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考试(续)

时间:2022-08-24 05:13:32

话说考试(续)

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改革

英语四、六级考试是现在大学中最重要的考试,许多大学把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与学位挂钩。为了应付考试,学生不得不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英语学习。可是,四、六级考试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呢?即使是以高分通过了四、六级考试的学生,也几乎没有人能够用英语流利地对话,不费力地看英文电影或阅读英文书籍,更不用说用英文写作了。作为指挥棒的四、六级考试直接导致了英语教学长期效率低下,屡遭诟病。那么,英语四、六级考试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智能,因此,我们可以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来审视英语四、六级考试,这可能能对四、六级考试的改革有所裨益。

传统的智力理论如智商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美国的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反对这种狭窄的智力观,指出智力并不仅限于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方面,它应是人们不同程度所拥有的并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包括语言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八种智能,每一种智能又包括一些更具体的智能。另一方面,他认为在本质上,智力是在特定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作产品的非常重要的能力。这即是说,第一,智力离不开实际生活情景。第二,智力应能解决实际问题。第三,智力与创新分不开。

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看,当前四、六级考试存在的第一个显著缺陷是片面性。语言智能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感受、情感和欣赏语言深层次内涵等方面的能力,也就是一个人用语言进行思维和交际的素质与能力。语言智能是多方面的,包括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然而,四、六级考试主要考查读、写能力,听力所占的比例小得不合理,而口语根本不考――只是在近两年,六级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才可以自愿加试一点简单的口语。这种片面性直接影响了学生英语语言智能均衡和有效的发展,导致我国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习得的却是“哑巴”英语,不能交流,英语教学丧失了功用和价值。在四、六级考试刚实行的几年里,由于物质条件不具备,的确难以大规模地考查口语和听力。但现在教学设备已大大改善了,因此,改变不科学的考试内容的结构是四、六级考试的当务之急。

非实用性是四、六级考试的另一大缺陷。智能是在实际生活情景中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作为第二语言,英语智能应该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拥有的英语交际能力。然而,现在的四、六级考试把英语看作单纯的学术学科,把英语学习看作死板的语言知识的训练。考试题目离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较远,仅仅是一些孤立的“知识”,缺失生活情景,没有要解决的任务和问题。在这样的考试的制约下,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所谓的“英语”,一旦遇到交际任务,哪怕是很简单的,应付起来也会很困难。把英语看作实际交际能力,大力强化考试题目的实用性,理应成为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根本方向。

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审视,四、六级考试必须破除英语的学科迷信,努力淡化其学术性,促进考试题目的生活化和情景化,重视语言知识在实际交际中的应用。唯有如此,四、六级考试才能促进学生英语智能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一种貌似重要、实际上却有诸多负面影响的考试。

与“自考”接触

我没有参加过自学考试,只是做过一点与自考沾边的事。大约十七八年前,接到一位小学同学的电话,说他辛辛苦苦自学了若干年,总算一门一门拿到了合格成绩,唯政治考了三次,这次还是只得了59分。他怀疑是批卷给分有误,希望在省城工作的我能够帮他到自考办查查卷子。作为同学我自然尽了力,但得到的答复是已经公布的成绩无法改变。

当时只是感叹,考试面前没有办法,虽然它不能够完全考核出一个人的真实水平,但它是严肃且基本公平的:即你得学、你得考,想通过其他渠道变通或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

三年前,我去一个地区辅导自学考试,本以为自考有相当的淘汰率,学生肯定会出勤整齐,不料到课人数并不理想。辅导结束的那一天我终于明白了个中原因,当我刚刚离开教室走下一楼,立刻有个提着大包的男人鬼鬼祟祟地迎上来:嗨,要答案吗?五块钱一科,保证辅导的要点和答案都有。我要过我辅导的那一科看看,果不其然!原来他们派了人专门做听课记录。后来我专门问过一位坚持认真听课的学生:万一考试题目不在出售的资料上,那些不来听课的不就亏了?学生告诉我,不来的都是有门路的,他们会有别的办法。

这次走近自学考试使我颇有感触。显然,自考制度设立之初不会有这种事,就比如八十年代我那位辛苦自考的同学,他的每一分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实在在得到的,无缘高考的他在自学的这几年里,的确学到并掌握了许多知识。十几年后的今天再来审视当下的自考,却明显觉出它的弊端或不足。

设置自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社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提高的途径是什么?当然最主要的是自学,学员得读书、得把书本的知识掌握住,有条件的还可以去听老师辅导。而我所见到的,一些考生从来不读书,也不参加辅导,花点钱搞到考试要点和答案,应付过考试后书本一扔,临时突击的不求甚解的知识就九霄云外了。这样各科合格证是拿到了,考生的真实水平呢?

这还是显在的层面,如果再往下深究,它还滋生了社会上一些不法行为和不正之风。比如教材盗版、比如监考舞弊、比如阅卷托关系找人等等。自考这二十多年走来,潜在的,渐进的,几乎各个环节都有隙可钻,都在异化,逐步趋于完善的,倒是考试的产业化。

其实何止是自考,在我国,许多考试的发展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真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考试设置之初它是积极严肃的、相对公平公正的,发展到今天它的消极和不公成分日愈加大。这就好比一部车,新买来上路时各种性能状态良好,开起来显然爽快无比,几年以后呢,甚至更长时间之后呢?行驶中各种磨损腐蚀不可避免,车的状态也就每况愈下,逐渐成为一部老爷车。是修修补补,是弃旧用新,还是这样任腐蚀继续,摇摇晃晃开下去?自考的问题值得有关部门关注并提出改革方案。

职业资格证书背后的思考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职业的专业化特征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职业需要较强的专业素养和素质,要求持证上岗的工种越来越多。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提供的信息,中国已在90个事关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职业采取了职业准入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职场中人们获得职位晋升及扩展事业的重要砝码,是人们趋之若鹜的“硬通货”,成为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点领域。无论是校园学生群体,还是社会上的在职人员,许多人都忙于参加多种认证考试,致使考证热悄然增温,考试认证果真能开启职业成功的大门吗?我们应该对证书背后有更多深入的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冷静地进行思考,权衡证书的重量级数,权威的认证资格证书能为求职增加砝码,但有了认证并非就有了成功加薪晋升的金钥匙。能力、经验、技术也成为不可或缺的因素。我们应理性地分析证书与能力、经验及专业发展的关系。

1、证书≠能力

取得了证书,一定能胜任工作吗?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有些人为了赶热,想尽千方百计,应对考试,掌握了考试技能与技巧,抛开实际的能力与技能,拥有了证书不一定拥有实际能力。这是资格证书背后的思考之一。

2、证书≠经验

为了能进入某一热门行业领域,先考取一张入门资格证,这是许多人考证的目的。虽然目前多数认证考试都针对实践操作进行考核,但在这些模拟环境中的考核仍然和实际工作中可能碰到的问题有出入。有些认证还仅停留在考试层面上,与实践应用还有距离,所以,有了证书并不意味着有实践经验,能很好的胜任工作。这是资格证书背后的思考之二。

3、证书与专业发展

为了成功获取资格证书,不惜一切代价去应对考试,付出很大精力去准备,但一旦获得了证书后,就高枕无忧,不再关心该领域的新知识与新动向,证书不仅不能成为专业发展的动力,反而成了专业发展的“绊脚石”,实践证明,很多行业的专业人士一旦得到了某种认可,经常会忘记他们应该为了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而继续勤奋地工作。这是资格证书背后的思考之三。

考证对就业有用是毋庸置疑的。证书带给人们的,除了是有关部门认定的权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职业上的自信和安全感。同时,收入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是,我们应该揭开资格证书的面纱,正确解读职业成功方程式。职业的成功应该是心态、战略、行动、知识、经验、技能的总和。职业资格证书是重要的,它是职业能力的证明,是进入某一行业的入门凭证,是用人单位评聘的重要依据,但拥有了证书不等于拥有了一切,它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证书也许是取得资格的外在条件,经验、能力、技术、学识才是取得职业竞争力的内在动力。所以当着力追求提高职业能力,提高职场竞争力,获得更多的职业资格证书时,不要忘记职业的发展是许多因素高度协调性的整合。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内聚力才是根本。

上一篇:反思中国独立董事制度 下一篇:境外摆阔者的“财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