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故事范文

时间:2023-10-03 19:57:54

成功人士故事

成功人士故事篇1

关键词:居鲁士;希罗多德;母题;口述历史

古昔流传至今的很多历史记载,今人看来有如传奇小说,大多荒诞离奇、不足为信。有些尚可钩沉辨析,更多则无从稽考,只能以讹传讹地流传下去。某些历史名人,帝国创建者和征服者,生前辉煌,死后却鲜有可靠史料存世,变成半传说半历史的人物。例如,波斯帝国的缔造者居鲁士大帝,一位对世界历史进程影响重大的人物,对其业绩虽略知梗概,但细节多存疑,且其身世朦胧,尤其是出生、发迹和死亡,所存记载多有争论,且真伪难辨,相关故事皆小说家笔法,实难采信。本文中,笔者拟将研究重点放在居鲁士的早年传奇上,尤其是他出生、成长和创建波斯基业的故事,分析各种故事的版本来源、流传加工方式、形成原因等,并对口述历史的特征做出初步探讨。

一、古希腊流传的居鲁士传奇

有关居鲁士大帝的史料,同代巴比伦铭文档案1仅存一鳞半爪,且十分简略,不足以勾勒其基本轮廓。所存史料,除犹太《圣经》的相关记载,2就是希腊史家保留的传奇故事了。这些故事主要来源有三:其一为公元前5世纪希腊史家希罗多德《历史》(Histories)第1卷,其中有相当篇幅涉及居鲁士生平战事;其二为公元前5世纪末、前4世纪初担任波斯宫廷医生的“克尼多斯的克特西亚斯”所著《波斯史》(Persica),其中述及居鲁士生平,借后期史家转载得知其梗概;3其三是同

代稍晚的希腊史家色诺芬的《居鲁士的教育》(Cyropaedia)。1笔者的关注焦点为居鲁士的家世及其早年生涯。让我们首先看看希罗多德笔下的居鲁士:

按希罗多德的说法(1. 107-122):米底末代君主阿斯杜阿该斯无子嗣,膝下仅一女,名叫芒达妮。国王夜梦其女撒尿,尿泛滥成洪水淹没整个亚洲,预感此梦不祥,遂请祭司释梦。在获知梦的意义后,担心未来外孙成为亚洲之主,威胁自身权位,就故意将公主外嫁波斯人冈比西斯,当时波斯人臣属米底,其地位比中等米底人还低。就在公主出嫁之年,国王复得一梦,梦见公主生出葡萄藤覆盖整个亚洲。国王愈发担心,下决心根除后患,遂将临盆在即的公主从波斯接回,待其分娩后,将所生婴孩交给亲信大臣哈尔帕格斯,嘱他处死婴孩并将其掩埋。哈尔帕格斯担心未来遭公主报复,不愿行此杀人勾当,就把国王的牧人米特拉达特斯唤来,令他将婴孩弃于山间牧场喂野兽。牧人抱婴孩回家,途中获悉婴孩真实身份,又逢妻子分娩死婴,经不住妻子的苦苦哀求,只得把小王子交给她抚养,而将死婴弃于荒野。第三天,牧人又请哈尔帕格斯派亲信卫兵去山野核查婴孩残骸,并将其掩埋。小王子则在牧人夫妇精心培育下长大,他就是未来叱咤风云的居鲁士大帝。

居鲁士年方10岁,与群童相戏,被众童拥戴为王,发号施令,任命百官。孩童中有位米底权贵之子,羞于服从居鲁士命令,因而受其鞭笞。米底贵族见儿子被牧人之子欺辱,就在国王面前诉苦。国王遂召牧人父子受审。小居鲁士从容应对,气度不凡。国王凭直觉判定这是自己的外孙,遂拷问牧人。牧人在严刑下供出全部真相,求王宽恕。国王并未计较牧人,而是追问哈尔帕格斯。后者知事泄,遂据实交代事情原委。国王深恨其不忠,欲图报复,但不露声色,反要哈尔帕格斯将自己的独子送入宫中陪伴他失而复得的外孙,并准备设宴庆祝祖孙团圆。哈尔帕格斯欣然送独子入宫,怎料国王却将其子杀死并肢解,烹成肉羹,将其头与手足置于篮中。哈尔帕格斯与众宾客前往宫中赴宴,竟不知所食之肉乃亲子之肉。国王问他是否吃得满意,并让他掀开篮子一看究竟。哈尔帕格斯看到亲子的头与手足,始知儿子遇害,但他仍表现得从容克制,表示对国王任何行为都感到满意,还把剩余的亲子之肉带走。至于对居鲁士的处置,国王征询释梦祭司的意见。祭司回答说:孩子已在游戏中称王,梦已应验,就不必再有担心,但建议国王放居鲁士回波斯与其生父母团聚。阿斯杜阿该斯遂将外孙送回波斯。居鲁士与生身父母团聚后,常提到养母慈爱。因养母名“斯帕克”(Spako),波斯语原意为“母狗”,对应的希腊语为“库诺”(kynō)。他的亲生父母为让波斯人相信,他们的儿子获神明特别庇护,就说他被弃后被母狗养大,此说在波斯不胫而走,广为流传。

母狗哺育居鲁士的故事依然见于罗马帝国晚期史家查士丁的著作中。查士丁曾为奥古斯都时代的罗马史家庞培·特罗古斯(Pompeius Trogus)已散佚的通史著作《腓力史》(Historiae Philippicae)撰写过一部《摘要》(Epitome),其中包括居鲁士传记。《摘要》中的居鲁士故事基本等同于希罗多德版本,只添加了被希罗多德抛弃的“母狗育婴”情节。按查士丁记载,哈尔帕格斯派国王的牧人将婴孩居鲁士弃于山林中。牧人之妻获悉小王子被弃,就恳求丈夫捡回弃婴由自己抚养。牧人禁不住妻子再三恳求,就返回森林,发现一只母狗正哺育小王子,保护他免遭野兽禽鸟之害。牧人见状,顿生恻隐之心,遂将婴孩抱回。当牧人妻将婴孩抱于怀中时,小王子对她微笑,如见亲人。牧人之妻被婴孩打动,遂要求用自己刚分娩的亲生婴孩替换小王子。牧人允诺。此后故事雷同于希罗多德版本。2

成人后的居鲁士在波斯颇有威望。哈尔帕格斯为报国王杀子之仇,就给居鲁士送密信,怂恿其造反,自己与心怀不满的米底贵族们愿里应外合策应他。居鲁士遂召集波斯各部落集会,号召他们造反,米底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得到广泛响应。阿斯杜阿该斯获悉波斯人叛乱,竟忘记当初对哈尔帕格斯的暴行,反而任命他担任讨伐军统帅。两军相遇,哈尔帕格斯前徒倒戈,米底人或降或作鸟兽散。阿斯杜阿该斯死守都城,终被擒获。波斯人从此摆脱米底人桎梏,并继承了米底帝国在亚洲的疆土。居鲁士对外祖父始终善待,让他在宫中颐养天年(1. 123-130)。此后,他相继征服吕底亚和巴比伦尼亚,成为真正的亚洲之主。年迈时在同中亚游牧民族马萨革泰人作战时不幸阵亡。

克特西亚斯曾供职于波斯宫廷,担任波斯王阿塔薛西斯二世的希腊籍医生,著《波斯史》23卷、《印度史》51卷等,今只存摘要和残篇,其史料价值普遍被古今学者低估。按9世纪拜占庭学者弗提乌斯(Photius)记载,居鲁士故事保留在《波斯史》第7—11卷中。原文已散佚,但希腊化后期的“大马士革的尼克劳斯”(Nicolaus of Damascus)所著《通史》有大量残片存世,包括较完整的克特西亚斯版本的居鲁士早年故事,与希罗多德版本迥然不同:

按克特西亚斯的说法,1居鲁士的出身与波斯和米底王族全无关联,而是波斯马尔狄亚部落(Mardians)的一位年轻人。其父阿特拉达特斯(Atradates)因贫穷沦为盗贼,其母阿尔格斯特

(Argoste)是牧羊女。按米底风俗,穷人为求衣食可投靠富人,卖身为奴。居鲁士因生活贫困而投靠一位皇家侍从,成为一名花匠。因不堪主管苛待,转投一位掌灯具官员,得到青睐。因表现突出,被酒正阿尔特姆巴雷斯(Artembares)看中,成为“司酒者”(cup-bearer),为国王同桌餐友斟酒,其优雅举止引起国王阿斯杜阿该斯的注意和好感。后来,年迈的酒正因病向国王请假,推荐居鲁士代行其职,为国王斟酒,并收居鲁士为义子。不久,酒正病逝,居鲁士遂名正言顺地取代其职,成为国王近侍,颇得恩宠,并继承其义父全部财产。很快,居鲁士成为宫廷显贵,深得国王器重,他也因而将父母接到身边居住。母亲见儿子发迹,回想当年身怀居鲁士时曾得一梦,梦见自己的尿泛滥成大河,覆盖整个亚洲并流入海中。居鲁士于是请一位巴比伦术士占梦。梦被占为大吉,预示居鲁士将统治全亚洲,但术士叮嘱居鲁士,切勿将此梦泄露给米底王,以免惹祸上身。居鲁士于是游说国王,让其父成为波斯总督,其母成为波斯最尊贵妇女。此后,居鲁士又觅得一位得力助手,名叫奥伊巴拉斯(Oebaras)。居鲁士向他透露了起事计划,获后者大力支持。奥伊巴拉斯甚至不择手段地害死那位巴比伦术士,以免泄密。居鲁士按奥伊巴拉斯建议,派人给其父送密信,让他招兵买马,武装年轻人,以备日后起事;又两次向国王请假回波斯省亲,照顾生病父亲。国王最终准其5个月假期,将他放虎归山。

曾为居鲁士占梦的巴比伦术士死后,其妻另嫁术士的兄弟。当她获悉居鲁士返回波斯后,就将前夫所释之梦泄露给新夫,后者立即向国王告发。国王即派三百骑兵赴波斯召居鲁士还朝,不从则斩。居鲁士设宴稳住米底骑兵,将其灌醉,转逃至许尔巴城,与其父招募的波斯武装会合,击溃追赶来的米底骑兵,米底王遂发大军征讨。经过一场恶战,居鲁士退守城池,随后率领波斯人突围,退入帕萨加代山要塞,其父率老弱残兵守城,城破受伤被俘,旋即死去,被米底王厚葬之。阿斯杜阿该斯继而追击至帕萨加代山并将其围困,但居鲁士置之死地而后生,率波斯人向山下俯冲,最终击败米底人。

另据弗提乌斯《摘要》,2米底王败逃至厄克巴塔那,被其女阿米提斯(Amytis)和女婿斯皮塔马斯(Spitamas)藏于某古堡中。居鲁士抵达后,严刑审问阿米提斯及其夫。阿斯杜阿该斯为保护女儿,主动投降。居鲁士很快将其释放,待之如父。对阿米提斯,居鲁士也待以母礼。后居鲁士以隐藏岳父罪名处死斯皮塔马斯,将阿米提斯纳为妻室。此后,居鲁士通过数次征服战争终成亚洲之主,但在同德尔比克人(Derbices)作战时坠马受伤,不久过世。

与克特西亚斯同代稍晚的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0年)曾用小说家笔法撰写一部居鲁士传,名曰《居鲁士的教育》。这部传记把居鲁士描绘成美德化身、理想君主的典范,虚构成份浓厚,常常罔顾史实,可视为文学作品,内容大致如下:

居鲁士为米底王阿斯杜阿该斯外孙,波斯王冈比西斯之子。波斯式教育(实为斯巴达式教育)培养了他的高贵品质和完善人格。少年留居米底,在战争中崭露头角。返回波斯后成为军事统帅,并作为诸侯,与米底联合抗击亚述(实为巴比伦帝国),先后降服亚美尼亚等亚述盟友,征服吕底亚,最终攻陷巴比伦城。最后,阿斯杜阿该斯之子,居鲁士的舅舅,米底王居亚克勒斯献国于居鲁士,并将女儿嫁给他。色诺芬版本很多方面迥异希罗多德:阿斯杜阿该斯并非无子;居鲁士也并非靠武力征服米底,而是靠后者主动馈赠,暴动主题变成和平禅让主题。居鲁士也非战死沙场,而是和平终其天年。

二、居鲁士传奇中的神话和民间故事成分

在古代传说中,英雄人物都有不平凡的出生经历,其中被家长抛弃的母题具有世界性,尤其盛行于希腊世界,曾被民俗学者汤普逊在《民间文学母题索引》(以下简称《索引》)归入S301“弃子”母题。1居鲁士出生后被外祖父抛弃正符合该母题。“弃子”母题的最古记述当属阿卡德国王萨尔贡的传奇,至少在公元前两千年代前期就在两河流域地区开始流行。此外,亚述女王塞米拉米斯(Semiramis)、犹太先知摩西(Moses)、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迦尔纳(Karna)、中国的周始祖弃等。在希腊神话中,此类英雄更不胜枚举,如赫拉克勒斯(Heracles)、珀尔修斯(Perseus)、俄狄浦斯(Oedipus)、帕里斯(Paris)、伊翁(Ion)、特勒福斯(Telephus)、安菲翁与仄托斯(Amphion and Zethus)、珀利阿斯与涅琉斯(Pelias and Neleus)、罗马神话中的罗慕路斯与雷姆斯(Romulus and Rhemus),甚至包括公元前7世纪的科林斯僭主库普赛洛斯(Cypselus)。希腊神明也有被抛弃的故事,如匠神赫淮斯托斯(Hephaestus)、森林之神潘(Pan)、医神阿斯克勒皮俄斯等(Asclepius)。此类故事中,婴孩抛弃者通常是其父母或(外)祖父母等。婴孩则被认为是危险不祥之物,威胁到亲人的生命和利益,或是被母亲抛弃的私生子。这种威胁常通过神谕或梦的方式告知其亲人,如拉伊俄斯从神谕中获悉儿子将杀父娶母,就将俄狄浦斯抛弃了;特洛伊王后赫卡柏因梦见生下火炬焚毁了特洛伊城,就将儿子帕里斯抛弃了。在居鲁士的故事中,主人公是被外祖父抛弃的,因为居鲁士威胁了外祖父的权位。类似故事在古典神话中也很流行,如珀尔修斯、特勒福斯、罗慕路斯等,外祖父充当了迫害者角色,因外孙危害到他的权力和生命,而这种威胁来自神谕的预言。这很符合汤普逊《索引》的M311.1母题,即“国王毁于其孙辈的预言”,以及M343. 2母题,即“被孙辈谋害的预言”。2例如珀尔修斯的故事:外祖父阿克里西乌斯从神谕获悉自己将死于外孙之手,因而将女儿达那厄(Danae)关入青铜墓室,试图阻止与异往,但宙斯化作金雨与之交媾,使之怀孕生下珀尔修斯。阿克里西乌斯只得将女儿和外孙钉在木箱中抛入大海。这些故事结局雷同:无论迫害者怎样处心积虑地防范,总是事与愿违。弃儿英雄终将获救并长大成人,可怕预言成真,主观意志毕竟无法改变命运,迫害者也终将自食其果。这就是《索引》中的M371母题,即“抛弃婴孩避免预言实现。”3

阿斯杜阿该斯也是受到命运捉弄,力图改变却徒劳无功的人。他通过两个梦获悉了危险的预警。这两个梦使用的象征符号不同,但传递的信息却相同,即女儿的后代将成为亚洲主宰。按照佩灵的分析,1尿在民间信仰中具有复杂多重含义,可象征“治愈”(healing)和“生殖”(fertility),也有某种巫术致厄功能。作为污秽物,尿或有除垢功效,可带来疗效和益处,也有污损之意,可带来疾病和灾祸。具体在希罗多德故事中,尿显然是芒达妮公主后代象征,这同亚述人的《释梦书》相吻合。该书指出,如果撒尿时尿液散开,而撒尿者顺其自然,就预示生子,并将成为王者。然而,尿的生殖意义在希腊人观念中却很少见。至于尿成洪水之势,其直接象征意义就是芒达妮之子将统治全亚洲,与第二个梦的葡萄藤意义雷同。枝蔓伸展的树预示未来的支配权,此种象征亦见于希腊文学作品中,如索福克勒斯悲剧《厄勒克特拉》(419-423):克吕泰姆涅斯特拉梦见阿伽门农的王杖长出茂盛枝条覆盖了迈锡尼王国全境。希罗多德《历史》(7. 19. 1)也曾提到波斯王薛西斯在出征希腊前梦见自己头上的橄榄冠嫩枝蔓延覆盖了整个大地,被占梦祭司解释成征服全世界。此外,葡萄藤也是波斯阿黑门尼德王族象征。佩灵认为这种象征尤其适合东方的梦,《旧约·圣经》中有很多类似比喻。汤普逊《索引》提到一类母亲做的梦,预示其尚未出生的婴孩未来将成为伟人,其中M312.0.4.1母题为“梦见一颗枝繁叶茂的树,表示一位英雄(圣人)的诞生”。2如将母亲换成外祖父,就同阿斯杜阿该斯第二个梦的意境十分契合了。

被希罗多德放弃的见载于查士丁《摘要》的母狗喂养居鲁士的故事,属于世界性故事母题,也是古典神话最流行的母题。在汤普逊《索引》中,B类故事皆与动物有关,其中很多故事涉及“友善的动物”或“助人的动物”(B300-B599)。动物的助人方式(B500-B599)各异,其中一类为“动物哺育人”的故事,其中B535母题,即“动物保姆,动物哺育弃婴”的母题同居鲁士的故事最吻合。3在希腊神话中,动物哺育弃婴故事很多:帕里斯曾被母熊哺育,特勒福斯被母鹿哺育,阿斯克勒皮俄斯被母山羊哺育。被母狗或母狼抚养的故事就更多了,如珀利阿斯和涅琉斯,波塞冬与梯罗的双生子,被母遗弃后,分别受到母马和母狗的哺育。罗马建城者罗慕路斯和雷姆斯兄弟被其叔祖弃于第伯河畔,也曾获得母狼哺育和保护。此类故事在《索引》中亦可归入母题M535.0.4,“母狗充当孩童保姆”;B535.0.9,“母狼充当孩童保姆”;B535.0.11,“母狼照看被弃于森林中的婴孩”等。4

居鲁士童年时代“扮演国王”(playing king)故事其实也是一个东方母题。类似故事见载于古印度月护王旃荼罗笈多的传说:据说旃荼罗笈多本是无父孤儿,被母弃于牛栏,被牧牛人抚养,后转卖猎人,被分派看管牲口,为牧牛少年。旃荼罗笈多自幼显示出王者气质,与村童游戏,自扮国王,任命百官,惩办罪人。婆罗门考底利耶(Kautilya or Chanakya)途经此村,见牧童气质不凡,即付重金从猎人手中将其买下,带至呾叉始罗(Taxila)接受良好教育,终成大器。5中国古籍亦有蜀先主刘备相关记载:“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6

居鲁士被外祖父认出属于识别故事,在民间故事中屡见不鲜。识别手段多种多样,通通被汤普逊归入《索引》H0-199母题中。希罗多德未使用过于程式化的母题,如靠身体标记、器物等识别,而是靠祖孙外貌相似、外孙气度非凡和年龄相符等判据。其中前两者亦属民间故事的识别母题,即H20,“靠相像识别”和H41,“靠王族品性特质识别”。7随着真相大白,阿斯杜阿该斯对不忠的亲信实施骇人听闻的残忍报复。这种报复方式被英国古典学者维斯特命名为“提厄斯特斯母题”(Thyestes motif),认为是印欧传说中流行的母题,列举了希腊、北欧(Nordic)和高加索地区的类似故事。1瑞士古典学者伯克特也对希腊神话中的同类故事及其所反映的宗教仪式与社会风俗展开详细分析。2提厄斯特斯是英雄珀罗普斯之子,与其兄阿特柔斯争夺迈锡尼王权,互相倾轧,被逐出国门。阿特柔斯获悉妻子阿厄洛佩与其兄弟有,遂将其妻溺死,并想出阴毒手段报复其兄弟。按阿波罗多洛斯《神话摘要》(2. 13):阿特柔斯假意摆出和解姿态,邀请流放中的兄弟重返故国,设宴款待,但暗中派人抓捕提厄斯特斯三子,将其杀死,吩咐厨师肢解身体,烹调成美味的肉,献给提厄斯特斯。当后者津津有味地享用过亲子之肉后,阿特柔斯才把婴孩们的头脚展示给他看,并再次将其逐出国门。按伯克特说法:“希罗多德在米底波斯传说基础上创造了一个在所有细节上都与提厄斯特斯的宴饮相对应的故事。”3这就是阿斯杜阿该斯报复哈尔帕格斯的故事。

三、资料的来源、整合及其真实性

希罗多德怎样获取信息资料,其资料来源和可靠性如何,怎样利用这些资料去编写和加工故事,怎样甄别史料,他的事实真相标准是什么?探讨这些问题的相关论著可谓汗牛充栋。限于篇幅,本文只局限于探讨希罗多德的居鲁士早年传奇,并尝试回答上述问题。

从上节分析看,希罗多德的居鲁士故事充满神话和民间故事母题,具有明显的口头传说特点,而非依据可靠的书面档案文献和历史记载写就的。这些故事母题很多具有国际性,有些在东方较流行,有些则盛行于古典世界,因而,希罗多德收集的史料既有东方成分,也有希腊成分,毋宁是两者的混合体。

按希罗多德自己的说法(1. 95),他所讲述的居鲁士故事是某些波斯人如实陈述的“真实的故事”(ton eonta logon),没有夸张渲染(semnoun)。此外,他还知道居鲁士的其他三种故事。换言之,希罗多德的故事是从波斯人或米底人那里获悉的,据他所知共有四种,他选择其中自认为平实不夸张的故事讲给希腊读者。从这段叙述可以看出,他的信息源于波斯或米底,而且不止一种信息。他提到一种他不相信的故事,即弃儿居鲁士被母狗哺育的故事。通常看法是,希罗多德采用的居鲁士故事是这个看似古朴的故事的合理化版本(rationalized version),故事中的狗被替换成人,变成了居鲁士的养母斯帕克。然而,德国学者费林认为,即便这个古朴版本也不是原汁原味的波斯故事,居鲁士之所以被母狗哺育,只是源于“居鲁士”(Kyros)与希腊文“母狗”的词源联系。换言之,母狗哺育居鲁士也是希腊人编造的,是希腊人的文字游戏,希罗多德将此故事合理化后,借用了一个表示“母狗”的波斯词汇加上希腊文词尾作为居鲁士养母的名字。也就是说,希罗多德的故事其实是编造的,不是从波斯人那里获悉的。4然而,将此故事完全视为希腊人或希罗多德的编造似有欠公允。笔者毋宁相信,该故事的真正源头来自波斯或米底,但被擅长文字游戏的希腊人改造了,添加了希腊人熟悉的“母狗育婴”母题,希罗多德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合理化加工。希罗多德觉得“母狗育婴”故事(借居鲁士生身父母所言)夸大了神助之力(1. 122),因而不可信,而经他合理化的版本则更合乎常理。为取信于读者,就伪托这个新故事是诚实的波斯人所讲的。

尽管希罗多德的故事中可能引用某些波斯语词汇,但他似乎并不通晓波斯语。他曾把波斯的密特拉神当作女神(1. 131);他认为所有波斯人的名字都是以Σ结尾的,说明他知道的都是希腊化的波斯人名字。1因而,他采集的东方故事显然不是原始波斯资料,而是经过希腊人加工的二手资料:

他承认……他完全依靠业已存在的波斯传说作为自己的故事(logos)来源。因为希罗多德本人

明显不讲波斯语,他对波斯传说的了解必定是二手的,其基础是大卫·阿舍利所描述的“源于米底

或波斯的经以前希腊人加工和合理化的”故事。换言之,东方传说借助希腊媒介传递给希腊听众包

含了一个过滤过程,以希腊听众最容易接受的方式重塑这些外国故事。希罗多德本人出于自身的历

史和审美目的加工这些故事就是这种吸收过程的延续。2

希罗多德的东方故事,除了旅行中采集的口传故事,也会吸收一些“史话家”(logioi)的书面资

料。3他撰写埃及史时就曾提到“米利都的赫卡提俄斯”(2. 143),这是他唯一提及的前辈史话家。他可能还从同代或稍早的爱奥尼亚史话家们那里汲取过有关东方国家和民族的资料,如赫兰尼科斯的《波斯史》(Persica)等,但这仅仅是推测。虽然这些资料是书面著述,但内容大多是口传故事。

有一种推测,希罗多德的居鲁士传奇可能源自米底贵族哈尔帕格斯的家族传说,因为故事的主角,除了居鲁士和阿斯杜阿该斯,便是这位始终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米底贵族了。此外,这位哈尔帕格斯还曾追随居鲁士攻打吕底亚首都撒尔迪斯并献策(1. 80),担任征服爱奥尼亚的波斯军统帅(1. 162, 164, 168-169),继而征服卡里亚和吕西亚,最终攻陷吕西亚首府克桑托斯(1. 171, 174-177)。考古学家曾在吕西亚首府克桑托斯发现铭文。铭文记载波斯征服后当地王朝的五至六位君主的名字,其创建者的吕西亚文名字是“Arppakuh”,其希腊化名字就是哈尔帕格斯。学界因而推测,铭文上的哈尔帕格斯就是居鲁士麾下的那位米底将军,其后裔成为吕西亚当地的世系统治者,即所谓的“哈尔帕格斯王朝”(Harpagid Dynasty)。希罗多德的米底故事和居鲁士早年传奇或许就源自这个米底家族。4

似乎很清晰的是,希罗多德在这个故事里(居鲁士早年故事)掌握了米底的原始资料;而且,

事实上,在居鲁士的故事里,这位背叛者,米底人哈尔帕格斯,无论在本故事中还是在攻陷撒尔迪斯、

爱奥尼亚和吕西亚的记述中,都被赋予了突出地位,这就让某些学者们假设,希罗多德可能熟悉他

在小亚的家族。5

如果说,居鲁士的早年传奇有其米底和波斯的资料背景,那么,居鲁士故事的源头则可能更加久远。德鲁斯推测,克特西亚斯的居鲁士故事的真正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代的阿卡德国王萨尔贡。萨尔贡的故事属于“出身卑微国王的类型”。故事主人公并非王室父母所生,婴孩时被弃于幼发拉底河,侥幸获救存活,后达到权力和荣誉顶峰。“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喜欢这种故事……无论是真实的,如亚伯拉罕林肯从小木屋到白宫的传说,还是虚构的,如灰姑娘的故事,还是真实与幻想的混合,如迪克·惠廷顿的故事,这类故事几乎在民间记忆中是根深蒂固的。在两河流域有大量此类的故事。除了萨尔贡的故事,我们发现,在公元前一千年代,还有赛米拉米斯的故事。”6德鲁斯将萨尔贡与居鲁士的故事加以比较,发现两者有不少共通处:1、两者都是弃儿。希罗多德的版本“更接近于萨尔贡的传说”,但克特西亚斯将居鲁士的父母说成是卑微之人,也归因于萨尔

贡传说。2、两者都是花匠。克特西亚斯的居鲁士曾负责美化皇家庄园,非常敬业,因而获主人赏赐提升,得以转入室内,接近国王。德鲁斯进而举出其他例证,说明“从花匠擢升到国王是两河流域讲故事的人热衷的主题”。3、两者都是国王的“司酒者”。德鲁斯推测,克特西亚斯的居鲁士故事不是虚构的,而是他在巴比伦侍奉波斯王室时获悉的,他的故事“必定反映了(公元前)5世纪晚期巴比伦的一个真正传说,即居鲁士是个无家可归的孩子,成为王室庄园花匠,后成为‘司酒者’,继而成为国王”。1这种故事被巴比伦民间喜闻乐道,但故事主角萨尔贡已被淡忘,被替换成居鲁士,尽管有关萨尔贡的书面记载仍被马尔都克神庙祭司们保存着。

如果德鲁斯的分析成立,那么克特西亚斯的居鲁士故事可能代表了一种民间流行版本。在这个版本中,新王朝的创建者居鲁士被塑造成平民英雄。他同王室无任何血缘联系,却靠自身才能和冥冥中神明护佑,开创了自己辉煌的事业。然而,即便这个民间版本,却依然有可能源自波斯王族,确切地说,源自阿黑门尼德家族另一支系大流士家族。马洛温认为,克特西亚斯把居鲁士说成平民“仅仅是为了损害居鲁士世系的声誉同时证明大流士夺取王位的正当性”。2因为居鲁士和大流士分属阿黑门尼德家族两个不同支系。居鲁士的波斯王族血统本来毋庸置疑,其父为波斯东部的安鄯王。帕萨加代出土的一个宫殿门柱上有头戴王冠有翼男子形象,其下铭文是:“我,国王居鲁士,阿黑门尼德家族成员。”然而,靠上台的大流士却嫉妒居鲁士及其所代表的那个支系的功业。他在《贝希斯敦铭文》中既不回顾居鲁士业绩,也不将居鲁士列入其8位祖先中,只将他作为冈比西斯的父亲勉强提到。克特西亚斯侍奉的阿塔薛西斯二世属于大流士支系,自然乐于这种贬损居鲁士出身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不过,笔者并不相信,克特西亚斯有意编造这种故事来讨好雇主。他讲的故事可能源于嫉妒居鲁士的大流士支系。这种故事被散布,并在民间流传,却被波斯统治者容忍,恰恰说明这种支派间的斗争。

与克特西亚斯的故事相比,希罗多德和色诺芬都承认居鲁士的王族血统。色诺芬声称居鲁士不仅是米底王外孙,还是波斯王之子,其目的无非是突出居鲁士的高贵身份。希罗多德只承认居鲁士是米底王外孙,却把其父冈比西斯说成是普通的波斯人,一方面是出于故事结构安排,因为阿斯杜阿该斯从第一个梦中获悉自己被外孙威胁,出于防范才让女儿嫁给比米底人身份更低的波斯平民。如果把冈比西斯说成波斯王族,阿斯杜阿该斯的嫁女之举岂不愚蠢至极、自取其祸吗?另外他也会觉得,将居鲁士出身说得如此高贵显系夸张,不宜采用。

希罗多德的居鲁士出生故事也吸收了萨尔贡传奇精髓,即“弃子”情节,从这个意义上讲,希罗多德的版本“更接近于萨尔贡的传说”。在希罗多德故事中,居鲁士依然保持王子身份。或许,当萨尔贡故事演变成居鲁士故事后,可能流传着至少两种版本,一种是克特西亚斯版本,一个平民英雄的故事,另一个是希罗多德版本,一个贵族英雄的故事。前者忽视了弃子情节,只演绎了一位从平民到国王的引人入胜的奋斗故事,更合乎平民趣味;后者则演绎了一位小王子非凡出生,历经磨难而终成大器的故事。此种故事可能都源自波斯和米底的贵族圈子,但一个故事更受平民欢迎,在民间流传加工;另一个更符合贵族趣味,在贵族圈子中流传。希罗多德采纳的是贵族版本,这个版本很适合希腊人欣赏习惯,因为希腊神话的贵族味道很浓,神话中的弃儿都是贵族出身,神的后裔。然而,希罗多德出于故事情节需要,把居鲁士的父亲说成波斯平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故事的贵族味,却把坚持原汁原味的版本,如色诺芬的说法,说成夸大不实的故事而弃之不选。

牛津古典学者墨里认为,居鲁士的早年传奇“与构成世界历史的高阶政治和事件(high politics and events)相关联”,且与“这些事件的官方皇家版本”有着密切联系。“希罗多德所接触的并非波斯历史的官方皇家版本,而是其各种变体,这些变体流行于高等贵族阶层中:近乎悖论的是,对希腊人而言,接触波斯帝国中的这些统治阶层比接触帝国官僚机构总是更容易些。”这些贵族集团提供的不是历史叙述,不是连续完整的叙述或传记,而是彼此孤立但内容详尽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口述特征,使用传统技巧,即民间故事的母题来讲故事。这体现了古代贵族的特点,尽管文字已纳入行政管理体系,却依旧勇武少文,目不识丁。1他们讲述的“历史”更像宫廷小说,残忍的惩罚和复仇,宰相的忠诚和背叛,后宫阴谋和椒房秘事等,都是宫廷贵族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些内容在希罗多德的波斯故事中屡见不鲜,在希腊故事中却并不多见。

故事的本源或许在东方,但在细节上却是希腊人熟悉的神话母题和情节。正如伯克特所观察的那样,哈尔帕格斯的可怕遭遇与希腊的提厄斯特斯故事在很多细节上雷同:受害者都在为自己特备的桌子上用餐;婴孩部分煮熟,部分烤熟;头和脚(希罗多德故事里还包括手)都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以便让孩子的父亲辨认出来。伯克特认为,希罗多德的故事细节很可能源自提厄斯特斯宴会的故事。2

换言之,希罗多德把源自米底的东方故事按希腊流行的母题加以改造,披上了一层希腊人熟悉的外衣。

希罗多德显然深受古典时代雅典悲剧的影响,他讲故事时套用了很多悲剧表现手法。例如,悲剧中的“识别”(anagnōrisis)是亚里士多德着重强调的技巧。亚里士多德认为,靠标志识别最缺乏艺术性,平庸诗人最爱用这种俗套,而根据事物的发展自然而然地识别出来最好,其次是靠推理。3

阿斯杜阿该斯识别外孙居鲁士就没有使用民间故事惯用的那些俗套。识别看上去很自然,也合乎情理。阿斯杜阿该斯先从孩子的外貌和气质上判断他不像是出身低贱的孩子,又根据年龄推断,此男孩儿与自己遗失的外孙同龄,因而隐约认定这个男孩就是自己的外孙,随后顺理成章地拷问牧人,逼他说出真相。对牧人的审问与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对忒拜牧羊人的审问颇类似。齐泽克曾以居鲁士大帝传奇为例,说明历史是怎样被文学化的。希罗多德、克特西亚斯和色诺芬笔下的居鲁士故事分别代表古希腊的三种文学传统:希罗多德的居鲁士故事是按照埃斯库罗斯所代表的古典悲剧精神展现的;克特西亚斯的故事则代表了悲剧衰落期蹩脚模仿的情节剧的那种过分夸张渲染的浪漫特征;色诺芬笔下的居鲁士则被描绘成苏格拉底类型角色,使之成为伦理、哲学和政治的楷模。4

墨里的观点很重要,他让我们认识到波斯的史料状况。波斯宫廷或许有其记录帝王起居和编年史之类的档案资料,但希腊史家所能接触的史料不是那些藏在深宫中的官方书面资料,而是宫廷内外贵族家族口耳相授,世代相传,甚至流向街头坊间的,按神话和民间故事母题加工过的宫廷小说、逸闻趣事,充其量是一种口述历史。当希腊史家们把这些外国口述故事带回希腊,用希腊人熟悉的故事套路加以重塑,再讲给希腊听众时,就愈加离奇古怪,有如小说家之言,令人质疑其真实性。因而,处处追求真相的希罗多德被有学问的同胞们称作谎言之父。而那位供职波斯宫廷的希腊医生克特西亚斯写成的《波斯史》,自称其原始资料来自波斯宫廷,自古就备受质疑和诟病。今天已有学者开始给克特西亚斯翻案了。5他讲述的故事“其实就是真正的波斯史,这不是一位希腊医生的编造,而是波斯贵族所目睹的波斯宫廷生活的写照。一部波斯史的匮乏毕竟是波斯人的失败,而非希腊人的失败。”6无论克特西亚斯还是希罗多德,他们所用史料均属口述史料,他们的史书所传达

的不是书面历史档案,而是口述历史。他们都曾被指责为谎言家,其实他们没有撒谎,而是口述史的传承者。希罗多德不仅记录和叙述这些口述史,还进行甄别批判,孜孜以求历史的“真相”。

然而,希罗多德孜孜以求的历史“真相”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希罗多德的“真实”概念与我们大不相同,他并不能准确区分神话与真正的历史。当代史家希望通过对史料甄别、分析与批判,对新史料的发掘、搜集和占有,对相关学科(如人类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等)专业知识的应用,来复原历史本貌,但希罗多德缺乏这种能力。他所能做的就是把获得的资料进行理性甄别,把他认为合理的故事挑选出来,把不合理的内容改造成看似合理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合理化”(rationalization)。这种经过合理化的看似有说服力的故事就是他所追求的真实。这实际上延续了他的前辈史家赫卡泰俄斯引入的基于理性判断和研究之上的历史真实概念,即真实的历史是经得起仔细核实的“logoi”。当然,希罗多德的合理化改造也伴随着东方故事的希腊化,即用希腊人熟悉的讲故事技巧和母题来改造他的外国故事。正如恰森所云,希罗多德常把“合理性”(plausibility)作为其追求的最高目标,为此他把所收集的外国故事与希腊传统故事模式相互融合,让希腊听众更易理解,并从中发现意义,从而加强故事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最终强化了所述故事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从而提高其史著的权威性。1

另外,希罗多德所追求的与其说是历史真相,不如说通过他的历史故事说明更高的哲学、宗教和道德真理。他从不照搬东方故事,而是根据自己的哲学、伦理和宗教信念重塑故事人物。他把居鲁士的一生描绘成“一个确定的程式化传记的表现个人一生经历olbos、koros、hybris和ate的轮回的范例”。早年居鲁士堪称成功典范。他从善如流,睿智理性,节制而不过度,敬畏神明,因而处处得神眷顾,事业顺达,逐渐歼灭群雄,达到事业顶峰。然而,不断的成功让晚年居鲁士冲昏头脑。他不再敬畏神明,也不再顾及行事后果,变得傲慢而冲动,欲壑难填,终于在同马萨革泰人战争中身陷险境而亡身,结局令人嗟叹。其实,居鲁士战死是希罗多德故意安排给他的命运。“遗憾的是,希罗多德利用居鲁士的东方战争详尽地给出一个具有启发性的观点。他的道德教训要求居鲁士死于那场战役,因而其编年史价值减少了。”2这个故事的逻辑反映了希罗多德的德尔斐宗教信念,即神明是嫉妒的。神明可以成就凡人功业,也嫉妒凡人功业,狂妄傲慢(hybris)只能导致诸神疏离和个人毁灭。希罗多德不仅这样塑造居鲁士,也塑造了其他类似的典型历史人物。历史人物在这个框架下被反复重朔,他的宗教道德信念也被一再证明是真理。这就是希罗多德塑造的“真实”,比历史细节更真实的历史。这有点像亚里士多德对悲剧和历史的看法,历史只能反映细节真实,而悲剧却能反映普遍的真实,从这一点讲,悲剧比历史更真实。

四、口述的历史

在本节,笔者将从居鲁士故事的研究转向历史学的重要领域——“口述历史”的讨论。自古以来,希罗多德就享有两个看似矛盾的称号,一个是“历史之父”,一个是“谎言之父”,这两个称号都是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送给他的。3希罗多德作为“历史之父”的地位是得到公认的,这里毋庸赘言,但因他讲了很多荒诞离奇的故事(tall tales),与他的继任者修昔底德形成鲜明对比,因而也被认为是谎言家。这种看法显然是对原始时代口述历史缺乏了解的缘故。

人类文化传统远远早于文字的历史。史前文盲时代文化传统的传承主要依靠口耳相传的形式,这种世代口头流传的文化传统就是所谓的“口述传统”(oral tradition),以诗歌、歌谣、格言、散文故事等形式传承,涉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风俗制度的阐释、不成文法律等诸多内容。口述历史(oral history)是其中重要部分。以口述形式传承的历史,传承者的记忆能力发挥着关键作用。

古希腊曾经历漫长的文盲时代。史前青铜时代的中晚期,即所谓的“克里特迈锡尼时代”,希腊虽然出现了象形文、线文A和线文B,却没有书面历史和文学传世,因而那个时代依然是口述历史和口述文学的时代。希腊神话的雏形可能就是在那个时期蕴育而成的。在随后的黑暗时代,文字完全消失,希腊社会是纯粹的文盲时代,也是口传史诗和神话传说大行其道的时期。随后的古风时代,虽然文字系统已从腓尼基引入希腊,但应用范围很有限。因而,古风时代依然是口述传统盛行的时代,该时期的历史依然属于口述历史范畴,也是希罗多德所考察的主要内容。即便到了希罗多德生活的公元前5世纪,即古典时代前期,口述之风虽有衰落迹象,但依然很有市场。

由于史料匮乏,古风时代的希腊历史是怎样被记录和传承的,传承者是谁,希罗多德是怎样获取和整理这些口述历史的?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古典学的相关研究。然而,近现代对原始文盲社会的人类学考察,尤其是20世纪中后期陆续出版的对前殖民时代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社会口述传统的研究,提供了可资类比的重要证据。不仅有助于澄清希腊古风时代的很多谜团,也有助于重新认识希罗多德的学术地位及其作品的价值。

前殖民时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社会的文化传统就是靠口述传承的。口述的传统分成两类,有官方的,也有私人的。国家通常是王国或酋长国,通常设有官方的传统保存者。例如卢旺达(Rwanda)王国就设有四类保存传统的官员:谱系家(genealogists)负责记忆国王和太后的名单(王表);回忆录作者(memorialists)负责记忆历任君主的重大事件;吟诵者(rhapsodists)负责记忆歌颂君主的颂词;还有一类名叫“abiiru”的官员,负责记忆王朝秘辛。这些官方传统的保存者已有朦胧的年代意识,他们记录的王表,其统治者是按年代先后排序的,有些还记录国王在位年数。在西非的乡村和城镇也有这种专职的口述史家,负责记住乡镇的传统。私人传统是由单个群体,如家族、氏族等传承的,其记忆通常不如官方长久,其功利性也逊于官方。

希罗多德生活的时代正是希腊史学从口述历史向书面历史过渡的时期。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记载,希腊各城邦也设有这种保存地方传统的官员,如“hieromnemones”(神圣记忆者)、“epistatai”(档案保管员)、“mnemones”(记忆者)等。1有的负责宗教传统的记录,有的负责世俗传统的记录。克里特岛出土的铭文还记录了一位“记忆者”的名字。他们是依附于城邦或神庙的职业记忆者,凭记忆保存城邦和宗教传统,但当文字出现后,他们也会借助文字辅助记忆。除了官方背景的传统,更多的则是氏族、家族保存的传统,包括“谱系、轶事、有关家族成员的私人记忆,围绕家族神祠和坟墓的故事,以及有关名祖英雄的神话。”2与非洲文盲社会不同的是,古风时代的“希腊不是官方传统生根的肥沃土壤,历史资料的传承不是高度组织化的。”

另外,希腊古风时代还有很多故事搜集者和研究者,被称作“logioi”,意为“通晓故事的人”,口述传统的搜集、保存、整理和讲述者。公元前5世纪后期,他们开始被称作“logographoi”,意为“编年史家”,表明这些“通晓故事的人”开始写书了,把他们掌握的历史按一定编年体系用文字记录下来。在文字受局限的时代,这些人是受过良好训练的博闻强记的人。他们不仅搜集各种故事,还受雇于城邦或家族,为其整理口述历史,并在公共场合向听众朗诵他们的故事。希罗多德同他们类似,也曾亲往奥林匹克赛会向听众宣讲故事。3他要把自己搜集整理的成果凭记忆朗诵给听众,或从书写

文本中读出来。这些人很关注自己的名气,如果名气大,他们就会得到雇主聘用和赞助,为其整理和传述历史,因而修昔底德嘲讽他们只关注吸引听众而轻视事实真相的发掘。1

希罗多德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开场白),不遗余力地收集各种传说和历史故事。他是古代的田野工作者,辛勤而敬业,四处寻访他的信息提供者,听他们讲故事,向他们提问题,去听那些职业故事讲授者的公共表演。他的故事大多是听来的,引用的原始资料大多是地方性(epichoric)口述历史,引用时总是加上“雅典人说”、“迦太基人说”、“我告诉你们利比亚人是怎么讲的”、“据说”、“故事是这样的”等,表明他的故事都是“听”而非“读”来的,只有四处提到信息提供者的名字,包括那位著名的前辈“米利都的赫卡泰俄斯”,但总的来看,他的地方传说来自匿名的信息提供者。希罗多德把自己展现为公正无私的研究者,其动机是追求知识和真相。他从各种地方群体中收集和比较证据,信息来源非常驳杂,但每个群体似乎都有一套共同认可的传说。收集到这些不同的地方传说后,他通过交叉核实,系统地整理和讲述这些故事。2

由于希罗多德的历史研究对象是希腊与波斯的战争,他对东方各国和各民族的历史也非常感兴趣。他本人来自波斯统治下的小亚城邦哈利卡尔那索斯,很多同代和更早的爱奥尼亚史话家都曾是东方故事的收集者。然而,从上文居鲁士故事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所收集的东方资料并不是波斯官方的书面档案,而是其变体,流传在波斯和米底贵族中的各种故事,充斥着神话和民间故事母题。“在他处理非希腊世界的资料时,希罗多德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外域的传统和生活方式用希腊人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3因而,我们看到的希罗多德的波斯历史不是那种编年体式的书面历史,而是生动有趣的充满口传文学特征和生命力的故事,而且被明显希腊化了。

默里曾注意到,希罗多德《历史》对往昔的回忆至多二百年。“希罗多德的合乎理性的信息从公元前450年追溯到7世纪中期……公元前650年前的时期实际上是他不了解的。”4其实,这反映了口述历史的记忆特征。万西纳于20世纪中期在刚果的调查表明,当地可信的传统只能追溯到1800或1750年前,更早的可靠信息非常罕见,且只限于国家传统。5这说明,口述历史至多可以回溯150年或200年。这同希罗多德较清晰的历史记忆完全吻合。希罗多德对距他生活年代不远的历史人物的描述,包括一个世纪前的居鲁士,浪漫传奇成份常常多于历史事实成份,这说明希罗多德掌握的相关史料都是口述历史,不是文献档案历史。

对上古时代口述历史的探讨依然是我国史学研究的薄弱点,这使我们对早期传说历史的认识常常朦胧不清,也因而不能公允地评价希罗多德的历史功绩。本文通过对居鲁士早年传奇故事的分析,不仅要说明古代传说历史的特点,还口述史家以公允的地位,也呼吁古代史学界重视运用人类学和神话学的理论和方法,把跨学科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史学研究中。

[作者王以欣(1963年—),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天津,300071]

成功人士故事篇2

这个凄美的故事不仅感动了国王,也触发了千年之后浪琴设计师的灵感,从而诞生了浪琴“心月”表。每一个品牌背后都有其故事,每一个品牌经营者都想把故事讲好,一年又一年,让消费者永远都不厌倦这个品牌。可是却很少有品牌能把故事讲好。随着时间的流逝,讲故事的人或者把故事讲完了,或者老套的故事让消费者厌倦了。而浪琴,则是一位现代桑鲁卓,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关于“优雅”的故事,感动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浪琴“优雅”的故事

浪琴拥有逾175年悠久而荣耀的历史,以其精湛的技术、优雅的设计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自1998年以来,浪琴表明确地以“优雅态度、真我个性”(Elegance is an attitude)为品牌口号,并不断地聘请名人作为形象大使,如奥黛丽・赫本、郭富城等,通过产品设计、品牌营销等各手法讲好“优雅”的故事。

在不断变化的品牌设计和营销中,浪琴始终保持着自己对品牌的坚持。浪琴品牌国际市场负责人胡安・卡佩里说:“我们浪琴的产品战略全是为了优雅这个感觉,我们有一些产品时尚,有一些产品传统,有些突出它的工艺,有些是运动型的,但是都是从优雅做起。有人有一种错误的想法,奇怪浪琴为什么会一些比较老的款式。其实,我们是在强调它长久的历史,是为了理解它的历史。”

在开发一款产品时,浪琴设计师首先要看当时的市场如何,同时有一定的自由,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因为浪琴是一个很古老的品牌,自己的博物馆里有各种各样的表,设计师会通过博物馆寻找灵感,从而传承浪琴品牌的风格。

在制造方面,浪琴也有自己的坚持。据浪琴中国区副总裁李力介绍,浪琴表必须保证至少80%的制造在瑞士完成,机芯必须在瑞士生产,质检必须在瑞士进行。满足了这三个条件,才能打瑞士Swatch品牌。同时,浪琴表在瑞士拥有专属的研发机构和产品机构。“‘瑞士制造’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因此必须满足很多要求。”李力说。

中国人“优雅”的故事

浪琴与中国颇有渊源。早在1867年,一块浪琴纯银狩猎怀表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广东。为此,浪琴表特别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之际,发起“寻找中国最古老的浪琴表”活动,征集中国现存年代最古老的浪琴表,挖掘浪琴表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传奇故事。

浪琴不仅拥有一个东方式优雅的名字,从寻找广告代言人到在中国大学设立制表本科专业,都是长期而持续的东方式。浪琴的代言人,不论是刘嘉玲、郭富城还是林志玲,在中国都有着广泛的认同。

高级腕表的保养非常关键,随着销售数量的增长,消费者对于高级腕表的保养和维修有着强烈的需求。浪琴为此协同Nicolas G. Hayek钟表制作学校在上海大学开设了本科钟表制作专业,从最初的一年培养20 名专业制表人才到现在一年培养40 名,既为中国培养了钟表人才,又为浪琴表的消费者提供了最为贴心的服务。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相比,比较内敛。优雅是一种内在的气质,由内而外散发出来。优雅和东方文化有着很好的契合。不仅中国女性,中国男性对浪琴的优雅也非常认同。近几年,浪琴男士手表和女士手表在中国的销售比例基本上是52%比48%。

对此,李力说:“我们宣传的是优雅。中国消费者比较喜欢简洁的产品,所以我们的设计,简约主义比较多一些,很多男性喜欢优雅,而且很多男性希望人们觉得他很优雅、温文尔雅、有内涵、受过高等教育,这都是男性追求的优雅。所以男性看到我们的款式非常喜欢,但是男士也追求功能性,在过去的几年里,包括我们的运动款、典藏系列,都是男表卖得更好,所以男表占的份额比女表多一些。”

浪琴在中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到2003年,浪琴在中国市场(仅中国内地,不包括香港地区)的业绩相当出色,为浪琴在全球销售量的第一位,同时也是全球销售额第一。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消费者购买力的增强,浪琴越来越尊重中国人的审美观。Swatch集团中国区总裁陈素贞说:“中国人的品位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任何一个品牌,无论是工业产品品牌还是奢侈品牌,如果不尊重中国人的品位,只是仿照欧洲的设计,就会被淘汰,或者说会落后。”

林志玲“优雅”的故事

林志玲小姐自2004年开始走红,被冠以“台湾第一美女”,在大中华区很受欢迎。曾有本书《林志玲X档案》分析,林志玲能够成功最大的优势是“有异常柔软的个人仪态”―面对镁光灯,少见的“缩小自我”的谦逊姿态。

自2004年开始,浪琴就与林志玲接触,到2009年,更是聘她为全球优雅形象大使,使她得到了和奥黛丽・赫本一样的认可。对此,浪琴的官方网站上评价说:“对于林志玲来说,内在美和外在美同样重要,她总是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毫无疑问,林志玲是位优秀而成功的艺人!”

李力说,“我们在选代言人方面,要求对方和我们的品牌文化、特点相吻合。林志玲是一位优美的女人,她的智慧也很重要。林志玲是一个拥有双学位的女孩,她读了美术学学士学位,又是经济学学士,这两个相隔的行业没有任何关系,一个是经济―非常现实,一个是美术―非常艺术。另外,我和她打过很多次交道,接受记者采访,她的反应特别快,回答问题很聪明,她知道有些问题可以巧妙避开。另外还有一点,她的优雅,正如赫本一样。赫本为什么年轻时非常优雅,到老了到非洲抱着一个儿童也很优雅,因为她爱这些孩子,所以传递了她富有爱心的优雅。林志玲也是,汶川发生地震的时候,她悄悄去汶川慰问孩子,这都是有爱心的。当然她的外表更不用说了,在台湾做主持人,也做模特。现在电影界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女性,我觉得都是女性优雅的体现。”

不论是《赤壁》中的小乔,还是正在上映的《刺陵》中才华横溢、充满魅力的小说作家,林志玲的影视形象都很好地注释了“优雅”的含义,也验证了浪琴对她的发展潜力做出的估计。

心月“优雅”的故事

心月表是浪琴在女性用户比例低于男性的情况下,推出的一款旨在女性消费者中强化“优雅”印象的产品。相比于男士,女孩子比较重视情感的东西,而对功能性的东西不那么强烈。

陈素贞说:“月亮在中国人的文化中,经常是感情寄托的对象,非常情绪化。古代的文人,在吟诗的时候都是对着月亮说话,讲山盟海誓都是对着月亮说话。她可以让你看着她,像太阳是不可以看,她让你有情感上的情绪化。优雅是一种内在的东西,是一种散发出来的气质,它不是一种外在的、表面的东西。心月系列,就像邓丽君唱的歌《月亮代表我的心》,有信任,有永恒,通过月亮传情,可以对她倾诉,把心都告诉她。浪琴的情感是很丰富的,而且是内在的丰富,不是张扬的。”

成功人士故事篇3

以谈莎剧为由来为金庸小说辩护,不是金庸的本意。这篇《谈〈驯悍记〉》发表于1954年7月,署名“林欢”,其时世间尚无“金庸”这号人物。半年之后,1955年2月,金庸第一部长篇小说《书剑恩仇录》,才开始在《新晚报》连载。

从《书剑》起步,金庸的十五部小说中,“取材于别人”的情节,不是一般的多。这里的“别人”,不仅包括前辈武侠小说名家,也包括中外古今的小说家与戏剧家们。但金庸小说的成就并不因此而降低,其成就在于化用各家而独成一体,亦在于“人性刻画的生动”。

《驯悍记》有一情节:彼特鲁乔为了驯服新娶的悍妻,以种种充满善意的理由(肉烤焦了、羊肉有伤脾胃),只是不让妻子吃饭。金庸认为这个故事“并不是莎士比亚独创的”,而是“取材于人”:“在别人饿得不得了的时候故意拿美食佳肴来引诱他而不给他吃等等,在阿拉伯的《天方夜谭》中也有类似的故事。据说莎士比亚没有看过《天方夜谭》,但这种民间传说在英国流行也是很可能的。”

有样学样,第二年,金庸果然就在自己的小说中,写起了“在别人饿得不得了的时候故意拿美食佳肴来引诱他而不给他吃”的故事:“乾隆自知他们有意作弄,肚中饥火如焚,眼见众人又吃又喝,连声赞美,心中又气又恨,可又发作不得,菜肴一道一道的上来。塔中设有炉灶,每道菜都是热香四散。好容易干吞馋涎等他们吃完酒席,……周仲英把铁胆弄得当啷啷直响,说道:‘皇上肚饿了吧?’乾隆哼了一声,并不言语。蒋四根道:‘饿乜?我好饱!’徐天宏道:‘这叫做饱人不知饿人饥了。天下挨饿的老百姓不知道有几千几万,可是当政之人,几时想过老百姓挨饿的苦处?今日皇上稍稍饿一点儿,或者以后会懂得老百姓挨饿时是这般受罪。’”(《书剑恩仇录》第十回)

1954年金庸已经预先承认了,他第二年写出的这个故事是在学习《天方夜谭》。金庸爱听故事,爱看故事,爱讲故事,更会讲故事,《天方夜谭》这本故事大观对金庸的小说创作应该是有很大影响的。他曾对严家炎谈过:“《雪山飞狐》中,胡一刀、苗人凤的故事出自众人之口,有人说这是学日本电影《罗生门》,三个人讲故事,讲同一件事但讲法不同。不过,在我,其实是从《天方夜谭》讲故事的方式受到了启发。”

借鉴前人不是多么丢脸的事。莎士比亚固然擅长“取材于人”,以“说不尽”赞美莎翁的歌德,同样喜欢取材于人,而对当时评论界过于强调“独创性”不以为然,歌德认为:“各门艺术都有一种源流关系。每逢看到一位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吸取了前人的精华,就是这种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

素材运用:谁都渴望成功,谁都希望成名,然而,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还在于向别人学习,成名也是在不断学习和借鉴中实现的。大师级的人物都有过借鉴的经历,更何况凡人俗子?借鉴不等同于抄袭,更不是原样照搬,而是“再次创作”。文中,金庸指出了借鉴的重要性,也在告诉人们成功的法则。有时候,借鉴能缩短成功的距离,让人生变得轻松起来。

成功人士故事篇4

[关键词]灰姑娘故事类型 韩剧 变异

“灰姑娘”的故事是世界上流传最广并已得到极大关注和研究的故事类型之一,作为一个故事原型,基于它本身满足人们白日梦的特质和长久以来对社会文化传统恰如其分的暗合,世界范围内包含“灰姑娘”母题的故事变体为数众多。构成了一个超地域、超民族的故事类型。当然作为故事主要承载体的电视剧,也成为“灰姑娘”以各种面目呈现的一个重要领域。然而随着孕育故事母体的社会文化变迁。灰姑娘的故事也在悄然被电视剧按照当代文化中的意识形态改写。

近年来,韩剧以其精良的制作,通过电视、网络和碟片等各种形式在中国民间迅速形成风靡之势,“灰姑娘”的故事则是韩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型,并产生了一批被奉为经典的剧目。作为一个世界范围内流传甚广的童话,“灰姑娘”的故事原型具有最能反映集体无意识,最凸显丰富原型的特质,而被电视评论者誉为构筑当代人思想范式的电视剧则取代了古代的口传文学,成为反映集体无意识的当代童话。通过解读灰姑娘故事韩剧中的变异。能够清晰的解读文化传统的巨大变迁。

后母恶毒与婆婆凶悍

灰姑娘的童话里。一个传统元素是后母恶毒。后母现象是人类社会进入一夫一妻婚姻制度之后出现的产物。后母恶毒的劣根性在古今中外的各种题材的故事中都有充分的体现。这种劣根性的产生,有研究者认为主要是有两个原因,第一,人类重视血亲关系的传统。人类社会自古就强调血脉的重要性。第二,重男轻女一人类社会的一大陋习。(冯云凤韦小明《论“灰姑娘”故事类型的性别秩序》)

在灰姑娘型的韩剧中,只有早期极少数还保留后母狠毒的桥段。比如催泪的《天国阶梯》,更多的“灰姑娘”的父母架构要么是空的,要么是有个疼爱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比如《浪漫满屋》《爱上女主播》,有的“灰姑娘”只不过是有对事业生活并不成功的父母,但他们也都深爱着这个女儿,比如《宫》、《花样男子》。狠毒的后母逐渐淡出了戏剧的舞台。

后母恶毒逐渐在故事中淡出,除了桥段老套,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代社会离婚率浙高,家庭重组的比重逐年增加,虽然韩国也是在儒家文化覆盖之下,信奉的是“父子亲、夫妇顺”的家庭文化。但是仍然避免不了现代人追求生活质量下导致的家庭再次重组。并也开始抱着比较宽容的态度。

当今社会生产力较之封建社会有了飞跃性提升,社会财富巨大增加,法律契约对财产公平公开的约束。以及女性在职业和经济上的独立,也大大削弱了后母、血缘和财产之间的关联,“后母狠毒”的桥段显然已不合时宜。

取代后母狠毒这个桥段的是“婆婆凶悍”。在童话中,“灰姑娘”的被拯救是与王子结婚,从而脱离自己的阶层,成为王室成员,这一过程被中国文字形象的比喻为“麻雀飞上枝头变凤凰”。这也是灰姑娘成其为灰姑娘故事的必要元素。从底层平民成为社会金字塔尖上的贵族,过去这一障碍来自后母,现代社会这一障碍来自王子的母亲――灰姑娘的婆婆。

只是后母到婆婆的转变,却代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意义。后母只是剥夺了灰姑娘本身的阶级属性,使她这个商人的女儿丧失了优越的物质条件,看起来象个贫民,并百般阻挠她向更高阶级属性的转变,而婆婆的阻挠则代表着一个更高阶层对灰姑娘的断然拒绝。

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阻断了不同阶层之间的人际流动,但为了缓和社会关系,统治阶层制定了由低向高流动的社会规则(中国的规则是科举考试),只有遵循这唯一必要的规则,才有可能实现彻底改变自身阶级属性的梦想。其实灰姑娘的故事也印证了这一点。她必须听从后母的安排,并遵循午夜十二点的魔法禁忌。最后才有可能以美貌和温柔打动王子。

在现代社会,通过自身的奋斗和努力成功改变自身命运的事例屡见不鲜,规则变得不再唯一和必要,现代灰姑娘在丧失了社会统一规则的情况下,就必然要征得代表整个阶层的个人,家庭主人的同意。而在灰姑娘型韩剧里,一般总是男主人缺席,女主人当道。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人物格局并非没有原因,“在上层阶级,女人是她们主人的热情帮凶,因为她们随时准备获得既得利益。中产阶级的上层妇女和贵族妇女,始终比她们的丈夫更顽固地捍卫本阶级的利益,毫不犹豫地准备彻底牺牲掉她们作为一个人的独立性。她们压抑一切思想,一切批判性判断,一切本能冲动:她们对公认的见解随声附会,人云亦云,她们把理想同男性法典强加给她们的货色混为一谈。”对于一个来自底层的异类,婆婆,王子的母亲成为灰姑娘要面对的最大难题。再加东方与西方在家庭关系中的重大差异,婆媳似乎也是对永久的天敌。这使得韩剧中的灰姑娘在成功变身之前,摆脱了恶毒后母的折磨。却必须克服来自王子母亲――凶悍婆婆设置的百般阻挠。

拯救与自救

在灰姑娘的童话原型里,灰姑娘是一个被拯救的角色,是王子坚持以她这个舞会上所谓的“神秘公主”为婚姻对象,才得以摆脱饱受后母和姐姐们欺侮的命运。但在韩剧中。这种单向的拯救发生了重大的逆转。

韩剧里的灰姑娘遇见的王子。往往是一个内心具有情感缺陷的人,《宫》里的大王子也好,《花样男子》里的具俊表也好。韩剧都尽力渲染这些王子的内心世界因为权势和财富的封锁变得冷漠,并因此遭受过心灵的创伤,是灰姑娘的到来,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也只有灰姑娘,能使他们的内心冰雪消融,开始象个真正的人,并感受到人的快乐。这传达出灰姑娘其实也是王子的拯救者的强烈信号。

在童话中,王子娶得灰姑娘被定性为一个正确的选择,即王子能自由自主的做出一个正确的重大抉择。并因此证明他拥有了管理国家能力,他与灰姑娘的联姻也就顺理成章的变成了王子的成人礼,王子由此转变成为一个成熟的男性,获得了管理国家的权力。

韩剧实际是放大了故事原型中灰姑娘成为王妃的意义。一改既往童话中,灰姑娘在王子成长的过程中意义的微乎其微,而是通过与王子一系列的误会、相识、碰撞,以自己的个性魅力帮助王子在情感的世界里,从一个内心冷漠卑微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具备责任感的男性。也就是说,灰姑娘在获得王子爱情的同时,帮助王子完成了从人性到人格上的完善或修复,使王子完成了心灵上的成人礼。

然而这些还不足以为灰姑娘构筑现代男女平等的两性关系,韩剧往往让灰姑娘成长为一名成功的职业女性,《爱上女主播》里甄善美成为了女主播,《浪漫满屋》里韩知恩成长为一名成功的编剧,《花样男子》里金草地成为一名医生,这些女性都内心自信、经济独立。这是灰姑娘成功变身为舞会神秘公主 的现实版。韩剧灰姑娘的修身大计显然比童话中的灰姑娘要自立自强的多,毕竟童话里的灰姑娘靠的是魔法,魔法到午夜12点就会消失,韩剧灰姑娘靠的则是自己,那是现实的完美变身,过了午夜12点,依然存在。

韩剧似乎在不遗余力的表明现代灰姑娘是一个充满了独立精神女性意识觉醒的新女性。然而这种刻意强调的论调经不起现实的拷问,灰姑娘快乐的结局仍然是“成为XX集团的新女主人”,仅仅拥有爱情不意味着什么,只有真正的占据这样一个代表着财富的家庭和社会地位。才是灰姑娘故事的终点。这才是灰姑娘千百年来受到羡慕的最根本原因,因此有人把灰姑娘的故事又解读成辛德瑞拉成功记。

《花样男子》(韩)把与灰姑娘有感情纠葛的两位男性分为,Soul mate和丈夫,soulmate就是指性情相投的人,心心相印的伙伴。Soul mate和丈夫的划分,似乎也在两个男性之间划出了一条灵魂与世俗的分界线。王子不是soul mate,承担的是丈夫的角色。时至今日,女性的诉求依然被框定在世俗的层面,即女性最终的诉求是物欲的满足。并非心灵和精神上的满足。

韩剧中灰姑娘的拯救和自救,是流行文化,为了迎合社会意识形态的女性意识,在一个本质上属于男性话语保守的叙事里加入的,因此现代王子与灰姑娘的爱情,只不过是“肥皂剧借此主题向胜任的观众提供了一种机会,让愉快参与、乌托邦、女性中心的幻想之类的‘内容’有所附丽;然而最终它又势不可挡地重建了父权秩序,从而包容并驾御了那些幻想碎片”。

骑士的诞生

灰姑娘式韩剧在人物结构上较之童话发生了重大的变异,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人物特征概括为:性别,男性,社会地位,与王子相当:性格,个性温和,较王子更温文尔雅:人物关系:灰姑娘生命的保护者、生活的引导者、情感上的爱慕者,但也是这段感情中的失败者。

这个人物是灰姑娘式韩剧中的男二号,而且一般都样貌英俊、多金多情,属于完美恋人的标准,这几乎也是韩剧人物的固定结构,比如《浪漫满屋》里的柳民赫,《MY GlRL》里的徐正雨,《宫》里的李律,《花样男子》里的尹智厚……他们戏里戏外都被定义为“骑士”。

骑士制度发源于中世纪,骑士的爱情被称作“典雅爱情”,即衰退中的骑士精神培养出“罗曼蒂克”的爱情,对一个理想的女人所产生的爱,一种做不到“非尘世的”和精神上的爱,这个理想的女人可以使崇拜者高贵起来。

“典雅爱情”完全可以阐释男二号与灰姑娘在剧中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不会缔结婚姻,纯洁无暇,这段感情往往会以骑士成为这段“典雅爱情”的祭品为结局。然而在“典雅爱情”中骑士爱慕的对象是贵妇人,贵妇人为何许人呢,中世纪习惯用这个词语表示已婚或未婚的贵族妇女或尊贵的妇女,也包括貌美且品行高贵的妇女。将灰姑娘划入贵妇的行列显然牵强,那韩剧为何将“典雅爱情”引入灰姑娘式韩剧的故事格局,并让灰姑娘将贵妇取而代之呢?

不难看出,为了让灰姑娘的故事更吸引人,韩剧无所不用其极的来夸大王子与灰姑娘的社会差距,《宫》里的王子是真的可以继承王位的王子,灰姑娘的家境则是母亲傲保险,父亲赋闲在家又好,以至于家中债台高筑《浪漫满屋》里,王子是一个红歌星,而灰姑娘则是父母双亡,自己的唯一住所又被朋友变卖无处可去的可怜虫《花样男子》里王子是拥有富可敌国,甚至可以支配韩国政坛有国际影响的神话集团,并将赞助奥运会的财阀之子,灰姑娘则是一个小干洗店家的女儿,家里也一度因为父亲赌马而欠上高利贷。似乎只有把王子和灰姑娘的差距放大到极致,才能突出灰姑娘获得王子爱情,成功变身的巨大幸福感。

在“灰姑娘”这个极为传统的男性叙事中,男性被抬升到社会塔尖的地位,女性则被安排在社会的底层,在这种极端不平衡社会关系中,即便灰姑娘的个性不再温顺善良、逆来顺受,而是充满个性,顽强不屈,不畏,充满正义感,是个典型的新女性,但这一切都不能改变她弱势的社会地位。在这种过于悬殊的社会关系中,也很难发展出令人信服的对等的恋爱关系。这时必须要有骑士现身。并赋予灰姑娘“典雅爱情”,把灰姑娘的个人价值通过骑士无条件的付出和爱衬托出来,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灰姑娘真的是值得王子热爱的那个唯一女性,同时维持住灰姑娘和王子之间脆弱的人际关系的平衡。

在中世纪,“典雅爱情”对于女性(当然是贵族妇女)社会地位提升的作用是历史性的和划时代的,因为在“典雅爱情”里。男人与女人是不平等的,妇女总是优越于她的崇拜者,男人总是把自已看成她的仆人。因此在那个时候,与骑士谱写“典雅爱情”的贵妇人被看做是女权主义的先导。然而社会衍进至今日,“典雅爱情”对于女性又意味着什么呢?

凯特・米利特这样批判骑士精神,这是“一种堂堂正正的补偿,以让附属的女性获得某些保全面子的手段。骑士精神一方面缓解了妇女社会地位的不公正,但也是对这一不公正进行伪装的一种伎俩。我们不得不承认骑士举止只是主人集团将依附对象抬到偶像地位加以崇拜的游戏。”

在韩剧中,灰姑娘模拟了具有独立精神的女性形象,并获得了骑士的“典雅爱情”,但整个故事男尊女卑的传统男性故事结构没变,一切矛盾的解决又回归了现有秩序,灰姑娘成功嫁入豪门,这一切只是在骑士“典雅爱情”的崇拜之下,变得更加隐蔽。

结语

在韩国,电视剧收视主体是女性,编剧也多为女性,甚至是家庭妇女,这种情况下,最符合女性白日梦特质的故事原型――灰姑娘,自然而然的成为电视剧故事的首选。但在进行现代社会的移植过程中,东方的文化传统里家庭长辈在婚姻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传统男权社会下温和觉醒的女性意识。特别是女性的参与创作,都使灰姑娘故事在韩剧中发生的变异,更具有东方文化和女性幻想的色彩。而这也许就是韩剧能够成功虏获亚洲女性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法]西蒙娜・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2][美]劳拉・斯・蒙福德《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3]朱伟奇《中世纪骑士精神》[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4]同上

[5]同上

[6][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成功人士故事篇5

在好莱坞,他是传奇,是暴君,是复仇者,也是充满远见的行家。“他比任何人工作都更努力。”每一个认识杰弗瑞・卡森伯格的人都这么说。

数周以前,新上任的电影创意负责人周铃从洛杉矶飞往上海的航班落地不到两个小时,就接到了卡森伯格的电话:你到了吗?怎么样?一切顺利吗?中国怎么样?

“天哪,我心里想,他怎么会知道我的航班什么时候到,他每天有多忙啊。”20多年前,铃还是初到迪士尼工作的年轻女孩,每个星期会跟伙伴们走进卡森伯格的办公室,跟他pitch故事创意。“我不知道他是什么材料做成的,永远那么有精力,这么多年还是一样。”

坐在我面前的这位叱咤好莱坞40年的老头已经在北京工作了一整天,他出席电影会,跟熊猫人偶互动,上台去吃明星即兴烹饪的意大利面,又到论坛演讲,并陪同媒体观看26分钟的《功夫熊猫3》片段。

“你好像永远都不会累?”“我今天累了,因为这个。”他举起打着红色绷带的右臂,“这玩意儿折磨得我很难受,但这是唯一使我感到疲倦的原因,没有别的。”他说话时永远精准聚焦对方的眼睛。

2015年10月,卡森伯格跟妻子开着一辆Tesla外出,遭遇了车祸。当时气囊弹出,场面极其可怕,据说人还能活着走出来已是奇迹。

“老有人问我为什么不雇个司机,我为什么要雇司机啊,我就喜欢自己开车!”拖着受伤的胳膊,他啜一口永远不变的饮料―健怡可乐,笑道:“你应该不会吃惊,反正我就很喜欢‘控制’”。

出走的辛巴

20年前,如果卡森伯格在迪士尼顺利得到自己想要的职位,那压根就不会有梦工厂的出现了。

1984年,时任制作部门主席的卡森伯格离开派拉蒙影业,追随自己的老板迈克尔・艾斯纳(Michael Eisner) 加入迪士尼影业。作为CEO,艾斯纳把自己的老部下请来,要卡森伯格振兴当年低谷中的迪士尼电影业务。

华特・迪士尼去世后的迪士尼曾经一度萎靡不振,公司内部问题不断,到80年代艾斯纳接手之时,迪士尼在美国六大制片公司中间已经垫底,好久没有出过令人记住的片子。

“你来管电影,尤其是那儿。”艾斯纳指指窗外,卡森伯格透过午后斑驳的阳光看到一座建筑,那正是迪士尼动画工作室所在的大楼。

以往更多在真人电影领域工作的卡森伯格从此成为“迪士尼的学生”。1984到1994的10年时间里,卡森伯格兑现了他当初进入迪士尼的承诺。虽然人们对他行事作风、言语态度的评价不一,许多电影艺术家甚至认为他是“控制狂”,过于强势。但大家都承认一个事实,他复兴了迪士尼电影:迪士尼最受好评和最卖座的片子都出自这一时期:《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小美人鱼》《美女与野兽》《阿拉丁》以及《狮子王》。

不管是爱他还是恨他的人,都承认他对故事有一种敏锐的嗅觉,虽然他也不能百发百中。1993年,美国华裔制作人杨燕子(Janet Yang)拿着《喜福会》的大纲四处碰壁,城中大佬无一例外拒绝投拍。理由是这样一个故事完全不符合当时好莱坞卖座影片的套路,甚而处处反其道行之:全是华人演员、几乎都是女性、不讲英文(观众不爱看字幕是谁都知道的道理)。坐在卡森伯格的办公室里,杨燕子基本已经不抱希望。结果他迅速看完了故事,简单干脆地说:我懂这个故事,我喜欢它,咱们做吧!

几年间,迪士尼的票房表现重回六大之首,卡氏的功劳不可埋没,这一段时间后来被称为“迪士尼复兴时期”(Disney renaissance)。但危机往往就潜伏在最辉煌的时刻。1994年,当《狮子王》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掌声和票房之时,卡森伯格在迪士尼的职业生涯却走到了尽头。个中细节虽版本不一,但都可以读出点“功高盖主”的味道―志得意满的卡森伯格希望自己得到相应的褒奖与升迁,艾斯纳和迪士尼的侄子罗伊・迪士尼则对他越来越不满。这一切都随着迪士尼的2号人物弗兰克・韦尔斯(Frank Wells)在直升机事故中丧生而全面爆发。艾斯纳拒绝提拔卡森伯格担任弗兰克的职位,矛盾不断升级,最后以卡森伯格离开工作了10年的迪士尼告终。

采访时,当被问到“做过的最艰难的决定”,卡森伯格摸着头想了半天:“嗯……一时还真想不到,但我知道在我身上发生过的最艰难的事情是什么,就是被开了,哈哈!”他往后靠了靠,说,“我被迪士尼开了,讽刺的是不是因为得不好,而是得太成功了!我跟我老板结婚19年,那是一场特别不愉快的离婚。”

屋里静了片刻。

他自己接话说:“嘿!不过8天之后,我跟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和大卫・格芬(David Geffen)就成立了梦工厂,所以你说,还能坏到哪儿去!”说完又自顾自地笑起来。

打碎童话的怪物

从某种意味上来讲,梦工厂的起源确实可以说是卡森伯格的复仇计划。如果要另起炉灶,就要做点不同的。卡森伯格的骄傲似乎也不允许他复制迪士尼的故事。美国媒体曾经把他比作《狮子王》里年轻的辛巴,他从童话王国出走,开疆破土,开始了一段苦涩与荣光并存的新旅程。

1994年的秋天,卡森伯格说服了电影神坛上的大人物斯皮尔伯格和音乐大亨大卫・格芬,共同创立了好莱坞数十年间没有出现过的一家新的娱乐帝国―梦工厂(DreamWorks SKG)。

这三个人合起来,几乎可以搅弄大半个好莱坞。而卡森伯格也非常清楚,斯皮尔伯格是这个“梦之组合”最大的王牌。

除了精力过人,卡森伯格的另一大特点恐怕就是雄心勃勃。他曾说,动画电影的传统一度是把低幼的童话画出来,如果来个180°的反转看看另一面如何?我相信这就是我们所做的。

在《怪物史莱克》开篇,匹诺曹、灰姑娘、白雪公主、小鹿斑比全被涮了一顿,甩着绿色大鼻涕的怪物不耐烦地说,你们这些童话里的东西(fairytale thing),都快离开这儿让我清静一下!这种对传统童话故事的暗黑反转令人叫绝,几乎就像是出走的卡森伯格在对“离了婚”的前老板喊话。而看腻了“公主和王子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观众成了最大受益者,人们爱上了这头拿眼球当开胃菜的丑八怪,对他的话唠驴朋友和穿靴子的猫也着迷不已。

梦工厂成立以来曾经历过不少资金和运营上的危机,《怪物史莱克》这部制作过程异常漫长、复杂的电脑动画,在2001年使得梦工厂真正创立出了自己的品牌。

每一部影片的每一个制作阶段,卡森伯格都不放过,他会跟进创作的进展,给出自己的意见。有人对此颇为欣赏,有人却很不适应。“我真的没有见过一个忙碌的公司高管还能做笔记,亲自参与剧本的每一稿修改,给出意见。”杨燕子说。

在美国梦工厂工作过20年的许诚毅导演与卡森伯格交情颇深:“他对工作要求非常高,如果他知道可以更好,绝对不会满足于现状。” “控制狂”与“勤力亲为”大概就是卡森伯格身上特质的正反面,它们和谐共存。

“华特・迪士尼为孩子以及每一个大人身上存在的‘孩子’制作电影,梦工厂为大人以及每个孩子身上存在的‘大人’制作电影。”许多年以来,卡森伯格一直喜欢用这一句话来阐释梦工厂与迪士尼的不同。

《怪物史莱克》《马达加斯加》《大战外星人》《功夫熊猫》《驯龙高手》《疯狂原始人》,似乎每一个故事里都有一种传统里的非传统演绎。梦工厂的作品频频获得业内的奖项,并提名奥斯卡,这个名字开始跟一流的动画电影品牌挂钩,成为品质的保证。

当初三人创立公司时的承诺是,公司10年内不上市。2004年,梦工厂动画部门从梦工厂拆分,并单独上市,卡森伯格任CEO。至此,出走的辛巴似乎终于成为了一个小王国的君主。“跟迪士尼比起来我们还是个小婴儿,但是我想我已经准备好让我们站起来蹒跚学步了。”卡森伯格望一眼窗外北京浓浓的雾霾,说道。这个65岁的企业家似乎从来没有想过退休,他以过人的精力工作40年,并且打算继续下去。

好莱坞流传着一个关于他“工作狂”的故事,据说他曾对不满加班的员工说:如果你周六不想来上班,那周日也不用来了。有人跟他求证,他哈哈大笑,然后毫不掩饰地回答:“我记不清了,但是这的确像是我会说出来的话”。

做大侠梦的熊猫

《功夫熊猫3》里,师父对阿宝说:假如你只去做你能做的事,你就永远不会比现在更强大。

“我想现在这几乎是所有看过的电影中我最喜欢的台词了。”在片段的结尾,卡森伯格扭过头来说。这似乎也正是他在中国做的事。

过去三年,卡森伯格对这个熊猫的国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上海东方梦工厂的员工都对美国CEO来访的频繁暗暗感到吃惊。以《功夫熊猫3》踢开成立后的第一脚,是为了让这个年轻的合资公司快点上手,有一个品牌成熟的项目可以做起来。他们史无前例地专门制作了中文版―不是简单的配音,而是全部依照中文和中国人的习惯制作了另一个版本,台词、角色嘴型、动作,全部重新来过。“我不希望中国观众看的时候有在看翻译版本的感觉,我希望他们感到这就是为他们制作的中文电影”。据说这样的制作增加了至少25%的成本,还不要说增加的时间。

早在梦工厂成立之前,好莱坞的娱乐公司就都曾跃跃欲试进入中国,迪士尼也曾试图将其动画频道在中国落地,但都因准入政策等诸多原因没能成行。而卡森伯格已经搭起了台子,跟中国团队合拍出了一部《功夫熊猫3》。业内的看法是,抛开资源和用人的因素,卡森伯格确实也比别人都更重视在中国的拓展,所以他切实、不懈地去做一切可能的工作。

“五年以后这里会是世界娱乐的中心,中国的市场即是未来之所在”,三年前他指着脚下的外滩说道。在这一点上,他眼光长远,动作迅速,犹太商人的精明与果敢展露无遗。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回过头看西方价值当道的好莱坞作品中为数不多的中国题材影片,竟然都与卡森伯格有些渊源:《花木兰》《喜福会》和《功夫熊猫》均是由他拍板的项目。(《花木兰》上映时他已离开迪士尼)这当然不能解释为他对中国的某种执念,但在今天看来,作为深入到中国市场的好莱坞先锋,其中也不无关联。

作为一个技术控,卡森伯格是3D电影的推崇者,他笃信最先进的技术与最好的艺术家组合。在今天多媒体铺天盖地改变人们生活和消费娱乐方式的时代,卡森伯格依然深信电影的无上魅力。

“在电影的结尾,人们会被感动,会起立,会鼓掌。我就问你一个问题,你上一次对着自己的iPhone鼓掌是什么时候?iPad的呢?”他目光紧逼,反问道,“这些东西(指多媒体)都很棒,我也很爱,但它们不会取代电影,它们只是行业里的另外一些东西。”

在光怪陆离的好莱坞,许多身居高位的人并不真的热爱拍电影,他们只是非常享受在好莱坞身居高位的那种感觉,光芒万丈。卡森伯格不然,他热爱跟电影有关的一切。40年前,这个学历不高的犹太男孩初到加州,踏足影业。那时候他就有两个理想,一是捧得奥斯卡,另一个是去看看洛杉矶的马里布海滩(Malibu beach,那里分布着许多好莱坞明星的豪宅)。

成功人士故事篇6

[关键词]好莱坞;影视;主题;特征

《勇敢的心》是一部史诗,更是一个传奇。我们本来就没有必要苛求好莱坞大片要严格地复述历史,商业的生产模式、对票房的追逐,加以“梦工厂”的制作工艺,使这部史诗巨作如梦境般富有传奇色彩,而传奇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也许我国电影已经步入了大片时代,从《英雄》到《投名状》,观众也在变得成熟。大家重温一下《勇敢的心》这部成功之作,可能会得到美的享受和些许启示。

一、史诗与传奇――故事脉络

风笛吹响!13世纪末的苏格兰,王位继承权成了争议的焦点。一部宏大的史诗在阴谋与杀戮中展开。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野心勃勃,宣布他拥有苏格兰的土地和王权,苏格兰人奋起反抗,引来的无疑是杀戮。主人公威廉,华莱士的父兄都死在了斗争中,叔叔将这个孤儿偷偷带出了苏格兰,当重返故乡的时候,华莱士已经长成一个健壮英俊的青年了。

不久,史诗转入了传奇,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段荡气回肠的斗争史。主人公和青梅竹马的莫伦结了婚,莫伦集美貌与美德于一身,从整部作品看,莫伦这个形象却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她是美好的化身,是苏格兰人民爱情与自由的象征。莫伦的被害正是反抗的起因,正像华莱士不可失去莫伦一样,苏格兰不能没有自由。华莱士怀着满腔仇恨杀死了那些罪犯,此后,成为了反侵略的领袖。在斯特林桥战役里,华莱士带领苏格兰军队重创入侵者。

当华莱士攻克英格兰北部诸镇的时候,爱德华一世正亲自护送法国公主伊莎贝尔去嫁给他的儿子――羸弱的同性恋者爱德华王子,于是,又是一段传奇。偶然的相遇,伊莎贝尔公主被华莱士深深地吸引,她告诫华莱士千万要当心国王的阴谋。但是,阴谋还是得逞了,源于背叛的发生。福尔柯克战役,苏格兰贵族带领他们的骑兵退出战场,致使华莱士的部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华莱士决心惩罚临阵脱逃者,为牺牲的战友复仇,但是,他又一次遭到出卖,被押送到伦敦。断头台上,华莱士从心中怒吼出的“Freedom”振聋发聩。罗伯特一世终于坚定了抵抗的决心。战场上,他乞灵于华莱士,苏格兰军队士气大振,班诺克本全线告捷,历史证明,这一战为苏格兰最后赢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爱情是永远的主题――英雄爱美人,美人惜英雄

影视作品,爱情无疑是永恒的主题。《勇敢的心》依然没有跳出这个模式,英雄诞生的原因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华莱士和莫伦的爱情主线贯穿整个作品,中间交织以华莱士和伊莎贝尔的爱情故事。影片中爱情描写明显有着的“骑士时代”传奇与烂漫的典型特征。作为“英雄”的华莱士与“侠盗罗宾汉”有着本质区别。英俊的形象,英勇的气概,良好的修养(他少年游历欧洲、娴熟于多种语言)以及爵士头衔,都是他“骑士”形象的鲜明注解。他与两位美人的爱情故事更体现了这一浪漫品质。秘密的丛林婚礼将他与莫伦的爱情衬托得无比浪漫动人。他对伊莎贝尔的征服,是因为他们对“自由”的共同追求,究其实质更是欧洲骑士小说爱情故事的翻版。爱,是生命之源,生命为爱而存在,拥有真爱的生命才是完整的,有价值的。华莱士的生命本身就是爱的伟大史诗。因此,不管时代变迁,爱情会是永恒的主题,善于制造经典的好莱坞更不会例外。

三、自由是生命的主题――为爱而生,为自由而死

自由是各国人民从古至今不懈追求的理想和崇高信仰。影片开始,主人公华莱士的父亲曾说:“告诉你,我的孩子,在你一生中有很多事值得争取,但,自由无疑是最重要的。永远不要戴着脚镣,过奴隶的生活。”自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这部影片深刻的主题,也成为了影片情节发展的潜在推动力。自由是一面旗帜,凭借这面旗帜华莱士走上了他的英雄之路,在两军对垒的古战场前,他发表了这样的演说:“是的,如果战斗,你们可能会死。如果逃跑,至少还能――多活一会儿,年复一年,直到寿终正寝。你们愿不愿意?用这么多苟活的日子,去换一个机会,就一个机会,回到这里,告诉我们的敌人,他们也许能夺走我们的生命,但永远夺不走我们的自由!”正是这“自由”的口号,凝聚起一盘散沙的苏格兰军队;正是这“自由”的口号,说服了他犹疑的伙伴;正是这“自由”的口号,警醒了罗伯特一世坚持抵抗。在影片结尾,为自由而殉难的刑台上,被缚在十字架上的华莱士成为了万人瞩目的焦点。在这里,带着对“自由”的热爱,华莱士被送上了英雄的祭坛,也成就了好莱坞一个不朽的神话。

四、好莱坞更爱民族特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勇敢的心》深受喜爱的原因可能还在于它独特的民族风情,在影片中我们看到苏兰格的高地、山脉、森林和村庄农场,听到凄婉动人的苏格兰风笛和具有浓郁苏兰格特色的语言,才感受到那段历史和生活的真实。影片成功细致地展现了苏格兰民族的特色文化。例如,苏格兰独特的红绿相间的格子布、男人的裙装、广阔的高地、悠扬的苏格兰风笛等。苏格兰风笛吹奏的背景音乐多次响起,达到了超出想象的效果。伴随着宽旷、深邃、悲壮的苏格兰风笛,我们的视线穿越苏格兰高地壮观空阔的原野,深蓝色的山脉,紫色的天空,看到天边那抹粉红色的云彩;众多青白色的大鹅卵石汇成奔腾的溪流,涌入深绿色的广袤草原;还有那到处分布的湖泊,时时映照着穹苍的变幻。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天衣无缝!影片的结尾,当华莱士使尽全身的力气,张大了嘴,用最后的力气高喊“自由――”的时候,镜头切换,史蒂芬痛苦地闭上眼睛,伊莎贝尔也痛苦地闭上了眼,风笛以高亢的基调响起, 这时对“爱情”和“自由”主题的表现达到了高潮。

成功人士故事篇7

2、成语典故

齐宣王见颜斶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

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锺,万石虡;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知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不备具,而百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

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之本与,’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

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

斶知足矣,归反朴,则终身不辱也。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成功人士故事篇8

乡贤文化是中国传统教化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所谓乡贤,狭义地讲,是指通过一定程序入祀乡贤祠的本地先贤;广义地讲,除入祀乡贤祠者外,乡贤还可包括其功德为地方社会所推崇,其事迹在地方志、碑刻乃至地方父老口耳相传的地方人士。所谓乡贤文化,狭义地讲,是指以乡贤祠为核心的崇德报功的文化传统,广义地讲,是指地方社会对于品行卓越、功业优越或者为本地方事务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本地人士的推崇。传统乡贤文化是官方和民间社会为推行主流价值观,通过表彰那些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忠信孝悌、著述丰富而有功于儒学、为国家建功立业、热心地方事务并作出贡献的人们,引领土大夫与社会公众积极向善、努力贡献于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一种文化机制。乡贤文化与儒家所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教导紧密相关,儒家的传统不是将不朽立在天国与来世,而是将不朽立于人间与今世。中国传统社会历来注重乡贤文化的发掘和弘扬,以为行教化、端风俗的重要手段。乡贤文化因其推崇的乡贤为本土人物,地方民众尤其是士大夫通过定期的祭祀、父老口传、地方文献能自然而亲切地认知先贤的德行与功业,易产生亲切感,易生效法之心。不唯如此,崇敬地方先贤,亦可使地方公众发生挚爱本乡、关怀本土的桑梓之情,这种情怀也是激发人们爱国心的重要元素。对于为地方公益事业如教育、慈善、地方公共工程等等作出重要贡献的本土人士的推崇,也是人们感恩心理的自然结果,对于地方公众来说,也是一种感恩教育。

乡贤文化用一种比较直观、比较亲切的方式告诉人们,人生的价值应当是通过自我提升,服务于社会,凡是对于国家、社会有所贡献的人们,不但可以得到地方公众的敬仰,实现个人的不朽,也使得家族有荣光,为家族后人提供楷模,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自我努力与其社会价值的实现得到了统一。实际上,推动与延续乡贤文化传统的有几种力量:一是官方基于其主流价值观,需要树立楷模,故积极推动乡贤文化,对于乡贤祠之建立、规制、入祀条件与程序、祭祀等等,都有细致的规定。二是地方公众基于对本土乡贤的推崇自发地建立乡贤祠或对于为本土作出贡献的善士、义士树碑立传,以表其推崇、感恩之心,并欲以此为教化地方之具。三是那些出过贤人、善人、义士的家族为了教育本族后辈、提升家族在地方的影响力,表彰本族先贤,扩大地方公众对于其家族先贤德行与功业的认知,而自建先贤祠。

乡贤文化在我们的传统教化体系中有相当重的分量。乡贤文化是传统乡村社会的产物。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人口流动性急剧增加,外出谋生、做事的人越来越多,故乡与乡贤似乎离他们越来越远,不少人不免发生“我到底是哪儿的人”的困惑,乡贤的楷模作用似乎也遥远了;乡村精英流入城市,服务桑梓,立德、立功于本土,似乎渠道不畅,而放纵者更因为脱离传统的熟人社会,而自甘堕落。在此环境下,乡贤文化难有作为的空间了。同时,受市场大潮的冲击,以及前些年一些媒体在价值引导上过于强调个人“成功”,一些人又将所谓“成功”简单归结为升官、发财,于是在乡土社会中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推崇权力与金钱,而忽视个人对于社会、国家的贡献的扭曲的价值取向。这种扭曲的价值观极大地阻碍了社会正能量的释放,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在新的环境下,如何发挥乡贤文化在价值引导方面的积极作用,是今天的人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以为,大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些工作:第一,可以在中小学的乡土教材中,适当增加有关本土本乡先贤德行、功业的内容,发挥先贤楷模在引导人们积极向善、努力贡献于社会、国家方面的作用。第二,在社会上逐步树立这样一个观念,我虽然离开了故土,但我工作、服务的地方也是我的故乡的观念,我之自我提升,不因我离开故土而放弃,我之服务社会的意识,不因离开故土而改变;而社会亦当开放胸怀,容纳“外乡人”,为他们提供种种应当的方便,构筑一种新的地方认同。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思想史研究室主任)

上一篇:工笔花鸟画创作范文 下一篇:我与书的故事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