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滋味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08 09:07:29

成功的滋味作文

成功的滋味作文篇1

在我的童年回忆中,我一直是一个胆小怕事的女孩,上课时,我因害羞而不敢举手发言;面对困难时,我因害怕失败而不敢去尝试它,因此,成功对于我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是,有那么一件事却彻头彻尾地改变了我,让我切身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记得那是三级的一次爬竿活动,上课了,体育老师带领我们去爬竿,同学们有的兴致勃勃,眉飞色舞;有的却愁眉苦脸,垂头丧气。活动开始发了,我看着那高高的笔直的竿子,想着自己是那么的弱不禁风,心里直打颤。果然,我只爬了一小截就再也爬不上去了。看到有的同学挤眉弄眼地嘲笑我,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儿。

下课了,我还站在那儿,呆呆地望着竿子,这时,我的好朋友王晶跑过来笑嘻嘻地对我说:“怎么,不敢学?”听了这话,我的心像针刺一样痛,眼泪不住地往下掉。王晶见了,收住了笑容,说:“别哭嘛,我只不过开个玩笑,可别当真,来我教你,行吗?”“行。”我破涕为笑。王晶先给我做了个示范,只见她像猴子似的“呼”的几下蹿了上去,又“啪”的滑了下来。接着她又给我讲了爬竿的要点,可我还没爬山到一半,就感到手生疼,肩酸溜溜的,实在支持不住了。但是,我仍暗暗为自己鼓励,忍着疼痛,艰难地支撑着。就这样,只要一有空,我就坚持不懈地练习。

没几天,体育课又到了,还是练习爬竿。同学们都成功地爬到了竿顶。轮到我了,我没想到“调皮大王”王军一边跳一边说:“上次爬不到,这次也爬不到一半的,还是不要了吧。”我不禁又想打退堂鼓。王晶大声地说:“放心吧,你一定行的。”为了不辜负好朋友的期望,我鼓起勇气,开始往上爬。开始还算顺利,可到了中间就气喘吁吁了,我坚持着。还有一小截,我的手脚越来越不听使唤了,感到越来越支持不住了,正准备放弃;“加油!”“加油!”我扭头一看,正遇上同学们那期待的眼光,我使尽全身力气,咬紧牙,憋着气,慢慢地,慢慢地向上挪动。“啊!”我缍摸到竿顶了,我高兴地叫起来,这时,同学们一拥而上,拥抱着我,祝贺着我,我高兴极了,激动极了,因为我真正尝到了成功的快乐了。

如今,我已升入初中了,不再是三年级那个胆小怕事的女孩了。对于困难,我会勇敢地去克服它,对于每一件事我都会充满信心。那次爬竿活动的成功,不仅让我尝到了成功的滋味,还使我懂得了一句话: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成功的滋味作文篇2

那次考奥数,我常到了成功的滋味。

那天下午,我和几个同学拿了文具说笑走向考场,一到考场,就有了火药味,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大步走进了教室。一会儿,老师发了卷子,我迫不及待的一看卷子,哈哈!真容易啊。又想起老师说不可大意失荆州,要认真对待。于是我刷刷的做起来这张卷子,半节课了,我头上冒着汗珠,用手摸了摸,更心慌意乱。在看别人,有的胸有成竹,有的垂头丧气,我抹抹汗珠,又做了起来。做完了,我检查起来,也不知过了多久。收卷子!我紧张的交了卷子,心里跳得厉害,忐忑不安的出了考场,一阵凉风吹来,我心旷神怡,心情通畅。一回教室同学们问长问短,老师帮我验题。我心松了下来。。

几天后,听见我得了奥数第二名,我和同学们开心的蹦了起来。。

成功的滋味作文篇3

刚上三年级的时候,我才学英语,由于以前没有过基础,自己的词汇量和语法都不及别人,往往考试就被别人甩得远远的。我当时很沮丧,但我绝不气馁,我知道成功是靠勤奋努力换来的。我很努力学、听、写、读,但期中考试的成绩才三十小几。

我当时伤心极了。真的不想再学英语了。毫不气累得我决定“卷土重来”.

三年级暑假的时候,妈妈不断给我买英语书,英语方面的资料,练习,等。加上我的认真和不可动摇地精神.我得英语成绩一下子上来了.在四年级期末考试得时候,当老师报道我是满分时,我得心情一下子激动了起来.我得努力是没有白费的,我付出的汗水没有白流,我终于成功了!我感到十分的快乐!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成功的滋味既是酸涩的,又是甜蜜的。因为你只有经得住失败的磨砺,自强不息,坚持不懈,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总有一天你也会像我一样品尝到成功的果实。

人民小学 五年级

成功的滋味作文篇4

成功,是美好的,是甜蜜的,是激动人心的。

记得那是在我上五年级时,我报名参加了全级的作文竞赛,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比赛。在那天放学以后,我便飞奔回家,进了书房,翻箱倒柜的找出了我所有的作文书。从此以后,我可谓是起早贪黑。早晨,在闹钟的闹铃声中,我睁开朦胧的的睡眼,开始阅读那堆“堆积似山”的作文书……

比赛那天,我胸有成竹的来到赛场,我在赛场四处张望了一番后,发现这里可真是高手云集啊!我既兴奋又紧张,紧张是因为我这是第一次参加比赛,兴奋是因为我能与这么多高手过招。不一会儿,考官来了,考卷发下来后,我便迫不及待的地看了看作文题目,“哇!”我不由得在心里欢呼起来,题目是《我的××》,这可是我最拿手的作文啊!待我构思了一番之后,我就飞速地写了起来。啊!我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才思泉涌”。比赛结束了,我满怀着高兴的心情回到了家中,我一路哼着小曲。

一个星期后,令我梦魂萦绕的颁奖仪式终于开始了。当颁奖老师念到“五年级获奖名单”时,我的怀里像揣了一只小白兔,不停地“砰砰”地跳着,我闭上眼,心里默默的祈祷着。“第二名,王倩,”当我听到这时,我高兴得差点没有跳起来。随后,我便骄傲地走上颁奖台,从老师手里自豪地接过奖状,心里比蜜还甜!

成功的滋味作文篇5

抗、治艾滋病的中药选用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或重点或焦点之一。我们的看法是:首当其冲的是以毒攻毒的中药选用,伴随着或紧接着的是攻补兼施的中药选用。

1 艾滋病与中医药

艾滋病的罪魁祸首是HIV[1],艾滋病主要是通过性接触或血液、血制品及母婴传播传染。是否是艾滋病,中医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加上现代检查手段予以确认,这一点与传统的中医药诊治其他疾病方法十分类似。

从艾滋病作为一个连贯的病程发展过程来看,它有点儿类似传统中医认识的肺结核、糖尿病等慢性病、“富贵病”的病程发展“线路”。因此,许多学者则按常规的诊治慢性病的方法诊治艾滋病,也即因人(患者年龄、病史、症状、体质等)、因时、因环境配伍组方并随证加减。

在选用哪些或何种杀灭HIV病毒的中药上,尤其是在诊疗过程中的方药组成、配伍、加减上,中医药业内人士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而现在,人们对艾滋病的病因、机制[2,3]、病程发展“线路”等已基本清楚。艾滋病的病程“线路”较为直观或者说基本上是直线型:急性感染期潜伏期艾滋病前期典型艾滋病期[4]。而慢性病的病程“线路”则较为模糊或者说是非直线型(便于理解),可以分为:始发稳步急速扩展四个时期。单就始发,就可因人因时因环境等不同而不同(譬如癌症这一特殊的慢性病,这里我们不具体指某一组织或器官的癌,患者的始发原因也可能不同),因而也就要随证配伍并随证加减组方。而就艾滋病的始发(即:急性感染期),直接且较为明确的原因就是艾滋病病毒感染、侵入。病毒感染是通过性接触等上述几种途径而发生。所以笔者认为,对付艾滋病,关键是杀灭艾滋病病毒及其紧接着的攻补兼施,似乎不必完全按照治疗各种慢性病的方法,需要因人因时因环境根据病程不断地随证加减组方。

2 《本草纲目》的用药原则和方法值得参阅

笔者认为,《本草纲目》及李时珍的用药原则、方法,在抗、治艾滋病方面,值得鉴赏和参考。

《本草纲目》及李时珍的组方用药最显著的特点是组方简洁,用药“君臣”十分明确[5]。在中草药采取上是“因物因时因地因征(在此为物之性状、质地等)也即”,法度自然,辩证取用。

有学者对李时珍的《濒湖集简方》作过统计分析,除去针刺、艾灸、掠及摩压各1法外,在尚有204方中,5味药及不足5味药之药方占9755%[6]。

《本草纲目》在 “诸风”中的各经主治药一共11味[7],如藁本,手太阳;羌活,足太阳等。面对诸风发散药一共12味,如麻黄,用于发散贼风、风寒、风热、风湿,身热,麻木不仁。熬膏服之,治风病取汗;又如葛根,用于发散肌表风寒、风热、止渴等。“诸风”中的“风寒风湿”一共79味药。这其中,有酿酒或浸酒用于某一症候的有28味,如五加皮,名追风使,治一切风湿,痿痹挛急,宜酿酒等。当然,这28味药的大多数均能与其他药物配伍。针对某一症候或主症的同功药共27味,如车前子、忍冬藤、伏牛花等并主风邪湿痹、骨痛拘挛等。其中多数为2味或3味并主某一症候或症状。每一味亦可与其他药配伍。也就是说,在79味药中,有50多味具有“君”或“臣”特点的单一针对主症药。如苍术,大风疼痹,筋骨软弱,散风除湿解郁。汁酿酒,治一切风湿筋骨病;再如防风,三十六般风,去上焦风邪……等等。这很清楚,手太阳之主治药藁本,足太阳之主治药羌活。“风寒风湿”范围类的用药中针对某一主症药却多在1~2味或3味药。

《本草纲目》有制方之大、小、缓、急等七方。其君一臣二佐九为之大方也。这也就是说大方也不过12味药。

在缓方中,“有品件众多之缓方,药众则递相拘制,不得各骋其性也”。意即一方中药味数过多(笔者以12味为大方计,超过此则为“品件众多”)则不仅影响各味药药性的最佳发挥,而且各味药间会产生相互牵制、抑制作用。

《本草纲目》还有: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宜摄之制方原则。制方“合和宜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按此笔者理解,最佳且大方也不过11味或12味药。当然也可以有13味的情况。又,“凡药之所用,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主病为君。假令治风,防风为君;治寒,附子为君;治湿,防己为君――兼见何证,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

在用药及药物配伍上,《本草纲目》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如:黄芪,茯苓为之使,恶白鲜、龟甲;黄连,黄芩、龙骨、理石为之使;苦参,玄参为之使,恶贝母、漏卢、菟丝子;大黄,黄芩为之使,恶干漆,忌冷水;补骨脂,得胡桃、胡麻良;栝楼根,枸杞为之使等等。

在采用药上,《本草纲目》有:“阴干,采造时月生熟”;又有“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还有“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例:“\[弘景曰\]凡采药时月,皆是建寅岁首,……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谓春初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淳浓也。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也。大抵春宁宜早,秋宁宜晚,花、实、茎、叶,各随其成熟尔。”又例:“\[孙思邈曰\]……今之医者,不知采取时节,至于出产土地,新、陈、虚、实,一皆不悉,所以治病十不得五也。”再例:“\[马志曰\]今按法阴干者多恶,如鹿茸阴干多烂,火干且良。草木根药,九月以前采者,悉宜日干;十月以后采者,阴干乃好。”还如:“\[时珍曰\]生产有南北,节气有早迟,根苗异收采,制造异法度。”又有:“孔志约云:动植形生,因地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取,则物是而时非。名实既虚,寒温多谬,施于君父,逆莫大焉。”

3 抗、治艾滋病首当其冲于以毒攻毒

从整理有关资料[]得知,目前在中草药抗、治艾滋病方面主要集中在以抗病原微生物、抗病毒和抗肿瘤为主、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药物上。资料中有红花、紫花地丁、人参、黄连、滇黄精、贯叶连翘等等一百多种。

我们认为,对付艾滋病这一综合征,选用药首当其冲的是针对其罪魁祸首――HIV。

如何对付HIV?用哪一或哪些中药更有杀伤力?业内人士、学者们是各有其道各有千秋,这也可能正是目前中药抗、治艾滋病研究的热点或重点或焦点之一。

我们考虑,似乎首先可采用以毒攻毒法来对付HIV。

这里主要根据该药:①药本身有毒;②抗病原微生物;③抗病毒;④抗肿瘤;⑤提高机体免疫力等药理药性、或这其中的几个特性来筛查首选药。对一般虽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和抗肿瘤、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药物,但可能因剂量关系而致毒的中药――也即非本身有毒的中药,不列入首选药。筛查结果,像雄黄、斑蝥[8]、狼毒、蓖麻子、百部、藤黄、商陆、藜芦、雷公藤、轻粉、蜈蚣、贯众、蚤休、苦参、蟾皮、蟾酥、蟾蜍、蜂房[9]等等中药可列入首选药类。例蓖麻子,本身有毒,又具抗艾滋病病毒作用[10],尤当列入此类中。

而像天花粉、玫瑰花,本身虽无毒,但有针对性:抗HIV作用,这里也可考虑列入首选药类。

在无论何种剂型(片剂、散剂、丸剂、膏剂等等)的药物组成中,可参阅《本草纲目》及李时珍等古人的用药原则和方法,在这里我们主张:君臣佐使、相须相使,皆用性质相同的都具“毒性”的。当然,关键是对付HIV的“君”药上。这就好比:手太阳之主治药为藁本;车前子、忍冬藤、伏牛花等并主风邪湿痹、骨痛拘挛;用麻黄发散贼风、风寒、风热、风湿,身热,麻木不仁;用葛根发散肌表风寒、风热、止渴等。

笔者着眼于列出上面一些中药,是因为推测以毒攻毒的抗HIV的中药似乎很有可能就存在于这些中药中,而具体哪一种(也可能哪两种或哪三种)是“君”药?或者具体哪一种(也可能哪两种或哪三种)可作“君”药用,有待筛查。当然,不是没有可能上述以外的某种中药也可作为抗HIV的“君”药,这也有待探究。在此还有必要赘述一句的是,这些药物间如何配伍和使用多少味药以及某一味药的药量大小等,都是很重要的问题。

4 以补为主的攻补兼施抗、治艾滋病

在研究歼杀HIV的抗、治艾滋病中药选用的同时,伴随着或紧接着的似乎应是以补为主、攻补兼施的,以提高、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中药的选用。

以补为主、攻补兼施的杀毒、抗肿瘤,以提高、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中药品种繁多。相关资料显示,业内人士有选用以补气为主的、以补血为主的、有补阴的、有补阳的等等。

笔者有针对性地(侧重于以毒攻毒后的攻补兼施)查阅了文献,并综合有关资料中的选用药倾向于以下中草药的选用,它们是:黄芩、黄芪、黄连、黄精、牛蒡子、海藻、大黄、大蒜、苦瓜、石榴皮、松节、猪苓、虎杖、紫草、白芍药、丹参、五味子、夏枯草、茵陈蒿、绞股蓝、生地黄、枸杞子、远志、白术、茯苓、茶叶、白花蛇舌草、刺五加、青蒿、淫羊藿、当归、人参、冬虫夏草、灵芝、甘草、何首乌、香菇、杏仁、巴戟天、补骨脂、金银花。其中的淫羊藿、当归等十二味药可主作“臣药”用。

前面提及的天花粉,亦可列入此类,与上述药配伍组方。

此外,像蜂乳、蜂毒、蜂胶、蜂蜡、蜂蜜、蜂房这一“蜜蜂系列物”也是这类选用药。同时可考虑将这一系列物“制成一物”与上述药配伍组方。

再有,可考虑将前及的蟾皮、蟾酥、蟾蜍这一“蟾蜍系列物”“制成一物”列入此类,参与配伍组方。

无论何种剂型,药物组方莫过或“君一臣二佐九”或“一君、二臣、三佐、五使”或“一君、三臣、九佐”等之大方。配伍集中在相宜相须相使上,使得药物功力君臣佐使、合心合力(这也避免了药味数“品件众多”的弊端)。

5 采用药考虑影响所选药物的实际功效的因素

在采用药上,所选药物可能是植物的某一器官(根、茎、叶、花、果、实);也可能是动物的某一器官;也可能是有毒的或者是无毒的;还可能是野生的或者是人工的;何时采撷的;何地采撷的;怎样采、制的等等,无论何种药物,可能因采撷时间的不同、因产地的不同、因制作工艺和方法的不同等,对药物的功效会有一定的影响,甚至是很大的或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在前面2中已有提示),这我们应予以考虑。其次,笔者以为,许多中药,应注意其单味药药物整体性。譬如用其根,无论何种剂型,其制成物是根的全体,而不是其某一两种成分的提取物。当然,必须也只能或只需其某一部位或某一两种成分的药物,则另当别论。另外,复方剂及其剂型的选择,对药物功效的发挥似乎也有影响,因为有的药物只能制成汤剂或散剂才具最佳功效;有的和他物配伍,不起君臣作用而是相互牵制。这些方面的例证可参阅《本草纲目》相关论述,在此不赘述。

综上所论,抗、治艾滋病的中药选用,首先和首选以毒攻毒,紧接着攻补兼施。两期用药。至于剂型选择,在能使药物功效充分发挥的前提下,以方便使用为好。

现在的问题似乎仍然是歼击艾滋病病毒的君药选用;攻补兼施的君药选用及其君臣佐使的配伍组方等。我们深信,随着不断深入的研究,问题会逐一解决,使具有广谱、高效、经济的抗、治艾滋病的中药或中草药药品问世。

[]:文中的有关资料或相关资料均来自IT网上艾滋病方面的文章,在此向这些作者致谢。

参考文献

1 Ivan M. Roitt,Peter J. Delves. Roitt’s Essential Immunology[M]. Tenth Edition. 2001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314-315.

2 Lansing M.Prescott, John P.Harley,Donald A.Klein Microbiology[M]. Fifth Edition. 2002 McGraw-Hill companies, 878-883.

3 Reginald H.Garrett,Charles M.Grisham Biochemistry[M]. 2nd ed. 1999,by Harcourt,Inc.978.

4 shop.省略/promotion/aids/check.php 13k 2005-9-13.

5 骆传祖.中医药研究[J]. 2002,18(增刊),4.

6 徐长化.纪念李时珍诞辰480周年学术论文集[C].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152.

7 李时珍.本草纲目[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133.

8 田代华. 实用中药辞典(下卷)[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83.

9 田植培.中药切用[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652.

成功的滋味作文篇6

    [关键词]  “味”范畴;“滋味”说;美学特征;美学意义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的创作气象万千,作品繁富,诗歌理论也杂呈纷出、更叠推进,形成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双线并行的格局。这里先不说自《诗经》以来的诗歌创作历史的久远,单就诗歌理论而言,至少可以溯源至春秋时代。春秋以来,中国传统美学以诗歌美学为中心,兼及书画美学,双向互释,几经融炼,形成“气”、“韵”、“神”、“境”、“味”五大基本范畴。本文拟就以“味”为基本范畴而形成的在中国美学史上独占一格的“滋味”说的美学特征及美学意义作一探讨。

    一

    “滋味”说是梁朝钟嵘提出,经同时代人努力,唐代司空图等人发展完善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诗歌美学观念及学说,在中国传统诗论及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美学史上,“味”作为与美相关的范畴是从老子开始的。到了《乐记》,就开始借用“味”来说明音乐的美感了,《论语·述而》中载,孔子在鲁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就倾向于以味论乐。尽管儒道两家都讲“味”,儒家所说的“遗味”是与对伦理道德境界的体验相联系的,道家所说的“无味之味”则是与个体对绝对自由境界的体验相联系,相较之下,道家的看法更加深刻地触及了审美的本质,所以道家所讲的“无味之味”更具有审美意义。⑴(760-761页)魏晋南北朝时期,“味”被频繁征引,刘邵、王弼均将味作为标准来品评人物或注释玄学,而阮籍的《乐论》又开始明确将“无味”与“乐”相联,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也提到了“味”,这都表明了在玄学的影响下美学的共同倾向,即“无味”为美。后班固在《汉书》中有“诚有味其言也”的说法,则是将“味”语言相联系的发端,此后陆机在《文赋》中,就直接用“味”来说明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将“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汜”平列来说明文学艺术的感染力,作为美学范畴的“味”终于与文学这个审美对象建立了联系,实现了“味”作为审美规范的重大飞跃。陆机以“味”论诗,刘勰以“味”论文章之美,另据冷卫国先生的考证,在陆机以“味”论诗之前,汉·夏候湛就已在《张子平碑》一文中以“味”论赋了。其文曰:“……《二京》、《南都》,所以赞美畿辇者,与雅颂争流,英英乎其有味欤!”以上事实说明,“夏候湛的赋论对于‘味’这一概念介入文学批评,对于‘味’这一概念上升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从理论上开启了中国文学批评自齐梁以后广泛以“味”论文艺的先声。”⑵

    然而,这还不能说“味”已成为具有审美属性的“味”,直到先于钟嵘(468-518)的宗炳(375-443)提出“澄怀味象”这一命题之后,“味”才实实在在地成为美学范畴进入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澄怀味象”是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萁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在这段话里,宗炳明确区分了主体和客体的两种不同关系,提出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观点。这里的“味”概念,是“象”对“ 澄怀”的主体产生的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愉悦和享受,是一种审美的“味”。宗炳的这一理论,是继承老子“涤除玄鉴”,庄子的“心斋”、“坐忘”命题的基础上对“味”美学的重大发展,无疑对后来的钟嵘的“滋味”说的诞生产生了启示作用,是“滋味”说产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发展过程。另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创造性地使用了“余味”、“精味”、“滋味”“遗味”等概念,并开始把“味”作为文学创作与批评鉴赏的标准来说明文章的美。“味”已成了文艺评价的重要审美范畴。

    正是由于“味”概念的逐渐明晰,在继承前人关于“味”美学观念的基础上,钟嵘提出了“滋味”说,进一步突出了“味”在文学中的地位。“滋味”说的产生是“味”概念发展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魏晋那种摆脱了道德观念的恢复了人的本体地位的品评人物的风气逐渐演化开去,发展而为对文学的议论和评说,从而产生了许多文学批评论著,从审美角度观照文学作品的时机业已成熟。钟嵘的《诗品》就是在这样的话语环境中产生的中国诗歌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话。在《诗品》中提出了“讽味”、“玩”等与“滋味”相关的概念,提出诗歌的非功利性审美评价标准,即诗歌“无关国事成败,不涉风俗盛衰”,并把诗歌直接当作一种愉悦身心的审美对象。就是用这样一组概念,钟嵘建立了“滋味”说,从根本上把“味”同诗的美密切地联系起来。这就使得与美的欣赏体验有密切关系的“味”问题在《诗品》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得到了具有重要美学意义的发挥,成为一个纯美学范畴。

    其后,唐代的司空图秉承钟嵘的“滋味”说,从前人对诗的“内味”的关注中,把中国古典审美理论引向对“外味”的关注,而且认为只有“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司空图举盐醋为喻,说盐止于咸,醋止于酸,但缺乏酸咸之外的醇美之味,他认为好诗应有酸咸调和之后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而有没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是一首诗是否达到“旨极”和“全美”的标志。司空图不仅在理论上重视“味”,提出了“韵味”之说,而且在实践上也身体力行,倡导以“味”论诗,其《诗品》就是“辨于味”而后“言诗”的产物。也正是由于司空图的补充“滋味”说才得以完善,不仅关注了诗歌的“内味”而且关注了诗歌的“言外之意”,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诗学审美理论。

    可见,“滋味”说正是从“文以载道”、“以味释道”两组命题中置换出“以味释文”的命题来,使味和文发生了直接的关系,引起了美学思想的革命。

    二

    《说文解字》曰:“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中主给膳也。”由此看来,美是先民从生理味感之美感受到的一种超乎生理的心理愉悦。“滋味”说正是那种不排斥感观审美反应而又不局限于感官的深入心理以至精神的审美认识理论,是对人的审美认识规律的揭示。从文艺美学的角度来看,它具有如下美学特征:

    【一】“滋味”说关注诗歌的审美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诗歌作为文学的正宗,被赋予“言志”的功用,人们用它“兴观群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在“兴观群怨”四种功用之中,除了“兴”包含诗歌对人的感染作用与审美尚有一定联系之外,其它很少涉及诗歌的审美作用。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说,也未涉及诗歌的审美作用。到了魏晋时代,“人的自觉”带来了“文的自觉”(鲁迅语),人们的审美情趣才更多地转向人的精神实质和这种精神实质外化出的形式、风韵、风采等。钟嵘的《诗品》正是吸取了魏晋品评人物的形式和精神,以“滋味”为标准来品评诗人和诗作的。他在《诗品序》中云:“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⑶(10页),并说好的五言诗“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⑷(11页)在这段篇首之言中,钟嵘首先肯定了五言诗的审美意义,是众作中最有审美价值的诗体,并详细地说明这种审美价值是“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这是对诗歌对审美主体(读者)的感染作用的充分肯定。然后又从侧面说明“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淡,于时篇什,理过其词,淡乎寡味。”⑸(7页)这里应注意的是“淡乎寡味”一词,它从反面说明“寡味”的诗是缺乏艺术感染力的,其审美作用是弱的。故而主张“滋味”说的钟嵘并不欣赏永嘉之诗,那些诗多被他列入下品之中。在具体的品诗实践中,钟嵘始终把是否具有审美作用作为评诗的标准。在评应璩诗时说:“至于‘济济今日所’,华靡可讽味焉。”“讽味”二字道出了“济济今日所”这样的诗可供讽咏玩味的审美特征。评曹丕诗曰:“惟‘西北有浮云’十余首,殊赡美可玩,始见其工也。”曹丕的诗多达数百首,而钟嵘独欣赏其“西北有浮云”等十余首,原因就在于这些诗华美富丽,可供玩味,可以看出曹丕的精制工巧,还指出若不是有这十余首诗,曹丕“何以铨衡群彦,对扬厥弟者也?”,连主张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曹丕都尚且如此苛刻,可见钟嵘对诗歌审美作用的重视。这里的“讽味”、“玩味”,以及在评价郭璞诗歌时运用的“玩”,都一反传统诗论“兴观群怨”的“载道”说,可以看作是对主张诗歌社会道德功利价值的“载道”说的反叛,是对诗歌作为艺术具有的审美作用的突出,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诗歌审美作用的肯定,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文学观念。他甚至认为诗“无关国事成败,不涉风俗盛衰”,是一种赏玩品味的愉悦身心的审美对象。这是中国美学史上由注重诗歌道德功利作用向注重审美作用转化的真正意义上的转折,是从审美角度观照和品评诗歌的开始。

    同时,“滋味”说还注重在创作上营造诗歌的审美意味,使诗歌本身对读者来说具有审美内涵,即有“内味”。他认为诗歌作为“吟咏性情”之作,必须“指物造形,穷情写物”,陈诗以展其义,长歌以骋其情;有“滋味”的诗作必须充满感情和激情,具有内容美;同时也必须“词采葱清,音韵铿锵”,具有形式美;并主张“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二者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作者创造的形象、景致才具有审美属性,即有“滋味”。这里的“味”、“滋味”主要是指一种难以言传却又感人至深的情趣、意味,是在主观之情和客观之景的融会处呈现出来的诗歌的审美特性和美感力量,是诗歌审美蕴含的客观规定性。这是从文学本体上对诗歌审美作用的关照。由此看来,钟嵘的“滋味”说无论从审美主体的角度还是从诗歌本体的角度来说,都是十分重视诗歌的审美作用的。

    【二】“滋味”说关注审美主体(读者)。

    现代美学理论认为,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同审美客体之间的情感与精神交流活动。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马克思说:“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来说不是对象。”⑹(79页)“滋味”说就已注意到了审美主体(读者)方面的问题。宗炳在其《画山水序》中,就从主客体两反面阐释了“味”的产生,提出了著名的“澄怀味象”的美学命题。这里不说作为客体的“象”本体使审美主体产生美感,单就这一命题的主体方面来说,确实突破了前人之见。宗炳认为“味道”、“味象”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澄怀”,而“澄怀”就是要求主体在“味象”之时具有虚静空明的心境,认为只有进入这种心境,审美主体才能进入审美状态,对那些山水(象)产生美感。进而直接观照了主体的审美心胸,认识到了不同的审美心胸对同一客体所产生的不同美感有“仁智之乐”的区分,就像只有具备了“辨于音律的耳朵”音乐才能成为对象一样,只有审美主体具备了一定的心胸,“山水”或诗歌才能成其为对象。在魏晋以降的鉴赏理论中,主体得以关注,主体主动以身心投入的审美趣味日渐浓厚。刘勰甚至认为主体无情即无味(“繁采寡情,味之必厌”),钟嵘也认为“理”或者“意”脱离了审美情感就不可能产生味。因此可以说,“味”的产生,离不开审美主体的精神因素,其中最基本的是创造者和欣赏者的审美情感。

    这种对审美主体(读者)的关注,到了唐代司空图那里,则更进一层。司空图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这虽然是对创作主体而言的,但也不排除对读者的关注。司空图认为,要识诗中“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读者必须“辨于味”,即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否则就不可言诗,这就对读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活动作出了具体的要求。现代诗论认为,诗是情感时空和智力时空的统一,诗的正真妙处总是莫名其妙,诗最讲韵味,诗是有意味的形式和有形式的意味的统一。正是由于诗有韵味,诗必须经过咀嚼才能知其味。也正因如此,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就用知音来比喻文学的审美,正如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之遇,文学之于读者和读者之于文学都要知音。也正是由于司空图本人深味诗中之味,他的《诗品》才成为名世之作,那二十四诗品格的高论,风味各异,可以说“贵得味处味”。⑺另外它的“象外之象”说也充分肯定了读者在审美活动中的参与和创造,充分肯定了读者的审美主体地位,其“玩味”之说更是典型化的体现了读者在审美接受过程中的创造作用。所谓“玩味”,就是通过对一部诗作品的语言、韵律、节奏等外在结构与情景、意境等内在结构的整体观照,熟读咀嚼来把握和领悟其内含的精神意蕴的过程。这一过程重要的是读者的参与,正因如此,中国诗学历来强调接受者的“会意”、“自得”和“心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妙境一直为中国诗学推崇。而司空图既可意会又可言传,他确实是一个超凡的读者。正因为“滋味”说注意到了审美活动的主客体两方面,并突破性的关注读者这一审美主体,从而说明艺术之“滋味”是文学活动主体(创作主体和审美主体)的某种自我感觉,它的本质是非理性的,它来源于文学活动主体感性生命的存在,归属于文学活动主体感性需求的满足。这正如陈望衡的《中国古典美学史·绪论》之“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简论”中指出的,中国古典美学以“味”为核心范畴构成审美体验系统。“味”可以说是中国审美体验的代名词,是中国美学表示审美体验的主要动词。

    【三】“滋味”说审美创造和审美趣味观与接受美学有相合之处。

    现代接受美学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的伽达默说:“对于本文或艺术作品的真实意义的发现是永无止境的,它事实上是一个无限的。”这是现代人对文本“意味”的认识,而在中国古代诗论中,类似此种的高论已由来已久:先是老子的“无言之美”说,后又有“余味无穷”之说。诚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中国虽无接受美学之名,早有接受美学之实”(7)。两种相差千年的认识如此契合,真可以说它们共同深入了艺术的本质,共同切近了真理。接受美学还认为,作者创造的艺术文本具有“召唤性”,读者阅读也有一种审美期待,只有二者不谋而合,文本才能释放出它隐含的美学意蕴,才能为读者所接受。钟嵘认为诗只有具备了“内味”的美学品格,才是佳诗 ,才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因而“味”之于诗几乎成为诗得以接受的前提。为了营造“内味”,中国诗创作总是追求空灵之美,追求诗内部隐含的空白和未定点,以显示深邃无穷。而这些空灵的部分,正是接受美学所说的本文的“召唤性”,是吸引人的地方,这些空白和未定点的存在,给读者造成审美张力的对峙,这种张力则呼求读者去调动自己的想象味诗,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这无疑又是一种契合。另外司空图“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的论断,一方面注意到了读者的审美主体性,另一方面也注意到了读者言诗的审美期待。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以酸咸为喻,说明了读者对“言诗”的期待、希望和渴求,这是读者透过表象深入文学本质并指向“象外之旨”的审美希望和审美渴求。为此,更进一步提出为了使读者品尝更多的“味外之味”,读者不能仅限于味单一层次的“象”上,还要追求“象外之象”,这就是要求读者在文本条件下,调动自己的想象积极参与文本的“召唤结构”的填充。司空图还提出了创造这些“召唤结构”的具体艺术手段,即“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著一字,尽的风流”,认为只有如此,意味方生。他认为那种让读者在美感中“尽得风流”的含蓄(即隐含的召唤性)是符合读者对感觉的丰富性和希望能在诗境中获得一个永无止境的艺术世界的审美追求的。黑格尔在《美学·全书序》中谈到:“艺术的显现却有这样一个优点:艺术的显现通过它本身而指引到它本身之外,指引到它所要表现的某种心灵性的东西。”诗作为文学艺术的高级形态,更是这样。阅读实践证明,读者心灵中的感受、情感和意味与诗中的综合性所指并不完全相同,这就构成了审美的多义性,由于这种多义性的存在,诗作为审美客体就会随接受者的不同因人而异,就显得越发隽永、余味无穷了。中国诗论中的“余味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就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所谓“滋味”就是接受者对审美活动中某种美感的感性肯定。这样一来,中国传统诗论中的“诗无达诂”之说就不难理解了,诗本体的难以达诂和读者对诗的不同诠释都是“诗无达诂”的原因 。

    然而,“滋味”说并不囿于接受美学的读者主体论,而是一种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批评的审美理论。上文我们已经论述了“滋味”说的对诗歌审美作用和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关注,但这只是“滋味”说的这种学说的一个方面,而它的另一方面是基于审美基础上的批评。从文学批评发展的内部规律来看,“滋味”说发展了前人关于“味”的美学思想,并以“滋味”品诗论诗,并把“滋味”说作为诗歌创作和批评的美学准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第一次比较全面的、系统的、明确地解决了诗味从何而来,怎样才能使诗有“味”,又怎样辨于味等一系列问题,真正将“味”由被动接受的心理活动转化为主动批评的心理活动,形成了自己接受──创造性欣赏──积极批评──重期待视界──指导诗歌生产这样一个极富开放性的反馈系统。这样在关注审美主体的同时,也注重了“滋味”这一美学原则的审美批评作用,这就使得“滋味”说在契合接受美学读者主体论的同时,超越了唯读者主体论,让读者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有批评眼光的主动的接受者,从而在作品、作者、读者之间形成一个开放的反馈系统,使得“滋味”成为作者的创造追求、读者的审美追求,成为一种艺术境界、一种审美规范。

    以上着重论述了“滋味”说具有时代意义的美学特征。正是由于这些审美特征,“滋味”说才卓然立于中国诗论之林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

    “味”美学发展为“滋味”说这一完整的理论,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美学发展的历史必然。“滋味”说的诞生,树立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纯文学的标帜,促进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首先,“滋味”说的诞生,是中国传统美学“文以载道”的道德功利规范向审美规范转变的开始。中国传统的文学美学理论,以儒家的“文以载道”的“诗教”观为宗,一般只讲文学(诗歌)的社会道德功利作用,而很少顾及诗歌的审美作用。正统的诗是经世致用、安邦治国的或者是认识事物的工具,而随着人的自觉、文的自觉和文艺的本体地位的恢复,人们对文的看法就大异于前人了。钟嵘大胆提出了“玩”、“玩味”“讽玩”等“滋味”说的核心概念,从而把诗歌看成非功利的“无关国事成败、不涉风俗兴衰”的愉悦身心的审美对象,这是把文学艺术从“政教”阴影拖出来恢复它的本体地位,也是文学功用认识向正确的方向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正是由于它恢复了文学的本体地位,把诗歌当作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中国的美学传统观念从此发生了很大变化,此后产生的“意境”说、“顿悟”说、“性灵”说等,都注重诗歌的艺术性,并大力恢复诗歌作为审美客体的地位。他所确立的从审美角度观照文学的美学准则深深的影响了以后的诗人、品诗者。宋代苏轼继承“滋味”说的美学观念,提出了重要的“反常合道”的诗学观念,杨万里则把“味”作为考察诗歌流派的主要标准。将“味”视为诗之所在,并赋予其本体意义,形成以“味”为体的诗学本体论,这在当时标志着对宋学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拒斥和挣脱,也意味着对传统诗学观念的继承和复归,这在“以意为主”、“以理为主”或道体文用的宋文学观念的发展过程中是极为重大的事件,也说明了“味”美学的影响之深远。此后明王廷相,清袁枚均有文字论及“味”,甚至这种影响在《红楼梦》中亦能看得见。

    更为重要的是,“滋味”说树立了一个纯文学的标帜。“滋味”说作为一种审美理论和审美批评论,它的标准是纯文学的。在钟嵘看来,有“滋味”的诗必须充满激情,他说玄言诗之所以“淡乎寡味”就是因为它“理过其词”,缺乏感情,这是自陆机以来“缘情”说的继续,是对文学本体性质的肯定,是对纯文学标准的高扬。其次,他认为单有感情而词语简朴,仍不得称为“工”,还必须“词采葱清,音韵铿锵”,具备文采、音韵的美感。正是在这种兼及形式、文采、音韵的系列纯文学标准之下,横槊赋诗的被称为汉家史诗的曹操的诗被打入下品,虽然后世之人对此多有微词,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的却是“贵气盛词丽”、注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审美标准。由于当时习气的影响,在这种纯文学标准执行的过程中可能有些偏激,但我们断不可责备,也不必求全,而对这种崭新的审美标准运用所带来的开创性意义应予以积极的肯定。诗应该成为有形式的意味和有意味的形式的完美统一,这两方面任何一方的偏废必将导致诗歌或别的艺术拒绝美,难以产生美感。钟嵘对陶渊明的评价就是这样,确实开风气之先。此后司空图更是如此,它所区分的二十四种诗的品格,就是根据纯文学标准“味”诗的结果。从每一种品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司空图所说的风格的区别并不在内容,而在于作者运用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创造的意识境界的审美属性和给人的感觉的区别。纯文学的标准在这里运用得自然、纯熟,而且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时时刻刻围绕着“味”这个中心概念的评价系统,这就确立了“味”在中国美学史上与“气”、“韵”、“神”、“境”相并列的地位。

    虽然,“滋味”说在唐代“意境”说产生之后,其影响远不及昔日,但作为一种审美标准,它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对当时永嘉诗风的扭转,起来重要作用,在它的倡导之下,中国美学开始注重诗歌的审美作用,它所树立的纯文学的标帜为唐代“意境”说的诞生作了准备,它是一种全新的文艺美学主张,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刘刚纪.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下) [m]. 安徽: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

    [2]冷卫国.夏侯湛以味论赋 .文学遗产[j],2001,(1).

    [3][4][5]梁·钟嵘,徐达译.诗品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文中未注明的有关《诗品》的引文均出自此书。

    [6]马克思.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成功的滋味作文篇7

1 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

中医古籍中并无关于"艾滋病"的记载,但从中医学的理论出发,分析艾滋病的发病不外"外邪入侵"、"正气亏虚"。邪毒入侵是发病的外因,机体正气亏虚是发病的内因。其基本病机是邪毒耗伤正气以致正虚邪实、虚实夹杂。

2 中医药抗HIV的研究

2.1甘草 甘草中所含的甘草甜素(GL)可抑制病毒的抗原表达,抑制HIV的复制,直接抑制率高达98%[1]。

2.2虎杖 蒋岩[2]对以虎杖为主的中药治疗艾滋病进行研究发现虎杖具有抗HIV作用。

2.3黄芩 黄芩提取物黄芩甙有抑制HIV逆转录酶和细胞病变的作用,静滴黄芩甙元可使AIDS患者P24抗原下降,T4淋巴细胞上升[3]。

2.4天花粉 有文献报道,天花粉提取物天花粉蛋白在体外能选择性的杀伤被HIV侵犯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对正常T细胞有保护作用,使其免受HIV感染[4]。

2.5苦瓜 研究人员发现从苦瓜中提取的α-苦瓜素、β-苦瓜素及MAD30等有效成分能灭活HIV核糖体,可抑制HIV蛋白表面活性并能选择性杀死被HIV感染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5]。

2.6复方SH 复方SH是罗士德教授及其研究组根据中药筛选的结果调制成功的"中式鸡尾酒",选用桑白皮等5味中药组成。在接受治疗的28例AIDS患者中,有9例体内HIV载量显著减少,16例HIV载量变得稳定,3例无效,其控制HIV-1载量总有效率达89%[6]。所含活性成分桑根皮素及其二聚体具有抗HIV的活性,主要作用是抑制HIV蛋白水解酶和逆转录酶的活性,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并且无毒副作用[7]。

2.7复方艾可清 张奉学等[8]研究发现以清热解毒中药组成的复方艾可清水提物对猴免疫缺陷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在亚细胞毒性浓度(1:320)对抗原阳性细胞抑制率为69.16%,病毒载量显著下降,SIV21P27抗原表达抑制百分率为94.17%,艾可清抑制SIV活性ED50为1:1280。

2.8复方三黄散胶囊 复方三黄散胶囊由黄芪、菟丝子、白术、柴胡等中药组成。黎明等[9]用复方三黄散胶囊治疗艾滋病和艾滋病相关综合症41例,有效率达到60.98%。姜海鸥等[10]通过研究发现复方三黄散胶囊不但对HIV-1IIIB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而且对HIV-1Ada-M具有微弱的抑制活性。

3 中医药增强艾滋病患者自身免疫的研究

3.1唐草片 唐草片主要以老鹳草、香薷、柯子、金银花、黄芪等组成,具有益气补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除湿化痰的功效,吴昊[11]用该药对AIDS患者试验治疗总疗程3个月后发现唐草片组患者CD4细胞平均上升69.32个/mm3,有效率50.72%,HIV病毒载量平均下降0.05个log,有提高CD4细胞计数的作用,同时可改善艾滋病患者临床症状,使患者体质量增加。

3.2六味地黄丸 李延斌等[12]通过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用于艾滋病肾阴不足型,对多形核白细胞的免疫功能有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具有增强T细胞功能,诱生A-干扰素,清除病毒的功能。

3.3小柴胡汤 Watanabe[13]研究发现小柴胡汤能刺激单核细胞T4(CD4)-B淋巴细胞等细胞网络和/或抑制T8(CD8)细胞功能。张志军[14]通过对40例AIDS患者、44例ARC患者的治疗试验,确认小柴胡汤提取剂对淋巴细胞有免疫调节作用。有研究发现小柴胡汤能抑制70% 艾滋病患者体内逆转录酶活性,抑制能力和剂量成正相关,还可抑制PGE2和过氧化物的产生,抑制HIV 复制,且毒性较小[15]。

3.4理中汤 王健等[16]将理中汤用于HIV阳性的血友病患者治疗。结果发现:理中汤能明显增加天然杀伤细胞。并研究发现在人参中所含金属元素锗可净化血液,提高肝脏解毒作用,进一步抑制艾滋病病毒。

3.5四君子汤 韩桂华等[17]将四君子汤用于治疗脾肾两亏型艾滋病,发现其能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期。

3.6毛红五加多糖胶囊 张位峡等[18]发现毛红五加多糖胶囊有明显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黄尧洲等[19]通过对13例确诊患者用毛红五加多糖胶囊治疗,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84.6%。毛红五加多糖除可以改善T4免疫细胞低下及贫血外,也可作为目前国内外其他治疗艾滋病贫血期的主要药物,减少其他药物(如AZT等)造成的骨髓抑制及其他毒副作用。

3.7金龙胶囊 吕维柏等[20]将金龙胶囊治疗20例艾滋病感染者发现,金龙胶囊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免疫增强作用。

4 中医药缓解抗病毒药物毒副作用的研究

4.1精元康胶囊 刘鸿雁[21]运用精元康胶囊治疗艾滋病HAART疗法致骨髓抑制。结果显示精元康胶囊对艾滋病HAART疗法所致骨髓抑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4.2当归芍药散 黄凌等[22]运用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艾滋病HAART疗法所致肝损48例。发现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指针均有明显改善。

4.3延参健胃胶囊 杨小平等[23]将延参健胃胶囊用于治疗HAART疗法出现消化不良反应的99例患者,结果显示胃脘胀满、纳呆少食等消化道症状明显减轻或消除,起到了减毒增效的效果。

4.4半夏泻心汤 杨小平等[24]按照中医理论辩证分析,选用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艾滋病HAART所致消化道不良反应(痞满证)49例,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李铁民,梁再赋.甘草提取物及其衍生物的抗病毒研究现状[J].中草药,1994,25(12):655.

[2]蒋岩,王红霞.用鼠艾滋病模型评价虎杖水提取液的抗病毒作用[J].中国病毒学,1998,13(4):306-311.

[3]吴伯平,翁新愚.美国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进展[J].中医杂志,1995,36(6):367-369.

[4]McGrath MS, Ssntulli S, Gastan I. Effects of GLQ223 on HIV replication in human monocyte/rnacmphages chronically infected in vitro with HIV[J]AIDS Res Hum Retroviruses,1990,6(8):1039-1043.

[5]吴伯平.从临床实践谈抗艾滋病中药的研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7,8(2):65-68.

[6]田圣志,黄海英.中药复方抗艾滋病的回顾分析[J].中成药,2006,28(6):582-584.

[7]史宏,刘美莲,余磊,等.艾滋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中国性科学,2011,6(20):40.

[8]张奉学,邓文娣.中药艾可清体外抑制猴免疫缺陷病毒活性的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6(2):127.

[9]黎明,陈大刚.复方三黄散治疗艾滋病和艾滋病相关综合症41例报告[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艾滋病的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4:57.

[10]姜海鸥,李汝润,陈大刚,等.复方三黄散胶囊体外抗艾滋病病毒的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药杂志,2005,24(8):495.

[11]吴昊.唐草片治疗HIV/AIDS的临床研究[A].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C].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 95-103.

[12]李延斌.六味地黄丸的新功效[J].江苏卫生保健,2004,(4):21.

[13]Watanade K.传统汉方方剂对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患者外周单核类细胞在体外的免疫调节作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1,13(3):14-18.

[14]张志军.小柴胡汤提取剂对感染细胞吞噬作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17(1):64.

[15]黄艳平,邢爱华,王媛,等.抗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中药研究进展[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3):285-287.

[16]王健,许建阳.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现状及前景[J].武警医学,2003,4(10):285-288.

[17]韩桂华.中医药治疗艾滋病6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4,45(7):515-516.

[18]张位峡,胡庆和.红毛五加多糖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药材,1994,17(5):36-38.

[19]黄尧洲,张位峡.红毛五加多糖治疗艾滋病13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5(10):32.

[20]吕维柏.金龙胶囊治疗感染者20例初步报告[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4,10(1):18-19,35.

[21]刘鸿雁,蒋士卿,裴俊文.精元康胶囊对艾滋病HAART疗法致骨髓抑制35例的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4):4-5.

[22]黄凌,周超杰,梁芳林,等.当归芍药散改善艾滋病HAART疗法肝功能损害48例疗效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学术研讨会暨2006年年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2006:2.

[23]杨小平,黄朝阳,唐梅森,等.延参健胃胶囊治疗艾滋病HAART疗法所致消化道不良反应(痞满证)的临床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2006年防治艾滋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2006:6.

成功的滋味作文篇8

冬日的早晨,我们已经习惯穿梭于淡淡的黑暗之中。天没有亮透,含着未咽下的蛋糕,跨进教室,一堂堂的课不断涌来,脑子里装满了老师讲的内容。一天天的忙碌,一天天的重复,我们就这样成长。我们不谈论灰姑娘、白雪公主,这些在我们眼里太幼稚,而在大人眼里,我们更幼稚。我们不听“老人言”,不会乖乖地听取大人的话,我们会有自己的见解并与大人顶几句嘴。我们充满“大志”,要追求神圣的理想,要变成一飞冲天的天鹅。大人说,我们太无知、太浮躁,我们需要踏实,才会得到自己渴望的未来。

于是,我们在不安分的年龄里,为了心中对梦想的激情,我们懂得要奋斗、要拼搏、要付出汗水。我们议论的是学习,在意的是学习。考试没考好,我们会伤心,甚至哭泣。但我们依然会坦然地面对、反思。在失败中,我们有了豁达的态度与坚定的脚步;在成长中,我们懂得了在无法忍受各方面的压力时,依然要笑着过,因为我们坚信“只要笑一笑,没什么大不了”。而当我们成功时,我们已不会不知天高地厚地沾沾自喜,我们学会了淡定。渐渐地,我们不再天真,我们也不盲目地相信奇迹,我们会用很好的状态迎接这太现实的生活,我们跑着,很累,心里溢满了各种滋味。我们也说不清楚,这种滋味是什么感觉。我们的滋味是复杂的,也是简单的。复杂的滋味是一路上的辛苦、无奈、失落,简单的滋味是为心中激情拼搏的幸福。

有人说,90后是不思进取的一代。其实不然,我们90后心中的激情更旺,更有蓬勃的冲刺精神。我们会把那份激情当作前进的动力。正如歌中所唱“我们都是好孩子”,因为都是好孩子,所以我们会把旺盛的激情放到追逐理想上,我们更懂得心中理想的神圣。

我们是90后,是复杂却又简单的90后。也许,我们并没有太成熟、太高远的目光与看法。但我们仍然相信,凭着我们的激情,就一定会到达理想的彼岸。我们也许表面上不思进取,其实在听父母、老师的教导时,我们已经豁达,心中已经有了方向。我们心中有那一份斗志,所以渴望独立行事,从不在大人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情绪,而我们从来不会放弃那一份激情。其实,我们爱“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激励人心的滋味,也渴望达到理想后的成功滋味,更憧憬继续幻想的甜蜜滋味。

这便是我们90后。在成长中,在学习中,尝到的滋味复杂又简单,我又怎能说出成长的真滋味?

点评:

上一篇:黄河的作文范文 下一篇:欢欢喜喜过大年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