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管理的意见范文

时间:2023-11-12 06:09:16

对学校管理的意见

对学校管理的意见篇1

目前,全校上下正在按照市教育局的部署,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学校领导班子抓住解放思想这一发展机遇,不失时机地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深入开展查摆问题工作,多形式、多渠道排查问题,征询意见,为学校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形成了人心思进、团结向上、开拓进取的好局面。

第一,设立校园意见箱。在“三新”大讨论活动进入查摆问题阶段的当天,校长闫纲绍就指示办公室,制作了“意见箱”,随时接受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转段动员会上,动员广大教职工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并要求办公室对教职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整理,及时做出反馈。

第二,开好民主生活会。紧紧围绕“三新”大讨论“八自查”、“三征求”内容,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学校班子认真分析了学校教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班子成员也细查自身存在的问题,诚恳地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明确了学校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加深了班子之间的沟通和团结,真正达到统一思想、解决问题、增进团结、推进工作的目的。

第三,开设热线电话。热线电话是学校听取意见和建议的有效途径之一,校领导通过电话了解社会各界对学校工作和教职工的评价。开展大讨论活动以来,热线电话的功能进一步突出,校长办公室、书记办公室、校办公室的电话都开辟为热线电话,让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到新学期开学前,热线电话接收到的意见和建议达20多条,反馈意见十多条,内容涉及收费、学校管理、学生教育、教师工作态度及工作纪律等方面。

第四,党员干部主动查。进入查摆问题阶段后,学校召开了中层以上干部和党员参加的专题会议。会上,校长闫纲绍要求每一位党员干部认真查摆问题,写出自查报告,处室负责人还要写出本部门的自查报告,要求自查报告要找准问题、一针见血、切中要害,自查报告由校长和书记逐一检查,坚决避免“一阵风”、“走过场”现象。目前,党员干部已上缴自查报告70余份,排查问题400多项。

第五,发放意见征求表。一是放暑假前,向每位家长发放《**市第十六中学教学及管理情况征求意见表》,从师德师风、教学管理、学生管理、食堂管理、宿舍管理等方面向家长广泛征求意见。二是在全体教工会上,发放“三新”大讨论活动意见和建议表,从“学校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等三个方面向教职员工广主动征询意见。三是向全体教工发放《中层干部民主评议表》,从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等方面进行评议。

第六,教师互相查。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自己存在的问题可能自己觉察不到。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以年级组为单位,积极开展问题互查活动,教职工之间互提意见,互提建议,并由年级长写出互查记录。截止到目前,已有100多名教职工参加了互查活动,占全体教师的90%以上。

第七,认真梳理查摆问题。在广泛征求意见、多角度查摆问题的基础上,认真收集整理、分析梳理学校办学存在的问题,分类、分部门进行研究,提出初步整改方案,采取得力整改措施。各处室坚持边查边改,务求实效,将查摆问题阶段的工作进行到底。

第八,制定整改初步措施。在查摆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有针对性的逐步制定了一些整改措施:一是重申了工作纪律,二是确定了新学期的工作思路,三是制定了《**-**学年度教学和教研工作指导纲要》及《德育工作指导纲要》,就学年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目标,并制定了保障目标实现的措施。

对学校管理的意见篇2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计提折旧;科研经费

中图分类号:F830.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090-02

为适应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财政部对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进行了全面修订,拟定了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的基本理念是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同时兼顾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与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比较,征求意见稿对固定资产核算的变化,是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了真实反映资产价值、合理确定教育成本、实现固定资产的补偿和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的结合,要求高等学校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以下结合笔者工作实践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固定资产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见解和建议。

一、《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影响

(一)征求意见稿体现了固定资产管理改革的要求

高等学校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实现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征求意见稿将会计核算基础从现行的“收付实现制”调整为“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增设了作为“固定资产”备抵类项目的“累计折旧”、因设备修缮及安装而暂时不能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在建工程”、因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毁损等处置核算的“固定资产清理”、反映固定资产清查结果的 “待处理财产损溢”等科目。并考虑到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的特殊性,增加了“文物文化资产”一级核算科目。同时,在原有“固定资产”科目核算中增加了“出租出借或作为担保的固定资产,应设置辅助簿进行登记” 的内容,并要求固定资产出租收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评估价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等在“其他收入”科目中进行核算。征求意见稿同时完善了会计报表体系,增加了《现金流量表》,补充了与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的报表项目,规范了报表附注的披露内容,使得会计报表中固定资产内容更完整、更真实。上述内容和规定从会计核算的价值方面体现了固定资产配置、使用、补偿、清查、处置等管理环节,是对固定资产的全面、全过程和全方位的价值管理。有利于固定资产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结合,有利于固定资产的绩效评价。体现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要求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二)计提折旧是固定资产真实性和教育成本合理性的反映

首先,计提折旧是为了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现行高校会计制度把“固定资产”的对应科目“固定基金”归在净资产类,由于不计提折旧,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学校的净资产。其次,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是为了合理确定教育成本。固定资产折旧是教育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培养学生的固定资产消耗程度。最后,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也为固定资产的预算提供必要的编制依据,是实现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有效手段。因此,征求意见稿取消“固定基金”科目的同时,在相对应的支出科目下增加了“资产折耗”二级核算科目,用以反映固定资产损耗的补偿情况。

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在设计上已经有所突破和创新,内容也更加全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但有些问题仍需要深化和进一步完善,以下是对相关方面问题的分析。

(一)固定资产的补偿机制有待完善

征求意见稿对固定资产的补偿依据,是以计提折旧的形式,通过 “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等费用核算科目下设的“资产折耗”二级科目核算来归集体现。高等学校当年“资产折耗”科目的借方发生数应作为下一年度新增固定资产预算编制的参考依据。但从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资产折耗”科目的借方发生数并不能作为下一会计年度新购置设备预算编制的参考依据。对于科研经费所占比重较大的高校尤其如此。由于科研经费具有项目期限较短、年限不一、个人使用和用途专一等特点,使得科研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不一致,由此形成的“资产折耗”不能真实地反映科研用固定资产的补偿结果。进而导致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相对脱节,影响高等学校的新增固定资产年度预算的科学性。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要求来看,固定资产的补偿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固定资产折旧与无形资产摊销的起始时间有待统一

征求意见稿规定“高等学校一般应当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从下月起不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而言,征求意见稿规定“高等学校应当自无形资产取得当月起按月计提无形资产摊销”。上述规定有悖会计的一致性原则。

(三)固定资产分类及折旧年限标准有待统一

目前,教育部将现行的固定资产分为十六类,而财政部则将其分为十二类,双方的分类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给固定资产的明细分类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高校的资产管理部门每年直接向教育部上报两次年度资产决算报表,一次是按财政部的要求上报,另一次按国管局的要求上报;同时,通过财务部门按教育部的要求间接上报年度资产决算报表。由于固定资产分类标准的差异和上报要求的不同,资产数据的利用率大大下降,报表的上报难度加大,并导致三份报表存在不一致和不可比的情况。而高校现行的固定资产既没有统一分类标准,也没有明确的折旧年限标准,与征求意见稿的改革不配套。

(四)家具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价值标准有待明确

征求意见稿规定“固定资产是指高等学校拥有的预计使用年限超过一年(不含一年)、单位价值在2 000元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征求意见稿同时作了补充说明“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从上述规定和补充说明中可以看出,作为固定资产确认的条件为,价值标准和年限标准同时满足,但在价值标准不满足的条件下,满足年限标准的大批同类物资按固定资产管理。在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的会计六分类中,文物和陈列品不提折旧;图书可作为满足年限标准的大批同类物资的固定资产管理;但一般设备中的家具怎么管理?征求意见稿没有明确规定。如果按上述两个条件同时满足,将有大量的家具资产因价值标准不满足而游离于固定资产管理之外,这既不利于固定资产的真实反映,也不利于高校财务信息的可比;如果按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则缺乏规范的价值标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有六大变化,其变化的核心只有一个:确保高等学校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可比。因此,制定家具的价值标准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有效途径。

三、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采用代管转存的方式,实现科研经费购置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对于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采用固定资产规定的折旧年限标准。在第一次计提折旧的同时,将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与科研项目存续期不一致所产生的后续应计提折旧总额一次性计提到“其他应收款”科目下设的“应收科研计提折旧与累计摊销”二级科目借方,“代管经费”科目的贷方,达到科研项目指标转存的目的。科研项目结题后,按正常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每月计提折旧的同时,同金额冲减“其他应收款”和“代管经费”,直到计提折旧与转存科研项目指标同时完成。考虑到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实施后,以前年度的固定资产已在购置时全额补偿完毕,建议只对新增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补偿。

(二)统一固定资产折旧与无形资产摊销起始时间

考虑到高等学校经费使用的特点,尤其是存在科研风险的可能性,采用会计的谨慎性原则,建议对于新增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均采取当月计提折旧的方式。

(三)统一固定资产分类与折旧年限标准

正确确定高校固定资产分类与折旧年限标准是实现固定资产补偿机制、合理确定教育成本、实施固定资产绩效评价的前提条件。因此,建议财政部、教育部、国管局根据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重新制定或修订统一的固定资产分类及折旧年限标准,完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相关配套制度。

(四)规范家具作为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

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使得家具的材料、质量和价值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传统的纯实木家具分化为实木、钢木和板式家具等。对高校而言,由于家具的使用者多为学生,使得高校在购置环节大量选择板式材料家具。目前,高校大量的板式学习用桌价值集中在150元~300元之间,使用期限不超过两年;另有数量较多的学习用椅子价值低于100元;有些椅子、凳子的价值在50元以下。致使大量的低值、容易损坏的家具管不好也管不了。从高校的执行情况来看,多数高校根据本校的情况规定了家具的价值标准,只是相关高校的价值标准不同而已。如果说设备的价值标准由500元提高到2 000元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合理性要求,那么,家具价值标准的确认也应该是合理的。因此,建议由教育部参照设备的价值标准,统一规定家具的价值标准,以实现资产数据的可比和家具资产管理的简化。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Z],1998.

[2]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 [Z],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对学校管理的意见篇3

    【关键词】 高等学校; 财务管理; 规范

    规范高校财务管理已成为政府高度关注、社会热切期待的热点。教育部、财政部联合的《若干意见》,通篇贯穿科学发展观这条主线,多视角地提出了高校财务管理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七个重要方面,更加清晰地传导出政府主管部门新的政策取向和目标选择,必将成为“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

    一、时代内涵

    《若干意见》是在我国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高校财务管理内涵和外延发生深刻变化的特殊阶段出台的,因此具有更加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高起点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九五”后期和“十五”期间超常规发展的黄金时期,成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高校基本完成了数量扩张的阶段性使命。“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将加快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移。《若干意见》紧扣时代脉搏,紧贴高校实际,对高校“十一五”期间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政策指引。明确要求高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务工作全局”,将学校发展的目光转移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将财务工作的重心转移到规范管理的轨道上来,引领高校财务部门加快推进稳健财务、安全财务、民主财务建设,拉动整个高等教育财务运行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多视角

    《若干意见》涵盖指导思想、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运行机制、规范财务行为、贫困生资助、财务信息化建设、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监督体系以及财会队伍建设等七大方面,多视角地提出了规范高校财务管理的36条具体意见,较好地实现了广覆盖与针对性的有机统一,特别是对财务运行机制、科研经费(尤其是横向科研经费)管理、资产管理体系、风险管理、财务监督体系建设等作出了颇具现实针对性的规定,既倡导“可为”,也规定“不可为”,其可操作性大大增强,一改有的文件原则性与操作性相脱节的弊端。

    (三)重规范

    规范管理是高校财务工作的首要目标和内在要求,也是《若干意见》的核心内容所在。为了充分体现其强制性、系统性和一致性,《若干意见》的不少表述是对以往规定的重申和强调,进一步彰显了财经政策的严肃性和长效性;也有的规定是将散见于其他规章中的内容集中到《若干意见》中,较好地体现了规定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更多的内容则是以新视角对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重新审视,是财务管理内涵在新的层次上的丰富和发展,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也表明了政府主管部门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重在规范和强化的战略思考,突显出社会各界对政策效应的强烈预期。

    二、规范之道

    财务管理的改进总是伴随着对财务管理实践的不断反思,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往往决定于财务管理模式的及时创新,高校财务部门当然也不例外。客观地看,高校财务管理基础总体比较扎实,内部管理制度量多且覆盖面广,内部控制机制总体比较完善。但也无庸讳言,高校财务管理实践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亟待加强和改进的方面。国家审计署近年来对部属18所高校的审计结果所揭示的诸多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特别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的财务运行机制失灵、操作失范、管理失控、监督失效等问题,与运行机制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工作不规范、内部控制不到位密切相关。因此,对不少高校来说,现阶段规范财务管理的着力点主要在于:

    (一)着力完善财务运行机制

    财务管理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在高校处于规模扩展、外延发展阶段时,高校财务工作可能更多地关注投入和筹资,而管理则相对比较粗放。在高校基本完成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和成功实现量的扩张的基础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办学效益将成为高校新一轮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与此同时,加快“建立注重效益、节约资源的财务运行机制”将成为高校“十一五”期间面临的首要任务。北京大学闵维方教授认为,高校办学效益可分解为外部效益和内部效益。外部效益即其社会经济效益,内部效益则包括对高校人力、财力、物力等办学资源的投入与其产出的比较分析,而规模效益是高校内部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据此,高校要实现不断提高办学效益的永恒目标,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的财经工作,在全校上下真正树立起办学效益至上的新理念,花大力气营造崇尚办学效益的良好氛围,下大决心改善导致办学成本递增的激励系统,使追求办学效益最大化早日成为高校加速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衡量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得失的基本标准,以加快构建以办学效益为中心的事业发展格局。其次要大力创新绩效评价体系。需求超过满足需求的手段是社会发展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相对于需求的无限性而言,高校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总是有限的,有时甚至是稀缺的。因而,尽快改变长期存在的项目经费使用效益评价机制缺失的状况,逐步推进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以业绩评估为核心的绩效预算,将有助于建立起人尽其才、财尽其力、物尽其用的发展动力机制,更充分地挖掘、利用、节约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再次是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追求效益的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并非市场机制完全失灵的场所。当行政手段难以奏效时,适时引入、适度运用某些经济杠杆,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试行对办学资源的有偿占用制度。这不仅会有效抑制人们的潜在投资冲动,而且将大大增强对办学资源占用者的经济责任约束,更好地促进办学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二)着力净化科研支出内容

    应当看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特别是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难点,而且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把科研课题负责制与科研经费个人所有制等同起来,科研经费个人所有观念持续强化;对虚拟经济业务、虚构经济合同、虚列科研支出熟视无睹,造成过多生活消费支出、超标支出堂而皇之地列入科研成本;科研经费大进大出、层层转拨现象屡见不鲜,对协作研究费等支出的有效监控难以到位;规范、改进科研经费管理的宏观环境和管理氛围比较缺乏,相关制度约束乏力、财务监督弱化、内部审计监督淡化等。有鉴于此,《若干意见》从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政策依据、管理主体和责任、内部管理制度和项目经费支出等方面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特别是项目经费支出管理中的“三个严禁”,显示出政府主管部门严格管理科研经费支出的信心和决心。高校财务部门要和科研管理等职能部门一道,不失时机地对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行全面系统的修订和规范,尽快改变片面鼓励做大科研经费总量的做法,规范“大进”,激励“做强”,严控“大出”,着力规范科研项目经费支出范围,净化科研项目经费支出内容,优化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结构,切实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推动学校科研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着力规范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一般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迟效性的特点,因而往往成为高校管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十五”以来,随着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高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物力资源大幅度增加,怎样提高物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资产管理的长效机制等问题日益凸显。在资产管理中,尤以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的管理问题突出。在某个时点开展全国范围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仍有可能只是解决长期存在的家底不清、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等技术层面问题,而对于管理主体缺位、管理制度缺失、评价考核虚设、日常管理不到位等管理层面的问题,更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否则,资产管理领域势必出现前清后乱,只能指望过几年又来一次全国范围的资产大清查,盘盈的,补记入账;盘亏的,集中核销,然后实现静态意义上某个时点的账实相符,但动态意义上账实相符从来就没有实现。实际上,动态意义上的账实相符比静态意义上的账实相符更具战略意义,因为前者决定了后者,而后者只是前者的一个符号而已!因此,《若干意见》对高校首次提出了按照“三个结合”(即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新型的资产管理体系的要求。不少高校长期存在的房地产、设备、无形资产和图书资料等分别归口不同职能部门各管一块、多头管理、标准不一、无人履职的局面应当尽快改变,要及时整合资产管理资源,组建对全校资产实行统一集中管理的职能部门,以进一步理顺资产管理体制。要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的具体规章,明确管理主体,统一管理标准,规范操作流程,运用先进管理手段,切实完善资产从形成、使用到处置的实时、动态监控。要创新评价办法,加大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与预算安排、资源配置、岗位设置和经济责任等紧密挂钩,促进学校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转(四)着力化解财务风险

    资金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确保资金安全完整是高校财务部门义不容辞的应尽义务和工作底线。否则,一旦在资金方面出了问题,无论数额大小,都没有人会同情你,也不值得同情。《若干意见》要求高校“建立健全以内部控制为核心,以大额资金流动集体决策、常规资金支付授权审批和银行对账单财务、审计部门负责人‘双签制’等为重点的资金安全管理制度”,高校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以实现高校财务部门对货币资金的动态管理以及财务、审计等部门的静态制衡,切实防范资金运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内部控制风险,确保货币资金安全管理上的万无一失。

对学校管理的意见篇4

一、 团队参与:中小学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有效形式

1.意见参与、工作参与、高度参与: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常见形式

国外有学者在对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形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后指出,学校组织中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形式主要包括三类:意见参与(Suggestion involvement)、工作参与(Job involvement: individual job enhancement or work group enhancement)和高度参与(High involvement)。

意见参与是一种基于个人感受的意见或建议参与形式。这种形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种发表各种意见或建议的机会,这些意见或建议包括学校组织的现状或未来发展性问题;当然,这种参与形式也为教师们了解学校组织的更多信息,获得学校组织的决策状况,分享学校组织的认同等提供了机会。但是,对于大多数学校决策而言,意见参与并没有对学校决策及其决定产生明显的影响,并且常常只有很少比例的教师的意见或建议在决策中被考虑。尽管如此,由于意见参与与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科层性和服从性的适恰性最好,所以,它成为了中小学最容易实施也是最典型的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形式。

工作参与是一种基于工作改善的再设计参与形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基于个人工作改善的工作参与和基于团队改善的工作参与。基于个人工作改善的工作参与形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种改善自身工作的机会,比如给予更多的重新设计自身工作的机会,给予更多的自我决策和管理权限等;然而,由于教师们认为这会导致更多的竞争,因而其效果并不好。基于团队改善的工作参与形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种改善团队的机会,教师们必须超越“学生导向”和“班级导向”,从“学生导向”出发重新思考各个教师及其团队的教育教学工作,包括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团队绩效、团队成员为达成团队目标而承担的责任、团队成员作出个人或团队决策的技能、团队成员的人事决定、团队绩效评价、团队薪酬评估等。尽管基于团队改善的工作参与形式相比于前两种形式在现实学校中运用得更少,但是,它更符合教育工作整体性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高度参与是一种基于学校改进的参与形式,前面所谈到的建议参与、个人工作参与、团队参与也是其参与的内容,但其出发点是学校组织的标准或影响。它不是从个人的感受、个人的职位、团队或工作部门的职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是站在“学生导向”(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学校组织的全局性问题,包括财政、法律、人事、学校的工作过程及其管理基础等。事实上,高度参与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形式,它意味着学校组织的每一个方面及其运行机制都得到重构。

2.工作参与中的团队参与:有效的中小学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形式

在以上几种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形式中,基于团队改善的工作参与形式是最有意义也是最有可能引起变化的参与形式。意见参与虽然最容易实施,但它不易产生效果;基于个人工作改善的工作参与形式虽然有意义,但是它被学校内部教师们心目中的平均主义限制;高度参与实施起来不仅最困难,而且还会遇到学校以外的各种阻碍因素的制约。相比而言,只有基于团队改善的工作参与形式是最有希望实施并取得大量有意义成果的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形式。

如果说,这个结论还只是国外学者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的结果,那么,最近我国学者所进行的调查研究则用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个结论的有效性。“教师实际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主要包括参与行政事务、教学事务和后勤事务),主要以‘不参与’和‘参与提供意见(即意见参与形式)’居多,而教师期望则以‘参与共同讨论’和‘参与团体表决’(即团队参与形式)为主。”

二、 团队参与的心理效应:中小学教师团队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心理效应

团队参与形式之所以在参与决策和管理中得到中小学教师的青睐或向往,是因为团队参与有着与个体参与不一样的心理效应。

1.利益效应:团队参与更能让教师明晰决策和管理的利益所在

人是作为利益的追求者而存在的。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本身是教师的一种利益表达方式,利益追求是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最大激励力量。因为,有利益追求才会有参与决策的意愿,而意愿原则是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首要原则,“若教师无参与意愿却要强制其参与时,决策参与则成为‘工作上的应付’而非‘精神与情感上的投入’,这样的决策参与效果必定十分有限。”从客观上讲,学校的每件事务,包括教学事务、行政事务和后勤事务,都与教师的利益存在着相关性,只不过,有的是直接相关,有的是间接相关,所以,教师应该对学校所有事务的参与都具有意愿或积极性。显然,这与现实生活并不相符,教师并不是以同等的意愿或积极性来参与每件学校事务。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形,主要是因为教师从主观上并不都能在每件事务中感受到自己切身的利益追求。

教师职业的“专业个人主义(professional individualism)”特征加剧了决策和管理过程中利益追求的“短视”。真实的学校场景中,教师大多数情况下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时刻变化的种种问题,“孤立或孤单”是大多数教师日常工作中的状态。从教师个人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角度来看,因为教师是专业个人主义者,所以,教师可能关注更多的是与学科或课程本身及其教学过程有关的实施问题,他认为这里面有他的利益追求所在;而对学校的整个课程设计或教学决策等事关教学管理的决策问题没有多少关注,对许多学校行政事务和后勤事务等决策问题更是无暇顾及,他认为这里面少有或没有他的利益追求所在。基于此,对于有些意识到利益追求的问题,教师还是比较热心地参与的,尽管参与没有效果,利益追求也得不到满足;但对于大多数没有意识到利益追求的问题,教师不太热心,甚至比较冷漠(当然,这与学校传统上不让教师参与更多的宏观决策也是密不可分的)。我国学者不同时期的调查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和关涉到自身经济待遇问题上,教师不仅希望有权参与,而且希望有权监管”;“对于诸如学校基建承包与质量、办学目标与发展战略等与教师切身利益直接关系较为遥远的内容,教师表现出不参与的意向”;“一部分教师受传统学校管理模式影响较大,对参与学校决策‘望而却步’或‘不敢奢望’;而另一部分教师有一定的参与意识,渴望参与学校决策”;“部分教师参与学校决策意识淡薄,不关注教学事务以外的管理工作”。

“部分参与,部分不参与(教师实际参与状况);部分应该参与,部分不应该参与(教师期望参与状况)”,这种状况难以体现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更难以真正激发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积极性。如何增强“所谓遥远的学校事务”与“教师切身利益”的相关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认为,教师的利益追求或教师感受到的利益追求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果教师仍是“一门课、一张备课桌、几个班级”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大多数学校事务就必将在教师的利益追求或教师感受到的利益追求之外。要改变这种状况,唯有创建团队,并通过团队事务来参与学校事务。在团队创建过程中,个人事务逐渐上升为团队事务,一些原来属于学校事务的部分也下降为团队事务(团队拥有许多决策自,这是学校建设团队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这本身就扩大了教师的利益追求,也能让教师感受到更多的利益追求,以及引导教师不自觉地参与更广泛的学校事务。

2.权力效应:团队参与更能让教师体会到决策和管理中自身的影响力

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意味着教师享有一定的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权力,这是参与决策和管理与单独决策和管理或形式上的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根本不同之处。根据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权力可分为政治权力、组织文化权力和个人心理权力。政治权力是指教师在法律法规上享有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权力。组织文化权力是指学校中形成了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共识价值观,也制订了保证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规章制度。个人心理权力是指教师因具有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效能感而愿意积极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态度。

从政治权力来看,我国中小学教师享有广泛的参与决策和管理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30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7条规定,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这些规定基本上保障了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政治权利(由于权力和利益是直接相连的,因而这里用的是“权利”,它包括了权力)。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不仅要得到法律的支持,更要获得学校组织文化,尤其是领导和管理者群体亚文化的支持。由于传统学校组织文化的命令――服从性特点,许多教师即使是参与了学校的决策和管理,也倾向于迎合领导和管理者的想法或要求,而不是拿出对抗,甚至是不一致的想法。这使得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学校组织文化权力弱化,所以,尽管大多数学校制订了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制度,但是从学校实际情形来看,鼓励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共识价值观并未形成,这直接导致了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制度及其活动流于形式。如果说,政治权力反映的是国家规定教师对学校的影响力,组织文化权力反映的是学校对教师(当然也包括其他的教职工)的影响力,那么,个人心理权力反映的则是教师个人对其他教师个体、对教师群体、对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乃至对整个学校的影响力。相比较而言,三种权力中,政治权力强,组织文化权力较弱,教师个人心理权力最弱。

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形式表面上看是团队参与形式,但受较弱的组织文化权力的影响,教代会参与形式实质上已经蜕变为个体参与形式,再加上教师无法感受到个体的心理权力,所以,教代会参与流于形式就不足为怪了。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提高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个人心理权力,进而改变原有较弱的组织文化权力。恰恰在这两个方面,团队参与有助于达成目标。在各种各样的教师团队创建过程(这意味着团队参与是离不开团队创建过程的,这也是传统教研组参与、教代会参与与团队参与的本质区别)中,教师之间形成了合作、互助、信任、共享的团队文化,紧密结合的团队文化取代了原有的松散模糊的组织文化,从而赋予了教师新的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组织文化权力。至于个人心理权力,教师团队成员之间因为具有畅通的沟通渠道、分享的信任氛围、互助的角色扮演和良好的合作技能,所以,无论是团队内事务,还是团队外事务,作为团队成员的每名教师都能尊重、采纳其他教师的合理化的意见或建议,并使每名教师都能感受到自己意见和建议的影响力。

3.成长效应:团队参与更能促进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与其成长共进

学术界对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认识,一般是从“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的角度去理解的,即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可以吸纳教师们的信息、思想和智慧,而这无疑有助于减少学校决策中的失误和不合理因素。事实上,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还有另一个重要内涵,即通过参与决策和管理,转变教师对决策和管理的态度,提高教师对决策和管理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对于每位教师而言,学校的决策要变成自己的行动,必然进行个人性再决策,即结合自己的情况,理解决策,变更决策,或者对抗决策。在“决策――执行”的价值取向下,人们是看不到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态度转变涵义的;只有树立了“决策――执行(再决策)――行动”的价值取向,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态度转变涵义才会显现出来。因为,教师的行动并不是在统一的学校决策和管理要求下被动做出的,而是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对照统一的决策和管理要求,主动做出的。根据群体审议理论的精神实质,学校决策和管理只是解答了实践问题,实践问题的最终解决在于教师的再决策及其行动。从“解答”和“解决”关系的角度来看,教师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的态度转变这一层涵义更重要。“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让教师参与学校的政策制定和决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士气、工作热情和对自己职业的满意度;同时,教师也更为欣赏那些能让自己参与决策的管理人员。”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的“士气”、“工作热情”、“满意度”、“欣赏”等心理的产生,无不与“态度转变”密切相关,而“态度转变”是教师成长的最根本方面(相比于教师知识的增多,能力的增进而言)。正是在这个方面,我们认为,个体参与可能限制了教师的态度成长,而团队参与肯定会促进教师的态度成长。

三、 结语

团队参与不同于我国传统的教代会或教研组等团体或部门式参与,它是在创建现代团队的过程中通过团队形式而进行的参与。团队的创建过程必然会产生团队事务,团队事务事实上就成为个人事务和学校事务沟通的桥梁。采用团队形式参与团队事务或学校事务,有利于教师明晰参与学校所有事务决策和管理的利益所在,并在这个过程中增强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积极性;采用团队形式参与团队事务或学校事务,有利于从根本上松动滋生原有较弱的组织文化权力的土壤,形成学校范围内的较强的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共识价值观,进而形成较强的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组织文化权力,并在这个过程中生成教师的个人心理权力或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效能感;采用团队形式参与团队事务或学校事务,有利于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决策,并在这个过程中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态度及日常教育教学习惯和行为,形成新的教学态度及适应时展需要的教育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 [美]Pounder,Diana G..Teacher teams: Promoting teacher involvement and leadership in secondary schools[J].High School Journal,1996 /1997(12,1).

[2] 楚江亭.中小学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9(8):39-43.

[3] 尹晓敏.教师参与高校决策:合理性及其限度性.教育科学,2006(5):68-70.

[4] 李永生.教师民主参与管理的调查与分析.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34-37.

[5] 林成堂.中小学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现状的调查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43-45.

[6] 徐玉珍.群体审议――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决策的一个参考框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4):23-34.

对学校管理的意见篇5

一、校长要树立依靠教师的民主观念

对于学校的管理来说,人是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因素。教师既是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要管理好学校,校长必须在思想上树立依靠教师、尊重教师的民主观念。一所学校办得如何,校长固然起着决定作用。但是,人无完人,就个人的学识、素质能力等方面来说,教师一定有不少超越校长的地方。所以校长应放下架子,从情感上尊重教师。只有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倾听教师的呼声和意见,校长才能树立威信,管理好学校。

二、校长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要制定工作目标计划、组织教研活动、安排考试和检查总结教学工作外,日常的教学工作都要由教师去完成,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要鼓励教师大胆尝试教学改革。学校在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留批、课外辅导等方面的制度要求,不必规定过细、管得过死;应减少一些“硬性”规定,增加一些教学“弹性”。教学工作制度既要体现一定的规范性、可行性,又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激励性,以利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发挥创造力,使学校管理工作在教师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的良好态势下达到优化。校长还要多鼓励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撰写教研论文、观摩教学和交流经验,以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要让教师参与管理,激发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校长除了要发挥校委会、工会、教导处、德教处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外,还要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如学期的工作计划、活动安排、各项管理目标、教改方案等的制定,都要鼓励教师发表意见和看法。此外,学校还要制定鼓励教师提建议的政策,使教师主动地关心学校大事,自觉履行主人翁的管理职责。校长要善于把教师的合理意见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并把教师的合理建议渗透到学校工作中去,写进学校工作计划或工作要点中。这样,学校的工作计划和安排就体现了教师集体的智慧,能使教师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感,从而形成一种推动学校管理工作的力量。

四、要让教师参与学校工作评估

校长应大胆放权,让教师自己制定与学校总体管理目标紧密联系的责任目标,并指导教师实施和评价。这样,能使教师由认识上的“认同”发展到情感上的“认同”,以达到学校领导和教师在管理工作中的“默契配合”。教师参与学校目标管理和评价的范围可以拓展到德育的目标管理、教学质量的目标管理以及教学工作的评优等。

五、让教师参与监督,激发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让教师参与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这就要求校长要有意识地使自己置身于教师的监督之下。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政策、奖励办法、改革措施等都应向教师公开,由群众掌握评价的尺度。这样,教师在管理过程中才能起到监督作用。学校要健全学校民主生活会制度,校长应作为普通一员参加生活会,也可建立“批评日”制度,由校长主动做自我批评,虚心地接受教师的意见。校长还要走进教师中,诚心诚意地向教师征询意见。这样,教师对学校领导、对校长的帮助支持,才会由不自觉到自觉,形成一种自觉的监督氛围。发挥教师的监督作用,让教师参与监督的目的是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校长要把教师的监督落到实处。这里根本的一条就是校长要有健康的心态,把教师的批评意见进行综合整理、分析,该采纳的采纳,该改正的改正,该落实的落实,暂时不能解决的应给予答复。凡是被采纳的意见,校长应及时反馈到教师中去,做到条条有着落。这样会使教师受到鼓舞,从而不断改进学校的管理工作。

学校是培养国家和社会后备人才的重要阵地,注意发挥教师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对改进学校管理工作和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对学校管理的意见篇6

作为一个校长,毫无疑问应该学习和研究管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校长的主要工作和职责就是学校管理,工作搞得好不好与懂不懂管理有很大关系。不是吗,假如当你觉得自己绞尽了脑汁,工作却收效甚微,你难道不感到失望?假如当你觉得政令不通,教师人心涣散,你难道不感到痛苦?假如当你看到学校安全事故频发,职工钩心斗角,你难道不感到愤怒?假如当你得知学校花了一千元买了一件乐器,而它的市场价只要几百元,你难道不感到痛心和忧虑……所有这些都是由于低劣的管理所导致的问题。所以,如果你不懂管理,工作就难以顺利展开。那么作为校长怎样才能使一个学校政通人和、健康发展呢?笔者认为,民主治校是学校管理最重要的法宝。

俗话说:“集思广益。”提倡民主政治,就是要求校长在管理中一定要摆正校长与教师的关系,注意发挥民主作风,不断完善民主管理制度。这样既有助于学校决策质量的提高,同时又能增加教师的凝聚力以及对学校的认同感,从而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学校处处充满生气和活力。

为了强化教师参与民主管理的意识,笔者认为可以狠抓三项工作,即“开好微博”“诚恳谈话”和“民主议政”。

“开好微博”,就是在校园网内设立校长微博。此举可以促进校长与教师的沟通,加深校长与教师的了解,从而广开言路,民主决策。很多教师有看法、有意见,但由于与校长没有适当的谈话机会和时间,再加上有些意见教师也不愿意与校长当面说,造成了教师与校长之间的沟通不畅。设立“校长微博”后,校长应在教师大会上向教师表明:“设立校长微博就是为了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大家反映问题可以署名,也可以不署名。对署名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将视其质量高低,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校长每天打开微博,针对教师反映的问题,即在下周召开的领导班子会议上认真分析、讨论,逐一处理,对好的建议及时采纳,并给予奖励!

“诚恳谈话”,就是校长专门安排时间接待家长和教师,彼此交心谈心,消除误会,达成共识,从而共商育人大计。为了做好此项工作,笔者认为,首先每个月可设立一个“日”,重点接待学生家长的来访,回答他们对学校办学提出的问题。这是一种开门听呼声的民主之举,它有利于形成“学校—家长—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有利于提高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学水平。其次是每个月设立一个“交心日”,主要面对本校教师。在这一天,每位教师都有与校长直接面谈的机会。教师可以找校长,校长也可以找教师,相互间坦诚相见,推心置腹。总之,诚恳的交谈,可以交流思想,增进感情,解决矛盾,和谐校园,共谋发展。

“民主议政”,就是通过召开“评议会”“职代会”等会议让全体教职工更好地参政议政。“评议会”在每周结束时召开,由教师代表就学校领导班子及其个人的工作态度、业绩以无记名方式作出客观评议,以强化监督机制和干部的进取意识,加强干部团结,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职代会”也就是教代会,但每次召开教代会前必须开好以行政班子为主要成员的预备会。做到统一认识,拟定出方案,确定好议题,以使教代会开得有重点,有实效,不流于形式。通过教代会,代表们可针对学校工作提出各种意见、建议和提案。对此,校长要进行分析归类,并当面给予明确答复。其中合理又可以办的立刻办,合理而需缓办的则作出解释,保证做到对代表们的意见及时反馈,不推不拖,使代表们受到尊重,意见得到重视,从而调动教职工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学校民主管理的水平。

当然,民主管理工作形式多样,内容纷繁复杂,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校长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能处处以“民主”二字当先,我们的学校就会稳定和谐,更会长远发展。

对学校管理的意见篇7

关键词:民主沟通会;创新;民主管理;作用

民主沟通会是指高校工会组织在教代会闭会期间,为教职工代表与学校领导、职能部门搭建的零距离沟通平台,是教职工代表与职能部门面对面就学校事务进行相互沟通、协商,以主人翁的身份行使民主参政、议政、督政权力,广泛参与学校事务民主决策,监查、督促学校政治权利执政主体的活动和行为,使之遵纪守法,秉公办事的学校民主管理活动。

一、民主沟通会要在推进高校民主管理发挥更大作用

高校民主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有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务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应充分发挥其作用:

1、工作作风评价

工作作风是一个单位的形象。教职工对单位、干部的不满之处往往就是工作作风。民主沟通会通过教职工与单位面对面的交流,并就教职工普遍关注的疑难、热点问题接受教职工的提问、质询,进行沟通、解答,能起到化解矛盾、增进理解,改善工作作风的积极作用。

2、服务质量评价

一方面,与会代表通过会前收集信息,对沟通单位进行服务质量评价。另一方面,民主沟通会的教职工代表参政、议政,同时也是专家参政、议政。这对促进沟通单位集思广益、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工作效能评价

民主沟通会是检验、评价单位工作效能的有效机制。沟通会选取的单位和讨论的问题往往是群众中反映比较好或问题突出、群众意见比较大的单位。沟通单位借助沟通会平台对部门工作进行介绍,阐述工作中的难点和取得的成绩,会后对代表们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迅速作出回应、制定整改方案和反馈意见,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效能。

4、职工维权评价

维权职能是高校工会最基本的职能,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是高校工会从事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民主沟通会是教职工的话语权平台,通过调动教职工代表的主人翁积极性,代表行使民主议政、督政权利,使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形成高校尊重知识、尊重教职工主人翁地位民主氛围,是高校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5、干部班子评价

随着高校改革发展的深入,高校自主办学权利的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工会组织对学校各级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监督缺少平台和手段,参与面和参与度都不够。赋于民主沟通会民主评干权力,适时适度议政、评干,对改善高校干群关系、改变干部工作作风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学校党委要在制度上提高民主沟通会层次与规格

首先,党委支持工会独立召开民主沟通会。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先导基地,学校党委要保证和支持民主管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充分认识民主沟通会对推动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性,形成学校党委领导,工会组织、部门支持、教职工参与的工作模式。使之能有效激励和约束组织和个人行为,具有权威性,形成稳定的机制,能够有效的开展。其次,制定《高校民主沟通会工作规程》。明确民主沟通会的职责范围、组织程序和开展方式,明确教职工代表参与的权利和义务等等。使民主沟通会成为高校推进民主管理,由学校党委、工会齐抓共管的一项具有权威性、相对独立性和常规性的一项工作。

三、确立沟通单位要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

一是民主沟通会的发起。民主沟通会的召开和沟通单位的确定,可由学校领导、职能部门领导、教职工代表向工会提出开会建议,也可以由工会向学校领导、职能部门领导提出开会建议,经校工会与相关领导、部门协商一致后,由校工会向学校党委和行政提出开会的意见,经学校党委行政同意后,工会组织召开。二是议题的确定。民主沟通会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职能部门或二级单位的改革、建设、发展和稳定工作,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重大事项的论证和初步决策,决策方案的讨论和改进,以及教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等。三是参会代表的确定。对于仅限于部门工作的沟通,增进单位和教职工之间理解和支持有着重要意义的民主沟通会,参与者必须包括沟通单位的分管校领导、部门的所有科、处级领导和职工代表;对于需要讨论、解决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参与者可以扩大到教代会代表团团长和学校职能部门领导、熟悉这一工作领域的教代会代表、分工会主席。有些沟通会可以请学校主要领导参加。四是民主沟通会的反馈。会后,沟通单位要对教职工在民主沟通会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全面了解和调研,做出处理意见,并与教职工进行及时的沟通。学校工会组织要将民主沟通会形成材料,存档并上呈学校党委行政。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将民主沟通会的评价情况作为沟通单位的单位考核、干部及领导班子考察、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

四、抓好召开民主沟通会的三个重要环节

一是抓好会前准备环节

一方面要与沟通单位共同确定好征求意见的范围与内容;一方面要了解掌握教职工对沟通单位普遍存在的意见和建议,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沟通单位,在条件成熟后,召开民主沟通会;一方面要与职能部门就民主沟通会议的时间、程序、内容、参会人数等进行协调、沟通;最后,做好会议通知。可以采用网上,电话通知,落实参会人员,请他们按通知要求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并作好发言准备。

二是抓好会议主持环节

由于是沟通单位与教职工面对面的“短兵相接”,民主沟通会的主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主持领导要做到掌握会前情况、洞悉教职工代表心理、熟悉职能部门的工作流程,灵活把握沟通会的时间、主题和局面。其次,沟通会的重点是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参政、议政、督政,要把重点放在听政、议政。

三是抓好会议后续环节

为确保沟通会的实效性和完整性,会议结束后,沟通单位首先要根据会议中代表们提出意见和建议,在短期内形成一个《民主沟通会整改方案》,公示并送达工会;其次,工会要认真梳理沟通会中教职工提出的各种问题和意见,结合沟通单位的整改方案,如实写好《民主沟通会意见综述》,并将综述材料报学校党委行政,送达沟通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相关单位作为年底考核单位绩效的参考材料;再次,工会要积极跟踪沟通单位的整改工作;要将《民主沟通会意见综述》和沟通单位制定的《民主沟通会整改方案》在工会网站上及时向广大教职工公布;要借助各种新闻媒介对民主沟通会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重点宣传代表参与、民主评价以及沟通会单位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事例,扩大民主沟通会在推进高校民主管理工作中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立荣.论我国高等学校的民主管理.社会主义研究[J].1988年第三期

对学校管理的意见篇8

全市中小学校统一制作公开监督电话、行风校风热线公示牌,将市局主要领导、学校校长办公电话,市局和学校办公室电话、举报电话等予以公开,各学校要在学校传达室或校大门口醒目的位置悬挂公示牌,并设立公开监督电话管理机构,制定工作制度,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工作时间内公开监督电话畅通,及时受理来话反映的问题;市局在胶南教育信息网设立“行风校风热线”专栏,接受并回复群众发至专栏邮箱的电子邮件,工作日每日接收。同时市局将根据上级要求适时广泛开辟更多的信息交流反馈渠道,主动征求意见建议,确保各项重要决策的科学、公开、透明。

一、明确职责

1.市局成立公开监督电话和行风校风热线工作领导小组,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机关各科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加强组织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室(对内称教育系统公开监督电话和行风校风热线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热线管理中心),各科室要确定一名具体参与工作人员;各学校成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明确责任处室和具体工作人员,确保公开监督电话、信息畅通。

2.市局公开监督电话和行风校风热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指导、督查相关工作;热线管理中心负责公开监督电话和行风校风热线反映问题的接收、登记、分类、转办、回复、督办、建档、情况汇总分析;各职能科室负责职责范围内问题的答复或处理。各学校要设立公开监督电话,安排专人及时接听来访电话,建立来访电话登记制度,对来访电话内容、时间、来访人及联系方式、反映的问题等认真做好记录,在第一时间上报学校领导,及时给予来访者反馈答复意见或处理意见,并对来访者对答复意见的满意程度进行记录,做好需落实事项的回访工作;按时完成市局转办的有关事项的答复和处置。

3.教育公开监督电话和行风校风热线拟设二级责任部门,共同负责相关事务。

(1)一级责任部门(热线管理中心)

①受理教育系统公开监督电话、行风校风热线有关方面的咨询、投诉、意见建议等问题。

②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记录、分理、建档后,及时传递给有关二级责任部门,并责成二级责任部门限时提出回复意见,做好群众来访电话、热线的回复工作和满意度记录。

③对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向二级责任部门通报,并将有关问题整理汇总报市局领导。

④搞好统计、汇总、信息资料分析,为市局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2)二级责任部门(机关各科室,各学校)

①指定专人为教育公开监督电话、行风校风热线二级责任部门专办员,负责处理答复本单位接听的公开电话。

②负责处理热线管理中心转办的公开监督电话、热线反映的问题,并将答复处理意见在规定时限内及时反馈到热线管理中心。

二、工作流程

4.受理。市局热线管理中心和各学校分级负责各自范围内的行风校风热线和公开监督电话的受理。对受理的问题,按咨询、投诉、意见建议做好分类、登记,并及时报请单位主要负责人阅批。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由相关职能科室、学校负责提出答复意见或处理意见。行风校风热线工作日每天接收并及时登记、报请领导审阅、转办;公开电话工作日及时接听,并认真记录来话内容(包括时间、来话人姓名、联系方式、反映问题的详细内容等),建立完备的来访电话分类登记台帐。

5.办理。被授权接收来访电话、热线的职能科室和工作人员,在接到来访电话或热线反映问题时,要立即做好详细的来访内容记录。凡能马上答复和处理的,应立即予以答复和处理,并将答复内容以及来访者满意程度做好记录;对一时情况不明或无法当即答复的问题,接收来访电话或热线的工作人员应立即将有关内容书面报单位主要领导批转,有关科室或人员及时着手调查处理,并于3个工作日内将调查处理结果和回复意见经单位主要领导阅批后,转接收来话或热线的职能科室予以回复。投诉、举报类事项,要深入调查,秉公办事,调查处理结果要公平公正,确实存在问题的要立即整改,办理回复时限为5个工作日。对于情况相对复杂,不能按期完成的事项,有关办理单位应提前提出延期申请,经领导小组批准后,适当延长办理期限。对于注明紧急程度的事项按相应紧急程度答复时限办理。对于建议类事项,要认真对待,合理的意见建议应及时予以采纳和借鉴。

6.回复。办理群众咨询与投诉时应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做到件件有结果、事事有回音,按照规定回复时限和紧急程度予以及时回复,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解答问题要全面清晰,态度要诚恳,语言要和蔼,暂时解决不了的,要做好耐心地解释工作,取得群众谅解。需要调查了解的事项,由领导批转相关职能科室或相关学校调查了解形成书面答复意见后,报经局领导审阅同意,由热线管理中心统一回复,并对回复事项的内容、满意度做好记录。各学校受理的来访电话,由学校责成本单位职能处室统一回复。

三、健全制度

7.转办制度

(1)热线管理中心对无法直接解答的问题进行记录、分理、建档,并及时转至相关二级责任部门,要求其限时办理或提出回复意见。

(2)各二级责任部门专办员接到热线管理中心转办的事项,要及时上报单位领导,认真研究办理,并将办理结果或答复意见在规定时限内报热线管理中心。

8.催办制度

(1)热线管理中心根据转办事项的紧急程度,分别为“一般”、“紧急”、“特急”,并在转办单上注明。

(2)答复时限:

①紧急程度为“一般”的事项,通常当日予以答复;需进一步了解核实情况或需单位集体研究确定的,应于3个工作日内回复来访者;

②紧急程度为“紧急”的,须当日内予以答复;

③紧急程度为“特急”的,须立即进行答复。

9.反馈制度

(1)热线管理中心受理的公开监督电话、热线事项由热线管理中心负责统一回复。

(2)各二级责任部门对热线管理中心转办的事项,需在规定时限内将答复意见或处理结果及时反馈至热线管理中心。

(3)各学校受理的公开电话(学校办公室、校长室电话),由学校研究答复或处理意见,并由学校授权职能处室统一回复。

(4)市局办公室受理的公开电话,能立即答复的应立即答复,不能立即答复的,要做好电话记录(时间、来访人及联系方式、所反映问题的详细内容等),及时转热线管理中心安排处理。

10.督查制度

(1)热线管理中心负责督查落实各二级责任部门的答复、反馈情况,并汇总各二级责任部门的答复、反馈情况;负责检查督促各学校公开监督电话管理制度、职责分工、电话记录、回复处理意见、来话人满意程度等方面的管理和建档工作。

(2)推行首问责任制。热线管理中心要对首个接听、接收群众反映问题的单位、个人以及转办、处置、回复等有关工作程序进行监督。工作人员必须做到热情、公正、高效、诚信。各单位在接听、接收群众来访电话、热线过程中,要按照“首问负责制”的要求和本办法有关工作程序的规定,确保来访信息无落漏,所有来访有落实。

(3)强化热点问题分析,努力提高工作效能。热线管理中心、各学校要根据群众反映比较集中和强烈的问题,认真组织调查研究,定期召开行风校风建设工作专题分析会,分析群众反映突出问题的成因,研究制定预防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措施;针对工作中查找出来的行风校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办事程序,促进依法行政;要总结经验,完善与群众沟通交流的畅通机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完善档案管理,建立健全行风校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

(4)加大考核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各级责任部门答复群众情况将列入市局对该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将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对敷衍应付、推诿扯皮、转办事项办理效率差的科室(单位)和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并在年终考核中酌情扣分。对于、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要通报批评,并按照市局有关规定实行问责。

上一篇:本土文化的概念范文 下一篇:高中音乐学科素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