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11:48:09

七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范文第1篇

七年级备课组成员有。备课组成员在同一个办公室办公,便于互相交流学习。语文备课本着合作互助的原则,集大成者服务于教案,但同时也不局限教师个人的备课风格。

根据河大版语文教材的特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根据《学科说明》的相关说明,根据备课组成员的教学优势,本学期七年级语文备课设计如下。

一、现代文课文备课以作为主备课人。

现代文课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的绝对的优势。教材中精选了现代文课文,含金量很大。

在现代文备课中,包含很多语文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每课都要体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在这里要体现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生字词的识记和应用;重点句子和优美句子的理解及仿写句子能力;重点段落和优美段落的赏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无论哪一个教学步骤都要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课堂信息反馈,教师及时给与回应。在我校推行“小组活动型”教学模式,在备课中要充分体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是一门极具情感的学科,在此要体现学科特点,结合具体课文给学生积极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不仅学得到语文知识也受到美的熏陶,体现大语文的先进时念。

当然在备课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年龄特点,即备课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现代文备课可以结合课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备精讲课文,略讲课文,自读辅导课文。

二、文言文和古诗词备课以作为主备课人。

文言文和古诗词在语文语文教材中也占有一定地位,七年级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所以文言文大多比较浅显。文言文和古诗词是语文的精华,经过历史淘金保留至今,所以很有学习的必要。

七年级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及语感,当然每课也要体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识记和理解一定的文言词汇,尤其是对实词的学习。这便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文言句子的教学,不要仅限于让学生背会为止,应教会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如直译法、意译法。让学生用方法去学习,用方法提高能力。在串通课文的基础上,再进行整体感知和深入点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七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做讲解,悉心辅导。关于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能力要逐步体现逐步实施,不要急于求成。当然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发挥小组学习模式的优点,让学生互动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文言文中蕴含着很多高尚的情感,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也要善于结合时代和社会的特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很多名篇:《论语》等,在备课中也要体现背诵的基本功。

三、写作实践、综合活动、口语交际以作为主备课人。

写作实践是令很多语文教师困惑的语文教学部分。

为了便于教学,教材进行了精心设计。写作实践的安排贴近单元课文和实际生活。写作实践的难度在于这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和体现,所以在备课中要全面考虑,但又不能面面俱到,应有所侧重。紧密结合单元教学,体现单元教学的语文技能。

很多语文教师认为作文是写出来的,所以作文课就是学生写写写。其实这样做是很让学生为难的,如同大海捞针。

写作实践的备课同样需要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写作实践的技能是综合性的,要结合单元学习提炼浓缩语文技能,让学生明白在这次作文中应运用什么技能或是如何写作。当然重点要体现出来。如第一单元,侧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学生想象丰富,那就是一篇达标的作文。

过程与方法。教师一定把有关的知识点帮学生捋清晰,然后辅导学生写作。这个过程不是模式化的,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如有的学生需要例文,有的学生需要题纲式的辅导,有的学生需要提示思维思路,教师可以巡回辅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作文教学不同于课文教学,作文的情感蕴含在学生的作文里。因此在写作之前要帮助学生酝酿情感,“诗言志”,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想要表达或抒发什么样的情感,从而在写作过程中亲身体验美的情感。作文很注重真情实感,让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的情商。

综合活动和口语交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备课中体现可操作性,体现趣味性,当然也要能体现语文的技能。

当然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备课组成员共同合作,从众多的阅读文章中精选好的文章,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宽。

七年级语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七年级;语文阅读;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阅读即看书,是学生基本的学习活动。由于现在的应试教育需要学生多多掌握阅读素材,为此阅读在学生知识汲取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当前由于农村七年级学生阅读范围狭窄,阅读能力不足,应着力提高农村七年级学生阅读能力。

一、我国农村七年级阅读教学现状

(一)教学观念落后,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由于思想以及环境方面的条件影响,当前我国农村中学教学理念还相对落后,“以师为本”的教学模式还普遍存在,严重的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对阅读教学来说,一般都是从例文的结构开始解析,然后用例文的内容要点与零碎的语文知识点来积累学生语言文化知识。这种呆板、枯燥的阅读方式,不仅会模糊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还会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特体验、独特情感受到伤害,更进一步降低他们对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导致农村七年级的阅读教学工作更加难以开展。

(二)学生的可阅读资源贫乏,阅读环境建设滞后。新课标指出,七年级的学生至少需要五十万字的阅读量,但这在农村中学中,很少有学生能达到这个标准。一方面农村中学的图书设备、阅读资源贫乏,许多书籍都已陈旧不堪,更新速度较慢,有的甚至从来就未曾向学生开放过,根本满足不了现代学生对阅读资源的主观需求。另一方面,学生家庭对学生的阅读也并不太重视,不会主动为子女购买图书,督促他们进行阅读,这种情况在今天已经不是物质条件所完全导致的,而是大多学生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就没有阅读意识,二者直接导致了农村七年级学生的“阅读荒”。

二、农村七年级阅读教学的“转轨”对策

(一)确立现代阅读教学新理念。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提升以及教学理念的转变,农村中学还存在个别的“以教师为本”的教学方式,应坚决摒弃。所以,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提出的五点阅读要求: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对阅读文本有较为详细的分类;摒弃陈旧的阅读方式;加强学生关于知识和能力探讨;强调学生大量汲取课外阅读知识。

(二)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阅读并不存在着“标准答案”,我们每个人对于文学作品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见解。就拿课文《背影》来说,相信无论谁都对自己父亲的背影有着非常特别的印象,这种印象与情感会根据体验经历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差异。所以,在阅读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来谈一谈自己对父亲背影的印象。为了能够融入学生,教师也应该敞开心扉谈一谈自己对父亲背影的记忆。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教学过程中每个人成长经历的不同,对父亲背影的看法也自然不尽相同,可以最大限度体现出课堂的开放性、多样性与包容性。这不仅能使教学气氛更加融洽,也能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与作者的共鸣,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并非一个机械化的接收过程,它更是一个综合性的思考与识别过程。所以,在七年级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自主的思考与探索,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与思考能力。以课文《沁园春·雪》为例,在教学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合上课本,凭借学生自身的经验,运用其自身的想象能力,在脑海中去描绘一幅“雪景图”,当这个过程完成之后,再让学生翻开课本,去看看作者所描绘的北国雪景、壮丽河山,让他们将自己心中的“雪景”与之相比较,然后,引导学生抓住作品中关键的语句来赏析,体味作者运笔的神来之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这篇课文的阅读与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他们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

(四)强化学生阅读语感训练。阅读是一个多种感官协调运作的过程,也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首先,要注重对学生的精确朗读训练。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最精确的阅读感知训练;第二,在抓好学生朗读训练的基础之上,就要对学生进行速读广览的默读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所谓的速读,并不是单一的“一目十行”,也不是对文字、符号进行单独的大概、模糊了解,而是凭借阅读者自身的语言直觉感悟,对阅读内容进行快速、准确的整体理解。需要凭借作者自身的直觉思维对文字进行有依据的“预见”,以迅速、准确的对阅读内容进行了解与掌握。在这样的阅读训练之下,不仅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五)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在七年级阅读课堂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不能仅仅通过大量阅读任务的布置和大量习题的练习来提高阅读水平,更不能对学生的阅读方式进行限制。任何一篇阅读材料都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要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体会材料本身的情感意义,通过对阅读材料的正确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的阅读指导,要积极鼓励、引导学生采用最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法进行阅读。

三、结语

顺应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构建起丰富多彩的阅读教学课堂,真正将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从枯燥、烦琐的题海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阅读作为人的个体存在的行为,注重学生内在的精神与品质的构建,真正使阅读活动本身成为个体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这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作出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农村七年级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陈雪云.浅谈边远农村初级中学语文阅读的教学[J].魅力中国,2009(35):56-57.

[2]石锐杰.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科学教育前沿,2011(8):82-83.

七年级语文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50-02

七年级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如果语文教师不注重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想让学生在初中学好语文恐怕有点难。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的练习设计思路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语文作业模式基本为“教师布置练习―学生做作业―教师批改打分―教师公布答案”,其侧重的是“练习”二字,而新课标程教材中的练习都是围绕课文设计的,注重学生的“研讨”与“练习”,对课堂教学起指导作用。教师只有把握好练习的这些变化,才能更科学地布置语文作业,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便减轻学生负担。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通过科学设计作业来引导初中生学好语文呢?

一、设计竞赛型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如果语文教师重视语文作业设计,设计出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去完成的作业类型,将会促使学生喜欢上语文作业,进而喜欢学习语文。鉴于此,设计语文作业时我们首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想方设法设计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的作业类型。学生都喜欢在竞争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竞赛型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和《济南的冬天》的“研讨与练习”分别安排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学习内容。对此,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让每个学习小组课后整理出整册书中出现的比喻句和拟人句,然后结合身边的案例谈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打分规则是:每小组搜集到一个比喻或拟人句,加1分,每小组联系自身实际谈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合理得当的加1分。看哪个小组收集的比喻、拟人句最多最完整,看哪个小组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最妥当、贴切,以分数最高者为优胜,优胜组有一定的物质奖励。在这样的激励制度下,学生必然会兴趣盎然地完成语文作业。

二、设计有层次的作业,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由于先天禀赋不同以及受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存在差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不同的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和个性特长都有较大的不同,他们所需的知识也都不同。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应该考虑层次性。例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斑羚飞渡》一课的作业设计,成绩较不理想的学生只需熟读课文,完成两道把握课文内容的练习即可,成绩中等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文中的几个句子进行品味(要求联系上下文进行品味),并回答练习后面括号中的问题;绩优生则可以以“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作为能力拓展题,把握课文的中心和主旨,达到思考课文的目的。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三、设计生活化作业,提高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是语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联系生活,给学生布置生活化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巧妙构思作业的形式。例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五单元中以“亲情”为主题,阐述浓浓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特别是《诗两首》以对母亲的深情倾诉展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母爱,教师可以结合“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给学生安排这样的语文作业:请你回家后抽时间与妈妈交流沟通,让妈妈回忆一下从你出生至今,发生了哪些事件是最让她印象深刻的。请你把妈妈述说的这些印象深刻的事件记录下来,同时写下你对这些事件的感受,然后自拟题目写成一篇作文。完成这篇作文后拿回家给妈妈看,并让妈妈把读后的感受附在文后。设计这样的作业,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深沉和伟大,而母亲也能从孩子的作业中感受到孩子的感恩之心,这就很好地达成了本单元课程的情感教学目标。

四、设计实践型作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这充分说明语文教学要与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理解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那么,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智发展水平,结合教材实际,把语文作业和开放的语文实践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例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中的几篇课文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学生学完这个单元的知识后基本上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初步培养了科学精神。那么,教师可以结合课后练习,巧妙设计作业。如《绿色蝈蝈》一文有一道课后练习是:“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辨别这些声音,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后作业:请你根据自己的兴趣、条件和特长,或写科学报告,或做绘画插图,做一期以“热爱大自然”为主题的手抄报。要求:内容围绕主题和中心;题目可自拟;注意长短文章的安排;插图应根据内容及版面的需要进行设计,突出活动主题;收集的资料应积极向上。这样,学生既能在实践活动中激活知识和经验,还能在活动中增强团结精神,提高动手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要注重研究和设计个性化作业,使学生能在七年级这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对语文重新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

七年级语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七年级语文 阅读教学 课堂点拨 发挥想象力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七年级学生天真纯朴,热情好奇,求知欲旺盛,富有童心童趣,他们以自己特有的眼光看世界,看人生,总喜欢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来判断理解作品。他们的思考、发言积极,甚至无所顾忌。他们敢于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直接的表达出来,这一点非常可贵。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利用课堂交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为学生搭建说话平台,帮助学生学会与文本沟通,拉近学生与作者的生活距离,满足学生的各种提问,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的,描述生动形象,故事美丽奇幻,语言优美凝练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交流、体验,才能满足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求知的欲望。语文教材要充分利用,课外书目推荐也要适时跟进,只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求知的欲望,阅读的兴趣,都让他们读,作阅读体验。

一、课堂点拨教学

七年级学生毕竟受年龄限制,缺乏丰富的阅读经验,教学时教师要善于立足学生,适时进行“点拨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他们走进文本。

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风筝》,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例如“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弟弟,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阅读教学还要善于培养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联想和想象中帮助学生深入文本。七年级学生的优势资源在于他们热情、好奇、思维活跃,富有求知欲,主要体现在联想想象能力强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视觉、多方位的联想与想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将文字形象转化为文学形象,使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是从实际中来,文学形象有虚构性,但这些虚构的艺术典型具有生活的真实性,从中可以看到整个人生社会的面貌。教师要善于抓住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促使学生联想社会上的人和事,理解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进而认识复杂的人生社会。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作家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昏庸、虚伪、愚蠢至极的皇帝的形象,联想丹麦王国那个时代和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昏君祸国殃民、残害忠良的事,还要联系今天的社会某些虚伪的阴暗面,让学生交流起来,就有话可说了,批判的主题也不难理解了。在结束本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想想回宫以后,皇帝表现会怎样?还可以让学生写《皇帝新装》的续篇。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内涵会把握得更深刻的。

教师还要注意导向、修正,提升对话质量。教师不是一个旁听者,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倾听者,必须是一个有效的提升者。 由于学生语言水平的限制,学生的发言中会出现读音错误、用词不当、语句不完整等毛病。作为教师绝不能听若罔闻,或者因为学生发言中其他出色的地方而一味夸奖。在弘扬人文性的同时,将语文的工具性抛在一边。 有很多时候学生的对话甚至是游离了主题、偏离了文本的。这样的对话是无效的,表面的热闹实际上造成的是课堂教学资源的浪费。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情况进行适时的点拨、暗示,引导学生回归到文本中来,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体验。教师作为学生的对话者,对学生阅读的促进作用。

七年级语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经常听到同行老师抱怨,七年级语文很难教,特别是我们农村学生,家庭缺少文化氛围,在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面很狭窄,从而造成他们文学感悟能力低下,理解不深入,在阅读教学上,他们走进文学作品,更不要说理解文章里面的思想内涵了。过去我也有同感,然而近一年我在教学实践中从课堂上,从学生那里仔细摸索,获得了有益的启示,阅读教学还真的别有一番情趣。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七年级学生年龄偏低,阅读层面狭窄,理解能力较弱,但不失天真纯朴,热情好奇,求知欲旺盛,富有童心童趣,他们以自己特有的眼光看世界,看人生,总喜欢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来判断理解作品,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我在教陶渊明的诗歌《归园田居》时,对作者本人事先并没有做太多的介绍,只是让学生自己朗读来感知诗歌的大意,因为这首诗的字面意思较为浅显,内容又大致贴近农村学生生活,可以让学生诵读几遍,自己直接感知诗歌中的文字、人物、情景。朗读环节一结束,我就提出一个问题:诗人的“愿”具体指什么?学生反应强烈,纷纷举手,几乎是齐声答道:是希望豆子长得好,获得丰收;诗人对待田园生活的态度怎样?一位学生立刻达到:“喜爱田园生活,他整天参加劳力,都不感到累”。由此可知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设疑提问,开展阅读教学。

七年级学生充满好奇心,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语文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他们的思考、发言积极,甚至无所顾忌,所谓“童言无忌”即指这个意思。他们敢于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直接的表达出来,而并不担心别人的反应,这一点非常可贵。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交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为学生搭建说话平台,帮助学生学会与文本沟通,拉近学生与作者的生活距离,满足学生的各种提问,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的,描述生动形象,故事美丽奇幻,语言优美凝练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交流、体验,才能满足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求知的欲望。语文教材要充分利用,课外书目推荐也要适时跟进,只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求知的欲望,阅读的兴趣,都让他们读,作阅读体验。

二、采用“寻点搭桥”法组织教学

七年级学生受年龄限制,缺乏丰富的阅读经验,教学时教师要善于立足学生,为他们“寻点搭桥”,以创造学生与文本结合的最佳路径,帮助他们走进文本。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应转变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新的学习方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从而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所谓“寻点搭桥”,简而言之,就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实际需求,寻找一个最佳突破点,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一座心灵之桥,使学生能够体悟文本的内涵。那么,怎样搭建好这座心灵之桥呢?

教师首先自己要吃透文本,轻松自如的驾驭文本。应树立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则要准备一桶水的意识,多方查找搜集资料,要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深化自己的阅读理解,这样教师驾驭课堂才会游刃有余。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树立一个阅读榜样,让学生意识到,真正的阅读是心灵的探究和体悟,阅读过程就是一个探究过程。“寻点搭桥”教师为先。

“寻点搭桥”法不光是建立在文本之上,而且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怎样才能找到最佳结合点呢?就学生方面,能够在文章中读到自己,情不自禁的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熟悉的生活,眼前的时代特征,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内容就可以视为文本与学生的最佳结合点了。教师要善于在文本中寻找创建这个点。我在教《归园田居》时,针对诗歌主旨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两个结合点:第一是让学生说说诗人在诗歌中做了什么;第二是让学生说说诗人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吗,为什么?课堂就集中讨论交流这两个问题,前者离学生的生活较近,让学生有话可说,后者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尝试的结果是学生的课堂情绪十分高涨,阅读体验十分丰富,效果也十分明显。

“寻点搭桥”的方式因文本类型不同要灵活运用。有一类课文,学生很容易读到自己,如《幼时记趣》、《往事依依》等,这些课文学生相对比较容易被课文的情景人事所感染,因而不知不觉使自己成为课文中的一个“角色”,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在文中自己徜徉,不必牵着学生鼻子走。但有的课文内容距离学生遥远,如《斜塔上的实验》、《蔚蓝的王国》等课文,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与学生心灵之间搭桥。《斜塔上的实验》课文所写的伽利略的两个发现,实际上就是知识创新。你能不能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出几条关于知识创新的经验,并用恰当的语句表现出来?《蔚蓝的王国》语言含蓄,学生阅读起来困难,关于“大海”和“神仙世界”就是教学时应该寻找的两个点,作者描写如此神奇美丽的大海和神仙世界到底要表现什么呢?学生的阅读兴趣便调动起来了,交流时答案也丰富多彩起来。另外,同一篇文章在不同学生面前,教师所选择的搭桥方式也不同,教师在寻点搭桥时应充分注意到学生的认识能力,个性特征,做到因人而异,深入浅出。

三、阅读教学还要善于培养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联想和想象中帮助学生深入文本

七年级学生的优势资源在于他们热情、好奇、思维活跃,富有求知欲,主要体现在联想想象能力强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视觉、多方位的联想与想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将文字形象转化为文学形象,使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是从实际中来,文学形象有虚构性,但这些虚构的艺术典型具有生活的真实性,从中可以看到整个人生社会的面貌。教师要善于抓住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促使学生联想社会上的人和事,理解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进而认识复杂的人生社会。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作家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昏庸、虚伪、愚蠢至极的皇帝的形象,联想丹麦王国那个时代和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昏君祸国殃民、残害忠良的事,还要联系今天的社会某些虚伪的阴暗面,让学生交流起来,就有话可说了,批判的主题也不难理解了。在结束本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想想回宫以后,皇帝表现会怎样?还可以让学生写《皇帝新装》的续篇。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内涵会把握得更深刻的。

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景、情、趣、理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与再造想象。好的作品往往以富有诗情画意的景、情、趣、理来打动读者,文本的景、情、趣、理当然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塑造来展现的,学生感悟时,是一个由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思维的变化过程,进而再产生联想创造新的思想认识。教师对七年级学生教学,要善于运用文本中这些诗情画意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屠格涅《蔚蓝的王国》,为学生创造的是一个光明、青春、幸福的理想王国,教师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画一幅水彩画,学生一定会认真钻研课文,积极展开联想。不论学生画得如何,他们对文本的意境与内涵的感受肯定会更深一层。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培养想像力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目标的实现就要从七年级开始,阅读时养成自觉的联想习惯,只要我们从学生出发,根据七年级学生学情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创造能力。

七年级语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七年级 语文教学 衔接

本人从事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我认为抓好七年级的过渡和衔接是关键,因为语文版教材容量大,篇目、体例变化大,对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也对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好这一阶段的过渡和衔接,有待于教师主动积极地尽快做好过渡期的衔接工作。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做法。

一、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做好语文常规的课前预习、课上主动参与、课后自我复习与总结的三个环节,逐步养成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2.坚持积累词语、名言名句、格言等。3.细心观察、发现并及时纠正在小学阶段养成而又不适应初中语文学习的读写听说的习惯。4.悉心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善于判断、选择、反馈信息和互助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5.在阅读和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形成观察、感知和积累知识的良好习惯。

二、全方位训练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1.引导学生掌握使用工具书的方法

尽快完成学生使用工具书的差、慢、低效向准、快、高效转化的过渡。如在学生最先接触的第一单元阅读教学中,我就四篇课文中的生、难字词展开了查字典、词典的比赛。增教了“四角号码检字法”,进行了运用多种检字方法准确快速查字的阶段性专题训练,既解决了阅读中的字、词典的方法,提高了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自己学习中的困难的能力。

2.在教学中注意学科思想和学科研究方法的渗透

让学生在知识的获取中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在方法的运用与完善中形成学习能力。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我都视情况教给学生正确的读写听说的方法与技巧。在新授课上,为了引导学生对课文思路、结构、表达方式进行探索分析,我灵活运用以归纳法为主、演绎式为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主、独立地对课文进行分析、综合、判断、选择信息的自我阅读。如同题的《我的教师》两篇课文的阅读,因魏巍写的简短浅显,我就引导学生圈点阅读,而海伦凯勒写的篇幅较长,我就引导学生与前文比较阅读,力求学生自己得出两篇课文在结构、内容、表达方式上的异同,我只在学生发问和讨论的关键处适当点拨,让学生主动探索并掌握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自读、钻研、探求的主体意识。这样,尽快完成了学生在阅读方式上的由听、记为主的被动式阅读转向主动性阅读的过渡。

3.根据教学内容和处于小学阶段思维状况的学生实际,把培养理解、记忆、想象等多种能力作为发展思维能力的着力点

以科学的思维过程为主线合理安排教学,降低思维起点,减少思维跨度,创设思维情境,为学生内化处理所获思维信息和进行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发展学生多种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尽力引导学生逐步自觉地、独立地对教材进行分析综合与判断推理,并及时纠正他们不合逻辑的判断推理,使学生通过学与思的结合发挥多种思维能力。如:《春》一课的阅读,我一反常规教学,以结尾“春天像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一组比喻为切入点进行质疑设问: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各有什么特点?这样,以形象、直观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春天的成长过程,让学生在一切的问题情景中通过深入的分析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并能多角度、多层次地、灵活地看待问题。尽快完成学生思维方式上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

三、加强语文教学和生活体验的联系

教学时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尽量与生活联系,让学生真切地感到阅读和作文都是再现生活,只不过课文是作者生活的再现。在教学活动中结合教材有计划地向学生不断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和具体方法,激发学生观察问题的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观察机会,并渗透一定的观察知识与方法知识;引导学生感知、体验、理解生活,写好观察、感知生活的记录。因此阅读教学时,我悉心引导学生融己于作者再现的生活里,顺着作者的思维轨迹,去体验和理解生活。如《小巷深处》的阅读,我带领学生将自己融进养女与盲母纯朴而真挚无私的生活中,入情动感的阅读。作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打开平时观察积累的储存库,根据写作的中心与要求精选材料,教给学生表达生活的方法与技巧,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如学用肖像描写表现人物的片段写作训练,写作前,我以舞台上的人物脸谱为话题,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人的脸谱、衣着、神情、让学生明白大千世界成千上万的人,在一般情况下之所以不会张冠李戴,是因为人的外貌各有其特征。动笔前,我让学生获得肖像描写的基本知识,引课文《背影》中对父亲买橘时的衣着、体态描写为范例,再如学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片段写作训练,我引课文《风筝》中弟弟做风筝的动作为例,让学生知道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怎样才能避免可能出现的毛病。这样促使学生在感知课文、感知生活中获得知识,提高观察和感知能力;这样把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学生读得欣然,写得轻松,尽快完成学生感知方式上由听觉型为向视觉型为主的过渡。

七年级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过渡期的实际情况,注重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全方位训练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将语文教学和生活体验紧密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就会学得愉快,学得轻松。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2.孙春成编:《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1998.

3.李福灼、陈玉秋:《语文课程理念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申继亮主编:《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七年级语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七年级语文;分层作业;策略

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以后,也要注意课后作业的设计。教师应对班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学习情况、生活状况等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难度适中的课后作业。设计科学的、合适的课后作业,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可以实现教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目的。

一、对学生的作业量进行分层

每个班级的学生都会存在差异性,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这种差异性,在对学生作业的设计上也要注意分层。对于一些不爱学习、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要给学生留过多的作业,而应当适当减少这部分学生的作业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随意写作业,或者漫无目的的完成语文课后作业,七年级是由小学生刚刚步入中学生的阶段,学生还缺少基础知识的积累,因此教师可以针对不爱学习语文,更不愿意写作业的学生设计作业,每天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从而帮助学生积累基础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此外,教师可以根据该部分学生作业的情况,及学生课堂学习的表现,决定学生是否需要完成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者课程大纲设计的具有拓展性的作业。

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优异,并且自觉性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设计一些知识面宽且需要进行思考的作业,进而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养成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引导该部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分析问题,最终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例如语文教师在讲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课文以后,在留背诵作业时,可以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在选取一些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段进行背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

二、对学生作业的难度进行分层

语文教师在设计学生作业时,不仅要考虑到不同学生作业量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学生作业难度分配的问题。七年级学生虽然是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但由于小学阶段语文知识的积累程度不同等,学生的语文水平仍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间存在的具体差异,为学生设定一定的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程度的语文作业。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设三个等级的作业,即基础性的作业,巩固性作业和提高性作业。根据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分别给学生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不会因作业太难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会因作业太简单而让学生产生语文好学的错觉。 例如语文教师在讲完《论语》十则这节课以后,在设计作业时,可以让班级里基础差的学生只完成十则论语的默写及背诵就可以了,而对于语文知识较为平稳的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十则论语的具体内涵,并熟记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而对于语文学习较好的学生,在他们轻松完成以上这些作业的基础上,可以再寻找一些相关的论语,拓展语文学习的知识面,进而为学生积累深厚的语文知识功底。

三、对学生作业完成的时间进行分层

在对学生的作业任务量和作业难度进行设置以后,语文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学生是存在差异的个体,因此,语文教师布置的作业对于不同学生来说,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就比如教师为学生布置一篇作文,对于语文知识积累丰富的同学来说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可能不用花费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而且还可以保证作文的质量。但对于语文知识相对匮乏的学生来说,他可能需要一个或者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因此,语文教师在为学生设计作业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所需完成作业的时间,从而保障语文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高质量的完成语文作业,不断为这些学生积累语文知识,从而促进基础差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形成良性循环,达到教师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学生是一个差异比较明显的群体,学生会因所受家庭、书本阅读量等方面的影响,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积累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计语文作业,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设计难度适中、内容量合适的语文作业,从而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雪梅.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2]谢玮.“以学生为本”的小学语文低、中年级作业有效设计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赵静.中学语文作业有效性分析问题与对策[D].陕西师范大学,2012.

七年级语文范文第8篇

我们现将七年级语文词组韵文呈现给读者(也有个别凑合的),希望能给同仁以参考,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水平。

上册

(一)春日融融,细草纤纤。嫩叶繁花,花枝招展。多姿多彩,色彩斑斓。莺歌燕舞,呼朋引伴。莽莽榛榛,满地花阴。轻飞曼舞,蜂围蝶阵。往来屑屑,结队成群。春红已谢,日斜西沉。隐隐约约,夜幕降临。黯然缥缈,树影花荫。春花秋月,各具风韵。江河行地,水波粼粼。一叶孤舟,指点迷津。明察秋毫,毫无疑问。洪波涌起,海天相吻。多愁善感,情不自禁。随声附和,忍俊不禁。温故知新,慧心未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碧瓦飞甍,孤塔耸起。昂首挺立,擎天撼地。

(二)遥遥在望,异国他乡。伫立凝望,夜色苍茫。稀世珍宝,举世无双。玲珑剔透,仙露琼浆。红灯绿酒,望月思乡。阴晴圆缺,变化无常。星汉灿烂,日月经天。海枯石烂,此心不变。日转星移,直通霄汉。稀稀疏疏,残月晓天。乌云蔽日,拨云见天。春华秋实,令人惊叹。一扫而光,得失之患。作响,急管繁弦。秋风萧瑟,秋波澹澹。山岛竦峙,高不可攀。高插青冥,头晕目眩。海市蜃楼,美轮美奂。重峦叠嶂,连绵不断。群峰争奇,姿态万千。盘虬卧龙,古木参天。踉踉跄跄,疲惫不堪。步履蹒跚,任重道远。游历考察,获益匪浅。一丝不苟,理所当然。

(三)雷声隐隐,抖擞精神。心惊肉跳,骇人听闻。不可抗拒,天灾人祸。猝然长逝,不知所措。断肢残腿,惊慌失措。开膛破肚,心如刀割。坚韧不拔,肃然起敬。险象迭生,惊魂未定。突如其来,绝处逢生。具体而微,浓浓亲情。不可磨灭,回味无穷。各得其所,风定天清。

(四)灰心丧气,逆来顺受。庸碌一生,行尸走肉。满不在乎,随波逐流。不可挽回,一切乌有。及早悔悟,浪子回头。少而好学,更胜一筹。担当道义,承前启后。专心致志,矢志不移。津津有味,苦心孤诣。恍然大悟,通达事理。引人遐思,心旷神怡。神通广大,随心所欲。悠然自得,无忧无虑。历历在目,小心翼翼。闲情逸致,合二为一。丝丝缕缕,形影不离。无所顾忌,毫不犹豫。直言不讳,问心无愧。弱肉强食,夏蚊成雷。

下册

(一)戈壁浩瀚,平沙无垠。“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cui],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地阔天长,亘古及今。狂风怒号,烟尘滚滚。风沙呼啸,不见天日。举目四望,茫茫无际。峨峨昆仑,人迹罕至。久久伫立,极目望去。奇伟磅礴,景色壮丽。荒草萋萋,踱来踱去。刀枪剑戟,参差不齐。迫不及待,妄下断语。洋洋得意,忘乎所以。卷土重来,烽烟四起。生死关头,警报迭起。养精蓄锐,用武之地。慷慨以赴,毫不迟疑。耀武扬威,临危不惧。按图索骥,腾空而去。勇往直前,坚韧无比。至死不懈,刚强不屈。死得其所,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慷慨淋漓,可歌可泣。齐心协力,亲如兄弟。挥之不去,永远铭记。碎首黄尘,热血殷红。叱咤风云,疆场驰骋。气冲牛斗,燕然勒功。彩虹炫目,岁月峥嵘。

(二)坚持不懈,千辛万苦。绝壁断崖,崎岖险阻。精疲力竭,风餐露宿。疲惫以极,神志恍惚。双眉蹙额,进退维谷。精神抖擞,浑身解数。张目嗔视,锋芒毕露。白雪皑皑,老马识途。高视阔步,惹人注目。远山隐隐,若有若无。

(三)足不下楼,目不窥园。沥尽心血,兀兀穷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无时无刻,锲而不舍。潜心贯注,大彻大悟。长须飘飘,腰酸背痛。头昏眼花,忧心忡忡。望闻问切,返老还童。妇孺皆知,鼎鼎大名。群蚁排衙,批注记诵。叹为观止,恭恭敬敬。当之无愧,导师相称。口读耳听,趣味无穷。朴实气质,截然不同。安安静静,心会神凝。无声无闻,默不作声。十分幽寂,月色朦胧。孜孜不倦,映雪囊萤。博学多识,迥乎不同。刮目相看,文思泉涌。淋漓尽致,奇趣横生。家喻户晓,知人之明。一拍即合,不约而同。声情并茂,异口同声。相得益彰,息息相通。热情澎湃,芸芸众生。雄辩过人,义愤填膺。略一踌躇,如梦初醒。不期而至,来势汹汹。人声鼎沸,斗智斗勇。闻所未闻,胆战心惊。声震天地,石破天惊。

(四)鲁莽大胆,怒气冲天。毛骨悚然,畏缩不前。闷闷不乐,提心吊胆。怏怏不乐,疲惫不堪。求全责备,夜不成眠。叽叽喳喳,声动枝颤。变化多姿,尽态极妍。绚丽多彩,眼花缭乱。稚气未脱,笑颊粲然。

(五)千年积雪,万丈岩。满山遍野,高山之巅。冰雪融水,一尘不染。苍苍莽莽,峻岭崇山。一泻千里,万丈狂澜。惊心动魄,惊涛拍岸。惊涛澎湃,浊流宛转。坦荡平原,九曲连环。河水汤[shāng]汤,浩浩荡荡。百川归海,一泻。

七年级语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片段作文;方法训练

古人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始于垒土”。要写好作文,首先要指导学生进行片段练习,为写作打下基础。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在行文过程中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片段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写作时文思敏捷,语言通顺,行文流畅。如果打好了片段练习的基础,作文就不难了。

何谓“片段训练”?

所谓“作文片段”,指用文章中的一段小篇幅,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也可以说明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还可以发表自己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做这种片段的写作练习,就叫“作文片段训练”。

七年级片段练习着重于人物片段描写和景物片段描写,本学期我的训练重点是景物片段描写。

景物描写,就是描写人们生活环境中的自然景物和社会景物。

在记叙文中不仅有大量的写景为主的文章,七上课本中《春》《济南的冬天》就是最好的范本;在以写人写事为主的文章中,为了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反映事件的面貌,也常常写景。《走一步,再走一步》《风筝》等文章都有好的景物描写,这些文章中的写景或情趣盎然,或耐人寻味的,或个性鲜活。

在片段作文训练中,我注意提醒学生要关注范文的写景的方法及其作用,并模仿其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在进行景物描写训练时我是这样要求学生的:

一、要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

在《走进秋天——综合性语文活动》中,我给学生提出下面两个活动目标:一是热爱自然,体验自然,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陶冶情操。二是学会抓住主要特征观察景物,表现景物的美,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与自然的沟通。学生在完成活动后用笔写下了以下的文字:

深秋的黄昏,我漫步在校园里,看着昔日茂盛的榕树,如今树叶干枯了,光秃秃的树枝无精打采地垂掉在树干上。

坐落在榕树下的校道,已布满如金毯般的枯黄的树叶。秋风一吹,榕树上的叶子随着风在“荡漾”,而校道上的叶子此时正沙沙作响。从天而降的片片叶子,满天飞舞,似蝴蝶,又似从天而降的小手帕。走在校道上,感觉是如此舒适,发出的声响又这么安适。我轻轻拾起一片树叶。仔细端详着,那红彤彤的叶面上布着清晰地叶脉,纵横交织的分布在叶面上,边缘上显现出均匀的锯齿。样子虽然像是张开的手,可颜色却像一团燃烧的火。放眼望去,火红的叶子整齐的排列在校道上,给人以安静、祥和的感觉。

美丽的秋姑娘迈着悠闲的步伐,携着金色的小花篮,来到了我们的校园。

往昔那郁郁葱葱的树叶、嫩绿的草儿已变了样。

在校园的操场,秋姑娘就像一名画家,把操场上的一切植物都给染上了金色,树木开始脱下绿色的夏装,换上了金色的秋装。秋风微微的吹着。树上的黄叶沙沙作响,不一会儿,树叶都迎着秋风慢慢的落了下来,像一只只飘舞的黄蝴蝶,眨眼间,黄叶铺满了操场,成了一条金毯子。同学们早晨来扫地时,踩着“金毯子”,脚下沙沙作响,一阵享受、愉悦的心情油然而生。一阵一阵舒适的秋风,把满地的落叶吹向各个不同的地方,远望,操场就好比一个舞台,“演员”落叶在上面尽情舞蹈。

哦,校园的秋色真美!

二、观察要全面调动感觉器官

物的形态、颜色、声音、味道、性质等,都靠五官去感觉,于是产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我们观察景物,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其结果文章犹如一幅静止的并无生机的平面画作。如果能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描摹景物,那么文章会生动许多。

不知不觉,秋姑娘来到了人间,一夜间,许多植物都换上了新装。

一阵秋风吹过,树上的叶子翩翩起舞,那落叶飘下来的声音,“沙沙沙”的,带着一种快乐的声音,让人听了,也跟着声音高兴起来。有一片树叶飘到了我头上,我把它轻轻地拿下,轻轻抚摸着,轻轻柔柔的,感觉非常的舒服和清爽。金黄色的叶子上带着大自然的气息,我仿佛闻到清新的空气。

再看看远处的那些落叶,有的打两个滚,有的翻几个跟头,有的跳舞,还有的在赛跑,这个情境,真像是几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在玩耍啊!

本文对秋叶写得如此具体生动,是和作者有多方面感觉,获得深切感受分不开的。小作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按照从近到远顺序描写了落叶纷飞、轻柔舒爽的特点。读来让人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感其觉。

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就是要引导学生增强对各种事物的新变化的敏感性,能留心并发现它,并在写作中写出自己的独特的实际感受。

三、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

在写作中让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完《金色花》和《荷叶 母亲》这两首诗后,我提醒学生说:“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你能否仿照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请你也用诗的语言,通过一个具体的事物也来说说你对妈妈的爱。”

下面是几位学生的片段练习:

一条河,静静地躺在山的怀抱里,在阳光下,小河毫无保留的将自己呈现出来。河里的小鱼自由的嬉戏,忽地一阵风吹过,碧波荡漾,鱼儿们受了惊吓,急忙躲到河底的泥沙里,图暂时的安宁,父母对孩子的爱如生命的长河里的泥沙,在不断地被冲刷中,渐渐沉淀,直至融入生命最底层。我们就像那条躲在泥沙中的小鱼,风雨来袭时,他们是孩子唯一的依靠。

早春二月,柔柔的春风在荡漾,暖暖的春光在照耀。

小草全身湿漉漉的,那是春光妈妈为它脱去了“大棉袄”。寂静已久的冬天过去了,万物复苏,春光把万物“冰凉的心”给温暖了。无论有多大的挫折,总会有一束光在瞬间温暖你。

母亲啊!你是春光,我是小草,只有你在我遭受困难时,给我温暖、安慰。

有一天,我望着窗外的一朵朵小花,很美丽,我在欣赏着,突然下起了大雨,那一朵朵花被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倾斜。雨越下越大,花朵里的花蕊被打得低了头,当时,我真想跑出去保护那朵花,但我还是没有去,因为我看到那花瓣正保护着可爱的花蕊,它用自己的身体保护着里面弱小的生命,它被那雨点打得快不行了,但它还是努力的保护着,不让那弱小的生命受到伤害。

我被这场面所感动。

母亲啊,你是花瓣,我是那弱小的花蕊,只有你才能保护我,不让我受到伤害。

“泥沙——小鱼——母爱” “春光——小草——母爱”“花瓣——花蕊——母爱”这是小作者的联想和想象结果。

作者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脑中自然就会产生类似的景象,而且还能从这些图景里生发出清晰的生活细节,这就是一种想象。写作、想象、生活实感互相作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想象,也是丰富学生想象力的过程。

四、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我站在一片花海之中仰望着湛蓝的天空,看着看着,不由发出一声感叹:天空像被洗刷过一般,竟会如此地纯洁,如此地美丽!我低头看着那一朵朵向日葵,它们像一个个快乐的孩童,永远向着太阳绽放它们最美的笑容。忽然,我在这片花海中发现了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它们像勤劳的人们到处采集花粉。天空下起了小雨,我仰起脸,任凭雨水拍打在我的脸上,因为这样可以让我忘却所有的烦恼,把烦躁不安的心情改为平静。只有在这里我才能感受到真正快乐!

小作者用轻快的笔调写出了景物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正是作者心灵感受的具体体现。我们也要把我们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流动着情感的语言才富有感染力,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五、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要通过阅读、积累,不断提高语言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学会使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景物的特点,也将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形象具体,能激起读者的共鸣。

七年级语文范文第10篇

关键字:语文课堂练习;存在问题;完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17-01

从我们上一年纪开始,我们就开始接触学习语文,但是语文的课堂教学却一直如一潭死水,难以有所突破,尤其在进入初中之后,授课作业的加强,使得教师上课就是"填鸭子",学生上课就是被动听讲,语文课堂练习少之又少,导致课堂教学死板,学生出现厌学情绪。课堂练习其实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此环节的好坏直接可以影响学生积极性的高低,对提高教学效果也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1.当前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1.1语文课堂练习重此失彼。当前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注重的是阅读理解,阅读理解的地位越来越高,然而,阅读理解地位增高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的地位一直在下降。从前学生学习英语我们说学的是"哑巴英语",此现象如果不加以改变,之后学生们学习语文也将会成为"哑巴语文"。缺乏语言教学,缺少语言培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此问题绝不应被语文教师忽视。

1.2讲授内容多,学生自由发挥时间少。听了很多老师的课,发现在45分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除去讲课内容一般只剩余五分钟的时间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而在教师的教案当中就连这五分钟也并没有安排任何具有创新性、设计性的实践,它一般只成为教师复习新单词或者简单浏览新文章的时间,因为这段时间较短,学生也不会认真听老师的预习或者单词的学习,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将这五分钟浪费掉。现在课堂的缺点就是老师讲的多,提的问题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少,提出的问题少,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常常只是被动的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1.3内容简单死板,不能适应各层次学生。现阶段语文教学中教师重视的是生字听写,新词抄写,不然就是感悟随想,学生语文课堂练习作业的内容空泛,真正需要学生从自己角度创新发挥的内容少之又少,教师也很少根据本班学生具体情况,精心编制一些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课堂练习。学生为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教师难以发现学生学习中真正存在的问题,如此难以形成有利于学生的课堂练习,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

2.对语文课堂存在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2.1针对预达到的目的设计合理练习。语文课堂练习不是单纯为练习而练习,而是要达到一个既定目标,这个目标需要教师提前备课并作出周详的计划,一次才能达到预计的效果。如学习《人生寓言》一课时,语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写出自己平时积累的寓言或者说出一些寓言小故事,设置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写寓言,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再结合学生说的小寓言故事讲授课文,最后还可以再留出时间让学生谈论、思考为什么会有寓言一说,寓言给我们的启事是什么?这种练习需要教师做好备课,同时还需要教师有丰厚的知识储备,通过学生的参与活跃课堂气氛,达到学习本课的目的。

2.2课堂练习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之前说到语文课堂练习不是为练习而练习,而是真正让学生参与其中,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丰富课堂练习形式,不同的练习方式才能让学生有新鲜感和参与的动力。比如在学习《秋天》课文时候,可以让学生提前做好功课,可以画画,可以手工,上课时候让学生把他们心中的秋天展现在黑板上,看看他们心中的秋天和课文中的秋天有什么不一样。还可以让学生们口头表达,说说他们在秋天见到的景色、接触的人、发生的事。甚至还可以让他们想象一下他们不曾见到的秋天是什么样的。以此让学生感到学习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充满乐趣的。

2.3抓大放小,针对教学。一个班级的学生不会是齐头并进的,有的学生学习好,对文章理解透彻,作文时候用词准确,表达清楚;有的学生学习一般,处于班级中游水平,但是能够跟着教师思路走,虽然不致突出,但是也没有掉队;而有的学生成绩较差,讲授的难以理解,出现滞后情况。针对班级的不同层次学生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练习策略。比如在作文课上,优等生可以展开想象,努力创作优秀的文章,突出创新思想;中游生可以独作,尽量展现自己的风采;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尽量模仿创作,学习其他文章中的优美用词,文章结构,正确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同时也不应该对某某作广播批评,而应该对好的文章多赞扬,可以将优秀作文展览在班级的展览角,供学生学习参考。此做法既发挥了教学班大面积的教学优势,又避免了它不易照顾每个学生的弱点,可称"同一年级的复式练习",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2.4多培养学生朗读习惯。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很多命题难以说出答案,就需要学生具有这种语文的语感。朗读时候如果必要则老师和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逐渐学习用声音表现文章内容,感知文章内涵,学生在朗读练习过程中进行了课堂练习,学习了语文知识。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创作的过程。

2.5总结: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在学习中成长与成才将成为他们人生必然经历的阶段。教师应当在学生学习的道路上起到一个促进与推动的作用。当前世界我们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为把学生培养的更加有素质,具竞争力,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从前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增加教学形式和趣味性,并且更加应当总结经验,将总结的优点应用到语文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陆燕姬;妙用七年级语文知识设计信息技术课堂练习任务[J];吉林画报;2013年5期

上一篇:语文课本范文 下一篇:五年级语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