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考能力范文

时间:2023-10-17 11:33:54

大学生思考能力

大学生思考能力篇1

关键词: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去年4月24日,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给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和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要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二是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三是要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高等教育应该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重点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和培养出一支庞大的适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一、创新

《现代汉语词典》对创新的解释是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新就是在现有的社会发展基础上、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制约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旧观念、旧体制、旧技术,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改进、革新方案、新的发现、发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扩大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能力,提高社会生产的效率,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人们对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同志总结了20世纪世界各国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深刻地阐明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不同民族和国家发展水平有高有低,发展速度有快有慢,发展阶段有先有后,究其原因,民族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小是一个主要因素,归根到底体现在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差距上。自主创新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和生死存亡。

二、影响创新的因素

影响创新的因素有很多,从社会、环境、教育、个人对创新都有着不同的影响,这里仅从个人的创新素质角度来看看影响创新的因素。

1.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创新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执着的爱、顽强的意志、毅力。由于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仅是记住了数学的各种定理与公式,而不能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发现新问题,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是学习老师讲的知识,只是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只是以考试成绩来论成败。长此以往,不要说创新精神,就连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都不复存在了。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应在教学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理、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容易在学习中产生新的联想,或进行知识的移植,做出新的比较,综合出新的成果。这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和基础,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

2.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个人或群体通过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和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是人类大脑思维功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创新能力主要是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三种能力组成。首先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发现新问题,然后借助严谨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最后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实现和发展。学校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小学、中学以知识传授为主,培养学生认知社会、自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大学生已掌握较丰富的知识并拥有较宽阔的视野,因此,高等院校的教育不应停留在知识传授上,而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创造能力为主,在注重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加强创新素质的培养,为国家发展提供和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

时代呼唤着大批创新型人才的涌现,近年来国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形成尊重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社会氛围。但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学生、家长都围绕着学生的分数转,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难以落到实处。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重点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高校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坚持改革开放,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手段,激发大学生潜能,通过实践锻炼大学生的能力,营造适合创新人才发展的氛围,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服务。

1.更新教育理念,实施创新教育。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应该站在迎接新的挑战、开创崭新未来的高度,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改革、摒弃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实现由以传授知识、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方式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创造为主的教育方式的转变;应该顺应时展的需求,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以人为本,营造推崇创新、勇于创新、追求创新的校园环境,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每个环节。从而使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树立服务社会、勇于挑战、面向未来的远大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和聪明才智,达到实现创新的目的。可以说,目前我国高等教学的主要形式仍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和思维能力已达到一定水平,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已具备自主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初步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的教学方式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势必压抑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必须从深化高等学校改革入手。①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在加强、巩固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就业及社会需求的知识教学环节,使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社会需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基础课程教育,应注重拓宽知识面,夯实基础理论知识,注重将最新的科技成果融入到基础课程教学之中去。教师选定教材时要避免选购知识老化的旧教材,应紧跟时展的步伐,选取富有时代精神、切实能使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性教材。同时,还要多方面的、多途径的收取相关的专业知识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弥补教材的不足,使学生获得众多有利信息。这样,可以通过教材脉络的设置来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工科课程中应该用较多时间让学生学习、应用工程应用软件,例如在计算机编程、工程软件和各种工程设计课程中,让学生学习、应用AutoCAD、ProE、MatLAB等工具软件。这些工具软件的强大功能已经成为各大公司的工程师设计、创新的助手和常用工具,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一出校门就与大公司的工作平台直接接轨。②实施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强学生的动手机会,增强综合设计的训练,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专业课程教学,应该采取讨论式、启发式、问题式和研究式的教育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提问,通过启发、引导和师生、同学间的互动,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要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创新,就必须要加强设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只是理论上多讲,更要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养成设计创新能力。③加强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高校在注重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应该把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几个实习、实践环节落到实处。可以使大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产,进一步了解民情、国情,了解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了解工程实际中所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可以学以致用,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工程实际相联系,引导大学生关注和解决实际问题,在社会实践中磨砺他们的创新能力,体现创新价值。通过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使每一位学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全面地、系统地发现、研究和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掌握和应用大学所学的本专业有关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

2.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培养。实施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的改革,打破应试教育体制,给教师更多的自,结合课程、课程群及专业的特点进行考核。允许教师根据专业培养、课程特点、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采取如口试、产品设计、专题论文、综合报告等多种不同的考核方式,取代传统的闭卷考试,对学生进行素质、能力的综合测试。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去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创造条件,营造创新氛围。高校要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营造适合创新人才发展的空间。要关心爱护学生,帮助他们克服保守意识,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勇于质疑的学习习惯;要组织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心理自由,懂得交流与沟通,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如专业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写出提纲,通过分组,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编写讲稿、上台讲座;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和各种社团活动的作用,针对学生年轻好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求新、求异,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要活跃学生学术气氛,加强师生、学生间的学术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求知欲,拓展学术视野。总之,就是要让学生在学校整体学术环境的熏陶下,增长见识,锻炼才干,培养创新素质,提升创新能力,使每一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鼓励大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大赛活动,并在学校内对口筹办大学生创新大赛预赛,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优胜者可以代表学校参加省市及国家的大学生创新大赛,学校可以给予不同级别的优胜者学分奖励。

学校可以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配合开放式实验室,从人、财、物各方面鼓励大学生积极进实验室,开展科研创新活动,与大学生创新大赛活动相配合,对高年级大学生以参赛选手为主要资助对象,对低年级大学生则以参与创新活动为主要资助对象。

高等学校应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通过创新性的教学,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伟,丁善婷.完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工科学生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1,(29):111-113.

[2]齐红元,朱衡君.工科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7,(03):121-123.

[3]黄春英,彭光良,王晓军.工科专业毕业实习与就业结合的模式与途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10):105-107.

[4]钟军,刘志峰,刘峰.论加强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9):139-140.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技术创新项目(2005001);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20070273)

大学生思考能力篇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临沂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039-02

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使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据有关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到2013年和2014年时已经分别达到699万和727万。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转型、经济技术结构的调整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就业压力普遍增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和战略资源,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事关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事关每个家庭,事关国计民生,事关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也事关高校和社会的稳定。一直以来,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都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1~3]。临沂大学一直以来把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立足临沂,辐射全省,夯实基础,突出特色,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切实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使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位于全省高校前列。

一、领导重视,加强引导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学校成立了由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各职能部门和院系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学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指导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学生的就业工作,考核检查各院系学生的就业工作情况,将各院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成效作为院系考核的重头指标。学校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及时需求信息,为广大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信息服务。学校还积极联合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定期到学校举办各种类型的专场招聘会。另外,学校专门设置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课程作为全校通识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社会竞争力。各院系方面,成立了由院系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分管院长和辅导员组成的就业工作指导小组,具体指导本院系的大学生就业。学校通过举办就业辅导讲座、辅导员与学生面对面谈心、企业家与学生座谈交流等形式,让广大学生从一入学就牢固树立先就业、再创业、后立业的思想,教育广大大学生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要立足实际,从基层做起,通过学习和锻炼,掌握更多过硬的本领,为将来实现良好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拓展能力,突出特色

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实现学生的良好就业和创业。为增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学校从拓展学生的自身能力入手,大力培养专业型和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学校成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理清了人才培养思路,从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进一步筑牢人才培养新体系,按照“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教师精讲,学生多练”的原则,加强教学运行过程监控,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理工科学生入学后,学校要求必须严格履行实验、实习和实训计划,让学生多到实验室和工厂实践实习,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让其掌握过硬本领,而非过多纸上谈兵。文科学生入学后,学校定期安排他们到金融财经机构、司法部门和新闻媒体等部门学习实习,让学生真正掌握本行业、本领域的工作特点和特色,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学以致用。另外,学校每年投入大量专项经费用于实验仪器设备及图书的购置,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供了充分保障。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响应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学校聘请、邀请省内外的专家到学校任教和讲学,让学生与专家近距离接触、零距离交流,培养学生崇尚知识、投身学术的热情,鼓励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到更高学府学习深造,让其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考研比例和考研质量近年来一直位列省属高校前列。

学校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更重要的是,学校一直以来都立足于临沂革命老区的实际,得到了临沂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因此,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方向非常明确,学生就业工作也一直立足于临沂实际,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学校在专业设置上更多地考虑“从出口往回找”,面向临沂市的实际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并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形势发展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不断调整。如鉴于临沂市物流发达的特点,学校专门成立了物流学院,切实解决了临沂市物流专门人才匮乏的问题。

三、校企联合,灵活就业

学校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突破口,积极谋求校企联合模式,加强与有关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交流,深入推进各学科专业与区域行业企业的对口合作,共建实践平台,共享各类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力促毕业生良好就业,实现互动发展。学校定期安排大学生到省内的知名企业,特别是临沂地区的知名大型企业学习实习,让学生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需求,据此来明确自身今后学习和努力的方向。如学校积极在山东临工、金正大集团、鲁南制药、、罗欣药业等知名企业设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毕业后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这在增长学生才干的同时,也让企业认识到临沂大学大学生的过硬素质和能力,使更多企业、单位更乐于接收临沂大学的毕业生。在此基础上,学校还积极创新办学、就业模式,采取“订单式”培养的模式,邀请行业部门和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规格,论证课程体系,采用为企业培养人才的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比率。大学生入学后,在自愿的情况下,根据个人和企业的双向选择,提前签订就业协议,按需培养。在解决了大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的同时,大学生在学校里根据企业需求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学习的方向更明确、更具体了。学校在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的同时,有效地服务于地区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促使毕业生就业率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实现了毕业生就业的良性循环,实现了学校、地方和企业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学校积极鼓励大学生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从新生入学开始,学校就教育引导学生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要脚踏实地,不要仅仅盯住大企业、知名企业,更要选择能发挥自身才干的成长型企业,与企业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实现自身价值。学校一直倡导创新的氛围和环境,鼓励广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多发明、多创造,形成尽可能多的专利和科研成果。学生毕业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引进到科技孵化器里,引导项目转化,落地生根,实现创业目标。学校高举红色大学的旗帜,完善“一体两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新生入学后,学校就积极引导他们参加“三支一扶”活动,考取基层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教育引导广大大学生,特别是学生党员,要身体力行,到基层单位去,到艰苦环境中,砥砺品质、锻炼能力。同时,这可以让他们认识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可以大有作为,让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挥洒汗水和激情,奉献青春,实现其人生价值。这是非常充实和有意义的。

四、榜样示范,典型带动

学校一直高度重视榜样和示范的带动作用,通过榜样和示范带动大学生良好就业。学校每学期都安排考取名校的研究生、考取公务员和选调生的优秀毕业生做报告,让他们传授经验,告诉新入学和在读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该怎样把握自己,努力学习。学校不定期邀请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回学校现身说法,告诉那些毕业后有创业想法的在校大学生,在校期间该着重学习哪方面的知识、该注意培养自己哪方面的能力。学校还不定期邀请在知名大企业做到较高职位、比较成功的毕业生,回学校介绍经验,让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工作环境,以及企业看重的能力和自身努力的方向。一系列的经验介绍,能够激发广大大学生把握青春、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决心,也提升了他们实现良好就业的信心。

学校还重视在校大学生创业典型的树立,让尽可能多的大学生在学校里就掌握创业技能,就能开始创业,学校为此还专门设立了“创新创业奖学金”。对于在校大学生有创业需求和意愿的,学校积极扶持,给予帮助。已经开始创业的大学生,学校安排专门人员提供技术、政策和资金等协助,积极帮助他们做好做大,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引领更多大学生投身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有利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比率。

总之,临沂大学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工作导向,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指引,紧紧抓住大学生的就业率这条生命线,突出特色,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根据山东省“两区一圈一带”经济发展规划和山东省委省政府把临沂市打造成为鲁南经济文化中心的区域战略的深入实施,临沂大学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但挑战与机遇并存,大学生就业亦是如此。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于本学校实际,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拓宽培养途径,完善培养体制,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进一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区域示范带动作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在此基础上,学校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校企、校地协同育人、复合型人才培养、个性化人才培养、卓越人才培养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机制,不断谋划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新思路、新办法,力促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万茗,刘淑英.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5):68-69.

[2]唐翔.试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探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13-15.

[3]袁永平.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文教资料,2009,(19):229-230.

大学生思考能力篇3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09-0155-03

“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现人才目标的需要,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是锻炼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平台。”[1]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主体,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进行着自身主观世界和社会客观世界的改造,在这两种改造的互动发展中,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活动发挥着双重功能,即积极能动的改变、优化大学生自身与改造社会,它对于实现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促进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历史发展

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与一般的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同样受到社会历史阶段的制约,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活动有不同的模式与特点,例如在改革开放前大学生实践的主要内容是学工学农,直接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场所主要是工厂、农村等。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为了使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为改革开放的大局服务,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大学生实践的内容、模式也在逐渐的丰富,社会实践的场所也在逐渐拓宽,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教学实验、教学参观、课程计划、毕业设计、专业实习、学校社团协会活动、课余学术研究、小发明创造等一类可以在校园内部进行的实践能力培养活动,这类培养活动一般是有计划的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通过这类校内实践能力培养活动可以把课堂理论知识及时有效的运用起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知识的不足,为学校课程设置的优化和补充提出意见和建议;再如社会考察、科学文化服务、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大学生自主创业等一类可以在校园外部进行的实践能力培养活动,这类活动的实践空间已向全社会范围内拓展,其模式更加多样化,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们有机会走出“象牙塔”,直接接触社会现实,亲身感受社会文化模式、伦理规范和价值准则,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对社会现实的真实认识,使大学生得以在实践锻炼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练就过硬的业务本领,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目前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及意义

近几年大学生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新的模式层出不穷,许多大学生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每年暑寒假,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以不同的模式进行着社会实践,他们或参加“三下乡”志愿服务,或参与社区服务,或直接参与生产实习,为个人和社会带来很大效益。

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活动有其特定的意义与作用,它作为一座桥梁,将大学生直接带入社会,在社会中经受锻炼,培养能力。在此过程中,随着大学生实践模式的发展,大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转换成实际的工作能力和处世方法的原则,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在满足社会客观变化需要的同时,也使自身的知识技能在实践变化中得到检验,不断填补着先前实践模式的不足,也使自己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姿态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所以,高校和大学生要在现实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和认识社会实践的内涵及其新发展,探索其独特的发展途径与模式,不断增强它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一)国家缺乏健全的保障机制与经费投入

作为宏观调控者的国家,创新和完善大学生社会保障机制是保障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顺利实施和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虽为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和宣传,但要建立良好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良好环境,健全各方面的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如:基层单位在接受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一系列法律问题,学生正当权益的保护问题,在建立实践基地问题上单位与学校之间的矛盾等等,需要有关的法律条文与制度来进一步保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教育就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实践活动本身的消费就比较高,大学生深入基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需要的交通、食宿等费用远远超过他们在校期间的消费水平,尽管高校每年都要划出一定的专项经费,但对于参加人数多,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来说是杯水车薪,资金的短缺是制约实践能力培养深入持久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社会、高校的投入,更需要的是国家教育资金的投入。另外,近年来高校不断地扩招,学生规模大幅上升,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大,导致实践教学资源的增长赶不上招生规模的扩大,无论是师资,还是基础设施都显得不足,尽管各方面都尽力进行专项拨款和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改善实践教学基础设施,但由于大学生人数增加的速度远大于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经费问题一直不能解决。

(二)社会方面的支持配合不充分

学生成才是全社会的期盼,社会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之提供条件,但事实上,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因素的制约,有些单位的领导和群众缺乏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如“三下乡活动”,认为学生深入基层只是为了“开开眼界,图个新鲜”而已,从而对大学生参加社会经济建设活动的能力缺乏信心,认为一旦交给他们任务,他们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成绩;有的则从强调地方的工作有序化出发,认为接受并教育这些大学生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其可能成为单位的负担等。这些片面的认识,使他们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不能重视和支持,直接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实际现状上,按照有关规定,企业在接纳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活动发生的相关费用支出要计入企业成本,确实增加了企业一定的负担。同时,一些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不务正业、游山玩水的家长,则采取经济上不予支持的态度,在这些事实面前,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条件就更显逊色。

(三)高校管理制度与实践环境的不完善

高校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活动的影响是不可言喻的,它贯穿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但高校在重视实践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一是高校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高校在组织管理制度、检查考评制度及激励制度等方面都有不足之处,有待完善。高校社会实践缺乏统一的有效管理,缺少组织性,缺乏正规的引导体系,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目的不明确,开展不系统、不规范。由于实践活动的内容广泛,模式多样,一些高校在检验活动过程与成效等方面的标准不足,使得考核方法不科学。“一些高校比较重视对小部分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的激励,而忽视了对大多数实践活动参与者的评价,忽视了对实践活动经验的总结和推广,难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2]二是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基地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桥梁,实践基地是培养“准职业人”、大学生进入职业生涯的跳板。“实践基地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一个不可少的实体,是有一系列基地组成的一个基地系统。这就要求基地的稳定基地系统的稳定性。”[3]但事实上,许多高校的实践基地并不稳定,参加自主实习的学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寻找实践活动场所,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但它也压缩了大学生有限的专业实习时间,影响实习的顺利进行和实习效果。高校相当一部分基地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也是基地建设的缺陷之一。高校的实习基地有校内和校外两种,校内的实验室、模拟实习基地和场所、校办企业等,这些基地一定程度上或闲置或组织不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也因社会化程度不高而不能使大学生得到真实的社会实践领悟;校外与其他企事业单位合作的产学研联合基地、人文社科实践基地等,由于高校的选择不力,使资源共享的程度不深,有的单位与过多的高校签订基地建设协议,造成实习人员繁多,以至于管理上无法跟上,有的单位则无人问津,即使高校与它签订实践基地合同,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基本上或根本上没有实践活动展开的条件,基地设施和管理都不能满足实践教学所用。三是高校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重视不够,课程结构安排失衡。目前,许多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理论课程上,课程的设置以专业学科为主,强调学科间的纵向系统性,课程只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组织教学内容,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相比之下,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工作却比较容易忽视,不少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只是流于形式、模式单一、内容缺乏新意、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不足、质量不高。

(四)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师资结构的不合理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其教学方法陈旧,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够,以及队伍结构不合理,也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传统的习惯,重理论轻实践,高校教师多数都只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机器,学生的口语表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过分强调教师的学历层次,许多高校学生教师都是理论素养高,实践技能偏低,同时也因学历层次的要求,造成实践教师数量上的不足,阻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高校教师多属于学术性人才,本身与社会的联系就不够密切,与实际生活、现实的社会工作模式存在距离,使他们的理论知识与社会脱离,对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不够充足,使其对学生的指导更显苍白无力。

(五)大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实践意识淡薄

事物的不断变化发展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紧抓内因,明确大学生的自觉主体地位。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他们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突然从家长和中学老师的怀抱里脱离出来,进入一个陌生的世界,一切事情都要靠自己料理、自己判断,这个变化,他们一时难以承受,虽然他们想独立生活的意识很强,然而主体意识的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他们还习惯于中学时代的思维方式,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判断事物,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产生从众心理,“随大流”在大学生群体里是一个普遍现象:如刚入大学时,部分学生社团人员爆满,而一些社团却门可罗雀,中学里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情形,也一直影响着他们,使他们大学期间的活动也只局限于大学校园这个笼子里,不了解国情、不了解社会、理论与实践脱节。同时出生于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从小娇生惯养,个人意识严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轻视劳动的思想,认为自己是享受一族,缺乏长大成人,已是劳动主体的观念,一些人在校内不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更没有以自身力量参加社会实践的内动力,缺乏家教、志愿活动等实践锻炼,即使一些大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他们也是出于被动的接受。不少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是走过场,是学校和上级部门的一项任务,只是应付了事,“社会实践是人生价值真正的源头活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4]这样的观念,没有深入其思想,工作中不勤奋刻苦,不勇于进取,且缺乏谦逊、诚实、与人合作的精神,实践中百般挑剔,小事不愿做,大事又做不了,没有从基层做起,只从自身利益出发,部位社会做贡献的严重不负责任意识。作为实践主体的学生自身的种种问题,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相当大的危害,直接影响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

三、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发挥国家的宏观管理和指导作用

针对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国家应站在一定的高度,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发挥宏观管理和指导作用。在国外,政府十分重视以法制规范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以丹麦为例,在组织上,早在1983年丹麦社会事务部就成立了丹麦志愿者委员会。”[5]《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六章第五十六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学生的社会服务活动和勤工助学活动给予鼓励和支持,并进行引导和管理。”;广东省现已通过了《广东省青年志愿者管理条例》,成为我国第一个为志愿者服务立法的省份;再如国家开展的“三下乡”服务活动;面对新世纪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为大学生创业制定许多优惠政策。此外,国家加大经费投入和合理控制招生规模,也是保障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保障人才质量的重要条件。

(二)社会要努力创造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

社会实践的最大受益者是大学生,但社会以及大学生实践所在地区和单位也是受益者,社会应改变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负面观念,与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促使产、学、研相结合,让大学生为社会用人单位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2004年11月24日,我国首批“国家大学生实习于社会实践基地”正式设立,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和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两家国有大型企业成为首批基地建设单位,像这样,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会使大学生更有信心走向社会、贡献社会。

(三)进行教学改革,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高校要以社会需要为目标,让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调整课程结构,增加综合和实践课程的分量,同时提高实验室及模拟场地的利用率,实现学校间的资源共享,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扩大实践教学资源。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及时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实践的信息,如各高校与移动公司合作的“高校通”信息服务平台,使就业创业信息及时的传递给学生,增加了学生就业创业的机会。

(四)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主导者,自身队伍的整体结构,业务素质,都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直接的影响。教师的学历层次固然重要,但他们毕竟不是在生产的第一线,实践经验方面有所欠缺,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积极引进企事业单位中实践经验丰富和专业操作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高校做兼职教师。”[6]而就高校教师自身而言,要在教学教研中不断地学习,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素养。

(五)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以青春、健康、知识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的大学生已不再是青涩懵懂的中学生,在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上要改变原来学习的被动地位,认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主体意识、自主意识,认识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要主动学习,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实践。在校期间,多参加学校各个层面的团学组织,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尽可能的参加勤工助学和志愿服务工作,锻炼自己的独立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师的帮助与指导下,进行科研创新,如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于实践活动,拓展自己的个性,在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业活动,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不失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良好机遇。目前,“把实践创新上升为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7]许多高校都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外因,只有学生积极转变观念,树立主体意识、自觉意识,才能积极有效的投入到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活动中。

参考文献:

[1]赵宝柱,温静.加强高校大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

[2]刘德宇.关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11):17-19.

[3][5]冯艾,范冰.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8:381,140.

[4]罗国杰,夏伟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78.

[6]周爱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1).

[7]汝金珠,陈在铁.浅谈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的指导方法[J].丝绸之路,2009(147).

大学生思考能力篇4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 决策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在社会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之下,相当多的大学生未能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和规划自己的未来,他们急于找到一份工作,而对于所选择的工作单位是否适合自己的发展,所选择的工作是否符合自身的条件等问题考虑较少。因此,有时候大学毕业生不得不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或者形成频繁跳槽的择业模式。不可否认,这种先就业再择业的现象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但是做为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也应致力于解决或者尽可能地减少这一现象的出现。因此,分析大学生职业决策能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主体意识,明确目标,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实现学以致用。

一、当今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自我探索

通过调查发现,46.4%的大学生认为符合自己兴趣的工作是最合适的工作,但同时64.5%的他们表示对自己特质并不了解,不明确自己的兴趣、能力,或者对兴趣、能力和个人特质具有大量模糊或冲突的经验。

(二)缺乏稳定的职业认同

大学生对职业前景普遍缺乏清晰的理解,只有27.5%的学生“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40.4%的学生“了解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职业”,39.1% 的学生“清楚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计划”,37.3%的学生“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这些数据反映出,对职业认识清晰的学生稳定在30% - 40%之间,大部分学生对职业及其规划的了解和认识还很模糊,缺乏理性的认识。

(三)缺乏系统的职业考查

中国的学生在经过12年非常艰辛的学习过程后才进入大学,安于现状、准备休息的心态比较普遍。另外,这种考查会挑战个人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会阻碍他们积极地进行职业考查。调查发现,许多人在准备阶段对环境和生涯的考查基本处于随心所欲的状态,对职业相关信息来源于网络52.3%,讲座14.2%,课堂8.7%,还有15.8%的个人感觉和经验, 没有什么针对性,也缺乏有效的考查技能和相应的指导,而这正是生涯规划的重要基础。另外,40.5% 的学生在回答“当面临职业选择的困惑时,你通常会通过哪个渠道解决?”的问题时选择了“父母”。

二、学校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能力的方法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要进行德育的实践创新。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道德的内化与践行,并发挥教师的育人功能;二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特征和个性追求,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对大学生加以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增强大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大学生在道德上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三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定期做心理辅导,使学生形成健康稳定的心理。

(二)强化基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是强化基础知识,现代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发展都呈现出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交叉综合的特点,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很难在研究领域内取得成果;二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学生应多读书、读好书,把读书与思考相结合,多参加社会实践培养智能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素质

一是在思维方式的培养上,学生要克服思维的束缚,培养发散性思维与直觉思维,发掘好奇心与求知欲;。二是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的创造活动。一方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机会建立坚实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在物质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以解决创造过程中出现的客观条件困难;三是创造活动不仅是指学生的科学创造活动,也指现在正开始得到重视的学生创业活动。学校应该在制度上放宽,精神上鼓励,物质上扶持,使校园创业能够真正开展起来。

(四)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就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及能力,实施因材施教,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和训练。要以个别差异为依据,在设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时都要考虑学生年龄差异、性别差异、个性差异等,使学校成为促进每个学生更能发挥其特点、优势的场所,使学生差异更加多样化,实现全面发展和个人特性发展的良好结合。

(五)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发展个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确定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能力。这就要求在时间上,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权利,以获得宽松的学习环境;在空间上,应积极发挥学生社团活动、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等载体的功能,为学生提供发挥特长、展示个性和创造力的舞台,使其在开放的环境下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从而在进行职业决策时,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增大职业决策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张彩霞.论大学生职业决策能力培养的干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8).

[2]沈雪萍, 顾雪英. 国外职业决策研究述评[J].人类工效学, 2010,(03).

[3]包华.大学生职业决策的调查与启发[J].中国电力教育,2009,(01).

大学生思考能力篇5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展来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满足社会需要,体现自身价值的活动。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现在很多高校都在扩大招生 ,越来越多的学生涌入大学课堂。由原来的九年义务教育几乎扩大到了十六年义务教育的情况,所以造成了社会上供大于求的就业现状。而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大学生眼高手低、专业能力匮乏以及大学生过于自卑等多种情况。这些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专业知识不够。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专业知识匮乏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整日碌碌无为的生活着,他们每天的生活除了睡觉、吃饭、打游戏和逛街几乎不干与学习有关的事情,所以在大学期间经常出现挂科的情况。当他们迈入社会就会极度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那么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困难和遭受打击也是在所难免的。

2、大学生职业素质较差。职业素质是每个大学生获得工作岗位所必备的。现在的大学生对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缺乏了解和热爱,只是为了应付生活。在对待工作时拈轻怕重,而且频繁的出现跳槽的情况,所以很多企业都不愿意接受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的缺乏都会影响大学生就业情况。

3、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不足。现在的很多工作单位要求大学生一毕业就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不重视学历重视能力的情况时有发生。可是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没有工作经验的情况,他们在大学期间只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整日埋头苦学形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情况,忽视了在社会上的实践机会,从而造成了大学生空有书本知识而无实践动手能力的不良情况。

三、对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解决措施

1、高校应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经调查,用人单位反映现在的大学生,专业知识缺乏、能力不够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在单位中也一直未受到重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求职的大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作为学校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不能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为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的运行机制,以及先进的管理模式。通过教学让学生拥有全面的知识结构,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这样大学生迈入社会时才会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2、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的培养。心理问题一直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现在普遍存在大学生过度自卑、焦躁以及抗压能力较差的情况。所以作为学校应该从学生心理教育着手,定期开展讲座以及专业的心理辅导,让学生从心理上真正改变自卑的心态提高抗压能力。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敢于向困难工作挑战,保持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

3、政府完善大学生就业环境。作为政府要站在保护大学生的角度上充分考虑,制定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相关政策,从而减少大学生在就业中和就业单位之间常出现的纠纷情况,创建一个良好的就业局面。政府要与企事业单位达成共识,企业要积极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来保证大学生真正拥有社会实践能力。

4、大学生自身转变就业观念。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想要一次就业成功或者是眼高手低的不良情况,从而造成他们常常在就业问题中受到打击。所以作为高校大学生,自身应该审清现今社会的就业形势,不要试图去挑工作、挑岗位、挑待遇,改变浮躁的就业心态,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只有这样才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找到一份工作。

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都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工程。它需要政府、高校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政府、高校以及学生自身通力合作,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才会真正的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高文祥;宋远航.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J]

[2]陈璐.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J]

大学生思考能力篇6

关键词:运动损伤体育课自我保护能力

1前言

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开设多种体育项目和运动卫生保健学其目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强身健体以及预防和治疗运动疾病。而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造成运动损伤瞬间的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随着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全而实施,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和次数大大增加,这无疑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运动损伤机率也相应增加,它不仅给学生带来了身心痛苦,还对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和信心有很大打击,同时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在造成损伤瞬间的自我保护能力,避免受伤或减轻受伤程度,是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这对将来学生走向社会,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具有相当重要意义。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九三级新生四个普通班均未受过体育专业训练,分成二个组,实验组二个班70人,对照组二个班72人,分别设档案进行四年跟踪对比。

2.2研究方法

2.2.1对九三级刚进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方法如下,我们把体育锻炼中受伤过程根据时间分成四个阶段。

T1——表示学生体育锻炼前准备活动时间;

T2——表示体育锻炼时间;

T3——表示体育锻炼中出现危险受伤瞬间时间;

T4——表示受伤后处理时间;

对刚进校学生在T1、T2、T3、T4这四段时间在中学体育课受到什么程度教育进行问卷调查。

2.2.2对实验组在体育课中,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在教学方法上强化如下几个方面教育。①要求学生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强调其重要意义;②根据体育课特点和内容提醒学生容易出现那些部位受伤,提高预防意识;③如果遇到危险怎样保护自己,并做一些自我保护辅助练习;④加强身体素质练习。并跟踪四年时间把实验组学生由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受伤人3结果分析

3.1.1从表一资料二个组学生在中学体育课中,T1、T2、T3、T4段相应四个方面受教育数相差不大,处于同一层次上,可进行实验比较。

3.1.2从表一又可以发现T1、T2阶段学生在中学体育课中85%以上受过相应方面教育T4阶段有60.56%,而T3阶段则只有15.08%学生要自我保护能力教育较少。

3.1.3根据表一统计情况,在实验组的体育课,利用上课内容的特点容易造成那些方面受伤,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预防保护帮助措施基础上,强调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如摔倒时要立即屈肘,低头,团身以肩背着地,顺势滚翻,而不可直臂撑地,又如,从高处跳下时,要用前脚掌先着地并同时屈膝,以增加缓冲,必要时接滚翻等等,并做一些万一失去平衡,怎样保护自己的辅助练习,如前滚翻、侧滚翻,后滚翻等使学生由条件反射上升到非条件反射程度,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通过二年体育课教学跟踪,实验组与对照组受伤人数统计比较,以及三年级、四年级设档案跟踪统计见表如下:

上课时的受伤率实验组比对照组少9.14%,课外锻炼实验组比对照组少11.63%,没有体育课后二年,实验组比对照组少11.47%,由此可见实验组,通过体育课中强化自我保护教育,自我保护能力高于对照组。

3.2运动损伤原因分析

从表三可以看出,学生准备活动不充分,技术不正确,身体素质差会造成损伤主要原因是所有损伤原因的70%。首先学生对准备活动认识不够,特别是课外活动,大脑兴奋快,肌肉兴奋慢,突然直接参加对抗项目,使身体局部的关节和肌肉难以承受这种负荷因此造成肌肉损伤和关节扭伤。其次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技术要领掌握不好,动作变形造成受伤。再其次,身体素质差,对体育课中的运动量和强度感到压力比较大,如田径跨栏,三级跳,体操中跳马等等项目受伤较多,当然,还有其它原因如场地设备,运动量,组织方法,生理、心理等方面因素影响。而实验组受伤人次低于对照组,说明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实验组受伤率降低了。

4.结论和建议

4.1参加体育锻炼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受伤有时不可避免,但根据运动损伤的基本原因,通过预防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可减少受伤人数和程度的。

4.2上课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手段,并根据课的内容和特点,强调如何自我保护,学习一些辅助练习,使学生课内和课外体育锻炼时,能够避免或减轻受伤,更重要是学生走向社会,在场地、设施简陋的条件下,参加体育锻炼和比赛,自我保护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使学生真正达到终身体育教育目的,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技能与习惯,并成为群众体育骨干;提高群众体育水平,达到全民健身计划目的。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试用教材《体育保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学生思考能力篇7

关键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网络教学;语料库驱动模式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

虽然对于自主学习中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笔者认为“对自己学习负责,并且能主动有意识地学习”才是自主,这包括树立目标,自我指导、自我实践、自我反思,自我监督等方面。学习者利用意志来控制、监督自己进行学习是自主性的一个基本内涵,这也是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话题。在自主学习中,能力和态度是核心,是决定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导,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为目标,是学生自我监督,自我导向的学习方式,是不在他人的帮助下,利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的获取知识和思想的能力。它要求学习者有能力计划、调节、组织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进程,包括熟练使用书本的能力;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熟练掌握和利用这一语言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因此目前重要的是掌握更有效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来达到自主学习。

二、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现状

1.英语学习整体局势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浩浩荡荡已经历时20多年,相比刚开始时,已经有了很大成效。但是随着社会迅速发展,其对英语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大学英语教学的进程显然远远落后于社会要求,使得许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手里拿着四、六级证书,甚至专业八级的证书,可是在招聘的时候很多人都由于水平不高而被拒之门外,原因是他们考证都是临时抱马脚的被动式学习,所以一般没有硬当当的真才实学,也就是书面能力和口语能力都很突出。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满足日益膨胀的社会需要,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人们随着国内外教育界对提高自主性学习能力研究的逐渐深入,越来越意识到终身学习所需要的自主学习能力才是培养学习者的最终目标。英语学习尤其应该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然而,自从大学英语改革以来,自主学习虽然得到了一部分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并且在有些领域也卓有成效,但目前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仍然令人堪忧。

2.大学英语具体现状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任务按理说是很多的,但是仅仅只有两年的课程,而且一周只有四课时的课堂学习,如果没有大量的自学和实践,仅靠课堂那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另外,还有个不足之处就是,一方面,我国的英语教学一般是以老师为核心,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说、读、写、记,就像接收知识的机器,不懂得自主学习,灵活运用,慢慢的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社会仍把四、六级证书作为一个学生甚至学校的评判标准之一,加上很多用人单位也过分看重这些证书,使得大部分高校把四、六级的考试成绩与学位证之类的证书挂钩,造成英语教学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弊端,“高分低能”、“哑巴英语”的情况屡见不鲜。所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自主能力成了当务之急。

三、提高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措施

1.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工具

当今网络迅猛发展,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发邮件或者上传到空间等方式将丰富的学习资源传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足、兴趣爱好进行浏览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有针对性的获取了大量有利于学习的信息,并且避免了浏览到很多没用的信息,浪费了时间,也消耗了兴致。网上的链接资源不仅让学生接触到大量地道的英语,还能给学生重拟一个较真实的语言环境,可以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通过互联网,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也有利于学生更快的发现自己的短处,加快进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交流平台与其他人进行交流,来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或者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在安上这一系统后,学生便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畅快的学习和交流,通过“授课讲义”可以随时查看相关教学资料,使得资源共享,学生通过“师生交流平台”可以跟老师进行沟通,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大家相互补充促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开展丰富有趣的实践教学

很多调查和实践结果表明,课堂上的一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角色扮演、辩论和小组讨论等活动,虽然活动小,但意义重大,有时课堂活动能快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也有一些弊端,受人多、课少地限制。

不过课上的这些活动还远远不够,因此学校应认真广泛的开展大量优秀的课外活动,包括英语角、英语演讲、英语外报栏、大学英语体验日等活动。组织教师帮助学生编排英语话剧,承办英语小电台也是不错的选择。充分利用外教这一资源,一周两三次英语角,三个月一次的英语演讲,一学期一次的英语晚会,有外教参与,准备些丰厚的小礼品,鼓励学生踊跃报名,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还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心,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就是提高他们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契机。

3.利用语料库驱动模式

“新课标”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要向超文本化、协作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教学要求》多次提到“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要“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模式也要“朝自主学习式方向发展、个性化学习”,应“能使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料进行学习”。并且“终结性评估”和“过程性评估”也包括学习者的自我检查,“个性化学习”是这些提法的中心。学习者在语言上必须要清醒的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个人构建。学习者应当构建自己的学习空间。有必要创建对个人有作用的学习材料和环境是推行这一学习方法的一个重要结果。为了可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个人构建、自我评价、自我检测的目的,将语料库驱动模式引进外语教学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近年来,英语教学提倡自主学习,这是毋庸置疑的,它强调对语言形式的敏感性或激活学生的语言意识。将语料库引进对学生学习有着特殊的功能。将语法结构或词汇、语料库和语料库的文本展现、语料库索引工具提供的语境再现、网络互动的有机结合,为外语学习者自上而下的提供一个语言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互动和主动学习,这就是语料库的驱动模式。

在语料库的搜索和整合上,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进行分类、赋码和标注,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如电影电视的独白、新闻、演讲和脚本访谈,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英文名著、各种实用文体及中外大学生范文、优秀作品集等。然后再以“来源兼顾,语域为主”的原则进行分类。“语料库应能不断更新和拓展,体现时效性;还要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和知识性。”这是决定语料能否录入的一个基本原则。也可以将语料收集的途径和方法及其标注规则教给学生,邀请他们参与到语料库的收集和建构里面来。学生一边在进行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一边创建语料库,实现基于语料库驱动模式上使得学生自主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梁红梅.语料库驱动下的外语在线自主学习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05,(6)

[2]蔡墓刚.引进多媒体网络技术,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3,(6)

[3]魏玉燕.2002促进学习者自主性:外语教学新概念[J].外语界,1989,(3)

[4]李伟彬.外语自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基础[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作者简介:

大学生思考能力篇8

关键词:创新能力;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科技竞赛

作者简介:吴凤娇(1984-),女,陕西杨凌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把多铎(1954-),男,甘肃兰州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陕西 杨凌 712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部级农业水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项目编号:AWEDF3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42-03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源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可见党和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重视,然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导致高校学生创新能力欠缺。笔者针对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最后,提出以科技创新竞赛为依托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从努力改善课堂教学做起

1.适应社会需求,转变教学观念

由于我国中庸保守的文化习惯,导致教育观念比较僵化,因此教育出来的人才和国外相比缺乏创新性。如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一般人在5岁时可具有90%的创造力,在7岁时可具有10%的创造力,而8岁以后其创造力就下降为2%了。产生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是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被一些经验性和规范性的知识束缚了思维,从而逐渐丧失了思考和想象的能力。对于高校大学生,毕业以后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果高校培养出来的产品(大学生)不懂创新,那么国家何谈创新呢?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对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师生关系应该从传统的“上级对下级”向“民主平等”转变。传统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并不是平等的关系,教师是上级,学生是下级,教师要求学生不能迟到、早退、讲话,一旦违反了教师要求和规定的,学生将受到批评或体罚,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师生双方都需要转变这样的观念,从“上级对下级”这种不合理的关系向朋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转变。例如,教师讲错了要敢于承认,学生指出错误教师不要觉得没有面子,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积极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学生不会觉得这个教师知识水平不高,而会觉得这个教师民主友好。北京市一项对1200人的调查显示,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只有5.5%。学生不敢指出老师的错误,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进行的一种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沟通交流,师生双方应该共同调节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教师和学生都敢于和乐于与对方互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气氛,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对象,大家是平等友好的朋友。

其次,教师应该引领学生从固守成规向独创性和开拓性思维转变。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是教,其次是学,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做好引路人。传统的教与学之间,教师按照书本给学生讲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生机械地记忆书中的公式和内容。创新型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除了给学生讲授书本中现有的知识外,还应当重视学生评判性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基于课本知识的学习外敢于超越课本,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对新问题的看法。教师如果发现学生的想法确实很好,可以和学生进行深一步的交流和讨论,引导学生在核心期刊或是高水平杂志上,申请专利,学生取得一些初步成绩后在以后的科研创新上会更有动力。

2.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代相呼应

现在的课堂内容中存在明显的“窄”与“旧”,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使课堂内容以最简洁的容量涵盖最丰富的知识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第一,课堂内容太窄。国家对于大学生培养的要求是宽口径和多面手的综合复合型人才,希望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运用自己所学领域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当前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窄,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以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为例,学电气工程的不懂自动化,学自动化的不懂电气工程,导致既懂电气又懂自动化的人才极度缺乏,而在工程实践中这两部分往往紧密相连。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在交叉学科知识面的拓展,可以在选修课方面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的选择空间,在人力、物力等硬件条件满足的条件下,若能跨学科、跨学院选课,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也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综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除了专业知识,也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在美国,无论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还是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专科性院校,都非常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

第二,教学内容陈旧也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包括教材陈旧、内容重复等。一方面,有的教师选择的教材一用就是十几年,在网络如此发达和知识更新如此快速的时代,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要求。例如,教材中有些数据还是过去很多年前统计的,现在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有些教师不注意及时更新,还是用过去的数据。另一方面,同样的知识在不同的课堂上要讲好几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例如,拉普拉斯变换的内容在“数字信号处理”、“复变函数”和“信号与系统”等多门课程中重复讲授。

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努力把相关学科理论和技术的最新进展融入课程教学中,以新的知识和成果的补充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跟踪科技发展的能力。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大量工程实例充实教学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钻研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当前高校采用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老师课堂灌输、学生被动听课,有的老师甚至照本宣科,大大减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应当重视启发式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思索。

另外,教师授课虽然引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但多媒体课件都是大段的文字叙述,没有动画,只是把黑板变为了屏幕,多媒体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在多媒体应用方面,教师应该注意线条粗细、不同颜色之间的搭配。好的多媒体课件应该是讲课内容随着动画的出现而出现,使得老师、学生、多媒体课件三位一体。当然,也要注意多媒体课件不能过于花哨,以免学生应接不暇,其结果是教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却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教师还可以将实物演示、参观实习、学生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入课堂,避免形式过于单一,最大限度地加深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效果。

4.突破传统教学评估,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校传统的教学评估一般有一套固定的模式,教什么考什么,多以闭卷考试为主,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平时作业、点名等这些形式化及规范化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为了考高分完全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出现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创新课的考核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评估方式,应该大力倡导学生对考核的自主性和参与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例如,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在课堂上作报告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将其作为对学生总考核的一部分。至于报告的小专题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指定相应的专题,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因为要在课堂上独立作报告,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学生也会积极认真地分析思考,查阅相关文献,大大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上述考核评估方式力图通过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来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让学生从中感觉到愉悦,不是将考核当成一种心理负担,而是当成表现自我能力的良机。

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教学以学生为本

实验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是明白了知识之间的前因后果,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但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还需要实验环节来检验。[2]但是当前高校的实验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实验项目多是验证性实验,实验还没有做,学生已经知道结果了,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定势上,导致了当前出现实验课纪律松散、学生得过且过的不良现象。有的学校硬件条件不足,导致多个学生共用一台实验仪器,积极性比较高的学生会主动动手操作,有些内向的学生或在惰性思维的驱使下成为旁观者,这就造成了当前培养的大学生工作以后不能适应实践要求高的岗位的局面。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有必要进行实验创新。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实验环节中,要引领学生多做一些开放性实验,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变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实验操作者,而是实验构思和设计的主导者以及实验过程的控制者。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善于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独立的个性,以促进和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对学生进行考核。西安交通大学的“黑匣子”实验教学方法值得借鉴,学生对于实验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是未知的,自然会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即便是对于验证性实验,也要告诉学生实验结果没有对错,若实验结果与所学理论之间偏差较大,重在分析原因,而不是凑数据随意捏造实验结果,只要是经过独立分析和思考的都是一份好的实验报告。

针对硬件资源不足,一方面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硬件配备,另一方面如果短时间内硬件资源还不能配套,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分组分时间段安排实验,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亲身独立地完成实验任务,当然这样做会增加教师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但却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

三、以科技创新竞赛为依托,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又有前期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支撑,若教师能够引领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例如中国机器人大赛、挑战杯等,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品格塑造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3]

首先,通过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对一项新的任务,学生将需要自己去查阅新的理论和技术资料,尝试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做好引路人,积极地引领学生进行开拓创新,激发不同学生的潜质,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新问题。学生一开始学习新理论和新知识是很难的,觉得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教师要鼓励学生,万事开头难,要独立勇敢地闯过第一关。在2012年指导学生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中,笔者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机器人自由体操比赛项目中,除了要完成一些规定的鞠躬、前滚翻、后滚翻、倒立、劈叉等动作外,还有一套自编动作需要参赛队伍自己编制,这部分占评分很大的比重。笔者积极引导学生从机器人平衡性和稳定性等方面考虑,最后学生编制了非常出色的动作“龙腾中国”,机器人侧身立地,舞动全身,犹如巨龙飞舞,象征中国腾飞,为中国的奥运健儿加油,最终该代表队以炫丽的动作编排、稳健的现场表现在自由体操比赛中勇夺冠军。另外一个参赛队伍的学生编制了模仿“杰克逊滑步”的舞蹈动作,其代表队获得季军。学生参加的其他机器人比赛项目获得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学生取得了一些成绩后,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学生就有了成就感,也为其以后参加科研创新训练树立了信心。[4]

其次,通过参加科技创新竞赛非常有利于塑造学生坚韧的品格。科技创新竞赛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这就要求每一个参赛队员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有的时候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有的时候连续几个晚上只能睡两三个小时,能够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中坚持下来的学生在身心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磨砺,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定能成为所在工作岗位的拔尖领军人物。

四、结论

笔者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和实验教学入手探讨了大学生本科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在改善课堂教学方面,指出应该从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钻研教学方法、优化考核方式来适应国家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在实验教学方面,重点强调了以学生为本,教师应该从改善实验内容、实验方式着手,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实验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硬件配备力度。最后,笔者以科技创新竞赛为依托,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初探。指出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将非常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的品格塑造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国家已经将创新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接下来就需要高校重视、教师用心,努力改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积极引领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只要上下齐心,全体共同努力,就一定能为国家培养出更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宗利.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2,(6).

[2]李红阳.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9).

[3]李伟伟.基于科技竞赛的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4).

上一篇:网络与多媒体专业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能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