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时间:2023-12-10 10:54:19

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件

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件篇1

关键词:思想品德;信息技术;课堂活动;生活化

现在,很多中学老师虽然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但其实是“新瓶装旧酒”,并没有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初中教育阶段,他们在心理上会感到一些不适应。那么,如何改变传统教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现代所有思想品德的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再加上七年级学生面临青春期的困扰,如果老师无法实施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无法帮助他们解决青春期所遇到的困难,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下面,笔者应用信息技术、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实现生活化教学三个方面,讨论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应用信息技术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在这个时代,信息技术成为促进人类发展的最主要科技之一。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离不开网络与电脑,因此,老师必须要在七年级的思想品德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增加课堂的信息量,让学生能够直观、生动地学习思想品德知识。首先,老师要提高自己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尤其是在教育中最被广泛应用的多媒体技术,明确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要点。其次,老师要合理整合教材,科学选择适合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避免片面追求信息化教学。再者,老师在应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切忌直接将板书挪到多媒体屏幕上。老师需要注意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所得到的教学效果应该要优于传统教学手段所得到的教学效果,反之,则没有必要应用信息技术。在《探问生命》一课中,主要是为了让七年级的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但是,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很少有经历生离死别的体验,对生命的感悟不深。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出示了一些自然灾害的照片,营造出比较肃穆的课堂氛围。然后,我再找到Love Life这部与关爱癌症儿童相关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记录了很多末期癌症儿童对生命的渴望,我以此导入课堂,让学生思考“我们的生命是否可以永恒”这一问题。很多学生表示,他们通过观看这个纪录片,能够真切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二、科学设计教学活动

自从新课改强调要营造“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氛围之后,很多老师片面追求学生的主体地位,“满堂灌”变成“满堂跑”,使这些活动与教学目标割裂开来,导致这些活动流于形式,无法获得优质的成果。再加上很多学生可能并不想参加这些探究活动,老师强迫他们参与进来,无法达到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在设计《探究生命》一课的教学活动时,我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结合思想品德教科书,谈一谈“永恒的生命”这一问题。然后,我在班级中举办了演讲比赛,各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阐述小组观点。一组主讲,别的小组进行补充,然后老师再总结与点拨,从而促进学生理解生命的可贵。

三、实现生活化教学

开设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初中生能够成为有文化、有素质、有纪律、有理想的公民,使其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求。然而,现在很多老师讲课时,过于理论化、概念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不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老师必须实现生活化的教学,将思想品德课程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变得充实、实际,让学生接受真正需要的教育。在《亲情之爱》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他们与家人之间的故事,并让他们谈一谈他们所认识的家以及对“孝”的认识。然后,我再以学生的故事为基本,引入教材中的知识点,将教材中的语言转化为一些朴实、通俗的语言。

因此,老师必须改革七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程,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让学生树立关爱他人、尊敬师长等优秀的品质。老师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真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避免活动变得形式化;实现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美凤,林文瑞.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问题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件篇2

一、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校委会成员及八年级班主任

二、工作职责和要求

1、地理生物及信息技术考试工作实行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制,全面负责考试、上课等相关事宜及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处置。

2、当天送考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地理生物及信息技术考试期间相关防疫规定,特别是所有送考人员及学生都必须佩戴口罩,否则无法进入考场。

3、当天送考人员在考试期间必须坚守岗位,严格履行送考职责,并保持24小时手机畅通,确属因事离岗,须向领导小组组长请假。考试结束后方可离开,往返交通自行安排。

4、八年级各班主任在考试前将准考证发给学生,考试结束后收回准考证。同时密切保持与本班学生及家长的联系,确保及时、有效地处置考试相关事项和突发事件。

5、七年级正常按课表上课,加强值班值守。送考人员如有因送考而与教学任务冲突的,请在班主任协助下自行调好。

三、具体人员安排

6月17日下午1:45从学校出发,4:40左右从九中返回。

6月18日下午信息技术考试大致流程是:先到休息室候考,然后大概提前5到10分钟进机房,按照安排表时间考试。

具体安排如下:

(1)2:00从学校出发,大概3点50从九中返回。

(2)2:50主要是801,802班学生从学校出发(1、2号车),大概4:40从九中返回。下午第一节课正常上课。

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件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问题;对策

在刚刚结束的一学年里,我承担了七年级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通过这一年的实践,发现了许多存在于七年级信息技术课堂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会影响整个七年级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更会让学生养成坏的学习习惯,影响到整个初中阶段信息技术的学习,所以对于七年级信息技术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努力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对于八年级甚至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都会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存在问题

1.学生操作电脑的水平相差太大

同一个班的学生,有的已经能够相当熟练地操作电脑,操作各个软件,有的还不会双击鼠标,具体表现为:有的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之后无所事事,久而久之养成懒散的习惯;有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进度太快了,跟不上,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越学越差。

2.不爱听课,爱自己操作

每次上信息技术课,学生都非常积极,急着进教室,急着打开电脑,急着自己操作,所以我们经常会被这样的表象所迷惑,认为这些学生太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了,但如果你静静地从他们坐着的位置后面走一圈,再听听当教师开始讲课时,把学生的显示器切换成教师机的屏幕内容时,学生所发出的一连串抱怨声,当初对学生的印象将被完全颠覆。通常,他们打开电脑之后,第一打开的软件是IE浏览器,虽然他们知道外网不一定会连接上,但这不影响他们打开IE浏览器的兴趣,只有再次确定外网确实断开后,他们会再找一些电脑自带的游戏,像“扫雷”“空档接龙”“纸牌”这些玩了千百遍的游戏,他们依旧会乐此不疲。每当教师开始上课,会把教师机的屏幕切换到每台学生机显示器上,这个时候,会有很多学生发出抱怨。由此可见,学生喜欢的是电脑本身,而不是信息技术课。

3.不及时完成作业

说到作业,肯定很多人会说:“信息技术也会有作业啊?”是的,信息技术不但会有课堂作业,还会有家庭作业。课堂作业主要是及时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大多是操作性的内容,信息技术课后作业大多是口头作业,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把学生的课堂延伸到生活,通过这种方法,让课堂知识学以致用。然而对于这些作业,学生消极对待,有的根本不做,教师给他做作业的时间,他都用在游戏上面;有的拿电脑里其他班同学的作业来修改,或者撒谎说自己的作业被其他同学删掉了。

二、诊断原因

1.学生操作电脑的水平相差太大的原因

有些学生在家里可以接触电脑,练习的机会多,掌握就快;有些学生接触不到电脑或者家里根本没有电脑,基础相对来说就差一些。如果教师的内容设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好的学生无所事事,而差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加入到活动中来。

2.不爱听课的原因

学生不爱听课,主要是因为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已系统地学习了电脑的相关知识,像Word,PowerPoint,IE浏览器等,这些软件在小学时候都已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学习,再听教师讲实在没多大意义,而新增加的内容,大多数理论性比较强,学生不喜欢听这些枯燥的理论。或者说,学生没有对信息技术的内容产生真正的兴趣。

3.不及时完成作业的原因

学生不及时完成作业主要是认为信息技术课不需要参加中考,学好学坏一个样,不会对以后的升学造成影响,自然也不会重视。另外,信息技术课都是在机房上的,作业也会要求在电脑上完成,并保存在电脑上,这些都为一些不想做作业的学生提供了方便,他们可以改其他班同学的作业,甚至有的时候直接告诉老师,自己的作业是保存在电脑上的,现在找不到了,让其他同学删掉了。

三、解决方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解决以上的种种问题,最根本的方法是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有动力,但有时对于一些特殊的学生,实在对上课不感兴趣,就要想方设法对付一下,不然会给整个班级树立坏榜样。

问题1的解决方案:如果学生基础很差,或者说最基本的操作方法都没有掌握,应安排一定的课时为他们作适当的补习,等基础操作熟练之后,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于教师课上提出的任务,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完成,否则整组成员都不合格,这样会带动好学生主动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大家共同进步。

问题2的解决方案:教师在讲知识时,要及时地把身边发生的事带进课堂,让学生对知识始终能保持新鲜感。如,讲授Excel表格内容时,就可以把奥运会的内容带进课堂,让学生用Excel表格来为各个国家计算奖牌总数、来按金牌数或者奖牌总数排序等等。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地把这些理论的内容形象化。如,讲到计算机的组成,不妨拆一台旧电脑,让学生直接看看机箱的组成。有些内容,还可以借助动画、游戏等进行教授。

问题3的解决方案:对于不肯做作业的学生,教师可以一个个地盯着他们,要求他们每堂课做完之后,让教师看完才能走,并且对于学生的作业,教师要多作鼓励性的评价,肯定好的方面,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肯的建议。每堂课选取一定量优秀的作业,让大家一起来评价、欣赏,还可以每次选一个优秀学习小组,鼓励他们共同进步。对于删改其他同学作业的情况,教师可以借助域功能,为每个学生创建用域用户,让学生能把作业存放到指定的区域,并且该区域只有学生本人和教师能够访问。这样一来,其他学生无法访问他的作业,也无法删改,再有人说自己的作业被删这样的谎言,也会不攻自破。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实践尝试,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原本那些在学生中普遍出现的问题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学生更加有主动性,并且能持久保持这种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汤丽杰.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7).

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件篇4

任现职以来,我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有七、八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全校的网络管理工作及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

一、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做为学校的信息技术专职教师,担任了学校七、八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始终要求自己做到结合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设施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通过教学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了office办公软件 ,能够使用frontpage制作简单的网页,能使用flash制作有趣的动画并能使用一些多媒体软件做一些小作品。能够按照《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之余,我还努力搞好兴趣加强班的培训。

二、网络管理工作,做为学校的网络管理员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按照工作规定流程开通校园网用户,做好审核与登记工作。 2.只要接听办公室报修电话,马上进行校园网网络故障的排除并进行故障的信息登记。3.经常性地浏览、监控校园网络运行状况,确保校园网正常运行。4.定期检查楼内中心机房设备,做到防水、防尘、防静电,严格执行网络中心机房出入制度工作。现在我校的校园网络初具规模,包括图文、文件共享、学籍管理、资源共享等均可在网络上实现。同时内网和外网可互通。

三、在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中,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成立了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各种完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同时为了激励每个学生成材,激发科技创新热情,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我从学校的师生中选出一批乐于学习,勇于创新的科技团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通过以点带面和不懈努力,科技教育初见成效。我们的创新工作室被评为“兵团青少年创新工作室”和“兵团知识产权试点学校”。 

四、在工作中我力争做一个科研型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在理论上我作了以下探索,论文《网络时代信息技术课与德育教育的整合》在第四届“中国移动校讯通杯”全国中小学教师论文大赛中获得兵团三等奖、所撰写的论文《浅谈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获全国一等奖,并在部级专业刊物《教育实践与创新》上发表。所参与的课例《难忘的泼水节》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项目第十一届全国研讨会作品评比中获二等奖。所撰写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课程整合过程中的问题研究》获国家一等奖,本人撰写的教学设计《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白天与昼夜》获部级教学设计一等奖。

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件篇5

一、教学信息化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需要

数学课程新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能综合处理文本、图像、图形、动画等信息,运用计算机能创造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为教学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原来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的内容很难用传统的方法表达,例如:从常量到变量的过渡,从平面图形向空间图形的过渡,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有关平面图形的发展变化等,这些内容都具有动态特征,采用传统方法很难让学生领会这些知识,而现代信息技术则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很好机会。因此,教师要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要求,必须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方式。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信息化实践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发展,教学领域出现了许多高质量的数学软件,比如《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等,许多教师也正在使用这些软件辅助他们的数学教学。另外,人们可以利用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实现远程同步教学。所有这些,对于传统教育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利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做到许多传统教育难以做到的事。信息教学不仅是教育技术上的一场革命,更是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上的一次革命,给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1.信息化教学使平面图形丰富多彩

动画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利用动画可以实现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及色彩变化,它能形象生动地描述出图形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能轻松地理解接受所学知识。比如在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题学习《镶嵌》这一节教学内容中,由于多边形能镶嵌成各种各样的图形,传统教学难以将诸多图形一一表达出来。教师利用Flash、PPT等软件制作课件,让学生在电脑上拼各种图形,可以方便地将学生拼成的图形在大屏幕上一一展出。动画模拟让平面图形变化变得易于理解,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2.信息化教学让空间图形形象化

初中学生在认识空间图形上有一定的困难,比如在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图形认识认识》中,学生很难理解旋转体可以由平面图形通过运动形成,几何画板可帮助学生轻松地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形象地圆柱、圆锥、圆台等形成过程。又如在《三视图》教学中,七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尚未成熟,而要让学生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由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让他们实现几何体与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教学难度很大,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模拟教学,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想象、综合分析的过程,为学生的空间观念的感知提升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3.信息化教学实现数形结合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历来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在数学课件辅助下,教师可以轻松地绘制一幅幅有形、会运动的图,真正实现数形结合。比如在新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函数”概念这一内容教学时,学生定义中出现的“变化”、“唯一”和“对应”字词都不太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准备这样一个数学课件:用计算机画出的平面直角坐标中的图像,在图像上任取一个点,测出点的坐标,然后拖动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的关系,通过这一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函数本质中所蕴含的运动与变化关系,并且这种运动与变化通常是有规律的,随着点位置的改变,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都在变化。

4.信息化教学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

在信息技术下,教师可以设计教学课件,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提高直觉能力和想象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自信心。比如:在新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教学中,传统教学过程很难再现其发现过程,造成学生对其的理解困难。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制作这样一个数学课件,在屏幕上作出任意ABC及其内角∠A的平分线,BC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A,此时AB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发生变化。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直观地发现等腰三角形存在着这样的点D,使得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三线重合。这样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点,学生在经历观察―探究―发现―猜想―验证过程后,自然有浓厚的兴趣,并能对这部分学习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5.信息化教学实现轻松交流互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在信息技术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主动参与学习,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在课堂上,学生只要打开指定网页,就可以自主操作数学课件,进行反复学习、练习,直至完全理解知识。若教师建立了自己的教学网站,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就能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在课后,学生还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复习和巩固某些已经学过的知识,这些课件教学内容的组织一般按章节划分,同时配以文字、图形、动画,学生可以针对自身情况深入地复习已学的知识内容,教师也可以利用题库随意生成难度不同、内容不同的试卷,还可以记录学生一个时期的测试情况,列出学习成绩统计图,及时发现学生的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这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帮助。

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件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导入 兴趣 教学 课堂

每个信息技术老师可能都会遇到下面这些情况:

特别是夏天,学生上节课刚上了体育课,满头大汗地进入电脑室。当上课开始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是不能集中起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教师上课,还是说“同学们,我们今天要上第几课,请同学们把书本打开到第几页”作为开场白,那效果显然不好。

下面,结合近些年来的信息技术教学经验,谈谈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几种课堂导入方法。

一、作品展示导入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学科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作品展示也是同时在向学生布置操作任务。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优秀作品,这个作品可以是教师事先准备的,也可以是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

案例(1)浙教版八年级下第九课《金字塔探秘》。

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幻灯片中图片、文字等多媒体的动画效果以及调整动画的顺序。在导入阶段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上一节课《众家之言》布置给学生没有设置自定义动画的幻灯片,然后出示同样内容的设置了自定义动画的范例,让学生在对比中对自定义动画效果有个感性的认识。

二、复习、预习导入

复习、预习导入是教师常用的一种课堂导入方式,就是在上课前,让学生复习前面学习过的内容,或是预习本节课要学的知识。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教材,整个学期要上的内容,往往是围绕一个大的操作任务进行设计,所以每一节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回忆旧的知识,通过预习又能明确新课要学的内容,这样就完成了从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

案例(2)浙教版八年级下第六课《科学之谜》。

这节课是幻灯片制作正式开始的第一节课,要求学生熟悉演示文稿的界面和一些功能。当学生第一次启动演示文稿时,往往对这个界面感觉很陌生,无从下手。在上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打开WORD软件,来复习一下七年级所学的知识,然后对WORD的界面和演示文稿的界面进行对比,让学生试着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从而使学生能够快速地熟悉演示文稿的特点。

三、视频故事情境导入

现在学校电脑室一般都配备了投影仪。视频故事情境导入是教师根据上课内容的需要,事先找到一段与本课内容相关联或是能够引入本课主题的视频故事,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自觉中进入课文主题。这种方法能够以直观、形象的形式为课文教学做好铺垫,引人入胜。

四、模拟展示导入

模拟演示导入是教师将与要上新课相关的物件通过实物、模型、图片及表格等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学生没有见过的实物,会给学生感官带来冲击,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简单、具体。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更能吸引住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3)浙教版七年级上第十六课《建立硬件资料库》。

这课要求学生认识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建立硬件资料库。教师在课前事先准备好若干电脑配件,比如电脑内存条、硬盘、CPU等学生平时不常见的设备。等上课开始后,将这些设备传阅一遍,然后进行提问。比如:你知道刚才看到的设备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的作用?进而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来解决这些问题,逐步完成硬件资料库的建设。

以上探讨的这几种信息技术课堂导入方法是信息技术教师比较常用的几种方法。当然,课堂导入远不止上面几种方法,比如游戏导入、社会问题导入、谈话导入、音乐导入等都是效果比较好的导入方法。方法虽然很多,但是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1.简洁性原则。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担负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但是要注意时间的把握,不能造成头重脚轻,而忽视了课文内容,导致不能完成教学目标,一般导入时间在五分钟比较合适,导入语要精炼,各个环节要紧凑,提高课堂导入效率。

2.针对性和关联性原则。在设计导入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会使学生失去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导入内容要与新课知识存在相关联,从而引出所要学习的知识来。

3 .趣味性和启发性原则。导入设计新颖、有趣,就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快速投入到学习中来。导入设计要有悬念,能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件篇7

会议由市教研员刘辉老师主持,邀请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方面的专家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他们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让与会人员耳目一新,茅塞顿开,解决了我们教学中许多实际问题,让我们感觉到培训的非常及时和必要,为我们下一步的信息技术教学指引了道路。现将培训会议学习总结,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作一汇报:

一、信息技术新教材遵循的理念

我们使用的青岛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精心选取最实用、最前沿的内容,尽力克服“偏软、偏微软”的弊端,合理拓展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内涵。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中,以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工具的双重价值。

二、新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从教材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再是那么专注的学习某一软件的使用,而是很全面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各种软件和技术,不要求内容上的详细,而是追求多角度多方面。设置了“阅读与思考”、“学习目标”、“学习与探究”、“实践与创新”、“我的收获”等栏目,形式多样,不再像以前那样对于一个学习目标分为一、二、三、四、五几个步骤,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赋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与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思维发展的空间。

初中三年的课程内容设置如下:

七年级上:1、信息与信息技术;2、我的新学期;3、畅游齐鲁

七年级下:1、数据处理;2、网络技术基础;3、多媒体素材的采集和加工

八年级上:1、网站设计与制作;2、flash动画制作

八年级下:1、算法思想初步;2、vb程序设计

九年级上:感测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机器人

三、新教材新理念,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来我们就有两个重要的困难,一是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不够齐全,学生的基础差,参差不齐;二是我们的学科课时严重不足,每周只有一节课,学生往往是学了这节课内容,忘了上节课内容。新教材从三年级到九年级的教材内容几乎没有重复,衔接很紧密,无疑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更好的实施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得到技术上提高,充分的开展自主学习,通过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课题。我们将借这次新教材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研究出符合我们教学实际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四、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总结与思考

信息技术教材的主编刘勇老师是枣庄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还是全国电脑作品大赛的评委,他的许多观念和思想,他的专业成绩的确让我深感佩服。副主编郭凤广老师很年轻,XX年刚刚毕业,也是这次高中远程教育省级信息技术学科抽调专家,有着深厚的专业特长,具有很好的学习精神。他们也看到了现在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方面也作了阐述和要求。

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原来的观念是学习要时刻复习,新的观点说“学习是时时刻刻的事情”。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知识更新迅速的学科,不断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已经成为非常紧迫的事情。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现在想想做得太不够了,可以说离这个要求有很大的距离。加快学习的步伐,加强专业技术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不断思考和反思,提高课堂效率,努力实现学生技能的全面提升。

学习是短暂的,教育是深远的。此次新教材培训,让我感觉获益匪浅,心灵上的感触更多,我将以这次培训作为我工作的新的起点,加强学习专业知识,认真研究课堂教学,努力实践“三五五”教学策略,提高为同事和学生的服务意识,增强责任意识,继续为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 | | | | | | |

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件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学;教学;显著性差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4-0004-05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属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由于其地域的特殊性以及多民族的特点,本文就该地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现状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以便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促进该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针对呼伦贝尔地区中学教师发放,包括市、县、乡级共7所中学。在样本选择时,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按学校类型将本市中学分为重点校和一般校,并根据重点校和一般校教师人数比例3∶17,在重点校发放问卷45份,一般校发放问卷255份,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73份,有效问卷252份。问卷回收率为91%,有效率为92.3%。[1]

2.研究方法

本问卷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行为主要从课前准备、课程实施及课后辅导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其中课前准备主要从三个问题来调查,即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问题一)、在准备教案时常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料(问题二)、常使用信息资源库中提供的资源进行备课(问题三);课程实施主要从以下四个问题来调查,即教师常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问题四)、常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如PPT或其他工具软件)来展示教学内容(问题五)、为培养学生能力常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拓展学习内容(问题六)、常利用网上资源来做教学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问题七);对课后辅导主要从以下两个问题调查,即常利用网上资源来做教学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问题八)和常指导学生利用PPT或其他工具软件展示学习成果和作品(问题九)。为方便读者阅读,下文图表中对于问卷涉及到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行为”的问题均以上述问题代号代替。

问卷每一个题目都采用Likert式五等分计分方式,教师在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选项中选择适合自己想法的答案,非常同意记为5分,同意记为4分,不确定记为3分,不同意记为2分,非常不同意记为1分。

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行为分析

据调查,目前呼伦贝尔地区中学教师已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包括课前准备、课程实施以及课后辅导,我们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行为进行加权平均数统计,并对其重要程度做了简单排序,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主要是课前准备,其中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问题一)、在准备教案时常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料(问题二)排在前两位,其次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后是课后辅导(问题八和问题九排在第八和第九位)。

具体应用情况如下:教师在备课时,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的占被调查者的77.8%(问题一),在准备教案时常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料的教师占80.6%(问题二),常使用信息资源库中提供的资源进行备课的占69%(问题三);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常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占71%(问题四),常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如PPT或其他工具软件)来展示教学内容的占75.4%(问题五),为培养学生能力常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拓展学习内容的占65.5%(问题六),常利用网上资源来做教学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的占75%(问题七)。教师在课后辅导中应用信息技术较少,如常使用信息技术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教师占被调查对象的37.3%(问题八),常指导学生利用PPT或其他工具软件展示学习成果和作品的教师占44%(问题九)。如图1所示。

三、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行为差异性分析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我们探索分析性别、年龄、学历、教龄、任教学科、任教年级、学校类型的不同对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判断。根据前期对样本的分析,各个样本均是随机抽取并相互独立,来自服从正态分布的整体并根据方差齐性检验,方差相等,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各样本均值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检验(即ANOVA检验),并以P

1.性别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问题一即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sig.=0.03

2.年龄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教师的年龄主要分为20—30岁、31—40岁、41—50岁、51岁及以上四个年龄段,对各个年龄段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所示,问题一即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sig.=0.00

3.学历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教师的学历主要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对不同学历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表4所示,教师的学历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面有三项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是问题一(sig.=0.01

4.教龄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教师的教龄主要分为5年以下、6—10年、11—20年、21年及以上四个阶段,对各个教龄段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表5所示,教师的教龄主要在问题四(sig.=0.01

5.学科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按照中学学科的重要性及学科性质,将学科分为数理化、语外政、史地生、音体美、信息技术和其他六个方面。对各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行为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根据表6显示,各学科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并无显著差异。我们进一步对各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均值加以分析,发现以下几点:

(1)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各种行为活动中,均值最大的绝大部分都出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除问题三和问题八),这是因为就信息技术课程本身而言,信息技术既作为教学手段又作为教学内容而存在,故应用较多。问题三和问题八分别是教师常使用信息资源库中的资源和常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发展较迅速,而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不能及时更新,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教师在这方面的应用较少;同时,信息技术在中学课程体系中还没有像其他课程纳入中考或高考的范畴,往往很少有留作业的情况,因此对于学生的辅导也较少。

(2)对于数理化这些理科性质的课程,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比较多,而且从网络和资源库中搜集资料相差并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理科课程知识点比较固定而决定的。在具体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主要以展示教学内容为主,然后依次为创设情境、补充或深入说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3)对于语外政这些文科性质的课程,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应用Internet搜集资料的情况比使用资源库中的资源更多一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主要是利用网络资源做教学补充和说明教材内容,然后依次是展示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4)对于史地生这些课程,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应用Internet搜集资料的情况比使用资源库中的资源更多一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主要用于展示教学内容,然后依次为补充或深入说明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拓展学习。

(5)对于音体美这些课程,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应用Internet搜集资料的情况比使用资源库中的资源更多一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主要用于创设情境和补充或深入说明教材内容,然后为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最后为展示教学内容。

6.年级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中学教师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年级组,对两个年级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根据表7所示,初中和高中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并无显著性差异。根据均值分析,在准备教学资料方面,初中教师比高中教师利用Internet搜集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情况要多,而使用资源库中资源的情况,初中教师却不及高中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教学内容这一项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基本持平;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拓展学习方面高中教师较初中教师更多一些;而在利用网络资源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这一项,初中教师应用相对多一些,但不明显。在课后初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情况要多于高中教师,而指导学生展示其学习成果和作品的情况相对高中教师要少。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由于高中生较初中生有更好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因此高中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方面比初中教师更多一些。

7.学校性质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根据呼伦贝尔地区实际情况,将呼伦贝尔地区中学分为市重点中学、区/县重点中学和一般校三种类型,对三种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

根据表8所示,不同类型的学校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在问题一(sig.=0.00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主要是对教学中教师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学历、教龄、任教学科、任教年级和学校类型,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分析,从上述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学校类型的差异是影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学历的差异,其他性别、年龄、教龄只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个别方面有影响,而任教的学科和任教年级并无显著性差异。

因此,学校的基础设施状况、领导及环境的支持仍是影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尽心教学的最大因素,需要高度重视。其次对教师本身的学历、年龄、教龄等专业基础知识和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态度与能力也需要进行关注,而对于任教的学科和年级则根据其不同的性质进行合理使用即可。

参考文献:

上一篇:合作社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人事管理流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