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范文

时间:2023-03-03 02:49:35

七年级地理

七年级地理范文第1篇

今年的七年级地理期末试卷题量,难度适中,题型能体现课改的要求,结合实际,图形类型比较高,注重读图识图知识。试卷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注重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考查,对以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能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二、试题解题分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15个小题,满分30分

出现错误较多的有第3题,地图上的方向判断不准;第5题,点A在那个半球掌握不准;第11题,选项A发达国家全部集中在北半球中的“全部集中”没有看清楚;第15题,学生对由降水和气温图判断气候类型掌握不准,对气候类型的特点掌握不牢,所以丢分较多。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3个小题,满分30分

错误较多的有第16题,(3)讲过原题,但个别学生回答错误,对四季和温度带的理解不够。

第17题,东、西半球判断错误,亚洲和欧洲分界、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不会写。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要重视和加强基本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多读多练,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对基本的概念、原理、地理事物及其分布等知识的教学要加大力度。在教学中,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能力。在教学中,突出读图教学的地位,加大了读图教学的比重和力度,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读图训练,重视探究活动,加强动手能力,强化平时训练。

七年级地理试卷分析(二)

一、试卷的基本特点

试题的命制体现了地理新课改的理念,紧扣教材,以课标的具体要求为依据,注重地理事物、地理知识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兼顾知识、能力的考查。试卷内容知识覆盖面较广,对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基础题、中等难度题比重合理,但难题难度略大。不足有:①没有体现出课标要求中“运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要求;②试题的生活化气息不够浓厚,没有充分体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二、成绩情况:

********

三、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一)选择题分析:

选择题主要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较好,得分率较高。失分率比较高的题是第10小题。

第10小题:学生对根据经度的理解存在困难,不能判断出东边时刻比西边早。

(二)读图分析题:

第17小题:少部分学生审题不清,将东半球看成西半球而选择B

第18小题:学生在区别山脊与山谷时,只会死记硬背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时为山谷,向低处凸出时为山脊,学生在判断时,最容易将其搞混淆。

海拔计算“山顶”的气温,学生由于粗心或者对地形对气温的影响理解不透,造成失分。

第20题:此题为试卷中难度最大的一道题,按课标要求“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该题的难度主要体现在学生不能分析判断图中A、B、C、D四种图所代表的气候类型,另外将“气候分布图”与“气温降水图”组合运用,也加深了难度。如果在图中标出气候类型的名称,那么难度就会降低。

第21题:难度适当,得分率较高。

四、对今后教学的指导意义

1、引导教师以课标为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以课标为准,对教材知识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避免“教”教材、“教”活动,对教材中出现的图片、活动都要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中,学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

2、创设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多层面、多角度地评价学生

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分层教学,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上要“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多一些互动,少一些背诵”,“多一些有效学习,少一些无效训练”,使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参与、乐于思考、勤于动脑。

3、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有效载体,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重要渠道,无图不成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读图活动、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七年级地理试卷分析(三)

一试卷分析

二成绩分析

三学情分析

主要原因:

1复习不充分,学生平时作业完成质量不是很高,作业完成了,不是真理解,或不是独立完成。

2学生对地理学科重视不够,极少有学生找到我问地理问题的。

3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读图、记笔记

四采取的措施

1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高,熟悉把握教材,以便更好的处理教材

2加强学生管理,从严要求,向40分钟课堂要效率,充分利用课堂辅导

3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创建和谐师生关系

4帮助学生重树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建立良好学习氛围

七年级地理范文第2篇

我于2005年工作至今,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已有10年有余。虽然教学经历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但自己有得有失,感受颇多,期间也在不断地自我总结,以期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以下是自己就近年来七年级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总结:

一、重视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七年级地理所学的内容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所占的分值大约为40%左右。就所学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地球和地图,其中涵盖了地图的要素、经线纬线和经度纬度、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二是初一上册所介绍的世界地理部分,包括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居民和世界的气候;三是初一下册的世界主要的大洲、国家和地区。内容看似不多,但其实初一所学的知识是整个初中地理课程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例如:经纬网和气候类型图的识读、时区的划分和计算、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等。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学起来难度较大。所以许多同学在刚开始接触地理的时候就很容易被这些难点所“打倒”,以至于对地理课的学习产生畏惧感,从而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所以如何攻克这些“拦路虎”, 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产生兴趣,同时把这些枯燥和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才会把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所学知识。回顾我这些年来的做法,我从一开始就格外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教材,从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出发,引导他们对这些实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例如:初一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列举了很多事例来说明地理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介绍了教材中的事例后,我还举了很多与我们腾冲当地密切相关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分析:腾冲农村的屋顶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腾冲人比较喜欢吃饵丝,而不是馒头呢?北方人为什么却又比较喜欢吃馒头呢……通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仅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同时也能简化难点,使他们能对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理解得更加透彻。

二、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人地关系之间的一门学科。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在影响和改变着地理环境,同时,我们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由于地理学特殊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地球,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许多生活知识和技能相对缺乏,对于生活中一些经常用到的技能更是知之甚少。如:对我市的东南西北方向毫无方向感、许多学生出门不会使用地图、在野外不知道如何定向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这些地理技能的培养,这样做不仅帮助他们学到了地理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实际生活能力。

三、引导学生勤思、好问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初一的孩子对于世界的认识有太多太多的问号,对于他们那些看似无稽之谈的问题,我们老师不应当打压。相反更多的应该是给予鼓励和肯定。都说计划没有变化快,的确如此,很多时候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经常会问一些奇思怪想的问题让我觉得措手不及,尽管有些问题与我们所讲内容关系不大,甚至不相干。但τ谒们的这些好奇心我们老师不应该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无理”、“可笑”或是老师一时无法回答而置之不理,甚至批评他们是在“无理取闹”。相反,此时我们应当顺应学生的心理,发挥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问的特点,积极引导他们对所提问题加以分析和探究。例如:在初一上册学习世界的人口分布时,我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后,学生不难总结出世界有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西欧和南北美洲东部。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很多学生都能从图中看出这些地区大多地处沿海交通便利的地区。此时,有个男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澳大利亚西部同样临近海洋,但那里却人口稀少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因为涉及到高中知识而回避它。相反,我让学生再看地图,问:澳大利亚被哪一条特殊纬线经过?学生答:南回归线。它的中西部地区地表以什么为主?学生结合世界地形图可得出:沙漠。在此基础上,我给学生讲述:因为澳大利亚中部被南回归线穿过,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终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所以中西部地区以沙漠为主。尽管中西部靠近海洋,但该地区由于终年高温少雨,因此人口稀少。通过这样的讲述,虽然学生不大理解什么是副高,但他们至少知道了沿海地区并不一定都是人口稠密区。同时为他们更加全面、正确的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课堂交给学生

在落实新课标理念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当避免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应该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样既发挥了以老师的主导,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现在的学生都是00后,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多,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也比我们那个时代要强很多,因此,作为“引路者”的老师们不能小看他们的这些能力,而且还要帮助他们把这些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难点我们适当讲解即可,更多的问题可以交给他们去自学探究或是分组讨论完成。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七年级地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理;有效提问;情境化;方式策略

课堂提问的方式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课堂提问方式是不同的,达到的提问效果也是大相径庭的。在七年级的地理课堂中,课堂提问常常出现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情形,这既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又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教师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提问目标。因此,对地理课堂有效提问进行深入且细致的探索、研究,就变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七年级地理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进行详细、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一、n堂提问要层层推进,使学生学习思维得到良好发展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有时提问的问题过大,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教师为了让学生全方位地理解,只好向学生反复地解释,结果把学生的学习思维搅乱,以至于不知道该如何回答问题。

问题层次化,指的是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将内容逐步分解,分层次、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进行问题设计,这样的问题之间具有极强的联系性,犹如一根连锁,每个问题是链锁上的链环,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能够不断增强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热情。所以,在七年级的地理课上,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我们要做到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如此,能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例如,以七年级上册《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这一节内容为例,为了分析地形、地势条件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观念,在教学实际过程中,我设计如下提问:

1.山区有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课件展示教材“山地公路图”,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使学生初步树立人地观念。)

2.针对山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思考山区应该怎么开发和保护?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充分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3.人们在对山区进行开发利用时,除了特别注意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建设,还要对哪些自然灾害的发生进行预防和避免?又如何对灾害进行防治?

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的学习思路会异常清晰,能够积极参与到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交流中,而且学生通过自身的主动分析、探究,得出来的结论更容易记忆。学生的学习思维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认知发展水平得到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最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梳理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二、课堂提问要富有情境化,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思考兴趣

相对于传统较为直白、空洞、抽象的地理问题,学生对具有生动形象特点的问题更感兴趣。这就要求身为七年级的老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将问题以生动、灵活、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使提问变得富有情境化,这样,课堂提问不再枯燥化和机械化,而是充满了情趣,学生对问题能产生浓厚的思考兴趣,从而以欢快、愉悦的情绪参与对问题的积极分析与思考。

例如,我们可以将问题生活情境化。地理课程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将问题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能拉近学生与地理课程的距离,使学生对问题产生积极、愉悦的情绪,从而乐于主动探究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进而大大提高地理学习效果。如,以七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这节内容为例,为了引出“天气”概念,我用多媒体呈现了下面四句话:一年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天气就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东边日出西边雨;气象万千。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以上四句话都与什么现象有关?说明了它的什么特征?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联系生活实际来回答,我们可以借此引出“天气”的概念。之后,我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天气预报录像,提出问题:通常天气预报最基本的内容包括什么?天气预报图用什么表示天气状况?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极为贴近,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能让学生意识到所学到的地理知识都是对我们日常生活有用的,使学生体验到地理课程的学习作用和价值。

三、课堂提问要讲究方式策略,使学生迅速理解提问涵义

在七年级地理教学中,提问的方式策略是极其重要的,它对于学生迅速理解提问涵义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师要讲究对课堂提问语言的运用。课堂提问,属于一种语言行为,教师在提问时,所用的词语需要仔细斟酌,做到精炼准确,提问的目的、范围必须明确、具体,如此,才能让学生准确理解问题涵义,进而找到回答问题的思路。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这节内容时,我们可呈现“经线和纬线图”,对于这张图片,如果我们这样提问“通过阅读这张图片,你能发现什么?”问题范围极广,学生根本不知道要回答

什么,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提问:阅读这张图片,请你思考:(1)经线和纬线的形状是否一样?(2)各条纬线是否等长,各条经线是否等长?(3)纬线和纬线之间是平行还是相交,经线和经线之间是平行还是相交?这样的问题,语言准确,意思简单明了,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学生有了具体的思考方向和明确的思考目的,从而容易探究出正确的问题答案。

课堂提问必须要把握好时机。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让学生由原来的愤悱状态进入到顿悟状态,让学生处于认知水平与教学内容不平衡的状态中,如此,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才会变得更强烈,提问的功能和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例如,我们可以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提问,如,在七年级下册《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这一节中,关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的教学,我们可先提出问题: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是怎样的?这样,学生就会回忆七年级上册所学过的《气温和降水》中的我国降水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的相关知识点,进而对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轻松理解,也实现了学生对学过知识进行巩固、对新地理知识进行深刻理解的双重目的。另外,我们也可在导入环节对学生进行提问。因为导入环节是课堂的起始环节,学生是否会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学习注意力是否能集中与此环节息息相关,在此环节向学生进行课堂提问,能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极高的期待。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更多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对学生学习思维的锻炼、学生学习智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质疑与探索精神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七年级地理教师,我们必须积极探索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改变提问效果低效、无效的不良局面,促使课堂提问的价值和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李霄瑶.优化中学地理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七年级地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七年级;地理教学;能力培养

七年级是学生从小学基础学习转入各科知识全面学习的第一年,也是关键的一年。学生骤然面多种类繁多的科目、繁重的作业量和学习任务,学生们的学习习惯和热情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帮助培养和养成健康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地理能力,这不仅是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也是实现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能力。

1读图用图的能力

培养读图用图是学生的首要能力。首先地图是地理这门学科的主要学习对象,学习地理,某种程度就意味着学习地图,学会地图,就学会了一半以上的地理知识。七年级的地理课本和附属教材中,大量的地图现于其中,包括地球外观图、中国各地区图、各地气候图、各地地形结构图以及世界大洲大洋图等。其次地图是地理的第二种于语言,一幅地图可以包含大量的地理信息,读懂地图,就读懂了这些图中所蕴含的非文字信息。所以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是地理教学的首要目标,而掌握这一能力,也是学生地理能力的基础。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地理地图种类多,含有很多专业名词和辅助知识,包括经纬网图、地球运动图、坐标图、比例图、分布规律图、区域图、等值线图、剖面图、景观图和模式图等。教师在讲授这些图时,要注意对于不同类型的图,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地球运动图时,教师要注意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从书面到脑海,从具象到抽象这几个层面入手,适当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灵活准确的教学工具(如地球仪),生动直观的简易图画以及简单常见的生活实例来为学生讲解。这类地图的教学目标也要注意区分阶段,不能企图让学生“一口吃成个大胖子”,要注意学生接受能力的层次,循循善诱。

2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理思维能力,就是在地理这门学科背景下,以解决地理问题为目标,以地理规律和知识为手段的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是培养和提升地理能力的基础,因为一切知识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做到勤问,鼓励学生勤答。由于七年级学生刚由小学进入初中,自学和思考很难做到主动,教师有必要成为一个引领者,将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都转化为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地理问题,或小组合作讨论,或个人思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图形图像帮助学生进行发散式的思考。例如在讲授世界的气候这一章,教师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结构等几个方面,对各种气候类型进行发散性的提问和启示,或者以实际生活中典型案例如地中海地区的地形特点,而启发学生思考地中海气候的而形成原因和特点。

3记忆能力的培养

记忆能力是学生学习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即使在类似数学、物理和化学等理科学习中,记忆能力也是极为重要和基础的能力。而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记忆能力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成果和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教师千万不要走进“记忆能力是学生的天赋使然,学生老师无能为力”的怪圈中,要明确知道记忆能力很大程度上依靠后天的培养。教师在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时,首先要充分利用地图。初中地理地图占据很大一部分教材,地图既是学习对象,也是学习工具。其次要注意使用常见的又容易被人忽略的生活现象帮助学生记忆,并督促养成固定的习惯。再次,地理学习中的记忆能力,一定不能依靠死记硬背,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地理知识,将每节课的教学重点运用在实际问题中,在运用的同时进行识记。例如,在讲授中国的经济发展这一章时,就要充分借助地图。这一章的教学内容很大一部分属于经济和社会类,所以教师要将学生拉回到地图上,为学生创设各地理情境,让学生在地理的情境中,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只有通过地图,学生才能认识、牢记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掌握他们的东西向和南北向,明白他们对于我国交通的重要性,熟记这些铁路干线的大致形状和沿线省市。

4总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就是从宏观的角度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从能力和方法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地理水平,从运用和实践的角度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更是符合新课标教学要求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注意以上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徐飞.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

[2]张福俊.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地图技能培养方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马小伟.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2014.

七年级地理范文第5篇

一、教材分析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家特点十分突出。因此,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研究价值。

二、学习目标

结合本单元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了解美国的位置、领土组成,逐步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2.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在美国各行各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大量地图、数字、图表、资料的综合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认识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介绍了美利坚民族的构成和不同民族。

难点:培养学生查证事物对资料的处理能力,关注学生分析判断过程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运用多媒体等手段来辅助教学;指导学生运用情境体验法、合作探究法学习本课。

五、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播放迈克尔杰克逊演唱的歌曲“拯救世界”,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

(二)新课内容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辨别分析。

1.播放幻灯片,介绍教学内容

说说几位美国公民的祖籍,明确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对美国各行各业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美国今天的成就不是由某一个单一民族或种族独自创造的。如:第一位总统华盛顿祖先在英国、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生在中国。

2.情境体验,角色扮演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生为本,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体验的环境和表达展现的舞台。利用教科书中9.3图,采取“角色扮演”扮演形式来进行学习,将学生分成四组,每一组分别代表黑人、华人、印第安人和白人,让同学表演不同人种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

3.指导点拨、突破重点难点

学生阅读课本图9.2和美国人口构成和分布数据,判断美国是不是移民国家,请学生自己对各种资料进行查阅、统计、分析,最后确定不同人种在美国的总数和在美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而得出结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4.课堂辩论、小组合作

阅读资料“华人对美国的贡献”,在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之后,学生的思维受到碰撞、受到启发,智力得到了互补,也逐步建立起自己是学习主人的主体意识,并让学生总结出文中提到的华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课堂小结

学生谈学习感悟,教师适时点评,使学生意识到文化对一个国家各个方面的深远影响。

六、布置作业

七年级地理范文第6篇

所学的知识,通过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我觉得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法的改革和创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就对地理感兴趣,对地理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探究。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

近几年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新大纲和新教材,从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功能、体系结构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改革。新大纲、新教材的特点:一是教学目的更加清晰明确,条理分明;二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更符合公民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心智特征;三是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更加具体、明确、清晰,便于师生遵循;四是突出了人口、资源、环境的教育和国情教育;五是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更加切实,对教学、评价、考核等问题提出了较合理、明确的建议;六是简化和降低了一些要求,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在教师的策划下,让学生有目的、灵活地读书、读图,较准确地勾画、标注出课文中的知识要点和图像中的重要界线、范围及注记等。地理教学大纲是指导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完善人才素质学科构成,最终达到全面提高中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和准绳。因而制定或修改以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为重点的教学计划及地理教学大纲尤为重要。

二、创设温馨、愉悦的学习环境

人都是有感情的,教师要使自己的言行在学生中产生良好的效应,感动他们,就一定要注意抓住关键的链条:“注入自己的情感”,它是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育人的重要方法。有了慈爱、善意的出发点,就可以使批评做到一是顾及到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二是满腔热情,以人为善;三是能理直气壮和掌握分寸;四是求实、诚恳、准确、及时。学生没有不欢迎、不接受之理。同时学生也有他自己的自尊心,有他独立的人格和意志。

三、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入门和获得成功之间的“牵引力”与“粘合剂”,如果我们地理教师善于寓教于乐,使教学活泼生动,情趣横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痴”情“迷”劲,使之欲罢不能,乐于探索,那么,不仅大大有益于提高当前地理教学效果,而且可能在学生心中埋下终生为之探索的种子。当然,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对学生一讲就懂,更应善于提出新颖的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青少年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善于抓住青少年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学习的开始就使他们产生兴趣。初中地理第一章的内容正是容易培养兴趣的开篇。学生对于宇宙的奥秘,自然奇观,如极昼、极夜、昼夜交替、四季交替等问题,似乎知道点,但又说不清楚;用形象、直观的三球运行仪、模型、多媒体及手势等多种方法进行演示、讲解,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适当补充一些数据、资料,把这些看得见、又摸不着的抽象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具体化,学生很感兴趣。有的教材内容,不太好理解,或是难记易忘,学生往往没有兴趣。教学中,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把势均力敌的两种气团相遇形成的准静止锋比喻成两个手劲差不多的同学掰腕子,手势将保持不变,以此说明锋面较长时间停留在某地区,从而影响该地区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讲我国占世界首位的八种矿产资源时,学生记起来往往丢三落四,采用谐音让学生记忆,并形象地描述为,我的心太烦,烦得鼻涕眼泪一起往下流。谐音为:吾(钨)心(锌)太(钛)烦(钒),目(钼)泣(锡)稀(稀土)涕(锑)。学生就能很快掌握这八种矿产资源。有的内容,编成顺口溜,也可增加学生的兴趣。

四、“授人以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诫我们,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方法。首先,要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时首先要弄清学法指导的内容,然后去思考和落实怎样指导,同时要结合实际提供可以操作、能够运用的学习方法,注意学生的学法迁移,从简单到复杂,从课中到课外,使得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教师只有这样教学,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通过“学法”到“仿法”最后能“创法”,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其次,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只有在实践中能力才会受到锻炼和发展。自学是一种实践,学生在自学中不仅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容易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并形成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要优化课堂结构,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再次,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自学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教师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和鼓励,以便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外的优势,对学生及时进行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引导和强化,使学生在成功后有了学习兴趣,在失败时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从教师“指路”学习,变成自己“找路”学习。

五、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启发学生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

粗粗一看,万寿塔与地理知识能有什么关系,就是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

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许多发明创造,最初往往源于想象,以往在人们看来似乎异想天开,而今经过研究都一一成为现实,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突发奇想,作为教师首先应从保护的角度表示理解,充分呵护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尽管在今天用台风发电还是一种奇想,但有谁能肯定,明天不会成为事实呢?为收集雷电而献身的富兰克林,用自身体温去孵化鸡蛋的爱迪生,当时不也是被人们视为疯子吗?有学生曾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风能发电,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台风发电呢?台风来时,往往是狂风暴雨、停电、交通中断、通讯受阻,给人类带来不可预料的灾难、损失。如果把台风用来发电,便可化害为利,保持通讯畅通……”在我看来,这就是可贵的创造性思维。如果这时候对学生这种“无稽之谈”进行批评甚至取笑,那么,势必会扼杀学生积极思考、活跃思维的积极性,因而必须采取肯定的方式给予鼓励。

七年级地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试卷分析

教学反思 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A-0124-02

2016年秋季学期,南宁市教育局重新将初中地理作为期末统考科目,结束了4年地理期考学校自主命题的考试机制。南宁市2016-2017学年度秋季学期期末七年级学科素养评价地理试卷由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出题,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试卷题型包含单项选择题以及综合题两大类。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综合题共5题,共50分。

一、试卷分析

(一)分值分配合理,试题覆盖全面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主要考查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的“地球与地图”和“世界地理”两大块内容,其中“世界地理”主要考查“气候”“海洋与陆地”“居民”“地域发展差异”四大块内容。从表1可以直观了解到本次试题具有知识点覆盖全面、分值分配较为合理、突出主干、没有偏题和怪题的特点。分值较大的考题均为考查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如地图的应用、海陆分布特点、海陆变迁、人口分布特点等。与此同时,试题还突出了教材的重点内容,结合乡土地理内容,贴近生活。

(二)综合水平较高,试题难易适中

由表2可知,单选题和综合题第26、28、29题得分率均过半,表明试题难易度适中。其中,第27题主要考查判读等高线地形图、陆地地形的特征、山地的五个部位、判断方向、量算距离等知识点,第30题主要考查气候分布特点、气候特征、判读气温和降水量图等知识点,注重学生获取地理信息以及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试题综合水平较高。

二、试题特点

(一)符合课程标准,体现三维目标

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次命题也体现了该基本理念。试题主要考查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知识与基本技能,强调三维目标的实现。如选择题第17、18题,给出“意大利和尼日利亚两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表”,要求学生根据表格中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计算尼日利亚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通过获取表格中意大利人口负增长的信息推断出意大利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该题组考查学生对“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概念的理解,通过人口负增长引起对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关注。

(二)结合乡土地理,学科特色鲜明

乡土地理作为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在试题中同样所体现。如选择题第11、12题,给出南宁市2016年12月16日的天气预报图,让学生读图分析南宁市的天气状况;综合题第30题第三小题,给出我国南方地区北回归线附近一点,让学生推断该处是否有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并说明理由。这些都体现了出题者将乡土地理融入试题的巧思。

试题中共出现14幅地图和1个表格,涵盖了84%的单项选择题和全部的综合题,分数约占92分。试题尽量做到“有题必有图”,体现以地图为载体的地理学科特点,能够全面考查学生地理学科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三、对初中地理教学的反思及建议

(一)反思

1.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获取地理信息能力欠佳

扎实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提升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基石,学生若底子不够扎实,在知识迁移和推理、分析、判断中就会出现偏差,从而无法获取和分析正确的地理信息。如选择题第15题主要考查南北半球气温曲线的差异,学生答对率仅有22%,有76%的学生对南北半球出现最高月气温和最低月气温的知识点掌握欠缺,导致判断失误。

2.学生对初中地理不重视,答题不认真,错别字较多

南宁市并未将初中地理作为中考科目,且在八年级(初二)会考之后便结束课程,这不仅使得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产生脱节现象,也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课程缺乏重视。与此同时,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错别字频出也是失分的一大因素。如综合题第26题第3小题和第28题第1小题都是填图题,分值共10分,不少学生忘记填图导致丢分;学生常写错的字词有“鞍部”“陡崖”“山脊”“基督教”“太平洋”等。

3.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对试题考点把握不到位

一些教龄比较短的青年教师,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对考点的把握上,都缺乏经验,常出现“复习抓不住重点、教师苦心、学生费心、题海闹心、成绩伤心”的情况。

4.教师未能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地理能力培养不足

课堂作为初中地理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往往未能充分利用好40分钟,课堂效率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要兼顾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对青年教师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对教师的建议

1.着重夯实地理基础知识,增强地理综合能力训练

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务必引导学生增强对基本概念、原理的把握和理解,注重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运用基本原理概括、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想要提高学生地理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必须要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养成平时多关注时政消息的习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获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初中地理在学生心中地位较低,想让他们在课外花时间几乎不太可能,加上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的热情,教师把课上得生动让学生多参与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要求学生及时纠正错别字、准备错题本等,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研、实践、反思三项联合,加快青年教师成长

教师在课前做好集体备课工作,对基础知识的讲解、练习的处理进行统一,确定好每一节课的重难点,全面做好准备工作,发挥集体的优势;在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当采用“基础问题自学、中等难度问题互学、高难度问题讨论学”的模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后,要求学生及时做好评价与反思工作,教师坚持写教学反思日记,在点滴中累积经验,提升自己。

4.极力构建开放地理课堂,探究、合作、自学三项并进

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多样的地理教学和地理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多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贺江涛,张胜前,吴霞.我国台湾2015年大学入学联考地理试卷评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09):67-69.

[2]吴孟宇,何大忠.福州市2012、2013年中考地理试卷分析及其启示[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02):95-97.

[3]南月省.2015年河北省高考文综(地理)试卷分析[J].考试与招生,2015,(11):15-19.

七年级地理范文第8篇

初中地理教材(广东地质版(在我校已使用了三年多,回顾起来,感触颇深。该教材不论从知识呈现到教材框架结构,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正文部分文字简洁而概括,结论性论述表达清晰而不繁杂;每节都有“潘博士”栏给出学生必须掌握的概念、原理、结论性知识点;“活动”栏目充满每一章节;地图、地理插图、地理景观图、统计图等图表海量纷呈,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和地图是地理第二语言的特点;“知识之窗”分布每个章节。这些都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材,让学生倍感亲切。

二、开展活动教学,推进课程改革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呢?从近几年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来看,新课改核心不外乎是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探求知识,自主创新、培养思维能力。

作为地理教师,也必须适应新课改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求新途径,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设计方面,就要充分研究学生,寻求新学法、新教法,切实改变“满堂灌”的现状;就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活动”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自主学习,教师少讲精讲,课堂就能变得活泼、轻松、愉快、高效,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盎然。这是因为,教材“活动”内容已充分体现出几个方面的功能:落实基础知识、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难度、突破教材难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那么怎样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活动”板块的这些功能,让地理课堂充满活力、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呢?

三、充分发挥“活动”板块功能,让初中地理课堂充满活力

3.通过活动教学,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案例]在学“世界人口问题”时,教师指出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是什么呢?为什么这成为世界人口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呢?可以结合81页活动1、2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后自己得出结论:世界人口问题主要是由于世界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活动实施:首先让学生读图5.5“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然后抢答,由一学生总结并补充完善。最后,将全班学生分成4大组进行辩论:“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住乡村好,还是住城市好”。每两个组选一个辩题进行,用时6分钟。要求学生阐明不同观点和理由,并举例说明。这样,世界人口问题的教学,基本上就可以由学生自己看书和辩论来完成,根本不用教师多讲。充分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4.通过活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地理能力,参与课题探究的能力

[案例]课本22页活动4:课外小实践,观测太阳下物体的影子。活动实施:(1)选择一个晴天,带学生到操场旗杆处,早上7点、中午12点、下午放学5点钟三次观测旗杆影子的长度?并录入表格。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写出一天中旗杆影子长短变化产生的原理。(2)要求每个学生从3月到12月份,每月选一天晴天的中午12点,观测学校操场旗杆影子长度、方向。填入《太阳下物体影子的长度记录表》,根据观测数据写一篇“太阳下物体影子”的观测报告,来阐明影子变化的原理。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小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七年级地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人教版地理下册 活动设计 章节组成 图表更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83-02

素质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教育各界提出各种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方法和措施,如各种政策的出台、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方法的试用等。中学地理教材也随着各种信息的更新而不断的跟进,新版本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下册于2013年已全部投入使用,本教材无论是章节组成、内容构成以及活动设计等都相应的作了一些更新。本文针对此版本教材目前在中学的使用情况,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为中学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信息。

1 章节构成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下册只有部分章节做了变动,如第六章的第一节由原来的“自然环境”改为“位置和范围”;第六章第二节由原来的“人文环境”改为“自然环境”;第八章由“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改成“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见下表。

2 教材内容

2.1新教学内容的调整

在旧教材的基础上,新教材的内容作了相应的调整。

首先,教学内容的阐述方式更直接,思路更加清晰。如第一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材经过处理,分别对位置和范围进行阐述,首先介绍亚洲的海陆位置,然后介绍亚洲的纬度位置,在此基础上阐述其范围,最后明确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洲,而不是把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和范围放在一起进行阐述,教材这样变化使知识脉络清晰,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更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其次,教材的编写更倾向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原理。如第一章第一节“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材在介绍亚洲的位置时,在这部分内容后附有“运用地图,阐述北美洲的地理位置”这样的活动题,我们知道通过地图学习某个区域位置的方法是相通的,教材设置此项内容,即对刚刚学过的内容有一定的反馈作用,同时也教会学生掌握有关美洲位置的相关信息。再如在这一节的后半部分,教材介绍了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后,同样给出北美洲的地形图,让学生根据分析亚洲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自然特征。

再次,教学内容的阐述更突出其特点,更具有吸引力,如在阐述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时,用其占据世界陆地1/3这样突出其特点数据进行描述。在阐述其自然特征时,把“地势起伏,长河众多”作为小标题,来突出亚洲的复杂自然环境,然后采用很短的篇幅描述其地形、水文特征。

第四,教材采用直观的方式处理抽象的教学内容,如对不同自然带气候的特征的描述,教材采用特定气候类型下的自然景观图来加深学生对气候类型的认识。

第五,教材的内容更加完整系统化,新教材有些小节阐述的国家没有变动,但具体内容在原来基础上有所调整,如第七章第一节“日本”,在工业的内容的设置中增加了日本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资源短缺、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所以日本要去海外寻找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发展跨国企业,教材这样处理使教学内容更系统完整。

2.2阅读材料

新教材阅读材料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

首先,阅读材料更倾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如第十章“极地地区”中的阅读材料“日本猎捕鲸”中批判日本的环境不负责行为和“爱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形成鲜明对比,在后一个阅读材料中,科考人员为了不给南极地区带来环境污染,及时处理生活垃圾,甚至把一些垃圾带回本国的这种行为更突出说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在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的阅读材料“亚洲地理集锦”中有关“死海”的描述,其中有一部分内容从原来的“由于湖水含盐量过大,湖水中除细菌外,其他生物不能生存。”改为“由于湖水含盐量大,人们可以轻松的漂浮在水面上。”

其次,阅读材料的更换突出体现维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如第七章第二节“东南亚”,旧教材通过介绍橡胶和油棕的作用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新教材却完全从另外的角度来说明热带雨林资源的危机,从每个人都非常熟悉的方便面入手,通过介绍方便面与红星星的故事引出棕榈树的生存危机,呼吁全世界保护热带雨林;第二章的第三节“印度”在阅读材料“两次绿色革命”中也增加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等相关内容,同时强调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第八章第四节“澳大利亚”中的阅读材料“不给地球留‘疤痕’”,重点阐述了澳大利亚在开采矿产资源时非常重视环境的修复,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学生的情感教育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再次,教材删掉繁多不合适的阅读材料,适当的增加了更新的材料和数据,如在第二章第一节“日本”中教材删掉了日本的发展过程,尤其是日本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侵略部分。同样在第二章的第三节“印度”中删掉了印度人的饮食习惯。而增加了“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的相关介绍,使阅读材料适时的更新。在第二章的第四节“俄罗斯”中的阅读材料“横跨亚欧两大洲的欧洲国家”中删掉了有关俄罗斯发展历程的介绍,而只是有针对性的介绍了其主要特征,同时删掉了“俄罗斯科学家对科学技术的贡献”这部分阅读材料。增加了 “世界加油站”这段阅读材料。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科技的进步,俄罗斯的能源地位越来越突出,所以课文在这部分重点介绍了俄罗斯石油资源在世界中的重要地位。

第四,更倾向于从地理的角度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如在第二章的第三节“印度”中删掉了对印度历史文化等类似的在其他学科也可以接触的内容,而更多的是从地理的角度强调印度的突出特点,“南亚大国”。

第五,阅读材料更加完整,如第二章第四节“俄罗斯”,阅读材料“五海通航”,在旧教材的基础上,不仅介绍了“五海通航”的具体内容,而且还重点阐述了“五海通航”的意义。

第六,阅读材料的选取更加生活化,如第八章第二节“欧洲西部”关于欧洲农业的介绍,在旧教材中先介绍种植业,然后介绍畜牧业,最后重点说明乳畜业,整个过程是用大段文字采用陈述方式完成,而新教材直接通过描述“约翰家的乳畜农场”,约翰家的农场有什么,约翰一家人每天在忙碌什么来突出阐述欧洲乳畜业的特征,这种阐述方式更生活化,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教学内容。

2.3活动设计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下册新教材活动相对较多,有阅读地图回答问题、给材料设置问题、查阅材料完成问题、演讲、讨论或给材料与讨论相结合等活动类型,其中给材料活动占比例最大,演讲和讨论两种活动类型最少。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活动的设置,无论从设置形式和内容的选取都做了很大的变动。

首先,新教材活动问题的设置方式更加简单灵活,容易操作,学生的发挥空间更大。如在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中,新教材通过列表的方式分析了亚洲和北美洲在位置和范围,通过列表的方式代替了旧教材的简单陈述方式,这种方式即可以简单清晰的呈现知识点,易于学生掌握,同时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原理,有利于学生地理素养和个人能力的提高。

其次,新教材中给材料,通过材料提取信息的活动增加,而且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生活化的材料更多一些,如第七章第二节“东南亚”中关于马六甲海峡对我国进口石油的重要性,教材中给出一段有关马六甲海峡的阅读材料,学生通过从阅读材料中提取信息,给出问题的答案。再如本节中有关“东南亚的热带雨林”的保护的活动题,教材通过方便面与红星星的小故事引出热带雨林中油棕所面临的危机,并组织学生以“保护红星星,少吃方便面”为题,组织讨论会,同时多搜集一些和衣、食、住、行相关的与保护野生动物有关的故事。此类活动的设置即完成了有关“东南亚热带雨林”危机的渗透,同时教会了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实现了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第三,教材中还增加了一种新的活动方式,即给出材料等相关信息,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找出问题的答案,如,第八章第一节“中东”教材通过图片等表象特征并结合文字描述,让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完成中东的这些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种活动的设置方式符合课改所倡导的把时间留给学生,把锻炼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等,这在旧教材中是无法实现的。

第四,活动的灵活性增强,如有些活动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只要解释合理即可。如,第九章第一节“美国”中活动题第二题“阅读下列材料,谈谈你对高新技术产品价值的认识。”此题,一方面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对高新技术的认识。此外还有对话、讨论,要求学生说出论点、论据,这种方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还增加了一种新的活动方式“演讲”,如第十章“极地地区”中的活动“演讲:保护极地,人人有责”。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不但活动数量增加,而且形式多样,这些活动既有助于学生回顾反馈所学知识,同时活动的多样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有助于七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学生各方面能力都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实现素质教育。

2.4教学图片

新教材设置154幅图片,旧教材设置157幅图片,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图片的数量降低,但图片的内容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调整。

第一,去掉繁琐重复和非当地特色的内容,如图6.6,去掉了亚洲区域位置图和也门的梯田与建筑。图7.30更新了花园城市―新加坡的景观图片。印度尼西亚的图片从“婆罗浮屠”更换成“巴厘岛”。

第二,增加了一些更倾向科学研究的图片,如图10.16南极科学考察示意;图10.8北极地区深海取样;图10.9在北极地区采取冰雪样。

第三,图片的内容适当的更新,如第八章第四节“澳大利亚”图8.36动物的图片删掉了“鸭嘴兽”增加了“琴鸟”,同时为了体现澳大利亚的物种丰富,增加了“桉树”和“金合欢”两幅图片。

第四,图片所体现的内容直观性更强,如第八章第四节“澳大利亚”图8.42澳大利亚煤矿开采现场和图8.43澳大利亚准备出口的铁矿砂,类似的图片使学生对煤矿和铁矿砂有更直观的认识。本节课中“雨林的开发还是保护”内容中去掉了“热带雨林区原始的迁移农业”,增加了“采伐雨林”和保护雨林“等图片,说明保护雨林的重要性。

3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下册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下册无论是教学内容组成、阅读材料以及活动的设置都有一定的更新,而且教材的编写灵活性和实用性较强,适合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中学教学。但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的编写的细节上存在一些问题。如某些图片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如图7.11日本主要工业原料的来源,在旧教材上也存在同一幅图,我们知道,从2004年开始中国已不再向日本出口石油,而这幅图却标注了中国向日本出口石油的箭头,所以这幅图应予以更新;教材中还存在另外一些问题,有些数据即使更新了,但是还没有更新到最新的数据,以至于数据的说服力不够,如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活动题中的数据仅仅更新到2008年,第八章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活动题中数据仅更新到2008年。教材对世界热点地区的关注不够,建材仅提到了中东问题,而对其他的社会热点问题,如巴以问题、叙利亚问题并没有提及。

七年级地理范文第10篇

今天是这七年级八班开学的第一节课,他们大部分是从农村小学毕业后到本校来上学的,见识有限,对于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而好奇。刚走进教室,就看小朋友们还带着稚气乖乖地坐在教室里,神情有些紧张,但是桌子上已放好了地理书,这一切不免让人顿时心生怜爱。虽然课时少,教学任务又重,但是我还是决定不上新课和同学们先谈谈如何轻松愉悦地完成这两年的地理课。

首先,和学生交流,有心与心的沟通。问问同学们在新学校的感受,问问学生来到新学校的学习生活是否习惯,和同学们的相处怎么样呀,都交了一些怎样的新朋友呀。

其次,同学们做自我介绍,认识一下新同学。一来,我认识一下班里的同学,至少开学几天了,看面孔要知道他是哪个班的;二来,让他们认为老师很重视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交流中,有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三来,我个人觉得尽快认识新同学,在叫他们名字时,也是对学生的尊重。有时候,我会顺便给叫上另一个名字,记得有一个女同学叫李念,我故意叫成是念念,同学们居然说念念好听,记得还要问问她:“这样叫,可以吗?”她也说这个名字更亲切,后来,就一直这样让她回答问题,一直这样称呼他,事实证明,学生喜欢的东西,可以让他们爆发让我想不到的学习潜能。这是在一次课堂小练习时,学生写给我的小便条上写着:“老师,你的称呼让我感觉很有动力,你就像我姐姐一样鼓励着我,谢谢你!”

再次,不谈地理的理论性,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心理,那就是兴趣这个关键点,为以后的教学作铺垫。我以交谈的方式问他们,知道你们的一条牛仔裤从棉花到成品需要多少吨水吗?想了解在印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耍蛇人,为什么蛇会听它的笛声而动呢?真的是笛声优美还是另有其因呢?想知道在北极地区生活的人们,为什么会用黑纸糊窗户吗?提一些有趣的问题,他们很想知道答案,又故意让它成为悬念,不仅开启同学们的思考之门,还让他们无形中觉得地理这门课很有意义。

上一篇: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范文 下一篇:股份合作协议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