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17 08:43:48

农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农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农村微小型电商;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2015年10月14日,国务院召开会议,认为应该改善农村电商发展环境,要扩大电商在农业农村的应用,在促进工业品下乡的同时为农产品进城拓展更大空间;培养农村电商人才,鼓励网络创业就业,并要加大对农村电商的政策扶持。而且随着一二线城市电商市场的饱和,在会议召开后,大家普遍认为农村电商将进入发展的“蓝海”。未来的农村电商市场将是各大电商新的战场。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农村电商不管是引进成熟电商平台,还是新成立专门的电商平台,又或者是农民的网络创业,都会面临财务管理上的问题。

一、农村电商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

(一)财务管理观念落后

农村电商市场是巨大的,参与者众,主体有淘宝、京东、苏宁等大型互联网电商,也有许多加入电商平台的个体网络创业者和小型企业。个体创业者和小型企业(以下简称农村微小型电商)加入电商平台的目的是能更好的拓宽销售渠道,“背靠大树好乘凉”,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这类农村微小型电商的首要目的,而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意识并不强,更谈不上财务管理工作。更多的是所有者、经营者和财务管理者一人身兼数职,所谓的财务管理也不过是简单记账而已;小型企业更多的是由会计人员同时兼任财务工作。财务管理意识的落后让财务管理职能不能完全发挥作用,这并不利于个体或企业长远利益,让这些农村微小型电商处于竞争劣势中。

(二)资金管理薄弱

既然没有先进的财务管理意识,那么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也不能正常进行。资金是任何商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一般农村微小型电商会比较注重现金的流通而忽视其它资金的流通。在家庭式经营或小型企业经营中,由于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也可能会因为没有明文确切的规定而引发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因此会影响正常的经营和资金流通。

(三)缺乏财务管理人才

不管是因为财务管理意识薄弱没有认识到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的重要性,还是出于节省成本的目的,很多农村微小型电商都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另外,虽然现在有很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但这种现象也只是存在大中城市,在农村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还是很缺乏的。所以人才的缺乏也是农村微小型电商不设专门财务管理职位的原因之一。

(四)投融资困难

由于农村微小型电商的规模小且数量多,为了鼓励创业,行业门槛也比较低,任何人都有成为农村微小型电商的机会,所以对资金筹措就不是很合理,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往往来源于经营者自筹。而且农村微小型电商的经营并不稳定,银行对其贷款的积极性不高,一旦经营者资金链断开,经营就难以为继。农村微小型电商获取的利润往往会投入下一步的经营活动,极少会存在投向其他项目的情况,这也导致了资金利用率低的问题。

二、应对农村电商发展中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更新财务管理观念

观念决定经营方针,先进的财务管理观念有利于经营者做出正确的经营方针,减少决策失误。农村微小型电商的优势是成本小、灵活机动,但是资源有限,必须在该行业做精做强,充分提高财务管理效率才能更好地立足市场,这也是经营者做好决策的基础。因此,农村微小型电商的经营者必须改变财务管理等于做好记账工作的落后观念,学习现代经济管理知识,拥有自己的财务管理理念,并在此理念指导下,能够做到同时注重经营中创造现金的能力和提高资金利用率,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长远发展。

(二)建立资金管理制度

农村微小型电商要正视家族式经营的缺点,不仅要学会采取科学民主的决策方式,还要加强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因此要改变以利润为中心的财务管理模式,建立一套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相比较大中型企业来说,农村微小型电商不需要佷复杂的资金管理制度,但该设置的不应缺少,如筹资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和银行存款制度等。必要的时候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

(三)注重对财务人才的应用

农村微小型电商往往是财务人员由经营者兼任,或者说根本不能称之为财务人员,只是简单的记账者而已。而这类经营者一般不会有太多的专业财务知识,更谈不上进行财务管理了。财务管理对经营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一方面,经营者要注重对专门财务管理人才的招揽任用;若已有财务管理人员的则要加强教育培训。如果存在成本运作不足的问题,经营者自身也该学习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并切实应用到经营管理当中。另一方面,国家和学校应该以各种形式鼓励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到县级及以下地方就业或回乡就业;毕业生也应该改变只留大中城市的就业观念,以便于农村电商招揽人才。

(四)畅通投融资的渠道

农村微小型电商的筹资渠道一般靠借或贷款,这类渠道简单单一,但如果没有人肯借或者银行不提供贷款,经营者就要承担很大的风险。经营者可以对价值损失风险小的项目进行投资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由此而获得的收益可以作为筹资的来源渠道,这样投融资渠道可以形成良性的循环,最大限度的规避筹资渠道单一带来的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张婷.农村电商的春天已来临[N].山西日报,2015年11月16日第C01版.

[2]杜宇扬.中小型企业现代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M].中外企业家,2015年第32期(总第514期).

[3]赫荣男,王昱睿.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OL],品牌(下半月),2015(09).

农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问题;屏南县

屏南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全县辖5镇6乡,159个行政村(社区),耕地面积约1.62万hm2,农业人口16.55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0.46万人,外出务工人员3.58万人;农业产业除粮食作物种植外,主要发展反季节蔬菜和茶叶,为典型的山区农业小县。近年来,当地政府着力抓转型、优结构,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在此过程中,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主体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制约其进一步发展。为此,对屏南县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为促进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更好发挥其提升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提供参考。

1屏南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截止2019年底,全县各类种养大户达162户,其中,畜禽养殖专业大户24户、种植业专业大户128户,渔业专业大户10户。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9家。5家省级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7.9亿元,从业人数1500余人,带动农户1.7万多户,户均增收9000元。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92家,合作社成员6902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2家,部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7家、市级示范社11家、县级示范社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收入14237.32万元,上缴税金总额33万元,盈余2023.4万元;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家庭农场115家,其中省级示范场10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8家,县级示范场12家,家庭农场经营土地面积约579.47hm2,其中流转经营土地面积约143.87hm2,年销售农产品总值1663.65万元。

2屏南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主体运作不规范,竞争力不足

现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都停留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普遍存在组织化程度低,日常运行不规范问题。发展思路不清,对发展什么项目、资金如何筹措、如何开展技术服务、产品怎么销售等没有深入调查,缺乏系统规划,存在“等、靠、要”的滞后思想;大多数仍然实行传统的家庭式经营,缺乏完善的经营管理和利益分配制度,内部机构设置、职责划分不清晰,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会计核算不规范,民主管理体系不健全,运作管理随意性大,没有真正体现合作经营,缺乏竞争力与吸引力。

2.2土地流转难,主体开展规模化经营受限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实质上是农业规模化经营,而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需要进一步提高土地流转的数量和质量,而当前农村不同利益群体对于土地流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有所不同[1],已经进城有稳定非农收入的农民愿意流转土地,而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民认为不值得流转,不愿意流转与不敢于流转(三不)。同时,由于农村空巢户增多,面商流转难;农户情况迥异,成片流转难;法制意识淡薄,规范流转难(三难)。土地流转存在的“三不”与“三难”,限制了农业规模化经营,也不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2.3主体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目前,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项目主要是传统的种养殖业和政府主导的长效产业,产业发展同质化现象突出,没有体现区域特色,品牌意识薄弱,没有打造自主品牌及地理商标,缺乏叫得响、拿得出、见效长的特色品牌。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产品缺乏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另外,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是松散型的合作关系或口头合作关系,没有形成稳固的利益共同体,未能充分抱团发展优势。有的即使签订了协议也只是形式上的约定,在技术、信息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方面的具体约定并未有效落实。一些农民自律意识、法律意识与风险意识不强,在农产品行情不景气时,经营主体不愿按订单收购,采取压价收购或不愿收购;市场行情转好时,农户又不愿将农产品出售给经营主体,甚至单方违约,自行销售产品。

2.4融资难,主体发展缺乏金融支持

因农业生产经营的投资大、周期长、比较效益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周转慢,资金链紧张,自身发展需要有力的资金支持,却面临融资渠道少、贷款难的现实问题。由于金融担保政策落实不到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担保形式较为单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难以作为担保,农业设施用地和农业附属设施又不可进行抵押,进一步限制了其能够抵押担保的资产类型和数量。因此,现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主要通过个人信用贷款,但额度小、成本高。

3屏南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建议

3.1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力度,提高经营

主体整体素质积极搜索建立一套以政府为主导、综合服务、整体推进为特色的新型经营主体培训管理模式。一是依托每年度农业系统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专业大户的培训,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农村现代经营管理技术人才,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二是进一步加强发展经验的总结和示范,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新媒体,对各地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良好氛围。

3.2规范土地流转,夯实农业规模化经营基础

应搭建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平台,为土地流转双方提供相关的供需信息、政策咨询、合同签订指导、矛盾纠纷调解等一系列服务。同时,完善土地流转相关法规,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依法指导土地流转行为,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奠定基础[2]。

3.3加强品牌培育,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通过创建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行“一品一码”合格证制度,通过“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评选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和名牌农产品。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大力培育省、市、县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家庭农场示范场。通过技术指导、服务带动、代购代销、品牌共享等方式,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和“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或二次结算”等收益分配方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合作发展关系[3]。积极引导合作社成员和周边农户利用实物、承包地经营权、林权、水域养殖权等作价出资,让农户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3.4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体制改革,解决融资难题

推进农村土地“两权”(所有权和承包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两权抵押+股份经济合作社担保”模式,把“两权”抵押物抵押给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再由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向金融机构提供担保。借助股份经济合作社处置农村资产优势,串联农村产业线发展,支持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另外,大力探索土地经营农作物预期收益抵押贷款、流转土地收益权抵押等新模式,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权抵押融资规模[3];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政策,适时出台适合新型经营主体的金融创新产品,降低准入门槛和贷款利率,增大融资额度。

农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篇3

一、问题的提出

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经过近30年的实践,已经表现出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绩效,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繁荣、加快农业经济增长、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现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表现出某些不完善的地方。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若干有关农地制度改革的思路。到底如何选择农地制度改革的路径,我国的农地制度是走国有化道路;还是私有化道路?诸如此类问题,有学者(曹振良,1994;周天勇,2005;乔新生,2004;张德元,2003;陆奕彪,ZIX)0;等等)提出了土地国有化主张;另一些学者(文贯中,2006;杨小凯,2002;蔡继明,2以抖;陈东琪,1989;等等)则提出了土地私有化主张。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农地私有或者公有问题上,即沿着“所有权改革路径”寻找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方案。这种研究思路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没有充分考虑我国大陆法系的法律传统,忽视了土地权利的内部结构,单纯将产权等同于所有权,误认为农地制度的改革就是所有权制度的变革,因而,存在着研究路径的偏差;二是没有将农地制度与实现农地制度的组织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探寻农民土地权利实现的形式。本文拟对两种“所有权改革”路径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农地制度完善的路径。

二、土地国有化方案与评析

在农地制度改革方案中,到底为什么要实现土地国有化改革?土地国有化是否可行?

(一)土地国有化的基本模式

所谓土地国有化,就是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变为农村土地国家所有制,使我国土地所有权制度的“二元结构”转化成“一元结构”。。依据这一主导思想,存在着如下具体的做法。1.“土地国有,农民永佃”模式。‘11在现存的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土地承包经营基础上,将纯粹形式化的土地集体所有权转归国家,国家用永佃制形式把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土地承包关系制度化和法律化。这种由土地国家所有权与农民使用权、国家所有权主体与家庭经营主体直接对应的组合结构,并不改变土地的家庭经营方式与均等的小规模经营结构,丝毫不触动家庭经营主体的经济地位、财产地位、法律地位和切身利益。切实施国有永佃制后,土地使用权归农民,农民使用土地不受外来干扰,在完成土地税以后,农民有取得经营成果的权利,以及转让土地使用权的权利。国家只征收统一的地税来节约交易费用,区分政府职能与经济活动。。l对于这种永佃制是否是有期限限制,有学者提出了国有加999年使用期方案。º2.“土地国有,租赁经营”模式。具体做法是:改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为国家所有,各级政府代表国家对土地实行直接占有,对一切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各级地方政府承担土地登记、土地承租登记、土地流动登记以及地租征收等职能,并履行区域土地整治、土地投资、土地防护等组织职能。土地承租给农民共同经营或雇工经营,租赁主体可以是个人、农户、联合体。农民凭借其经营能力提出承租申请(包括承租期限、承租面积等),在得到地方政府许可后进行有限承租经营,并履行与土地整治相关的经济义务。国家和地方政府征收地租,求得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绝对地租返回土地,作为国王开发和国土整治资金。t4]实行土地国有制,根据两权分离的原则,把土地分片租给农民耕作,以收取地租,并有意识地造成一定的规模经营,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在某些场合,还可以转让土地的占有权,出卖某些土地的占有期限,以推动私人经济的发展和外资投人的增加。。,3.“土地国有,私人经营”模式。土地私营是一个经济概念,它包括单一农户经营、若干农户联合经营以及家族经营,也可以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企业的组织形式。在这种模式下,国家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实现形式是地租、地税,它的主要体现是:农民不能将土地作为私人财产任意支配,如不能将土地闲置不用,不能将土地出租、出卖、赠送给外国人,不得妨碍国家对土地的统一规划和改造治理、农民依法接受国家对土地经营者所进行的资格考查。[6]4.“土地国有,承包经营”模式。农地国有化后,国家可继续维持农村现有农用地的承包关系,对收回的土地招标承包,扩大经营规模。对愿意承包国有农用土地的农户或农民,国家应无偿或以极低的地租提供土地,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农产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为保证农用地的合理使用和农产品的供应,国家与承包户签订农产品销售合同,对在正常情况下不能完成合同或无力经营国有土地的农户,国家可收回土地,转包给善于经营的农户。

(二)土地国有化的理由

主张土地国有化的学者认为,从社会经济长远发展趋势、缓解中国人地比例严重失调的矛盾以及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来考虑,我国农村土地应当实行国家所有制。其原因在于:第一,国家所有制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土地。第二,有利于土地的综合养护治理,包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优化土地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质量,增强土地的整体生产能力。第三,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实际内在经济机制较弱,逐步发展到国家所有制对农民震动不太大。第四,实行土地国有制后,无论是实行个人承包,或集体承包,还是实行有偿租赁制,对经营者都没有什么影响。‘81从国家控制社会的角度,土地国有化的本质是在法律上规定土地所有权与土地管理权的统一,国家直接规定土地使用权的分配方式,使区域的土地分配方式与区域发展阶段相适应,强制加速土地生产要素高效率的流动,阻止低效率的不公平的流动,确保我国现代化的稳步推进。国家能否有效地控制土地,是国家能否有效地控制农民、控制农村、乃至控制整个社会的关键。四,针对现行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存在的问题,主张将虚拟的农村土地所有制改为国家所有制,建立统一的土地所有与土地管理制度。认为土地私有制只能使土地与人口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和复杂化,而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不应当成为中国农村土地经营的唯一的和普遍的模式,各地应当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国有化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土地使用机制。汇10]实行土地国有化,既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可以解决现行土地制度中所有权主体缺位,集体土地产权不清等制度缺陷。由于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稀缺性,土地制度应当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农民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实行土地国有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土地管理混乱、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还有学者认为,只有实行土地国有化才能更好地明晰产权,才能更好地贯彻农村基本政策。‘川总之,赞成土地国有化的主要理由有:实行农村土地国有化,有利于国土综合整治,有利于土地管理;障碍小、成本低;与社会主义本质相一致,等等。

(三)对土地国有化方案的评析

土地国有化变革的实质在于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变革,所选择的是“所有权改革”路径。从实行土地国有化的方式和理由来看,在我国现阶段,将农地国有化既是没有必要,又是不可行的。1.主张农地国有化理由都是不充分的。(l)农地国有制并不是保证农地资源有效管理的唯一模式和最优选择。实行农地国有制,固然强化了国家对农地资源的管理,对于控制农地资源利用,防止农地浪费,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并不能解决农地制度中的根本问题。农地制度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建立农地的公平和有效利用的运行机制,确保农地与农民之间的有效结合。这就要求将农地的权利合理配置给农民,而不是将农地权利远离农民。尽管将农地从集体所有改变为国家所有,似乎只是公有制形式变化,农地公有制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是,这种“形式变化”使农民失去了所有者即“共有”的身份。其结果将抑制农民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限制农民经营自。况且,我国农村地区差别较大,农地资源状况千差万别,人口与农地之间的比例不同,实行统一的国家所有制,不利于对土地资源的管理,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因而,实施起来将存在很大的障碍。(2)在农地国有制的基础上,规定农民使用土地的期限为999年是缺乏依据和没有意义的幻想。从法律的角度看,农民使用土地的权利是一种用益物权,用益物权的特征之一是“有限性”,这种期限之长短与社会经济环境、人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土地使用权规定一定的期限是必要的。问题的关键是期限多长,才算合理和科学。确定土地使用权的期限,应当考虑人地比例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土地使用期限与农民积极性之间的关系等因素。并不是土地期限越长,农民的积极性就越高。土地使用权太短或太长,均会制约农民积极性的发挥,因此,在土地使用权期限问题上,一定存在一个最佳的年限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最大,小于或超过这个范围,都将降低对农民的激励。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未来的社会千变万化,很难预测,试图规划几百年以后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也没有必要。未来的农地制度一定要随着未来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这是农地制度变迁的规律所决定的。从几千年古代历史来看,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那么缓慢,且落后,但很少有一种农地制度几百年不变。(3)实行土地国有化并不意味着土地产权必然清晰,而其他的所有制形式就不能实现产权清晰。如果说土地集体所有存在产权不清晰的话,那么,由集体所有变成国家所有同样存在着“产权不清”问题。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产权是否得到清晰,而在于土地权利结构如何划分,以及土地使用权如何有效的配置给农民,以保证农民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一些西方学者大肆鼓吹“产权清晰”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显然将“产权”概念取代了“权利的内部结构”,混淆了英美法系背景中的产权与大陆法系的物权的差异。总之,主张土地国有化的理由是缺乏根据的。2.土地国有制下的几种模式均存在着较大的制度变迁成本。在“土地国有,农民永佃”模式,“土地国有,租赁经营”模式,“土地国有,私人经营”模式,“土地国有,承包经营”模式等几种土地国有化的具体模式中,土地所有权制度的性质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经营权制度。它们都是“两权分离”的具体形式。在土地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两权分离”,一种是经济学视角的“两权分离”,即土地所有权与土地经营权分离;二是法学视角的“两权分离”,即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分离。两种“两权分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虽然上述几种模式都是在土地国有制下,所表现出的不同形式,但在如何实现“两权分离”,以及“两权分离”的公平与效率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土地国有,农民永佃”模式是永佃制的一种形态。在古代社会,永佃制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永佃制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我国台湾地区曾实行过永佃权制度,但现在已经废除。实现这种制度,需要将现有的土地集体_所有制转变为国家所有制,由于会受到农民的抵制,制度变迁成本较大,而将承包经营权变成永佃权,将引起社会利益的调整,必然会带来社会动荡。“土地国有,租赁经营”模式中“租赁经营”与“永佃经营”模式的差别是,前者属于债权性质的经营方式,而后者属于物权性质的经营方式。显然,在保护土地承租人(农民)利益方面,“永佃经营”优于“租赁经营”。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租赁关系不利于农民获得稳定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而且,如果租赁关系是有偿的话,那么,必将增加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农民经营的积极性。“土地国1有,私人经营”模式存在着较大的模糊性。所谓“私人经营”,肯定是指个人经营,但个人获取经营权的依据、资格主体、经营规则等均不明确。农地是农民从事农业经营活动的物质资料,如果允许私人经营,那就意味着非农民主体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投资于农业,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的利益如何得到保证。很明显,从现有农地制度过渡到这种制度存在着巨大的制度变迁风险。至于“土地国有,承包经营”模式,其实质与现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基本相同,只不过土地公有制内部结构发生了由土地集体所有向土地国家所有的转变。这种转变只会增加制度变迁成本,而不会增加制度变迁收益,因为,制度变迁并没有引起制度功能的变动。事实上,由一种土地制度变迁为另一种土地制度,需要付出较大的制度转换成本,经过复杂的阶段。有鉴于此,土地国有制下的几种具体模式,由于其存在较大的制度变迁成本和风险,因此,并不能成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3.土地国有化不适合我国农村的现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较多,地区差异较大,实行统一的土地国家所有制,不能满足各地不同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土地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依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原理,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必须以促进和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原则,土地国有化使全国广大的、不同地区的农村组织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农民的利益无法通过集体组织得到实现,这样一方面大大抑制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将会危及我国农村基层政治制度的基础。总之,在我国目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且资源察赋差异较大的情况下,推行土地国有化存在着较大的制度变迁风险。

三、土地私有化方案与评析

在学界,主张土地私有化的呼声高于主张土地国有化的呼声,特别是在经济学界。由于受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思潮,特别是产权经济学思想的影响,有一大批受过西方教育的学者,极力主张在我国农村实行土地私有制改革。

(一)土地私有化的基本主张

所谓土地私有化,是指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制度改变为私人所有制,赋予农民个人土地所有权。其性质同样属于所有权制度改革,遵循的仍然是“所有权改革”路径。我国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在1985年就已经提出来了,1987一1988年期间,主张土地私有制的呼声日益高涨,近年来又有抬头的趋势。主张土地私有化的学者认为,农地私有化是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不可避免的一步。‘12]土地私有产权制度的确立,是建立市场经济和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l3]农地私有化和城市化、全球化的结合,必然是一个多赢的结果。政府应当尽快在典型的农区,特别是在主种粮食的地区,首先实行农地私有化的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向全国推广。‘l4]土地所有权私有化不但对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减少社会纠纷、安定团结、稳定地方财政有重大意义。土地所有权私有化后,土地市价上升,土地交易增加,地方财政收人增加,也使地方财政、地方基础设施,地价之间的反馈制度化,使地方政府官员的收人和士气提高。效率上升。【15j还有人认为,农地产权制度的演变其实是逐渐从公有产权向公有产权的变迁,而且,这种变迁不是人为施加的,而恰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只有确立土地私有权,才能发挥市场机能并摆脱行政权力对资源的配置。L16]针对目前农地制度存在的问题,也有人提出“有限制的农地私有制”,或称“个人所有权为主,集体所有制为辅的”农地产权制度。L17]所谓“以个人所有权为主”,是指农地应从现行法律上规定的集体所有制转变为私有制,让农民真正享有与私有制性质相一致的产权体系中的各种权能。所谓“以集体所有权为辅”,是指为使每个农民拥有一份赖以生存的土地,必须每隔一较长的时间(例如30年)搞一次“微调”,将每户超过人均耕地的部分重新分配,因而,这部分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制。总之,主张土地私有制的学者普遍认为,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农地制度的最好模式,应当在我国农村逐步推行。

(二)主张土地私有化的理由

主张土地私有化的学者认为,土地私有化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其理由如下:11.在一个生产力落后、土地资源不足、土地使用效率和土地肥力不断走向恶化的国家里,必须按照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来重新构造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所有权主体明确,才有可能提高土地使用的长期效率,充分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的调节作用。因此,让农民把土地所有权购买下来,然后再合股经营。〔‘.xp‘哪,2.现行农地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l)中国现行农地制度只能算是一种临时性安排。因为和真正的市场经济原则仍有极不相容之处。因此,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要忠于公平原则,土地必须随人口的变动随时调整乃至重分,因而必然牺牲土地使用权的稳定,进而影响农民对农业和农村的长期投资;要避免这种影响,保护土地使用权稳定,则必须停止因人口变动随时调整土地,因而不得不牺牲公平的原则。显然,这种土地制度无法两者兼顾。事实证明,现行土地制度的乌托邦色彩过于浓厚,虽然瑰丽高远,却无法兑现。这种制度既没有避免农民相对境遇的每况愈下,又没有避免无地农民的大量涌现,土地纠纷的急剧上升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常年忽视。(2)由于缺乏排他性的所有权安排,租赁市场无法顺利发育,严重损害纯农户,特别是纯粮农的利益。现行农地制度引起了农民相对收人的日益恶化、土地市场失灵和中国农村的逆向淘汰,以及土地的非市场配置,土地细零化。(3)离开了土地私有化,农村金融难以发育。由于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无论是农业银行还是农信社都无法将农户所使用的土地视为有效的抵押品,因而农村金融仍然无法正常发育。实行土地私有,土地便可用作抵押,不但使农民获得贷款时不用过多依赖人情,而且贷款额较多、期限较长,利率较低,这是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下农民所得不到的金融服务。(4)实行土地私有化,可以避免城市化过程中,对农民利益的侵害。如果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既不会发生如此耸人听闻的当代圈地运动,城市化过程也会更加稳步而健康。其原因在于:首先,在土地私有制下交易成本的大大提高会自动保障农民利益。开发商必须和一个个的农民打交道,不像现在只要买通村镇的主要干部,便可圈到大批土地。其次,除非能证明开发项目的公益性,开发商无法借助政府的权威强行征用。他们必须以市价充分补偿农民,因而出售土地的好处大部分归农民。第三,堵塞干部腐败的门路,对廉政建设大有好处。第四,由于收狗成本高昂,开发商不会在大批圈地之后又闲置不用,有利于保护耕地。第五,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全国城乡土地市场可以统一化,使城市化过程由政府主导转为市场引导,有助于城市化的稳健发展。因为除非农地转化为非农用地后带来的价值远远高于农地的价值,开发商不会轻易购置,更不会长期闲置。第六,防止在保护耕地的名义下,人为限制本来可以长大的城市的成长,反而损害农民的长期利益。‘19]鉴于此,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回避农地私有化。3.农地私有不仅在增加农地产权稳定性、流动性以及提高农地生产力和农地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而且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更好地发挥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从而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侧总之,在主张土地私有制的学者看来,只有私有化才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中国目前农村存在的所有问题都源于现行农地制度,只有实行私有化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土地私有制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灵丹妙药。

(三)土地私有化方案的剖析

土地私有化的观点无论在逻辑关系,还是在论证依据和理由方面均值得商榷。从主张土地私有化的理由来看,在我国现阶段实行土地私有制存在着如下问题:1,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实现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唯一形式。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社会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土地作为重要的资源也不另外。土地资源配置的目标就是实现效率最大化,因而,效率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土地制度安排的重要价值标准。土地的所有者具有独立的排他性的权利,对于促进土地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流动,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土地私有化并不是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赋予农民自主的土地使用权才是促进土地资源配置的必要的和基本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土地使用权制度的改革对于土地资源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理论上来看,显然市场经济与私有制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换言之,土地私有化并不是市场经济运行对土地制度要求的唯一形式,私有制可以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公有制也可以与市场经济相结合。2.实行土地私有制存在巨大的政治风险和操作成本,因而实施的难度较大。(l)土地私有化很显然与1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背道而驰,其变革与运行机制必然会遭到社会基本制度的刚性约束,在政治上有风险。(2)土地私有操作十分复杂。如果把土地分配给农户,分配办法和分配标准很难选择,新增人口如何处置?谁作为监督分配主体?这些问题很难解决。因此,存在着较大的交易成本。(3)土地私有化强化了土地的福利保障功能。土地私有化没有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民思想体系,土地私有的结果只能是强化土地的福利保障功能,削弱其经济生产功能,从而制约着土地商品化及土地集中机制的形成,地租归农户所有,也会导致宏观管理失控。(4)农地私有对于农村公用土地及设施,由于农民进行联合投资的交易费用较高,因而投资下降,影响农业现代化建设。。IJ(Pl28一l29)土地私有化是一个大的制度变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势必引起巨大的社会震荡,就目前中国来说是行不通的。。2]3.土地私有化只会加剧、不能解决我国农村和农业问题。在中国,土地私有化不会促进有效率的土地流动,相反,会加剧土地兼并,形成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与合理的人地比例关系背道而驰的土地集中。土地私有化在农村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将加剧农业兼业化和土地的非流动性;而在农村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将加剧土地的流动和集中,同时产生出一大批失去了土地、又未能在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圈由于我国土地资源十分匾乏,土地供求关系失衡,人地比例矛盾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行土地私有化,将会导致土地供求关系的进一步紧张,从而使农村出现两极分化,失地农民将可能更多。而与土地非农化情况下形成的失地农民相比较,农民的状况将更差。西方国家实行土地私有化制度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表现,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况且,在已经实行土地私有制的国家也不是一律地、绝对地实行土地私有化。因此,西方的土地私有制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俄罗斯实行土地私有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即俄罗斯不存在人地矛盾紧张的现象,因此,他们可以拿出一部分土地用于按照目前农业人口进行分配,即便将来有大量的新增人口出现,也有大量的土地储备以备人口增加对土地的需求。而我国则不具备这个条件。土地制度这个公共产品,与其他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不同,它具有不可复制性。所谓不可复制性,是指由于土地制度安排取决于一国的自然察赋、社会经济背景、人口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因此,具有强烈的国别或地区差异性,在一国所形成的制度无法完全移植到他国。即便发生了制度移植,也可能因为“水土不服”而降低制度效率。4.从我国历史来看,土地私有化是导致土地矛盾的激化,使土地制度成为社会变革的根源。自秦汉以来,土地私有制就已经产生。在随后的两千多年时间内,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国有制共存于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既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之一,又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并且成为历代社会矛盾激化的根源,成为制度变迁的原因。历代土地制度的成功和有效运作,原因在于以授田、均田、屯田等为具体形式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广泛适用,而不是因为土地私有制的推行。促使土地与资本直接结合,并且激励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的同样取决于这些用益物权制度。土地私有制必然会导致土地的集中和兼并,其结果是土地租佃制的产生,而租佃制正是封建社会制度的经济基础。5.土地私有制的改革思路混淆了土地权利的内部结构,认为只有将土地所有权确认给农民个人,才称得上“产权明晰”。而事实上,土地权利有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所组成。在土地权利结构中,只要土地使用权配置给了农民,农民就可以获得土地使用、收益的权利,这种权利结构是清晰的。并不一定只有土地一定由农民私有才叫“产权明晰”。6.土地私有化不是土地抵押的唯一途径,土地使用权也可以作为抵押的客体。文贯中认为,“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无法用土地作抵押,农村金融难以发育”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土地使用权,如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受到法律保护的农民的财产权利。只要法律允许其抵押、出资等方式流转,它就可以作为抵押的对象。我国《土地管理法》、《物权法》规定,依法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抵押;((土地承包权》规定,“四荒”地承包经营权也可以抵押。7.土地私有化将导致土地资源和土地权利配置的不公平。公平与效率是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两个重要原则。在我国农地资源十分稀缺,人地矛盾异常突出的环境下,实行土地私有化,将促使土地权利向一部分“富人”群体手中集中,造成那些仅仅依靠土地生活的人失去土地权利,从而引发社会的不公平。尽管土地私有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但这样的效率是短期的、局部的、不稳定的,极可能是以牺牲大部分人利益为代价的。总之,土地私有化在我国农村是行不通的,它不符合我国农村的现实需要,无法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结合,因此,不能成为我国农地制度变革的方向。

四、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前提下完善土地使用权制度

尽管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对我国农村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该制度是否存在缺陷,而在于这种缺陷和不足能否通过农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使其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如果现行农地制度无法解决现实问题,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那么就应当对其进行彻底的改革;如果现行农地制度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那么就应当坚持现行农地制度的基本道路不变,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环节。相对而言,后者可以大大节约社会制度变迁成本,保持社会发展的稳定。

(一)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于现行农地制度存在的缺陷,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有学者指出,现行农地制度存在如下缺陷:1.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缺陷。现行农地制度有两个层次的内容,从所有权角度看,实行的是农民集体所有制,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农民集体;从使用权角度看,实行的是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土地的使用权属于农户或农民。所有权主体不清,不仅‘农民集体”的含义模糊,而且“集体”的边界不清。乡(镇)、村、小组三级主体的利益分享没有界定;集体土地所有权最主要的主体—村民小组没有法人资格和地位,也不具备履行责权利的实力;所有者的责权利不对等。2.农户土地使用制度的缺陷。集体土地承包经营的主体—农户(或家庭)不具有法人资格和地位;使用权的起点和期限不明确。3.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缺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有条件和有限制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出资、抵押、继承等。4.农户土地使用权保护机制较差。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缺乏稳定性,经常受到侵害。训蝴侧特别是在土地征用中,通过政府特有的征地行为侵害农民利益的现象非常严重。还有学者认为,家庭承包制的建立与推广,实质上就是农村土地产权结构的一次初步改革。它把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产权分解为所有权与占有权(或称经营使用权)。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公社制度解体,造成土地产权主体削弱,土地关系混乱。土地产权关系的混乱,束缚了农民对土地投人的积极性。造成了土地纠纷屡屡发生。2.实行按农户人口平均承包土地,造成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妨碍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土地按户平均分配,使地块零碎,而且还存在继续分割的趋势。小规模土地经营方式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无法得以实现。3.土地流转缓慢。以Fl件181’实行家庭承包制后,为了稳定农民对土地的投资,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使农地在本村内失去微调的机会,出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供求结构矛盾。由于农地制度存在上述问题,因此,土地规模小而分散,导致劳动生产率低,规模经营效益低下;阻碍了农业投资和农业技术进步;导致经营行为短期化;阻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国对于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学者认为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因此,制度改进的重点理所当然地放在农地所有权制度改革上。上述观点从一定角度来看有一定道理,但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事实上,我国现行农地制度是我国特有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特征。人口多、耕地少,地区性资源察赋、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是决定农地制度选择的制约因素。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农地所承担的社会保障功能不会改变,农地均分原则仍然是我国农地资源配置的重要原则。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取消农地社会保障功能和农地均分原则,而在于如何实现‘农地社会保障功能”与“农地生产要素功能”之间,农地承包经营权公平配置与农地资源有效利用之间的平衡。家庭承包制在产权安排上的最大特征就是在坚持集体所有制前提下,明确地界定了个人对土地的产权,确定了农民个人的利益和权利边界,从而形成了农民积极耕种土地的激励机制。而这个制度的最大缺陷在于:在落实和界定农民个人产权以形成有效激励的同时,把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经营权分割和分散了。这种产权状况虽然解决了农民的产权激励,从而解决了生产积极性问题,却肯定不适合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训现行农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1.土地权利配置既缺乏公平,又缺乏效率。首先,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集体”的概念和范围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只有将“集体”落到实处,并且使“集体”真正体现和代表农民的利益,土地所有权制度才能得到完善。其次,土地使用权并没有不折不扣地赋予农民,农民长期、合法持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经常因为村干部的违法行为、不规范的土地征用、征收行为而受到侵害。现行的制度安排反映出土地权利配置缺乏效率。2.土地均分制度无法实现规模经营,制约土地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土地为对象进行土地均分,导致土地不断碎化,阻碍了土地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3.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静态配置不适应人口变动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供求变动的影响。政府提出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是以牺牲一部分人(新增人口)的利益换起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土地权利的配置不能随人口的变动而变动。4.现有农地制度无法实现未来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而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解决提高农地使用效率,以至于解决农村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国农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应当围绕上述问题而展开。

(二)农地制度改革路径选择的主要依据

在选择农地制度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的影响:1一种较优的制度创新方案应能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其努力程度相一致,应能激发经济当事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调动其积极性。助,2.土地资源稀缺性、人口和土地之间比例关系。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较多,人均农地占有面积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耕地资源十分稀缺。这种现实和国情就决定了我国的农地资源具有非常强的“公共产品”性,而对于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资源的配置,如果将其所有权配置给私人,就会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对社会公共利益产生不利的影响。人口和土地之间比例关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总人口与总体土地资源之间的比例;另一种是人口结构与土地结构之间的关系。就我国而言,不仅总体上的人地比例失调,而且人口结构与土地结构之间的关系也不合理。3.土地占有关系。所谓土地占有关系,就是指农民占有土地资源、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公平程度,可以用土地集中度来衡量。一般来说,土地集中和垄断,将会引起土地占有关系的不合理、不公平,由此会导致社会矛盾的产生。但这也并不是说,绝对平均就是最公平。4.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最优配置是土地制度最终目标。效率是农地制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没有效率的农地制度不可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农地制度选择应当以效率为目标。

(三)农地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纵观历代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审视当代农地制度变革的轨迹,本文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土地利用”的历史,无论那个朝代,还是那个民族;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土地利用的制度安排都是社会法律制度的基础。而土地利用的实质就是如何实现劳动与土地的有机结合,促进土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农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应当实现“以土地所有为中心”向“以土地利用为中心”的转变。从1949年起我国三次农地制度变迁的进程来看,¼制度变迁的动力是制度收益超过了制度成本。换言之,制度变迁存在着潜在的利益驱动。不仅如此,制度的运行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绩效。无论是强制性制度变迁,还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对制度利益的追求是制度变迁的内在规律,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区别还表现在:前者制约着制度利益的实现,而后者促进着制度利益的实现。因此,建立有效率的农地制度是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农地制度变革的方向。依据上述分析,我国当前农地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沿着建立“以土地利用为中心”的土地制度路径前进,继续进行农地使用权制度的改革,以农地使用权制度的改革带动农地所有权制度的完善。从土地权利结构的角度看,土地权利可由两个层次的权利所组成,即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对于农民来说,最重要的是必须具有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即具有自主经营、自主使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农民占有土地的目的只能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而不能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既然如此,是否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对于农民来说没有实际的意义,因为,农民拥有土地使用权可以达到拥有土地所有权同样的效果,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制度成本和机会成本远远大于农民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制度成本和机会成本。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由于路径依赖的原因,沿着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路径完善农地制度与沿着所有权路径改革土地所有权制度想比较,可以大大节约交易成本。鉴于此,面对“农地所有权制度改革”和“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这两条路径,我们应当选择“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路径,以土地使用权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带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完善,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符合我国现实要求的,名副其实的农民集体所有制下的土地使用权制度,赋予农民稳定的、完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使农民真正拥有土地财产权利。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针对现行农地制度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有计划、分步骤地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合作组织,½是我国未来农地制度发展的方向。本文所指的“合作组织”与农村合作社是有区别的。关于农村合作社,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6年10月31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称《合作社法》),对农民合作社问题进行了规范。《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从上述规定看,合作社与股份合作经营公司是有区别的。首先,股份合作经营公司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主体,其公司治理、管理运作、财务制度等适用《公司法》规定;而合作社虽然也具有法人资格,但其公司治理、管理运作、财务制度等适用《合作社法》规定。其次,股份合作经营公司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投资人股为合作条件,因此,是一种土地权利之间的合作,只有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人才能成为公司的股东;而合作社的成员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以及从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直接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最后,股份合作经营公司会受到地域的限制,一般以村内小组或者村为单位进行组建;而合作社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不一定以村内小组或者村为单位进行组建。当前,我国“三农”存在的问题较多,但所有问题的关键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土地问题,二是农村组织问题。由于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应当将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加以考虑。从土地制度的角度看,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度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而从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看,应当寻找与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度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相适应的具体实现形式。在现行制度下,宪法和其他法律均规定农村土地为农民集体所有,即由乡(镇)农民集体、村农民集体和村内农民集体。这种规定,一则使所有者主体重叠,二则使集体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关系模糊,三则使所有者主体“虚位”。虽然土地承包经营权确认为农户所有,但由于农户作为生产经营单位具有先天之不足,一是农户抗风险能力较差,二是农户的经营规模难以扩大,三则农户的法律地位得不到保障,因此,农户不可能成为未来农村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户的经营行为必须逐步过渡到公司或合作社行为,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以及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如何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农村合作组织(公司)的结合呢?1.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进行试点,待成熟后,逐步向其他地区推广。在现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基础上,以村内小组为单位,选取一定的时点,对现有土地资源进行清理,并进行土地使用权(即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评估,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投资人股提供条件。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评估标准、评估程序,使土地权利评估规范化。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合作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给农户(或个人);二是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2.以村内小组为单位组建农业股份合作公司,其性质为法人资格,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享有民事权利。农民现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人股,进人农业股份合作公司,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成股权,享有股东权益。农业股份合作公司按照公司制度规范运作,公司股东会由全体股东组成,股东会选举董事组成董事会、选举监事组成监事会。3.为了适应人口变动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供求变动产生的影响,可以定期通过增发股份的形式,使新增人口获得代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股权,增发股份后,原有农民持有的股份价值稀释了,但土地资源不会因为人口的变动而变得更加碎化。土地在合作公司形成了统一的整体,为土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奠定了基础。对于一个公司所拥有的土地资源来说,土地的数量是不变的,但对应的股份数量随着人口的增减而发生变化。这样一来,土地权利的公平分配通过股权的变动得以实现,因而避免了土地的频繁调整。4.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以村为单位进行重组。村集体是农村集体所有权的唯_一主体,打破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模式遗留下来的“乡(镇)农民集体、村农民集体和村内农民集体”三个层级的所有者形式。改革后,村集体成为农地所有权主体,村内小组以农村股份合作公司的形式成为农地使用权主体。村集体所拥有的权益为村集体成员共同享有,村民大会是村集体的权力机关,村委会是执行机关,村一级设立审计委员会履行审计、监督职能。这样就解决了集体所有者主体多元化问题,实现了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村集体作为所有权主体地位的确立,保证了集体资产不因“所有者缺位”使利益受到侵害。5.为了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来源,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投资人股的部分依据农民的意愿,一部分作为优先股处理,其余作为普通股处理。为了防止公司经营亏损,无利润可分,可以通过法律的形式,允许农民每月预先领取基本生活费,待每年利润分配时扣除。另外,农村股份合作公司成立后,农民可以作为劳动者加人到合作公司,农民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工资收人,不愿意或者不符合用人条件的农民,还可以通过打工获取劳务收入。因此,农民的收人可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股息或红利;另一部分是工资或者打工收人。无论农民是否在本公司工作,合作公司每月还为农民购买养老保险、事业保险、医疗保险,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优。6.为了减轻合作公司的负担,鼓励和扶持合作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营、产业化经营,政府应当从税收上给予一定的照顾和扶持,农村信用合作社或农村合作银行应当在资金贷款政策上给予支持。政府要出面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鼓励组建一系列为合作公司服务的机构,为农村合作公司的运作排优解难。7.在处理土地所有者与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上,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制定土地使用费和土地税收标准,要求合作公司按照一定的标准向村集体交纳一定的土地使用费。这一方面可以逐步将现行土地无偿使用转换为土地有偿使用;另一方面,可以积累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农村公共事业、福利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8.将原属于乡(镇)所有的土地和基础设施,分解为村所有或由若干个有关的村共有。乡(镇)一级政府可以取消,其部分职能由作为土地所有者的村集体承担。其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以减少行政管理层级,降低管理费用;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对村集体的干预,使村集体成为真正的农民集体组织,村委会成为名副其实的自治组织。乡(镇)取消后,可以在县一级设立若干职能部门,负责对农村经济、社会等方面事业的管理和监督。上述制度安排可以产生如下绩效:1.坚持了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农地制度变革路径,降低了社会制度变迁成本,避免了可能产生的社会动荡。无论是实行土地私有制,还是土地国有制,对农村、农民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只有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制度不变,才能保证农村的稳定发展态势。2.彻底解决了土地规模经营问题,避免了频繁的土地细分和调整,使土地不断碎化,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经营创造了条件。3.使土地承包经营权分配更加公平,随着人口的变动,无须土地资源重新分割,就可以通过公司股份的变动,实现人人拥有股东权益的目标,4.完善了农地所有权主体,赋予了农民真正的民事权利,土地所有权主体与土地使用权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得到了理顺。5.既解决了农民眼前的基本生活问题,又解决了农民未来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障。另外,还解决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公共福利和公共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6.培育了农村经济组织,改变了家庭分散经营方式,建立了现代化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司组织形式,奠定了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组织基础。7.减少了管理层次,降低了行政管理费用。使政府由过去行政管理为重点转移到经济管理和政策扶持为重点上来。

五、结语

农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资产管理;集体经济;财务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3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固定资产指的是:归乡镇所有集体及个人拥有的且拥有支配权的,可以给集体及个人创造利益的资产。其包括集体及个人全部的非实物资产及资金。集体组织资产归属于集体组织中的所有成员,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保障农民生活不断进步的垫脚石。与个人及集体的切身利益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集体经济资产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关心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规模逐渐扩大,使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尤其是发展较快的乡镇,集体资产的规模相当巨大。集体资产规模的不断发展扩大,人们逐渐开始重视集体资产如何合理管理的问题。由于我国缺乏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重视,在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严重阻碍了我国发展新农村的建设脚步。因此,合理科学的管理我国农村集体资产对发展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管理中分析集体资产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保障农村集体资产不被个人所占有,确保农民的利益最大化,推动我国农村发展脚步。

一、固定资产的形态

集体经济组织固定资产主要包括:人力资产、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

1.人力资产

人力资产主要是农民劳务。劳务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资产。人力资产在没有使用时是无形的,在使用之后变为实际、有形的。自我国对税费进行改革后,进一步落实了筹资筹劳的政策,政策中的所筹劳务便是人力资产的体现。

2.有形资产

有形资产具体是指(平原、土地、树木及荒地、荒湖)等资产,即资源资产、动态及固定资产等需要进行核对计算的资产。

3.无形资产

没有具体实物形态且可以无限期使用的资产称之为无形资产。例如:商标权、土地使用权、专利权及著作权和技术转让权都隶属于无形资产。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逐渐加快,特别是农村乡镇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在这一建设环境下,使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无形资产逐渐增多,包括集体经济组织的名称也将被纳入无形资产管理中。

二、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的问题

由于政府对农村进行改革措施的落实,导致在管理农村集体经济资产过程中漏洞百出。相对于大城市而言,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工作还很不成熟,仍遵循着较为落后的管理方法。由于对集体资产管理不到位,流失了大量的资产资金。导致资产流失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集体资产管理相对于其他国家要更晚一些,在管理中没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法规。从而导致在实际管理中,管理方法还依照传统的方法进行管理,不具备规范的资产管理系统。由于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部门不被重视,管理方式较为老套,在无形中造成了资产的大量流失,不具备明确的责任制。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不足问题主要体现在:

1.集体经济资产管理制度缺乏

目前,我国农村资产管理的形式主要是成立村帐服务中心,实行集中核算,由服务中心代管,对农村集体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清理,核实农村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及数目存量。将固定资产纳入账本进行管理核算,并登记到固定资产台账。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农村固定资产完整安全,但由于农村固定资产类别、管理与使用及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按照财务制度的要求纳入账本管理显然是不够的。固定资产即包括农村办公场所设备,也包括公益设施设备及水利设施和农村道路等。其存在使用人员广、维护保养不足、分布分散广泛、标记不明等特点。根据特点要求,应制定一套切实可行、健全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没有建立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从而造成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监管不到位、责任不明确、管理制度缺乏、没有制定责任制及管理松懈等问题。

2.产权关系混乱

目前,我国农村集体资产的产前关系较为混乱。其具体体现在:

(1)集体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部资产被登记为国有资产。导致集体组织的使用权与收益权被剥夺。例如有些农村在扩建土地中,学校的校舍、田地等被政府部门强行划走。合村并校过程中没有按照正常程序办理手续,擅自将集体经济组织的田地、学校的土地更改为国有土地使用证。这也是农村与学校间最大的矛盾点。国家定义土地所有权应以谁持有土地使用证即拥有土地的使用权。(2)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投资的固定资产产权关系不清。在部分政府投资项目中,集体出资投劳建设却不拥有产权。例如电信线路建设、电网改造、水库桥梁及道路等。(3)个人、集体及国家共同建造的公益设施不具有产权,产权被侵蚀。例如敬老院、农村的中小学校等。(4)农村集体合作建设的资产不具备产权。在我国进入发展中国家后,集体组织与农民个体合资的农村医疗站及信用社的产权,即资产全部丧失。

3.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主要体现在:

(1)固定资产的出售转让及报废、购置没有按照规定程序办理,没有按政策提出的一事一议要求来落实农村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在资产购置与处置方面,没有按规定权限进行逐级审批。(2)在Y产处置过程中,没有制定规范的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形成的管理资料应作为入账凭证。不断健全档案资料,才能真实的反映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及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否则,就会使固定资产没有按规定程序进行管理及核算,从而形成固定资产有账无物及有物无账的现象、动态管理不及时及管理不善等一些问题,造成集体固定资产严重流失。(3)固定资产管理中,通常会出现集体资产的资金总账与实际账面有很大出入的情况。有时还会出现固定资产不拥有台账和账面的情况。大多农村集体固定资产只反应资产的总数,没有建立资产台账与明细账。还有一部分是尽管已经建立了固定资产台账与明细账,但仍存在资产总账、金额、名称及数量不相符的情况。对日常固定资产的增加与减少不及时登记或记账,从而形成账外固定资产。(4)对接受捐赠的资产及固定资产更新没有及时登记入账,形成账外固定资产。使固定资产数额不明确,产生腐败等行为,无利于对资产的监管。(5)根据农村财务要求,各村应至少在每年年末或领导换届时对固定资产进行账面清查,清查账面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农村固定资产一般是由村级财务进行管理,在管理中涉及人员较多,如果相关工作人员执行力不足、责任心不强,则管理工作难于取得实效。(6)集体资产中,货币流通性较强,所以在管理问题上也存在很多问题。大部分转让的资金都没有用在实处,没有通过正规途径转让。例如用于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却用在不相关的用途,特别是在农村征地进行补偿的问题中尤为明显。资金使用效益低,大部分农村盲目进行项目投资,没有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造成集体组织资金没有得到有效使用,更使集体及个人的经济效益大大降低。由于对集体资金的管理不明确,导致集体组织的经济收益不能被记录,集体资金便不能被有效的监管。(7)资产存量不清。由于农村实行干部民主选举三年一换届政策,使农村会计部门经常发生人员变动。由于新增会计人员业务生疏,农村集体资产没有建立登记簿及明细账,出现集体资产财务状况不符。使集体资产与账面资产存在的差异较大,由于干部管理者更换频繁,使干部管理者对农村集体资产状况不清。(8)资产无法增值保值。受市场经济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部分村干部为避免出现工作失误,不敢进行盲目投资。资源没有被有效合理利用,使集体资产无法实现增值保值。有些村干部因缺乏管理企业经验和市场经济意识,盲目进行投资,造成产品滞销被迫停产,使集体资产大量浪费打了水漂。

4.缺乏财务约束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集体资产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所占的比例也不断增多。现有的农村集体组织管理工作相对于现代化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足,由于仍处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严重缺乏对财务管理的有效制约,致使企业经济效益低。由多单位出资形成集体资产出现产权不明确的现象,其具体在村办企业及公益基础设施中尤为明显,因产权不明确为集体资产的管理工作更进一步加大了难度。

5.监察工作不充分

在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管理中监督监管的工作不充分。现有的管理模式主要是多方管理的模式。监管工作不充分主要表现为:

(1)监察监管工作不充分。现有的集体资产管理模式是拥有即管理的模式,在管理过程中缺乏指导及监督工作。(2)会计部门监督工作不充分。在管理工作中会计普遍认为应该重点重视核算问题,忽略了对管理工作的监督。集体组织的工作通常有干部来裁决,不具备会计部门的监督体系。由于监督监察工作做得不充分,导致集体经济的管理明显不足,为农村和谐发展埋下很大隐患。

6.资产购置处置不公开

随着农村财务制度实行公开制的政策实施,每个村都设置财务公开栏,定期向村民公开各项财务收支状况。在实行财务公开制过程中,仍存在欺上瞒下、弄虚作假,财务公开内容笼统、含糊,做表面文章等现象。没有按制度要求明确公开,公开内容不清楚明了。

7.责任追究制度不到位

在对审计及群众反映过程中,发现的违规违法侵占集体资产问题,(如我们在审计小莫古村上时发现集体土地租给他经营,结果被他卖了),缺乏切实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及措施。如果一直听之任之,会对农村资产管理工作产生很大影响。造成集体资产的挪用、侵占,从而形成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漏洞,使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8.集体资产流失

从目前来看,造成农村集体资产的大量流失,既有组织的原因也有遗留及其他原因,是目前较难突破的一项工作。主要集中体现在四方面。

(1)个人和集体进行投资产生的资产,大部分被占用。导致集体及个人的使用收益权不能有效行使,剥夺了其行使的权利。(2)集体所有的田地、湖水等区域,被不相关的部门长期使用。由于占用时间过长,其资产产权逐渐被占有者剥夺。大多表现与集体组织与林业及水利部门的纠纷问题。(3)在部分乡镇对学校及村镇进行合并时,仍在存在大量的私自挪用及占有集体资产的现象。

三、资产管理工作建议

在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管理时,农经部门负责监督指导及服务、协调工作,集体组织应行使集体资产管理职能。管理制度不规范的,应由村代表暂时进行管理。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工作具体建议如下:

1.明确经营方式

集体资产经营主要是,资产拥有者在规定期限内对集体资产进行管理及经营。农村集体资产的经营方式主要包括流转经营与直接经营。

(1)流转经营:为保障集体资产的安全性,资产拥有者按照平等交换的原则,对所有权与经营权进行交换经营的方式。流转经营包括股份制,承包制、联营制及合作、出租拍卖等多种经营。(2)直接经营:为保障集体资产的安全性,资产拥有者进行直接经营管理集体资产的经营方式。

2.明确农村集体资产经营原则

(1)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农村集体资产经营应依照法律,经集体组织成员的2/3以上成员或代表大会2/3以上成员的同意。(2)实现农村集体资产可以长期保值。在实际资产管理工作中,加大农村集体资产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资产管理体系,实现科学管理、产权界定清晰及民主监督及责任制度。从而保障农村集体资产可以长期保存期价值。(3)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应给予集体组织成员可以优先选择的权利。在对集体资产进行转让承包及对外出租时,组织成员可有效行使转让出租集体资产的权利.

3.明确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程序

(1)实施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的界定。集体资产的经营基础是通过对资产的产权界定。切实有效的落实财产权界定工作,可以促进集体资产的规范管理,解决因产权界定导致的纠纷。在产权界定工作中,应明确资产的实际总数,了解集体资产的现有资金分布的问题。秉承投资即拥有的原则,从便于管理的方面入手,根据实际情况来对产权进行界定。

(2)资产的经营方案应根据规定来进行拟定。首先要了解集体资产的现有情况,对确认工作较复杂,资产价值较大的资产,必须让评估机构进行集体资产评估,评估结果要公布给组织成员及成员代表。合理的便可以流转使用,不合理的则需要二次评估,用于在招标项目中作为参考。部分资产价值较小的应通过组织大会参考市场价格来共同协商拟定价格。集体资产必须要通过评估来确定其r格,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日后因资产价格产生的纠纷。通过民主表决的资产,应及时制定经营方案并进行公布,公式的时间应不少于半个月。

4.建立集体资产经营制度

若想合理规范的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管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财务制度、监督制度及控制制度和报告制度等。

(1)控制制度。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制度基础上,应明确制定固定农业资产及流动、无形资产等管理控制制度,不断完善集体资产管理控制制度。(2)资产报告制度。农村集体资产情况要按规定要求上报给管理部门,集体资产租赁、承包及转让时应及时报告。管理机构应及时备案,全面掌握农村集体急产的流动情况。(3)集体资产账目制度。经营管理机构应指导集体组织工作,帮其制定健全的资产账目管理规范。将集体组织的资产面积及金额、规格数量、新旧程度及形态等进行明确记录,其中资源型资产应做明确标明。(4)民主监督制度。在实现财务公开的同时,应落实民主监督的工作。经济组织作为集体资产管理重要的目标,在关于集体资产的转让租赁等问题上,应按照权属关系来管理集体资产。通过组织代表间的研究探讨,根据实际财务状况公开集体组织资产的具体使用情况。实现财务公开可以充分调动农民投资意识,还可以保障集体及个人的资产不被擅自挪用,从而提高了党风廉政的工作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促进我国农村发展与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立国.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

[2]李静,马丽娟.我国金融聚集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农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篇5

内容摘要:农村土地流转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化解"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实践中,农村土地流转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政府角色定位问题、农民的利益保障问题及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问题等,本文对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深入分析其原因,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 土地流转

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对落实农村土地政策、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均能起到积极作用,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客观必要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新事物,近几年各地在土地流转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因此,正确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其中各种主体的利益关系,研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意义重大。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

目前很多地方土地流转大多是农户间自发进行的,部分农民法律意识淡薄,采取口头协议进行土地流转的仍然占很大比例,如在河南省济源市被调查的117个农户中,没有签订土地流转书面协议的占78.4%,其中,既无书面协议又无口头约定的占10.8%;而经过乡镇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关登记、备案或签证及公证机关公证后流转的土地更少。在一些地方即便双方签订了书面协议,但也存在手续不规范条款不完备等问题,“对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没有明确的规定,一旦出现纠纷无法追究责任且大多数流转地没有登记并进行公证,也缺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评估机构,而且对于农村流转地价的评定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导致农地转让的随意性和无序性”(刘启营,2009)。

(二)土地流转中农民利益缺乏保障

一是强制流转现象违背了农民意愿。个别地区没有认识到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在工作中还存在“错位、越位”的现象,在土地流转问题上,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化操作方式,出现强制性流转现象,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二是土地流转缺乏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在土地流转前,缺乏对种植大户和企业业主农业经营能力的资格审查和评估的市场。在笔者调研的市县中,无论是政府推动进行的还是自发进行的土地流转,对承租方农业经营能力的资格没有进行严格审查,更没有让承租方交纳经营风险保证金,在土地流转后,流转业主一旦经营上出现失误,无法履约,常常给参与流转的农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损失后,又没有有效的补偿办法,风险由农民和政府承担。三是农民的流转收益缺乏增长机制。在流转合同的约定上,农民土地流转收益一般是一定不变,流转期间不再调整租金,流转收益没有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得到相应增长。此外,某些地区还存在着土地“二次流转”现象,致使农地资源长期闲置和原出租方利益受损。

(三)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及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运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更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缺乏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严重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序进行。一方面,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流转中介组织较少,流转信息传播渠道不畅,土地供需失衡,影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并限制了土地流转区域范围。另一方面,目前很多地方在土地流转方面还没有完善的资产评估机构、委托机构、法律咨询机构、土地投资机构、土地保险机构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就不能健康有序的进行,从而严重制约了土地交易市场的发育,需求的规范化与土地交易的零散性之间的矛盾突出,土地很难以较为合理的价格在市场中流转。

(四)土地流转管理不健全

目前对土地流转的管理,从上到下的农业行政部门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在流转程序、流转手段、流转档案管理等方面缺乏统一规定,有些地方土地流转主管部门虽然制定有规范的操作规程和土地流转合同文书格式,但缺乏完整的政策体系,缺乏现代化的工作手段,在个别地方土地流转仍然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纠纷隐患较多。一些地方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土地承包和流转管理机构,乡镇农经机构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不明,流转行为无人监管,流转纠纷无人受理,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管理的无序或缺位导致有些地区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着随意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的现象,这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也造成隐患。

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角色定位不明晰

政府的指导是帮助集体土地健康、有序流转的保障。在一些地方,部分基层政府和部门角色定位不准,认识错位,普遍把经营权流转当成流转主体的经济行为,没有认识到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意义,对有利的流转模式不加以鼓励和推广,不利的模式不加以批判和限制,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同时没有科学制定流转后农民出路的规划,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做好应急处理预案,提供服务,化解矛盾。集体土地流转是一种市场行为,如果基层行政组织,违背农民的意愿而强行流转,这将为社会埋下许多隐患,甚至危及整个社会的稳定。所以政府应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搞好规划、提高服务,在集体土地流转中做好服务员、裁判员的角色(叶桂英,2009)。

(二)农民流转意愿不强烈

分析当前的土地流转现状,存在农民流转意愿不强烈的现象。究其原因如下:首先,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失地农民缺乏生存保障。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讲,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安身立命之本,农民主要还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普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来看待,对于流转土地存在后顾之忧。“有些农民即使转移到了二、三产业,由于失业的风险和收入的不确定性,他们仍把土地作为最后的退路,宁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抛荒弃耕,也不愿意转移出让,农村土地市场的发育因而严重受阻”(郭江平,2004)。其次,农民转移就业空间小,“土地流转的速度应该与工业、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增加的速度与城市基础设施容纳的程度相适应”(夏先鹏,2009)。所以,农村土地流转还取决于城镇经济实力能为减少农民和释放农村空间剩余劳动力开拓多大空间,只有有效的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导他们合理有序进入城镇,才能改善农村人地资源矛盾。第三,部分土地转出收益吸引力不大,对一些转出土地的农户来说,所得到的收益与自己耕种的收益基本相当,差别不大,尤其是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和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提高了农民对土地价值的预期,流转意愿不强烈。

(三) 土地流转后资金与技术支持不足

土地流转后,要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必须进行资金投入。经营者开发资金匮乏,是制约土地流转的重要原因。大面积承包土地,从事高效农业开发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且见效慢,而经营者一般没有贷款担保单位,又不能将土地经营权作为贷款抵押,因此很难从金融机构贷款,加之一些地方交通等基础设施和自然基础条件较差,更难筹集资金或引进资金,致使部分经营者在土地开发上存在严重的资金困难,规模难以扩大,效益难以提高。从科技层面讲,土地流转的意义在于土地流转以后,发展高效农业,精耕细作,达到高产高效。如果没有科技的投入,只搞粗放的规模化,就失去了规模经营的意义。而一些承包大户由于缺乏相关技术,对于未来能否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收益也很茫然。所有这些不仅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使一部分有承包能力和意向的经营主体不断观望、徘徊,或者承包土地后另做他用,失去了土地流转的本来意义。

(四)土地分户经营与土地流转之间存在矛盾

土地流转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效益,而第二轮土地延包实行的是“耕者皆有田”政策,不仅土地分户经营,而且农户在这种严重分散的土地上还要种植从粮食到饲料、蔬菜等几乎家庭所需的全部作物,这就进一步加重了土地的分散程度,形成了分散、细碎、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方式,难以实现土地成片集中流转。而且业主在实施土地规模流转时,往往因为一户或几户承包户没有谈妥,而使土地规模化流转难产,制约了规模经济的发展。同时,一些地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尤其是丘陵山区,地块小且不平整,水、电、路建设滞后,集中连片流转难度大,不利于规模经营和大型机械作业,阻碍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一项城乡互动的巨大系统工程,既涉及到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建设,又涉及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也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政策逐步实施,规范运行,保证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

(一)逐步建立因地制宜的土地流转制度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因地制宜,切实把握“适度”两个字。首先,必须始终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流转原则,不能盲目跟风推进,以行政手段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对于政府和村级组织来说,只能是进行政策导向,创造发展环境,加强服务管理。其次,要把握规模的“适度”。适度规模经营就是生产规模要与生产单位的生产能力相适应,不能一味追求流转规模,生产能力却达不到,反而导致粗放经营,甚至抛荒,浪费了土地资源,违背了中央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初衷。第三,要根据各地具体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农业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土地流转制度。经济发展较为薄弱或非农产业不发达地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仍然很强,农民对土地流转方式多样化的要求也不高,而在非农产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的地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日益减弱,充分利用土地使之增值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对土地流转方式的多样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切实制定有效的措施,积极引导村、社及农民群众在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工作,认真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土地流转为契机,大力培植发展农村专业大户,推进农业综合开发。

(二) 积极培育规范化的土地流转市场

推进土地流转,就要积极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建立严格而规范的配套制度和措施。一是健全农地流转服务平台,要建立和完善县一级农地流转服务中心、乡镇一级农地流转服务站、村级农地流转服务组的三级中介服务网络,建立农地流转信息库,开展信息咨询、评估、协办手续等服务。二是建立农地流转信息网络,使广大农户和有意投资农业的经营者能及时、准确获取可靠信息沟通市场供需双方的相互联系,切实解决农地流转信息不畅、配置不佳的问题。三是建立科学的土地流转价格形成和指导机制。“因地制宜地建立多元化的流转价格体系,通过土地流转价格来调节土地的利用结构。同时,根据市场供求、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土地受让方的投资变化,在研究受让方承受能力的情况下,适时进行流转价格的调整,以便更好地反映土地的动态价值变化”(王春超,李兆能,2008),从而建立健全农民流转收益增长机制,保障农民收益能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得到相应增长。

(三) 深入强化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管理

各级基层党委、政府要加强土地流转管理,特别要处理好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综合开发与保护基本农田的关系,处理好土地开发与保护群众权益的关系。把各种流转方式纳入规范化管理,确保交易双方权利和义务明晰。要切实做好农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明确农户在农地转让中的主体地位,禁止村级组织代替农户或超越农户对外签订流转合同,依法保障农户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同时,要制定规范的土地流转程序,提供格式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实行流转合同登记备案制度,确保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这不仅增强了农民群众进行农地流转的安全感,保障了流转农户的利益,而且也可以使政府掌握农地流转的实际情况,制订正确的政策措施。另外,还要加强宣传和监督,杜绝土地流转过程中随意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现象。

(四)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主体

要有效地加快土地流转,关键是要多元化和多形式地创新能促进农村生产力解放和提高的规模经营主体。首先,设立土地流转专项扶持资金和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专项资金。奖励、补贴、扶持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大力培育以家庭农场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规模经营主体,努力形成“规模化家庭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其次,加快构建服务“三农”的金融平台,积极探索信贷支农的重点,适度降低支农信贷利率。加快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组建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并建议财政按实际担保额给予一定的担保风险补助。第三,加大技术支持,帮助规模经营主体真正实现规模经营与集约经营,提高经营效益,发展现代农业,达到高产高效。

(五)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配套保障机制

土地流转的健康进行还有赖于农村配套保障机制的完善。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和多层次的农村社保机制,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农业是高风险低收益的产业,农业生产不仅要受自然生物因素的影响,还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此外,当前农村中,土地作为农民就业、生存和社会福利的重要载体显得至关重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建立健全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农业对自然灾害等风险的缓冲能力,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险功能,同时使广大农民医疗有保障,失业有保险,以解除农民对土地转让后的后顾之忧。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应制定统一的、非歧视的劳动就业制度,把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技术培训,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市场要素功能。

参考文献:

1.刘启营.新形势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路径分析[J].农业经济,2009(4)

2.叶桂英.浅谈集体土地流转中的政府角色[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12-11

3.郭江平.农村土地市场发育障碍及对策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

4.夏先鹏.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发展机遇与风险[J].中国新农村法制建设研究,2009(9)

5.王春超,李兆能.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困境:来自湖北的农户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农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现代农业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一、农业企业及其会计的特点

(一)农业企业的主要特点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劳动时间与生产时间的不一致性,生产周期长;农业生产中部分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可以相互转化,部分产品可作为生产资料重新投入生产;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而要求经营管理上必须与之相适应。一般都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经营方针;农业生产不仅在经营上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而且在管理上实行联产承包、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体制。

(二)农业企业会计的主要特点

核算内容的多样性。农业企业经营,往往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工、商等多种行业。这就要求会计核算既要满足企业综合管理的需要,又要适应多种行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分别计算各个行业的费用成本与财务成果,并考核各种非生产性的开支;管理体制的复杂性。农业企业实行多种经营与双层经营体制,如国营农场有场部、分场、生产队多个层次,还普遍建立了专业组织和职工家庭农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普遍推行农户联产承包的同时,也相应建立了统一经营的生产和服务组织;乡镇企业的体制更是复杂多样。这就无疑会给会计核算与管理体制带来复杂性;核算方法的灵活性。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的生产组织比较分散,经营形式以集体经济为主,经营管理的自较大,生产成果的自给程度较高,会计核算水平与会计工作的管理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农业会计核算方法也应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二、现代农业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现代农业企业财务是指以农业企业为财务主体所进行的财务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各种内外经济关系。它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分配活动三个方面。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还要利用资金、收入成本等价值指标,来组织处理这种价值运动中经济关系。另外国家新出台的财税、金融、投资、外汇体制改革政策,赋予了农业企业一定的理财自,为农业企业经营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如果农业企业缺乏严格的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就必然造成对整个企业失控,从而导致生产经营危机,可见加强财务管理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其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财务管理,是农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加强农业企业内部管理足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而企业管理又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一种有意识的管理活动,其管理活动的对象是农业企业的资金运动过程。即利用资金、成本收入等价值指标,通过价值形式综合地反映农业企业财务活动。因此加强财务管理,促进资金运动的良性循环才能保证农业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高效益,为农业企业的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获取更大经济效益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加强财务管理,是提高农业企业竞争能力的需要

财务管理是现代农业企业管理的中心,只有加强财务管理,才能适应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要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企业竞争能力就得从两方面人手,一是规范资金运作;二是加强成本管理。资金是农业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

三、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财务活动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分配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纷纷加强了在以上三个方面的管理,但由于目前体制尚不成熟和健全,当前条件下,我国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与会计制度改革的大环境不相适应,不能适应农业企业自身发展的新需要我国农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针对其与新《企业会计制度》及具体会计准则有冲突的地方作相应的调整和补充。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和经营活动范围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企业的会计核算仍然执行《农业企业会计制度》,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更不能保证农业企业会计核算资料的质量。

(二)财务管理未体现经营的经营目标

财务管理工作包含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核算和成本管理工作,是实施财务反映、监督、决策三项管理之基础。目前一些农业企业基础工作薄弱,管理混乱,领导班子懒散,纪律松弛,工作效率不高,加之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财务管理机构不健全,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例如一些农业企业会计分工不明确,出纳和会计由一个人担任,从而造成账目不清、账物不符等。一些农业企业的原始记录、定额管理、财产清查等基础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虽有制度规定,但也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形同虚设,失去了反映和监督作用,以至于有的农业企业成为“无收支计划、无正常审批手续、无领报制度”等,财务管理成为一句空话。可见,财务管理意识淡漠,财务人员素质高低足以影响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会计监督力度不够,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各国的会计核算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我国的农业企业也不例外。一方面,农业生产活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人类无法预测和预防一些不利自然事项的发生,不能对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督,因而无法保证农业生产活动的会计计量与记录的准确性,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作为土地承包者的农户与家庭农场,在自主经营模式下,完全可以自己占有、支配完成承包任务后剩余的部分,而反映农业生产活动会计信息的准确与失真对各承包户的利益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利益激励机制的缺乏进一步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四)缺乏科学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报表失真

由于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很多企业不能够实行电算化财务管理,很多企业没有严格按照国家会计制度要求设置账户、核算公司经营情况。同时企业会计报表必须真实反映自身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成果的财务状况,它是企业管理层了解企业运行情况并作出科学决策的依据。但不少农业企业缺乏对财务管理必要的监督和管理机制,财务部门依据领导意见等做假账,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也致使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五)成本意识淡化,成本管理弱化

成本是经济工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成本是以货币形式对生产耗费进行计量,并为农业企业的简单再生产提出资金补偿的标准,同时也是制定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和衡量农业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现在,一些农业企业,因为成本意识不强,对于可控制的成本没有认真对待,造成不必要的开支,从而使成本居高不下,企业逐年亏损,效益上不去。还有一些农业企业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合理安排资金结构,不断上新项目,盲目引进,重复建设,长期投资规模过大,造成生产经营资金严重不足,债务负担越背越重。可见,只有加强财务管理,降低各项成本,农业企业才能够搞好。

(六)财务人员权责不对等

财会人员首先必须对国家负责,保护国家资产不受侵犯,但同时财会人员的业绩评价和职务任免权掌握在企业手中,缺乏自身利益保护机制。而对企业来讲,为了自身利益有时会使国有资产受损,而财会人员处于自身生存考虑不得不惟企业领导是从,这种利益的矛盾使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免出现了很多问题。

四、制定现代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提高管理人员修养素质,提高管理水平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应从传统的记账、算账的报账阶段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反馈方面把会计工作深入到各环节中,人、财、物各方面要充分发挥会计的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的考核作用。努力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这就要求农业企业必须拥有一批观念新、素质高、善于管理的财会人员。应建立激励机制,倡导长期自我学习,对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人员进行奖励。定期组织培训学习,使财务人员及时更新与掌握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及会计政策,为农业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总之,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只有加强财务管理,重视财务监督,正确地掌握和遵守价值规律,才能不断提高农业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建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 财务管理是保证其他各要素资金正常需要的手段,财务管理与技术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质量管理等相互协调才能解决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解决如何平衡开发投入、近期利润和远期发展的问题等。优秀的财务管理应是从农业企业经营长远发展和近期目标的平衡,为各部门实现经营提供资金支持,而不单纯仅仅以什么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不落实到生产、技术、开发、销售等具体环节,不以这些具体环节的目标为管理要求,单纯从财务部门角度的近期“增收节支”对农业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将百害而无一益。

(三)加强外在监督,规范会计报表审计工作 会计报表失真是农业企业存在的重要问题,为有效制止和防范此类现象,提高会计报表质量,除了确定合理的财务人员责权匹配和职业素养之外,还应加强外在会计监督,规范会计报表审计工作。为此应建立起“三监合一、三审分离”的机制,即依法实行报表审计制度,同时做好企业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企业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分离。其中,农业企业应设置独立于会计机构之外的内部审计机构,达到真正的审计效果。而对于外部审计,相关机构则应依法严格执行,共同确保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保护国有资产不受侵犯。

(四)完善审批程序、加强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 资金是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也必然成为财务管理的重点。完善审批程序、加强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农业企业应实行资金集中审批制度,强化负责人一支笔审批,财务部门定期将企业一定时间内的收支情况汇总反馈给领导层及各相关部门。

2、强化资金统一管理。农业企业应将所有收入纳入财务统一管理,对于资金支出,要求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经费指标,编制部门的月资金支出预算表,财务部门严格按照预算执行。

3、建立资金最低限额保障制度,在保证正常的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的同时还要保障资金的安全,建立资金日清月结制度,对于超出资金限额部分及时送存银行,杜绝公款私存现象的发生。

(五)实施预算管理,强化监督管理职能 预算管理是控制经费支出,保证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是财务管理重要的基础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扩大预算管理范围。把所有收支纳入预算统一管理,准确全面反映农业企业收支全貌,减少预算外支出现象。重点强化项目建设预算和收入预算,杜绝只重视支出预算而忽略项目建设预算收入的现象出现。

2、细化预算,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及各个建设环节,把预算执行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结合奖惩制度进行奖惩。

3、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强化预算的刚性。规定预算一经批准下达,除特殊情况外,不得随意更改。

(六)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优化财务结构 融资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流动资金的缺乏是许多中小农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企业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有效融资。农业企业融资应坚持两个原则:科学预测资金的需要量,合理确定融资规模,合理选择资金来源。其次,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农业企业应首先明确合理的计价方法,并加强财务控制,建立农业企业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此外,为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还应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得到有效配合;科学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确定合理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组合比例;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李觉.关于加强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J].中国经贸,2009(8).

[2]李平.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与分析[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农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工商资本进入农业 非粮化 非农化

逐利是资本的本性,工商资本也不例外,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是为了追求利润。我国农业发展落后资本积累不足,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外部资本投入。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提到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内容。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为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尽快制定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准入和监管办法,严禁擅自改变农业用途。在这种政策扶持背景下,同时基于农业产业链条整体利润比较高和进入门槛低,大量的工商资本进入农业。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对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影响,同时河南省农业人口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此背景下引入工商资本发展现代农业意义重大。

一、河南省引入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积极意义

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开辟了融资新途径,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业投入的不足和要素短缺问题,引进了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农业投资资金、技术、管理不足的难题,对于实现河南省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对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对传统农业进行现代化改造

舒尔茨认为,小农户自身根本无法完成传统农业的改造,必须借助外部力量,比如资金和技术等要素的投入。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不仅可以带来目前河南农村最稀缺资金要素,还能带来企业家要素,同时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效果也很不错。另外,工商资本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等方面都具有先天优势,还能够带来现代农业的经营理念和方法。

(二)解决了农业生产中资金不足问题

农村生产长期缺乏资金,尤其发展现代农业资金更是缺乏,小农资本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工商资本进入农业能一定程度缓解这一现象。

(三)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工商资本通过对农村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开发,可以使资源或资产转化为资本,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在推进农业集约、集群发展的同时,有效带动了农民参与现代农业开发,促进了农民增收。

(四)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工商资本拥有技术、渠道、品牌的优势,可以通过建立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和农业竞争能力,产生一些知名的农产品品牌,使土地和劳动的生产率都大幅度提高。

二、河南省引入工商资本进入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省,近年来在推动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河南省工商资本进军农业领域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规模扩大化、投资领域不断扩宽和经营模式多样化等。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带来的问题同样值得关注。

(一)小农户受到排挤和盘剥,丧失就业机会、土地甚至房产。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早有明确论述,如果大资本与小农户并存,大资本必将吞噬小农户,并使其丧失房屋和家园。大规模的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弱小的农户难以与之抗争,不少失地农民将沦为资本的雇佣,农民的主体地位将弱化,在农村将形成新的畸形二元结构,即少量强势的工商资本所有者与大量的弱势小农。有数据表明,工商企业直接经营农地,只有20%左右的原承包农户的劳动力能够进入企业工作。农村土地大量流转到进入农业的工商资本手中,并不符合农村改革的方向,如果放手让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话,那些留守农民可能就破产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存在三种“排挤”现象,即粮食被排挤、耕地被挤占和农民利益被边缘。

(二)土地流转后的非粮、非农化倾向。河南省是粮食大省,对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影响。近几年河南农地流转速度加快,截止到2013年底,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经达到2824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9%。据了解,河南省大多数流转给企业的土地“非粮化”现象明显,种植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或搞生猪、水产等规模养殖。主要原因是我国粮食价格过低,种植粮食种子、农药、化肥以及人工等成本太高,经济效益低。目前,大规模的工商资本集中土地之后的严重的“非粮化”“非农化”现象已经出现,这对粮食安全、农产品安全带来很大的风险。工商资本作为嵌入性外来资本,在遇到风险和效益波动时,相比其他经营主体更容易“退出”,而一旦“毁约弃耕”,农田将出现新的撂荒。

(三)圈占土地、套取财政补贴和进行市场炒作。大多数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存在投机行为,大约50%的工商户将农地完全闲置,等待土地升值后获取高额差价。在各地都有工商企业圈地的事实发生。由于国家土地制度改革还不明确,同时存在投机机会和套取国家农业补贴,这是一大部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目的,所以不应鼓励工商资本圈地做大宗农产品生产。

工商资本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土地,对农民发展不利挤占了农民发展空间,同时企业的经营成本也很高,造成规模不经济。因此,应严格限制工商资本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土地。

还有部分工商资本投资农产品流通领域进行市场炒作,不仅严重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损害了农业生产,还影响了政府宏观调控,且对城乡居民的消费也带来消极的影响。所以应警惕并防范资本的趋利本性所蕴含的风险,以促进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雇工种地存在天然的效率缺陷,不能有效外部监督。家庭农场在发达国家比如美、加、澳等大农场中也是最基本组织形式,在这些国家中,雇佣劳动也出现,但集体化生产或公司化运作的公司农场基本都没有发育起来。其他发达国家,如法、德或日、韩,家庭农场也占据主流。据有关调查研究,大田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都不适合公司化种植。农业劳动天生的缺陷造成难以实施外部有效监督,比如一些农民拿到化肥之后乱撒,栽插秧苗时随便往土地一按,为的是早早完工好领工钱,反正生产的成本、产量、质量和收益都与自己无关,与时大生产队的情形如出一撤,而与家庭经营差距甚大。农业面对的是一个生命过程,天然不适合雇工经营和集体劳动,无法像工业一样监管,全世界的农业雇工效率都不高,种地不是靠雇农民能解决的,工商资本家是不能有效监督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

(五)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近年来,河南省工商企业涉农项目不断增加,在有利于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带来的农业污染问题也应该格外重视,过度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土壤污染,大量畜禽粪便对水体的污染,以及温室农业产生的塑料等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等。以养殖业为例,作为全国第一养殖大省,近年来,河南省各地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迅猛发展,但是很多养殖企业污染治理措施不到位导致畜禽粪尿过度集中和冲洗水大量增加,养殖污染问题日显突出,给环境造成极大压力。

三、引入工商资本促进河南省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关于工商资本进入农业许多发达国家的法律约束是比较严格的,美国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参与农业必须全程吻合农业立项、农业经营,土地必须严格用于农业生产;在日本,租地合同将被解除在企业租入的农地如果没有从事合适的农业生产的情况下,村庄的农田道路维护和水利设施建设等活动租地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也要参与。建立由第三方监管的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保证制度,建立企业资质审查制度,落实企业投资方向和进度监管制度,建立经营风险防控制度。设计公平有效的体质、机制和规则是政府的职责。构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四种新机制,即准入机制、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风险防范与预警机制和服务机制。

(二)引导经营范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工商资本进入的农业领域首先必须适合企业化经营,分散农户完成不了的或完成起来有困难的;其次要求搞现代种养业。限制资本进入农业生产领域,资本应该进入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以及农业科技领域。支持工商企业在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社会化服务,不鼓励企业与农民争夺耕地经营权,把农民硬挤出去。引导工商资本依托农业园区发展现代农业。不鼓励工商资本直接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大面积租赁农户承包地进行经营活动。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机械生产、农资和农产品流通、农业投入品生产等特种农产品生产领域。

(三)加强监管。加强工商企业在进入、经营农业等环节的监管。在监管环节,各地政府部分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从企业资信、技术力量、产业规划、风险防范等方面严格审查涉农企业的农业经营能力;加强监管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后的农地使用和政策资金,及时进行考察、审计,强化社会监督,避免企业改变土地用途以及不合理使用支农资金;鼓励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并加强对环境的监管,最大限度减少企业涉农项目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

(四)限制外国资本进入。应该禁止和限制外国工商资本进入我省农业开发,建立健全外商资本投资农业风险预警机制,进行动态监管,防范外商资本对我省农业产业链的可能“蚕食”。

参考文献:

[1]宋雅杰.河南工商资本投入农业领域问题研究[J].商业时 代,2014,(22).

[2]刘成玉,熊红军.我国工商资本下乡研究:文献梳理与问题 探讨[J].西部论坛,2015,(11).

[3]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吕亚荣,王春超.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与农村的土地流转问 题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7).

[5]陈锡文.创新经营体系不是另起炉灶[N].人民日报,2013- 02-01(2).

[6]李飞.农业部“分区施策”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N].人民 日报,2014-05-12(001).

[7]吴国强.应正确认识工商资本务农的非粮化倾向[J].农产 品市场周刊,2014,(20).

2015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引入工商资本促进河南省农业健康发展问题研究”(201513258)阶段性研究成果。

农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长春市城郊经济城市化三农问题

发展城郊经济有利于实现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良性互动,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保证。正逢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大好时机,我们现在研究长春市的城郊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政策视角对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作以分析。

(一)土地问题

土地问题是制约长春市城郊经济发展非常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发展城郊经济需要增加建设用地;另一方面,城市扩展也需要占用城郊土地。因为城郊土地大部分都是农业用地,这就会涉及到土地流转即改变土地用途的问题。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现在长春市近郊,由于土地的征用,面临着解决土地补偿金和农民安置费的分配问题。首先,应当确定外来移民和本地农民的补偿标准,外来人口的补偿金给的少或不给,都会招致不满并会找政府闹事,而给予其与当地居民一样的待遇,本地居民又不希望平等对待。另外,由于现在征地补偿都是直接分钱,而给了钱以后农民将不会再得到任何利益分配,所以农民都想尽可能多分到一些,从而造成土地补偿金和安置费的金额很难使农民满意。又因为,农民只认上面的“红头文件”,不认地方政府领导的决策,而现在的问题是恰恰缺少这方面的文件,所以现在急需结合《土地法》出台合理分配近郊农民的土地补偿金和农民安置费的政策。最后,由于农民第二轮土地承包30年不变,这期间农民会把土地进行转包,而有的转包者会在土地上栽种果树,建设牛舍等。要征用这部分土地时,就会产生补偿金如何支付的问题,是只给土地的原始所有者,还是应该也给予转包者一定的补偿费用,这同样需要有个可以遵循的政策法规。

第二,如今的土地流转没有和一个分阶段的、明确的用地规划相衔接,限制了城郊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一些地区按照用地规划将来要成为建设用地,需要征用,但问题是说不清楚将来征用土地要做什么用,具体什么时候征用。而问题是又不得不限制农民在该地区搞一些经营项目,如限制农民建设温室,栽种花卉、果树等。如果不限制的话,又会增加征地时的补偿费用,比如说芦笋一次种植,可以连续收获15年,一旦农民种了,等到征地时如何补偿农民的损失,这将会极大地增加补偿费用。另外,也有一些农民乘机会在土地上特意投资搞一些经营项目,为的就是将来征地时能够索取高额土地补偿金。针对这一问题,地方政府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做决策基础,在征地之前该不该限制农民建农舍、猪舍,搞温室?农民要增产增收,就要建设温室,搞高效农业等。因此,政府要做出明确的、分阶段的用地规划,同时要根据不同阶段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解决这一问题。

第三,农民的土地补偿费如何使用的问题。目前长春市在土地流转政策上采取一次性征地、一次性付款的方式,被征用土地的农民每家都有7——8万闲置资金,这部分资金该怎么用农民都很迷茫,所以,长春市政府必须出台一项安置失去土地农民再就业方面的政策法规,如现在一些地方政府组织农民搞培训,然后进行劳务输出,这就需要政府放宽这部分农民进城劳务的限制,并给予一些特殊的照顾和帮助。另外,可以在土地补偿金的分配方法上做文章,如可以采取土地补偿金和安置补助费“不分到户,组有村管,资本运作,每年分配”的办法,将历年来的土地补偿金分别投放到村、镇资产经营公司、农贸市场和村办企业,每年收取利息;还可以入股分红,保底收益。为处理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可以成立地方土地股份合作投资公司,由被征地农民以土地补偿金或以土地折价入股,由公司投资建造标准厂房,通过出租获取收益,每年按收益分红等。同时,对转移到城郊的乡镇企业,要鼓励农民以股东的身份,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参与开发经营,与企业合作建设新厂房,这样做农民既可分红还能以劳动者身份参与劳动获取劳动报酬。从而既能使农民享受到土地的长期利益,又可节约城郊发展所需资金;政府可以规定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的这一部分资产,企业不能用于抵押;在企业破产时也不能列入清算资产,必须要保证能够回到农民手中,这就会解决农民害怕风险的问题。一旦乡镇企业经营不善导致破产,农民和集体可以收回土地,农民还可以继续经营土地,从而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来源。最后,还可以鼓励近郊农民到远郊去发展,如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可以利用土地补偿金到远郊继续从事种植、养殖业等。南关区幸福乡近郊失去土地的农民到远郊承包土地种果树,就开辟了一条失去土地的农民继续创业的新路子。

第四,对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如全省十强镇),政府是否可以在土地审批上给予一些特殊的政策,现在的情况是,很多地方招商引资的项目都已经定下来了,其他工作也都已经做好了,但唯一的问题就是缺少建设土地。长春市政府可以在保证地方发展经济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土地审批的标准,在土地的用途上也不要给出硬性的规定,同时有可能的话可以下放一部分土地的审批权,从而改变在土地审批上过于死板的做法,解决束缚地方用地灵活性和主动性的弊端。

(二)利用财政转移支付解决利益分配问题

现在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地方与开发区之间存在着利益分配不公平的问题,由于开发区具有政策上的优势,许多城郊地区的企业都到开发区去注册或干脆将厂址迁到开发区,这其中包括一些地方通过招商引资而开办的企业。问题是,根据属地收税的原则,这些企业都要到开发区去交税,这就侵蚀了地方的利益,影响了地方的积极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政策不平等性,二是因为利益划分的不公平。由于开发区具有先天的政策优势,我们可以针对第二个原因来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因此,长春市政府可以出台一项政策,专门解决开发区与地方之间的利益之争。如可以规定到开发区注册而不在开发区生产的企业,或地方招商引资的企业后又转到开发区的,必须要向地方交纳一定的土地使用费,同时,规定开发区要将一部分税金返还给地方,而且上一级政府可以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来补偿地方的一部分损失,所以,政府要尽快出台和完善这一流转过程的政策法规,并尽量做到公平合理。

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有利于产生“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开发区的作用,因为开发区的发展速度和效益比摊饼式城市扩容要高得多、大得多。二是可以解决利益平衡问题,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三是有利于进行区划调整。由于长春市根据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调整行政区的划分,这就会影响到一些地方的利益和积极性,因为一些企业随着划分的调整被划给了别的地区,但通过这一利益补偿政策可以减少地方在行政区划分上的抵触情绪,以利于区划调整。

(三)解决农民小额贷款难的问题

城郊经济是多元化经济,一些农民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小规模的种植业,而往往要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或进行一些需要资金较多的经营项目。这造成现在的农民小额贷款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贷款期限确定不合理,调查中发现部分基层信用社,对农户小额贷款期限一般为一年,且贷款不展期,而发展特色种植业,如花卉、苗木的成长期需要多年,造成贷款期限与生产周期不一致的问题在部分地区较普遍。以朝阳区为例,所养殖的花卉销售市场已经扩展到北至齐齐哈尔、七台河,南至鞍山、抚顺,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但就是缺乏长期贷款扩大种植规模。二是贷款数量过小,如一些农民要搞小工厂,要搞高效农业,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而现在的小额贷款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从而限制了农民的生产和创业。

解决的措施是:第一,针对那些市场前景比较良好、归还贷款有保障的经营项目,可以把对农户的小额贷款期限从一年调整为3—5年,从政策上保护和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第二,信用社要根据农民的特殊需要而适当增加贷款的数量,同时农民贷款的来源不要仅仅限于农村信用社,要鼓励大的银行机构开办支农贷款项目。第三,大力开展贷款的担保工作。由于现在的银行和信用社嫌贫爱富,农民的信用基础又不好,从而限制了农民的贷款。所以,为了保证放款和贷款返还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大担保工作。我们要改变以往金融部门贷款担保方式过于单一的做法,即必须以银行存单担保。金融部门可以试行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担保的办法,允许农民用土地使用权抵押、担保获取贷款。另外,可以试办公司与农户互保贷款,如对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依托的养殖业重点企业,采取农户贷款公司担保的办法,使公司与农户利益和信用社紧紧相连,既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又降低了贷款风险。我们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需要政府对农户的担保支持,需要当地政府出面为农户担保,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第四,借鉴长春市环城信用合作联社经验,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建设。长春市环城信用合作联社号召农民入股农村信用社,让农民直接参与信用社的管理。农民成了信用社的股东,还贷信誉度提高了;信用社吸纳农民的股金,资本金规模扩大了,支农贷款的投放额度大幅度提高。截止2003年7月,环城信用合作联社在长春市城郊乡镇已投放支农贷款6755万元,同比增加4591万元。目前长春市城郊已有16500户农民入股信用社。农民股东贷款时不但可“随用随贷”,还可享受优先贷款、高额贷款、年底分红的待遇,使农村信用社更好为“三农”服务。

(四)鼓励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的问题

尽管民营经济在长春市的城郊经济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民营经济在流通领域所占的比重仍然偏大,并且多数集中在零售商业和餐饮服务娱乐业;产品销售多局限于本地市场,能打入国际市场的产品仍然很少,并且,能在国内驰名的也不多。据外县市的民企人士反映,某些职能部门存在着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合法化和私人化的问题。还有某些具有行政职能、靠收费过日子的事业单位,一直是在“收费养人,养人收费”的怪圈里运行。一些县(市)的技术监督部门都在百人左右,罚款不断攀升。有的民营企业家把这些问题归纳为“五个最”:最麻烦的是审批,最关心的是税赋,最痛恨的是罚款,最头疼的是检查,最困难的是贷款。这些问题,导致了民营企业的社会交易成本过高,影响了民营经济发展。

鼓励百姓去创业,要使百姓成为发展经济的主体,政府所要做的就是给百姓创业提供宽松优越的环境。首先,加大扶持力度。借鉴外地经验,由财政拨款建立民营经济发展基金,对民营企业予以创业资助,科技成果转化资助和重大项目贷款贴息资助。创业初期减免各种行政性收费,降低门槛。试行企业预备期制度。从民营经济税收中拿出一部分,吸收民企资本成立贷款担保公司,市场化运作,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快速发展时期,贷款给予贴息,税收大户给予现金奖励。同时要尽量给予长春市区和外五县的企业公平的发展机会,比如说九台卡伦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不少的企业,现在问题是运输货物时通过城区时要交纳一定的费用,这就增大了企业的成本,政府能否在进城费用上给予一定程度的减免。我国已经入世,应当多给农民兄弟一些“国民待遇”。其次,对于城郊经济,我们应当在发展中求规范,在政策上要以扶持和帮助为主,对在城郊经济发展中所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要采取疏导的方式,帮助解决问题,而不要采取动辄罚款、收费,上收权力,从而抑制了地方发展经济和百姓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深化改革,消除体制。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多数都能在体制上找到原因。一方面要进行机构改革。理顺关系,强化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机构;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意识;强化监督,依法行政,严厉查处侵害民营企业行为的公务人员。另一方面要严格公务员队伍管理,依法行政。刹风整纪,打击权力寻租。发展民营企业,要相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少抬政府这只闲不住的手,高举法律这只严肃的手。

(五)城市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是积极调整农民的就业结构,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改革户籍制度。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后,这使我国长期以来公民严格区分为城市市民和农村农民的户籍制度被打开一个重要的缺口。现阶段推进城市化所要采取的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应该是,无论什么性质的户口,只要新迁入户口有稳定的职业、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和住所,都应允许入籍,并享受城镇居民同等权利和履行同等义务。这是劳动力有效流动和优化组合的重要保证。户籍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一些农民身处城市却享受不到城市的相应待遇,给子女上学、就业带来诸多不便,成为农民自由流动的一大障碍。城市化对农民来讲,应该是阳光而不是阴影,但如何通过政府的决策去创造阳光,还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农村、善待农民。

另一个方面是解决城中村的问题,这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随着城市的扩张,一些村已经成为城区的一部分,但城中村的人口仍是农业户口,这严重影响了这部分人口获得在城市中的就业机会和获得城市居民待遇的机会。政府可依据实际情况,规定城市建成区的行政村人均耕地一定面积以下或全村耕地一定面积以下的行政村,统一撤销行政村建制,建立居民区建制,改农业户口为城市户口,加大对失去土地农民的补偿,并努力为其创造就业机会。第二个问题是一些村已经变成城市,农民也已经转为非农户口,村集体的土地也已经全部被占用,这样的村其实已经名存实亡,是否还继续保留村的建制和原来的村名;村里的集体资产该如何划归,该归谁管?如果继续归村委会管,那么原有的村办企业是否就只“养活”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干部,农民该不该分得一部分利益?因为农民对村集体资产还有股金的分配权利,分又如何分?另外,有的村办企业都卖的卖,租的租,但问题是原来的村干部怎么办,是否应当撤消村的建制,改为社区建制,村干部相应地改为社区干部。最后如何照顾农民的利益,是应该继续享有原村集体资产的利益分红,还是农民退股一次性地进行补偿。对以上这些问题政府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因此政府必须下大力气给予解决。

参考文献:

1、周元芳.依托近城优势,发展城郊经济〔J〕.湖南经济,2000,(12)

2、郭波.加快城郊经济发展的思考〔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2,(1)

上一篇:公司生产经营分析范文 下一篇:艺术的审美作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