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安全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1 11:23:38

转基因食品安全论文

转基因食品安全论文篇1

【关键词】 转基因 食品安全 食品检测

转基因技术作为继工业革命、计算机与电力革命、信息技术革命之后的第四次科技革命,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带给了我们巨大的震撼,其研究成果也逐渐步入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领域,食品的概念也由原先的农业食品、工业食品发展到现在的转基因食品,随之也引发了各国际组织、各级政法、民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广泛关注与争论,各国也出台了一些相应法律法规对转基因食品实行强制标识,为此本文将在简述转基因食品概念的基础上,详细探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和常用的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和手段。

1 转基因食品的概述

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由转基因技术获得的含有外源基因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及其衍生物生产的产品,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就已经开始了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并于1983年诞生了全球第一个转基因农作物—马铃薯,目前全世界的转基因植物田间实验涉及6000多种,已经商品化大面积种植的转基因作物种类有棉花、油菜、玉米、大豆等,小面积种植的有木瓜、西葫芦、甜椒、马铃薯、西红柿等,总种植面积也已达到7560km2[1]。

2 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

目前,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担忧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由于新基因的加入,转基因食品是否无意中对消费者造成安全威胁; (2)由于新基因的加入,转基因作物的生存竞争性是否会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3)由于新基因的加入,转基因作物中的新基因能否给食物链其它环节造成无意的不良后果。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转基因食品是否食用安全,是否会影响人们的健康。

支持转基因食品的观点:美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3年提出了实质等同原则,并依据此原则对转基因食品中存在的毒素性物质、营养要素、过敏源等问题进行了相应讨论,得出由现代生物技术产生的食品其本身的安全性并不比传统食品低。另外,我国学者邱仁宗也在其著作中写道:“转基因食品从产生到今天,还没有发现能够精确证明其有害的任何证据,实践是最好的论证”[2]。

反对转基因食品的观点:纽约城市大学生物学家Commoner认为,转基因食品就像一次巨大而不受控制的实验,其结果存在不可预见性;康奈尔大学昆虫学家Losey发表文章称转基因农作物可能对非目标生物产生危害;英格兰学者Pusztail在其文章中称道转基因食品对环境和健康存在潜在危害;我国那中元教授和侯美婉教授也认为转基因技术本身并不完善,转基因食品还是存在一定风险[3]。

3 目前常用的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和手段

随着转基因食品的商品化以及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的加剧,很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体系,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作为该安全评价体系的第一步,对转基因食品的准确检测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按照原理可以分为针对外源蛋白质和针对外源DNA的两种鉴定方法。

3.1 外源蛋白质的测定

外源蛋白质的测定主要是采用免疫学检测法从蛋白质水平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检测,免疫学检测法是通过抗原抗体特异反应来检测具有抗原性蛋白质类表达产物的存在,常用的检测方法有试纸条法、Western杂交法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

试纸条法:将特异的抗体交联到有颜色的物质上及试纸条上,待特异抗原与纸上抗体相结合后,再和带有颜色的抗体进行反应,形成带有颜色的三明治机构,若不存在抗原的话就没有颜色。该方法是在最近15年才发展起来的,操作简单[4]。

Western杂交法:将印迹、蛋白质电泳、免疫测定融为一体的检测方法,关键技术在于抗体的制备,该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可以从植物细胞总蛋白中检测出50ng的特异蛋白。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原理及过程与Western杂交法类似,采用酶标记,建立固-液抗原抗体反应体系,采用酶反应来检测抗原抗体的结合。

3.2 外源DNA的测定

外源DNA的测定主要通过对转入的外源基因进行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扩增,然后进行荧光或者紫外检测。PCR技术作为一种能在体外由引物介导的DNA聚合酶催化的聚合反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目标序列的大量复制,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定性PCR和定量PCR。

定性PCR:转基因食品重组DNA的基本结构包括标记基因、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可先用转基因食品最常用的转录启动子CaMV35S、抗生素抗性基因、转录终止子NOS设计引物进行PCR反应,最后针对检测成果为阳性者再检测。

定量PCR:PCR反应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对实验技术的要求较高,定量PCR的原理是用人工设计的竞争模板以不同的稀释度与标本共同扩增,依据竞争模板的稀释度做出标准曲线,进而判断标本中待测核酸的量。

4 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上述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方法,通常一个检测反应只能检测到一个外源蛋白或外源基因,未来的发展趋势寻求高通量、高灵敏度、低消耗、适用面广的技术,蛋白质芯片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就可以很好的满足上述条件。

参考文献:

[1]胡娜.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方法及其应用与发展[J].食品科技,2004(1):1-4.

[2]周萍萍.转基因食品检测方法的现况与进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4(16):254-257.

[3]王永佳.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探讨[J].学术争鸣,2007(25):58-61.

转基因食品安全论文篇2

方崔二人的论战,其实是当前转基因食品在国内处境的真实写照——其安全性一直处在争议的漩涡当中……

转基因食品已经争论了好多年的时间。近来,因为农业部的一番表态,以及方舟子等人的倡议,转基因食品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虽然,迄今为止,没有1例由转基因食品引起的食用安全事件被证实,但民众以及不少专业人士仍然认为,转基因食品非天然,会对健康和环境造成破坏。

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疑虑,给转基因作物的审批和推广都带来了很大压力。

“yes”和“no”的对立

对于转基因食品,世界上存在两大截然不同的阵营:美国、加拿大、阿根廷等国组成的“迈阿密集团”,生产和出口转基因产品,支持转基因生物和产品越境转移;欧盟和部分富裕亚洲国家,以保护消费者和生态环境为由,提出“谨慎原则”和“身份标识”管理制度。

1996年,转基因番茄酱首次在英国超市售卖。很快,从土豆片、干酪到意大利面,英国市场上开始有越来越多的食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在过去15年间,英国人已经吃了超过3万亿份含转基因食品的食物。

不过,欧洲民众的压力,仍使欧盟在1998年下禁令,暂停批准新的转基因农产品上市。这一政策的影响超出了欧盟本土,它使很多发展中国家担心一旦种植未被欧盟批准的转基因作物,其农产品可能就被欧洲市场拒之门外,因而对发展转基因作物怀有顾虑。

为了克服公众疑虑,研究转基因技术的生物安全性,欧盟已经投入3亿欧元。在超过25年的时间里,有500多个独立研究小组的多个研究项目得出结论:转基因技术并不比常规育种技术风险更大。

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医学会、美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等众多机构的共识。

转基因技术,是根据人类需要,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从而获得具有特定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实际上,今天的农作物都经过人工改造,比如杂交育种,就是不同品种的个体间杂交后,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纯合品种,这一过程发生了大量的基因交换。

与这种基因交换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必须经过几代的选育相比,转基因育种可以直接转入选定基因,获得优良性状,一般一代就能育种成功。

不过,无论有多少科学研究给出安全风险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可怕的结论,仍无法阻挡在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出现声称给动物喂食转基因食品导致消化紊乱、不育、肿瘤,甚至早死的种种说法。

2012年,法国卡昂大学教授塞拉利尼团队的一项研究就称抗草甘膦的转基因玉米有致癌风险。不过,欧洲食品安全局在总结比利时、法国、德国、丹麦等6个成员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意见后,否定了这一实验。

尽管如此,类似的消息总是能挑动公众对食品安全脆弱的信心,对“非天然”粮食作物的恐惧依然坚挺。

农业部回应转基因质疑

近日,农业部网站刊文《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具有同样的安全性》,断定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这被看做是对转基因食品质疑的强硬回应。

今年6月农业部对3款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发放安全证书,而在2009年,农业部就曾对两种转基因水稻颁发安全许可证。只是,这两次为转基因主粮“放行”一直伴随着争议。

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林敏称,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全球转基因商业化应用已经17年,食用转基因产品的人口占到全球人口的4/5,还没有发生1例被证实的食用安全问题。林敏未提供全球4/5人口食用转基因的来源。不过,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组织ISAAA今年2月的最新数据,2012年,转基因作物在全球种植面积达到1.7亿公顷,世界耕地面积约为14.8亿公顷,即使以ISAAA数据计算,转基因种植面积也只有全球耕地的1/10左右,而其中不少转基因是用作饲料或加工原料。

美国人食用转基因食品成为转基因争论的风向标,如林敏所说,美国是世界上转基因作物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食用转基因农产品时间最长的国家。美国种植的86%的玉米,93%的大豆和95%以上的甜菜是转基因作物。

旅美学者曹明华指出,美国国内的转基因玉米和大豆虽然种植面积较大,但主要是用于工业材料,比如燃料能源、工业制品原材料,美国的转基因大豆油有相当一部分用作生物柴油原料和动物饲料,还向不发达国家出口。

有媒体称,仅是引用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总量试图说明转基因食品对于人来说安全,是不严谨的。美国的转基因食品,用作饲料、工业原料的数量也很多,如果不把这个数据列出来,就不能笼统地说明其对人的安全性。

林敏指出,“转基因安全问题本质上还是一个科学问题,转基因争论只能本着科学的态度,以事实为依据,才能正本清源,远离谬误。”坦白说,转基因是一门现代科技,科技的本原是中性的。但是否有利于人类,主要看它用来做什么了,以及投入使用的过程是否以人的利益为最先考虑的因素。比如,从研发到投产再到消费者手里,过程是否透明?监管是否到位?以及消费者的权利是否能够受到很好的保护。

有人认为,尽管一些专家说经过安全论证过的转基因食品就是安全的,但是到了厂家生产那一环,监管是否到位依然是个问题。以现时人们最热的有机食品为例,花钱买认证的厂家可能并不少见。那么转基因食品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北大教授刘华杰指出,无法证明通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正如 “不能说通过环评的工程就没有环境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袁隆平口述自传》中表示,“总而言之,我认为,转基因生物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必然。”

现在,袁隆平本人主持了两项水稻转基因项目的研究。他所在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布的55项在研项目中,与转基因技术相关的已有十余项。

编后 现代社会,舆论多元,对一件事物的争议也许永远存在,但一旦进入实际操作层面,争议各方遵守法律就成为一个基本原则。种种迹象表明,转基因食品正在悄然逼近人们的生活。无论如何,转基因食品的推广或上市,必须严格遵循现有法律法规,其中尤其需要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和知情权。在不违背这些原则并严格遵守法律的前提下,转基因的推广或上市才能得到更广泛的支持。

转基因食品安全论文篇3

关键词 食品安全 转基因食品 监管

中图分类号:TS201 文献标识码:A

一、转基因食品概述

所谓“民以食为天”,那么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食品的发展必然不会停滞不前。就目前而言,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是1983年诞生的转基因烟草,后来到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制的延熟保鲜转基因西红柿1994年在美国批准上市,再到我国水稻研究所研制的转基因杂交水稻1999年通过了专家鉴定之后,转基因食品的研发迅猛发展。

二、转基因食品安全辩论

一项新技术的研发必然有它优势所在,转基因食品也不例外。从生产角度来讲,转基因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确实得到了很大的增加,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我们所能看见的就是通过转基因技术使作物的抗虫性,抗病毒性的显著提升,农民不再担心糟糕的天气会冻死作物,不再难过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则是能花同样的钱买到更大更更甜美的食品,而且也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限制。这一切确实都是转基因技术所带来的福音,我们无法否认。

只是,自然规律总有它的不可违抗性。人类一旦破坏了内在平衡,福音便不再是福音。

方舟子在他的博客里曾提出转基因食品支持的几点理由:“…,第二个理由是转基因食品比较安全。和同类作物相比,抗虫害转基因作物能大量地减少农药的使用,也就比较不用担心农药残留的问题。而且,转基因食品受到了更严格的监管,风险其实要比传统作物更低。转基因食品在上市前都按要求做过实验检测其安全性。一般是先做生化实验检测,看看转基因作物与同类作物相比,在成分方面出现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否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然后做动物试验,看看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对动物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而用传统育种方法培育出的新品种很少被要求做这类安全检测,就稀里糊涂地上市了——它们并非就不存在安全问题,例如有的用杂交方法培育的土豆新品种,就含有高含量的毒素,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第三个理由是转基因食品更为环保。虽然“可能会破坏生态”常常被作为反对种植转基因作物的一大理由,但是这种可能性并没有变为现实。相反地,种植转基因作物已经实实在在地发挥了保护环境的作用,原因很简单:少撒了大量的农药。这既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又减少了用于生产、运输、喷洒农药所耗费的原料、能源和排出的废料,还保护了益虫和其他生物,减少了人畜接触杀虫剂而中毒的危险…”

然而,也有人提出质疑。一方面基因技术采用耐抗菌素基因来标识转基因化的农作物,在基因食物进入人体后可能会影响抗生素对人体的药效,作物中的突变基因可能会导致新的疾病; 另一方面,基因的人工提炼和添加,有可能增加和积聚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不可预见的生物突变.甚至会使原来的毒素水平提高,或产生新的毒素;而对于生态系统而言,转基因食品是对特定物种进行干预,人为使之在生存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这必将使自然生存法则时效性破坏,引起生态平衡的变化,且基因化的生物、细菌、病毒等进入环境,保存或恢复是不可能的,其较化学或核污染严重,危害更是不可逆转。

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管

目前,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管研究中,主要有三类主流的观点:

1、可靠科学原则。这类观点的理论基础是科学是管制体制的基础,只有存在可靠的科学证据证明风险确实存在并能导致损害的时候,政府才能进行管制。即由于我们不能提出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转基因食品是不安全的,所以政府无法采取任何管制行为。这类观点的典型代表主要有美国。

2、预防原则。这类观点的理论基础是科学是存在局限性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评估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政府不能等到最坏的结果发生后才进行管制,政府必须要最大限度地保护消费者。这类的观点的支持者主要有欧盟。

折中原则。这类观点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保持在可靠科学的原则和预防原则中间。一方面无法消除对转基因食品安全威胁因素的质疑,一方面转基因技术在生产上的优势确实得到证实。因此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政策便试图在两种原则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这类观点的支持者主要有日本。

3、就我国而言,目前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态度偏向折中原则。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管体系尚在发展完善之中。国内现在对转基因食品有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各项法律法规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之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整个安全监管法律制度来看,不管是监管主体,监管手段还是职责分工方面,存在的问题相对比较严重。就监管主体而言,在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主体中,农业部,卫生部,环保部三个部门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三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不高,职责分配不够明确,不同的部门对不同的监管环节没有进行相应的责任监督,导致各个部门之间对食品安全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有效的管理机制。未来,对于一套完善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形成,我们仍需要很多努力。

总之,在转基因技术迅猛发展,转基因食品越来愈多地充斥人们的生活中时,我们在享受转基因技术为产量带来的福音同时,更要警惕其中的安全隐患问题。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有力的监管机制是食品安全的有效保障。我国目前在转基因食品安全制度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法律制度和监管体制上预防和处置食品安全事故问题。这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重要举措。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方舟子. 《我为什么选择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安全论文篇4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刑法规制

一、世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

当前国际社会对转基因食品问题存在两种相异的观点。支持者认为,其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缓解粮食短缺以及提高农民经济收益。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表明,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可能受到转基因食品的侵害。如新西兰皇家专门调查委员会就得出转基因食品确实会产生潜在的风险,国际社会知晓后纷纷强烈抵制转基因食品。

(一)转基因食品威胁人类的健康。不可否认的是,转基因食品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的健康有益,如缓解了世界粮食短缺匮乏。但大量的科学证据也证实了其对人体的有害影响。该调查委员会分析了人类食用转基因食品后给其健康带来风险的所有可能性,包括转基因食品中的脱氧核糖核酸是否会侵害人们的基因结构。皇家专门调查委员会对一些机构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审查,这些成果证明了DNA可能通过食物消化从转基因生物中转移到人体内的染色体中。与此同时,委员会还对转基因食品致癌的可能性和食品营养价值的降低进行了评估。

(二)转基因食品威胁生态环境。由于在转基因过程中引入了外源基因,改变了原作物原有的基因构造,而这种稳定的基因组成是千百年来自然选择而形成的,与自然环境可以说是高度适应的,一旦被人为改变,则不排除存在破坏生态平衡的可能①。该委员会调查的一些证据表明,如果转基因生物被释放到大气或土壤中,没有转变的动植物和昆虫的很容易受到污染。

二、世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立法情况

世界各国在转基因品立法的方式主要分为两个派别:第一,以美国为代表的宽松派。以美国为例,尽管美国认为没必要对转基因食品实行更为严格的规制②,但基因食品若想进入消费市场仍然要经过FDA的批准。第二,以欧盟为代表的严格派。其转基因食品的研发环节到生产环节再到流通环节以及最后到销售环节都对其严格实施监管。

总的看来,在应对转基因食品之安全问题上,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地区)还是很少使用刑法手段,主要还是采用经济法规以及行政法规对其进行规制。但是有一些国家(地区)已经制定了针对转基因技术的刑事法律法规。比如,芬兰刑法典中规定的“基因技术罪”就是一例。虽然此规定不是直接针对转基因食品,但是对规制转基因食品技术的研究和滥用仍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转基因食品的立法现状以及完善

世界各国目前都高度关注转基因食品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的风险,作为世界粮食大国的中国也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规制。

针对转基因食品问题,首先,我国目前规制的手段立法层级不高,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全面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监管的综合性法律,这也反映出我国立法机关对于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的潜在危害的认识程度不够。其次,法律责任过轻。目前我国对其最严厉的制裁措施不过是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5倍的罚款。这种处罚力度,与转基因产品可能带来的危害相比,很明显是过轻了。从这点来看,也有必要将转基因产品纳入到刑法的规制当中,用严厉的刑罚手段制裁这种给人类带来严重危害的行为。

本文认为,根据刑法的必要性原则,针对转基因食品的各个环节(包括研发、生产、流通、销售和监管环节)的法律规定应当尽快出台。转基因食品进出口、研发、生产、流通和销售等行为在违反上述安全标准和规则的前提下,才能被认定为犯罪行为并进行处罚。

目前,针对转基因食品之行为我国仍未设定与之相对应的罪名。在应对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问题上,我国仅仅依靠于基因科技法的引导和保障,而刑法在转基因食品上的规制具有重大的缺陷与不足。一是目标定位不足,也就是没有认识到转基因食品技术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没有认识到转基因食品技术给人类身体健康与生态环境带来的重大危害,故很难见到在刑事立法中设置相应的禁止性规范。二是具体制度的不足,也就是说在刑法规制方面,对于在我国境内已发生多次故意向环境中释放转基因生物体的行为的规制还存在严重不足。此种行为可以说是一种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而刑法中目前没有一个罪名完全符合这种行为特征③。

然而,也有论者认为没必要将转基因食品犯罪单独立法新设罪名。比如,利用转基因食品技术进行伤害、杀人的,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可以认定为故意、伤害、杀人罪或过失致人重伤、死亡罪;如将转基因食品传染病病原体、转基因食品废物排放到水体当中的,则可能构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又如走私转基因动植物行为可以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④。

本文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转基因食品犯罪都能为我国现行刑法关于食品犯罪的规定所囊括。转基因食品犯罪与一般食品犯罪相比较,其导致的危害程度远远高于一般食品犯罪。所以,如果把转基因食品的犯罪和一般食品犯罪同等看待,就违背了罪责刑相一致的原则,也不利于对转基因食品犯罪的打击。

除此之外,对于研发型的转基因食品犯罪,我国现行刑法并也没有与之相应的规则进行规制。如,作为转基因食品泉源的转基因动植物恐怕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但我国现行刑法中没有关于生物多样性犯罪的规范,对研发、生产转基因动植物而破坏生物多样在破坏环境资源罪中无相应的罪名予以惩处。

因此,在世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产生的危害达成共识的背景下,我国立法机关急需制定一部全面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监管的综合性法律,以明确转基因食品安全标准和强化对研发、生产、流通和销售等环节的规制。笔者建议,针对转基因犯罪,有必要在刑法典中专门设置一章,并将转基因食品罪列为其中的一类罪名,并根据犯罪构成要件,将转基因食品罪细分到具体的罪名,并根据其社会危害性的程度,设置与之相应的法定刑。(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法学院)

注解:

① 杨慧:“我国转基因立法现状及完善问题研究”,《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27期。

② 张忠民:“美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法律剖析”,《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6期。

③ 刘长秋:“论我国转基因生物技术之刑法规制缺陷与矫治”,《新疆警官高等专利学校学报》2011年第1期。

④ 杨帆:“基因犯罪初探:以风险社会为视角”,《犯罪研究》2009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 曾北危:《转基因生物安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2] 唐德强等:“转基因食品的发展概况及其安全性”,《食品研究与开发》2004年第1期。

[3] 王岩东:《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1年。

[4] 杨帆:“基因犯罪初探:以风险社会为视角”,《犯罪研究》2009年第6期。

转基因食品安全论文篇5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标识制;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2日

2002年我国初步建立了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规定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强制标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现有的法律体系已经不能有效解决市售转基因食品的标识管理问题。本文将从转基因食品标识的法学理论出发,介绍目前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法律对策。

一、转基因食品标识的法学理论基础――知情权

最早提出知情权概念的是美国人肯特・库伯,他在呼吁政府应尊重公民的知情权,让公民知道应该知道的信息,并建议将其提升为一种宪法权利。知情权是人权的基本要素之一,也具有法律属性。食品交易行为中,知情权的法律属性表现为消费者的个人权利。知情权要求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有机会充分获得重要信息,使得其个人发展以及自身人格实现成为可能。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对经营者所必须提供的商品信息进行了列举。就转基因食品或与转基因食品相关的服务而言,消费者的知情权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的内容:1、有权要求经营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表明转基因食品及其相关服务的真实成分、所用原料、来源等信息;2、有权了解和询问转基因食品或与转基因食品相关的、服务的真实情况;3、有权知悉转基因食品或与转基因食品相关服务的真实情况。

二、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现存问题

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很早就以立法的形式得以确立,但是随着转基因食品市场的发展,当初的立法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关立法不够完善。我国现行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具有一定依附性。而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源即是当前我国没有对转基因食品或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专门立法。

1、标识范围较为狭窄。根据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目前纳入我国转基因强制标识管理体系中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只有5大类17种。同时,现有的标识目录忽略了对下游产品的规定。

2、标识内容不够充分。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规定了转基因食品的标注方法有三种,现有法规对转基因食品标识内容的规定并不能满足消费者对相关信息的获取,也偏离了标识制度建立的出发点和宗旨。

3、标识形式不够合理。对于标识的形式,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第七条和第十条分别作出了规定。但是,这种笼统的规定并没有为我们提供充分的信息,显得不够合理。首先,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的醒目度没有做出具体要求;其次,对转基因食品阴性标识没有做出相应规定。

4、违反标识规定的法律责任过轻。根据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违反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可以没收非法销售的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可以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根据这一处罚规定来看,我国法律对违反标识规定的行为所进行的处罚是比较轻的。

(二)监管主体有待优化。食品安全是社会发展的公共领域,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主要代表者,行政性监管主体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的监管应当是主导性的。但是我们看到,这种只有政府的监管模式因为少了非行政主体的监督管理,也给标识制度的运行带来了现实的障碍。

(三)配套制度有待完善。在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建立已经近10年,但相关配套制度的不健全,影响了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运行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转基因食品检测体系存在不足;转基因食品标识监测体系有待完善。

(四)知识宣传与文化传导不到位。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已经有数十年,但对很多人来说,转基因、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等概念仍然是模糊的。转基因食品相关文化宣传的缺乏以及一些媒体、舆论片面的评论和报道,导致部分公众对转基因食品产生怀疑、恐惧、不信任、甚至抵触心理,同时也使得部分生产者和销售者对转基因标识形成担心和规避的态度,阻碍了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运行。

三、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法律对策

标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培育和发展我国转基因食品市场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它不仅关系到消费者权益的保障问题,同时也与我国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我国现有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如何完善相关制度并保障制度的良好运行,就成为我国转基因食品市场发展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完善转基因食品标识立法。制定专门的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办法。为了顺应现实的需要,应当以转基因食品这一概念为起点,在我国《食品安全法》的大框架和背景下,制定《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条例》,统一规定与转基因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我国专门的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办法,对转基因食品的概念及标识制度做出具体的规定。这种立法的继承和创新应当包括以下内容:确定标识的范围;完善标识的内容;规范标识的形式;丰富责任承担形式;加大惩处力度。

(二)优化转基因食品标识监管主体。要实现政府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的有效监管,仅仅依靠农业部及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需要进一步扩充政府性监管主体并明确相关主体的职能权限,形成一张政府监督的大网,分布在转基因食品标识的各个阶段和领域,最大限度地保证标识制度的有序运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力量和群体的监督意识也在逐步觉醒,人们共同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参与监督食品行业的意识正在逐步提高,也为社会性监管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可行的条件。需要做到的是:健全社会中间层监管主体;保障消费者的监督地;加强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自律性监督。

(三)健全转基因食品标识配套制度。首先,建立统一的转基因检测程序、技术手段、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避免不同的检测机构依据不同的检测标准和技术手段得出不一致的结论;其次,进一步加强转基因食品检测实验室及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最后,对转基因食品检测机构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检测机构的资质。完善转基因食品标识监测体质,转基因食品标识检测体系要求对转基因食品上市前及上市后的标识状况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确保转基因食品的标识管理。

(四)加强宣传,优化制度运行的环境。加大对消费者有关转基因食品及标识法规的宣传,能从最基础的层面解决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的实际困难。首先,对消费者进行转基因食品相关知识的宣传,可以让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形成科学的认识,消除他们对转基因食品的误解,这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尊重,同时使得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必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抗拒心态来逃避标识责任或进行虚假标识,有利于转基因食品标识的管理;其次,对消费者进行转基因标识法规宣传,有利于消费者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权利,共同参与监督。因此,应当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多种途径以新闻的方式对转基因食品及标识法规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设立一些咨询点、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增强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及相关政策法规的了解,从而让消费者参与到转基因食品标识的管理中。

主要参考文献:

[1]沈孝宙.转基因之争[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付文轶,王长林.转基因食品标识的核心法律概念解析[J].法学,2010.11.

[3]石英,吴广枫,余庆辉.世界转基因产品的标识管理[J].中国科技成果,2005.3.

转基因食品安全论文篇6

转基因技术被视为现代农业的一场革命。英国咨询公司PG Economics分析了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以来的相关数据后得出如下结论:转基因作物生产了3.28亿吨额外的粮食、饲料和纤维,相当于增加了价值982亿美元的农作物产量;转基因作物节约了1.087亿公顷土地,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另外,转基因累积减少农药使用4.73亿公斤,等于是与转基因作物相关的农药使用量下降了9%。在许多科学家看来,PG的研究报告是截止目前有关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和环境正面影响所进行的最权威的评估,同时专家认为,转基因技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然而,许多公开的研究结论似乎又在不停地向转基因食品发出警示。法国卡昂大学的动生物学家研究小组用两年的时间给小白鼠做转基因玉米喂养实验,结果发现这些白鼠的肝、肾被严重损害,脑中的肿瘤大过乒乓球,而且雌鼠和雄鼠的早死率分别达到70%和50%;无独有偶,俄罗斯全国基因安全协会和生态与环境问题研究所采用不同比例转基因成分的普通大豆喂养具有快速繁殖率的坎贝尔仓鼠2年,结果发现,食用转基因食品的动物将失去繁殖能力。更令人振聋发聩的结论是,印度环保及女权主义活动组织称,自从孟山都公司进入印度种子市场以来,已有27万印度农民自杀,而且印度的人口自杀率逐年升高。

全球各国民众对于转基因食品的食用也是充满畏惧与隐忧。在美国,虽然93%的大豆、93%的棉花、86%的玉米和90%油菜都是转基因品种,而且美国80%的包装食品都使用转基因作物作为原料,但皮尤研究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75%的美国人希望知道他们吃的是不是转基因食品,有25%的人认为转基因食品不安全;在欧洲,欧盟委员会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70%的欧洲人不想吃转基因食品,94%的欧洲人希望能自己选择是否购买含转基因物质的产品。在日本,82%的日本消费者对转基因作物持否定态度,因此,虽然日本从美国进口的玉米和大豆绝大部分是转基因品种,但这些进口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完全用来制造食用油和饲料等食品。

在对待转基因食品的监管上,全球各国政府也是莫衷一是。美国、阿根廷和加拿大等转基因作物种植大国秉持着较为宽松的政策姿态,而欧盟、日本等许多国家则谨慎有加。在美国,政府不仅没有制定专门法律管制转基因食品,而且在经过政府审批后,上市的转基因产品也不要求作强制性的商品标注。而在欧盟,法国、奥地利、匈牙利、卢森堡、德国和希腊等6个国家至今禁止种植转基因玉米,并且最近13年来欧盟没有批准过任何一种新的转基因食品上市,从而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禁令”。同样,日本政府不仅没有批准转基因农作物的商业种植,而且作出强制性规定,食品中转基因含量超过5%必须进行标识,正是如此,日本商家都不愿在市场上推出转基因食品。

中国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究竟消费了多少转基因食品?官方资料表明,目前农业部批准发放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已达82个,准许进口转基因作物的领域涵盖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等,其中进口大豆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转基因食品。一般而言,转基因大豆经过压榨,生产出大豆油脂和豆粕产品,油脂经过精炼后通过各种包装变成餐桌上的食用油;而豆粕产品一部分被用来深加工成各种食品用于消费。专家认为,中国人消费了大量的转基因食用油,因而中国百姓日常摄取食物的5%是转基因食品。

但值得关注的是,据腾讯网针对转基因食品组织的一项最新网络调查结果显示,在投票的25万人中,89%的人认为转基因食品不安全,94%的人反对转基因粮食在中国商业化种植。因此,虽然国内少数专家在为转基因食品奔走呼号,但普通民众应者寥寥。而围绕着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从我国首次引进转基因大豆以来的过去15年中所展开的激烈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当然,转基因食品的风险不确定性也让决策层未敢放松思维的神经。观察发现,在正式进入市场或者开始商业化种植之前,转基因产品都必须经过中国官方的安全评估,并最终需要拿到农业部颁发的安全证书。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安全证书的颁发,中国政府也是慎之又慎。根据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只有获得相关国家批准并作为相应用途而投放市场的转基因产品才具备在中国取得申请安全证书的资格。同时,我国法律明确规定,除转基因棉花允许种植外,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油菜用途目前仅限于加工原料。

的确,在现有的科学试验条件下,虽然没有结论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一定有危害,但也不能证明一定无害。因此,为了加快对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的证伪和求实进程,我国应当重点加强相关的独立实验研究,尽快拿出可靠的科学性结论,这样我们既不会错过转基因技术的历史机遇,也能够澄清公众凝聚在转基因产品身上的是是非非。另外,作为过渡性的政策安排,决策层可以有目的地扶持国内非转基因产品的生产和种植,以减少对进口转基因产品的依赖性。以大豆为例,目前国外大豆每公顷的产量是3000公斤,而我国的仅为1600公斤,但如果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如建立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加大农民种豆补贴资金、实施限低不限高的收购政策等,就可以提高国产大豆的单产量和市场供给能力。

转基因食品安全论文篇7

1.1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最早由英国的普庇泰教授提出。他在研究中提到,幼鼠在食用转基因土豆后其免疫系统受到破坏,这一结论引起科学界的极大关注,英国皇家学会也对此进行了审查。虽然皇家学会宣布这项研究证据不足并充满漏洞,但由此引发了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热烈探讨。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技术,很可能由于谬用或生物意外而造成难以估量的灾难。有研究表明,有的新型遗传基因链很难成功转移至靶细胞,而外源基因转移到靶生物DNA链的错误部位、或者转移后抑制了正常功能的基因、或激活了正常情况下失活的基因等意外,都可能出现突变,使得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出现毒性、致癌性、抗生素抗性等,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影响超出了目前科学的预测能力。虽然目前没有发生过由于食用转基因食品而出现重大伤亡事故,但转基因食品用于人们消费仍须要谨慎。

1.2国外监管现状

受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难以准确预测外源基因在受体生物遗传中将如何表达,因此各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对该项生物技术从实验研究到商品化生产进行全程安全性评价和监控管理,已建立起一系列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程序和规范。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研制出的新食物应根据“实质等同性”原则来进行安全评价。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AD)于1992年颁布了食品安全和管理指南,对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食品和食物进行管理;并在1997年公布了转基因食品咨询程序指南,要求开发商提交基于实验数据的安全性和营养性的评估报告,与未经转基因化的同类产品在成分、特性以及营养成分、毒性方面进行比较后,组织企业与专家讨论实验数据和信息,以支持评估报告的结论。另外,FDA强调管理方针必须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便允许随技术革新做出必要的修改。欧盟委员会认为,对于新生物技术食品需要执行更严格的审批程序,并对其评估、监管做出严格的法律规定。“欧盟议会和委员会新食品和食物成分管理条例”规定新食品和食物不能误导消费者,更不应给消费者带来危险。同时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欧盟要求新生物食品必须贴有标签。加拿大食品管理局制定的《新食品管理条例》和《新食品安全评价准则》要求生产商在销售和广告前应就新食品的研制和生产过程、使用及估计食用量等方面提交书面报告。此外,对于提出申请的生物技术食品进行评估,在批准前要提供详细的监测报告,包括对环境长期影响的风险评估。法国政府早在1997年就规定,禁止除玉米以外的其他转基因农产品的种植,并要求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必须明确标志是否为转基因产品。英国政府虽然支持生物科技的发展,但对转基因食品明确立法规定,在开展新生物技术食品之前,必须对其是否对环境、其他植物有害进行评估。

1.3国内监管现状

我国政府同样十分重视转基因食物和食品的安全监管,相继出台了许多管理办法。1990年国家卫生部出台《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方法》,对新资源食品的定义及其管理范围做出明确规定。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对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进行规范。1993年科技部制定《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2000年出台《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2001年国务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转基因食品的生产许可制度、安全评价制度以及经营许可制度、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做了规定。2002年,农业部对《农业转基因生物标示办法》这一规章进行细化,《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对转基因食品及农作物实行安全评价标志申报、审批制度;同年7月,卫生部出台《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条例》,规定要标注含有基因修饰有机体或产物的食品产品,并按照新资源食品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管理。2003年我国“绿宝牌大豆色拉油”明确标示其加工原料为转基因大豆。2009年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优先适用于其他的相关法律,并强调转基因食品应以品种管理为主。另外,为推进我国新技术生物食品的规范化管理,我国加入了《联合国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总的来说,我国对转基因生物持审慎态度,积极引导以确保转基因技术的平稳发展和应用。

2我国转基因食品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转基因食品具有特殊性,其安全性问题的管理相对于一般食品更为复杂。目前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较为合理谨慎,也正在完善相应的法规标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统一标准;二是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测分析及评估缺乏完整系统的检验技术,目前监测技术远不能满足新产品研发及增长的需要;三是转基因食品标示制度落实不到位,消费者的知情权得不到保证。

3转基因食品管理的对策

首先,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机构体系,建立长久的评估和生物监测预警系统。机构完善且分工协作的有机管理机构,是统一规范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次,加大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监测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目前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测技术较弱,应加大研究力度,加大科技人员培养投入,研究出更为高效经济的监测和评估技术。最后,建立规范的转基因产品标志体系。因为转基因食品存在不确定性,部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持否定态度,因此有必要让消费者清楚了解转基因食品的制作过程、性能等准确真实的信息,供消费者自主选择,确保消费者知情权的实现。

4结语

转基因技术有着巨大的知识价值和经济价值,转基因食品的兴起也是生物技术革命的必然。对此,我们更应该高度重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管,完善管理监督机制,促使转基因食品正常发展,并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本文来自于《山西科技》杂志。《山西科技》杂志简介详见.)

转基因食品安全论文篇8

“转基因”辩论未见分晓

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到某种特定的生物体中,使之有效地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这个过程叫转基因。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反转派”提出,转基因化食品改变了食品的自然属性,所使用的生物物质不属于已经确认的人类食品安全部分,未进行较长时间的人体安全性试验,会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转基因化食品会产生不可预见的生物突变,会在食品中产生较高水平和新的毒素;基因技术会在食品中产生不能预见的和未知的变态反应原,可能产生过敏或变态反应;转基因化食品减少了食品的营养价值或降解了食品中重要的成分。美国的研究资料表明,在具有抗除草剂基因的大豆中,异黄酮类激素等防癌的成分减少了。2007年,法国科学家通过实验提出,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生产企业美国孟山都公司的一种转基因玉米对人体肝脏和肾脏具有毒性!但这个实验结果不久就被否定。后来又有实验称,小白鼠在食用转基因玉米后患上肿瘤……有专家考核后认定,这项实验在设计环节就出现了错误,所以结论不能作为否定转基因的依据。2013年6月,国家农业部批准发放了三个转基因大豆进口安全证书,黑龙江大豆协会立即针锋相对提出转基因大豆与肿瘤和不孕不育高度相关。随后,食品安全领域专家指出“该推断毫无依据”。

目前,“挺转派”坚持认为目前没有任何研究数据能证明转基因有害。

为什么提出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马守义研究员指出,作为国家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拒绝转基因作物种植是确保国家大粮仓安全的需要。2015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1369.58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2016年粮食总产量也是全国第一),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保护粮食种植的安全性是非常必要的。在转基因是否存在危害还没有定论的时候,避开是必要的,这关系到全国人民的健康问题。

马守义研究员说,前段时间去美国考察,美国的主要作物是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与大豆多为转基因,玉米用作饲料;大豆主要是外销。而作为主粮的小麦,却是非转基因的。当转基因技术还不能准确回答是否安全时,用法律手段保护生态发展空间,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是必要的。

黑龙江省农委一位负责人介绍,寒地黑土、优越生态,决定了农产品绿色天然的品质和原生态的品味。黑龙江农产品以品质优良、绿色有机、安全可靠著称,绿色有机粮食在市场和消费者中的认知度越来越高,依法规定不准种植转基因粮食,不仅是对农民利益的一种保护,更是对全省农业生态环境和绿色粮食的一种保护。

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有法律依据吗?

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人士介绍,禁止种植转基因粮食作物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第一,按照国家农业部的《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查工作规范》的规定,转基因食品不属于绿色食品的范畴。第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关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稀有、濒危、珍贵生物资源及其原生地实行重点保护”的规定,用法律手段保护黑龙江生态发展空间,从源头保证食品安全,对打造部级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目前我国只有棉花和番木瓜是经国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可以合法种植的转基因农作物,其他转基因农作物均禁止推广种植。第三,民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黑龙江调查总队在全省13个地、市及部分市县开展问卷调查,针对禁止种植转基因农作物问题,有91.5%的被访者反对种植转基因农作物。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反对、禁止转基因产品。比如,俄罗斯立法全面禁止转基因,欧盟28个国家有19个国家反对转基因,亚洲只有一个国家(菲律宾)批准转基因主粮种植,其他国家均未批准。在全球发达国家中,只有美国允许转基因食品上市,但美国的规定非常严格:转基因食品进入流通领域必须有明确的标识,否则不准上市。

有专家认为,发展转基因种植将是大势所趋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林敏指出,发展转基因研究与应用是我国既定的国家发展战略。近10年来,中央一号文件8次提及转基因技术,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P认为,对于转基因的安全性,确实长期以来存在来自科学家共同体之外的不少争议。但转基因安全首先是一个科学问题,科学问题要听专业部门和科学家共同体的意见。我们应当认识到,经过30年的科学研究、20年的大规模应用实践,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从科学上讲已经有了明确的结论,那就是:经过严格安全评价,依法审批推广应用的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其风险是可控的。近年来,这一结论已大量见诸于国内外权威科研机构和权威行政管理部门的声明、报告和文件之中。

黄大P特别强调,超过100位诺贝尔奖得主联署公开信,呼吁停止反对转基因技术,他们都是国际自然科学界享有崇高声誉的权威科学家,与转基因农作物并无丝毫利益瓜葛。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课题组组长胡瑞法认为,禁种转基因作物将损害农民的利益。到目前为止,在黑龙江的种植业结构中,没有一种转基因作物被批准商业化种植,农民并未从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中看到其显著的经济效益。研究表明,与非转基因作物相比,转基因作物生产将增产10%左右(主要是由于减少害虫和杂草危害所带来的产量损失),增收10%~30%(减少劳动力和农药投入及增产)。尤其以饲料为主的转基因玉米生产更是如此。

也有专家认为,在研究推广转基因种植的时候,留下一片拒绝的“净土”未尝不是好事儿。黑龙江寒地黑土,生态环境优越,发展高质量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未尝不是一条出路。

黑龙江省大豆协会会长唐启军指出,非转基因大豆油成为绿色农产品的重要品牌,黑龙江省非转基因大豆压榨的大豆油受到越来越多群体的认可和接受,已经成为食用油脂中不可替代的品种之一。“禁种”措施的出台,有利于非转基因产品品牌的保护,有利于非转基因加工企业来黑龙江落户,也为农户增产、农民增收形成良性的产业基础,有利于深化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怎样区别转基因食品?

是否是转基因食品一般市民用肉眼难以分辨。根据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要求,在我国境内销售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的转基因生物,应当有明显的标识。市民可以根据产品标识加以区别。但是,可能与监管不到位有关系,很多转基因原料加工的食品并未明显标示。

上一篇:防火安全论文范文 下一篇:公司安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