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安全范文

时间:2023-12-01 07:59:47

转基因食品安全

转基因食品安全篇1

8月31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消息称,美国塔夫茨大学于2008年在中国湖南衡阳一所小学的部分学生中进行转基因“黄金大米”人体试验。

9月6日,美国塔夫茨大学发言人安德烈娅·格罗斯曼接受采访时表示,2008年开展的试验旨在测试“黄金大米”能否解决因缺乏维生素A导致的疾病,这一疾病已成为困扰发展中国家的严重健康问题,并已导致25万儿童失明,其中有半数死亡。这项试验以先前美国所开展相关研究为基础,旨在进一步测试“黄金大米”能否作为维生素A的摄入来源。

塔夫茨大学此前表示,这项研究遵循了标准临床试验条款,得到了美国和中国相关伦理评估委员会的批准,也获得了两国相关监管部门批准。研究集中在一组年龄6岁至8岁间的中国健康儿童,所有儿童均在获得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参与试验。中国疾控中心在9月5日晚发表声明回应“黄金大米”事件,否认了参与组织转基因“黄金大米”人体试验的传闻,确认该中心下属研究员荫世安参与了试验的现场工作,并签字同意。

中国疾控中心网站刊出的声明表示,有关“黄金大米”的研究项目由美国塔夫茨大学与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在2004年9月签署,项目负责人是塔夫茨大学的汤光文博士,中方负责人是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的王茵研究员。这一项目已通过了塔夫茨大学和浙江省医学科学院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审查。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表示,该机构研究员王茵参与了美国塔夫茨大学“儿童植物类胡萝卜素维生素A当量研究”,并曾在2003年11月向该机构提交了伦理审查申请,在提交的相关材料中,明确提到使用“黄金大米”开展试验,该机构当年通过了对这一项目的伦理审查。但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同时表示,在伦理委员会同意实施该项目的时间段内,试验并未实施。

湖南衡阳有关小学生进行“黄金大米”试验的真相扑朔迷离,但是不管事实究竟如何,“黄金大米”及其他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再次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北京农学会秘书长袁世畴表示,目前国内外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存在绝对化的倾向,要么完全支持,要么全部反对,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关键要看作物的转基因技术是如何实现的。如果改良种子是转自其他植物的基因,应该不会出现食用安全方面的问题,其原理和植物的远源杂交比较类似,但是如果所转基因是来自病毒等微生物或者其他方面,就要更为慎重一些。”袁世畴说。

“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不是魔鬼,至于具体的转基因作物,其风险性怎么样,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林拥军表示,我国农业转基因作物依循《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在我国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口、出动,必须遵守该条例,经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获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此外,从境外引入农业转基因生物用于研究、试验的,也要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如果相关个人和机构严格遵守这些规定,转基因农作物就不会出现安全方面的问题。

不过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人员对记者表示,转基因作物对人类是否安全,究竟是否有害,现阶段我们还不能轻易下结论,不能人云亦云。

袁世畴认为,现在的一些转基因作物的确还存在安全性方面的一些悬疑。其中,目前已经在广泛应用的部分抗虫基因——Bt蛋白基因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由于它们来自细菌上的有毒蛋白基因,其来源有毒,很多昆虫吃了以后会被毒死,人类吃了含这种基因的农作物以后是不是就不受任何影响呢?

林拥军以他们研发的转基因水稻为例,认为Bt蛋白基因对人体是安全的。Bt基因编码出来的东西叫做原毒素,原毒素开始是没有毒性的,只有当目标昆虫吃了以后,虫的中肠里面有一种碱性的蛋白酶去消化原毒素。由于碱性酶会切除原毒素蛋白的一部分,切除后这个蛋白就变成了对虫有毒的蛋白,从而刺穿或者破坏中肠的表皮细胞,导致细胞死亡。

但是人的消化器官是酸性的环境,一般都呈现出强酸性,原毒素到了人的消化器官,就会像普通蛋白一样,消化成氨基酸或短肽等,通过小肠吸收了。

近些年,有媒体时常引用一些国外研究Bt蛋白基因危害的报道。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教授郑建仙说,从国外的一些研究和报道来看,现在一些转基因作物就像慢性农药一样,如果中国不予以管控,规范其研究和发展,而是任其泛滥和蔓延,未来极有可能给我国居民的饮食安全带来严重的后果。

另外,由于制度和管理方面的一些漏洞,近些年在国内,一些转基因农作物出现了违规研究、种植和推广的情形,其中转基因水稻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虽然我国还没有批准其商业化种植,但是现在其在国内很多地方已经泛滥,尽管种植者种植的是已经获得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系,但是其违规先种也让转基因水稻的安全问题呈现出复杂化的局面。而近几年,欧盟国家对我国转基因水稻食品的查封、禁止入境等越发加重了很多人的担忧。

林拥军认为,国内外很多人对转基因水稻等转基因农作物感到担忧,甚至是恐惧,有认识方面的原因。

“很多高调反对转基因农作物、骂转基因技术的人,实际上都是外行,他们所依据的,往往是不确切或者是虚假的研究结论或者数据。这些声音放大了普通人对转基因作物的恐慌。” 林拥军说,他们并不反对外界对转基因进行评价,但是在评价时必须要了解一些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行。

在杂交水稻问世之初,出于对其安全性的担忧,反对的声音和行动也很强烈,但是经过这些年的检验,绝大部分人都已经接受了转基因水稻。

有很多反对转基因食品的人士表示,美国是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的生产大国,但其本国国民基本不食用,其转基因玉米主要是做生物燃料和动物饲料使用,转基因大豆主要是出口给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

林拥军认为,这并不符合事实。“每年美国人的食品都要消耗不少玉米和大豆,但是他们90%的玉米种植都是转基因玉米,所种的大豆100%都是转基因大豆”。

另外,美国的转基因农作物并不仅仅局限于主要作物。截至2005年4月初,美国联邦政府共批准了10700多项转基因种植和养殖申请。转基因农作物已经深入到了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美国科研机构用中国儿童做转基因大米实验这件事情上,随着媒体关注力度的加大,社会公众也知道了越来越多的细节,人们的知情权相应地获得了一定满足,但我们每天吃的食品有多大比例是转基因食品,每个人是否知情呢?

以大豆为例,大豆及豆制品是老百姓食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媒体调查发现,市场上销售的食品中,大部分调和油及大豆油都使用转基因大豆,并在标签上注明。而酱油、豆奶、豆瓣酱等主要原料为大豆以及含有植物油配料的食品,也出现使用转基因大豆的产品,但多数品牌没有标清“转”还是“非转”。中国是美国大豆出口第一市场,有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从美国进口转基因大豆1543万吨,占进口总量的41%,目前这个比例还在逐步增大。

有分析人士形容向中国输入转基因粮食是新一轮没有硝烟的“鸦片战争”。据转基因巨头预测,种子和生物科技两块业务,到2012年可从中国带走73至75亿美元的“白银”,而留给中国人的是“新鸦片”上瘾后的生态系统健康和食品安全的巨大隐患。

目前来看,转基因食品还没有给我们带来健康问题,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转基因食品都顾虑重重。欧洲许多国家强化了禁止转基因作物种植销售的立法,也禁止进口新的生物技术食品。很多非洲国家也不接受转基因粮食的援助或采取措施防止转基因粮食作物的种植和传播。俄罗斯科学家更是通过实验来说明转基因食品的危害,研究人员发现,食用转基因食品的动物将失去繁殖能力。

转基因食品安全篇2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规制

转基因作为新时代的重大研究成果之一,虽然被人们广泛食用,但安全问题仍一直被人们讨论、热议。伴随着一些消极现象的出现,从侧面暴露出了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制度,规范转基因食品的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转基因食品与转基因食品安全基本概述

(一)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第一次在我国卫生部颁布的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法中提出:利用转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相关的产品和食品添加剂。

(二)转基因食品安全

虽然,我国学者已经就食品安全的本质达成共识,但是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内涵仍然存在些许分歧。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转基因食品与普通食品一样,都具有安全保障,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另一种观点认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不仅仅包括食用安全,还应当将环境的安全列入其中。一些保持中立的人认为食品安全意味着食品的风险应控制在人们可承受范围内。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确定与转基因食品的从研发到流通的各个环节中产生的风险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转基因食品的本质角度出发,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风险不仅仅体现在对人类的健康影响上,还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上。

(三)转基因食品引发的安全问题

转基因技术下诞生的除草剂、抗病虫害等转基因食品,具有优于传统食品的特点,在生物技术种子制造上给一些商家或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给国家带来了社会和医疗上的利益。但是,在转基因技术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衍生出了许多未知的风险问题。尽管目前仍没有具体事例证明转基因食品安全存在的缺陷,但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仍是人们所担心考虑的。从转基因食品诞生以来,就不断有专家学者发出质疑和反对的声音,认为转基因食品改变了生物原有的基因产物,极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伤害。主要表现为:易引起食品中毒的风险;容易导致食品过敏;食品中容易添加抗生素等药物成分;营养成分改变等四大风险。这是引起人们恐慌和社会讨论的最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当前各个国家对其进行立法规制的根源。

二、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规制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专门的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

当前,我国缺乏专门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法规制度。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法律效益远远低于法律的效力,权威性不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影响了执法的力度。早些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为我国整个食品安全监管带来很大的改善。食品安全法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一些具体问题。但是,至今为止并没有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专门法律法规,这就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投机取巧,钻取法律漏洞。

(二)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不完善

我国虽对食品安全有了较为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是对于转基因食品仍缺乏较为系统的政策。关于转基因食品标识的相关内容制度显得较为粗略,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尽管食品标识管理规定对标识内容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但是并未将传统食品与转基因食品做出较大的区别,转基因食品也没有专门的标识内容。

大部分的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不多,即使知道是转基因食品,也并不知道转基因食品对自身健康的影响。现在大部分国家普遍认同对过敏性有机食品进行标识,致敏性作为警示消费者健康的一种因素,如若缺少致敏性内容,这将严重影响到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也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置于危险之中。

(三)消费者的维权难度高

大部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心存顾虑无非是因为担心转基因食品会存在安全隐患,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而事实上,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安全隐患,至今仍未有可靠的事实证明。从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到现在的应用也才仅仅三十年,并没有漫长的时间评估。有很多产品都是使用很多年之后其危害才慢慢的显露出来,例如,链霉素、四环素、DDT等都是经历过很多年之后,其危害才逐渐显露出来的。转基因食品的风险之一就是潜伏期较长,在当今的民事诉讼制度下,消费者如若因为食用转基因食品而导致一些潜在的危险,且事后救济的难度比较大的情况下,是很容易因为超过诉讼时效而丧失胜诉主动权的。

三、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措施

(一)制定专门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影响着国家人民的身体健康,因此,一定要有专门的法律制度来规范转基因食品的市场。在现有的法律法规完善的基础上,还要制定一些适应当下、符合现状的规章制度,针对具体的问题作出具体的对策。比如:转基因食品的危害潜伏期较长。一般的传统食品在食用时,如果有不适的症状在短期内就会显现出来,而转基因食品如果对其身体存在危害,那其危害结果可能要十几二十几年之后才会显露出来,甚至有的会遗传在子孙后代的身上。所以针对转基因食品的特殊性,必须指定专门的法律规制来加以规范,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二)完善转基因食品的标识制度

标识制度作为一种信息披露政策,可以很好的改善转基因食品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能很好的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可以从三部分完善转基因食品的标识制度,一、增加阀值的规定值;二、丰富标识内容;三、扩大需要标识的转基因农产品范围。首先,要设定一个阀值对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进行区分,为消费者提供选择的关键信息,同时弥补有限的技术所带来的问题。其次,要丰富转基因食品的标识内容,尽可能做到详细、全面。甚至要连原料中基因发生了怎样的改变都要阐述出来,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最后,将转基因生物目录与转基因市场的发展状况匹配,定期更新产品信息,在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也要有利于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督管理。

(三)实施可追踪制度,建立转基因食品安全保障制度

追踪制度的记录能比较直观的反映转基因食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去向,有助于监管部门及时找到转基因食品的问题所在。但是,我国转基因食品食品的相关追踪制度并没有健全,这加大了监管部门对有机产品的事后监测难度。因此,需采取严格的追踪管理措施,使有机产品从生产、加工到管理都能进行有效的追踪和严格的监控。这样,一旦某一种转基因食品对人们造成安全隐患或者危害,有关部门就能及时掌控食品的流向,及时找到相关的责任人,查明原因,并对问题产品进行及时处理。

结束语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关键是看人们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它,做怎样的取舍。在面对转基因食品的褒贬不一的声音面前,人们应当注意掌控好它的尺度,让转基因食品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力量。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正面的、积极的引导,尽可能减少其损害结果,才能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周楠周建华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7).

转基因食品安全篇3

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优势;缺点;评价

中图分类号 S188;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302-01

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基因工程已经成为生命科学中最具活力的前沿领域之一。利用基因工程可以根据需要将任意生物的基因片段经过改造导入目的生物中,从而获得人类需要的理想的新产品,如转基因食品等。以转基因粮食直接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生产加工得到的食品即为“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的出现解决了全球粮食短缺问题,但是其安全性却成为了人们争议的话题。因此,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仍需更详细的调查评估。鉴于以上,笔者通过近年来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估已有的认识进行大量的调查,以期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客观的评价,最大程度地发挥转基因食品的优点,从而更好地造福人类[1-2]。

1 转基因食品的优势

1.1 有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加速,全球人均耕地面积骤减,粮食短缺问题成为人类不得不面临的严峻考验。解决粮食问题是转基因食品开发的最初目的,也是转基因食品的最大优势。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转基因技术将抗性基因转入相应的农作物,从而使得该农作物获得更强的适应性,改善农作物的生长性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而有助于解决日益严峻的粮食短缺问题。

1.2 增加食物营养和食品种类,满足人类特殊需要

转基因食品的特点是通过转变或转移某些能表达某种特性的基因,增加附加营养,从而在食品的营养含量。如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牛的卵细胞,得到的转基因牛便可产出供特定需求的牛奶。并且若将某些动物基因导入植物基因组中,可使该植物性食品含有动物性的营养成分或口味,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3-4]。

1.3 减少农药使用量,缓解化学物质对环境的破坏

抗病、抗虫害转基因作物和同类作物相比,能抵御各种病虫害而大量地减少农药的使用,就不存在农药残留的问题。例如,科研工作者从苏云金杆菌中分离出抗虫基因转入棉花中得到抗虫棉,使棉花可产生专一性破坏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消化系统,导致其死亡,而对人畜无害的蛋白质。应用转基因技术还可获得不会对人畜健康产生危害的抗细菌类、抗病毒类作物,这样便可极大地减少农药的使用,大大降低农药对环境的破坏,并且有利于人体健康。

2 转基因食品的缺点

2.1 安全性不可预知

转基因食品改变了日常食用的食品的自然属性又较少引起急性中毒而带来轰动效应,但是在现有的技术和较短的时间限制下无法通过有效的试验准确地判断每种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因此,对于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是未知的。一旦转基因食品进行大规模的种植,都有可能对人类和自然造成无法预计的破坏。

2.2 对生态环境存在潜在危害

转基因作物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结构和生物链,导致原有品种的非自然淘汰,进而影响物种的多样性。据资料查知,在加拿大转基因油菜的种植较为广泛,人们在享受转基因油菜带来的巨大效益的同时发现在并未种植转基因油菜的土地上长满了耐除草剂的转基因油菜,如果不及时将其去除,便将影响其他农作物的生长。但是,由于这种转基因油菜生命力十分顽强,清除工作并不简单。如同超级杂草,一旦产生便将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2.3 对人类安全可能存在危害

转基因产品对人体的危害目前还只是一种推测,转基因食品没有经过长期的安全性研究。现阶段,部分科学家对转基因食品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影响进行如下分析:可引起人类过敏反应,对于一种食物过敏的人有时还会对一种他们之前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原因就在于这种食品中含有了导致过敏的蛋白质。同时会产生对人类不利的毒素副产品,转基因作物产生不可预见的生物突变使原来的毒素水平提高,产生新的毒素或副产品。

2.4 造成生物界的基因污染

转基因污染与一般的污染相比有其特殊性。基因污染既不可见,也不可预测。所转的目的基因可能会向非目的生物转移,从而会造成基因污染。转基因作物在种植过程中,转入的标记基因、外源基因是否会通过转移或者遗传进入食物链,而被人畜食用后是否会再次转移到人畜的肠道内寄生的微生物中而产生抗性微生物,或者通过花粉转入自然界中近亲物种之中造成生态危机都是未知的。

2.5 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产生危害

自然界的植物不同于转基因作物,后者是通过人类选取优越基因将基因重新组合得到的改良品种。因此,相比自然界的植物,它们有更强的生存优势。在自然选择作用下,转基因植物有更大优势适应当地的环境而占有更大的生存空间,从而使得一些原有物种因失去生存空间,或因为不能适应转基因作物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改变而被自然界淘汰,因此危害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3 结语

由于现代化食品生产链较长,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应加强综合协调,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监管任务。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监管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介于转基因食品的特殊性,国家应长期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严格监管,在转基因食品的试验、生产及应用等各个环节上落实生产许可证与经营许可证等制度,在此基础上,还针对违规进行试验、生产、应用与进出口转基因食品的组织与人员制定了相当严厉的处理措施,并且规定对转基因产品要有明确的标注。人类面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保障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让转基因食品更好地为人类的发展做贡献。

4 参考文献

[1] 张昂,陆启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及管理对策[J].粮油加工,2010(4):76-78.

[2] 汪禄祥,黎其万.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评价[J].科普知识,2007(4):70-71.

[3] 姜晔.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及发展前景[J].安徽科技,2010(10):57-58.

转基因食品安全篇4

关键词:转基因作物;食品安全;生态风险

中图分类号:Q788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11.015

自1996年以来,转基因作物迅速发展,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经由1997年时以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为首的1 200万hm2的土地面积扩展到了2011年的1.60亿hm2。在这期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增长了将近94倍。这一数字同时也说明转基因作物的时代已经到来,笔者将从以下几点来简单阐述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性与生态风险[1-2]。

1 转基因作物概述

1.1 转基因作物的概念

转基因作物,是利用基因工程将原有作物的基因加入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并将不良基因移除,从而造成品质更好的作物。

1.2 转基因技术的介绍

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从而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转入的基因主要包括抗除草剂基因、抗虫基因、抗真菌病害基因、抗细菌病害基因、抗干旱基因、抗盐碱基因等。应用这些基因创造出的转基因作物能更有效地防治害虫和杂草,全面减少农药的应用,有效地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土壤结构、植物养分等。然而,在给人类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转基因作物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环境问题、使人体健康受到影响等问题已引起世界性的广泛关注。

1.3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历程

1983年,世界第一例转基因植物(烟草)问世,1986年,转基因作物(抗虫和抗除草剂棉花)进入田间试验。1993年,第一个抗磺酰脲类除草剂大豆品种在生产中开始应用。1994年,世界上第一个商品化的转基因植物产品——延熟番茄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进入市场。1996年,抗草甘膦大豆品种推广,1998年,抗草铵膦大豆品种试验种植 [1,3-4] 。我国自1997年3月以来,共受理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申请703项,批准517项,申请单位涉及国内科研教学单位41家,国外公司2家。批准商品化生产的有棉花、番茄、甜椒、矮牵牛花4种植物,基因工程疫苗和饲料用微生物;批准环境释放的有棉花、大豆、烟草、番茄、甜椒、马铃薯、水稻、黄瓜、杨树、玉米10种植物,4种微生物[3,5]。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大约有30多种转基因农作物的种子已经获准在美国播种,包括玉米、大豆、油菜和棉花等[6-10]。

英国在生物技术科研领域中所取得的进展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英国现在有500处转基因作物试验田,总面积约为290 hm2,但这一技术在英国还没有进入商业化应用。其他国家也在进行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应用,例如加拿大批准了18种转基因作物商品化,日本批准了7种,澳大利亚批准了4种等。

2 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性

2.1 转基因作物可能产生的危害[6,11-19]

2.1.1 直接危害 (1)转基因寄宿、受体或带菌生物感染人类、动物及植物;(2)转基因生物、组份或代谢物产生毒性或引起过敏反应;(3)因意外释放转基因生物而对环境产生影响。

2.1.2 间接危害 (1)产生具有传染性或抗药性的微生物;(2)将有害的基因传给人类;(3)产生克隆环境、抑制原生植物或富有攻击性的转基因植物;(4)转基因植物中有关基因物质转移到杂草类的相关植物中,使之增加抵抗力而变得具有生长的竞争性。

2.2 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性之争

转基因作用的食品安全性争论的核心问题就是转基因作为食品对人类安全问题的影响,即转基因作物潜在的风险。重要问题是转基因作物作为食品是否会引起人类一切不良的过敏反应。

2.3 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作物的争论愈演愈烈,应该如何正确的面对这一问题是值得思考的。转基因作物研究有其的必要性,虽然传统育种已经拥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还只局限于种内或者是近缘种间的有性杂交,没有任何的突破与重大进展。转基因作物的种类很多,而且环境的多样性极其复杂,应该逐个去分析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安全的食品,无论是否是转基因作物,关键是应该落实在如何去控制量这个问题上。转基因作物目前还是处于发展阶段,技术尚不成熟,但未来发展前景良好。对于解决日益剧增的世界人口温饱问题上,转基因作物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3 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风险[1-2,20-24]

转基因作物主要存在着以下的风险:

(1)对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如对非靶标生物造成伤害;(2)转基因作物本身可能变为其他生物的杂草;(3)转基因作物的抗性基因转移至其野生亲缘种,产生“超级杂草”;(4)转基因的水平重组可能形成新的有毒细菌;(5)病毒型转基因作物通过基因重组有可能产生新的病毒;(6)杂草或害虫的抗性进化问题;(7)转基因作物可能会成为自然界的外来品种;(8)转基因作物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其他方面的影响;(9)对土壤系统的影响,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等;(10)使靶标生物产生抗性;(11)目标性状有效性的减弱或丧失;(12)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冲击;(13)知识产权缺失潜在威胁社会稳定;(14)转基因食品改变食品的营养品质;(15)转基因作物使人体产生抗药性;(16)转基因作物的副作用能杀害人体。

如何应对上述这些潜在的问题,促使了研究人员不得不对转基因作物进行管理。在转基因作物飞速发展期间,我们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同时加强自我创新工作,加速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进程中对其安全性的评估的重视程度。

4 对转基因作物的未来展望

转基因作物虽然在飞速发展,但是这一技术仍处于发展的阶段,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到转基因作物很可能是一把双刃剑,要明确它的优点,同时看到它的劣势。从而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与分析,争取早日取得更多的成果。而转基因作物目前的发展趋势,很可能逐步取代传统的农业产品,成为主流,但是与此同时,其他问题应运而生。所有的转基因作物几乎都是受到专利保护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掌握这些专利的公司和商家寥寥无几。日后的趋势是否会发展成为垄断的形式,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在研究转基因作物的同时,还应同时关注转基因作物是否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不仅仅是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还包括对环境的影响和土壤的影响等方面。

虽然政府在积极扶持我国的转基因技术,并且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研究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具有一定差距的,在日后的研究中应更加贴近国际化。转基因技术带的不仅是餐桌上的革命、巨大的市场和高额的利润,而且将是思维上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它的出现和发展正如哲学中的一句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参考文献:

[1] 苏少泉.转基因作物及其食品安全性[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5):12-14.

[2] 李建平,肖琴,王吉鹏.转基因作物的风险分析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3,19(1):5-9.

[3] 郭文文,李建勇,诸葛王平,等.转基因作物对土壤生态安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10):86-90.

[4] 徐征.农业转基因生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8):47-49.

[5] 杨崇良,张君亭,路兴波.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现状及安全性管理[J].山东农业科学,2002(5):50-52.

[6] 肖玫,朱铭亮,赵桂龙,等.国内外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及展望[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7):13-16.

[7] Hillers Virginia N.Food safety and quality topics in national plans Of action for nutrition[J]. Food Control,1997,8(1):7-13.

[8] 张慎举,袁仲,宋成斌.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及其安全性管理[J].河南农业科学,2005(11):113-115.

[9] 秦伟闻,邢莲莲.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研究进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1):57-60.

[10] 王建平,秦海峰,温晓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研究现状[J].华北农学报,2006(S3):102-104.

[11] 蔡磊明,王捷,宋宏宇.主要国际组织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研究动态[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1(5):29-33.

[12] 邓平建,李良成.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2(1):31-33.

[13] 王扬,张海琪,郑重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和安全保障[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2(4):59-61.

[14] 王瑞淑.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及管理[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2(6):3-9.

[15] 郭红卫.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概况[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1(4):5-7.

[16] 李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及管理[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1(9):10-11.

[17] 徐茂军.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1(6):64-68.

[18] 魏伟,钱迎情,马克平,等[J].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1(2):85-91.

[19] 黄幸妤.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J].浙江预防医学,2000(7):1-3.

[20] 陈刚,吴晓霞,顾蕴洁,等.关于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争论[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2(3):34-38.

[21] 史红梅,李爱军,张海燕.对转基因作物应用的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1(6):12-15.

[22] 吴志平,徐步进.转基因植物释放后在环境中成为杂草的风险性[J].生物工程进展,1999,19(1):9-13.

[23] 魏伟,钱迎情,马克平.转基因作物与其野生亲缘种间的基因流[J].植物学报,1999,41(4):343-348.

转基因食品安全篇5

关键词:转基因 食品 安全

转基因食品是基因修饰生物体(genetically modified objects, GMO)中的一类,又称基因修饰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GMF)。GMF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产物,它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它们的遗传物质,使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它们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这种以GMO为食物或为原料加工生产出的食品就是GMF。现阶段的GMF主要以GMC为食品(比如转基因番茄)或以GMC作为原料而加工的食品(比如利用转基因大豆生产的豆奶)。转基因技术既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危险。

一、GMF发展概况

1994年,第一例进入市场的GMF(转基因番茄)在美国诞生。现在至少有13个国家种植了GMF,其中美国的种植面积最大,达3030万公顷,68%;其次是阿根廷1000万公顷,23%;加拿大300万公顷,7%;我国50万公顷,占1%。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确定的GMF品种达43个,有60%以上的加工食品有转基因成分,GMF的销售额达百亿美圆;有调查显示,美国、加拿大两国的消费者大多接受了GMF,仅有27%的消费者我食用GMF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

我国已批准了6种GMF的商品化,其中食品3种:抗病毒甜椒、抗病毒番茄、延迟成熟番茄。随着我国对GMF的研究和开发,我国的GMF品种会越来越多。目前,研究重点是开发转基因水稻、转基因鱼等食品。

根据GMF的来源可以将GMF分为植物源GMF、动物源GMFH和微生物源GMF。现阶段的主要是植物源GMF,涉及的食品或食品原料包括: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番茄、转基因油菜、转基因马铃薯等。全球转基因种植中,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最大2580亿公顷,占全球GMF的58%。

二、转基因食品的特点

GMF与传统的食品比较:传统食品是通过自然选择或人为的杂交育种来进行。虽然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以及新近发展的亚种间杂交技术相比,在基本原则是并无实质差别,但生产GMF的转基因技术着眼于从分子水平上,进行基因操作(通过重组DNA技术做基因的 修饰或转移),因而更加精致、严密和具有更高的可控制性。人们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并且可以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种。比如,可以杀死害虫的食品植物,抗除草剂的食品植物,可以产生人体疫苗的食品植物等。其具有如下特点:

(1)成本低、产量高。成本是传统产品的40%60%,产量至少增加20%,有的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

(2)具有抗草、抗虫、抗逆境等特征。其一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其二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2000年的GMC达4420万公顷,其中抗除草剂的有3280万公顷,占74%;抗虫性状的有830万公顷,占19%;抗虫肩抗除草剂的占7%。

(3)食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提高。例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谷物食品赖氨酸含量以增加其营养价值,通过转基因技术改良小麦中谷蛋白的含量比以提高烘焙(bei)性能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成果。

(4)保鲜性能增强。例如,利用反义DNA技术抑制酶活力来延迟成熟和软化的反义RAN转基因番茄,延长贮zhu藏和保鲜时间。

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1998年,英国苏格兰研究所的Arpad Pusztiai 教授用转基因马铃薯喂老鼠,1998年秋在电视上宣布大鼠食用后,引起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和器官重量减轻,免疫系统受损。此事引起国际轰动。这是对转基因食品提出的最早的,有所科学证据的质疑,并在英国及全世界引发了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大讨论。虽然,英国皇家学会于1999年5月宣布此项研究“充满漏洞”,从中不能得出转基因马铃薯有生物健康的结论。

1998年3月,美国专利和商标局批准了一项由美国农业部和DPL(Delta and Pine Land)公司联合申请的所谓“终结者”技术(terminator technology)专利,“终结者”技术获得专利后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因为该技术不是一般性技术,利用这个技术可以使作物第一年种植获得的种子不育,在第二年种植时,种子会自动死亡。“终结者”技术是将一种终止子基因插入到作物基因组中得到转基因作物种子,种子公司在种子出售前,在种子表面喷上一种诱导剂,农民播种后,种子可以长成正常的植株,结出成熟的种子。但是在诱导剂的作用下,插入的终止子基因会在种子成熟时激活启动,产生毒素杀死种子胚胎,因此收获的种子在第二年再种植不能正常发芽,但这种种子在油脂、蛋白质等方面完全正常。

美国农业部发言人声称,“终结者”技术是为了保护基因工程技术的知识产权。1998年10月,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CGIAR)在华盛顿召开会议,明确提出禁止“终结者”技术,理由主要有:外观上不能辨认终结者技术生产的种子,易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通过花粉非故意传播造成生物安全风险。

1999年5月,康奈尔大学一个研究组报告,一个斑蝶食用了转苏云金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bt)玉米花粉后44%死亡,表明GMF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此事引起科学家对GMF的广泛争论。Bt玉米中的杀虫晶体蛋白CryLA是特异毒杀鳞翘目害虫,斑蝶属于鳞翘目昆虫,自然会受到bt蛋白的影响。事实上,Science、Nature拒绝发斑蝶的文章,审稿人认为,这并不反映田间的情况,最后在Nature上以简讯的形式报道。但该事件却成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等报刊的头版消息。最后,该事件被科学界否定。

2001年7月9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承认,GMF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它们可能把自身的基因传递给相关物种,产生超级杂草,也可能会对其他植物或动物产生意想不到的有害影响。有关GMF和GMC的潜在危险和安全性的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才能下结论。因此,对GMC和GMF的种植于市场化要慎重,否则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转基因食品安全篇6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风险;标识制度;法律监管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医学生命科技的法律规制创新研究”(14CFX036);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医疗纠纷中典型法律问题及其解决机制研究”(15ZD037)

中图分类号:D92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5-0121-04

随着现代生命科技的迅速发展,转基因技术在食物供给中正被日益广泛地使用,人类社会由此似乎找到了一条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显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种种挑战和风险,因为经转基因技术改造的生物即转基因生物,一方面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毒性、抗生素抗性、过敏反应和营养问题;另一方面转基因作物的基因会向其近缘野生种进行渗透,产生所谓的“基因漂移”和“基因污染”现象,从而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些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① 因此,许多国家都对转基因生物采取严格的市场准入规则。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转基因生物监管法律制度建设仍较为滞后,市场管理混乱导致转基因食品泛滥,给社会公众的身体健康及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一、风险社会语境下的转基因食品安全

21世纪是生命科技的时代,现代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使得转基因食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日益被摆上了普通百姓的餐桌。可以预见,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深入发展,还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然而,食品对于人类社会意义重大,现代社会的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更对食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和高品质的食品。事实上,对于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等领域中的运用,一直以来就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近年来,有关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是否安全的问题,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论。尽管一些专家学者声称,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安全无害,但人们还是普遍担忧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网络空间和网络论坛中讲述转基因食品危害的帖子比比皆是,一些社会知名人士也纷纷表达了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担忧,而国家的法律政策却始终没有对转基因食品作出明确的规定。这就更引发了社会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广泛质疑,乃至于形成了“谈转基因就色变”的恐慌。

转基因技术即重组脱氧核糖核酸(DNA)技术,是指以分子生物技术为手段将一种或多种生物的目的基因植入另一生物的遗传转化体系,进行基因的重新组合,进而@得某种特定性状并且能够使该性状在此生物的后代中得到稳定遗传。② 转基因食品,又称基因改良食品或基因修饰食品,是指那些原料中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③ 目前,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并不相同:欧盟国家对转基因食品实行严管,不论食品中能否检测出转基因成分,只要是在生产过程中添加了含有转基因的原料,就认定为是转基因食品。④ 而美国相对宽松,只要食品中转基因的含量不超过5%,就可以在其标签上注明“非转基因食品”。⑤ 我国对转基因食品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已经废止的《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对转基因食品的定义是:利用转基因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微生物、植物与动物制作的食品添加剂及食品。从这一规定来看,我国似乎采取欧盟国家严格界定转基因食品的观点。

对转基因食品而言,由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发生在基因分子水平,通常表现为赋予生物体具有更强的抗病虫性、耐干旱性等特性,因此,转基因食品在市场上往往很难被肉眼分辨出来,其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影响在当前或短时间内也难以察觉,可能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甚至是几代人的基因传递才会显现出来,而且这种基因的病变很可能又是影响巨大和难以恢复的。由此在不能确保绝对安全的情况下,自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质疑,主要表现为:是否会形成新的毒素;是否会引发过敏反应;是否会损害食物本来的营养成分;是否会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是否会打破原来的自然生态平衡,等等。可惜的是,对上述问题,至今为止并没有让人信服的答案。在现代社会基因技术被广泛运用于食品工业之前,人类并不能确切地知晓其对人类的影响到底如何,也没有现成的转基因食品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经验和教训,转基因食品的未来处于一种模糊不定的状态,而这种不确定的状态蕴含着巨大的风险,从而影响到人类社会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和认可。但是,转基因食品安全与否的模糊性并没有阻碍转基因食品大量地进入市场。目前,转基因玉米、大豆、油菜等作物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并悄然进入到人类的日常饮食中。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累计种植面积达到空前的20亿公顷,这其中包括转基因大豆10亿公顷、转基因玉米6亿公顷、转基因棉花3亿公顷和转基因油菜1亿公顷⑥。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同时其也使得现代社会生活不确定性的风险大为增加,现代社会亦被学者称为“风险社会”。现代社会的食品生产对转基因技术的利用同样如此,其也可能蕴藏着巨大的安全风险,并且一旦发生将导致难以挽回的灾难性后果。

生命科技本身并无倾向性,但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又是“无法缓和的矛盾体”。⑦ 如何在保障转基因技术健康发展的同时又能消除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顾虑,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当前,我国的法治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同时,在生命科学领域,伴随着现代社会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则亟待完善。对转基因食品风险的监管,显然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科技风险治理法律制度,这是对传统的主要依据科技伦理即道德力量管控科技风险的反思与超越。传统的伦理道德约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渐单薄乏力,必然要求强有力的法律规范的介入,以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生命科技风险的有效治理。

二、我国现有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监管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有的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大多制定于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但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些监管制度已显现出诸多的缺陷,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

第一,法律体系不健全,立法层次不高。在判断某一法律体系是否完善时,必须结合立法、执法和司法等方面进行考察。其中,立法在整个框架体系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法律体系建设需要有切实可行的立法作为支撑,而且法律法规由何种部门制定出台,决定了其效力位阶,代表了该法律在整个国家法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所体现的基本法律价值。目前,我国的转基因食品立法主要由务院及其部委(农业部和原卫生部)颁布的有关转基因食品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组成。虽然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了具有较高立法层次的食品安全法,这其中一些规定也可适用于转基因食品,但转基因食品显然不同于该法所主要规制的传统食品。因为存在“转基因”这一特殊情况,这类食品在试验、生产、加工到流通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作区别考虑和对待。因此,我们不能将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同等对待,食品安全法也很难将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全部问题纳入其保护和规制范围之中。转基因食品大规模商业化作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其立法的缺失势必会对国家和社会公众产生重大影响,但我国目前还缺少一部专门规制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

第二,监管部门之间利益冲突严重。在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监管中,部门之间利益冲突往往导致立法重复和立法空缺现象并存。目前我国尚缺乏专门的综合性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也没有设立统筹性的议事协调机构,这就导致各监管部门难以获得完整有效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信息,以至产生种种问题:一是转基因食品市场混乱,行政管理陷入困境。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究竟重点是“转基因”还是“食品”,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呢?我国尚没有明确规定,以至于在获取、交换转基因食品信息,办理手续时,很多企业就不知所措。而且,管理部门之间的重复管理、管理的漏洞也造成转基因食品市场的不稳定,这对于我国履行国际条约的承诺也造成了不利影响。因为转基因生物的跨国交易或转移需要出口国与进口国进行信息沟通与联络,而根据国际惯例,联络的部门一般为国家环保机构,但在我国是农业部,难免存在“专业不对口”的尴尬。二是各部门的利益冲突往往导致相关立法带有部门保护主义倾向,即各部门立法只关注本部门的利益。在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的情况下,各部门在对转基因食品市场的管理过程中难免陷入混乱状态,最终不同部门在针对同一事务管理中容易发生冲突,导致管理和监管效率低下。

第三,转基因标识制度不健全。食品标识是在食品上做标记以记载和反映该食品的性状、生产和流通过程等的信息。世界各国普遍建立了食品标识制度,该标识给消费者传递包括食品的特征、成份、生产日期和保存方法等相关信息,用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在标识上所记的执行标准代码也是引导监督管理机构工作的重要依据。⑧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推进食品标识工作,例如,2015年8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就重新修订了《食品标识管理规定》,以进一步加强食品标识工作,其第5条明确规定:“食品或者其包装上应当附加标识”;第16条第3项规定,“属于转基因食品或者含法定转基因原料的”应当在其标识上标注中文说明。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社会中食品标识意识淡薄及各种现实困境,转基因食品标识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加之《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第5条又规定:“但是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不附加标识的食品除外”,这无形之中也可能给转基因食品留下了免去标识义务的“后门”。而转基因食品因其理论上潜藏着巨大的安全风险,更应当强调有所标识。例如,欧盟国家对于转基因食品持谨慎的态度,自然对转基因食品采取强制性标识制度;虽然美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较为开放,民众也较能接受转基因食品,但是对转基因食品也建立了自愿性转基因标识制度。相比之下,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建设很不健全,没有明确和细致地规定转基因食品的标识制度;对于转基因食品规制的范围也比较狭窄,由于没有对转基因食品作出明确的界定或采取列举式提示性规定,实践中很多转基因食品并没有被纳入到标识制度管理之中;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标识也缺乏具体规定,《食品标识管理规定》只要求对转基因食品“标注中文说明”,却没有明确规定应当标识的内容。

第四,信息交流不顺畅、公众参与程度低。提高公众参与度,强调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交往理性,既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意识,又有助于提高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透明度,从而让社会公众的制约与监督作用达到最优。但在转基因食品管理的过程中,各部门在信息交流方面并不主动,而且,我国在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中缺乏足够的透明度,管理过程中与社会公众的互动程度也较低。政府相关部门的转基因食品监管成员改选程序不透明,实践中是由各部门推荐自己认为合适的人选,由农业部加以认定。⑨ 转基因管理部门的人员并不向社会公众公开,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的审批材料更不向社会公众公开。管理决策的不透明,导致社会公众很难对转基因食品有清晰的了解和辨别。

第五,国际社会压力日益增加。我国已是《生物多样性公约》与《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的缔约国,承担着履行协议的义务,并且随着后者违约赔偿制度的完善,我国国内立法进度显著落后于国际公约的现状,可能导致很大的赔偿风险。同时,作为WTO成员国之一,我国还需要平衡议定书与WTO协议的关系,这更需要国内立法的巧妙安排。此外,相关法律规定不全面、落实不到位还使得我国经常被跨国公司采用次级标准,成为了转基因食品的“法外之地”。例如,2005年3月,“绿色和平”组织就披露,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卡夫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乐之三明治饼干”和金宝汤公司生产的“金宝金黄玉米汤”中含有转基因成分。而这两家食品企业都曾在欧洲市场上作过不使用转基因原料的承诺,但在我国却未作出如此承诺,置转基因食品安全于不顾。

三、我国新时期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完善

现代社会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各样的转基因食品正日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食物结构和生态环境,然而由于认识的局限,我们还缺乏对转基因食品安全与否的明确认知,由此潜藏着未知的巨大风险,也引发了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恐慌,因此,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法律制度以既有利于推动转基因食品市场的发展又充分保障转基因食品安全,显然是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

第一,制定转基因食品专门法,建立完善的转基因食品法律体系。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立法,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议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专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法》,使其成为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基本法”。该法应厘清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明确公民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知情权,建立保障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基本制度。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相关立法权应统一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来行使,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基本法之后,再由国务院及其部委制定详细的行政规章或部门规章⑩。通过上位法的制定可以统一协调各部门,避免混乱冲突的局面,最终形成一个以《转基因食品安全法》为上位法,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为下位法上下结合、相辅相成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第二,建立完善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标识制度是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中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集中体现了各国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谨慎态度,通过施以明确的食品标识,可以加强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监管及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我国有学者就指出:“标识管理制度对消费者转基因食品购买意愿有显著影响,消费者对政府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信任度越高、对标识的关注度越高,其购买意愿也就越高”。{11} 目前,虽然我国对转基因食品实行强制标识制度,但是缺少一些具体的实践性规定,因此应当针对转基因食品的不同情形,细化标识标准:首先,应将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制度的应用领域扩大至转基因食品加工的全部流程,只要是最终产品中包含转基因成分,都应当进行强制标识,标明其转基因成分。其次,要设定标识阈值,补充标识豁免规定。在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和流通过程中,因为偶然因素和技术上的不可抗力,难免造成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的混杂和污染。对此,应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及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和检测的实际水平,设定1%的阈值标准和豁免制度。这将有利于增强标识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再次,借鉴欧盟国家的做法,引入可追溯性标识管理。可追溯标识管理就是明确规定转基因食品的生产者在进行第一次销售时,应当以书面形式向下一环节的销售者提供销售食品所包含的详细的转基因信息,并依次向下一环节传递。

第三,建立健全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督的公众参与制度。由于转基因食品技术的特殊性,使得政府在监管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社会公众的力量。让社会公众参与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有利于降低执法机关的执法成本,提高监管效率;能够对相关的违法行为M行有效的威慑,增加其违法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一步优化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首先,应当增强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与公众的互动,以便公众参与立法及监管标准的制定,评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举行听证会等方式使公众积极参与到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规章制定中来;其次,应当建立转基因食品标识说明制度,以保障公众的知情选择权,即公众有权知道食品的成分、生存环境中的生物等,使公众以主动的态度参与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管;再次,应当公开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公众举报方式,建立健全公众意见反馈机制,确立行政主管单位及时公布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信息,确保公众了解相关情况,并吸收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意见。最后,应引入公益诉讼制度,对违法的转基因食品技术利用或者政府机构对侵害行为不作为等,应当允许社会公益组织提起公益诉讼,确保让社会公众参与事后监管。

第四,完善转基因食品的救济制度。我国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违法者的处罚力度相对较轻。以当前法律法规中的规定,如果生产经营者隐瞒相关的食品安全信息,其后果仅仅是通报批评,并没有规定相关处罚措施。目前,市场上的许多转基因食品并没有明确相关的标识,这一方面是经营者担心消费者在得知产品的真实信息后会使销量下降,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较轻所致。因此,应当加大对相关违法者的惩罚力度。例如,当出现转基因违法行为时,应对经营者进行赔偿性罚款,没收其销售的产品及其违法所得,违法行为较为严重时可吊销营业执照。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应规定消费者在权益受到损害时的求偿权。这里所说的消费者权益受损,不仅包括实际已经出现的对于身体健康的损害,也应当包括消费者知情权受到损害时的情况。当消费者的健康权或生命权由于转基因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受到损失,其自然享有求偿权,但知情权对于消费者同样重要,不管是从消费者的心理上还是从消费风俗或方面考虑,知情权的损害都是应当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并赋予消费者向该商品的生产经营者求偿的权利。对于赔偿数额的确定,建议可以考虑以购买商品的价值乘以一定的倍率,如5―10倍。虽然消费者在具体举证和维权时存在一定难度,但有了这样的原则性的规定,可以以此保证消费者在维权时有法可依。此外,转基因食品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其影响往往非常广泛。这时仅仅依靠企业对消费者进行赔偿是不现实的,企业对消费者的赔付也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消费者权益的维护。为此,应建立适当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保障金制度,以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基金的来源,可以采取以下三个途径:一是政府可以逐年按一定数额对于该基金进行拨款;二是可以要求转基因食品生产经营者在决定生产经营转基因食品时缴纳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该基金的组成部分,就如同企业所缴纳的排污费的性质;三是可以从上述论述中的罚款按比例提取一部分作为该基金的来源。转基因食品安全保障基金与普通的基金有着不同的性质,不能交由一般的基金公司进行运营和管理,因为基于该基金的性质,其并不适合进行风险性投资。建议可以在新成立的市场监督管理局之下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管理,以保障该基金在消费者受到损害时能够得到正常的给付。

总之,转基因食品安全事关我国的国计民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旦转基因食品出现安全隐患,那么其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将是难以估量的连锁反应和毁灭性打击。随着生命科技的飞速发展,在商业化的驱动下,转基因食品已走入千家万户。转基因食品的商业化进程对缓解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解决了粮食供应数量上的问题的同时,也必须通过有效的法律制度对其进行规制,这样才能保证转基因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华丽娜的帮助,甚为感谢!)

注释:

① 沈孝宙:《转基因之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78―79页。

② 刘谦、朱鑫泉:《生物安全》,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③ 刘旭霞、欧阳邓亚:《日本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法制研究》2009年第7期。

④ 马逊风:《食品安全与生态风险》,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

⑤ 薛达元主编:《生物安全管理与实践――南京生物安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43页。

⑥ Clive James:《2015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6年第4期。

⑦ 刘培磊等:《我国转基因技术风险交流分析》,《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1年第8期。

⑧ 王艳林:《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问题》,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年版,第147页。

⑨ 张伟:《农业部为转基因水稻品系颁安全证书被疑暗箱操作》,《中国青年报》2009年12月23日。

⑩ 杨新莹:《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模式探讨》,《贵州农业科学》2011年第10期。

{11} 黄建等:《标识管理制度对消费者转基因食品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以武汉市为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转基因食品安全篇7

【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卫生安全;认知;接受;关心;需求

摘要: 目的 了解和分析深圳市居民对转基因食品及其卫生安全知识的认知和需求状况,为开展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设计自编问卷,抽取全市范围内1475个家庭电话号码电话进行访问调查。结果 完成访问的电话号码322个。市民对转基因食品的知晓率和接受率分别为363%和1667%,仅268%的受访者对转基因食品比较了解,5036%的受访者认为转基因食品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知晓率随文化程度的升高而上升,了解程度随年龄增高而降低;接受率则与年龄和知晓率有关,16~24岁年龄段及听说过转基因食品的受访者接受率高;66.29%受访者希望了解转基因食品卫生安全知识,最希望了解的信息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5093%)。结论 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大力加强转基因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宣传,保障市民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健康权。

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卫生安全;认知;接受;关心;需求

Investigation on cognition and demand for food health and safety knowledge about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among residents of Shenzhen city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henzhen residents’cognition and demand for health and safety knowledge about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as to provide base for GMF promotion.Methods A questionnaire was self-designed.A total of 1475 phone numbers were picked out randomly for phone survey.Results 322 phone numbers survey was completed.The percentage of awareness and acceptance to GMF were 363%and 1667% respectively,only 2.68% of the respondents had well known GMF.5036% of the respondents considered GMF is not related with their livesAwareness rate increased with the higher educational level,and decreased as the age increased.The rate of acceptance to GMF was related with knowledge and age of respondents.The acceptance rate of respondents aged between 16~24 and those who heard of GMF was higher. 6629% of the respondents wished to ge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health and safety of GMF,and GMF safety was considered the most important information(5093%).Conclusion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public rights to the truth,the right to choose and the right to health,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hould enhance the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of GMF.

Key words: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health and safety;knowledge;acceptance;care;demand

近年来,全球转基因食品的产量及销售量的年增长速度均在25%左右,人类社会正在进入转基因食品的消费时代〔1〕。我国对转基因食品实行引导、扶持的政策和安全性评价、标识管理的制度〔2,3〕。转基因食品的卫生安全知识是消费者理性对待和科学选择转基因食品的基础,开展相关知识宣传教育是维护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和健康权的有效措施。本文旨在了解深圳市居民对转基因食品及其卫生安全知识的认知和需求状况,为开展相关知识宣传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深圳户籍人口和在深圳市居住满1年的常住人口。以计算机ITACATI软件支持,局号和随机号码相结合产生1475个家庭电话号码。完成访问的号码322个,随机分布于全市6个区。

12 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市民对转基因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认知、接受、关心及需求状况及一般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由经过统一培训的8名访问员进行电话访问。调查结束后,随机抽取10%的问卷复核作为质量控制。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秩和检验。假设检验的检验水准为α=005(双侧)。

2 结果

21 市民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程度 637%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听说过转基因食品,男女及不同年龄组(16~24岁、25~34岁、35~44岁、45岁~)间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6,P=0999,0273)。调查的受访者中,政府公务员(5人)均表示听说过转基因食品;其余7种职业(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专业人士、一般职工、离退休人员、学生、家庭主妇、其他)的受访者听说过转基因的比例分别为467%,607%,375%,292%,514%,333%,3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376,P=0154)。不同学历(初中以下、高中/中专/技校、大专以上)的受访者中,听说过转基因食品的比例分别为157%,378%,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559,P=0),且随着学历的升高认知率有升高的趋势(Z=-5864,P=0)。听说过转基因食品的受访者中,仅268%的市民对其比较了解。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程度(比较了解/了解一些、不太了解/仅听说过)不同性别、学历、职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2,3371,18861,P=0177,0185,0105),而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77,P=0),且了解程度有随着年龄的增设而降低的趋势(Z=-4368,P=0)见表1。受访者认识转基因食品的渠道以报纸、电视和网络为主,占852%;而通过广播、书刊、他人介绍或其他途径来了解转基因食品的占278%。

22 市民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情况 仅1667%的受访者愿意食用转基因食品,而表示不愿意或不知道是否愿意食用的受访者分别占3967%和4367%。不同性别、学历、职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4,0162,9825,P=0175,0922,0199);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56,P=0)。在愿意接受转基因食品的受访者中,16~24岁年龄段的人群所占比例较高(459%),见表2。

表1 不同年龄组人群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程度(略)

表2 不同年龄组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情况(略)

对食用转基因食品心存疑虑的受访者中,因为对转基因食品不了解而不敢食用的占6681%,认为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占2079%,认为转基因食品无营养、价格贵或者其他原因的分别占354%,354%和1283%,表明不了解转基因食品或忧虑其安全性成为影响转基因食品消费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分析受访者对转基因食品不同的认知状况与是否愿意食用转基因食品的关系,听说过和未听说过转基因食品的受访者愿意食用转基因食品的比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376,P=0),见表3。

表3 不同认知状况的受访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情况(略)

23 市民对转基因食品的关心程度 受访者认为转基因食品与自己的生活关系密切的,提示对转基因食品的关心程度较高,占1286%;认为转基因食品与自己的生活有些关系和没关系的分别占3536%和5036%。对转基因食品的关心程度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2,10194,P=06977,0117);而不同学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08,P=0),且有随着学历的升高而上升的趋势(χ2趋势=17457,P=0),见表4。不同职业人群对转基因食品关心程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16913,P=001),其中以家庭主妇和离退休人员的关心程度最低。

表4 不同学历的人群认为转基因食品与生活的相关性(略)

市民对转基因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需求状况 受访者中表示希望了解转基因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占6629%,表示不希望了解的占1136%,表示无所谓的占2197%;在最希望了解转基因食品的信息中,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占5093%,转基因食品的营养构成占2119%,转基因食品的新品种占595%,转基因食品的其他信息占862%,而希望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其他途径、刊物/书籍、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宣传活动或广播了解这些方面认知受访者的比例依次为5434%,3878%,3232%,1407%,1217%,989%和875%。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率和接受率均显著低于2004年北京、上海、广州市三地居民的调查结果〔4〕。因为不了解和认为其不安全而不接受转基因食品的受访者分别占6681%和2079%,提示知晓率低是造成接受率低的主要原因。超过5036%的受访者,尤其是学历较低者、离退休人员或家庭主妇认为转基因食品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可见大部分居民对转基因食品已经和必将全面介入自己的生活尚缺乏意识和准备,加上目前媒体对转基因食品的负面宣传产生的误导,如不加强宣传和引导,消费者可能在转基因食品的消费浪潮中感到难以适应,甚至产生恐慌的心理,政府有关部门应引起重视 。受访者对转基因食品的知晓率随学历的升高而升高,而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则与年龄相关,低龄者相对较高,国内同类调查也显示出此种趋势〔4-6〕。这与高学历和低龄者具有较多的机会和渠道了解相关知识,对新技术及其产品的认识和分析能力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有关。提示有关的宣传教育应面向广大的普通市民,尤其要适合低学历和高龄人群接受相关知识的特点和需要。调查结果表明,受访者希望了解相关的知识,最希望了解的知识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营养构成。此外,受访者主要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络了解转基因食品,提示应通过正确的宣传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客观地介绍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科学知识和主流观点,消除消费者的顾虑,引导市民正确判断和理性选择转基因食品。

参考文献

〔1〕 邓平建.转基因食品释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5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S].2001:6-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S].2002:4-8.

〔4〕 绿色和平组织.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座城市的转基因食品认知调查结果[EB].http://finance.sina.con.cn 2004-04-16-11:33.

〔5〕 项新华,张正,庞星火.北京市城区居民的转基因食品知识、态度、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5,17(3):217-220.

转基因食品安全篇8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GMF )也叫基因调整食品,就是指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的生物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的性状或产物,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经培育或种植而获得转基因生物。转基因生物直接食用,或者作为加工原料生产的食品,统称为“转基因食品”。通过这种技术人类可以获得更符合要求的食品品质,具有产量高、营养丰富、抗病力强的优势。例如我们知道,玉米的产量比小麦高,但是玉米的营养价值没有小麦好,我们就可以将小麦的蛋白质基因转移到玉米中去,那么这种转基因玉米的营养价值就可以接近小麦。甚至可以将牛肉的基因转入玉米,那么通过吃玉米就可以获得牛肉。1983年,第一个转基因植物在美国培植成功,11年之后,第一个转基因食品番茄上市。从此以后,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是美国。我国消费者食用最频繁的转基因食品,当属食用油。目前在超市销售的大豆调和油、大豆色拉油几乎都是用从国外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加工而成。

转基因食品的分类方法很多,一般我们将转基因食品分为以下4类:

第一类,植物性转基因食品。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很多。例如番茄是一种营养丰富、经济价值很高的蔬菜,但它不耐贮藏。为了解决番茄的贮藏问题,如果能够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控制番茄中衰老激素的生物合成,番茄也就不会容易变软和腐烂了。第二类,动物性转基因食品。比如,在猪的基因组中转入人的生长素基因,猪的生长速度增加了一倍,猪肉质量大大提高。第三类,转基因微生物食品。微生物是转基因最常用的转化材料,所以,转基因微生物比较容易培育,应用也最广泛。第四类,转基因特殊食品。科学家培育出了一种能预防霍乱的苜蓿。用这种苜蓿来喂小白鼠,能使小白鼠的抗病能力大大增强。从植物源转基因食品来看,涉及的食品或食品原料包括:大豆、玉米、番茄、马铃薯、油菜、番木瓜、甜椒、西葫芦等。

为什么要生产转基因食品呢?

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粮食短缺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地球上的可耕地和粮食增产的可能是有限的,就必须解决在不适合耕种的地方种粮食,按照目前世界粮食生产状况,我们只能养活80亿人口,2020年之后,世界人口将增至75亿,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100亿,届时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将会使人类陷入生存的危机。中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这意味着中国将以占世界可耕地面积7%的土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城市化发展使农业耕地不断减少,而人口又持续增加,对工农业生产有更高的需求,对环境将产生更大的压力。例如要在盐碱地进行耕种,那就必须对农作物进行基因改造;减少农药使用,避免环境污染;节省生产成本,降低食物售价;增加食物营养,提高附加价值;增加食物种类,提升食物品质;促进生产效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转基因食物,包括转基因食用油是否安全呢?

我认为是安全的。首先,现在世界各国包括我国政府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都有严格的安全性评价体系。1991年“经合发展组织(OECD)”将“安全”的食物定义为:如果能合理地肯定,在预期的条件下消费某食品不会有害,则该食品就被认为是安全的。1993年,OECD首次提出了转基因食品的评价原则)――“实质等同”的原则,即:如果对转基因食品各种主要营养成分、主要抗营养物质、毒性物质及过敏性成分等物质的种类与含量进行分析测定,与同类传统食品无差异,则认为两者具有实质等同性,不存在安全性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办法。美国根据FDA颁布的食品安全和管理指南,由FDA、环保局(EPA)和农业部来负责检测、评价、监测和管理转基因食品。目前,国际上广泛接受和采用的“实质等同”原则。“实质等同”的意思就是转入的基因以及最后产出的物质都和我们以前食用的东西是完全一致的。例如,我们将牛肉的基因转入玉米,那么这个转基因玉米的基因中就是有牛肉的基因,而不是其他的东西,最后玉米中产生的牛肉和我们平时吃的牛肉没有任何差别。所以现已批准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生物生产的食品都是安全的。据统计,美国FDA确认的转基因品种已有43个。凡是允许在中国销售的转基因食品,都要通过国家农业部转基因办公室、专家委员会和相关检验机构的严格评审、检测,通过安全性评价的转基因食品,由国家农业部颁发安全合格证书后,方能投入进行食品加工。也就是说,我国作为食用油原料的转基因大豆是经过美国和我国相关部门评价安全以后才允许使用的。

第二、从营养安全的角度讲,目前还没有发现转基因食品不利于人体健康的证据,也没有出现因此引发的食品安全纠纷。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例子证明转基因作物有毒,当然也包括转基因大豆油。美国人已经食用了多年的转基因食品,超级市场上有近5000种食品类含有转基因植物成分的。至今还没有看到过一个例子,证明人吃了以后会得病,甚至会引起死亡。

第三、实际转基因食品的构成并没有什么特别,与非转基因食品一样,都是由脂类、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组成的,只不过是种类和比例不太一样,就像水果和肉类的营养成分不太一样是一个道理。事实上,转基因食品不仅是安全的,而且往往要比同类非转基因食品更安全。因为种植转基因作物可以使用较少的化肥、农药,所以农药残留也少。

第四、在国际上,对待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分为两派,以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为主的国家都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乐于接受这种新兴食品;而欧盟国家则怀疑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抵制此类食品在其国上市。日本强调该食品应贴上特殊标签;东欧的部分国家持既不反对也不赞成的态度。由于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不同,为了尊重消费者的权利,世界许多国家强制规定:为了使消费者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必须在转基因原料生产的食品上标明有转基因成分的标志。但是有标志并不意味着不安全。

第五、现在大众对转基因安全性的怀疑主要是因为缺乏有关知识,而学者的怀疑主要是担心环境安全。

上一篇:实践论读书笔记范文 下一篇:防水工程施工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