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07 17:07:08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小儿麻疹 临床护理 分析

小儿麻疹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呼吸道急性传染病症,在患病的过程中患儿会出现高热、咳嗽、眼鼻部位的分泌物增多、营养不足等状况[1]。同时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对其实施相应护理较为困难。因此,需要针对患儿的具体状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儿病症得到有效控制[2]。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小儿麻疹患者,对其实施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4例小儿麻疹患儿,其中男患儿37例,女患儿27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4.9岁。

1.2护理方法

1.2.1高热护理

出现小儿麻疹的患儿,其体温可以达到40℃以上,甚至出现惊厥现象[3]。此时患儿需要卧床休息,直到病症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同时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与清洁,并对患儿的体温进行严密检测,对于出现高热状况的患儿需要使用退热剂,不能采用乙醇浴、冷敷的方法进行退烧,避免对病情造成影响,引起并发症的出现。由于体温在正常范围内不会促进麻疹的出现,因此,需要对患儿的体温变化进行严密观察,并向患儿家属进行解释,避免出现纠纷事故。如果患儿出现高热,还伴有谵妄、烦躁状况,需要及时报告医生。

1.2.2皮肤护理

在室温恒定的状况下,每天用温水对患儿的身体进行擦拭,对于出现腹泻的患儿,需要对臀部进行重点清洗。同时需要对患儿的指甲进行修剪,以防皮肤被指甲抓伤,出现感染现象。对患儿的皮疹状况、出疹顺序与恢复状况进行观察,有利于对患儿的病情进行诊断。

1.2.3环境护理

保持室内温度在22-24℃,湿度在40%-50%,以降低对患儿呼吸道黏膜造成的刺激。同时保持室内安静,使患儿能够得到充分休息。如果患儿出现厌光症状,就需要对室内的光线进行调节,避免对眼睛造成刺激。此外,室内需要采用紫外线进行消毒,同时对于疑似麻疹患儿与确诊麻疹患儿进行隔离,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现象。

1.2.4面部护理

运用生理盐水对患儿的双眼进行清洗,再将抗生素眼药水滴入,或者是服用维生素A,防止干眼病的出现。同时还要注意不能使呕吐物与泪水进入外耳道,避免耳炎病症的发生。此外,需要对患儿呼吸道是否通畅进行严密观察,必要时实施超声波雾化吸入,同时使用抗菌药物,降低对咽喉部位的影响,避免咽炎病症的发生。多喝水,增强口腔护理。

1.2.5饮食护理

对患儿的饮食进行护理,需要进食清淡、容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性、半流质性食物,同时少食多餐,以保持体内电解质的平衡。鼓励患儿多饮水,以便于排毒、消疹、退热,必要时可以进行静脉补液。在恢复期患儿需要进食高蛋白、高能量、维生素丰富的食物。而随着体温的降低,病情的好转,患儿的饮食就可以恢复正常。

1.2.6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用和蔼的态度、温和的语言对患儿进行护理,同时让患儿家属参与到护理中来,以顺利的对患儿实施相应治疗,并让患儿摆脱害怕紧张的心理,构建一个最佳的治疗环境。此外,良好心理可以促进患儿快速恢复。

1.2.7预防护理

对于出现病症的患儿进行隔离,直至出疹后5天;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儿,需要隔离到出疹后10天;对于与患儿接触过的易感儿童,需要隔离21天。病房内需要时常通风,病实施消毒措施。对于患儿的衣服、被褥、玩具进行2小时的暴晒,并且降低探视机率,减少感染状况的发生率。

2结果

通过有效的治疗与护理措施,64例患儿均痊愈。

3讨论

小儿麻疹病症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所以为了对病症进行有效控制,就需要将小儿麻疹病症的相关情况对家长进行详细介绍,使其做好心理准备,能够充分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与护理[4]。对于没有出现并发症的患儿,只需要在家中进行治疗,以及实施相应护理。但是需要指导家长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同时对患儿的皮肤进行护理,并对其病症进行严密观察,以避免出现感染状况。小儿麻疹是一种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病症[5],目前还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案,对于没有出现并发症的患儿,只需要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进行相应治疗。而实施合理的护理措施,对减轻患儿病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对小儿麻疹患儿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临床护理的实施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杨览,程佩萍,武改月等.小儿麻疹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05):194.

[2]沈惠青.小儿麻疹在诊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预防[J].中国社区医师.2010,(39):7-19.

[3]邓映宏,颜井清,冯学.维生素A与阿昔洛韦注射液联合治疗小儿麻疹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1):188.

[4]赵艳杰.患儿麻疹76例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98-99.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篇2

幼儿急疹

流行指数: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或烧疹子,是婴幼儿时期一种常见的病毒性出疹性疾病,主要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尤其以1周岁以内宝宝患病多。

幼儿急疹的特点是以突然高热起病,体温在数小时内可上升到39℃~40℃或更高,初期发热时宝宝精神反应较好,持续高热3~4天后体温骤然下降,在体温下降的同时或稍后皮肤迅速出现淡红色斑丘疹。医生根据热退疹出很容易就判断出幼儿急疹。皮疹大多为分散性,全身各处均可见到,但面部及四肢远端皮疹较少。出疹后1~2天便迅速消退,不留色素沉着,亦不脱屑。幼儿急疹病后可获较巩固的免疫力,再次发病者很少见。

护理要点

1 宝宝出疹后病情就开始逐渐好转,所以一般不使用抗生素。

2 在发病期间。宝宝应注意休息,卧床至皮疹消退。

3 由于高热时有大量的水分散失,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和营养物质。患病期间的饮食,应以牛奶、米汤、豆浆、粥以及面条等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4 当宝宝高

热不退,精神差,出现惊厥、呕吐脱水等表现时,家长要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以免造成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功能损害。

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患病的婴幼儿是最佳的预防措施。

如果发高热,要及时就医,及早请医生诊断。

麻疹

流行指数: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初起有发热症状。体温一般持续在39℃以上,伴有咳嗽、流泪、流涕、打喷嚏、眼结膜充血等症状。此期约3~4天,称为麻疹前驱期,一般在发热第3~5天,患儿开始出疹,出疹的顺序是耳后、发际、颈部、前额,然后迅速地由上而下遍及全身,最后到手掌、脚底。

出疹期体温可达40℃,同时全身症状加重。咳嗽加剧,两眼红肿。皮疹出齐后,体温逐渐恢复,病情好转,如无并发症,体温会在发热后3~5日逐渐降至正常,皮疹也依出疹顺序而消退,出现脱屑,并留下棕色的色素沉着,逐渐淡化至最后完全消失。

麻疹有一些较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如宝宝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并伴有出疹外其他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温馨提示

1 生活要有规律、保证睡眠、并且注意保暖,防止感冒,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2 及时进行免疫预防接种,如有漏种,要在1个月内咨询保健医师。

3 坚持锻炼身体,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因为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对宝宝抵抗力的提高也大有好处。

护理要点

1 宝宝出了麻疹,应安静卧床休息。

2 室内空气流通,温暖湿润,注意勿使宝宝着凉。

3 在发热出疹期间多喝水,给予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饮食,在恢复期少吃油腻的食品。

4 在发疹期间,注意皮肤、黏膜的清洁,汗湿后及时洗澡,换干净内衣。

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最关键、最有效的措施。目前儿童基础免疫程序规定麻疹初免年龄为8月龄,18~24月龄复种一次。

避免接触麻疹患者。但若患过麻疹可获得终生免疫。

风疹

流行指数: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1~5岁宝宝,除1岁以内婴儿不容易感染外(从母体内获得的抗体保护),其余年龄越小,发病比例越高。

风疹多见于冬春季节,可造成流行。症状以低热、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全身散在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皮疹初为稀疏的红色斑丘疹,以后面部及四肢皮疹可以融合,类似麻疹。出疹第二天开始,面部及四肢皮疹可变成针尖样红点,是皮肤红斑性及水肿性反应。风疹的一般症状较轻,预后良好。

护理要点

1 让宝宝卧床休息,避免劳累。

2 宝宝居室内要保持清洁卫生,空气要新鲜湿润,温度适宜,每天中午开窗20~30分钟,但不要让风直接吹宝宝。

3 剪短宝宝指甲,避免抓破皮肤。

预防措施

预防风疹最可靠的手段是接种风疹疫苗。宝宝接种的麻风腮三联疫苗,对风疹有良好预防效果。

风疹病人在出疹前一周和出疹后一周内部带有传染性。因此预防风疹病毒的关键是减少与风疹病人接触。

3 准妈妈在孕早期尤其要注意预防,因为感染风疹后,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而致各种先天缺陷。最好的方法是孕前3个月接种风疹疫苗。

手足口病

流行指数: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数由EV71感染引起,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症、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炎、脑膜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功能障碍等。

护理要点

1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应将宝宝隔离,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和疱疹结痂。

2 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3 宝宝因发热、口腔疱疹导致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成等刺激性食物。

4 宝宝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柔软。剪短宝宝的指甲,防止抓破皮疹。

5 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在37.5℃~38.5℃之间的宝宝,可采用多喝温水,温水浴等方法物理降温。

预防措施

饭前便后、外出归来要用肥皂给宝宝洗手,不要让宝宝喝生水、吃生冷事物。

家长接触宝宝前或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垃圾污物。

宝宝的奶瓶、奶嘴、餐具使用前后应及时清洗干净,以防细菌感染。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宝宝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水痘

流行指数: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多见于7岁以下儿童。

水痘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传染性强,从发病前一天到全部皮疹结痂期间均有传染性。水痘有1~2周潜伏期,出疹前24小时宝宝表现低烧、食欲不振、轻咳等“感冒”症状,随后皮肤“长痘”,其特点是:皮疹多见于头部和躯干,头发间也可找到,四肢较少,瘙痒。皮疹最初为红色椭圆形小斑丘疹,约8~8小时内变成表浅的水疱疹,疱壁薄,很易破裂,水痘直径2~3毫米,绕以红晕,24小时内疱疹以清亮转为云雾状,3~4天后疱疹开始结痂,然后痂干而逐渐脱落,不留疤痕。整个病程约为2~3周。在一个水痘患儿身上可见斑疹、丘疹、水疱疹和结痂等各期皮疹同时存在,家长是很容易识别的。

水痘不会留有后遗症。患过一次水痘可终身免疫。

护理要点

1 宝宝患了水痘应在家隔离至全身皮疹结痂为止。

2 让宝宝休息少动,吃些绿豆汤、稀饭、面条等清淡易消化食物,保证睡眠时间。

3 宝宝要剪短指甲,以免搔痒时抓伤皮肤留下疤痕。要勤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4 发烧时禁服阿司匹林等退烧药,病程中绝对禁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简称激素),这是因为激素会引起全身播散性水疱或出血性皮疹,高烧持续不退,易并发肺炎甚至脑炎,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预防措施

避免与患水痘的宝宝接触,在水痘流行期,不到儿童游戏场所活动。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篇3

关键词:  麻疹;流行现状;防控对策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在推行麻疹减毒活疫苗(MV)之前,麻疹病毒感染了全世界95%~98%的<18岁儿童,人们普遍认为麻疹的感染是不可避免的。麻疹的危害性在于并发症,其中造成死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炎、喉炎及脑炎。麻疹减毒活疫苗(MV)使用前,全球每年因麻疹死亡约250万人[1]。麻疹减毒活疫苗在20世纪60年代初研制成功和广泛使用以来,由于其持久及终身免疫效果,保护了全球范围<8~12月龄乃至年龄更大的儿童。但是,在麻疹减毒活疫苗(MV)使用40多年后,尽管麻疹减毒活疫苗列入了计划免疫,对8月龄以上婴幼儿实施免疫接种,但近年麻疹流行仍以散发与局部爆发模式并存,威胁着婴幼儿健康。因此,掌握麻疹发病现状和特点,采取相应控制对策尤为必要。

    1  麻疹发病现状与特点

    1.1  麻疹发病现状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目前我国麻疹疫情形势严峻,2008年1—2月报告病例较去年同期上升近60%,部分地区有爆发和流行,而且麻疹患者高发年龄从以往1~5岁的幼儿,转到8个月以下的婴儿和20岁以上的成年人[2],出现明显的以青壮年、成人和小月龄儿童发病为主的“双相移位”现象[3]。1991—2004年浦东新区的麻疹发病资料显示,该区麻疹发病率一直控制在1/10万左右,而从2005年开始,该区的麻疹发病率急剧升高,明显超过历年一般发病水平[4]。

    1.2  麻疹发病特点  流动人口麻疹发病已经成为流入地麻疹控制的重点,连玉峰等报道,珠海市1993—2002年常住人口麻疹发病率波动于1.40/10万~3.05/10万之间,暂住人口则波动于2.31/10万~35.27/10万之间,其占当地麻疹发病的构成超过70%。石增宝等对1994—2001年临沂市流动人口传染病发病的分析中表明,流动人口麻疹发病率为13.85/10万,户籍人口的发病率为8.35/10万。李国斌对2003—2006年临武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显示,流动人口的年均发病率为80.99/10万,是常住人口年均发病率10.59/10万的7.65倍。

    1.3  麻疹发病因素  在人们的印象中,6个月以内的婴儿一般不患麻疹,因为婴儿出生时带有来自母亲体内的被动免疫抗体。近年来,由于儿童期接种过麻疹疫苗的母亲,在妊娠时体内麻疹病毒的抗体已下降,这样的母亲所生的孩子没有从母体获得麻疹的先天性免疫,所以在6个月内仍有患麻疹的可能。资料显示:接种一次麻疹疫苗是不能终身免疫的,免疫力仅可维持15年,以后就减弱、甚至消失[5],抗体消失后的人群又成为新的易感人群。20岁以上成人当时接种的MV效价不稳定,接种剂量少,且MV接种率不高,存在较多的免疫空白,一旦感染麻疹病毒,即会导致麻疹发生。另外,外来流动人口大多由内地农村进入本市,婴幼儿及成人由于免疫缺失,进入城市后居无定所,卫生状况差和易感性强也是麻疹发病的重要因素。

    2  麻疹的控制

    2.1  政府重视  2006年11月卫生部制定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说明麻疹发病现状已经引起政府重视,并明确了我国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策略与措施。实践证明,芬兰、匈牙利、美国等采用2针免疫接种率>95%,消除了本土麻疹。第2针MV接种可以为未接种第1针和初次免疫失败的儿童再提供一次免疫接种的机会,减缓因未接种第1针而造成易感人群累积。全国各省市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采取常规免疫2针接种率>95%,辅以初始强化免疫和后续强化免疫,加强监测和疫情控制,已成为今后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工作措施和工作目标。 2.2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宣传  上海有外来流动人口500多万,遍布全市各区县,尤以城乡结合部为甚。宝山区有外来流动和务工人员40多万,他们居无定所,流动性强,加上卫生意识淡薄,是防控麻疹发病的重点对象。如何做好外来流动人口儿童免疫接种和提高接种率,一直困扰着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因此,政府应加以协调,各街道居委和乡镇所属村委及所辖学校、幼托机构与所在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形成排摸网络。根据当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排摸不漏户,登记不漏人,宣传全覆盖,使适龄婴幼儿童及时进行麻疹接种,从源头上控制麻疹发病。同时对入托、入学的外来流动儿童免疫缺失对象,在入托、入学前做好2针麻疹疫苗接种,同时可以考虑将麻疹疫苗初免月龄从8月龄提前到6月龄。杜绝因抗体缺失而引发麻疹病例的发生。

    在开展网络、电视、广播宣传形式的同时,社区、乡镇利用版面、宣传画、黑板报、宣传折页等多种方式进行防控麻疹宣传活动,尤其在外来流动人口聚集地、建筑工地、农贸市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应采取经常走村入户,对外来流动人口反复进行传染病预防和麻疹防控宣传,提高他们的卫生防病意识和适龄儿童免疫接种主动参与意识。对流动儿童和薄弱地区利用麻疹强化免疫宣传、4.25计划免疫宣传等时机进行调查、补种,最大限度地消除麻疹疫苗“零剂次”人口比例。

    2.3  加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卫生部《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还有4年多时间,预防保健工作者面临着时间短、任务重、责任大的局面,要完成这个《行动计划》,必须做好仔细的工作规划和实施措施,必须协调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认真仔细做好工作。医疗机构在麻疹高发季节,要做好预检分诊、隔离治疗工作,疾控机构要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的观察,根据麻疹控制的需要,对周围人群迅速开展应急接种,控制疫情的扩散蔓延。还应加强自身责任意识,发挥社区协同优势,使麻疹防控工作取得成效。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麻疹;临床特征;并发症;护理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为特征 。传染性极强,易造成流行,且多发于儿童。自1963年起麻疹疫苗逐渐在世界各国推广应用,使麻疹流行情况大为改观,发病率直线下降。近年来麻疹患者有增多趋势,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也在发生变化。我科自2007年4月至8月共收治74例麻疹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4例麻疹患者。其中男35例,女39例,年龄83 d~3岁,有麻疹疫苗接种史1例(占1.35%),接种史不祥20例(占27.02%),无接种史53例(占71.62%)。

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均有发热,体温38~40.7℃之间,发热高峰期均在出现皮疹的第2~3天,热程5~11 d;均有较典型的皮疹、出诊顺序、口腔黏膜斑以及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等呼吸道卡他症状,实验室检查麻疹IgM抗体均为阳性。

1.3 并发症 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心肌损害、腹泻、肝功能受损。

2 护理

2.1 做好消毒隔离 因麻疹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误诊为上感、急性咽喉炎、发热性疾病等。忽视了早期隔离,一旦确诊应立即转入传染区隔离。病室应保持清洁,通风,并进行空气紫外线消毒,2次/d,医护人员必须注意戴口罩,穿隔离衣,洗手等防护措施。密切接触者应作好接触后的检疫,并同时做好人工自动免疫。

2.2 高热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每4 h测体温1次。出疹期不宜用药物或物理方法强行降温,尤其是用酒精、冷敷等物理降温,以免影响透疹。体温<39℃时,不宜用退热药,仅嘱患者多饮水,以防体温骤然下降影响出疹,出现其他并发症;体温>40℃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应用剂计量退热剂。烦躁不安者可酌情给予镇静剂以防止发生惊厥。

2.3 皮肤、眼及口腔的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出汗多时 及时更换衣裤,禁用肥皂及刺激性药物涂擦皮肤,修剪指甲,局部忌搔抓以防皮肤继发感染。保持眼部卫生,避免强光刺激,分泌物多时用生理盐水或3%的硼酸水洗眼,角膜干燥时可予金霉素眼膏涂抹,结膜炎者给予抗生素眼药水滴眼;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每天用生理盐水或朵贝氏液漱口3~4次,若有口腔溃疡者给予西瓜霜喷涂。

2.4 并发症的护理

2.4.1 并发肺炎的护理表现为出疹后高热持续不退,呼吸加快,X线胸片证实。因此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多饮水,剧烈持续咳嗽者给予适当镇咳药。加强巡视,注意控制输液速度,防止肺水肿、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有胸闷、气促、口唇紫绀者及时予吸氧,监测血氧饱和度及血气分析。

2.4.2 并发心肌损害的护理 嘱患者安静卧床,必要时给予心电监测,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总量,防止心力衰竭。

2.4.3 并发腹泻的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大便颜色、性状和量,严格记录出入量,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观察有无口渴、烦躁等症状,防止低血容量休克的发生。注意肛周皮肤、黏膜的护理,便后用温水清洗,严重时涂石蜡油保护。

2.4.4 并发肝功能损害的护理 嘱患者卧床休息,监测肝功能情况,观察有无厌油腻,恶心、呕吐;皮肤、巩膜有无黄疸;注意复查功能,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

2.5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成人患麻疹后容易出现紧张、恐惧感,担心自己的容貌受损,要向患者介绍麻疹的特征及治疗和预后,告诉患者单纯的麻疹预后好,皮疹退后一周左右脱屑,无色素沉着,使患者的压力有所减轻,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同时应针对传染病的特点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卫生知识宣教,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尽快到当地部门接种,防止麻疹的大流行。

3 讨论

以往资料表明,我国麻疹发病以冬春季节为多,12月份达到高峰。而本组患者显示,发病季节推后,不以冬春季节为主,以4~7月份为主,共67例(占90.54%),可能与麻疹病毒理化特性改变或基因变异有关。其次,农村及城乡结合部人口发病率高,达72.53%,74例患者麻疹疫苗接种率仅1.35%,未接种率达71.62%。说明农村及城乡结合部人口为高危人群,人群中麻疹疫苗接种率低而发病率高。其可能原因:①我市农村人口对接种麻疹疫苗意识淡薄,对麻疹的传染性不了解,发病后隔离措施不严;②城乡结合部人口多为外来务工人员,人口流动性大,其中大多数又来自于计划免疫工作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一旦出现传染源极易引起传播和流行;③计划外生育儿童,未常规接种;④患儿未接种麻疹疫苗,而监护人把接种其他疫苗当成麻疹疫苗,造成漏种。因此,应广泛、深入地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尤其是针对广大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加强预防麻疹意识,重视麻疹疫苗的初种和复种,避免漏种。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篇5

关键词:麻疹病毒;传染性;护理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是麻疹的流行季节,但全年均可发病。麻疹患者是唯一传染源,自发病前2 d至出疹后5 d都具有传染性。6个月~5岁患儿易感,但也在未接受疫苗的学龄前儿童、免疫失败的十几岁青少年及成年人中多见。主要通过空气飞沫播,也可接触被污染的生活用品而发病。麻疹潜伏期一般为6~18 d,平均为10 d。分前驱期:从发热至出疹,常持续3~4 d;出疹期:在发热3~4 d后出现皮疹,一般为3~5 d;恢复期:在出疹后3~4 d,持续约3~5 d。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全身斑丘疹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等。单纯麻疹预后良好,重症患者病死率高。现将我科2013年12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335例麻疹患者的护理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35例,男138例,女197例。年龄3个月~61岁,其中14岁111例(成人中包括3位孕妇)。

1.2患者基本情况 本组患者中,

1.3方法 以抗病毒治疗为主。卧床休息,保持室内适当温度、湿度;对症治疗,高热时酌情使用少量退热剂,频繁剧咳可用祛痰、雾化吸入等,有细菌感染者使用抗生素;有并发症者给予相应治疗。

2结果

经过积极治疗及护理,有7例小儿重症肺炎伴心衰患儿转上级医院治疗外,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

3护理

3.1一般护理 良好的护理有助于本病的恢复,减少并发症,可以不治而愈。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室内温湿度适宜,每日定时开窗通风。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为止。衣被清洁,舒适。忌捂汗。出汗后及时更换衣服。

3.2发热的护理 处理高热时需兼顾透疹,不宜强行降温。尤其禁用冷敷及酒精擦浴。衣被不可过厚,以免影响机体散热。保持皮肤清洁。体温在37.5℃~38.4℃可用温水擦浴降温。高热时可用小剂量退热剂。在降温过程中,注意降温速度不宜过快,一般以高温降至中、低热即可,以防发生多汗虚脱现象。加强体温监测,退热处置1 h后复测体温,并随时注意有无新的症状或体症出现。

3.3皮肤粘膜的护理 穿着棉质的内衣,并勤换内衣,保持床整干燥,每日用温水沐浴(忌用肥皂),小儿特别注意臀部及皮肤皱折处的护理,勤剪指甲,防指甲抓伤皮肤继发感染。皮疹部位可涂炉甘石洗剂,3次/d。

3.4咳嗽咳痰的护理 咳嗽剧烈,可给予口服止咳糖浆等镇咳药,服用止咳糖浆后,交代患者先不要饮水或吃东西,让药物保持在咽喉部,以达到更好的镇咳效果。如果痰多咳不出或伴支气管炎,肺炎等,可给予雾化吸入,在雾化液中加入痰溶解剂、抗生素、平喘药等,达到祛痰、消炎、止咳、平喘的作用。雾化后清洗面部,用清水口,尤其是用激素类雾化吸入的患者,漱口可避免激素沉积在口腔,减少鹅口疮及声嘶发生。患者一人一个雾化器,防止交叉感染。应多饮水,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

3.4口、眼、耳、鼻部的护理 做好口腔护理。小儿用3%碳酸氢钠溶液口腔护理2~3次/d,大人可用3%碳酸氢钠溶液漱口2~3次/d。如有口腔溃疡,可用稀释的0.3%双氧水口腔护理2~3次/d,及西瓜霜喷剂喷涂口腔。饭后口,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眼部因炎性分泌物多而形成眼痂,室内光线柔和,避免强光刺激,可用生理盐水洗净双眼,再滴入抗生素滴眼液及抗病毒滴眼液,两者交替使用,一日数次。鼻腔中也会有分泌物,这些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要及时清洗。

3.5饮食护理 高热期给予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

3.6监测病情 麻疹的并发症较多,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肺炎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以

3.7心理护理 在麻疹高热期,体温会下降又上升,过程反复,易引起患者及家属的焦虑,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麻疹的相关知识及预防措施,解除患者及家属焦虑不安的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及配合治疗。

3.8做好自我防护 接触患者前,医务人员,后勤人员全部采取被动免疫,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接触患者后5 d内注射都可防止发病。上班期间戴口罩,每班更换。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戴手套。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医疗护理前后,应按照正确的洗手法认真洗净双手。

3.9预防感染传播 室内每天紫外线照射消毒及开窗通风换气。保护患者家属,陪护家属做好被动免疫,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陪护期间戴口罩,接触患者后认真洗手。住院期间患者及家属都不能外出,以防将麻疹传染给别人。患者出院后做好终末消毒,患者使用过的食具应煮沸消毒,衣物应在阳光下暴晒2 h。

3.10健康教育 麻疹传染性较强,并发症较多,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麻疹的主要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和预后,并向家长说明隔离的重要性,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 麻疹;患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1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3(b)-098-02

麻疹是儿科常见的传染病,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1]。临床上以发热、结膜炎、上呼吸道炎、麻疹黏膜斑及全身斑丘疹为主要表现。大多数在儿童期发病,在麻疹疫苗接种之前,8个月内患儿由于受到来自母体胎盘抗体获得保护而很少发病[2]。近年来这类患儿发病又有增多趋势,现对我科收治的76例麻疹患儿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8年3~5月收治的麻疹患儿76例,男45例,女31例;年龄3个月~2岁;其中,45例8月内未接种麻疹疫苗;有明显接触史20例。76例患儿均有发热,41例体温在38.5℃以上,最高体温40.1℃。皮疹为典型充血性皮疹,按出疹顺序出疹,有结膜炎等症状。其中并发肺炎28例,心力衰竭7例,脑炎2例。

1.2 护理措施

1.2.1 病情观察小儿因其特殊的生理特点,病情变化快而复杂,且麻疹并发症多而重。因此应严密观察病情,及早发现变化。监测体温、心率、呼吸、出疹及退疹情况,观察有无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的表现。出疹期如出现透疹不畅、疹色暗紫、持续高热、咳嗽加剧、鼻扇、喘憋、发绀、肺部音增多则为并发肺炎的表现,重症肺炎可致心力衰竭;患儿频咳、声嘶,甚至哮吼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为并发喉炎的表现;患儿出现嗜睡、惊厥、昏迷为脑炎的表现;有些患儿还可导致原有结核病恶化。如出现上述表现应予以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1.2.2 高热的护理麻疹患儿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或继发感染有关,高热期间患儿绝对卧床休息,注意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防止高热惊厥。测体温时加强监护,防止体温计破损,造成患儿损伤,忌口腔测温。体温在39.0°C以上先给予物理降温,可用32~34°C的温水擦浴四肢,使皮肤充血,可退热,又可退疹。忌捂汗、忌用酒精擦浴、冷敷等强行降温,防止体温骤降造成虚脱,影响皮疹透发而导致并发症[3]。衣被穿盖适宜,出汗时及时用软毛巾擦干,更换衣服。

1.2.3 皮疹的观察与护理本组所有的患儿均出现皮疹,在发病的1~7 d开始出疹,皮疹先出现于耳后、发际、颈部,24 h内逐渐蔓延至额面,躯干及上肢,第3天延至下肢及足部。皮疹为暗红色充血性皮疹,部分融合成片,在发疹前24~48 h出现口腔麻疹黏膜斑,80%患儿累及整个荚黏膜并蔓延至唇黏膜,于出诊后1~2 d后消失[4]。皮疹的观察,首先注意皮疹的色泽分布,进行性增多或突然隐退等现象,若按顺序出疹,色泽鲜红,鼻尖、耳廓至手心足底均有皮疹,说明预后佳。若皮疹呈暗紫色以及突然增多或隐退,应考虑有肺炎等并发症发生,若皮疹进行性增多并融合成片或出现出血性皮疹者,提示病情严重,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工作。护理上注意保持皮肤与床单清洁、干燥,内衣柔软宽大,勤换洗。在保温情况下,每日用温水擦浴更衣1 次(忌用肥皂),腹泻儿注意臀部清洁,勤剪指甲防抓伤皮肤继发感染。如透疹不畅,可用鲜芫荽煎水服用并抹身(注意防止烫伤),以促进血循环使皮疹出齐、出透,平稳渡过出疹期。

1.2.4 五官护理麻疹患者眼分泌物多,加上患儿经常用手揉搓,易造成眼部感染,因此室内光线宜柔和,勿揉眼睛,常用生理盐水清洗双眼,滴入抗生素眼液或涂眼膏(动作应轻柔,防眼损伤),可加服维生素A预防干眼病。另外,患麻疹时鼻腔分泌物易形成干痂,阻塞鼻道,不仅影响通气,而且易引起鼻腔、鼻窦及中耳的化脓性感染[5],因此告知家长防止呕吐物或泪水流入患儿外耳道发生中耳炎,及时清除鼻痂,翻身拍背助痰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由于麻疹高热及代谢增强,食欲减退,口腔中治病菌容易繁殖,易形成口腔炎,应加强口腔护理,多喂温开水,可用生理盐水、温开水或朵贝液含漱[6]。口腔溃疡者,可用口腔炎喷雾剂。嘴角干裂者涂石蜡油或4%硼酸软膏。

1.2.5 避免交叉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通风2次(避免患儿直接吹风以防受凉),保持室温18~22℃,湿度50%~60%。尽量保持安静,使患儿能充分休息。如患儿有畏光,则光线要柔和,避免光线直接照射。患儿宜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 d,有并发症者延至出疹后10 d。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 d。病室通风换气进行空气消毒,患儿衣被及玩具曝晒2 h,减少探视,医务人员接触患儿后,须在日光下或流动空气中停留30 min以上,才能再接触其他患儿或健康易感者。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托幼机构暂不接纳新生。为提高易感儿免疫力,对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可接种麻疹疫苗。接种后12 d血中出现抗体,1个月达高峰,故易感儿接触患儿后2 d内接种有预防效果[6]。对年幼,体弱的易感儿可以给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每日1次静点。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蔓延。

1.2.6 饮食护理急性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软食,如牛奶、豆浆、蒸蛋等,常更换食物品种,少量多餐,以增加食欲利于消化。因维生素A消耗多,应多吃含维生素A的食物。发热时多喂温水及热汤,利于排毒、退热、透疹。恢复期应添加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指导家长作好饮食护理,无须忌口。

1.2.7 心理护理由于家长相关知识缺乏,对患儿的病情、治疗、隔离、预后以及传染情况不了解,会产生急躁、焦虑、担心等心理反应。医务人员应耐心向家长讲解麻疹的有关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解释隔离的重要性,检查患儿的免疫程序,督促按时进行免疫接种。加强关怀照顾和有效的沟通,对患儿要保持友好的微笑,通过亲切的手势、动作、抚摸等使患儿感到安全与舒适,消除家长的紧张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2 结果

通过对76例患儿麻疹的精心治疗和周密的护理,收到较好的效果,全部患儿均治愈出院。

3 讨论

麻疹的治疗并无理想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婴幼儿麻疹发热时间长,并发症多且重,本组76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且平均住院时间短,仅为7 d,这与笔者加强护理,及时发现并发症,及时处理有关。因此笔者建议婴幼儿麻疹在抗炎、抗病毒的同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呼吸道管理、监测体温、合理退热、加强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这样可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和并发症的先兆症状,及时采取对症治疗和护理干预,提高患儿救治率。另外,鉴于小于8月龄患儿麻疹发病增多,已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因此建议将首剂麻疹免疫接种时间提前到6个月,甚至4个月[7],可以有效预防麻疹大范围流行,降低麻疹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杨智宏,王晓红,朱启.上海地区儿童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7,1(25):25-28.

[2]宋丽君,张交生,常桂芳,等.长春地区319例儿童麻疹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6,24(7):572-574.

[3]徐继国,胡绍欣.小儿麻疹的护理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7):198.

[4]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53.

[5]朱洪琪,郭晶平.麻疹合并肺炎患儿的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10):1225.

[6]魏兴武,苏黎,叶永青,等.婚前育龄妇女接种麻疹疫苗效果观察[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8):924-925.

[7]王联军,孙丽英,姜忠林.小月龄患儿麻疹发病控制对策探讨[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1)49-50.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篇7

【摘要】 目的 研究再次麻疹的发病特点和免疫学机制。方法 对连续诊治的36 例再次麻疹患者做流行病学及免疫情况调查,分析其临床特点。据临床表现分典型(TY)、轻型典型(MT)及轻型非典型(MAT)3型。用ELISA法检测患者急性期及25名有麻疹病史的麻疹密切接触者血清抗-麻疹病毒(MV) IgM、IgG和抗-风疹病毒IgM。结果 36例再次麻疹患者年龄12.5~27(16.1)岁,以13~16岁为多,占61.1%;其第一次患麻疹年龄1岁以内者27例(75.0%),而25名健康者中仅2例在1岁以内,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 麻疹;临床表现;免疫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immunological mechanism in patients with second measles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immunological mechanism of second measles.Methods 36 cases with second measles were consecutively collected,and were investigated and observed for immunological condition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The patients were pided into the typical(TY),the mildly typical (MT)and the mildly atypical (MAT) measles.Anti-measles virus (MV) IgM,IgG and anti-rubella IgM in serum were tested using ELISA in all patients and 25 normal people who had measles history contacted closely with measles patients.Results (1)The age were 12.5~25(16.1) years old,of them 13~16 yrs were in 61.1%.The age of first measles within age of 12 months were in 27 cases(75.0%)in the patients and 2 case in 25 normal people respectively,and differentiation was marked between them(P

【Key words】 measles;clinical manifestation;immune

麻疹,这一对人类危害大而持久的传染病,在广泛实施计划免疫的今天,其发病率已明显下降[1],但成人及不典型麻疹的发病比例则明显增加[2],尤其是再次麻疹,因其曾患过麻疹及临床表现不典型而每造成误诊或漏诊[3]。然而,人们对再次麻疹的发病特点所知甚少,对再次麻疹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抗-麻疹病毒(MV)IgG水平的关系亦鲜有所知。本文分析了36例再次麻疹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与抗-MV IgG水平的关系,以期了解再次麻疹的发病特点及其免疫学机制,进而为及时诊断和采取防控措施、减少因麻疹引起的其他疾病[4]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1999年3月~2005年12月连续收治在两所医院诊治的再次麻疹患者36例,占同期收治1079例麻疹患者的3.3%。其中男20例(55.6%),女16例(44.4%);年龄12.5~27岁,平均16.1岁。所有患者均排除了皮肤过敏或其他皮肤疾病。

1.2 临床分型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情程度按以前的方法分为典型(TY)、轻型典型(MT)及轻型非典型(MAT) 麻疹3型[3]。

1.3 方法 对患者逐一做流行病学(麻疹病史及其发病时间等情况、麻疹疫苗接种史及接种时间等)调查,详细记录其症状、体征及有关检查结果等。所有患者除做常规实验室检查外,采用ELISA法检测急性期血清抗-麻疹病毒(MV)IgM、IgG及其滴度和抗-风疹病毒IgM。用同法随机抽检25名有麻疹病史、最近与麻疹患者密切接触(陪人或探视人员)的健康者抗-MV IgM、IgG。抗-MV IgM、IgG 及抗-风疹病毒IgM。试剂由北京福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具体按说明书由1名高年资检验医师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有关数据用χ2和直线相关显著性检验。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为第二次患麻疹,均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首诊均误诊,来院后均经检测抗-MV IgM阳性诊断。抗-风疹病毒IgM均阴性。

2.1 发病年龄和性别 见表1。12.5~16岁患者22例,占61.1%。

2.2 再次麻疹患者急性期血清抗-MV IgG水平及其与病情的关系 见表2。

3 讨论

再次或二次麻疹的出现对多年来普遍认为的患麻疹后可获得终身免疫的认识提出挑战。再次麻疹和伴随疫苗出现的轻型麻疹、不典型麻疹,给麻疹的早期诊断和防控带来困难。以前的资料已表明[1~3],患1次麻疹或接种1次麻疹疫苗(如接种成功)对大多数人来说只能获得时限性保护[5,6]。所谓的终身免疫多数是在其体内抗体滴度较高,尚有足够保护作用时因接触麻疹而获得1次甚至多次自然隐性感染的机会使抗体得以补充并长期维持较高水平而已。对再次麻疹患者的发病特点及其与抗-MV IgG水平的关系怎样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3.1 二次麻疹的发病特点和免疫学机制 (1)患病率低本资料中二次麻疹的患病率为所有麻疹患者的3.3%。表明绝大多数患过麻疹者有长期保护作用,但不是终身免疫。(2)[csz11]发病年龄为大龄儿童及青年成人,以12.5~16岁为多。根据有关资料及我们的观察[3,5],如初免成功一般可有效保护15年左右。本资料表明,1周岁内患麻疹后所获得的有效保护时间亦在此时间段。(3)病情轻。50%为病程不超过3天的MAT麻疹;无典型麻疹病例,无并发症。(4)误诊率高,散发病例如无抗- MV IgM检查结果仅据临床表现即便是高年资感染病医师一般亦不易诊断。(5)均未接种过麻疹疫苗。(6)患者体内有一定水平的抗-MV IgG,病情轻重直接与其体内抗-MV IgG水平有关。表明再次麻疹患者具有与疫苗年代出现的MT或MAT麻疹患者相同的免疫学机制。此前的资料已证实[5],抗体水平在≥1∶300阳性时可能发生MT或MAT麻疹;1∶800阳性者则无或仅可出现轻微表现的MAT麻疹且无并发症;而

再次麻疹发病年龄上的差别主要考虑与下列因素有关:(1)患第一次麻疹的年龄,本组36例患者中27(75%)例首次患麻疹时间在1周岁以内,即在母传抗体已减少但尚未完全消失阶段。(2)首次麻疹的病情程度和机体免疫应答能力。(3)再次接触麻疹的时机,即抗-MV IgG水平是否已处在不能有效保护的水平和是否接触麻疹。如抗-MV IgG已处在不能有效保护的水平时接触麻疹即可感染发病。(4)在暴发流行期间可提前发病。(5)机体的健康、免疫状况。

3.2 关于二次麻疹的防控 本资料表明,临床医师对目前麻疹的免疫状况、临床表现应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及时检测血清抗-MV IgM,可避免误诊和漏诊。据以往的教训,麻疹暴发流行几乎均与因首发病例被误诊或漏诊有关[3]。麻疹暴发与否在客观因素、个体因素和医院因素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者,即首诊医师能否及时确诊并隔离。对1周岁内患过麻疹者,12岁以后仍应考虑接种。在麻疹暴发流行期间对其应急免疫对减少发病率、保护易感者有意义。 对已有抗-MV IgG者,复种虽仅起暂时作用,但必定可使其避免感染发病,并有可能获得一次隐性感染的机会,故不失为一值得提倡的经济而有效的措施。

1 陈仕珠,张晋红,陈鹰军,等.西安某高校学生1999年麻疹暴发流行病学特点分析.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8):750-753.

2 陈仕珠,李景梦,陈瑞琴,等.轻型麻疹126 例的流行病学、临床及免疫学特点和诊断分析.世界感染杂志,2001,1(1):30-35.

3 陈仕珠,张晋红,黄黎明,等.麻疹的暴发流行临床表现与免疫状况的关系研究.中华中西医杂志,2002,3(13):1168-1171.

4 Kawashima H,Mari T,Kashiwagi Y,et al. Dtection and sequencing of measles virus from peripheral mononuclear cells from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autism.Dig Dis Sci,2000,45(4): 723-729.

5 陈仕珠,张晋红,于瑞萍,等.1967名新兵和学员麻疹免疫情况调查.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2,20(3):227-228.

6 陈仕珠.青年人群血清抗—麻疹IgG水平与患病和病情的关系世界感染杂志,2002,2(3):119-121.

7 Atabani SF,Byrnes AA,Jaye A,et al.Natural measles causes prolonged suppression of interleukin-12 production.J Infect Dis,2001,184:1-9.

8 Van Binnendijk RS,Poelen MCM,Van Amerongen G,et al. Protective immunity in macaques Vaccinated with live attenuated, recombinant,and subunit measles vaccines in the presence of passively acquired antibodies.J Infect Dis,1997,175(3):524-532.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篇8

[关键词] 麻疹;临床特征;传染疾病;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5(c)-100-02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的传染性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冬春季节比较多见[1]。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打喷嚏、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有麻疹黏膜斑及全身皮肤出现斑丘疹。针对麻疹的临床特征,护理人员应做好各项常规护理工作,更要加强对症护理,增加患者康复信心。为此本院对36例麻疹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对症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9月~2010年6月来本院传染科住院的72例麻疹患者,其中,男51例,女21例,年龄18~44岁,平均32.4岁;接种麻疹疫苗者52例,未接种疫苗者12例,接种史不详者8例;发病时间:集中于3~5月,6月后发病率明显下降;所有患者均出现并发症,其中,肝损害27例,心肌损害19例,腹泻12例,肺炎14例。现将72例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麻疹疫苗接种史、并发症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特征

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眼结膜充血症状,发热1~2 d后口腔颊黏膜出现麻疹黏膜斑,可见白色细小点散在分布于颊黏膜上,4~5 d后开始出疹,典型的出疹顺序为耳后发际颈躯干四肢四肢远端(足底、手掌),出疹期为稽留热,随着全身症状的不断加重,发热类型可为超高热。出疹初期的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逐渐转为深红色,皮疹融合成片状,压之褪色,且疹间肤色正常,一般6~8 d皮疹出齐,退疹顺序与出疹顺序相同,且皮疹转为深褐色,其消退后会有浅褐素沉着,10 d左右消失,全身症状明显改善,体温恢复正常。

1.3 观察及护理对策

1.3.1 对照组常规护理①出疹前后5 d为麻疹的急性传染期,应严格做好消化道隔离,限制人员探视,病室通风1 h/d,且避免对流风[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②保持皮肤、口腔清洁,每天晨起、餐后、睡前给予0.9%NaCl溶液漱口,定期用温水擦浴,保持皮肤清洁,勤更换内衣,避免强光刺激眼睛,若眼角膜干燥者,必要时使用眼药水1~2次/d;③出疹期患者有高热,应做好饮食护理,可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类、蛋类以及豆制品食物,多饮水,少食辛辣刺激食物,补充足量的维生素;④保证患者睡眠充足,各项护理操作应集中进行,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促进患者的舒适,皮疹消退后可适当活动。

1.3.2 观察组的对症护理常规护理方法同对照组,并进行对症护理。①高热的护理:出疹期患者出现发热,若不超过39℃,可不进行任何处理。若患者出现高热,可用冷毛巾湿敷,不可使用高效退热剂,以免透疹不利,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病房,多关心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②咳嗽的护理:对于咳嗽剧烈的患者可遵医嘱适量给予镇咳、祛痰药物,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适当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防止缺氧;③腹泻的护理:注意补充液体量,观察大便的性状,及时留取标本并送检。如腹泻严重时,应告知医生,遵医嘱给予口服药,保持肛周皮肤清洁,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

1.4 疗效评定指标

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好转情况,分为好转、无变化、恶化三项比较,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分为10~14 d、14 d以上两项进行比较。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治疗效果

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好转情况。观察组的好转率为83.3%,对照组的好转率为5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10~14 d出院的患者占观察组总患者的86.1%,对照组为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由于儿童广泛接种麻疹疫苗,使麻疹发病率大大下降,而成人麻疹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3]。护理人员应该详细掌握麻疹的临床特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制定护理措施。为了更好的控制麻疹,降低其防病率,应做好以下工作[4]:①广泛宣传预防接种的重要性,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年老、体弱或接触过麻疹患者的人群,应该接受麻疹疫苗注射,同时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素质,增加免疫成功率,同时也要提高麻疹疫苗覆盖率;②做好麻疹疫情监测,发现麻疹患者应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并采取隔离措施,及时阻断传播,以降低发病率。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对症护理,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好转率为83.3%,高于只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55.6%),且观察组住院10~14 d的患者为86.1%,对照组为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加强对麻疹患者的对症护理可以提高患者并发症的好转率,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因此该病的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武美红.167例成人麻疹的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11):1337-1338.

[2]张春斐,蒋丽娟,张红枫.137例麻疹的临床特征与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7,6(6):30-31.

[3]宋敏利,杨红燕.2005年包头地区30例麻疹的临床特征[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 23(2):120-121.

[4]唐艳英,韦幕葵.住院麻疹患者148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5):97-98.

[5]曾利平.成人麻疹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09,2(22):35.

[6]杨玲燕,方艳红.浅谈麻疹的护理[J].中国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6,1(3):286-287.

(收稿日期:2011-03-18)

上一篇:系统工作报告范文 下一篇:家具平面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