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12-01 14:02:01

孙子兵法读后感篇1

观看XXX老师的讲座,让我感触颇深的是许多我们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孙老师都能一针见血的把他指出来,教授我们解决方案,这对我们基层管理者有着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今后工作协调方面、处理上下级关系方面给人一种拨云见雾的感觉。

孙老师的讲座强调管理者的职能作用,他举了一个比较幽默的例子来说明工作没做好,完全是猪头(管理者)的责任。这与我们公司许多基层管理者遇事相互推究,相互指责,从不找下自己的原因有很大共鸣,于是乎,管理者下属员工同样养成遇事拖拉、推究的工作性格,而工作性格又验证了孙老师所说的性格决定命运。因此,孙老师的讲座让我如临其境,仔细回想我们工作中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不正是阻碍XX公司发展的拌脚石吗?

在实际工作中生产平稳的时候大家“和平共处”,遇事相互推诿,没有多少人主动找找自身原因,正真解决问题,相反,推诿说辞变成员工茶前饭后的笑柄。同时,许多基层管理者骄傲自满,无明显工作责任感,当别人提出好的意见时想着他是针对你,为难你,遇事总抱着上有领导的行为习惯,从不主动查找原因,解决问题。这就是猪头的责任,也从侧面反应出了带头兵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从我们公司的管理现状看,现在还不是谈管事理人,无为而至的时候,应该把管理工作从授能、授责、授权学起,从基层到高层,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意识,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突出管理者的地位优越性,放弃只要结果不要过程的管理模式,虽说结果至上,但孙老师所点评的过程控制也是相当重要的管理环节。

同时,怎样体现管理者的价值观,通过管理者改变员工拖拉与干扰因素,也是孙老师谈管理的重点。每个班组都有我们俗称潜水的员工,也有认真负责,综合素质较强的员工,我们必须在管理上从管理者做起,端正思想,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着重培养品行、技术过硬的那30%人群,培养他们对自身前途的渴望。充分调动优秀员工的积极性,通过他们,把70%停滞不前员工的思想,行为改变过来。而不是眼看优秀员工被混水王子同化。

孙老师在讲座中还强调了汇报工作谈结果,解决问题谈方案的思想,给我很大的启发。是啊,以前许多基层管理者向上级汇报工作时长篇大论了半天,工作结果是什么依旧不清爽,导致领导对你本人失望至于,你同时丧失了自我存在岗位上的价值;另外,遇事总是在领导面前讲这讲那,甚至事情没做,先谈条件,搞了半天,解决方案一问三不知,都是我们日常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大家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去体会,自己从自身工作思路去解决。因为,这是自身的行为和习惯问题,而态度、行为、习惯、性格、命运是连在一起的。也是取决于自身的。

从此次观看讲座气氛来看,总体是好的,但是,部分管理着抱着服从指令安排的心态来看,我个人觉得是没多大进步的,对于那些在观看录像过程中人在而神不在的管理者,在今后公司的发展中必遭淘汰!

孙子兵法读后感篇2

(东南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211189)

摘 要: 《孙子兵法》是一部关于兵法的奇书,其中的战略思想在现代社会被广泛地运用在各个领域。它所包含的艺术思想也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讨,将会给我们现代的艺术理论界以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 《孙子兵法》;艺术思想

中图分类号:J0-02文献标识码:A

Aestheticism of [WT4BX]SUN ZI BINGFA

ZHOU Zhi-cheng

孙子,名孙武,春秋时期著名兵法家,文韬武略,被誉为千古兵圣,是故尊称其为孙子。所著《孙子兵法》,堪称千古名篇而流芳百世,被历代帝王、兵法家、枭雄甚至平民百姓奉为圭臬。及至今日,《孙子兵法》的光芒非但没有暗淡,甚至超越从前,在商场、职场及至日常生活中都发挥着非同寻常的作用,“经典”这一头衔当之无愧,那么,《孙子兵法》究竟是怎样的一本奇书呢?

《孙子兵法》共分十三篇,分别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与用间篇。刚刚翻开目录,我就被这兵法中繁复的分门别类以及一个个诱惑的标题吸引住了。生在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在成长过程中书本、电视以及平日周边人们言谈间的耳濡目染,哪一个少年没有做过统领千军万马纵横驰骋的梦?所以,当这梦的核心――兵法就这样的呈现在我面前时,我不禁热血沸腾。

但即使是这样,我还是有些低估了这本书,也许是各种媒介中那些将军的指挥若定给了我信心,我以为只要在熟读兵书之后,我便也能掌握兵法。所以,在真正开始拜读《孙子兵法》后,那平淡却又无法遏制的惊异,让我无法自拔。

之所以是平淡,一方面是因为之前多少接触过一些名句,一方面是因为孙子言语间的朴实无华却又不容置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些名句读来是如此的简单易懂而又顺理成章,不禁让人生出一种无力感和高度的共鸣:无法质疑的无力感,好像孙子说的就是我想说的,一切自然而然而清晰顺畅,让人读来畅快淋漓而一发不可收。我想,这就是《孙子兵法》言语中的魅力,孙子号称文武双全,果然盛名之下无虚士,《孙子兵法》的科学理念固然值得称道,其文学造诣也丝毫不容小觑。

之所以有无可遏制的惊异,我想是因为我被孙子展现出的兵法与战争的瑰丽奇诡、变化万方以及各种条件的创造与利用所深深震撼了。那一个个简明的小标题下是怎样的波涛汹涌、浩瀚无边,直至此刻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用海洋来比喻层出不穷的变化以及无穷无尽的扩展延伸。“九地”、“九变”、“虚实”等等,无一不体现了兵法的多变与难以捉摸。所以,一代新人换旧人,无数军事人才百年来都在研究兵法,“九”等数字都是些虚指,真正代表的是无穷无尽。而孙子能在如此久远的年代,以寥寥数笔能够概括出兵法的多变,光这一点已值得他骄傲,虽然有可能孙子自己也没有预料到他的兵法在后世会衍生出怎样的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与理解,我从《孙子兵法》中领悟出了十个字,也许有些片面,但简洁、可延伸。即:爱民、爱兵、用谋、赋形、造势。兵,弃矛持锄而为民;民,废犁握戈而为兵。所以首先要爱民,即兵之源,然后爱兵,才能上下同心、同仇敌忾,指挥军队如臂使指,长戈所向,无往而不利。这一理念在《计篇》、《军篇》等中都有体现,尤其是《地形篇》中更着重强调。

所谓用谋,便是善于用计策了。相信这一点没人会陌生,孙子曰:“上兵伐谋”,正是体现了策略的重要性。周公瑾火烧赤壁、瘸孙膑围魏救赵、贫苏秦合纵抗秦、唐太宗智取洛阳,无一不体现了谋的重要性。谋攻篇着重介绍了这一点。至于赋形与造势,《孙子兵法》中形篇第四、势篇第五说明了这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形”为客观物质条件,“势”则主要为主观指导上的出奇与造势。“形”、“势”不可分,所以战争兵法当以“形”为基础,利用好“形”,再辅之以“势”,出奇当“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则胜利如探囊取物、易如反掌耳。其余诸如运用地形,临战指挥等在《孙子兵法》中也被着重强调,但皆可归入广义的此十字当中。

纵观《孙子兵法•计篇第一》,讲述计算与估计,是于战前对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估计和对比,并附以战略方针与原则;《作战篇第二》,为当时时代背景之下,孙子对作战的准备的讨论,并有“因粮于敌”的思想;《谋攻篇第三》,讲的是关于作战的策略计谋问题;《形篇第四》与《势篇第五》,则强调了“形”与“势”,充分利用客观物质条件和主观出奇造势的共同重要性;《虚实篇第六》,中心思想是虚实相互依存相互变化,行动虚实结合且能避实击虚;《军争篇第七》,则来到战场,论述两军相争的战略方针;《九变篇第八》,讲述各种特殊情况下的临场应变,并强调有备无患;《行军篇第九》,顾名思义,内容为行军扎营的注意事项;《地形篇第十》,详细讨论“地利”因素,并提出著名的“六胜六败”论,篇末阐述“爱兵”思想与将帅责任心;《九地篇第十二》,论述攻打敌国时,不同战地、入国境深浅的不同战略方针;《火攻篇第十二》,在春秋这一缺乏大规模火攻实战的时代,简单总结了火攻要素,并在末尾体现出孙子“慎战”的思想观念;《用间篇第十三》,阐释“间”与“反间”,强调情报与间谍重要性。这十三篇可谓篇篇精彩、句句通透、字字珠玑,读来畅快淋漓,不忍释卷。

由此可见,《孙子兵法》的流传千古,不是偶然。曹操,三国时期一代枭雄,文武全才,开创三国势力最强大的魏,不可谓不是一代人杰。其对《孙子兵法》爱不释手,并在阅读时一一标注,才有现今曹注版《孙子兵法》。史书记载曹操深通兵法,想来与《孙子兵法》也有莫大关系,且虽然曹操也著有《孟德新书》,但他亦曾坦言与《孙子兵法》相比“不及多矣”。再看与孙子同时期的孙膑所著《孙膑兵法》以及三国时期风云人物绝代英才诸葛亮所著《兵书二十四篇》的流传面,显然远远不及《孙子兵法》,这些都足以说明《孙子兵法》的不二地位。

《孙子兵法》,当之无愧是我国无论军事、文学界的一块瑰宝。

附:《孙子兵法》中的十句经典

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二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计篇第一》

作为《孙子兵法》的开篇首句,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兵”即战争的重要性以及孙子对他的慎重态度,并且阐述了战争重要性的具体体现,作为总领,本句十分恰当。

二、“兵法,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计篇第一》

兵法,讲究虚虚实实,让人难以捉摸。本句言简意赅地表现了兵法的虚实之道,可谓深得兵法精髓。

三、“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谋攻篇第三》

这句话代表了孙子先进的军事理念,即不战而屈人之兵,该理念流传千古,堪称经典。

四、“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谋攻篇第三》

本句条理清晰,各种战争方法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五、“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谋攻篇第三》

按照各种情况准确做出判断,面面俱到,可谓兵法至理。

六、“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己而知彼,一胜一负,不知己,每战必殆。”

――《谋攻篇第三》

此句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更是科学的真理,易懂易记且胜负关系明确,至今仍被奉为圭臬。

七、“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形篇第四》

该句一针见血地指明了胜负关系所在,为战者明确了具体方向,且确定了敌我各自的弱点,能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八、“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形篇第四》

被列为经典的这句,不仅对仗工整、形象生动,而且是《孙子兵法》中少有的突出战争、兵法的瑰丽奇诡的内容,使得擅于用兵者的形象饱满、大气而不失风范。

九、“纷纷纭纭,都乱而不可乱也;混混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势篇第五》

本句采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不仅体现了古文的魅力,也体现了战争混沌纷纭的独特景象与特殊魅力。

十、“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其阴,动如雷震。”

――《军争篇第七》

孙子兵法读后感篇3

吴王阖闾曾因孙武精通兵法而在宫中接待他,请他利用宫女进行操练,表演他的指挥艺术。孙武将口令教授给宫女,分出各队队长,但几次操练,宫女均不受命,孙武当即斩杀左、右两队队长。吴王极力劝说,却遭到他的拒绝。孙武对吴王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斩杀两名宫女后,队伍立刻服从指挥,纪律严明。从此以后,孙武备受吴王赏识,担任吴国将军,西败楚国,北震齐、晋,《孙子兵法》流传万世,而孙子斩姬立威的故事,也为后人称赞。

中国文化在起初是最为自由的,只是后世的社会巧妙地将其塞进固定的制度中,使人感到僵化和死板,为的只是一个时代的稳定。但每朝每代都会有一些条例保留下来,如儒家的孝道思想,法家的赏罚思想,以及佛家所讲的“向善”。这些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的基本思想,就是中国文化的原则。一个民族的原则,就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只要脊梁不被折断,民族文化就不会磨灭,民族的灵魂就会永存。

正如这民族的原则,《孙子兵法》中重点强调的是战争的原则。在战争中,将领是原则的执行者和守卫者,战法多样,而原则不可变,服从命令听指挥,是战斗的根本,违背这一根本原则的士兵,必须被扫尽,否则军队就会是一盘散沙。在操练中,孙子选择动用死刑,但这并不代表滥杀无辜。过度的温和和过度的凶残都只会导致战斗力的下降,只有严格按照军事要求,赏罚分明,军队才能爆发出最强的实力。

现如今,学校的许多教员、单位的许多领导,都缺少应有的原则性,因此,学生不服老师,下级不服上级的现象屡见不鲜。我曾有幸遇到一位这样的老师,在我第一次打架犯错时给我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在我第二次打架犯错时仍然给我一次机会,可到第三次,机会没有了,等待我的是语重心长的教育和被叫家长的最终结果。这样的批评有理有力有节,被批评的人无话可说,只好改过自新。

曹操心狠手辣,但坚守原则,唯才是举,依然可以雄霸一方;历代暴君,凡是没有坚守原则的,都只落得悲惨结局。爱发火,不乱发火,该发火时必发火,敢怒敢爱,恩威并施,赏罚分明,孙武和他的《孙子兵法》告诉我们,这是在战争中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而这又何尝不是做人的良言?

孙子兵法读后感篇4

初识孙伏园、林语堂

1926年11月25日,谢冰莹从家里逃出来,成了一名女兵。 严酷的军事训练和学习,锻炼了女兵们的意志。三个月军事训练结束后,谢冰莹转正为正式军人。

一个星期天,她又在出壁报。男生队的小海和冰川也在出壁报。他们都喜爱文学,算是文友吧。他俩原是北平的学生。小海走近谢冰莹说:“下午我们去《中央日报》,看望主笔兼副刊主编孙伏园先生。他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当过《北京晨报》的记者和副刊主编,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作家,我们都喜欢读他的文章。你跟我们一道去,我介绍你认识他。”

谢冰莹读过孙伏园的文章,也耳闻他的大名,还知道他是绍兴人。和鲁迅同乡。她当然想认识他。

《中央日报》在汉口。谢冰莹一行走进编辑室。室内有两个人正在交谈。冰川和小海走到那位个头稍矮的胖胖的先生面前,叫了声孙先生。谢冰莹知道这位就是孙伏园了。孙伏园正在和一位着藏青色长衫、嘴里含支雪茄的先生说话,听到有人唤他,他立即转过身,向他们伸出手。他先将手伸给谢冰莹,自我介绍说:“我叫孙伏园。”

谢冰莹也自我介绍说:“我叫谢冰莹,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也就是黄埔军校六期女生队学员,冰川和小海的同学。”

孙伏园微笑着把她和她的两位同学介绍给含着雪茄的那位先生后对他们说:“这位是林语堂先生。”

林语堂这个名字如雷贯耳,谢冰莹没有想到在这儿一下见到了两位文坛大名人,她吐了下舌头。

林语堂走过来。他中等个子,面庞清秀,严肃的表情中透着热情和微笑,边吸雪茄边说:“坐吧,坐吧。”他伸手指着椅子。又把一只方凳从角落里端出来。招呼他们坐下。他们相继落座。

“我长这么大,”孙先生喜形于色地说,“还是第一次看见女兵呢!”

“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呢!”林语堂说话慢条斯理,声音柔和,态度亲切,“女兵和男兵一样威武。神气!”

他们先聊了会儿军校的生活,后来话题就慢慢转到文学和、写作上去了。两位文坛前辈问起他们读书和写作的事,问谢冰莹喜欢读些什么书,写过些什么样的文章。她没有丝毫扭捏做作之态,大胆地把她读过的书、写过的文章以及她写这些文章的发端和动机,毫无保留地说了出来。孙、林二人立即喜欢上了这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兵。林语堂微笑着点点头对她和她两位同学说:“你们可以写些自己熟悉的题材。民众积极拥护消灭军阀。很想了解军队的生活,你们可以写些身边事,多练习就有进步。”

“是呀,现在民众都很关注北伐。”孙伏园附和着林语堂,“反映军队生活的文章读者肯定爱看。”

他们谈兴很浓,海阔天空。谢冰莹向他们提出了好些问题,请他们解答。后来,诗人陆晶清也来了。这次之行,用谢冰莹对陆晶清的话说就是:“今天真幸福,同时认识了你、孙先生和林先生,我真要快活死了呢。”

林语堂为《从军日记》作序

得林语堂和孙伏园的点拨。谢冰莹在西征途中,利用行军作战、做群众工作的点滴空隙,找个地方坐下来,从军装口袋里抽出她自订的日记本,以膝头当书桌,利用短暂的时间,把她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写到她的日记里。为了防止文稿丢失,每到一地,她就把她写的《从军日记》寄给《中央日报》副刊的主编孙伏园先生,请他替她保存。

他们男女同学从武汉出发后的第十天,特务营的符号手里拿着一份报纸来找她,告诉她:“你的大作发表了!”这是一张英文版的《中央日报》,而且已一连刊发三期了,翻译者正是大名鼎鼎的林语堂。

她拼读了几句,真的是她的《从军日记》。这是她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她的这些文字都是随意写的,非常粗糙。这么粗鄙的文字,有什么翻译的价值,林语堂先生竟把它翻译成英文,还刊在英文版的《中国日报》上。惊喜之余,她又有几分羞愧和感激。

无奈好运不长,军校不久就解散了,谢冰莹不得不回老家。她三次逃婚三次都被家人抓回。后不得已还是嫁人了萧家。好在丈夫萧明还算个通情达理的人,没有为难她,而且后来在她的说服下。还同意她登报离婚。谢冰莹已无脸面回老家面对父母。只得选择漂泊上海。

秋天的一天,好消息传来,孙伏园告诉她春潮书店有意出版她的《从军日记》,并约她星期天到他家谈出书的事。在孙伏园家,孙伏园看着她修改整理成集的《从军日记》文稿,给她出主意说:“这是你的第一本书。以后你还会有很多很多的书出版,这第一本书的影响大小,对你未来很重要。我建议你请个名作家写篇序言推荐推荐,再找位你喜欢的名画家给你设计个封面,你看如何?”

“我就请林语堂先生来写序!”她脱口而出,“林先生会给我写吗?”

“《从军日记》是他推出来的,”孙先生鼓励她道,“他义不容辞。”

谢冰莹想了想又说:“我喜欢丰子恺先生的画,我请他来画。”说完,初生牛犊的她从书案上拿起笔就给林语堂和丰子恺写信。写好后即寄走。 几天后,谢冰莹就收到了林语堂先生为,《从军日记》写的序言。他写道:

冰莹以为她的文章,无出单行本的价值。因为她“那些东西不成文章”(这是冰莹信中语),自然,这些《从军日记》里头,找不出“起承转合”的文章体例。也没有吮笔濡墨、惨淡经营的痕迹;我们读这些文章时。只看见一位年青女子,身着军装,足着草鞋,在晨光熹微的沙场上。拿一支自来水笔,靠着膝上振笔直书,不暇改窜,戎马倥偬;束装待发的情景;或是听见在洞庭湖上。笑声与河流相和应,在远地军歌及近旁鼾睡声中,一位蓬头垢面的女兵,手不停笔,锋发韵流地写叙她的感触。这种少不更事,气宇轩昂,抱着一手改造宇宙决心的女子所写的,自然也值得一读……这些文章,虽然寥寥几篇,也有个历史,这也可以说明,我们想把它集成一书的理由。

她还同时收到丰子恺先生的回信,他一日答应了她的请求。 又是一个星期天。谢冰莹带着林语堂先生的序文和丰先生的复信来到孙伏园家。孙先生就陪她去与春潮书店的老板夏康农和方抚华先生见面。两位老板见到她非常高兴,方先生激动地说:“这真是太好了,《从军日记》有林语堂先生作序。丰子恺先生画封面,一定洛阳纸贵!”

两天后,谢冰莹收到了丰先生寄来的封面画。

后来,在她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从军日记》出版了。1930年8月,她从法国的《小巴黎人日报》上得到消息,她的《从军日记》法文版由法国巴黎的瓦罗瓦书局出版。翻译者是中国留学生汪德耀。而推荐者则是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

谢冰莹还写了《一个女兵的自传》,中卷改名为《女兵自传》,由汉口友益出版社出版。并很快就有了林语堂先生的二位千金如斯和如双译的英译本。另外,还有其他英译本和日译本、韩文译本。再后来,又译成了德、法、西、葡、意等多种语言版本,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孙子兵法读后感篇5

摘 要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兵学圣典,其高超的思想智慧和巨大的军事价值举世公认,和平年代,其蕴含的管理学思想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被商界誉为必读的管理圣经,本文将就孙子兵法中的管理学思想做出阐释,并结合管理五大职能做出具体论述,以期彰显《孙子兵法》在当今管理过程中可能发挥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 孙子兵法 计划 组织 领导 激励 控制

《孙子兵法》--中国古代的兵学圣典,其高超的思想智慧和巨大的军事价值举世公认,现在,在这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年代,它依旧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经济建设领域,用于指导各种经济活动,成为了优化管理的神兵利器,更被商界誉为必读的管理圣经,今天我就借用孙子探胜这一题目浅谈一下自己对孙子兵法中的管理学思想的一些理解和认识,以及《孙子兵法》对管理活动取得有效成果的指导作用。

一般认为管理的五大职能为: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有绩效的管理活动需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考虑,只有将这几项职能发挥的和谐有力,才能真正确保管理活动取得成功,孙子兵法中蕴含的许多管理智慧在这些方面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对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孙子兵法》与计划职能

宗旨、远景、目标是计划中最宏观的部分,也是最具有指导意义的部分。孙子曰:“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孙子看来,“安国全军”是军队的基本任务,也是兵事战争的目的,而其兵法十三篇皆是是紧扣这一主题进行的,从管理学意义上讲,组织只有对自己的宗旨和使命有清醒的认识,各项工作都以主要宗旨为出发点,不进行偏离宗旨的活动,集中力量发展企业的主要事业,才能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使企业得到良好的发展,当然,宗旨的正确性和内在生命力是坚持宗旨的必要前提!

计划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决策。决策――“用兵之道,以计为首”,孙子把事关全局的战略决策称之为“庙算”,提出“未战先算”,“多算胜”,“少算不胜”的论断。并在如何进行决策方面提出:经五事,校之以“七计”,以求得对战争情势的深刻认识,从而正确指导战争;孙子这种由 “经” “校” “索”构成的战略决策的程序和模式,至今仍不失为我们科学决策的范本。

此外《孙子兵法》对如何科学决策进行了详细探讨,纵观全书,体现出三条基本的决策原则:

第一,知的原则。孙子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指出将帅作战指挥应立足客观,全面掌握信息,并视之为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孙子兵法・.谋攻》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的著名论断。《孙子法・军争》中也有:“不知诸候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有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可见,知乃将领之要,决策所依。这条原则要求:知的范围要广,既要了解自然环境也要了解社会环境,既要知己又要知彼;知的程度要高,必须全面、准确、深入、快捷的收集信息,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

第二,谋的原则。谋即谋划、谋算,是领导者通过情况分析,对战争做出正确的判断估计,制定并选择出最佳作战方案的活动。谋是决策的核心。孙子说:“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谋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甚至可以不战而胜,谓之“上兵伐谋”。

第三,变的原则。孙子认识到战争中存在许多矛盾,如:攻守、虚实、奇正、生死等等。矛盾的两面,相互对立统一,且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化。因而,他告诫领导者要善于根据矛盾的发展变化对原有政策进行适当调整,以创造条件,使矛盾朝有利于我的方向转化。孙子讲:“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战争的瞬息万变决定了决策的变通性。决策只有做到了“因利而制权”,适机而动,顺势而变,才能为作战提供科学的指导。

以上不过是关于《孙子兵法》中关于计划职能的智慧的一点点认识,其关于计划的指导性见解绝不仅限于此,相信深入了解《孙子兵法》后,我们的计划行为会得到更好的指导。

二、《孙子兵法》与组织职能

无论是军事活动还是管理活动,都是社会化的活动,因此,都要依据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组织活动。如何设计组织机构、管理组织机构,使之高效运转,并最终完成组织目标,是管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在这方面,孙子的智慧也很有启发性。

春秋到战国中期,随着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对庞大军队的组织管理,越来越成为决定军队实力,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孙子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对规范军队的组织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孙子于《始计篇》写到:“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认为:“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阐明懂得组织的原则和方法,是为将者的必备素养之一,关系到作战的胜败。孙子又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令孰行?…赏罚孰明?”可见孙子在组织管理方面有深刻见解:

首先,要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 “法者,典制、官道、主用也。”所谓法,是指队的编制、法令、法规和对各级指挥官职责的划分管理,以及后勤军需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规章制度一方面可使将士明确自己的位置和责任,增强自我约束力;另一方面可避免领导工作的随意性和神秘感,实现组织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其次,严格按制度管理。统帅军队必须令行禁止,军纪严明,让士卒心悦诚服。其方式为:“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既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统一军队思想,又要以强制的军纪、军规约束将士言行。孙子反对军队“乱而不治”。认为只有部队编制有序,管理严密,才能“治众如治寡”,产生强有力的战斗力。

再次,赏罚分明。孙子重视赏罚对军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并对之详加论述。一是赏罚时机。赏罚需要把握适当时机,以增强效果。孙子曰:“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二是赏罚对象。孙子提出:“赏其先得者”、“赏其厚于间”,既要赏“冒类”人物鼓励杀敌立功,又要厚待身处危境的间谍,以安其心。可见赏罚不在于人数多少,而在于典型。三是赏罚之物。孙子强调物质奖励,要求将领在战胜之后,把战利品分给参战士卒,并指出吝啬财物不论功行赏会有危险,即“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四是赏罚有度。“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赏罚过滥则功效无。领导者要慎用赏罚,力求发挥其最大效力。

组织职能在管理中发挥着十分基本的作用,对于管理活动其他职能的顺利发挥影响重大,孙子兵法中关于如何发挥组织职能的学说对于建立组织,制定组织规范,发挥组织功效影响重大,对我们当今的管理活动也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孙子兵法》与领导职能

《孙子兵法》是一部蕴涵丰富领导思想的军事著作,它所揭示的领导思想,经历了若干世纪至今仍给人启迪,值得现代领导思考和借鉴。《孙子兵法》十三篇都贯穿着对将帅的最高要求,孙子非常慎重地提到“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另外,《孙子兵法・作战篇》还说:“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可见,孙武非常重视将帅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下面分别对《孙子兵法》中有关领导职能的思想加以探讨。

(一)领导宗旨。《兵法》首篇《计》有云:“道者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所谓“道”,从领导学角度来看,可理解为正确的领导宗旨。孙子把“主孰有道”放在战前敌我对比分析的第一条,足见道之重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竞争仍然是“道”之争,只有遵循“以信誉取胜,以质量争先”的经营正道,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

(二)领导者个人修养。孙子从军事角度看到了领导素质对国家兴亡的重要作用。《孙子兵法・谋攻》曰:“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孙子兵法・作战》亦云:“知兵之将,民之司令,国家安危之主也。”把将领视为国家的栋梁和支柱。因而“将孰有能”也成为进行敌我实力对比,判断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之一。既然领导素质如此重要,就迫切要求领导者要有严于律己的精神和不断学习的自觉性,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以更好地完成其肩负的历史使命。

四、《孙子兵法》与激励职能

《孙子兵法》中有丰富的激发士兵斗志的思想,并且一直影响着中、外战争史上许多著名战役中将帅的战绩。孙武主张物质刺激的激励效果。物质需要是人生存的第一需要,物质奖赏是激励的现实手段。所以孙武说“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通过物质激励就可以使士兵保持高昂的斗志和顽强的作战风格。物质刺激固然重要,但精神激励才是孙武的根本法则,他用“爱兵如婴”这种类似儒家“仁爱”式的情感投人,进行情感管理,赢得民众支持,鼓动民众信念,激起国民拥戴,如“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孙武这种“爱民”思想,正体现了战略性、全局性的精神激励,也反映了他深知社会结构的粘合剂是社会心理因素的道理,现代企业管理中“感情投资”策略正是借鉴了孙武的精神激励思想。

五、《孙子兵法》与控制职能

控制职能的发挥对于管理者来说主要是一个如何“用权”的过程,不同级别领导权力的分配是领导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只有充分明确上下级的职责范围,并且各级领导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行事管理权,才可保证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孙武在《孙子兵法・谋攻篇》有精辟的论述:“不知三军之事,而问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可见,在控制职能方面看,孙武极力反对上级过多地干预下级的工作和越权行事,要求上级领导充分地下放权力,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下级领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主地行使自己职责范围内的权力。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事无大小必亲躬是领导者之大忌,但不能放权完全放弃管理,核心的保持领导权威的权力一定要牢固的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上就是就《孙子兵法》中的管理思想浅探出的“胜”,《孙子兵法》强调如何在竞争中制胜,这和现代企业的目标相吻合,它是一部完整的“战略著作”,有十分严谨的结构体系,它的每一部分都能恰如其分地“嫁接”到企业管理之中,从而产生具体的指导意义,它写于一个变革的时期,这和现在企业的总体生存环境大同小异。提出了“正兵御敌,奇兵制胜”的思想,指出领导者在保证不败的基础上,出奇制胜。如何在“正和”的基础上做到“奇胜”,这一点对当今的企业管理者尤为重要。无怪乎这部2500年前的关于军事战略方面的著作对当代企业管理依旧能产生如此重要的指导作用,相信对《孙子兵法》的深入探究会带给管理学人士更多的惊喜和收获,中华文化灿烂辉煌,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一定会在这些智慧和优秀思想的指导下取得更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春秋)孙武著].蒋玉斌[译注].孙子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

[2][美]杰拉德・A.迈克尔森(GeraldA.Michaelson),[美]斯蒂芬・W.迈克尔森(StevenW.Michaelson)著.贾良定,唐翌译.孙子兵法的营销智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洪兵.孙子兵法与经理人统帅之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侯定丕.博弈论导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

[5]陈才俊.孙子兵法智慧精华.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6]张韬著.孙子兵法与李嘉诚商场布局.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

[7]张诚笃,王聪林.从孙子兵法到企业谋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8]孔干,王金宝.孙子兵法古今谈.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孙子兵法读后感篇6

从比较研究到一种审视孙子的新视角

《孙子兵法》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同被尊为战争和军事理论方面的第一流经典。因此,关于这两者之间的比较研究或比较思考并不罕见。其中,最有影响的大概出自20世纪上半叶西方最重要的战略理论家之一利德尔・哈特(B.H. Liddell Hart)。他在《孙子兵法》当中读到了他本人著名的“间接路线”战略的最经典、最浓缩、而且肯定也最极端的表述:不战而屈人之兵。因此,他认为孙子思想的明晰可以校正克劳塞维茨的晦涩,并且断言“孙子有较明晰的眼光,较深远的洞察,以及永恒的新意。”1此外比较引人注目的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部言简意赅的专著――《克劳塞维茨与孙子的比较研究》,2作者为美国海军学院著名军事理论家和战略思想史家迈克尔・亨德尔(Michael Handel)。与他的其他许多专著一样,他关于信息问题的分析是其研究中最深刻的部分。中国军事科学院的学者薛国安几年前也发表了一部颇为详尽的专著,比较孙子和克劳塞维茨这两位“兵圣”。3阅读该书可以获得有关两部经典《孙子兵法》和《战争论》的众多基本信息,并且领略作者的某些灼见。然而,该书中想象力的作用过于突出,模糊了它作为学术专著与一般畅销书之间的必要界线。中国台湾著名的战略学者钮先钟不仅在东西方军事理论的翻译、交流方面成果甚丰,而且在其最近的专著《战略家》4里面,显示出他的相当深厚的战略理论积淀。该书第八章专门比较孙子与克劳塞维茨的思想,从中可以明确地感觉到一种博学,即他对于相关专题领域内国内外前人学术成果的广泛研读和熟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一点反而妨碍了他得出较多具有原创性的观点。其他如日本学者浅野佑吾著《军事思想入门》中的相关章节、中国学者夏征难的相关论

文5也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看,对于孙子与克劳塞维茨的比较研究一般都不易摆脱以下两种陷阱:第一,简单地对比他俩的各种观点,并且由此占去论述的大部分篇幅,从而使比较研究沦为一种大致是外在性的异同(特别是“同”)罗列,或曰“观点对照单”;第二,多半出于面对经典的巨大崇敬感,连同有时是下意识的自卑或“心虚”,研究者难以或不敢做出足够直接和坦率的批判――事实上完全可以与合理的崇敬和赞赏并存的批判,而是代之以无穷赞美,将对于经典的解读和相关思考完全等同于做单纯的肯定性注解、增补性论证和近乎无限发掘其“微言大义”的观念延展,而且这么做有时也是为了顺便表现自己的虔敬和谦虚。多年来,战略理论难以像其他不少学科那样较连续、较迅速地发展,或许也有其人性根源。不仅如此,从方法论而言,对于孙子与克劳塞维茨的比较研究,严格说来一般缺乏足够的逻辑前提。他俩虽然都是讨论战争问题,但孙子是在追求战胜之道,克劳塞维茨却是在追求对战争本身的总体性的客观理解,对于寻觅战胜之道不仅缺乏很大兴趣,而且本质上简直持否定态度。6所以,《战争论》与《孙子兵法》属于几乎完全不同的理论形态、思想路径(approach)甚至价值取向。迈克尔・亨德尔也承认,“孙子与克劳塞维茨各自有着不同的概念体系与逻辑框架,因而比较研究者往往因孙子的宽泛概念而不自觉地将桔子与苹果相比。学者常如盲人摸象,却不知孙子与克劳塞维茨走在不同的路径上。”7另一方面,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在其写作的十几年间,尤其是1827年前后,他的战争观经历了重大转变,并且因此决定改写《战争论》草稿。然而,改写工作只完成了最初部分,8此后便因出征而缀笔,从此再无机会继续撰写工作,直至英年早逝。这样便导致了一种重要情况:克劳塞维茨的观点有时看来前后不大一致。总之,由于以上各项基本原因,对孙子与克劳塞维茨的比较研究有必要进行重大的操作性调整。

如果跳出狭义的比较研究框架,改为用其中一人的基本范式和主要思想对另一人进行批判,就可以使研究和思考摆脱上述窠臼,获得新的视角和思想空间。本文提取1827年后克劳塞维茨战争观的核心内容,肯定其根本价值,然后由此出发对孙子战争观进行比较性的系统理解与批判(再说一遍,这种批判完全可以同对于孙子的崇敬和赞赏并存或交织),以更加符合孙子和克劳塞维茨思想各自的基本特性,并且有助于真正理解他们各自给人类政治思想留下的宝贵财富。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观

克劳塞维茨在总结前人的军事理论(特别是启蒙主义军事理论)的得失时,创造性地提出了战争本身的三大特征:敌对情感与暴力;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活的力量之间的斗争或冲撞。以这三者为前提,他提出了战争在逻辑上的绝对暴力本性,那是他本人亲历的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哲学表述。在其抽象的或理论的形态上,战争是就其运用而言没有逻辑限制的暴力行动,是两大活生生的武装力量之间的殊死冲撞。在其中,每一方都竭力要完全压倒对方,由此而来的便是暴力的不断升级,直至达到最终由一方摧毁另一方的极端状况,即绝对战争,或曰绝对暴力。用他本人的话说,这样一种形态的战争以彻底的军事胜利为目标,“以便要么在政治上彻底消灭敌方,要么解除其武装,从而迫使其接受任何和平条件”,而它的根本特征在于“毫无约束的武力冲突,不服从武力本身的规律以外的任何法则。”91827年前后他的思想上的重大转变,在于更多地考虑到政治与军事的根本关系,注重战争可有和应有的政治目的。在现实世界中,许多战争是达不到极端状况的有限的战争,并不导致战争任何一方的彻底臣服,更谈不上它在物质上的全盘毁灭;可以包含这以外种种有限结果的、经谈判达成的和平,才是这类战争的可行结局。从根本上说,在此限制战争升级的是战争以外的深层因素,它们最主要地体现在从事战争的政治目的与其对战争行动可有和应有的支配作用上面。按照克劳塞维茨的一位解说者的说法,“有一种关于战争中暴力的辩证法,它趋于用政策目的取代彻底军事胜利目的。”10正是有限的政治目的阻止了绝对暴力和彻底军事胜利的极大直接和间接代价,这种代价在大多数场合远超过可得的实际裨益。11在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观中,尤其具有批判的准绳价值的,是他对于战争本身基本特征的认识和他的政治战争观。

在此,作为对于孙子兵法的一种批判的主题,需要着重强调克劳塞维茨战争观的上述最具根本性和原创性的核心内容,那就是:(1)战争中充满敌对情感与暴力;(2)到处存在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它们是规定战争的一类很基本、而非很次要甚或无足轻重的因素;(3)战争是活生生的力量之间的斗争或冲撞;(4)战争是(或真正准确地说,应当是)政治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在克劳塞维茨看来,它们是使战争区别于人类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有了上述观点,才可能建立一种令人满意的作战理论,也就是说建立一种有用的、与现实从不矛盾的作战理论。”12换言之,一套准确和大致完整的战争理论必然包含以上四点,并且至少不与它们相矛盾。即使在今天,即使我们仍可以批评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理解不够全面,但很难驳斥这四点当中任何一点错了或者过时了。

对孙子的理论的考察与批判

克劳塞维茨归纳的战争活动的第一大特征,在于强烈的敌对情感与暴力性。“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本来就包含敌对情感与敌对意图这两种不同的要素……即使是最文明的民族,相互间也可能燃起强烈的仇恨感。如果把文明民族的战争说成纯粹是政府之间的理智行为,认为战争越来越摆脱一切激情的影响,以致最后实际上不再需要使用军队这种物质力量,只需要计算双方的兵力对比,对行动进行代数演算就可以了,那是莫大的错误。”13“既然如此,理论难道可以不考虑人的情感而一味地追求绝对的结论与规则吗?”14基于这样的逻辑,他批判说:“有些仁慈的人可能很容易认为,一定会有一种巧妙的方法,不必造成太大的伤亡就能解除敌人的武装或者打垮敌人,并且认为这是军事艺术发展的真正方向。这种看法不管多么美妙,却是一种必须消除的错误思想,因为在战争这样危险的事情中,从仁慈产生的这种错误思想是最为有害的。物质暴力的充分使用决不排斥智慧的同时发挥作用,所以不顾一切不惜流血地使用暴力的一方在对方不同样做的时候就必然会取得优势。这样一来,他就使对方也不得不这样做,于是双方就会趋于极端。”15

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克劳塞维茨的这一批判或许可以被猜测就是针对(在其他可能的靶子之外)孙子的全胜论。16什么是好的战略方针?孙子用了一段很有气势的排比来提出他的优劣标准:“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17“全”就是保全的“全”。孙子的结论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与克劳塞维茨相比,孙子的战略主张表现出一种古典的优雅风度:在他那里,战争的主要内容是智谋,是理智的谋划与准备,是多种战略原则的艺术性运用。激情从优化标准来看不但是多余的,而且往往是有害的。在颇大程度上,孙子兵法很难让人感觉到战争的暴力本性和其中的血腥、激情、仇恨和恐惧。

克劳塞维茨透视到的战争活动的第二大特征,在于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有了“这个概念,并且将它排到战争的基本层次上,是克劳塞维茨的革命性创造。如果将这个要素加进去,几乎就可以完全保证他的那个战争哲学是活生生的战争哲学。”18最大的不确定性源于意志力的作用。意志在力量的组成因素中是最难确定的。此外还有其他一切变故、事故、错误、技术困难、出乎意料之事等等,也就是所有难以预料、有时甚或不可预料的事态,连同所有这些对于决策、士气和战争、战役及战斗的结果的影响。“战争中一切情况都很不确实,这是一种特殊的困难,因为一切行动都仿佛是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下进行的,而且一切都仿佛在云雾里和月光下一样,轮廓变得很大,样子变得稀奇古怪。这些由光线微弱而不能完全看清的一切,必须靠才能去推测或者靠幸运解决问题。”19

然而,孙子在这个问题上乐观得多。如果说孙子的整个理论可以用一个字来浓缩,那么这个字就是“知”。纵观《孙子兵法》全书,“知”字共出现79次。还有一系列相关概念如“智”,“计”,“谋”,也多次出现,表达了类似的含义。孙子极端重视事先周密地了解情况,对能够做到这一点有着非常充分的信心。除此之外,他还有专门的章节论说如何获得信息。其实,整个《孙子兵法》十三篇的核心,就在于主张获得信息和谈论如何获得信息。在孙子那里,可以说没有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没有“战争迷雾”。如果有,那也是己方的智谋给敌方造成的,属于精心构设的“诈”――兵不厌诈。与克劳塞维茨的老练、务实和关于战争的某种悲剧性意识(关于战争大有可能摆脱人的控制的意识)相比,孙子在这个问题上显得过于自信,因此就不那么可信。其实,即使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和战争指挥这么困难、复杂、混乱、多变的大事态的人,只要有足够的生活常识,便不难意识到《孙子兵法》的这种态度多少有问题。因为信息的不完全,而且是决无可能根绝的不完全,是任何较有规模的人类活动现实区别于理想状态的一大根本特点。孙子的观念,连同利德尔・哈特等人的观念,让人不由得想起亨德尔说过的那位老商人。“从前一位老商人告诉他儿子:‘儿啊,我来告诉你生意之道,贱买贵卖,你就可以挣钱。’这样的建议等于废话,因为问题在于知道什么是贵,什么是贱,还有如何获得高价与低价。他的训导太模糊,以至没有实用价值。”20克劳塞维茨推崇的“天才”是那种除势必有限的信息之外依靠直觉、经验、判断力和情感力,在混乱和不确定之中尽可能寻找和把握机遇、尽可能较大程度地克服“战争迷雾”的人;孙子那里的善战者却完全依靠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包括了解敌人和欺骗敌人)而获胜。诚然,“克劳塞维茨对欺骗和突然性的不重视,在他自己的时代是有道理的,而孙子很可能夸大了前技术时代欺骗与突然性的重要性。技术革命带来了巨大变化,如机动能力、火力杀伤力、实时通讯等。随着突然性越来越成为战争的重要部分,欺骗也变得重要。结果,孙子对欺骗与突然性的强调突然间具有了我们时代的适切性。”21然而,这种适切性必须经过哲理层次上更为广泛和深入、现实层次上更为求实和精细(sophisticated)的“克劳塞维茨式”修正,才能是足够可靠的。

如果说在战争的前两个基本特征问题上,孙子有其重大失误,那么他在第三个基本特征问题上的缺陷可能会是致命性的。战争是活生生的武装力量之间的斗争或冲撞。用今天的社会科学话语说,战争逻辑是多主体逻辑。22博弈论等现论也都是基于把握人类竞争性社会行为(包括战争在内)的这种结构性本质。180年前,克劳塞维茨将此归纳为战争行为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由此出发建构其战争理论。在现代的博弈论和多主体逻辑等理论认知发展起来以前,辩证法可以说是对这种结构性特征的一种最近似的描述,尽管其微观的精确性较为有限。

然而可惜的是,我们在孙子那里发现的是二元论。正如钮先钟所说,这二元论“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承认有两个独立实体同时存在,彼此虽可互赖互动,也可有先后或因果关系,但始终保持其独立和特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二元论就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辩证法。” 他同时指出:“孙子在十三篇的第四、五、六、七等篇中,一系列地推出“攻守”、“奇正”、“虚实”、“众寡”、“迂直”、“利害”等相对观念,真可以说是集二元论之大全。”23《孙子兵法》以其二元论的、对称的非线性概念,试图描述和把握多主体导致的复杂现实,然而其成效不尽人意。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就在于它无法回答、甚至从不考虑两千多年前就以寓言形式提出的一个问题: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换句话说,“孙子对获得突然性的可能性的乐观,在某种程度上与他对情报的重视和......对战场控制能力的信心相抵触,与战前的‘妙算’相抵触。因为如果某方可以获得突然性,那么另一方也可以获得,这就大大限制了‘妙算’和情报的潜在功效。”24当然,孙子的战略主张没有因为忽视或轻视战争的多主体性而变得有多浅薄。例如,“我专而敌分”,“食人一钟,当吾二十钟”,“可胜在敌,不可胜在已”等论断,都表现出相对主义思维的深刻。可是,就总体而言,单边性的框架或信心限制了他的思考深度。用一种或许过于苛刻的说法,《孙子兵法》的运用适合狩猎甚于适合战争指导。狩猎中没有敌对情感,较少不确定性,而且它属于单主体逻辑,即可以通过观察、静候、迂回、逗引、威吓和预设陷阱来对付猎物,并且乐在其中,而一般毋需担心猎物会以类似甚或更高的智慧来算计猎手。

1827年以后,克劳塞维茨的思想的一大特征就是非常明确的政治战争观:政治与战争的关系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手段必须服从目的。孙子也意识到政治与战争的密切关联,甚至还充分意识到经济因素的重要性,那是他优于克劳塞维茨的。然而在他那里,政治以及经济因素一般是工具或手段,用以帮助“善战者”获胜。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尽管政治在诸种战略要素中处于优先地位,但它毕竟是个工具,同其他工具一样服从于制胜目的。就政治领导者与军事领导者的关系,孙子的主张是“将听我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25并且用较大篇幅反对君王对将领的限制和干预。在他那里,将领是主体,战争胜利是目的,君王则如同客户,是可以选择的对象。而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的主张可以符合军事职业者的利益和旨趣,甚至也许可以假定在他所处的年代不无道理,然而在现代民族国家的体制和环境当中,这如前所述至少有可能被用作单纯军事观点的辩辞,用作军事考虑压倒政治目的、军事职责规避政治控制的理由,尽管政治领导不应该在规划和指导具体作战方面取代军事领导,不能过多地取消战地指挥官的随机处置权。

将孙子和克劳塞维茨对照,也许最重要的是记住:战争依其本性倾向于暴烈和危险;战争富有不确定性和难预料性;战争应当从属于理性的政治目的。战争也许还有大致同等重要的基本特征有待血与火的现实去展开,有待人类智慧去洞察和总结;然而,首次由克劳塞维茨明确指出和集中强调的这么几点,在2500年前、180年前和当今都是人类社会行为方式之一――战争的基本性质。

对缺憾的另一种解释

关于孙子兵法异于克劳塞维茨观念的原因,亨德尔认为在于他俩之间的分析层次差异。然而这种观点遭到钮先钟的否定,后者主张从他俩的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去寻求答案。这些都有道理,但也都很不全面。应当有一种大概至关紧要的补充性解释,那就是《孙子兵法》的著述目的决定了它的很大部分基本面貌。

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是一种最重要的解释。有理由推测,《孙子兵法》可能是一部首先甚或主要旨在打动读者的著作。像约米尼那样 ,26孙子喜欢用自己的著作打动吴国的君王,以此取得赏识,以此博取仕途。手段服从目的的需要,从其著作的内容来看,它符合写作目的的需要:其文辞与战略主张的优雅,能符合吴国君王的口味;它在信息的获取上表现出的自信、对战争前景暗示的乐观以及对不确定性或“战争迷雾”的忽略,也与此相应,因为没有人会将军事乃至国运委予一个声称没有制胜把握的人;单边框架也许是孙子思想水平的反映,27也许是服从上述要求的一种无奈,但它无论如何构成了前面两者的逻辑基础。可以想象,一名远道而来准备以文邀宠、以武立功的才子,不大会有别的做法,虽然这完全不排斥他可以有不少杰出和深刻的思考,可以给后世留下宝贵的思想财富。总而言之,《孙子兵法》颇有可能不像克劳塞维茨写作《战争论》一样是主要为了写给自己看。他在追求真理之外,还有一个或许更重的目的,那就是打动读者。问题不仅仅在于思想水平,也在于性格旨趣。后者决定能不能“像法国法典上讲的那样:讲真理,只讲真理,完全讲真理。”28

结束语

本文的诸项结论已经在开头作了展示。这里要强调的是,它们都源自于本文的视角与方法,即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哲学出发,对孙子的战争观进行比较性的系统理解与批判。如此的视角和方法实际上也可以反过来,那就是对克劳塞维茨进行“孙子式的”批判,以便帮助开辟审视和理解克劳塞维茨的新的思想空间,超出现有的批评而进一步揭示其理论包含的漏洞或缺陷。这同样具有理论思想上的创造性或挑战性要求。

注释:

1哈特:《战略论》 (钮先钟译),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2Michael Handel, Comparative Study of Suntzi and Clausewitz (Carlisle: U.S. Army War College Press, 1991).

3薛国安:《世界兵学双璧》,西苑出版社1998年版。

4钮先钟:《战略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夏征难:“孙武与克劳塞维茨军事辩证法思想较略”,《中国军事科学》1990年第4期。

6寻求战争中的“普遍规律”(或用克劳塞维茨同时代的最大军事理论家之一约米尼的口头禅说,“不变的战略科学原理”),并且由此获得战胜的秘诀,是17、18和19世纪启蒙主义军事理论家们一致的理论企图。克劳塞维茨对于启蒙主义军事理论的批判首先就集中在这种“普遍规律”的可能性与价值上,由此开创了军事思想的另一大传统,它往往被不太恰当地称为德国学派(Germen Movement),以别于启蒙主义军事传统。就此可阅Azar Gat, The Origin of Military Thought: From the Enlightenment to Clausewitz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9); Peter Paret, “Clausewitz,” in Peter Paret, ed., Makers of Modern Strateg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 p. 186-213.又见时殷弘:《从拿破仑到越南战争――现代战略十一讲》,团结出版社 2003年版,第三、四章。

7Handel, Comparative Study of Suntzi and Clausewiz,p.3.

8关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改写工作完成了多少,学术界存在争论。当代主流学者都认为,真正彻底完成改写的仅是第一部第一章。

9Paret, “Clausewitz,”p.199; Raymond Aron, Clausewitz: Philosopher of Wa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1985), P.57.

10David R. Mapel,“Realism and the Ethics of War and Peace,”in Terry Nardin, ed., The Ethics of War and Peace: Riligious and Secular Perspective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p.56.

11用克劳塞维茨本人的话语更全面地说,以下三方面因素限制了战争的绝对本质:第一,人的有限性导致的可能性估算,它取代了绝对;第二,政治目的对于军事手段的限制;第三,暴力冲突中间歇的存在。因此,战争是在绝对与有限这两极之间变动的“变色龙”,其真实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和存在内在矛盾的;战争是激情、理性和偶然性三位一体的结合。克莱塞维茨的众多战略观点都与他关于战争的双重形态(绝对战争与有限战争)观念有很密切的逻辑关系。

12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译),出版社1964年版,第163页。

131415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25页、第23页、第23页。

16薛国安就猜想克劳塞维茨是在批判孙子。见其《世界兵学双璧》,第321页。然而,这种猜想可能高估了孙子在19世纪初欧洲的影响力。事实上,克劳塞维茨至少首先是在批判他的理论对立面――启蒙主义军事理论家们的战略哲理。不过,有如下述,无论如何这一批判对孙子也是基本适用的。关于启蒙主义军事理论与克劳塞维茨理论的历史关系,参见前面援引过的Gat, The Origin of Military Thought一书。

17春秋孙武:《孙子兵法》,武汉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18时殷弘:《从拿破仑到越南战争》,第80页。

19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159页。

2021Handel, Comparative Study of Suntzi and Clausewitz, p.24、p.45.

22关于多主体逻辑,可见著名逻辑学家陈慕泽的相关著作。多主体认知逻辑是90年代以来西方逻辑学的最新发展,它区别于传统逻辑学的首要特点,是其研究对象限定于多主体的特定逻辑系统。所谓多主体认知,就是一方的认知中包含另一方对它的认知的认知。据说,这门新兴学科发端于这样一个类似于脑筋急转弯的问题:教室中有10个孩子,其中有M个孩子脸上有泥巴(Muddy Boy);老师进教室对他们说:“你们有人脸上有泥巴,知道自己脸上有泥巴的人请举手。”孩子们个个是逻辑学高手,决不依靠互相告知或其他简单方法获取信息,而仅凭逻辑推理得出答案。当老师第N遍重复这个问题时,M个脸上有泥巴的孩子同时举手。问M与N是何种关系,证明之。此即著名的Muddy Boy Puzzle。

23钮先钟:《战略家》,第144页。

24Handel, Comparative Sudy of Suntzi and Clausewitz, p.44.

25孙武:《孙子兵法》,第1页。对于此句的较常见的理解是,将领应当根据君王听取自己意见的程度来决定是否为他效力。

26从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不久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约米尼在西方军事和战略界享有几乎极高的威望。他的书被广为阅读,他本人也因此在军事职务上步步高升。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他的理论和他的人品都遭到相当广泛的尖锐批评,他已被认为是为了发表而写作,非常明确自己的目的是要打动读者,并且为此而非常注意“包装”。“只有打动读者他才能升官出名,才能在官位和名位上坚持下去。”这同克劳塞维茨截然相反。详见John Shy, “Jomini,”in Paret, ed., Makers of Modern Strategy, p. 143-185.又见时殷弘:《从拿破仑到越南战争》,第三、四章。

27薛国安的研究和其他资料显示,在写作《孙子兵法》时,孙子年方二十八九,且无战争指导的实际经验。

孙子兵法读后感篇7

孙荫柏曾是空军的一名翻译,战争过去68年了,他记忆犹新。而现在,他是一位95岁的老者,头发花白,身体佝偻,独自居住在北京。

近日,民政部一则“要把原抗战老兵纳入社保范畴”的通告,在民间引发一番不小的震荡,有评论者将其解读为“公益与历史的双重回归”。

不过,7月10日,当志愿者逐字逐句念完民政部的告示时,孙荫柏抬头摘下老花镜,轻叹一口气,许久才说:“这没什么,都是应该的”。

战火中的翻译官

北京老兵关怀计划执行团队志愿者周德全带着本刊记者去探访孙荫柏时,特意叮嘱要买点啤酒去,老人准高兴。果然,刚从午后惺忪的睡意中苏醒过来的孙老,谈起自己这近一个世纪的传奇经历时立马滔滔不绝。

1918年8月9日,孙荫柏出生于的故乡—唐山市乐亭县。他从小失去双亲,读书分外用功,22岁考取了西南联大法商学院政治系。

1943年中美空军混合团(CACW)成立,由国民政府空军一、三、五大队和美国第十四航空队组成,其中中国的一大队是混合轰炸大队,配属B-25轰炸机,三、五大队为驱逐机大队。

大四那年,热血青年孙荫柏响应学校的号召,毅然投笔从戎。经过短期训练,被分配到国民政府第三航空大队,正好编入中美空军混合团,担任英文翻译,驻扎在安康机场。据记载,抗战八年间,西南联大从军学生前后一共达到834人。

“中美空军混合团,英文是CACW。”孙老的英文很好,谈话间不时夹杂着英文单词。他说这得益于当年在西南联大时闻一多教他的英语会话。

“日本经常出动大批飞机轰炸,但他们打不过我们,因为美国飞机比日本的先进很多,都是P40、P51、P38。”日本侵占汉口和老河口以后,安康临近战争前线,战略地位愈显重要。

当时整个安康机场就孙荫柏一个翻译,一天24小时待命,忙得连吃饭时间都没有。“外国人的吃喝拉撒睡都得管”,美国大兵又是出了名的难“伺候”,一有事就大喊“sun、sun”。有趣的是,他们将“孙”的拼音读成英文单词“sun”。

1945年的某天早晨,大雾,一架刚执行完任务归来的美国战机正在降落。突然,轰隆一声,火光冲天,爆炸声起。战机撞上了另外一架同样执行任务归来的飞机。孙荫柏气喘吁吁地跑过去,看到现场血肉模糊,残肢散落,两架飞机上的20名机组人员全部丧生。时至今日,这幅惨烈的场景还经常会出现在孙老的脑海中。

当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孙荫柏已经调任到中华民国航空委员会,从内部渠道第一时间知道消息后,“兴奋得不得了”,立即手舞足蹈和同事庆祝。“当时也想不明白,日本怎么就投降了呢?后来听说是被投了原子弹,我那时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原子弹。再后来才慢慢知道。”

被淡忘的老兵

抗战胜利后,孙荫柏离开军队,结婚生子,先后在天津中学、北京四中任教。满以为生活会一直顺利的他,突然被揪到批斗会上,成了“美蒋特务”。“我亲眼看到两个老师被红卫兵打死,我自己也被打死后又活过来了。”1966年,孙荫柏在牛棚里住了10个月,又被送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

恢复工作了,孙荫柏被调到北京教育学院。因为身份特殊,老人一直没办法从“副教授”跃进为“教授”。

经历几番生死变故,对于自己“老兵”的身份,孙荫柏几十年来都对外界保持沉默。直到半年前,周德全找到了他。

28岁的周德全加入关怀老兵的公益活动已有5年之久。他认为老兵关怀最“要命”的就是时间紧迫,与时间赛跑。在北京他们一共发现了36位抗战老兵,但已有5名“归队”。

归队,这是志愿者对抗战老兵逝世的特殊叫法,希望他们回归曾经服役的部队,与战友和长官团聚。

据统计,目前全国健在的抗战老兵约2万人,被发现的抗战老兵约2000人,平均年龄都在90岁以上,而52%的老兵生活在农村,无子女、无工资、无医疗保障。像孙荫柏这样有退休金的老兵少之又少。养老、医疗救助、日常生活陪护成为老兵们最急需的帮助。

田庆平,先后出国入缅甸、印度参战、驻军。今年91岁的他,是中国远征军第200师中唯一的在世者。

田庆平记得,日本投降后,他们全班集体宣誓加入。此后“老兵”的帽子影响了他一生,至今老人还反感别人叫他“田大兵”。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居住在大陆的原抗战老兵被淡忘,也未被列入优抚对象范围。

滇缅抗战史专家戈叔亚曾采访过云南保山市所有被发现的原抗战老兵,处境让人心酸: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人沦为被改造对象,“”期间又悉数被打倒,受尽政治运动折磨的他们身心俱疲。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地方政府才开始慢慢关注老兵。“他们带着水果、钢笔、笔记本等去慰问抗战老兵,老兵就把慰问品供奉在祖宗的牌位上,最后连水果都供烂掉了。”戈叔亚讲述,有一次他带着央视记者去采访一位老兵,后来老兵看到了央视播出的节目,高兴过度,导致心脏病复发。

将符合条件的老兵纳入到养老、低保等范围,其实有地方政府近些年来已经“暗中”操作。“龙陵县很多年前就给老兵低保了。”戈叔亚说,保山市的抗战老兵目前基本上都被各种志愿者和地方政府关怀到位。

保山市龙陵县统战部的夏云证实,目前全县有20多个抗战老兵,都居住在农村。政府很多年前就给所有老兵办理了低保,每人一个月80元。另外还有深圳、上海、北京的几家公司,定期资助。县统战部领导逢年过节也会买上水果等礼品去慰问。

戈叔亚分析,云南地区之所以对抗战老兵关怀比较早,是因为当地留下很多远征军老兵,“他们打仗的时候牺牲流血,当地老百姓都看得见,政府对他们也会更好一些”。另外,在七八年前,很多志愿者、爱心企业开始关注抗战老兵,涌入云南,每年都给他们送钱送物。据戈估计,目前云南的老兵平均每人一年能领到6000元,最高的可领到20000元。

“但是给老兵关怀的地方政府都比较低调,因为你给老兵优抚,政治上有风险。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偷偷地给,都不宣传,不好出面。”

民间行动

正是官方这种长期暧昧不明的姿态,才会让一直致力于关怀老兵的民间人士会为民政部的一则简单通告而兴奋不已。

民政部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做好原抗战老兵的有关工作,及时将符合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临时生活救助以及社会福利保障条件的原抗战老兵纳入相应保障范围;让符合条件的原抗战老兵的孤寡对象优先优惠进入敬老院、福利院;在举办纪念抗战胜利等重大活动以及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时,建议当地党委、政府邀请原抗战老兵参加,并予以慰问。

事情起源于“造船大王”王华生之子、全国人大代表王敏刚的建议。今年两会期间,这名热心的香港代表提出,国家应“优抚原抗战老兵”。

6月4日,民政部做出答复,确认将原抗战老兵纳入社保范围,同时还提道:“支持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和慈善机构在关爱抗战老兵活动中所做的工作。”

“民间的努力终于有了重大进展!”听闻此消息,龙越基金会理事长孙春龙喜不自禁。这家成立才2年的民间组织,一直致力于服务抗战老兵。媒体人出身的孙春龙,也因采访与老兵结缘。“我们除了身体力行实施公益项目外,还致力于推动政府关注,通过体制力量及政策制定力求公益项目效果最大化。”

事实证明,这家民间组织的策略相当有效。今年全国两会之前,龙越基金会通过微博等途径,广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交议案、提案。最终,共有5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牵头,100多名代表、委员联名签署。牵头者中就包括来自香港的全国人大代表王敏刚。他建议:由民政部牵头,发起全国性的抗战老兵登记工作;将经核实确认后的抗战老兵纳入优抚对象;鉴于民间机构近年来的积累,建议充分和民间机构合作。

这个发端于民间的公益项目,终于演变为国家行动。

“作为民间组织,我们多年来一直积极致力于寻求与政府的良性合作,以达到优势互补。”孙春龙说,前两年也有代表委员关注抗战老兵,并提交了议案提案。陕西省政协委员王农,同时又是龙越基金会理事。在2012年1月13日,他就向陕西省提交了提案。龙越基金会的努力还包括找到新华社,以内参的形式向政府最高层呼吁。

此外,今年3月14日,孙春龙在博客里公开发表了《致的一封信》。信中,恳切希望“”能代表国家,给抗战老兵经济和生活上的关怀,更重要的是给予国家层面的政治承认。

民间一浪高过一浪的呼声终于得到体制内的回应。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刘晓,自己就是抗战老兵的后代,他一直在推进政府关注抗战老兵。曾在民政部工作过的他,引荐龙越基金会与民政部领导直接交谈。

孙春龙透露,2012年下半年,民政部、统战部、国台办等国家八个部委联合召开会议,专门讨论抗战老兵问题。“最后是民政部主动来推动。”

“当年爱国没有白爱”

当本刊记者提出要给田庆平拍照时,听力不好的他却立马反应过来,并戴上了两枚金灿灿的勋章。然而,田老至今不知,这两枚勋章是志愿者送的。

2005年,时任国家主席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讲话中对以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给予高度评价。当时81岁的抗战老兵高增听后嚎啕大哭。这是打倒“”之后,由国家最高领导人正式提及抗战。

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所有健在的共产党抗日老兵都获得了纪念章,而在抗战老兵里,仅有少将军衔以上的老兵才有。这让“被区别对待”的普通老兵很不服气。

这次民政部新规特别提到,在举办纪念抗战胜利等重大活动以及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时,建议当地党委、政府邀请原抗战老兵参加,并予以慰问。

7月7日,是“七七卢沟桥”事变76周年。五位原抗战老兵受邀参加一个抗日画卷会,几位90高龄的老兵感慨万千。

曾经在北京参加过抗日杀奸团的叶于良老人说:“我们都这么大年纪了,对物质上没什么要求,就是希望精神层面被承认,晚总比没强。”他说,政府如果邀请他出席纪念日等活动,他一定会去,“证明我们当年爱国没白爱。”

虽然老兵们参加的会是由民间的北京老兵关怀计划执行团队组织的,但邀请了的儿子陈小鲁、的女儿林豆豆到场,这让老兵们很受用。他们觉得能和共产党高级将领后代坐一起,“的确不一样了”。

很多老兵并不在乎经济上的帮助,而更看重国家对他们抗战历史的承认。“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终于给了一种说法。以前各地对于救助这些老兵还有点扭扭捏捏,现在很多工作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开展了。”孙春龙如是说。

国家层面的推动,效果立竿见影。民政部下文后的7月5日,四川省民政厅即率先表态将予以执行。就在同一天,长沙市民政局携手龙越基金会,正式启动了“长沙市幸存抗战老兵关怀计划”,给每位老兵每年发放10000元的生活援助金。

“对我们来说现在是最关键的时候,压力特别大。文件出台后,如果不抓住这个有利机会,就很有可能成为一纸空文。”孙春龙估计,要照顾好全国所有的抗战老兵,每年官方和民间的资金总和只需1亿元,而民间机构需要每年一千万到两千万的资金储备,以撬动政府的资金。

2012年,龙越基金会募集到300万元资金,救助了数百个抗战老兵,其今年的目标是募集500万元资金,但上半年才完成193万元,尚有差距。“我们希望用小额的资金,去撬动政府更多的投入。”孙春龙说,龙越基金会正着手准备申请由非公募基金会转为公募基金会。

孙子兵法读后感篇8

关键词:三国演义;火攻;写作艺术;文本;作者;读者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018-01

一、何为写作艺术

我认为完整的写作艺术必须包括三个要素在内,一是作者,二是读者,三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文本。从写作的作者出发,产生文本,到文本对读者产生精神共鸣为止,是一整个写作艺术实现的过程。打个比方的话的正如绘画艺术的实现必须是从绘画艺术家创作绘画艺术品到绘画艺术品给人以艺术美感与启示结束,三者连接构成的一个整体是一个艺术实现与完成的过程。

于是我据此而推论出一个写作艺术实现的流程图示。图示的左边是作者部分,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写作方式以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图示的右边是读者部分,读者通过对文本的文本内容的解读获得感性的认识,而后经思维升华得到理智的结论。这就是写作艺术的产生到实现的过程。

所以,关于《三国演义》中火攻的写作艺术是否实现,我们也有必要通过对于这三方面的分别分析而进行论述。

二、何为火攻

火攻区别于火计与其他用火。火攻的含意为通过运用火计的方式大幅度削减敌方有生战斗力的作战方式。火计的含意是指一切在战争中为正面战场增加胜算而施行的放火行为。用火则包括生活用火以及军事用火等一切使用火的行为。所以用火的含意宽于火计,火计的含意又宽于火攻。关于火攻的性质,在《孙子兵法?第十二篇火攻篇》中有如下的话: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

三、三国演义中的火攻

终三国演义一书,我摘录出各种“用火”39条。这39条当然是剔除了包括“焚香拜宗庙祖宗,生火做饭”之类非战斗性质的生活用火。

在39次用火中,用法有以下这些(兵家用火的种类,稍异于《孙子兵法》的记录)。

1、举火为号:目的是以火为信号,有助于行军指挥。(不具有伤害性,但是具有威慑力。)在三国演义中曾多次出现,也具有一定的扰敌性质。2、放火烧山、烧林:博望坡之战(夏侯 诸葛亮)V亭之战(刘备 陆逊)。3、放火烧船:赤壁之战(曹 孙刘)。4、放火烧粮草辎重:乌巢之战(曹 袁绍)。

四、诸葛孔明在火攻艺术中的意义

在《三国演义》中最擅长运用火攻的要算诸葛亮。从最初的博望坡军师初用兵,接下来的诸葛亮火烧新野,到之后紧接着的赤壁之战中烧的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只剩下二十七人的赤壁之火,在之后又有火烧藤甲兵等等。从《三国演义》的对于人物描写的详略与侧重上可以看到,诸葛亮很显然是罗贯中心目中最崇高与仰慕的对象,因此罗贯中花费了大量的笔墨着力于诸葛亮的身上。

以赤壁之战为例,我们可以看出在赤壁之战中,罗贯中虽然着力于两个阵营之间的多位重要人物,并对其都分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描写,为了切合事件的发展与故事的铺陈。然而即便如此,每一个人呢都有其各自存在的自身价值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感受到强烈的陪衬的气息。不管是周瑜还是鲁肃还是孙权,这些是孙吴阵营中智谋武略的佼佼者,还是对方阵营中的曹操与他的一班谋臣将领,似乎都在给诸葛亮作者侧面的烘托。从整一个火攻的准备工作开始,群英会蒋干中计,到用奇谋孔明借箭,到庞统巧献连环计,到七星坛孔明借风,成为赤壁之战孙吴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点。所有的一切都在为了突出孔明的重要性与神机妙算。而周瑜的数次使计陷害失败,与失败后的感叹“我不如亮”“孔明神机妙算我不如也”“其人有夺天地造化之功,鬼神莫测之能”,一步一步将诸葛亮由一个人间的谋臣,推向了鬼神莫测的神人的境界。

五、罗贯中的政治理念分析

罗贯中的政治观点,我认为是非常正统的儒家的政治观点。首先从对于诸葛亮的描写来看,诸葛亮显然是罗贯中对于一个自我心目中的最理想的人臣的描写,所以诸葛亮身上的品行与政治观点,我认为是可以在极大地程度上反应罗贯中所推崇的品行与政治观点的。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在诸葛亮身上突出体现的简言之是三点,一是汉室正统的思想,表现为终于汉朝的忠君思想。二是报刘备知遇之恩的重义思想,三是最突出的,即诸葛亮是智慧的化生。而其余着墨不多的则是礼与信,却都有所反应。所以我的结论是罗贯中的政治观点是儒家的政治观点。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国童话故事范文 下一篇:双氧水的作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