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9-22 04:40:20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 课堂观察 反思教学 教学目标 创意 问题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14-01

1 利用课堂观察,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左右着课堂教学的方向。如果教学目标的定位都不准确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以下是教学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几种方法:

(1)教师直接说出乘法交换律与简洁结合律的公式,学生记忆和运用公式。

(2)教师演示导出公式,学生记忆和运用公式。

(3)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导出公式,然后理解和掌握公式。

(4)教师引导学生看月亮图进行联想,接着看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联想,联想到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然后验证联想,进而概括运用,从而理解和掌握公式。

这几种方法都可以完成教学目标中的任务,知道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简便运算。

哪种教法真正能完成教学目标呢?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提出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来进一步阐述。

第一种教法是教师教知识,学生记知识,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

第二种教法,教师试图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但是忽略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替代了学生的学习,无法使每个学生学习有意义,有兴趣,使学生全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

第三种教法,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自己学习,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完成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方面有较好的作用。但对于后面两个目标有所欠缺。学生的情感,兴趣没有尽情发展。

第四种教法,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验证联想,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给了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验证进而概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积极愉快的进入到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帮助学生在乘法与加法进行建构,使学生获得了真正的发展。这样就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而是师生这互动中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这也正体现新课程中的“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同时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2 利用课堂观察,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

众所周知“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们要善于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得法。

以前教学“认识钟表”,一般是直接告诉学生钟表的结构和各部分名称,只要学生记住即可。可是几节课下来,问学生时钟的运转方式时,没几个能分清楚时针和分针,大多数学生不能肯定地说出一个时钟有几个大格几个小格。那时,我一直认为是学生的记忆力太差,观察不够仔细。新课改后,我再一次教学“认识钟表”,怎样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呢?通过思考,我认为原来的教学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太小,学生体验不够,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发展。于是我大胆地突破教材束缚,课前让学生准备制作钟表的材料,在课堂上通过学生观察、动手制作钟表,让他们主动了解钟表的结构和各部分名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方式方法有了很大的变化,及时主动地总结、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显得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新课改稳步健康发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利用课堂观察,反思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意和问题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有时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独到的见解或新奇的问题,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给课堂增添异彩,有时对问题的分析理解,甚至优于教师预先设想的方案。对教师来说,这是教学相长的机会(也就是说采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开阔教学思路,做到教学相长)。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学生的“问题回答”,教师对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的独特见解,应给予鼓励,并及时记录下来,以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同时,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学生是初学者,许多在教师看来是“易”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却是难点。教师要详细记录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接受状况,包括对所授知识的接受程度、重点难点是否已经掌握和理解、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练习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日积月累,既丰富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也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利用课堂观察,这些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课后利用教学反思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4 利用课堂观察,反思新理念在课堂上的落实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理念在日常教学中得以运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新理念的诠释肤浅甚至偏颇,导致走过场或走过头的现象发生。因此,教师要经常从自己对新课程理念贯彻落实的角度进行自我反思,防止走入认识误区。

如教学“小数乘法”一课,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计算47.8×3。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看有哪些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师巡视指导。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出现了多样化的算法达8种之多,学生汇报展示多样化的算法后,教师总结说:“大家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结果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计算的错误率很高。

上述教学过程,教师精心引导、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得出多种算法,透过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案例看到了数学教学的真正内涵。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越来越被教师们理解与接受。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认识的偏差,使新理念得不到落实,这值得教师们好好反思。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篇2

1会写生字8个。

2识字15个,认识多音字“行”。

3熟读课文,回答课后问题。

4通过讨论,体会时间的珍贵。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是重点。

教学难点:

体会时间的珍贵。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时间的诗歌。

2和家长一起说一说,测一测,一分钟能做什么事。

3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新课。

请大家闭上眼睛,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钟表滴答声)

[点评:以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小闹钟有什么用?你知道哪些有关时间的诗歌?

(学生回答。背诵诗歌《长歌行》,语文天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老师把小闹钟的名字写在了黑板上,大家一起读“小闹钟”。注意“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点评:分散识字,节约识字时间。]

随文识字。

1小闹钟要去找朋友,你们想听它找朋友的故事吗?[点评:播放课件,通过看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听故事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学生答,老师归纳,结合上下文猜一猜,读拼音,问同学、老师。)

3谁愿意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请同学们认真听,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点评:运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教师评价学生的语言要丰富、准确,还要富有激励性和启发性,以充分调动读的兴趣,激发读的愿望,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4(识字筛选)老师手里有很多生字卡片,请你来读一读上面的字,如果不认识请你举手。[点评;老师把大多数学生不认识的字帖在黑板上,只有个别学生不认识的字,请学生当小老师教会,重点教黑板上的字,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习的能力。]

5(课件出现课文,全文黑色,生字是红色。)请同学们读出课文中红色的字词。

小闹钟

小闹钟想找个朋友。

大清早,小闹钟来到猫头鹰的家。它看见地上放着一张纸,上面记着:“晚上抓了3老

鼠。”“哦,猫头鹰晚上抓小偷,太辛苦了,应该好好睡觉,不能闹。”小闹钟离开了猫头鹰家。

小闹钟走到小兔子的家,看见小兔子的墙上贴着一张作息时间表,上面写着:“6点15分做早操。”小闹钟一瞧,小兔子已经在院子里做早操了,不用闹醒它了。

小闹钟走到小熊的家.小熊的桌上也有一张纸,上面写着一行大大的字:“我一定要改掉睡懒觉的坏习惯。”可是小熊到现在还在睡觉,正打呼噜呢。小闹钟就使劲闹起来:”6点半了,该起床了!”

小熊爬起来,说:“谢谢你,小闹钟。”小闹钟说:”滴答,滴答,不谢,不谢!”

有了小闹钟,小熊再也不睡懒觉了。

(读的过程中,老师把筛选出的已认识的生字变回黑色,不认识的生字依然是红色。)

6请同桌互读课文,如果他有不认识的字,请你帮帮他。

7两人一起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记完后互相当小老师,摆字卡考考他认识了没有。

8反馈识字,对不熟的生字,请学生当小老师,互相教。

[点评:这一环节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思想,根据学生需要来确定重点教哪些字,并大胆让学生互相教,使学生学会怎样当小老师,教师做适当点拨。]

学习课文。

1四人一组商量,怎样学习课文。(可以用读书和表演的形式。)

2小组自学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1)小闹钟找到朋友了吗?他是谁的朋友?谁是他的朋友?

(2)如果没有小闹钟,小熊能改掉睡懒觉的坏习惯吗?

3(读书反馈)读书小组读课文,学生评议。

(表演反馈)表演小组表演课文内容,学生评议。

(反馈过程中回答问题。)[点评: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4老师归纳学生的回答:猫头鹰早晨睡觉,是因为上了夜班。小兔子不用别人叫,自觉抓紧时间,早起锻炼。小熊虽然有睡懒觉的坏习惯,但他有改正的决心,小闹钟一叫,立刻起来了。三个动物都懂得珍惜时间,小闹钟(时间)是他们共同的朋友。时间也是我们共同的朋友,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要珍惜时间,就要珍惜每一分钟,四人一组讨论,一分钟能做什么?[点评: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自己体会时间的重要,达到教育的效果。]

5全班交流。老师总结:一分钟能做这么多事情,我们可不能让每一分钟从我们身边溜走,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指导写字。

(演示课件)冬冬教写字:

冬冬:同学们,你们认识下面的字吗?

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呢?

各小组讨论怎样把字写好,然后描一描,写一写。

总结。

谈一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篇3

如何使美术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现就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创建良好课堂氛围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如何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呢?首先,教师应放下“师”的架子,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而不是体罚、训斥。以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体现出平等的师生关系。

比如学生请教作业时,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学会自己寻找解决的方法,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不怕犯错,做问题的承担者。认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分层辅导,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多用赞赏的语气,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从其切身利益去关爱他们,注意言语的艺术。

所以,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剂。只有在民主平等的互动课堂中,培养学生敢问、敢疑、敢想、敢说的合作探究精神,使美丽的创作思维火花在课堂不断闪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注重教学活动过程

美术课的教与学,是一个完美的教学过程,学生从这个教学过程中学会各种技能,掌握绘画的基本要领,体会生活中的美与丑。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的《小闹钟》时,我先让学生认识钟面,了解钟的构造。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常见的钟是什么形状的?接着,又进一步地引导:你想拥有一个什么样的闹钟?学生七嘴八舌地讲开了,每一位孩子都在想象着自己喜欢的那一款小闹钟的样子,神情之中有一种欣喜。于是,我趁热打铁,教给孩子制作小闹钟的方法,让他们大胆放手制作自己心目中的小闹钟。从上课铃响到学生动手制作,我用了12分钟进行分析讲解,从而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设计与制作。交作业的时候,他们设计的小闹钟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热带鱼、小熊、向日葵、云朵等等,全班居然没有形状重复的作品。由此可见,要使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真正回归美术本位,才能达到美术课的有效性。

三、留给学生表现空间

美术教学活动应该充满活力,有利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头脑开放的创造性人才。首先是材料上的开放。鼓励学生随意选择材料和手法去表现,告诉学生不要以为作画只能用蜡笔和水彩笔,其实只要你愿意,各种各样的实物材料,像棉花团、厚纸片,还有我们常见的毛绒布料、树叶树皮、各种废旧物品,都可以是组成一个个美丽画面的最佳材料。尝试了形式多样、变化多端的表现形式,受到了美的熏陶,才能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美术教育在于培养生活的创造力,以良好的心态、灵活的思维、健康的人格来面对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更新观念,以愉快的心情、引人入胜的方式,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在美术活动中唤起孩子对美术的追求、大胆的想象和勇敢的创造意识。

四、建立科学评价体制

评价是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效的评价观也是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评价时应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不可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学生之间在心理和生理上存有极为相似之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表现能力。学生与学生之间更了解彼此的兴趣、爱好,更容易沟通情感,更能读懂其美术作品的内涵。因此,在学生绘画评价中我们可以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其他学生共同评价,让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让学生相互评价,用学生的眼光欣赏学生的作品,是美术老师不可替代的。在评价时,尊重儿童创作自主性,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身的“闪光点”,增强了学习自信心,更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热情。

五、加强课后教学反思

反思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师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在教学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对教师来说都是财富。课后将这些宝贵的财富及时进行分析、整理,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再来指导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就可以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增强教学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教学效率。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教师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出现已经出现过的缺憾,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篇4

一、研读数学教材的纵向联系

数学教材中的每一节内容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与前面的内容及后续的知识总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即纵向联系。因此,笔者认为研读数学教材的第一步就是要理清教材的前后联系。唯有如此,才能准确把握数学教学的起点及所要实现的目标,从而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例如,“烙饼问题”是渗透优化思想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学习会对优化思想有更深的认识。但优化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处处可见渗透的痕迹,如计算教学中的算法优化、解决问题教学中的策略优化以及统计教学中的统计方法优化等。除此之外,教材还以单元“数学广角”为呈现形式,较为集中地安排优化思想的渗透,具体分布如表1。

由表1可知,优化思想在四册教材中重复体现,呈螺旋上升趋势。在低年级,教材虽然没有将优化思想作为一节课的主要目标,但已经让学生对优化思想有了初步的体验。比如简单的排列,排列的方法有很多,但其中有序的排列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初步体验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很多种方法,但诸多方法中有优劣之分,一个好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到了中高年级开始以优化思想作为一节课的主要目标展开教学,如“烙饼问题”和“找次品问题”的教学,它们都让学生经历了方法多样化和优化的过程,体验到了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价值,从而真正帮助学生形成优化思想。鉴于此,笔者认为此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模拟的过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简单生活问题中的应用,从而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由此可见,研读数学教材的纵向联系有利于体现数学教学的连贯性和新旧知识的关联,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纵向建构,能引领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二、研读数学教材的横向联系

数学教材中的每一节内容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研读数学教材的横向联系,即研读新知识点与哪些知识是相似的,让学生及时横向沟通,领会新知识点更广泛的应用范围,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笔者认为,研读数学教材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中之重,不应忽视。

例如,“烙饼问题”并非为烙饼而烙饼,而是通过“烙饼问题”的学习提炼出相应的规律,从而去解决许多类似的问题。教材就为“烙饼问题”提供了三个相似的问题,意在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

⒈教材105页“做一做”中的第二题:一种电脑小游戏,玩一局要5分钟,可以单人玩,也可以双人玩。小东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每人玩两局,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⒉教材107页的第二题:东东、晶晶和红红三位同学去量身高、验视力,每项检查要3分钟,他们至少要用多长时间才能做完这些检查?

⒊教材108页的第四题:三个客人去饭店吃饭,他们每人点了两个菜,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比较合理?

上述3个问题分别是玩游戏、体检和炒菜的实际问题,其解决原理和烙饼一样,学生只要掌握了烙饼实质,这三个问题就迎刃而解。而事实上与烙饼问题更为接近的问题有煎鱼、煎饼等生活化问题,为此,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如下3个练习:

⒈妈妈用锅煎鱼,两面都要煎,一次能煎两条,煎一面要2分钟,请问妈妈煎完3条鱼至少要几分钟?

⒉妈妈用锅煎鱼,两面都要煎,一次能煎两条,煎一条鱼要4分钟(煎一面要2分钟),请问妈妈煎完4条鱼至少要几分钟?

⒊妈妈用锅煎饼,两面都要煎,一次能煎2张,煎一张饼要6分钟(每面要3分钟),请问妈妈煎5张饼至少要几分钟?

当然,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前提是学生领会了“烙饼时间=烙饼张数×烙一面饼的时间”这一规律。由此可见,研读数学教材的横向联系有利于知识点的横向比较,体现同类知识点的关联,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横向建构,能引领学生用类比的数学思想进行探究。

三、研读数学教材的公开信息

研读数学教材的公开信息,即研读教材展示的每一个文字和每一个符号,领会其中蕴含的数字信息。只有研读清楚教材的公开信息,才能理清教学的基本内容,才能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做好准备,这也是一位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比较好的做法是:先梳理出教材展示的各种信息,然后决定各种信息的价值权重。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材的最大功能。

例如,“烙饼问题”的教材版面只有半面多一点(如图1),但其中蕴含的公开信息很丰富。笔者认为,它至少蕴含了如下5条公开信息:

⒈烙饼的条件:烙3张饼;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3分钟;尽快(时间最少)。这些条件表明了“烙饼问题”来源于生活。

⒉探索烙1张饼和2张饼的时间。探索时必须通过操作,让学生清楚烙1张饼和2张饼的时间。探索后还要引导学生比较所用的时间,从而让学生理解两张饼同时烙,没有让锅空着,充分利用了资源,比较省时间,而一张饼一张饼烙,浪费了资源,花的时间就多,这其实就是优化思想的核心所在。另外,先探索烙1张饼和2张饼的时间,其实是渗透了化归思想,即化难为易。

⒊探索烙3张饼的最少时间。“哪种方法比较合理?”教材中的一个反问表明烙3张饼的方法多样,应该组织学生探究。为了让学生思路更清晰,教材用示意图表示烙饼的过程。这就表明,在教学时理应让学生学会画示意图。同时,教材通过示意图展示出交替烙,让学生领悟其内涵,这比单纯的讲解效果要显著得多。

⒋探索烙4张饼、5张饼、6张饼……的最省时间。探索这么多时间,表明烙饼时要设计表格,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有序,也有利于后面的发现。

⒌“你发现了什么”表明教学时要提炼烙饼规律。

上述5条信息,教学时都要予以重视,但这5条信息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第三条和第五条,第三条可以展示探索过程,也可以体现烙饼的实质,而第五条则可以简化烙饼规律,为知识的横向联系做好准备。可见,研读数学教材的公开信息,可以让学生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

四、研读数学教材背后的秘密

研读数学教材背后的秘密,即研读教材蕴藏的知识点及思想方法。教材公开的信息,只要花点时间就能捕捉到,但发现其背后的秘密需要一定的教育经验与智慧。有经验与智慧的教师能准确捕捉到,没经验与智慧的教师就很难捕捉到。事实上,教材背后的秘密往往是决定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准确把握教材背后的秘密,才算把教材研读透了。

例如,“烙饼问题”教材除了展示出上述五条公开信息,它的背后还蕴含如下两条秘密:

⒈同时烙和交替烙的优势。同时烙,即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再同时烙两张饼的反面。交替烙,即不一定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或反面,可能同时烙一张饼的正面和另一张饼的反面,也可能烙了一张饼的正面后,等一下再烙反面。但同时烙和交替烙有一个共同的优势,那就是让锅不空着,充分利用资源,从而让时间最省。事实上,偶数张饼适合同时烙,如2张、4张、6张等,奇数(除了1张饼和3张饼)张饼适合同时烙和交替烙同时使用,如5张饼,其中的2张适合同时烙,其余3张适合交替烙。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用表格展示出烙饼个数和烙饼时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奥秘。

⒉烙饼规律的实质。教学时,学生借助表格可以快速提炼出烙饼规律:烙饼时间=烙饼张数×3分钟,但教师还应该知道这个规律的数学实质。如教材上所说,烙3张饼的最省时间是9分钟,其实质是3张饼有6个面,每次烙2个面,需要烙3次(6÷2=3),每次3分钟,一共是9分钟(3×3=9)。当然,这个实质可以不告诉学生,因为告诉学生反而会把烙饼问题弄得更复杂,而且会冲淡先前的发现,但教师必须心中有底。从这个本质出发,教师在引导学生总结烙饼规律时,还可以再抽象一些,即3分钟是烙一次的时间,或者说是烙一面的时间,这样就可以提炼出一个更具普适性的规律:烙饼时间=烙饼张数×烙一次的时间或烙饼时间=烙饼张数×烙一面的时间。

由此可见,准确研读数学教材背后的秘密,可以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既有深度,又更简洁,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深入浅出吧!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篇5

一、让教学内容简约,发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必须从教学内容的简约开始,课堂教学时要把握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习惯,发展学生的思维。其他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在力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的前提下浅尝辄止。以教学“认识整时和半时”一课为例,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可以在教学设计时为学生创设一个熟悉的情境,用大屏幕显示一天内作息时间安排:早晨上学时间:7:00,上课时间:8:00,广播操时间:8:30,午饭时间:12:00,课外活动时间:16:30,休息时间:8:30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先认识一下闹钟的钟面,然后根据出示的课件内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本节课的重要内容整时和半时,再总结一下,整时和半时的指针位置有什么区别,提醒学生仔细观察闹钟,查看指针的位置。内容教学之后可以举行一次小小的比赛活动,指定一些时间,主要以整时和半时为主,让学生在闹钟上拨一拨,看谁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拨到指定的时间上。这样教学内容得到了简约,重点更加突出,学生能够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让教学目标简约,真正落实到位

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置不宜过多过高,学生会抓不住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也会分不清主次,平均用力,语言变得拖沓冗长,每点都要讲,每点又都不能展开,往往会顾此失彼,学生也会迷失方向。反过来,如果课堂教学中,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简明扼要,学生就会很清晰地明白本节课的重点,教师讲解容易,学生也就会学有所得,轻松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在这样的课堂,学生会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并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心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充满智慧,能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将教学目标简约,把教学重点落到实处。再以教学“认识整时和半时”一课为例,目标制定时可以按照以下的方案:导入时播放“滴答”声引出钟表,引导学生认识钟面,学生在认识钟面以及认读时间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和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和区分整时和半时以及指针在位置上的不同。然后再通过有趣的“拨一拨”,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对认读整时和半时,并用整时和半时来描述某一个时间段,赋予它的实际意义,把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设计就充分地把目标落实在过程和方法之中,真正将其落到实处。

三、让教学手段简约,去掉修饰和浮夸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费时费力。教师一言堂,讲得多写得多,学生听得头晕目眩,教学效果很不明显。现在教育现代化的普及,多媒体教室已不是空中楼阁。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容量也很大,一改以往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局面,加快了教学的节奏,促进了学生的体验,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但课件的设计过程中,也不是信息越多越好,相反太多的文字和图片也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把握不住学习的重点,眼花缭乱。我们在进行课件制作时,应尽量做到图片精彩、画面清晰,呈现在屏幕上的位置要求布局合理,重点突出,不要主次不分,尽量减少次要因素对学生的干扰,保证学生以最敏捷的速度充分感知所学的重点内容。再以教学“认识整时和半时”一课为例,可以借助多媒体出示钟面,在钟面上重点突出12个数字、指针以及中间的每一个小格子,并通过形状的不同来区分和认识时针分针和秒针。再结合图像的闪烁和声响的效果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动态演示,再次认识整时和半时。多媒体的运用,让教与学变得如此简单,为学生学习数学架起了一座桥梁。

四、让教学语言简约,提高教学的效率

语言的本色就应该简练。数学老师的语言更应该精准到位,言简意赅。数学教师在阐明概念,陈述问题时,语言要有明确的导向性,不仅要过渡自然,还要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力。教学时,可以将手势、眼神和语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用肢体语言来表情达意,给学生以明确的暗示,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以教学“认识整时和半时”一课为例,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钟面上的12个数字,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钟面上有多少个数字?这些数字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又如在认识分针和时针时,可以编几句顺口溜让学生对照屏幕上的钟面形象记忆,效果相当明显。比如:“时针短又粗,分针细又长,分针跑得快,时针慢慢追”,这样形象简洁的语言,学生很感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记住分针和时针的区别和特征。学生理解了整时和半时以后,为了让学生分清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指向上的不同,教学时还可以这样进行提问:“既然整时半时在读写上不一样,那么它们在钟面上又是什么样子呢?”一句话再次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很快就会发现其中的规律。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篇6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整时,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基础。同时,时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时间,合理利用时间,使他们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休息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在生活中已经潜移默化地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每一个家庭都有钟表,钟表随处可见,孩子并不陌生。

三、设计思路

1.将“数学生活化”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为了抓住孩子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教学法,创设情境,认识一个新朋友亮亮,通过帮助亮亮改正缺点,然后和亮亮一起认识钟表,再次学习“亮亮的一天”,最后亮亮邀请小朋友玩数学闯关游戏。用一个统一的人物形象将教学的几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感受时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会到时间的重要性。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学习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知兴趣,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钟面和电子表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认、读和写整时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实践应用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3.思想目标:学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4.素质目标:充分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认读整时时刻,并能用两种表示法正确地表示。

六、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七、教具准备

课件、钟面卡片、钟面头饰。

八、学具准备

学具模型钟面。

九、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师:老师认识一个小男孩,叫亮亮。这里有他的几张照片,大家想不想看?

生:想。

师:瞧,他在干什么?

生:看电视。

师:晚上10点半还在看电视,早上7点不起床,7点半才起床,跑到学校已经8点了,迟到了!

师:你们觉得亮亮的表现怎么样?你们有哪些地方和他不一样呢?怎样帮助亮亮,让他和你们一样?这节课我们就和亮亮一起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新课的导入是学生学习新知的桥梁,也为一堂课的气氛定下了基调。抓好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看图片,听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指出故事中亮亮的不足,为了帮助亮亮改正缺点,和亮亮一起认识钟表,导出课题。

2.引导探究。

(1)认识钟面。

师:要认识钟表,就得知道钟面上有什么,谁能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出示7时的钟面)

生:有时针和分针。

师:钟面上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

生:又粗又短的叫时针。(课件指出时针)

师:你真善于观察,你们的钟面上也有时针,找出来指给同桌的小朋友看看。

师:那么分针长得什么样的?

生:细细长长的是分针。(课件指出分针)

师:把你们钟面上的分针找出来,指给同桌看看。

师:钟面上除了两根针外,还有什么?

生:还有12个数。

师:一起数一数1、2、……12。

设计意图: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出问题,让孩子当小老师介绍钟面的结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学具钟面,通过互相说一说、数一数、摸一摸的活动感受钟面的基本结构,将学生无序的思维变成有序,将知识内化,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认识整时。

(出示故事中出示的四个钟面)

①师: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如果请你把这4个钟面分分类,怎样分呢?为什么这样分?(小组交流汇报)

生:有两个钟面的分针指在12,另外两个钟面的分针指在6。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按照你们的想法,老师把它们分成两类,像这样时针正好指着数字几,分针正好指着12的时间叫整时。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整时的认读。

设计意图:引出“整时”的概念时,我让学生观察故事中的四个钟面,并进行分类,一类为半时,一类为整时。这样的教学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突出了整时钟面的特征,同时又为下一课时做了铺垫。

②(出示7时的钟面)

师:这个整时钟面你们认识吗?

生:7时。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时就是7时。(板书7时)

师:你说得真不错,这是汉字表示法,还可以写成“7:00”,你见过这样的时间吗?在哪里见过?

生:电子手表上见过。

师:这叫电子表示法,同一个钟面有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师:7时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生1:起床,刷牙,洗脸。

生2:吃晚饭。

师:怎么有的小朋友起床,有的吃晚饭?谁说错了?

师:其实他俩都没有说错,一个是说早上的7时,一个是说晚上的7时,时针一天要绕钟面转两圈,一天中有两个7时。

(出示8时的钟面)

师:这个整时钟面你们认识吗?

生1:8时。

生2: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时就是8时。(板书8时)

师:电子表示法怎样书写?拿起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写。(书空练习)

师:上午8时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出示3时和6时的钟面)

师:这两个钟面分别是指几时?它们的电子表示法又应该是怎样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汇报,教师板书。)

生1: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3是3时。

生2: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是6时。

师:下午3时和晚上6时你们分别在干什么?

③小结:同学们回答得真好,认识整时的方法很简单,分针指着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设计意图:在设计这个环节时,教师有意识地问:这个时候小朋友在做什么?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了解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亮亮的一天。

师:在生活中,我们做的事和时间紧密相连,时间真的很宝贵,我们要懂得珍惜,你们瞧,亮亮在大家的帮助下认识了时间,现在他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的可好了,想看看吗?(课件出示“亮亮的一天”)他在什么时刻做什么?请打开课本完成92页。

(同桌的学生交流后汇报)

师:你认为亮亮的一天安排得怎样?你的一天中有哪些地方和他安排的不一样?你们要向他学习什么?

师:我们应向亮亮学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做健康、聪明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在学生学会了整时读写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完成“亮亮的一天”,巩固了新知,同时与自己的生活安排相对比,通过交流促进主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让孩子们对正确的行为认识深刻,同时进行德育教育,让孩子懂得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

3.巩固迁移。

(1)游戏:找朋友。

师:为了感谢大家的帮助,亮亮邀请同学们和他一起玩数学闯关游戏,你们愿意吗?

师:第一关找朋友,课前老师给有的同学发了钟面头饰,有的发了卡片,请拿了头饰的小朋友戴好它站在讲台上,剩下的同学你们手中的卡片对应的哪个钟面呢,你能找到吗?音乐响了就开始,音乐停了就结束,看看谁最先找到自己的好朋友。

(2)游戏:拨钟。

师:同学们真棒!顺利地完成了第一关,还有第二关,有信心吗?

师:你会拨钟吗?你知道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转动的吗?

师:请你拨出屏幕中给出的时刻。

(学生互相看看拨出的钟面,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数学闯关游戏,激发学生的挑战欲,寓教于乐,融练习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玩乐中巩固知识,“找朋友”的游戏,巩固了钟面和两种记时方法之间的联系,同时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拨钟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以动促思。

(3)小结升华。

师:同学们,在这一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师:你觉得你表现的怎样?

师:钟面上还有许多的奥秘,等待着小朋友们去探索学习,课后每位同学自制一份作息时间安排表,以规范我们的学习生活,成为一位惜时守时的好孩子。最后让我们在歌曲《时间是小马车》中结束这节课吧。

设计意图:在最后的环节中让学生回顾一节课的收获,同时进行自我评价,课后作业将学到的知识用回生活,进一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十、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为本,关注经验,结合生活,搭建探索学习的平台。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上”,本节课教学设计中始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不论是导入、新授还是巩固提升都用同一生活情境,拉近学生和数学学习的距离,降低学习的难度,激发探索的欲望。在导入中我创设了亮亮不合理的作息时间这一情境,让学生知道学习钟表的重要性,接下来和亮亮一起学习钟表,激发学习的热情,最后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制作一份作息时间安排表。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从生活中来,最后又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2.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在教学钟面的认识和整时时刻的认读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放手让学生充当小老师介绍,并在小组中动手实践操作,合作交流探索,感知钟面的结构,总结概括科学认识钟表的方法。这种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将探索知识的机会还给学生,同时知识是孩子自己总结提炼出来的,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

总之,我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精神设计了这节课,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给每个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机会,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探索能力和探索精神得到了大大的培养。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篇7

关键词:教学环节设计;有效性;思想政治课堂

每一节成功的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而这堂课中教师设计的所有教学环节都必须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它包括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及方案、评价和修改教学设计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等几个方面。而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则是教学设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本文主要涉及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主要探讨的是课时教学设计中,以某堂课的教学为设计对象的课堂教学。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环节的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好坏。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只有45分钟,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我们每一个思想政治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在工作之余常常想到这个问题,现在我想初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过去,我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这种设计固然也有一些优点,但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注重较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今在新的课程改革大潮中,许多新的教学尝试在向我们召唤。新课程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准备好了吗?

我们学校一年前已经开始实施高效课堂的模式。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要积极摸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本校学生课堂学习之间的结合点和切入点,这就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实践。一年来,我积极尝试对自己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环节进行逐步的改进

和完善。在尝试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很多失败的困扰。

下面我结合实际课堂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认识。我在教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第九课第三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时,就刻意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不同的设计。上学期我共带了六个班的思想政治课,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我上课的流程是这样安排的:导入新课―学案反馈―重点讲解―合作探究―展示点评―课堂小结―布置作业。首先通过观看2012年中国外交硕果累累的图片提出问题,设疑导入;学案反馈时先表扬导学案完成较好的优秀小组、优秀组长和个人,再由每个小组组内交流,选代表发言回答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后,点评学生及时认真点评,学生点评完后我进行总结;随后进行课堂总结并布置作业。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课后我也和学生了解了一些情况:大部分学生初步知道了本课的重点知识,但课堂气氛一般,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前松后紧。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学得怎么样,有没有达到学习的要求……

这节课上完后我自己也感觉到课上得不太顺畅,效果不太好。我有些沮丧,陷入了些许困顿之中。我现在只上了一个班的课就这么低沉,还有五个班的学生等着我去上课呀?困则思变,面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也曾经一筹莫展过。但我还是对自己有信心的,我必须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去寻找不成功的缘由,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吧。我回过头仔细地寻找原因,难道是我的工作热情不够高吗?是没有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吗?……许多问号涌上心来,问题到底出在哪?那节课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时间不够用,后来草草结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看来还是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用时分配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第二个班上课时,我做出了一些调整。主要环节是这样的:导入新课―出示目标―学案反馈―重点讲解―合作探究―展示、点评―小结、检测―学科班长总结。在导入时观看视频,设疑导入;随即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示学生带着目标学习,方向才能明确;学案反馈时对优秀小组、优秀组长和个人、优秀率分别作以说明,激情表扬鼓励学生,不足之处也认真强调说明,希望认真修改导学案。随后进行本课重难点知识的讲解,运用图片、问题引导学生逐一理解,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展示、点评时,说明要求和目标。每一位点评学生点评完我都要适时介入或强调或点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和质疑中去,和学生一起学习。这样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总结简明扼要,提问学生,让学生先说说,然后教师再概括归纳;当堂检测共有六道选择题,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简单说明选项选与不选的原因,大胆质疑;学科班长总结后布置课后作业。(面对中菲黄岩岛事件,假如你是外交部发言人,你会怎样发言?)

这节课上完后感觉比前一节课好出许多,这节课基本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喜欢,当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从这节课来看,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师生之间互动的次数增加了;课堂时间的分配也恰到好处,课刚结束下课铃声响起;学生对重难点知识也有了明确的把握,这节课增加了“出示目标”这一环节;大部分学生也能了解到自己对本课知识究竟该掌握得怎么样,这与课堂上教师的适时介入评价、点拨以及当堂检测、当堂考核都有密切的关系。

这次有益的尝试,我只是略微调整了课堂教学环节收效就完全不同。我感谢学生的积极配合,也为自己的执著和努力感到欣

慰,这对我本人是一种极大的鞭策。最起码课上完以后,大部分学生感觉良好,从学生喜悦的表情中我找到了一些成就感。后来我在其他几个班继续尝试总结,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总是积极摸索、总结,希望自己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越来越好。目前,我自己采用的课堂教学环节基本上是这样的:导入新课(1~2分钟)―出示目标(1分钟)―学案反馈(2~3分钟)―重点讲解(5~6分钟)―合作探究(7~8分钟)―展示、点评(8~12分钟)―小结、检测(6~8分钟)―学科班长总结(1~2分钟)―记忆巩固延伸(2~3分钟)。

当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在今后教学中,要继续不怕困难、不断深入钻研教材大纲,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用满腔的热情和务实的作风去工作,力求做一位尽职尽责的人民教师。同时也要在教学研究方面不断摸索,把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积累起来

的一些经验和认识逐步梳理,使之逐渐系统化、理论化,力求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篇8

一、“1+2+1”模式下情境创设的背景

1.“应试教育”还在你我心中。长期以来,“以分数论英雄”这样一个固定的外部环境,让学校、老师无法放开手脚,教师身心疲惫,学生在学校学习如在工程机械化生产,虽然成绩高,但思维固化,综合能力不强,远远落后于素质教育国家的学生,没有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

2.“数学学习”中缺少感性的体会。研究表明: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3.“数学学习”形式单一,缺少趣味性。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不高,对于没有事前预习过的知识,孩子们总会有陌生感,因而会产生排斥感,这样会导致从“不了解、没兴趣,到不理解、怕挨骂,再到不会做、不喜欢(数学)”――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

二、1+2+1”模式下情境创设的实施

我们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以文献资料法和经验总结法,以期达到基于“1+2+1”模式下的“情境创设”中学生的综合素养的逐渐提高。

(一)下面进行阐述

主要是指由各教研组长组织相关教师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安排好本周的课程并告知学生,基于调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才艺展示,提前两天彩排,教师主要从“情境的趣味性及知识性”这两维度进行指导、调整与修改,最后进课堂展示的是成品(情境创设),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也能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1.内容设置

根据整个学期的数学课题,在数学教研组的引领下,进行筛选、分类、汇总,推出一系列适合“情景表演”的课型,将课型资料编排、下发、告知学生。

2.调查摸底

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才艺等维度进行摸底,推选出适合情境的才艺表演,或是个人、或是小组,编排不同类型的情景创设,如:讲故事、舞蹈、相声、小品等。

3.彩排

提前一周将上课的内容告知学生,让学生自行在课外或在家的时间进行策划、编排,在任课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提前两天对此情境创设的“趣味性”和“知识性”考察、指导,若还有欠缺、有待改进,还需进行二次彩排,最后到推进课堂实施的是情境创设的“成品”。

4.行动观察

彩排时,教师关注的是:课前1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台下小观众的听课情况,接下去便可仔细观察表演的孩子在余下的这堂课的表现如何,其他孩子的表现又如何。分人群、分时间段对孩子的状态进行研究,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力、参与度、交流效果、思考程度、课堂生成进行观察记录。

1.课堂实施

在教研组的统一安排下,教师们分别针对不同的课型,给学生布置不同的关于10分钟的课前表演(情境创设)任务,然后根据相应课型有计划、有指向地进行课堂的观摩活动。

2.课后反思

教研组可以在一次公开课后进行集体评课、集体反思,主要探讨课堂中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等观察中的情况与问题。如这一课型的课,采取这样的情境创设方式是否合理,是否还有更合适的情境方式,让孩子在这堂课上的学习达到更高的效率。

(二)过程中的细节描述

1.教师指导

(1)前测:首先要对班里的学生进行调查和统计,哪些人是擅长讲故事、哪些人是擅长跳舞的……

(2)每周五教师把下周的课务安排告诉学生,如周一:xx课,哪几个学生准备,提前两天让展示的学生到某一地点彩排,教师进行指导、修改、调整。

2.学生准备:

(1)知识准备:准备才艺之前,预习本课的知识,对相应的知识和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2)道具准备:在排演节目前,通过家长课后的帮助,准备的道具都是由家长协助准备。

(3)才艺准备:表演的才艺都是学生课外兴趣班培养而成的,关于课的情境创设(才艺表演),教师从“事前的准备”以及“彩排”给予相应的指导。

三、“1+2+1”模式下情境创设的意义

基于“1+2+1”模式,把“情境创设”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既能表现自己的才艺,也能为新知识的学习铺垫。

1.基于“1+2+1”模式下“情境创设”能打破“应试教育”限制,突破“以分数论英雄”瓶颈,不断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在课堂中给出十分钟让学生自己来展示,不仅能让学生从课前的准备中预习到该课的知识,也能让学生提升自己除学习以外的素养,培养孩子自学、表达、创新能力,比如:唱歌、跳舞、讲故事等等,是一条能让孩子全面地学习的新途径。

2.基于“1+2+1”模式下的“情境创设”是兴趣的学习,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氛围,创设出有趣的数学情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数学学习变得轻松有趣、生动活泼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处于最佳的心理和学习状态,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与吸收。

上一篇:小学作文辅导范文 下一篇:期中考试成绩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