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生物安全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2 11:28:15

转基因生物安全论文

转基因生物安全论文范文第1篇

国内外对于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直接规定相对来说比较少,缺乏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律保障机制全面的研究。相关国际协议和公约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公约》、《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以及WTO中的《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部分国家制定了涉及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性的法规,如英国的《重组DNA分子实验准则》(1978)和《基因操作规章》(1989)、法国的《控制遗传物质被改变了的机体的使用和扩散法》(1992)、美国的《重组DNA分子实验准则》(1976)和《重组DNA分子研究准则》、以及日本制定的《重组DNA实验管理条例》(1979)等。关于转基因生物的法律监管方面,欧盟和美国两大阵营在对消费者知情权、管制理念及管制方法上都有鲜明反差。美国对转基因生物产品的管理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对其采用的立法原则为科学原则,而欧盟则为预防原则。科学原则指的是不论是否存在科学的不确定性,都应搜集足够的证据证明风险存在与相关措施间的因果关系。欧盟认为科学是存在局限性的,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严格,结论总会具有某些不确定性,而政府不能等到最坏的结构发生后才采取行动。在具体规则上欧盟采取强制标签制度、过程管理体系、严格市场准入风险评估机制,美国则为自愿标签制度、产品管理体系、较为宽松市场准入风险评估机制。美国制定《毒物控制法》、《国家种子鉴定法》、《联邦食品、药品与化妆品法》,以及《联邦植物有害生物法》等,但仍存在严重的不足,即对转基因产品不进行强制性标识。欧盟国家是以技术为基础的管理模式,认为生物技术本身具有潜在的危险,强调风险预防,对转基因生物产品的管理比较严格,要求转基因食品在进口和上市销售之前,必须接受风险评估和获得批准。欧盟第178/2002号条例32(即《欧盟食品基本法》)要求,食品、原料以及生产食品的动物,以及任何用作食品的物质,在生产、加工以及销售阶段,都能够被追踪到。

二、转基因生物法律保障立法理念及原则

1.风险监测的程序性原则

由于转基因生物存在着未知的风险,加上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也可能导致其给自然和人类社会产生风险,而以现有科技尚不能完全预测,从而还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控制和消除危害的发生;此外,人类生活中对转基因生物产品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吸收抗生素或过敏源等,或可引发人体基因突变。同时,转基因科技还会带来环境的破坏,危害一旦爆发,将是大规模的、不可逆转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风险监测,将转基因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各个环节纳入法律调节的范围中来,对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价、检测和追踪,尽可能地规避并减少其损害。

2.公众参与原则

由于存在着政府失灵,政府自身的缺陷和公共事物本身的复杂性等诸多因素,致使单靠政府的力量已很难制定出科学、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过程是公众与公共权力的互动过程,公众参与是公共政策的基石,公众参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保证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必然。因此鼓励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提升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已达到很多国家政府的共识。

3.公共利益原则

公共利益通常解释为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由于转基因生物科技的使用涉及人类环境、健康以及物种的延续,在对于这类事关社会重大利益的立法上,应采取“公共利益原则”。对转基因产品,相对合理的基于公共利益考虑做法是“不安全推定”,而非“安全推定”。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在科学上还没有定论,短期来看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危害很小,但长期的累积和间接的效应还很难说;转基因食品的跨物种感染问题可能性较小,但它的危害特别大,还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警惕。如果我们不能证明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就先假设转基因食品是不安全的,对它实行科学的检测和严格的管理,趋利弊害,确保人类健康。

4.消费者知情原则

由于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尚未在科学层面得到确定,一旦产生危害,将会对消费者健康带来影响,所以有必要按照《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要求,对于那些相信转基因产品无危害的消费者,须保证其可以选择转基因产品权利;而对于那些相信转基因产品可能具有危害性的消费者来说,也有必要使其能够选择非转基因食品。这是最基本的选择自由,体现了法律对最基本的人权保护。

三、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规制完善

我国政府对转基因生物产品的安全管理非常重视,先后出台了相关的管理条例和办法,如:颁布了《基因工程条例》、《农业生物基因工程条例》、《关于农业转基因作物的安全管理条例》等,旨在加强生物技术与GMO的安全管理。在我国,建构并完善转基因生物安全领域的法律制度框架是极为重要的,也应当是相关立法过程中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

1.明确立法原则

一个国家若要指定出符合本国国情、顺应历史潮流的法律规范,必定要在相关的理念和原则的指导下来进行。首先,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风险包括环境风险和健康风险,且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潜伏性、大规模性及不可逆转性。出于对生态环境与人类自身的尊重,中国应当借鉴欧盟法律中的“预防原则”,确立风险预防原则为转基因生物产品安全保障的首要原则。其次,如果立法采取管控措施,转基因作物及食品的推广速度会延缓。但是与保证人类的健康、安全和环境的完整相比,付出延缓某些技术发明的推广速度的机会成本也是值得的。因此,在转基因作物及食品的立法上应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优先为原则。对于一项新科学技术的研究,先做公共利益上的判定,符合公共利益予以鼓励,对风险未确定的新型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则应采取谨慎态度。最后,以公众参与原则和消费者知情原则为辅佐。转基因生物产品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公众应该积极参与其管理过程。提高公众的生物安全意识是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给予广大消费者知情权,使他们对接触使用的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潜在风险有所了解,给予消费者选择使用或不使用转基因产品的权利。

2.相关制度设计

目前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中消费者知情同意、公众参与制度、损害赔偿制度、基金制度存在空白,而这几项制度是转基因生物安全保障的重要制度,因此下文将重点对此进行分析。

(1)加强对消费者知情同意权利的保护

现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理念是信息透明原则。转基因食品、食品成分或最终食物中含有转基因的添加剂或加工助剂不加标签,事实上使转基因技术公司通过信息不对称,获取了巨大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标识”制度的设计是欲通过对转基因生物作出特别的标注以加强安全监督和风险管理。为切实保障、尊重消费者的知情选择权,应在生产或销售过程中,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具体的改进措施如下:扩大转基因生物标识制度的对象范围及标注范围,不仅对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或是否为转基因生物进行标注说明,对过敏性、伦理学评价、风险提示等也应增加进标注的范围内;明确划定相关法律用语的范围,如对于界定生物中含有多少转基因成分,可设计一个参照数值并以其为基准。

(2)公众参与

政府自身并不完美,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和转基因生物安全性包含着复杂的因素,致使单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制定出科学、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公众参与是保证公共政策公共性的重要条件,在公众与公共权力的互动过程中,可以提升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和决策的适用性、科学性。因此应加强转基因安全法律制定、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力度。授权普通大众参与到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相关安全评估及管理工作中去,通过向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进行有关的专业问题咨询,对国家的转基因生物安全工作的开展提供宝贵意见,配合政府进行国家的生物安全建设。在政府制定转基因生物政策、法规、规划的预案和可行性论证时,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公众听证会等形式,征询、听取公众的意见,并可派公众代表参加论证会来决定该政策是否可以通过;在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开发、研究、销售以及售后问题等决策的实施过程中,可开设相关的信息交流通道如热线电话、生物安全邮箱、官方微博等,以征求、听取公众建议、接受其监督;

(3)损害赔偿

由于转基因产品侵权损害权益的双重性———即对人的生命健康、财产等私有性质利益造成损害,也对生态系统、粮食安全等众多公共利益带来侵害。需建立能够同时适用于民众私益保护和生态公益保护之共同需求的侵权责任制度。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建立健全以民事赔偿为主,国家补偿救济与社会化救济为辅的转基因产品损害赔偿与救济制度。既可以减少转基因技术使用企业的经济负担,又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公众安全,使受害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济。基金赔付制度是社会化救济制度中的创新制度之一。公共赔付基金的建立可由国家通过财政税收拨付、从业者交付的财政保证基金、消费者缴纳的风险基金和社会捐赠等组成。通过公共赔付基金制度,能够将转基因生物安全可能造成的风险有效分散,从而鼓励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并将转基因产品的侵权责任社会化。

转基因生物安全论文范文第2篇

这个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团队检索并阅读了自1980年1月到2014年5月被收录于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中,所有有关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的论文,共计9333篇。统计结果显示: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影响的论文数量为451篇,未发现转基因安全性问题的论文占92.2%;有关转基因生态影响的论文数量为1074篇,未发现转基因安全性问题的论文占91.6%;有关转基因对生产影响,即对农民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影响的论文数量为1763篇,其中得出正影响的论文占92.5%。其余五千多篇论文为关于基因克隆等基础性研究,未涉及转基因安全性讨论。

划定标准严格

记者:你为何会选择研究SCI中关于转基因农作物的论文?通过检索SCI文献来研究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此前国内外是否有与之类似的研究?

胡瑞法: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学术界将其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的多寡,看作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及其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上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之后,SCI论文引用数逐渐成为中国教育界、学术界衡量科研工作和评价人才的最主要指标,与研究人员个人待遇、奖励、经费分配、职称评定密切挂钩,甚至已经产生“唯SCI论”的现象。这种做法有失妥当,但不管怎么说,SCI论文受到如此重视,在很大程度上表明这些论文代表着人类最高的研究水平。类似的研究以前也有过,但无论文献的数量还是统计的时间跨度均未能超过此次研究。

记者:在关于转基因农作物的文献中,你如何划定某一篇论文的结论为证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或“不安全”?

胡瑞法:对于将哪些论文的结论划为支持转基因安全性或质疑转基因安全性,我们设定了严苛的标准。只有某一研究的结论显示,与传统作物相比,转基因农产品对生物或环境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我们才会判定其为“安全”。而一旦论文结论显示,转基因产品使生物或环境的某项指标产生了不利于安全的显著变化,即便这种变化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我们也会将其划为“不安全”或“有风险”类型。比如,有一项研究是涉及转基因产品对试验动物血小板影响程度。该研究结果发现,这种转基因农产品会造成试验动物血小板减少,但血小板减少后的数值仍在健康范围之内。我们也将这一论文划为证明转基因农产品“不安全”。

记者:从你的研究中,如何得出“转基因技术”受到了严格监督的结论?

胡瑞法:这种“严格”是相对于学术界对杂交等传统育种技术的看法而言的。事实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就开始关注转基因的安全性。自197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伯格首次实现不同物种DNA重组开始,国际上该领域的一些最权威的分子生物学家(包括多位该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就开始关注和研究其安全性,并且转基因技术安全问题的研究也始终是这一领域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我们的统计结果发现,从转基因产品的研发到应用,再到产业化,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均有不少监督、检验性,表明学界在这些领域均有较深研究和关注。而反观杂交育种、辐射育种、化学诱变育种等常规育种技术,则缺乏任何对其安全性评估的环节。

绝大多数认为转基因不安全的论文被否定

记者:根据你的研究,还有近10%的论文得出了转基因技术不安全的结论。这些论文的情况是怎样的?

胡瑞法:我们对所有得出“不安全”、“有风险”结论的论文进行了追踪,并分析其后续研究。结果发现,得出有关转基因技术不安全结论的论文一经发表,便立即引起学术界极大关注,无数研究者会对实验的结果加以验证;但最终结果为,绝大多数认为转基因不安全的论文在极短的时间内,多则数月少则数天,便被会学术界所否定。

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所有认为转基因食品存在安全性问题的论文都被后续的研究发现其研究方法或材料存在错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篇这类研究得以“幸存”。

我们发现,最早得出转基因食品存在安全问题的研究是1996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巴西坚果转基因大豆引起食物过敏”事件。1994年1月,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科研人员将巴西坚果中的一种基因转入大豆中,以提高大豆中氨基酸含量,而这种大豆后来被发现可导致某些人群过敏。但此后研究发现,巴西坚果本身就含有这种过敏原,并非应用转基因技术的结果。

更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法国卡昂大学教授塞拉利尼(Seralini)2012年发表的有关大鼠长期喂食转基因玉米可致癌的文章影响甚广。但该文发表后一些学术团体纷纷发表声明对该文进行质疑,《Nature》等权威学术杂志也发表一系列文章证明其研究方法存在问题,无法判断得癌的原因是服用转基因玉米还是自然衰老。截至2012年12月左右,各种学术期刊刊发的指出该文数据、实验方法、统计错误和推理错误的文章有数十篇之多。最终,在2013年,相关论文被所发表的杂志撤稿。

不过,一些认为某些转基因农作物存在生态风险的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比如,一些学者认为某些转基因作物的花粉可能会造成“基因漂移”,污染传统作物,有潜在生态风险。但后续研究证明这些影响可以通过立法或采用现代技术措施进行控制;即使存在风险,如果其收益远大于治理这些风险的成本,这些技术仍是可以被接受的。

转基因生物安全论文范文第3篇

任何一项新技术发展起来时,都不免遭受一些质疑与非议。但从来还没有一个高新技术领域,像转基因这样,如此敏感复杂,几乎让全民都参与了讨论。

转基因的前世今生

在谈论转基因育种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农业的起源。对野生植物的驯化,是从我们的最早的农师——后稷开始的。他通过一种至今不为人知的、粗犷的转基因手段,成功地将狗尾巴草变成了谷子,为黄河流域的中国人确定了四千年的主粮。“稷”的原意,就是指这种黄色的小米,山西人至今还在吃,占了我们说的“社稷”的一半。同时代,在中国长江流域,未经王化的蛮族在收集野生稻,美洲的印第安人在驯化玉米,西亚“新月沃地”两河流域的人在创造小麦。从后稷的年代开始,人们就开始了对植物基因组DNA(脱氧核糖核酸)的修补——人工选择性状。数千年的育种过程中,我们的祖辈们几乎彻底改变了这些植物的基因组,或者说,将它们改造成了另一个物种;薏苡(一种杂草)变成了谷粒饱满的玉米,山羊茅在内的几种野草组合成了小麦,基本没有产量的野生稻也转变成了亩产千斤的栽培稻。

这种改变的原动力,就是经典遗传学中的遗传交换所产生的DNA重组。1953年,沃森与克里克的DNA双螺旋模型建立,标志着生物学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人们期待着通过对基因的了解以及人工操作,改变生物的性状。直到1971年,美国的史密斯(Smith,H.O.)等人从细菌中分离出了一种限制性内切酶,能够识别DNA双链中的核苷酸序列,在这一段序列内将DNA分子切断。有了限制性内切酶这把“分子刀”,人工的DNA重组或者基因工程从而成为了可能。切下来的DN段在DNA连接酶作用下,连接到一个“载体”上,“载体”本身也是一段DNA。1973年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柯恩将一个重组后的DNA载体转入大肠杆菌,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转基因的生物。这个事件也成为了生物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从那时起,基因工程技术几乎波及了所有的生物学领域,极大地加速了生物学的发展与变革。1982年美国批准了利用基因工程在细菌中生产人的胰岛素。1985年转基因植物获得成功,1996年克隆羊“多莉”诞生。直到现在,利用转基因技术所生产的粮食、药品、疫苗、食物,已经成为了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般将育种分为四个阶段: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与转基因育种。在原始的选择育种阶段,几千年作物的产量几乎就没有大的变化。杂交育种阶段,人们通过杂交的方式,使优良的性状集中在一体,并使之稳定遗传下来,这是一个缓慢而又繁琐的过程。随后的诱变育种阶段,通过化学或物理诱变的方式,使植物的基因发生突变,产生新的性状,大多数突变是有害的,极少数有利的突变被选择出来用于育种。与这些传统的育种方式不同的是,现在,我们可以直接找到某个性状所对应的DNA,把它剪出来,然后移植到我们想改变的植物或者动物中。这就是转基因育种。

转基因的目的,与常规育种一样,是得到“优良性状”。形形的基因与形形的性状相关联。生物体内有极其复杂的调控网络。改变了基因,就改变了性状。“高产”就是一个性状,只是这个性状十分复杂,海量的基因与作物的产量有关。“株高”是一个性状,“抗虫”也是一个性状,“紫色花药”也是一个性状。性状分得越细微,决定这种性状的基因数目就可能越少。转一个“高产基因”很难明显地提高产量,而转一个“抗虫基因”却能明显地抗虫。所转的基因,既可以是来自同一物种的同源基因,又可以是来自不同物种的异源基因,例如将水稻的“抗旱基因”转入水稻,过表达以后可以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例如将来自苏云农杆菌的抗虫基因BT蛋白转入玉米或者水稻,使之抗虫。转基因技术扩大了基因的“源”,这一点是杂交育种做不到的,杂交只能在同一物种或者近缘物种间进行。当然也没有必要为此担心转基因改变物种,转一个或几个基因是不可能改变物种的。而实际上,数千年的人工选择过程中,我们已经改变了物种,现在的小麦、水稻、玉米与它们的祖先早就不是同一个物种(species)了。转基因技术对植物基因组DNA的改变,与数千年育种过程中的改变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是对这一改变过程极大的加速。

近二十年来, 科学家们使用现代的生物技术手段,植入或调整基因,生产出一系列具有耐干旱、抗除草剂、抗虫等性状的作物。2012年全球28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1.7亿多公顷,其中美国就达695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另外还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口转基因产品,转基因技术在全球的应用已经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安全性:事实与传言

转基因食物GMO(Genetic modified Organism)直译过来是遗传改良,如果当初这么翻译而不是“转基因”,估计大家就放心多了。证明转基因这一产品对环境安全、食品安全有什么样的影响,显然是要通过科学的评估,而不是大众的辩论。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科学共同体早就有“实质性等同”的概念,即转基因食品与同类的非转基因食品在成分上没有区别,便认为是没有额外的安全风险。实际上,由于社会上对转基因敏感,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往往受到更严格的安全监控,反而比同类非转基因食品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人们最担心的,可能就是吃转基因食品的长期效应。有一种“虽然现在不能证明转基因有什么危害,从逻辑意义上讲不等同于一定没有长远危害”的说法,要求用人试吃,而且要吃50年,100年,甚至三代以上。这不是科学的实验方法,也根本无法设计完成。因为从这个逻辑出发,任何东西都不能保证没有长远的危害,因为无法自证。也不能保证非转基因食品没有长远的危害。有人会说,我们吃了几千年的普通粮食,都没有安全问题,而转基因却没有经过长期的实验,所以不能保证长期安全。实际上,非转基因的普通食品也不是没有长期问题——人类吃烤肉吃了一万年,最近才发现里面含有高度致癌的化学物质;肥肉、鸡蛋、以及一些胆固醇含量高的食品,在尚未解决温饱的年代当成美食,现在认为是不健康的食物。科学只认一个“实质等同”的概念,即转基因食品与同类的非转基因食品没有本质的区别。理论上安全性与非转基因食品等同。

网上一度流传着美国人不吃转基因食品的所谓“真相”。事实上,转基因食品在美国食品市场上已经存在了约20年。转基因作物已经在世界上规模化生产十多年了。全世界每年有上亿公顷的土地种植转基因作物,每年数亿人食用转基因食品,迄今尚未有科学实证表明转基因作物有食用和环境安全问题,也未发现任何一例经科学实验证明对人体有害的案例。

在2012年,有两个与转基因相关的事件不容忽视。一个是国内的“黄金大米”事件。一个是法国科学家的转基因饲料致癌的研究报告。

黄金大米是富含β-胡萝卜素的转基因大米(因颜色金黄,俗称金大米),来自美国和中国的研究者用湖南衡南县一山区学校的25名儿童进行试验,用来研究黄金大米中的类胡萝卜素在儿童体内的吸收和转化成维生素A的效率,探索预防儿童维生素A缺乏症的途径。黄金大米本来就是用于对付贫困地区儿童维生素A缺乏症的,有关黄金大米的安全性试验在美国已经做过,针对于中国儿童的试验也并非“安全性试验”。只是检测黄金大米补充维生素A的效果。问题在于,这一研究的审批程序存在瑕疵,课题组也没有告知学生家长食用的是转基因大米。于是这一事件被“反转”人士冠以“儿童人体试验”炒作,迅速发酵。实验人员被指责为“别有用心”。

2012年,法国凯恩大学的研究人员塞拉利尼等人在爱思唯尔出版社的《食品和化学毒物学》杂志上,称喂食转基因玉米的大鼠更容易生肿瘤并出现多种器官损伤。该以后,立即被“反转”人士快速传播。生长肿瘤的大鼠配图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震撼。然而该论文甫一发表,即遭到了全球上百位领域内的科学家的质疑。科学家们要求作者公布所有的原始数据,塞拉利尼与他的同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受到同行们的普遍抨击。欧洲食品安全局于2012年11月声明称,塞拉利尼等人的研究,存在设计和方法上的重大缺陷,无法达到基本的科学标准。今年11月28日,爱思唯尔出版社决定撤回这篇论文,理由是该研究未能符合科学标准,论文数据不足以支持其结论,从而结束了一年来这篇研究报告所引起的沸沸扬扬的争论。然而,这篇论文在社会上造成的影响已经不可挽回,撤稿也显然无法获得当初发表所形成的轰动效应。有关“转基因致癌”的骇人言论仍然在社会上传播。

这两个事件使得转基因雪上加霜,加重了转基因的妖魔化。一些激进反对转基因的人士,被戏称为“反转控”,“控”的意思说得很明白,就是心理上的抵制,类似于一种——是无法用事实与逻辑来说服的。绝大多数都是人文社会学科背景。世界各地都有。欧美发达国家由于其民主信仰自由的程度高,可能更为激进。转基因争论中很难跨过的就是谣言这一关。别有用心的人制造谣言,不明真相的人怀着哗众取宠的心理不负责地传播谣言,才使得有关转基因的谣言满天飞,一时陷入争议的漩涡。最著名的便是吃转基因“三代绝育”的传言;在非洲,有传言是吃了转基因食品“会变成同性恋”。这些滑稽的传言虽然被权威部门严肃认真地辟了谣,但在街头巷尾,人们更乐于传递这种谣言,这才是妖魔化转基因的真正危害所在。然而在面对转基因的谣言时,政府却把科学家们推到了第一线。“转基因是美国针对中国人的生物武器”“虫子吃了会死的东西,人吃了也会有问题”,以及“某某央视名人调查说美国人从不吃转基因”“某副部长是美国生物公司的转基因推手”等等。处理谣言是政府的责任,对于明显出于私利而制造损害国家利益的谣言者,可以用法律手段来制止。让科学家出面辟谣,反而要遭受反转人士的辱骂,这也是为什么在转基因大讨论中,直接从事转基因研究的科研人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科学家有作科普的义务,却没有时间精力面对这些无休止的低级的谣言。

转基因在中国

自上个世纪末,中国的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始迅猛发展,十几年前,克隆一个新基因,转化植物成功,就有可能博士毕业。而现在,这是一个生物学专业的本科生都可以完成的实验。转基因作物在中国成功例子是BT抗虫棉的推广,上世纪末,美国的转BT抗虫基因棉花占了市场绝大多数的份额,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研制成功后,逐步产业化,几年之后已经维持在95%以上的份额。累计推广了4亿多亩,产生了数百亿元的经济效益,而且,由于大量减少了农药的施用,农业生态环境逐步得以改善。这一典型的产研结合的成功案例应用到主要的粮食作物上时,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2010年,农业部批准了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种的安全证书,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种一直没有大规模种植。

在中国,除了转基因棉花,其它粮食作物,玉米、大豆、水稻,是禁止大规模种植转基因品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研究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上的一系列论文重点阐述了转BT基因抗虫棉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影响,大规模种植的棉花已经证明了环境安全性,政府也承认了这一点。至少中国的政策认为转基因生态是安全的,否则也不会批准大规模种植转基因的棉花。而中国大量进口的大豆,80%以上都是转基因的,这些转基因粮食显然已在其生产国得到了安全性认证,因此政府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在环境安全与食品安全都认可的情况下却迟迟不能推广转基因,这个矛盾就在于中国特殊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政府诚信的缺失,也使得老百姓对权威研究机构不信任,这实际上已经与转基因本身无关,——推广不推广转基因也已经不是科学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要照顾大众的情绪。

现实问题是国际上的转基因作物正在进攻中国的种子市场,现在每年进口5800万吨的转基因大豆,玉米也已经由零进口增加到了每年500-600万吨。一旦粮食的种业市场被国外的转基因品种所攻克,政府应该知道问题的严重性。总书记说“中国的粮食安全要靠自己”。如何靠自己,当然要依靠先进的育种技术。值得农业科研人员欣慰的是,虽然社会上饱受争议,国家对转基因研究的资助却没有削减。在转基因问题上也更乐于倾听科学家而不是那些社会学者的声音。

转基因只是一门技术,当然也是最先进的育种技术。从现在看来,下一次农业革命也必然是以它为主导。转基因作物育种及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称为继绿色革命之后又一次农业科技发展的飞升。而同时还伴随着人们对转基因安全问题的极大争议,这更显示出转基因技术强大的生命力。农业科技发展的潮流已经不可逆转,跟上世界农业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也只有依靠不断发展的生物技术,推动产业化,才能让未来的生活更美好。

转基因生物安全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0-0309-03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生活健康和国家利益的重大课题。这是一个至今还在探讨研究、没有得出最终结论的难题。

一、研究进展情况

在“中国知网”文献检索中,笔者以“转基因食品、安全”为关键词,检索出近年来国内大学有30篇硕士论文、一篇博士论文研究了这一专题;主要是从国家的政策和法律制度,从国际贸易及WTO规则的制定,欧盟与英法对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和管理等方面,探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和管理问题。自2007年,各专业刊物只有7篇文章从管理的角度探讨了此问题。

在“搜数网”(中国大陆统计数据库)中,笔者以“转基因食品、安全”为关键词检索到2002年国家质检总局科技成果登记汇总表中,有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做的“转基因食品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一项成果登记在案;同年,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项目名录中,有上海、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做的“进口转基因油菜籽和转基因食品检测鉴定方法研究”获得二等奖。

在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网站上,可以浏览到中国最新的农业转基因技术工程的大规模的研发信息。中国农科院一直在积极探索转基因食品工程建设,并开展了转基因食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研究和讨论工作。

在“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谷歌”和相关食品工业网中,以“转基因食品、安全”为关键词,可检索到海量的相关报道。就上述文献资料,择要点归纳两个方面内容综述如下。

二、转基因食品安全与否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1.转基因食品定义

戴容修认为(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亦称现代生物技术食品(Food produced by biotechnology),就是利用基因工程手段,人为的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受体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细胞中去,通过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在美国诞生。1985年转基因鱼问世,从此拉开了转基因食品生产的序幕,并在十几年内取得了重大进展。各国已试种的转基因植物超过4 500种,批准商业化种植的近90种。目前常见的转基因食品有玉米、大豆、西红柿、油菜等。此外,还有转基因动物性食品,如乳制品、肉制品、海产品以及基因工程菌株等。

2.为什么要生产转基因食品

农业科学家利用DNA重组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等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导入农作物体内,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新品系,一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环境污染;二是延长果蔬产品的保鲜期;三是改善食品的口味和品质。

3.中国专家认为转基因食品安全

陈晓亚认为:迄今为止并没有任何有关转基因作物在健康、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方面的不良作用的文献,目前的转基因还是相当安全的。黄大认为: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担忧,主要因为对转基因知识了解得还不多,今天我们种植的绝大部分作物也不是“原生态”的野生种,而是经过千百年人工改造选育,即不断转移基因创造的新品种。 国内外数亿人口多年食用转基因食品并未发现对身体健康产生损害;全球每年种植亿万公顷转基因作物,没有发现破坏生态环境,反而使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罗云波认为:同传统食品相比,有些转基因食品甚至比非转基因食品更安全,比如说非转基因玉米,往往会因为虫害而诱发产生赤霉菌毒素造成人和动物的感染,而转基因抗虫玉米则不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4.中国专家认为中国有健全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法规监管体系

卢宝荣认为:中国拥有健全的转基因食品监管法规体系。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3月,农业部实施《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中国还签署了转基因生物越境转移的国际性法律协议――《生物安全议定书》。在中国,如果食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必须标注清楚;中国很多食用油产品都在油壶上标注使用转基因大豆,中国执法部门也经常到超市卖场进行检查。转基因产品标识并不是说这个东西是不好的,而是让人们明白消费,就像标注某样食品中含有维生素D一样。中国已经建立完善的转基因食品评价和管理体系。任何一种转基因产品商品化,都必须进行严格的申报、审批,得到相关证书才能进行商品化。从转基因食品进入市场以来,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例因为转基因导致的重大伤亡事件;然而,我们却看到很多使用农药造成的伤亡事故,转基因作物却对农药的依赖性很低。

5.“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指责中国的转基因水稻研究不安全

2009年12月4日,《香港商报》报道:中国农业部生物安全委员会向两个转基因水稻和一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发放了安全证书。“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希望相关部门根据中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向公众公开相关信息。“绿色和平”指出:首先,转基因水稻可能通过花粉传播而污染传统的水稻品种,对于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其次,就长期人体健康而言,转基因水稻的食品安全性尚不明确。第三,转基因水稻因涉及多项国外专利而对国家的粮食埋下定时炸弹。

2005年发现湖北省存在非法种植转基因水稻的情况,而这种转基因水稻的污染源正是来自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及其所领导的实验室研发的Bt63转基因水稻。农业部官方网站上公布的已批准的转基因水稻品种之一正是Bt63。

6.英国科学家研究认为转基因食品有害健康和环境

冯巍论文指出:英国科学家认为转基因食品有害人体健康。英国皇家学会2003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转基因技术很可能导致不可预测的食物营养结构的改变,从而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主要问题有:转基因食品可能产生过敏反应,抗生素标记基因可能使人和动物产生抗药性和转基因食品可能具有毒性。环境安全问题主要有:已有部分在实验室水平证实或发生了实例,基因作物本身可能演变为农田杂草;基因漂流影响其他物种,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基因作物作为外来品种进入自然生态系统,往往具有较强的“选择优势”,可能会影响植物基因库的遗传结构,淘汰原来栖息地上的物种及其他遗传资源,致使物种呈单一化趋势,造成生物数量剧减,甚至会使原有物种灭绝,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7.转基因食品在美国有争议

美国是转基因食品的发源地,转基因技术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也是世界上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广泛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全力进行转基因技术开发并促其商品化,转基因食品以惊人的速度向全球扩散。尽管美国目前的政策、法律对转基因食品持积“星联”转基因玉米是美国Aventis公司为用于喂养家畜和工业用途而开发的,并未经获准作为供人用食品而销售。但是2000年9月市场上却发现一些厂家生产的供人食用的玉米饼等食品中含有这种转基因成分。虽然公司和美国政府斥巨资迅速从市场上召回相关食品,但仍有几十名消费者称自己因食用了这种玉米薄饼而出现了起疹、腹泻、呕吐和发痒等症状。星联事件使食品生产厂商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转基因食品生产也被认为是充满风险的产业。“星联”事件使美国人对转基因食品风险的认知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促使美国FDA考虑加强对其管制。2001年1月,FDA了“有关生物工程食品上市前通知的建议”,建议通过立法强制要求制造商在将转基因食品投放市场之前120天通知FDA,并向公众公布有关信息。虽然这一建议转变为立法还有待进一步磋商,但是转基因食品所体现出的影响巨大、难以控制、难以计量的现代社会的风险特征,必然会对现有的食品安全保护制度以及其他社会制度提出政策制定的新思路产生影响。

三、中国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生产与对策的理论研究

吴焱焱论文认为对中国而言,一方面,迫切需要转基因食品产业的发展,来解决未来面临的粮食短缺问题。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的转基因技术发展水平与世界水平差距不远,是最有希望赶上世界领先水平的领域,使中国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如何更好的来规范和促进转基因食品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是当前制定转基因食品政策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中国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立法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但尚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众多不足。目前,应借鉴美欧日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努力制定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应该包括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标识体系、安全评价体系、审批许可体系,还应具有各种相应的技术规范、预警体系、公众参与体系等相应的辅助立法。

王笛笙论文认为中国的转基因科技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转基因立法。目前中国关于转基因方面的立法虽然成体系但还存在着立法层次比较低、概念使用模糊、带有应急性等诸多缺陷。将转基因食品纳入到“产品”当中去,以目前中国的立法现状来说,可以是比较实际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救济方法。转基因食品不同于普通食品,如果一旦发生危害,其影响不止是这一代,可能会波及到下一代,以至于会改变生态环境。因此,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国家应当启动食品召回制度,将有问题的“产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回收,将可能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害降到最低点。

四、分析与评价

为应对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的矛盾,中国也像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一样,开始了大规模的转基因实验研究工作。其中,历经12年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研究项目,2009年获得农业部正式颁发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这是中国首次为转基因粮食作物颁发安全证书,标志着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从此正式跨入产业化阶段。

目前,就全球的农业生物技术工程研究来看,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生产还没有定论,还存在着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隐患问题。特别是法国、英国和其他欧盟国家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更为重视,并加以很多的具体限制。我们国家也颁布了相应的法规以规范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问题,其中也存在法规滞后无法适应新的变化的诸多问题。

在没有出台新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法以前,笔者认为我们国家现在最好的办法是应该更加深入和持久地贯彻现有的法规,特别是农业部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当下主要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实施安全评价制度;二是实施进口安全管理,规范转基因农产品进出口秩序;三是实施标识管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是我们趋利避害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 戴容修.高中生物教学与认识转基因食品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 “转基因进入寻常百姓家”主题教育活动在中国科技馆举行[N].科学时报,2009-11-20.

[3] 专家表示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有严格保障[EB/OL].新华网上海频道,2009-04-08.

[4] 冯巍.英国转基因食品公共政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5] 风险社会与美国的转基因食品纷争[EB/OL].中国食品产业网,2007-03-20.

[6] 吴焱焱.中国未来转基因食品政策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8.

转基因生物安全论文范文第5篇

1994年,巴西坚果与转基因大豆事件

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科研人员在对大豆做品质改良时,发现巴西坚果中有一种蛋白质(2S albumin)富含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并将这一基因转到大豆中。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发现这种蛋白质是过敏源。该公司于是取消了这项转基因大豆的研发计划。

事实上,国际上早已有关于能产生过敏反应的食品及有关基因的清单。研究人员在研究转基因作物时,首先不会采用这些过敏性食物的基因。而且在研发前要查询国际公认的过敏源库,将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新蛋白质与已知的过敏源做比较,如果相似度高,该研究将会停止。同时,按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标准的要求,各国在进行进行转基因安全评价时,均要求是否为过敏源的技术资料,对于有可能成为过敏源的转基因食品会要求停止试验,从管理上也有效地防止转基因食品成为过敏源。

1998年,普斯泰马铃薯事件

1998年秋,英国苏格兰Rowett研究所的普斯泰(Arpad Pusztai)在英国电视台发表讲话,声称他用转雪花莲凝集素基因的马铃薯喂大鼠,大鼠食用后“体重和器官重量严重减轻,免疫系统受到破坏”。此事引起轰动,由此引发了国际上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争论。绿色和平组织、地球之友等反生物技术组织把这种马铃薯说成是“杀手”(killer),策划了焚烧破坏转基因作物试验地、阻止转基因作物产品进出口、示威游行等活动。印度两块大的转基因作物试验田被焚毁,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非转基因试验材料也遭破坏,以致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都无法答辩。

英国皇家学会对此非常重视,组织了专门的同行评审,并于1999年5月报告,指出普斯泰的实验有六方面的严重错误和缺陷,包括:不能确定转基因和非转基因马铃薯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对食用转基因马铃薯的大鼠,未补充蛋白质以防止饥饿;供试验用的动物数量少,饲喂几种不同的食物,且都不是大鼠的标准食物,很少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设计差,未作双盲测定;统计方法不当;试验结果无一致性。也就是说,他的实验从设计、实施到分析都有缺陷,得到的结论是没有意义的。普斯泰因此在国际科学界受到严厉批评。不久,Rowett研究所宣布普斯泰被劝提前退休,并不再对其言论负责。

1999年,美国帝王蝶事件

1999年5月,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洛希(Losey)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声称用拌有转基因抗虫玉米花粉的马利筋杂草叶片饲喂美国大斑蝶(帝王蝶,Monarch butterfly)的幼虫,发现这些毛毛虫生长变得很缓慢,死亡率高达44%。这一结果被解释为抗虫转基因作物威胁非目标昆虫。绿色和平组织等反生物技术组织据此提出应限制转基因玉米的生产与销售。

1999年夏天,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组织昆虫专家们对帝王蝶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结论是,抗虫玉米花粉在田间对帝王蝶并无威胁,其原因是:(1)玉米花粉大而重,扩散不远,在田间所有花粉只落在9.1米以内,在距玉米5米的马利筋杂草上,每平方厘米叶子上只发现1粒玉米花粉。(2)帝王蝶通常并不吃玉米花粉,它们在玉米散完粉后才大量产卵。(3)在经调查的美国中西部转Bt基因玉米占玉米面积的25%,但田间的帝王蝶数量却很大。美国环境保护局在最近的一个报告中指出,评价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昆虫的影响,应以野外实验为准,而不能仅仅依靠试验室的数据。

2000年,加拿大转基因油菜超级杂草事件

1995年,加拿大首次商业化种植了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转基因油菜。但在种植后的几年里,在加拿大的油菜地里发现了个别油菜植株可以抗1~3种除草剂,进而有人称此为“超级杂草”。后经调查了解到,产生这种油菜植株的原因,是由于农民在收获转基因油菜种子时部分遗落到田间,第二年再种新的油菜品种时,原来的种子发芽成熟后与新的品种之间发生基因漂移所致。

事实上,这种油菜在喷施另一种除草剂2.4-D后即被全部杀死。“超级杂草”并不是一个科学术语,只是一个形象化的比喻,目前并没有证据证明已经有“超级杂草”存在。

2001年,墨西哥玉米事件

2001年1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David Chapela和David Quist在Nature上发表文章,声称在墨西哥南部Oaxaca地区采集的6个玉米地方品种样本中,发现有CaMV 35S启动子及Novartis Bt11抗虫玉米种的adh1基因相似序列。由于墨西哥为世界玉米的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当时该消息引起了一些环保人士的关注。绿色和平组织借此大肆渲染,说墨西哥玉米已经受到“基因污染”,甚至指责墨西哥小麦玉米改良中心的基因库也可能受到“基因污染”。

实际上,文章发表后受到很多科学家的批评,指出其在方法学上有很多错误。所谓测出的35S启动子,经反复查明是假阳性。所称Bt11玉米中的adh1基因已经转到了墨西哥玉米的地方品种,则是张冠李戴。因为Bt11玉米中的基因是adh1-S,而作者检测出的是常规玉米品种中本来就存在的adh1-F基因,两者的基因序列完全不同,是两码事。显然作者没有比较这两个序列,审稿人和Nature编辑部也没有核实。

对此,Nature于2002年4月11日载文2篇,批评该文的结论是对不可靠的实验结果的错误解释。同期发表编辑申明:该文所提供的证据不足以发表。墨西哥小麦玉米改良中心也发表声明指出,经对种子资源库和新近从田间收集的152份材料的检测,在墨西哥任何地区都没有发现35S启动子。

2005年,美国转基因玉米MON863事件

2005年5月22日,英国《独立报》披露了转基因研发巨头孟山都公司的一份秘密报告。报告显示,吃了转基因玉米的老鼠,血液和肾脏中会出现异常。最后迫于压力,应欧盟要求,公布了完整的1139页的试验报告。欧盟对安全评价的材料及补充试验报告进行分析后,认为将“Mon863”投放市场不会对人和动物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于2005年8月8日决定授权进口该玉米用于动物饲料,但不允许用于人类食用和田间种植。

2009年10月,欧洲食品安全局转基因生物小组按照转基因植物及相关食品和饲料风险评估指导办法及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风险评估指导办法提出的原则对转基因抗虫和耐除草剂玉米Mon89034 x NK603用于食品和饲料的进口和加工申请给出了科学意见。欧洲食品安全局在总结报告中说,目前有关MON89034 x NK603玉米的信息代表了各成员国对该品种玉米的科学观点,在对人类和动物健康及环境的影响方面,这种玉米与其非转基因亲本一样安全。因此,EFSA转基因小组认为这种玉米品种不大可能在应用中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或环境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2007年,法国孟山都转基因玉米事件

2007年,法国卡昂大学的分子内分泌学家Seralini及其同事对孟山都公司转抗虫基因玉米的原始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老鼠在食用转基因玉米后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当时,一些科学家和监管机构就指出他们的工作存在着大量的错误和缺陷。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和加拿大的6位毒理学及统计学专家组成同行评议组,对Seralini等及孟山都公司的研究展开复审和评价,并在《食品与化学品毒理学》上发表评价结果:Seralini等对孟山都公司原始实验数据的重新分析,并没有产生有意义的新数据来表明转基因玉米在3月龄老鼠喂食研究中导致了不良副作用。

2009年,Seralini及其同事再次把欧盟转引的美国孟山都公司的实验数据重新做了一个粗浅的统计分析,在2009年第5期《国际生物科学学报》上发表了题为“三种转基因玉米品种对哺乳动物健康影响的比较”的文章,文中指出,食用了90天转基因玉米(抗除草剂玉米NK603,抗虫玉米MON810和MON863)的老鼠,与食用转基因玉米不到90天的老鼠,其肝肾生化指标有差异。据此把这种差异解释成食用转基因玉米后造成的。

该文章发表后,便受到了监管机构及同行科学家的批评:法国生物技术高级咨询委员会指出,de Vendomois等(2009)的论文中仅列出了数据的差异,却没能给予任何生物学或毒理学上的解释,而且这种差异仅反映在某些老鼠和某个时间点上,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此外,Seralini及其同事没有进行独立实验,仅仅是对孟山都公司的原始数据做了重新分析,显得粗略、证据不足或解释错误,根本不足以推导出转基因产品会导致某些血液学上的、肝肾的毒性迹象这样的结论。总之,该论文没有任何新的科学信息。

欧洲食品安全局转基因生物小组对该论文进行了评审,同时,转基因生物小组也对3个90天大鼠喂养研究的数据重新进行统计学分析。转基因生物小组得出结论,论文中提供的数据不能支持作者关于肾脏和肝脏毒性的结论。并不存在任何新的证据表明需要对以前得出的转基因玉米转化事件MON810、MON863和NK603对人类、动物的健康以及环境无不良影响的结论进行重新考虑。

2007年,奥地利孟山都转基因玉米事件

2007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兽医学教授Juergen Zentek领导的研究小组,对孟山都公司研发的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NK603和转基因抗虫玉米MON810的杂交品种进行了动物实验。在经过长达20周的观察之后,Zentek教授发现转基因玉米对老鼠的生殖能力有潜在危险。

事实上,关于转基因玉米是否影响老鼠生殖的问题,共进行了3项研究,而仅有Zentek负责的其中一项发现了问题。该研究结论时,尚未经过同行科学家的评审,其研究结果很不一致,实验报告和分析存在瑕疵。Zentek在报告时自己都表示,3项研究获得了互相矛盾的结果,且仅得出初步结果。

欧洲食品安全局转基因生物小组对Zentek的研究发表了同行评议报告,认为根据其提供的数据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同时,两位被国际同行认可的专家(Dr. John De Sesso和James Lamb)事后专门审查及评议了Zentek的研究,并独立地发表声明,认定其中存在严重错误和缺陷,该研究并不能支持任何关于食用转基因玉米MON810和NK603可能对生殖产生不良影响的结论。多个科学研究机构已有证据表明这些产品不会对繁殖能力产生影响,之前已有多个繁殖毒性实验证明了这些产品的安全性。全球20多个法规审批机构认为,含有MON810和NK603性状的玉米以及复合性状的玉米与常规玉米一样安全。

2010年,俄罗斯之声转基因食品事件

与其说是一个事例,倒不如说是一则虚假新闻。2010年4月16日,俄罗斯广播电台俄罗斯之声以“俄罗斯宣称转基因食品是有害的”为题报道了一则新闻。新闻称,由全国基因安全协会和生态与环境问题研究所联合进行的试验证明,转基因生物对哺乳动物是有害的;负责该试验的Alexei Surov博士介绍说,用转基因大豆喂养的仓鼠第2代成长和性成熟缓慢,第3代失去生育能力。俄罗斯之声还称“俄罗斯科学家的结果与法国、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结果一致。当科学家证明转基因玉米是有害的,法国立即禁止了其生产和销售”。

实际情形是怎样的呢?通过目前掌握的资料了解到,Alexei Surov博士所在的Severtsov生态与进化研究所并没有任何研究简报或新闻表明Alexei Surov博士曾写过这样的报道,俄罗斯之声报道的新闻事件也没有在任何学术期刊上发表过研究论文。此外,俄罗斯之声用的标题是“俄罗斯宣称转基因食品是有害的”,而其他新闻报纸则用的是“一个俄罗斯人宣称”。显然“俄罗斯宣称”与“一个俄罗斯人宣称”是有显著区别的。至于新闻中提到法国禁止了转基因玉米的生产和销售,这与事实不符。法国政府并没有对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和销售下禁令,而是恰好相反。欧盟已经于2004年5月19日决定允许进口转基因玉米在欧盟境内销售。

链接1:转基因历史大事记

1973年 美国发明重组DNA技术,诞生了全球第一个转基因大肠杆菌微生物

1980年 美国诞生全球首例转基因老鼠

1982年 美国、比利时诞生全球首例转基因烟草

1983年 美国首例转基因马铃薯产业化

1985年 美国诞生全球首例转基因猪、羊、兔

1986年 美国批准转基因棉花进入田间试验

1988年 美国首次用转基因绵羊生产出抗胰蛋白酶药物

1989年 瑞士批准转牛凝乳酶基因微生物生产奶酪

1990年 荷兰获得世界上第一头转基因公牛

1991年 德国抗流感转基因猪、兔诞生

1994年 美国批准延熟保鲜的转基因番茄上市

1994年 美国批准抗病毒转基因西葫芦种植和食用、抗除草剂大豆商业化

1995年 美国批准抗虫转基因玉米商业化

1995年 美国批准转基因棉花、番茄商业化种植

1996年 美国批准抗病毒转基因番木瓜商业化种植

1997年 美国批准抗除草剂转基因菊苣商业化种植

1997年 加拿大植酸酶转基因猪诞生

1998年 美国批准抗除草剂转基因甜菜种植和食用

1999年 美国批准耐除草剂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

1999年 美国批准延熟转基因甜瓜食用

2000年 美国诞生基因敲除转基因猪

2000年 英国诞生基因敲除转基因羊

2003年 加拿大批准抗病毒转基因番木瓜食用

2004年 美国批准耐除草剂转基因小麦食用

2004年 伊朗批准抗虫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

2005年 美国成功培育抗炎转基因牛,诞生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转基因猪

2006年 欧盟第一个转基因山羊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人抗凝血酶新药诞生

2006年 欧盟批准转基因山羊生产的抗凝血酶原Ⅲ新药上市

2007年 美国批准抗病毒李子商业化种植

2010年 荷兰用转基因兔生产蛋白酶C并在欧洲上市

2011年 加拿大批准美国抗旱转基因玉米商业化

英国诞生全球首例抗禽流感转基因鸡

链接2:全球转基因作物分布

转基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医药、环保、能源、农业等各个领域。2010 年,全球共有29 个国家批准种植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1.48 亿公顷(22.2 亿亩),并在59 个国家批准上市。截至2011 年年底,全球已有25 种植物的转基因产品通过了安全性评估,批准用于商业化种植或食用。这些植物包括棉花、玉米、大豆、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番木瓜、水稻、小麦、马铃薯、番茄、甜菜、玫瑰、矮牵牛、甜椒、烟草、亚麻、苜蓿、香石竹、菊苣、杨树、李子、西葫芦、甜瓜等。

转基因生物安全论文范文第6篇

>> 品牌农业时代来临 转基因农业的是是非非 农业转基因技术应用的探究 农业转基因生物小常识(系列) 农业转基因生物小常识 转基因作物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压力与转基因作物选育 投资、投资大众投资时代来临 个体基因组时代来临 当转基因农业遇上有机农业 农业部:上市转基因食品安全 解读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 转基因和有机农业谁更“务实” 携带农业转基因生物入境须有安全证书 农业专家买东西从来不怕转基因 美国农业官员如何看待转基因 农业部:转基因致癌是虚假的 农业部公布中国转基因作物名单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分析 农业部再次强调转基因管理 农业部:绝不姑息转基因粮食非法销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农业投资“转基因”时代来临 农业投资“转基因”时代来临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孔强")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褚橙柳桃”的横空出世,成为农业领域的一大亮点,这似乎意味着中国民营企业开始对现代农业领域发起“全面进攻”。

农业投资在2012年达到了高潮,但农业项目周期长、耗资大、看天吃饭的特点,让很多盲目进入的投资人开始寻求退路。2013年农业投资更是惨淡,年初IPO财务核查中,农企终止IPO申请的比例远高于其他行业。农业企业本身存在的规范性差、作假成本低、现金交易大、个体客户多的特点,使一些投资机构纷纷中招,甚至有保荐机构喊出了“京广线以西少去,农业企业别投”,给前些年火热的农业投资运动泼了一盆冷水,有部分投资机构开始悄悄转型,表示不再关注农业领域的项目。

当然,2013年 “褚橙柳桃”的横空出世,成为农业领域的一大亮点,这似乎意味着中国民营企业开始对现代农业领域发起“全面进攻”。

“褚橙柳桃”成功的特点:第一是跨界,IT大佬和烟草大王的跨界,用一种全新的模式去演绎现代农业,给传统农业带来新的活力。第二是耐得住寂寞,褚时健10年的时间培育出适合中国人口味的冰糖橙,联想集团用3年的时间才摘得第一批桃子。可见对农业投资,短期投机是摘不到果子的。第三是资本的力量,联想集团10亿元的投资,抱着不急于赚钱的思想,才有了今天的收获。第四是优质的产品,所有的一切落脚点都是产品的质量,最终是消费者的体验在决定重复购买率。第五是品牌价值,“褚橙柳桃”从成立之初就非常注重品牌的价值,这也是产品能够获得广泛的知名度,同时也是获得高额收益的基础。第六是与电商的结合,通过电商这一新型渠道的推广,迅速提高在全国的知名度,进而解决了产品到户的问题。

在未来,传统农业必须“转基因”以适应新时代农业的新玩法,未来在农业领域的投资,也将具有以上几种因子:

转基因生物安全论文范文第7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楼最北边的二楼,整层都是动物医学院的实验室。其中,农业部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就设在这里。此前,这里曾是农业部动物生殖生理和胚胎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张涌生病在西安住院,不便于接受采访。张涌的弟子权富生教授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近些年实验室的研究进展及其成果。

今年1月23日,张涌及其团队研究的克隆羊阳阳在过了15岁生日后去世,被做成标本永远安置于克隆羊基地。“母羊的寿命一般是8到10岁,阳阳已算很高寿的了,因为身份特殊,得到了特殊照顾。”权富生说。

阳阳的特殊,在于她不仅是中国活下来的首例体细胞克隆山羊,在世界上也是第一例。

上篇 克隆羊及其应用

2000年6月22日晚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克隆羊基地,一只白山羊诞下了一只青灰色的山羊。张涌亲自替她取名为“阳阳”,希望她能健康成长。

“山羊一般是白色的,青山羊的颜色是灰青色,为了更直观,所以用了青山羊。”权富生解释选择克隆青山羊的个中缘由。

阳阳并不是基地诞下的首例体细胞克隆山羊,却是中国、乃至世界活下来的首例,且活成了羊界的寿星佬。

在阳阳出生六天前,基地迎来了第一只克隆山羊的出世。张涌为其取名为“元元”,意即“第一”。不幸的是,三十六小时之后,元元因“肺部发育不全”,加之天气太热等原因而死亡。面对逝去的元元,张涌的心如箭穿般地痛。

1956年3月,张涌出生于内蒙古边陲的和林格尔县。1981年,他从内蒙古农牧学院兽医系毕业留校任助教。1984年考进西农大读研,接着又读了博士。

“张涌教授天赋高,聪明刻苦。”权富生介绍说,“29岁就已经是教授了。”

西农大的动物胚胎工程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中国家畜产科学开拓者之一的王建辰教授,亦即张涌的博士生导师,敏锐地意识到胚胎移植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带领一批研究人员开始进行胚胎移植试验。1980年,两只鲜胚胎移植山羊在这所学校诞生。1984年,西农大建立了山羊胚胎工程实验室。

张涌一直专注于哺乳动物培育生物工程的理论及技术研究。读硕士期间,他负责完成的“小鼠胚胎分割方法及同卵双生试验”被誉为开创我国哺乳动物胚胎分割成功先例;随后,他负责完成的“山羊胚胎分割及同卵双生试验”,被同行专家鉴定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科研成果。

胚胎分割对现在的硕士生来说,是一个很简单的实验,因为可以使用先进的仪器,但在以前则属于很前沿的一项研究。最具挑战性的地方在于,胚胎要手工分割。张涌与此相关的硕士论文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读博士期间,张涌主持完成的“小鼠山羊半胚冷冻和冻胚分割试验”被同行专家鉴定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其博士论文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当时还没有全国优博论文。”权富生说。

1990年,张涌成功培育出了世界上首批7头胚胎克隆山羊;1995年,他利用胚胎核移植―去掉一卵细胞的细胞核,植入另一受精卵的胚胎核,克隆出45只山羊,形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群胚胎克隆动物群体。张涌因而被誉为“中国克隆羊之父”。

1996年,西农大畜牧系的种羊场专门划给了张涌作为哺乳动物发育生物工程科研基地。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该基地正式被命名为“中国克隆动物基地”。

克隆,“Clone”的音译,即复制的意思,属于“无性繁殖”的一种。后代与前代有着完全相同的遗传特征。从技术层面讲,克隆分为胚胎克隆和体细胞克隆两个层级。

1997年,克隆绵羊“多莉”面世。“多莉”的诞生,打破了教科书上的“从成年动物的体细胞进行克隆是不可能的”这一教条,使世界生物遗传技术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这对张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刺激。他利用胚胎核移植克隆出山羊后,就开始尝试用体细胞克隆山羊,但一直没能成功。

1999年末,张涌从一只山东小青羊耳朵后面取下一块皮肤,进行单个细胞克隆,待其成熟后将细胞核取出,注入到去核后的卵母细胞中,卵母细胞来自另一只山羊,经培育形成克隆胚胎,并分别移入两只白母山羊的子宫内。

2000年6月,随着元元以及阳阳相继出生,张涌终于登上世界动物克隆技术的制高点。

2001年8月8日,克隆羊阳阳成功诞生了一对龙凤胎―“欢欢”和“庆庆”,其父亲系世界首批胚胎克隆安哥拉山羊,证明体细胞克隆羊、胚胎克隆羊与普通羊一样具有自然生殖繁衍的功能,这在世界尚属首例。几年后,阳阳已是五代同堂了。

据权富生介绍,克隆技术在胚胎育种、优良个体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日常生活中,有些羊主要用于产毛,有的羊是产肉的,有些羊主要是产奶的。应用克隆技术可以把两种或三种羊的优点集于一种羊身上,克隆出肉好吃、产奶多、又能产毛的羊。

“中国克隆动物基地克隆出不膻的种羊,用以繁殖不膻的体重超过500公斤的肉羊;还克隆出日产奶是其它奶羊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奶羊。最为神奇的是,该基地在培育高产奶山羊的同时,创造性地在山羊的胚胎中植入人乳基因,繁殖出了能产‘人奶’的山羊。”权富生说。

张涌和他的同事们围绕两个世界级“羊”难题开展工作:一是让更多的克隆羊宝宝诞生,提高克隆动物的成功率;二是让克隆羊“身价”更高,生产出有重要经济、营养、医疗价值的转基因克隆羊。

下篇 挑战转基因牛

2015年3月,张涌带领的课题组成功培育出抗结核病的转基因牛,其牛奶并不含转基因成分。

牛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尤其在亚洲、非洲不发达地区,目前还没有办法有效地控制和消除。公开资料显示,由牛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结核病,还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可由动物传播给人,并在人类之间传播,对公共卫生也产生严重威胁。

相关论文已发表在知名学术期刊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上,论文题目为《TALEN介导插入sp110基因能增加牛对结核病的抗性》。TALEN是进行基因改造的方法之一,能精确地对目标基因进行缺失、插入等突变。与其他方法比,其特点是精确性。

论文称,该研究将有助于控制和预防牛结核病,研究中建立的方法为其他抗病动物的育种工作提供了前瞻性探索。这是TALEN技术首次应用于牛基因组的改造。

2004年2月6日凌晨,张涌一直守候在羊圈旁,直到第四代体细胞克隆山羊出生,并为之取名“笑笑”。离开基地不久,张涌便病倒了,被确诊为冠心病、大面积心肌梗死。

“治疗期间使用了进口溶栓药,很贵,一针几十万,是从一种牛的奶里提取的溶血蛋白。”权富生说:“病愈后的张涌教授,对牛有了浓厚的研究兴趣。”

克隆牛项目是从2006年起步的。

第一个研究项目是克隆培育牛奶含溶血蛋白的牛,但没进入生产阶段。接着克隆一种肉牛,这种肉牛的肉很贵,在香港一公斤100美元,目前克隆牛基地有400多头。

2009年11月25日,张涌培育的世界第一例转人防御素基因的克隆奶牛通过剖腹产降生,其牛奶含有人的防御素。据介绍,实验室将400枚转基因胚胎移植到200头黄牛受体,六个月后监测妊娠受体30头,现获17头转人防御素基因的克隆牛,3头转人溶菌霉素基因克隆牛。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是,奶牛的奶里含有能将细菌溶解的物质,这样牛就不会得乳腺炎,可大大减少抗菌素的使用。

转基因抗病牛的整个培育过程,可以简单地归结成三个部分:首先对细胞进行基因改造,在实验室取一个牛的细胞,将外源抗病基因转到细胞里;其次,待带有此基因的细胞发育后,进行分割,将单个细胞放在取了核的卵细胞里;最后,将卵细胞移植到黄牛受体子宫里发育成个体。

抗口蹄疫转基因克隆牛,是实验室的另一项研究成果,目前只处于育种材料阶段。

“之所以用黄牛做受体,是因为黄牛比奶牛便宜,可以降低实验成本。”权富生解释道。

截至目前,实验室做的都是一种技术研究。转基因牛都还没进入实际应用中,牛奶、牛肉以及牛的排泄物的环境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处于中试阶段。“将转基因牛的奶、肉给实验鼠吃,进行对比实验,观察老鼠生长的情况,观察器官、血液变化,如果没发现变化,说明没有不利影响,是安全的。实验动物除了老鼠,还有猪、羊等大型动物。”权富生介绍说,“现在转基因动物都处于安全隔离阶段,即将牛圈在一个地方,不和外界接触。等确定测试安全之后,才会和非转基因牛混在一起养,进入环境释放阶段。”

2015年1月25日,由陕西省科技厅组织河南农业大学张改平院士等全国9名同行专家对张涌主持完成的“牛羊基因定点精确编辑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进行成果鉴定,专家们认为该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推动抗病基因工程育种和乳腺生物反应器技术的发展,提升我国牛羊业种质创新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今年4月,西农大进行的一场“与身边的科学家面对面”活动中,张涌针对学生们关心的转基因的安全性进行了科普。

“西药治病具有针对性,成分、分子结构以及副作用都明明白白地标注;中药的成分不是很清楚,副作用也不详,稀里糊涂喝一碗药,也说不清会有什么副作用。而我们就认为西药不好,西药有副作用,中药好,中药没有副作用。”张涌一番关于什么是安全的比喻,惹得听讲座的同学哈哈大笑。

转基因是否安全,可从三方面考量:转入的基因是否安全、转入的方法是否安全以及安全评价结果。在张涌看来,生物进化依靠于基因的突变和重组,这种变异具有发生频率低,变异不定向的特点。而转基因的本质也是一种变异,是人工引入的突变,形成的突变明明白白,可以为人类造福。

转基因生物安全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预防

论文摘要 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了讨论,阐述了其对人类的直接影响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对转基因风险的预防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但是,转基因食品领域的安全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居世界第4位,排在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之后,虽然我国已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进口安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但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经常有法律法规较为先进而执行不力的现象,更何况在这方面的制度还做得远远不够。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有其特殊性,因为它较少引起急性中毒而带来轰动效应,而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局限于知识、财力、时间,不可能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只能依靠现行漏洞百出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捉襟见肘地应对出现的情况与问题。前些年关于转基因水稻的那场讨论,已暴露出某些学者和官员已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因此,加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研究和控制,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人类的直接影响

转基因食物对人类本身将带来一系列直接或潜在的安全影响。

1.1没有经过长期的安全性研究

转基因食物从1993年出现到现在仅10多年,改变了人类食品的自然属性,未经过长期的安全性试验,没有人知道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我们知道许多认为安全的药物可能数年后才显示出隐患,食物的效应应更为长期。

1.2减少食物的营养价值或降低食物中重要成分

转基因食物的主要动机是满足某种商品价值,如更高的产量、更好看的外表,而食物的某种成分的改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如美国有报道,在具有抗除草剂基因的大豆中,异黄酮类激素等防癌成分减少了。

1.3引起人类过敏反应

转基因技术会在生物中产生不能预见的变态反应源。如把巴西胡桃的基因移植到黄豆上去,结果却使一些对胡桃过敏的人在吃黄豆时产生过敏反应。

1.4产生对人类不利的毒素副产品

转基因作物产生不可预见的生物突变,使原来的毒素水平提高,产生新的毒素或副产品。1999年losey等试验发现,在一种植物马利筋叶片上撒有转基因bt玉米花粉后,普罗克西普斑蝶食用叶片减少,长得慢,4d的幼虫的死亡率变为44%,而对照组(饲喂不撒bt玉米花粉的叶片)死亡率为0%。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杀虫剂毒素可由根部渗入周围,但尚不清楚会产生何种影响。

1.5产生抗菌素耐药性细菌

基因技术采用耐抗菌素(如抗卡那霉素、链霉素等)基因来标识转基因化的农作物,这就意味着农作物带有耐抗菌素的基因。英国的研究显示,转基因作物中的突变基因可能会进入到生物有机体,突变的基因如跨越种群和转移至细菌,其结果可能会导致新的疾病;如出现无法治疗并广泛传播的、对生物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其后果不堪设想。

1.6 直接引起人类急性中毒

有些基因在治病同时可能引起某些人急性中毒效应。如《南方周末》2006年10月19日报道,美国一名病人在接受生物药品临床试验的过程中死亡,导致当时正在进行的12个基因治疗项目全面遭禁。后来其他的一些病人也因为新增的基因而患上癌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下令中止此类试验。

2对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的影响

生态系统是各种动物、植物与环境的一种动态平衡系统,而转基因食品是人为对特定物种进行干预,改变其性状,因而也改变了该物种在食物链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引起一系列不可预料和复杂的变化。

2.1转基因技术本身的不足

虽然基因技术发展可以将dna进行切割,将一异源基因引入另一生物,但不能完全准确地预见作用后产生的新的蛋白质的性状是否完全吻合我们的要求。

2.2物种多样性的破坏

基因技术加上商业营销将使某类作物如超级水稻为某一公司垄断供应种子,使原来多个品种减少为同一基因的单一品种,当真菌、病毒、虫害侵袭这种植物时,会发生严重的产量减产,也引起生态平衡的变化。

2.3基因的污染

转基因技术可能使某些基因流入自然界,引起难以预料的影响;基因化的生物、细菌、病毒等进入环境,保存或恢复是不可能的,其较化学或核污染严重,危害是不可逆转的。

2.4引进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种

转基因技术可能使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种出现,如超级杂草、超级昆虫等,可能对地壤、野生近缘种、普通作物、相邻的植物及环境造成破坏。

2.5环保的影响

有资料证明,基因化的农作物对除草剂具有抵抗力,实际耐用药量高于正常的3倍,农民知道其对除草剂有抵抗力,会直接或不直接地提高除草剂等化学药物的使用量。

2.6生态系统的破坏

转基因技术使某种物种的性状改变,如a昆虫以b植物为食物,我们认为改变b植物为转基因抗虫植物,提高了b植物产量,但a昆虫因缺乏食物使虫的密度大幅下降,引起以a昆虫为食物的天敌c生物的生存危机,进而引起整个生态平衡的破坏,将来可能暴发某种虫害大面积流行等。

3对转基因风险的预防

3.1严格控制境外转基因食品进入

对国外转基因食品进入我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审批,可以在wto框架下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进行限制,这方面检验检疫系统应有较大作为空间。

3.2加强国内市场控制

虽然我国农业部已一系列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措施,但是我国国内市场的管理是较为混乱,如转基因水稻还未批准上市,但有众多报道转基因水稻已流入市场。因此,必须完善这方面的法规,严格执法,重罚甚至采用刑法严惩不法商人,当然这也依赖于整体执法环境的改善。

3.3加强转基因生物的检测技术研究

目前国内有众多机构对转基因生物的检测技术进行研究,但食物加工从原料到成品经过多个加工环节,要严格区分转基因成分存在较大困难,可采用以下检测方法:①检测转基因成分所独有的dna序列。采用人工检测或仪器检测对碱基对进行测定,可精确确定转基因成分。②采用pcr技术进行检测。《国门时报》曾报道,检验检疫科学院采用“亲合吸附-pce hyb-elisa”检测方法,能特异的检测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核酸系列,这2种核酸系列存在目前已知的绝大部分转基因成分中。③基因id法进行检测。由john b. fugan于2000年提出的新方法,或采用异酸胍盐抽提法以避免dna的降解和污染。④农作物身份识别系统。美国adm公司称他们建立了一套农作物身份识别系统,可以保证向国外供应农产品时,不含转基因作物。

3.4加强对转基因作物投入商业应用的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生物安全论文范文第9篇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网站于8月1日发表一篇名为《黄金大米中的β-胡萝卜素与油胶囊中的β-胡萝卜素对儿童补充维生素A同样有效》的英文论文,该文称湖南一所小学进行的实验证明,一种名为黄金大米的转基因大米,与胶囊中的β-胡萝卜素对儿童的维生素A补充效果相当,并且比菠菜的效果更好。

这项实验在2008年6月进行。当地有68名6岁到8岁儿童参加了该实验,并被采集血样进行分析研究。

所谓黄金大米,是指通过基因技术改良的富含β-胡萝卜素的大米。在人体消化过程中,β-胡萝卜素会转化为维生素A。论文称,1克黄金大米约含30毫克类胡萝卜素。此前曾有小规模使用黄金大米对美国成年人的生物转化进行研究。

这篇论文在8月底引发国内关注,因其涉及转基因技术,9月初“以中国儿童做小白鼠实验”的说法一时沸沸扬扬,而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讨论也再次甚嚣尘上。除了学术圈,搜狐微博、科学网等网络媒体,包括《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纷纷跟进,质疑涉入这一事件的衡阳市政府、湖南省疾控中心、中国疾控中心、浙江省医学科学院,以及美国塔夫茨大学和《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

《财经》记者奔赴湖南,在中心小学现场,追踪复原2008年的实验情形,其间错综复杂,儿童实验真相难以落地,但学术研究的种种不规范已清晰可见。

谁在撒谎

距衡南县城32公里的江口镇,可称为鱼米之乡,蜿蜒的柏油路两旁是连片的青黄稻田。

在江口镇中心小学,学生并不住宿,因此学校只为参加实验的人备早、午两餐。

学校食堂还兼做学校礼堂,其饭菜准备间除灶台外,只有一台消毒柜和一台蒸柜。衡南县疾控中心副主任伍剑桥称,这台蒸柜是为了实验项目新购置的。

按照论文所述,实验所用的黄金大米和菠菜均来自美国休斯敦农业研究服务中心的儿童营养研究中心,然后运到塔夫茨大学所在地——波士顿烹饪。随后,煮熟的黄金大米按每份60克的分量分装,煮熟的菠菜则按照每份30克分装,两者均要储存在零下70摄氏度的容器中。

衡阳实验大米采购方——伍剑桥与时任江口镇中心小学校长贺仲秋、分管后勤的副校长廖雪元,均否认大米源自美国,称实验所用大米购自衡阳市步步高超市的“桃花香”大米,该品牌大米来自常德市的金健米业。

而由于菠菜等鲜蔬不易保存,亦采自江口镇市场。

多名师生、家长以及校方的厨师均坚称,无论饭前生米还是进食中的米饭,未曾见过金色大米,并否认存在论文中所描述的米饭准备的过程。

与普通大米不同,黄金大米呈金黄色。但是,上述证词并不能确证现场没有实验黄金大米。汤光文论文的实验设计中提到,仅在15天准备期后给一次药,即仅在第16天给被试儿童黄金大米、菠菜和β-胡萝卜素胶囊。这就意味着,假如论文所述属实,21天实验期间,被试儿童仅进食过一次黄金大米。

论文称,整个实验期间,实验儿童被分为三个组,菠菜、黄金大米和β-胡萝卜素胶囊组。但该论文的第三作者、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下称食品安全所)研究员荫士安却称,实验挑选了该校80名6岁-8岁儿童,按血清维生素A含量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氘标记菠菜或氘标记纯品β-胡萝卜素,即没有黄金大米组。

学校各方均称,曾在实验开始和结束采集学生血液两次,每次约2毫升。

根据论文实验设计,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儿童仅需进食一次黄金大米,采血样两次即可。

据荫士安称,论文第一作者、美国塔夫茨大学副教授汤光文曾在2008年实验初始到达过衡阳,从美国将稳定同位素标记的菠菜(非转基因)携带到湖南衡阳。论文第四作者王茵为现场协作人员。

有知情人士透露,在给药前和给药21天后分别采血测试体内维生素A含量,即可分析相应药物在21天转化为维生素A的效率。

事发之后,论文第二作者胡余明所供职的湖南省疾控中心,否认在衡阳实验中实验了黄金大米;论文第三作者荫士安所在的食品安全所通告称,荫士安对衡阳实验是否使用黄金大米不知情;而第四作者浙江省医学科学院保健食品研究所研究员王茵,对《人民日报》称对论文不知情。

只有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汤光文任职的美国塔夫茨大学称,衡阳实验正是论文所述的转基因大米实验。

谁的课题

如果转基因大米实验为真,以上各方的证言则涉嫌造假;但如果以上陈述属实,那么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相关数据又从何而来呢?

《财经》记者调查发现,衡阳儿童实验事实上承载了国际、国内的多项课题任务。

有据可查的一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称为“植物中类胡萝卜素在儿童体内转化成为维生素A的效率研究”(项目编号:30571574)。课题执行日期2006年1月-2008年12月。但研究内容仅涉及稳定同位素标记的菠菜中类胡萝卜素转化效率研究,没有涉及转基因大米的研究。荫士安为课题负责人。

而上述捅了“马蜂窝”的论文,则来自塔夫茨大学申请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项目“儿童植物类胡萝卜素维生素A当量研究”。塔夫茨大学与浙江省医学科学院于2004年9月签署该研究项目,研究内容的确是菠菜、黄金大米和β-胡萝卜素胶囊中的胡萝卜素在儿童中的吸收和转化成维生素A的效率。2012年9月5日,中国疾控中心官网公布的论文事件调查进展证实了这点。

荫士安称,NIH支持的研究项目的负责人是汤光文博士,中方负责人是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研究员王茵,他以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客座研究员的身份作为协助研究者参与,并且食品安全所没有与该课题合作各方签订合作协议。

转基因生物安全论文范文第10篇

转基因大米是通过人为改变大米的基因使其拥有更好的性状的一种稻子结出来的大米。如果不加以标记的话,一般是很难区别的。

近年来,不断地有媒体报道,湖北武汉地区周边市场上销售的大米中含有转基因成分。与此同时,中国出口欧洲的大米制品也频繁被检出含有转基因成分。在欧盟食品和饲料类快速预警系统通报里,仅2013年中国出口欧盟的大米制品中,就有25次被查出含有转基因成分。

2014年4月,央视《新闻调查》记者在湖北省武汉市的一家大型超市,随机购买了5种大米,并将这些大米送往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其中3种含有转基因成分。

上海某食品加工企业总经理说,根据他们了解的情况:转基因大米已经扩散,很难收回,一发不可收拾。湖南、湖北、安徽、福建一带的米,有部分被转基因“污染”掉了。因为市场上大米来源众多,尽管有检测环节,企业也是防不胜防。

迄今为止,中国政府从没有批准任何转基因大米进行商业化种植,也没有批准转基因大米的进口。因此,市场上出现的转基因大米和米制品都是非法的。

转基因大米从哪来?

因在承担转基因水稻生产性实验过程中“擅自扩大制种”,华中农业大学下属公司曾在2005年被湖北农业部门处罚。从理论上说,市场上出现的所有含有BT63转基因水稻的最初种子源头,就是华中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并没有严格的法律规定,直到2001年国务院实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法》,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才规范起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家张启发说,在此之前,种子公司可以很容易地拿到BT63转基因抗虫稻种,然后自行育种,进而流入市场。

2005年8月,湖北省农业厅曾宣布:华中农业大学下属的华大新技术公司、武汉科尼植物基因有限公司、武汉禾盛种衣剂有限责任公司在承担转基因水稻生产性实验过程中“擅自扩大制种”,责成有关单位对其进行处罚。当时,湖北省农业厅随即对已种植的上万亩转基因水稻进行铲除。

2009年8月17日,农业部批准了两种水稻、一种玉米的转基因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虽然颁布安全证书并不等于商业化,但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实质上已在湖北等地悄悄进行。两会期间,包括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昌平在内的120多位教授、学者联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建议,建议“转基因主粮是否推广应该听取民众意见”。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中应用以来,一直存在着生态安全、食品安全、人类健康等诸多争论。多年来,争论双方都列举了大量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但都无法说服对方。

为什么禁不住转基因大米?

种植“需求”:抗虫水稻可降低成本,农民很爱种。

据武汉当地农民介绍,BT63转基因抗虫水稻在农民中很受欢迎,因能抗螟虫,可以节省买农药的钱和打药的人工费用,每亩能省二、三百元,这对一亩地毛收入只有1000多元的农民很有吸引力。由于抗虫稻销路好,所以,种子销售点都愿意向农民推销。

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镇是一个水稻主产区。央视记者找到了当地的一位农民,请她帮忙到镇上的种子销售点去买转基因稻种。

五里界镇上的种子门市部大大小小有近十家,替记者买种子的农民进了一家叫做界兴种子门市部的销售点。几分钟后,老板转身进入到后面的屋子,拿出了两袋转基因抗虫稻种。

随后,记者将买到的稻种送往了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进行转基因检测,检测结果表明,该稻种含有抗虫转基因BT63。

检测漏洞:我国出厂大米不检测转基因。

在我国所制定的大米出厂标准中,并不含有转基因的检测项,所以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都不会对出厂大米进行检测,这就导致即便有一些大米含有转基因成分,大米销售商和消费者都无从知情。

而对于许多出口企业来说,他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因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购了含有转基因成分的大米,导致他们在出口时遭受损失。上海市一家食品厂2013年出口欧盟的一批白年糕中,就被检测出含有转基因成分。

转基因作物在国外

美国:小麦主粮的商业化尚未推开

美国是转基因作物种植比较多的国家。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2009年,美国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为85%,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为91%,转基因棉花为88%。可是,在美国,至今还没有对主粮小麦进行转基因的商业化种植。而美国政府早在2001年就给美国的转基因主粮小麦(硬质红色春小麦)颁发了安全证书。

在2004年,美国政府准备批准转基因主粮小麦的商业化种植,但是,由于欧洲、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一直强烈反对转基因小麦,如果美国商业种植转基因小麦,那么,这些国家的买家可能会从其他地区寻购小麦。迫于压力,2004年,孟山都公司主动撤销了转基因小麦商业化种植的申请。

在美国加州,2009年有3个县对转基因作物进行了全民公决,决定是否禁止在自己的县里种植转基因作物。有一家美国企业在加州做药用转基因水稻的田间试验,因为当地农民反对,被迫转移到密苏里州。

俄罗斯:反基因专家当官

2006年年末,世界闻名的反食用转基因产品专家、俄罗斯生物学家伊丽娜・叶尔马科娃走马上任,当选为俄罗斯国家基因安全研究会副主席。

2005年,伊丽娜・叶尔马科娃博士着手研究小白鼠在食用转基因食品后的健康状况,发现基因食品影响了小白鼠以及它们后代的健康。这一研究结果为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对活体动物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每年,俄罗斯国家基因安全研究会都会很多关于转基因产品潜在危险的报告和论文,但一些西方的跨国公司却因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研究证据而对这些报告和论文表示只质疑。

日本:禁止进口美国转基因大米

上一篇:食品安全议论文范文 下一篇:校园食品安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