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医疗市场前景范文

时间:2023-12-06 22:57:52

人工智能医疗市场前景

人工智能医疗市场前景篇1

只需要看一下市场上的养生书籍有多火爆,就可以知道人们对健康养身的关注达到了何种程度。在这种重视之下,健康软件、健康硬件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应用场景,也因此使人们的家居生活变得更加智能。

环境、医疗、理疗:3大智能健康形式

在家庭健康的需求和商机刺激下,很多家居产品多了健康监测功能,很多医疗监测产品有了智能属性。目前已有的智能家居产品大致可以分为环境健康、医疗健康、放松理疗3大类。

室内环境是人们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空气和水是最被关注的两大领域。长时间暴露在有污染的室内空气环境中,污染物对人体的累积危害非常严重。室内空气污染物来源广泛、种类繁多,颗粒物、化学污染物、微生物污染物等各种污染物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根据空气检测仪的检测结果值,可以判断室内各项污染物质的浓度,并进行有针对的防控措施。除污染物外,湿度、温度也是跟健康相关的空气指标。空气果、Nest温控器都是此类装置,空气果能够为用户提供智能空气检测,支持湿度、温度、二氧化碳、PM2.5等数据的检测和提醒。智能温控装置Nest 可以通过记录用户的室内温度数据,智能识别用户习惯,并将室温调整到最舒适的状态;防止饮用水污染也是家居健康的一大重要课题。饮用水中的致病病菌或有毒、有害的物质都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引起污染的原因包括水源污染、管网污染、二次供水污染等各种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人类80%的疾病与生活饮用水不安全有关。而随着人们对于“饮水安全”的高度重视,净水器也将变得越来越畅销,也变得越来越智能化。

家居医疗产品在数字医疗、智慧医疗的背景下也开始了智能化进程。不同于上一类别对室内环境的监测,这一类别主要是对人体的健康监测。体重、体温、血压、血糖、脉搏、心率等各种人体健康参数的监测都由传统的检测仪变成了智能检测仪。智能体温计、体重仪、血压计、睡眠心率检测仪市场上这类产品数不胜数,借助智慧医疗,患者每天在家里就可以自己做体检。借助传感器、物联网技术,医疗产品采集的健康数据可以实时传医院,一旦发现数据异常,医生可通过可视化设备立即进行干预并及时处理。除了健康监测,家居智能医疗健康还包括康复治疗、看护监护、临终关怀等各种场景的应用。

放松理疗是家居健康领域的又一类产品,利用微弱的外部物理刺激引发人体的生理反应,进而通过这些反应影响人体的功能,使人体舒缓放松,如葱油饼手法的SPA,更多的是应用在慢性疾病的恢复和治疗。

实用、精准、价格:走进寻常百姓家的阻碍

尽管前景看好,需求看涨,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智能家居健康类产品与大众需求对接并不顺畅。产品与需求之间的错位直接导致了市场繁荣的压抑,始终有一层隔膜在阻碍,商家点不燃用户的兴趣点,用户不认可商家的产品。

刚需?强需求未刚需。健康是刚需,健康产品并不都是刚需,甚至离强需求都很远,可以满足用户的一部分需求,却无法提供进一步的帮助,结果往往导致用户望而却步。在很多移动医疗或是智慧医疗的论坛上,一些创业者也包括部分在这一行业浸淫已久的“专家”,他们信誓旦旦地说着自己的这一产品将解决百万甚至千万人的健康隐患,语气坚定、眼神坚毅,却总还缺乏一些信服力。其实所做的多半是智能体重仪、体温计等一些入门较低的健康类设备,主要工作是帮你记录一下相关的生理指标,仅此而已。与此同时,也能听到一些冷静的声音,他们规规矩矩地将业务范围限定在了慢病管理领域,目标客户也就自然而然地限定在了心脏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而这些患者对家用医疗器械才有着真正的刚需。

实用?实际并不好用。没有精准地把握住用户的需求,也就不会有多大的实用价值。现在很多宣称智能的家用医疗健康类产品多半只能做一些数据记录功能,最多给出一些众所周知不痛不痒的建议,并将相关信息发送给关联的家人手机上,对于数据的挖掘和数据的分析都还远远不够。这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是缺乏专业的医生资源和完善的数据模型对采集到的用户信息进行量化分析和匹配。而对于监测家居空气环境的设备,除了简单的监测功能却不会起到根本性的净化空气的作用,就算是简单的监测功能也很容易在现有的空气净化设备上集成,与其它家庭设备之间的互通互联功能也没有任何技术上的障碍。

精准?医生并不推荐。这一因素主要是针对家居医疗产品而言的,在智慧医疗中,非常尴尬的一点是职业医师和专业医院并不认可智能产品的数据,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数字医疗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并不成熟,家用消费级医疗器械的数据精准度还完全达不到临床使用的要求。早前央视新闻播出“指尖上的医疗”,结论是“可穿戴医疗设备数据只能当参考”,虽然只点名了可穿戴医疗设备,其实很多家用设备同样摆脱不了数据不可靠的窘境。之前在某厂商展会上看到一款无创血糖仪,问及精确度,表示产品定位于家用健康设备,非医疗器械,可见在测量精确度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价格?勉强能接受。贵和性价比是某一产品被市场大规模认可之前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单从售价方面来看,智能健康设备的价格要远高于传统健康产品,传统体温计和智能体温计的价格相差不止10倍,而后者却并不能同等地提供接近十倍的价值和便利,消费者当然不会买账了。即便有类似小米的魄力将产品定价为79元,消费者就算买回来也会很快把它像垃圾一样丢在一旁:因为健康无小事,将就不得。

家庭医疗健康该从何处着手?

人工智能医疗市场前景篇2

人工智能医疗是否能改变百姓的就医习惯?人工智能概念自诞生以来,至少经历了两个关键时间节点,一个是上世纪70年代,《西部世界》、《星球大战》等一系列经典科幻影片把机器人概念带到了普通大众的身边。而另一个节点就是被业内视为元年的2016年,从阿尔法狗战胜人类到随处可见的AI标签,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关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不断站上新的台阶。

10月11日,百度医疗在北京召开了“百度医疗大脑”会,对人工智能和医疗行业而言,这无疑是个双重利好。

人工智能技术让用户与服务无缝衔接

中国医疗产业长期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优质医疗资源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大量的三、四线城市病人跋山涉水蜂拥至省城乃至北京就医,使一些知名医院在接待能力上不堪重负,出现挂号难的问题。为了改善医患之间的资源分配困局,百度医疗运用自身的技术和平台优势,为患者就医提供了高效的解决方案,实现了以手段提升医疗核心资源运营效率。

在此基础上,人工智能的应用从技术层面上进一步推动了医疗资源优化配置进程,为改善医疗服务生态提供多元化选择。百度医疗大脑既可以帮助患者在就医前实现科学又可靠的自诊,同时也具备辅助基层全科医生(包括社区医生与村医等)日常诊疗的能力,在迈入实用化、商业化阶段后,这个机器助手会极大地提升医生的工作能力与效率。在百度开放云天算、天像、天工三大智能平台的助力下,百度医疗在打造顶级医院、药品流通商、基层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多方共赢格局上更具优势。

百度总裁张亚勤在致辞中表示,百度的人工智能技术要内化于应用,更要服务于生活。事实上,人工智能概念由来已久,但是在与用户实际应用的融合上始终有所偏离。百度大脑的出现让人工智能具备了与各行业深度切入的可能,围绕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场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进一步实现用户与服务的无缝衔接,这也正是百度医疗大脑的意义所在。

百度医疗实现“智能+医疗”的跨界创新

从最初提供医疗相关的搜索,到联手知名医院推出挂号预约服务,再到病情与医疗资源的咨询和接入越来越多的服务,百度医疗自成立以来就不断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内创新布局。

对此,百度医疗事业部总经理李政用三个阶段来概括百度医疗的发展战略。

第一个阶段是打通医患不对等信息通道,即“连接人与信息”。第二个阶段是打通与优化领域资源与服务,即“连接人与服务”。第三个阶段是基于万物互联条件下的人工智能,即“连接人与智能”。借助于在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的扎实储备,百度医疗试图率先实现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提前布局。

百度医疗大脑的面世把百度医疗的发展战略全面推向了新的台阶,开启了“智能+医疗”的全新服务模式。人工智能助力下的百度医疗不仅可以为患者、医生和平台创造更多新价值,同时也能推动“智能+医疗”平台朝着移动化、聚合化、个性化和服务化演进。

通过创新科技有效帮助医疗行业升级、让亿万患者受益,这是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发展方向。依托百度医疗大脑平台,在构建互联网医疗生态以及在突破“智能+医疗”的跨界创新方面,百度医疗已经抢先占据先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让未来中国医疗产业的转型升级充满了想象空间,在这场变革中,百度医疗大脑平台的价值必将大放异彩。

2015年是互联网医疗迅猛发展的一年。自从年初“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被提出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以来,国家大力倡导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

医疗作为人民生活的重中之重,看病难、看病贵、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匀等问题一直存在。百度作为互联网公司的领军者,在中国就医环境亟须改善的大背景下,为了促进人民平等就医,推动中国医疗事业健康发展,开始在互联网医疗广泛布局,进一步加速转型“连接人与服务”。

“百度医生”打造互联网医疗的闭环服务

在今年年初,百度推出“百度医生”APP,标志着进军互联网医疗。百度医生致力于让用户能快速找到身边的好医生,打造国内首个医患双选平台。用户可以在这个APP上预约挂号,完成诊疗后可以对医生进行评价,逐渐形成“找医生、约医生、评医生”的闭环服务新模式。

百度医生的覆盖范围从最开始的粤、闽、赣、鄂、陕、皖6省也已经扩大到了如今的29个省市。其中包含304个城市,4000多家医院,共19余万医生入驻在此,方便患者能真正最快速度预约到身边的医生。

在百度医生智能导诊的基础上,研发人员还根据用户的使用体验,将已经成熟的百度语音智能识别技术运用到百度医生APP中,使得用户通过语音录入便可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方便老人与儿童。

除自身医疗产品的发展外,百度还与业内各方展开合作,共建医疗大数据,打造互联网医疗的闭环服务。

多线合作

连接人与医疗服务

百度在1月与北京301医院达成战略合作,开始与传统医疗机构融合。接下来,与上海华山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三甲医院的合作让百度不断丰富医院资源,构建了智慧化的医疗平台。同时,百度还为医院专门开设了科室直达号助力医院信息化转型。作为世界领先的互联网公司,百度在医院层面的布局使得国内顶级的医疗资源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整合,而双方的技术融合能够提高医院整体的服务质量与效率,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百度还与健康之路达成合作,连接线上资源与线下服务。紧接着投资了医护网,并且相继与就医160、贵州朗玛信息、天津医指通等服务平台合作。与这些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合作,整合了大量的优质资源,大幅提升了百度在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医疗服务支付、医疗大数据、个人医疗消费信贷等领域的服务能力。百度医疗与各平台共同探索医疗健康管理服务的同时,逐渐丰富医患双选平台,为更广泛的患者提供高效、便捷的对接,让医患匹配更加准确。

除此之外,百度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中所具备的大数据、云计算、入口流量等优势,也得到了政府的认可与支持,从而促成了百度与政府的紧密合作。

在2015年百度连下三城,相继与贵州省政府、天津市政府、深圳市卫计委达成战略共识。与政府的合作能够连接官方的医疗资源,打破了行政和区域内的壁垒,助推当地医疗领域的一体化,打造区域内的优质医疗服务,从而提升当地居民就医的便捷性。百度先于其他企业打造与政府合作的样板间,将快速推进百度在移动医疗领域的布局,强化互联网医疗的闭环服务能力。这既是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很多用户的需求所在。

对于百度来说,这些举动将促使其进一步强化其在医疗领域“索引真实世界”的战略布局,而这一布局,也是百度作为世界领先的互联网公司的社会责任。

人工智能医疗市场前景篇3

本期的智能内参来自中国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的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白皮书,对基础支撑、数据服务、融合应用等三层生态进行了精准的层次化分析,并从投融资角度出发,总结并归纳出十大爆发点,推举出最具投资价值的十大领域的大数据企业100家。

一:产业生态概览

大数据相关政策陆续出台,细分领域应用成关键

2016年以来,针对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紧密出台,涉及产业转型、政府治理、科技攻关、产业扶持和安全保障等多个方面,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从这些意见和方案可以看出,大数据政策规划正逐渐向各大行业和细分应用领域延伸,大数据产业大踏步进入应用时代。

中国大数据产业持续增长,国内业务占主导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智慧城市、数字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转型升级等概念持续引领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加速技术革新和应用拓展。

2017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3820.4亿元,预计2020年产业规模将突破8000亿元。

各地政府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加快设立大数据产业园

联盟年度的企业调研显示,受访企业的营收额多集中于1000-2000万元和1-2亿元这两个量级。

进一步分析发现,1000-2000万元这一区间的企业多为成立3-5年的小型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很多尚处于持续开发迭代中,其在细分领域的目标非常专注;1-2亿元这一区间的企业则大多成立了10年以上,他们的产品体系已经相对成熟,在细分领域也塑造了一定的品牌和影响力。

基于这一双峰的分布形态,可以将大数据企业的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营收额1000万-2000万元以下的大数据企业应该更关注生存和产品的迭代,2000万-1亿元这一区间的企业则更应该关注通过高度专注的产品来打造品牌,2亿元营收以上的企业则应更多关注大规模的市场开拓。

此外,问卷调研显示,大数据企业非常注重研发,研发人员比例的均值不低于60%。此外,这些企业的市场多在国内,且集中于华北、华东和华南三大地区。

数据源、基础设施、软硬件产品和应用的热点布局

基于问卷统计结果,与大数据相关的数据源、基础设施、软硬件产品和应用的热点布局情况如上图所示。其中红色表示热度高,绿色表示热度低。

数据源和基础设施

企业的数据源多来自企业本身、互联网和政府,数据流通的热点集中在标准化和开放共享,基础设施的热点则在于云计算和数据中心建设。

软硬件产品

硬件产品的热点集中在超融合一体机、存储和网络设备,基础软件的热点集中于前端的采集、清洗和大数据平台,应用软件则集中于数据可视化及与其相关的商业智能。

应用

企业端最主要的应用在于风险控制,行业端的应用则以服务业为主,热点相对集中于互联网、政务、金融和交通等领域。

中国大数据人才培养成为焦点

目前,中国大数据领域人才学历层次主要以本科为主,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占比合计89%,整个行业呈高学历化。

从人才的主要学科来源看,计算机类、统计类和数学学科占比最大,显示出大数据人才培养中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统计学和数学基础的综合性要求。这种相对综合的要求,导致大数据人才培养的难度较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程设置的要求也较高。

中国大数据人才储备排前三位的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和深圳。这些城市丰富的大数据人才储备与其高等教育水平密切相关。

从2016年开始,国家为应对大数据人才市场缺口,创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本科专业。截止2018年,审批通过设置该专业的学校数量从2016年的3所增长到248所,扩张了近83倍。“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完整,涉及数学、统计和计算机等多个方面,满足了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大数据产业链

数据服务、基础支撑和融合应用相互交融,协力构建了完整的大数据产业链。

基础支撑层是整个大数据产业的引擎与核心,它涵盖了网络、存储和计算等硬件基础设施,资源管理平台、以及各类与数据采集、预处理、分析和展示相关的方法和工具。

从数据流动的角度来看,除去硬件设施和资源管理平台,大数据架构可以理解为:前端的数据采集、中端的流处理、批处理、即时查询和数据挖掘等服务,以及末端的数据可视化服务。

在基础支撑层之上,融合应用层包含了与政务、工业、农业、金融、交通和电信等行业紧密相关的应用软件和整体解决方案。

数据服务层,则是围绕各类应用和市场需求,提供辅助性的服务,包括数据交易、数据资产管理、数据采集加工分析、数据安全等。

大数据产业生态地图

二:十大爆发点

1、工业企业上云引爆工业APP市场

2017年以来,伴随着工业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工业企业上云和工业APP开发成为热点词汇。我国工业领域的云化水平较低,在上云企业数量的广度和企业在云端部署的深度两个维度上都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工业企业上云处于爆发前期。

未来,随着国家上云政策的细化和分解(如目标分解、实施路径、考核标准、应用场景和财政支持方式等),以及各地政府对工业企业上云策略(如企业上云评估、诊断和实施路径等)的落地,对工业数据的分析需求会快速上升,引爆各类工业APP应用的开发,诸如设备设施预测性维护、工业生产流程优化、生产过程可视化和供应链优化等工业应用。

2、前端智能将广泛应用在城市安防和设备设施监测维护领域

相比于云计算技术架构,应用前端智能技术(将经过数据分析验证的算法和模型固化到前端高性能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可以有效地削减数据传输过程中的网络带宽消耗,降低前端设备自身功耗,提升数据分析效率和系统整体的智能化水平。

现阶段的前端智能面临三大挑战:模型参数多、实时性要求高、运算能力弱。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软件和硬件方面同时下功夫,对企业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

未来,随着中国新一轮的智慧城市和工业互联网建设的持续推进,市场对智能终端和传感器的需求将会拉动前端智能市场的进一步增长,其中城市安防、交通和设备设施监测维护将成为增长重点。

3、智能投顾开辟金融市场新蓝海

新兴的智能投顾公司在国外发展迅速,主流财富管理领域已经认可智能投顾并积极投入其中。目前,国内的一些公司也推出了类似的产品(如投米RA、积木盒子、嘉实基金和弥财等),但整体而言仍然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

国内的智能投顾业务将推动投资理财走向普惠化,改变财富管理市场格局,开辟中国金融市场新蓝海,未来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4、网络营销向线下渗透,场景营销成破局利器

营销大数据的本质是,通过把握企业或个人的特征,挖掘识别其需求,并据此将正确的产品和服务推送给有需求的客户,并从中收取费用,最终达成三赢的效果。

在用户注意力资源开发已经饱和的现状下,传统网络营销业务增长乏力。基于线下场景的营销,提供了破局制胜的突破口。

线下场景数据由于自带精准性的特征,当前已成为营销大数据企业关注的重点。常用的线下场景则包括各大商场、汽车4S店、滑雪场、机场和高铁站等。

5、“数据铁笼”开启政务监管新市场

“数据铁笼”通过应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行政权力的运行开展全面而高效的监督。

数据铁笼的建设,首要的是树立开放共享的思想理念,规范权力体系。在此基础上,搭建融合跨界的大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融合分析,支撑权力运行流程的再造和优化,实现精准有效的权利监管。

典型的数据铁笼细分应用场景包括:酒驾治理流程化、交通建设工程项目流程化、道路运输管理流程化、纪委监督数据化、公检法案件审判精准化等。

6、BD+ABI引爆多元化健康医疗应用市场

人工智能+健康医疗大数据

健康语音交互、计算机视觉、认知计算等技术蓬勃发展,助推医疗领域的快速突破。

通过人工智能的手段,医生诊疗、患者自诊的效率可以大幅提升。具体的应用场景包括:语音录入病历、医疗影像智能识别、辅助诊疗/癌症诊断、医疗机器人、个人健康大数据的智能分析等。

物联网+健康医疗大数据

物联网技术的出现,能够帮助医院实现对医疗对象(如医生、护士、病人、设备、物资和药物等)的智能化感知和处理,支持医院内部医疗信息、设备信息、药品信息、人员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等功能。

在医疗物联网领域的两个重点应用:医疗服务,主要是以患者服务为中心的护理、后勤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控制,以医院人财物为中心的保障和行政业务管理。

区块链+健康医疗大数据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互联网数据库技术,其特点是去中心化、公开透明,让每个人均可参与数据库记录,因此又称为分布式账本技术。

首先,各类互联医疗设备和数据安全的需要,使得区块链技术及相关安全基础设施,成为实现数字医疗工作流程和高级医疗互操作性的基础。其次,区块链能够统一不同的数据集,打破那些让机器学习算法难以访问的数据“竖井”,为机器学习提供执行高级分析所需的标准化、全面化、高完整化的数据集。

7、大数据思维开启态势感知市场

当下,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安全威胁和安全风险,仅靠防火墙、入侵检测、防病毒、访问控制等单一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网络安全需求,而“基于大数据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由于可以综合各方面因素,动态展示网络安全现状,并适时地给出预测和预警提示,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大数据技术特有的海量存储和并行计算等特点,为大规模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技术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借助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态势感知可以对网络安全状态进行评估,感知网络异常事件和漏洞,并进行整体安全态势预测。

8、数据交易线上化开辟企业数据合作新渠道

当前,各地政府在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时,都格外重视“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加速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考虑到中国80%以上的数据资源掌握在各级政府手里,政府数据的开放共享和开发应用已经成为建设重点。然而,由于数据商品价值的特殊性(易被复制、易被侵权、数据隐私和安全缺乏保障、数据价值具有不确定性),数据交易的建设和运营面临一些现实困境。

未来,随着线上交易机制的完善,确权、安全和定价等问题的解决,将促使线上的交易平台成为数据需求方和供给方对接的新渠道,海量的线下数据合作将逐步向线上迁移,加速数据的流通和应用,拓展企业间数据合作的新渠道。

9、数据跨界集聚构筑寡头生态新蓝图

数据开放推动社会治理的变革,实现了治理主体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治理模式从政府管理走向市场化的多元合作模式。

共享经济通过数据开放共享和平台建设,推动了社会治理的变革,促成了治理系统向法治、协商和自治的转变,有效弥补了政府监管的短板,开放了数据红利,激活了市场创新,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

目前,我国共享经济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交通出行、房屋住宿、知识技能、生活服务、医疗服务和二手交易等。虽然共享经济发展迅速,渗透领域日渐拓展,但该体系下仍存在信用机制不健全、监管缺失、严重依赖补贴等行业乱象。

2016年以来,共享经济的市场竞争格局逐渐清晰,逐步由单个平台走向寡头竞争和生态化发展的趋势明显。

一方面,共享企业持续洗牌,以共享单车市场为例,处于市场尾端、运营能力差的企业相继倒闭,而巨头的加入使得共享单车行业梯形分队明显;

另一方面,共享经济正逐步走向生态化,诸多细分市场都传来单个共享平台被互联网巨头投资或收购的消息,加速了跨界的数据集聚。

10、在线职业培训弥合复合型大数据人才缺口

大数据人才需要具有跨领域的知识架构,既需要懂IT技术和统计知识,又要懂实际的应用场景业务。赛迪顾问预计,2018年中国大数据领域的复合型人才缺口约为160万。面对复合型人才的这种巨大缺口,仅靠传统的高校教育难以快速满足市场需求。

在此背景下,在线职业培训成为填补大数据领域复合型人才缺口的有效途径,其灵活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可以有效应对市场的动态变化。

而在各类在线职业培训课程中,以考证类培训最受欢迎,主要是考证类课程的授课目的明确,课后通过考试拿到国家承认的相关资格证书有利于帮助其在职场上升职、加薪。

三:价值投资百强榜

依据自行设定的评判指标体系,从企业估值/市值、营收状况、创新投入、专利数量、产品竞争力、企业发展潜力、领导层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评比。赛迪智库评选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前100家企业。

大数据企业投资价值百强榜单

分析显示,一部分大数据企业源自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互联网业和传统产业,通常企业规模较大。这些企业本身集聚了海量的数据资源,其所涉及的市场面广,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实际运营中,这些企业积极打造资源集聚的平台生态,多采用横向扩展的策略,通过投资、并购等手段加速在大数据领域的发展。

另外,很大一部分大数据企业属于成立不足10年的中小企业,它们专注于大数据某一细分领域,深耕产品和服务,实施纵深发展策略,通过数据累积和技术迭代,逐渐塑造了细分领域内的品牌和竞争优势。这些企业通常通过资本化手段做强,且多与互联网巨头签署战略合作,通过平台战略获取市场份额。

大数据融资热度持续,但投资趋于理性

在中国大数据投融资市场中,2017年的总投资额要少于2016年,但是投资事件发生的数量高于2016年,即投资强度降低,投资热情持续增长,投资市场依旧火爆,但投资者更加理性。

2017年国内大数据投资市场中行业应用层的投资事件高达257笔,占总投融资事件79.32%,投资额高达387.72亿元,占总投资额的73.30%。

从投资市场整体来看,随着大数据在行业应用价值体现不断增加,大数据行业应用企业获得的投融资更多,中国大数据投资主要集中在应用层,而基于数据采集、清晰、预处理、存储、数据安全解决方案等基础服务层的投资占比较小。

大数据投融资市场在应用层的主要投资领域为技术应用和行业应用。

在2017年中国大数据投融资市场,在行业投资领域发生的投资事件数为175件,总投资额为288.81亿元;

在技术投资领域发生的投资事件数为82件,投资总额为98.91亿元。预计未来的大数据投融资市场,仍将以应用为主要投资方向,而行业应用投资仍然占据主力地位,且单笔投资强度仍高于技术应用投资。

在2017年技术应用领域投资市场中,精准营销领域发生的投资事件占比最大,其次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从总投资额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的投资占比最大,其次为精准营销、数据运营与智能分析。

在2017年行业应用领域的投资市场中,物流行业发生的投资事件占比最大,其次为汽车行业、金融行业;从总投资额角度来看,金融行业的投资占比最大,其次为医疗行业、汽车行业。

北京和上海是大数据融资最活跃的两大城市

从2017年中国发生融资的公司注册地进行分析,北京无论是在融资事件数,还是融资总额都占据首位,且均达到50%左右;其中北上广深四个城市发生的融资事件数占比达到74.82%,融资额占比更是高达85.38%;除此外,长三角经济区,如苏州、南京、无锡等城市,大数据融资发生较多。

从投融资市场看大数据区域活力,京津和长三角成为大数据市场最具活力的区域,其次是以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和以成都为中心的川渝贵。投融资市场的活跃不仅代表了资本市场对其的认可,更预示了该区域大数据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人工智能医疗市场前景篇4

医疗物联网覆盖从临床到管理、后勤等多个系统和管理平台,要建设这样一个涉及医疗服务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平台,首先需要实现有线网、物联网和无线网之间网络融合,才能实现医疗数据和应用的整合,让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实现智能医疗。在医疗领域,因为对网络的稳定可靠性、抗干扰性、可扩展性需求更高,因此一个灵活可靠的网络基础架构平台非常关键。

网件推首款医疗物联网统一基础架构平台

作为专业的企业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NETGEAR近日宣布全球首款医疗物联网统一基础架构平台,实现了医院有线网、无线网和RFID物联网之间的整合,并与医疗物联网应用软件系统集成和融合,让医院在物联网背景下实施“全过程、全对象和全空间”的简约数字医疗。

该医疗物联网基础架构的核心是物联网无线接入点AP WNDAP380R、智能物联网无线控制器AC WC7520/WC9500。通过WNDAP380R,实现对医疗对象(包括人员、设备、器械、信息等)智能采集信息的全面感知;而智能物联网无线控制器AC则能集中管理所有物联网AP,实现前端感知信息和后端应用系统之间集成、信息交互,对所有终端和标签的统一集中管理。

在会上,网件中国区技术总监杨子江表示,为了实现医疗对象智能采集信息的全面感知和医疗信息的集成互联与传输, NETGEAR创新性的在整合了IEEE 802.11 a/b/g/n Wi-Fi无线和ISO/IEC 18000 RFID标准。例如WNDAP380R可以接收所有RFID设备如输液呼叫按钮、生命体征传感器等发出的信息,也可以接受Wi-Fi移动终端返回的信息;智能物联网无线控制器AC 产品能实现Wi-Fi 和RFID模块的集中统一配置管理。

目前医疗物联网的AC产品有适用中小规模的WC7520,可以可管理150个AP和450个RFID阅读器;而WC9500面对大中型医疗机构,支持15000个以上Wi-Fi终端用户或1500个物联网AP。

网件亚洲区董事总经理Simon Tsang表示,在用户最为关心的安全方面,无线控制器通过MAC地址过滤、WAPI认证、非法AP检测和阻止、RF攻击识别和防御等手段,保障用户数据安全。

网件携医惠科技力助智能医疗落地

为了更好的实现智能医疗的落地应用,网件与国内领先的医疗物联网应用提供商-医惠科技公司展开了紧密合作。基于该平台,医院能实现RFID感应器与无线/有线网络的整合、智能信息的接收处理,搭载医惠科技推出移动护理系统、移动门诊输液系统、中心供应室质量追溯系统和RFID设备定位管理系统等丰富的医疗应用,助力医院为病人提供稳定可靠的健康医疗服务。

在网件的医疗物联网平台上,医惠科技展开了“863数字化医疗医院示范工程”项目,基于其对国内医疗业务流程及用户需求的理解,医惠科技推出了国内领先的移动医疗、远程医疗解决方案,为大中型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全过程、全对象和全空间”管理信息平台。例如在无锡市中医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广州总医院等知名的大型医院都搭建了医疗物联网平台,实现了智能医疗服务。

医惠科技集团总裁章笠中还表示,双方的合作也延伸到了家庭数字医疗领域,相应产品已经在开发之中,在条件成熟之后将会尽快上市。

人工智能医疗市场前景篇5

关键词:智慧医疗 技术架构 标准体系 国家政策

医疗健康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市医疗资源分配机制不合理,政策性投资和引导方式较弱,医风医德、医患关系问题越来越复杂,医疗体系中结构性矛盾日趋突出,现有医疗模式迫切需要改革。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智慧医疗系统,实现医疗信息共享,改善医疗现状等热议和呼声越来越高,反映出人们对现行医疗体系改革强烈期盼和推行改革的紧迫性。如何建立一个协同合作的智慧的医疗体系,以提供更好的健康管理服务,实现卫生保健资源的公平分配,关系着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

1 智慧医疗的基本概念

截至目前,“智慧医疗”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和定义,早在1924年,就有人提出远程医疗的概念。一般认为,“智慧医疗”是通过打造个人健康档案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1]还有学者将“智慧医疗”定义为:运用新一代传感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等,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将与医疗卫生建设相关的物理、信息、社会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并智能地响应智慧医疗卫生生态圈内的需求。[2]在不久的将来,医疗行业将融入更多人工智慧和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推动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在中国新医改的大背景下,智慧医疗正在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3]

2 智慧医疗的技术架构与标准体系

2.1 智慧医疗的技术架构 当前广受认同的是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医疗技术体系架构。其中,应用层根据医疗健康监测业务场景分为急救、慢病、院内诊前及个人健康业务。网络层包括有线网络(xDSL和xPON等)和无线网络(2G、3G、4G、LTE和WLAN等)。网关在网络层与感知延伸层之间进行数据存储和协议转换,并通过接入网发送,对业务终端具有控制管理能力。终端及感知延伸层是为医疗健康监测业务提供硬件保证的各类传感器终端。感知延伸层网络有线方式可支持以太网、RS-232、RS-485和G.hn等;无线方式可支持WiFi、ZigBee、RFID、Bluetooth和

IrDA等。[4]

2.2 智慧医疗的标准体系 智慧医疗的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领域广泛。感知层标准组织主要有美国电器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全球最重要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ZigBee联盟、通用串行总线USB以及Bluetooth中的Health Device Profile协议等;网络层标准组织主要有国际电信联盟ITU、欧盟官方通信标准化组织ETSI、全球性贸易协会GSMA、3GPP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等;应用层标准组织主要有IEEE、HL7、DICOM、ISO和卫生部行业标准等。

3 智慧医疗的实践现状与政策

3.1 我国智慧医疗的实践现状 我国卫生部按照统筹规划、顶层设计、互联互通的思路,在上海、广东、福建和浙江等省进行了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试点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全国各地也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情况的卫生信息化工作方式,例如厦门市卫生局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信息平台实现了居民健康档案和相关卫生信息资源的共享。

3.2 我国智慧医疗发展的相关政策 目前,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规划大力支持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资源整合,医疗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5]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整合。《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要求推进医疗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社会化服务,并积极推进医药卫生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4 智慧医疗发展面临的问题

4.1 政府法律保障问题 智慧医疗的实施涉及个人健康信息,也涉及了医师的职责和个人信息。如何保证人们在享受医疗健康服务的同时,保证相关者自身隐私安全,是政府法律需要解决的问题。[6]

4.2 关键技术突破问题 智慧医疗技术研究范畴中涉及医疗感知、异构网络互通、信息融合、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等,研发环节中突破这些关键技术具有一定的难度。

4.3 商业模式和产业链问题 智慧医疗的产业链较为复杂,现有的商业模式五花八门,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而新的服务模式的创新将会带来利益调整和重新分配的问题。

4.4 标准化问题 智慧医疗涉及传感网、通信网、健康信息处理、医疗终端和应用等多个环节,各个环节都有大量的标准化工作需要开展,而且不同医疗机构、不同研发机构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的积极性不高,原有信息系统及终端之间形成孤岛,更增加了标准化的工作难度。

4.5 服务质量和运营问题 随着智慧医疗应用与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如何实现传感网与移动网、互联网的融合并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以及融合后面对数量众多的传感节点如何进行高效的网络维护和故障判断,都对运营商提出了新的挑战。

4.6 医疗知识培训与观念问题 无论是智慧医疗产品的使用还是服务都需要进行知识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智慧医疗普及工作的难度。另外,传统理念中人们对医疗、健康理念认识不够,重治疗轻预防,导致智慧医疗的服务理念难以被接受。

5 智慧医疗发展的建议

5.1 科学的规划 智慧医疗建设是医疗卫生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手段,是一项相当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根据建设智慧城市的总体要求,结合新医改的要求和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智慧医疗建设规划和政策。

5.2 建立一个协同的合作关系的智慧医疗体系 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共同建立一个协同的合作关系的智慧医疗体系。智慧医疗体系需要产业链各方,包括电信运营商、平台提供商、传感器厂商、终端厂商以及用户等需要积极开展合作,不断完善智慧医疗体系。

5.3 合适的服务模式 需要树立市场需求和政策规划导向相结合,服务模式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健康管理与疾病预防为主相结合的思想和服务理念,创建适应于老龄化社会、居家养老、健康保健等多种产品与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模式。构建一系列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健康服务保障系统,开发与之相对应的高效便捷、方便有效、简单可靠、安全舒适、通俗易懂的系列化产品,来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的适应性需求。

5.4 将采集终端作为指挥医疗系统技术的核心和纽

带 实现非医疗机构,家庭成员、特殊人群、个人都可操作的数据、信息采集方式。能够完整、系统、全面地检测出人体内外的各种生理数据,为个人健康保健提供量化管理的可靠依据。通过非接触式各种传感器采集人体异常生理特征参数、曲线、图形,实现个人生理参数存储,与个人标准参数对比,并对病理参数差异的程度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判断提供可靠依据。

5.5 突破关键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需要在研发环节中突破相关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降低成本,推动产品成熟,实现产品规模化。

6 结语

智慧医疗的发展将为人们提供更丰富的医疗资源和更便捷、智能的健康服务,更有效地满足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以及增进健康的迫切需求。智慧医疗能够更好地符合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和健康生活的理念。可以预见,健康和医疗的各个细分领域,从营养、运动、健康管理、疾病诊断、监护、治疗、给药都将全面开启一个智能化的时代,基于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共享和医疗大数据平台的诊断与治疗技术,也将把个性化医疗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于波,史彦斌,孙景海,等.信息化区域协同智慧医疗体系建设[J].中国数字医学,2013(1):98-100.

[2]宫芳芳,孙喜琢,林君,等.我国智慧医疗建设初探[J].现代医院管理,2013,11(2):28-29.

[3]陈秋晓,张莹,姚志刚,等.智慧医院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医院管理论坛,2013,30(3):52-54.

[4]唐雄燕.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医疗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54.

[5]张研,施庆华,杨威,等.河南省息县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的实践与经验[J].医学与社会,2013,26(3):27-29.

人工智能医疗市场前景篇6

“服务”角度成就智慧明天

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事件。而“智慧城市”建设就是为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有力抓手。“智慧城市”顾名思义,就是要智慧地规划和管理城市,智慧地配置城市资源。

从民生的角度考虑,一个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各个环节的服务,同样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服务的依托,尤其是“智慧”的服务。近年来,全国各省市持续努力,在智慧教育、智慧医疗以及智慧交通等行业服务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不言而喻。

目前,各大城市都在积极倡导智慧教育服务,课堂教学的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未来的教学将不会受到区域、时间以及文本的限制,而是智能化的数字互动课堂。近几年,“数字互动教室”、“感知教育”、“电子白板”等新技术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将有力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建设进程。而经过智慧技术改造的校园也将变得更加绿色、环保和“聪明”,未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

智慧医疗服务在智慧城市的服务领域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随着数字技术的推进和物联网的融合,信息化使得社会服务越来越便利,大众梦想中的无障碍医疗服务也将成为现实。在今天的各大智慧城市建设示范点,看病将不会出现以前那种排长龙的中国式场景。相反,挂号服务自助,缴费流程便捷,医疗档案全部电子化……在医疗行业中加入更多的智慧元素,将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推动医疗服务事业的加速发展。尤其是在中国新医改的推动下,建立一套智慧的医疗信息网络平台体系,马上就可以实现安全、便利、优质的诊疗服务,从根本上做到“人人健康,健康人人”。

与智慧教育、智慧医疗一样,智慧交通服务也是“智慧城市”改善民生需求的重要领域。“十二五”以来,交通运输部提出了用信息化引领交通运输现代化的目标,实施交通运输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行业科技体制改革,为加快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和平安交通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物联网技术,无线传感网组网技术,3G、4G远程通信技术等为交通领域带来的改变令人欣喜。信号灯随车流量大小而改变,公交车、出租车、公路客运车等车辆位置实时感知,公交电子站牌的画面随时监控,施工道路的位置一览无余,停车场的空余车位即时通报……智慧交通将全面改变传统交通出行模式和管理模式,通过创建一种泛在、可视、可信的智能交通体系,使得交通的管理方式、服务方式产生了革新性的进步,让人、交通和社会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服务做到位,智慧城市建设才能引发战略投资,并吸引高科技领域的尖端企业入驻,进入良性循环。在推动社会文明和经济生活发展的同时,公民社会保障服务、城市生态、城市基础设施、能源消耗、区域平衡、信息化进程等都不可避免地面临挑战。这将直接有利于整个智慧城市的健康有效运转和持续发展。

新技术带动下的智慧城市产业创新

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智慧城市可以理解为经济发展的新概念。智慧城市建设除了能够促进城市运营管理水平等作用外,还能够直接带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发展,间接推动城市的企业发展。换句话说,也就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智能模式对新技术的需求将衍生出更符合城市的智慧主题,同时催生跨领域的新兴产业。

技术产业的创新是物质、能源、信息、基因等“使用价值”的新发现、再重组与新应用的过程。对于城市经济而言,新型变化将带来新兴市场的产生,但同时也带来挑战。因此,政府将在战略、定位、研发、产品和组织上做出改变和创新以适应这种变化带来的变化。

展望未来,智慧城市产业在政府、企业、市场多方的持续关注和投入下,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共同推动下,将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从国内几大最具智慧城市产业链整合基础的城市经验来看,有着稳固的产业基础才能成为中国智慧城市产业创新的先锋。不久的将来,每一个领域、每一座城市会串联起来,真正实现“智”的共享、“慧”的互利。

人工智能医疗市场前景篇7

温州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商业是这里的关键词,温州商人世界闻名。勤劳耐苦、从商致富,似乎每个温州人都擅长做生意。敢想、敢试、敢为天下先,温州人打造了许多令人惊羡的第一;胆大包天、包地、包海、包岛、包油田……温州人占尽市场先机、屡屡得胜。短短30年,温州以独辟蹊径的行走模式凸显了中国经济的创造性与原创性。

但在欧债危机、人民币升值、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温州制造已走上绝境,温州人究竟要何去何从?新的时代赋予了温州新的契机,也给当代的温州人提出了新的挑战。

智慧城市一同温州这片土地结合就立即迸发出了勃勃生机。智慧温州的建设很快被摆上了议事日程。建设智慧城市的目的,是为了让市民生活得更好,使老百姓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成本合理,社会管理先进,整个社会秩序良好,公共服务质量效率都能够提高。如温州的市民卡集看病、消费、借阅图书、借用公共自行车等功能于一身,就是智慧城市的一个缩影。即将开通的4G网络,也为温州市市民的出行娱乐带来更多的便捷。

这还只是温州智慧城市建设的几个“落脚点”,温州市计划通过4年的努力,初步形成智慧城市基本框架。规划3年投资45亿元,打造“光城市”、“无线城市”,完成200万宽带用户光纤改造;推进4G商用试点;建成智慧环保、智慧交通、智慧医疗、一卡通、智慧城管、智能天网等系统。可以说,一场智慧化的革命正在温州轰轰烈烈上演。

城市可视可感可触摸

我们的城市“智慧”吗?可以这样看――你的汽车会自动避开拥堵路段,选择最便捷最快速的道路;你打开手机就可以看到孩子在学校上课的情况;你坐在家里就有“电子医生”望闻问切;更为重要的是,你将重新有机会拥抱蓝天白云,摆脱灰霾的阴影,因为智慧城市的运行将有效减少碳排放,重塑我们的生活环境。

这些,还仅仅是管中窥豹。在温州规划的智慧城市里,还将采用视觉采集和识别、各类传感器、无线定位系统、条码识别、视觉标签等顶尖技术,构建智能视觉物联网,对城市各类要素进行智能感知、自动数据采集,涵盖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文娱和交通、灯光照明、信息通信等方方面面,让管理者能够进行可视化的城市综合管理。

信息技术支撑未来生活。

4G试点城市的获批,将加快温州市建设“无线城市”、“智慧温州”的步伐。依托高速率的4G网络,电子商务、企业及工业园区信息化、物流信息化平台、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将得以推进。同时,这项新技术还将助推温州市立体化信息网络、云计算中心、应急指挥系统、数字城管系统以及“无线城市”门户网站等项目的建设。一旦以上平台、项目建设完成,智能交通民生工程、社会综治民安工程、智慧旅游、智慧社区、智能医疗等信息化项目工程与项目的推进将得到有力支撑。

“智慧温州的建设包括三个领域:一是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智慧建设与宜居领域;三是智慧管理与服务领域。”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温州打造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让信息智能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基础设施等经济社会领域的应用取得明显进展,同时,使政务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更加高效,公众生活更加便捷,智慧产业保持快速发展。

在《温州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实施方案》里,除了搭建新一代信息网络,使光纤到户率达到50%以上,4G移动通信网络基本建成投入商用等专业的基础性工作之外,最让人浮想联翩的,莫过于智慧建设与宜居领域。

智慧城市建设 数字城管先行

很多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是以数字城管作为落脚点,让城管部门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转变了政府部门工作职能,提高了工作效率。“智慧城管”已经成为温州政府部门为老百姓打造宜居、和谐的智慧城市迈出的第一步。

温州市城管局应用了“智慧城管”信息系统,3个月来共采集有效城管信息4.5万条,群众投诉率逐步下降,大大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效率与效果,并提高了城管部门的执法形象。“智慧城管”让温州市将城市粗放型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变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让城管部门的职能向方便为民的“城市管家”转变。

城市大了,管理难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没有?经过几年的实践,温州已经陆续有一些城市通过信息化实践找到了缓解问题和矛盾的有效手段。

遇到小到路面井盖破损或丢失了、路灯不亮了、城市小广告、道路积水、乱倒垃圾,大到流动商贩、违章建筑、工地扰民等城市管理的顽疾,城管监督员只需拿出一台具有拍照、摄影、GPS定位功能、数据上报功能的“城管通”,将现场拍下,然后迅速将照片传回“数字城管”监督中心。然后,采集的信息会由监督中心受理、立案,由指挥中心根据区域派遣给相关责任单位。相关责任单位接到指挥中心的任务后,就会派人到现场进行处理。处理完毕后,相关责任单位会把处理结果上报,并由监督中心再回传给监督员,由监督员进行最后的核查确认,并再次回复给监督中心结案。这样才算是了结了一桩“案子”。

其实,“智慧城管”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政府全面地分忧解难,因此,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智慧城管”目前已经不仅仅为温州市政府提供核心软件和系统平台,而且能提供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一站式运营外包服务。这样一来,政府可以减少编制、降低人员管理成本和管理风险、减少项目运营成本,并且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使政府卸下包袱、规避一边监督一边执法的矛盾。同时真正让“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理念有了“落点”,这也符合国家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和要求。

“智慧旅游”让生活更美好

去年,温州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不出家门,就可预订温州各条经典线路;游玩时,手机上会收到景区服务信息;景区信息亭内的互动触摸屏上,各类服务信息应有尽有……如今在温州,游客们已经能够体验到便利的“智慧旅游”。游客来到温州,点击智能手机、多媒体互动触屏,就如同打开了一张活地图,旅游咨询、景点概况、地图导航……吃、住、行、游、购能实时获取多种旅游信息。

“智慧旅游”带来了各种便利,在温州景区、酒店等公共服务平台,游客可以享受到多种终端平台提供的旅游信息服务。

中国电信温州分公司2011年3月与温州市旅游局签订了旅游信息化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温州智慧旅游建设。目前,根据旅游信息化解决方案,已在视频监控系统、电子票务、景区智能门禁管理、无线热点覆盖、二维码应用等方面全面合作。温州电信导游助手(分销助手)软件开发广泛应用于温州海外、温州星远、温州国旅等本地大型旅行社;鹿城区4A级景区温州江心屿应用视频监控、电子票务、3D虚拟展示、智能“挥屏”等,初步显现智慧景区雏形;12301温州旅游商务网上线,目的地咨询、营销平台初见端倪。

今年温州电信与温州市旅游局将共同建设智慧旅游数据中心信息交换平台,为旅游行业各个群体的信息化应用提供信息资源、数据资源及决策分析等强大功能性应用;拟合作开发基于无线全球眼业务的天翼看景区软件;并进一步拓展5A级高层次的雁荡山智慧数字景区。

近来,智慧开发与应用在浙江各领域遍地开花,中国电信以智慧城市为切入点,建立了面向智慧政府、智慧民生、智慧产业三大领域,包括十五大主题、三十六项应用的智慧业务规范体系。目前,中国电信浙江公司已经先后与全省各地市签署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以智慧应用为主题,全面接应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快速驶入推进“智慧浙江”建设的轨道中。

手机应用贴近民生

足不出户即可挂号就医,行车中实时掌握前方路况,附近停车场剩余车位数了然于胸……“无线城市智慧温州”手机客户端,可以轻松帮你完成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今年3月20日,由温州移动打造的“无线城市智慧温州”手机客户端正式,该平台全方位整合生活娱乐、交通旅游、公共事业、工作学习、政务金融等十二大核心资源,动动手指即可实现生活需求。市民可通过手机下载该客户端,随时随地登录查询交通路口视频、手机就医预约挂号、政策咨询、公积金查询、社保医保查询、交通违章查询、购买5折电子电影票、房产租售、求职应聘、享受手机市民卡消费优惠等。

据中国移动温州分公司政企数据部全业务ICT中心主任周幸介绍,“无线城市智慧温州”手机客户端汇集智慧旅游、智慧生活、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办公等主要板块,结合温州本地情况,打造温州本地的信息服务门户平台,目前该手机客户端只支持安卓系统客户,但在不久的将来,苹果手机的用户也能享受到这款应用锁带来的便利。

记者现场下载该手机客户端,亲身体验部分板块的应用服务。在智慧交通板块,记者随机选取想要查看的路面卡口的监控画面,哪里堵车、哪里通畅一目了然。哪里堵车、哪里通畅、显示地等均清清楚楚。该项目主要含市区30个路口的交通信号控制、30个路际卡口系统、32块交通诱导屏和瓯海大道东段智能交通监控系统。

周幸说:“该功能已经可以在电脑网络上实时呈现,市民可以随时查看,而目前他们正在开发的是将该功能移植到手机平台上。今后,例如鹿城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内,也会设置类似的传感功能,用于自行车调度,哪个点还有空位可供还车,租用的市民可以实时通过手机查看。”

智慧医疗板块,记者登录附一院预约挂号平台,短短两分钟轻松完成预约及取消。目前温州移动正积极与温医附一院联合打造医生远程诊疗平台,预约挂号、诊断、开药等流程,通过手机就能完成,患者无需到医院排队就诊。周幸解释道,“即便是拍CT片,也可以输进手机里生成数字化验单,通过手机平台传递给医生,从而做出诊断。”

此外,还有智慧旅游、智慧生活等多个版块的功能已经开发或者正在进行新功能的开发,用不了多久,“智慧温州”的这款手机应用将会真正成为温州市民出行的好帮手。

智慧温州 新时期的“温州精神”

提起温州,人们总是会想起温州人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温州精神”,伴随着这股敢作敢为勇往无前的性子,“温州精神”已经传遍了海内外。如今,智慧城市的号角,已经吹响在了瓯江两岸。

从智慧城管到智慧旅游,再到温州交通,温州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涉及到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细节入手,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了智慧城市所带来的便利。未来,温州的城市将会更为智能,新一代的4G网络将会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包括中国移动等一大批优秀的智慧城市建设企业也将会发挥自身最大的价值,创造更多的智慧应用。

人工智能医疗市场前景篇8

 

政策催化进一步加强

 

国内AI有望“弯道超车”

 

目前,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发展。自人工智能诞生至今,各国都纷纷加大对人工智能的科研投入。美国主攻军用机器人技术,欧洲主攻服务和医疗机器人技术,日本主攻仿人和娱乐机器人。可以说,人工智能成为各国“大脑”计划的重要内容。

 

当下我国社会面临老龄化压力、经济转型和制造业升级,对此,国务院在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指示,要把智能制造和高端技术创新作为重点建设工程,特别提出要发展和培育一批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人工智能核心企业。

 

国内市场的扶持政策频出。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将发展人工智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6年1月,科技部部长万钢提出“科技创新-2030项目”,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成为重大工程之一。

 

在2016年3月两会召开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正式出炉,其中提到,要大力推进先进半导体、机器人、智能系统、智能交通、精准医疗、智能材料等新兴前沿领域的创新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

 

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人才储备、技术的积累和突破等都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刘进长认为,我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是因为国家的高度关注与政策支持,二是得益于金融界的重视与大企业的不断进入。

 

“2014年,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销量猛增54%,我国智能语音交互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指纹、人脸、虹膜识别等产业规模达100亿元。”广证恒生副首席分析师赵巧敏向《经济》记者分析称,在利好因素的促进下,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攻关和产业应用发展势头良好。

 

在她看来,目前国际巨头在人工智能技术上还没有完全形成垄断。我国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上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美国相比都不算落后,这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影响力的绝佳机会。

 

“我国完全有可能利用市场需求优势、用户数据优势等,抢占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的制高点,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弯道超车’。”赵巧敏称。

 

人工智能大潮来袭

 

千亿市场规模可期

 

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Siri识别到无人驾驶,都是人工智能的实现载体,涉及到的技术和领域跨越多学科,包括深度学习、智能识别、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智能机器人等。

 

未来,人工智能需求将会激增。据BBC预计,到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90亿元。

 

“目前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主要还是以工业制造为主,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不断攀升的劳动力成本,未来包括机器人在内的人工智能产品的市场需求将会不断扩大。”爱建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刘孙亮向《经济》记者表示,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家庭化的现象将会普及,届时家用助老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以及家用清洁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将会激增。

 

国内著名的咨询机构艾瑞咨询在参考人工智能行业全球市场规模后预计称:在不包括硬件产品销售收入、信息搜索、资讯分发、精准广告推送等的情况下,预计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91亿元人民币。

 

而目前市场的关注点还只是在智慧金融、智能家居等应用领域,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空间来说,这只是冰山一角。

 

赵巧敏表示,由于人工智能属于基础型技术,与机器人和大数据联系紧密,其水平的提升将带来多领域的应用扩展,大幅拓宽传统产业的发展之路,造成未来5-10年的巨大颠覆性影响,产生10-100倍的溢出效应,由此将打开万亿规模的市场空间。

 

“仅仅以工业机器人领域为例,在智能化水平提高后,将降低固定资产投资成本近30%,降低人工成本近60%-70%,在汽车整车、零部件制造、食品工业及物流等行业产生8-10倍的产业集群带动作用,对应着800亿-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赵巧敏说。

 

实际上,中国人工智能的商业化应用环境甚至能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我国人工智能的商业应用水平已经十分繁荣,这一概念已经渗透了教育、金融、医疗、文体娱乐等领域,且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

 

“市场关心的IT和互联网领域几乎所有的主题和热点,例如智能硬件、O2O、机器人、无人机和工业4.0,发展突破的关键环节都是人工智能。”赵巧敏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必然趋势,它将成为未来30年内我国技术发展的重心,也会给互联网领域带来新的突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我国已经发展得较为全面,包括家居领域、安防领域、医疗领域、企业领域、金融领域和教育领域。

 

然而尽管目前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字识别、工业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等智能科技成果已经进入大规模实际应用,但市场空间仍然很大。中泰证券首席宏观策略师罗文波向《经济》记者表示,我国机器人的“密度”只有德国、日本的1/10,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VC青睐人工智能

 

巨头加速并购

 

人工智能一直是硅谷大佬们疯狂追求的领域,谷歌、Facebook、IBM均重金投资人工智能,是目前AI领域的领导者。微软、谷歌和Facebook等全球科技巨头都认为2016年是AI迅速进化的关键节点。

 

Google希望在人工智能领域复制Android的成功,并力图打造一个机器人帝国;Facebook计划在2016年制造出能够在家务和工作上帮助自己的人工智能;苹果4天内接连收购两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

 

据罗文波统计,目前全球人工智能企业已经超过了900家,大多集中在北美和西欧。这些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总估值超过87亿美元。“随着日本、北美、欧洲的‘大脑’计划大规模布局人工智能,2040年全球很有可能实现广义的人工智能。”

 

除互联网巨头外,敏锐的资本方也在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近年来风投不断加大对人工智能初创企业的投资,持续布局人工智能这个重要风口。

 

“2014年人工智能企业融资总量首次超过10亿美元,2015年融资总量更是超过12亿美元。2016年到现在,全球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已经超过4亿美元。”渤海证券研究所证券分析师齐艳丽向《经济》记者表示,随着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将提速,VC/PE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也将随之爆发。

 

“反过来,资本层面的爆发也将持续带动人工智能行业加速爆发。”齐艳丽认为,虽短期看人工智能仍处于大规模投入期,较难变现,但未来人工智能应用于无人驾驶汽车、辅助诊断、刑侦监测等领域将会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全球市场火爆的背景下,国内市场也充满了巨头和风投的博弈与布局。

 

出于对人工智能行业商业前景的看好,国内巨头纷纷进军人工智能领域,百度、阿里、腾讯均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力。

 

其中,百度2014年研发投入接近70亿,同时涉足了深度学习与自动驾驶领域,并推出了“百度大脑”计划;阿里巴巴推出了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平台DTPAI;腾讯推出了撰稿机器人Dream writer,开放了视觉识别平台腾讯优图,同时成立了腾讯智能计算与搜索实验室。一些具有创新性眼光的巨头公司也相应进入,让整个行业迎来了爆发的机会。

 

“互联网巨头公司和创业公司是我国AI技术基础研究主力军。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无论是科研机构还是企业都在加大人工智能研究的力度,由此也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据罗文波介绍,截至2015年底,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已有近百家创业公司,约65家获得投资,共计29.1亿元。人工智能领域布局如火如荼。

 

巨头的基础层切入为人工智能基础领域的研究带来了巨大的资金优势和人才支持,使得部分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例如,我国的视觉、语音识别的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而近两三年,风投也开始加速了在这一领域的投资步伐。2014年开始,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投资金额、数量、参与投资机构数量均大幅增加,2015年更是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2015年我国投资人工智能的机构数量已经高达48家,是2012年投资机构数量的6倍;投资额为14.23亿元,是2012年投资额的23倍。”赵巧敏表示。

 

短期看好应用开发

 

长期关注技术研究

 

二级市场一向是搜寻热点的风向标。人工智能市场的火爆也催热了资本市场的相关行业。在市场空间巨大、产业前景明朗的背景下,占据资金优势的上市公司纷纷瞄准人工智能领域,分享广阔蓝海。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最先实现产业化的AI应用层将最早迎来投资机会。银河证券分析师杨华超向《经济》记者分析称,无人驾驶、工业4.0、智慧医疗等主题将成为未来中长期的热点,建议关注相关主题的优质标的。“同时,AI数据层和应用层作为准入门槛较高的环节,之前具有技术积累和数据资源的公司将优先受益,可以关注目前已经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有技术和规模优势的公司。”

 

对此,罗文波则建议投资者,选择人工智能领域的标的,要分长短期来考量。“短期可关注在人工智能商业化应用有所突破的企业,长期可关注具备技术研究实力的公司。”

 

在他看来,具备竞争力的上市公司主要有两类,一是与机器人硬件制造相关的公司,它们一般拥有较好的智能制造业基础,在未来产业升级过程中,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二是在人工智能商业化应用有所突破的公司。

 

对此投资逻辑,赵巧敏也表示认同,“短期看好应用开发领域,特别是基于当下较为成熟的感知智能技术如语音、视觉识别的服务、硬件产品等的应用开发将是短期的投资亮点”。

 

“目前下游应用领域也面临着大量需求,如人口老龄化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定制化生产对3D打印的需求、物流配速对无人机的需求等。”赵巧敏分析称,穿戴设备、3D打印、无人驾驶、服务机器是最值得看好的应用场景。

 

而从长期来看,在以现有技术为基础的应用领域基本饱和之后,只有技术研究才能推动新一轮的应用创新,赵巧敏称。技术研究是长期的投资关注点,“应该关注核心技术模块提供商和数据传输、运算、存储过程所涉及的基础设施运营商”。

 

与此同时,在主板之外,一些新三板标的同样值得关注。从2015年起,挂牌新三板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以机器人子行业为例,仅2015年一年就有35家机器人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还有10家机器人企业在待挂牌状态,20多家公司在审查待挂的状态。投资者可以有选择地关注其中较好的标的。

 

上一篇:社交媒体策划范文 下一篇:对传统文化的思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