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范文

时间:2023-09-28 03:46:06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篇1

腰椎穿刺术(Lumbar Puncture, LP)是神经内科最常用的诊疗操作之一,通过刺入蛛网膜下腔来获取脑脊液以协助临床诊断,同时去除过多脑脊液或者缓解颅内高压[1]。颅内高压患者由于头痛、呕吐、血压过高及其他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不配合甚至拒绝腰椎穿刺,致使穿刺成功率下降、危险性增加,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本科对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102名颅内高压腰椎穿刺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收到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根据《实用神经病学》中颅内高压的诊断标准[2],对具有以下2条以上颅内高压临床表现,需要做腰椎穿刺的102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1)头痛:头部持续性胀痛或额部、两颞部搏动性头痛,体位改变、咳嗽或用力时加重;(2)脱水剂使用后头痛明显减轻;(3)呕吐,典型者呈喷射性;(4)脉搏徐缓,血压升高;(5)脑膜刺激征阳性;(6)眼底检查见视神经乳头水肿。102例中男58例,女44例;颅内感染72例,脑血管疾病16例,其他14例;年龄16~73(42.4±9.4)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48例,中学39例,大专及以上15例。均为首次接受腰椎穿刺术。已排除:(1)意识障碍,呼吸不规则,生命体征不稳定者;(2)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颅内高压者;(3)脊柱畸形、局部皮肤感染者;(4)有精神病病史者。

1.2 护理干预措施

患者腰椎穿刺前,由统一培训的主管护师对其实施认知干预、情绪干预、行为干预、危险因素干预。(1)认知干预:评估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学习能力,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口教方法,对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采取口头讲述为主,配合看图说明、观看录象及动作演示等,对中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采取书面与口头讲述相结合的方法,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患者解释腰椎穿刺的整个操作过程、目的和注意事项等,使患者从主观上能积极配合腰椎穿刺术。(2)情绪干预:首先要态度和蔼、技术过硬,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说出心中的焦虑,再针对产生焦虑的原因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请病区内做过腰椎穿刺病情稳定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减轻患者对腰椎穿刺的顾虑;介绍施行腰椎穿刺的医生的相关信息,联系医生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请患者家属参与心理支持的全过程,配合做好患者的心理支持工作;对实施认知、情绪干预后仍有焦虑或躁动不合作的患者在腰椎穿刺前5~10min遵医嘱予安定针5~10mg缓慢静脉注射。(3)行为干预:训练患者床上排尿,预防尿潴留;做腰椎穿刺体位训练,使在腰椎穿刺时能更好地暴露穿刺部位;对患者进行肌肉放松和深呼吸训练,使其在心理紧张时转移注意力,减轻焦虑。(4)危险因素干预: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体位改变时动作宜缓慢,以免诱发脑疝;在腰椎穿刺前用周围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在腰椎穿刺前30~40min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125~250ml(半小时内滴完);甘露醇输完后血压仍过高的患者根据患者情况遵医嘱给予合适的降压药,以控制血压,减轻头痛,降低颅内压,预防腰椎穿刺过程中发生脑疝。

1.3 效果评价

发调查表,向患者做好解释后,中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自行填写,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征得同意后,根据患者的口述记录。分别于实施护理干预前及腰椎穿刺前10min对患者进行测评。并在腰椎穿刺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患者的配合情况、穿刺成功率、有无并发脑疝、呼吸抑制等并发症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分认知评价、焦虑评定、头痛评定和血压过高评定。(1)认知评价:一般情况,腰穿知识认知是否正确,是否愿意接受腰椎穿刺。(2)焦虑评定: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3],共20个项目4级,20题的得分相加总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即得出标准分,≥50分即评定该患者存在焦虑。(3)头痛评定:依据WHO疼痛程度4级评估法[4],0级:无痛或稍感不适;1级:轻微疼痛,可忍受;2级:明显疼痛,仍可忍受;3级:剧烈疼痛,不能忍受或大喊大叫。评分≥2级即评定存在头痛。(4)血压过高评定: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评定该患者血压过高。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护理干预前后从患者对腰椎穿刺的认知是否正确、是否感到焦虑、是否愿意腰椎穿刺、是否感到头痛和血压是否过高5个方面进行比较,经配对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干预取得成功的关键

护士要通过自己良好的语言、神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患者,改变患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首先必须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本科挑选了态度和蔼、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经验丰富、有责任心的主管护师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普遍好评,使护理干预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3.2 改变错误认知是提高腰椎穿刺依从性的前提

错误认知会导致患者产生异常的情绪反应及行为障碍[5]。患者由于缺乏腰椎穿刺的相关知识,以及民间流传的关于腰椎穿刺的误解,使患者拒绝或不愿意进行腰椎穿刺术。本组干预前有62例对腰椎穿刺的相关知识认知错误,21例不愿意进行腰椎穿刺术,经过进行认知干预,提高了患者的认知水平,消除了错误认识,减轻了焦虑、恐惧,使102名患者全部愿意并接受了腰椎穿刺术,而且在腰椎穿刺过程中能积极配合。

3.3 正性情绪是保证腰椎穿刺质量的内在条件

腰椎穿刺术是一项侵入性的诊疗技术,对患者来说是负性的生活事件,常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反应,引起机体的痛苦体验,表现为心跳呼吸加快、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肌肉紧张、身体僵硬甚至全身颤抖,易造成腰椎穿刺时患者主动配合差,体位摆放困难,穿刺时间延长和反复穿刺。情绪干预和行为训练有效的缓解或减轻了患者的焦虑情绪,使患者情绪稳定,肌肉放松,在腰椎穿刺时保持良好的姿势和体位,积极主动地配合腰椎穿刺术,保证了腰椎穿刺的质量。安定针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作用,也有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6],静脉注射安定针能迅速进入中枢神经系统,3min起效,所以术前5~10min静脉注射安定后,能有效解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降低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使患者保持安静甚至进入睡眠状态。患者全身的肌肉放松,能帮助患者在腰椎穿刺时保持良好的姿势和体位,缩短操作过程所需的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因穿刺姿势不当而造成的韧带和肌膜损伤[7]。由于安定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静脉注射速度宜缓慢,不应超过2mg/min,并注意观察呼吸情况。本组85例患者在干预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经过情绪干预、行为训练,77例情绪转稳定,8例情绪干预后仍感焦虑的患者遵医嘱使用安定针,为腰椎穿刺术中的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无呼吸抑制等副反应发生,腰椎穿刺成功率达到了98%。

3.4 危险因素干预是颅内高压患者腰椎穿刺安全的保证

脑疝是颅内高压患者腰椎穿刺的最危险的并发症,可压迫延髓引起患者神志昏迷,呼吸突然停止而死亡,因此颅内高压患者必须严格掌握腰椎穿刺指征。如果颅内高压患者必须做腰椎穿刺明确诊断和治疗时,应先使用脱水剂,缩小颅腔与脊髓腔之间的压力差,预防脑疝的发生[8]。20%甘露醇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高渗性降颅内高压。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颅内高压因素同时,使用周围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在腰椎穿刺前30~40min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125~250ml,并观察脱水降颅内压的效果,血压仍过高的患者遵医嘱使用降压药。在腰椎穿刺过程中专人护理,加强监护,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脑疝先兆,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本组有90例感到头痛的患者,使用甘露醇后68例头痛缓解,22例仍感到头痛的患者头痛程度较干预前明显减轻;66例血压过高的患者,干预后51例血压降至正常,15例血压仍过高的患者血压较干预前明显降低;无1例发生脑疝,保证了颅内高压患者在进行腰椎穿刺过程中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宋红艳.腰椎穿刺术.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2):76~77.

2 史玉泉编.实用神经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02.

3 汪向东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5~237.

4 薛萍,贾萍,王郁,等.心理护理对大肠镜检查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1,17(2):48.

5 曾文星,徐静,编.心理治疗:理论与分析.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4.

6 杨藻宸,江明性,吕富华,编.医用药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43~246.

7 沈亚儿,邬盈云,夏莲芳.不同干预方法对提高小儿腰椎穿刺质量的对比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4):120~121.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篇2

床疗效。

【关键词】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护理效果;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引起的颅内出血或颅内占位性病变都会造成颅内压升高,使患者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1],因此,如何快速的降低颅内压,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是治疗这类疾病首要考虑的问题。腰大池持续外引流可将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腰大池,使脑脊液持续缓慢的流出体外,从而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降低脑疝、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这种治疗方法具有缓慢、持续、可控、损伤小、见效快、操作简便等优点,因此被广大临床工作者广泛应用。本研究针对腰大池持续外引流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颅脑损伤或颅脑内占位性病变需行颅内降压的患者150例,其中男性患者97例,女性患者53例,时间为2012年1月――2013年11月,年龄为21-72岁,平均年龄为(50±18)岁。所有患者中包括急性颅脑损伤(重型或特重型)患者26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16例,颅内肿瘤患者48例,颅内感染患者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0例。所有患者复合颅内降压指征且置管时间为7-14d。

1.2方法麻醉医生在护士协助下进行腰椎穿刺,穿刺使用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成功后固定导管并连接一次性脑室引流瓶,根据患者病情及需要调节引流瓶的高度,从而调节脑脊液引流速度,穿刺前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熟练掌握护理技巧,明确腰大池持续外引流的护理知识,患者一旦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出相应处理。腰大池持续外引流的护理要点如下:

1.2.1术前护理患者本身存在的颅脑损伤会使患者产生恐惧的心理,腰椎穿刺会加剧患者的恐惧、焦虑心理,因此,在穿刺前应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时、详细的解释治疗方法和治疗目的,说明操作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适时安慰患者及家属,使患者保持稳定、放松的心情。恰当的心理护理能消除患者困扰,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对于情况紧急继续降低颅内压的患者,应在穿刺前30min快速静滴250ml20%甘露醇,这种处理方法也可以避免脑疝形成。当患者情绪躁动时应遵医嘱使用镇静剂或给予约束带保护,与此同时还应准备相关药物以备穿刺时使用。

1.2.2术中护理穿刺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和血压。当出现异常时应立即停止穿刺进行抢救。穿刺应保持严格的无菌操作,提示患者保持正确,不要随意移动,当患者意识障碍时应固定好患者。穿刺操作应熟练轻柔,尽量避免给患者带来不适。脑脊液引流速度不宜过快,避免颅内压下降过快引起严重并发症。

1.2.3术后护理穿刺结束后应进一步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患者应保持绝对卧床休息,为了便于脑脊液的流出,患者头部应略高,病房应保持安静清洁,定期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等体征,当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加重时应区分颅内高压还是低压并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当头痛由颅内压引起时,抬高床头可加重头痛,放低或减慢引流速度后头痛会得到缓解;当头痛由颅内高压引起时,患者常有喷射性呕吐,头痛较剧烈,可通过调整引流速度得到缓解。患者应保持平稳的情绪,避免情绪激动和用力排便,以免颅内压骤然升高使脑脊液排出过多造成颅内低压。当患者情绪躁动不稳定时,应给与适量镇静药物,对于意识障碍患者应严密观察患者瞳孔变化。患者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引流管的固定及位置,防止患者移动或其他因素造成引流管折叠、受压、脱落,当发现引流不畅时,应及时发现原因并处理。引流速度应根据患者实际颅内压高低进行调整,引流速度不宜过快,一般维持在2-5滴/min;若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破入脑室或颅内感染患者,还应记录引流液颜色,一旦颜色出现变化,应立即处理。由于引流管一定程度上与外界相通,所以可以认为颅腔也一定程度上与外界相通,因此颅内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所以还应注意预防颅内感染,具体措施有:保持病房通风,减少人员走动,控制探视时间和探视次数;操作时注意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调整或更换一流袋时先关闭引流管,避免引流液逆流引起颅内感染;保持穿刺点皮肤的清洁和干爽,若有红肿、渗出时应立即处理。对于昏迷患者应给与高蛋白、高热量鼻饲,应及时清理患者口腔,保持口腔卫生。

2结果

所有患者颅内压均得到有效控制,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大大减轻了患者痛苦。采用上述护理方法后,无患者出现引流管的折叠、受压以及脱落,引流治疗中也没有发生颅内感染、脑疝等严重并发症,治疗效果良好。

3总结

腰大池持续外引流可将脑脊液持续缓慢的流出体外,具有缓慢、持续、可控、损伤小、见效快、操作简便等优点,可在颅脑损伤后有效的控制颅内压,也可以清楚颅内出血产生的血性脑脊液,但腰大池持续外引流的护理要求较高,由于该方法使颅腔与外界相通,增加了颅内感染的机会,而且一些偶然因素如咳嗽、用力排便、移动等都会造成颅内压突然改变,为护理带来难度,因此,对于这类病人的护理应熟练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护理技巧,发现问题时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使临床效果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朝芳.腰大池持续外引流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3,(29):326-327.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篇3

关键词:脑脊液漏;颅底骨折;护理

颅底骨折皆因外伤暴力作用于颅底所致,因颅底部硬模粘连紧密,颅底骨折往往连同硬模一起裂伤,引起脑脊液漏如不能进行正确的处理,会发生颅内感染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我院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共收治颅底骨折致脑脊液漏患者33例,皆行保守治疗,治疗效果满意,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33例患者,男21例,女12例,年龄18~71岁,受伤原因:车祸伤22例,坠落伤6例,打击伤3例,摔倒伤3例,前颅底骨折14例,中颅底骨折12例,后颅底骨折7例,单纯耳漏11例,单纯鼻漏16例,鼻漏合并耳漏6例,合并颅内积气22例,合并脑挫裂伤或颅内血肿18例。GCS评分:3~8分6例,9~12分18例,13~15分9例。

2 治疗及护理

2.1颅内压观察 颅底骨折多合并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往往继发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及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是颅内压观察,护士一旦发现患者出现频繁呕吐,意识障碍加深,肢体运动障碍,瞳孔散大等脑疝早期迹象等情况,应及时向医生汇报,给予及时正确的处理。应引起警惕的是。脑脊液外漏可降低颅内压,因此可使颅内压增高症状延迟出现,在此基础上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往往给救治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严密细心地观察病情显得尤为重要。若脑脊液外漏过多,可出现颅内低压综合征,颅内压过低,引起颅内血管扩张,可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此时应增加补液量缓解症状。

2.2脑脊液漏的观察 明确外伤史是诊断的前提,如熊猫眼征提示前颅窝底骨折,出现脑脊液鼻漏,确定是否是脑脊液可以将漏出液滴于白色吸水纸或纱布上,血迹外有淡黄色晕圈,干后变硬,可高度怀疑为脑脊液漏,脑脊液可经耳咽管流至咽部,应询问患者是否有咸味液体流至咽部的感觉。脑脊液漏患者应绝对卧床,耳漏患者,检查有无耳痛、耳闷、听力下降等情况,检查鼓膜裂伤程度,鼻漏者观察脑脊液流出部位及脑脊液的性质,禁忌填塞抠挖鼻腔及耳道,禁忌用力大声喷嚏。颅底骨折患者一般轴位CT平扫很难发现骨折,可通过间接征象如:副鼻窦积液,颅内积气等来协助诊断,若条件允许,可以行颅底薄层CT扫描加三维影像重建进一步明确诊断。

2.3预防感染 颅底骨折发生脑脊液漏为开放性颅脑损伤,需给予破伤风抗毒素及应用抗生素。根据患者情况,选用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静脉注射给药,足量应用,及时清除鼻腔及外耳道的血痂,每日消毒,局部清洁,昏迷患者做好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2~3次/d,保持口腔清洁。脑脊液鼻漏患者,严禁从鼻腔插胃管,禁止掏耳鼻,禁止进行耳鼻冲洗及从鼻腔吸痰等操作。对于腰大池置管引流的患者,引流管各接头处需皆用无菌纱布包扎,并且每天要更换敷料,改变时,要注意勿发生引流管扭曲、折叠机接头松动脱落,如果脱落后引起脑脊液漏,很容易发生感染。同时,引流袋要悬挂一定的高度,引流量保持在150~300ml/d最为适宜,若引流量过小,则引流效果欠佳,引流量过大,会出现低颅压综合征,严重者可拉断颅内血管致硬膜下血肿或硬膜外血肿。

2.4合理的 脑脊液漏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合理地对患者的恢复非常重要,昏迷患者应采用平卧位头偏向患侧,头部抬高30°,可以防止血液逆流进入颅内,头偏向患侧还可以借助重力作用使脑组织移向破口处,这样可尽早使漏口粘连闭合,还可以减少颅内积气的发生,本组33例患者采用此,皆于2w内治愈。也有人提出,当漏出液变清亮时,应采取头偏向健侧,这样可减少液体流出,减少颅内积气的发生,促进漏口的愈合。

2.5心理及饮食护理 患者经历外伤,对鼻腔及耳道出血会很紧张,所以护士应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尽可能多巡视患者,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做好宣教,细心服务,主动与患者沟通,为患者实行全程护理,及时帮助患者解决问题。饮食方面,宜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每日补充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用开塞露或缓泻剂,以免用力排便影响瘘口愈合。同时做好患者家属思想工作,协助护理,使患者增加信心,以便积极配合治疗,早日战胜疾病

3 结果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篇4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

结果:通过细致周到的观察与护理,能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结论: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并给予周到和全面的护理,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快速挽救患者生命、有效改善重型脑外伤患者的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重型颅脑外伤 观察 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39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39-01

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重症之一,该病情发展快,并发症多,致残率、致死率高。一般患者伤后一小时是抢救治疗的最佳时间 [1],因此,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及时准确诊断病情,观察要认真仔细,护理要细心全面,发现患者异常变化要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提高治愈率。本文总结了近两年我院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观察及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最大患者73岁,最小4岁;脑挫裂伤23例,颅内血肿32例,脑干损伤5例。手术治疗33例,非手术治疗27例。康复出院28例,好转20例,自动出院5例,死亡7例。

2 病情观察

2.1 意识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意识的变化可以提示颅脑损伤程度以及病情的发展情况,可采用格拉斯哥昏迷积分法(GCS)计分,护士可以通过与患者的对话、痛觉刺激以及患者睁眼动作反应做出客观评估 [2],最高分为15分,最低分3分,患者评分低于8分判断为昏迷,分数越小患者意识障碍越严重。当患者颅内压增高时表现为嗜睡、烦躁、情绪激动、甚至昏迷、抽搐等,有时患者突然出现烦躁时可能是体征不适或尿潴留所致,所以要严密观察患者意识变化,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2.2 瞳孔观察。观察患者瞳孔变化对及时发现患者脑受压及脑疝非常重要,一般急性期患者15-30min观察一次,并填写好记录,方便对患者的病症分析。一般患者伤后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对侧肢体瘫痪,意识障碍,表明患者脑受压或脑疝。当患者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时提示病情非常危重需全力抢救,或是患者临终表现。因此要仔细观察并及时发现患者瞳孔变化,以便快速对患者病情做出判断。

2.3 生命体征观察。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配有监护仪,连续动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条件不允许的可以由护理人员严密监测,先测量患者呼吸、脉搏,之后测量血压、体温,每15-30min测量一次,并做好详细记录。患者伤后数周高烧不退提示有感染;若伤后血压进行性升高、脉搏缓慢有力、呼吸慢深则提示患者颅内压升高,应密切注意颅内血肿或脑疝的发生;如若患者血压下降、脉搏减弱、呼吸变浅提示患者有脑干功能衰竭的可能。

2.4 心电观察。由于患者脑外伤,呼吸受影响等,患者常伴有低氧血症,所以还要注意患者心肌营养,保护患者心肌功能,临床常使用静脉滴注,这时应注意患者身体状况,对于老年患者应特别注意血容量变化对心脏负荷的影响。

2.5 骨窗张力观察。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骨瓣减压术后,可能由于患者脑膨胀造成脑移位、变形,引起迟发性血肿,骨窗压力又明显增高,所以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术后骨窗张力,每15-30min观察一次,方法可采用轻触骨窗部位,感受骨窗张力,如张力降低或不变证明病情好转。

2.6 尿量观察。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大多采用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可以通过观测患者尿液量判断颅内压降低效果,同时观察有无其他并发症产生。

2.7 并发症观察。常见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并发症有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和尿路感染等,因此针对长时间昏迷卧床患者要加强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及呼吸状况观察确定有无肺部并发症,同时定期检查患者胃液及大便性质以及尿液检查,确定有无消化道或尿路感染并发症等。

3 护理措施

3.1 呼吸道护理。由于患者身体机能下降,舌后坠或咳嗽反射减弱,并且口腔、呼吸道分泌物容易造成呼吸受阻,应及时进行清理,对于重度昏迷患者可放置口咽腔通气管,昏迷时间长或短期不能清醒患者应尽早行气管切开术。

3.2 维持营养液及体液平衡。一般患者早期营养摄入主要是肠外摄取,由静脉输液维持,静脉营养输入尤其注意患者体内酸碱及电解质平衡,同时控制输液速度,防止应补充体液造成颅内压升高。当患者恢复肠蠕动后可逐渐采取肠内营养支持,一般采用鼻饲,以鼻饲患者护理要点进行常规护理。

3.3 脑组织液护理。首先维持脑组织灌注,降低颅内压,控制患者每日液体摄入量。患者卧位以仰卧位为主,头部抬高15°-30°,促进颅内静脉回流降低脑水肿,持续或间断吸氧。应注意避免患者躁动、呼吸困难、高热、癫痫发作等因素引起颅内压升高 [3]。

3.4 引流护理。做好各种引流护理,预防患者颅内压升高和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保持引流管通畅。严密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数量及性质,及时发现并报告处理,防止逆流感染。

3.5 心理护理。由于重型颅脑外伤的特殊性,患者清醒后容易发生恐惧、绝望等心理,所以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的对患者做心理疏导,对患者的各种不适以及身体功能变化做有益的指导和解释,使患者情绪保持稳定并配合治疗。

4 小结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并且复杂多变,这就要求护理工作人员有更加专业的医疗技术知识和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有预见性的、严密的观察患者的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冷静分析,采取有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确保患者治疗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护理都能安全、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张鹏辉.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急救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179-180

[2] 陈学香.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3):1774-1775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篇5

关键词颅脑损伤护理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45

AbstractObjective:Investigatetheclinicalcareofpatientswithheadinjurymeasures,sothatpatientsreceivetimelytreatmenttoimproveefficacy,reducemorbidity,mortality,andhelppatientstorestorephysiological,psychological,spiritualandotheraspectsofhealth.Methods:Timelydiagnosisandsalvagetherapywithelaborateclinicalcaretopatientsonthebasisofthepreservationoflife,fightforbrainfunctiontothegreatestdegreeofrecovery.Results:Thisgroupof42patients,31casesarecuredin6cases,5casesofseveredisability,withnodeaths.Conclusion:Afullrangeofcareforpatientswithheadinjuryshouldbetheprimaryinjuryinthetreatmentofcare,protectionandrecoveryofbrainfunctionatthesametime,nutritionalsupport,inordertoincreasethebodyresistance,reducecomplicationsandimprovethecurerate,andpatientsphysicalandmentalhealthtoreturntosociety.

KeywordsBraininjury;Careanalysis

颅脑损伤是脑外科常见损伤,患者的病情发展、变化较快,出现的并发症较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1]。除了应及时诊断和抢救治疗外,精心合理的临床护理,不仅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也是巩固手术治疗效果和促进患者康复、减少致残率的重要环节。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颅脑损伤患者42例,男30例,女12例,年龄12~69岁,平均52岁。根据临床表现和CT扫描确诊:硬脑膜外血肿15例,硬脑膜下血肿11例,脑挫裂伤伴有颅内血肿者12例,颅骨骨折伴颅内出血4例。导致患者出现颅脑损伤的原因包括:交通事故30例、打击伤6例、摔伤5例。患者伤后就诊时间40分钟~2天,平均6.3小时。

方法:采用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18例,钻孔术12例,采用抗炎、脱水、激素治疗、营养神经等非手术治疗12例。42例患者全部实行颅内引流术,用持续颅内高压(ICP)监测:①患者取头部水平卧位,固定压力传杆器与耳尖同一水平,颅内引流管连接1只三通管,侧通道接引流袋,直通管接一次性压力监测套,扣于模式压力传感器接监护仪,彼此紧密连接,持续监测颅内压,直通道连接冲管用生理盐水;②测压时将三通管引流通道关闭,开通测压通道,并将侧口打开调为0后,盖上即可,从监护仪显示屏观察到颅内压波形及压力情况。

观察项目:①应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的变化,意识的改变可提示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②瞳孔的改变对判断病情、有无颅内血肿及脑疝有重要的作用,应仔细查看两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检查对光反射的灵敏度,详细观察眼球活动的变化。③血压可以直接反映颅内压的改变,创伤后当血压上升、脉搏缓慢而有力、呼吸慢而深,则提示颅内压增高,应警惕颅内血肿或脑疝早期;当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心跳减弱、呼吸减缓不规则,提示脑干功能衰竭。

结果

本组42例患者中,治愈31例,中残6例,重残5例,无死亡。

护理

一般护理: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定时帮助患者翻身、变换,经常按摩受压的皮肤和骨突出部位以促进年血液循环,或加气垫或海绵垫进行保护,保持床铺干净整洁;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保持患者会的清洁,对持续导尿的患者,应每天清洗会,每天更换尿袋,每周更换尿管,及早给患者进行膀胱训练,缩短留置导尿管的时间,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的机率[2]。

术前护理:保证监护仪正常运转,患者取平卧位或头抬高10°~15°为宜,每30分钟记录1次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3],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保持呼吸道畅通,氧气流量以2~4L/分,必要时可行气管插管给氧,对脑缺氧的改善、脑水肿的预防、促进脑细胞的恢复均可带来积极的作用。对于患者原有的疾病,应及时评估,本组患者中有26例既往有慢性病史,颅脑损伤导致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对血压、血糖、心率等均产生影响[4]。

术后护理:需定时更换,拍背排痰,对于鼻腔、咽喉部及气管内的分泌物应及时清除;对于气管切开,应定期对气管内套管进行消毒,定期做痰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防止发生肺部并发症;当患者出现躁动不安的状况时,应积极寻找原因,对症处理,必要时可加用镇静剂;可早期使用冰敷等物理方法降低患者的体温,控制患者的体温<37℃,可减轻脑水肿、降低组织耗氧量、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5,6]。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篇6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H)是指头部外伤后首次检查(脑血管造影或CT扫描)未发现颅内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查发现的颅内血肿,或清除外伤性颅内血肿一段时间后,又在颅内不同部位发现血肿者。可分为硬膜外、硬膜下、脑室内或多发性血肿[1]。我科自1998年10月~2003年10月共收治此类病例48例,现就其临床护理观察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8例病例,男35例,女13例,年龄18~56岁,平均37岁;致伤原因:交通伤25例,打击伤18例,坠落伤5例,均经120急救入院,并在6小时内完成首次CT检查,初步诊断:头皮裂伤3例,脑挫裂伤28例,颅骨骨折12例(其中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者3例),硬膜下血肿2例,硬膜外血肿3例。

1.2临床表现伤后即出现头痛30例,嗜睡7例,呕吐8例,GCS评分由13~15分下降至9~12分32例,由11分下降至6分4例,逐渐出现对侧肢体肌力下降11例,失语5例,出现一侧瞳孔散大10例,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消除术后意识无好转2例,48例DTIH均发生于伤后7天内。

2结果

本组38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10例行保守治疗。其中恢复良好21例,中残13例,死亡10例,占20.8%,低于同类疾病死亡率25%~50%[2]。

3病情观察

3.1 意识意识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依据GCS平分标准对患者意识作动态分析。通过呼唤病人名字、简单问话、拍打、指压眶上神经出口处、针刺或手提胸大肌外侧缘判断意识的好转或恶化。如清醒患者突然烦躁进而嗜睡,应警惕病情恶化;对首次CT检查示脑挫裂患者,如伤后昏迷无改善或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应警惕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可能。脑挫裂伤是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重要基础,其发生率占48%~100%[3],本组28例脑挫裂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烦躁不安或嗜睡、呕吐,其表现较入院时为重,经及时反映病情,复查CT证实迟发性脑内血肿。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H)多位于额颞部颅骨骨折部位,患者意识状态良好,而脑脊液的外漏又减轻延缓了颅内高压症状,因此患者自我感觉良好而突然病情恶化,或经治疗述说头痛无改善。对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所谓“麻醉未清醒”患者,应高度警惕颅内迟发性血肿的可能,及时分析原因,提醒医生复查头颅CT,协助医生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与治疗。本组2例迟发性硬膜外血肿患者发生于对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后。

3.2生命体征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警惕两慢一高Cushing反应:血压升高、脉压增大、脉搏有力且缓慢、呼吸变慢等颅内高压危象的出现;因低血压对脑内血肿的发生起促进作用[4],因此对低血压患者亦应提高警惕。

3.3神经系统症状的观察瞳孔是颅脑之窗,是判断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瞳孔大小变化、对光反射灵敏度的变化均能反应颅内病变;锥体束征等定位症状的出现亦可提示颅内血肿的出现。瞳孔不等大,初起时血肿侧瞳孔略缩小,光反稍迟钝,随着血肿增大,动眼神经麻痹,出现该侧瞳孔逐渐散大直接及间接光反应消失:视神经受损时瞳孔散大,有间接光反应存在;单纯颅中窝骨折所治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其瞳孔散大在受伤时已存在,无进行性恶化表现。本组32例患者在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的同时,出现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3.4 头痛、恶心、呕吐本组36例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12例确诊为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病例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轻微,病人表现为嗜睡状态。如患者出现头痛进行性加重,伴有恶心呕吐频繁,均提示有颅内高压存在的可能。脱水剂的应用可缓解症状而掩盖病情,对常规应用脱水剂的患者,因脑血流粘滞度低,颅内压降低,原有高颅压因素的填塞效应消失,使已有创伤的小血管壁因内外压力差增高而破裂出血,从而诱发出血[4]。本组5例,因20%甘露醇250 ml静脉点滴,患者头痛恶心症状轻微,而出现一侧肢体偏瘫新的症状,因观察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复查CT,证实迟发性血肿,使患者得到及时诊治。

4 护理体会

4.1 心理护理耐心倾听病陪人的述说,详细回答病陪人提出的问题,了解其受伤经过,因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多见于额颞部减速对冲伤。对颅骨骨折等症状轻微患者,指导其切勿疏忽大意,正确遵从医嘱,配合治疗护理工作;对脑损伤患者,因多有原发性昏迷或局限性神经症状,患者及家属多忧心忡忡,担心病情发展及预后,表现焦虑不安,护理人员应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降低不必要的负性刺激,通过耐心周到的服务、熟练的护理技术操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纠纷的发生。

4.2 注重对患者的“对比性观察”护士应对病人作全面评估,掌握病人所处状态,随时发现新出现的症状和体征。根据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经系统体征进行GCS记分,对8分以下重点监护,对评分下降者提高警惕,及时通知医生复查CT。本组38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GCS评分较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3.3 正确全面的护理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对病人实施全面护理,勤巡视、多沟通,及时获得病情反馈信息。颅脑损伤患者常规安置其床头抬高15~30度的卧位,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早期应用冰枕可使脑的代谢率下降,减少氧的需求及脑内代谢产物的蓄积。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受伤早期冷敷,有助于控制出血,减轻水肿和疼痛[5]。对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患者,避免一切可致颅内高压的因素如咳嗽、打喷嚏、便秘、过度用力等,指导其进食富含纤维素、维生素、富营养、易消化饮食预防便秘;对脑脊液漏患者作好宣教,开颅手术患者重点监护,及时进行生命体征、颅内压监护并作好记录;对使用强力脱水剂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4.4较好的护士素质和专科护理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可靠保证神经外科病人的护理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水平高、难度较大的护理工作,对生命体征的观察应做到一丝不苟。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次记录,对每个病情变化应认真分析,当实际情况与病情不相符时,要查明原因,不能凭空臆想。带教实习时,要做到放手不放眼,对异常情况应做到准确分析、冷静、沉着,及时报告和处理。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病死率高,致残率大,家属往往难以接受,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可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与护理可及时发现病情,为诊治病人赢得时间,提高治愈率。

参 考 文 献

[1]王焕明.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研究进展.临床神经外科学,1999,(1):47.

[2]赵雅度.神经病学―神经系统外伤[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9-127.

[3]朱诚.颅脑损伤[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6-60.

[4]潘得岳,刘仲海,等.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J].中华创伤杂志,2002,(12):751.

[5]殷垒.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0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篇7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6.165

重型颅脑损伤致残率以及致死率均较高, 临床常采用高压氧治疗, 可有效缓解颅脑损伤症状, 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对脑水肿、继发性脑损伤以及组织修复具有缓解、预防和促进作用, 但对于一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存在高压氧治疗禁忌证、病情不稳定或患有相关并发症使得高压氧治疗效果不佳[1]。临床研究表明, 高压氧联合舱内呼吸机治疗中青年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护理效果显著。本文对本院收治的 72例中青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5年 1~12月本院收治的 72例中青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排除活动性出血、未处理气胸、气颅、颅脑损伤并发脑脊液漏、血压>160/100 mm Hg

(1 mm Hg=0.133 kPa)、心率38.5℃的疾病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42例)。对照组男23例, 女7例, 年龄 18~44岁, 平均年龄 (35.78±7.49)岁;其中广泛脑挫裂伤11例, 颅内血肿9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 脑干伤2例;研究组男30例, 女12例, 年龄19~43岁, 平均年龄(36.24±7.67)岁;其中广泛脑挫裂伤 15例, 颅内血肿 12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 11例, 脑干伤 4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 即对患者行头部降温、降颅压、预防感染等治疗;研究组行高压氧联合舱内呼吸机治疗, 治疗措施:设置医用高压氧舱压力为 2.0绝对大气压, 持续加压 20 min辅助患者呼吸, 再减压 25 min, 吸 60%氧;使用呼吸机给患者供氧 2次, 持续 30 min, 吸 100%氧, 中间间隔 5 min, 吸 60%氧;当患者病情好转时使患者稳压戴面罩吸氧 2次, 持续 30 min, 对气管切开患者行气管套管吸氧 1次, 持续 110 min, 1疗程10次, 连续治疗 3个疗程。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 临床推荐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包括:①入舱前护理:了解患者病情, 检查设备, 并讲解入舱需注意的事项;②舱内护理:匀速升压, 调节呼吸频率以及通气量, 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 对患者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及时处理;③出舱后护理:对患者意识以及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和评估, 连接呼吸机以及监护仪, 并对高压氧舱以及呼吸机进行消毒, 避免交叉感染。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 GOS评分和平均苏醒时间。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 3个月后 GOS评分对比 治疗 3个月后, 研究组患者 GOS评分为 (3.88±1.09)分, 高于对照组的(3.16±1.25)分,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

2. 2 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对比 研究组患者平均苏醒时间为 (21.27±10.61)d, 短于对照组的 (31.21±12.45)d,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

3 讨论

脑外伤的治疗关键是在疾病发生后尽早恢复患者脑组织中血氧循环功能, 以减少因供血不足而导致的脑损伤加重或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对治疗颅脑损伤多采用高压氧治疗, 可以迅速增高体内血氧, 促进机体有氧代谢活动的恢复正常, 提高脑细胞及身体状况的恢复疗效, 对脑损伤患者愈后及生活质量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目前, 临床使用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时间长达半个世纪, 学者对其也进行了大量研究, 但对于行舱内呼吸机治疗时无自主呼吸以及呼吸微弱患者的相关报道较少[2]。因此, 本文对高压氧联合舱内呼吸机治疗中青年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护理进行具体探析, 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和护理方案的选择提供有效依据。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 3个月后, 研究组患者GOS评分为 (3.88±1.09)分, 高于对照组的(3.16±1.25)分,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 临床推荐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本文总结措施如下:①入舱前护理;②舱内护理;③出舱后护理。通过对患者行以上特殊护理, 可有效减少治疗过程中意外情况的发生, 并且通过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 对患者出现的异常及时进行有效处理, 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5-7]。本研究由于受时间、环境以及样本例数等因素限制未对治疗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需进一步扩大实验进行探究并作合理改善。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篇8

【关键词】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颅内压;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26-01

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osttraumatic acute diffuse brain swelling,PADBS)是指伤后数小时内脑组织广泛肿大,多数发生于伤后4~14h,最早可发生在伤后20~30min[1]。ICP监测可以明确PADBS患者的ICP和脑灌注压,并为其救治提供可靠依据[2]。现对我科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45例PADBS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并对观察及护理要点进行总结。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男33例,女12例;年龄16~64岁,平均(39.8±8.9)岁。车祸伤39例,高处坠落伤5例,电击后坠落伤1例。数前GCS平均值(6.5±2.6)分。入院时双侧瞳孔散大12例,单侧瞳孔散大14例,瞳孔不规则变化8例。排除标准:入院后自主呼吸即停止者。CT表现:(1)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肿胀,双侧侧脑室、第三脑室及脑池对称性缩小或消失,中线无移位;(2)一侧大脑半球肿胀,同侧脑室脑池受压缩小,中线结构不同程度移位;(3)两者均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脑挫伤、出血及硬膜外、硬膜下血肿,但中线移位程度明显,与血肿大小不符合;(4)受累的脑白质CT值可低于,等于或高于正常,临床高于正常多见。

1.2方法:45例均于伤后2~24h内在局麻或全麻下放置Godman ICP Express探头行ICP监测。根据ICP初始值确定弥漫性脑肿胀患者分型:(1)重度颅高压型:ICP初始值≥35mmHg;中度颅高压型:25≤初始ICP

1.3结果 本组患者ICP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6例15

2 护理

2.1颅内压监测管的护理:在外露于敷料外监测管的最前端做好标记,便于观察管道有无脱落,并给予患者保护性约束。防止管道扭曲、折叠、受压。翻身时松开颅内压监测管与仪器接口,避免管道牵拉过紧。

2.2 ICP与脑灌注压(CPP)的观察:CPP=平均动脉压-ICP。每小时观察记录患者的ICP、血压、呼吸、瞳孔、GCS评分情况,并计算出CPP。根据所观察的ICP和计算的CPP,制定治疗方案。当ICP急剧升高(排除外界因素,如:呼吸道阻塞、吸痰、躁动、提问增高、大便等)时立即使用20%甘露醇快速静滴,并复查头颅CT,观察患者使用甘露醇后ICP有无下降,并观察平均动脉压情况。33例ICP≥35mmHg,31例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1例因年老、ICP持续在80mmHg以上,且血压明显偏低而放弃手术,1例经甘露醇脱水后ICP稳定在30mmHg以下予保守治疗。

2.3并发症:

2.3.1水、电解质紊乱:呕吐、脱水药物的使用导致机体水、电解质的紊乱,因此因严密观察患者的水电解质情况,有异常及时处理。

2.3.2肺部感染:患者病情危重,大多数为昏迷、绝对卧床患者,因此,加强肺部护理尤为重要。加强翻身、叩背、吸痰,吸痰时间不应超过15秒,保证患者有效通气。

2.3.3颅内感染:保证床单位、敷料的整洁,每日更换头部垫单,随脏随换,观察敷料是否干洁固定,如有渗液,立即汇报医生,予以更换敷料。

2.4 预防脑水肿:持续低流量吸氧3L/min;床头抬高30°;严格控制输液低速50滴/分(脱水药除外)。

2.5基础护理:保证病室干净、安静,每日紫外线照射半小时2次,温水擦洗、口腔护理、会阴护理每日两次。每日测量体温6次,体温增高时可以增加脑组织代谢,增加血流及颅内压,所以患者高热时应采取措施,降低体温。

2.6 肠内外营养支持:禁食水患者予以深静脉高营养治疗(TPN),使患者在不进食的情况之下仍然可以维持良好地营养状况[3]。可进食者予以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

3 讨论

本组病例证实并不是所有头颅CT显示脑肿胀的患者ICP均明显增高,根据患者ICP值确定其临床分型,则治疗护理更具有针对性。我们依据PADBS患者的初始颅内压值将其分为三种类型:(1)重度颅高压型(ICP≥35mmHg);(2)中度颅高压型(25≤ICP

综上所述,ICP监测可以明确PADBS患者的临床分型,为其救治提供可靠地依据。制定合理的治疗护理措施,使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抢救成功率和治愈率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 Yoshino E, YamaKi T, Higuchi T, et al.Acute brain edema in fatal head injury: analysis by dynamic CT scanning. J Neurosurg,1985,63:830-839.

[2] 张春雷,王玉海,蔡桑,等. 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持续颅内压监测的护理.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10:1051-1053.

上一篇:调查报告方向范文 下一篇:工程监理档案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