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打假范文

时间:2023-10-12 11:18:51

农资打假篇1

根据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斗争部际协调小组第三次会议的决定,由农业部牵头,会同公安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供销合作总社、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监察部等部局,开展农资打假联合行动。十月份,对全国14个省进行了联合督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今年农资打假工作的总体情况

《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犯罪活动联合行动》的通知下发后,农业部、公安部等五部局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农业生产资料打假联合行动的通知》,就农资打假联合行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密切配合,落实责任,在全国范围开展农资打假联合行动。经过几个月的工作,农资打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据对14省的统计,今年农资打假共出动检查人员33.1万余人次,检查各类农资市场1.3万多个,检查各类农资经营网点、门市部27.2万个,检查各类农资生产企业2.46万家,捣毁各类农资制假售假窝点1342个。共查处违法违纪案件31326起,涉案货值5.01亿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案件190多件。查处不合格种子398.1万公斤,劣质肥料2.5万吨,假冒伪劣、禁用和过期不能使用的农药36.85万公斤,伪劣兽药1万多公斤,各种无证冒证和伪劣农机及其零配件16万台/件。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6亿元。

工作中有以下比较成功的做法:

(一)领导重视,组织工作得力

各地参与农资联合打假部门的领导都较重视农资打假工作,大多数地方成立了农资打假协调小组,设立了农资打假办公室,明确了专职人员,公布了举报电话,将农资打假列为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各省农业厅把农资专项打假作为重点工作抓,以此来促进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职能转变,发挥行政监督职能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服务。形成了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各部门相互配合开展农资打假的局面。

为了确保农资打假专项斗争顺利开展,各省认真贯彻国务院、有关部局关于农资打假工作的精神,及时将有关精神传达下去,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通过联合发文,召开会议等方式安排农资打假工作。

(二)综合执法,农资打假工作逐步规范

近年来,许多地方实行农业综合执法,探索农业行政执法新的运行机制。福建、江苏、贵州等省农业厅成立了农业执法总队。湖南省农业厅今年从厅内各有关执法单位抽调了16名执法人员组成农资打假队伍。全国有77个地(市),815个县(市)成立了农业执法支队、大队。在今年的农资打假专项斗争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山西省为了加强农业执法机构建设,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以晋办发〔2001〕9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法制建设的意见》,要求各级农业部门结合市(地)、县机构改革,按照“先行试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步骤,力争三年内在全省全面实施集中综合执法,使农资市场的监管经常化、规范化。

四川省成都市编委专门发文组建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落实编制20名,市政府发文进一步明确了编制、人员管理(按公务员管理)和经费问题(纳入财政预算)。该市执法大队成立后,2000年就查处违法案件650起,比1999年增长60多倍,没收、转商假劣农资产品32.4吨,是1999年的6倍;2001年1-9月,查处违法案件1086起,比2000年同期增长30%;没收、转商假劣农资产品94.9吨,比2000年增长192%。

(三)广泛宣传,营造农资打假氛围

为使农资打假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各地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了对农资打假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少地方在电视台、电台、报纸上开设了农资打假专栏,加强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等农资方面法律规章的普及和宣传,报道农资打假活动信息,并对大案要案、典型案件进行跟踪报道,对制假售假窝点进行曝光。

浙江省农业厅召开了三次农资打假工作新闻会,各新闻单位多次派员参加省执法检查组,赴各地进行现场采访和报道。河南省共出动宣传车3865车次,悬挂条幅760个,张贴标语53670条,在广播、电视、报刊上播放、刊登农资打假信息849次,举办大型咨询活动87次,印发法律法规等宣传资料27.91万份。福建省执法总队在省电视台制作了7个农资打假专题节目。广东省农业厅召开了由省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公安、供销社领导与执法人员和新闻记者参加的销毁假劣兽药、饲料及添加剂现场会,公开销毁查获的假劣兽药、饲料及添加剂近100个品种,共25吨,货值100多万元。

(四)突出重点,抓好关键时段的整治行动

江苏省农林厅先后组织开展了5次专项整治行动,在春播期间,开展了以春播用种、夏季作物用肥、春季畜禽用药、饲料为重点的春季打假护农大行动;夏季与省质监局联合开展了肥料专项整治行动;7月至9月开展了农药市场专项整治;8月至10月部署了全省畜牧行业生产资料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秋季开展了以小麦、油菜为重点秋播种子专项整治行动。浙江省农业厅针对养猪户和饲料经销户使用违禁药物、私屠滥宰、违规经营病猪等现象,开展了“劣病毒”猪肉专项整治工作。河北采取整治重点市场,按农时季节,适时开展专项斗争的方式推进农资打假工作。种子整治的重点是玉米杂交种子和抗虫棉种子,主要集中在石家庄市和保定市种子市场以及棉花集中产区;农药整治的重点是“三证”不全、假冒伪劣以及国家禁用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农资专业市场以及生产工艺落后、群众投诉较多的农药生产厂;肥料以复混肥料、叶面肥、微生物肥料为重点,以登记证号、产品标识和使用说明为主要内容,主要集中在专业市场;农机及零配件集中检查生产和销售企业(网点)、农机维修市场和有影响的农机市场集散地。

(五)集中力量,加大大案要案查处力度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与工商、质监、公安、供销社、经贸委等部门紧密合作、协同办案、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江苏省公安系统全年出动2000多人次进行农资打假执法活动。四川、重庆两省(市)都十分重视大案要案的查处,四川省查处典型案件16起,重庆市查处典型案件6起,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的四川宜宾县水稻种子案、重庆国威农药案和四川省武胜县杂交玉米种子案等三起案件都迅速按有关法律程序进行了查处。

农资打假涉及的范围广。各省在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农业、技术监督、工商、公安、监察、畜牧、饲料、农机、供销等部门互相配合,立足本职,积极行动,共同开展打假整治工作,形成了合力,使农资打假效果显著。湖南省华容县制售假农药案的侦破就是技术质量监督部门依法查处,公安、监察、农业等部门密切配合,各部门联合行动取得的成果。经侦查,犯罪嫌疑人到案发为止,已产销杀虫脒170多吨,销售货值71万多元。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收审,涉案的国家工作人员多人受到党纪、政纪处理。

针对农资打假工作的特点,为提高办案速度,提高办案效果,各级农业部门无论在市场检查还是在典型案件查处过程中,都主动取得当地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公安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河北今年查处的标值10万元以上的大案要案,基本上都是农业、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联合办案,相互支持,积极配合的结果。山西省农业部门在工商、公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整顿忻州市忻府区奶牛市场取得了良好效果。

(六)依法行政,确保农资打假工作持续健康进行

为了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各省加快了一些配套法规的建设,加强了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了打假人员的素质。许多省根据《种子法》、《渔业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先后出台了可操作的配套的地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为了规范行政执法工作,一些省还建立了农资打假工作制度。如江苏省农林厅建立了打假信息报送制度,要求县农业局每周五报市局,市局每周一报省厅,对于重大突况和重大事件即查即报,并根据事态进展随时续报。为确保农资打假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各省还加大农资打假工作督查力度。江苏省采取自查与抽查相结合、一级督查一级的方式今年已组织了两次督查活动,除检查面上工作外,重点对领导批办案件、上级交办案件、大案要案进行督查。

为了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各地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培训班。河北省今年组织了1095人次的种子法知识培训和576人次的种子检验知识培训。山西省农业厅今年举办了5期执法人员培训班,有1200名市(地)、市县执法人员和分管农业执法的领导参加了培训。

一些省制定了农资投诉(举报)案件的登记、处理程序等制度。使农资打假案件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结果。

福建省农业执法总队印发了《福建省农业执法总队科室、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及内部管理规定》,包括了总队科室的责任制,人员岗位责任制、人员工作守则、“十不准”规定、学习制度、办公室管理制度、队务会议制度、受理投诉或举报工作人员岗位工作制度、外勤执法人员岗位工作制度、罚没物品交接管理工作人员岗位工作制度、案件受理工作人员岗位工作制度、文件或文书管理工作人员岗位工作制度等17项。

二、农资打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资市场、农资产品问题仍很严重

从督查情况看,农资管理和打假面临的形势仍很严峻,由于农业生产资料,量大面广,假冒伪劣由来已久,并逐年呈蔓延趋势,许多领域的问题积重难返。虽然今年全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农资打假行动,但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农资经营主体不规范。目前农资市场无证经营或超越经营范围的现象仍然很突出,不具备经营资格和经营条件而挂靠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非法经营者在农资销售旺季走村串户销售农药、化肥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是经营行为不规范。销售过期、失效农药和劣质种子坑农害农的现象不断出现;农资和百货混合经营现象不在少数。兽药经营中的主要问题还有兽药、人药同时经营的现象。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资市场的经营秩序,如:

(1)无证生产和造假状况还比较突出。制假售假活动由公开、半公开向地下、半地下,组织性、隐蔽性、对抗性增强,手段趋向智能化,增加了打假工作的难度。

(2)假冒伪劣农资充斥市场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农业部今年春夏对市场上的农药质量抽查结果显示,不合格农药为16%,有1/5的单位经营了不合格农药,这些是在合法的经营单位里抽出的登记过的农药产品,非法生产和经营的假劣农药就更多了。据陕西省畜牧部门抽查,“九五”期间,兽药质量抽检合格率为77%;近期对市场质量抽检合格率为50%。青海省西宁市经销的蔬菜品种近百种,但通过审定的只有20多种,大部分种子没有生产许可证,没有标签。

(3)农资产品标签不规范。农业部今年抽查了2586个农药标签,不合格率为54.6%,有的地方农药标签不合格率高达80%。有的擅自修改已审定的标签内容,有的扩大使用范围,有的盗用、冒用他人登记号,有的用一个登记证用于多个产品,还有的采用光写商品名而不写含量和使用情况等欺骗手段坑害农民,严重干扰了农药市场的正常秩序,危害了农民利益和农业生产安全。引起了农民与合法生产企业的强烈不满,国务院领导对此高度重视,责成农业部立即进行整顿。

(4)误导消费的广告多。主要是兽药和农药表现最为突出,虚夸产品质量的不少。有的企业还用“农业部推广新产品”、“中国农学会推荐产品”等来误导消费者。

(二)少数农业部门对开展农资打假的认识还不到位,执法意识薄弱

一些地方认为农资打假是工商、技术监督部门的事,和农业部门关系不大,有的地区和县级农业部门甚至放弃法定职权,不闻不动,根本没有安排部署和组织检查。农业各行业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地区间发展也不平衡。

(三)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严重

由于受利益的驱使,一些地方对农资制假售假不仅不打击,而且还加以庇护。如有的农药生产厂家在生物农药中添加大量化学农药,使用在禁止使用的作物(果菜)上,坑害消费者。当检查发现后,地方出面说情、辩解,难于处理。另外,农业部门内不少单位也经营农药、兽药、种子、肥料、农机及零配件等,有不少单位,既进行经营活动,又有管理职能,还有的审批、登记、检测、监督集一体,使本应互相制约的监督机制失效。

(四)农资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在农资打假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按现行的农业法律法规无法处理,如化肥、农机质量管理等尚缺乏相关的法规和强制标准,农药、饲料、水产种苗等其他农资管理相应的配套办法或实施细则也要修订和完善。渔药、渔具市场的监管不明确,个别地方存在空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一些农资产品管理法律法规已不适应当前农资生

产和市场监管的要求。

(五)参与农资执法的机构多,执法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国务院抓农资执法、打假的机关如工商、技术监督、供销和农业部门等多个单位。农业部门内又分散在种子、土肥、植保、蚕种、畜牧兽医、饲料、农机、渔业等多个机构。但真正对农资市场和生产单位的执法起震慑作用的不多,力量分散,多部门协调困难,责任不明确。适应农资执法特点要求的,既具备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较强的法律素质,又具有为人民服务宗旨观念和较强的职业道德水准的执法人员缺乏。

督查中也发现一些地方部门之间配合得不是很好,案件主办单位与协办单位沟通不够。有的省反映,由于各部门各自行使管理职能,缺少沟通与协调,往往出现多部门对同一行政管理对象多次检查的情况,生产、经营单位意见很大。此外,农资打假工作多部门操作,部门之间通气不够,发文多,部分内容交叉重叠,形式主义的东西也不少,工作实效不高。有的反映泛泛的执法检查多,实际查处的案件少。农资质量抽检工作开展不够,结果公开不够。多数地方的农资执法,仅仅检查销售机构,从销售机构查出农资产品质量问题时,对销售者做出处罚后便草草收兵,不再顺藤摸瓜,追究更深背景和生产者的责任,使更大违法者逃避了法律制裁,制假售假的源头未得到有效控制。形成了农资违法案件中,小案多,大案少的假象。

(六)农业行政执法缺乏必要的经费和装备,执法机构不健全,执法队伍不稳定

各地普遍反映,缺乏农资打假专项经费,缺少必要的交通、通讯、取证等工具,抽样检查、假劣产品的销毁、联合执法等系列费用难以解决。参加农资打假的人员大部分是临时从各系统抽调的,执法意识不强。

基层反映,上级多头管理,缺乏统一的系统的农业行政执法指导,影响了农业执法的顺利进行。

三、农资打假工作的改进意见

(一)从“五不放过”入手,找准农资打假切入点

这次督查组共带回102个需要督办的案件,至目前已有85个查处完毕,剩下的17个,还将继续督办。有关领导批转的案件有10起,有9起通过督办已依法查清并进行了处理,还有1起正在查处中。各地投诉的转有关业务司局的案件10件,已有1件查清,其余9件正在追查中。

我们将对这些案件进行分类总结,追根溯源。

在大案要案查处过程中,各级农业执法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的同时,对于该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件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并与司法机关保持密切联系,了解案件的处理结果,还要认真查清伪劣农资源头和流向。对于源头非本省、市、县辖区范围内伪劣农资,要及时向有关省或市、县通报情况,请其他省或市、县查清和处理,或请上级单位处理。

要做到查处的案件有始有终,办事程序规范,档案齐全。对领导批示的重大案件,要及时研究处理,做到件件有结果。

(二)建立农资市场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尤其是我国已加入WTO的新形势,建立农资市场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是十分迫切和完全必要的,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农资打假方式只能是暂时的应急措施,今后要从机构设置、人员调配、管理机制和经费保证等方考虑这个问题。

在当前农资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农资猖獗的严峻形势下,组织有关部门,建立联合打假是不可少的。因此,九个部委要继续加强部门间协作,建立联合打假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认识农资打假的重要意义,在农资打假方面形成合力。在联合执法检查过程中,各单位应根据各自的职责在执法过程中各负其责,如技术监督部门主要负责好从源头打假和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工商部门检查营业执照和市场秩序等,农业部门检查经营许可证和生产许可证以及产品的包装标识等。

(三)健全完善农资市场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

结合我国加入WTO后,当前正在清理修改有关行政法律法规文件之机,加速健全完善农资市场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有的省反映,一是尽快制定肥料法;二是出台农机管理、水产种苗等方面法律法规;三是修改《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四是制定农药、兽药、种子、肥料等包装标签准则,统一标签规范等。

(四)农资打假的当务之急是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加大农资打假案件的查处力度,关键的是要有健全的执法队伍,大量农资案件的查处需要专职农业执法队伍负责。这是在新形势下,赋予给农业部门的一项新的重要的职能。目前农业执法队伍很薄弱,近两年各级农业部门在农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把原来比较分散的农业行政执法职能集中起来,实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建立专职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就是一个成功的经验。从各地实践的情况看,农业综合执法是值得推广的。各级农业部门应结合机构改革和调整,理顺各相关机构的管理权限,明确责任。避免部门间或部门内执法不一致,造成多头执法,损害国家形象。各相关执法部门均应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五)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执法程序,严格依法行政

一是依法开展农资市场准入工作。对实行许可证管理的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要依法定条件和程序进行审查。对不具备生产经营条件的,不予办理生产经营许可证。工商机关结合企业登记注册、年检换照等工作,对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全面清查。对违法生产、经营者,依法吊销营业执照。对实行许可管理的农资产品,农业部门要认真进行检验、实验、鉴定,对不符合条件和质量标准的,不予办理产品许可、登记手续,不允许进入生产流通领域,从源头上防止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农资产品进入市场。质监部门要按照国务院领导关于从源头打假和从源头抓质量的要求,切实负起责任,加快研究制定必要和有效的管理措施,确保不合格农资产品不出厂。

二是建立农资打假执法责任追究制度。要对农资打假工作不力,消极应付甚至失职渎职的领导干部和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查处。

三是建立农资打假执法情况报告制度。各级农资执法机关要建立农资打假情况月报或季报制度,逐级上报农资打假工作情况、遇到的主要问题、大案要案情况等,以便及时指导和协调。

四是要严格执法,依法行政。执法一定要严,不能以罚代刑,以情代法,不追源头,不追究相关责任,包庇纵容,甚至知法犯法,否则就无法开创农资打假的新局面。

(六)保证农资打假经费

农资打假篇2

一、工作思路

以“*”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标本兼治、打防结合和属地管理原则,围绕保护农民根本利益,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特别是确保当前春耕备耕顺利进行,严格农资市场准入,强化市场整顿和大要案查处,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推动农资市场秩序持续好转,巩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成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工作目标

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使农资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农民群众质量意识和维权能力进一步提高,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农民群众满意程度进一步提高,农资监管长效机制基本形成。通过开展农药登记管理年活动,加强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监管,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工作重点

(一)严格农资市场准入。要对需要审定、登记、审批的农资产品,严格执行有关条件、程序和标准,严禁降低标准和越权审批。要坚持“谁发证、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按照《行政许可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许可后的监督检查,对已丧失相关资质条件或者有严重违法行为的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坚决依法予以清理。通过严格农资生产主体市场准入、严格农资经营主体市场准入、严格农资产品市场准入,从源头上控制假冒伪劣农资进入市场。

(二)突出四个重点。一是突出重点产品。主要是指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农机及零配件、水产苗种、农膜等品种。要结合《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等6项农药管理新规定的施行,突出加强农药市场整治和监管,加大农药产品质量和标签检查力度,积极开展农药登记管理年活动。特别要抓好禁限用农业投入品整治,坚决查处生产、销售和使用禁限用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要继续做好毒鼠强的清查收缴和防范工作。二是突出重点区域。主要是指小规模农资产品生产主体聚集的地区;农资产品批发市场和县乡集散地;以及某些农资问题突出,反复发生的区域。我省的重点区域,《2006年河南省农资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方案》(豫整规〔2006〕1号)上已有列举。三是突出重点对象。主要是指不具备生产经营资质条件,非法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小作坊和地下窝点;有多次严重违法行为记录,重点监控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及乡村流动商贩。四是突出重点季节。主要是指春耕春播,夏种夏管,秋收秋种等农资产品销售旺季。要采取集中整治,集中督查等方式,确保专项治理成效。

(三)加强市场监测。一是产品质量监测。各地要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在春耕、秋播前等农资购销高峰季节,结合“四个重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农资质量抽检计划,提高抽检密度,扩大抽检范围,实行动态监管,防止不合格农资流入农业生产领域。二是产品价格监测。健全农资价格信息监管体系,加强农资价格监测,及时掌握农资价格变动情况,严厉查处价格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行我省稳定农资价格的各项政策,针对化肥等农资价格大幅上涨,推动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的突出问题,要切实加强监管,稳定农资价格。

(四)推进两项建设。一是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档案,记录企业的基本情况和产品质量信息等内容。各农资企业,要建立健全购销台帐、责任书和信誉卡及相关管理制度,实行可追溯管理。要建立打假与扶优相结合的机制,推介一批质量、信誉可靠的农资连锁经营企业。二是推进农资打假工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农资打假的责任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健全案件报告和重大案件督办制度。在全省开通“12316”举报电话,进一步完善举报投诉制度。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积极推进农资连锁经营。

(五)狠抓大要案查处。要按照“五不放过”原则,加大农资案件查处力度,特别要严厉查处上级督办、本级受理的大案要案,以及涉及面广、群众反映强烈、造成重大农业生产事故的制售假劣农资案件,要实行挂牌督办,彻底捣毁一批制假售假窝点,坚决打击违法违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行为。要建立违法违规企业档案和大要案件查处档案,对经常违规的企业要实行重点监督。要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对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部门,坚决克服以罚代刑的现象。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要认真落实农资打假监管工作“一把手”负责制,签订责任书,全面履行农资打假属地管理职责,认真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措施和具体责任人。同时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经费,保证各项执法措施落实到位。

(二)强化协作配合。各级农业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积极履行牵头协调职责,加强与发改委、公安、工商、质检、监察等部门配合,密切与法院、检察院等机关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分工合作,明确职责,形成权责统一、运行高效的农资监管体制。

(三)搞好新闻宣传。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在重要农时、重点地区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开展跟踪报道,依法曝光不法分子违规违法行为。要结合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大对“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宣传,普及识假辨假知识,提高农民自我保护能力。

(四)搞好信息报送。各地要于每月25日到当月月底前,按照“河南省农资打假情况上报系统”要求,将有关情况上报到省农业厅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厅市场与经济信息处)。

五、重点活动

(一)2月,宣传动员及安排布置。组织参加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电视电话会议,部署我省20*年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

(二)2-4月,组织开展以高毒农药和种子为重点的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春季行动。

(三)3月,组织开展第四届“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

(四)4月,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春季督查。

(五)春季和秋季等重要农时,组织开展农资质量监督抽查活动,及时公布抽查结果。

(六)9-11月,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秋季行动。(七)10月,组织开展秋季农资打假联合督查。

农资打假篇3

为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确保农资市场安全,按照XX工作会议总体要求,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多措并举开展农资打假工作。

一、提高认识,大力宣传。为提高对农资市场监管工作重要性、艰巨性的认识,进行开会研究,不断增强农资市场监管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切实把严肃查处制售伪劣农资等坑农害农行为作为当前重点工作来抓。

二、加强监督,点面结合。不断加强基层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确保工作落实到位。一方面组织开展全面性的大检查,做到不留一处盲点,全面掌握辖区农资生产、销售主体等基本情况,摸清农资市场底数,找准突出问题,明确打假目标,为实施有效监管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严把农资经营主体准入关,结合年报工作,认真清理和规范农资生产、经营主体资格,对不具备条件的,坚决停止其经营活动;对无照经营的,坚决予以取缔。已出动执法人员XX人次,检查农资经销商户XX家次,未发现有销售假冒伪劣农资的现象。

三、加强联动,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与农业等部门的联合执法协作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协调作用,既坚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加强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把住生产源头和市场准入关口,通过实施准入和退出机制,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市场,维护农资市场良好的竞争秩序。

农资打假篇4

一、春季农资打假护农行动的工作思路

以国家、省、市有关农资打假工作的部署为指南,按照“着力治本、标本兼治、打防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突出重点和整体推进相结合,集中整治和日常执法监督相结合,深入开展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按《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加强生产环节农资的使用管理,进一步规范农资的使用;严格农资市场准入,加强源头治理和市场监管,稳步推进诚信经营,促使农资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好转,农资市场上的农资产品质量合格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切实保障农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春季农资打假护农行动的开展时间

这次春季农资打假护农行动从2009年2月17日开始到2009年4月30日止,为期2个半月。

三、春季农资打假护农行动的主要内容

(一)集中治理与日常监管相结合,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

健全农资市场日常监管机制,切实抓好农资市场的日常监管工作,加大对乡镇以及村农资经营网点(门店、摊点)的监管力度,不断推进农资市场监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逐步完善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登记管理制度,做到一个主体一个档案。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可采取签订责任书等方式,逐一落实对本辖区所有农资生产企业、经营网点的监管责任,切实落实农资市场日常监管工作台帐制度,做到有检查、有记录,规范农资市场监管行为。

拟于3月上旬,由市打假办、市农业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以及清城区、清新县有关执法部门联合在清城区、清新县范围内举行一次春季农资打假护农集中治理行动,市供销社参加。各地也应组织相应执法部门举行规模较大的春季联合打假护农治理行动。

(二)积极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农资打假下乡活动和红盾护农行动

农业部门要在总结前几年“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在春耕期间采取各种形式举办1~2期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工商部门和质监部门要继续开展农资打假下乡活动和红盾护农行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农民科学选购和使用农资产品,增强广大农民和相关企业的维权意识。通过发展新型连锁经营方式,提高优质农资的市场占有率,压缩假冒伪劣农资的生存空间,为建立农资诚信长效机制提供新的途径。

(三)开展农资质量监督抽查

农业、工商、质监等执法部门要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分别对农药、兽药、渔药、肥料、种子、饲料、农机和农机配件等农资打假的重点产品开展1~2次的农资质量监督抽查。同时,结合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依法打击在饲料等农资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添加剂行为。农资质量监督抽查结果要及时在《*日报》、“*农业信息网”等媒体上公布,公布内容包括监督抽查合格的产品和生产企业名单、监督抽查成分严重不足或无登记证生产的产品和生产企业名单,查处曝光一批违法违规企业和不合格产品,引导农户正确购买农资。

(四)搞好农资打假服务

各地供销社要发挥自身网点的优势,加强行业自律管理,为广大农民和企业提供量足质优的农资供应服务。工商、农业等部门要通过*和*等热线,接受社会各界和农民的投诉,并及时处理各类“农资打假”投诉。

(五)查处一批大案要案

围绕“四重一大”(重点品种、重点地区、重点市场、大案要案)积极开展农资打假工作,对发现的案件和线索要进行认真梳理,特别要加强对投诉和举报案件的核查工作,组织精干力量,采取明察暗访等有效方式,坚决按照“五不放过”原则(即对案情没有搞清的不放过,假冒伪劣商品的源头和流向没有查明的不放过,制假售假责任者没有依法处理的不放过,该移送司法机关没有移送的不放过,支持或参与制假售假的国家公职人员没有受到追究的不放过),依法查处一批大案要案,彻底捣毁制假售假窝点,同时要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衔接,对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四、春季农资打假护农行动的主要措施

深入开展农资打假工作,既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现实需要,也是切实保护企业和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体现执政为民的具体行动。全市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农资打假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一)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农资打假工作的组织领导

要认真落实农资打假监管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全面履行农资打假属地管理职责,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农资打假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措施和具体责任人。市政府将对各地履行农资市场监管职责及农资打假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不履行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到位的,将予以通报并限期改正,对在查办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案件中、、的予以严肃查处。

(二)广泛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农资打假氛围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在农资打假中的导向和监督作用。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刊、宣传栏、公告等多种媒体,采取印发明白纸、宣传单、悬挂横幅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农资打假的相关法律法规。按照“突出重点,把握时机,营造声势,教育群众”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曝光一批典型假劣农资案件,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震慑违法犯罪分子,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营造打假治劣的良好氛围。

(三)落实经费,确保春季农资打假护农行动顺利进行

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和上级对口部门的经费支持,多渠道筹集农资打假工作经费,不断改善执法条件与执法手段,加强农资打假执法队伍能力建设,保障农资打假工作顺利开展。

(四)履行职责,加强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与协调配合

农资打假篇5

一、领导重视,严密组织

农资打假一直是我们农业局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在接到省农业厅转发的农业部《关于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秋季行动的通知》后,局领导及时组织各职能科站召开了农资打假工作会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到这次开展秋季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是是实现明年夏粮丰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直接体现。于九月份下了市农法发[2009]70号《关于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秋季行动的通知》,对所辖县(区、市)的秋季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为这次秋季农资打假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今年以来,市县两级有关部门一直把农业法制宣传教育作为一个工作重点来抓。积极组织了植保、种子、农药等专业人员,开展了街头咨询、送法下乡,结合秋耕生产积极宣传农业法律法规,并将简易识别、使用优质农资和“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和“购种须知”等编写成宣传资料进行了发放,共印发宣传资料8万份。我们还印制了**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工作卡片,扩大农业综合执法的影响,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服务。通过宣传,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维权意识,也提高了农资经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守法意识,为推进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周密安排,严格执法

根据秋季农资生产经营特点,我们采取重点检查与面上检查相结合,突击性检查与经常性监管相结合,市场监督与引导企业自律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农资产品质量和市场开展了执法监督检查和重点案件的跟踪查处工作。在工作部署和实际工作中明确种子、农药、肥料为打假的重点产品。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在九月底对小麦主产区的农资市场进行了抽查,在9—10月份,出动执法人员1920人/次,检查企业24个,整顿市场132个,查获种子46090公斤,农药200公斤,货值15.35万元,挽回经济损失32万元。我们在接到山西省农药检定所对太谷恒丰日光温室技术服务部、榆次绿丰农业科技部、榆次太行种子服务部和榆次鹏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经营农药质量抽检不合格报告后,及时组织执法人员查扣了不合格农药,立案审查,目前此案正在查处中。通过这些举措使**市农资市场秩序取得了根本性的好转,保障了秋季农业生产安全。

四、存在问题

1、农资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在农资打假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按现行的农业法律法规无法处理。如经营不适宜本区域的国审品种种子,没有规定如何处罚;化肥管理等尚缺乏相关的法规和强制标准,农药管理相应的配套办法或实施细则也要修订和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一些农资产品管理法律法规已不适应当前农资生产和市场监管的要求。

2、执法手段落后,执法经费短缺,综合执法亟待加强。现在农资打假工作的形势要求我们在交通、通讯、取证、技术检测等方面必须达到一定水平,但目前市、县两级综合执法队伍虽已经市编委正式批复,各县(区、市)农业局也正在积极筹备组建,但各县(区、市)编办的正式批文还未下达,只是先行抽调人员开始工作,所以现在的状况很难具备这些条件,同时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这就不能适应现阶段农资打假工作的形势。因此必须尽快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综合执法队伍在农资打假工作中的作用。

农资打假篇6

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打防结合、综合治理”和属地管理原则,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突出重点,强化监督,依法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积极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二、工作目标

清理整顿农资市场主体。严厉查处生产、销售假劣种子、农药、肥料、农膜、兽药、饲料、农机及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违法行为,通过开展专项整治。规范农资生产经营行为。推动农资市场秩序实现根本好转,保障春季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

三、工作重点

春季农资打假护农专项整治行动要突出工作重点。强化监管。即以种子(含种畜禽、水产苗种)农药、肥料、兽药(含渔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农机及农机具等主要农资产品为重点。

以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及洋葱、西瓜和当地其他主要经济作物种子为重点。扩大抽查范围,农作物种子方面。加大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坚决查处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经营推广应当审定而未经审定通过的种子、超范围经营、无证生产经营、未按规定建立生产经营档案、品种包装标签介绍与审定公告表述不符等违法行为。

重点检查无证生产经营行为、生产经营假冒伪劣草种行为、草种包装及标签不合格行为、未按规定建立生产经营档案行为。牧草种子方面。

严厉查处违规生产经营和使用国家禁止的高毒农药、生产经营假劣农药、无登记证生产、添加未登记成份、擅自扩大使用范围、一证多用、套用或冒用证件、标签不规范以及“以肥代药”等违法行为。农药方面。

肥料方面。严查有效成分不足、包装标识不规范、夸大使用效果、一证多用、假冒伪造登记证等违法行为。以复混肥、有机肥、叶面肥、微生物肥料、床土调酸剂及市场销量较大的尿素、磷酸二铵等肥料为重点。

严查生产经营假劣兽药和非GMP企业产品、无证生产经营、有效成分含量不足、标签说明书不规范、非法生产兽用生物制品等违法行为;加大禽流感疫苗、猪蓝耳病疫苗等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的质量监管;严厉打击生产经营使用违禁药物和其他有毒有害化合物的行为。取缔国家禁用的兽药。兽药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严厉查处生产经营假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无证生产、包装标签不符合规定等违法行为;严查在饲料加工和养殖环节添加三聚氰胺、瘦肉精、蛋白精”莱克多巴胺、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违禁药物和非法添加物的行为。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方面。

农机及农机具方面。严厉打击和查处制售假劣农机具及零配件、盗用冒用转让农机推广许可证书、产品不符合安全标准及无推广许可证等违法生产经营行为。以财政资金补贴购置的农机具为重点。

严厉查处以次充好、以劣充优、销售带病水产苗种以及水产养殖过程别是苗种生产阶段违法使用违禁药品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违法行为。建立可追溯制度。水产苗种方面。提高水产苗种质量。督促苗种生产企业建立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及销售记录。

重点对种畜禽市场、登载种畜禽广告的媒体、种畜禽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行为和产品质量进行检查。种畜禽方面。

四、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开展农业投入品市场调研。掌握本辖区内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生产经营状况。组织各级农牧部门认真研究当前农业投入品市场出现的新问题、新特点,各地农牧业主管部门要对本辖区范围从事农作物种子、牧草种子、种畜禽(含鱼种、鱼苗)农药、肥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兽药(含渔药)农机及农机具的生产、经营单位开展普查。建立监管数据库。此基础上。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于年4月30日前报送省农牧厅政策法规处。

二)清理整顿农资生产经营主体。主管部门要组织对辖区内从事农生产、经营的企业进行逐一清理。对不符合资质条件的要限期正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要依法吊销其生产、经营许可证、登记证;对无证生产经营的要坚决依法取缔。

三)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执法检查。坚持日常监管和集中整顿相结合。加强对辖区重点品种、重点市场、重点区域、重点单位日常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属地管理原则。强化市场监管。各级农牧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对一些群众投诉强烈、市场秩序混乱的地区进行集中整顿。要结合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的清理整顿,组织农牧系统行政执法人员对辖区内农业投入品市场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要依法严厉查处。

四)规范农资生产经营行为。加强对农资生产、经营者的培训工作。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和体系,各级农业部门要结合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的清理整顿。提高农资生产经营水平。重点培训与农资生产经营相关的法律知识、农资产品防假、辨假和使用知识以及农资产品经营等方面知识。要指导、督促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建立健全生产、经营档案。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实现农资质量全程跟踪和可追溯管理。

五)加强农资产品质量抽查。加大对本地区重点农资产品流通和使用环节的质量监督抽查。对不同农资品种实行产品质量定期定点监测和跟踪监督,各地要根据本地区农牧业生产实际需要。重点监测群众反映较多、问题突出的区域、市场和企业。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行农资质量例行监测。准确把握当地农资质量状况,提高农资质量预警能力。要依法及时公布市场监督抽查和例行监测结果,引导农民正确选购和放心消费。

六)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采取明查暗访等形式。彻底捣毁制售假劣农资窝点。对区域性制假售假行为,要组织精干力量。严厉查处一批大案要案。严格按照“五不放过”原则。要实行集中整治,坚决果断予以查处,防止反弹。同时要加强重大农资坑农害农案件挂牌督办力度,加大典型案例的曝光力度,震慑违法犯罪分子。

五、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自查阶段。积极组织,各地要按照本通知要求。周密部署,采取检查、纠正和处理相结合的办法,认真开展自查工作。积极做好清理整顿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农资市场排查、农资生产经营者培训、虚假农资广告专项整治等工作。

第二阶段,抽查和督查阶段。各地自查的基础上。由省厅组织督查组对重点地区、重点农资市场进行抽查和督查。督查工作采取听汇报、开座谈会、走访农户及查市场等方式进行。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3月下旬开始。要督促各地及时整改,并进行跟踪监督。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5月10日前由各市、州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将本地区开展春季农资打假护农专项整治行动情况书面报送。听取各督查组开展检查及督查情况汇报,提出今后开展农资打假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会后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农业部和省政府等有关部门,并在全省范围内通报专项整治行动情况。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春季农资打假护农专项整治行动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提高思想认识,各地农业部门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加强领导,制定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迅速展开专项整治行动。各地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专项整治行动第一责任人,主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

二)加强专项整治行动的宣传报道。加大对春季农资打假护农专项整治行动的宣传力度。完善投诉举报制度和举报网络,各地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多种媒体。积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要面向社会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资打假护农行动。

农资打假篇7

一、今年农资打假工作的总体情况

《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犯罪活动联合行动》的通知下发后,农业部、公安部等五部局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农业生产资料打假联合行动的通知》,就农资打假联合行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密切配合,落实责任,在全国范围开展农资打假联合行动。经过几个月的工作,农资打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据对14省的统计,今年农资打假共出动检查人员33.1万余人次,检查各类农资市场1.3万多个,检查各类农资经营网点、门市部27.2万个,检查各类农资生产企业2.46万家,捣毁各类农资制假售假窝点1342个。共查处违法违纪案件31326起,涉案货值5.01亿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案件190多件。查处不合格种子398.1万公斤,劣质肥料2.5万吨,假冒伪劣、禁用和过期不能使用的农药36.85万公斤,伪劣兽药1万多公斤,各种无证冒证和伪劣农机及其零配件16万台/件。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6亿元。

工作中有以下比较成功的做法:

(一)领导重视,组织工作得力

各地参与农资联合打假部门的领导都较重视农资打假工作,大多数地方成立了农资打假协调小组,设立了农资打假办公室,明确了专职人员,公布了举报电话,将农资打假列为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各省农业厅把农资专项打假作为重点工作抓,以此来促进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职能转变,发挥行政监督职能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服务。形成了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各部门相互配合开展农资打假的局面。

为了确保农资打假专项斗争顺利开展,各省认真贯彻国务院、有关部局关于农资打假工作的精神,及时将有关精神传达下去,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通过联合发文,召开会议等方式安排农资打假工作。

(二)综合执法,农资打假工作逐步规范

近年来,许多地方实行农业综合执法,探索农业行政执法新的运行机制。福建、江苏、贵州等省农业厅成立了农业执法总队。湖南省农业厅今年从厅内各有关执法单位抽调了16名执法人员组成农资打假队伍。全国有77个地(市),815个县(市)成立了农业执法支队、大队。在今年的农资打假专项斗争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山西省为了加强农业执法机构建设,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以晋办发〔2001〕9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法制建设的意见》,要求各级农业部门结合市(地)、县机构改革,按照“先行试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步骤,力争三年内在全省全面实施集中综合执法,使农资市场的监管经常化、规范化。

四川省成都市编委专门发文组建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落实编制20名,市政府发文进一步明确了编制、人员管理(按公务员管理)和经费问题(纳入财政预算)。该市执法大队成立后,2000年就查处违法案件650起,比1999年增长60多倍,没收、转商假劣农资产品32.4吨,是1999年的6倍;2001年1-9月,查处违法案件1086起,比2000年同期增长30%;没收、转商假劣农资产品94.9吨,比2000年增长192%。

(三)广泛宣传,营造农资打假氛围

为使农资打假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各地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了对农资打假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少地方在电视台、电台、报纸上开设了农资打假专栏,加强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等农资方面法律规章的普及和宣传,报道农资打假活动信息,并对大案要案、典型案件进行跟踪报道,对制假售假窝点进行曝光。

浙江省农业厅召开了三次农资打假工作新闻会,各新闻单位多次派员参加省执法检查组,赴各地进行现场采访和报道。河南省共出动宣传车3865车次,悬挂条幅760个,张贴标语53670条,在广播、电视、报刊上播放、刊登农资打假信息849次,举办大型咨询活动87次,印发法律法规等宣传资料27.91万份。福建省执法总队在省电视台制作了7个农资打假专题节目。广东省农业厅召开了由省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公安、供销社领导与执法人员和新闻记者参加的销毁假劣兽药、饲料及添加剂现场会,公开销毁查获的假劣兽药、饲料及添加剂近100个品种,共25吨,货值100多万元。

(四)突出重点,抓好关键时段的整治行动

江苏省农林厅先后组织开展了5次专项整治行动,在春播期间,开展了以春播用种、夏季作物用肥、春季畜禽用药、饲料为重点的春季打假护农大行动;夏季与省质监局联合开展了肥料专项整治行动;7月至9月开展了农药市场专项整治;8月至10月部署了全省畜牧行业生产资料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秋季开展了以小麦、油菜为重点秋播种子专项整治行动。浙江省农业厅针对养猪户和饲料经销户使用违禁药物、私屠滥宰、违规经营病猪等现象,开展了“劣病毒”猪肉专项整治工作。河北采取整治重点市场,按农时季节,适时开展专项斗争的方式推进农资打假工作。种子整治的重点是玉米杂交种子和抗虫棉种子,主要集中在石家庄市和保定市种子市场以及棉花集中产区;农药整治的重点是“三证”不全、假冒伪劣以及国家禁用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农资专业市场以及生产工艺落后、群众投诉较多的农药生产厂;肥料以复混肥料、叶面肥、微生物肥料为重点,以登记证号、产品标识和使用说明为主要内容,主要集中在专业市场;农机及零配件集中检查生产和销售企业(网点)、农机维修市场和有影响的农机市场集散地。

(五)集中力量,加大大案要案查处力度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与工商、质监、公安、供销社、经贸委等部门紧密合作、协同办案、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江苏省公安系统全年出动2000多人次进行农资打假执法活动。四川、重庆两省(市)都十分重视大案要案的查处,四川省查处典型案件16起,重庆市查处典型案件6起,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的四川宜宾县水稻种子案、重庆国威农药案和四川省武胜县杂交玉米种子案等三起案件都迅速按有关法律程序进行了查处。

农资打假涉及的范围广。各省在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农业、技术监督、工商、公安、监察、畜牧、饲料、农机、供销等部门互相配合,立足本职,积极行动,共同开展打假整治工作,形成了合力,使农资打假效果显著。湖南省华容县制售假农药案的侦破就是技术质量监督部门依法查处,公安、监察、农业等部门密切配合,各部门联合行动取得的成果。经侦查,犯罪嫌疑人到案发为止,已产销杀虫脒170多吨,销售货值71万多元。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收审,涉案的国家工作人员多人受到党纪、政纪处理。

针对农资打假工作的特点,为提高办案速度,提高办案效果,各级农业部门无论在市场检查还是在典型案件查处过程中,都主动取得当地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公安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河北今年查处的标值10万元以上的大案要案,基本上都是农业、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联合办案,相互支持,积极配合的结果。山西省农业部门在工商、公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整顿忻州市忻府区奶牛市场取得了良好效果。

(六)依法行政,确保农资打假工作持续健康进行

为了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各省加快了一些配套法规的建设,加强了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了打假人员的素质。许多省根据《种子法》、《渔业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先后出台了可操作的配套的地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为了规范行政执法工作,一些省还建立了农资打假工作制度。如江苏省农林厅建立了打假信息报送制度,要求县农业局每周五报市局,市局每周一报省厅,对于重大突发情况和重大事件即查即报,并根据事态进展随时续报。为确保农资打假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各省还加大农资打假工作督查力度。江苏省采取自查与抽查相结合、一级督查一级的方式今年已组织了两次督查活动,除检查面上工作外,重点对领导批办案件、上级交办案件、大案要案进行督查。

为了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各地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培训班。河北省今年组织了1095人次的种子法知识培训和576人次的种子检验知识培训。山西省农业厅今年举办了5期执法人员培训班,有1200名市(地)、市县执法人员和分管农业执法的领导参加了培训。

一些省制定了农资投诉(举报)案件的登记、处理程序等制度。使农资打假案件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结果。

福建省农业执法总队印发了《福建省农业执法总队科室、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及内部管理规定》,包括了总队科室的责任制,人员岗位责任制、人员工作守则、“十不准”规定、学习制度、办公室管理制度、队务会议制度、受理投诉或举报工作人员岗位工作制度、外勤执法人员岗位工作制度、罚没物品交接管理工作人员岗位工作制度、案件受理工作人员岗位工作制度、文件或文书管理工作人员岗位工作制度等17项。

二、农资打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资市场、农资产品问题仍很严重

从督查情况看,农资管理和打假面临的形势仍很严峻,由于农业生产资料,量大面广,假冒伪劣由来已久,并逐年呈蔓延趋势,许多领域的问题积重难返。虽然今年全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农资打假行动,但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农资经营主体不规范。目前农资市场无证经营或超越经营范围的现象仍然很突出,不具备经营资格和经营条件而挂靠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非法经营者在农资销售旺季走村串户销售农药、化肥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是经营行为不规范。销售过期、失效农药和劣质种子坑农害农的现象不断出现;农资和百货混合经营现象不在少数。兽药经营中的主要问题还有兽药、人药同时经营的现象。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资市场的经营秩序,如:

(1)无证生产和造假状况还比较突出。制假售假活动由公开、半公开向地下、半地下,组织性、隐蔽性、对抗性增强,手段趋向智能化,增加了打假工作的难度。

(2)假冒伪劣农资充斥市场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农业部今年春夏对市场上的农药质量抽查结果显示,不合格农药为16%,有1/5的单位经营了不合格农药,这些是在合法的经营单位里抽出的登记过的农药产品,非法生产和经营的假劣农药就更多了。据陕西省畜牧部门抽查,“九五”期间,兽药质量抽检合格率为77%;近期对市场质量抽检合格率为50%。青海省西宁市经销的蔬菜品种近百种,但通过审定的只有20多种,大部分种子没有生产许可证,没有标签。

(3)农资产品标签不规范。农业部今年抽查了2586个农药标签,不合格率为54.6%,有的地方农药标签不合格率高达80%。有的擅自修改已审定的标签内容,有的扩大使用范围,有的盗用、冒用他人登记号,有的用一个登记证用于多个产品,还有的采用光写商品名而不写含量和使用情况等欺骗手段坑害农民,严重干扰了农药市场的正常秩序,危害了农民利益和农业生产安全。引起了农民与合法生产企业的强烈不满,国务院领导对此高度重视,责成农业部立即进行整顿。

(4)误导消费的广告多。主要是兽药和农药表现最为突出,虚夸产品质量的不少。有的企业还用“农业部推广新产品”、“中国农学会推荐产品”等来误导消费者。

(二)少数农业部门对开展农资打假的认识还不到位,执法意识薄弱

一些地方认为农资打假是工商、技术监督部门的事,和农业部门关系不大,有的地区和县级农业部门甚至放弃法定职权,不闻不动,根本没有安排部署和组织检查。农业各行业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地区间发展也不平衡。

(三)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严重

由于受利益的驱使,一些地方对农资制假售假不仅不打击,而且还加以庇护。如有的农药生产厂家在生物农药中添加大量化学农药,使用在禁止使用的作物(果菜)上,坑害消费者。当检查发现后,地方出面说情、辩解,难于处理。另外,农业部门内不少单位也经营农药、兽药、种子、肥料、农机及零配件等,有不少单位,既进行经营活动,又有管理职能,还有的审批、登记、检测、监督集一体,使本应互相制约的监督机制失效。

(四)农资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在农资打假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按现行的农业法律法规无法处理,如化肥、农机质量管理等尚缺乏相关的法规和强制标准,农药、饲料、水产种苗等其他农资管理相应的配套办法或实施细则也要修订和完善。渔药、渔具市场的监管不明确,个别地方存在空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一些农资产品管理法律法规已不适应当前农资生

产和市场监管的要求。

(五)参与农资执法的机构多,执法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国务院抓农资执法、打假的机关如工商、技术监督、供销和农业部门等多个单位。农业部门内又分散在种子、土肥、植保、蚕种、畜牧兽医、饲料、农机、渔业等多个机构。但真正对农资市场和生产单位的执法起震慑作用的不多,力量分散,多部门协调困难,责任不明确。适应农资执法特点要求的,既具备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较强的法律素质,又具有为人民服务宗旨观念和较强的职业道德水准的执法人员缺乏。

督查中也发现一些地方部门之间配合得不是很好,案件主办单位与协办单位沟通不够。有的省反映,由于各部门各自行使管理职能,缺少沟通与协调,往往出现多部门对同一行政管理对象多次检查的情况,生产、经营单位意见很大。此外,农资打假工作多部门操作,部门之间通气不够,发文多,部分内容交叉重叠,形式主义的东西也不少,工作实效不高。有的反映泛泛的执法检查多,实际查处的案件少。农资质量抽检工作开展不够,结果公开不够。多数地方的农资执法,仅仅检查销售机构,从销售机构查出农资产品质量问题时,对销售者做出处罚后便草草收兵,不再顺藤摸瓜,追究更深背景和生产者的责任,使更大违法者逃避了法律制裁,制假售假的源头未得到有效控制。形成了农资违法案件中,小案多,大案少的假象。

(六)农业行政执法缺乏必要的经费和装备,执法机构不健全,执法队伍不稳定

各地普遍反映,缺乏农资打假专项经费,缺少必要的交通、通讯、取证等工具,抽样检查、假劣产品的销毁、联合执法等系列费用难以解决。参加农资打假的人员大部分是临时从各系统抽调的,执法意识不强。

基层反映,上级多头管理,缺乏统一的系统的农业行政执法指导,影响了农业执法的顺利进行。

三、农资打假工作的改进意见

(一)从“五不放过”入手,找准农资打假切入点

这次督查组共带回102个需要督办的案件,至目前已有85个查处完毕,剩下的17个,还将继续督办。有关领导批转的案件有10起,有9起通过督办已依法查清并进行了处理,还有1起正在查处中。各地投诉的转有关业务司局的案件10件,已有1件查清,其余9件正在追查中。

我们将对这些案件进行分类总结,追根溯源。

在大案要案查处过程中,各级农业执法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的同时,对于该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件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并与司法机关保持密切联系,了解案件的处理结果,还要认真查清伪劣农资源头和流向。对于源头非本省、市、县辖区范围内伪劣农资,要及时向有关省或市、县通报情况,请其他省或市、县查清和处理,或请上级单位处理。

要做到查处的案件有始有终,办事程序规范,档案齐全。对领导批示的重大案件,要及时研究处理,做到件件有结果。

(二)建立农资市场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尤其是我国已加入WTO的新形势,建立农资市场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是十分迫切和完全必要的,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农资打假方式只能是暂时的应急措施,今后要从机构设置、人员调配、管理机制和经费保证等方考虑这个问题。

在当前农资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农资猖獗的严峻形势下,组织有关部门,建立联合打假是不可少的。因此,九个部委要继续加强部门间协作,建立联合打假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认识农资打假的重要意义,在农资打假方面形成合力。在联合执法检查过程中,各单位应根据各自的职责在执法过程中各负其责,如技术监督部门主要负责好从源头打假和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工商部门检查营业执照和市场秩序等,农业部门检查经营许可证和生产许可证以及产品的包装标识等。

(三)健全完善农资市场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

结合我国加入WTO后,当前正在清理修改有关行政法律法规文件之机,加速健全完善农资市场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有的省反映,一是尽快制定肥料法;二是出台农机管理、水产种苗等方面法律法规;三是修改《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四是制定农药、兽药、种子、肥料等包装标签准则,统一标签规范等。

(四)农资打假的当务之急是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加大农资打假案件的查处力度,关键的是要有健全的执法队伍,大量农资案件的查处需要专职农业执法队伍负责。这是在新形势下,赋予给农业部门的一项新的重要的职能。目前农业执法队伍很薄弱,近两年各级农业部门在农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把原来比较分散的农业行政执法职能集中起来,实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建立专职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就是一个成功的经验。从各地实践的情况看,农业综合执法是值得推广的。各级农业部门应结合机构改革和调整,理顺各相关机构的管理权限,明确责任。避免部门间或部门内执法不一致,造成多头执法,损害国家形象。各相关执法部门均应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五)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执法程序,严格依法行政

一是依法开展农资市场准入工作。对实行许可证管理的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要依法定条件和程序进行审查。对不具备生产经营条件的,不予办理生产经营许可证。工商机关结合企业登记注册、年检换照等工作,对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全面清查。对违法生产、经营者,依法吊销营业执照。对实行许可管理的农资产品,农业部门要认真进行检验、实验、鉴定,对不符合条件和质量标准的,不予办理产品许可、登记手续,不允许进入生产流通领域,从源头上防止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农资产品进入市场。质监部门要按照国务院领导关于从源头打假和从源头抓质量的要求,切实负起责任,加快研究制定必要和有效的管理措施,确保不合格农资产品不出厂。

二是建立农资打假执法责任追究制度。要对农资打假工作不力,消极应付甚至失职渎职的领导干部和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查处。

三是建立农资打假执法情况报告制度。各级农资执法机关要建立农资打假情况月报或季报制度,逐级上报农资打假工作情况、遇到的主要问题、大案要案情况等,以便及时指导和协调。

四是要严格执法,依法行政。执法一定要严,不能以罚代刑,以情代法,不追源头,不追究相关责任,包庇纵容,甚至知法犯法,否则就无法开创农资打假的新局面。

(六)保证农资打假经费

农资打假篇8

一、指导思想

坚持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标本兼治、打防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以“打假护农、保供给、促增收”为主题,实施“控源头、抓市场、提质量”相结合的综合监管措施。严格落实农资监管责任制,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和非法生产经营违禁农业投入品的行为,切实抓好农资专项整治工作,积极构建农资监管的长效机制,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行为,集中查处一批坑农害农农资案件,曝光一批违法违规生产和经营者,增强农资生产经营者的守法、诚信意识,提高农民识假辨假能力,进一步扩大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覆盖范围,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业生产事故。

三、工作重点

围绕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对象,突出关系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和疫苗等农业投入品,集中开展整治行动。

(一)严格农资市场准入制度。努力将假劣农资封锁在市场之外,一是严把市场生产经营主体准入关。按照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条件,对申请单位进行严格的资格和条件审查,坚决阻止不符合条件的生产经营主体进入农资市场。二是严把农资产品市场准入关。加强产品准入程序和条件管理,严禁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农资产品进入市场和农业生产领域。三是严把农资产品质量市场准入关。制定、实施农资质量年度抽检计划,建立健全农资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质量监测制度和执法抽查制度,坚决制止不合格农资产品入市交易。

(二)严查农资违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定期不定期地集中执法力量,依法查处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经营与管理脱节的挂靠经营和不具备资格经营等行为;查处生产国家禁用限用、销售过期失效变质和标签不全的农资产品行为;查处生产销售无登记证、批准文号、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产品质量合格证的农资产品行为;查处生产销售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假冒伪劣农资产品行为;查处生产销售假冒或仿冒他人产品商标、名称、包装的农资产品行为;查处假冒伪造或者买卖生产经营许可证、批准文号、产品登记证、合格证的违法行为;查处伪造、涂改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名称、地址、有效期和有关质量标识的生产经营行为;查处对农资产品质量、服务、功效、适用范围等作虚假宣传的行为。

(三)严惩涉及农资的违法案件。坚持监管重心下移,强化属地责任。重点加大对农资生产企业、农资批发市场、专业市场、集散地和经营门店的检查;加强对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监管,特别要加强对群众投诉多、社会反映强烈、农资问题突出、非法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小作坊、加工点、分装点和地下黑窝点的查处。对查出的案件,顶格给予处罚,该撤销登记的撤销登记,该法办的法办,对犯罪分子以严厉惩罚。

(四)积极开展农资产品质量监测。在春耕和秋播前等农资购销旺季,科学制定执法抽检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农资产品质量执法抽检,提高抽检覆盖面,及时公布抽查结果,预警公告;切实加强“三品”基地及产品的监管,严格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抓好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记录档案的监督检查,实行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

四、工作安排

在强化日常监管抽查的同时,紧扣农时,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以下阶段性工作。

1、宣传发动(2.1—3.31)。(1)以宣传农业法律法规为重点,提高广大群众的农药识假辨假能力和维权意识,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打假护农保春耕舆论氛围,为全面开展农资打假工作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2)组织召开一次农资打假联席会议,启动全市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

2、开展“春季农资打假保春耕专项行动”(4.1—5.31)。在强化日常监管的同时,组织对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不符合规定的,及时提出整改要求,限期整改完成。

3、开展“夏季农资打假百日行动”(6.1—8.31)。组成联合督查组,采取明察暗访方式,开展农资打假督查。

4、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秋季行动”(9.1—10.31)。(1)组织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一次专项检查,重点检查执行安全使用农药有关规定的情况。(2)开展农业投入品质量抽检,依法公布抽检结果。

5、总结交流(11.1—12.31)。(1)开展执法案卷评查。(2)组织开展农资打假联席会议,交流通报各部门农资打假情况。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领导小组(名单附后),全面落实责任,明确各部门“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把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资打假行动,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发挥农业局的牵头职能,组织协调好打假工作,落实农资打假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多部门整体联动优势,定期研究和部署农资打假有关工作,及时协调查处重大农资案件,切实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提高打假效能。

(二)完善监管机制。认真履行农资监督管理职责,积极构建农资市场长效监管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案件查处等制度,做到“有报必接、接案必查、查必到底”。组织精干力量,采取明查暗访等形式广泛搜集线索,采取挂牌督办、集中办案、联合查案等形式严查大案要案。进一步密切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落实职责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农资打假责任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农资市场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群众反映强烈的乡镇街道,进行通报和曝光;对因监管不力,致使假劣农资造成重大事故的乡镇街道,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四)实施分类监管。实行农资经营单位信誉等级管理制度,对信誉好的企业给予表彰和扶持;对失信和具有不良记录的企业予以警示或限期整改,并列入重点监督检查对象;对多次违法违规、信用差的企业向社会公布并进行重点监控,直至依法取消其资格,并在有关媒体上进行曝光;督促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建立经销台帐,实行可追溯管理;继续发挥我市已成立的农业生产资料监督管理协会等组织的作用,架起政府、企业和群众相互交流的桥梁。#p#分页标题#e#

上一篇:营商环境范文 下一篇:卫生城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