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体系范文

时间:2023-11-02 21:05:33

农贸市场体系

农贸市场体系篇1

一、充分认识农贸市场提升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积极推进农贸市场的提升发展,是有效保障“菜篮子”供应、平抑农产品价格和维护食品安全的客观要求,是切实保障民生的重要体现和切入口。发展好、管理好农贸市场对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更好地对接和服务“三农”,解决再就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一五”以来,我县农贸市场取得了显著发展,涌现出一批硬件优良、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管理规范的新型农贸市场,对推进我县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城市形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农贸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盼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农贸市场重经济效益,轻社会责任,规划布局不合理,市场硬件设施落后,检测室形同虚设,市场缺乏常态化管理,“脏、乱、差、湿”现象仍存在。进一步推进农贸市场提升发展,为城乡居民创造一个整洁、放心、平价的购物环境迫在眉睫。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2、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以“保供给、保安全、稳物价”为目标,以“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农贸市场的体制改革、硬件升级、业态和管理方式创新。力争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深入开展“文明示范农贸市场”创建,全面建立农贸市场信息公示系统,交易追溯系统和联网监测系统,努力提高农贸市场登记率、达标率和诚信率。实现农贸市场价格公示化、监管信息化、经营诚信化和创建标准化。2011年以天长路菜市场为试点,开展农贸市场提升发展工作,2012年重点完成澄江桥头王、江口上辇农贸市场等2家市场的改造提升工作,2013年基本实现全县农贸市场全面提升。

三、主要任务

3、高标准推进农贸市场硬件改造。督促农贸市场严格按照“地不湿、无异味、菜安全、价公道、计量准、能休息”六大标准开展硬件改造提升,以“价公示、可追溯、连成网”为目标开展信息化改造。重点做好试点市场的提升发展,努力争创全市的示范市场和全省领先。农贸市场要使用“台州市农贸市场电子监管综合平台”、“农贸市场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及“信息公示查询平台系统”的软件,明确市场信息化具体负责人员,落实信息化管理制度、实施日常农贸市场信息化巡查工作及相关问题处置,根据岗位需要,组织农贸市场相关人员全面进行培训,以适应信息化工作的需要。

4、加快体制改革。要逐步建立与农贸市场公益性地位相适应的投资、经营和管理体制。对城区新建的农贸市场,政府可以全资投入或以成本价控制产权,使农贸市场在国有资本的调控下体现公益属性,还利于民;同时要明确市场的标准、建设规模,要使用“台州市农贸市场电子监管综合平台”、“农贸市场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及“信息公示查询平台系统”等软件;农贸市场的日常运营可以委托给县市场开发服务中心,县市场开发服务中心要积极引进人才,可以招聘大学生作为编制外劳动合同制工作人员充实管理力量,积极组织管理团队的输出,提升全县农贸市场的管理水平。要通过制定绩效管理目标、强化绩效考核等措施,不断提高市场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公共服务效率的提升。

5、强化市场举办者责任。市场举办者是市场经营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在市场提升发展中切实承担起“保供给、保安全、稳物价”的社会责任。对国有控股的农贸市场,要逐步降低和减免摊位费,并在与经营户签定租赁合同中明确提出平价条款;农贸市场规划用地不得改变用途;市场摊位的产权不得出售;市场举办者不再举办市场时,未经县政府同意只能按股权或整体转让,不得将市场摊位和营业房分割转让;举办者每年提取不低于市场摊位费总额的10%用于市场改造提升发展,每年将不低于市场摊位费总额的5%用于市场管理水平的提升,不得挪作他用,村集体举办的市场由乡镇、街道负责监督,国有市场由主管部门监督,以保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6、引入新型业态。积极引入农贸市场与基地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直销对接、连锁配送、设立直供直销点等新型业态,完善“菜园子”与“菜篮子”对接机制。鼓励主产区农产品经营大户、产地大户、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入场设立专柜,积极引进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和品牌农产品。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经营户发展连锁经营,面向消费需求大的社区设立平价供应点。鼓励有条件的市场和经营户为宾馆、饭店、单位食堂等采购大户提供送货服务,并逐步开发净菜加工、采购等业务。引导市场根据辖区不同消费群体进行商品品种和区域配置调整,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7、建立价格监测体系。在大型的中心农贸市场中要建立主要商品的供求和价格监测体系,实时监控农产品的供需状况和价格水平,实行价格公示。要逐步建立价格预警和应急机制,通过设立价格调节基金等方式做好实施价格临时干预措施的各项准备。严厉打击恶意哄抬物价、串通涨价、囤积居奇等不良经营行为,切实稳定农产品价格水平。

8、维护食品质量安全。全面建立农贸市场的质量保障体系,积极推行食品准入和快速定性检测制度。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网络,建立进货台账,开展索证索票,完善上市商品可追溯机制,逐步实现全索证、全备案。全面建立农贸市场检测室,要逐步拓展检测项目,对检测发现不合格的商品,市场举办者要及时销毁,对屡次发现销售不合格商品的经营户要清除退市。农业部门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负责农贸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工商、经贸、卫生、质监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工作。

9、打造市场商业文明。广泛开展“文明示范”农贸市场创建活动,要把“文明示范”农贸市场创建和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创建,全面提升农贸市场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工商部门要建立“文明示范”农贸市场认定标准和动态考核机制,保质保量推进“文明示范”农贸市场创建。积极推进农贸市场经营户信用评价和分类监管体系建设,树立一批服务态度好,守法意识高的信用示范经营户,构建起以品牌市场、品格商户、品质商品为核心的农贸市场商业文明。政府鼓励和支持市场举办者通过契约加强对经营户管理,对于服务态度好,守法意识高的信用示范经营户在次年摊位招标中减免部分摊位费,对于失信严重经营户可以清退出市场。组织开展“农贸市场文明规范管理”评比活动。由工商、创建办、农业、卫生等部门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定期进行检查、评分,将检查结果形成通报,在相关媒体上进行刊登。

四、保障措施

10、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县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农贸市场布局规划的制订和组织实施,并对规划落实、改造建设和规范经营等进行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办公室设在黄岩工商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切实加强对农贸市场工作的领导,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做好相关工作的组织协调。工商部门制定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标准、市场摊位租赁合同示范文本,指导市场制定经营户准则及其他管理制度。发改部门参与市场建设规划的编制,负责对市场建设项目进行审批或备案,参与项目的综合验收,对市场价格进行监管。财政部门负责安排市场补贴资金和奖励资金的预算,并能及时足额到位。国土部门审核新建、改建、扩建市场用地方案。建设规划部门审核新建、改建、扩建市场的选址和建设方案。公安消防部门负责市场建设项目的消防设计审核,参与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对马路市场取缔力度。其他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市场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税务、物价、水电等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扶持农贸市场的提升发展。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村集体、民营企业举办的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国有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由主管部门负责。

农贸市场体系篇2

农贸市场,就是经营生鲜农产品的市场。生鲜农产品是指不经过统一加工,不作冷冻、脱水、罐装等工艺过程的处理,而是以自然状态出售的农产品,俗称“副食品”。中国人历来都习惯食用生鲜农产品,因而农贸市场与我国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紧密相关。农贸市场是完善的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育程度与文明城市目标的实现具有密切的联系。农贸市场是最接近市民生活的公共服务设施之一,是城市环境系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是文明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它的形象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近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城市经济日益繁荣,河北省保定市市场建设空前活跃,各类市场(农贸市场、专业市场、超级市场)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由于农贸市场不仅直接关系着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还可以为下岗职工提供再就业的机会,因此农贸市场的建设较其他市场而言更加迅速。但是,由于过去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对农贸市场的规划,导致农贸市场建设主要依靠市场自发调节,缺乏宏观、长远的规划,因此出现了空间分布不合理、阻碍道路交通、造成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现状农贸市场经营场所建筑形态和管理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市区农贸市场分为正规的马路市场、封闭式市场、自发形成的马路市场和早市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的农贸市场因长期的市场需求逐渐演化而来,风格殊异、各有千秋,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现状农贸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造成交通拥堵大多数农贸市场均会对道路交通造成不良影响。比较典型的是马路市场,它一般占据着城市支路,周围分布着大片的居住区,因供需两旺,加上部分经营者不服从管理,占据车行道经营,导致购买者随意停放车辆,遇到上下班高峰时段时,经常出现一个马路市场堵塞一条城市支路的局面。这不仅使需要取道支路的行人深感不便,支路不能发挥分流交通流的作用,还会进一步给周围干道的道路交通造成压力。封闭式市场虽然做到了“退路进厅”,但是由于大多数市场在建设时没有预留出停车用地,所以购物人群的车辆依然处于自行停置状态,一般非机动车和摩托车被带进市场,汽车等在便道或马路上随意停放,阻碍了道路的通畅。居住人口密集又缺乏正规市场的地段的自发市场和摊群,其规模虽然不大,但由于缺乏监督管理,对小范围的道路交通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如保定市老城区和旧城改造区的琅瑚街、穿行楼南街、陵园路、小集街等,这种现象比较突出。

(二)造成环境污染农贸市场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要表现为垃圾、污水和噪声污染三方面。封闭式市场的环境问题相对较小,马路市场和早市则往往缺乏配套的专用上下水道和污染物排放、处置设施,因此经营者就地处置污染物的现象随处可见,许多马路市场的环境污秽不堪。这不仅增加了环卫工作的负担,也严重影响市容市貌,降低了城市环境质量,而早市的噪声污染则对附近住户的休息形成干扰。

(三)经济效益良莠不齐尽管农贸市场的建设和培育并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但是市场中的每个经营者仍然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己任的“经济人”。经济效益好的农贸市场可以吸引众多的经营者进行竞争性经营,顺利达到方便生活、繁荣经济的目的;经济效益不好的农贸市场则会逐渐萎缩,既不能实现市场建设的目的,还会造成投资的浪费。因此,经济效益的好坏仍然是衡量农贸市场建设是否合理的重要因素。目前,这四种类型的农贸市场由于地域、档次、规模和辐射范围等种种原因而呈现经济效益良莠不齐,总体而言马路市场的经济效益优于封闭市场,规模适度市场的经济效益优于规模失当的市场。综上,现有的农贸市场建设状况已经不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构筑新的农贸市场体系以克服农贸市场的种种弊端。因此,为了协调市场发展与城市规划的关系,规范农贸市场的建设行为,使农贸市场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群众生活服务,进行农贸市场规划已经势在必行。

三、农贸市场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进行农贸市场规划必须克服思想上的近视和狭隘的局部观念,从全局着眼,以宏观、科学的规划原则作为指引。

(一)协调原则

协调原则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也是农贸市场规划应当首先遵从的原则。协调原则要求市场主体的规划综合考虑地理位置、消费人群经济能力等因素,使市场既能够满足周边居民的生活消费需求,也能创造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协调原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布局与人口分布相协调农贸市场布局应与人口密集程度相适应,新建住宅小区(居民区)特别应注意农贸市场的配套。总体来说,人口密集的区域应当建设或者多建设农贸市场,人口相对稀少的区域应当少建,甚至不建农贸市场。以保定市为例,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保定市总体规划》及《保定市分区规划》,立足保定市实际情况,在人口居住密集区域,宜按服务半径350m至600m不等布设农贸市场。但由于以前忽视了这一原则,实践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失败的例子。如秀兰城市花园、西苑小区、新一代小区、富昌新城等地人口密集,但这几个区域却没有一处正规农贸市场,居民购米、菜等物需花费较多时间;而五一市场因周围居民较少而相当萧条。此外,农贸市场属于公共服务设施,投资成本回收周期较长,所以选址时也需充分考虑这一特点,在兼顾其他条件的同时,应选择投资相对较低的地块,以降低建设与运营成本。

2.类型与布局区位相协调根据农贸市场单次交易量的大小,可以将农贸市场区分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市场对市场的位置要求截然不同:批发市场对所处区位的交通便捷度要求较高,要求市场尽量在城市主要交通干线附近选址,并且附近应有较大面积的空地以便于运载副食品的车辆出入和停放;零售市场则要求接近消费人群,因此其位置宜优先考虑邻近城市支路或小区路,尽量避免邻近城市干道,这样既可以减少市民穿越城市干道的机会,确保人身安全,也可以避免对道路交通造成不必要的影响。保定市的府河市场是违反这一原则的失败例证。它作为惟一辐射全市、进行大宗副食调味品批发的市场,却位于交通岗口附近,占地狭长,被河道和居民住宅包围,车辆出入极为不便,从而使得发展空间、繁荣程度都受到了限制。

3.规模与辐射范围相协调市场规模是农贸市场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规模过大、消费群达不到“门槛值”,会造成利用率(即摊位占有率)低、市场辐射范围萎缩、土地资源浪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低下;容量过小、农贸市场的规模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时,则必然会带来交通拥挤、购物环境恶化等负面效应,还可能使马路市场和摊群产生、蔓延,进而影响城市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转。所以,农贸市场应根据消费者的数量确定适宜的辐射范围和规模,才能赢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一般而言,农贸市场的规模按居住区域和人口多少考虑,按居住区级农贸市场用地1500——2000m2、小区级农贸市场用地500——1000m2控制。其具体规模根据所处区域住宅区分布、人口数量、多年形成的市场人气指数而定。以保定市为例,目前保定市的农贸市场在以上两方面均存在问题,一方面作为一级农贸市场的府河市场随着城市的扩大、消费人口的增多,经营已经“饱和”,市场内拥挤,环境卫生较差,而扩建市场又困难。另一方面辐射范围较小的五一市场和红阳市场等,又因消费人群小,辐射范围萎缩而出现土地闲置、经营效益低下等现象。

(二)层次合理原则

在现阶段,人们整体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贫富差距也逐渐拉开,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对不同档次市场的需求差别十分明显。因此,科学的农贸市场体系应当是不同等级、档次的市场互相结合,高、中、低档市场共存的混合体系。按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等级体系规律,市场等级、档次愈低,数量就应越大。在市场最优原则下,1个一级市场应配有2个二级市场、6个三级市场、18个四级市场和更多的低级市场。所以,农贸市场的规划宜根据辐射区域内居民的消费能力配置为不同等级、档次的市场。如在平民区设置中低档市场,在高新区及别墅区考虑设置档次较高的超级农贸市场。

(三)前瞻性原则

1.配套设施建设具有前瞻性现状农贸市场之所以整体形象欠佳、环境污染严重,除去市场建筑形式简单、材质落后的原因外,配套设施缺乏或简陋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农贸市场规划中,配套设施一体化原则也应被尊为基本原则。配套设施主要包含水电消防设施、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停车场地三个方面,在进行市场主体规划时应同时考虑这三方面的要求,一并进行规划。首先,应当为市场设计给排水管道、照明线路、消防栓及其他消防设施。其次应当为市场设计专用下水管道、烟雾排放处理设施、封闭式垃圾盛放器、卫生隔离措施,以及厕所。最后,应当根据市场规模规划停车场地——停车场地可以采用售货区适当后退的形式,在出入口附近设置,市场内部用车和购物车辆分区停放。自行车停车面积按每百平方米营业面积大于等于7.5小型汽车标准当量控制;机动车停车面积按每百平方米营业面积大于等于0.30小型汽车标准当量控制。2.经营模式具有前瞻性大力倡导连锁经营模式,引导农贸(菜)市场走连锁之路,并适时逐步推进生鲜食品超市发展。

(四)可行性原则

1.选址具有可行性按照区域内人口布点和建筑情况,选择农贸(菜)市场场地,使市场建设与运营成本较低,可实施性较强。2.措施具有可行性针对规划实施中的资金、网点落实等问题,提出的对策措施必须从实际出发,具有操作的可行性。

(五)规划与景观相结合原则

农贸市场体系篇3

【关键词】 中日韩 农产品贸易 竞争关系 比较分析 中日韩

1. 中日韩农产品贸易背景

对贸易关系的确定是研究双边贸易的基础,对确定双边贸易合作有无潜力具有重大的作用,因为竞争性越大的国家组成自由贸易区。所产生的利益越大。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升温,对中国与日本、韩国双边贸易关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通过对中日韩三国间贸易额的比较研究,三国间的农产品贸易将进一步扩大,竞争也随之更加激烈,贸易依存度更强,中国农产品仍然是以传统自然禀赋优势参与三国间贸易,贸易方式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2. 分析框架及思路说明

两个国家或地区间贸易关系既体现在产品上,同时也体现在市场上。单独的从某个部分或角度分析。并依此为依据来判断农产品贸易竞争关系强弱是失之偏颇的。对贸易关系的分析必须把产品和市场两个角度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才够全面和深入。对贸易关系的分析是基于以下两个框架和判定标准: (1)如果两个国家出口的农产品同时集中于某个市场,但是在出口的产品结构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那么两者的贸易关系将不是以竞争性为主; (2)如果两个国家都同时出口同一种产品,并且都具有比较优势,但是两个国家的出口市场具有明显的划分,出口市场截然不同,那么此国家间的贸易关系也不是竞争的,可能存在互补关系。

分别从产品和市场角度来综合测定两个国家问的贸易竞争关系。主要利用产品的出口相似性指数来定量测算两个国家的产品市场的差异程度:另外利用市场的相似性指数来测定农产品贸易的市场相似性程度.从而综合度量中国与日本、韩国的农产品贸易关系中所体现的竞争程度的大小。

3. 中国与日本、韩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关系的实证分析

3.1从产品角度分析

在世界市场上,2005—2006年中国与日本农产品的产品相似性指数都在65%以上,中国与韩国该指标数值则都在70%以上。产品相似性水平很高。另外,在世界市场上,中国与日本、韩国农产品产品相似性指数的上升趋势非常明显,此后一直上升,2010年,达到72.3%和81.65%。所以,从农产品总体出口来看,中国与日本、韩国农产品出口在产品上的相似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为了更好地说明中国与日本、韩国农产品出口的产品相似性。选择了对三国农产品出口都至关重要的美国市场进行了分析。在美国市场上,2005—2006年中国与日本的产品相似性指数在55%以上,而与韩国则在45%以上,产品相似性指数依然很高,但是,2005—2006年中国与日本的农产品出口产品相似性指数开始超过韩国。2010年相似指数日本和韩国分别是62.4%和53.7%.,无论在世界市场还是美国市场.中国与韩国农产品的产品相似性指数都大于日本的态势已经被改变。

3.2从市场角度分析

呈现了中国与日本、韩国分别在蔬菜和水果两种产品上的市场相似性指数。从蔬菜产品来看,2004—2006年中国与日本的市场相似性指数都在15%一20%之间,与韩国的市场相似性指数在2005—2006年略高于日本,但是仍然在20%以下。与65%以上产品相似性指数相比较(世界市场2005—2006年),市场相似性水平总体水平不高。另外,中国与日本蔬菜产品的市场相似性指数下降趋势明显,一直下降到2010年的8.46%。而中国与韩国蔬菜产品的市场相似性指数上升趋势明显,2010市场相似性指数已经从上升到21.65%。

从水果产品的市场相似性指数来看,中国与日本、韩国都分别高于蔬菜产品。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水果产品的竞争激烈程度要高于蔬菜产品。另外。中国与日本在水果产品市场相似性指数的下降趋势依旧,从2006年的16.73下降到2010年的13.49%,而中国与韩国水果产品的市场相似性指数的上升趋势却并不明显。虽然市场相似性指数从2006年的28.72%.但此后几年却出现了下降趋势,到2010年已经降到21.38%。

4. 中日韩农产品竞争的未来趋势及建议

4.1从未来发展中日韩三国农产品贸易来看,政策上关注和解决产品层藏相似性过高的问题至关重要。中国与日本、韩国农产品的产品相似性指数的上升趋势能说明问题的紧迫性。

4.2中国与日本、韩国农产品贸易的产品相似性大于市场相似性。虽然欧盟、美国等国家或地区同为中日韩三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但是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市场相似性指数小于产品相似性指数。日本、韩国同为亚洲发达国家,而且国土面积较小,与中国农产品出口在产品上表现出较大的雷同,这与经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常识不符,形成这种贸易格局可能与日本和韩国农业高保护带来的生产及贸易扭曲有关。

4.3中国与日本、韩国由于出口市场上的差别决定了其农产品贸易关系仍然不会以竞争为主。也就是说,中日韩三个国家出口产品存在非常大的雷同,但是由于出口市场的较大差别,两者的贸易关系也不会是竞争的,而且还可能存在很强的互补关系。

中国与日本、韩国的农产品贸易关系还受双方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影响。如果未来中日韩三方都注重出口产品专业化的话,那么这种竞争在主要市场上将有下降的趋势。近年来,中国与日本、韩国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正在积极谈判,试图加强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可以预测,在自由贸易区框架下,随着农产品 关税 的逐步削减、农业生产分工的进一步深人,三国农产品在产品上的差别都将得到强化。在双方合作情况下市场开拓会进一步条理化,竞争也将更加有序,从而表现在产品上的竞争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中日韩的农产品贸易将会健康稳定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崔超、吴林海, (2007)“中日韩=三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关系的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第7期.

[2] 刘鸿雁、刘小和, (2005)“中日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农业经济问题》增刊.

[3] 孙林、赵慧娥. (2004)“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7期.

[4] 许心鹏、宋立刚, (2002)“出口相似性与东亚发展模式,”《世界经济文汇》第5期.

[5] 张慧智, (2006)“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巾的农产品贸易问题分析,”《现代日本经济》第4期.

农贸市场体系篇4

农贸市场管制问题及策略 农贸市场管制问题及策略 农贸市场管制问题及策略 来源

城区农贸市场属于低业态经营项目,无论国有、集体或个体均可开办农贸市场,准入门槛很低,导致一些没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单位或个人参与其中,使得城区农贸市场主体参差不齐,经营管理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加大了对城区农贸市场的监管难度,影响了城区农贸市场监管效果。其次,国家为城区农贸市场监管配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未能发挥出应有的功效。工商体制改革之后,有关农贸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与实际农贸市场监管工作出现脱节趋势;同时,在清理行政审批、行政规章的活动中,盲目取消了一些有发展潜力和良好前景的监管政策,而有关城区农贸市场监管的旧的、滞后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却未得到及时清退和更新。最后,城区农贸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不健全。常用的监管手段局限于收费和集中治理整顿等,缺乏对城区农贸市场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的考量;监管对象和监管领域未得到及时调整,缺乏与时俱进的监管精神;各地多以经验建设为主,缺乏系统的制度建设和配套措施建设。城区农贸市场监督组织管理不到位城区农贸市场监督的组织管理不统一。工商体制改革前,无论是工商部门自建、联建还是民营农贸市场,工商部门均对农贸市场经营业主收取工商管理费,由工商部门统一管理。2000年,我国开展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并将工商部门自建和联建的农贸市场资产、债权、债务随同分流人员一并划转,由地方政府管理。各地成立了地市级和县市级农贸市场服务中心,但各地归口管理单位不尽相同,包括商务部门、经贸部门、国资部门或建设部门等,不一而足[2]。随后,国家工商总局叫停工商部门收取集贸市场管理费和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工商部门对城区农贸市场的监管积极性弱化。此外,城区农贸市场监管执行人员、城区农贸市场监管秩序维护人员、城区农贸市场物业收费监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权责不明晰,农贸市场监管本身存在很大问题。

城区农贸市场监管不力的主要原因 强化政府对农贸市场监管的对策 (1)严格制定市场监管标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本地实际,由地方政

农贸市场体系篇5

*区位于*市西南部,辖5镇9乡4个街道办事处,全区人口32万。现具有服务农村商贸流通功能的市场主要有三大块:一是区市场服务中心管理并经营的农村集贸市场。主要有华塘、保和、月峰、永春等七个农贸交易市场,系工商体制改革后工商部门剥离出来的资产。二是20*年以来由民间资本投资兴建并管理经营的市场。主要分布在鲁塘、月峰等乡镇。三是城区内由市直投资或管理的农贸市场。包括承担了我市外调农产品集散主要职能的七星市场,我区城郊及乡村农户农产品进城主通道的湘南综合大市场、下湄桥综合市场等。由于撤地建市建区等原因,我区农贸交易市场几经整合,其构成体系不尽完善,加之20*年初的长时间冰雪灾害给我区农贸市场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全区(不含市直)共倒塌5个市场,其余8个市场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以上。冰灾后我区14个乡镇中,仅有半数乡镇建有三天一集的墟场,另外7个乡镇的农村物流仅能靠“赶墟”或进城交易,极大地制约了当地物流贸易的发展和壮大。现存农贸交易市场功能也存在诸多缺陷,区市场服务中心所辖7个农贸交易市场除华塘镇市场仍显市场形态外,其余6个乡镇市场已被归类为路边市场,软硬件设施均严重缺乏,远远跟不上现代物流形势的发展。几个民营市场更是受经营理念的限制,在大宗农产品的批发与集散方面明显表现不足。于是,七星大市场、湘南综合大市场就成了我区外地农产品调入、农村农产品进城的主通道,其余商贸物质流通也主要靠城区辐射。

二、*区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为优化我区农贸市场结构和环境,激活农村物流贸易,为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畅通城乡联结的“桥梁”,20*年以来,我区进一步加强了区域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的规划工作,并着力加大实施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区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全面配合新农村建设,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主抓手,规范运作乡村零售网点,突出农村流通合作组织和农村流通企业的主体性,构建工业消费品、生产资料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建立建设农村市场体系的长效机制,达到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民就业的目的,逐步形成城乡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农村市场体系。近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领导,部门协同,凝聚合力

我区区委、区政府一贯重视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每年均将该项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布置,并将供销社纳入区商务局直管,有力的促进了大商务格局的形成。20*年针对农村市场建设中的问题和不足,出台了*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印发了《*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具体实施文件,由区主要领导负责、区商务局牵头建立部门间协同机制,会同发改、财政、农业、工商、供销等区直部门,积极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建立工作月度例会制度,充分利用了各部门的传统网络,理顺了相关机制,凝聚了各方力量,实现了该项工作的较快推进。同时,加强了舆论宣传与任务的分解落实,认真将相关政策细致地向广大农村地区宣解,要求乡镇政府按规划全力支持工作的开展,以形成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抓市场体系建设的工作格局。

(二)、统筹规划,城乡一体,放大张力

为切实突破多数大型流通企业的市场定位在城区、少有延伸到乡镇的现状,我们结合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进行,在详细规划区域城乡一体市场体系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方案的基础上,突出中心乡镇、村组的带动作用,本着利民、畅通、合理、高效的原则,通过调研重新布局和完善了农村流通网络,全面提升我区农产品流通网络的内外品质。同时,制定了系列财税优惠政策,积极稳固供销企业及部分民营企业在乡(镇)、村一级农村商贸的“主力军”地位,注重引导城区大型流通企业与供销社企业及民营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并购、联合,按市场规则提升了城区相关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三)、明确措施,突出重点,激活潜力

20*年以来,为扎实推进我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寻求带动我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的突破口,我区一是在全区试点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去年年初,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分管商务工作的副区长为组长,区商务、工商、发改、计划、农业、供销、市场服务中心等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工作的领导力量,形成了区、乡(镇)、村、组、农户的五级联动机制,制定了相关扶持政策,加大了对乡镇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一年里,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导、自愿参与的方式,区商务部门牵头合理规划、详解方案、加强督导、规划操作,在全区农村地区逐步推进了连锁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革新,在各农业中心乡镇、村组共改造和新建标准化“农资农家店”10户,加快形成我区农资进村综合的零售服务网络。10家农资店的建成,虽然家数不多,但工作做得扎实,坚持了高标准和高质量,为20*年全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抓好了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与改造。20*年至20*年,我区民间资本通过招商共新建了鲁塘、保和、石盖塘、月峰、永春等5个农贸市场,总投资达900余万元,建筑面积达5000平米左右。20*年9月,由区市场服务中心与一开发商合资投入130余万元、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的石盖塘市场顺利完工营业,并在短期成为服务该乡镇及周边农村的主要农贸市场。20*年,我区还筹资对月峰、华塘、保和等部分乡镇农贸市场进行改建或扩建,使市场载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四)规范管理,抓优服务,练好内力

农贸市场体系篇6

服务做橹诚信为桨

作为西部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观农贸担负着重庆及其周边地区85%的农产品供给,起着上供市民一日三餐,下帮农民增收致富的桥梁作用。做好“统筹城乡”这篇关系国计民生的大文章,发挥观农贸大市场带动大农村,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作用,是历史给观农贸赋予的机遇和挑战。

多年来,观农贸始终坚持“立足重庆、面向全国、搞活流通、服务三农”的宗旨,努力发挥市场平台带动作用,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主动地搞好产销衔接,搞好农产品信息处理与,及时向农户提供准确、快捷的市场信息。站在市场发展的角度,观农贸改变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开创“公司+农户、市场+农户、市场+基地+行业协会”等多种新型组织形式,以发挥纽带作用。通过行业协会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指导,观农贸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和优良品种,以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同时,积极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设立了“观农贸红岩党员先锋岗”,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市场全体职工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做到“亲商、安商、富商”,热情为客商服务,积极为客商解忧,统一税费征收、统一治安防范、统一物业管理,为统筹城乡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针对流通领域社会公信力不强的现状,观农贸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无公害蔬菜准入制的暂行规定》。对于不能提供农产品原产地检测报告的商户,在进入市场的时候,都必须到市场内设立的“无公害蔬菜检测中心”接受强制检测。同时,观农贸还建立了经销商的无公害蔬菜检测档案、原产地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档案以及全天候蔬菜检测情况等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被重庆市农业局确定为“无公害蔬菜定点检测市场”。此外,观农贸建立了食品安全责任人制度、食品安全质量可追溯系统和进货销货台账制度,并推出了“诚信承诺经营户”活动,为统筹城乡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西部农贸旗舰志在远航

目前,商务部正在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信息是流通行业的命脉,直接决定着流通的效果和农民的收益。为加强生产与消费之间、基地与终端之间的信息链接,为广大生产者提供有效的导向服务,观农贸积极推行市场交易方式改革,不断完善信息网络中心建设,搭建起商品交易信息平台,为买卖双方及时提供价格行情、供求信息、业内动态等信息。目前,市场已建立了观农贸网站、内部局域网、LED大屏幕显示系统、信息中心和电子结算中心,并每天在观农贸网站和重庆卫视“天天630”栏目滚动播出市场价格信息。管理处电子商务系统被列入国家“倍增计划”项目。

管理是流通行业的立身之本。观农贸根据《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技术规范》的要求,重点强化了市场标准化经营管理,建立和完善了入市查验、抽检登记制度、人员培训制度、服务监督制度等近20项相关的制度,保证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未来几年,食品安全、冷链、配送是农产品市场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为把握商机,观农贸会同重庆工商大学、市社科院共同编制了《观农贸十一五发展规划》,规划了如下战略:

实施“111334”工程―组建一个中国三峡名优特农产品展销中心,开发一个食品加工园区,完成玉石大道高架桥建设,拓展蔬菜、水果、水产3个批发市场,规范和完善行政、商务和物流配送3大区域,新建肉禽蛋类、生猪、30万吨冷库、花卉4个批发市场。

“延伸两端”―即向生产和零售领域两端延伸,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批发、物流配送、零售等业务的结合。

“合纵两翼”―就是要按照重庆“一圈两翼”的战略布署,在一小时经济圈内选择永川,在两翼分别选择万州和黔江,通过资本运作,以兼并或控股的形式,整合当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资源,以超强的观农贸品牌优势,聚集“一圈两翼”副中心的人气、商气,达到建一个市场,兴一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目的,体现核心经济圈的幅射带动作用。

“连横西部”―就是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强力引领和推动我国西部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在未来5~10年内,观农贸要在包括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十省二市和自治区,通过联营、参股、控股的形式,建立5~10个分市场,构建覆盖西部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

预计未来十年内,观农贸将在观农贸现有网络系统基础上,设计和开发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物流信息系统,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积极探索“拍卖”、“持卡交易”等方式,采用现代物流运作模式,实现商流和物流的分离及以商品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迅速转移,完成传统交易向现代化交易方式的转变。从而,观农贸将迎来向更广阔天地的腾飞。

观农贸21世纪部分荣誉一览:

2002年,被中国商业联合会、国家统计局评为全国同类市场第二名;

2005年,入选全国竞争力百强市场,被评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二十强;

2006年6月,被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部、中国商业联合会列入全国十大农产品综合批发交易市场,并于同年被商务部纳入农产品现代化流通体系,即“双百市场工程”重点扶持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之一;

2007年8月,通过国家绿色市场认证;

农贸市场体系篇7

一、加快灾后市场服务体系的恢复重建

坚持把灾后市场服务体系恢复重建作为完善市场服务体系、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重要措施,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市场服务体系项目重建,加快已纳入规划项目的建设进度,同时加大市场服务体系项目的包装、储备力度,争取更多项目纳入中央、省灾后市场服务体系恢复重建规划。力争2009年完成80%的项目建设,2010年上半年全面完成市场服务体系恢复重建任务。

二、构建农村商品市场体系

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发展乡镇直营连锁店和建设配送中心为重点,整合粮食、供销、烟草、医药、电信、邮政、再生资源回收等资源,实现“一网多用”,推动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和粮油应急网络工程建设,提升农村商品市场体系。用好国、省“双百”、“双示范”工程支持政策,规划建设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引导农产品流通企业加快信息系统、检测系统和冷藏保鲜、卫生、质量安全可追溯、物流配送等设施建设,发展粮油、生鲜连锁店,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建设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农产品网上电子交易平台,完善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不断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规范农村“家电下乡”销售网点,健全农村家电售后服务网络,构建农村家电销售网络,促进农村消费升级,扩大农村消费。

三、加快完善城市商贸功能

以建设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店、大型专业店、综合性超市、商业步行街、专业特色街区等商业设施为重点,加快打造城市中央商务区,并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城市商品批发市场、物流园区、各类专业市场建设,加快城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城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健全农贸市场的规范管理制度,建设农贸超市和标准化农贸市场。引入现代商业地产开发模式,引导大型商业设施建设与商业地产开发的全方位合作,促进城市商业设施建设上等升级。重视社区便利店、便民店、家政服务店、废旧物资回收网点及维修店等社区商业网点的发展,房地产小区开发须规划建设配套的社区商业中心,集中布局社区商业设施,提升小区居住环境质量。各地要根据城市商业发展需要,做好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和规划修编工作。根据商业网点规划与建设管理需要,新增商务部门作为城市规划与建设例会成员单位。未完成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城市,不得审批新建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网点。城市商业网点(包括商品交易市场、零售商店、购物中心、餐饮店等)的新、改、扩建,必须符合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新建大型商业网点的选址以及城市新区开发、旧城改造过程中商业网点的规划布局,需征求商务部门的意见。对重要商业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商务部门须举行听证会,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四、扎实推进流通现代化

支持20户覆盖批发零售业、餐饮住宿业的商贸流通重点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促进资源整合,加快做强做大。通过“五方联动”机制和信用体系建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支持中小流通企业快速发展。支持海底捞、汇鑫超市、德盛电器、金迪飞龙、长城超市等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发展跨区域连锁经营,加快配送中心和信息系统建设,扩大全市连锁经营规模,提高连锁率,促进我市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有实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推进物流产业化,促进地方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结合现代城市建设需要,各地要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完善园区公共设施,引导第三方物流企业集中布局和开展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五、加快推进循环消费市场建设

加快制订全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规划,制订全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培育再生资源龙头企业,以建立完善再生资源市场为重点,加快全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健全旧货流通网络,鼓励零售企业和生产厂家开展“收旧售新”、“以旧换新”业务,带动新产品销售和资源节约;规范二手汽车市场准入和经营行为,倡导品牌汽车经销商开展二手车经销和置换业务,完善二手车市场信息系统;推动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达标,提高回收拆解的技术水平。

六、继续抓好市场调控

重点抓好日用消费品、生猪屠宰、酒类流通、茧丝绸、生产资料等行业的监测和数据分析,增强监测信息服务功能。各地要根据财政状况,逐步建立关系民生的猪肉、粮油、农资等重要商品政府储备制度,完善市场应急流通体系,加强市场调控,确保市场供应。强化部门协作和联合执法工作,加强对商品流通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生猪屠宰、酒类流通、鲜茧收购、典当、拍卖、直销、报废汽车回收等领域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推动“放心肉”、“放心酒”建设,规范特种行业经营行为,保障食品安全,营造良好市场秩序。

七、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依托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假日经济和旅游经济。支持商贸企业开展各类促销让利活动,鼓励各地举办各种节会活动,带动相关住宿、餐饮、交通、通信等消费。拓展电子信息、通信产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消费。积极培育汽车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升级换代。加强银商合作,提升电子结算水平,扩大银行卡使用范围,鼓励刷卡消费。

八、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市政府建立商贸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财政状况逐年增加额度,扶持商贸服务业发展,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建立商贸服务业发展资金。从2009年起,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商业用电、用水实行与工业用电、用水同价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城市商贸企业配送中心集中区、社区便民商业设施建设按照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予以政策支持。金融机构要根据商贸流通企业特点,针对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制定差别化的授信条件,创新担保方式,通过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质押等方式解决商贸流通企业贷款抵押问题,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企业发展。

九、加强对商贸服务业的领导

农贸市场体系篇8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商贸流通业;城乡流通网络体系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3-0069-05

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问题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在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基础上,通过加强城市和农村商贸流通产业的有效整合和无缝隙的对接,建立城乡互通的流通运行机制和相关制度,来实现城乡流通体系的相互衔接和运行,保证城乡商贸流通的相互融合与双向互动。通过城乡一体化流通体系的建立可以实现城乡商贸流通产业资源的统筹配置,保证各类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实现各种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和共享。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产业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促进工农业的发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流通的持续发展。近年来,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迅速,但因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差距较大,制约了流通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加快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就成为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商贸流通体系若按商品不同可以分为工业品流通体系(可以细分为: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和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按区域可以分为城市流通体系和农村流通体系。流通体系是由流通主体(流通组织)、流通客体(商品和生产要素)、流通方式、流通渠道等要素所构成。影响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内、外两方面因素。内在因素是指影响城市和农村各自流通产业发展的自身因素。主要由城乡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以及流通组织化程度等因素所构成。而外在因素是指影响城乡流通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由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等因素所构成。

近年来,从内在因素看,河北省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其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日益显现。这不仅促进了城乡商品交换的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而且还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推进城乡一体化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推动城乡一体化流通体系的进程中,农业产业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产业化的逐步推行,提高了河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劳动效率的不断提高,促使农业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加速现代农业科技的创新和运用,向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农产品。同时,还极大地解放农村过剩的劳动力,增加城镇劳动力的流入,也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大量的劳动力,为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流通组织是实现商品在城乡之间流通的经济实体,其规模的大小、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流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流通体系的一大动力。流通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从外在因素看,城乡一体化流通体系是在市场作用与政府行政力量干预的双重力量下进行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城乡资源配置与流通产业发展起基础性支配作用,同时政府也借助于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间接方式参与城乡流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流通组织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可以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实现商品交换,城乡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提高,消费需求不断增加等促进城乡流通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城乡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外部条件。生产领域的技术创新可以为市场提供规模更大、品种更为多样的商品。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贸流通的发展,实现商贸流通产业升级,为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持。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如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消费观念不断改变,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成为城乡一体化流通体系的助推器。

二、河北省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河北省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现状

1 城乡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河北省城乡市场发展迅速。城乡商品市场的数量大幅增加,流通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建立一批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各种综合市场;传统的城乡集贸市场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期货市场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2009年,河北省商品交易市场共4014个,其中:消费品市场3728个,生产资料市场286个。随着市场数量的不断增加,交易额迅速增长,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2009年,商品交易市场当年成交额52090130万元,当年投资额73494万元。其中:消费品市场当年成交额44607685万元,当年投资额627719万元;生产资料市场当年成交额7482445万元,当年投资额107225万元。2010年,商品市场成交额5933.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市场成交额为4125.2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2.3%和12.2%。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821.8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1%。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完成5203.0亿元,增长19.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618.8亿元,增长16.3%。城乡农村市场的不断扩大,推动了城乡流通一体化的发展。

2 城乡市场交易方式和流通业态逐步改变。河北省城乡市场交易方式原来主要是由现货交易方式为主。随着期货市场的不断完善,市场交易方式既有现货交易,也有远期交易和期货交易。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不仅在城市推行,而且也开始从城市走向农村。在零售领域,传统百货业态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彻底改变,新的零售业态正在出现。根据《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4),零售业分为食杂店、折扣店、便利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等17种业态。其中现代百货、购物中心、大型超市、专业店和专卖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在城市快速发展,而小型超市、便利店等零售业态开始走进农村。

3 流通组织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从河北省流通组织现状看,城市流通组织主要以流通企业为主体,以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为辅。而在农村,大量的个体商人也是组织农村流通不可或缺的力量。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和农产品运销大户已经承担起组织商品流通的重任。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到2012年底,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发展到近万个。流通主体多元化发展,适应城乡市场的需要,促进城乡商

品的流通。

4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购买能力提高。根据《河北经济年鉴》和河北省政府2012年1月9日提交的《关于河北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可以看出,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逐年提高,增幅较大。2011年,河北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9591.91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92.23元,增长12.5%。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0.6%,转移性收入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120元,增长19.5%。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29.0%,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10.1%,财产性收入增长13.1%,转移性收入增长23.2%。同2005年相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9185.14元,增长了100.86%,年均增长16.8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38.36元,增长了104.50%,年均增长17.42%。从收入上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城镇居民(见表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城乡流通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河北省城乡一体化流通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城乡流通组织经营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较弱。流通组织是流通的主体,是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进行转移的社会载体。包括流通实体组织和中介组织。从流通实体组织看,城市流通主体主要以中小流通企业为主。随着沃尔玛、家乐福等国外流通企业的进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规模较大的商贸流通企业不得不将企业重点放在争夺城市市场份额上。加上进入农村市场物流成本高,盈利空间小,也是一些流通企业不愿意进入农村市场的原因。众多的小型零售企业因缺乏整合,过度分散,规模和实力难以扩张,竞争力不强,进入农村市场困难较大。目前农村流通实体组织主要以个体商户、运销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为主,零售网点少且比较分散,营业面积比较小,经营方式落后,经营条件较低,经营范围有限且比较雷同,主要以小食品为主,经营的商品缺乏质量保证。农村中小型连锁企业刚发展起来,经营规模比较小、配送能力差,还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需要。虽然河北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但因规模较小且实力较弱,致使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市场覆盖率较低。城乡流通中介组织发展比较滞后。流通中介组织缺乏整体规划,发展不平衡。其组织管理比较松散,组织化程度不高。一些流通中介组织缺乏道德意识,经营行为不够规范。技术匮乏,参与流通的方式和手段比较落后。流通中介组织灵活性差,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流通组织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是导致城乡流通不畅的重要因素。

2 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发展较缓慢。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是完善城乡流通体系,规范市场秩序的一项重要工作。流通方式是商品由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的总和。从城市流通产业发展看,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发展较快,促进城市流通业的快速发展,效果比较明显。与城市相比,尽管政府采取各项措施来推动农村现代流通方式的实施,但由于受资金、收入、消费观念等多因素的制约,连锁经营、物流体系和电子商务建设比较缓慢。农村连锁经营中“连而不锁”现象比较普遍,规模效益难以实现。农村物流配送体系还不完善,普遍存在着销售网点多、面广、分散、量少、利薄等问题,物流供给能力不足,难以保证商品的供应。物流发展缓慢制约了城乡商品的交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比较缓慢,难以为商贸企业提供各种有效信息,影响了市场的扩大。另流通领域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导致现代流通方式的推行和“万村千乡”等工程的实施比较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流通体系的建设。

3 零售业态发展不均衡,特别是农村零售业态比较单一。任何一种零售业态的出现都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主要是围绕着消费者的需求而改变的。其受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及零售企业的物质条件等约束。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零售业态在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同步。从城市零售业发展看,在百货商店等传统零售业态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超级市场、购物中心、专业店和专卖店等一些新的零售业态。这些业态的发展,不仅更好地满足了城市消费者需求,而且拉动了整个流通业的发展。由于新的零售业态刚刚兴起,在广大农村发展的条件还不具备。目前,农村主要发展杂货店、连锁便利店和超市。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等条件的改善,会有更多的适合于农村零售业发展的零售业态出现。零售业态发展的不足制约了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影响到城乡商品的双向流通。

4 城乡流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在城乡流通体系建设中,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流通产业发展重要问题之一。农村同城市相比,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状况更加显著。政府在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中,更偏重于城市,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投入不足。农村市场建设总量偏低。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从数量上看河北省农村批发市场还远不能满足农产品流通的需要。农村批发市场主要分布在县(市),在乡镇和村建立批发市场还很少。从质上看,农村批发市场发展不快,效率不高。交通、仓储和通讯等硬件设施投入不足。交易结算、信息服务和质量检测等配套服务设施比较缺乏。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缓慢,配送效率低。加快城乡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迫切任务。

三、河北省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途径

(一)政府加大对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支持

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城乡流通产业发展规划,将其与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联系起来,促使流通产业快速发展。为了促进电子商务、物流业及流通业的发展,河北省先后出台了《河北省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些相关文件。规划中明确了河北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等,为河北省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为了加快城乡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商贸流通业的投入,适当向农村倾斜。重点投资于城乡交通、通信、批发市场、零售网点和物流配送中心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上。2011年,河北省财政支出74.3亿元支持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放补贴20.4亿元,支持家电下乡等工程;投入3.8亿元支持农超对接、新网工程等项目。完善对城乡流通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为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河北省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将安排商贸流通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在市场准入、降低经营成本等方面都明确了扶持政策,支持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二)发展各种城乡零售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

商贸企业应根据城乡市场的不同特点和条件,选择不同的零售业态,使百货商店、购物中心、专卖店、超市等多种业态共同发展,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

的需要。大力发展城乡连锁经营。积极鼓励商贸流通企业跨区域发展连锁网点,提高市场占有率。继续推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将之作为推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构建双向流通渠道的重点工程,带动城乡商贸流通业整体经营效益和实力的提高。加快乡镇连锁经营超市和村社便民商店建设,搭建日用工业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下乡进村,农产品和废旧物资出村进城的双向流通平台,逐步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社为基础的商品零售网络。积极支持和引导连锁经营企业在社区设立连锁商业网点,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改造和建设不同类型商业社区商业设施,不断完善社区商业服务功能,为城乡居民创造良好安居条件。大力发展城乡电子商务。根据《河北省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河北省省级商贸流通龙头企业、重点批发市场要全面推广电子商务应用。流通大户电子商务的应用普及率要达到80%以上。为了实现此目标,必须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站建设,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建立信息系统,为企业提供信息支持。加快城乡物流的发展。根据《河北省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河北省物流业增加值要突破2 500亿元,年均增长14%,物流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3%。第三方物流市场份额占全部物流市场份额比重达到40%。培育壮大3~5家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的先进物流企业,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降至17%以下。逐步建立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体系,规模以上连锁超市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70%。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大对城乡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加强对物流技术的研究开发,建立城乡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提供信息平台,完善商贸物流网络,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在加快商贸流通企业自身配送中心建设的同时,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培育和壮大城乡物流企业主体、支持批发市场完善物流服务功能。

(三)提高城乡流通组织化程度,提升竞争力

加快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促进城乡流通业发展。积极培育和引导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2010年,河北省进入中国零售百强的企业有石家庄北国人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唐山百货大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邯郸市阳光百货集团总公司、河北保龙仓商业连锁经营有限公司和河北保百集团有限公司。和其他省市相比,2010年河北省只有石家庄北国人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销售规模1619223万元,门店总数100个)、唐山百货大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销售规模501826万元,门店总数10个)、邯郸市阳光百货集团总公司(销售规模381000万元,门店总数89个)三家进入中国连锁百强。百强企业大多在发展城市流通的同时,在农村建立连锁门店预计到2015年,力争有8家零售企业进入全国零售百强,5家零售企业进入全国连锁百强,5家零售企业实现境内外上市。通过并购、重组、上市等方式,打造本土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实现强强联合,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加快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等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对传统合作组织的改造,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村流通中的中介作用。继续实施“三进工程”,借助政府工程,加快“新网工程”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加强系统联合。搭建流通网络建设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经纪人带头作用。

(四)加快城乡流通网络布局一体化,实现城乡流通协调发展

在规划流通网络时,应将城市流通网络和农村流通网络统一规划。统筹规划市中心城区商业区、县市城区次中心商业区、城镇和农村商业网点,建立完善的城乡双向互通的商贸流通网络体系。培育大、中城市商贸流通产业集聚,重点发展石家庄、唐山等省域城市商贸流通产业,逐步实现城市商贸流通产业升级,提高辐射能力;做大做强保定市、邯郸市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商业,发挥产业集聚功能,建设成为区域性商贸流通次级核心和传递枢纽。加快建设新兴城市商业,不断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建设。发展县(市)商贸流通业。京津地区,以三河市、香河县、大厂县为基础,建设京东新城商业区;以涿州市为基础,建设京南新城商业区;以怀来县、涿鹿县为基础,建设京北新城商业区。在环渤海地区,加快建设曹妃甸生态城、黄骅新城、北戴河新区、乐亭新区,打造滨海新城等商业区。健全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使超市农产品直采比例达到50%。每年要新建和改造农家店2 000个,争取到2015年农家店覆盖全省100%的乡镇和80%的行政村,商品统一配送率提高到60%以上,逐步形成以县城为批发配送中心、中心镇为配送结点、乡镇和村社为销售终端的农村现代流通经营网络。

参考文献:

[1]张德化,城乡二元流通体系与市场异质性[J],中国流通经济,2010,(3):63-65

[2]杨伟,城乡商贸双向流通战略的可行性研究[J],市场论坛,2009,(11):49-50

[3]黄阳平,詹志华,城乡一体化: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J],改革与战略,2008,(1):141-143

上一篇: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下一篇:冷链物流市场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