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12 10:34:04

银行风险管理

银行风险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银行集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银行集团是以商业银行为母公司,控制境内外子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的一种集团公司。银行集团是21世纪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一种适应混业经营的有效组织形式。银行集团的突出特点在于保持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业,同时,通过设立非银行机构,实现多元化经营,通过兼并扩张,实现规模经济,并通过脱离事业性机构,实现更纯粹商业化经营的道路;因而,银行集团具有股权杠杆效应、组织协同效应、防火墙效应、合理避税效应等特定的优势。为了适应国际金融业发展潮流和国内外银行竞争的需要,国内商业银行将通过设立、收购与兼并重组成为银行集团,这一发展势不可挡。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银行集团的“双刃剑”效应,认识到现有银行内控制度不健全和风险管理水平相对低的问题。基于这种判断,笔者试图通过内控制度的视角,分析银行集团的天生缺陷与风险,以提高银行集团在改革发展中风险意识与内控建设。

一、银行集团内部关系具有潜在风险

目前,我国大型银行的股权结构日益复杂,一些大型银行采取在海外层层设立控股公司,收购兼并海外金融机构,并通过控股公司整合现有的及拟收购的金融机构,从而形成实质上的银行集团。同时,银行集团控股的子公司不仅有银行类机构,还有投资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如中国银行集团、中国建设银行集团等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已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领域。

虽然在法律上仍没有对银行集团或企业集团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根据《银行并表监管指引(试行)》中第二条理解,我国银行集团是一种资产型战略联盟,即以产权(资产)为纽带并遵循公司治理制度的安排,多数以控股、参股、合资的关系存在,是一种母公司是银行的控股公司形式,而不是非资产型战略联盟。这种以产权或资产为纽带的集团公司具有规模效应和整合效应,对提高银行综合经营和综合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但是,集团复杂的内部关系(内部往来、内部交易、业务合作)将大大增加母公司的潜在风险,具体表现为:银行集团的资本联合,导致虚增资本金风险;集团内部多种委托关系,在信息不对称下产生高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集团内部交易与利益输送带来关联交易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集团业务相关性与品牌统一性带来传染风险和声誉风险。

(一)扩张性的资本金风险。银行集团内部控制的核心是资本控制,即银行集团以股权投资所形成的股权关系为控制依据,目的在于从控股的子公司中获取资本收益,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等,有利于集团整体利益、长远发展和组合效益的多种利益。然后,这种资本纽带往往带来资本重复计算与多重财务杠杆风险。资本重复计算表现为银行集团母公司的权益资本或债务资本可以拨付给子公司,形成子公司的资本金,子公司又可以对集团其他成员投资入股,从而出现一笔外部的资本金在集团内部多次重复计算的问题,产生资本金虚增现象;多重财务杠杆风险,是在重复的资本金和金融企业高负债下形成多重财务杠杆,而大家知道,财务杠杆具有“双刃剑”效应,如果总体资产收益率为正时,可获得更高收益,但资产收益率为负时,就会出现更大的损失。因而,银行集团的扩张性资本金问题,不仅潜在同一笔资本金用于抵御多家公司的风险,削弱了银行集团抵御整体风险的最后保障;而且一旦出现财务杠杆负效应时的经营风险时,极易诱发公司出现多米诺骨牌式的系统性危机。

(二)投机性的市场风险。银行集团对子公司都具有严格内部控制,但由于集团的趋利性或者集团与子公司及操作者间存在多重委托关系,极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出现子公司报喜不报忧的道德风险,或者出现集团在高盈利性诱导下,放松了内控,导致操作者越权违规操作,这不止是简单的操作风险,更恐怕是暴发性市场风险。正如巴林银行的倒闭中,据里森自述说,集团在报喜下,放松对自己的监管,是自己走向“88888”隐瞒损失的深渊;同样,法国兴业银行与巴林银行如出一辙。交易员通过破解电子系统密码,制造虚假交易与真实交易进行对冲,回避了电子系统的非现场监管,直到投机性市场风险暴发,带来了法国兴业银行70多亿美元的损失。

(三)隐蔽性的关联交易风险。银行集团以资本为内部控制,一方面可以通过内部关联交易,实现组织协同效应和规避税负的效应,另一方面也潜在隐蔽性的关联交易风险。银行集团关联交易主要表现为集团成员之间相互提供资金划拨、相互担保(抵押)、集团内部转移定价等资金融通投资行为。由于内部交易,往往母子公司风险审查可能不完全遵照银行内部规范操作程序来进行,一旦出现不良资产(呆账)时,出于集团整体声誉和利益的原因,不仅不愿通过正当的法律途径追索债权,而且还无法正常停止对关联公司的融资支持。如果集团母子公司关联交易数额大,一旦信息披露出来,这种脆弱的债务链发生断裂,将对银行集团造成巨大的冲击。因而,内部关联交易隐蔽的和积聚的风险,不可忽视,它可能引发集团系统性支付危机,甚至因整体流动性危机而破产倒闭。

(四)整体性的声誉风险。银行集团统一金融名称及名牌,在规模效应良好促进下,往往会受到好评,因而,银行集团及其控股子公司都使用统一品牌,以充分发挥统一品牌的市场扩张效应。但是,统一品牌也可能产生负效应,在某一子公司出现风险问题时,投资者或银行消费者往往将母子公司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负面的声誉极易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将风险扩大和传播,使整个集团流动性资金紧张,甚至出现整体支付危机,从而导致公司整体经营的大起大落和流动性危机。

(五)系统性的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银行集团最危险的风险,也是表现为银行集团整体财务失控而产生连锁性系统性风险,是集团风险控制的重中之重。由于无论是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和信贷风险,还是风险集中与传染风险、利益冲突风险及内部交易与关联交易引发的风险,最终都会反映在集团的流动性风险上。如前段所述的传染风险,当集团中的一家分支机构倒闭,不仅会使整个金融集团、与其有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甚至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而且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或者当内部关联交易,使财务风险与各种经营风险交织在一起,一旦某种经营风险暴露后,可能引起集团金融风险的大规模爆发。因而,从内部控制上看,系统性流动性风险的预测与控制,是银行集团内部风险控制的重中之重。

二、银行集团风险的特点

银行集团的特有风险和整体性风险与一般经营风险相比,具有以下的危害性特征:

(一)传染性。由于银行集团整体名牌、内部关联交易和资金相互支持,使得集团整体利益扩张化。但是,也正是这些关系,使集团的母子公司间经营上相互依赖,一旦某个公司出现大经营风险,极易传染到其他公司和集团,使集团风险控制和处理更为复杂化。

(二)高杠杆性。银行是高负债经营机构,一般资产负债率都在90%以上。由于银行集团的资本金重复计算,就在虚增的资本金和高负债率下,形成多重财务杠杆,这种高杠杆性产生放大的整体性风险。

(三)隐蔽性。由于银行集团错综复杂的组织结构和庞大的内部交易,内部控制中的委托关系多,母子公司及公司与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往往产生的经营风险被隐蔽起来,内外监管不容易觉察,一旦发现了可能已经形成大风险的暴露,隐蔽性风险特征也伴随着爆发性。

(四)爆发性。银行集团整体风险的传染性、高杠杆性和隐蔽性的特征。导致了集团风险一旦出现了资本金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声誉风险时,就会出现集团大损失与危机,甚至破产,正如法国兴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爆发,使其损失70多亿美元。

三、强化内部控制,监控集团风险

(一)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科学的考评和授权制度。银行集团及其控股子公司都必须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权力制衡制度,真正发挥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建立董事会管理层内部控制制度考评制度,董事会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负有最终责任,将董事会管理层的薪酬水平和内控考评结果挂钩,以促进集团母子公司必须按照《商业银行法》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建立起内控机构和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尽可能地减少管理层级和管理半径,实现扁平化管理,减少委托中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和隐蔽性风险;建立科学的授权和转授权制度,明确集团内部各法人主体乃至基层单元的责权利。

(二)建立健全专门的风险监控组织,构建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银行集团的董事会下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保证董事会决策中风险识别、评估及处置;在监事会下设立审计稽核委员会,保证独立地审查董事会和总经理的行为。为了控制好银行集团混业经营中的风险,在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稽核委员会下面,都要按业务功能设立银行风险部、证券投资风险部、保险风险部,分别管理与控制各个子公司的金融风险。此外,构建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银行集团必须建立严密、严格、有效率的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审计稽核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加强集团整体和各金融子公司的内部控制;通过健全信息披露制度,规范大额交易限额制度,规范内部关联交易运作和披露制度,保证预防性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运作。

(三)加强资本充足性管理制度,控制资本金风险。资本金是银行集团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资本充足性管理不能只满足于外部监管的需要,而要根据银行集团自身类型与风险状态制定资本充足性标准。由于集团存在的重复计算资本金,虚增资本金应该如何扣减,这需要银行集团本着谨慎性经营原则主动进行相应抵扣。此外,按照高财务杠杆的结果,在经营良好业绩下,应该更好地进行计提盈余公积,计提资本损失准备金。在资本充足率的分母分析中,要认真核算风险资产,查清内部交易风险和市场风险,避免隐瞒风险,少报风险资产。

(四)建立完备的内部交易制度和“防火墙”制度,加强关联交易的风险控制。银行集团在公司章程和集团规章中明确内部交易制度,要界定清晰内部交易,规范内部交易的审批,制定好内部交易规则,做好内部关联交易的披露,并接受主动配合外部监管。在操作上,保持岗位责任制和责任分离制度,做到不同业务或同一业务的不同环节由不同的人员负责办理,以确保相互的业务监督牵制。在信息披露上,通过对集团结构和集团法人的层次提出要求,增加内部交易的透明度;要求金融集团披露自己的组织和重大的内部交易,特别是那些将对集团财务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的内部交易,并监管这些内部交易的规模和水平。还有应要求母公司在子公司之间设立“防火墙”制度,这种制度包括子公司尽可能分业经营;对不良的关联交易予以严格限制,如内部贷款给证券期货投资;对超过一定金额的关联交易,必须经监管部门专门审查等。

(五)做好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压力测试和并表监管,及时发现潜在传染性风险。银行集团的市场风险与流动性风险是日常性风险管理,银行集团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应当经常性进行评估和风险压力测试,以确保银行资本充足水平,覆盖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在当前银行风险管理中,尤其要重视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压力测试,帮助我们早期发现潜在的流动性缺陷和潜在的导致传播性风险的源头,以提高流动性管理能力。此外,按照银监会并表监管的要求,对于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如果风险影响程度大,则纳入并表监管。

银行风险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公司治理;内部风险

公司治理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决策科学化,推动公司价值持续的提升。公司治理的能力和质量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完善的公司治理才有核心竞争力。银行应该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不断完善其公司治理,通过不断的完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来防范治理风险。

一、公司治理与银行风险管理的关系

银行是一个风险行业,也是竞争性的行业,其核心竞争力集中反映在对于风险的掌控能力上。判断一家银行的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的标准,同样要看它是否能够可持续地提升公司的价值,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之间存在着密切内在的联系。公司治理是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完善的公司治理是有效提升风险管理的制度性保证。各个方面的风险都会影响公司的价值,很多公司的丑闻既反映出了其在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也说明其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可以说,公司治理结构是风险管理的一个基础平台,公司治理机制是风险管理最基本的机制,风险管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和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公司治理的核心主要是提高风险掌控能力,研究银行的公司治理,必须要研究银行风险管理战略和目标。

首先,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流程的效率、信息透明度等,都是公司治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公司治理是否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上述一系列涉及风险管理的状况和水平。目前一些银行公司治理的主体架构大都是按照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原则搭建起来的,就此而言,完善公司治理本身也是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如果要将公司治理架构中的各个部分与银行风险管理关系进行对应的话,就可以看到,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外部审计都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负有责任,并且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具体说来,董事会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对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并通过其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进行监督;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风险管理制度;监事会、外部审计对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并以此推进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

其次,风险管理最基本的要求是制衡和效率,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制衡与效率。究竟如何制衡,才能实现有效率的制衡?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模式都出现过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制衡出了问题。欧美模式客观上导致少数人控制公司,日本模式中存在大量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不透明、不彻底,这反映出公司治理中缺少制衡,所以出现了风险。

再次,风险管理中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直接关系到人的问题,如果激励不到位,很难吸引和稳定人才。在经济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的情况下,人员管理也日益成为公司治理中的一个关键点。风险管理架构再好,没有人去执行或执行不力同样发挥不了作用。而人才的吸引和稳定需要靠激励与约束机制来实现。

二、我国银行内部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银行控制环境欠佳导致内控风险

在外部,由于银行长期以来受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主观上,由于少数管理者在经营管理观念等方面的偏离,忽视了其客观上要求内控环环相扣、相互制约;同时,由于组织机构和内部设置制约,内控管理往往存在分工不明、责任不清、控制不力的情况,导致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不能形成协调与制约机制。

(二)会计系统缺乏对银行资金流量必要的控制手段

银行会计指标体系、账务处理规范及临柜操作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现象在银行管理的各方面均较普遍。客户就是上帝的观念在业务操作过程中,特别是银行临柜人员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曲解,甚至以牺牲现有的控制制度为代价,尤其是忽视本行收款入账的票据凭证的审查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的有效性。

(三)商业银行人事激励机制未有效建立和运行

目前,银行采用的多是一级法人下的分支行长负责制,即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由行长负责。内控中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缺乏应有的控制机制。行长的个人决策行为、业务行为、责任行为没有操作性强的规范的制度制约。岗位轮换、职工轮岗、有效制约未得到切实落实;同时,人员素质与道德修养、金融家园文化建设不能有效跟进。

(四)商业银行现有内部审计监督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内部稽核缺乏独立性及权威性,难以对全行业务部门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同时,稽核力量配备不足,且有部分是兼职,造成执行者也是控制者的情况,加大了控制难度。稽核部门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全行的业务动作和经营状况,无法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也难以提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

三、健全公司治理机制,推动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完善

内部风险的防范应该以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为主导。就目前状况来说,在风险制度建设方面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整合、梳理原有内部管理制度,加以完善并强化其风险管理作用;二是坚持制度创新,引进并吸收国内外风险管理方面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机制,进行合理消化,结合本行实际,形成有本行特色的风险管理方法,以此建立起银行风险管理制度较为完整的框架。

(一)逐步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股东大会作为权力机构,董事会作为决策机构,监事会作为监督机构,经营班子作为日常经营管理机构,形成分责、分权、制衡的有效制度。加强总行对全系统、上级行对下级行的集中管理与监督,加强各专业部门的系统管理职能,强化系统风险控制;在全行范围内适度集中资源,提高经营层次,实现集约化经营和整体效益最大化。

(二)强化相互制约的经营管理及决策机制

加强授权、分权管理,规范决策程序,通过科学合理地分配责权利,在各级、各部门之间实行权力制衡,减少决策失误。杜绝任何个人或部门独立完成某一业务而不受监督和制约情况的发生。另外,推行管理决策信息化,实现风险管理由事后管理向全程管理、由定性管理向定量化管理的转变。

(三)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促进内部控制建设,建立科学有效、防患于未然的监督防范体系,把加强内控作为防范银行风险的关键环节。实行内部风险评级制度,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并以此作为银行内部和银行间在横向和纵向上比较的依据。健全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逐步提高内部稽核工作的层次和效率。

(四)治理风险预警机制建设

一般情况下,金融机构往往建立了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较完善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然而对治理的预警还不系统。实践证明,金融风险事故是金融风险的最终爆发。加强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可以引导金融风险从“事后治理”,到“预防治理”。应建立董事会治理风险预警机制、经理层治理风险预警机制,强化危机后的“问责性”,通过银行风险诱因分析、银行风险评价、银行风险预警、治理风险预控等措施完善公司治理预警机制。

(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审慎监管是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任何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领域都必须受到适当而充分的监管或监控;金融体系必须建立在可问责和透明的基础上。国家机构应通过更加全面的信息体系来确保金融交易透明,彻底改变助长冒险行为的安排,并能够对银行风险进行评估,以避免危机重演。金融机构监管部门需要与市场主体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陷于“主管部门”,同时应加强监管部门的全球协调,更多的从保护中小投资者、保户和储户的角度加强监管,保证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同步性。

总之,银行应该不断优化治理机制,提升公司治理质量,推动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参考文献:

1、饶文方,许学军.重大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

2、辛书举.流动性过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8(6).

3、宁晓燕.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08(24).

4、彭雪峰.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J].中国货币市场,2008(12).

5、杨满仓.BNPP银行的风险控制与及风险分散[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6).

银行风险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目标,风险管理,政策

一、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情况

国外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资产风险管理时期的相关研究;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的负债风险管理时期的相关研究;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的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时期的相关研究;第四阶段是20世界70年代后的资本充足率的风险管理时期的相关研究。在资产风险管理时期,主要强调的是通过过度控制资产业务来防范风险。由于过度强调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银行的盈利水平非常低。即资产风险管理时期主要是以牺牲银行盈利性为代价换来银行的低风险。

在负债风险管理时期,主要强调的是通过推出新产品和新业务来扩充资本,防范风险。在此种理论下,银行由被动的降低资产的流动性变成了主动加大资产的来源,使得银行对资金需求量的日益增大。在此时期,美国芝加哥大学的Stigler教授提出了著名的监管规则理论:已过的监管过犹不及。可以看出,在负债风险管理时期,经济发展对资金量的需求十分大,商业银行普遍需要政府适度的监管,需要一定自由发展的空间,才能更好的扩充资金来源,防范风险。

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时期,强调的是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同等重要。此时期是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而带来的。这个时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资产结构、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来实现资产来源去向的总量平衡,以此应对风险。即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时期是对资产风险管理时期和负债风险管理时期的综合考虑得出的防范商业银行风险的措施。

在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时期,主要是强调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 ratio,简称CAR)来确保防范商业银行的风险。在此时期,国际上统一了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即著名的《巴塞尔协议》。协议中规定资本充足率的最低标准定为8%,且核心资本不得少于4%。此阶段比较著名的学者观点有Minsky(1985)提出的金融体系内在不稳定假说,Robert C.Merton(1990)提出的功能性监管的概念,即金融监管的目标是保证金融因素对经济起到稳定且持续的促进作用,促进资源的最优配置,Mausser(1999)提出的“三角风险分解法”,以及Allen, Franklin(2001)强调的加强金融创新、完善内部风险隔离与控制机制的重要性。可以看出,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时期提出的观点相比于前三个时期理论更为完善,考虑的更为全面,通过控制资本充足率来防范风险更加科学的同时顾及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的防范以及全面的风险整合。

随着2003年7月美国COSO委员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报告的,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深入人心,报告中阐述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也阐明了全面风险管理的四大目标和要素。从企业内部出发,对全面风险管理进行了界定,对其构成要素、实施框架和策略也做出了有意的探索。此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对现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情况

中国国内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进行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研究。目前主要体现在风险价值(VAR)、风险资本(CAR)、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等理论工具的解释上。纵观我国的研究情况,中国经济金融理论界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的探讨可以归结为两个时期: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观点的提出,现代银行风险也开始受到重视。1985年,中国国有银行的企业化改革作为深化中国金融改革的观点被提出后,我国于1986年颁布了《中国企业破产法》,该法案中明确指出:银行也要当成企业来对待,关于中国银行业是否面临风险、为什么具有风险,具有什么风险,经济金融界都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此时期开始逐步建立了现代银行风险观。

20世纪90年代,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最初是以化解已形成的不良信贷资产为中心内容,主要强调不良资产的化解办法,是一种就事论事的研究方法。后来开始把中国银行业的经营放在整个经济大环境下来研究,分别从经济体制转轨、亚洲金融危机、经济周期、商业循环等角度考察了中国银行业的风险问题,研究从各个方面逐渐深化。此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陆晓明(1999)提出的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他认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具有集中化的数据库、分析、监督与评估和决策的特点。朱建峰(2004)对国外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就如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针对性措施。葛林(2005)则介绍了欧洲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对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了参考。赵佳敏等(2005)通过引入一RAROC(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设计了基于RAROC的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对现代商业银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目标与流程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较大的代表性。

就目前而言,研究主要注重于银行风险的防范,以及商业银行风险监测和预警、管理策略等,已经超越了之前单纯针对于什么事银行风险以及什么是银行风险管理和其产生的原因,研究较为成熟。但是还没有提出一套立足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从根本上防范和控制银行风险的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四清.试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国际金融研究,2003(7):25-32.

[2]高寒松,韩复龄.全面风险管理规范解析及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银行风险管理范文第4篇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

最早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20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开始转向负债风险管理方面,强调通过主动借入资金来保持或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20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石油危机的冲击,如何规避汇率和利率风险,成为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问题,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综合了资产风险管理和负债风险管理的优点,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20世纪九十年代后,在金融全球化、分业经营壁垒消除、金融机构之间竞争加剧以及金融创新此起彼伏的时代背景下,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方法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的进展包括在险价值法(VAR)和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法(RAROC)等。现在,信用风险组合管理模型也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市场风险VAR模型的方法和体系,并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二、新巴塞尔协议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要求、新趋势

为适应复杂多变的风险状况,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一稿和第二稿。由此,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出现了一些新的要求和新的趋势。

1、要求银行董事会从战略高度认识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垂直的风险控制体系,并使风险管理日常化、制度化。商业银行经营货币的特殊性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要求银行管理的最高决策层董事会,将风险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上升到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并制定有关风险管理政策。与此相适应,在组织制度上不仅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而且要建立完善的、垂直的风险控制体系。同时,以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的风险管理系统的运行要建立在管理日常化和制度化的基础上,既同各业务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信息畅通,又充分强调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和对风险管理的全面系统性。

2、加大了风险管理的范围和力度。新协议广泛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这表明,金融监管正从着重信用风险监管转向全面风险监管。全面风险管理(ERM)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后产生的一种需求。这种管理模式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还要重视结算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更全面的风险因素,而且不仅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还将商业银行自身的声誉和人才的损失也视为风险。新协议在保留外部评级的基础上,强调建立银行内部风险评估体系,并提出三个可供选择方案,即标准化方案、基础IRB方案和高级IRB方案,强调以内部评级为主导来衡量风险资产,确定和配置资本。新协议从过去强调统一外部监管标准转向多元化外部监管与内部风险模型相结合。

3、从事后的静态风险管理转向事前的动态风险管理。长期以来,金融监管机构习惯于事后的静态监管,不能适应银行业的创新和环境变动,缺乏对市场的敏感反应。巴塞尔委员会的一系列文件,以风险监管为基础的审慎原则,促使金融监管由事后的问题处理转向风险导向的事前动态监管。强调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程度,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和管理水平实施有效监管。

4、更加重视强化市场约束和信息披露。新巴塞尔协议将市场约束列为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三支柱,充分肯定市场具有促使银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功能。因此,要强化风险管理,就要促进市场游戏规则和内部管理规则的互补互动,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为了保证市场约束机制的有效执行,新巴塞尔协议提出了全面信息披露的理念,明确规定信息披露包括核心信息披露和附加信息披露两种情况,综合定性信息和定量信息,不仅披露风险和资本充足状况,而且披露风险评估和管理流程,资本结构及风险与资本匹配状况。同时,加大对炮制和传播虚假信息者的惩处力度,遏制信息失真现象。

5、风险管理的措施不断趋于完善。为了对银行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最低资本要求确定科学的原则,新巴塞尔协议更多地强调银行要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并提出了计算信用风险的IBR法,即内部评级法。同时,它还要求进一步确认信用风险缓解技术来降低信用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初步成效。随着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商业银行开始逐步认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把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商业银行纷纷制定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细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逐步走上定量分析的轨道。同时,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逐步加强、逐步完善,银监会的成立,更是说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差距。一是资本充足率水平不高,风险资产规模较大。由于国内银行资产质量比较差,在资本补充有限的情况下,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必须在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规模上做文章。而我国目前包括大型企业在内的绝大部分企业尚未取得外部评级,在标准法下其风险权重为100%或者150%,且国内银行尚不具备内部评级的客观条件,不能对企业进行内部评级,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敞口规模的途径就是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一些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二是风险计量方法落后,风险计量技术达不到要求。新资本协议规定了内部评级法必须达到九个方面的最低标准,但我国商业银行还存在差距:信用风险尚未进行公司、国家、银行、零售贷款、专项贷款、股权投资方面的细分;评级体系仍实行一逾双呆四级分类法和五级分类法,没有成熟的风险计量模型,信用评价仍以定性分析为主,客户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较差;内部评级尚未应用于信贷决策、资本配置、贷款定价、经营绩效考核等方面;缺乏以风险为导向的资本资源配置机制。三是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岗位轮换制度没有得到普遍推行,未能很好地造就业务的多面手和综合管理人才,也难以避免因岗位人员老化而产生的各种弊端。四是风险预警信号滞后,缺乏先进的预警技术。风险监管工作还基本局限在风险形成后的监督、检查和责任划分上,缺乏对风险进行事前和动态的分析预测,缺乏先进预警技术手段和方法的运用,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的制度化管理。

四、新协议框架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切实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应积极寻求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有效途径,增加银行规范的资本增加渠道;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加盈利水平,提高内部融资能力;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制度,降低不良资产,减少风险资产数量;国有商业银行可向中央银行申请发行长期金融债券来增加资本金,发行次级长期债券,补充银行附属资本,改善资本结构。

2、推进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各商业银行要成立内部评级专门工作小组,对银行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找出适应银行自身需要的风险分类特征,建立符合商业银行自身要求的资产风险分类标准。要建立一支风险评级专业化团队。对专业人员结构做优化调整,对现有人员定期培训,促使其知识体系及时获得更新,从而确保内部评级体系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3、建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机制。银行应完善自身的运作自律体系不断加强风险防范工作,改善管理水平,提高银行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商业银行需要自觉地接受新协议的规则,以使银行自律体系具有明确的管理方向和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如果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不错和风险较低,所披露的信息令客户满意,就会赢得越来越多的新客户和投资者的支持。相反,如果银行的经营效益很差和风险状况不佳,那就会导致资金大量流失和客户转移。

4、改进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我国商业银行应以现有的信息披露规定为基础,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出最低信息披露标准。同时,应提倡“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相结合,鼓励自愿披露。在制度设计上,要审慎授权银行开展对外信息披露。披露指引可以视不同银行设立几个不同的档次,各类银行必须达到其所在档次银行的披露水平;商业银行应建立与新协议信息披露要求相适应的内控运作流程,从而为按照新协议市场约束要求进行信息披露提供技术、组织和流程的基础保障。

银行风险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银行 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兼具精准技术和深刻人文的文化力,包括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行为和物质三个层次,是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经济局势,注定了正确的风险管理文化将影响银行对于风险管理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准。银行风险管理机制是否成熟取决于风险管理文化所依托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是否科学高效以及其体系建设是否切合实际。

一、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银行业在风险管理文化方面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不完善,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不能正确处理银行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关系;形式主义使得员工风险意识薄弱;风险管理文化的技术力量欠缺,缺少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变得紧迫而必要。

(一)从根本上保障了银行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风险管理文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迫切发展的银行业离不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体系的建设和强化,这不仅是银行业务获得迅猛稳健业务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进一步加强银行的员工凝聚力、行业竞争力的总和要求。

(二)从文化上支撑了银行政策的实施

风险管理文化支撑了银行的政策实施和解决现实问题。风险管理文化发展不断为银行风险管理提供新的视角和思维,银行必须强化风险管理,改善管理方式,实现企业文化创新。这需要构建一套兼具当代社会时代特征和当前银行特色的能够被银行全体成员所认可的风险管理文化。当然,这需要有一个核心价值观来作为其主导,通过这个文化体系的构建为银行各项政策的施行铺平思想上的道路,减少抵抗及不认同的现象。

二、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三个层次

对于风险管理文化来说,由物质、行为和理念文化三个层次组成。理念文化是核心成分,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是理念文化的具体外在表现和保障,这三者通过有机结合形成了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一个先进科学的风险管理文化体系需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风险管理理念文化,又称风险管理精神文化,作为风险管理文化的灵魂所在,是一种伴随银行长期发展而逐渐为全体成员所接受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是有关风险管理理论成果的总结升华。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这是一个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包括风险精神、风险价值观、风险控制观和管理观以及理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学。

风险管理行为文化,作为理念文化的保障,能够支撑风管的核心价值观指挥银行风管控制的行为活动,形成一个富有逻辑性的风管秩序,使得风管活动能井然有序地开展,由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制度规范和人的行为表现等组成。组织架构主要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风险管理部门以及财务控制部门、内部审计部门、法律合规部门等其他部门构成,通过与银行业务保持统一管理的方式,在银行系统内建立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体系;制度规范,是银行通过建立相关制度政策以明文规定来预防和控制在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风险管理物质文化,作为风险管理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由知识和实物两个层面组成。知识层面,是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所表现的技术处理和艺术指导;实物层面,是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物质保障手段体现,如安全的经营与管理产品、设施、设备和空间环境以及配套的设施。

三、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

(一)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态度

银行管理层和员工应该正确地看待风险问题,银行在其运营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大大小小的风险,想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一定的方法降低风险是可行的,要想降低风险就要能全方位地管理风险,不论是事前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事中的风险控制,都是十分必要的。银行管理层要规范自身言行,能用自己的风险管理意识来来影响下属,做好模范带头作用;银行各层员工则要理性分析,跟随银行风险管理的大方向,作出自己的判断,在日常业务中能秉持风险管理理念。

(二)加大培养高素质风险管理人才力度,建立学习创新型银行

我国银行风险管理无论是在技术水平还是理论研究上和国外先进银行相比较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上,这一现象要求我们要通过不断培养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来充实我国在这方面的缺陷,通过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风管经验来完善国内的银行风管机制。培养有着先进风管理念的专业风险管理人才队伍,拥有这样一支队伍能够使得我国银行建立学习创新型银行,不仅业务创新,也要理念、人才创新。

(三)构筑“以人为本”的风险管理文化

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贯穿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始终。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公平与科学对于良好工作环境和顺畅沟通渠道的创造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建立科学高效的专业人员任职机制,需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任职要求和绩效考核机制,这一手段对于高素质、高效率、高增长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韬.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的意义和实现途径研究[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10):329-329.

[2] 韩煜.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探析[J].科技资讯,2006(5):252-253.

[3] 谢应东.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和发展[J].金融与经济,2006(8):89-90.

银行风险管理范文第6篇

伴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复杂,与外资银行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商业银行业固有和新增风险进一步加大,风险管理能力随之成为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意义、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风险管理的现状,并就如何完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商业银行;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竞争默许,尤其是近两年国家对银行利率权限的开放,使得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为了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主动,它们会采取各种措施,以银行机构的放贷为例,贷款是银行获得利益的主要手段,因此商业银行在商业信贷上会采取主动的姿态,但是与此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不良风险,比如坏账、死账的产生,以此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论是风险管理的理念,还是技术、方法等,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存在差距,因此基于国内外的实际情况,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渗透到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预防、回避、排除或转移经营中的风险,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的安全。风险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全面风险管理要对所有影响银行目标的风险进行系统识别、评估、报告和处置,要考虑银行所有层面的活动,从总行层面的战略风险规划和资源分配到各业务单元的市场和产品,管理风险都应得到有效控制。风险管理包括以下几个要素:调整风险偏好和战略、加强风险应对策略、降低经营性意外和损失、识别和管理多重企业风险及抓住机遇等。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意义

其一,商业银行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可以规避、分散、转嫁、控制和化解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从而减少商业银行资产、资本损失,增强银行盈利水平,提高银行的声誉度和核心竞争力,保障银行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其二,商业银行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手段来保证从社会上融入资金的安全,可提高整个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还可以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维持公众信心,稳定社会金融。

二、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银行自身因素带来的风险

商业银行自身风险主要是:首先是银行资金构成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在满足公益的同时,必须要实现盈利,而行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就是银行的信贷业务,而银行从事信贷业务的前提就是银行要具有足够的存款资金,基于银行的特点使得银行必须要保持足够的客户汇兑需求,一旦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就会导致银行出现挤兑风暴;其次银行的资产规模带来的风险。维持银行经营的主要资金是来源于银行的流动资金,如果银行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现象之后,就会给银行造成巨大的影响;最后主观因素引起的风险。在经营过程中,制度执行人的自主低下及对违章违纪行为的查处乏力,使问题不断蔓延,导致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失去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二)银行外部因素带来的风险

银行外部因素带来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银行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管理实现了经营主体化,也就是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在市场中要自负盈亏,这样一来商业银行需要独立的面对市场中的风险,一旦出现亏损现象,将会导致商业银行破产;二是资金使用效益。如果银行所选择的客户对其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较好,就会减少或避免银行风险;当然银行选择的客户使用资金的效益不好,就会导致银行出现坏账、死账的现象,因此资金使用效益较差,将会使银行资金周转受到阻碍,从而导致资金无法及时回流,影响银行收益;三是政策因素带来的风险。我国的宏观政策也会给银行的经营带来巨大的影响。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初步成效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是行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断提高。随着国家对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今年国家推出的存款保证金制度,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越来越完善,各大商业银行基于风险管理工作的认识在不断地完善与提高,并且将工作中的具体事项进行了制度化规定;二是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在不断增加。随着商业银行的市场化,但是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创新了监管手段,尤其是近两年查处的多名商业银行管理者的问题就是真实的案例;三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逐渐规模化、制度化。商业银行对各项工作的规定在不断细化,制定了科学的规则。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认识不足

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工作还存在认识上的缺陷:一是商业银行对资金结构的认识还不够细化。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银行属于国家控股,属于垄断行业,因此他们对风险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理念中,比如不少银行仍然将经营规模作为发展的重点,而忽视了资金结构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忽视对资产质量的考虑;二是对风险管理的内涵不了解。很多商业银行将风险定格在信用风险,认为信用风险是影响银行的主要因素,而忽视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因素;三是商业银行的资金运作模式单一。目前我国资金市场相对还不完善,因此银行的资金运作相对比较狭窄,另外我国资金主要集中在国有四大银行体系中,因此风险分散性不高。

(三)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国内银行的审贷体制基本上是横向的,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组织制度。大多数商业银行还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无论是内部稽核部门、信贷管理部门(管理信用风险)或资金管理部门(管理利率等市场风险),都没有能力承担起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能够有效管理银行各个方面风险的风险管理职责。

(四)风险管理机制上的差距

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开展较晚,且发展缓慢,使得形成的机制存在着不少的漏洞。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是国外金融机构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重要表现,这些正是我国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机制落后的因素,尤其是目前我国缺乏风险管理机制,使得风险管理工作缺乏相对完善的执行标准。

(五)风险管理方法、管理技术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在风险量化管理方面非常薄弱,风险测算统计工作还未能实现制度化和科学化,重视贷后检查而轻视贷前分析,重视定性分析而量化分析手段欠缺等问题依然存在。如在信用风险管理中,评价方法不准确;我国商业银行虽然都有一些与风险有关的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还没实现统一。这些系统的数据重复录入、系统间数据标准不一致、系统技术平台不统一,造成信息不具有可比性,影响了银行自身风险判断水平;同时,各银行本身都缺乏先进的风险评估技术,风险分析手段落后,预警能力低下,常常是跟在风险后面亡羊补牢,缺乏预见性。

(六)风险管理工具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金融衍生产品成为商业银行获取收益、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但是就目前现状看,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与国外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直接的反映了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不足。

四、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树立风险管理新理念

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开展实际业务和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精神动力,是取得业绩实效又保证运营安全的重要支撑。因此银行要培养与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营造浓厚的风险管理文化:首先,实现不同业务风险管理的差别化。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众多,不同的业务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要建立风险管理的差异化管理模式。比如在进行信贷业务时需要分析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和行业及地区风险的分析等。其次,实现不同地区风险管理的差别化。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不同,企业类型也不同,因此他们的风险因素也就不同,因此需要银行根据具体的地区建立差异化的风险管理机制。

(二)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形成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其次各个业务部门要逐步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岗位,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使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与此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国际大银行的组织模式与运作经验,加快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内部控制水平。

(三)改进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国内各银行信息披露工作还不规范和完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大。基于市场发育和监管理念滞后及会计信息不完备等因素,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以现有的信息披露规定为基础,借鉴国际经验,加大对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与程序、资本构成、风险披露的评估和管理程序、资本充足率等领域的关键信息进行准确核算,制定出最低的信息披露标准。同时,应提倡“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相结合,鼓励自愿披露。在制度设计上,要审慎授权银行开展对外信息披露。

(四)引进、培训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风险管理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因此一方面要开展风险管理培训工作,完善人力资源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工作,商业银行要立足于世界,站在战略高度积极引进优秀的风险管理人才,形成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网络体系。

五、结论

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已经结束,我国经济、金融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抢滩我国金融市场,在此背景下,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路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P.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2]葛林.欧洲商业银行的风险理念[J].金融经济,2012.

[3]张隽,朱明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

[4]徐学霞.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安阳工学院报,2011

银行风险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风险控制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脚步,我国商业银行在不断进步,但同国外的商业银行对比,发展仍不成熟,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在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层不注重加强风险管理文化的建造,而且对风险的管理观念不强,使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健全,且银行体系内也缺少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然而,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的开展亦有一定阻碍,我国金融体制的现阶段还不甚健全,监管部门对银行的监管不到位,社会诚信水平低,都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如今,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不健全,有许多的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并且上市进行交易,商业银行有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形式,但是其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大多数的董事会不能最终承担起全部金融风险的职责。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十分看重,加上风险管理的承担主体不是很明朗,对于职责划分也不是很全,从而引致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管理认知相对比较薄弱,并且缺少了主动性。从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来看,国家的资本成为了银行的资本担当者,最终导致了风险,在财政无力承担的严峻情况时,银行可能会发行货币来应对银行流动性要求,银行体系的运转最后会用货币膨胀来维持。

(二)风险管理文化落后。我国同国外商业银行对比,发展速度慢,风险管理的文化底蕴略显不足。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观念不是很成熟,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的迅速发展,风险变化的要求。在银行的内控中,风险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且行为模式和风险观念都是由风险管理的文化所抉择的。并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有一些问题是由于银行在风险管理中缺少文化底蕴,致使有些措施不能很有效的发挥作用。有些商业银行不能较好地处理业务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在其发展业务的时候,没有注重对风险的管理。在发展银行业务时,没有把风险管理同发展业务摆在一个水平线上,不能准确认识风险,而且会误认为风险管理会影响业务,减少业务的发展,从而使商业银行缺少动力。

(三)风险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较匮乏。如今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要求提高,需要具备高的知识含量、综合能力、技术能力和对风险管理知识的掌握能力。需要通过从业资格的考试和严格的专业训练,才能够胜任其本职工作,银行风险管理的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经济管理类、数理统计类的相关知识,进行专业训练才能在银行工作。当前,银行从业人员中符合上述要求的人才比较稀缺,没有形成较好的具有专业水准的人才队伍,与国外的银行对比,风险管理水平落伍很多。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加大力度解决银行从业人员的选拔标准和要求,及对员工的专业培训和激励措施,从而提高银行从业人员风险管理的能力与水平,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提高专业人才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

(一)建立健全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我国应建立包括股东大会在内的相互制衡、运行有效、执行有序、监督有力的公司组织结构,良好的组织结构对公司健康运营有非常好的支撑作用。首先,风险的承担主体为董事会。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应当制定相关经营策略,并且承担最终的责任;其次,加强监事会监管的能力,监事会主要负责监控高层管理是否尽职尽责和道德文明建设;最后,应该有效地发挥独立董事对会议的监督。董事为了维护其声誉会有效地对经理人员进行监督,选拔优秀的人才,保障银行在风险管理中有定期的培训,选择适合当前需要的培训。对员工进行上岗前的培训、晋升的培训、提升水平的培训。不同方向的培训计划,可以加快风险从业人员的水平,更好地胜任相应的工作,提升整体的素质,构造更好的学习平台,培养优秀人才。我国商业银行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信用风险,而商业银行风险人员现在属于培育期的状态,目前应当循序渐进。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风险比较集中的对公业务作为试点以起步,抓住关键的风险控制点例如信贷政策和风险较高的特定信贷的业务。通过对个人业务,其他业务逐步的探究。还能做到事前预防,在根源上控制风险。实行准入制度,对风险经理实行严格的风险经理资格考试准入制度,保证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科学性、规范性,对合格者,对于没有取得准入资格的人员不能聘请。参与风险活动的人员,可以分为业务与职能风险的从业人员,两者共同参与日常的管理。职能风险人员对风险进行监督与评估,双方共同负责管理。兴业银行实行这种风险管理模式,可以明晰业务部门的工作相关职责,相互牵制对方的权利,有效地提升了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二)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风险管理的文化是企业最容易忽视也是最不容忽视的一种文化,对于这种特有文化企业应该使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文化的重要性。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培训方式对全体员工进行风险管理培训,通过案例分析列举风险的危害,提高所有员工的风险意识,并且使得管理人员对风险的客观存在性有更深的理解。企业应把风险管理的意识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角落,拓展企业文化的包含面,把企业文化和风险管理相融合,培育起贯穿企业上下具有生机活力的企业文化。银行经营多年,实践形成的风险管理的价值观,传统的习惯,建立优秀的风险管理的文化,对商业银行发展有利的沟通与协作,形成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文化。风险的管理文化决定了价值的取向、行为的典范、道德的水平。

(三)建立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企业应该使用严格的考核制度对风险管理人员实行准入,对不合格人员坚决辞退,这样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促使银行风险管理队伍的不断壮大。一个高水平的风险管理团队可以帮助银行建立最稳固的根基。银行从业人员需要有较为丰富的风险管理基础知识、数理知识与电脑操作技能。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迅速发展,也开始比较厚爱优秀人员,我们还需要坚持长期培养、挖掘人才,并不断补充后续的储备力量,保持团队的稳定性,通过激励员工,防止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流失,有利于壮大银行。比较好的方法为多人掌握重点技术的一部分,杜绝员工跳槽对银行管理的影响。进一步完善晋升的机制,可以让有能力的年轻人有空间发展,发挥自身能力。另外,定期培训银行从业人员,有利于提升工作质量和风险管理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华荣.议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J].现代金融信息,2012.11.

[2]张行.浅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科技探索,2013.6.

银行风险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巴塞尔协议;风险偏好;信用评级

作者简介:陈 游(1974―),男,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财会教研室(湖州,313000)。研究方向:公司理财、商业银行管理。

一、巴克莱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及其特点

巴克莱银行是仅次于HSBC和Royal Bank of Scotland的英国第三大银行。巴克莱银行的业务主要有两大类:投资银行及资产管理业务、零售银行及商业银行业务。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并购,拥有300多年悠久历史的巴克莱银行早已号称是一家全能型的跨国大银行,在近十多年以前,这家英国银行仍然被认为是一家传统意义的零售型商业银行,决策风格谨慎而保守。但在过去的十年之内,巴克莱银行已从一家零售银行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转变为以投资业务为重心的投资银行,在多个领域拓展业务并取得显著进步:(1)规模迅速增长。2000年巴克莱银行的资产仅为4253亿美元,不及当年Citi Group 9022亿美元资产的一半,大约只占HSBC 6726亿美元资产的三分之二。而到2005年,巴克莱银行的资产规模翻了几倍,达到15924亿美元,成为当年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2)业绩大幅提高。近十年来,巴克莱银行开始积极主动地进行内部调整,大力拓展银行的盈利空间。2000年巴克莱银行的盈利就突破了30亿英镑,2005年则大幅增至50亿英镑,2006年更超过了70亿英镑(约合140亿美元),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盈利超过百亿美元的超大型金融集团。[1]巴克莱银行飞速发展的秘诀就在于其成功的风险管理。在推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方面,巴克莱银行远比欧洲其他银行更为积极。从国际清算银行修订新资本协议伊始,巴克莱银行就开始研究并准备新协议的实施工作,其过程历时8年之久。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代表了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新趋势,新协议关于银行业三大风险(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对各国对于银行风险的界定有着重大影响。但不足的是,巴塞尔协议是从监管者角度定义三大风险的内容的,更多考虑了监管当局的实际需要,因此不能完全满足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要求。巴克莱银行根据本行实际,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三大风险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风险界定。

(一)清晰的内部风险管理架构

巴克莱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职责分工贯穿于整个银行的内部组织机构,具体分工明确,岗位职责清晰。具体为:董事会通过管理,架构适当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定期检查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确定风险偏好,监控银行整体风险轮廓是否偏离风险偏好。风险总监在CEO和CFO的授权下负责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分类风险的控制框架由对应的风险主管及其团队负责建立并实施风险监控。各业务线的负责人主要负责识别和管理本线的各类风险。业务风险团队在业务风险主管领导下,负责检查、审核、控制各业务线的总体业务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则独立于其他风险管理部门,同时检查监督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除此之外,巴克莱银行还有其他执行类似风险管理职能的专业委员会。

(二)定位明确的风险偏好体系

对风险偏好体系的运用是国际大银行成功风险管理的普遍经验。巴克莱银行近十几年来一直在内部实施风险偏好体系。风险偏好体系以银行未来3年的业务为基础,充分考虑银行损失的波动性及预防违约风险所需提取的资本金,将评估的结果与预设的经营目标进行对比,然后确定每个业务板块的风险承受能力。风险偏好的数值必须通过敏感性验证,其中使用较多的方法为压力测试和情景模拟。巴克莱银行风险偏好体系的建立,首先能帮助银行制定经营战略,稳定业绩;其次能通过避免过激的风险偏好来提高投资回报;第三有利于董事会监管银行的整体风险水平,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最后也使得巴克莱银行的主动风险管理成为可能,从而提高银行的声誉。由此看出,巴克莱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就是其风险偏好体系,它是巴克莱银行风险管理的逻辑起点,既能有效地评估和量化银行各业务线的风险,又能帮助银行抵御非预期风险和配置经济资本。

(三)规范的风险管理流程

针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三大风险的定义,巴克莱银行规范统一了风险管理流程,要求各风险管理部门按照流程统一管理风险。流程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理解巴克莱银行战略实施的主要风险,根据董事会确定的风险偏好体系,进一步构建风险管理框架体系,明确各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及关键控制。第二步,批准业务风险的识别和分析程序,创建和实施计量及报告风险的标准及方法。第三步,拟定包括拨备经济资本标准、风险限额结构及监控的计划;分析限额结构、风险分布及其参数;及时发现偏离风险偏好的早期预警信号并进行控制;保证风险管理相关操作与实际相吻合。第四步,向董事会解释和报告风险的敏感性及关键风险指标;解释和报告银行风险承担、风险暴露及风险集中度的结果;与外部机构的交流。第五步,从各个方面分析检查银行的整体风险轮廓,提出优化银行整体风险轮廓的建议,检查评估风险管理操作实践,评估银行新的风险与收益机会。

二、巴克莱银行对三大风险的管理

巴克莱银行已为各类风险配置经济资本,其对内部风险的分类早已超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但最主要内容仍是对传统的三大风险的管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很多国际主流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备受质疑。相比之下,巴克莱银行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少,这归咎于其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富有成果的管理。

(一)对信用风险的管理

信用风险是主要由交易对手或者经济环境变化等原因引起的外生性风险。信用风险仍然是巴克莱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巴克莱银行约占70%的经济资本被配置到信用风险上。信用风险的管理强调风险和收益的最佳平衡。对于信用风险,巴克莱银行主要通过利用银行设计的五步骤风险管理流程和COSO内部控制框架来进行管理。内部风险评级是巴克莱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巴克莱银行主要依靠自身完善的客户历史数据库,通过内部开发的计量模型进行处理,同时参考从外部获得的信息对客户违约风险进行评估。对于一些从外部引进的模型和信用评级工具,巴克莱银行都要经过反复的验证。

(二)对市场风险的管理

巴克莱银行主要运用日风险价值、年风险收益、压力测试和经济资本等风险管理技术,对市场风险进行管理。其中日风险价值(DVaR)通过历史模拟法对两年的历史数据进行处理,同时运用返回检验评估模型的可靠性。年风险收益(AEaR)测量年收益对市场利率波动的敏感性,使用的置信区间为99%,观察期长度为1年,用来测量结构性利率和结构资产管理的风险。对于三大风险中的市场风险,巴克莱银行将其划分为资产和负债风险、交易市场风险以及其它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总监负责制定市场风险的战略目标和管理准则,并根据银行的风险偏好建立适当的市场风险额度机制。市场风险管理团队和业务线风险管理部门协助和分担市场风险总监的工作,每天都要监控和上报关于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新动态,并判断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流程和政策是否需要作出相应的变动。业务线风险管理团队协助业务线负责人识别、计量、检测和控制业务线的市场风险。

(三)对操作风险的管理

巴克莱银行已经建立了一个自上而下的、畅通的风险沟通机制和管理架构,明确业务及职能部门的各级管理层是操作风险的第一责任人。各级管理层参与并定义操作风险框架,并成为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工具体系,为各层次的操作风险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其中关键风险指标、风险自我评估、情景分析和损失数据库等是巴克莱银行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巴克莱银行在风险计量上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缺乏有效损失数据的支持。巴克莱银行提出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的方式,更多应用柔性数据对风险的量化进行分析。这些柔性数据主要来自于关键风险指标、风险自我评估、情景分析及业务和流程专家在经验分析过程中产生的、非实际记录的损失数据。[2]

(四)风险偏好体系考虑总体风险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这使得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互相叠加,风险也越来越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对此,巴克莱银行风险偏好体系囊括了其面临的总体风险,它的实施是建立在两个方面的假定基础上。第一个方面的假定是收益波动,银行的真正风险实际上是其可能的非预期损失。银行一般运用产生的净利润冲销预期损失,用提取的经济资本来预防非预期损失。置信水平是风险偏好体系重要的量化指标之一,置信水平越高,银行需要提取的经济资本越多,巴克莱银行设置了99%的置信区间,使银行有足够的经济资本抵御非预期损失。另一个方面的假定是授权和规模。通过授权和设定市场风险限额(包括交易限额、风险限额和止损限额)来控制银行业务线上的单个风险,预防可能由风险叠加引起的极端损失,从而将非预期损失控制在银行承受范围之内。[3]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和机制选择

作为经营风险的企业,银行的经营实质上就是承担风险和安排风险的过程。我国商业银行已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风险管理体系,但是与国外同行相比差距依旧明显。迄今为止,我国很多商业银行还未设计和制定出符合本行业特点、科学明晰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系统仅在几个业务部门存在,有些银行设置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则象征多于实际,无法真正发挥作用。这种零散的风险管理,使得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很难发挥披露和控制风险的作用,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4]

(一)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强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绝大部分企业主要通过间接融资。银行的业务和利润来源主要集中于信贷业务,经营范围比较狭小。我国银行业比较集中,其中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占了很大的份额,一旦形成风险后果不堪设想。我国很多商业银行过分看重短期目标,为了追求利润,业务人员往往把风险管理看成是获得良好业绩的障碍。

(二)风险管理流程还不完善

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一般由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与风险监管四个环节组成。相比之下,我国很多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存在不少漏洞。以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信贷业务为例,信贷部客户经理首先对贷款申请人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进行初步审查。经过实地调查认可后,客户经理将审查后的材料提交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审核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后,由主管信贷业务的行长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很明显,这样的信贷风险管理缺失了风险控制与风险监管两个环节,既没有相应的风险应对及控制计划,更未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监管。

(三)风险管理技术还比较落后

由于起步较晚,一些在国外银行相对成熟并广泛应用的风险量化模型,在我国还处于开发应用的最初阶段,同时风险量化模型所必需的历史损失数据库还不完善。由于缺少一些关键参数和数据,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很难完全利用VaR等风险量化模型管理控制风险,银行风险管理人员运用模型的能力有待加强。

(四)缺乏风险对冲工具

金融衍生产品既是银行投资的重要产品,也是银行转移、分散风险重要的风险缓释工具。金融衍生产品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国际市场上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繁多,交易量巨大。但在我国,金融市场衍生产品比较稀缺,无法为商业银行提供有效的风险对冲工具,阻碍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五)风险管理文化植根不深

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实质就是银行在风险承受范围内如何取得合理的投资收益。对于银行家来说,把风险意识融入银行的企业文化决定了风险管理体系能否成功运转。我国银行在金融危机中能够独善其身,并不是因为我国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和文化有多成熟完善,而是我国不发达的金融市场阻隔了危机的扩散。我国银行疲软的风险文化可能会导致潜在的经营危机,或许这是致命的。[5]

近十几年来,欧美主要银行的经营模式已经逐步从“购买-持有”转向“发行-分散”,商业银行信用中介功能不断弱化,银行对批发型负债业务的依赖性增强,银行的收入主要来自交易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而不是发放贷款产生的利息收入。在经营模式转变过程中,交易业务的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更加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带来的叠加风险,逐渐成为欧美大银行的最主要风险。随着金融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欧美银行越来越多地采用量化分析工具进行风险的计量和定价,存在着过度依赖模型的倾向。由于一些风险计量模型的假设是建立在市场平稳运行时期的统计数据基础之上,也由于相当一部分金融产品的交易数据不足,已有的历史数据不能反映市场动荡时期金融产品的波动程度,导致模型预测的损失明显低于危机期间的实际损失。但是由于我国银行与欧美银行在经营管理和风险成因上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差异,欧美银行的风险管理经验对我国银行仍具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首先,我国银行的经营模式仍以“购买-持有"为主,在我国银行总资产中,信贷资产的比重超过60%;而在银行的总收入中,利息收入的比重更是超过90%。可见传统意义的信用风险仍是我国银行目前最主要的风险。而造成全球金融危机的衍生金融工具及各类新型风险,在我国银行的业务中并不常见。因此内部评级法对于国内银行来说,仍是非常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其次,我国银行现阶段的风险管理模式还处于主观判断阶段,风险管理方法也以定性分析为主。对我国绝大多数银行来说,即便是刚刚引入的量化分析技术,银行对风险价值的分析与运用也很有限,就是目前银行应用最为成熟的市场风险模型技术也是如此。因此,在风险计量上,国内银行的主要问题是量化程度不足,而非过度模型化。

第三,我国银行信贷损失的历史不断证明,主观判断型的风险管理模式存在着重大缺陷。通过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鼓励商业银行采用风险量化技术、不断提高科学风险管理水平是国内银行避免金融风险的重要措施。[6]

第四,金融危机客观上为国内银行提供了审慎评估风险的参数。在我国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的大背景下,银行信贷的损失率和违约率已经降低,因此银行估计和收集的风险参数无法充分暴露极端条件下信用风险及其变化。欧美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的教训有助于我国银行检验自己的信用风险模型。

第五,金融危机中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风险之间相互叠加,反映了金融风险在极端情况下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而我国银行一贯注重识别和计量单个各类不同风险,金融危机使我国银行意识到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这促使我国银行积极开展压力测试,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急方案。

最后,金融危机反映了欧美银行风险管理方法存在的缺陷,其在危机中采取的针对性补救措施为国内银行业提供了经验参考。尤其是西班牙银行在危机中表现出让人印象深刻的抗风险能力。这是西班牙银行业对其内部信用评级体系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的结果。只有经过多轮验证和现场评估,内部信用评级体系才被运用到信用风险的控制中,以不断应对市场外部环境的负面冲击。[7]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区经营和战略转型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银行的风险管理还普遍存在着许多不足,如仅凭直觉、经验和意见的习惯性管理方法,对客户分析评价只注重财务报表数据而不考察实际等。从风险管理的操作实践和效果来看,巴克莱银行严谨的风险管理流程和架构很好地发挥了风险防波堤的作用,其风险管理的审慎理念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学习。

(一)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

经过长期发展,风险管理理念在巴克莱银行早已深入人心。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银行不能规避风险而只能控制风险。经验证明成功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其精神核心是银行成熟的风险管理文化,只有银行所有从业人员自觉地将风险管理理念渗入到自身的意识和行为中,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才会真正发挥作用。因此风险管理理念必须坚决贯彻到银行的全体员工,贯穿到业务拓展的整个过程中。只有不断突出和强调风险管理,才能使银行的风险管理达到预期效果。

(二)风险管理流程要与组织架构互为补充

巴克莱银行结构清晰、权责明确的风险管理体系,是银行成熟风险管理系统的一个典型代表。目前我国大多数银行实行业务单元制模式,也有部分银行选择事业部或矩阵模式,但无论何种业务管理模式,都必须建立相对应的风险管理架构,这有利于在各个业务层面对各类风险进行控制。风险管理在管理上必须相对独立,并有机地融入到银行管理的各个方面,使风险管理实实在在地作用于业务每一个环节。风险管理流程要与银行的组织架构相互补充,不但有严格的管理组织架构,而且要有高效的风险管理流程作为支撑。我国银行应着手对现有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整体规划和调整,逐步简化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风险管理流程中互相重叠部分,从而建立现代风险管理体系。[8]

(三)完善银行信用评级体系

巴克莱银行通过长期实践,其比较成熟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较为充分完善的历史数据,保障了各个层面对信用风险的评估、测量与防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尚存有不少差距,但也正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建立与完善信用评级体系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重要步骤。信用评级部门要独立于信贷和审批部门,负责调查授信客户的信用,建立和管理客户信用档案,监控客户的信用记录监控等。在授信前,信用评级部门的信用分析报告是银行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授信后,信用评级部门定期向信贷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提交的信用监控报告,更是银行衡量信用风险大小的重要参考。

(四)加强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建设

巴克莱银行作为英国一家拥有300多年历史的老牌银行,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十分完善。一项信贷业务,从贷前调查到评估,从放贷到贷后管理,直至最后的业绩奖惩,各分行都要建立起一套严格的制度。银行业务人员由于受自身素质技能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果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约束,在进行风险评价和判断时难免会带有主观倾向,造成评定结果不够理性。通过建立严格的操作流程和周密的规章制度,能够使银行员工避免个人主观随意性,做到公正合理地评判风险。

(五)综合利用各种管理手段与工具

在巴克莱银行的风险管理流程中,最底层是在业务线中对单个风险的管理,中间层是在职能部门中对类别风险的管理,最高层是在高层管理层中对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目标,就是在其风险管理架构内达到资产组合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我国银行要提倡在项目融资中运用银团贷款,提倡在贸易融资中进行信用保险;要降低对特定行业或重点企业的信贷集中度,建立严格的信用限额和银行风险拨备制度,以控制信贷的预期或非预期损失;要积极进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创新,研究使用信用衍生工具等风险转移或对冲工具,为实现积极主动的信用风险管理积累经验。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石凯.华莱与巴克莱银行的崛起之路[J].经济导刊,2007(8).

[2]王 惠,潘建国,王树民.操作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石家庄市学院学报,2005(7).

[3]黄大海.巴克莱银行的风险管理及其启示[J].新金融,2006(12).

[4]刘 爽.如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R].2011-04-25.

[5]李华威.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4).

[6]王胜邦.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再思考[J].银行家,2010(1).

[7]崔志成.全面风险管理成为美国银行风险管理新方向[N].国际商报,2005-06-27.

[8]成君忆.银行精细化管理之海外镜鉴[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1-09-09.

[9]王曼怡,郭海婷.浅谈从中外银行成功案例看商业银行[D].风险管理,2010-06-09.

Barclays Bank's Risk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Enlightenment

Chen YouAbstract:In the short ten years, Barclays Bank turned into an investment business focused investment bank from a commercial bank mainly in retail banking。In 2005 it became the largest bank in assets in the world。The secret of its rapid development is its successful risk management。Compared with foreign banks, China's banks with the buy-hold business model。Therefore the traditional credit risk remains the main risk for China's commercial banks。The main problem is lack of quantification instead of over-modeling。Therefore the experience of risk management of Barclays Bank still worth for our reference。Finally the paper summarizes problems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 risk management and made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ly.

Key words:Risk Management; Basel Accord; Risk Preference; Credit Rating

银行风险管理范文第9篇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首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国内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尚不健全,运作规范性不高,产权制度有待完善,虽然建立了激励与约束机制,但真正实行起来依旧困难重重。这些制度上的缺陷导致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同时,进行风险管理所必须依靠的法律制度体系和市场调控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其次,对风险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没有树立较强的风险管理意识。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仅仅注重业务量的发展,对于盲目发展业务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风险因素不是非常重视,也并未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很多商业银行业务人员错误的把风险管理放在自己工作的对立面,觉得风险管理工作就等同于降低业务量,而并未真正认清风险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风险管理人员单纯的将风险管理理解为业务量的压缩,一味的以降低业务量的手段来逃避风险,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再次,没有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部门,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信息交流。国外商业银行通常都设立了董事会,同时也建立了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但是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却放在了资产重组、转化以及清收等事后管理方面,对于事前与事中的风险控制不是非常有效。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便是,商业银行内部各岗位和部门基本上是分头进行风险控制,没有进行有效的交流和风险信息共享,导致了诸多问题的产生。最后,风险管理人才普遍缺乏。作为一门综合性较高的学科,风险管理工作需要涉及到管理学、金融学以及统计学等各方面知识,另外还可能使用系统工程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手段。所以要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但是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中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严不足,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都和国外商业银行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成为了阻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一大因素。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全面提高银行风险意识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抛弃过去那种重业务、轻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能够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银行未来发展的长期效益,无论是操作层或者管理层人员,都必须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对各项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予以严格掌控。同时还应当建立完善风险防范体系,不单单注重授信业务的风险控制,而应当将风险管理工作渗透到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全过程中。最后必须要意识到风险也是成本的一种,虽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也要认识到银行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工作之间并不冲突,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效益。

(二)不断优化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通常来说取决于风险管理理念是否和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符合,所以现阶段优化风险管理理念的重点在于处理好风险管理和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各类不同的业务应当选择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业务类型越来越多,各个业务之间的风险因素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在对风险业务进行审查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具体客户与具体业务的审查;在授信业务中,必须做好企业现金流量的审查;因为零售业的风险不集中,所以应当关注整体违约率的审查。唯有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才能够真正的将风险因素降到最低。

(三)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模式依旧停留在手工操作方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也基本上属于静态数据,重心偏向于信用分析上,在分析时往往更多的是凭借人的主观经验,如此便很容易导致风险管理效率降低等问题。所以我们应当积极的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引入量化分析工具来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对自身的风险识别、决策、监督以及评价予以改革与创新,从而最终实现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全程掌控。

(四)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要达到风险管理的实际要求,就必须要建立完善而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是要组织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其他管理部门协调,构成多层面、全方位的风险组织架构;其次是完善对风险管理的原则要求,进一步扩展风险管理的覆盖面,不单单要注重事后的风险管理,同时还必须要认识到事前检测以及事中管理的重要性;再次是要做好监督与考核工作,建立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并将其纳入到风险管理体系之中;最后是将贷款的发放与贷款的贷后组合分别进行管理,优化商业银行经营理念。

(五)根据实际需求创新产品服务过去的经验向我们证明,每一次危机结束之后都会出现大量的创新,从而产生一个创新发展的高峰时期。商业银行应当结合企业的新的需求第一时间对自身的业务发展模式、金融产品以及服务方式进行创新,努力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尽可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在新的层面不断扩展自身的服务能力。这是解决风险的关键一步,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创新应当坚持以做好风险管理为前提,所有的创新如体制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都应当在风险得以有效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经营风险防范制度,科学的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整理经营管理流程,让新兴业务与新的服务产品都能过通过事前的风险论证,确保风险因素能够处于可控状态下。

(六)培养专业风险管理人才因为风险管理工作对于人才的要求较高,所以国内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自己内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风险管理人才培训工作,尽快的打造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风险管理队伍。对于风险管理人才的培训与选择过程中,可通过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定期组织开展培训活动,同时利用笔试和实践操作来筛选人才。需要注意的是,人才培训方案不单单针对中低层银行职员,同时还应当覆盖高层管理人员,特别是风险管理决策层。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增强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防范能力,有效的提升国内商业银行对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

三、结语

总之我们要认识到,风险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的一种管理理念。我们应当不断强化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在各部门、各产品、各业务之间树立风险管理理念,让风险意识打破部门限制,融入到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以至于每一名基层员工的工作习惯之中,确保商业银行中的每一名员工都能够重视风险管理,掌握科学的风险管理手段,从根本上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银行风险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风险管理存在问题风险管理应对措施

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作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已上升到金融机构发展战略的高度。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规范化的现代风险管理对其生存和发展更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加入WTO后金融业进一步开放,中国的金融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愈来愈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何全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已成为中国金融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商业银行由于其地位、作用及所处阶段的特殊性,存在着大量的金融风险,如何化解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的所在。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从风险的来源分,可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主要有经营风险、操作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道德风险、策略风险、人才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和其他环境风险等。从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看,涉及较多的风险为内部风险,如果按银行各部门管理职能划分,可分为会计结算风险、财务收支风险、信贷资产风险、中间业务风险、抵债资产接收、处置风险及投资业务风险等;如果按会计报表划分,可分为资产类风险、损益类风险、负债类风险、表外业务风险等。

目前的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还没有形成一个全面整体的风险管理系统,仅在个别业务部门有所体现,缺乏统一管理,全行业风险管理零散,各自为战,从决策层面到基层机构缺乏整体的、系统的风险评估、识别、预警和反映机制,特别是风险管理的理念还没有根植于银行从业人员思想中去。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信贷决策程序整体尚欠完整,仅涵盖了信用风险识别与度量、防范与控制等两个步骤,风险战略及管理评价等两个环节相对薄弱,有的银行甚至没有明确的信用风险管理战略,也未对一定时期的风险管理效果进行系统地评价和反馈,同时各银行在决策环节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

风险管理体制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风险管理体制包括公司治理结构、运作规范、完善的产权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它不仅能带动商业银行的良性发展,同时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还没有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

(二)风险管理机制上的差距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诸因素的密切配合,才能真正达到有效降低银行风险的目的。国外商业银行之所以风险管理比较到位,很重要的一点是具有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具体包括:风险甄别机制,用于分析风险来源及成因,区分风险类别及危害性程度;风险预警机制,主要进行风险预警、传递风险信息并建立风险资料库;风险决策机制,确立、行使风险管理原则,制定风险指标以及避险策略等;风险避险机制,具体实施风险规避行为,对风险进行再分配和转移,并作出风险管理评估报告。我国商业银行则普遍存在风险管理机制缺失问题,具体表现在风险管理的体系不完善,制度落实不到位,监控机制不健全等方面。

(三)风险管理的工具方法落后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与国际上流行使用的工具和方法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在风险管理方法上的突出缺陷是重定性分析、主观性强,过分依赖管理者个人的经验和素质,缺乏定量分析。二是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上,工作量大且成本过高。三是在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上,缺乏灵敏的预警系统。

二、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方法存在差距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风险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理念方面还不能满足业务快速发展、风险管理日益变化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重视不够。二是缺乏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实施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在风险管理方法上也存在差距。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重视定性分析。

(二)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落后

瑞士银行总裁维特说:“我们从不承担未经计算的风险”。这说明了风险计量的重要地位。它不仅广泛应用于资本分配、风险定价,也广泛应用于向董事会和高管层以及股东和市场的信息披露。同时,银行的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数理化、定量化的特征,逐步由简单的技术管理过渡到复杂的统计分析管理,并最终走向定量分析。而风险测量管理工作落后是当前我国银行经营管理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我国银行虽然已经建立了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但对风险的统计和度量工作始终未能制度化我国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重视定性分析与国外银行相比,风险管理量化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

(三)风险管理人才缺乏

由于风险管理的综合性和专业性,要求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经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否则将很难理解业务和产品的风险性质,更难以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措施。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这方面的人才还相当匮乏。

三、银行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一)健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目前还沿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的总分行制,按行政区划设立分支机构,机构下设风险管理部门。这种组织体系的弊端是管理层次多、对市场信号反应慢、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差。未来,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积极建立与本行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完善、可靠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首先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其次,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基础上,建立相互独立的、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二)构建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设施

为了实现综合的风险管理,应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构建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设施,包括支持综合风险管理程序的庞大数据库。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结构须依托金融机构自身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技术。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架构应当能够将信息技术、定量模型和复杂的金融业务操作和流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引进、培训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上一篇:资产运营管理范文 下一篇:数字化课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