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的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15 12:39:17

麻疹的护理措施

麻疹的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 护理干预;常规护理;荨麻疹;临床特征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8.177

荨麻疹为临床上反复发作的皮肤病,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因此, 本院选取50例荨麻疹患者分别实施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50例荨麻疹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5例, 女20例, 年龄20~40岁, 平均年龄(30.21±4.36)岁。对照组患者中男6例, 女19例, 年龄21~40岁, 平均年龄(31.02±3.11)岁。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临床特征分析 荨麻疹的常见发病部位为上肢、腿部、背部, 少数患者发病部位为生殖器与头部, 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灼热、瘙痒、出汗、刺痛和入睡困难等;加重因素为紧张、月经周期、心烦和出汗;多数患者皮肤瘙痒时常见的表现为烦躁、焦虑、饮食习惯改变和注意力不集中等。

1. 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包括基础护理、病情护理、饮食护理等。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 3. 1 护理干预计划 护理人员对荨麻疹患者的病情、瘙痒部位进行全面评估, 并收集关于荨麻疹的相关资料, 将评估的结果和资料进行分析, 然后确定常规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护理问题制定护理干预计划。

1. 3. 2 心理护理 荨麻疹瘙痒症状易导致患者精神紧张, 使患者产生悲观、焦虑等情绪, 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关心和心理疏导, 解除患者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 使患者心理情绪处于良好状态, 从而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 使其较快康复。

1. 3. 3 瘙痒护理 将患者安排在有冷气设备病房;与患者聊天、看电视、看书、讲新闻, 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告知患者应避免使用热水和肥皂沐浴, 避免穿着化纤衣裤;禁止患者采用手抓瘙痒部位;定时对患者病房进行消毒, 每日早晨给予病房通风, 调整病房内的温度与湿度, 对病房地面进采用湿化处理, 从而减少病房内灰尘。

1. 3. 4 过敏护理 护理人员应寻找患者的过敏源, 将患者接触的食物、动物、植物、药物进行分析, 找出过敏源, 并详细记录, 告知患者预防过敏措施, 从而防止过敏再次复发。

1. 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瘙痒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瘙痒持续时间为(3.14±0.32)d, 住院时间为(4.33±1.20)d;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瘙痒持续时间为(5.21±0.56)d, 住院时间为(6.38±2.14)d。观察组患者瘙痒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 荨麻疹也可以称为风疹团, 是一种慢性皮肤病。荨麻疹是由于不同因素导致患者皮肤黏膜血管暂时性炎性充血, 从而造成患者局部皮肤或全身皮肤出现红色肿块, 并伴有瘙痒症状。荨麻疹的瘙痒感和刺痛感常常让患者无法忍受, 使其采用手抓瘙痒部位, 使荨麻疹病情进一步恶化[2]。

护理干预包括护理干预计划、心理护理、瘙痒护理、过敏护理等措施, 根据患者荨麻疹临床特征进行分析, 然后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 由于荨麻疹反复发作, 导致患者产生不同的负面情绪, 因此通过给予患者心理护理, 能使患者心理情绪处于最佳状态, 由于荨麻疹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瘙痒, 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给予针对性措施, 给予患者采用各种预防瘙痒护理, 从而改善患者的瘙痒感, 减少环境对患者皮肤的刺激感, 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护理干预从患者的心理、临床症状、过敏源给予患者最佳护理, 能有效促进患者疾病康复。因此, 护理干预为荨麻疹患者理想护理方式[3, 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瘙痒持续时间为(3.14±0.32)d, 住院时间为(4.33±1.20)d;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瘙痒持续时间为(5.21±0.56)d, 住院时间为(6.38±2.14)d。观察组患者瘙痒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荨麻疹患者采用护理干预, 能有效缩短患者瘙痒持续时间、住院时间, 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参考文献

[1] 庄素定. 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护理干预探讨.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8):615-616.

[2] 冯志芳. 荨麻疹患者临床特征及护理干预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8):611-612.

[3] , 王辉, 孙姝, 等. 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护理干预. 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6):862-863.

[4] 陈晓吟, 王艳芳, 张文君, 等. 自身免疫性荨麻疹患者的自血疗法的护理观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 19(24):3705-3707.

麻疹的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麻疹;临床特点;防控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160-02

麻疹是麻疹病毒所导致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记性呼吸道疾病,尤其是冬春病毒细菌活跃季节是麻疹的高发时段,随着当前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麻疹的预防效果的提高,发病率也急剧下降,但是仍旧影响着患病群体的健康与安全,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婴幼儿群体,患上麻疹后对患儿的健康和安全影响大,当前婴幼儿群体麻疹的患病率已经高达36%,所以,做好麻疹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十分必要。为研究麻疹的临床特点和防控举措,本疾控中心调查分析了市区某大医院2011年8月―2014年5月间收治的婴幼儿麻疹患者60例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临床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一般材料

调查分析2011年8月―2014年5月间市区某大医院收治的婴幼儿麻疹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60例患儿中男性33人,女性27人,年龄2个月-2岁,平均年龄(0.9±0.4)岁,其中本地城市地区婴幼儿27例,农村地区26例,流动人口7例;接种疫苗婴幼儿16例,比例26.7%,未接种婴幼儿44例,比例73.3%;母体中感染婴幼儿14例,比例23.3%;患儿发病时段多集中在冬末春初。

2.方法

分析麻疹患儿发病年龄、时间段、有无接种、母亲有无患过麻疹、居住地区、有无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等分析临床特点和防控举措。

3.统计分析

数据均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均属标准差采用( 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二结果

麻疹患儿年龄、发病时段构成情况见表1。根据表中情况来看,婴幼儿发病率较高主要集中在≥6个月年龄婴幼儿群体,集中发病时段为冬末春初。

患儿临床表现总结:麻疹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发热现象,体温均≥38.5°;患者发热现象主要集中在出疹后十天内,平均发热时间(4.6±3.3)天;患者出疹时伴有皮疹,但是过段时间会自行消退,平均耗时(3.1±1.5)天;部分患儿伴有支气管炎、心肌损伤、肝炎和腹泻等并发症。

60例婴幼儿患者接种率偏低,说明麻疹疫苗接种并未受到父母重视,且经由母体感染麻疹患儿较多,说明母体疫苗接种也并未受到重视。

1.麻疹患儿临床特点

麻疹患儿发病期间均伴有发热高烧、咳嗽、眼睛充血与见光流泪等症状;不同患儿身上还会伴有不同程度皮疹,发病时间与顺序均不相同,是重要诊断鉴别依据;患儿会伴有较多合并症如肺炎、支气管炎、喉炎等;部分患儿可能会伴有腹泻、肝功异常、心肌酶谱异常等情况,提示可能发生多脏器损伤;可能会出现Koplik’s斑出现且阳性率接近80%;患者体内检测出IgM病毒抗体且阳性率比一般情况偏低[1]。

2.麻疹患儿患病原因

结合本次麻疹患者发病情况来看,患儿患病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接种麻疹疫苗后抗体消失或者母体缺乏麻疹抗体,二是婴幼儿体内麻疹抗体不足以支持免疫,三是流动婴幼儿人口存在接种免疫空白期[2]。

育龄期妇女对麻疹病毒的抵抗力主要源于自身机体免疫力,这种免疫力随时间而消减,无法持久与麻疹病毒抗衡,因而婴幼儿在先天遗传抗体方面表现较差;母体未接受过麻疹疫苗的,母体缺乏抗体无法遗传给婴幼儿,即使接收过麻疹疫苗,胎儿可从母体获得一定抗体,但是只能在出生后提供短期保护,持续时间短,尤其是育龄期妇女母体抗体水平低,在遗传保护上无论是时间和力度都表现不足。我国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年龄段为8个月和7岁,遗传抗体对婴幼儿保护期限仅有六个月,超过六个月但是小于八个月的婴幼儿是麻疹高发期,并发风险最大。至于流动婴幼儿,因流动人口管理和疫苗接种管理难度较大,所以潜在感染源增加致使感染几率增加,但是预防接种几率降低。所以,应当做好母体麻疹疫苗接种和婴幼儿疫苗接种,在6-8个月年龄段加强防护,加强对流行婴幼儿疫苗管理。

3.麻疹患儿的防控策略

麻疹患儿的防控策略首先要从控制传染源开始,对于发现患病患儿要及早诊断、隔离以及救治,发现严重合并症立即实施救治或送往医院,普通患儿隔离到发疹后五天,伴有合并症者隔离到发疹后十天。

加强控制传染源之后,要切断麻疹传播途径,加强卫生宣传的同时做好卫生整理,保持室内空气通畅,温度、湿度适宜,经常晒太阳,勤换洗衣裳被褥,尽量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减少与患病者接触。尤其是易感人群要加强保护,对有密切接触史易感人群应医学观察21天并在接触后及时接种麻疹疫苗,尤其是体弱多病的婴幼儿,要采取被动买内衣措施,注射丙种球蛋白。临床一般认为接触病人五日内足量注射可完全避免发病,五日后或者用量不足也可以达到减轻症状的目的。

综上所述,做好婴幼儿及母体的麻疹疫苗接种可显著降低发病率与感染率,是预防的有效举措,通过传染源控制、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举措做好麻疹防控,提升生存率。

参考文献

[1]王丽颖,焦利清.麻疹患者115例的病情观察及并发症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115-116.

麻疹的护理措施篇3

一、指导思想

消除麻疹工作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多部门密切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提高人群麻疹疫苗接种率,加强麻疹监测,及时处理暴发疫情等策略和措施,实现消除麻疹目标。

二、目标

2012年全市麻疹发病率控制在5/100万以下。

三、工作指标

(一)¬以镇为单位,15岁以下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常规免疫全程接种率达到并维持在95%以上,及时接种率维持在90%以上。

(二)托幼机构、学校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率达到100%,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补种后接种率达到95%以上。

(三)¬以市为单位,麻疹监测病例中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20/100万以上,麻疹疑似病例个案调查率达到100%,血清标本采集率达到90%以上,暴发疫情血清学确诊率和调查处理率均达到100%。

四、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提高并维持高水平麻疹疫苗接种率。

1.切实加强常规免疫工作。严格执行我省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程序,8月龄儿童全部使用麻风联合疫苗,18月龄儿童2012年5月1日后全部使用麻腮风联合疫苗,6岁儿童全部使用麻疹减毒活疫苗。

1.5-5岁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常规免疫2剂次接种率要达到95%以上,6岁及以上儿童3剂次接种率要达到95%以上;各针次疫苗要按照接种程序及时接种,适龄儿童在8月龄和18月龄当月接种及时接种率要达到90%以上。要每月开展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及时发现低接种率和免疫空白地区,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免疫空白。各市区要把常规免疫接种率作为消除麻疹工作考核的主要指标。

2.适时开展高质量的补充免疫活动。2012年,各市区应结合自身麻疹发病强度、流行特征及麻疹疫苗接种情况,并充分考虑学龄儿童、流动人口及计划外出生儿童等人群麻疹防控工作需要,确定重点目标人群及时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应急免疫或强化免疫,切实有效地控制麻疹疫情。同时,将根据省级预防接种专家咨询委员会意见,2012年秋季,在全市范围对高中或大中专学生(含民办职业学校等)、流动人口等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各市区要提前做好相应准备工作。

3.严格落实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与疫苗补种工作。各市区要与教育部门密切合作,做好每年9月集中开展的“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和补种月”活动,切实保证在儿童中建立高水平免疫屏障。

4.加强分类指导,有的放矢做好疫情控制工作。我市麻疹发病特点是以外来人员传入和成人为主,防控的重点要放到城乡结合部居住儿童、流动儿童和大中专学生以及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的区域等麻疹发病的薄弱环节上来,加强成人麻疹疫苗接种工作,避免因外来麻疹病例的输入波及本地易感人群。

(二)加强麻疹监测,提高麻疹监测能力和水平。各级医疗和疾控机构要严格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2012年版)》及全国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等相关工作要求,进一步规范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灵敏性和特异性,同时及时做好麻疹疫情网络直报、个案调查、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等工作,确保各项监测指标保持在高水平;同时,自2012年6月起,各市区要对单例麻疹病例严格按照麻疹暴发疫情规范开展相应调查、处置工作。在开展病例调查的同时,不仅要开展病例主动搜索,同时还要评估病例周围人群免疫状况,分析、确定可能发生暴发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寻找可能的危险因素和暴发原因,并对疫情向周边区域发生大规模扩散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三)加强麻疹疫情分析及疫情应急处置。各市区要定期分析麻疹疫情,根据疫情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县为单位,疫情平稳的,要实行每月分析疫情制度;发病率超过前三年同期平均水平或近期疫情有增多趋势,要实行疫情日报告、周分析制度。要提高控制麻疹疫情的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及时发现聚集性麻疹病例,快速做出以应急免疫为主的处置措施,将麻疹暴发规模控制在最小范围。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公共卫生时间应急响应机制,加大干预力度。

(四)控制医院感染,消除传播隐患。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要求,对具有发热、出疹等症状的患者进行预检分诊,同时对麻疹病例要严格进行隔离治疗,并加强陪护人员的防护和管理。各级疾控机构要会同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加大对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以及现场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及早排查并消除隐患。

(五)强化宣传教育,化解风险。各市区要以预防接种宣传日为契机,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活动,使消除麻疹相关知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有利于消除麻疹工作的舆论和社会氛围。同时要开展舆情监测和风险沟通,积极应对来自各方面的负面信息,及时解疑释惑,澄清事实。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区要加强消除麻疹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消除麻疹协调领导小组,组建专家队伍,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落实消除麻疹专项工作经费,认真按照《行动方案》要求,明确分工,密切配合,保证年度目标的顺利实现。

麻疹的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  麻疹;婴儿;症状和体征;护理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黏膜斑及全身斑丘疹为临床特征。冬春季多见,多见于婴幼儿,且婴儿发病率较高, 8个月内婴儿由于受到来自母体胎盘抗体获得保护而很少发病[1]。近年来,麻疹发病数明显增加,8个月内婴儿发病率在部分地区占儿童麻疹发病数的36.4%[2]。婴儿免疫力低下,感染麻疹后易并发肺炎,病情凶险,变化快,对临床护理要求较高。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共收治8月龄内婴儿麻疹62例,经过及时确诊,有效治疗,精心护理,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我院收治8个月内婴儿麻疹62例,男33例,女29例。发病季节:1~3月份41例,4~6月份18例,7~12月份3例;62例均未接种麻疹疫苗。

1.2 临床表现 (1)前驱期: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多为中度以上发热,热程5~12 d,随着皮疹消退,体温很快恢复正常,并伴有咳嗽、流涕、结膜充血、流泪、畏光及眼睑水肿等症状。(2)出疹期:所有患儿均出现皮疹,在病程的第3~7天开始出疹,皮疹先出现于耳后、发际、颈部,24 h内逐渐蔓延至额面、躯干及上肢,第5天延至下肢及足部。皮疹为暗红色充血性斑丘疹,部分融合成片,在发疹前24~48 h出现口腔麻疹黏膜斑,80%患儿累及整个黏颊膜并蔓延至唇黏膜,于出疹后1~2 d迅速消失。(3)恢复期: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体温下降,全身情况好转。合并支气管肺炎31例,喉炎16例,心肌损伤15例,无合并脑炎病例。

1.3 结果 62例患儿经过对症、支持治疗和精心护理,5~14 d均痊愈出院,无护理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临床护理措施 目前尚无麻疹的特殊治疗方法,所以护理尤为重要,良好的护理有助于康复,减少合并症。

2.2 隔离与病情的密切观察 对患者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 d,有合并症者延至疹后10 d。密切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 d。麻疹合并症较多且严重,为及早发现,应密切观察病情,出疹期如皮疹未出透、疹色暗紫、持续高热、咳嗽频繁加剧、呼吸急促、发绀、肺部湿啰音增多,为合并肺炎的表现,重症肺炎尚可致心功能不全。患儿出现频咳、声嘶、甚至哮吼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为合并喉炎表现。患儿出现嗜睡、惊厥、昏迷为脑炎表现。出现合并症时,可使患儿原有的病情加重,甚至出现生命危险。因此,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改变,及早的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是救治重症患儿的重要环节之一。

2.3 防止高热和惊厥 麻疹有“热3 d,出3 d,退3 d”之说。在前驱期,即出疹前3~4 d体温逐渐增高达39~40℃,而在出疹期体温可上升到40~40.5℃。患儿应绝对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室内应开窗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每天通风2次(不能形成对流),保持适宜的室温和湿度。衣物不可穿的太多,以免大量出汗,引起感冒。忌捂汗,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衣被。监测体温,观察热型。对于麻疹患儿,一般不主张用退热药,因为过早降温会影响皮疹的出透,可体温过高,患儿又易出现惊厥症状。体温在39.5℃以下时做一般处理,超过39.5℃,可以遵医嘱使用少量退烧药或行温水擦浴,但切忌冷敷或酒精擦浴,以免毛孔闭合,毛细血管收缩,影响透疹,导致合并症。而且降温过快,也可导致大汗淋漓,甚至虚脱。所以,降温后的一般维持体温在38~38.5℃即可。

2.4 全身皮疹的观察和护理 当呼吸道症状及体温达高峰时患儿开始出现皮疹。皮疹首发于耳后、发际等处,为2~4 mm大小的淡红色斑丘疹,而后迅速到颈部、胸背、四肢及全身,并陆续增多融合成片。皮疹由淡红散开,逐渐密集呈鲜红色,疹间皮肤正常,压之褪色。2~3 d后当鼻尖、手心、脚底均见皮疹时即为出齐,一般第5天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第7天消退。在出疹期间,必须保持被褥整洁干燥与皮肤清洁,出汗后及时更换床单,皮疹骚痒应剪短指甲,防止抓伤皮肤继发感染,可涂擦炉甘石洗剂;若皮疹退后,皮肤干燥,可涂液体石蜡润滑皮肤,嘱家长勤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如疹未出透,可用鲜芫荽煎水服用并抹身,以促进血液循环使之出透。在保温情况下,用温水擦浴更衣,1次/d,腹泻婴儿注意臀部清洁。

2.5 眼鼻分泌物的处理 麻疹病毒可引起结膜炎,使患儿流泪、怕光,眼内分泌物增多。此时,室内光线应柔和,避免强光刺激,用0.9%氯化钠溶液或温开水清洗双眼,再滴入抗生素眼液,晚期可涂抗生素眼膏,可加服维生素a预防干眼病。防止呕吐物或泪水流入外耳道发生中耳炎。鼻中有鼻痂的,应用温开水软化再用棉签蘸水清洗以及时清除,动作应轻柔,避免损伤鼻黏膜;翻身拍背助痰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2.6 饮食护理 高热可消耗大量体能,而食欲下降、呕吐又使营养素的摄入量减少。所以注意营养和水分的供给。发热期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牛奶、蒸蛋等;经常更换食物品种,少量多餐,注意多喂开水及热汤,利于排毒、退热、透疹。喂奶、水时应将婴儿抱起,斜卧于喂食者怀中少量频喂,防止呛咳,同时注意温度适宜,喂食后轻拍小儿后背,促使空气排出。腹泻患儿可食用米汤和脱脂奶粉,多吃含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补充大量水分,禁食含纤维多的食物。

本组均为8个月以内的婴儿,且患儿全身遍布斑丘疹,输液时穿刺难度大,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有精湛业务技术,实际操作时必须有爱心、耐心和信心,谨慎穿刺,注意保护静脉血管,我们对51位患儿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达98%,减少了反复穿刺为患儿造成的痛苦,保护了血管,利于输注药物和紧急抢救。使患儿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在做皮肤试验时,结果观察要谨慎,因为小儿皮肤比较娇嫩,受到某种刺激后,正常皮肤上会出现皮疹造成假阳性结果,这要求护理人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判断力,在保证患儿安全的前提下不要贻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2.7 健康指导

2.7.1 管理好传染源:麻疹患者是本病惟一传染源,对麻疹患者设立隔离病室,对接触者隔离3周。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等宜暂停接送,并不接受易感儿入托,检疫期每日进行晨间检查,便能早期发现患者,早期隔离治疗。

2.7.2 切断传播途径:如患者住过的房间应开窗通风0.5 h,医务人员需洗手,更换外衣或在室外间隔至少20 min后再接触易感者。

2.7.3 提高易感者免疫力: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预防效果达90%,接种对象为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在接触麻疹后,应于5 d内注射免疫球蛋白,可起到预防作用,但效力仅能维持8周,超过6 d无法达到上述效果。仅用免疫血清球蛋白者,其临床表现可变为不典型,仍有潜在传染性。

【参考文献】

   1 叶俊茂,万炯.麻疹临床特征35年的变迁.中华传染病杂志,2002,20:243244.

麻疹的护理措施篇5

卫〔〕71号

市卫生局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以麻疹为主的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通知

各医疗卫生单位:

现将《市卫生局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以麻疹为主的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通知》(卫函〔〕83号)转发给你们,为加强我市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提出如下工作要求,请一并贯彻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意识。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麻疹控制工作的领导,把麻疹防治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组织对本辖区的麻疹疫情和常规免疫工作进行认真分析,制定具体的防控措施,狠抓落实,减少麻疹病例的发生,防止疫情暴发。

二、加强监测,做到“五早”。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的学习、贯彻,加强以麻疹为主的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的监测工作,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报告麻疹疫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降低病死率。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按照麻疹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主动监测和主动搜索工作,做好个案调查和标本采集和送检。对发生的疫情要及时进行分析,做好预测、预警工作,一旦发现有麻疹暴发的苗头,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隔离,同时实施相应的免疫措施,控制疫情蔓延。

三、做好预检分诊和消毒隔离及医务人员防护工作。各医疗卫生单位要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有关要求,认真做好预检分诊工作,对就诊的具有呼吸道症状、发热的患者进行预检分诊,排查可疑病人,合理分流,并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救治措施。要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做好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防护工作,防止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接诊的医疗机构要保持空气流通,当发现疑似病例时,应首先给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戴上口罩,保障其他患者就医安全。

四、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加强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管理,消除免疫空白人群。各医疗卫生单位应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有关要求,做好预防接种各项保障工作。要加强免疫规划工作薄弱地区的工作,保证常规免疫服务次数和免疫服务质量,消除免疫空白地区。各医疗卫生单位要积极配合教育部门督促辖区学校、托幼机构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要求,严格督促落实儿童入托、入园、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对无预防接种证及未按规定完成接种的儿童,要及时督促其补证、补种。

市卫生局

二年月日

麻疹的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 麻疹 临床分析

兴安盟地区2010年1~7月麻疹暴发性流行,现回顾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52例患儿均符合麻疹诊断标准[1],男30例,女22例,年龄45天~10岁,其中0 ~8个月30例,8个月~7岁17例,7岁以上5例。发病季节3~5月42例,5~7月10例,有5例接种麻疹疫苗,其中3例接种疫苗10天内发病,有30例明确接触史,其中2例母亲同期有麻疹病史。3例麻疹合并水痘,2例腮腺炎合并麻疹。

临床表现:均发热,发热0~1天出疹6例,2~5天出疹43例,5天以上出疹3例,有麻疹黏膜疹50例, stimson线52例,正常出疹顺序49例,反向出疹2例。

不典型皮疹1例,其中2例在院外应用激素,皮疹密集且发热时间长。其中合并肺炎46例,合并明显心肌损伤19例,合并泌尿系统损伤7例,合并脑炎1例,未留后遗症。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L28例, (4·0~10·0)×10g/L18例,>10·0×10g/L6例;送检麻疹病毒抗体均阳性。其中0~8个月患儿其母均未患过麻疹。

讨 论

麻疹疫苗在我国应用50余年,已基本无大流行的报道,但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我地区2006 ~2007年曾出现1次大流行,但今年与之相比,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有新变化,主要表现发病年龄更小,季节提前,不典型病例增加,临床延长麻疹的防治时间[2],及时处理。0 ~8个月婴儿按计划免疫未接种疫苗,是因其可自母体获得抗体,而具被动免疫,但目前大多数母亲未患过麻疹,其免疫力是通过人工免疫获得,导致母体抗体水平低,保护力减弱或消失,故需监测其麻疹抗体水平,如低下者是孕妇亦考虑给予接种。本组30例密切接触者,未给予及时补充麻疹免疫球蛋白,导致发病。故对于有明确接触史的高感儿童,给予及时的保护措施,降低发病率,同时对于传染源给予积极的隔离,严格控制,切断传播途径,控制麻疹暴发流行。对于危重症的患儿积极治疗,及早应用免疫球蛋白,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对于合并肺炎,隔离时间延长,严格掌握激素的应用指征,防止滥用激素,导致症状加重。对于接种疫苗10天左右发病者,可能原因如下:麻疹野菌株,疫苗在运输及贮存中存在问题,接种时间短,未产生抗体而发病。故对于疫苗接种后3~4周检测抗体滴度,如仍低下者及时补种。对于麻疹需要做好及时发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儿。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载芳.诸福常实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8.

2 朱燕凤.麻疹疫苗接种的新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3,29(6):291 -293.

麻疹的护理措施篇7

20*年以来,包括*在内的全国部分省市麻疹疫情处于高发状态。从*市范围看,各县市形势严峻,截止4月22日,全市报告麻疹522例,发病率12/10万,总发病数位居全省第六位,发病率为全省第七位,其中*的发病率为4.9/10万,发病数21例。4月3日,县政府办公室根据《*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麻疹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麻疹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精神,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麻疹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新政办发〔20*〕59号)文件,动员组织各镇乡(街道)和有关部门立即行动,以有力的措施抓防控,以明确的责任抓落实,切实抓深抓实麻疹防控工作,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麻疹疫情上升势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从全市形势看,我县防控工作依然严峻,相关单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严格控制麻疹疫情的蔓延。为全面做好麻疹的防控工作,有效遏制其增长势头,确保群众健康安全,根据《*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我省当前麻疹疫情和防控工作情况的通报》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加强麻疹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下阶段要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切实加强对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对麻疹疫情高度重视,要求进一步加强对疫情的防控力度,尽快消除疫情。各镇乡(街道)和县级有关部门要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关注民生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当前麻疹疫情的严峻形势,严格按照要求,切实加强对麻疹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明确工作重点,全面落实防控措施

1、严格疫情报告制度。要加强麻疹疫情监测、报告和预警,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县卫生部门每周继续将本县麻疹防控工作的情况书面报市卫生局和县政府。出现重大疫情随时报告。

2、县卫生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对适龄儿童未完成两剂次者应作为查漏补种的重点人群,与病人在2天内有密切接触者或可能有接触的8月龄至40岁未接种人群要作为应急接种的重点人群,接种工作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应急接种率达到95%以上。

3、认真落实常规免疫工作,在麻疹流行期间,原则上按日开展预防接种门诊,提高常规免疫接种及时率,充分保护易感人群,有效降低发病数。

4、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加强发热预检分诊工作,对发现的麻疹病例应及时隔离治疗,做好通风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5、县财政部门要增加麻疹防控专项经费的投入,保障常规免疫、查漏补种和应急接种等工作经费,确保麻疹各项应急措施的落实。

三、加强“儿童预防接种证”入托、入学查验制度

结合麻疹查漏补种,在4月26日前,对本县幼儿园和中小学校的学生组织一次“儿童预防接种证”彻查工作,重点做好民工子弟学校、私人托幼机构的查验工作。教育部门负责学生“儿童预防接种证”的查验和报告,卫生部门负责漏种儿童的接种和建证。查验统计结果于4月28日前分别由县卫生和教体部门书面上报市卫生局和市教育局。

四、加强宣教,深化防病意识

麻疹的护理措施篇8

辽宁省鞍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鞍山 114002

[摘要] 目的 分析当前麻疹疫情态势及存在的风险,为鞍山市麻疹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方案,结合鞍山市麻疹发病流行特征、病例麻疹疫苗免疫史,采用风险矩阵法对麻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进行评估。结果鞍山市2014年麻疹发病上升趋势明显,麻疹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程度为严重等级。结论鞍山市麻疹属于高危险度风险。应采取相应防控措施,引起高度重视。

[

关键词 ] 麻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 R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b)-0185-02

麻疹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具有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1-4]。该市自80年代实施麻疹疫苗儿童计划免疫以来,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了2012年消除麻疹的决议。2006年我国制定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提出以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和麻疹监测为主的消除麻疹综合策略与措施,该市2011年—2013年麻疹发病率达到1/100万以下,麻疹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2013年我国麻疹发病数大幅度增加,辽宁省2013年12月以来麻疹病例数急剧上升,该市部分地区也连续有麻疹确诊病例的报告,发病上升明显,为及时有效遏制该市麻疹发病上升势头,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同时为该市麻疹消除提供理论依据,现对2014年鞍山市麻疹疫情的风险进行评估。

1资料与方法

依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方案,结合鞍山市历年麻疹发病流行病学特征、病例麻疹疫苗免疫史、麻疹监测系统敏感性指标、免疫规划工作痕迹等材料,采用风险矩阵法对麻疹暴发风险进行评估。

2 结果

2.1可能性分析

2.1.1 鞍山市2000—2014年麻疹病例发病情况该市麻疹2001年、2006和2007年、2009年为发病高峰,发病周期为2~3年与该省基本一致,由于2007年以后开展多次麻疹强化免疫活动,发病数明显下降,同时流行周期也有所延长,但是伴随着全省和该市2014年1、2月份麻疹发病数急剧上升,2014年将会出现新的麻疹发病高峰期。

2.1.2 鞍山市2004年-2013年麻疹暴发疫情情况该市2004—2013年共发生10起麻疹暴发疫情,全部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其中最大规模的一次麻疹暴发发生在2006年的辽宁科技大学,共发生病例134例。该市麻疹发病呈高度散发和局部暴发并存的状态[2]。目前,麻疹暴发疫情的概念是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10 d内发生2例以上病例[3],因此,学校和托幼机构是该市麻疹暴发重点场所。

2.1.3鞍山市近年麻疹类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情况疫苗高接种率是预防和控制疾病最有效的手段[4],该市麻疹类疫苗的接种率一直处于高水平,2010—2013年以市、县为单位麻疹类疫苗2剂次报告接种率在95%以上。每年规范开展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调查接种率与报告接种率基本一致,2010—2013年以市县为单位麻疹类疫苗2剂次调查接种率均在95%以上,同时该市开展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该市现有小学校581所、幼儿园1034所,2010—2013年累计查验了250 820名托幼机构及学校儿童,入托、入学查验率分别为99.45%、99.63%,麻疹疫苗二剂次接种率分别为99.12%、99.34%,补种率均在85%以上,对适龄儿童接种率形成有效补充。麻疹免疫适龄人群(8月龄~15岁)形成了一定免疫屏障,但是在8月龄以下儿童麻疹类疫苗免疫程序未覆盖,该人群形成了一定的空白人群,目前该市8月龄以下病例占一定比例,一旦有麻疹病毒传播,该人群麻疹发病风险将增大。

2.1.4 鞍山市近年麻疹类疫苗强化免疫及查漏补种接种率情况近年来该市分别于2007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开展了6次麻疹类疫苗的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活动,目标人群包括8月龄至学龄前儿童、大中小学学生及教师、医务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劳教人员、饮服行业人员等重点人群,累计接种752023人,形成一定免疫保护屏障。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大年龄组的麻疹抗体滴度自然衰减,这部分人群抗体水平降低,流动性大,为麻疹发病高危人群。一旦有麻疹病毒传播,麻疹暴发风险的可能性加大。

2.1.5 鞍山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情况2007年、2012年该市对<1岁、1~2岁、3~4岁、5~6岁、7~14岁、15~19岁、≥20岁共7个年龄组累计采集562份血清样本进行麻疹IgG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显示<1岁、≥20岁年龄组阳性率偏低。2012年<1岁、≥20岁年龄组阳性率分别为77.14%、84.62%。综合分析两次抗体监测结果,<1岁组和≥20岁组由于8月龄以下儿童麻疹类疫苗免疫程序未覆盖和大年龄组的麻疹抗体滴度自然衰减导致抗体阳性率相对较低,其他年龄组人群麻疹疫苗保护率较高,这一结果与该市近期麻疹疫情年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

2.1.6 2014年鞍山市麻疹病例概况截止2月初共发生麻疹病例7例,其中海城市5例,铁西区2例,存在一定程度的地区聚集性。省级医院报告6例,海城市中心医院报告1例,说明该市医疗机构存在报告敏感性不高的问题。外地报告该市病例,个别在该市存在就诊史。1月报告2例,2月报告5例,随着时间推移疫情存在明显上升趋势。病例发生在小年龄组和成人中,18月龄以下6例,25岁1例。1例有麻疹类疫苗免疫史,6例因接种时有禁忌症而未能及时接种麻疹疫苗。3人有发病前7~21 d医疗机构就诊史,提示医院内感染的存在。

2.1.7 2014年该市麻疹暴发疫情可能性综合分析①根据全国、该省及周边城市近期麻疹病例高发态势,随着人口流动性加大,增加了该市高危人群暴露和感染机会。②根据辽宁省和该市历年麻疹发病流行特征和近期病例的发病特点,3月份以后该市将进入麻疹流行季节,发病还会明显上升。③3月份随着学校和托幼机构的陆续开学,特别是春节后进城务工人员返回等因素,人口流动性加大,托幼机构、学校、厂矿等集体单位一旦有麻疹病毒传播,暴发的出现风险极大。④近年该市开展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相结合的综合免疫预防措施,已在人群中形成了一定的有效保护屏障,但20岁以上人群存在麻疹暴发风险的可能性,1岁以下儿童存在高度散发的可能性。

2.2 脆弱性分析

2.2.1风险承受能力方面群众对麻疹的认识不均衡,对麻疹类疫苗接种、就诊、防护等缺乏足够的重视。

2.2.2卫生资源能力方面该市麻疹由传染病定点医院收治,一旦麻疹大面积暴发,该市仅有的四家传染病定点医院从资源、人力等方面可能无法满足接诊、救治需要。

2.2.3风险控制能力方面该市从2009年起麻疹监测实行专报系统管理,监测体系日趋完善,2010—2013年累计报告疑似病例289例,麻疹报告发病率为1.94/10万,监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到较高水平。鞍山市疾控中心建立比较完善的应急组织体系,专业人员具备妥善处理好麻疹散发、聚集、暴发疫情能力。

2.3 严重性分析

①近年我国麻疹发病数居世界各国首位,2006年,我国所在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确定了到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目标,将麻疹发病率降到0.1/10万以下,消除本土麻疹病毒传播,所以麻疹防制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实现消除麻疹目标被纳入了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责任状中,麻疹疫情将对政府产生负面影响。

②麻疹病毒传染性极强,儿童主要易感,对家庭造成伤害,同时人群聚集场所控制不当,易发生暴发疫情。

2.4 风险整体评价

采取风险矩阵法对麻疹暴发风险进行评估,依据消除麻疹目标,麻疹突发事件严重程度为严重等级,结合可能性和脆弱性综合分析,该市麻疹属于高危险度风险。

3讨论

风险评估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的重要环节,是早期发现、识别和评估事件风险的重要手段。世界卫生组织和许多国家卫生部门均把风险评估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和处置的一项重要措施。评估结果显示,鞍山市麻疹突发事件严重程度为严重等级,麻疹属于高危险度风险建议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一是开展全市范围的麻疹类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建议目标人群为8月龄至6岁儿童;二是建议教育部门在开学时开展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工作,加强晨午检登记制度,一旦发现有发热、出疹病例聚集,应及时向疾控机构报告。

[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全国麻疹监测方案[S].2009.

[2]马超,郝利新,苏琪茹,等.中国 2011 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与消除麻疹进展[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2,18(3):193-199.

[3]龚震宇,杨小平.2000-2008 年全球麻疹死亡率下降情况和麻疹死灰复燃的危险性[J].疾病监测,2010,25 (3):252-253.

上一篇:如何提高学习方法范文 下一篇:纪律作风的建议和意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