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人员疫情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9-22 11:47:17

采购人员疫情工作计划

采购人员疫情工作计划篇1

江苏省省级行政机关政府采购中心于2006年6月1日接受了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购一批(酵母)乙型肝炎疫苗80万人份的委托,采购预算584万元。由于本次采购标的额较大,采购的疫苗用于新生儿计划免疫专用,具有专业性强、政策性强的特点,政府采购中心非常重视,成立了项目组,立即开展了前期市场调研工作,并根据采购人的需求于6月2日在采购中心网站上公开征集供应商。之后,采购中心与所有有意向参与本项目的潜在供应商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征求意见,并将各潜在供应商对本项目的意见和建议传递给采购人,与采购人进行沟通,为项目的启动特别是制作招标文件做准备。

在征集供应商的过程中,采购中心曾收到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北制药”)递交的一份来函复印件,抬头是给采购中心的,内容却是给江苏省卫生厅的申诉材料。虽然此函文不对题,但本着善待供应商的原则,作为一种沟通,采购中心按照江苏省财政厅的要求就有关问题给予了书面的回复,并将华北制药的有关情况反馈给采购人。6月28日,华北制药就采购中心“关于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乙型肝炎疫苗项目公开征集供应商的函”向江苏省财政厅进行投诉,江苏省财政厅于7月3日正式受理了该投诉,并将《政府采购供应商投诉书受理通知书》(2006年002号)抄送采购中心。采购中心根据财政部第20号令《政府采购供应商投诉处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就投诉的问题向江苏省财政厅作了书面的说明,同时暂停了乙肝疫苗采购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华北制药的申诉

华北制药陈述,他们所生产的(CHO)乙肝疫苗,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上市十年来在新生儿、儿童和成人中进行了广泛的应用,而江苏省疾控中心2006年度只采购(酵母)乙肝疫苗,华北制药认为,江苏省疾控中心实际上显示了倾向性和排他性,而政府采购不应该有这种行为。

华北制药陈述,卫生部文件卫疾控发(2005)373号《关于印发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及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均为我国儿童免疫规划常用疫苗,而且(CHO)乙肝疫苗已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证明。江苏省疾控中心只采购(酵母)乙肝疫苗的依据是2002年颁发的《乙肝疫苗儿童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试行),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颁布后,《乙肝疫苗儿童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试行)就应自然废除。华北制药据此认为,江苏省疾控中心只采购(酵母)乙肝疫苗而排除(CHO)乙肝疫苗的做法有失公平,因此进行申诉和投诉。

三、采购人的解释

江苏省疾控中心认为,他们的采购预算是经江苏省财政厅批准的,采购的疫苗用于新生儿计划免疫专用。2006年度计划免疫只采购(酵母)乙肝疫苗,主要是根据《乙肝疫苗儿童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试行)和江苏省卫生厅文件的相关规定提出的。在《乙肝疫苗儿童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试行)中有“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后,推荐使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表述。《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与《乙肝疫苗儿童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试行)是一般法与特别法之间的关系,卫生部至今没有关于废除《乙肝疫苗儿童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试行)的文件通知。而且卫生部2006年度采购乙肝疫苗时,也是将(CHO)乙肝疫苗排除在外的。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华北制药还没有有关卫生行政部门的(CHO)乙肝疫苗在“区域性的新生儿接种”中“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证明材料。为慎重起见,省疾控中心委托采购中心专门召开了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从专业角度对重组(CHO)乙肝疫苗能否用于江苏省新生儿计划免疫进行了论证,专家建议:“本次政府采购计划免疫所使用的应是(酵母)重组的乙肝疫苗,不接受(CHO)重组疫苗参加招标”。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的儿童计划免疫一直使用(酵母)乙肝疫苗,安全性、有效性得到了长期的实践证明,江苏省如改用(CHO)乙肝疫苗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尤其在新生儿的计划免疫上更要慎重,要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

四、采购中心的困惑

1、作为一个集中采购机构,《政府采购法》规定其职责是“根据采购人的委托办理采购事宜”,采购中心无权更改采购人的委托。事实上,在政府采购的实践中,采购人指定品牌、设置特定条件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许多情况下,采购管理部门也都认可和批准了。采购中心按照采购人的委托在网上公开征集供应商的行为没有过错,而且采购中心的这种做法,得到了监管部门、同行以及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广泛的好评,因此不应该受到投诉。

2、采购中心只是在网上征集供应商,作为前期的市场调研阶段,并未进入采购程序,对一个尚未开始的项目进行投诉是没有道理的。采购中心之所以进行网上征集供应商,就是为了让所有潜在供应商都能参与乙肝疫苗的采购活动,正是前期的征集供应商,才了解到华北制药等供应商也是乙肝疫苗的生产者,随后采购中心将其产品的有关情况与采购人进行了沟通,希望采购人给予考虑。而这种善待供应商的举措却遭到了华北制药的投诉,正所谓以怨报德,令人费解。

3、按照财政部第20号令第七条的规定,“供应商认为采购文件、采购过程、中标和成交结果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首先依法向采购人、采购机构提出质疑。”事实上,采购中心从没有收到过华北制药的质疑,只是与华北制药的业务人员进行过电话、面谈和书面的交流和沟通。华北制药代表曾递交采购中心一份来函复印件(抬头是给采购中心的,内容是给省卫生厅的),后华北制药代表解释,递交这份来函的目的只是向采购中心解释有关政策,希望参加这次政府采购,并非质疑。按照财政部第20号令第八条的规定,投诉人投诉时,应当提交“质疑和质疑答复情况及相关证明材料”,但投诉人并没有提交有关质疑的材料。

4、作为采购管理部门的江苏省财政厅曾对采购人和采购中心提出过“让华北制药的(CHO)乙肝疫苗参加本次政府采购活动,通过评分办法等手段不要让其中标”的建议,采购中心实在不敢苟同。采购中心必须严格遵照《政府采购法》第三条“政府采购应当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实施政府采购,任何违背该原则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如果采购人委托采购乙肝疫苗(包括酵母和CHO),采购中心将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待所有的供应商,采购人也必须接受最终的采购结果。

五、有关法律问题的思考

1、《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采购人可以根据采购项目的特殊要求,规定供应商的特定条件,但不得以不合理的条件对供应商实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在本案中,采购人根据采购货物的特殊性以及以往的经验,按照有关法规和文件的规定,只采购(酵母)乙肝疫苗,是否可认为是“规定供应商的特定条件”?不采购(CHO)乙肝疫苗是否就是“以不合理的条件对供应商实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采购中心认为,采购什么货物是采购人的选择,本案中,只要对所有生产(酵母)乙肝疫苗的供应商没有“不合理的条件”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就不存在违法、违规的问题。如果华北制药投诉的理由成立,按此逻辑,则可比照执行的投诉将不计其数。

2、《政府采购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供应商认为采购文件、采购过程和中标、成交结果使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在知道或者应知其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向采购人提出质疑。”“关于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乙型肝炎疫苗项目公开征集供应商的函”是否是“采购文件”?采购中心认为,作为采购项目开始前市场调研、核对需求的辅助手段,它既不是要约和要约邀请,也不是合同的组成部分,不应作为“采购文件”。因为采购项目尚未开始,也不应作为“采购过程”。采购文件和采购过程应该在采购公告之后才形成。

3、潜在供应商是否有资格投诉。财政部第20号令第十条明确规定,投诉人提起投诉应当“是参与所投诉政府采购活动的供应商”,“参与所投诉政府采购活动的供应商”是个明确的界定,“潜在供应商”则是一个宽泛而模糊的概念,范围可以说是无穷大,如果“潜在供应商”都可以投诉,实践中是否可行?

4、按照财政部第20号令第八条规定,“投诉书应当署名。投诉人为自然人的,应当由本人签字;投诉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签字盖章并加盖公章”。采购中心收到的由江苏省财政厅转来的华北制药的投诉书上,只是一个市场销售人员的签字,没有“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签字盖章”,也没有“加盖公章”。因此,此投诉书应该是没有法律效力的,但采购管理部门居然也受理了这样的投诉,这种做法是否合适?这都值得我们思索。

采购人员疫情工作计划篇2

为全面落实强制免疫工作,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十三条规定和《农业部关于印发<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的通知》(农医发〔〕1号)以及省农业厅印发的经省政府批准的《年省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农医〔〕86号)以及市农业局印发《年永泰县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实施方案》的通知(农【】41号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特制订年塘前乡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实施方案。

二、总体要求

年对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猪瘟等四种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的总体要求是,群体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其中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要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

三、职责分工

各村民委员会对辖区内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负总责,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落实我乡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实施方案,保证免疫密度。乡、村委会应当组织本管辖区域内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做好强制免疫工作。

乡镇农业(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具体实施免疫计划,负责强制免疫动物疫病疫苗的供应、保存和使用监管。

乡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执行所需经费,包括疫苗、耗材、人工、监测、疫苗储运等经费,负责疫苗等相关经费的监管。

乡直其他有关部门依法配合做好我乡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实施方案的落实。

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依法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义务,按照农业(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强制免疫工作。

四、组织实施

(一)及时制定实施方案。各村委会要按照本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及时制定本辖区强制免疫具体实施方案。

(二)认真组织部署。各村要结合本辖区的强制免疫实施方案,认真组织部署强制免疫工作。在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前,各村都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统一部署,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三)加强免疫技术培训。乡镇农业(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按照“逐级负责、分级培训”的原则开展村级防疫员的免疫技术培训,并于年月20日前将本年度培训计划报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实施免疫时必须规范操作,按要求更换注射针头,做好各项消毒工作,防止人为传播疫情。同时,要加强疫苗的运输和保存管理,保证疫苗质量。

(四)加强免疫档案建立。规模养殖场必须在所在乡镇农业(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要求建立健全免疫档案。乡镇畜牧兽医站要把好散养农户的畜禽存栏、出栏及免疫等详细情况的记录关。特别要做好免疫用疫苗种类、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等记录。做到《动物免疫证》入场(户),乡(镇、街)、村有由村级动物防疫员、乡镇包村干部和村主干共同签字确认的免疫记录表和免疫统计表;免疫家畜有二维码标识,做到记录与标识相符。

(五)加强免疫信息报告。对疫苗使用实行月报和免疫情况实行半月报制度,在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期间,对免疫进展实行周二、五报告制度,突发重大动物疫情时对紧急免疫情况实行日报告制度。各乡镇要明确专人负责免疫信息收集统计工作,及时报告乡农业(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同时,要及时反馈免疫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五、疫苗监管

(一)强化疫苗供应管理。强制免疫疫苗按照省厅统一招标采购的,并实行省—市—县(市、区)—乡(镇)—村(规模场)五级逐级发放制度,原则上不得越级发放。各乡镇要进一步规范疫苗供应工作,建立健全疫苗供应记录档案;要对疫苗的保存、运输、使用等环节冷链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管,确保疫苗质量的稳定。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倒买倒卖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

(二)进一步规范疫苗自购行为。各村要严格执行畜禽养殖场自购强制免疫疫苗的备案制度,并将辖区内《养殖场自购强制免疫疫苗备案情况表》报乡农业服务中心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养殖场自购强制免疫疫苗所需经费自行承担,疫苗只限于本养殖场内饲养的畜禽防疫用。乡农业(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要加强对养殖场的疫苗采购和使用情况的监管,严禁养殖场以技术服务、推广、代销、代购、转让等名义进行变相销售或经营强制免疫疫苗的行为。

(三)及时处理好动物免疫应激反应。动物强制免疫出现应激反应的,应及时报告,出现大规模应激反应的,应在1小时内报告,以便逐级上报。及时会同省、市、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疫苗生产企业核实情况,调整供应疫苗的品种。并严格按照《省农业厅关于印发<省强制免疫应激死亡补偿暂行办法>的通知》(农牧〔〕135号)的规定,认真做好动物强制免疫应激死亡认定工作,规范做好应激死亡补偿的申请、审核工作。

六、经费支持

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经费由中央财政和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按比例分担。集中免疫防疫员补助及其他费用由乡镇负责。

七、监督检查

(一)切实落实免疫责任制。针对免疫工作,逐个环节研究细化责任,层层落实到人。对因免疫不到位引发动物疫情的,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不履行强制免疫职责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二)加强免疫效果检查。乡农业服务中心要加强免疫效果监测,将免疫效果监测情况作为各村免疫工作的考核指标,及时通报监测结果,对被抽检的场(厂)、或村存栏家畜(禽)群体抗体合格率未达到规定要求的,尽快进行加强免疫。

(四)加强动物卫生监管。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检疫证明时,应严格核查调运畜禽的免疫情况,对调出县境的种畜禽或其他非屠宰畜禽,在调运前2周进行一次强化免疫,对调运的种蛋和未达首免日龄的仔畜、雏禽,应标明其供体的免疫情况,未强化免疫或免疫情况不明的禁止调运。

(五)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乡农业(畜牧兽医)技术服务要及时掌握本辖区的免疫工作进展,加大督查指导力度,定期对各村强制免疫计划落实情况开展督查,并对督查结果进行通报,确保免疫工作到位。

(六)做好免疫失败的处理。乡农业(兽医)技术服务部门对辖区内的动物强制免疫失败情况进行调查处理,并认真分析免疫失败的原因。

八、其他

采购人员疫情工作计划篇3

一、免疫病种及要求

(一)免疫病种

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布鲁氏菌病、包虫病。

(二)免疫要求

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布鲁氏菌病、包虫病的群体免疫密度应常年保持在90%以上,其中应免畜禽免疫密度应达到100%。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合格率应常年保持在70%以上。

(三)免疫动物种类和区域

高致病性禽流感:对全国所有鸡、鸭、鹅、鹌鹑等人工饲养的禽类,进行 H5亚型和 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对供研究和疫苗生产用的家禽、进口国(地区)明确要求不得实施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的出口家禽以及因其他特殊原因不免疫的,有关养殖场户逐级报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同意后,可不实施免疫。

口蹄疫:对全国所有牛、羊、骆驼、鹿进行 O型和A型口蹄疫免疫(已制定强制免疫计划或完成疫苗招标采购的省份和计划单列市,可仍按照《2020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有关要求实施)。对全国所有猪进行O型口蹄疫免疫,各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是否对猪实施A型口蹄疫免疫,经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同意后实施。

小反刍兽疫:对全国所有羊进行小反刍兽疫免疫。开展小反刍兽疫非免疫无疫区建设和已退出强制免疫的区域,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同意后,可不实施免疫。

布鲁氏菌病:在布鲁氏菌病一类地区,种畜禁止免疫,对除种畜外的牛羊进行布鲁氏菌病免疫;各省根据评估结果,自行确定是否对奶畜免疫,确需免疫的,有关养殖场户可逐级报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同意后,以场群为单位采取免疫措施;各省根据评估情况,确定非免疫净化区域,经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同意后实施。在布鲁氏菌病二类地区,原则上禁止对牛羊实施免疫,确需免疫的,养殖场户可逐级报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同意后,以场群为单位进行免疫。

包虫病:在包虫病流行区,对种羊进行程序化免疫,对新生羔羊、补栏羊及时进行免疫;四川、西藏、甘肃、青海等省份的包虫病高发地区,经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同意后,可使用5倍剂量的羊棘球蚴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试点开展牦牛强制免疫;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指导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免疫效果监测评价,为下一步全面实施牛包虫病强制免疫提供技术支撑。

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按照国家防治指导意见的防控要求开展免疫。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可根据本辖区内动物疫病流行情况,增加实施强制免疫的病种和区域。

二、疫苗种类

国家批准使用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布鲁氏菌病、包虫病疫苗和目录见附件。疫苗生产企业和具体产品信息,请查询国家兽药基础数据库(ivdc.gov.cn)。

三、免疫主体

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养殖场户)是强制免疫主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承担强制免疫主体责任,切实履行强制免疫义务,自主实施免疫接种,建立免疫档案,做好免疫记录,并接受监督检查。

四、职责分工

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辖区内动物防疫工作负总责,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强制免疫计划。

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强制免疫计划,负责组织强制免疫疫苗的调拨、保存和使用监管。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相关国家兽医参考实验室负责开展使用环节强制免疫效果评价。各级承担动物卫生监督职责的机构负责监督检查养殖场户履行强制免疫义务情况。

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会同省级财政主管部门组织做好“先打后补”资金发放管理和强制免疫疫苗采购工作。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协调同级财政部门,确保强制免疫补助经费落实到位。其他有关部门依法配合做好强制免疫计划实施工作。

五、组织实施

(一)制定实施方案。各地应按照本计划要求,结合防控实际,及时制定本省份强制免疫计划实施方案。对散养动物,采取春秋两季集中免疫与定期补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规模养殖场及有条件的地方实施程序化免疫。

(二)推进“先打后补”。各省份要按照《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助政策实施机制改革的通知》(农办牧〔2020〕53号)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先打后补”工作,按时报送进展情况。

(三)规范疫苗采购。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会同省级财政主管部门,加强疫苗采购工作的监督管理。各地应建立健全本部门疫苗采购制度,完善内部管控体系,严格规范疫苗采购活动。疫苗采购应以质量、免疫效果、价格和售后服务等综合指标为评判标准。禁止疫苗企业恶意竞标、串标、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参与竞标和超出使用范围宣传等行为,一经发现,将相关违规企业列入黑名单。

(四)开展技术培训。在春季集中免疫工作开展前,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应组织开展省级免疫技术师资培训。各级畜牧兽医机构要组织做好乡镇及村级防疫员免疫技术培训。疫苗及诊断试剂供应企业要做好培训、技术服务等工作。

(五)完善免疫记录。乡镇畜牧兽医机构、村级防疫员、养殖场户要做好免疫记录,确保免疫记录与畜禽标识相符。养殖场户要详细记录畜禽存栏、出栏、免疫等情况,特别是疫苗种类、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等信息。

(六)落实报告制度。省级畜牧兽医机构按月报告疫苗采购情况,各级畜牧兽医机构按月报告免疫情况。在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期间,对免疫进展实行周报告制度。发生突发重大动物疫情时,对紧急免疫情况实行日报告制度。各地要明确专人负责收集、统计免疫信息,按时报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随时报告。

(七)评估免疫效果。各级畜牧兽医机构要加强免疫效果监测与评价工作,实行常规监测与随机抽检相结合,对畜禽群体抗体合格率未达到规定要求的,及时组织开展补免;对开展强制免疫“先打后补”的养殖场户,要组织开展免疫效果抽查,确保免疫效果;对辖区内的免疫副反应发生情况、免疫抗体水平不达标情况和免疫失败情况,应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农业农村部将组织开展定期检查,并视情况组织随机抽检,通报检查结果。

六、监督管理

对拒不履行强制免疫义务、因免疫不到位引发动物疫情的养殖单位和个人,要依法处理并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强制免疫疫苗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督促生产企业严格执行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全面实施兽药“二维码”管理制度,加强疫苗追踪和全程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疫苗行为。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要加强疫苗质量监管工作,开展监督抽检,对生产企业实行督导检查。

七、经费支持

按照《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关于修订印发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20〕10号)要求,对国家确定的强制免疫病种,中央财政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畜禽饲养量、单个畜禽补助标准、地区补助系数等因素,测算中央财政强制免疫补助规模,切块下达各省级财政,用于开展强制免疫、免疫效果监测评价、疫病监测和净化、人员防护,以及实施强制免疫计划、购买防疫服务等。

各省份根据疫苗实际招标价格、需求数量和动物防疫工作实际需要,结合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据实安排省级财政补助资金,重点保障牧区半牧区和偏远山区未实施“先打后补”的中小养殖场户强制免疫需要,确保构筑有效免疫屏障。

附件:国家批准使用的有关疫苗目录  

附件 

国家批准使用的有关疫苗目录 

一、高致病性禽流感

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三价灭活疫苗。

二、口蹄疫

1.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

2.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

3.口蹄疫A型灭活疫苗;

4.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

5.口蹄疫O型—A型二价合成肽疫苗。

三、小反刍兽疫

1.小反刍兽疫活疫苗;

2.小反刍兽疫、山羊痘二联活疫苗。

四、布鲁氏菌病

布病活疫苗。

五、包虫病

羊棘球蚴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采购人员疫情工作计划篇4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的管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

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第三条接种第一类疫苗由政府承担费用。接种第二类疫苗由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

第四条疫苗的流通、预防接种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全国范围内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制定国家免疫规划;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拟订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种类,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根据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可以增加免费向公民提供的疫苗种类,并报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推行扩大免疫规划。

需要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受种者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受种;受种者为未成年人的,其监护人应当配合有关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等医疗卫生机构,保证受种者及时受种。

第七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预防接种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防接种的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疫苗的质量和流通的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疫苗的质量和流通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八条经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以下称接种单位),承担预防接种工作。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指定接种单位时,应当明确其责任区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承担预防接种工作并作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接种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给予奖励。

第九条国家支持、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预防接种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有关制度,方便单位和个人参与预防接种工作的宣传、教育和捐赠等活动。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协助组织居民、村民受种第一类疫苗。

第二章疫苗流通

第十条药品批发企业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经批准后可以经营疫苗。药品零售企业不得从事疫苗经营活动。

药品批发企业申请从事疫苗经营活动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从事疫苗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具有保证疫苗质量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运输工具;

(三)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管理制度。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药品批发企业是否符合上述条件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在其药品经营许可证上加注经营疫苗的业务。

取得疫苗经营资格的药品批发企业(以下称疫苗批发企业),应当对其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运输工具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以确保其符合规定要求。

第十一条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国家免疫规划和本地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的需要,制定本地区第一类疫苗的使用计划(以下称使用计划),并向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采购第一类疫苗的部门报告,同时报同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备案。使用计划应当包括疫苗的品种、数量、供应渠道与供应方式等内容。

第十二条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采购第一类疫苗的部门应当依法与疫苗生产企业或者疫苗批发企业签订政府采购合同,约定疫苗的品种、数量、价格等内容。

第十三条疫苗生产企业或者疫苗批发企业应当按照政府采购合同的约定,向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其指定的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供应第一类疫苗,不得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供应。

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当在其供应的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最小外包装的显著位置,标明“免费”字样以及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免疫规划”专用标识。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四条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做好分发第一类疫苗的组织工作,并按照使用计划将第一类疫苗组织分发到设区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使用计划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接种单位和乡级医疗卫生机构。乡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村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不得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分发第一类疫苗;分发第一类疫苗,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需要采取应急接种措施的,设区的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直接向接种单位分发第一类疫苗。

第十五条疫苗生产企业可以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销售本企业生产的第二类疫苗。疫苗批发企业可以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其他疫苗批发企业销售第二类疫苗。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向接种单位供应第二类疫苗;设区的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得直接向接种单位供应第二类疫苗。

第十六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当遵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保证疫苗质量。

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在销售疫苗时,应当提供由药品检验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或者审核批准证明复印件,并加盖企业印章;疫苗批发企业经营进口疫苗的,还应当提供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并加盖企业印章。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在接收或者购进疫苗时,应当向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索取前款规定的证明文件,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第十八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当依照药品管理法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建立真实、完整的购销记录,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分发、供应记录,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第三章疫苗接种

第十九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公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并根据疫苗的国家标准,结合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制定、公布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和其他疫苗的免疫程序或者使用指导原则。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的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结合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流行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接种方案,并报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照各自职责,根据国家免疫规划或者接种方案,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监测、评价、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并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作好记录。

第二十一条接种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

(二)具有经过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

(三)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城镇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立预防接种门诊。

第二十二条接种单位应当承担责任区域内的预防接种工作,并接受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

第二十三条接种单位接收第一类疫苗或者购进第二类疫苗,应当建立并保存真实、完整的接收、购进记录。

接种单位应当根据预防接种工作的需要,制定第一类疫苗的需求计划和第二类疫苗的购买计划,并向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第二十四条接种单位接种疫苗,应当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并在其接种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

第二十五条医疗卫生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应当了解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并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

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符合接种条件的受种者实施接种,并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填写并保存接种记录。

对于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

第二十六条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在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接种单位对儿童实施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作好记录。

儿童离开原居住地期间,由现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负责对其实施接种。

预防接种证的格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七条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在儿童入托、入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

第二十八条接种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对居住在其责任区域内需要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受种者接种,并达到国家免疫规划所要求的接种率。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向接种单位分发第一类疫苗。

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要求自费选择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同品种疫苗的,提供服务的接种单位应当告知费用承担、异常反应补偿方式以及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有关内容。

第二十九条接种单位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对接种情况进行登记,并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接种单位在完成国家免疫规划后剩余第一类疫苗的,应当向原疫苗分发单位报告,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条接种单位接种第一类疫苗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接种单位接种第二类疫苗可以收取服务费、接种耗材费,具体收费标准由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核定。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根据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信息,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需要在本行政区域内部分地区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备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全部范围内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向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需要在全国范围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决定。作出批准决定的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做好人员培训、宣传教育、物资调用等工作。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

第三十二条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需要采取应急接种措施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可以根据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信息接种第二类疫苗的建议信息,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

接种第二类疫苗的建议信息应当包含所针对传染病的防治知识、相关的接种方案等内容,但不得涉及具体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与国家免疫规划有关的预防接种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预防接种工作所需经费予以保障,保证达到国家免疫规划所要求的接种率,确保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

第三十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传染病流行趋势,在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确定的传染病预防、控制项目范围内,确定本行政区域与预防接种相关的项目,并保证项目的实施。

第三十六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对购买、运输第一类疫苗所需经费予以保障,并保证本行政区域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冷链系统的建设、运转。

国家根据需要对贫困地区的预防接种工作给予适当支持。

第三十七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保证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预防接种所需经费,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乡村医生和其他基层预防保健人员给予适当补助。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困难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的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疫苗和有关物资的储备,以备调用。

第三十九条各级财政安排用于预防接种的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挤占。有关单位和个人使用用于预防接种的经费应当依法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

第五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

第四十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第四十一条下列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二)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三)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四)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五)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六)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第四十二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医疗卫生人员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的,应当依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及时处理,并立即报告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立即组织调查处理。

第四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在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其处理的情况,分别逐级上报至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四十四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争议发生后,接种单位或者受种方可以请求接种单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

因预防接种导致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单位或者受种方请求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的,接到处理请求的卫生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移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

第四十五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鉴定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第四十六条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应当给予一次性补偿。

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安排。因接种第二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具体补偿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七条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四十八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对疫苗在储存、运输、供应、销售、分发和使用等环节中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主管部门通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监督检查需要对疫苗进行抽查检验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

第四十九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对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疫苗及其有关材料可以采取查封、扣押的措施,并在7日内作出处理决定;疫苗需要检验的,应当自检验报告书发出之日起15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发现假劣或者质量可疑的疫苗,应当立即停止接种、分发、供应、销售,并立即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不得自行处理。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立即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同时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假劣或者质量可疑的疫苗依法采取查封、扣押等措施。

第五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履行下列监督检查职责:

(一)对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三)对医疗卫生机构分发和购买疫苗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卫生主管部门应当主要通过对医疗卫生机构依照本条例规定所作的疫苗分发、储存、运输和接种等记录进行检查,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必要时,可以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卫生主管部门对监督检查情况应当予以记录,发现违法行为的,应当责令有关单位立即改正。

第五十一条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不得少于2人,并出示证明文件;对被检查人的商业秘密应当保密。

第五十二条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疫苗质量问题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以及其他情况时,应当及时互相通报。

第五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举报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权向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举报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未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情况。接到举报的有关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有关举报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受种者人身损害,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及时查处的;

(二)未及时核实、处理对下级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举报的;

(三)接到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相关报告,未立即组织调查处理的;

(四)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

(五)违反本条例的其他失职、渎职行为。

第五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预防接种保障职责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

(一)未按照使用计划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乡级医疗卫生机构的;

(二)设区的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直接向接种单位供应第二类疫苗的;

(三)未依照规定建立并保存疫苗购进、分发、供应记录的。

乡级医疗卫生机构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依照前款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五十七条接种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对负有责任的医疗卫生人员责令暂停3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的执业活动:

(一)未依照规定建立并保存真实、完整的疫苗接收或者购进记录的;

(二)未在其接种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的;

(三)医疗卫生人员在接种前,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告知、询问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有关情况的;

(四)实施预防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未依照规定填写并保存接种记录的;

(五)未依照规定对接种疫苗的情况进行登记并报告的。

第五十八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造成受种者人身损害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并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负有责任的医疗卫生人员的执业证书:

(一)从不具有疫苗经营资格的单位或者个人购进第二类疫苗的;

(二)接种疫苗未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的;

(三)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未依照规定及时处理或者报告的;

(四)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

第五十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在疫苗分发、供应和接种过程中违反本条例规定收取费用的,由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监督其将违法收取的费用退还给原缴费的单位或者个人,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第六十条药品检验机构出具虚假的疫苗检验报告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处罚。

第六十一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未依照规定建立并保存疫苗销售或者购销记录的,分别依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第八十五条的规定处罚。

第六十二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未依照规定在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最小外包装上标明“免费”字样以及“免疫规划”专用标识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封存相关的疫苗。

第六十三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销售第二类疫苗,或者疫苗批发企业从不具有疫苗经营资格的单位或者个人购进第二类疫苗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销售的疫苗,并处违法销售的疫苗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疫苗生产资格、疫苗经营资格。

第六十四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未在规定的冷藏条件下储存、运输疫苗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对所储存、运输的疫苗予以销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拒不改正的,由卫生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卫生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吊销接种单位的接种资格;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拒不改正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吊销疫苗生产资格、疫苗经营资格。

第六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接种第二类疫苗的建议信息的,由所在地或者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通过大众媒体消除影响,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六条未经卫生主管部门依法指定擅自从事接种工作的,由所在地或者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有违法持有的疫苗的,没收违法持有的疫苗;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

第六十七条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未依照规定查验预防接种证,或者发现未依照规定受种的儿童后未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报告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八条不具有疫苗经营资格的单位或者个人经营疫苗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处罚。

第六十九条卫生主管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条例规定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立即改正,没收违法持有的疫苗,并处违法持有的疫苗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七十条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条例规定,给受种者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七十一条以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为由,寻衅滋事,扰乱接种单位的正常医疗秩序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工作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七十二条本条例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国家免疫规划,是指按照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者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特定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冷链,是指为保证疫苗从疫苗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运转过程中的质量而装备的储存、运输冷藏设施、设备。

一般反应,是指在免疫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采购人员疫情工作计划篇5

XX市XX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

按照XX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安排部署,现将1月28日XX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防疫情况

截止2020年1月28日18:00,XX镇共排查由区教育局反馈武汉返XX人员X批次XX人,区卫健局反馈武汉返XX人员X批次XX人,结合各村入户摸排,现累计排摸出从武汉方向返XX人员XX人(含途径武汉人员),已对本人及其家属进行居家隔离和医学观察,共计XXX人,其中:确诊XX例,已采取XX措施;疑似XX例,已采取XX措施;与确诊病人有密切接触XX例,已采取XX措施;外省(除湖北武汉方向外)返XX人员XX人,目前身体状况如何?

二、采取措施

(一)强化宣传。张贴xx省/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公告(第一号、第二号)及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健康教育核心信心(公众篇)各XX份、印制发放宣传彩页XXX份、电子屏滚动播放XX块、录制宣传音频XX条,利用各村广播循环播放,配备保洁车宣传小喇叭XX个巡回播放,广泛宣传疫情防控措施,告知群众自觉做好个人防疫工作、自发摸排本村武汉返XX人员及外省市返XX人员,如有发现及时告知村委会或镇政府,确保疫情防控知识家喻户晓。

(二)联防联控。1月24日下午,XX省党委书记XX主持召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视频调度会,晚上7点,XX镇召集全体领导、各村书记、各驻建单位负责人召开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会,全文传达了XXX书记的会议精神,要求各村、各驻建单位严格贯彻落实XXX书记提出的XXXXXXXXXXXXXX等措施。1月26日,区政府召集处级领导召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后,当天下午,XX镇第一时间组织全体镇村干部到岗建立镇级疫情防控网格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三)群防群治。及时发动群众自发建立村级网格,现已建成村级网格25个,片区网格XXX个(共XXXXX户),将每一户群众编入网格管理,建立微信群,群众相互监督,相互监测,每天早晚两次观测疑似人员健康状况,如有异常第一时间告知村级网格长,村级网格长及时报镇网格员,同时,各村党员、群众自发组成村级疫情防控小组,将本村出入主要路口进行封堵,谢绝外来人员进村,形成群防群治的联防局面。

(四)强化排查。联合派出所、卫生院、教办等单位,充分发挥网格长作用,逐户排查武汉方向返XX人员以及接触过武汉方向返XX人员的群体,对武汉方向返XX人员及其家属、接触过武汉方向返XX人员的群体实行居家隔离观察,每天2次观测健康状况,及时上报排查信息。

(五)多措并举阻断疫情传播途径。取消春节社火、庙会等大型集会活动;关闭宗教、娱乐场所,停办婚丧嫁娶家宴;在各村入村路口、农贸市场入口对外来人员车辆进行详实登记,劝离走亲串户群众,杜绝外省区人员车辆入内;每天在辖区各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地实行严格消毒。

三、存在问题

一是不良媒体散播谣言导致群众恐慌。由于个别不良媒体肆意炒作,散播谣言,导致群众恐慌且对镇村干部入户摸排产生排斥情绪,影响镇村干部开展摸排工作,XX镇已将摸排线索反馈至XX派出所,XX派出所工作人员现已开始全力查处;二是防护用品严重匮乏。目前,XX镇采购的口罩仅够镇村干部两天使用,后续采购困难,干部入户宣传时自身安全难以保障;三是人员聚餐难以避免。虽然辖区餐厅、饭馆等公共聚餐场所全部关停,但镇政府机关灶等场所仍然运行,大量干部仍然频繁聚集用餐,存在疫情传播风险;四是各业务部门统计数据过于繁杂。部分业务单位每天要求乡镇统计各类数据、填报各类报表,导致镇干部频繁下村、村干部频繁入户,增加了疫情传播风险。同时,各级单位工作人员频繁打电话询问疑似病人身体状况,导致群众产生排斥、不安情绪,对镇村干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较为排斥。五是交通布控存在漏洞。XX镇辖区主要交通要道目前只有XXX路口设立疫情监测点,XX路、XX路、XX路上各县级交汇点均未设置疫情监测点,疫情监测存在盲区。

四、下步建议

一是建议网信、公安部门加强对不良媒体的监管、查处力度,避免谣言对群众造成恐慌,对政府开展疫情防控工作造成影响;二是建议区政府将疫情防控经费划片划拨给各乡镇、各单位,由各乡镇、各单位多渠道采购防护用品,更有效保障干部自身安全;三是建议全面关停各单位机关食堂,干部饮食自行解决,避免人员频繁集聚用餐;四是建议各业务单位减少各类非必要表格和数据的统计,减少与疑似病人通电话了解身体状况,才能减少镇村干部入户流动的频率,降低疫情传播风险,让干部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五是建议区政府协调交通部门在XX路、XX路、XX路县级交汇点设置疫情监测点,全面监测外来车辆、人员,做到全方位防控疫情。

XX市XX区XX镇人民政府

采购人员疫情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动物防疫;应急物资;入库;出库;管理监督

动物防疫应急物资是在对动物疫病进行预警、预测、预报和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情况下,用于动物紧急免疫接种,全面消毒灭源、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储备的相应物资,动物防疫应急物资是应对突发情况,必须备足备齐,加强管理,随时准备做好应急响应,为有效控制疫情早、快、严、小,提供物资保障,为此,对动物防疫应急物资管理非常必要。

1严把准入关

凡是入库的动物防疫应急物资,首先要实现政府招投标,严格程序、招标规范、认真筛选。集体评定,审批把关,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选出质优价廉的物资,杜绝假冒伪劣物资、不符合规定应需的物资、不通过正当渠道进购的物资,按计划和需要补充应急物资。做到守规矩、讲原则、求规范,把好应急物资准入关。

2严把入库关

落实专人负责防疫应急物资库的管理,入库的物资,组织验收后,凡符合入库采购数量、质量、方可入库,有破损、不符合采购要求的物资、数量上有差异等情况要迅速跟负责采购人员和供应商联系,予以调换,入库的物资要填写入库清单,建立应急物资台账,备有纸质和电子台账,统一管理。

3严把管理关

加强防疫应急物资管理是关键,经验收合格的应急物资,必须实行分区、分类管理,疫苗耳标、消毒药、防护服、喷雾器等都要分类,进行编号定位,货架、层次、货台要统一编号,并附上标签,便于领发、查验等,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归类,分档管理,建立消毒药、疫苗、耳标、防护服等领发记录,完善管理人员、应急物资进出库、领发等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人员要正常检查应急物资进出库的变化,以便及时安排计划,实行物资采购;检查是否因天气的变化和影响,造成应急物资遭雨水的侵蚀和日光的曝晒;是否出现堆放混乱、记载错乱;是否出现应急物资倾倒、破损、过期失效的现象。加强应急物资的动态管理,严把人员和物资管理关。

4严把监督关

采购人员疫情工作计划篇7

搞好卫生常识教育 根据铁路输送的任务与要求、季节与气候的变化特点、沿途不同地区的发病规律,做到无病早防,重点抓好卫生防病宣传教育工作。夏秋季节以预防中暑、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皮肤病等为主要内容,冬春季节以预防冻伤、上呼吸道感染等为主要内容,可利用广播、编印《卫生快报》或《防病手册》等方式广泛宣传卫尘防病知识,他铁路输送中的各项卫生工作转化为广大官兵的自觉行动。要进行心理咨询疏导,引导官兵保持良好的心态,激发官兵遂行铁路输送任务的热情,培养坚定顽强的意志,减少或避免因精神紧张、心情郁闷、情绪不稳等带来的不良影响。

充分做好各项准备 结合铁路输送的特点,积极筹措药材,有针对性地对部分药品加大储备;检修卫生装备,时刻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充分估计复杂情况,研究分析对策,制订多种卫勤保障预案。部队出发前,要对官兵进行一次全面健康体会,充分了解官兵的身体健康状况,对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员应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对不适宜长期坐立的人员,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妥善安排,并组织官兵进行必要的疫苗接种。参训人员乘车前,部队要有计划地为每名官兵配发一定量的药品,并指导官兵正确用药。冬季可发放冻疮膏、VC银翘片等药品,夏季可发放清凉油、风油精、人丹等药品。

采取多种保障方式 铁路输送一般采取多点装载、多梯队、多路等输送方式,因此要适应铁路输送的特点,合理调整卫勤力量,灵活采取多种保障方式。一是装、卸、载的保障。人员上车前,卫生人员要对乘坐的每一节车厢进行严格的消毒,并对在装卸载过程中发生的伤病及时进行处置。二是输送途中的保障。各级卫生机构要合理调理卫勤力量,以梯队式保障为主,做好伴随保障工作。每个列车梯队均应成立卫生防病小组,周密计划,明确责任,加强铁路输送途中的卫勤保障工作的组织领导。每节车厢应配有1名军医、1名卫生员,并配备有急救器材和药品,加强输送途中的医疗巡诊,做到勤巡视、勤观察、早发现、早治疗,并做好本节车厢内的卫生监督,督促官兵自觉维护车内卫生,指导官兵做好卫生防病工作。三是对危、急、重症病人的保障。在列车输送途中发现危、急、重症病人时,要及时正确地诊断处置,并积极与沿途驻军医院、地方医疗机构进行联系,做好伤病员的救治工作。

加强饮食卫生管理 输送途中,官兵食用的食物多为连队在出发前采购的易于保存、方便携带的食品,因此防疫人员要严把食品“采购关”,对部队采购的食品进行严格的检疫,发现有“三无”、变质食品,应立即销毁,严禁将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发放到官兵手中。列车停靠站台时,要教育官兵不得购买地方小商小贩出售的食品,严禁吃不清的食品、凉食,以杜绝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沿途由军供站进行伙食保障时,卫生人员可与军需部门联合,共同检查军供站的食品加工过程、营养搭配、环境卫生等情况,严把“病从口入关”,保证官兵饮食卫生安全。积极与列车乘务人员协调,保证供应足够的开水,严禁官兵喝生水、喝凉饮料。冬季,部队有条件时可制作姜汤供官兵饮用,以驱寒保暖;夏季,部队可提供淡盐水、牛奶、水果等,保证官兵机体补充足够的水分,避免中暑的发生。

严格途中疫情监控 列车车厢内空气流通不畅,人员比较集中,铁路输送途中一旦出现疫情,传播速度快,人员感染率高,疫情防控难度大等,各级防疫人员应牢固树立“疫情就是敌情、防疫就是打仗”的思想,每个列车梯队都要成立疫情监测小组,积极筹措防疫药品和物资器材,制订疫情处置预案,明确疫情防控处置程序,确保一有疫情发生,能够展得开、控得住。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和人员感染。每节车厢内的卫生人员要坚持疫情监测制度,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早报告。当列车梯队通过疫区时,要及时关闭车窗,严格管控人员私自下车,指导官兵服用预防药品,正确做好防护准备。

采购人员疫情工作计划篇8

(一)实施

1.国家组织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省级周期为三年,市、县级周期为二年。各省可根据实际需要,组织本省内的绩效考核工作。

2.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分为定期考核和不定期检查。

3.定期考核由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依据《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按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和相关的要求及程序实施。

4.不定期检查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业务管理部门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开展专项或综合性的考核,其结果作为定期绩效考核的评价依据。考核内容、方式由组织考核单位确定。

(二)进度安排

1.2009年,国家完成三分之一以上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施考核;2010年完成所有省级考核,提供总结报告;

2.各地2010年底,至少完成一轮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考核,2011年2月底前提供总结报告;

3.省级组织对辖区市、县级考核,结果报国家备案(年报)。国家负责对市、县两级考核工作的督导、指导与检查;

4.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技术指导组2011年8月底前完成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效果评价报告。

5.自2011年起,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转入常态管理。

二、传染病综合防治工作

(一)2009年重点防治工作

1.进一步加强重点传染病的监测、报告和疫情控制工作。

2.编制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白皮书

(1)从09年开始编制霍乱、狂犬病、布病、流感防控工作白皮书。

(2)编制相关重点传染病的防控手册

3.做好重大建设项目的人群健康监测

(1)三峡工程人群健康监测总结、表彰,部署三峡后续工作人群健康监测工作(湖北、重庆)

(2)南水北调工程疾病控制项目的论证

4.组织开展全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质量检查。

(二)2008年度中央转移支付传染病的防控项目的实施

1.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监测、暴发疫情、风险沟通)

2.肠道传染病(霍乱、伤寒副伤寒、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

3.自然疫源性疾病(狂犬病、出血热、登革热、布病、炭疽、钩体)

总体维持*年投入水平。其中:

(1)流感。经费安排:支持31个省区市。用于加强国家级的网络实验室和哨点医院,保证工作质量。

工作要求:常规监测与暴发疫情:每周采集流感样病例标本5~15份,及时送检,暴发疫情调查处理与报告。对省、市、县级疾控机构的专业防治人员进行培训。各省区市卫生厅局组织省级专家组对地、县级的工作情况进行督导。

(2)布病及出血热:加强*等10个疫情高发省,其中河北、陕西、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6个省同时开展出血热项目。

工作要求:开展常规监测、疫情处理。开展培训和健康教育工作。项目省份应定期对辖区内的防治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督导。

注意事项:请各省根据疫情情况对经费进行安排,应兼顾布病和出血热。应考虑2008年扩大免疫规划项目中已就出血热疫苗和接种补助予以支持。

(3)登革热:加强疫情高发的*等12个省区市的防治工作。

工作要求:开展蚊媒密度监测和疫情调查处理;开展医务人员培训;开展项目督导和检查。

(4)狂犬病:加强疫情高发的河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17个省区市的防治工作。

工作要求:加强疫情监测,100%开展个案流调;开展对狂犬病暴露后预防门诊的指导;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规范的培训;健康教育;督导检查。

(5)出血热、炭疽、钩体扩大免疫规划

加强辽宁、山西、内蒙、河北、吉林、安徽、江苏、浙江、黑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广西、海南、广东、湖北、甘肃、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湖南、青海、宁夏、新疆等28个省区市的防治工作,疫苗+注射器,补助2元/剂次。

工作要求: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出血热疫苗接种;发生炭疽、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或发生洪涝灾害可能导致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时,对重点人群进行炭疽疫苗和钩体疫苗应急接种;加强项目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规范的预防接种补助经费发放制度。

三、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

(一)2009年重点工作

1.落实扩大免疫规划各项措施

(1)及时安排、下达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有关经费;

(2)组织多部门联合督导检查,促进地方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进程;

(3)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预防接种知识,如接种禁忌等,强化接种人员在接种前告知和询问工作,规范接种行为(包括二类疫苗),提供更好的预防接种服务;

(4)继续对基层开展《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等培训,努力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进一步加强免疫规划队伍建设;

(5)强化边远、贫困和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的免疫规划工作;

(6)继续推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进程;

(7)协助教育部门深化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对漏种儿童及时进行补种。

2.继续开展疫苗可预防传染病防治工作

(1)继续实施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和消除麻疹行动计划

--组织开展脊灰、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以及重点地区乙脑和甲肝疫苗群体性接种活动。

(2)实施乙肝防治规划

--在做好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接种人群(15岁以下人群),开展乙肝防治工作。

3.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工作

(1)加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诊断和处理工作

--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并进行有关知识的培训。

--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对出现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立即报告并开展调查和诊断处理。

--协助医学会,做好专家库的建立和鉴定相关工作。

(2)制定预案,妥善处理善后

--各地制定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预案,明确宣传、药监、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等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当出现类似事件时,耐心做好宣传、解释和说服疏导,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二)2008年度扩免项目管理方案

1.在*年度基础上增加的内容

甲肝疫苗覆盖适龄儿童数从40%增加到50%;麻腮风疫苗由500万剂次增加到600万剂次;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由每名适龄儿童接种1剂次增加为2剂次。

--地震重灾县A+C群流脑疫苗强化免疫。

--补充冷链。

2.项目目标

目标

(1)保持并提高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类(含麻风疫苗、麻腮疫苗、麻腮风疫苗、麻疹疫苗)疫苗高水平接种率;

(2)继续做好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流脑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等新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

(3)在部分省份开展适龄儿童麻疹疫苗、脊灰减毒活疫苗和A+C群流脑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4)部分省份重点人群接种出血热疫苗;

(5)重点地区高危人群炭疽和钩体疫苗应急接种;

(6)对中西部省份冷链设备配置给予支持。

3.项目范围

(1)常规接种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中:

--乙肝、卡介苗、脊灰、百白破、白破、流脑(A群和A+C群)等疫苗继续在全国范围实施

--除、青海、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外,乙脑减毒活疫苗在其余省份全面实施。

--根据甲肝减毒活疫苗、麻腮风和无细胞百白破疫苗资金安排计划、疾病监测情况和实施可行性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选择实施地区和实施对象。

--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人群开展甲肝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

(2)强化免疫接种,其中:

--脊灰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覆盖14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中、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覆盖全部目标儿童;内蒙古、辽宁、吉林、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至少覆盖1/3目标儿童。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覆盖9个省份,其中:辽宁、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宁夏等8个省(区)要覆盖全省目标儿童,广西至少覆盖1/3目标儿童。

--A+C群流脑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覆盖四川、陕西和甘肃3个省的“5.12”汶川地震重灾县目标儿童。

(3)出血热疫苗在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等17个省(区)部分地区实施接种。

(4)炭疽疫苗和钩体疫苗在部分省份进行应急储备。

(5)冷链设备配置补助覆盖中西部地区。

--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4.项目内容

(1)常规接种

--按照《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为适龄儿童提供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腮风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等疫苗的常规接种服务。

--麻腮风疫苗采用过渡期免疫方案:8月龄接种麻风疫苗,18~24月龄接种麻腮风疫苗或麻腮疫苗,不足的部分继续使用麻疹疫苗。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供应不足阶段,按照免疫程序和资金分配计划,首先使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第3、4剂次,不足部分继续使用全细胞百白破疫苗。

(2)在重点地区开展脊灰、麻疹和A+C群流脑疫苗强化免疫

--脊灰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对象为0~3岁儿童,每名适龄儿童接种2剂次(2剂次间隔不得少于28天)。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宁夏2个自治区免疫对象为8月龄~6岁儿童,其它省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对象为8月龄~14岁儿童,每名适龄儿童接种1剂次。

--A+C群流脑疫苗强化免疫。四川、陕西和甘肃3个省强化免疫对象为2岁~15岁儿童,接种1剂次。

(3)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出血热疫苗接种。当发生炭疽、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或发生洪涝灾害可能导致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时,对重点人群进行炭疽疫苗和钩体疫苗应急接种。

(4)对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冷链设备配置给予补助

--根据《财政部卫生部关于下达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通知》(财社〔2008〕291号)中提出的“冷链设备配置品目参考清单”,结合当地冷链设备装备现状,支持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接种单位冷链设备购置,重点支持县级及以下冷链设备购置。

四、艾滋病、性病、丙肝防治工作

(一)2009年艾滋病防控工作重点

1.完善防治工作机制

(1)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健全“一把手”负责制和防治工作责任制;

(2)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倡导和培训,提高对艾滋病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3)建立和完善协调工作机制,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特别是基层多部门的合作与配合。

2.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

(1)加大对疫情重点地区、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工作力度,做到责任到位,经费到位、任务到位、人员到位,工作有效落实

(2)男男人群和流动人口是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也是难点。继续开展各类宣传和干预工作

3.提高干预措施覆盖面

(1)稳步推进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工作。

提高入组率、保持率、覆盖率

(2)加大控制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的力度。

安全套使用率

男男同性

(3)扩大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覆盖面,有效控制艾滋病母婴传播。

4.宣传教育

(1)对一般人群以普及知识为主,对高危人群以干预措施为主,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

(2)充分发挥宣传、广电、工商、新闻出版部门的优势,利用大众媒体、广播电视、新闻、文艺节目开展艾滋病公益宣传活动。

(3)加大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社区、工作场所、学校和公共场所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5.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

(1)提高医疗救治的质量和水平。

(2)做好自愿咨询检测工作。

(3)加强对感染者和患者的综合管理服务。

(4)保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品的持续供应。

(5)强化患者和家庭、艾滋病致孤儿童的生活救助工作。

6.加强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管理

(1)加大艾滋病监测工作力度,增加监测点数量,科学合理覆盖,建立艾滋病防控评估工作机制。

(2)加强防治工作的督导检查,组织开展专项和多部门联合督导检查。

(3)总结经验、交流和推广最佳实践,表彰先进。

7.社会力量参与

(1)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机制,制定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参与艾防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大支持力度,正确引导和培养一批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参与到艾滋病防治的工作中来。

(2)进一步开展企业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倡导和动员,鼓励企业职工参与和支持艾滋病防治工作。

(3)充分发挥公众人物和志愿者等的作用。

8.启动新一轮综合防治示范区

三类共694个示范区

第一类中央重点建设:50个

第二类在中央与地方共建:203个

第三类国际合作项目县:441个

(包括全球基金第三轮72个项目县、第四轮115个项目县、第五轮79个项目县,中默项目52个县、中盖项目137个县,中澳区域项目29个县,除去各个项目重叠县,共441个县)

(二)性病、丙肝防控工作重点

1.通过预防艾滋病性传播控制性病策略

2.通过预防艾滋病血传播控制丙肝策略

制定梅毒控制规划

丙肝流行病学调查

制定规范化诊疗方案

性病、丙肝列入示范区工作内容

(三)2008年度艾滋病中央转移支付项目管理方案

1.项目目标

(1)继续完善卫生与公安和司法部门监管场所高危人群HIV抗体检测工作协调管理和信息收集汇总上报机制,提高监管场所医务人员艾滋病检测和防控能力。完成对公安和司法行政系统监管场所的免费艾滋病毒抗体检测。

(2)所有地市和县区必须开展免费自愿咨询检测工作。提高各级自愿咨询检测点服务人员的能力,重点提高性病防治和诊疗机构人员的能力,加大在性病诊疗机构的咨询检测力度。在29个省(区、市)的50个县区开展梅毒检测和综合防治试点工作,探索性病与艾滋病控制有机整合的管理机制。

(3)继续组织基层干部政策宣讲、农民工宣传教育、青年学生健康教育等活动,达到国家对各项活动的目标要求。将性病防治知识纳入各项宣传内容中,城乡一般人群宣传教育活动覆盖面达100%的县(市、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为活动重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设立专题宣传栏,对就诊者的防治专题讲座每诊所每季度至少1次。

(4)继续扩大美沙酮维持治疗覆盖面。提高门诊病人的维持率。每个老美沙酮门诊治疗人数至少达到200人,当年新开诊门诊治疗人数至少达到100人。在农村地区、吸毒人员分散或较少的城市地区和美沙酮维持治疗不能覆盖的地方,设立清洁针具交换点,每个点覆盖至少50个吸毒者。

(5)继续在所有的县区市开展预防性传播综合干预措施。优先在、同性恋人群中开展活动。每县平均年干预高危人群总数不少于550人。培训干预骨干每县不少于20人(其中包括疾控机构4人、性病防治机构6人和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工作人员10人)。

(6)以开展免费抗病毒治疗的县区为重点,继续开展基层医务人员培训,重点培训乡村级医务人员。每县培训负责抗病毒治疗的信息管理员2名。继续完成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任务,病人服药依从性达到80%以上。病人治疗第一年的CD4细胞检测做到每人每年检测4次,第一年以后的CD4细胞检测做到每人每年至少检测2次。治疗6个月以后病毒载量每人每年检测1次。完成耐药监测计划,动态观察抗病毒治疗效果和耐药情况。

(7)对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毒携带者随访比例达到70%以上,每年每人随访2-4次。对随访者CD4细胞检测率达到100%。

(8)开展新一轮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与国际合作项目实施地区结合,覆盖694个艾滋病疫情严重或高危因素突出地区,其中253个示范区中央补助部分经费。继续支持云南德宏州和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工作。

2.项目范围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3.主要内容和要求

(1)继续在监管场所对高危人群开展常规HIV检测

加强对筛查阳性者的结果告知、预防教育和管理、落实关怀救助政策。

加强对参与筛查的工作人员的培训。

完善政府领导牵头,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研究解决好监管场所筛查和管理工作各环节的问题,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与监管部门沟通,健全监管场所艾滋病检测和相关救治的信息收集机制,提高信息收集和利用。

(2)继续开展免费咨询检测服务

每县区在疾病控制机构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内建立免费咨询检测点。

建立本省的转诊服务网络,帮助基层解决转诊困难的问题,帮助有困难的人员解决艾滋病预防救治等方面的困难。

要将转诊服务网络的信息印发给提供免费咨询检测服务的机构和咨询点,以便工作人员和接受咨询检测的人员使用。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结合高危人群干预工作,深入到高危人群集中的场所开展免费VCT宣传,扩大免费VCT覆盖面,提高接受检测的数量。

梅毒综合防治试点工作,要结合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确定试点县区。探索符合当地情况的梅毒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有效整合的工作机制。

(3)广泛深入地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

继续将基层领导干部、农民工和青年学生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将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学校和工作场所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地区和场所,尽量扩大覆盖面。

宣传教育内容要把性病防治知识整合到艾滋病防治知识和内容中。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动员街道和乡镇基层政府主动参与。

(4)全面落实高危人群干预措施

继续在吸毒人员集中的地方扩大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覆盖面。

门诊要定期对维持治疗者组织各项小组活动,积极帮助就诊者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维持治疗者提供艾滋病咨询、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等服务。帮助维持治疗者参与志愿者服务和社会活动,使其尽快回归社会生活,彻底摆脱危害。

完成对维持治疗病人的定期HIV、梅毒和丙肝的检测观察。

完成评估美沙酮维持治疗对预防艾滋病和丙肝传播的实际效果。

在部分农村地区和吸毒人员分散或较少的城市地区继续开展清洁针具交换试点工作。培训吸毒者同伴教育宣传员,鼓励吸毒者戒毒和接受艾滋病检测。

安全套推广等综合干预工作的重点人群包括暗娼,男男性接触者,性病门诊就诊者和多性伴者等。

性病诊疗机构在提供诊疗服务的同时,要对性病就诊者进行艾滋病性病预防的行为干预,内容包括门诊宣传栏的设立、健康教育处方发放、提供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性伴通知及动员就诊者接受HIV和梅毒检测。

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要对安全套推广使用等综合干预工作情况进行督查。

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动员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安全套推广、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发放宣传教育材料及开展同伴教育培训等干预活动。

(5)继续加强对感染者随访管理,扩大对艾滋病人免费抗病毒治疗覆盖面,提高服务质量

对CD4细胞数在350以下的感染者每年进行2次免费CD4细胞检测,对CD4细胞数在350以上的感染者每年进行1次免费CD4细胞检测,同时给予医学指导和预防传播教育。

各级药品管理部门要保证抗病毒治疗药品的及时供应、合理储存和运输,减少药品在管理过程中的损耗。

对服药病人要实施监督服药措施。将监督服药工作与病人的随访和管理相结合,探索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综合管理方式。

提高病人接受CD4检测和病毒载量检测的可及性,解决病人到医疗机构抽血的交通困难问题,对病人提供一定的交通补助或奖励,保证治疗病人CD4细胞检测率达100%。

对治疗任务较重的地区,省地县要安排医务人员定期深入乡村巡回蹲点,指导和协助开展基层的治疗工作。

(6)继续做好国家综合防治示范区和重点省及联系点的工作

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各省建设示范区,并与各省共建部分示范区。

云南应将德宏州、河南应将驻马店地区作为本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4.招标采购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艾中心负责收集、统计全国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品计划。

(2)各省、地市和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有专人负责妥善保管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品、试剂等物品。

(3)卫生部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集中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品、美沙酮维持治疗原料药品的招标工作,各项目省(区、市)的卫生、财政部门负责本省(区、市)采购工作。

(4)各省(区、市)根据项目补助的设备种类、试剂等,合理制定采购品目、规格和数量计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组织招标采购工作,并将采购结果报卫生部、财政部备案。

五、结核病、麻风病防治工作

(一)2009年结核病防治工作要点

1.规范结核病防治的基本策略与措施,完成新版《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的印发和培训工作。

2.筹备2010年流调,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全国调查方案,做好有关预算,完成省级培训,各省启动流调工作。

3.规范结核病防治机构及当前亟待解决的有关防治工作,做好结核病立法调研和评估工作,力争《结核病防治条例》列入立法规划。

4.完成耐药结核病基线调查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工作,并适时对国际社会公布,提供完善结核病政策的科学依据。

5.与部内有关司局合作举办国际耐药高层会议,支持防痨协会举办亚太地区防痨会议。

6.做好国际合作项目的管理。协调贷款办制定国家及各省结核病防治可持续发展计划,加强和改进全球基金项目管理机制,申请和筹备启动盖茨项目,积极协调和推进其他有关项目的实施。

7.开展耐药结核病、流动人口、TB/HIV双重感染等重点领域试点工作,进一步总结试点地区经验,完善试点方案

8.完成以324活动为重点内容的多种形式健康促进,优化监测系统,推进有关各省药品管理标准化,指导各省完成药品招标采购等常规工作。

(二)2008年度结核病中央转移支付项目

1.总目标

促进《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10年)》目标的实现,降低结核病的感染、发病与死亡,提高全人口的健康水平。

2.年度目标

(1)新涂阳肺结核病患者发现率至少在70%及以上,治愈率保持在85%以上。

(2)发现、治疗管理肺结核患者约103万例。

3.项目执行范围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4.项目内容

1)患者诊断

对到指定结防机构就诊的肺结核可疑患者提供免费的结核病诊断检查,包括提供1次胸部X光片、1次痰涂片检查。

2)患者治疗及检查

对确诊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提供免费的治疗和随访检查,主要包括:国家免费提供统一标准化疗方案所需的抗结核药品,治疗期间提供3次痰涂片随访检查,疗程结束时提供1次胸部X光片检查。

3)肺结核病报病及治疗管理补助

对推荐和报告肺结核患者的医务人员以及承担有关公共卫生工作的农村医务人员给予适当补助;

对按要求已完成肺结核患者治疗管理工作的督导医生,发放治疗管理补助费。

4)疫情追踪

利用国家疫情监测系统,了解肺结核的报告情况,由县(区)级聘用专业人员,主要是经过相应培训的乡级人员对已报告但还没有到结防机构就诊的可疑患者进行现场追踪。

5)提高肺结核患者发现率

(1)乡(镇)卫生院查痰。

在部分具备条件的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建立痰涂片检查点,对农村结核病可疑者开展痰涂片检查工作,提高发现率。定期对各查痰点工作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根据结果给予相应的工作补助。

(2)疫情报告。

*年全国启用结核病网络专报系统,结核病防治机构负责实施报告管理工作,以保证国家获得及时准确的疫情信息。

(3)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检查。

肺结核接触最密切的是患者的家庭成员,动员已知的肺结核患者家庭成员尽早到结防机构就诊,是早期发现肺结核患者手段之一。对所有涂阳肺结核患者的家庭密切接触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提供相应工作补助。

6)规划管理工作

(1)健康促进。

在世界结核病防治日开展综合性健康促进活动,同时举办三下乡活动;制作本省健康促进相关材料;发放健康促进材料;对年度健康促进活动进行督导评估。

(2)强化督导。

为提高工作质量,确保完成各项工作指标,卫生部要求各地加强分级督导工作力度。省级每年对所辖地(市)增加1次督导;地(市)每年对所辖县(区)增加1次督导,县(区)每年对所辖乡镇增加1次督导。

5.项目组织实施

1)组织形式

(1)国家级:卫生部负责对项目实施管理与监督。

(2)省级:项目省、地(市)、县(区)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的要求,落实规划各项指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各级结核病防治机构负责项目的技术指导和监测工作,对项目实施进行质量控制。

2)资金安排

覆盖患者诊断和治疗、密切接触者调查、乡级查痰点、患者管理费、报病补助、追踪疫情患者、网络专报、工作督导、健康促进等结核病防治工作。

省级卫生和财政部门要联合制定各项补助经费发放管理办法。补助经费发放要与完成工作任务和质量挂钩。工作任务量和质量及发放补助要有详细记录,便于监督检查。

3)招标采购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由卫生、财政部门成立采购工作组,负责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采购工作。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计划购买品目、规格和数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组织招标采购工作,并将采购结果报卫生部、财政部备案。

6.项目执行时间

项目招标采购工作于2009年6月底之前完成。

7.项目监督和评估

(1)项目完成后,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将项目总结、项目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报卫生部、财政部。

(2)卫生部将分别在项目实施中期和项目后期,对项目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考核。随机抽取部分省份,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的考核评价指标,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三)2009年麻风病防治管理工作要点

1.适时召开麻风防治专题会议,部署重点地区防治任务。

2.开展麻风“*”规划中期评估。

3.加大中央转移支付项目监督和技术指导和力度。

4.培训基层和综合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提升诊断水平。

5.指导各省完成麻风院村建设项目,确保麻风院村保障措施落实。

6.继续同相关部委相互配合,落实患者救助措施,宣传麻风防治政策和知识,消除麻风歧视和偏见。

(四)2008年度麻风病防治项目

1.总目标

促进《全国麻风病防治规划(*-2010年)》目标的实现,及早发现和治疗麻风病人,对重症麻风病人进行救治,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2.年度目标

(1)加强病例发现,发现新病人*例;

(2)强化病人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治愈病人1500例;

(3)对严重不良反应进行处置,救治麻风反应、神经炎、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病人数分别为1600例、1800例和300例;

(4)对重症麻风病人进行救治,手术治疗1500例;

(5)对重症麻风病人进行救治,开展必要的医学处置,向不同类别病人提供自我护理用具包、一次性换药包、防护鞋,人数分别为6000例、1*例和60000例。

3.项目执行范围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4.项目内容

1)病例发现。

(1)可疑者筛查。

培训乡村医生主动寻找并推荐可疑患者,专业医生负责赴现场核查。早期发现麻风病例,需筛查3万名可疑者。提供相关医学检查、乡村医生推荐可疑者补助及专业医生现场工作补助。

(2)密切接触者检查。

通过专业医生赴现场,对麻风现症病人数3倍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检查,以早期发现病例。提供相关医学检查、专业医生赴现场工作补助。

2)病例诊断和治疗。

尽早发现和确诊病例,以新病例和现症病例为治疗对象。通过乡村医生和基层医务人员报告病例,专业医生赴现场进一步检查并确诊病例;对新病例和现症病例进行相关医学检查,专业医生根据病例类别赴现场进行不同频次的核查,检查治疗效果。

促进广大乡村医生报告病例和治疗管理病例的积极性,实现确诊一例,管理一例,治愈一例,以有效控制传染源,最终基本消除麻风病。乡村医生深入偏远、艰苦地区,主动开展线索调查,推荐病例并最终确诊后给予报病补助;乡村医生经常性地深入偏远、艰苦地区对病人进行管理,观察治疗进展情况,通过2年有效治疗和管理,病例被判定为治愈后给予管理病人补助。

3)严重不良反应处置。

由于治疗麻风病时间长,易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主要为麻风反应、神经炎及严重药物不良反应3种。对上述严重不良反应免费提供药品、相关医学检查,专业医生根据不良反应类别赴现场进行不同频次的检查,预防畸残发生及避免死亡。

4)重症病人手术治疗。

对存活的约15000名重症病人分期进行救治,开展手术治疗,避免失能和死亡。对每例手术病人提供住院、药品、治疗、护理和生活补助。

5)重症病人医学处置。

对存活的不同类别重症病人进行救治,开展必要的医学处置,防止失能和死亡。提供自我护理防护用具包,通过专业人员指导,掌握简单的技能,进行自我护理;向溃疡病人提供溃疡换药敷料包,由专业人员开展治疗;向麻木足患者提供防护鞋,防止创伤发生。

6)规划管理工作。

(1)重点工作。

按照《全国麻风病防治规划(*-2010年)》要求,根据各省疫情情况,提供工作补助,覆盖健教宣传、疫情监测、工作督导、人员培训等领域。

健教宣传:结合世界防治麻风病日等时机,制作本省健康促进相关材料,开展综合性健康促进活动并定期进行评估等;

疫情监测:根据监测方案的要求报告病例,收集、分析和整理数据,定期赴现场采集信息等;

人员培训:由省、地两级开展分级培训,加强专业人员和乡村基层人员的培训,提高知识和技能。

(2)能力建设。

加强麻风防治业务负责单位麻风菌检测能力,配置检测必备显微镜,用于筛查和诊断工作。

5.项目组织实施

(1)组织形式

卫生部负责对项目实施管理与监督,国家麻风中心对项目进行技术指导,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麻风防治业务负责单位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省级卫生和财政部门要制定补助经费发放管理办法。补助经费发放要与完成工作任务和质量挂钩。工作任务量和质量及发放补助要有详细记录,便于监督检查。

(2)资金安排

中央财政安排麻风病防治专项资金,对麻风病例发现、诊断和治疗、严重不良反应治疗、重症病人手术治疗、重症病人医学处置及规划管理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给予补助。

3)招标采购

(1)各项目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财政部门成立采购工作组,负责本省(区、市)采购工作。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计划购买品目、规格和数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组织招标采购工作,并将采购结果报卫生部、财政部备案。

项目于2009年底前完成。

6.项目监督和评估

(1)卫生部组织对重点省份督导,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对地(市)级、县(区)级的防治工作进行督导和技术指导,落实各项控制措施,并对经费使用和实施效果进行检查。

(2)中央级制定考核和评估指标,对各省防治工作情况和防治措施实施情况、经费使用和取得的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估。

(3)每项活动结束后,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完成评估报告和总结;项目完成后,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将项目执行情况总结上报卫生部、财政部。

六、血吸虫、寄生虫病防治工作

(一)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1.加强《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宣传,继续贯彻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主的综合防治策略;

2.做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规划纲要(2009—2015年)》编制工作;

3.继续探索省部联动防治血吸虫病的工作模式;

4.做好中央补助地方血吸虫病防治项目。

主要内容:查灭螺,查治病,晚血救治,培训,健康教育等。

(二)疟疾防治工作

1.结合苏鲁豫皖鄂五省疟疾联防工作机制和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加强重点地区疟疾防治技术培训、指导和督导检查;

2.加强输入性疟疾的防治工作,探索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

3.开展疟疾消除策略可行性研究。

4.做好中央补助地方疟疾防治项目。

主要内容:发热病人血检,休止期治疗,预防服药,病人治疗,蚊媒控制,培训等。

(三)包虫病防治工作

1.加强项目规范化管理,开展技术培训、指导、督导检查和效果评估;

2.在牲畜屠宰管理和无主犬捕杀等方面探索经验,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传染源控制策略。

3.做好中央补助地方包虫病防治项目。

主要内容:人群查治,外科救治,犬驱虫,培训,健康教育,购置B超等。

(四)其它寄生虫病防治工作。

1.围绕《*-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确定的目标,以寄生虫病防治示范区工作为抓手,继续做好土源性线虫病、肝吸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

2.巩固消除丝虫病成果,继续做好丝虫病监测和晚期丝虫病病人照料工作;

3.加强黑热病监测,及时发现、处理疫情

七、重点地方病防治工作

(一)工作要点及有关工作安排

1.全面落实《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10年)》。

--做好2009年度中央转移支付地方病防治项目。

--争取落实西部贫困地区碘盐价格补贴政策。

--逐步开展《全国县级实现消除碘缺乏病考评方案》。

--制定《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终期考核评估方案。

--完善重点地方病监测体系,构建地方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

--加强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地方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

2.编制重点地方病“十二五”规划。

3.做好汶川地震灾区地方病防治后续工作。

4.组织开展地方病防治有关政策措施调查研究。

(二)2008年度地方病防治项目

1.项目总体目标

全面落实《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10年)》

(1)落实重点病区、重点人群、重点地方病的防治措施,适时采取应急预防和对适宜患者的救治措施。

(2)建立、完善重点地方病防治监测体系,监控病情动态,评价预防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

(3)加强防治地方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显著提高病区群众对地方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4)加强中西部地区重点省份的地方病防治能力建设,提高地方病防治队伍的综合实力和防治水平。

2.项目内容、资金安排

(1)防治燃煤污染型地氟病项目

--改炉改灶。在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9个省份,安排110.5万户改炉改灶任务。

--现况调查。在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重庆和陕西9个省份的103个未改炉灶病区县,开展防治现况调查,掌握防治需求,科学指导防治措施。

(2)碘缺乏病防治项目

--按照《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卫办疾控发〔*〕197号),全国各省(区、市)开展以县级为单位的碘盐监测。

--按照《在碘缺乏病高危地区采取应急补碘措施实施意见》(卫办疾控发〔2008〕71号),在广东、海南、重庆、四川、、甘肃、青海、和新疆等15个省(区、市),开展高危地区调查,在碘盐覆盖率较低病区对育龄妇女适时采取应急强化补碘措施。

--按照《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方案》(卫办疾控发〔2008〕214号),在8个省区开展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调查评估;逐步开展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考核评估。

(3)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

除上海、海南、贵州外,在2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抽取367个病区县开展病情监测、调查防治措施落实情况,检测饮水氟含量,评价防治措施效果。

(4)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情监测

山西、内蒙古、吉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15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已查明的砷中毒病区村和水砷含量大于0.15mg/L的高砷村,对223个村(屯)进行砷中毒病例搜索,监测病情动态,评价防治措施。

(5)大骨节病防治

--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13个省、区的64个病区县开展儿童大骨节病的病情监测,查找大骨节病活跃病区;

--对重点病区的95万人实施预防性硒碘盐干预;

--对四川5000例、*例大骨节病患者提供适宜治疗干预。

(6)克山病防治

--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15个省(区、市)的91个病区县开展病情监测,掌握克山病的病情动态;

--在病区对350例慢性克山病和潜在型克山病的适宜患者治疗;

--对75万克山病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补硒。

(7)地方病防治人员培训。

--项目培训。根据项目安排,开展对项目管理与实施人员培训。

--岗位培训。根据各地工作重点,开展面向县级地方病防治专业的人员岗位培训,重点提高地方病防治必备的基础理论、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强化综合业务素质。

(8)健康宣传教育。

--开展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健康教育;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面向基层的原则;

--充分发挥县级和县级以下基层单位的作用,广泛深入、形式多样。

(9)地、县级地方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

在内蒙古、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1个省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补充、更新防治工作必需的仪器、设备:

--县级:克山病监测心电图仪、大骨节病监测、诊疗用X线机;

--地市级:碘缺乏病监测用甲状腺B超检测仪、尿碘检测设备等。

(10)重点省份地方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

山西、内蒙古、吉林、山东、贵州、云南、、陕西、青海、新疆10个省份。

--重点配备地方病防治现场工作和实验室检测必需的仪器、设备。

3.项目实施要求

(1)加强项目资金监管,专款专用,按时拨付,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以需求为导向,合理安排资金,切实发挥项目资金的防病、扶贫效益。

(3)规范管理,落实责任,定期开展对项目执行进度、完成质量等情况的督导、自查、验收。

(4)按照《全国燃煤污染型氟中毒考核验收技术规范(试行)》要求,逐步开展相关工作的绩效考核。

(5)切实做好重点地方病的防治监测,评价防治效果,科学指导决策。

(6)切实做好省、地、县级地方病防治能力建设。

(7)及时进行项目总结、评估,按期向有关部门报告有关情况。

4.项目进度安排

2009年3月,完成项目培训;

2009年上半年,完成招标采购工作;

4月-9月,落实项目实施计划;

10月-11月,进行项目总结、总结报告报送;

2008年11月-12月,开展项目评估、抽查和验收工作。

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2009年主要工作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慢病信息管理。

加强疾控系统能力建设。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的综合防控工作。

营养工作。

1.继续推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1)争取累计有90%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

(2)下发《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示范餐厅/食堂、促进身体活动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指导方案》;

(3)建立一批示范社区、示范餐厅/食堂和示范单位;

(4)继续组织专家开发新的技术指导方案和支持工具;

(5)组织开展有影响、带动全国的行动;

(6)支持专业机构、行业组织、社团、企业等组织和单位开展活动。

2.进一步推动全国慢病信息管理工作

(1)支持各省疾系统培训,通过疾控系统指导基层慢病防控工作;

(2)开展交流和现场观摩活动,以省为单位,交流推广和组织管理经验;

(3)在慢病管理工具使用覆盖面广的省探索建立慢病信息管理平台。

3.加强疾病控制系统的能力建设

(1)完成:

《各级疾控机构慢病防治工作规范》

《全国疾病控制系统慢病防控实用技能》

(2)开展省级疾病控制系统慢病防控技能师资培训。

4.继续做好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的综合防控工作

(1)总结推广高血压自我管理经验,推广高血压基层规范化管理;

(2)推广糖尿病防治规范和开展基层培训;

(3)组织对中央转移支付项目的督导评估;

(4)推动肿瘤登记工作。

5.营养工作

(1)继续开展各省营养工作技能师资培训;

(2)组织开展营养与健康监测工作;

(3)推动微量营养素强化面粉工作。

(二)2008年慢病综合干预项目

四种主要慢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糖尿病;

四种行为危险因素:烟草、膳食、体力活动和酒精;

四种高危人群:超重、高血压、异常血脂和异常血糖;

两类干预:人群和个体;

综合运用三级预防;

实施四种主要策略:政策制定、能力建设、监督和监测、传播信息和技能传授。

项目设计理念: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

项目切入点:维持健康体重和控制血压

1.项目实施范围

北京、天津、辽宁、黑龙江、山东、江苏、浙江、江西、广西、四川、陕西、青海、福建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5个项目地区

2.项目目标

(1)建立以家庭为基础的慢性病动态管理电子健康档案和信息库;实现管理人群自动分类和管理

(2)为社区医生及不同层面的管理者提供慢性病防治的技术手段和支持工具

(3)长期跟踪个体和人群的健康状况、危险因素变化情况及干预措施的效果

(4)通过信息集成平台的支持,实现各级慢病信息的汇总和整体利用。

3.项目内容

(1)原有项目:

社区综合防治(项目地区、内容扩展)

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地区扩展)

(2)新增项目

营养与健康监测

肿瘤登记

4.项目特点

(1)慢病综合防治项目:

地区:扩展到全国和新疆兵团。

内容:增加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支持CDC系统在死因监测点开展漏报调查。

(2)癌症早诊早治项目:

宫颈癌:新增新疆建设兵团

食道癌:新增湖北钟祥、广东揭阳

(3)营养与健康监测项目(纳入慢病综合防治项目中申请),独立在部分省开展,探索营养与健康监测常规化

(4)肿瘤登记项目(纳入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中申请),独立开展,逐步建立我国肿瘤信息系统框架

5.疾病控制局对项目管理的安排

(1)制订项目管理办法和技术方案。

(2)组织开展对各省的师资培训。

(3)召开现场会,总结*年度项目工作进展及存在问题;讨论2008年度项目管理方案;交流工作经验;现场参观。

(4)组织开展综合督导检查。

(5)根据项目执行情况,与各省协商,调整并确定2009年度慢病项目点。

6.对各省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

(1)掌握项目点分布,了解项目工作内容和进展。

(2)检查指导,解决问题。

(3)指定省级技术支持单位。

(4)为省级技术支持单位和专家组提供经费支持。

(5)组织开展培训。

(6)总结推广项目经验,指导慢病防治工作。

重视、关心、支持

九、口腔卫生工作

(一)2009年工作计划

1.《口腔预防适宜技术操作规范》、《社区口腔卫生服务工作规范》,探索社区口腔卫生工作模式;

2.与有关部委和部机关有关司局合作,起草《托幼园所口腔卫生工作指南》、《学校口腔卫生工作指南》、《老年人口腔卫生工作指南》与《孕产妇口腔卫生工作指南》等技术规范;

3.继续深入广泛开展全国“爱牙日”活动,规范不同人群口腔健康教育内容,研究建立开展口腔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

4.研究制定《*-2010年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规划》评估方案;

(二)中西部地区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试点项目

1.目标

(1)普及口腔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2)为适龄儿童开展口腔卫生情况检查;

(3)为项目地区适龄儿童实施窝沟封闭;

(4)加强中西部基层口腔疾病防治人员建设。

2.项目范围

(1)中、西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3个县(区)开展试点;

(2)试点县要求:口腔疾病防治网络比较健全,有一定防治经验和工作基础,如牙防先进县;

(3)县(区)所有年龄满8周岁儿童。

3.项目内容

(1)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和健康促进;

(2)加强培训,提高口腔疾病防治人员防治水平;

(3)口腔健康检查和窝沟封闭;

(4)加强信息收集、统计和分析;

(5)定期复查,确保窝沟封闭工作质量。

4.时间安排

2月项目启动及培训会;

4月选择项目县(区)及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并把项目县(区)数量及名称报疾控局;

6月培训,健康教育和宣传发动;

8、9月督导;

12月总结上报。

十、精神卫生和伤害预防控制工作

(一)精神卫生工作

1.推进精神卫生法立法进程,大力推动各地落实《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0年)》和《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编写下发《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以实施重性精神疾病防治为切入点,促进各地建立健全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体系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启动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2.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全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落实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设,加强精神卫生防治职责和功能;与中国医院协会精神病医院分会合作开展“精神专科医院管理培训”,加强医院管理软件建设,强化开展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能力。

3.做好中央支持地方相关公共卫生项目实施工作。

(1)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

要求各省将示范区从原区县级上升至地市级,明确地市级卫生局为项目具体实施机构。2009年主要工作有:①在54个原示范市州继续扩大项目人群覆盖面。任务:增加管理治疗患者人数;加强实施质量管理、强调规范化操作。②在29个省份(除青海省、自治区)分别新增2个示范市州。任务:组建队伍;人员培训;逐步开展病人筛选、登记和复核。启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评估工作。

(2)汶川地震灾后心理援助项目

项目范围: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的51个重灾区县。内容:①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发现和转诊重度灾后精神障碍患者的机制。②大众心理康复宣传。③高危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④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时间进度:2009年12月各省完成项目总结报告。

(3)农村癫痫防治管理项目

由综合医院作为项目实施单位的地区,要求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参加项目管理,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共同组织实施项目。在15个省份的79个项目县(宁夏增加到12个)继续扩大患者覆盖面。任务:增加治疗患者人数;加强实施质量管理、强调规范化操作;各省开展扩展治疗指导的县数不少于3个。

4.加强人员能力培训。在13个省举办“省级精神卫生机构专业人员师资培训班”,完成第3期和第4期地市级及以上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参加的“全国精神卫生政策培训班”。

5.支持地方“心理援助热线”建设工作,促进热线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组建卫生部心理援助热线专家组,提供专业指导;向第一批申请试点的15个城市提供技术支持,包括提供心理援助热线技术和管理手册,举办骨干人员技术培训班,开展接线员技术督导等。

6.做好心理卫生的重点工作。组织人员制定、“健康上网指导”,向社会大力宣传健康使用网络的方法,预防网络成瘾。抓好北京西城区、上海虹口区、浙江杭州和宁波、广东*心理危机干预试点工作,研究探讨开展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指导的方法和内容。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心理治疗师职业资格制度的建设工作。抓好灾后心理援助合作项目的实施工作。

(二)伤害预防控制

1.加强伤害信息管理,提高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利用能力。利用有关调查资料,分析掌握我国伤害流行变化趋势,提出预防控制对策;加强医院伤害监测系统管理,提高质量。

2.探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伤害预防控制的工作内容,完善绩效考核相关要求。对11个伤害干预试点3年工作进行评估。制定分人群分伤害类别的干预指导手册。

3.推动将伤害预防控制指标纳入建设健康城市(区、镇)指标体系,促进地方政府开展伤害预防控制工作。抓好国际合作项目实施工作,配合有关部门争取将儿童伤害预防控制工作纳入下一个国家儿童发展十年纲要。

4.加强伤害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开展伤害干预人员技术能力培训。

十一、爱国卫生重点工作

(一)两大重要活动

围绕爱国卫生月和建国60周年庆祝活动,组织各地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充分展示爱国卫生运动成果。

1.确立主题。

2.全国动员。

3.大力宣传。

(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镇)卫生工作

1.按照《国家卫生城市(区)标准》、《国家卫生镇(县城)标准》及考核命名和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卫生创建评审,抽查、复核。

2.对2009年以前申报的城市,使用原办法。

3.充实国家卫生城市(区)评审专家库,并加强对专家的培训,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评审工作。

4.举办国家卫生城市(县城、镇)经验交流会议,总结交流经验,扩大影响。

(三)建设健康城市(镇)活动

1.印发建设健康城市教材。

2.组建健康城市专家库。

3.加强培训工作。

4.通过举办建设健康城市(镇)经验研讨会、现场会等形式,总结经验,推广其好的做法。

5.完成健康城市标准体系和评估体系。

6.与WHO合作,开展建设健康市场试点工作。

(四)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1.加强病媒防制指导工作。

2.研究制定病媒生物防制有关标准。

3.编印病媒生物防制系列丛书。

4.举办相关培训班、经验交流会议。

5.加快病媒生物防制法制化建设进程。

(五)加强爱国卫生指导、督导和培训

1.组织人员编写爱国卫生工作培训教材。

2.加强爱卫办工作人员培训,提高其政策和业务水平。

十二、农村改水改厕工作

(一)2009年农村改厕重点工作

1.加强评价与规划工作

(1)开展改厕进程评估

--全面评估各地推进实现“*”规划和“千年发展目标”农村改厕目标的政策落实和实施情况,总结工作成绩和经验;

--查找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制定改进工作的政策、措施,推动实现“*”规划和“千年发展目标”农村改厕目标,促进农村改厕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确定农村改厕分省逐年规划任务

--2008-2010年全国要完成2055万户改厕任务,占全国总农户的8.1%。

(3)按照规划指导项目、项目带动全局的原则,着手制定农村改水改厕“十二五”规划目标和2010-2020全国农村饮水卫生与环境卫生行动计划。

2.规范管理工作,提高技术标准

(1)研究制定农村改厕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

(2)组织农村改厕综合管理骨干培训。

(3)参与修订农村户厕卫生标准和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着手编制农村公厕卫生标准。

3.实施农村改水改厕项目

(1)2008年度中央财政安排农村改厕专项资金。

(2)工作要求

--2009年2月底前上报管理方案、技术方案及项目任务到村一级分配计划。

--合理选择确定建造无害化卫生厕所的类型与实施技术。

--经省级财政和有关部门同意,对厕具及物资采购采取灵活措施,为基层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全程开展监督监测,计划变动通过季度报表体现。

(3)及时通报各省进度,年底开展项目验收。

4.进行政策研究和试点工作

(1)探讨建立稳定增长的投资、筹资机制。

(2)开展农村改厕可持续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二)2009年农村饮水水质监测重点工作

1.利用2008年度农村改水改厕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饮水水质监测工作

--对全国30个省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0000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已建成集中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监测,其中,优先监测已查明农村防病改水地区范围内的已建(包括新、改、扩建)集中式农村饮水工程。

--明确责任,避免人员频繁更换

2.面上水质监测工作不停止,应有组织地开展。

3.制定农村饮水卫生监测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职能,完善工作机制。

4.举办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培训,支持对重点地区的评价工作,推广成功模式经验。

上一篇:商务采购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集中采购重点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