目运转,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采购文档管理存在的问题,逐一不仅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来解决,而且还结合不断发展的信息管理技术,通过集思广益,运用创造性思维,把复杂繁琐的采购文档管理工作变得简单化、规范化和模板化。使得采购文档管理不仅保持在项目运行平台上,也方便了文档的查阅及检索,使得采购文档管理能够有效的服务于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实现了采购文档管理的意义。

作者简介

采购管理过程篇8

关键词:材料设备;采购风险;措施;方法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材料设备采购风险是指由于政府采购运作过程中因管理缺陷、运作失当以及外部事件冲击等不确定性因素导致采购失败而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包括人为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具体说来,如采购预测不准导致物料难以满足生产要求或超出预算、供应商供货不及时、提供货物不符合合同要求、供应商之间存在不诚实甚至违法行为。具有隐藏性、突发性和连锁性等特点,是处于体制变迁中的风险,是市场经济中客观存在的的必然现象。根据多年政府采购业务方面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认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材料设备采购风险主要分为七种:

(1)固有风险。固有风险是指在不考虑采购主体内部控制结构、外部因素的前提下,采购某一项目而造成采购失败的可能性。固有风险主要指项目的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形式是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导致采购失败而形成的风险。虽然在政府采购过程中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但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完全保证采购到质优价廉的商品,实现预期目的。

(2)采购计划风险。请购单位或使用单位、项目管理部提出的采购计划不准确或不科学,直接导致采购过程中的计划风险,即采购数量、技术要求、交货期、质量等与采购预期目标发生较大偏离,这既不利于采购与合同管理工作,也不利于对工程造价的控制管理。

(3)采购围标、串标风险。围标是指多个投标单位在其中某一投标单位的统一组织下,投同一个标,并确定谁投高标,谁投低标,确定谁中标;或者多个投标单位自行组织投标,协商谁投低标,谁投高标,谁中标。串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投标单位虽然分别单独投标,但暗中协商投标,并暗中联合。即不管谁中标,都联合完成本合同任务,投入和利益共同分成。围标、串标不仅严重损害了采购人的利益,还扰乱了整个市场经济秩序。

(4)采购合同履约风险。在采购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能出现供应商的延迟交货、质量不满足合同约定、规格型号上货不对路等违约行为,虽然在合同条款中约定了具体违约罚则,但还是影响合同的正常履行,影响整体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5)内控风险。主要指采购主体未建立起有效的政府采购控制制度,一方面请购、采购、验收、付款等环节没有交易授权,没有相关主管人员签字;另一方面请购与审批、采购与验收、付款审批与付款执行等不相容岗位未适当分离,以致于为一些弊端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6)道德素质风险。缺乏对政府采购人员的廉政教育和培训,在进行政府采购过程中,滋生部分政府采购人员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从而直接或间接引发采购风险。

(7)监管风险。由于政府采购管理和执行机构的职责和权限不明确,缺乏法规和制度规定,监督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缺乏具体的监管手段,沿用传统的行政手段办事,实施监管落空。

如何应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材料设备政府采购风险,科学、合理规避和降低采购风险,实现采购预期目标,促进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九方面基础工作:

(1)以人为本,加强政府采购人员的队伍建设,是防范和化解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材料设备采购风险的基础。首先,加强对采购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工作。随着政府采购规模、范围和领域的延伸,政府采购需要大量的既懂招投标、合同、法律、市场调查,又懂机电、建筑材料设备等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在政府采购工作中形成一种诚信、公正、公平的环境,通过道德的力量约束每个人,使每个人具有良好的动机和思想,努力钻研业务知识,树立政府采购良好形象。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监控职能,是防范化解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材料设备采购风险的核心。建立有效的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一方面请购计划、采购、验收、付款等环节应有交易授权,有相关主管人员签字;另一方面请购计划与审批、询价与确定供应商、采购与验收、采购付款审批与付款执行应适当分离,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完善政府采购。

(3)加强采购信息管理,是搞好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材料设备采购风险工作的基本环节。在采购领域当中,信息管理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重政府采购业务操作,轻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利于政府采购事业的推广与发展,直接影响到采购活动的效率与质量。加强政府采购信息管理,可以打破信息的局限性、地域性、不对称性等不公开因素,让更多的对采购感兴趣、满足采购要求的供应商参与到采购工作中来,也给采购人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另外,还应加强采购过程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采购过程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评审专家针对采购文件中的问题,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修改意见;二是参加采购的人员根据实际工程需要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三是在采购文件中遗漏和忽视的问题。通过细心的收集和整理上述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采购要求,重新发给各投标人,以实现采购到性价比最优产品的目的。

(4)完善采购文件的编制,做好采购准备工作。由于工程用材料设备的采购时间一般都要求的十分紧张,在编制文件上有可能存在提出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有偏差、不够完善等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需要在编制采购文件时与监理公司、设计院、使用单位等有关单位共同商定相关条款;二是由技术主管部门对采购文件认真审核,对于特殊复杂的材料设备,可以组织必要技术交流会、产品推介会、专家论证会等活动,增加对产品及供应商的了解和认识。

(5)对拟采购材料设备和潜在供应商进行必要的考察、分析和筛选

在采购前对不了解的产品和供应商进行考察十分必要,一方面可以增加对产品的性能、质量、供应商综合实力等方面的了解,便于明确拟采购产品的定位和技术要求,让质量、档次基本处于一个水平线的供应商参加投标;一方面可以货比三家,在采购工作中占据主动,避免被一时的虚假现象所蒙蔽,掉进“远期陷阱”,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采购风险。

(6)选择好采购方式,做到事半功倍。采购方式原则上应该以公开招标采购方式为主。但工程类项目材料设备政府采购方式的选择更应该遵循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对于工期比较紧张、价格难以确定、编制的采购文件存在需要进一步明确而又暂时无法明确等情况,比较适合采用竞争性谈判的方式进行采购,这种采购方式比较灵活,在谈判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明确并完善我们的具体要求。采用竞争性谈判的采购方式可以弥补招标方式的缺陷和不足,可以解决因材料设备品目的繁杂性、技术的复杂性、设计的不充分性、价格的多样性、时间的不确定性等原因造成的紧急采购需求,满足采购人不同的采购要求,提高采购工作效率,规避采购风险,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7)把住“三关”,做好采购合同监督管理工作。把住“三关”,即技术方案审核关、履约过程监督关、竣工验收关,这是强化采购合同监督管理的关键所在。首先,在采购前技术主管部门应对采购文件中材料设备的质量标准、技术参数及规格型号等进行量化、细化审核,确保采购工作完成并签订合同后没有或者只有微小的变动因素。其次,加强合同执行中的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对合同执行中出现的违约、违规等问题,各相关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进行严肃处理。涉及违法违纪问题,及时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第三,搞好安装调试完毕验收工作。材料设备采购合同验收是一项综合性的验收工作,必须对照采购合同逐项逐条验收,严格把关。大型特殊的材料或设备需要邀请国家、省市质量监督部门的专家,请专家帮助把关。凡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必须限期整改;凡有违背合同规定的,必须及时查明原因,报有关部门严肃处理。这是强化合同监督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牢牢把握。

(8)严格控制合同变更。材料设备合同履约中的变更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变更控制涉及项目建设管理部门、监理公司、设计部门和供应商各方的利益。工程类项目材料设备采购合同执行中,若遇到必须调整的项目,项目现场管理部门必须及时上报,经技术主管部门、造价控制等有关部门现场核实后重新采购或与原供应商签订合同(补充合同),这是强化采购合同监督管理的重要措施。

(9)邀请有关单位和部门共同参与和监督采购过程,提高整体工程项目的满意度。在整个采购过程中,邀请设计、施工、监理、使用、纪检监察、供应商、财政、发改委等有关单位和部门共同参与和监督,得到各方面的合理化建议,从而使采购工作少留遗憾,使工作人员不犯错误,完善工程的使用功能,提高工程项目的总体质量,最大限度的提高各参与单位和部门的满意度。

做好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材料设备采购风险应对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保证政府采购的经济性。政府采购经济性,也可以称为经济政府采购,是指在满足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正常行使公共管理职能需要的前提下,用最少的钱实现政府项目的采购,达到节约财政性资金,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率的目的。强化工程类项目材料设备政府采购风险管理,在进行风险管理的同时,树立成本意识,强化采购管理,有利于及时采购到质优价廉、符合项目要求的材料设备,从而能最大限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工程类项目材料设备政府采购的经济性。

(2)有利于营造安全的工程类项目管理环境。项目和项目管理是在一个远大于项目本身的管理环境中实施的,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必须明白这个大的环境,安全的项目管理环境对于工程项目的最终成功是必要而不充分的。强化工程类项目材料设备政府采购风险管理,在进行采购管理的同时,树立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理,可以规避风险或将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消除项目管理的后顾之忧,营造工程项目安全的项目管理环境。

(3)有利于促进工程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项目管理就是项目为对象,由项目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以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工程类项目材料设备的采购管理与风险管理的有机结合,有效的确定项目管理与实施的关键,最终使工程项目管理的总目标高效、可靠、最佳的实现。

(4)有利于推进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上一篇:民间借款诉讼时效范文 下一篇: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