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15 05:11:31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作文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作文篇1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千年的时光在这片黄土地上留下了段段佳话。

回首古代历史长河,那一声仰天质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带领农民揭竿而起;那一番千古奇策“未出茅庐就知天下三分”使诸葛亮流芳百世;那一笑“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笑出了风流;那一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道出了曹操心中的宏图。他们是忠肝义胆的英雄,他们是聪明过人的智者,他们是才华横溢的文人。

我敬佩他们,但要说得上崇拜,还是孔明当之无愧。三顾茅庐,使诸葛亮现身风起云涌的乱世,卷入了这场“江湖风波”。

诸葛亮的博学智慧令我惊叹。周公瑾精心巧计的给曹孟德上演一场痛打黄盖的戏码,可只被孔明一眼识破。七日之内早出三千箭,本想为难孔明的周公瑾,却不想孔明的智慧远胜自己。三天之内就轻而易举的从孟德处骗到三千箭弩;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公瑾急的积劳成疾,可孔明却一语道破天机,巧借天时“借”来东风;“既生瑜,何生亮?”周公瑾被孔明三气吐血身亡,临死之前仰天质问。

孔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的才智足以远胜任何一位君王,可为报刘玄德的知遇之恩,他把一生都服务于兴复汉室之中。

他,为人公正严明。大意失街亭,孔明挥泪斩马谡,陈寿的父亲也因此连坐。可陈寿却对诸葛亮依旧高度评价:“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他,是忠臣的楷模。“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道出了孔明的忠心耿耿。不仅如此,自担任丞相,他凡事亲力亲为,直至最后在出军途中,病死五丈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你,当之无愧。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作文篇2

明惠帝朱允??1377—?),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孙,明朝的第二个皇帝。

朱允??377年十二月五日出生,生母是吕妃,父亲懿文太子朱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终年71岁。皇太孙朱允?杉涛唬?哪旰沤ㄎ模?平ㄎ牡邸R蛳鞣??贾率甯秆嗤醴⒍?ldquo;靖难之役”。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国破人不知所向。清乾隆皇帝追谥恭闵惠皇帝。南明安宗朱由崧追尊建文帝为嗣天章道诚懿渊恭觐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

明太祖朱元璋是历史上了不起的皇帝,他由一个放牛娃、寺庙里的小沙弥,经过十几年的戎马生涯,一举扫荡群雄、推翻元朝,开创了大明基业。他深知,创业难,守业亦难,因此十分重视对接班人的培养。他登上皇位的同时,就册立了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并延请名儒宋濂等人为太子之师,希望能将朱标培养成为一代明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洪武25年(1392年)四月,年仅38岁的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史称“懿文太子”,这令朱元璋异常伤心。朱元璋制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受到了考验,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选择他的继承人。而若根据嫡长继承制度,应该将皇位传给太子的长子,也就是虞怀王朱雄英,但是雄英于洪武15年(1382年)5月薨,这样朱标次子朱允?删统晌?籽 ?/p>

然而朱元璋担心朱允?扇逖湃嗜幔?岩缘8浩鹬卫砉?业闹厝巍4送猓?煸?耙苍?悸枪?蛹父龆?又醒瘛6?忧赝踔?敬耸弊畛ぃ???翟谟癫蛔敛怀善鳎?奶瞥尚浴K淖友嗤踔扉ξ蔫何渎裕?行矶嗟胤蕉加胱约悍浅O嗨疲?歉霾淮淼娜搜 R淮危?煸?岸约父鲂母勾蟪剂髀冻隽⒀嗤醯目赡苄允保?擦盅?苛跞?崛衔?豢桑?ldquo;立燕王,置秦、晋王于何地?且皇长孙四海归心,皇上无忧矣。”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朱元璋于是下定决心,9月,立朱允?晌?侍?铩?/p>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终年71岁。遗诏命皇太孙朱允?杉涛弧?/p>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终年71岁。朱允?杉次唬?哪旰沤ㄎ模?平ㄎ牡邸4幽旰爬纯矗?桓鼋ㄎ模?桓龊槲洌??换实鄣男愿窠厝徊煌???抑煸?安辉噶⒒侍?锏囊桓鲋匾??蚓褪侵煸?上袼?母盖滓谎???谌崛酰??谌蚀龋?苋寮宜枷氲挠跋焯?现兀?峙氯蘸蠡岢源罂鳌?/p>

生性“仁明孝友”的朱允?桑?2岁的时候被推上了权力的巅峰,承继了朱元璋开创的一统天下,改年号为建文。然而,细心的大臣会发现,新君的脸上并没有君临天下的惊喜,更多的则是愁容。是啊,年轻的皇帝面前有两道难解的题目:一是如何改变太祖建国以来形成的动辄杀戮的严峻政治氛围;二是如何解决太祖分封宗藩形成的尾大不掉的局面。也许太祖朱元璋生前并没有想到,外表仁弱的皇太孙登基伊始就开始着手变革他所开创的大明王朝。

建文帝即位之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使中国大地吹过了一阵清风,他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文人,对先朝的政治实行改革,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建文帝实行惠民政策,减免租赋,赈济灾民,老弱病残者由国家扶养;重视农业生产,兴办学校,考察官吏,任用贤能,派侍郎暴昭、夏原吉等24人充任采访史,分巡天下,以体察情。

洪武年间,经过太祖朱元璋的整治,当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吏治较以前大为清明。然而他生性“雄猜好杀”,屡次兴起大狱,动辄杀戮,政治气氛非常凝重,文武大臣人人自危。建文帝对局势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继位伊始,就着手改革,改变了太祖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

太祖朱元璋用武力夺得天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右武的局面。洪武时,军事衙门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都督同知也是从一品,而六部尚书却只有正二品。《大明律》中明文规定文官不许封公侯,因此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刘基仅仅得封“诚意伯”,而武将得封公侯者多,称王者也不少。这种局面下,文官在议论朝政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作文篇3

关键词:豪放 词调 音律 标点断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也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式的大家。因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因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因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因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此外(同时),其绘画简劲掀舞,新奇有致;其文艺理论,见解独到,自成一家。广博的学识,盖世的才华,使苏轼尽管步入词坛较晚,却能在短短几年间充分地体现和发挥自己的词学天赋,正如他在《与鲜于子骏》中所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不仅如此,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豪放、旷达、婉丽,并且开创了豪放词派,深深地影响着整个中国词学史。

明代张綖称:“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又据《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东坡词提要》中说:“词至晚唐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这些说法,极大地昭示了苏轼开创“豪放词”的意义。由于旷达直率的性格和超人的才华,由于正道直行、不阿谀谄媚的君子人格,苏轼被卷入政治纷争的漩涡之中,既不见容于推行变法的新党,又不见谅于尽废新法的旧党,经历了两度“在朝——外任——贬逐”,可谓宦海沉浮,屡经挫折,失意之极。政治上的极度失意,使他产生了逃避现实的消极想法,滋生了浓重的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他最终没有被打击、磨难击倒,乐观旷远、豁达开阔的胸怀和人生态度,使他在面对祖国雄伟江山的时候,油然而生豪迈激昂的情绪,创作了不少使人心神为之一振的千古名篇。

在苏轼众多豪放词篇中,最为人称道的当属赤壁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该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即词人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开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表达了一种超然的人生哲理、一种历史观。词人站在江边,看着那江水滔滔东流,不禁想到:古往今来有多少风流人物,有多少盛衰兴亡,都在这江水的滚滚奔流中消失了。“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出地点、人物。尽管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尽管浪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尽管什么都不存在了,但故垒还在。犹如他在《前赤壁赋》中所说的那样,如今剩下的只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了。也就是说,尽管周郎已逝,但是当年的往事、周郎的丰功伟业,至今还感动着、激励着人们。“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对惊涛拍岸的壮观景象的描写。就这样,词一开篇,就描写浩荡江流,风起浪涌,境界阔达,气势雄壮,创造了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为“风流人物”的出场创设了环境气氛。然后笔触转到着重写人,对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人物周瑜进行描写和歌颂。首先,以“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来写风流倜傥、潇洒英俊的周瑜,得到了“国色”的美人,进而表现其爱情、家庭的甜蜜、美好、幸福。因为从历史的角度看,孙策和周瑜是当时的英雄人物,大乔小乔是东吴最有名的美女;大乔嫁给孙策,小乔嫁给周瑜,堪称美女配英雄的佳话。试想,天下还有比这更美好的事情吗?然后,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来写儒雅从容、成竹在胸的周瑜,“谈笑间”就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应该看到,周瑜年轻有为,美人江山兼得,是何等的春风得意啊!然而,苏轼写赤壁怀古,凭吊周郎当年所建立的功业是他主要的目的吗?

结合苏轼写作该词的背景、心情、环境,仔细体会整首词,不难明白,作者以包举有力、凌云健举的笔力,把无限的流水和有限的人生交织在一起,抒发的感慨却是十分的隐约深沉,隐含着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慨叹;而对周瑜的赞颂,却意在抒发自己年近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深沉感慨。苏轼二十岁就考中了进士的第二名,可见其才气;他给朝廷上了很多篇策论,提了很多的治国方略、建议,可见其抱负、理想。但是他却屡经挫折,九死一生后被贬官黄州,自然也就触景生情、怀古伤今。在他看来,周郎的娶美妻、建功业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进而也就悲慨自己年近半百却壮志难酬、功业难成!由此可见其政治上的失意、心情的沉重、精神的苦闷之深远沉郁。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未因此而颓然倒下。有着豁达开阔胸怀的苏轼,清醒地认识到,“千古风流人物”都被大浪淘尽,消逝得无踪无迹,那么个人的荣辱穷达、起落坎坷、得失成败又何足悲叹呢?在该词中,掩盖不住的是他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迫切期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豪迈心情。

纵观全词,苏轼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气象高远,境界壮阔,风格旷达、豪迈。结尾处虽有消极无奈情绪的流露,但就全词而言,立足点之高,表达方式之肆意大方,视野之阔达,气魄之雄伟,人物刻画之神妙,无疑说明了该词是豪放词的代表力作,犹如一座丰碑,巍然屹立在中国词坛。也正因为这样,这首词得到了前人极高的评价,如《苕溪渔隐丛话》认为“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子瞻佳词最多,其间杰出者,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赤壁词……皆绝去笔墨畦径间,直造古人不到处,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叹”。但也有人对该词中的不协音律颇有贬义。如清代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认为其“平仄句调都不合格”。再如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之《词论》中也认为苏轼的不拘一格、放笔直书,是“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这些,无疑强调了一点,即词要求协音律,不能混淆词与诗、文的区别,词“别是一家”!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作文篇4

登高溯源,《续齐谐记》中的神话传说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农历九月初九这天,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初九,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酒一瓶,让他的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东南山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然后又把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

桓景安顿好父老乡亲后,便独自回家,等待与瘟魔决斗。忽然间,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瘟魔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便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靠近,便转身向村里走去。他见桓景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后,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从此,人们便不再担心会受瘟魔侵害。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

从那时起,每到农历九月初九,人们便有登高的风俗。

登高,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神话传说反应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山神的信仰,认为山神能够帮助人们驱邪避灾。但登高的意义远不止这些,它反应了古代人的生活生产规律,春播秋收,农事闲忙,反映了人们对丰收的喜庆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九月九日正是初秋,秋收完毕,正是农闲的时节。山里的野果和药材也都成熟了,得此闲暇,人们可登山采摘野果、药材,或自用,或出售,以此作为农闲时的副业。此时天气凉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了一年的人们终于可以小憩一下,与亲朋好友登山秋游,观赏满山红叶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当时人们称这段时节为“小秋收”。

唐朝的时候,便把农历九月初九定为重阳节。节日的由来是人们为了纪念“小秋收”这段悠闲自得的美好时光。登高自然成为重阳节的习俗。人们把丰收的谷物精制成“重阳糕”,隐喻着来年的丰收可以步步登高。秋季正是盛开、药草成熟的季节,人们采来酿造成酒,采摘茱萸、艾草以作驱虫之用。人们携亲朋好友一同登高,品重阳糕,喝酒,佩戴茱萸艾草,欢笑攀谈中畅享亲情友谊与自然风光。

重阳佳节,有人欢喜有人忧,于常人而言,重阳节是亲朋欢聚的好时机,但于客在异乡的文人而言,佳节不但没有欢喜,更多的是一种惆怅。重阳登高成为文人悠悠愁思的寄托。

山与楼,文人的情感印记

古人登高是为借景抒情。有的是游子思念亲人的乡愁,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有的是对身世的缅怀悲叹,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的是对世事变迁的感概,如“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名山大川无不洒满古人的满腔热情与悲伤情怀,见证了他们的人生历程、成败喜忧,山变得有人情味儿了,变得有血、有肉生动活泼了,变得温暖了。他们用热情与眼泪谱写的诗词佳作流传千古,丰富了山的文化内涵。一代代的文人用他们满溢的情感滋养了一座座名山名楼。

文人登高,喜登山或登楼。我国的四大名楼,北有黄鹤楼、鹳雀楼,南有滕王阁、岳阳楼。“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鹤楼见证了李白送别孟浩然的场景,见证了诗人对朋友的祝福和羡慕,见证了他们纯厚的友情。“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于鹳雀楼抒发了身怀壮志、对美好前途心生向往的豪迈情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在滕王阁,年轻的王勃在众文人中初露锋芒,展现了他无比的才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在岳阳楼写下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除了四大名楼,深受古人青睐的还有三山五岳。三山并非神话传说中的蓬莱、瀛州、方丈。而是大众普遍认同接受的黄山、庐山、雁荡山。泰山被尊为五岳之首,孔子在此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谱写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都是诗人游览庐山的所见所感。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作文篇5

读书学习,在人们正常的精神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对于一个注重精神生活的人,没有语文、文学知识的学习,就象鸟儿没了翅膀,鲸鱼离开了海洋,万物消失了太阳。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识字,会读文章这样简单,语文教学重要的地方,是培养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文学学习中,熏陶人的性格,潜移默化人的修养,健全人格,陶冶情操。

我国古典文学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华,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古往今来,我国涌现的众多国学大师,虽然他们的治学方式各不相同,学术成绩也各有千秋,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博闻强识,知识渊博。

古人立志: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们的行万里路,是为了增加阅历,了解风土人情,便于在八股文章考试中言之有物,切合时弊,从不同层面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视野。读万卷书的目的,则是为了能在众多仕子竞选中脱颖而出,“学而优则仕”为了功名前程,这虽然有些功利参杂其中,但是他们对读书的重视性,仍然能让我们从中深深感悟出来,读,然后不足,读,方能使人更进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人生有涯而知无崖,古人学习是为了前途,因此读书成了他们谋取一官半职的唯一途径,因此,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研透经典,从中吸取精髓,指导自己行动,终在战乱纷纭的动乱年代,身配六国相印,展现自己思想,就连圣人孔子也秉烛达旦,日夜推演历史,韦编三绝的刻苦程度使他留下千古名篇《春秋》,并将各家学术思想汇总成孔氏一家言,成为我国先圣前贤,可见,古人在演读书籍方面绝非现今我们所说的“读”字所能涵盖。

汉代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这主要是指书对人的思想、精神、心灵的帮助,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书可以深化人的心灵,开启人的智慧,点燃人的思想,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费尔巴晗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对于精神食粮来说,这话不无道理,从一个人所读的书的优劣,基本可以推断他的精神品味的高低,“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古典诗词一直是我们喜爱的作品,现代的很多歌典、诗词,大多来源于他们,或模仿他们,他们是文化生活的宝贝,且不说他们这些在人格方面的影响历经千里、古典文学诗词的魅力仍历久不衰。读豪放派作品让人激情万丈,读婉约派诗词使人对秋日长空叹息,读《满江红》拍案正义,文学现在已不仅仅是一种作品,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意境。古文中的意境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性格成长。

古人云,“词的境界为上,有境界则成高格自有名句”,这里的境界即意境,何为意境,“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他通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境”是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使阅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因此,当我们吟咏不同作品时,心情、情绪会随文章作者的感情而变化,这样久读名品,会在不知不觉中,提炼我们内心的素养情怀。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作文篇6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就“阅读与鉴赏”提出: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

二、教学设想

作为传诵千古的名篇,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准确地把握诗歌之美、诗人之情,是我主要思考的问题。于是,我决定摒弃教师设计问题,主导学生思维走向及课堂走向的传统教学方式,淡化了对诗歌诗句的逐步串讲,采用深入诵读,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对诗歌的鉴赏感悟能力。

最后,这首词能够在众多怀古词中脱颖而出,主要在于在立意和识见上,高瞻远瞩,寄意深远。所以,我想通过这首词的学习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实现对学生人格精神的熏陶,帮助学生形成大视野、大境界。为此,我设计了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比较阅读,体会对自我价值的关照和对国家命运的不同思考。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从意象入手,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②通过自我设计问题、合作探究问题,深入把握诗境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借古讽今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入世的人文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之美,品味诗人之情。

教学难点:

自我设计问题,合作探究问题。

五、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设计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六、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有这样一座古城,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先后定都于此。它就是金陵(现在的南京)。岁月沧桑,它见证了太多的风云变幻。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

有这样一个人,他是文人,才气纵横,诗、词、文俱佳,身居“唐宋家”之列,名传千古;他也是政治家,怀揣强国之梦,书写了北宋历史上变法图强的亮丽风景。他就是王安石。仕途沉浮,他经历了太多的人世变迁。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当金陵遇到王安石,当王安石遇到金陵,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次伟大的相遇吧。

(二)诵读体味

1.共同聆听诵读录音。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读音与节奏。

2.学生诵读,把握好读音和节奏。然后同位之间互相朗读一遍,把美好的感觉带给朋友。

(三)品读鉴赏

1.一次相遇流传千古,让后人心醉神迷,感慨万千。我们该如何去把握、去理解这次相遇呢?如果由咱们同学们来讲这一课,你会设计什么问题帮助大家理解呢?请设计2~3个问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诵读思考,提出问题,准备交流。

3.分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就各人提出的问题汇总、分析,讨论解决问题。把有新意、有异议、有难度的问题整理好,准备提请全班同学解决。

4.各小组提出疑难问题,师生讨论。

5.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词作。

教师可以先准备一些问题,以备学生思考不周时加以讨论,引导学生思路。如:

①金陵古城,面对远道而来的客人,拿出了什么来招待呢?

(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斜晖、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寒烟衰草)

②同学们欣赏了美景,也感觉到了在壮阔秀美之中隐隐透出些许清冷、萧瑟之味。为什么会这样呢?面对眼前美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诗人想到了陈后主荒淫亡国的悲剧,想到了六朝旧事,沧桑巨变;想到了文人墨客登高感怀,空发慨叹;更想到了今天的歌舞升平、奢侈繁华。)

6.金陵给诗人献上了一场视觉盛宴,几位同学则为大家点燃了思想的火花。我看到了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流。话不说不透,理不辩不明。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已经对这首词有了较全面的理解了,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自由鉴赏一下,把你最欣赏的地方推荐给大家。

(鉴赏要求:可以抓住景物特点或思想感情进行充分阐发、丰富联想,也可以抓住一个词或一句话,赏析其遣词造句、写景状物的精妙之处。)

7.学生交流鉴赏心得。

8.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都有不少茅塞顿开的感觉呢。在这一刻,“相看两不厌,唯有金陵城”了。在这一刻,名胜、名家碰撞出了耀眼的火花,共同谱写了不朽的华章。

(四)比较阅读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几千年的文明进程,留给我们了许多怀古的不朽篇章。学完了《桂枝香·金陵怀古》,我们再回想一下以前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两者都是怀古名作,都是借眼前景,想前朝事,抒心中情,但从写作目的、人生体验上看,二人有没有差别?你有何感悟呢?同学们自由交流一下。

明确:《念奴娇·赤壁怀古》悲叹的是自己华发早生,壮志未酬,是对自我人生遭际的慨叹。而《桂枝香·金陵怀古》却更多是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是对社会的关照。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够把目光投向社会、国家,不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要做敢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做时代的弄潮儿。胸怀四海,心忧天下,不负此生!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作文篇7

    一

    日本现代作家川端康成一生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营造了独特的文学世界,对日本的传统美的精细刻画及日本传统文学的继承,使其成为日本文坛上的一代大师,尤其是对日本传统美的描绘为他赢得了世界的称誉。川端是一位积极的文学探索者和美的追求者,对日本正逐渐衰败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的追寻,使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川端早年积极参加了新感觉派的文学活动,并且成为这一文学派别的理论旗手。川端康成在创作了几篇新感觉的小说之后,意识到自己并没有新感觉的气质和才华,便把目光投向日本传统的文学,寻找新的文学支撑点。同时,他还积极学习吸收西方文学创作手法,尤其是意识流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创作出了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战后美国文化渗透和影响了日本的整个社会,这种渗透和影响加快了日本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衰败的步伐,日本传统的精神文化濒临衰落的境地。战后的京都早已染上了衰亡的色彩,传统京都的衰亡令川端感到哀伤和痛苦。“日本的战败也加深了我的凄凉。我感觉到自己已经死去了,自己的骨头被日本故乡的秋雨浸湿,被日本故乡的落叶淹没,我感受到了古人悲哀的叹息。”①从早期的文学创作开始,川端康成就在努力地探寻自己文学的坐标——传统的日本美,《雪国》的问世标志着川端康成这种文学风格的成熟。川端努力表现日本传统美的文学自觉在二战结束之后表现得更加强烈。

    川端康成几次游历京都,对京都的民俗风物表现了极大的关注。战后,出于对传统的日本美和文化精神的切实追求,川端康成试图构思一部以京都为背景的小说,反映日本的传统美,这就是《古都》。《古都》是川端康成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之一,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正如川端康成所说的“古都,当然指的就是京都”。对于日本人来说,千年古都京都已经成为他们心灵的故乡,烂熟的千年王朝文化已经熏染出日本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古都》就像一首清丽的小诗,展示了京都美丽的风情、温厚的传统底蕴。

    二

    《古都》以京都一年四季自然景物的变化为线索,伴随着季节的变化,美丽的风物引起人物情感的变化,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古都》的故事情节并不是很强,作家本意也不是为了要叙述故事,只是为了表现古都原本的美丽风情和日本传统的古典美。川端康成独具匠心,塑造了两位美丽、善良的少女,她们哀伤的情感为古老的京都增添了特有的情致和风韵。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在千重子和苗子这两个从小分离的孪生姐妹相认、分离的故事中穿插了姐妹俩与织匠秀男以及真一、龙助兄弟的真挚朦胧的爱情。 

    千重子是京都一家丝绸商娇生惯养的小姐,从小深受父母的宠爱,具有优雅的贵族气质和温柔的性格。很久之前她就从父母的口中得知自己并非亲生女。聪慧的千重子隐约感到自己弃儿的身世,陷入了无尽的哀伤。春天,是一个感伤的季节。院里枫树洞的两株上下相距约一尺的紫地丁,勾起了千重子孤单、寂寞的哀伤,每年都会开花的地丁让千重子感受到了它们的“生命”,与此同时,“孤单”的情绪也袭上了她的心头。日本人认为紫色是尊贵、高雅的颜色,象征着易变、虚幻,带有哀伤的色彩,而且它还“有一种‘因缘’的意味,常常以紫色作为恋人的象征”②。这两株紫色地丁为下面千重子孪生的妹妹——苗子的出场做了铺垫,也暗示了她们最终因为社会地位和生活背景的悬殊不得不分离的哀伤。千重子淡淡的哀愁,纤细敏锐的心灵触觉构成了小说的主基调。紫花地丁也就成为展示小说人物心理发展变化的线索,成为姐妹俩悲伤命运的象征。作者本意是写一部恋爱小说,这两棵紫色地丁也就暗示了千重子与真一之间纯洁、朦胧的情感,后来却发展成了孪生姐妹相认的故事,成为从小分离的两姐妹的象征,这也是作者始料未及的。“这是我撰写之前始料未及的,连我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川端强调说:“我丝毫没有要与其他作家近来的小说标新立异,或离经叛道,却自然而然地发展成这个样子。”③

    千重子一直为自己的弃儿身世悲伤、不安,春天飘零的落花引起的伤春之情更增添了她的忧伤。夏天的京都是满眼的绿色,千重子与朋友一起去北山看杉林,她的朋友发现在劳作归来的女工中有一个女孩长的酷似千重子,这就为千重子与孪生妹妹在祗园节上的相见埋下了伏笔。回家后与父母谈起杉林,千重子赞叹枫树的顽强的生命力,同时感伤地哀叹自己顶多就像生长在枫树洞里的紫地丁。祗园节的晚上,千重子遇到了酷似自己的北山姑娘苗子,她正在做七次参拜,祈祷能找到从小失散的孪生姐姐。此时,苗子也认出眼前美丽的小姐就是自己一直寻找的孪生姐姐。与从小分离的妹妹的重逢并没有让千重子感到欣喜。尤其是从苗子口中得知了自己从小被遗弃的事实,以及亲生父母早已经离开了人世的消息,反倒让忧伤的千重子感到无尽的哀伤。回到家中,千重子看着已经凋谢了的紫地丁,流下了感伤的热泪。为了让苗子接受秀男的饰带,千重子去北山找苗子,从小分离的孪生两姐妹在秋天的杉林享受着亲情的喜悦。秋天,寄生在枫树洞里的紫地丁的叶子已经变黄,千重子和苗子由于地位的悬殊也不可能生活在一起。幸运是短暂的,而孤独却是长久的。冬天脆弱、美丽的霜花是虚幻、易逝的梦,只有不得不分离的千重子和苗子内心的悲伤在清冷的清晨回响。

    三

    《古都》是一部人物与景物融于一体的小说,也有的评论家认为它实在算不上小说,说是一部风物志也许更适合些。川端康成按照四季的变迁描绘美丽的京都风情。春天的京都最美的当数樱花。虽然川端康成认为谷崎润一郎在《细雪》里已经做了出色的描绘,不想重复别人的老路,可是他还是借助千重子游览了京都的樱花名所。正处美丽年华的千重子淡淡的伤春情感里夹杂着对自己身世的哀伤。千重子的孤独、淡淡的哀愁也正是川端康成因为传统之美逐渐消失的寂寞和惆怅。除了樱花,川端康成对北山的杉林也做了出色的描绘,并且把它当作《古都》主要的舞台。作者借助千重子喜欢看北山的杉林引出了苗子,为两姐妹相认做了很好的铺垫。挺拔、秀丽的杉树不仅是勤劳、纯朴、正直的苗子的象征,同时也暗示了千重子与苗子纯洁、真挚的姐妹之情。

    除了古都一年四季美丽的风物,川端康成还对古都的传统节日做了忠实、完美的记叙。整个五月,京都的古神社、寺庙里几乎每天都在举办各种酬神的活动,这其中的葵节尤其热闹。夏天的京都最美的就是绿色,作者出色地描写了俊秀挺拔的北山杉树。鞍马寺举行的斩竹会是一种有男子汉气魄的以竹试刀的试艺活动。祗园节是京都传统的重大节日,整个七月份都有活动,尤其是十六日晚上的“前夜祭”和十七日的彩车游行。七月的节日结束之后,接下来就是八月盂兰盆节的篝火大会了。苗子和秀男约定相见的十月二十日是着名的节。历史节与葵节、祗园节被公认为日本传统的三大节日。因各种原因停止举行的还有火节、芋茎节,但是伐竹节还是照常举行。近年来还恢复了在岚山河流上泛龙舟的雅乐和曲水流觞宴。千重子的父亲太吉郎去观看了北野的秋季舞蹈会。十二月十三日就要筹备过年了。但是,川端并没有停留在对古都的风物和民俗风情的简单记叙上。之所以名为《古都》而不是京都,是因为“成为小说标题的‘古都’是作者对京都中马上就要沦亡的古都的哀愁。虽然每年都例行的繁华节日里还残存着旧时的习惯和风俗,但是马上就要消失了”④。京都将会长久存在,而京都中残存的古老的记忆将会变成历史的尘埃,消失在岁月的长河,这才是川端康成真正的哀愁。

    小说人物的活动看起来是为了串连古都一年四季的风物以及繁多的传统节日,可是无论是千重子父女还是秀男,他们都是古都最传统的民众,是即将消失的传统精神的最后承继者。他们对传统节日珍爱的情感加深了作者对传统民俗即将消失的哀愁。在各种节日活动缠绵悠长的思绪里,小说的人物和京都的风物得到了、柔和的统一。

    四

    千重子对身世的哀伤,与苗子相认又不得不分离的悲伤是小说情感的主线,使整部小说笼罩着淡淡的愁绪。通过千重子的活动为媒介展现的京都四季的风物和民俗,带着多情少女对自己的人生、命运、爱情的感伤。但是“如果只是结束于这种感伤的话,就会有结束于美丽少女趣味的危险”⑤。作者对捡到千重子的佐田太吉郎、阿繁夫妇独具匠心的描写和设定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太吉郎是一个耿直的没落丝绸批发商,他对京都渐渐失去传统的趣味感到悲伤和无奈。太吉郎从年轻时起就具有名士的气质,性格也比较孤僻。因此他家的铺子至今还保存着古香古色的老铺子原来的风貌,并没有换上时新的装饰。孤僻、倔强的性格是他没有改变店铺格局的决定因素,这也是太吉郎家的生意越来越萧条的主要原因之一。太吉郎不满于战争结束后显着变化了的和服的花纹图案,就把自己关在嵯峨山深处的尼姑庵里,试图创作出逆反时代潮流的具有古典格调的和服图案。后来他还打算盘掉铺子,找一个安静的小房子,过一种清静、避世的生活。太吉郎的妻子阿繁更是一位温柔贤淑的妻子、善解人意的母亲。她觉察到了千重子因为自己弃儿的身世感到哀伤后,几次否认了这一事实,说千重子是她和太吉郎从樱花树下偷来的,以期减轻千重子的哀伤。千重子就是被这样一位善良温柔的母亲抚养大。“佐田夫妇的生活是在最后的京都,继承着最古老的精神残存下来的,捡来的千重子反而成为上天赐予的宝物。关于佐田老夫妇此后的人生,是谁也无法预测的,想一想就让人感到切实的悲伤。”⑥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作文篇8

从飞土逐肉到今宵别梦寒,中华诗词佳作堪比满天星斗。有些已是家喻户晓,不过有些却如沧海遗珠,其艺术水准并不在春风又绿江南岸之流之下,但因为种种原因并未广为人知。诸事不顺生在这里做挂一漏万的补阙。当然了,这些都是诸事不顺生自以为是的,若有差池,还望海涵。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尔。

原文:

贺新郎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

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

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

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我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臼,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这是鲰生最喜欢的一首词里最喜欢的一句话。或许是於我心有戚戚焉吧。"不恨"二句,用《南史》卷三十二《张融传》:"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在辛词中经常见到这样几乎不见端倪的化用典故,比之黄庭坚自诩为点铁成金高出不知几何。文人一般很狂,很傲,很狂傲,从屈平到李谪仙到辛稼轩。这就算不是最狂妄的一句话,也差不多了。

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

原文:玩初月

骆宾王

忌满光先缺,乘昏影暂流。

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

这也是写月的诗,不过不像后面懒开十分镜,只划一边眉那样写景,而是抒情。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是红楼梦里说林黛玉的一句话,不过文人似乎习惯于这样。尤其是在读这句是的时候,我总是会想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具体的典故记不清了,是在一本曲子集上看到的,用Google搜了搜没找到具体的。记得大体是跋扈将军梁冀时期的事,旧帝死,立新帝,大学士主张立个聪明的皇室子弟,不过不是太后的嫡出,梁冀他们自然是主要立个昏庸的了。结果庸君上位,太后下令杀学士,弃尸道边。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不过鲰生还是认为成败不能只看一时。许多年后,会有许多的人为学士感到可惜,敬佩,又会有多少人为当时那些飞扬跋扈之辈歌功颂德呢?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这是文人的优点,也是文人的缺点。

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原文

商山富水驿

杜牧

益戆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

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这是在读王力的诗词格律中附录里将假对里用的一个例子。朱是姓,不是红的意思,白天的白也不是颜色,这里以字面相对而另有深意。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里的沧、蓝也是如此。这句话很适合怀才不遇的人说。

世路难行钱做马愁城欲破酒为军。

坦白说诸事不顺生并不知道这句诗的来历,只是在一本政治读物上,介绍日本外交是用了这么句。根据网络上的资料,似乎是《红楼梦》里的一句话。虽然我没用读完红楼梦,但我还是承认从文学性和艺术性方面来品评的话,它的确是首屈一指。不过我还是认为《东周列国志》更具有思想深度。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原文:诗经·小雅·隰桑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既见君子,德音孔胶!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这句话似乎没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或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么广为流传,不过这句话有个好处,如果你对某人一往情深,可以用它;如果你是个睚眦必报的人,这句话也会有一些适用的场合。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原文:鹧鸪天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谓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句话是老相识了,于我而言。人从诗人的诗句里找自己喜欢的句子,所以我记得很清楚。坦白言,诸事不顺生也是个比较自许的人,这句话也是比较自许的话。相比较而言,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就是工笔和白描了的区别了。当然了,你也可以指着你喜欢的女孩子新换的衣服这么说。

病马已无千里志,骚人长负一秋悲

【和晁同年九日见寄】

苏轼

仰看鸾鹄刺天飞,富贵功名老不思。

病马已无千里志,骚人长负一秋悲。

古来重九皆如此,别后西湖付与谁。

遣子穷愁天有意,吴中山水要清诗。

这是我高中同学用短信发给我的,只是现在我才知道它的后台老板竟然是大名鼎鼎的苏子。东坡的遭遇不可不谓坎坷,不过他毕竟有朝云暮云相伴,我们却是独怆然而涕下。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原文: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红杏郎中的巅峰之作,相比前两句妇孺皆知。诚然绿杨红杏句确实技高一筹,但套用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被引用的烂俗的话来说,前两句是写景,这两句才是抒情。这才是表现出一个文人玩世不恭放浪形骸的真谛。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原文;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向潇湘去?"

据说苏子最喜欢的就是这两句,把他写在扇子上。秦观死后,苏轼虽然没有像孔夫子那样绝望到说天丧予,却也叹道: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郴江本来是绕着郴山流淌的,为什么流下潇湘去呢?世事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生无奈尽在此中。

懒开十分镜,只划一边眉

原文:新月

危拱辰

未省初三夜,嫦娥怨阿谁。

懒开十分镜,只画一边眉

古往今来写月的N多,在诸事不顺生的阅历中这是排得上前十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苏子的才华横溢,中秋一出,余词尽废。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也殊为不易了。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章台柳

韩翃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喜欢这句诗,一定有个人原因。诸事不顺生就不多说了。这首诗的故事里,过程足够伤感,不过结局是美丽的。在很多版本的故事中,过程足够美丽,不过结局是残酷的。

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投宋于庭

龚自珍

游山五岳东道主,拥书百城南面王。

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上一篇:食品卫生安全知识范文 下一篇:清明节的来历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