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范文

时间:2023-10-02 05:23:35

孙子兵法篇1

二者主要有以下几种区别:

1、《孙子兵法》是一本兵书,由孙武所著,而孙吴兵法则不是指某一本书,而是指孙武与吴起所著兵法著作的统称;

2、《孙子兵法》书中所述主要为孙武的兵家思想以及策略,孙吴兵法则不仅包换了所有孙武的思想,同时也有亚圣吴起的思想;

3、《孙子兵法》成书的目的在于传授与继承,而孙吴兵法则主要用于研究比较之用,将孙武与吴起的战略做比较。

(来源:文章屋网 )

孙子兵法篇2

孙武的生卒年月现已不可考。他本是齐国人,后移居吴国,因擅长兵法,被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庐。孙武将其所撰兵法13篇献给吴王,阖庐遂以孙武为将,出兵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扬名诸侯之间。孙武最后终老于吴国,葬在吴都巫门外。

《孙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兵法》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出自孙武。但后人因《汉书?艺文志》著录《吴孙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兵法》有82篇,图9卷,而多认为13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又有人因《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齐孙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即《孙膑兵法》久已失佚,后世流传的只有一部《孙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兵法》,而认为13篇出自孙膑之手。不过,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部《孙膑兵法》和《孙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兵法》的残简,以及记载孙武言行的70余枚竹简后,学者们已多倾向于13篇应出自孙武之手,82篇则是孙武后学所著,是用以补充和解释13篇的。

《孙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题思想,但又构成一完整的思想体系。

《计》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孙武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地”、“将”和“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道”指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昼夜、晴雨、寒暑等气候时节和天命、人事、道义;“地”指土地和地势、地形的高下、险要、平坦、距离的远近,攻守进退的利弊;“将”指将帅的智谋、赏罚必信、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抚士卒、英勇果断和军纪严明;“法”则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职责的划分和管理,以及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孙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认为,从这五要素出发,根据国君是否贤明,将帅有无才能,“天”、“地”二方面的条件如何,法令能否贯彻实行,兵力强弱与否,军队是不是训练有素,和赏罚是否分明,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从而采取适当的对策和相应的行动。

《作战》篇主要阐述的是如何进行战争。孙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认为,战争的消耗和战费的开支是十分庞大的,战争旷日持久势必危及国家的存亡。所以,他主张速胜。此外,为弥补己方的消耗和削弱敌国,他又主张“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

《谋攻》篇主要论述了如何进攻敌国的问题。孙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主张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战而胜,不靠硬攻而夺取敌城,不需久战而毁灭敌国。所以,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就特别强调以谋略取胜,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取胜,下策才是攻城。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仅需要知己,还要做到知彼。

《形》篇主要讲如何利用物质之“形”来保全自已,取得完全的胜利。孙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认为,只有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和寻求战胜敌人的时机,才能夺行战争的胜利。当取胜条件不足时,应采取守势,当取胜条件具备时,则应采取攻势。因此,会用兵的人善于使自己处于不可战胜、必胜无疑的地位,擅长于创造战胜敌人的机会。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掌握胜败的决定权,他所战胜的是已经注定要失败的敌人。而上述足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物质之“形”,便是由国土的大小所产生的物产、军资、土卒的多少,以及军事实力对比的强弱。

《势》篇主要阐述如何造成有利的态势,来压倒对方。孙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认为,只要选择有才能的将领,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以自己的军事实力为基础,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有力态势,士卒就会勇猛无比地战胜敌人。而要造成有利的态势,就必须正确组织和部署兵力,善于指挥调动军队,擅长出奇制胜,即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奇”、“正”是相辅相生的关系,它们的变化是无穷的。所以,要出奇制胜,就应善于因时、因地、因事制宜,根据情况的变化,改换奇正的战法。此外,要造成有利的态势,还必须善于故意向敌示弱,诱敌以利,以达到欺骗和调动敌军的目的,造成战胜敌军的有利时机。

《虚实》篇主要论述指挥作战如何争取主动权,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孙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认为,要取得主动,就要善于诱敌以利,调动敌军而不被敌军所调动,就要善于了解敌情和隐瞒我军的意图、行动和用兵规律。如能做到这些,就能掌握主动,集中我军兵力,分散敌军兵力;利用敌军的弱点和错误,以众击寡,避实击虚,因敌而制胜。

《军争》篇论述的是如何通过机动掌握主动,先于敌人造成有利态势和取得制胜的条件。孙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认为,两军相争时,最困难的莫过于要懂得将迂曲视为径直,以不利为有利,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必争之地,先敌取得制胜的有利条件。孙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还指出,要先敌取得制胜的条件,必须避免轻率冒进,把握各国的动向,了解道路、地形,重视向导,善于欺骗敌人,根据情况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擅长指挥军队,根据军队的土气、军心和军力,因敌而变,去夺取胜利。

《九变》篇主要论述如何发挥指挥上的灵活性。孙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认为,灵活性的基础在于对利弊进行全面的衡量。只有认识这一点,才能设法威胁、挫折和困扰敌国,以利诱敌,才能常备不懈,使敌无机可乘。只有全面看待利弊,在有利的情况下看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看到有利的因素,方能根据具体情况,趋利避害,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行动。

《行军》篇主要讲述了如何配置、组织军队,观察判断敌情和团结将士。孙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认为,行军作战必须占据便于作战和生活的有利地形,善于根据地形配置兵力,必须对敌情进行周密细致的观察,善于深谋远虑,从现象到本质,对各种症候作出正确的判断。孙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还指出,将帅只有在取得士卒的信任后,才能用教育和惩罚相结合的方法训练好士兵,率领全军去争取胜利。

《地形》篇主要论述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如何指挥军队的行动。孙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认为,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将帅应重视地形,善于利用有利地形,避免不利地形。在此基础上,将帅如能做到知己知彼,正确判断敌情,以夺取胜利为行动的唯一准则,并能使全军上下团结一心,服从指挥,那就能无往而不胜。

《九地》篇论述了在九种不同的作战地区指挥作战的原则。孙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认为,在不同的作战地区,将帅应根据地形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行动。用兵的原则在于善于发现敌人的可乘之隙,乘其不备,迅速行动,集中兵力,抢先攻占其战略要地,以压倒敌军的抵抗。

《火攻》篇主要指出火攻的目标、种类,发火的物质和气象条件,以及实施方法。孙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认为,火攻只是辅助军事进攻的一种手段。所以,火攻者应利用纵火所引起的敌军的骚乱,适时发起攻击,发展并扩大战果。

《用间》篇主要论述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孙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认为;是否了解敌情对战争的胜负具有重要影响。要先知敌情,只能求诸间谍。只有大圣大智大仁大义之人才能使用各种间谍,获得广泛的情报。

孙子兵法篇3

“伐兵攻城”不如“伐谋伐交”

教育子女难在典型的不对称,如果和孩子“开战”,你输了是输,孩子输了你也一样输,所以家长没有赢的希望,只有“和棋”才是双赢。《孙子兵法》里有很多用兵对阵的智慧,对教育孩子也有参考意义。比如孙子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靠武力靠棍棒打出来的孩子,就等于打仗时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攻下城墙一样,虽然胜利了,但代价也很高。所以家长就算每次都打得孩子服服帖帖,也起不到积极作用。我跟儿子有什么不同意见,一定是用“伐谋伐交”的方式想办法沟通解决。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想教他一个道理,直接讲都不爱听,但讲一个故事然后一起分析道理,孩子有所领悟,也容易记住,会成为他自己思想的一部分,这就是“伐谋”。有些话我说了他不一定听,和他的班主任多沟通,让老师跟他说,就容易听进去,这就是“伐交”。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孩子的个性千差万别,成长的经历也各不相同,只有保持和孩子的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点滴变化,才能把握好每个阶段的沟通策略,这正是《孙子兵法》里最关键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

我有对朋友夫妇,离家闯天下,把两岁的儿子留给爷爷奶奶。三年后他们事业有成,把孩子接了过来,结果发现孩子已经完全不是他们记忆中的样子,不听话又不讲理,逼急了狠打他,打完了一家三口一起哭。得知这个情况,我问朋友最失望的是什么,他说儿子笨,很简单的算术加法就是教不会,我说就从这里开始。我儿子和他儿子年龄相仿,我让我儿子教他孩子,结果一教就会,学得非常快。朋友又说孩子胆子小,带他进儿童充气玩具城,害怕得哪里都不敢去,我说我们再去一次,但大人一个都不进去,就让两个孩子自己进去玩,结果他儿子却特别勇敢,玩得很开心。

朋友很惊讶,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说你儿子太小,他说不出来,其实是你们丢下他三年没见,他心里有怨气,不知道怎么表达,所以表现为一种特别的抗拒,你们期望他什么他都不配合。只有你们慢慢化解他心里的怨气,他才会恢复正常心态,你们打他反而加重了他的逆反。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其实是不懂孩子的心,孩子的某些行为一定是有内在根源的。

顺势而下,势不可当

南怀瑾说《孙子兵法》的精要在于一个“势”字,如同“转圆石于千仞之山”,山下的人都很恐惧,当巨石落地,小孩都可在上面撒尿,没有什么可怕。所以用兵也好,教子也好,“势”最重要。如何让孩子在成长中形成有利的“势”,如同将石块搬到山顶,从上往下滚就非常容易,而将石头往上推则很难。只要孩子自身修炼到够优秀,将来让工作来找他,让异性来喜欢他,自然事业爱情都会很顺利。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就是造“势”的过程。

孙子兵法篇4

诚信即诚实信用。先秦时期,“信”作为一个表示诚信之意的哲学范畴经常出现于诸子百家的言论和文章中。《孙子兵法》也多次直接或间接提到“信”,但他所说的“信”与儒家那种基于人际关系的道德价值有所不同,它是军事谋略视野下的诚信。孙子谈诚信,从未脱离过战争这一事关生死存亡的“国之大事”。

一、“上下同欲”,“民弗诡者”:诚信在国家实力中的地位

《孙子兵法》充满智谋诡诈,但开篇《计篇》在提到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政)道”时,却提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者。”人民与君主在“同意”亦即相同意愿的基础上可同生共死,这反映了一种充满凝聚力的政治诚信,其中自然包含着人民对君主的信任与信心。《十家注孙子》所依版本之原文虽误为“民不畏危”,然而诸家注释多为“恩信使民”,也颇能切近孙子原意。这种显示人民与国君团结一致的诚信,亦即《论语・颜渊》中孔子所说的兵可去食可去而信不可去的“信”。这个“信”首先是人民与国君之间的互信。从执政者角度看,它是政府获得人民的信任、信赖和忠诚,体现的是君主的政治品质和素养,实即国家的政治公信。从军事谋略上看,政治公信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之一。《吕氏春秋・淫辞》说:“言行相诡,不祥莫大焉。”《孙膑兵法・威王问》提出“素信者昌”之说。两者从正反两方面充分说明诚信在国家实力中的份量,都是对孙子“令民与上同意”的。(政)“道”很好的阐发。

除了凝聚国家内部各种力量外,孙子这种诚信的价值还应延伸到国家之间的联盟关系中。孙子重视“伐交”,对己方之交――联盟问题则较为慎重。孙子充满自信,有“不争天下之交”的英雄气概,又认为应充分调动诸侯为己方服务,要“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但孙子并不忽视联盟,认为在“先知诸侯之谋”的情况下,可与之结交,“衢地”更要积极“合交”。同时,孙子非常重视破坏敌人内部之合和外部之交,即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不相集,兵合而不齐”和“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总是将战争置于敌我这个势力消长统一体中来考虑问题的孙子,既然重视“伐(敌之)交”,也必然重视诚信这个维护内部之团结和己方之联盟的重要粘合剂。

所以,《孙子兵法》所谈的诚信(“弗诡”),首先是一种体现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政治公信,可称得上是一种战略上的软实力。

二、“令素行者,与人相得”:诚信在治军上的价值

在论及将道时,孙子提出智、信、仁、勇、严的标准。这个“信”首先是将帅在治军上的信赏明罚及由此生成的威信。孙子谈信赏明罚总是结合治军而谈,而在孙子看来,信赏明罚是“信”的表现形式,全军上下一心,令行禁止,将、士“相得”(亲和)等才是其最终目的和核心内容。将帅只有平时讲究诚信,才能得到士卒一贯的服从,在战时才能真正做到军令如山,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战斗力。《行军篇》提出“合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观,即强调怀柔宽仁与以法治军的统一,既要让士卒亲附,又要以军纪军法来约束他们。《地形篇》特别强调将帅对士卒亲和的作用:“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但同时又要避免出现“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的情况。

孙子间接谈治军的内容更是围绕诚信而谈的,其重点也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将、士相得”。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反面体现孙子对治军中将士关系融洽的重视。如《地形篇》中六条败军之道就有四条直接与治军不善有关,而其不善之处正在于将士之间的不“相得”:“卒强吏弱”;“吏强卒弱”;“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不战,将不知其能”;“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行军篇》指出的几种乱军情形也与将帅赏罚不明和将士之间缺乏和谐不无关系:“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该篇还指出了将帅治军无方而丧失威信的几种情况:“谆谆翕翕,徐言入入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也。”另一方面以描述性话语表明“治军有道”的军队中将士行动上的默契。如《军争篇》认为,一支优秀的军队应该“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而这与《九地篇》中强调的部属“齐勇若一”和将帅用兵“携手若使一人”的要求是相一致的,都在于将帅平时治军有方,将士战时才能步调一致。孙子主张以谋略取胜,似乎不赞成以强大阵容临敌,又提出“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可见孙子治军的重心不在军容严整,而在将士用命和上下相得。

孙子在治军上是重诚信而弃诡诈的,其所说“将道”中的诚信主要体现为治军中的赏罚有信,其目的和实质就是建立将帅与部属之间基于诚信上的融洽关系,以便军队能更好地实施将帅的谋略。正如王皙在注释《孙子兵法》时所说的“诡者,所以求胜敌;御众必以信也”。

三、“不求而得”,“不令而信”:智谋诡诈在用兵中的特殊效应

在战争条件中,为保持军令畅通,将帅就必须言必行、信必果,这就要求以诚信用兵。但在特定情况下,为了充分调动和发挥己方的作战潜力,主要是针对敌人的“诡道”也可巧妙地用于己方内部。

《孙子兵法》提出的指挥员让部属“不令而信”,就是这样一种高超的用兵境界,体现的是诚信与诡诈辩证统一的战争艺术规律。具体而言,它是在特定的战争情景下,利用智谋诡诈于我方内部,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升军心士气、激发战斗意志的特殊效果。这种高超的指挥艺术,在战争实践中不胜枚举,屡屡能收到奇功。它或者是对将士在特殊场景下的心理生理调节,如望梅止渴之类;或是根据人性的特点,通过置将士于意想不到的特定情境,来激发他们对自身潜力的挖掘或对心理生理极限的超越,如“置之死地而后生”,等等。必须强调指出,《孙子兵法》对将士的诡诈是“愚士卒耳目”,而非“愚其心”,讲的是战时用兵而非平时治军。

诚信与智谋诡诈在作战指挥中的这种辩证关系与《九地篇》中“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的要求是一致的。这里的“幽”更注重筹谋,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保密。战争实践证明,在特定情况下,诡诈如果运用得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内部的高度诚信,从而产生所谓“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的特殊效应。我们过去批评孙子的愚兵之术,甚至把它与儒家礼制政治中的愚民政策相类比,常常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孙子的用意在用兵而非治军,而战时用兵与平时治军并不完全相同。

总之,《孙子兵法》诚信论是其兵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治国、理军和用兵三个层次。孙子所说的诚信是一个国家产生强大合力的精神资源,也是治军用兵的重要原则。正如《形篇》所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正(意即在胜败问题上成为最高的权威)”。

孙子兵法篇5

一、作为文本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有诸多文本,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来看,有所谓的“孙子十三篇”、“魏武候本”等(不同版本均可以在网站直接搜索得到)。从文体分析,它属于一种格言体,运用文字精粹而简略,短短几千字就表明了关于“战事”的各种问题。首先孙子所写就的文本中,所谓的“兵法”实质上是一种关于“军事方法”研究(如李零教授的研究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所以要理解文本的真正要义先要抓住“軍事”这个根本的主题。其次,《孙子兵法》中的核心往往被阅读者集中摘录在“兵不厌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简要的格言之中,一方面它挑战了原有的道德,即使在现代社会这本书也与道德格格不入。另一方面,它也很好的提供了一个“对立”概念,也就是说,在任何形式的斗争之中,只有先确立起一种对立面的斗争形式或意识,才能更好的参与到这个像漩涡一般的斗争形态之中。那么为什么说世界上的唯一规则是斗争,这个问题比较大,但可以通过一些中西方的比较加以阐明,提供几个简单的依据。比如,以历史学家布克哈特为例,在其不同的历史文本中就揭示了“斗争”的重要性,以及它的价值;而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作为自身的哲学立足点,这些不仅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也得到了西方社会的普遍认可。从近代的战争史以及相关文本也可以获知德国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不仅是对于西方国家在19世纪初级开展各项实际战争的理论总结,也有效的提出了战争理论,其中与《孙子兵法》多有殊途同归之感;同时,毛泽东在其运用《孙子兵法》、《战争论》所获得的创设与战争的胜利结果也表明了这两种文本的真正意义与价值。因此,可以概括性的将《孙子兵法》提升到一个阐释世界运行规则的高度,而且也符事理论方面的各种解释意图。 

二、从《孙子兵法》分析心理战 

既然《孙子兵法》揭示了世界运行的本质在于斗争,而且从中确立了一种新的规则;那么,从心理战的角度对其加以发挥或者解释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按照现代心理学、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可以了解到“博弈”是心理战中的一个重要过程,而且心理战的目的不在于获得成功,而在于通过这个心理战的过程,实现一种压力的传导。从而使这种传导后的压力产生一定的效果,如在甲乙双方的心理战之中,甲方的压力传导,就可以令乙方对甲方的判断产生误差、误会、误解,从而做出甲方前预设下的行为与安排等。反之亦然。但要在心理战中获得这种能力,或者建立起一个较好的心理素质,重点就在于克服一种传统的心理模式,通过人的自我、本我、超我三个向度,使自己能够在本我的行为,逐渐的增加对潜意识、显意识的影响,先克服在心理战争中的道德影响或者说原罪影响,因为人性的复杂以及历史的沿革已经使自我获得了一种难于克服的潜在认知,即伤害别人就会受到自我对自身的谴责,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良心不安”,鉴于这种理论建立在一种“因果报应”的基础与迷信观念之上,所以需要破除。这样才能抓住《孙子兵法》的精髓,在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战中,灵活自如的运用“兵不厌诈”。而要获得心理战中的比较优势,最重要的就是在对立面中对于双方的清晰认知,要达到这种认知,往往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方法,如所谓的“五间”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现代国家之间的心理博弈中这种方法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而日益频繁。 

结束语 

由于《孙子兵法》中的内涵极为丰富,其中所讲的内容非常实际;而作为一种心理战术的运用,它更多的依靠于实践,所以在单独的个体或者组织性的团体中,要真正的完成心理战,就应该在运用之前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即在世界运行的规则之中,斗争决定了它的“残酷性”、“迂回性”、“可重复性”、“欺诈性”、“迷惑性”、“诱惑性”。所以建议在心理战的实践中要获得《孙子兵法》的方法平移,还有必要通过“文本现代化”的方法先做出细致性的解读与剖析,再决定选择哪些方法作为建立心理素质、构建心理战术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肖生禄.从《孙子兵法》看如何做一个成功的管理者[J].生产力研究,2015,(10):117-122. 

孙子兵法篇6

【关键词】孙子兵法 领导行为 行政决策职能

所谓领导,就是指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随着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在带领、引导和鼓舞部下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领导者的作用越来越大,主要发挥着指挥、协调和激励的作用。领导者在领导过程的不同阶段中因情境和任务需要会表现出不同领导行为,潜移默化影响下属的行动并最终对组织的绩效产生影响。作为我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孙子兵法》中就提出了领导的行为要求和领导行为的重要性。本文就《孙子兵法》中的领导行为进行初步探讨。

一、未战庙算――行政决策职能

在我国古代领导思想中,非常重视和强调管理的决策功能。如孙子就提出以“计”为首,“计”是指“计算策划也,即计划、决策之意。”孙子认为战争会决定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生死,必须进行仔细的研究和认真的考察。这就指出了决策是关系着全国全军,关系着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所以说“不打不准备的仗,不打无把握的仗”。

作为《孙子兵法》首篇,《计篇》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反映了孙子的一些基本军事思想。《计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多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意思就是在战争之前要有一个详细的谋划,各方面权衡利弊,事先制定好行军打仗的计划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基础。“庙算”的对象必须首先明确,如果要做的事情都没有明确,也就无所谓“庙算”,更遑论“知己知彼”。“知己知彼”是针对某件事情,己彼双方基本情况的汇总和比对。如果离开了工作目标和对象,关系双方的“知”也就失去了具体指向和实际价值。孙子这种评估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就是工作中首先要制订总体规划,明确要做什么,并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和预演,充分估计情况,科学预测结局,依据评估和预演情况来最终决定领导行为。

二、择人任势――人事管理职能

坚持任人唯贤是用人的基本原则。《六韬・三略》:“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常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职。”可见,将帅作为军队的最高管理者、决策者,他的言行举止影响到军队的团结和士气,关系到战争的成败。因此,孙子对将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计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认为足智多谋、赏罚有信、仁爱部下、勇敢果断、治军严明是将帅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智、信、仁、勇、严”五个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只有把这五者融为一体,发挥整体功能,才能成为高素质的领导者。当然,五德皆备,并非要求领导者都是“全能将军”,而是说,五德各方面的基本要求必须具备。在五德皆备的前提下,一名领导者应扬长补短,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才能成为一代跨世纪的优秀领导人才。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把“率然”视为用人的最高境界,即所有人都相互协调、相互合作,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这就需要行政领导者合理安排人员组合,妥善处理好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使得成员们能够团结互助。《九地篇》:“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在这里孙子把领导者比作牧人,把下属比作羊群。牧人有两种类型:坏的牧人总是跟在羊群后面跑,赶着羊群走,向羊群扔石头并对着羊群吼叫、压制羊群;而好的牧人则完全相反,他们跑在羊群的前面,吹着口哨,羊群则听话地跟着他走。所以好的行政领导者要像好的牧人那样,善于创造良好的氛围,善待其下属,并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去引导他们迈向成功。

三、修道保法――组织管理职能

《孙子兵法》从提高军队作战能力的角度,提出了“修道保法”的管理措施。如何有效地组织人力资源、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孙子认为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建立编队,二是建章立制,三是统一号令。建立了编队和法制,要严格地执行,统一指挥。孙子特别强调军队内部要拥有强的凝聚力,如果一支军队“将不重”或将帅“失众”,凝聚力弱,内部涣散,遇到行动就会“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持,贵贱不相收,上下不相救,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上级与下级,哪怕是平级之间不能和谐相处,形成合力,这是毫无战斗力的军队。“齐勇若一”,“携手若使一人”,是万众一心的军队特征,在这样的军队中,上下左右是同生共死,同甘共苦,紧密团结,相互救助。

另外,孙子把“赏罚”是否严明看成是巩固胜利成果的重要措施和胜败的根本条件之一。“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在《作战篇》中可以看出孙武主张利用奖赏来调动士兵作战的积极性,实施公正严明的奖惩。另外,将帅应做到“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用仁义之道教育他们,用法令规章约束他们。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怀柔宽仁的思想教育,一手抓严明的军纪军法约束。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需要进行奖惩激励,以此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满足他们的期望,预防消极行为的发生,促进积极行为的产生,这对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荣誉感和竞争意识,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员工的缺勤率、流动率,增强员工的满意程度,促进企业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组织领导者需要关心爱护员工,这样才能取得组织成员和社会大众的拥护支持。孙子《地形篇》曰:“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如果将帅能够像呵护婴儿那样爱护士卒,像疼爱自己的孩子那庸匦氖孔洌那么,士卒们当然会和将帅同生死、共患难。在现代管理中,从内心深处关心、爱护属下,切实保障他们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工作环境,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面对这样的组织领导,成员自然会快乐工作、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贾良定.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六版)[M]. 上海:复旦大学,2014.

[2]王培君. 《孙子兵法》与领导行为[J]. 青海社会科学,2011.

孙子兵法篇7

一、“五事七计”。孙子曰: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不但归纳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七计”,而且指出了“庙算”的重要性。对战争胜败诸因素的分析、思考,古代叫做庙算。“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认为战略谋划对于战争全局有重要的前瞻性意义。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展开一轮营销站之前,也要也要谋划分析对比其“五事七计”,分析营销环境,分析竞争对手,分析产品或服务,分析消费者,分析公众舆论,分析销售团队等,并以此来计划安排营销活动。

二、“兵贵胜,不贵久。”孙子认为,用兵最宝贵的是速度,而不贵于持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对于企业来说,安排谋划一轮营销活动也要日费千金,兴师动众,若拖延迟疑,慢慢腾腾,不仅营销强度不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无法完成聚焦,冲击力不足,还可能因战略意图暴露,或丧失时机,而空耗人力、物力,达不到预期目标。

三、“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认为“上兵伐谋”,百战百胜不是最好的结果,兵不血刃的“全胜”才是最值得提倡的结果。对于现代企业营销来说,与其陷入残酷的价格大战,落得两败俱伤,何不提高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拉开自己与降价者的品质档次,提高核心竞争力,避开血腥的红海,开拓蓝海,不战而击败竞争对手。

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认为,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没战必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对于现代企业营销来说,你是市场领导者,还是市场挑战者,还是市场追随者?你的产品或服务的定位和目标市场是什么?你的产品特点、渠道、定价策略是什么?你怎样传播你的产品和服务和培养你的品牌?你怎样构建你的营销团队?你怎样进行营销信息沟通?,关于这些,你的直接竞争对手和间接竞争对手又是怎样做的呢?先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机遇和挑战,再把竞争对手琢磨透,如此,则可“因利制权”,“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用最小的代价击败竞争者,使自己脱颖而出。

五、“奇正”。孙子认为,指挥作战总是以“正兵”与敌接触,用奇兵取得胜利,是谓“以正合,以奇胜”、“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对于企业营销来说,若在正面与竞争对手相知不下或无力抗衡,可以运用水平思维或蓝海战略,横向移动,寻求差异化,改变游戏规则,延展市场空间,实行侧翼战或游击战,以求奇正相生,出奇制胜。牙膏市场是一个很成熟的市场,其市场格局已经相对很稳定,竞争也非常激烈,新进入者想在行业内立足实属不易,但纳爱斯VC牙膏却轻易的打入该市场并且业绩不俗。无它,就是把“维生素C营养牙床”这个概念当作了奇兵。

六、“以逸待劳”。孙子认为,凡是先到达战场等待敌人前来交战的就安逸,后到达战场仓促应战的就疲劳,是谓“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待敌者劳。”对企业营销来说,率先占领新市场,抢占消费者心智十分重要,因为市场和消费者心智有先入为主的特点,先进入者由于竞争不激烈更容易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作为品类的引导者在消费者心中形成“第一”的错觉。而且在占领了消费者心智和市场渠道以后,可对后来者进行打击,逼迫其退出该市场,从而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这和人们常说的的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是一个道理。

七、“虚实”。孙子认为,“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也就是说进攻而敌人不可抵御,是因为冲击的是敌人的薄弱处。“敌虽众,可使无斗”、“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避实击虚是孙子兵法的真谛。这对于企业营销来说,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对手如果成本优势很明显,你就不要盲目和他拼价格,而要和他比品质,瑞士手表那么出名,不是它生产成本低,而是因为它具有无可比拟的品质优势。对手是知名品牌,而你没有资源进行品牌的塑造,那你就在终端上好好下功夫。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中小企业,不要害怕对手太过强大,而是要学会避实击虚。批坚执锐,集中资源,攻敌软肋,攻其不备,如此,则强弱可易势也。

八、“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孙子曰: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这就是说,军争之所以困难,就在于要把迂回的道路作为捷径,要把不利的因素变成有利的因素。对于企业营销来说,要具有逆向思维,一个因素对你来说是不利的,但换个角度也可能是优点和机遇。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没有成本优势,但你船小好调头,可以紧盯消费者需要进行快速反应。你是地方品牌,不能在全国市场上与知名品牌竞争,没关系,你可以在地方上精耕细作,利用地利人和及文化优势,当一个土皇帝、地头蛇。如此,不一而足。“盛极则衰”,对手最强势的地方背后,也往往存在巨大的弱点,找出其命门所在,就可四两博千金。可口可乐的可乐做的好,全世界无出其右者,似乎你没法和他进行竞争,但他的可乐那么正宗,那么品质不凡,本身就是缺点。七喜一句“非可乐”就击中了他的要害,你做的再好还是可乐,而且借了可口可乐的“势”,大大提高了产品知名度。可口可乐自称是最原汁原味的可乐,但百事可乐一句“青年人要喝新可乐”,就击中了他的要害,你的传统是优势,但也意味着守旧,没有新意。

九、“因变而制敌”。孙子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变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意思是说,水因地形的高低而决定流向,用兵是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决定采取胜敌的方式。所以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形式,犹如水没有固定的流向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可以说是用兵如神了。对现代企业来说,除了要关注自己的营销活动以外,还要时刻关注和研究竞争对手的营销活动。如果你是市场领导者,就要时刻关注市场进攻者的动向;如果你是市场追随者,就要紧紧盯住市场领导者等等。因地、因时、因对手而决定采取的策略,时刻保持清醒和警惕,居安思危,只有如此,企业方能利于不败之地。

十、“借势”。孙子曰: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意为火攻要看天时,纵火要选择日期。“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孙子在行军作战中,非常强调天时地利的重要性,强调要借助天时地利使自己的力量相对增强,处于主动。对现代企业营销来说,也要学会“借势”,借助社会舆论导向,借助新概念,甚至可以借助竞争对手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借势关键在于发现和挖掘与产品、产品价值、品牌价值相关联的事件,并且要很好的把握时机。因为这些势可能稍纵即逝,对这些势的把握是否及时将直接影响最终的势能。要善于借势也要善于造势。势即势能,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资源。善于借势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善于整合资源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企业来说,要争取做到彼势即我势。当刘翔跑出了12秒88,一时间全世界震惊,nike公司看到了这一新闻的价值,于是,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内,带有这一新闻的广告牌出现在全球各地。2003年10月,中国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存成功着陆,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具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蒙牛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举起你的右手,为中国航天喝彩。蒙牛成为航天员专用牛奶。蒙牛借神州五号之势,大大提升的品牌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

孙子兵法篇8

[内容]

   《孙子兵法》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兵书,其用兵之道充满了朴素的辨证法思想。作文是一种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辨证思维活动,研究《孙子兵法》的基本原则和方略技法对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1  谋篇与全局

    《计篇》:“一日道,二日天,三日地,四日将,五日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孙子认为,战争是一综合系统,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环境等因素。因而,谋略战争应有全局的观念,从宏观上把握。

    作文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一个综合体系。我们指导作文,也应作到必谋全篇,高瞻远瞩。如何统谋全篇?

    (附图  {图})

    无论控制论,还是系统论,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确定的作文基本构成因素,教师应从宏观上把握,方胸有成竹,并有意识地针对某方面进行专项强化训练,以求掌握作文规律。

            2  材料与积累

    《作战》:“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日费千金。”孙子认为,作战的通常规律是,只有作好充足的军需物资,才能兴师打仗。这是取胜的前提。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情感的宣泄,只有拥有了丰富的生活材料,才能在作文时从容选择精心筛选题材。很多学生“作”而无“文”,实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获取材料?

    其一、生活观察。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丰富多彩、富有生活的生活是作文取之不竭的材料仓库。我们根据学生接触生活的特点,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无论是喜怒哀乐甜酸苦辣,还是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都应要求学生及时记录、随时积累。

    其二、阅读贮存。书籍是人类思想的结晶,知识的宝库,是人们了解世界,掌握事物规律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精读,还是粗看都有利于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陶冶情趣。因此,边读边悟边记,不但能使我们获得所需信息,而且有助于启发思维。阅读贮存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报纸杂志和名文名篇。前者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后者蕴藏着深刻的内涵。所以,阅读时内容上无论文史哲理,形式上无论古今中外正反。至于文章精妙之处,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立意技法,都可或圈或划或点,加以理解悟会,以便借鉴模仿,提高自己。

    孙子把观察、判断敌人为“相敌”。因此,积累关键的一步是要做好分类整理,以待取用。

            3  蓄势与情感

    《势篇》:“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孙子认为,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善于制造一种有利的态势,这样进攻才有强大的冲击力。“势”是作战的一种心理状态,对作文而言,则是一种创作动力。这个“动力”就是创作情感。

    如果我们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造成一种蓄势,使其处于待发状态,那么,学生作起文来必是因情生文,顺意成章了。写作最好的主动力是情感动力,情动而意动,意动而文成,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便是情感喷发的艺术产物。既然孙子认为作战必须让士兵蓄势而动,以求获得强大的冲击力,那么,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也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势情和兴趣,并让其成为驱动学生产生作文欲望的动力。如何激活学生情感?

    其一、寻找情点  1.家庭亲情:①父母培育的的无私奉献之情。②兄弟姐妹互相尊重爱护之情。2.学校友情:①师生尊敬与被尊敬,关怀与被关怀之情。②同学之间互帮互爱之情。3.社会风情:①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的物质文明。②助人见义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爱国之情:①五千年文明的民族自豪感。②外族入侵的民族耻辱感。③历代爱国志士的高风亮节。

上一篇:登鹳雀楼范文 下一篇:高屋建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