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翻译范文

时间:2023-09-23 00:29:15

孙子兵法翻译

孙子兵法翻译篇1

关键词:贾尔斯:卡尔斯罗普:《孙子兵法》:复译;竞争;误读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1?0166?04

作为最有影响的中国古代军事典籍,《孙子兵法》以其文本的开放性与召唤结构邀约着历代译者。自公元七世纪中期始,《孙子兵法》开始流传域外,并于二十世纪初流入英语世界。1905年,英国炮兵上尉卡尔斯罗普出版了第一个《孙子兵法》英译本,随后又于1908年出版了重译本。1910年,英国汉学家贾尔斯也推出了自己的《孙子兵法》英译本。在书中,贾尔斯直率地指出卡氏译本与重译本里存在的大量误漏,并从文献学角度对这些误漏之处进行分析、批评与修正。通过否定和修正卡氏译本与重译本,贾尔斯成功地突破了卡氏的影响,成就了自己的强力译者①地位,其译本亦被后人奉为“最具学术性的《孙子》译本”[1]。事实上,在名著复译中,为扭转迟到劣势并实现自己译本的“逆崇高”②,后世译者往往会误读前驱译本,贾尔斯对卡氏《孙子》译本的批评与修正即是一典型案例。

名著复译,既要面临原作的挑战,更要面临前驱译作的压力。如果有强力译作在前,后世译者往往会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况且即使前译中没有强力译作,后译同样也不轻松,毕竟“初译,不管翻得如何,总是‘词必己出’,可以以此骄人。前译,哪怕通篇平平,披沙拣金之下,往往见宝。而复译就没这么便宜,自辟蹊径虽有成功可能,但难度较大,参照旧译则有蹈袭之嫌”[2](30)。虽然卡尔斯罗普的《孙子兵法》译本中误漏较多,但它是《孙子兵法》英译本中的“初译”本,对《孙子兵法》进入英语世界起着开疆拓域的作用,可以“以此骄人”。卡氏重译本“整体上而言是对第一个译本的改进,一些严重的错误已得到纠正,脱漏之处也得到补充”[3](IX),这样的“前译”自然也增加了后世复译的难度。

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学哈罗德·布鲁姆指出,在英美浪漫主义诗歌史上,前驱诗人因为时间上的先在性而早一步占据了诗歌的想象力空间,后世诗人的想象力在他们的影响下处于被动地位。这种影响是一种具有毁灭性的强大力量,它阻碍了后世诗人的创造力,使他们对自己的诗歌能否具有创造性,能否获得诗歌史地位产生了焦虑。为了取得自己诗作的生存权,后世诗人往往通过误读来反抗前驱诗人的影响,对前驱诗作进行消解式修正。从本质上讲,误读就是后世诗人有意回避—从而削弱或消解—前驱诗人对其诗作的影响[4](2)。与此相似,为了扭转竞争中的迟到劣势,破除卡尔斯罗普的“父权”影响,贾尔斯必须误读卡氏初译本与重译本,对其进行贬抑、否定和修正,挤压甚至抢占其影响空间,从而使自己的译本后来居上。

贾尔斯对卡氏初译本与重译本的误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宏观上,他在译本的“前言”里对卡氏译本与重译本进行贬抑性评价;微观上,他在译文的注释中详细列出卡氏译文的各种误漏,引用大量的中

收稿日期:2012?10?10;修回日期:2013?01?07

作者简介:屠国元(1964-),男,浙江宁波人,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研究;章国军(1972-),男,河南信阳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研究.

国古代文献对误漏进行分析、批评和嘲讽,并以自己的译文进行修正。总之,整个译本“通篇充斥着对卡尔斯罗普译本近乎无礼的批评”[5](182)。需要说明的是,在贾尔斯完成《孙子兵法》前三篇的翻译并交付印刷之时,卡尔斯罗普出版了重译本,但贾尔斯并未据此修改已交印的前三篇译文,因此贾氏译本前三篇中的批评式修正针对的是卡氏译本的前三篇,后十篇中的批评式修正针对的是卡氏重译本的后十篇。

(一)宏观上的贬抑性评价

卡尔斯罗普的《孙子兵法》译本系从日文版“十三篇”转译而来。转译是复译的一种形式,是指以一种外语(媒介语)的译本为原本,将其翻译为另一种语言。由于是通过媒介语转译而来,这样得出的译作往往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二度变形”,因为“任何转译……,都有一种先天性的致命弱点:译者往往不将原作和盘托出,或掐头去尾,或藏匿不露,或囫囵吞枣,甚至乔装打扮,重新包装……均非全文原 貌”[6](53)。由于日文版“十三篇”本身“似乎也存在着讹误”[5](182),所以卡氏的《孙子》译本自然也摆脱不了以讹传讹、“非全文原貌”的弊病。贾尔斯指责该译本中“漏译随处可见,难懂的段落被随心所欲地曲解或略过”,他认为这些都是“不可饶恕的过错,在任何一本希腊或罗马经典的翻译中都是不能容忍的,在翻译中国经典时应坚持同样的忠实标准”[3](VII)。贾尔斯声称,他的译本中“至少没有这种性质的错误(指误译漏译),这并非我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我始终认为《孙子》应该享有更好的命运,无论如何我都会比前辈翻译得更好”[3](VIII)。这不但体现了贾尔斯的学术自信,也反映出贾氏认为自己的译本优于并将超越卡氏译本的强烈信心。

至于卡尔斯罗普的重译本,贾尔斯虽然给予了一定程度的积极评价,认为该译本“整体上讲是对第一个译本的改进,一些严重的错误得到了纠正,脱漏也得到了补充”,但也强调该书中“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导论的第一句就错误得离谱③;导论的后面提到一大堆不知名的日本《孙子》注家,对于中国注家,却只字未提。但我敢说,中国的《孙子》注家远比日本的注家人数更多,而且也更为重要”[3](IX)。客观上讲,卡尔斯罗普没有提及中国注家也是事有出因,因为他很有可能不懂汉语。此外,由于卡氏的第一个译本系从日语转译而来,很可能一些日本注家已给他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二)微观上的批评与嘲讽

对于卡尔斯罗普译文中的不当之处,贾尔斯往往在自己译文的注释中借助中国古代文献进行分析,并提出批评意见。在贾氏译本中,针对卡氏译文的批评意见多达126条,批评的重点自然是卡氏译文中的误译和漏译。如《行军篇》中的“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与贾尔斯译本中的汉语原文“令素信著者,与众相得也”有所不同。贾尔斯在对比分析《道藏》本与《通典》本的基础上,对此作出了解释,指出“令素行者”出自《道藏》本,如果没有‘行’,‘令素’肯定难以理解”,而“令素信著者,与众相得也”则出自《通典》本,并且得到了杜牧的认可[7](98)。因为杜牧说过:“素,先也。言为将居常无事之时,须恩信威令先著于人,然后对敌之时,行令立法,人人信伏。”[8](207)在贾尔斯看来,孙武的这句话会使读者理解为“如果将领总是自信他的命令将会被执行”,因此他认为孙武当初撰写的原文有可能是“令素信行者”。不过,他也承认这还只是一种推测而已[7](99)。实际上,历代注家对于该句的注解也不尽相同,贾尔斯的翻译主要是基于张预的注解:“上以信使民,民以信服上,是上下相得也。《尉缭子》曰:“令之之法,小过无更,小疑无申。”言号令一出,不可反易。自非大过大疑,所以使民信也。”[8](207?208)贾尔斯据此将该句翻译为if a general shows confidence in his men but always insists on his orders being obeyed, the gain will be mutual,并在注释中补充道“犹豫不决与小题大作最能消蚀掉军队内部的信任”[7](98?99)。相比之下,卡尔斯罗普的翻译底本很可能是《武经》本[9](18),该本中的原文也是“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卡氏据此将该句译为orders are always obeyed, if general and soldiers are in sympathy[11](53)。原文不同,句意就不同,译文自然也不会相同,但贾尔斯置这个事实而不顾,对卡氏的译文大批特批,认为卡译“是一个极其令人深恶痛绝的误译”,并且挖苦卡氏“发明了译文的后半句,还颠倒了条件从句与结论句的位置”[7](99)。

再如《作战篇》中的“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一句,罗列了战事久拖不决可能会给国家带来的种种不利。在贾尔斯看来,该句虽简洁却难懂,而各位注家的注解均不能令人满意。曹操、李筌、孟氏、杜佑、杜牧、梅尧臣的注解相似,大意是拙于机智的将军可以通过速战取胜[7](11)。

贾尔斯指出,孙武并没有明确表示考虑不周的速战要优于巧妙但持久的作战 ——即使这有可能是他的言外之意,他明确提到的是非常谨慎的作战原则,即虽然有时仓促行事可能很不明智,但行动迟缓也决非明智之举,因为这样意味着使国力屈竭。贾尔斯将该句翻译为thus, though we have heard of stupid haste in war, cleverness has never been seen associated with long delays[7](11),比较贴近原意,而卡尔斯罗普的的译文therefore it is acknowledged that war cannot be too short in duration. But though conducted with the utmost art, if long continuing, misfortunes do always appear[11](17),则与原意有一定的出入。贾尔斯讽刺卡氏在该句的翻译上“放纵自己的想象力”,而且“在这句十足的编造的译文中,‘拙速’的意思完全不见 了”[7](11)。

以上为贾尔斯批评卡尔斯罗普误译与漏译的两个典型例子。对比二人的译文,我们发现,相比较而言,贾氏的译文用词更为确切,语言更为流畅,也更能再现原文的意义。多数情况下,贾氏对卡氏译文的批评多是基于对中国古代文献的引用与参阅,有理有据,评析也比较精辟。然而,贾尔斯在批评卡氏译文时所采用的语气与措辞在大多情况下都非常尖酸刻薄,已超出了正常的学术商榷的范围,如贾尔斯在批评卡氏将“不能使敌之可胜”译为and further render the enemy incapable of victory[10](28)时嘲笑卡氏“拼凑出了不可能的意义”[7](27),在评价卡氏将“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译为if these precepts be observed, victory is certain[10](29)时讥刺卡氏“想象力丰富”[7](28),在批评卡氏将“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译为for the rule is the survey of land; the measure tells the amount of that land’s produce; the tables its population; from the scales their weight or quality is made known; and then can we calculate victory or defeat[10](30)时以极为不屑的口吻道“关于卡尔斯罗普上尉的译文,还是少谈为 妙”[7](31),在批评卡氏在“故能择人而任势”的译文中增衍了yet, when an opening or advantage shows, he pushes it to its limits[10](34)时调侃道“如果卡尔斯罗普上尉能说出汉语原文中哪个地方有这个意思,那将非常有趣”[7](41),在批评卡氏将“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译为in superiority of numbers there is economy of strength[10](37)时挖苦道:“也许只有他自己明白这个意思”[7](47),在批评卡氏将“是故屈诸侯以害”译为in reducing an enemy to submission, inflict all possible damage upon him[10](45)时夸张地宣称“卡尔斯罗普上尉将孙武格言曲解为荒谬野蛮的训诫”[7](76);有时贾尔斯的批评甚至到了人身攻击的地步,如在批评卡氏将“(若交军)于斥泽之中”译为in the neighbourhood of a marsh[10](48)时,贾尔斯竟然污辱“卡尔斯罗普上尉具有犯错误的完美天赋”[7](83)。

通过误读,贾尔斯成功地贬抑和否定了卡氏译本,使卡氏译本由引人注目的英语世界第一译本变为误漏满篇的译本。这样,贾尔斯就完成了对卡尔斯罗普这位“父辈”的“弑杀”,成为《孙子兵法》英译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强力译者。当然,对于自己可能也会被后世译者误读的宿命,贾尔斯以形象的比喻表明已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选择了向卡尔斯罗普挥舞大棒,作为回报,如果我被后世译者多次敲击指关节,我不会为此大声叫喊。实际上,我已尽力将抨击之剑放在未来对手的手中:对于每一段译文,我都不遗余力地给出了原文与注释,他们可以从中找出误漏对我进行抨击。”[3](X)事实证明,贾尔斯关于其译本终将为后世译者所误读的预言非常准确,半个世纪后,他本人的译本即被格里菲斯所误读。

注释:

① 哈罗德·布鲁姆将那些“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与前代巨擘进行殊死博斗的诗坛主将”称为“强力诗人”(Bloom, Harold. 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5.)。本文套用这种说法,将名著复译中那些为名著进入某一语言世界起着开疆拓域作用的前驱译者,以及那些通过挑战强大的前驱译者成功地为自己的译本赢得生存机会的后世译者称作“强力译者”,并将他们的译本称作“强力译本”。

② 在《影响的焦虑》一书中,布鲁姆为后世诗人设计了六种“修正”前驱诗人的手法,其中第四种“魔鬼化”(Daemonization)又称“逆崇高”(The Counter Sublime),意为朝着个性化方向的“逆崇高”运动,是对前驱之“崇高”的反动。(Bloom, Harold. 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A Theory of Poet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15.)

③ 卡尔斯罗普重译本的导论部分的第一句是“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仍然是中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兵书”(Written in the fifth century B. C., Suntzu and Wutzu still remain the most celebrated works on war in the literature of China)。这表明,卡尔斯罗普误视《孙武兵法》为发音相同的《孙吴兵法》,进而视其为《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的合称,所以他的译本中包含这两部兵法的译文。但是,身为汉学大家的贾尔斯完全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卡氏的这种说法“非常惊人地不精确”,而且贾氏译本中也没有《吴子兵法》的译文。

参考文献:

[1]Bob Sutton. Preface to the Project Gutenburg Etext[EB/OL]. [2007-04-23] http:///catalog/ world/readfile? fk_files=2057619&pageno=2.

[2]罗新璋. 复译之难[J]. 中国翻译, 1991(5): 31?33.

[3]Giles, Lionel. Sun Tzǔ on the Art of War: The Oldest Military Treatise in the World Preface [M]. London: Luzac Co., 1910.

[4]徐文博.“一本薄薄的书震动了所有人的神经”(代译序).哈罗德·布鲁姆. 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M]. 徐文博译.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5]Griffith, Samuel B. Sun Tzu the Art of War [M]. London/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6]林一安. 大势所趋话复译——从西葡语文学翻译谈到新译《堂吉诃德》[J]. 出版广角, 1996(5): 52?55.

[7]Giles, Lionel. Sun Tzǔ on the Art of War: The Oldest Military Treatise in the World [M]. London: Luzac Co., 1910.

[8]黄朴民, 赵海军. 孙子兵法集注[M]. 长沙: 岳麓书社, 2002.

[9]王铭. 20世纪《孙子兵法》英译本研究——以翟林奈与格里菲思为中心[D]. 北京: 清华大学硕士论文, 2005.

[10]Calthrop, E. F. The Book of War: The Military Classic of the Far East [M]. London: John Murray, 1908.

[11]Calthrop, E. F. Sonsi [M]. Tokyo: John Murray, 1905.

[12]哈罗德·布鲁姆. 批评、正典结构与预言[M]. 吴琼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13]Bloom, Harold. 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Fierce Competition between Peers: A tentative analysis

on Giles’s misreading Calthrop’s Translations of The Art of War

TU Guoyuan, ZHANG Guojun

(Institute of Foreign Studie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Abstract: Retranslation introduces competition in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ame book, thus competition exists among different translators of the same literary classics for readers, for market and for positions in translation history. As China’s foremost ancient military study, The Art of War has appealed to translators to interpret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with its openness and 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 and its English translators amounted to some dozens, making the competition much more fierce. E.F. Calthrop pioneered to translate The Art of War into English world, and the subsequent Lionel Giles found faults with Calthrop’s translations, criticizing them tastelessly. Such criticism, in nature, reflects the fact that later translators always misread the precursor’s translations with the purpose of reversing their disadvantageous lateness in the competition and clearing the interpretation space for themselves.

孙子兵法翻译篇2

有记者在马德里大学书店买到一本西班牙文《孙子兵法》,译者是费尔南多·蒙特斯,1974年出版第1版,2008年再版已是第14版。一本中国2500年前的古书,在欧洲国家再版次数之多,阅读热情之大,令人为之惊叹。

马德里大学翻译学院教授、公立马德里语言学校中文系主任黎万堂表示,西班牙很重视《孙子》的翻译出版,西班牙人也很喜欢读《孙子》,学习研究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大学生尤其喜欢,常常供不应求,所以一再出版。

据介绍,西班牙版《孙子兵法》的翻译十分严谨。译者对东西方兵家文化进行比较,参考了各种版本,有英国皇家骑兵团上尉E·F·卡尔思罗普的《兵书:远东兵学经典》,有伦敦大英博物馆东方藏书手稿部助理部长莱昂纳尔·贾尔斯的《孙子兵法——世界最古老的军事著作》,有美国将军塞缨尔·B·格里菲思的《孙子——战争艺术》英译本,还参阅了《史记》、的系列军事著作,使西班牙版《孙子兵法》更加准确、权威。

60余内地作家获百万元电子出版版税

近日,尹建莉、贾平凹、杨红樱等60余位作家从作家出版社收到电子出版版税近百万元。作家出版社成为内地首家规模性持续向作者支付电子出版版税分成的传统出版机构。

与2011年向80余位作家支付百余万元电子出版版税相比,此次支付版税总额略有下降,透露出传统出版社在电子出版领域面临的隐忧。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刘方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各出版社、文化公司纷纷涌入电子出版领域,摊薄了市场;另一方面,虽然电子出版持续升温,但其主体仍是原创网络文学作品,传统出版物的电子产品在电子出版中的份额并没有大幅度提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所下降。

韩寒作品首度在美国出版

韩寒作品集《这一代人:中国最红文学明星(与赛车手)的部落格文章》,将于10月9日在美国出版,这是韩寒的作品首度被翻成英文。他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专访时表示,希望可以“自由地写作和说话”。

韩寒向来笔锋犀利,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指出,西方对中国最严重的误解是“认为中国误解了西方”,但其实大部分的人什么都明白。

即将出版的英译本集结了韩寒自2005年开始写部落格以来的作品,极具强烈个人风格的文笔,涵盖了过去几年中,让不少大陆民众陷入思考的一些大小的社会政治议题。

北京中华书局推出

《中华名人传》首批图书

9月12日,《中华名人传》丛书首发暨“中国古代名人与中国文化精神”座谈会在北京中华书局召开。由《曹雪芹传》、《范仲淹传》、《刘邦传》、《曹植传》、《陶渊明传》组成的《中华名人传》首批图书正式出版发行。

据介绍,中华书局《中华名人传》丛书工程启动于2006年。丛书中的《曹雪芹传》,是周汝昌先生过世后第一本由青年学者撰写的传记。而《曹植传》是当前图书市场上唯一一本关于曹植的传记。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李岩说,中华书局作为古籍与学术出版重镇,既需要以精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以通俗的形式加以普及,这是书局当仁不让的责任。《中华名人传》丛书的出版,就是普及传统文化的良好尝试。

迷你图书馆扎根美国小区

退休建筑商乔纳森·贝格斯为使邻居们能方便地分享书籍,于是用纤维板和木料,装扮起了一间玩具屋大小的房子。推开漆成亮红色的屋门,唯一的家具是3个塞得满满的书架,上面摆着乔伊斯·欧茨等美国作家的作品,还有个标签:“带走一本,留下一本”。

开张才半年,贝格斯的“迷你图书馆”已不再只是个旧书交换处。它让陌生人成为朋友,增进了原本冷漠的邻里关系。某种程度上,小屋是个袖珍的小区广场,爱书人来此闲聊福尔摩斯、可持续发展以及近代史。

事实上,类似的小图书馆发端于威斯康星州,作为小区运动的一部分,近来开始流行于整个美国。在过去两年里,来自美国45个州和其他多个国家——包括加纳、英国、德国的1800位志愿管理员注册成立了各自的迷你图书馆。

荷兰双胞胎“橱窗女郎”计划出书

讲述红灯区生活

荷兰阿姆斯特丹“红灯区”的橱窗女郎举世闻名,向来是重要的观光景点,现在两名70岁的双胞胎、该国最高龄的“橱窗女郎”计划出书,讲述她们在“红灯区”的生活经历。

“橱窗女郎”双胞胎路易丝·佛金斯和马蒂娜·福肯斯将在9月底出版英文回忆录,在此之前,她们荷兰文版的自传销售已突破了5万本,名列荷兰非小说类畅销书名单榜首。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来自去年上映的、颇受欢迎的纪实纪录片《认识福肯斯姐妹》。

福肯斯姐妹两人的“橱窗生涯”加起来将近有一百年,该书讲述了她们如何开始从事色情业,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在阿姆斯特丹“红灯区”拥有自己的妓院,以及成立第一个非正式的工会的过程。

“钻石之叶——全球艺术家手制书”展开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于2012年9月18日推出了国内首次大规模的国际艺术家手制书展览。该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及美国布克林艺术家联盟负责人马歇尔·韦伯共同策划,由中央美术学院、美国布克林艺术家联盟和雅昌企业集团共同主办。展览将持续到10月28日。

“艺术家手制书”(artist books) 是一种以“翻阅”为基本形式的艺术,是将文字阅读与视觉欣赏以及材料触感自由转换而溶为一体的艺术,或者说是介于几者之间地带的艺术。它与艺术类画册和有插图的书不同,它是通过艺术家(个体或与作家合作)对“图书空间”的巧思,独到的整体设计,亲手排字、绘制、印刷直到装订;将文字、诗情、画意,以及纸张、手感、墨色的品质玩到淋漓尽致。这种艺术抓住人类自有读物以来就再也挥之不去的、对翻阅、印痕、书香的癖好,将书页翻动的空间营造得精彩诱人。

“小人书”也有“大牛市”

孙子兵法翻译篇3

关键词: 武经七书 《吴子》 军事文化传播 异化策略

一、引言

《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汉族军事著作的精华。

军事思想是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英译而言,《孙子兵法》无疑是最大的热门。《孙子兵法》在西方的传播渗透到军事、政治、经济、管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对西方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比而言,其他几部兵书则逊色许多。这一情况到了1993年,拉尔夫・索耶(Ralph D.Sawyer)将全七本《武经七书》译为英文,这一情况才有所改观。2004年,我国军事科学出版社推出潘嘉玢译的三部军书:《吴子》、《司马法》和《尉缭子》。

本文将基于我国军事思想对外传播的视角,审视索耶《吴子》英译本中的异化策略。

二、索耶译本的异化策略

和翟里斯《孙子兵法》英译风格不同的是,索耶英译《吴子》基本上采取了直译策略,尽管他在书中声称自己为了广大普通读者能看懂,采取的是较为灵活动态的译法(vibrant translations),但纵观全文,索译更多采取了异化策略。

所谓异化策略,即“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就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外传播的视角而言,异化策略无疑是有其积极意义的。索译《吴子》的异化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文化负载词语的异化传译

《吴子》中有很多有着丰富文化内涵或指涉的词语。索耶译本在处理时多直译,并未采用归化或意译的手法。请参见下面的例子:

吴子曰:凡兵有四机:一曰气机,二曰地机,三曰事机,四曰力机。

Wu-tzu said:In general warfare has four vital points:ch’i,terrain,affairs,and strength.

“气”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概念,没有具体英语对应物。索耶便使用拼音翻译,并未草率地替换相关表达。译者在尾注部分做详尽的解释,以便英语读者能够理解这一概念。

六国兵四守,势甚不便,忧此奈何?

Defending against the troops of six nations in all four directions,our strategic configurations of power[shi]is extremely disadvantageous.I am worried.What can be done about this?“

相比于“气”,“势”可以在英语中找到近似对应物。上例中,索耶用了“power”一词来译“势”,但仍使用文内加注的形式告诉读者原文的读音“shi”,保留了原语文化元素。

吴子曰: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

Wu-tzu said:In antiquity those who planned government affairs would invariably first instruct the hundred surnames and gain the affection of the common people.

上例中,译者将“百姓”译为“the hundred surnames”,直译将其原始字面意义呈现给读者,彰显了译者忠于原文文化内涵的决心。潘嘉玢(2004)将其译为“hundred clans”,相比之下,更加容易理解。

2.2语法逻辑关系的异化传译

汉语行文简洁,常省略或隐藏逻辑关系。索译也将这种省略或隐藏原封不动地呈现给读者,但为了让读者理解,常使用文内加注的方式加以说明。请见下例:

二曰上爱萁下,惠施流布。

Second,the government loves the people,the ruler's beneficence extends and flows[to all of them].

上例中,“惠施流布”省略了宾语,译者则按照原文逻辑,只译了谓语动词,未加宾语。但为了让读者读来语义完整,在括号中加上了宾语[to all of them]。如此译法,既忠于原文逻辑,又不至于让读者产生阅读障碍。

故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Thus it is said that the greatest harm that can befall the army’s employment [stems from]hesitation,while the disasters that strike the Three Armies are born in doubt.

上例中,“用兵之害,犹豫最大”省略了谓语动词,译者也依照这一逻辑,将动词“stem from”置于括号内,试图将原文的逻辑关系昭示给读者,但同时,读者明了其中的语义关系。

2.3比喻的直译

比喻是文化的载体,每个语言文化都含有丰富的比喻。随着时间流逝,一些比喻已经淡化了积极修辞的功能,成了日常的语言表达。但《吴子》的索译本常忠实再现原文中的日常表达型比喻,以让读者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请看例子。

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扛鼎,足轻戎马。

Within the army you must have soldiers with the courage of tigers,the strength to easily lift tripods,and the fleetness of barbarian horses.

上例中,“虎贲之士”乃比喻,指“勇猛的将士”,译者直译为“soldiers with the courage of tigers”,保留了原文的比喻意象。

若以备进战退守,而不求能用者,譬犹伏鸡之搏狸,乳犬之犯虎,虽有斗心,随之死矣。

If you are preparing them to advance into battle or withdraw and protect [the state]without seeking men capable of employing them,the situation is comparable to a nesting hen rushing at a fox or a puppy attacking a tiger.

上例中,“伏鸡”、“狸”、“乳犬”、“虎”皆为比喻,喻指力量大小之区别,译者则将这些喻体一应保留在译文中。

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受敌可也。

A good general will act as if [they are] in a sinking boat or trapped in a burning building-there is not enough time for the wise to make plans or the courageous to get angry.

同样,此例中,“漏船”、“烧屋”喻指危险之境地,译者也保留在译文中,让读者了解原文之趣。

三、 结语

索耶的《武经七书》全译本将《孙子兵法》之外的军事经典介绍给了西方世界,对我国军事外化对外传播起到了重要的贡献。索耶在译本中采取的诸种异化策略,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西方读者了解我国古典文化。

参考文献:

[1]武经七书[M].中华书局,2007.

[2]The Seven Military Classics of China[M].trans.Sawyer,D.Ralph.Westview Press,1993.

[3]吴子,司马法,尉缭子[M].潘嘉玢,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孙子兵法翻译篇4

无论在人类历史上还是在当今世界,人类文明都是多元共存的格局。这种多元共存的格局必然带来文化的差异。这种文化的差异,如果缺乏交流、沟通,往往会造成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隔膜和误解,甚至造成矛盾和冲突。我们中国文化长期以来就面临这种局势。西方国家的公众,有很多人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还有一些人由于种种原因,头脑中存在着对于中国文化的十分片面、歪曲的认识。这种情况亟需改变。

北京奥运会是向全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大好时机。在这种文化冲突与碰撞中,我们能做些什么?

普世价值并非就是西方价值。中国文化的很多方面,同样体现了普世价值

北京奥运会是向全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大好时机。为了消除国际社会一些人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对于中国文化的隔膜、误解甚至曲解,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做工作。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阐明中国文化中体现人类普世价值的内容。普世价值并非就是西方价值。中国文化的很多方面,同样体现了普世价值。

一种强烈的生态意识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强烈的生态意识,这就是中国文化中体现普世价值的内容。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说:“生生之谓易。”生,就是草木生长,就是创造生命。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此,“生”就是“仁”,“生”就是善。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儒家主张的“仁”,不仅亲亲、爱人,而且要从亲亲、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因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因此,中国古代思想家又认为,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和生意,这种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

自然界不仅供人以生命必需的食品物品,而且还给人以审美的享受。这是非常深刻的思想。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贯穿着这种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意识。在这部文学作品中,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可以幻化成美丽的少女,并与人产生爱情。蒲松龄创造的这些意象世界,充满了对天地间一切生命的爱,表明人与万物一体,生死与共,休戚相关。这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生态美”。“生态美”也就是“人与万物一体”之美。

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

又如,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这也是中国文化中体现普世价值的内容。《论语》一开头就记载着孔子的教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这句话包含了极丰富的意蕴,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和阐明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人向来把来自远方的人当作可尊敬的朋友来看待,张开双臂欢迎,并且真诚地相信他们身上必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由唐太宗开启的大唐盛世,正体现了孔子所表述的这种中国文化精神。基督教就是在唐太宗的时候传入中国的。那是基督教的一个派别,叫聂斯脱利派。贞观九年,他们的一位主教阿罗本带一行人到长安。他们自称景教。唐太宗派房玄龄热情接待他们,让他们在皇帝藏书楼翻译景教经典,并出资帮助他们在长安建了一座教堂。

处于盛世的大唐帝国,不仅有宽广的胸襟欢迎远方来的朋友,容纳外来的不同文化,而且还主动走出去学习,吸纳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异质文化。玄奘大师和义净大师先后赴印度取经,就是光辉的例子。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中国人看来,通过学习来打开视野,提升自我,这是最快乐的事。学习的对象,不仅包括本土的文化,还包括境外异质的文化。玄奘和义净赴印度取经,一个17年,一个24年,表明中国人对于学习异质的文化有多么高的热情。玄奘回国后,唐太宗请他在弘福寺翻译梵文经卷,还让房玄龄、许敬宗挑选五十多位学识渊博的佛教徒帮他翻译。义净回国后,唐中宗在长安大荐福寺为他特设翻译院,前后16年,共译经56部,230卷。义净翻译院的参译者共83人,其中有13位外国人,还有32位官员,官员中有11位宰相。如此大规模和高规格的翻译队伍,在世界范围内也属罕见。即此一端,也可充分显示出大唐帝国吸收、包含外来文化的广阔胸襟。

强烈的和平意识

再如,中国传统文化包含有强烈的和平意识,这也是中国文化中体现普世价值的重要内容。

被誉为“百代谈兵之祖”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兵学的最高经典。这部兵学经典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自始至终是教人善战,但同时又自始至终强调战争的残酷性和严重性,警告当政者、用兵者要“慎战”。后来的《孙膑兵法》继承《孙子兵法》的思想,也一再发出警告:“十战而十胜,将善而生过者也。”“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夫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意思是说,十战十胜,未必是什么好事情。好战的人,一心只想通过战争去夺取胜利的人,早晚会灭亡,使自己见辱于天下。这两部兵学经典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平意识。

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平意识的标志。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16世纪,在大约2200年的时间里,中国先后有19个朝代修建过长城。长城的万里身躯横跨了大半个中国,见证了中国的漫长历史,也记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中国人为什么要修建长城?长城是中国人在和平的愿望下修建的。绵延万里的长城,包含着这个东方民族要过安宁生活的强烈愿望。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实在不愿打仗,才会投入这么多人力、物力去修长城。修建长城有说不尽的艰辛,甚至不少人因此付出生命。但与惨烈的战争相比,中国老百姓宁愿付出无限的辛劳来修建长城。中国文化从本质上不富于侵略性,世世代代修长城这一事实本身,就是最雄辩的说明。

孙子兵法翻译篇5

仪式

西伯利亚的日落很早。黄昏时分,巴伊耶・林钦诺夫,这位贝加尔湖东部最出名,同时也是最有经验的一位萨满法师开始了他的萨满仪式。今天的仪式是为了祈求神灵的治疗能力,并感谢他们的神力。仪式进行到某个环节时,附身巴伊耶身体的神灵可以帮助萨满法师解决人们的问题,并且令他们痊愈。

当萨满法师意识到这一附体阶段即将开始时,他会把一顶帽子戴在头上,盖住自己的眼睛。这顶帽子能够帮助萨满法师避开恶灵,并保护旁观的人群。根据普遍的观念,普通人在这样的时刻不应该直视萨满法师的眼睛,因为这有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伤害。

接着,萨满法师的顶冠开始发挥作用。这顶铁制的帽子顶上还有角。萨满法师说,一旦受召唤的神灵以云的形式现身,帽子上的角能够将神灵引入萨满法师的体内。

随着鼓点的加速,聚集在圆顶帐篷里的人群中的紧张情绪很快到达顶点,接着鼓声突然停了下来。萨满法师倒在了地上,并开始在地上打转。这就意味着神灵已经进入了他的体内。摄像机关上了,因为在这个阶段拍摄萨满法师会对他及其观众造成威胁。

治病

巴伊耶・林钦诺夫通常在他那萨满圆顶帐篷旁边的小屋子里接待病人。他们中的许多人从几百公里外远道而来。

巴伊耶:(通过翻译)你哪里不舒服?

病人:(通过翻译)我已经没什么健康可言了,而且总体说来,我的生活出了问题。

巴伊耶:(通过翻译)你有过头疼吗?

病人:(通过翻译)有。

巴伊耶:(通过翻译)你最早是什么时候感到头疼?

病人:(通过翻译)我记得是不久以前。

巴伊耶:(通过翻译)你上次照X光是什么时候?

病人:(通过翻译)去年春天。

巴伊耶:(通过翻译)请告诉我一个从0到12之间的数字。

病人:(通过翻译)6。

巴伊耶:(通过翻译)问题在第四和第五节椎骨。你身体里的冷能量被颈骨挡住了。你的肾脏和其他泌尿器官状况也不好,但首先,你需要修正你的颈骨。你需要去拍张X光片并拿到诊断书。

病人:(通过翻译)按您的吩咐,我已经带来了一些存放在家里的伏尔加酒。

巴伊耶:(通过翻译)好的,我会看的。你母亲是哪里人?

病人:(通过翻译)库班地区的某个地方。

巴伊耶:(通过翻译)你母系的先祖里面有没有神父?

病人:(通过翻译)他们是哥萨克人的囚犯。我想,他们反正都是上教堂做礼拜的人。

巴伊耶:(通过翻译)你母亲那边的男性都死得比较早吗?

病人:(通过翻译)是的,他们要比女性死得早。

巴伊耶:(通过翻译)你的曾祖母遗失了一枚保护你们家族男性的圣像。找一位神父讨论这个问题。我建议你找回这个圣像,并将其供奉起来,它会对你的生活有所帮助。我告诉你,如果你把这个圣像供奉在你家,你的儿子可能会有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萨满法师

巴伊耶:(通过翻译)我最初看到我的先人时,还是个孩子,跟我孙子现在的年龄差不多大。我大约从1988年开始学习萨满教义。我的第一位导师是提比格米特。她教会了我八种旧时的仪式,当时已无人举行这些仪式了。在她去世以后,我又去蒙古找到了另一位导师。过了一段时间,神灵开始进入我的身体。实际上,我先人中的每一代都出过天赋异禀的萨满法师,甚至可一直追溯到父系那边12代时的亲戚。因此神灵开始进入我的身体,确认我是否拥有作为萨满法师的标记。

巴伊耶・林钦诺夫既是一名出色的萨满法师,又是一名务农好手。他的一生都在农场里劳作。当他有能力买下一块地时,他毫不犹豫地出手了,那是他母亲那边好几代人的下葬之地。把地买下来后,他在上面建了一个萨满法师施法用的圆顶帐篷,并建了一家农场。既要履行萨满法师的职责,又要经营好农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巴伊耶必须辛勤工作。他甚至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歇息过一天,但他觉得自己很快乐。

翻译:小狐

文化交流站

Cossack哥萨克人

孙子兵法翻译篇6

关键词: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

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从表面看仅仅是翻译句子,实际上是对文言文进行综合考查,牵涉到文言文的很多知识,从平时的月考到高考来看,学生得分很低,直接影响高考成绩。现就如何准确翻译文言语句,我谈一点自己不太成熟的看法:

一、牢记文言语句翻译的原则及要求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的总体原则是“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总体要求是做到“信”“达”“雅”。 “信”就是忠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不随意增减内容;“达” 就是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 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文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每个考生必须牢记,并在实践中运用。

二、 探究高考文言翻译命题的特点

俗话说:“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要在高考文言翻译题中获得高分,必须随时留心高考题,探究其命题特点,总结规律,这样才能有章可循。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文言文翻译命题,有如下特点:

1.选具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言语句来让考生翻译,并以此作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如:“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2015全国卷I新课标)

该句中有倒装句“不吾索”,有名词作状语“面”,有固定词组“庶或”。

2.带有一定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修辞手法的文言句子让考生翻译

“不能肃[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I),该句中有“凶逆”“王室”“泉壤”等文化常识。

3.密切联系上下文语境的文言句式来让考生翻译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安徽2015年高考语文)该句中根据上下语境缺主语,也只有结合上下语境才能翻译“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等词句。

从这三个特点来看,牵涉到文言文中积累性知识,如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强化文言文基本知识的积累。

三、总结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1.借助法

在高考中翻译要得高分,首先对给定的句子要结合上下语境认真阅读,抓住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要善于借助,巧解疑难。

(1)借助成语或词语来推断

如:斩木为兵――兵不血刃“兵”的意思是兵器。

(2)借助上下语境来推断

如:旬:十旬休假――五旬而举之。“旬”的意思是十天。

(3)借助课文知识来推断

如:举: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举”的意思是攻克。

(4)借助字形来推断

箪食壶浆;箪:名词用动词,用筐子装。

(5)借助语法结构来推断

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2.译准实词

实词是句子的主要构成元素,译文质量主要取决于实词翻译是否准确到位,实词翻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添加语素法

即在原单音词的基础上添加语素,构成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曹为曹操,军为军队,江为长江。)

译为:曹操的军队失利,(曹操)率军退到长江以北驻扎。

(2)置换词语法

此法在实词翻译中运用最广。有些实词无法添加语素时使用此法。即用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替换需翻译的词。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若”换成“如果”,“众”换成“军队”)

译文:如果能用江东的军队同中原对抗。

(3)古今变义法

即该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翻译时避开今义直取古义。

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 “学者”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古义指求学的人。)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4)保留原词法

古文中仍有许多古今同形同义的词,这样的词就可保留原貌。直接写到译文中,特别是官名、人名、地名、物名等。

如:“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蟠”“十七”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译文:李家的孩子叫李蟠,年仅十七岁,喜欢古文。

(5)语境推断法

一词多义是阅读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确定词义只能依靠前后语境进行推断。

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济”有渡过、成功、利用、接济等义项,这里应该选取成功的意思。“天”有“天气、自然界、自然生成地、万物主宰的、天意”等义项,在本句话中应译为“天意”。

译文:如果事情不成功,这是天意啊。

3.译出虚词

虚词的翻译通常有下述几种情况。

(1)必须译出的虚词

①有实词义项的须译出实义,如“之”“其”等。

吾欲之南海:到达。

②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可以进行替换的,如“之”“而”等,即便是语气词也可用相对的词替换。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于”译为“在”,“之”译为“的”。

(2)不必译出的虚词

①起语法作用的

如“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又如“之”有作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中的“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②表停顿作用的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句中“也”表示句中停顿,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③起补充作用的

顷之,烟炎张天。

句中的“之”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④发语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句中的“夫”即为发语词,不译。

4.注意一些特殊用词和修辞手法

(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藩篱”运用了比喻修辞,灵活翻译为“边疆”。

(2)注意古人行文中的一些委婉的说法

如:(孙)权起更衣。“更衣”即上厕所。

(3)注意准确翻译“互文”现象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上应是“不以物喜,也不以物悲;不以己悲,也不以己喜”。

(4)了解古代必要的文化常识

就称谓而言,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居官地、住处、书斋名都可以用来称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义或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在翻译时注意。对高中生而言,掌握好课文中接触到的文化常识就行了。

5.关注文言句式,尤其是特殊句式及固定结构的翻译

文言句式主要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四种。这些句式各有其特点与格式,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句子习惯翻译。用常见文言翻译六字法“留”“换”“替”“删”“补”“调”翻译即可。

固定结构必须用课文中所积累的方式翻译,不得随意想象。

(1)“奚以……为”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

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译为: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2)“其……乎”相当于“难道……吗?”

如, 其孰能讥之乎?译为:难道还有谁能讥笑我吗?

总之,文言翻译考查学生文言基本功与基本能力,牵涉到文言的所有知识,掌握一定的方法非常重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多探索,多思考,多练习,这样才能掌握文言翻译要领,增强应试能力,提高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孙子兵法翻译篇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傅宗龙,字仲纶,昆明人。除铜梁知县,调巴县,行取,入为户部主事。久之,授御史。天启元年,辽阳破,帝下募兵之令,宗龙请行。一月余,得精卒五千。明年,安邦彦反,围贵阳,土寇蜂起。请发帑金济滇将士,开建昌,通由蜀入滇之路,别设偏沅巡抚,罢湖广退怯总兵薛来胤。帝多采纳之。四年正月,贵州巡抚王三善为降贼陈其愚所绐,败殁。其夏即起宗龙巡按其地,兼监军。宗龙直渡盘江,战且行,寇悉破。巡抚蔡复一倚信之,请敕宗龙专理军务,设中军旗鼓,裨将以下听赏罚,可之。复一卒,王瑊代,事悉倚办。宗龙乃渐剪水外逆党,将犬兴屯田。邦彦惧,谋沮之,大举渡河入寇。宗龙击破邦彦赵官屯,威名大著。用小故夺官矣。居久之,崇祯十年,流寇大入蜀,陷蜀三十余州县,帝拊髀而思宗龙曰:“使宗龙抚蜀,贼安至是哉!”趣即家起宗龙。帝愤中枢失职,杨嗣昌以权诡得主知。宗龙初入见,即言民穷财尽。帝颇然之,顾豤言不已,遂怫然曰:“卿当整理兵事尔。”既退,语嗣昌曰:“宗龙善策黔,而所言卑卑,皆他人唾余,何也?”自是所奏请,多中格。李自成犯开封。宗龙以川、陕兵二万出关,次新蔡,与保督杨文岳兵会。贺人龙、李国奇将秦兵,虎大威将保兵,共结浮桥,合兵趋项城。至孟家庄,人龙、大威曰:“马力乏矣,诘朝而战,止兵为营。”诸军弛马甲植戈錞散行墟落求刍牧贼觇之尘起于林中伏甲并出搏我兵三帅师溃宗龙文岳合兵屯火烧店贼以步兵攻其营诸军鸣大炮,震死贼百余。日暮,贼引去。檄人龙、国奇还兵救,二帅不应。夜半,潜勒诸军突贼营,X千余人,溃围出。未至项城八里,贼追及之,执宗龙,呼于门曰:“秦督围随官丁也,请启门纳秦督。”宗龙大呼曰:“我秦督也,不幸堕贼手,左右皆贼耳。”贼唾宗龙。宗龙骂贼曰:“我大臣也,X则X耳,岂能为贼赚城以缓死哉!”贼抽刀击宗龙,中其脑而仆,死城下。复官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谥忠壮,荫子锦衣世百户,予祭葬。

(节选自《明史·傅宗龙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军弛马甲植/戈錞散行/墟落求刍牧/贼觇之/尘起于林中/伏甲并出搏我兵/三帅师溃/宗龙/文岳合兵屯火烧店/贼以步兵攻其营/

B.诸军弛马甲/植戈錞/散行墟落求刍牧/贼觇之/尘起于林中/伏甲并出搏我兵/三帅师溃/宗龙/文岳合兵屯火烧店/贼以步兵攻其营/

C.诸军弛马甲/植戈錞/散行墟落求刍牧/贼觇之尘/起于林中/伏甲并出搏我兵/三帅师溃/宗龙/文岳合兵屯火烧店/贼以步兵攻其营/

D.诸军弛马甲植/戈錞散行/墟落求刍牧/贼觇之尘/起于林中/伏甲并出搏我兵/三帅师溃/宗龙/文岳合兵屯火烧店/贼以步兵攻其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诸军解下马的护身甲,把矛戟插在地上,大家散行到村子里寻找马草。贼兵暗中发觉后,猛然间从林子里X了出来,伏兵都冲上来跟官兵搏斗。三位总兵的部队溃败逃散。宗龙、文岳联合起来驻扎在火烧店,贼兵用步兵过来攻打他们的营寨。“马甲”是“弛”的宾语,“植”是“戈錞”的谓语,应在“马甲”“戈錞”两个宾语后断开,排除AD;“之”是“觇”的宾语,“尘”是修饰“起”的,应在“之”后断开,排除C。故选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取,明清吏部铨选制度。指凡在外州县官内升,依规定年限,经保举可调京职。

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又称“抚院”“抚台”。

C.檄,古代特指由皇帝发出的用来声讨、征召等的公文,类似还有“旨”“诏”“谕”“制”等。

D.荫,即庇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的一种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

“特指南皇帝发出的”表述不当。檄,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名称之一,多用于声讨和征伐。从文中语境“檄人龙、国奇还兵救,二帅不应”亦可推断,檄文的发出方是宗龙,而并非皇帝。故选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宗龙干练多谋,能够为君解难。皇帝下发募兵命令,宗龙请求前往,仅月余便征得五千精兵;寇贼群起,他提出拨国库金银、打通道路等诸多良策,大多被采纳。

B.傅宗龙巡按贵州,多次剪逆破敌。贵州巡抚王三善战败而死,傅宗龙被起用,大破寇贼;又逐步剪除逆党,打算兴办屯田,邦彦大举渡河入侵,被他成功击败。

C.傅宗龙心系百姓,不善假意奉承。他刚刚面见皇帝,就讲百姓困穷、财力虚竭之状,皇帝并不认同,认为这些是琐屑之事,从此他的奏请,大多被搁置。

D.傅宗龙忠烈有节,至死不屈于贼。他被敌军捉拿后,不肯为了活命而被敌军利用,大喊道出实情,最终被贼人砍中头颅,死于城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并不认同”表述错误,原文说“宗龙初入见,即言民穷财尽。帝颇然之……”,可以看出皇帝对宗龙民穷财尽的看法是认同的,只是后来宗龙不停地讲论,引起了皇帝的不悦。故选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请敕宗龙专理军务,设中军旗鼓,裨将以下听赏罚,可之。

(2)帝拊髀而思宗龙曰:“使宗龙抚蜀,贼安至是哉!”趣即家起宗龙。

【参考答案】(1)奏请朝廷下达诏令让宗龙专职管理军务,给他设置中军的旗鼓仪仗,副将以下的官员任他赏罚,朝廷许可了。

(2)皇帝拍着大腿想起了宗龙说:“假使宗龙巡抚四川,贼兵怎么能达到这种地步!”催促就在家中起用宗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题得分点有:(1)“敕”,下达诏令;“裨将”,副将;“听”,听任。(2)“拊髀”,拍大腿;“安”,怎么;“趣”,同“促”,催促。

【参考译文】

傅宗龙,字仲纶,昆明人。被任命为铜梁知县,调任巴县,被地方长官推荐后调进京城,入朝当了户部主事。过了很久,授官御史。天启元年,辽阳失守,皇帝下了征募士兵的命令,宗龙请求前往。一个多月,招募到五千精兵。第二年,安邦彦造反,包围了贵阳,土匪寇贼蜂拥而起。宗龙上书请求朝廷拨出国库金银救济云南将士,开发建昌,打通由四川进入云南的道路,另外设置偏、沅巡抚,罢免湖广胆怯退避的总兵薛来胤。皇帝大都采纳了他的意见。天启四年正月,贵州巡抚王三善被降贼陈其愚欺骗,战败而死。这年夏天,朝廷就起用宗龙巡按那个地方,兼任监军。宗龙直渡盘江,边战边行,贼寇都被他打败了。巡抚蔡复一十分倚重信赖他,奏请朝廷下达诏令让宗龙专职管理军务,给他设置中军的旗鼓仪仗,副将以下的官员任他赏罚,朝廷许可了。复一死后,王瑊来代任,凡事都依靠宗龙办理。宗龙于是逐步剪除了水外的叛党,打算大力兴办屯田。邦彦畏惧,谋划阻止破坏,大举渡河入侵。宗龙在赵官屯打败了邦彦,威名大震。此后宗龙因为一些小的缘故被剥夺了官职。过了很久,崇祯十年,流寇大举进入四川,攻下四川的三十多个州县,皇帝拍着大腿想起了宗龙说:“假使宗龙巡抚四川,贼兵怎么能达到这种地步!”催促就在家中起用宗龙。皇上愤恨兵部长官不称职,杨嗣昌因为狡诈得到了皇上的欣赏。宗龙刚进见,就讲百姓困穷,财力虚竭。皇帝同意这点,只是宗龙不停地恳切讲论,皇帝于是不高兴地说:“你应当去整顿军事了!”宗龙退出以后,皇上对嗣昌说:“宗龙很会决策贵州事务,现在却只讲这些微不足道的事,都是他人唾余的事,什么原因?”从此宗龙有所奏请,大都被搁置了。李自成进犯开封。宗龙带领四川、陕西的两万部队开出潼关,驻扎在新蔡,与保总督杨文岳的部队会合。贺人龙、李国奇率领秦部队,虎大威带领保部队,一起架起浮桥,联合起来开赴项城。到了孟家庄,人龙、大威说:“马累了,明天交战,停止前进扎营休息吧。”诸军解下马的护身甲,把矛戟插在地上,大家散行到村子里寻找马草。贼兵暗中发觉后,猛然间从林子里X了出来,伏兵都冲上来跟官兵搏斗。三位总兵的部队溃败逃散。宗龙、文岳联合起来驻扎在火烧店,贼兵用步兵过来攻打他们的营寨。官军点燃大炮,震死了一百多贼兵。天黑下来,贼兵引退了。宗龙檄文,令人龙、国奇回兵来援救,二帅不加响应。半夜时分,宗龙率领部队偷袭贼营,X死贼兵一千多人,突围而出。他们走到不到项城八里的地方,贼兵追上来,活捉了宗龙,然后到城门前喊道:“我们是秦总督的护卫官兵,请打开城门让总督进去!”宗龙大声喊道:“我是秦总督,不幸落在贼兵手里,左右都是贼呀。”贼兵向宗龙唾口水。宗龙骂他们说:“我是朝廷大臣,要X就X,怎肯通过帮贼人打开城门来延缓生命!”贼兵抽出刀砍宗龙,宗龙被砍中头颅,倒下了,死在了城门之下。朝廷恢复他兵部尚书的官职,加官太子少保,谥忠壮,荫封儿子锦衣卫世袭百户,给予安葬的仪式。

傅宗龙,字仲纶,云南昆明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除铜梁知县,调巴县,行取①,入为户部主事。久之,授御史。天启元年,辽阳破,帝下募兵之令,宗龙请行。一月余,得精卒五千。明年,安邦彦反,围贵阳,土寇蜂起。请发帑金济滇将士,开建昌,通由蜀入滇之路,帝多采纳之。又上疏自请讨贼,帝大喜。会宗龙以疾归,不果行。

四年正月,贵州巡抚王三善为降贼陈其愚所绐②,败殁。其夏即家起宗龙巡按其地,兼监军。宗龙直渡盘江,战且行,寇悉破。擒斩其愚。宗龙乃条上屯守策,部议从之。诏加太仆少卿。忧归。崇祯三年起故官。用孙承宗荐,擢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未几,拜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

用小故夺官矣。居久之,十年十月流寇大入蜀,陷蜀三十余州县,帝拊髀而思宗龙曰:“使宗龙抚蜀,贼安至是哉!”趣即家起宗龙。宗龙至蜀,代王维章与总兵罗尚文御却贼。十二年五月以杨嗣昌荐,召为兵部尚书,去蜀。八月至京,入见帝。宗龙为人伉直任气,不能从谀承意。帝愤中枢失职,宗龙朴忠,初入见,即言民穷财尽。帝颇然之,顾恳言不已,遂怫然曰:“卿当整理兵事尔。”既退,语嗣昌曰:“何哉?宗龙善策黔,而所言卑卑,皆他人唾余,何也?”自是所奏请,多中格③。

当是之时,李自成有众五十万,自陷河、洛,犯开封。帝命宗龙专办自成。议尽括关中兵饷以出,然属郡旱蝗,已不能应。十四年九月四日以川、陕兵二万出关。秦师食尽,宗龙X马骡以享军。明日,营中马骡尽,X贼取其尸分啖之。营中火药、铅子、矢并尽。夜半,潜勒诸军突贼营,X千余人,溃围出。宗龙徒步率诸军且战且走。十九日,日卓午,未至项城八里,贼追及之,执宗龙,呼于门曰:“秦督围随官丁也,请启门纳秦督。”宗龙大呼曰:“我秦督也,不幸堕贼手,左右皆贼耳。”贼唾宗龙。宗龙骂贼曰:“我大臣也,X则X耳,岂能为贼赚城以缓死哉!”贼抽刀击宗龙,中其脑而仆,斫其耳鼻死城下。事闻,帝曰:“若此,可谓朴忠矣。”复官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谥忠壮。

【注】①行取:明清时,地方官经举荐保举后调任京职。②绐:dài,古同“诒”,欺骗,欺诈。③中格:中途搁置

4.对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词地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趣即家起宗龙 趣:马上 B.请启门纳秦督 纳:交纳

C.陷蜀三十余州县 陷:攻陷 D.宗龙X马骡以享军 享:供应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傅宗龙心忧天下的一组是(3分)( )

①帝下募兵之令,宗龙请行 ②会宗龙以疾归,不果行

③宗龙直渡盘江,战且行 ④宗龙乃条上屯守策

⑤初入见,即言民穷财尽 ⑥宗龙X马骡以享军

A. ①②⑤ B. 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傅宗龙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可谓文武双全。虽然最后战败而死,却无损于他的声誉。

B.明代末年,社会动荡,到处起兵,国无宁日,纵使一代名将傅宗龙四处平叛,也难保大明江山。

C.傅宗龙率兵讨伐李自成,因兵力悬殊,寡不敌众,加上后勤供应不济,弹尽粮绝,兵败被俘,慷慨赴死,可谓壮哉!

D.傅宗龙为人刚直,不肯阿谀奉承,觐见皇上时,关心民心疾苦,恳切地说个不停,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赞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宗龙乃条上屯守策,部议从之。(5分)

(2)潜勒诸军突贼营,X千余人,溃围出。(5分)

参考答案

4.B

5.C

6.D

7.(1)(5分)傅宗龙于是(向朝廷)分条呈上屯兵守卫的策略,兵部讨论后同意了他的意见。(条,1分,部议,1分,大意3分)

(2)(5分)宗龙暗中率领这些部队突袭贼兵军营,X死贼兵一千多人,突破包围而出。(潜,1分,勒,1分,溃,1分,大意2分)

【解析】

4.试题分析:纳:接纳。根据前句“呼于门曰”就可推断出。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考查的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即看这一词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是否讲得通,是否合理。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试题分析:②是文龙生病不能前去讨贼。③是文龙灭贼的情况。⑥是文龙解决缺粮的做法。做文言文中信息筛选类试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浏览六个小选项,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直接排除。最后看四个大的选择项,利用排除法,从而选出正确答案。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6.试题分析:“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赞誉”错。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条”解释为分条,“部议”解释为兵部讨论;第二句时注意“潜”解释为暗中,“勒”解释为率领,“溃”解释为突破。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傅宗龙,字仲纶,昆明人。万历三十八年考中进士。授予铜梁知县,调任巴县知县,被推荐进京任户部主事。很久以后,任命为御史。天启元年,辽阳被攻破,皇帝下征募士兵之令,傅宗龙请求去征募士卒。一个多月,募得精兵五千人。第二年,安邦彦反叛,包围了贵阳,当地寇贼到处起兵反叛。傅宗龙请求朝廷发放国库的金银接济云南将士,开发建昌,打通由蜀入滇的道路,皇帝采纳了他的大多请求。又上书请求亲自带兵去讨伐贼寇,皇帝非常高兴。适逢傅宗龙因为生病回家,最终没有成行。

天启四年正月,贵州巡抚王三善被投降的贼寇陈其愚欺骗,战败而死。这年夏天就从家中起用傅宗龙巡行按察那个地方,兼任监军。傅宗龙直接渡过盘江,一边打仗一边前行,贼寇全被打败,擒获斩X陈其愚。傅宗龙于是分条上奏屯守之策,兵部商议采纳他的建议。皇帝下诏提升他为太仆少卿。亲丧归家。崇祯三年起用担任原职。因为孙承宗的推荐,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不久,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的军务。

因为细小的缘故被夺去官职,在家住了很久。崇祯十年十月流寇大规模进入蜀地,攻陷了蜀地三十多个州县,皇帝拍着大腿思念傅宗龙说:“让傅宗龙巡抚蜀地,盗贼哪里会到这种地步啊!”即刻就在家中起用傅宗龙。傅宗龙到了蜀地,取代王维章和总兵罗尚文抵御击退贼寇。崇祯十二年五月,因为杨嗣昌的推荐,召入京师任命为兵部尚书,离开蜀地。八月到了京师,入朝见皇帝。傅宗龙为人刚直任性,不肯阿谀奉承。皇帝恨兵部尚书失职。傅宗龙朴直忠正,刚入朝觐见皇上,就说百姓贫困,财物穷尽,皇帝认为他说得很对。但见他只是恳切地说个不停,皇帝就生气地说:“你应当去整顿料理军队的事务。”退朝以后,皇帝对杨嗣昌说:“怎么回事儿啊?傅宗龙善于策划贵州的事务,但所说的话卑下,都是别人说过的无足轻重的意见,为什么呢?”从此以后傅宗龙上奏所请求的事,大多中途搁置。

孙子兵法翻译篇8

从目前的关于《红楼梦》的外文译作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关于人名翻译问题

1929年,我国译者王际真的《红楼梦》英文节译本先后在美、英两国出版。在这本译作中,王际真采取男名音译,女名意译的做法,显得十分混乱。比如将“平儿”翻译成Patience(耐心),将“薛宝钗”翻译成PreciousVirtue(宝德),将“鸳鸯”翻译成Faith(忠信),这样的翻译方法使外国人认为这群姑娘不是《红楼梦》中漂亮的少女,而是类似《天路历程》这种“圣书”中虔诚的基督教徒。这样的翻译抹杀了《红楼梦》中少女的天真无邪,而沾染了一丝国外的宗教气息,实在不利于《红楼梦》文化价值的传播。此外,最令红学专家吴世昌觉得荒谬的是将“林黛玉”翻译成BlackJade,用我们中文来说,BlackJade是“、”的意思,此译法完全扼杀《红楼梦》的文学气息,让外国人对林黛玉这样一个秀外慧中的女子产生误解。

1.2关于习语翻译存在的问题

在外文译本翻译中,《红楼梦》中常用习语的翻译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地方。在戴乃迭和杨宪益合作翻译的《红楼梦》中有一段译文:His-feng,thoughhatingchiu-tung,waseargertouseherfirsttoridherselfofSecondSisterby“killingwithaborrowedsword”and“watchfromahilltopwhiletwotigersfight”.Foroncechiu—tunghadkilledSeeondSister,shecoulddothisnewconcubinein.原文是:凤姐虽恨秋桐。且喜借他先可发脱二姐。用“借刀杀人”之法,“坐山观虎斗”。等秋桐杀了尤二姐。自己再杀秋桐。(第69回)我们都知道“借刀杀人”这个习语出自我国名作《孙子兵法》,意思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打败敌人,以节省兵力。在《红楼梦》中,凤姐因为讨厌尤二姐,所以想借助秋桐的手除掉她,这也就是借刀杀人。戴乃迭和杨宪益将“借刀杀人”翻译成“killingwithaborrowedsword”,虽然这样的翻译语言方式与我们汉语较为相似,但是其译义却会让人产生误解。导致英语读者误以为是王熙凤用从别处借来的刀,亲手去杀了尤二姐。毋庸置疑,这样的译文与原文意思就产生了偏差,不利于国外读者理解王熙凤的心理活动。

二、《红楼梦》翻译传播中值得借鉴的地方

2.1关于书名的翻译

关于《红楼梦》书名,一直有很多种翻译,比如TheDreamoftheRedChamber、TheDreamsoftheRedChamber、DreamoftheRedChamber、HungLouMeng、TheStoryoftheStone、ADreamofRedMansions、ADreamInRedMansions等,哪一种书名翻译比较合适,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国民族文化中,“红楼”意指富贵人家的闺房,与“青楼”相对。“长安春色本无主。古来尽属红楼女。如今无奈杏园人。骏马轻车拥将去。”,这是唐朝诗人韦庄在《长安春》中对红楼做出的描绘。可见“红楼”二字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再加上一个“梦”字,更是透露出一种深邃的美学内涵。周汝昌先生认为《红楼梦》这三个字是不可翻译的,因为不管怎么翻译,都无法传达出其本身的丰厚韵味。英国人霍克思认为可将《红楼梦》翻译成“TheStoryoftheStone”,这是采用了《红楼梦》的另一个书名《石头记》,虽然这样的翻译属于直译,但可以避免可能引起的误会,同时也符合作者曹雪芹最原先的创作构思,使国外读者领略石头的象征意义,不失为一种好的翻译。

2.2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翻译

为了能够向海外读者真实无误地传达《红楼梦》的文化内涵,译者在翻译《红楼梦》的具体内容时,还照顾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此减少海外读者的理解难度。《红楼梦》原作中有这么一段情节:冯紫英说:“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灵精,你是个神仙也不灵。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英国人大卫•霍克思的译文如下:You’resoexciting,andsoinviting;You’remyMaryContrary;You’remygoddess,butno!you’redeaftomyprayin;Whywon’tyoulistentowhatIamsaying?Ifyoudon’tbelieveme,makeasmallinvestigation;Youwillsoonfindoutthetruedepthofmyadmiration.如果将“刁钻古怪鬼灵精”直译,可能会使汉语语言的神韵消失殆尽,还会显得啰嗦,繁琐。所以,大卫•霍克思将其翻译成MaryCon-trary。这是一首从18世纪开始流传的英国童谣,讲的是一个性格难以捉摸的女孩的故事,她的性格类似于“刁钻古怪鬼灵精”。霍克思的翻译到中西语言上的差异,并努力将两种语言融合在一起,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结束语

作为一种艺术再创作,文学名著翻译不同于一般的科技翻译或文件翻译,后者只需要表达准确,无错误即可。但是文学翻译的要求很高。好的译文要能够将原文的妙处、字里行间的神韵都尽量完美地传达出来。但从本质来说,再好的译文都无法与原作相媲美。如果要真正理解原作的文化魅力,一定要精通原作的语言。如今,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红楼梦》是英文译本中的佼佼者,但值得推敲的地方仍然很多,并不是说翻译地不好,只是证明了一个道理:伟大的文学巨作是不可翻译的。

上一篇:鼓励员工的话范文 下一篇:社区志愿者活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