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10 10:44:00

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

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篇1

关键词:信用卡;信用卡业务;消费;交通银行

中图分类: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4月29日

一、引言

信用卡又称贷记卡,是一种非现金交易付款的方式,是银行向个人和单位发行的,凭此向特约单位购物、消费和向银行存取现金。信用卡由银行或信用卡公司依照用户的信用度与财力发给持卡人,持卡人持信用卡消费无须支付现金,待账单日时再进行还款。作为五大国有银行之一的交通银行,其信用卡业务发展却并不抢眼。根据各大银行2014年报,交通银行信用卡市场份额排名第六位,约占7.3%,在五大行中垫底。面对信用卡行业中赢利模式趋于统一、信用卡产品本身同质化现象严重、信用卡市场立法不明等问题,交通银行仍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二、调研方法及过程

首先,本次调查采用了网上调查问卷的方法。收到新疆本地答卷57份,占总数的27.94%,其余答卷均来自全国各地;其次,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为银行,而问卷只能帮助调查用户反馈的部分,因此笔者通过浏览国有五大银行以及一部分股份制银行官方网站信用卡专页,获取相关的业务介绍,并上网查询了自己不了解的知识。实地走访了乌鲁木齐市各大银行,与相关业务人员交谈并获取各家银行申请表样表以及宣传资料,也亲身体验了各银行之间服务、环境方面的差别。本次调研重点对象为交通银行信用卡业务状况,包括发卡、费用、服务、风险管理等情况,同时与其他银行进行比较,希望通过调研能够对交通银行信用卡业务做出评价,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三、调查问卷情况

本文数据结果来自《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问卷》,问卷采取网上的方式,面向全国各地各类人群,共收到答卷204份,独立IP地址192个,考虑到单个IP地址内可以有多名用户同时上网,因此误差忽略不计。

四、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交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水平。本次调查中,在选择“拥有信用卡”的88位受访者中有13位在“您使用的是哪家银行信用卡?”中选择了交通银行,排名第六,位于五大行的末位。在“目前无信用卡”的116位受访者中有22人在“如需办理信用卡,最有可能选择的银行”中选择交通银行,同样排名第六。交通银行年报显示,截至2014年末,交通银行累计发卡3,628万张,新增卡量608万张。从数量上看,远低于其他国有银行。

(二)影响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因素

1、社会大众对信用卡的认知水平。结果显示,对信用卡相关知识“不太了解”的人要略多于“比较了解”的人,占总数的45.1%。而在问卷发放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一部分受访者不清楚信用卡(贷记卡)与普通借记卡的区别之处,或者将信用卡理解为普通银行卡。通过分析我们得到结论,在客户对信用卡业务还不太了解的情况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大银行对其本身基数庞大的客户群体进行宣传和推销,使其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而由于不具备客户数量的优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交行信用卡的发展。

2、现有用户与潜在用户。本次问卷调查收回的204份问卷中,男性83份,占总数的40.69%,女性121份,占总数的59.31%。年龄构成中,绝大多数为20岁以下以及21~25岁人群,分别占总数的36.76%和42.16%。交叉分析后发现,83名男性受访者有43名选择“目前拥有信用卡”,而121名女性受访者中这一数字只有44。年龄方面,人数最多的20岁以下及21~25岁人群分别有80%和58.14%选择“目前没有信用卡”。而在26~30岁和31~40岁年龄段中,分别有88.89%、94.12%选择“目前拥有信用卡”。由此得出结论:我国信用卡用户男性用户多于女性,用户年龄偏向中青年。

3、申请难度。根据调查结果,认为“没兴趣或认为没有必要”办理信用卡的受访者占41.3%,可见各大银行对于信用卡业务的推广还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没兴趣或认为没有必要,表示消费者一方面对于信用卡业务具体细则不了解;另一方面对于办理信用卡的便利或存在的问题认知不清。调查中发现,银行信用卡的申请门槛整体在提高。

4、服务水平。调查显示,已拥有信用卡的88名受访者关于办卡途径,有71.59%选择了“直接去银行办理”,选择“银行业务员上门推销”的占27.27%。可见,银行业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在信用卡业务中的重要性。信用卡用户群体多为高收入、高学历人群,对服务的质量必然有较高要求。因此,银行所能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对其业务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服务态度方面,根据实地采访体验,招商银行的服务态度最好,工商银行服务态度较差,交通银行总体感觉较好,排名靠前。

消费者对于信用卡业务的服务质量具体有哪些要求和期望呢?如表1、表2所示。从表1、表2中我们可以得知,消费者对“费用”、“信用额度”、“优惠功能”三个关键词的关注较为突出。(表1、表2)

5、费用情况。对各大银行的信用卡卡费,最贵的是浦发银行的180元,最低的是广发银行的40元,有8家银行的年费标准都是100元。其中,交通银行太平洋标准信用卡普通卡年费80元。在19家银行中,只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平安银行、南京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7家银行对所有的消费都给持卡人免费的短信通知,其余的12家银行都对消费短信通知设置了门槛。

五、对策建议

(一)宣传教育、培养市场。根据调查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十分迅速,但依然存在一部分社会大众对信用卡的知识了解非常少。交通银行与其他大型银行比较,客户人数并不占优势,想要依靠客户基数发展信用卡业务较为困难。这时就需要主动挖掘新的客户,寻找信用卡潜在用户。建议交通银行增加广告投放量,以乌鲁木齐为例,公交车站、百货商场、商业街等人群聚集地,很少能看见交行广告的身影,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的广告牌却十分显眼。在教育方面,交通银行可以在社区、公司、学校进行相关知识的宣讲。

(二)看清客户、找准市场。目前,交通银行的信用卡卡种不是特别丰富,现有的几种信用卡对客户来说,选择面依旧较窄,与招商银行相比显得十分稀少。招行信用卡的覆盖面十分广,同时对目标客户的认知也十分明确。交通银行信用卡在卡种上主要忽略了区域特色与时尚族群。全国各省市的客户群体在消费习惯、收入情况、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差异之处。针对不同地域设计不同信用卡,对于交行来说是一个增加发卡量的好方法。可发行类似于招商银行的乌鲁木齐亚克西卡。如今大学生兼职已经很普遍,建议交通银行制定一套合理的标准,对经济条件允许的大学生发放信用卡,同时加强与更多高校的合作。

(三)认清业绩、提升服务。应重视与信用卡行业内发展较为领先的银行之间的差距。在服务方面寻求突破,以良好的服务品质获得更多用户。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1)增加联名商家,扩大信用卡优惠的范围;(2)减免不必要的费用,如短信提醒费用。减少用户挂失补办所需的费用;(3)建议交行开发更多积分优惠活动。信用卡积分服务对客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4)增加银行网点。银行网点的数量直接影响了银行的服务水平以及客户的便捷程度。在银行网点数量方面,工商银行全国3万多家网点可称为魁首。交通银行为2,701家。网点的增加也能够提升交行其他业务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宓.我国信用卡市场分析[J].经济视角(下),2008.11.

[2]宗琮.我国信用卡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2.14.

[3]杨士富,赵立敏,杨依菲.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策略研究

[DOI] 10.13939/ki.zgsc.2015.22.051

信用卡既是个人消费的支付工具,又是消费信贷和小微信贷产品。其业务包含发卡、收单、分期、风险控制等。截至2013年年末,我国已发行银行卡共计42.14亿张,其中信用卡累计发卡3.91亿张,人均拥有信用卡0.29张。而美国人均持有信用卡已超过8张,可见信用卡业务发展空间巨大。

1 商业银行为什么要做大做强信用卡业务

如下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必须做大做强信用卡业务:①必要性。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中间业务的核心是银行卡和信用卡,信用卡业务的黏合性、带动性非常强,卡基支付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利息收入、收单收入、佣金收入、分期付款手续费收入、年费收入等信用卡业务收入来源广,特别是分期付款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高产田”。②紧迫性。信用卡客户资源属于稀缺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从国家战略来说,我国从2015年开始不准发磁条卡,只能发芯片1C卡,2013年、2014年这两年已正式磁条卡向lC卡迁移,现在正是各行争夺优质客户,争抢优质资源的最佳时机。③可行性。信用卡作为消费信贷载体,市场空间很大,在当前环境下完全契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信用卡连接创新业务,不论是卡基支付,还是基于账户支付,其存量用户始终是支付创新的基础。从保障方面来看尚算完备,银联和商业银行内设有专门的风险防范部门,公安部也有专门部门打击银行卡犯罪。

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2.1 从商业银行内部分析

从认识方面来说,商业银行决策层、领导层以及各级行领导班子等对信用卡业务的认识不到位,重视度不够,没有意识到这是饭碗工程、战略工程。对信用卡的宣传和培训也不够,有很多银行自己的员工都不用本行卡,更不用说很多客户也不会用卡。对银行员工来说,信用卡业务流程长,手续繁杂,激励机制不到位,形成风险后追责力度大,很多员工不愿做,怕担风险,放不开手脚。同时,商业银行部门之间、各项业务之间的联动营销意识不强,缺失执行力。

2.2从市场环境方面分析

商业银行之间无序竞争、盲目竞争、不公平竞争导致市场不规范,整个行业、产业受损。银行卡犯罪猖獗,套现、伪卡、恶意透支等恶劣行为严重影响了银行卡、信用卡的社会形象和客户的体验感受。在市场拓展方面,县城、乡镇银行卡渗透率偏低,业务发展滞后。对客户来说,信用额度授权太低,门槛太高,审查审批流程太长,导致客户望而生畏。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受信贷规模影响,一直得不到大力发展。在考核方面,与个人信贷业务没整合,影响分期付款的发展,结果信用卡的消费信贷功能发挥不够。

3 我国商业银行做大做强信用卡业务的策略

3.1统一思想认识,提高业务素质

商业银行要想做大做强信用卡业务,全行上下首先要高度重视,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全行全员要充分认识到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充分认识到信用卡业务是商业银行未来饭碗,是战略工程,是开展其他业务的纽带。商业银行要发展业务、创造收入,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大力发展信用卡业务,必须把信用卡业务当成主营业务,当成锁定客户、留住客户的好业务、好产品来对待。由此,商业银行应加大对信用卡业务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尽快提高信用卡发售人员、业务办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规定本行员工要用本行卡,通过亲身使用来感受信用卡业务水平,同时指导外部客户学会用卡、安全用卡、防控风险。

3.2规范业务流程,优化考核机制

银行业有一句名言:“不做公司业务现在没饭吃,不做零售业务未来没饭吃。”各个商业银行要规范信用卡业务的标准操作流程,简化发卡流程,尽快统一信用卡的发行标准、持卡人的资格以及对信用卡持有人的担保措施,实现零售业务批发做,形成规模效益,从而降低人工和经营成本。针对信用卡透支风险或者可能发生的不可抗力事件,商业银行应预先设计好一整套应对方案,确保能够收回资金,将风险和损失降低到最小。在发展信用卡业务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要构建科学的考核体系及激励机制,考核业绩的指标从单一的发卡量转变为活卡率、用卡均消费量等综合指标,积极组织业务培训活动,开展发卡竞赛,保证及时兑现,形成全员营销的氛围。

3.3加快产品创新,提升营销能力

商业银行要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创造信用卡业务的生态链,与产业驱动者共同设计金融产品和服务。深入开展内部联动营销、提升协同营销能力。一是加强个人条线联动,将信用卡营销渗透至传统网点、理财中心、个贷中心等个人条线渠道。二是推进对公条线协同营销,改变只给员工分任务的单一发卡渠道,要抓项目,做大客户,重点围绕公司、集团、机构、小企业等工资客户,养老金和企业年金客户,开展项目式精准营销。三是综合实施后,各支行产品经理之间要确保“三个协同”,即“协同营销、协同服务、协同支持”,要为客户提供涵盖发卡、分期、商户等信用卡业务范畴的综合化信用卡营销方案,提升条线整合营销协同性,切实将条线客户优势转化为发卡成果。

3.4加强风险控制,防范信用风险

国家相关部门应修改《商业银行法》,修订《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完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制订《信用控制法》,出台《消费信贷保护法》,完善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建立全国范围内信息体系,以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和依托,降低发卡银行的信贷风险,为信用卡消费创造一个有法可依的安全的用卡环境。随着信用卡业务扁平化进程的推进,商业银行各网点要及时识别虚假开户,阻止恶意套现等诈骗活动,对于信用风险的预防与识别,发卡银行要加大对客户审查力度,严格落实“三亲见,两核查,四个现场”,做好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控制。风险追责要客观,应按照是否有道德风险来决定是否对客户经理进行处罚,同时认真总结教训,改进工作方法。在加大行内催收力度的同时,也可委托律师事务所以及委外催收公司进行不良透支清收。

4 结论

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篇3

新形势下信用卡业务发展背景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面临三大考验

一是市场日趋饱和,考验营销能力。截至2016年上半年,全国信用卡累计发卡5.93亿张,同期新增近5000万张,增速较2014年同期有所加快,但分化进一步加剧,领先银行发卡量增速翻倍,但部分银行出现同比负增长(表1)。同期全国人均持有信用卡近0.4,即每个家庭已拥有1张信用卡,新办信用卡如无比较优势可能只能发挥边缘消费功能。

二是业务风险不断积聚,考验经营能力。截至2016年上半年,我国信用卡坏账规模和不良率已连续4年出现持续上升态势,2015年底不良贷款余额达到583亿元,不良率为1.84%,创近6年新高。2016年业务风险仍在暴露,但招商银行等先进行仍可在业务持续扩张的同时保持相对优良的资产质量。现阶段经济环境相对低迷短期难以根本改变,“新常态”的发展阶段需要对信用卡业务风险进行重估。(表2)

三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异军突起,业务经营模式急需转型。近两年,多家互联网巨头进军消费金融领域,推出类似信用卡的金融业务,如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这些创新业务基于互联网平台,在获客渠道、风险管控、业务体验以及客户黏性上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正成为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有力竞争对手。传统信用卡业务模式相对简单,想方设法圈客户后利用规模经济优势获取盈利空间。面对逐渐饱和的信用卡市场和经济下行带来的潜在风险,这种薄利多销的盈利模式难以维系。

新市场孕育三大业务机遇

首先,消费金融潜在市场巨大,信用卡主观信贷消费意愿日益成熟。“新常态”下消费贡献度必然加大,在城镇化进程加速、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下,消费金融业务会面临新机遇,信用卡客观发展环境向好。2011~2014年,信用卡交易总额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1.72%、48.26%、55.8%和58%,呈现逐年提高趋势。预计未来3~5年,随着零售消费行业和消费金融的规模扩张,信用卡交易仍保持强劲动力。从国际经验看,中国个人部门的金融杠杆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随着认同西方消费理念的年轻一代逐渐成为消费的中坚力量,我国金融消费加杠杆的意愿显著提升将是大概率事件。信用卡业务能充分享受相应的市场红利。

其次,政策红利逐渐释放,机制创新形成增长新动力。2017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信用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实施,信用卡利率进一步市场化。新政能提升业务竞争层次,推动市场重新洗牌,灵活应变的商业银行将能通过更有弹性的定价体系和差异化服务方案获得综合性比较优势,实现“弯道超车”。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试图通过组织架构重塑实现信用卡业务竞争升级。2015年以来,已有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和光大银行等设立信用卡独立子公司,通过全新的业务模式、激励机制和风险隔离手段聚焦信用卡业务市场。

最后,互联网金融理念渐入人心。国内商业银行在利用互联网金融技术提升信用卡客户体验领域都处于起步阶段,有利于后来者后起直追。无论是客户服务、产品创新还是营销渠道,互联网都能够给商业银行带来全新的差异化业务策略,有效应对互联网跨界竞争。差异化战略定位能有效提升单一客户贡献度,摆脱业务规模带来的强大惯性。

化解挑战、把握机遇的关键是以创新为动力的业务发展思路。面临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条件和业务市场环境,传统信用卡业务拓展模式难以满足现有竞争格局下新参与者的业务发展需要。同业的业务发展经验已无法完全复制和借鉴,唯有抓住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新市场发展动力,借助客户消费习惯变迁的契机,结合中小商业银行整体发展战略和资源禀赋,才有机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有一席之地。

信用卡业务拓展定位及策略

新形势下,中小银行信用卡业务应在伊始就由重规模的“跑马圈地”模式向重质量的“精耕细作”模式转变。转变的基石是互联网工具的运用能力和外部的资源整合能力,突破方向是以独特的客户体验和持续的创新驱动实现稳定的业务增长。

一般而言,信用卡发展较晚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基础也相对较弱。信用卡业务可称为中小银行零售业务战略的关键拼图,发挥两大核心作用。一是中短期不以盈利增长为业务目标,形成该行零售领域影响力提振的业务导向。利用信用卡平台和借记卡平台整合,提升该行对客户的管理和筛选能力。二是作为全行大零售业务的金融平台,成为发展个人业务的排头兵。其中,和借记卡联动运营,打通客户资产端和负债端,联合第三方为个人客户提供综合性泛金融解决方案。另外,协同管理消费类客户和经营类客户,逐渐消除传统小微业务和个人业务客户边界。

实施策略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聚焦客户获取和经营模式探索,核心目的是做大,形成合适的业务规模。第二阶段,聚焦品牌建设和大零售平台搭建,核心目的是从做大到做强的战略过渡。第三阶段,聚焦依托成熟的盈利模式提升业务综合收益贡献度,核心目的是做强,能够拥有独特的商业模式服务全行个人业务布局,形成稳定的利润增长点。

信用卡业务发展路径方案

如何做大:客户拓展模式创新

信用卡业务具有沉没成本高、边际成本低的业务属性,发展初期需要拥有一定规模的客户数量作为支撑。通过提升发卡量形成合适的业务规模仍是中小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初期的必然要求。但是在市场日趋饱和、有效客户忠诚度获取难度加大的背景下,中小银行作为市场新参与者,应采取客户拓展模式创新: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思维选择渠道,摒弃传统的“漫天撒网”模式,实行“精准营销”,直接锁定目标客户。围绕不同细分市场客户分层分类经营,重视产品客户体验和增值服务能力,完善客户经营体系。

第一,客户区域x择以提升客户黏性为布局导向,进行差异化拓展。宏观上,客户区域选择聚焦高成长性的中小城市,避免过度同业竞争。近几年大型城市的信用卡发卡量和消费交易金额占比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信用卡市场竞争过于激烈,中小银行作为后来者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不符合业务战略定位。相对而言,一线城市工作稳定的中低等收入群体,以及二三线城市人群的信用卡潜在市场更为巨大,便于银行在业务初期快速做大规模,遴选优质客户。例如,中小商业银行可在业务伊始形成业务整理布局规划,充分发挥东部经济发达省份二级网点和中西部省份城市一级网点的资源优势,重点拓展当地中产阶级。微观上,客户区域选择聚焦封闭生产消费生态圈,利用其天然的强黏性提升客户忠诚度。如依托电商平台、供应链金融业务及网络金融业务对特定行业上下游客户提供主题信用卡服务。以成熟生活社区为目标市场,依托物业管理有针对性营销,捆绑周边消费服务企业提供优惠服务。对中小商业银行而言,对公板块客户生态圈建设已初见苗头,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创新产品能够聚集较多优质企业客户,如能打通公私接口、创新业务协同模式,将能成为庞大优质个人用户的稳定引流入口。

第二,客户属性选择以聚焦特定基础群体为营销目的,进行批量开发。重点推动高端客户与年轻客群的获取。在客户行业属性上,摈弃随机营销可能出现的边缘客户,重点引导高收入、稳定性行业客户,如公务员、垄断行业从业人员等。在客户消费属性上,专注于特定细分市场,选择若干个发展势头良好的领域推广专属信用卡。如传统的汽车金融,以及目前正在茁壮成长的租房市场、婚庆市场等,提升客户用卡活跃度。挖掘市场潜力,通过加大对市场的理解提高资产质量,做成领跑合作金融机构。在客户区域属性上,中小银行往往在总部所在地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能够和当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保持密切合作,居民品牌认知度也相对较高。初期应主要深耕所在省内市场,探索服务模式,运用大数据构建浙商个人客户画像。待经验成熟且宏观经济明显企稳后,再依托当地商会等合作方择机在全国范围进行业务拓展。

如何做强:业务盈利模式创新

信用卡业务如何盈利至今没有完全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同业多是通过粗放式上规模达到盈亏平衡点后探索后续盈利模式。中型银行往往具有后发优势和先天劣势,更需把握消费结构转型、理念更新的时代潮流,形成多元化的盈利模式,重视捆绑效应。

首先,树立综合贡献布局的整体意识。(1)正确平衡“生产力和影响力”之间的目标导向配置。中小银行信用卡业务在发展初期可淡化“快速见效益”的生产力驱动,重点创新提升“带动个人业务,辐射全行口碑”的影响力驱动。创新业务拓展方式,利用品牌营销、事件营销、单一产品营销等方式,逐步提升信用卡在市场上的美誉度,吸引和识别优质客户,为个人业务的全面经营奠定基础。(2)形成多业务联动的综合收益理念,重点是大零售业务的综合交叉销售。一方面利用存量个人客户实现信用卡业务客户快速拓展,另一方面利用信用卡新增客户推动零售业务的定向营销,形成良性循环。搭建银行卡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提高信用卡和借记卡的关联度,加大客户黏性。利用交叉销售方式和联动营销策略给予客户使用中小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内生动力。

其次,围绕资产端业务利润来源创新模式。信用卡业务有三块主要盈利来源:商户回佣收入、年费及其他手续费、资产业务形成的利息收入及相关中间业务收入。目前,年费等相关手续费收入在过度激烈竞争中基本被银行减免;商户佣金是业务发展初期的主要盈利来源,但面临手续费整体下调的不利局面(表3)。国际银行信用卡业务利息收入占比达到80%以上,我国目前还不到50%,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从可持续性来看,信用卡衍生出的各类资产端业务应是中型银行核心盈利模式,应大力发展依托信用卡信贷属性的个人消费金融服务,如信用额度透支业务、分期业务等。

再次,重点深耕小微企业主和高端客户两个核心市场,进行不同客户群的精细化、差异化经营。“双创”深入推进,民间投资焕发新春,一系列政策利好会推动小微企业在急剧分化中产生大量优质企业。小微企业具有法人和自然人“合二为一”的天然特性,容易实现银行业务交叉营销。小企业金融服务往往是中小商业银行核心优势业务,已培养出认同银行品牌的忠诚客户。从小企业法人向企业主个人进行客户、产品的自然迁徙,能够释放信用卡业务的信贷功能需求,产生显著的盈利增长点。但要关注,经营性客户存在更大的业务风险,如何筛选客户、控制资金使用更为重要。在经济下行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应回避处于行业下行通道的顺周期行业客户。与此同时,高端客户具有更旺盛的消费信贷需求,同时是交叉销售的核心客户,是中小商业银行未来加大零售业务发展的中坚力量,有利于银行信用卡业务健康有序向更高阶段迈进。

最后,差异化配置信用卡业务投入资源。需要突出地区差异,根据区域经济环境、风险和收益差异,实施区域差异化客群结构调整,优化信贷资源和促销活动配置。综合运用信贷产品、额度管理等工具,差异化、精细化调节信贷资源投放,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做大做强的前提:渠道经营模式创新

做强的前提是做大,做大的前提是选择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渠道经营模式。传统信用卡推广模式主要靠人海战术,遍地设点随意拉人。业务规模增速慢、营销成本高、客户质量参差不齐,在信用卡市场日趋饱和的现阶段效果大不如前。反观互联网企业充分利用平台思维引导流量,无论是余额宝还是微信红包,都能在短期内聚集千万级别的客户数量。中小商业银行除继续优化传统营销模式发展信用卡业务外,也应创新渠道经营模式,核心是“用巧力,借外力”。

用巧力,借助平台经济和互联网金融理念创新经营模式。一是挖掘线上流量渠道的导入功能,线上线下结合形成批量营销和专业化服务。针对特定行业人群,中小商业银行可提供信用卡网上申请专用通道,利用移动终端派遣专人上门办理。针对特定消费人群,中小商业银行应和旅游类、购物类、游戏类等电商平台和企业合作,以广告移植、渠道优惠、联名卡等多方式吸引营销目标客户,并通过线下面签核实方式把控风险,筛选优质客户。二是实现客户统一营销、服务入口,提升客户画像有效性。要站在大零售板块层面综合看待信用卡业务,实现针对个人客户的交叉营销和业务协同。可运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制度设计和组织架构优化方式搭建客户统一管理平台。线上导入客户,可在系统智能筛选和集中人工审批基础上由属地机构进行二次营销管理;线下导入客户,应打通信用卡业务和其他个人银行业务的部门边界,整合客户信息形成更为立体、全面的客户画像,发挥业务合力。三是关注重大业务创新的监管动向,形成突破式发展机会点。业务创新方面,重点关注银行账户开户、监管趋势及虚拟网络信用卡等互联网技术驱动创新。预计未来网络信用卡将和线下信用卡监管规则实现统一,政策开放应是时间问题。基于信用卡金融本质的创新产品会在部分细分市场更具优势。模式创新方面,独立法人平台从事信用卡业务具有更为灵活、高效的运作机制和激励考核体系,相对“冗余监管限制”更少,也符合监管部门风险隔离的监管思路。部分单独设立信用卡子公司或控股消费金融公司的同业成功经验值得市场后进入者借鉴和学习。中小商业银行如能提早布局早做研究,形成成熟的业务拓展思路,有利于进入蓝海市场和其他老牌同业同台竞争,获取“变道超车”机会。

借外力,和第三方企业合作各取所需。一是同业合作,变现战略合作伙伴存量客户。未来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将是发展趋势,为单一客户提供多元化综合金融服务能够有效提升客户黏性。保险、证券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拥有大量个人存量客户,如能实现客户导流,中小商业银行将能快速有效获取大量的优质客户。二是跨界合作,实现封闭生态圈内的纵向、横向资源整合。纵向资源整合,主要是依托特定行业形成迁徙消费链条,以高黏性对公客户为抓手推动信用卡业务。以房地产行业为例,中小商业银行可选择恰当开发商进行深度合作,从企业层面的结构化融资、开发贷款延伸至个人层面的住房按揭贷款、信用卡、理财等业务,实现封闭圈内的综合营销。横向资源整合,主要是依托特定生活场景,利用个人客户消费习性凸显信用卡功能针对性。以社区商圈为例,中小商业银行可与物业管理公司合作共建平台,在客户端开发APP,在商户端整合特惠商户资源,在物业方增添相应智能自助终端和线上服务便利,形成具有黏性的生活圈环境,为客户提供了涵盖衣、食、住、行的全方位增值服务。现阶段和正在兴起的社区类O2O生活电商合作将会是中小商业银行建立“毛细血管式”社区服务生态的有效武器。

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篇4

关键词:中国信用卡业务;美国信用卡业务;比较分析

信用卡是国际流行的先进支付工具,被称为现代社会的电子货币,以其安全、方便、快捷的优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是金融业现代化的象征。

中国被称为全球信用卡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近几年来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较晚,无论是理论基础、业务经验还是运作水平都处于较低层面,而且受到技术水平、用卡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因此目前信用卡的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作为一种复合型金融工具,信用卡在中美市场的差异说明信用卡的发展与一国的经济发展、制度变迁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充分了解信用卡发展的经济环境、营销手段等,可以优化信用卡业务发展模式,为信用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尤其是中国加入了WTO后,充分利用银行的网络资源完善和发展信用卡业务,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接轨,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现状

目前,中国各家发卡银行为抢占信用卡市场都在积极推出车行的信用卡,使得中国信用卡的发卡量、交易量和透支余额都呈现出迅速增长的势头。同时,信用卡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不断吸引着消费者,持卡消费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的新时尚。

但是,中国信用卡市场规模较小,效率较低,导致中国信用卡市场呈现出一高两低的特点,即每笔交易额高,交易量低,信用卡信贷比重低。而阻碍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对信用卡业务的严格管制、受理市场规模较小以及较高的通讯成本。

(二)制约因素(硬件方面)

1、信用卡产品尚不规范。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上发行、使用的信用卡绝大多数是借记卡。银联2006年发行的标准卡中,借记卡1.41亿张,而信用卡只有313万张。由于缺少个人资信、风险监控、透支催收等手段,发卡银行对风险普遍抱有畏惧心理,对信用风险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这是制约信用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设备、技术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有些发卡银行电子化水平不高,通信设施不健全,加上程序设计与使用、设备、人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商户、储蓄网点与发卡银行之间还未能完全实现联网,使一些网点业务处理处于半手工状态,当持卡人消费时,授权速度又太慢,异地用卡授权手续繁琐,不能直接授权,使持卡人长时间等候,体现不出信用卡方便、快捷的特点,影响了信用卡的形象。消费后资金结算时间长,再加上有些信用卡业务人员素质不高,柜面服务跟不上,办理业务不及时,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银行和持卡人的利益。有些发卡银行综合业务网络系统中,信用卡会计核算程序在设计上存在不足。

3、发卡银行之间缺乏合作,未能真正利用网络资源。通用性是信用卡的特征之一,也是信用卡吸引客户的主要手段,而目前中国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发展中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在业务上盲目竞争。各发卡行在网络建设、设备配置、商户市场开拓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作为商业银行间彼此竞争的手段,发卡银行之间只视对方为竞争对手,而不能成为合作伙伴。这就造成了各发卡银行之间网络、设备不兼容,商户不能共享,使得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不能形成合力,用卡环境受到限制,造成网络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服务问题(软件方面)

1、服务与收费。信用卡所提供的方便性与安全性,是其产品的核心。但在中国真正的信用卡并不多,目前的大多数信用卡实际上只是一种可以延期付款的借记卡。另外,中国银行并没有提供信用卡应有的信用担保,信用卡被盗用的风险和损失全部由消费者负担。事实上,中国银行从开办信用卡业务之时就一直在想方设法为自己规避风险,拒绝提供真正的信用担保,最初甚至要求消费者以存款质押。在提供这样的产品和服务的情况下,银行却还要按国际惯例收取年费。但他们没有告诉消费者,我们的信用卡无论是产品内核还是服务都和国际惯例相差甚远。

2、个别发卡行金融政策观念不强,不按《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执行。为了吸收存款,为某些企业将存在银行基本账户上的存款转到信用卡账户上,有的甚至将单位商品销售收入、营业收入、行政费等转入信用卡户,为企业单位办理转账、提取现金、发放工资、奖金等,实质上超越了信用卡业务功能,履行了银行基本账户的结算功能,形成了多头开户,为企业逃避还贷还息、偷税、漏税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中美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比较

(一)中美信用卡市场规模的比较分析

中国银联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银联标准卡境内新增1.44亿张,占到银行卡市场增量的68%,共有11家银行发行了400多万张标准的贷记卡,成年人持有信用卡的比例开始接近3%,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的比例开始接近1%。可见,中国信用卡市场已经初见雏形,但与境外成熟信用卡市场相比,市场规模还较小。

据统计,美国信用卡的发卡量已经超过了10亿张,成年人持卡比例超过80%,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比例为25%;在8000万拥有信用卡的家庭中,未清偿的平均欠款为6000-7000美元,并且只有40%的持卡人每月偿清信用欠款而享受免息期待遇,其余60%的持卡人都愿意选择最低还款方式承担贷款利息。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信用卡市场还处于新兴市场形成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还处于其发展的初级阶段。

(二)中美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的比较分析

总结境外银行卡市场的经验,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邮购分期付款、POS分期付款、签购单分期付款、现金分期付款。市场实践中,POS分期付款、现金分期付款较为流行。

在境外较为发达的信用卡市场中,分期付款业务的开展情况并不一样。在英、美等国家,由于信用卡业务发展比较充分,不仅银行、专业化机构大量发行通用型信用卡,许多大型商户也普遍独立发行私有标识信用卡。相对于通用型信用卡,私有标识信用卡的一大特点,就是为持卡人的商品购买提供费用较为优惠的分期付款计划(甚至零费用)。因此,在美国,通用型信用卡通常不提供分期付款计划,但是,为了争取新客户申请通用型信用卡,发卡机构偶尔也会提供较优惠的分期付款计划。

对于美国等发达的信用卡市场而言,中国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前一阶段,在“邮购分期付款”的基础上,中行、建行等多家银行在全国积极推广“POS分期付款”及“签购单分期付款”,市场拓展非常迅速。

中国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的迅速发展,不仅是银行通过产品创新争取市场竞争优势的必然结果,也深刻地反映出银行正在探索完善现有的信用卡业务盈利模式。中国自2003年进入“信用卡元年”以来,银行都把信用卡视作最有潜力的个人金融业务,投入资源大力发展。年费收入、循环利息和商户佣金是信用卡业务的三大收入来源,目前,减免年费已经成为常规性的促销手段,同时,持卡人尚未普遍养成使用循环信贷的习惯、信用卡沿用借记卡较低的商户扣率标准,进一步限制了信用卡业务的盈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分期付款等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寻求盈利增长是各商业银行应对市场竞争的手段之一。

2005年底,中国信用卡透支余额不足150亿,在总额为2.2万亿的个人消费贷款中仅占约0.7%。而美国市场中,这一比例通常在8%左右。两者的差异,表明现阶段信用卡还不是中国持卡人获得消费贷款的一个主要途径。此外,中国信用卡循环信贷利率属于政府定价,银行难以通过降低利率水平促进居民消费信贷需求。而推出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能够有效地激发持卡人的消费信贷需求、培养持卡人的循环信贷习惯。其中,签购单分期付款是持卡人以支付手续费的方式,自行承担资金成本,实际上相当于银行为持卡人提供灵活便捷的个人贷款。

目前,中国信用卡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类创新信用卡分期付款计划的设计和推广,有助于进一步发挥信用卡的消费信贷功能,加速发展信用卡业务。可以预见,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三、促进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对策

结合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弱点,对比分析美国的做法,本文对促进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细分市场并采取不同的市场定位

1、对中国信用卡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制订有效的细分市场开发战略。针对持卡人年龄、职业、收入、爱好等特点,划分出不同的细分市场,银行要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推出具有特殊服务功能的卡种来赢得消费者,占领特定的细分市场。

2、国外的商业银行往往设立专门的附属公司经营信用卡业务,即使留在银行以内,隶属于零售金融部门,其经营管理方式也相对独立。只有当银行信用卡业务能给客户提供高层次、高水平的服务,给客户带来了收益和优质服务的享受,才能不断把信用卡业务做大、做深,促使其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因此,国外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二)通过营销方式差异化提高效率

1、整合营销渠道,提高营销效率。将银行信用卡部全面转换为从事产品销售、交易收单、特殊服务,依据统一政策开拓市场,改进服务,强化经营。

2、介入用卡环节,通过抽奖、征(免)税等措施,促进持卡消费的比重。持卡消费是信用卡业务发展的重点环节,连接发卡、受理两大市场,促进持卡消费对加快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作用非常大。

3、实行统一业务规范、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宣传、集中产品研发。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扶持“银联”标识卡和银联网络的发展,实现各类卡片、受理终端、业务处理流程和服务质量的统一和规范,建立合理的业务收费和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整体优势,尽快扩大持卡消费量。

(三)进一步加强硬件建设

1、加快电子化进程,提高服务质量。各家银行应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信用卡业务电子化进程,充分发挥信用卡方便、快捷、安全的优越性,确保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

2、加大技术投入,建设全国银行卡网络中心。网络中心将搭乘高速信息列车,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与通信网络技术,使持卡人实现自动转账、自动授权服务、网上购物等功能,同时实现银行卡跨行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发卡银行的经济效益。

3、打造强大的银联公司和银联品牌,巩固银联网的地位,加速银联网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强业务链建设,推动银联品牌的国际化。

总之,国内各发卡银行在产品、服务手段与网络技术上各有所长,只有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才能使中国成为真正的信用卡大国,减少现金流通,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虞月君.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邹浩.美国消费信用体系初探[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3、林功实,林健武.信用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篇5

关键词:SWOT 信用体系 专业化服务

银行卡是商业银行向社会公开发行,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作为结算支付工具的各类卡的统称,是商业银行签发的允许信用良好者据以赊购商品和劳务的身份证明卡(信用凭证)。 同时作为个人金融业务的主要载体,不仅是一种集融资与金融服务于一体的金融产品,而且是商业银行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工具。自1986年国内发行第一张银行卡以来,中国的银行卡业发展迅速,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银行卡业务增长最快和最有市场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但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银行卡业务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随着中国入世承诺的履行,我国银行卡产业将面临来自外资金融机构的强大竞争压力。本文通过对我国银行卡业务的SWOT分析,为我国银行卡业务的发展提出战略对策。

一、 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SWOT分析。

SWOT是英文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和Threats的缩写。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其中,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但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会给具有不同资源和能力的企业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却可能完全不同,因此,两者之间又有紧密的联系。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SWOT分析,就是以我国金融系统为单位,积极审视金融系统内部银行卡业务本身的优势与劣势,同时洞察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然后综合分析找出积极的战略对策。

(一) 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竞争优势(Strengths)

1.金融机构金融电子化水平的迅速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个大金融机构投入大量资源,加快金融电子化水平,EDC和POS机、自动取款机、自动存款机以及全功能的自助式银行大量设置,使银行卡业务呈现服务渠道增加、服务成本降低,服务全天候化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IT技术的发展使银行业务系统高度集约化、系统跨地域运作成为可能。加上各商业银行积极发展网上银行、家居银行、呼叫中心、手机银行等电子商务领域,这些就为银行卡业务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金卡工程”初见成效,形成全国性银行卡网络。

在十几年的发展中,我国商业银行已建立了一个密集的网点体系,到2003年底,全国银行卡发卡机构从当初的5家发展到109家,发卡量从400万张增加到6.14亿张,其中信用卡近3000万张,借记卡5.84亿张。实现联网通用的城市已达684个,包括所有地级城市及300多个经济发达的县级市。全国受理银行卡的银行网点13万个,受理银行卡的商店、宾馆、饭店等特约商户约15万户;共安装自动柜员机(ATM)5.1万台,销售终端机(POS)35万台。如此庞大的营销网络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金卡工程”的实施使银行卡受理环境有所改善。当前11家商业银行和16个城市的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初步构成了一个全国性信息交换网络。

3.各家银行纷纷成立了银行卡中心,构筑现代化银行服务体系

各家银行通过银行卡中心的建立,集中处理前台业务和客户服务,使银行建立起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不受时间、地点、场合限制的高效率自助服务和人机交互等现代化银行服务体系,而数据仓库自然是其中的“基础设施”,是提供服务与决策的基石。

4.定价体系逐渐合理化

2003年12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从2004年3月1日起调整现行银行卡跨行交易收费办法和标准,不再规定超市、百货业1%和宾馆、酒店业2%的商户扣率标准,只规定发卡机构收益和银联网络服务费的比例。人民银行一方面调低发卡机构和网络服务组织的收费标准,另一方面放开收单机构的收费标准,新的收费标准使银行卡产业的定价机制更加市场化的同时,也使各项银行卡收费标准进一步市场化。

(二)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存在劣势(Weaknesses)

1. 银行卡业务功能品种单一。

各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明显滞后,各种银行卡功能、品种单一,不能适应不同阶层客户的需要。而在发达国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电子化步伐的加快,信用卡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使信用卡已远远超过了它本来的含义。持卡人不但可以凭卡消费,而且可以据此转帐、存款、取款。高级的信用卡,除了用作信用凭证、综合实现各种信用卡功能外,还可以有个人身份证明卡、病历档案、地铁月票等各种用途。

2.营销措施不够,售后服务跟不上。

营销措施不构体现在三个环节,即宣传和推销、售后服务,特别是三者不能相互衔接,造成营销脱节。首先宣传意识不足,宣传方式主要还是借助横幅标语、文字广告、散发一些宣传折页单等,广告宣传、营销承诺,往往出现夸大其词,影响银行卡形象;其次推销手段主要还停留在一般的柜台等客上门,或是简单地通过贷款手段,利用一些社会关系资源强行推销。且相当一部分营销人员自己都不太了解银行卡功能,对客户提出的问题不能现场解答指导;银行卡售出后,顾客对象对相应问题的咨询渠道不畅。

3.专业化服务水平比较低,服务环境差。

商业银行作为银行卡产业务发展主体还没有跳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传统思维模式,还不习惯“专业化外包”。各家商业银行自成体系,自我发展、统包独揽的发展格局还没有彻底改变。虽然国内的四大银行当前已经开展了银行卡的业务,但是其服务质量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没有形成知名品牌。虽然我国已有50多家发卡金融机构在发行种类不同的银行卡,种类繁多,但至今没有形成几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

4.特约商户少、布局不合理。美国现有560万商户约商户占80%多;韩国120万商户约商户占87%;而我国目前特约商户仅15万户,占比不到3%。特约商户不仅数量太少,而且布局极不合理,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的大中型商场、酒店,极大地限制了银行卡的使用范围。

(三) 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ies)

1.中国经济的发展程度为中国银行卡业务的发展提供推动力和增长空间。

按照金融市场基本规律,人均年收入达到2000美元至5000美元时,银行卡业务发展将处于大幅增长的好时机。目前,中国的部分地区和相当一部分社会群体已进入这一区间。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08年的未来7年,中国经济若能保持7%左右的增长率,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将比现在将近翻一番,达到16万亿元人民币。在此期间,中国沿海和其他发达地区,将有相当一部分人进入年收入5000美元的行列。业内人士表示,这给银行卡业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国务院将会陆续出台有关银行卡业务管理的行政法规。

这会从多方面规范、促进银行卡业务的发展。既促进形成有利于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必要的法制环境,有利于行业监管,有利于银行卡业务的长远发展,同时确定各参与方业务行为规范,确定经营边界,避免无序竞争,降低进入市场和业务运作的成本。在有关行政法规的规范下,受理市场建设将会加速,形成较为良好的消费环境。地方政府有望成为改善受理环境的重要领导力量,同时,商家接纳银行卡的积极性将得到很大提高,用卡的行业范围将迅速扩大。

3.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为银行卡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我国从1994年3月起正式加入互联网,同年5月,成为互联网络大家庭中的正式成员。网络的带宽和用户的发展迅猛。1997年、1998年、1999年分别为62万户,210万户, 890万户,平均每年翻两番。据2000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目前我国上网用户人数已达1690万;上网计算机数达650万台,有近4万个商业网站。我国计算机社会拥有量已超过2000万台;今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15亿元,2005年可望达到200亿元。已注册的企业类域名有3.4万个之多,占到域名总数的80%;电子商务使企业从采购到销售的运营效率大幅提高,消费类电子商务网站已经超过1000家。可见,网络经济正在以几何级数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网络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催生在线支付业务及银行卡业务的创新与发展,这对我国银行卡业务来说是一次机遇,也是以后发展的动力。

(四)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外部潜在(Threats)

1.我国加入WTO以后,外资银行的进入,会对极大的挑战。

根据我国入世承诺,将逐步放开金融市场,外资银行必将与中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上进行一轮拼抢竞争。然而外资银行实力雄厚,在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上比中资银行有优势,并且其有多年的经营管理经验。根据其在中国分支机构少的特点,分析其在中国的经营战略,必将会在银行卡方面逐争夺市场制高点。而国外很多的信用卡上有各种各样的福利,如各种保险、店铺打折优惠、消费积分等营销措施,且国外大的外资银行发行的银行卡在国际上有着良好的信誉,所以容易被人们接受。这样会对中国银行卡业务争夺重点客户资源,及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这样对国内银行卡业务的盈利能力及发展产生威胁。

2.目前我国银行卡业务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会制约进一步发展

银行卡受理市场发展跨行业务收费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影响。现行规定中对于发卡行、收单行和银联公司三者按“8∶1∶1”比例分配商户结算手续费的利益分配机制明显偏向于发卡业务。在银行卡发展初期,这种分配机制对于扩大发卡量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当前受理市场成为银行卡业务发展瓶颈因素的情况下,该利益分配机制对收单方的分配比率过低,未能充分补偿收单方的成本投入,尤其是不能体现对受理市场先期投入者的合理补偿,不仅使得先期投入者不愿开放受理机具,实现资源共享,而且导致各银行都不愿为了每笔交易结算金额1%的1 10再去花费巨资购置POS机或ATM机,从而严重阻碍了银行卡受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此外,目前我国还没有实现银行卡服务市场化定价,银行卡市场上商户回佣及其分配比例全国统一,并长期沿用,市场主体无法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节,导致利益分配机制不畅,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3.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对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很不利,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将极大的促进包括信用卡业务在内的信用交易的发展,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必将举步维艰。目前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个人信用制度缺欠,个人信用无法评估,没有社会化和规范化的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统一完善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 申请人的收入和信用记录的真实资料,无法实现全国联网和资源共享,个人信用状况很难掌握,无法从根本上堵住欺诈申请的源头,导致在中国银行卡业在发展各种贷计卡、信用卡面临巨大的风险。

4.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尚未健全,不利于进一步提高银行卡业务的发展水平。

任何市场的发展都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维护,银行卡市场的发展也不例外。而目前我国相关的专门性法规只有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3月制定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 但该办法在涉及法律方面的问题时,存在着一定的欠缺,仅仅是一种行业规范和处罚,而没有明确银行卡公司等市场参与者的资质要求、准入程序、监管要求和主体、客体的法律承受责任和支付、结算权力法律保护等。且国家在目前的金融法规系列中尚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系统涉足银行卡的法律。再就是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律环境尚不健全,影响了银行卡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以及对于个人信用体系方面的法律都没建立起来。这必然会对银行卡业务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 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战略选择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银行卡业务的发展面临很大的机会,但同时,由于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外部环境的潜在威胁,我国银行卡业务要取得进一步和更大的发展,必须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战略措施:

1. 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借鉴国外银行先进的做法,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作为国际标准的VISA和MasterCard国际组织的条例和原则对指导和规范各国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的发卡银行大都是VISA或MasterCard两大银行卡组织的成员,而发行的银行卡也大都是VISA或MasterCard卡。而 现在我国制定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明显存在着与VISA和MasterCard国际组织的有关条例不一致的内容,这严重制约着银行卡业务的快速。所以要参照国际惯例,将现在分散于《刑法》、《民法》、《经济合同法》、《 担保法》、《商业银行法》以及《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中的相关法律和规定加以整合,从而形成一部更为全面、更加细致地系统规范银行卡市场行为的专门法律法规体系;遵循“有利于鼓励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原则”、“对先期投入予以适当补偿的原则”、“鼓励受理市场的拓展和维护的原则”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促使我国银行卡业务与国际惯例接轨, 学习借鉴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方式、高效的作业流程、灵活多变的营销手段以及“独身定做”的客户服务等先进做法,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推进国内银行市场化的进程,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机制。

2. 加大创新力度,积极开发银行卡多功能用途,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银行卡功能不能仅仅局限在存取现金、转账、消费、代收代付等传统业务范围内。对于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终端等信息化的金融服务,和个人消费信贷、分期付款、银证通等新兴金融服务,都要加大创新力度和科学技术投入力度,使银行卡如何各种金融服务于一身,扩充卡功能,丰富银行卡多彩的产品效能和服务,除了提供传统的金融服务外,还要不断创新附加功能,塑造银行卡多功能智能卡;积极实施银行卡跨行和跨地区技术与业务的研究与实施;加快各行银行卡中心地设立,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专业化服务是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银行卡中心的设立,实施专业化分工,专门致力于银行卡产品的研发和风险管理等核心环节,而把银行卡业务流程中的某一项多项职能,如收单环节的和发卡环节的一些职能通过外包进行专业化管理,以充分发挥专业分工优势、提升银行卡专业化服务水平,增强竞争力。

3. 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为银行卡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主要是加强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和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首先应该加快和健全个人和企业的的信用征集,联合税务、保险、社保、房管、工商、公检法等部门全面的征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建立信用档案。其次要建立合理的信用评估体系,由人民银行牵头,与各商业银行及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对各信用主体的还款能力、资信状况做出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划分信用等级。并根据结果整理出其信用分析报告及相应风险管理措施。再次要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及个人信用查询系统。通过制定统一规范的标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行全国联网,使国内的每一家商业银行都可以通过这一网查到相关的资信信息。最后,要尽快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 确保法律和舆论对企业和个人信用的监督力度,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法律制裁和打击力度。使社会信用体系真正的起到好的作用,为银行卡业务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4. 构建全方位的营销体系,全面提升和开拓银行卡业务的市场空间。

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持现购物的思想没有改变,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商户充分认识到银行卡对于扩大客户群、增加销售、降低经营成本的作用。让全民提高持卡消费知识和意识,营造用卡消费的高尚文化理念。在销售上,要充分地进行市场细分,配合产品功能拓展,认真研究各细分市场消费者心理、消费趋势及消费者偏好,对大众客户需求的银行卡产品实施无差异营销策略,对中高端客户需求的银行卡产品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对满足特定客户需求的银行卡产品实施集中式营销策略。根据目标客户群的不同,量体裁衣,从而促进银行卡业务的功能创新、技术创新和品种创新,大大拓展银行卡服务功能。同时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的特点,实施银行卡各种保险、店铺打折优惠、消费积分等营销措施,增加银行卡的附加值。在定价上,可以利用差异化的市场定价策略,针对不同目标客户有的放矢地加大宣传和市场营销力度,鼓励持卡消费,调动用卡热情, 全面提升和开拓银行卡业务的市场空间。

5. 加快高中级人才培养,实施战略人才储备。

银行卡业务的重要特点是新兴行业、银行业务与IT技术的交叉行业。其自身的特点,客观上决定了银行卡业务人员既要懂传统业务和中间业务,又要掌握高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既懂专业技术又懂相关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业务持续发展的关键。所以,要充分挖掘系统内部人才潜力,调整人才布局,选择知识丰富、业务能力强、用于开拓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到银行卡业务岗位。同时,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训,稳定银行卡从业人员。要建立竞争形势下新的用人机制和健全的激励机制,形成一个留住人才、用活人才的良好的人文环境,不断脱颖而出优秀人才,以适应银行卡业务专业人才发展的需要。

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进入,会与国内银行在人才方面展开竞争,将会分流国内部分优秀的银行卡业务人才。所以要加强危机意识,加快高中级人才培养,实施战略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 周建伟 市场细分原理与银行卡市场营销策略 [J] 中国信用卡 2004(8)

[2]徐磊 费鹏 加入WTO后我国银行卡业务的SWOT分析 [J]

商业研究 2004(5)

[3]张玉纯 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业发展问题探讨 [J] 当代经济研究2003(1)

[4]左晓慧 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完善研究 [J] 经济问题 2003(8)

[5]方 芳制约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J] 商业经济文荟

2004(3)

[6]农行抚州市分行课题组 对发展银行卡产业的思考 [J] 企业经济 2004(3)

[7] 雷纯雄 中国银行卡业回顾与展望 [J] 商业银行 2003( 9)

[8]万建华 中国银行卡业现状与未来 [J] 金卡工程 2003(3 )

[9] 尤晓明 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及其监管 [J] 金融电子化2001(6)

[10] 李扬、王国刚、何德旭 中国金融理论前沿 [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

[11]/xwdt/010002031402.htm

[12].cn/kj/200405260281.htm

[13]/fortune/2002-03/13/content_315090.htm

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篇6

影响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因素,一是外部环境因素,包括银行卡的受理环境和社会信用环境,二是监督管理因素。这里主要探讨影响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内外部监督管理问题。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商业银行的内部经营机制;二是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三是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卡业务的监管;四是银行卡业务参与各方的协作关系。这四个方面既涉及到银行卡业务经营主体的管理能力,也涉及到了银行卡业务外部监管者的监管水平。

商业银行要完善银行卡经营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银行卡经营管理机制问题主要表现在经营管理模式和银行卡的卡种构成两个方面。

从发达国家(地区)的银行卡发展历史来看,在发卡机构的内部运营机制上,核算独立、管理集中的利润中心化运作模式是一种普遍采用、行之有效的银行卡业务经营管理模式,这种经营管理模式推动了银行卡业务在发达国家的迅速发展。例如,美国花旗银行在全球信用卡发行量已达1亿张,银行卡收益占其纯利润的1/3。在香港,据估算,信用卡为香港各发卡银行创造的年收入总额达70多亿港元。而我国各商业银行大都采用分散式的管理方式,造成发卡机构众多,计算机系统、发卡、打卡等设备分散投入。截至2001年底,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发卡机构就达991个。再加上财务上统收统支,不严格核算成本和收益,促使一些商业银行片面追求发卡规模,造成重复投入大、资源利用率低,加大了经营成本,而且不利于开展统一的市场拓展、风险控制和客户服务。

从发达国家(地区)银行卡发展经验看,借记卡只是银行为满足部分客户需求的辅产品,具有循环透支功能的贷记卡才是赢利的主导产品,是银行卡业务收益的主要增长点,也是商业银行竞争优质客户的重要工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卡种构成基本以借记卡为主,准贷记卡占比很低,贷记卡仍处于发展初期。另外,在已发行的银行卡中,存在大量的睡眠卡和低效卡,银行卡业务资源浪费严重。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发展缓慢,使银行卡对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有限。

因此,商业银行要采取切实措施,对现有银行卡经营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借鉴国际同业的先进经验,实行集约化经营,完善卡种结构,充分发挥银行卡业务的利润中心的作用。

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

银行卡业务涉及发卡行、受理行、持卡人和商户等多方参与者,业务运营涉及储蓄、结算、信贷等诸多领域,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集多功能于一体,风险较大。银行业务的主要风险例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都包括于其中,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则尤其突出。

在过去的十年里,万事达卡和维萨卡国际组织收到的信用卡犯罪损失报告一直呈逐年上升趋势。当前我国银行卡绝大多数是借记卡,银行对银行卡业务的风险缺乏深入的认识。我国的银行卡业务同时存在着无序竞争、不规则运作以及发卡机构内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这都将成为产生银行卡风险损失的漏洞。我们必须借鉴国际银行卡业的发展经验,未雨绸缪,改善和加强银行卡业务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内控机制。银行应根据银行卡卡种的属性、业务种类及其风险特点制定相应的业务规章制度,规范各类银行卡的资信审查、开户、授信/发卡和受理等操作程序,从制度上明确发卡行、受理行、持卡人和商家之间的责任与义务,实行谨慎会计原则,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体系,科学地设置组织架构和管理程序,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

其次,各商业银行要将银行卡业务的风险管理纳入银行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之中。银行卡是银行向客户提供传统的存、贷、汇业务的便捷渠道,扩大了银行的服务功能,提高了服务质量,但并没有改变业务的风险性质,风险可能还会更大,更不好控制。银行不能将通过银行卡开办的各项业务与通过其他方式开办的各项业务在风险控制上分割开来,要实现集中统一控制和管理。各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客户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建立集中统一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强化对风险易发、高发环节的管理,逐步实现业务风险的集中控制。同时,要注意提高银行系统共同防范风险的能力,尽快实现各类客户信息,特别是不良客户信息的共享,利用银行卡业务联合的优势,共同防范各种可能发生的银行卡经营风险。

最后,要加强对银行卡业务的内部审计。银行要把对银行卡业务的审计工作纳入到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体计划之中,对银行卡业务的操作程序、运行成本、经济效益、技术安全保障等进行全面审计,并切实解决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人民银行要对银行卡业务实施有效的监管

1.提高银行卡业务市场准入效率,鼓励银行卡业务创新。目前,人民银行对银行卡业务实行的是以审批制为主、备案制为辅的准入制度,准入工作主要集中在总行,市场准入工作相对较严。

银行卡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它逐渐成为银行业的主导产品。该业务自诞生以来,就以服务功能不断推陈出新见长,这就要求监管者跟踪市场,多思考新问题,多研究新发展变化,避免出现因监管能力不足而阻碍银行卡业务发展的问题。

进一步简化银行卡业务市场准入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尽量避免层层审批。改革银行卡业务市场准入制度,将以审批制为主、备案制为辅的准入制度逐渐过渡到以备案制为主、审批制为辅的准入制度,对部分卡种还可以实行事后或事前报告制度。突出市场准入工作重点,将审点放在风险较大的银行卡,例如具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业务方面,从而提高市场准入效率。鼓励商业银行进行积极的金融创新,改革银行卡经营管理体制,

设计出有利于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先进模式,鼓励商业银行根据市场需要和管理能力开发新的功能和新的卡种。同时,要严格银行卡业务市场准入标准,对发卡人资格严格审定。

2.改善和加强对银行卡业务的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测。我国银行卡业务起步于1985年,经过17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成为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2年第一季度,按法人统计,全国共有发卡金融机构近60家,发行各类银行卡4.1亿张,其中借记卡3.84亿张;银行卡账户人民币存款余额4691亿元,外汇存款余额25亿美元;银行卡人民币账户消费信用20亿元,外汇账户1514万美元。可以预见,今后几年内,随着中国银联服务的逐步到位和银行卡的联网通用,银行卡业务在我国将会获得长足发展,会进一步渗透到广大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而且,随着外资银行、国际信用卡机构逐渐进入我国银行卡发卡市场,我国银行卡市场将呈现竞争活跃、蓬勃发展的局面。但同时风险也会增大。因此,人民银行在今后的现场检查中,应逐渐加大对银行卡业务检查的比重,将银行卡以及以银行卡为载体发生的业务统一纳入现场检查的范畴内,纳入统一的风险分析和评估框架中,从业务、技术和信息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同时,人民银行应进一步加强对银行业务的非现场监测,及时了解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动态,分析银行卡业务存在的风险和问题,防患于未然。

3.完善银行卡业务的监管法规框架。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了《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目前在银行卡业务管理方面的主要监管规章,但该规章法律层次不够,也存在许多操作方面的问题。目前,人民银行牵头起草的《银行卡条例》的草拟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银行卡条例》的出台,将确立银行卡发展和监管的基本法规框架。该条例出台后,我们还要进一步修改《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并针对银行卡业务的具体环节制定相应的业务规章制度,形成系统的银行卡法律框架,维护银行卡业务在我国的稳健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市场准入监管还是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督,人民银行对银行卡业务的监管,应坚持积极审慎的监管原则,既要求发展、求利润,又要保证质量和减少风险。

加强相关各方的协调合作与沟通配合

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篇7

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因素,一是外部环境因素,包括银行卡的受理环境和信用环境,二是监督管理因素。这里主要探讨影响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内外部监督管理问题。它包括四个方面的:一是商业银行的内部经营机制;二是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三是人民银行对银行卡业务的监管;四是银行卡业务参与各方的协作关系。这四个方面既涉及到银行卡业务经营主体的管理能力,也涉及到了银行卡业务外部监管者的监管水平。

商业银行要完善银行卡经营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银行卡经营管理机制问题主要表现在经营管理模式和银行卡的卡种构成两个方面。

从发达国家(地区)的银行卡发展来看,在发卡机构的内部运营机制上,核算独立、管理集中的利润中心化运作模式是一种普遍采用、行之有效的银行卡业务经营管理模式,这种经营管理模式推动了银行卡业务在发达国家的迅速发展。例如,美国花旗银行在全球信用卡发行量已达1亿张,银行卡收益占其纯利润的1/3。在香港,据估算,信用卡为香港各发卡银行创造的年收入总额达70多亿港元。而我国各商业银行大都采用分散式的管理方式,造成发卡机构众多,机系统、发卡、打卡等设备分散投入。截至2001年底,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发卡机构就达991个。再加上财务上统收统支,不严格核算成本和收益,促使一些商业银行片面追求发卡规模,造成重复投入大、资源利用率低,加大了经营成本,而且不利于开展统一的市场拓展、风险控制和客户服务。

从发达国家(地区)银行卡发展经验看,借记卡只是银行为满足部分客户需求的辅助性产品,具有循环透支功能的贷记卡才是赢利的主导产品,是银行卡业务收益的主要增长点,也是商业银行竞争优质客户的重要工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卡种构成基本以借记卡为主,准贷记卡占比很低,贷记卡仍处于发展初期。另外,在已发行的银行卡中,存在大量的睡眠卡和低效卡,银行卡业务资源浪费严重。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发展缓慢,使银行卡对促进消费、推动增长的作用十分有限。

因此,商业银行要采取切实措施,对现有银行卡经营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借鉴国际同业的先进经验,实行集约化经营,完善卡种结构,充分发挥银行卡业务的利润中心的作用。

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

银行卡业务涉及发卡行、受理行、持卡人和商户等多方参与者,业务运营涉及储蓄、结算、信贷等诸多领域,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集多功能于一体,风险较大。银行业务的主要风险例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都包括于其中,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则尤其突出。

在过去的十年里,万事达卡和维萨卡国际组织收到的信用卡犯罪损失报告一直呈逐年上升趋势。当前我国银行卡绝大多数是借记卡,银行对银行卡业务的风险缺乏深入的认识。我国的银行卡业务同时存在着无序竞争、不规则运作以及发卡机构内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这都将成为产生银行卡风险损失的漏洞。我们必须借鉴国际银行卡业的发展经验,未雨绸缪,改善和加强银行卡业务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内控机制。银行应根据银行卡卡种的属性、业务种类及其风险特点制定相应的业务规章制度,规范各类银行卡的资信审查、开户、授信/发卡和受理等操作程序,从制度上明确发卡行、受理行、持卡人和商家之间的责任与义务,实行谨慎原则,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体系,地设置组织架构和管理程序,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

其次,各商业银行要将银行卡业务的风险管理纳入银行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之中。银行卡是银行向客户提供传统的存、贷、汇业务的便捷渠道,扩大了银行的服务功能,提高了服务质量,但并没有改变业务的风险性质,风险可能还会更大,更不好控制。银行不能将通过银行卡开办的各项业务与通过其他方式开办的各项业务在风险控制上分割开来,要实现集中统一控制和管理。各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客户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建立集中统一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强化对风险易发、高发环节的管理,逐步实现业务风险的集中控制。同时,要注意提高银行系统共同防范风险的能力,尽快实现各类客户信息,特别是不良客户信息的共享,利用银行卡业务联合的优势,共同防范各种可能发生的银行卡经营风险。

最后,要加强对银行卡业务的内部审计。银行要把对银行卡业务的审计工作纳入到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体计划之中,对银行卡业务的操作程序、运行成本、效益、技术安全保障等进行全面审计,并切实解决审计中发现的。

人民银行要对银行卡业务实施有效的监管

1.提高银行卡业务市场准入效率,鼓励银行卡业务创新。,人民银行对银行卡业务实行的是以审批制为主、备案制为辅的准入制度,准入工作主要集中在总行,市场准入工作相对较严。

银行卡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随着机技术的,它逐渐成为银行业的主导产品。该业务自诞生以来,就以服务功能不断推陈出新见长,这就要求监管者跟踪市场,多思考新问题,多新变化,避免出现因监管能力不足而阻碍银行卡业务发展的问题。

进一步简化银行卡业务市场准入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尽量避免层层审批。改革银行卡业务市场准入制度,将以审批制为主、备案制为辅的准入制度逐渐过渡到以备案制为主、审批制为辅的准入制度,对部分卡种还可以实行事后或事前报告制度。突出市场准入工作重点,将审查重点放在风险较大的银行卡,例如具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业务方面,从而提高市场准入效率。鼓励商业银行进行积极的创新,改革银行卡经营管理体制,设计出有利于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先进模式,鼓励商业银行根据市场需要和管理能力开发新的功能和新的卡种。同时,要严格银行卡业务市场准入标准,对发卡人资格严格审定。

2.改善和加强对银行卡业务的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测。我国银行卡业务起步于1985年,经过17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成为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2年第一季度,按法人统计,全国共有发卡金融机构近60家,发行各类银行卡4.1亿张,其中借记卡3.84亿张;银行卡账户人民币存款余额4691亿元,外汇存款余额25亿美元;银行卡人民币账户消费信用20亿元,外汇账户1514万美元。可以预见,今后几年内,随着银联服务的逐步到位和银行卡的联网通用,银行卡业务在我国将会获得长足发展,会进一步渗透到广大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而且,随着外资银行、国际信用卡机构逐渐进入我国银行卡发卡市场,我国银行卡市场将呈现竞争活跃、蓬勃发展的局面。但同时风险也会增大。因此,人民银行在今后的现场检查中,应逐渐加大对银行卡业务检查的比重,将银行卡以及以银行卡为载体发生的业务统一纳入现场检查的范畴内,纳入统一的风险和评估框架中,从业务、技术和信息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同时,人民银行应进一步加强对银行业务的非现场监测,及时了解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动态,分析银行卡业务存在的风险和问题,防患于未然。

3.完善银行卡业务的监管法规框架。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了《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目前在银行卡业务管理方面的主要监管规章,但该规章层次不够,也存在许多操作方面的问题。目前,人民银行牵头起草的《银行卡条例》的草拟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银行卡条例》的出台,将确立银行卡发展和监管的基本法规框架。该条例出台后,我们还要进一步修改《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并针对银行卡业务的具体环节制定相应的业务规章制度,形成系统的银行卡法律框架,维护银行卡业务在我国的稳健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市场准入监管还是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督,人民银行对银行卡业务的监管,应坚持积极审慎的监管原则,既要求发展、求利润,又要保证质量和减少风险。

加强相关各方的协调合作与沟通配合

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篇8

【关键词】银行卡;特征;市场发展;现状;对策

一、我国银行卡市场的现状

(一)政府高度重视银行卡市场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银行卡市场发展的办法和指导意见。1993年,同志提出建设“金卡工程”,打造以电子货币应用为重点的庞大社会系统工程;2005年,人民银行、发改委、公安部、财政部、信息产业部、商务部、税务总局、银监会、外汇管理局等9部位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银行卡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工作重点,对完善银行卡相关法律体系,丰富银行卡产品及功能、改善受理环境、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等工作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实现了银行卡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银行卡持卡客户群体和交易规模不断扩张。以2009年数据为例,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20.6亿张,人均持卡量为1.56张;2009年,发生银行卡业务1969119.89万笔,金额1659914.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和30.5%,日均业务5394.85万笔,金额4547.71亿元。

(三)银行卡受理市场快速发展。2009年末,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网商户156.65万户,联网POS机具240.83万台,ATM 21.49万台,较2008年底分别增加38.48万户、56.32万台和4.74万台。23个省(市、自治区)辖内5.2万个县及县以下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营业网点、31个省(市、自治区)辖内1.5万个县及县以下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开通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受理方业务。

二、我国发展银行市场的对策思考

(一)建立监管有效的银行卡市场引导调控机制。在银行卡市场监管方面,金融监管部门要针对银行卡市场具有“双边市场”、“风险转移”等特性,从政策引导、市场发展、风险防控、监督管理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推动银行卡市场的规范、持续发展。在银行卡市场体系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银联跨行交易转接系统对改善银行卡支付环境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增加入网机构数量,扩大服务机构覆盖范围,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建立科学、灵活的服务收费定价机制,有效融合各发卡机构、特约商户、持卡客户等银行卡市场相关群体,大力推进银行卡市场体系的完善和融合。在银行卡市场准入方面,要不断完善对涉及银行卡发卡、收单、专业服务、第三方支付等业务的从业机构的监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细化管控措施,让更多的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专业服务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银行卡产业市场,降低市场壁垒,使市场主体更趋多元化,降低市场集中度,促进银行卡市场有效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提高银行卡产业市场绩效。

(二)建立有利于银行卡市场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一是加快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目前,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还有待加强,商业银行可查询的征信信息只限于个人在各银行的信用记录,存在信息来源和类型单一等问题,亟需进一步扩充和完善社会化征信体系,与公共事业、政府部门和其他行业合作扩充信息类型和来源,优化征信体系的管理,同时适当增强征信系统管理的灵活性,避免征信记录缺乏更新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商业银行通过这一系统对持卡人的信用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估,决定其授信额度,为商业银行在更大范围内发放贷记卡,获得更丰厚的利润回报搭建信用平台。二是健全银行卡法规制度体系。尽快出台新的《银行卡管理条例》,使其能适应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银行卡产业市场的发展,明确银行卡市场各相关主体的行为,银联及专业服务机构的市场定位,规范银行卡市场技术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产品定价机制,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及预警指标,有效防控银行卡市场风险,保障银行卡产业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上一篇:企业经营方向范文 下一篇:境外资产评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