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鉴赏范文

时间:2023-11-09 11:04:28

民族音乐鉴赏

民族音乐鉴赏篇1

关键词:民族预科 音乐鉴赏 民族团结

作为体现党的民族政策的民族预科教育,是民族高等教育一种特殊的教育层次,其培养目标是为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培养和输送文化基础比较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较好的一年级新生。这些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他们的民族团结思想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以及民族地区的繁荣。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对少数民族的自身民族文化认同及主流民族文化认同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民族预科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的音乐鉴赏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还可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因此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形成民族自豪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同时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

1.教学内容突出民族特色,形成民族自豪感

音乐鉴赏一般分为西方音乐和中国音乐两部分。针对民族预科班的学生,我加大了中国民间音乐的比重。对自己国家的、本民族的音乐都不了解,不懂得欣赏和热爱,又怎样去传承和发展呢?经过前期的调查,我发现同学们对民间音乐、尤其是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有所了解,但都只知道皮毛。针对这种情况,我着重对其起源、发展及历史重要性做深入讲解。比如藏族学生大都会跳“堆谐”,但不知道公元10世纪《堆谐》舞蹈就已经存在;延续至今的藏戏剧目《西容仲孜》在千余年前的唐代就已经是十分成熟的节目。当我向学生讲解后,他们都非常惊讶,没有想到这些古老的艺术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为我们的民族拥有这么辉煌的艺术成就感到骄傲。“在亚洲的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保存这样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这在世界上实为少见。”当我念了外国专家对侗族大歌的评价,让学生观看了侗族大歌在国外演出的盛况,并且告诉学生,因为侗族大歌,才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观点时,学生都由衷地鼓起掌来,那种民族自豪感是发自内心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他们才能理解。

2.教学手段突出对话与交流,增强民族认同感

我国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中国统一国家的历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不断地融合,我国境内的各民族,不论其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心理素质如何,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有助于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些中华艺术的瑰宝既有汉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不管你是哪个民族,作为中华儿女,都有义务和责任去继承和发展。

利用民族预科班的同学都是少数民族的特点,我设计了“我想与大家分享——”的环节。让不同民族的同学来到讲台上,向大家介绍自己民族的音乐。从起源、发展、现状,到特点、意义,有时还要唱上一段、跳上一段,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跟着学唱、学跳。在这一问一答,一唱一跳中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增加了各个民族学生间的了解和交流。

3.对优秀的民族音乐深挖细讲,形成民族责任感

因为国家的重视,一些快要失传的民间音乐得到拯救和发展,又经过大力宣传,以前不为人知的优秀音乐逐渐被大众所知晓。比如说起蒙古族的“呼麦”艺术许多学生都知道。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呼麦”这种高超的演唱技法在我国曾经失传,没有人会演唱了。蒙古族的布贺朝鲁去蒙古人民共和国拜访了“呼麦”大师松迪,并向他学习,回国后发表了多篇介绍“呼麦”的文章,这项绝技在我国才又起死回生。这样的故事要告诉学生,还有很多艺术种类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况也要让学生知晓,让学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让每个学生懂的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不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消亡,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和传承的义务和责任。

4.多欣赏优秀的作品,引起学生共鸣

课堂上,我选择了多个国家、不同作曲家的作品给学生们听,并进行深入的讲解。通过欣赏肖邦的《波兰舞曲》、《波洛涅兹》、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等作品。学生了解到这些经典的作品,音乐素材就来自当地的民间音乐,每首作品中都融入了这个国家民间音乐的特色,但是全世界的人都喜欢听。还有西贝柳斯的《芬兰颂》、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巴托克的《管弦乐队协奏曲》,这些不朽的作品中都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深深地热爱和赞美之情。

中国作品,不管是声乐还是舞蹈,多选择表现民族团结、热爱祖国这样的作品。例如《洗衣歌》、《映山红》、《花儿为什这样红》、《情深谊长》等等。不光听,还要把背后的故事告诉学生,他们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现在年轻人都比较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中也有很多主旋律的优秀作品,比如《我爱你中国》、《红旗飘飘》、《国家》、《中国人》等,歌词朗朗上口,旋律动听,易唱易学,很受学生喜欢。不管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还是流行的,只要内容是健康向上,传达的价值观是正确积极的,我们都可以让学生去听、去想、去理解。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不再单一的强调音乐鉴赏课的美育作用,我们要积极探索其在德育教育上的重要作用。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能够积极主动地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音乐传统,同时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团结各个民族的朋友,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做出自己的贡献。

此文为河北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课题《民族预科班音乐鉴赏课与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最终成果。课题号:S2011Q14

参考文献:

[1]柯琳.少数民族音乐教育需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J].民族教育研究,2009,(02).

[2]王文韬.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对策[J].中国音乐,2006,(03).

[3]陈雅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作者简介:

民族音乐鉴赏篇2

关键词 音乐教学 鉴赏 活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音乐鉴赏课能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与评价能力,使学生的精神上得到享受与满足,身心上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但是如何上此类课程却是个难题,笔者多年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实践,边摸爬滚打,边观课、研课、磨课之后,现针对中学音乐鉴赏课谈点个人的拙见。

1让音乐鉴赏课堂具有民族特性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音乐鉴赏教学时,要注意从民族性上对作品进行挖掘。没有个性便没有艺术,民族文化是音乐发展的源泉,也是音乐创作的基础,音乐作品中个性的挖掘起源于民族文化。例如《牧歌》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内容及调子与蒙古族游牧生活有关,字少腔长、气息绵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把蒙古民族的智慧及其心灵深处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是蒙古人的长调,都会体味到其中那份独有的“激动与苍凉”。例如《劝酒歌》是根据彝族曲调创编了这首曲子,其优美欢快,具有民族特点,描述了彝族当今幸福美满的生活,表现了彝族姑娘的美丽、热情和轻松欢快的敬酒场景。

在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很容易地鉴赏到这些具有民族特点的流行音乐,教师经常选择古今中外具有特定意义的作品比较与选择,或者把某一作曲家的作品集中搜集起来,让学生了解我们祖国的优秀文化,了解我国民族特点,感受有民族特征的中国音乐的美,接受中国民族音乐的感染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让学生思维在音乐课堂中充满想象的翅膀

在音乐鉴赏课中,可以运用想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创造性地进行音乐鉴赏。想象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心理活动,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让学生在听音乐之时,对音乐中的旋律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如果没有想象,那就是不会鉴赏,听完一首曲子也不会有什么收获,所以没有想象就谈不上什么鉴赏。要想增强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描绘性的音乐情景交融,就要选择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的作品。例如曲目《十五的月亮》、《百鸟朝凤》等,这些曲子都伴随着很多的场景,我们要想象在那样的场景中,是多么欢快与轻松,如果我们没有想象,不用心去体会其中的情感,那这首音乐曲子也便没有了味道。

情节性的音乐也很容易地引起听者的想象,甚至有些这样的作品在标题中就带有很强的情节特点。例如《动物狂欢节》、《扬鞭催马运粮忙》等,都很好地抒发了作者高兴的心情与曲子当中人物的心情。抒情性的音乐这一类型也很容易引起听者的想象。

有些作品其实上代表了作者的心情,作者就是把自己的心情创作成音乐,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的曲子就要让学生凭借音响的感知,大胆地展开想象,感受其中的情感。例如吴欣睿的钢琴曲《天之痕》,其中的亲情,爱情,师徒之情与复兴故国的理想之间的各种情绪夹杂一起,故事婉转曲折,音乐也极为凄美。

启发学生想象的方法有多种。通过音乐的高低、快慢、节奏、力度、强弱等要素,去思考有几个主题音调、音乐的总体布局、各段之间的关系等等,感受到作品朦胧的美。把听者与作者的思想情感相统一,把自己融入到作品的主题中,去体验作者所要表现的人物和情境。让学生将鉴赏的作品在脑中勾画出缤纷的画面,融音乐与画面为一体。让学生自由想象。由于音乐是一种形式,而想象是无形的。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进行思维,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融进作品中,不受作品的解释和分析所影响,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模糊思维、自由想象,引导他们进行想象的交流,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使他们获得审美享受。

3让学生在音乐课堂用即兴表演的方式来鉴赏音乐

在音乐鉴赏,并不是坐在那里只听不动,其实,音乐鉴赏也可以伴有一定的活动,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进行动作或者加一定的表情,并能演唱出来,通过载歌载舞来激发与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兴趣和水平。例如说边听边舞、模拟演奏都是在音乐鉴赏课中常用的方法。边听边舞就是让学生听不同风格或者不同时代的曲子,能根据他自己的理解与各民族舞蹈动作相结合起来,把音乐要表达的情景用活动表现出来。例如《西班牙斗牛舞》、《采茶舞曲》等。在边听边舞的这一过程中感受音乐中所蕴涵的音色、旋律、节奏等等之美。模拟演奏,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活动,学生们好动,也喜欢对乐器敲敲打打,可以让学生按交响乐的位置坐好,每人分配不同的乐器任务,为了更具有效果,可以在每人身上贴上乐器的名称,再选一名学生作为指挥,播放音乐,让学生担当音乐当中的角色,当从音乐中听到自己的乐器演奏声时,就要按自己所代表的乐器进行表演,条件好的学校,可以用真的乐器进行演奏,效果更佳;该过程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分辨乐器发出的不同的音色,让学生知道乐器演奏的姿势是什么样子,把握整个作品中的节奏、速度等。

民族音乐鉴赏篇3

1 教育专家倾力协作科学构思教学内容

纵观我们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不难发现:专家为了实现新课改的各项目标,紧扣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多角度、多渠道地从各个领域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在聆听中树立正确地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践中体味音乐鉴赏的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中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

1.1从教学评价人手——注重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落实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专家们特别注重对学生情感呵护,引导其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例如:《音乐与人生》、《京剧大师梅兰芳》、《贝多芬》等单元侧重将音乐和作为音乐活动主体的“人”联系起来,使音乐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人”的活动。一切从“人”的思想、意识、兴趣、情感出发。

其次,让学生通过对不同体裁、形式、风格的音乐作品的聆听,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能力,引导学生的探究、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例如:《多彩的民歌》《丰富的民问器乐》等单元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族音乐的区域风格特征,认识民族音乐中的体裁,感受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精神财富,从而得到文化、精神洗礼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旁及其他地区或国家的民族音乐,从而归纳民族音乐的鉴赏方法。

第三,通过欣赏多种中外音乐作品,认识、了解、掌握音乐要素、音乐流派、代表人物、风格特征、题材文化、流行音乐等方面知识与技能。例如:在《京剧》、《非洲歌舞音乐》、《爵士乐》等单元中,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些知识与技能恰好是服务于我们的欣赏过程,有利于我们鉴赏音乐的旋律美、和声美、结构美。例如:京剧单元让我们知道了人物行当、唱腔、京剧名家、京剧的发生发展历史等知识;非洲音乐单元则是让我们了解了非洲乐器、非洲歌舞音乐的特点;爵士乐单元则让我们学习到了爵士乐的相关知识,了解爵士乐的主要特征和风格特点。

1.2从音乐内在体裁结构人手——分时期、分流派、分地区、分门类设置教学内容

专家们在进行内容选编的时候,为了更加全面的让学生了解到各种不同时期的音乐,选择了巴洛克、维也纳古典乐派、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流派的音乐,并对其代表人物进行了介绍;为了更加全面的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域的音乐,选择了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为了更加全面的让学生了解到各种不同体裁的音乐,选择了京剧、爵士乐、中国民族歌剧、古琴音乐等不同门类的音乐作品;为了更加全面的让学生了解到各种不同民族的音乐,还选择了中国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民族歌曲等等。都较系统、全面的含盖了各种音乐题材、风格和流派。从音乐鉴赏内容层面上基本上满足了教师学生“教”与“学”的需求。

2 高中音乐教学现状

2.1学生强烈呼喊我们努力过但没有“兴趣”

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因为音乐课堂没有他们想要的东西。所以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要么是迎合老师,做出一副很认真的模样;要么是趴在课桌上睡觉或听音乐;要么是带上其他文化科作业或课外书籍等等。总之,他们在音乐课堂上找不到他们的需求。那么,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需求是怎样的呢?

2.2与时俱进追求音乐的流行美

现代世界,包括音乐在内的各方面都在飞速的发展。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表演,都在技术上,艺术上有了很大突破,紧紧的体现了时代气息和人们对音乐文化的需求。作为欣赏主体的学生,理所当然对音乐的品味也越来越高。经过笔者三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

2.3时尚旋律美,是学生音乐鉴赏的首要需求

在《学堂乐歌》单元中,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陌生,缺乏兴趣,甚至认为其旋律老土,没有新意。课后,我认真的反思并作出了调整,我将“学堂乐歌’和

“校园民谣”结合起来,课堂上简略的聆听“学堂乐歌”,重点是欣赏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民谣”。比如《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又自然的进行了同类音乐的拓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4明星表演美,是他们内心的“榜样”需求

在欣赏民族歌剧唱段《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时,我首先播放了演唱的版本,学生没精打采,接着播放了王菲演唱的版本,同学们立即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调查发现他们大多数不知道,对王菲特别喜欢,甚至是很多同学的偶像。因为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偶像,都有自己的“明星梦”。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找到不同明星的多个版本的音乐给同学们欣赏,以便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共鸣。

2.5浪漫意境美,是他们放飞心情的需求

在钢琴音乐单元,我们欣赏了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和李斯特的《爱之梦》,两首音乐都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杰作。但学生更喜欢《爱之梦》,因为《爱之梦》更让他们觉得“浪漫”,更适合高中生的情感需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总是从他们的兴趣人手,由浅入深,选择一些诸如《神秘园》、《神话》等音乐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逐步过渡到对他们来说较“难”的音乐,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6简单直观力求音、画、舞结合

在欣赏内容、意境取胜的音乐作品时,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希望通过音画舞的结合,利用“通感”简化音乐欣赏的难度系数。从而更好的进行音乐鉴赏。

2.6.1音画结合。例如:在欣赏《西出阳关无故人》和《高山流水致家园》两个单元时,我们可以根据音乐所蕴涵的意境,选择《唐之韵》等视频音乐文件进行播放,使学生在听觉中领悟意境,在视频中理解音乐。这样就让较难的音乐变得直观简单、一目了然。

2.6.2音舞结合。例如:在欣赏《非洲歌舞音乐》单元时,由于其音乐和舞蹈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忌讳对他们进行孤立的欣赏,而要让音乐与舞蹈有机的结合,从而更加深刻的了解非洲歌舞音乐的相关知识。

2.6.3音画舞结合。例如:在欣赏《爵士乐》时,笔者找到了著名爵士舞的视频片断进行欣赏,让学生一边聆听,一边哼唱,一边模仿舞蹈,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又使课堂得到了良好互动。

民族音乐鉴赏篇4

关键词:音乐鉴赏;素质;探索

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是我国新课程改革在高中学段实行的一门音乐必修课程,这是新课改推行的以素质教育为理念,旨在提高学生音乐修养、陶冶情操,发挥音乐美育对培育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和美化人的内心情感为目标的一项课程改革措施。我认为从新课改对此门课程所确定的课程性质目标与课改前设置的音乐欣赏课相比较,音乐鉴赏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人文素养的提高确立了更高的课程目标。课改将欣赏改为鉴赏,虽一字之差,却包含了不同的课程内涵与意义:音乐鉴赏强调学生在对音乐的学习和体验的过程中发展对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强调通过在音乐的学习和审美体验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从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形成终身热爱音乐、享受音乐的习惯,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之间的联系。

音乐鉴赏课程的设置体现了当前我国教育课程改革对承担素质教育任务的美育的目标和要求,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完善审美能力和情感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通过此课程的开设来达到提高学生的音乐人文素养,以期实现课改提出的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内心情感,培育人格审美,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课程目标理念,是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值得探索和实践的目标。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且通过此课程的开设保持发展学生热爱音乐的兴趣和愿望,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作为施教的主要目的来认真思考的,为此我做了如下的思考与实践:

一、音乐素养是艺术素养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对音乐和人文学科领域的综合认知能力水平

音乐素养包括对音乐的感知,即对音乐的感受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文化的认知程度。其中,发展对音乐的感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相关文化的学习是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重点,是学生通过鉴赏课提高音乐修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我认为在音乐鉴赏的教学中应以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相关文化素质作为教学的主旨来实施。对音乐的感知体现了个体对音乐的情绪感受和反应能力,它是受到人的主观先天素质和后天客观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决定了个体对音乐的感受程度。为此,教师应在教学中通过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体验,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1.充分调动学生用耳朵和心灵感受音乐

音乐鉴赏的重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从音乐的欣赏中感受音乐的声音美、形式美、意韵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音乐本体(音乐表现要素)的深入聆听,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养成聆听音乐要素的欣赏习惯,即通过有效引导学生对音乐本体的关注,以加深学生对音乐本体的形式美、意韵美和情感美的体验和感受,提高对音乐本体美的感受程度,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例如,在《音乐的美》单元(湘教版)以了解一般美学范畴所划分的音乐的六类美学形态(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和喜剧美)和其美学特征的教学中,以感受音乐的六类美学范畴的美为目标,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体特点。如感受音乐的优美,从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中感受音乐的表现力,在对音乐要素聆听的过程中提高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以教材中欣赏贝多芬《月光》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为例,从让学生体验乐曲深沉、令人沉思的意境,感受乐曲特有的诗意的美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带给人的宁静、引人遐想和沉思的情绪,引导学生对音乐小调式特点、主题旋律、和与之呼应的钢琴低音区和声以及中声部柔和的三连音织体的音乐要素的关注聆听中感受音乐的意境,从而获得对音乐特有的诗意的美――优美的感受。

又如,欣赏音乐的欢乐美,从体验音乐在带给人的欢乐、愉悦的情绪中感受音乐的形式美。在欣赏管弦乐曲《春节序曲》时,引导学生从体验音乐所表现的节日热烈欢腾的气氛和人们欢庆喜悦的情绪中聆听乐曲的音调和节奏,聆听由管弦合奏奏出的表现热烈的秧歌群舞的我国民间陕北秧歌音调、节奏,聆听感受由不同管弦乐器演奏的表现节日温馨祥和场景的、抒情如歌的陕北民间秧歌旋律,在对乐曲体现的节日的热烈欢腾的情绪体验中感受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元素的形式美和意境美。又如,在欣赏崇高美时,从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激昂奋进、催人感奋觉醒、给人以精神的震撼和感召的情感体验中加强对音乐形式要素的感知。以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第四乐章《欢乐颂》这一体现崇高美的典范之作为例,从乐曲在体现作者对终生追求的崇高理想的赞美与追求理想的执着的情感表达中体验音乐磅礴宏伟的气势、感受音乐高昂激越的格调,聆听感受音乐中不可遏制的、充满戏剧冲突的动机,聆听感受表现对崇高理想赞颂、象征欢乐精神、给人以精神感召的、激昂的“欢乐”的合唱主题,聆听感受表现现对崇高理想赞颂的高亢、明亮热情、情绪激昂的独唱,重唱和合唱,聆听感受表达对理想虔诚信仰的庄严的众赞歌,从感受音乐表达的激昂澎湃、对理想不懈追求的情感内涵来提高对音乐要素的感知。

2.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音乐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通过创设欣赏、感受音乐的情境,使学生感知音乐、感受蕴含于音乐作品中的美。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利于学生感受音乐感染力和艺术魅力的情境,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如在教材《音乐与时代》单元华夏音乐教学中,以感受中国古代音乐的审美情趣,了解我国古代音乐的特点为目标,为使学生感受古代音乐的时代特征,可以从了解我国古代优秀音乐文化引入,从感受中国古代音乐的音色美、和谐美和意境美来展开教学,把学生带入到品评、感受古代音乐的情境中:欣赏造型特色各异的古代乐器及其美妙丰富的音律,聆听乐器合奏出的悦耳动人的乐曲旋律,在了解音乐与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美学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特色。如欣赏古琴曲时,让学生在感受源远流长的古琴文化体现的浓厚中国民族特色和独特的中国情韵的过程中,感受乐曲清、微、淡、远的审美情趣,通过了解中国古典音乐特有的美学思想来欣赏感受音乐具有的深邃、幽远的意境美。

又如,在鉴赏音乐与舞蹈的教学中,以感受音乐具有的丰富情感和感染力为目标,从了解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中感受音乐的表现力:从让学生感受音乐与舞蹈密切的关系中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音乐的抒情性的艺术特点、从了解音乐对舞蹈的作用的过程中加强对音乐要素的感知,如通过欣赏没有音乐伴奏的舞蹈和带有音乐伴奏的舞蹈片段的比较,感受音乐在烘托气氛、表达情绪以及体现性格的作用,通过学习舞蹈动作,感受音乐对舞蹈动作的组织作用、感受音乐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通过舞蹈欣赏,感受音乐在舞蹈中所担负的交代和展现剧情的作用,通过对音乐与舞蹈紧密结合的欣赏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对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的感知和对舞蹈的鉴赏能力。

二、通过音乐鉴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本课程设置的重要意义,是发挥音乐教育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是实施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在课程中发挥音乐审美的功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辨别能力,达到在审美体验中受到美的影响和熏陶,从而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实施“以美育人、以美塑人、以美启智”的课程理念。对音乐的审美体验是建立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对音乐产生的精神和情感的深层次的感受。为此,在音乐鉴赏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形式、情感的审美,通过体验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以起到音乐鉴赏以审美为核心、实施音乐美育的课程功能。

1.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以审美为核心的原则

将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形成强烈而浓郁的审美渴望和审美动力。如在鉴赏西方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在让学生对西方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特点即古典主义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及其体现的美学原则以及对西方音乐发展产生的深远的影响的感受和了解中加深对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审美体验,在鉴赏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时,以了解该时期作品崇尚抒发个人情感的特性及其与文学、诗歌、戏剧、绘画等其他艺术内容为基础体现在音乐中的风格特点为主,加深对该时期音乐的审美体验。

2.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适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原则

引导学生在主动感受音乐的状态中获得身心体验和情感体验,在《音乐的欣赏》单元中,采取使学生能够结合已有的对音乐具体、真切的欣赏经验基础上,通过设计关于音乐欣赏的启发性的问题的形式,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投入欣赏音乐的状态。如让学生在聆听音乐后参与“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的讨论,在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象的漫谈中体验欣赏音乐的乐趣,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主动进入欣赏体验音乐的情态,激发学生感受音乐的表现特点和内在情感,通过调动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感受获得审美体验。

3.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素养为目的的原则

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在对音乐表达的情感体验中感受音乐,引发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感的激荡勃发中,进行音乐审美体验,从而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陶冶情操。如在《音乐与诗歌的交融》的单元中,通过体验对音乐与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联系,加强对音乐的审美。根据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来体验音乐在表现歌词―诗歌所表达的意境的表现力,感受歌曲表达的感情,通过歌曲的歌词与音乐结合的密切关系感受音乐的形式特点,从感受歌曲的情感与音乐要素表现特点获得对歌曲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

三、在鉴赏与审美体验过程中应重视音乐知识的内容,丰富艺术审美体验和情感

音乐文化知识为个体在音乐欣赏中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支持,没有一定和必备的音乐文化知识要进行音乐审美和激发个体的审美情感的发挥是很难想象的。为此,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通过对音乐题材内容、体裁形式、风格特点及相关领域文化的认知,通过理性思维发展对音乐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走进音乐、树立多元音乐文化的审美观。例如,在《音乐与民族》单元鉴赏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为使学生能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有所感受和了解,在欣赏我国少数民族民歌过程中,通过对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结合音乐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的探究中感受和体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对不同民族音乐风格特征与民族文化间的关系认知的基础上,加深了对不同民族音乐风格特点的感受和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在鉴赏亚洲民间音乐时,通过对亚洲不同地区音乐文化特色的了解,引导学生感受世界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认识了解世界不同地区音乐文化和价值,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增进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通过对音乐的教学规律和特点的探研,深入挖掘音乐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音乐为本,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听觉体验、审美体验作为鉴赏的有效途径。重视音乐相关文化的学习,以让学生在对音乐的聆听体验中,在对音乐的品评中,获得享受音乐的愉悦感和美感。在对音乐形式和内涵鉴赏过程中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在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中得到美的陶冶和熏陶。发挥音乐鉴赏课以美育人、以美启智的课程价值,让音乐鉴赏课成为学生感受音乐,学习音乐的殿堂,为学生搭建享受音乐,热爱音乐的平台,是值得我们去为之努力实施的目标。

民族音乐鉴赏篇5

纵观我们整本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不难发现:专家为了实现新课改的各项目标,紧扣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多角度、多渠道地从各个领域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在聆听中树立正确地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践中体味音乐鉴赏的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中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

从教学评价入手―――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协调发展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专家们特别注重对学生情感呵护,引导其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例如:《音乐与人生》、《京剧大师梅兰芳》、《贝多芬》等单元侧重将音乐和作为音乐活动主体的“人“联系起来,使音乐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人“的活动。一切从“人”的思想、意识、兴趣、情感出发。

其次,让学生通过对不同体裁、形式、风格的音乐作品的聆听,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能力,引导学生的探究、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例如:《多彩的民歌》《丰富的民间器乐》等单元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族音乐的区域风格特征,认识民族音乐中的体裁,感受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精神财富,从而得到文化、精神洗礼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旁及其他地区或国家的民族音乐,从而归纳民族音乐的鉴赏方法。

第三,通过欣赏多种中外音乐作品,认识、了解、掌握音乐要素、音乐流派、代表人物、风格特征、题材文化、流行音乐等方面知识与技能。例如:在《京剧》、《非洲歌舞音乐》、《爵士乐》等单元中,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些知识与技能恰好是服务于我们的欣赏过程,有利于我们鉴赏音乐的旋律美、和声美、结构美。例如:京剧单元让我们知道了人物行当、唱腔、京剧名家、京剧的发生发展历史等知识;非洲音乐单元则是让我们了解了非洲乐器、非洲歌舞音乐的特点;爵士乐单元则让我们学习到了爵士乐的相关知识,了解爵士乐的主要特征和风格特点。

在教材的构思的过程中,专家往往在同一单元中同时考虑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多个评价标准,并使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方法;在方法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和人生观,真正达到音乐鉴赏课教学目的。

从音乐内在体裁结构入手―――分时期分流派分地区分门类设置教学内容

专家们在进行内容选编的时候,为了更加全面的让学生了解到各种不同时期的音乐,选择了巴洛克、维也纳古典乐派、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流派的音乐,并对其代表人物进行了介绍;为了更加全面的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域的音乐,选择了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为了更加全面的让学生了解到各种不同体裁的音乐,选择了京剧、爵士乐、中国民族歌剧、古琴音乐等不同门类的音乐作品;为了更加全面的让学生了解到各种不同民族的音乐,还选择了中国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民族歌曲等等。都较系统、全面的含盖了各种音乐题材、风格和流派。从音乐鉴赏内容层面上基本上满足了教师学生“教”与“学”的需求。

根据笔者三年来的新课程教学经验发现:尽管教育专家们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费了不少心思,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选择的内容顺应了新课程的正确导向,为学生找到他们眼中“最新”的教学内容。作为学生,为了适应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彻底的课改,同样也在努力的寻找音乐给他们带来的那份“情”,那份“美”。然而,音乐课堂上他们总是没精打采,毫无兴趣。调查发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很大异疑,他们认为教材所选择的内容陈旧、曲调老土、配器难听、版本单一等等,基本上都“不好听”,“不爱听”。所以,现在从学生的角度谈谈音乐鉴赏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学生强烈呼喊我们努力过但没有“兴趣”

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因为音乐课堂没有他们想要的东西。所以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要么是迎合老师,做出一副很认真的模样;要么是趴在课桌上睡觉或听音乐;要么是带上其他文化科作业或课外书籍等等。总之,他们在音乐课堂上找不到他们的需求。那么,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需求是怎样的呢?

与时俱进追求音乐的流行美

现代世界,包括音乐在内的各方面都在飞速的发展。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表演,都在技术上,艺术上有了很大突破,紧紧的体现了时代气息和人们对音乐文化的需求。作为欣赏主体的学生,理所当然对音乐的品味也越来越高。经过笔者三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

时尚旋律美,是学生音乐鉴赏的首要需求

在《学堂乐歌》单元中,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陌生,缺乏兴趣,甚至认为其旋律老土,没有新意。课后,我认真的反思并作出了调整,我将“学堂乐歌’和“校园民谣”结合起来,课堂上简略的聆听“学堂乐歌”,重点是欣赏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民谣”。比如《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又自然的进行了同类音乐的拓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明星表演美,是他们内心的“榜样”需求

在欣赏民族歌剧唱段《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时,我首先播放了演唱的版本,学生没精打采,接着播放了王菲演唱的版本,同学们立即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调查发现他们大多数不知道,对王菲特别喜欢,甚至是很多同学的偶像。因为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偶像,都有自己的“明星梦”。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找到不同明星的多个版本的音乐给同学们欣赏,以便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共鸣。

浪漫意境美,是他们放飞心情的需求

在钢琴音乐单元,我们欣赏了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和李斯特的《爱之梦》,两首音乐都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杰作。但学生更喜欢《爱之梦》,因为《爱之梦》更让他们觉得“浪漫”,更适合高中生的情感需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总是从他们的兴趣入手,由浅入深,选择一些诸如《神秘园》、《神话》等音乐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逐步过渡到对他们来说较“难”的音乐,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动听配器美,是他们体验音乐魅力的需求

在流行风单元,我们欣赏的是毛阿敏198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的《思念》,学生反映普遍较差,随后我立即播放了同样是毛阿敏在“同一首歌”上演唱的《思念》,学生马上兴奋起来。因为音乐家对这首歌曲进行了重新配器,使其在音色、和声等更富于流行美。

由于高中生的年龄结构和心里特征,他们对“流行美”的需求还很多很多,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用“心”去发现,用“行”去实现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挖掘出时尚、经典的音乐作品。

简单直观力求音、画、舞结合

在欣赏内容、意境取胜的音乐作品时,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希望通过音画舞的结合,利用“通感”简化音乐欣赏的难度系数。从而更好的进行音乐鉴赏。

一、音画结合。例如:在欣赏《西出阳关无故人》和《高山流水致家园》两个单元时,我们可以根据音乐所蕴涵的意境,选择《唐之韵》等视频音乐文件进行播放,使学生在听觉中领悟意境,在视频中理解音乐。这样就让较难的音乐变得直观简单、一目了然。

二、音舞结合。例如:在欣赏《非洲歌舞音乐》单元时,由于其音乐和舞蹈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忌讳对他们进行孤立的欣赏,而要让音乐与舞蹈有机的结合,从而更加深刻的了解非洲歌舞音乐的相关知识。

三、音画舞结合。例如:在欣赏《爵士乐》时,笔者找到了著名爵士舞的视频片断进行欣赏,让学生一边聆听,一边哼唱,一边模仿舞蹈,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又使课堂得到了良好互动。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一切从实际出发,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选择适当的辅助内容进行教学,既能活跃了教学课堂,提升了学生兴趣,又能提高音乐鉴赏教学的效果。

教师理性思维紧跟专家方向调节学生需求

教师是音乐教学的组织者,对整个音乐教学课堂具有一定的“导航”作用。我们要以教学大纲为方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适当地在“选择”上下功夫,选择那些适合本地区、本学校文化背景的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一下几点:

改变观念,借助“选择”的力量,选择一些时尚、积极、动听、影响力强的作品,使学生在课堂上充满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充满乐趣。科学看待“努力”的力量,明白“努力”需要技巧,需要“选择”。

相信专家,但不要迷信专家,因为专家不一定都有一线教学经验的,他们对教学实际情况了解得并不是特别到位。

相信学生,他们在某些方面并不是“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思维,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能够为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因为他们代表自己,愿意为自己负责。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找到自己的方向,既不“左”,又不“右”的探索出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之路。

新课改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全国某些地区已经三年,音乐教师们也在根据其所在地区的历史、经济、文化等条件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以更好的让这次轰轰烈烈的课改深入人心,并为我国国民的素质教育担当重任。因为教学内容的好坏不只是专家的事,更是直接从事音乐教学活动的学生和教师的事,只有教育专家、教师、学生三方面根据具体情况,达成一定的共识,并付诸行动,才能保证音乐鉴赏课朝着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有了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我们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一定能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选择”代表方向,“努力”代表付出。而在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诸多方面,努力付出并不一定有很好的收获。只有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了方向,“努力”付出,探究方法,才能找时间要效率,找时间要效果。也才能使高中生在一年时间里对音乐鉴赏有名副其实的突破。

参考数目:

《普通高中新课程音乐教学与评价指导》

《高中音乐新课程理念与实施》

【文章摘要】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浪潮中,一切都是“新”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更新观念、创新思维、积极实践。本文将针对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内容的选择谈谈笔者的看法:音乐教育专家紧扣新课程方向选择风格、流派、地域、体裁不同的音乐作品供学生欣赏,以满足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但学生对教学内容存在异疑,他们喜欢音乐的“流行美”、“直观美”,他们对时尚的旋律、明星的表演、浪漫的意境、动听的配器等方面充满期待。他们想通过直观的方式学习音乐,渴望在音乐课堂上得到音、画、舞等方面的全方位欣赏,以满足他们的感观需求,从而对音乐鉴赏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更新教学观念,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的音乐作品,整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内容,更好的服务学生,服务教学。

民族音乐鉴赏篇6

【关键词】情感态度;体裁结构;表演美;意境美

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依据,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根据大纲、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纵观我们整本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不难发现:编写人员为了实现新课改的各项目标,紧扣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多角度、多渠道地从各个领域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在聆听中树立正确地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践中体味音乐鉴赏的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中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

一、从教学评价入手――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协调发展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编写人员们特别注重对学生情感呵护,引导其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例如:《音乐与人生》、《京剧大师梅兰芳》、《贝多芬》等单元侧重将音乐和作为音乐活动主体的“人“联系起来,使音乐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人“的活动。一切从“人”的思想、意识、兴趣、情感出发。

其次,让学生通过对不同体裁、形式、风格的音乐作品的聆听,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能力,引导学生的探究、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例如:《多彩的民歌》《丰富的民间器乐》等单元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族音乐的区域风格特征,认识民族音乐中的体裁,感受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精神财富,从而得到文化、精神洗礼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旁及其他地区或国家的民族音乐,从而归纳民族音乐的鉴赏方法。

在教材的构思的过程中,编写人员往往在同一单元中同时考虑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多个评价标准,并使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方法;在方法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和人生观,真正达到音乐鉴赏课教学目的。

二、从音乐内在体裁结构入手――分时期、分流派、分地区、分门类设置教学内容

编写人员们在进行内容选编的时候,为了更加全面的让学生了解到各种不同时期的音乐,选择了巴洛克、维也纳古典乐派、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流派的音乐,并对其代表人物进行了介绍;为了更加全面的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域的音乐,选择了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为了更加全面的让学生了解到各种不同体裁的音乐,选择了京剧、爵士乐、中国民族歌剧、古琴音乐等不同门类的音乐作品;为了更加全面的让学生了解到各种不同民族的音乐,还选择了中国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民族歌曲等等。都较系统、全面的含盖了各种音乐题材、风格和流派。从音乐鉴赏内容层面上基本上满足了教师学生“教”与“学”的需求。

根据笔者三年来的新课程教学经验发现:尽管教育编写人员们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费了不少心思,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选择的内容顺应了新课程的正确导向,为学生找到他们眼中“最新”的教学内容。作为学生,为了适应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彻底的课改,同样也在努力的寻找音乐给他们带来的那份“情”,那份“美”。然而,音乐课堂上他们总是没精打采,毫无兴趣。调查发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很大异疑,他们认为教材所选择的内容陈旧、曲调老土、配器难听、版本单一等等,基本上都“不好听”,“不爱听”。所以,现在从学生的角度谈谈音乐鉴赏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三、与时俱进,追求音乐的流行美

现代世界,包括音乐在内的各方面都在飞速的发展。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表演,都在技术上,艺术上有了很大突破,紧紧的体现了时代气息和人们对音乐文化的需求。作为欣赏主体的学生,理所当然对音乐的品味也越来越高。

四、动听配器美,是他们体验音乐魅力的需求

在流行风单元,我们欣赏的是毛阿敏198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的《思念》,学生反映普遍较差,随后我立即播放了同样是毛阿敏在“同一首歌”上演唱的《思念》,学生马上兴奋起来。因为音乐家对这首歌曲进行了重新配器,使其在音色、和声等更富于流行美。

由于高中生的年龄结构和心里特征,他们对“流行美”的需求还很多很多,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用“心”去发现,用“行”去实现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挖掘出时尚、经典的音乐作品。

五、简单直观,力求音、画、舞结合

在欣赏内容、意境取胜的音乐作品时,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希望通过音画舞的结合,利用“通感”简化音乐欣赏的难度系数。从而更好的进行音乐鉴赏。

1.音画结合。例如:在欣赏《西出阳关无故人》和《高山流水致家园》两个单元时,我们可以根据音乐所蕴涵的意境,选择《唐之韵》等视频音乐文件进行播放,使学生在听觉中领悟意境,在视频中理解音乐。这样就让较难的音乐变得直观简单、一目了然。

2.音舞结合。例如:在欣赏《非洲歌舞音乐》单元时,由于其音乐和舞蹈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忌讳对他们进行孤立的欣赏,而要让音乐与舞蹈有机的结合,从而更加深刻的了解非洲歌舞音乐的相关知识。

新课改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全国某些地区已经实施多年,音乐教师们也在根据其所在地区的历史、经济、文化等条件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因为教学内容的好坏不只是编写人员的事,更是直接从事音乐教学活动的学生和教师的事,只有教育编写人员、教师、学生三方面根据具体情况,达成一定的共识,并付诸行动,才能保证音乐鉴赏课朝着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有了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我们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玉峰.浅谈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育探索,2007,(11).

民族音乐鉴赏篇7

笔者认为,多元文化就是集中人类一切精神财富,囊括一切民族特征的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它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它既可以作为一种文艺批评理论,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可以说是多种意识形态交融的混合体。也许,这种归纳法虽然全面,然而仍未能对多元文化的定义提供一个更为精确的解释。我们对多元文化内涵认识上的模糊,原因在于我国对多元文化的认识起步比较晚,追溯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不到二十年,更由于多元文化涉及的研究领域甚广,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学科都涉及到多元文化的介入和移植,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很难根据一种思维方法去理解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教育起源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它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提出的目的是要研究当时盛行的族群运动,多元文化教育是渴望通过政府、家庭、学校及其他社会教育机构,提供给学生不同文化团体、族群的发展历史及社会贡献等方面的知识,目的是使学生能了解、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并尊重欣赏他人的文化,以提升全体学生的学业成就,并帮助其树立团体意识,尊重意识,对不同民族文化采取积极包容的态度,从而帮助弱势学生走向进步,建立自信,使优势学生更加完美,最终培养他们的社会行动力以服务人类。显然,多元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整个人类服务,而不是哪一个国家,或者哪一个民族。这也就决定了多元文化教育的特征。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特征

(一) 多元性

在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文化一直伴随着民族共同发展,形成了强烈的张力。多元文化自问世以来不及百年,然而却形成了当下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流行文化与网络文化、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同时并存的现象。目前,多元文化的最大特质就是文化呈现了多元的态势,不再是一种文化独领风骚,而是百花齐放,各领千秋。

(二) 互补性

多元文化之间是一种平等竞争、自由发展同时又能互相借鉴、相互协调的关系,不同文化之间有着极强的互补性。各民族人民用劳动、智慧、胆略和勇气不断创造和更新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他们创造了大量的精神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包括语言、文字、科学、文学、艺术、风俗、哲学、饮食与宗教,这些文化相互协调,更加丰富。在互补的作用下形成了文化内部的创新,显然,这是多元文化的又一特色。

(三) 包容性

有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善于包容,是先进文化的特质,也是先进文化发挥主导作用、走向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而尊重差异并不是倡导文化相对主义,是意味着将更多有进步意义的文明成果应用到人类社会当中,包容是形成飞跃,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必须手段。只有不同民族间的异质文化不断地争鸣和交锋才能刺激一种文化固有的顽强生命力,才能诱发人们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的创新,使冲突的各民族文化不断发展与完善,最终落后文化将被先进文化同化,先进文化也能从落后文化中吸取借鉴和营养。

二、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在大学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世界音乐大背景为教学基础

如前文所述,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于人类社会,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民族,也就存在着不同的文化,最终不同的文化又会衍生出价值平等的、种类繁多的多元音乐文化体系。顾名思义,世界音乐表现出的是无价值的差距,而仅存于种类的差异,因此,在我们的教学授课当中,教学内容应涵盖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音乐曲风。时下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民族音乐才能反映世界,也只有站在世界大背景下从事创作,才能真正创作出好听的音乐来。近年来,我国的很多影视剧都和日本一些作曲家合作,创作出了人文内涵非常雄厚的音乐作品,比如电影《画皮》,主题曲《画心》就是日本著名作曲家藤原育郎的作品,为此,很多不明理的人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不选用中国作曲家的作品,而要选用一个外国人的作品。这正是说明了目前还有很多人不懂得音乐人类学的内涵:音乐是人类的财富,是世界的财富,而世界没有国界,也只有站在世界大背景下,才能创作出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这是音乐人类学最根本的要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很多武侠电视剧都以日本著名作曲家横山菁儿作品《英雄的黎明》作为插曲,众所周知,横山菁儿是日本音乐界的元老级人物,音乐底蕴极深,他的作品风格跌宕大气,往往能给人酣畅淋漓之感。采用他的音乐作背景往往情景交融,达到了人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以文化内涵作为理解音乐的一把锁

音乐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概念、价值、功能和意义,只有将它放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并作为一种文化意义去理解,才能真正领悟音乐的真谛。鉴赏一种音乐,如鉴赏者若没有对其音乐作品或音乐风格背后蕴藏的文化意义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学习,是很难走近认识它和接纳它的。多元文化音乐教学观认为:文化内涵是理解一种音乐的前提,这是对音乐审美的一种超越,对音乐人类学的一种认知和深化。比如,郭兰英演唱的《南泥湾》对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一直有着不一样的味道,正是因为这首歌符合了那个时期的文化特征,或者说,听到这首歌能唤醒人们对那个时代的回忆和思念,所以它成为了红色经典。余秋雨先生曾经有一句名言:“经典就是要反映时代,并要超越时代。”如果没有对当时文化特征的理解,就无法理解《南泥湾》这首歌的内涵,我们有很多红色歌曲,军旅歌曲都是因为反映时代文化特征而成为了经典,成为了人们念念不忘的回忆,这就是文化对于音乐的意义。

(三)用心感受多元文化带给音乐的魅力

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用多元的方式去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魅力,而要实现这种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采用感受鉴赏的教学方式。简单地说,这种教学方式以注重学生的内在发展为标志,它既不是一种以演唱演奏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也不是一种以音乐知识传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而是建立在一种以音乐文化的感受与鉴赏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是通过联系与之相关的民族信仰、价值观、行为等来聆听音乐的音响,从而达到认识音乐的体裁与形式,最终了解具体可感的音乐文化生活,理解其存在的社会文化意义和实现发展学生对不同文化中音乐的判断能力与鉴赏能力的目的。

三、大学音乐鉴赏教学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一)弘扬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

在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音乐文化发展历史,早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对音乐文化的描述,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史学都离不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词作为一种文体,出现在晚唐时期,而事实上,它最开始出现就是以音乐的形式。汉乐府作为最早的音乐机构,后来成为了中国最原始的文学体裁。这都能体现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教学由于受西方音乐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风格等各个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套以“欧洲音乐为中心”的教学价值观念体系。甚至影响了国人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感情,在大学音乐鉴赏教学中实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可以重燃国人情感,培养本土音乐感情。

(二) 领会世界音乐文化

音乐是世界各民族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财富之一。可以说,世界上有多少种音乐文化,就有多少种民族文化,每一种类型的音乐都有其存在的合理价值,在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百花园中,它们平等地共同存着。高校音乐鉴赏课的教学中,在充分立足本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秉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尊重世界其它民族的音乐文化价值观,通过鉴赏和接纳世界音乐,来认识其它不同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并与之进行对话与交流。因此,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和领会世界民族音乐,体现了多元文化音乐教学观最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 建立多元文化音乐理念

使学生在充分认识和理解本土音乐文化的同时,能够放眼世界,领略千变万化、璀璨夺目的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其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树立和形成大学生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念,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今音乐鉴赏教学的崭新使命。

民族音乐鉴赏篇8

艺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精神文明产物,自古以来都对社会模式改革以及居民生活起到方方面面的影响。从西方来看,最初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开始,音乐便与数理、天演论等相提并论,柏拉图、毕达哥拉斯等哲学家更将音乐的社会职能作用提升到一定高度。从我国古代文化更迭发展而言,早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便将音乐用于规范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建设。以上史实证明了音乐艺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时至今日,各大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音乐鉴赏课程,开设之目的也是为了使大学生个人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提升对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培养年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习该课程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和基本的音乐知识。究其根源,无怪乎学生在高中求学期间多以书本知识为主,对于许多民族乐器的音色、形制以及发声原理等基础知识缺乏了解。民族音乐欣赏归类于音乐欣赏类课程,主要授课模式是对音乐作品聆听后再进行解析,这对于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基础课程的依赖性可见一斑。而问题恰恰出自于很多学生对基础性专业课程的知识掌握不牢,从而导致了对音高、旋法、和声等基本音乐要素的辨识度产生误区,最终造成学生对该课程兴趣降低。因此,在授课对象普遍对于抽象的音乐无法展开具象化讨论的时候,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辅导学生基本音乐常识,并拓宽其聆听作品范围,加强对本专业作品的熟悉程度。

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应掌握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对民族音乐演唱专业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对于传统叙事歌曲作品、说唱音乐作品和戏曲作品选段的熟悉程度。在具有一定演唱演奏技巧基础之后,更多的是对某一时期作品风格和作曲家个人风格的把握;比如在欣赏姜夔的自度曲创作时,可以将《扬州慢》、《杏花天影》、《凄凉犯》这三首自度曲进行横向比较;除了每首作品独我的思想内涵之外,不难得出其作者喜爱使用七声音乐、突出四、七度音、升高商、徵音的共性特征。而后还可以小见大,从作品中得出整个宋元词体歌曲的长短句结合的写作风格。笔者认为,只有对具体个例进行比较分析,才能对整体时期的音乐风格进行综述。而在具体教学进度计划的制定中,一方面要按照学生的学龄进行设置,另一方面更要契合青年人的心理特点以及个人爱好来进行综合考量。而对于鉴赏类课程,时下流行的“微课”授课方法也可以运用于其中;可以更多的整合学生的碎片化时间,提升学习效率,还可以将基本概念进行重复讲解,加深学生的记忆。应对于时下的网络化信息社会,教学手段方面趋向于多元化,这一点也引发了教学内容上的多元化融汇。

二、教学内容上的多元融汇

目前的传统授课体系已经不太符合现今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在多元文化融汇的当下需要学生对于主流文化以及亚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综合考量。不仅仅要求对于传统音乐进行了解,还要求对于西方器乐合奏进行涉猎;不仅仅要求对于传统作品进行演唱、演奏,还要求与考古、历史学进行交融以便对古谱进行考究。笔者认为,民族音乐鉴赏课程教学内容应从与专业内容、信息化教学以及与历史、社会等学科相互融合三方面进行重构:

1)民族音乐与专业理论性课程属于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乐理与视唱练耳为音乐听辨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古代音乐史对于传统音乐发展脉络提供了理论基础,民族音乐学对于专项民族乐器种类研究提供了深度与广度的认知。西方音乐史也为我国民族音乐作品创作提供了参照。笔者认为,在进行民族音乐鉴赏课程教学的同时,应辅导学生对于作曲方面的和声、曲式等本体研究进行了解,只有将实例进行分析后才能更多的对音乐发展进程进行了解和把握。

2)信息化教学作为现今社会发展的流行趋势,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更多的压缩了上课的教学进度和提高教学效率。微博、微课的兴起,倡导学生在线下进行自我学习,极大的利用了每日的碎片化时间来进行自我充电。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使知识走出课堂,进入高校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3)社会学科的相互融合。音乐属于社会学科,而民族音乐鉴赏更是见证了历史各朝代风格的影响。作曲家作为独立的个体,既具有个人特征,也受当时社会制约,具有社会性共性特点。基于此,民族音乐鉴赏课程可以从历史学角度进行入手,对音乐风格的流变进行解析。一方面丰富了本门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充实了作品的历史意义以及引导学生更多的了解社科知识。

上一篇:企业网络安全方案范文 下一篇: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