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病范文

时间:2023-10-19 09:22:24

父亲的病

父亲的病篇1

《父亲的病》主要讲述了父亲生病后,鲁迅先生请来城中“最好”的医生为父亲治病,可治了没多久,这位医生便把事情推到了另一位“名医”身上。他们治病的方法同样新奇,治病的药引同样奇特,可是他们治病的的结果却同样失败。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父亲的病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父亲的病读书心得1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故事发生在鲁迅年轻时的绍兴城,鲁迅的父亲患水肿,长年无法康复,请了两位诊金高昂的人称“神医”的来看。开了不少方、用了不少奇特的药,却无一见效,最终父亲还是死了。而听说那神医还天天坐着骄子,生活好得很。

这篇文章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当时就社会庸医的无能,他们明明知道病已经没法治了还故意蒙骗,看似开的是神丹妙药,其实就是故弄玄虚,使用障眼法,对病是没有一点疗效,搞得家人东奔西走到头来还是白忙活一场,给人看病都只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钱。

那时的社会就像鲁迅的父亲一样病重了。鲁迅似乎就是在呐喊着,对当时封建、腐败的社会的批判。

对于当前社会上坑蒙拐骗的游医,我们要与他们斗争到底。辨明是非,广泛宣传、共同促进精神文明的时代进步!

父亲的病读书心得2《父亲的病》这篇散文我读过几遍,在不同时刻总有不同的见解。

因为庸医的误诊,父亲的病越来越重,最后不治身亡。在《朝花夕拾》里读到了青年的鲁迅有份深藏不露的志气。《父亲的病》里写到,在父亲因庸医愚昧而去世后,为避开那无聊的流言,也为了母亲,鲁迅毅然到陌生的他乡求学。在日本留学时,为了救国图存,毅然谢绝了藤野先生的极力挽留,又放弃自己的专业,孤独地投入艰难的文艺运动

虽然这一切在文中都只是轻描淡写,但是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那股无形的爱国热情,把每一位读者的心都点燃了,这是在许多作家作品中都找不到的感觉。

而鲁迅用讽刺的笔调写了庸医误人。以两个“名医”的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表现了某些中医的故作高深,通过他们的相继借故辞去,表明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庸医误人的深切的痛恨,在感叹中让人体会人生的伤悲。

在现代,虽没有了那时封建的中医思想及怪异的“药”来故弄玄虚,但庸医和名医的字眼不断出现在我们眼前,“以药养医”的故事仍然不断在上演。

以药养医是医院将药品加价后卖给消费者,在医疗服务价格受物价局制约的情况下,不得不通过药品销售维持医院运行。而虽说要在20_年前解决这问题,但直到现在,也有一群人付不起医疗费而“停诊”。

去看病,天价的药费、检测费,名医,我们不是李嘉诚。

父亲的病读书心得3我素不知道庸医与良医的区别何在——现在以为是医术不济者便是庸医,反之则是良医。我想,如果旧社会的人能早点明白,那么当时就不会有那么多冤魂了。

故事发生在绍兴。鲁迅的父亲患水肿,请了两位诊金高昂的“神医”诊治,开了不少药方,用了不少灵药,鲁迅的父亲却还是死了。

这篇文章以辛辣的文笔再现了旧社会庸医无能。他们明明知道病人已经无药可救还故意乱开贵药,坐收诊金,为的只是身外之物——钱!我觉得就社会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并重——无药可救咯!不过,如今的文明社会就不一样了。

这几周我颌下脉肿痛发炎,吃了好几天的消炎药都压不下去,无奈之下只好到医院就诊。经过诊断,我是颌下脉发炎和淋巴结的可能性十分大,于是立刻让我吊盐水,吊青霉素……这样吊了一周后我的肿已经消了一大半,我真要谢谢医生们!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给人民打了一个预防针——不要相信庸医,盲目地听从庸医滥竽充数的药方和“忠告”。鲁迅先生用他父亲的教训告诫我们——良医也难医愚心啊!

父亲的病读书心得4在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文章后,我对鲁迅先生的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被他它们深厚的寓意所折服。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篇《父亲的病》。

文章主要讲述了父亲生病后,鲁迅先生请来城中“最好”的医生为父亲治病,可治了没多久,这位医生便把事情推到了另一位“名医”身上。他们治病的方法同样新奇,治病的药引同样奇特,可是他们治病的的结果却同样失败。这不仅让先生对医生的情感从敬佩变为厌恶,也让先生的父亲经过几年的折腾后,还是离去了。读完文章后,我对医生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医生原本是救死扶伤的职业,可有些人就以医生为名,坑蒙拐骗。不仅治不了人,严重的,还让他人丢失了生命,就像文中的两位庸医一样。他们是没有职业道德的(或许这根本就不是他们的职业),也是没有思想道德的。他们不尊重生命,通过他人的生命获得财富,真算得上是“谋财害命”!之所以感触很深,是因为我的父亲最近也在生病,可我父亲受到的待遇与文章中,先生的父亲的遭遇完全不同。父亲的胃病已经是老毛病了,可那天痛得厉害就去了医院。医院立刻安排了床位,连夜把正在休假的专科医生联系来给父亲急诊。那位老中医老练地望、闻、问、切,不一会儿找到了原因,就下了医嘱。这这那那总共只用了半小时。当父亲躺到病床上时,脸上早已没了前些时候的痛苦,很快就沉沉的睡了过去。日后医院的照顾更是十分周到,早晨七点半准时查房,中午可口的佳肴端到床前,深夜无论几时医生护士都能随叫随到。这样贴心的服务让我们感动不已。

晚上陪父亲散步时,突然想到,若先生的父亲处在我们这个时代,如果那时就有这样好的惠民政策,和这样健全的医疗体系,这样成熟的党,说不定老人家还能多享几十年的天伦之乐呢!新时期的我们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着,不仅要把自己发展好,也要励志感谢社会,报效祖国,成为一名好公民,亲近社会,服务国家!

父亲的病读书心得5重新翻开《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寻着之前读到的文章内容,在一张精致的书签停留的地方,开始了今天要读的这篇文章:《父亲的病》。这篇文章确实先生杂文中的典型代表,读过这篇文章,便能更好的理解先生当初为何选择弃医从文,能感觉到先生那种以笔作枪的犀利!

文章着实具有鲁迅先生的特点。文章的开头先从各路“神医”说起,那些神医的故弄玄虚,草菅人命给先生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但是这些回忆总归和先生自己关系不大的,但是先生的父亲得了胀气病后,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这便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了。先生以其父亲的病穿线其中,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的过程,从他们的治病救人的态度,以及那些故弄玄虚的药引。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文中便讲述了鲁迅先生在年轻时,父亲患了水肿,长年无法康复,于是请了两位诊金高昂的人称的“神医”来诊断。开了不少方,甚至提出许多令人无法想象的药引,如:一对原配的蚂蚱、经霜3年的甘蔗等。有了这些本该出奇效的药引却无一见效,最终父亲还是死了。而听说那神医还天天坐着轿子,生活得很滋润。这篇文章十分生动地刻画了当时那个年代庸医的无能以及社会的黑暗。他们明明知道病已经没法治了还故意蒙骗,骗取他人金钱。看似开的是神丹妙药,其实就是故弄玄虚,另大家满怀希望却有毫无作用。给人医病只为钱财而不顾医德。

读后也暗暗佩服鲁迅的文笔,表面上冷静地叙述了事件的始末,却暗念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其实鲁迅先生批判的又何止是那些庸医,先生更加深刻批判的是当时的畸形社会!那时的社会就如同先生的父亲一样病得很重。先生对于庸医的批判其实就是对当时封建、腐败的社会的批判。通过这篇文章,或许我更能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了,比起生病,严重的就更是精神上的疾病。

父亲的病篇2

父亲的病

明天就请陈莲河。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服它。清朝的刚毅因为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练了些兵称作“虎神营”,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这道理。可惜这一种神药,全城中只有一家出售的,离我家就有五里,但这却不像平地木那样,必须暗中摸索了,陈莲河先生开方之后,就恳切详细地给我们说明。

“我有一种丹,”有一回陈莲河先生说,“点在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价钱也并不贵,只要两块钱一盒……”

我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

我的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凡国手,都能够起死回生的,我们走过医生的门前,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匾额。现在是让步一点了,连医生自己也说道:“西医长于外科,中医长于内科。”但是S城那时不但没有西医,并且谁也还没有想到天下有所谓西医,因此无论什么,都只能由轩辕岐伯的嫡派门徒包办。轩辕时候是巫医不分的,所以直到现在,他的门徒就还见鬼,而且觉得“舌乃心之灵苗”。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

不肯用灵丹点在舌头上,又想不出“冤愆”来,自然,单吃了一百多天的“败鼓皮丸”有什么用呢?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还请一回陈莲河先生,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他仍旧泰然地开了一张方,但已停止败鼓皮丸不用,药引也不很神妙了,所以只消半天,药就煎好,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

1.陈莲河在给“父亲”治病过程中用了哪些药和药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败鼓皮丸”能“治病”的原因是什么?最终这副药起作用了吗?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介绍“败鼓皮丸”时,引出了“虎神营”,两者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加粗语句揭示了人物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用的药:原配的一对蟋蟀、平地木十株、旧鼓皮制成的败鼓皮丸。

2.水肿又名鼓胀,这位庸医则用打破的鼓皮做成的丸药治疗水肿,即企图利用字面上的意思治疗疾病。不可能起作用。说明陈莲河是庸医,只会耽误对病人的医治;也说明当时世人的愚昧。

3.都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愚昧无知、自欺欺人。

父亲的病篇3

2、很感谢老爸对我的付出与关心,把所有的祝福给我老爸,希望他身体健康,早日康复!

3、你的康复,就是我的幸福;你的安康,就是我的平安。你会好起来的!

4、祝愿我的父亲早日康复出院。他们那一辈的人为了子女吃了太多苦,这时候是该好好享享清福了。

5、知道您身体不适,去医院住院治疗,看到邻居家阿姨,紧握您的双手、陪伴您,我们感到欣慰和感动,希望您和阿姨,晚年幸福,早日康复。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父亲突然生病住进了医院,看到他那苍老的背影和那缓缓移动的步子,感觉岁月的流逝,一切都变的那么苍白无力,祝愿我的父亲早日康复!

7、做儿子的不能替你受罪是儿不孝,你的身体健康是我的最大期盼!加油,父亲,愿你早日康复!

8、为了祈祷能够早日康复,孩子在老家福安制作了贺卡,祝福爸爸早日康复。

9、祝爸爸早日康复,远在外的女儿没有时间回去陪您,希望你可以体谅。

10、您的健康,就是我们的幸福;您的安康,就是我们的平安;您的笑容,就是我们的愿望!爸爸,祝愿您早日康复!

父亲的病篇4

母亲患病三年,从最初怕她自杀到后期怕她杀人,我在恐惧人性残酷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父亲的刚强。在我的印象中,父母一直不太相爱。母亲没病之前,父母很少一起上街、并肩走路,骑自行车都是一前一后。但在母亲患病的日子,无论走在路上还是坐在床上,母亲总是拉着父亲的手。没病时,母亲是强悍的,瘦弱的父亲从来不是母亲言语上的对手;患病后,母亲终于像小女生一样依偎着父亲,父亲要洗澡她都不让去,我不知道这是母亲的幸还是不幸。

病中的母亲在衣食住行方面诸多挑剔,包揽了全部家务的父亲凡事都依着她,我们做儿女的都看不惯。父亲却说,有病的人本身就挺可怜,她高兴就随她吧。为此,母亲更加依赖父亲。

没有出过抑郁症病人的家庭根本理解不到那份痛苦。母亲爱唠叨,病后更是变本加厉,她总有操不完的心,管不完的事。即便儿女在家接个电话,她都要掺和几句,让人烦不胜烦。父亲却告诉儿女,别和母亲吵,她是病人,血压还高,气过去怎么办?

医生说,母亲的病是父亲太顺从给惯的,让父亲不要太照顾母亲,让母亲学着独立。我们做儿女的也支持医生的建议,但是,父亲没有那么做。他说,不要刺激你母亲,都这个年纪了,改不了就改不了吧,还有多长的路能走呢。父亲的话说得我们心里酸酸的,他说得有道理。

母亲不愿意吃医生开的药,她觉得那是治精神病的药,很反感。我们觉得有病就应该吃药,父亲的态度也模棱两可,嘴上不说,内心还是不希望母亲吃药治疗。于是花几百元几千元买回来的药都被束之高阁。我不知道父母的做法是愚昧还是科学,但父亲坚持认为,“爱”是治疗一切疾病的“良药”。

在父亲的鼓励下,母亲由脆弱变得坚强,对治愈也充满了信心。三年后,没有依靠药物治疗的母亲告别了抑郁症,她能干家务了,能走出家门重新融入社会了。我知道,那是父亲用爱取得的人生最大的一次胜利。

父亲的病篇5

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用毕生精力研究医药学,所著《千金方》记载了八百多种药物和三千余个药方,史称“药王”。

这位药王学医的最初动机是为了给父母治病。

孙思邈出生于陕西耀县的一个贫苦家里,他的父亲是一名木匠。在他七岁时,父亲得了雀目病(即夜盲症),母亲患了粗脖子病。有一次,父亲在锯木时,看到他在一边发呆,便问他:“孩儿,你长大了也要做木匠?”孙思邈回答说:“不,我要做一名医生,好给父母亲治病。”父亲见他一片孝心,心里十分感动。第二天就带孙思邈去城外一座大窑里上学。当孙思邈十二岁时,父亲送他到附近的药农张七伯家去当学徒。

孙思邈走进张七伯家,只见院子里里外外堆满了药草,十分高兴,心想:要是在这些草药里找到治父母亲病的药,那就太好了!在张七伯家当学徒的三年,他经常向师父问这问那,常常使师父十分为难。

后来,他才知道师父只会用一些土方治病,根本不懂药理。师父也懂得徒弟的心思,就对他说:“你聪明好学,我不能耽误你的前程,从这里北去四十里的铜官县有位名医,是我的舅舅,你到他那里去学医吧!”说完,还送了他一本《黄帝内经》。

孙思邈到了铜官,找到了这位名医。在他那里学了一年,一边研究《黄帝内经》,医学知识长进了不少。但这位名医也不知道如何治雀目病和粗脖子病,这使他十分失望。

第二年,孙思邈回到家乡开始给乡亲们治病。在行医时,他不贪财物,对病人同情爱护,渐渐地在家乡有了点名声。有一次,他治好了一位病人的痼疾,病人到他家来答谢,得知孙思邈父母也身患痼疾,就对孙思邈说:“我听说太白山麓有一位叫陈元的老医生能治你母亲的病。”孙思邈听了非常高兴,第二天就往太白山。从家乡到秦岭太白山有四百里路程,孙思邈走了半个月才打听到陈元医生,并拜他为师。陈元见他一番孝诚之心,就收他为徒。在那里,孙思邈终于学到了治粗脖子病的祖传秘法,可是如何治雀目病却毫无头绪。

一天,孙思邈问师父:“为什么患雀目病的大多是贫苦人家,而有钱人家却很少见这种病?”

陈元听后说:“你的话很有道理,不妨给病人多吃点肉食试试。”

孙思邈按照师父的话,要一位病人每天吃几两肉,但病人试了一个月仍毫不见效。于是他再翻遍大量医书,终于找到“肝开窍于目”的解释,他就给那位病人改吃牛羊肝,不到半个月果然见效。孙思邈回家时立即用在太白山学到的方法给父母亲治病。不久,他父母亲的雀目病和粗脖子病都痊愈了。(周恒)

图说二十四孝故事――闻雷

父亲的病篇6

特殊家庭令他叛逆,深沉父爱逐渐融化心头坚冰

1979年2月8日,邓超出生在江西南昌。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他自然希望能得到父母的更多疼爱,可是,他发现父亲偏爱大姐。那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偶尔买了一点好吃的,父亲总是先给大姐吃,这让邓超的心里很不舒服。

邓超上初中后,一次和同学打架,从对方的嘲笑中,他获知了一个让他万分震惊的事实――原来,他的爸爸妈妈各自有过一次婚姻,然后妈妈带着大姐,爸爸带着大哥和二姐组成了一个新家庭,之后才生下了他。

邓超从小就以自己有一个大家庭为傲,没想到,家里却是这么复杂的关系。此后,同学们经常拿这事嘲笑他,他也开始讨厌这个给他带来“耻辱”的家庭。他觉得父亲对大姐好,是为了讨好她和妈妈,他对父亲产生了怨恨。

渐渐地,邓超变得叛逆了。他不再安心读书,跟社会上的一帮小青年混到了一起,经常和人打架。后来,邓超干脆不去上学,到迪厅当起了领舞,每天有一帮女孩围着他转。

父亲看到儿子变成这样,又气又恨。一天,他把邓超强行从舞厅押回家,严肃地对他说:“你是不是就想这样把自己毁了?明天你就把头发给我剃了,把衣服换了,老老实实回学校上课去。”邓超一梗脖子:“我不回去,我现在只想跳舞,一天不跳就难受。”父亲气得打了他一巴掌:“你怎么变得像个小流氓似的。”邓超狠狠地瞪着父亲,一句话也没说,但父亲的话让他产生了报复的念头。

几天后,邓超偷偷地买了张去广东的火车票离家出走了。后来他觉得广州目标太大,干脆跑到相对偏僻的惠州。父母发现儿子一晚上没回家,急得到处去找。可是他们找遍了同学家,又找遍了南昌所有的舞厅,都没发现他的踪影。

父亲请了假每天骑着自行车不停地寻找儿子,人很快就瘦了一圈。半个多月后,他终于从邓超的一个同学那里得知邓超住在惠州的一家旅馆里。夫妻俩立即买了票连夜赶到惠州,来到邓超住的旅馆。可是,邓超到朋友家玩了,没在旅馆。他们就坐在旅馆的电梯门口等,饿了就留下一个人等,另一个人去买点吃的,渴了就从旅馆开水房打点开水。他们对惠州不熟悉,只能这样守株待兔,生怕离开一步就与儿子失之交臂。他们又累又乏,却不敢去休息,发誓要把儿子等回来。

两天后,邓超终于回来了。一见到儿子,夫妻俩立即站起来冲过去紧紧抱住了他。母亲哭得一塌糊涂,从不落泪的父亲也眼含泪花。邓超这才发现,半个多月没见,父亲的头发白了许多,人一下子苍老憔悴了。他的心莫名地疼了一下,父亲是为他愁白了头啊!他本以为父亲会骂他打他,可父亲却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抚摸着他的头发。邓超心软了,随父母一起回了南昌。

回家后,邓超安静了下来。在父亲的鼓励下,积极复习高考。在父子二人共同的努力下,邓超顺利地考取了艺校,父亲心中悬着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

大姐患癌症催他成熟,父亲却积劳成疾倒下了

1998年,邓超艺校毕业后考取了中戏98级表演系。尽管家里的经济不富裕,邓超的学费和生活费又是一笔不菲的数目,然而为了让邓超安心学习,父亲总是每月先保证他的生活费。已经工作的大姐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也经常把自己节省下来的钱寄给邓超。父亲得知大姐给邓超寄钱后,打电话嘱咐他一定要给大姐写封信表示感谢。

而邓超并不知道父亲患有糖尿病,原来一直吃一种效果不错的自费药,可为了他上学的费用,父亲停了药。还是大姐给邓超写信,把这一切告诉了他,劝他要理解父亲。大姐的话让邓超很感动,他从中感受到,她已经把继父当成了亲生的父亲来爱。看到全家人这么相爱,邓超也深深体会到了父亲的一片良苦用心。他想,一定要找个机会,为自己的过去向父亲道个歉。

中戏毕业后,邓超被分到了国家话剧院,并先后主演了《少年天子》《少年康熙》《天下第一》等影视剧,渐渐有了一些名气。2003年底,邓超正在横店拍摄《少年康熙》,突然得知大姐患了甲状腺癌,他焦急万分,立即打电话给大姐说:“大姐,我马上就要回北京了,我回去后就给你联系医院,你必须马上到北京来。否则,我就不认你这个大姐了。”

戏一拍完,邓超顾不上吃关机饭,匆匆赶回北京,到处托人,才在床位非常紧张的北京肿瘤医院为大姐安排了一个床位。邓超的父母立即陪大姐来到了北京。幸运的是大姐的手术很顺利,不久就出院了,邓超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因为大姐的病,邓超成熟了,也更加理解父亲了,他下定决心要更努力地工作以回报父亲。然而就在这时,父亲病倒了。2005年4月,邓超正在拍摄电视连续剧《幸福像花儿一样》,突然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说父亲晕倒,被送进了医院。邓超急忙问:“爸得了什么病?”母亲说:“医生说你父亲得了很严重的肾病,有可能是尿毒症。”邓超一听头“嗡”地就大了,他立刻向剧组请假,匆匆赶回了南昌。

好长时间没有见到父亲了,邓超一进家门,正好看到父亲迎出来。他发现父亲背驼了,头发全白了,走起路来步履蹒跚。过去壮实的父亲,现在瘦得没了人形。邓超觉得自己就要崩溃了,他冲过去一把抱住父亲,泪如雨下:“爸,别怕,有儿子在呢,我一定会治好您的病的!”

邓超怕医院误诊,马上带着父亲又去了几家大医院。然而,检查结果仍是那么残酷。医生告诉邓超,他父亲的肾只剩下10%能用,得的是比较严重的尿毒症,只能靠透析维持生命了。邓超问医生:“不是可以换肾吗?求你们赶紧给我父亲换肾,花多少钱都行,换我的肾也行。”医生摇摇头说:“这不是钱的事,你父亲年龄大了,而且有糖尿病,糖尿病人的伤口不容易愈合,不适宜做手术,所以只能靠透析了。不过,透析的费用也很昂贵,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那一刻,邓超只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他拼命地撕扯着自己的头发:“为什么父亲好好的就成了这样?我该怎么办啊?”

那几天,邓超寸步不离地守在父亲身边。他第一次感受到,父亲老了,变得那么脆弱。他每天给父亲按摩、洗澡、剪指甲。每天晚上,他总要看着父亲睡着后,才回房休息。可是,一闭上眼,他就能看到父亲苍老而瘦弱的样子,禁不住泪流满面。

父亲每次透析要好几个小时,邓超怕他闷,就一直陪在他身边,给他讲剧组里的开心事,逗他乐。邓超强忍着极度的担忧和伤心在父亲面前装笑脸,他觉得真有点撑不住了。有时父亲睡着了,他为父亲盖好被子,一个人跑到医院的角落里发疯似地大喊。他一次次地在心里对自己发誓:“就是拼了性命,也一定要治好父亲的病。”

感恩深沉父爱,儿子与您一起战胜病魔

因为还得回剧组继续拍戏,邓超不得不和父亲告别。他把所有的钱都留给了母亲,叮嘱医生一定要给父亲用最好的药。他几乎是一路哭着回到了北京。同事都惊讶地问他:“邓超,你的头发怎么一下子白了这么多?”邓超一照镜子,发现短短几天时间,自己的头发果真白了许多。他忽然想起了自己当年离家出走,父亲半个月白了头的事,他仿佛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叫父子情深。

邓超身在剧组,心却时刻牵挂着南昌的父亲。他每天都要给家里打好几个电话,询问父亲的病情。一天,母亲给他打来电话,哭着说父亲得知他一年的透析费用要15万,说什么也不肯治了。邓超急得赶紧给父亲打电话说:“爸,您还是不相信您的儿子,我只要您安心治病,别的什么都不用考虑。”放下电话后,邓超仍不放心,想来想去,决定让父亲到北京来治病。父亲开始根本不同意,邓超就说:“如果您不来北京治病,我就不拍戏了,立即回去亲自把您接来。”父亲这才答应了儿子。

在邓超的再三催促下,父亲和母亲终于启程飞到了北京。邓超从机场把父母接回了住处。这时,他的父亲因为减少了透析的次数,下肢浮肿,浑身瘙痒。邓超强忍泪水,扶父亲在床上躺下后,立即去药店买来了止痒液,为父亲擦拭,减轻他的痛苦。

第二天,邓超把父亲送进了托人联系好的协和医院。他请求医生一定要给父亲用最好的药,不要考虑花多少钱。他白天去拍戏,戏一拍完,顾不上吃饭,就赶到医院陪父亲。

看邓超每天这么辛苦地跑来跑去,父亲心疼极了。他抚摸着邓超的脸说:“看你,瘦了这么多,都是爸爸拖累了你啊。”邓超一把抱住父亲说:“爸,快别这么说,儿子没有照顾好您,已经很内疚了。您一定要好好配合治疗,您的身体好起来了,才是儿子最高兴的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父亲的病情终于稳定了,水肿消了,饭量也增加了。为了不影响邓超工作,病情好转后,父亲执意要回南昌。临走时,邓超对父母说:“爸,妈,你们放心,我一定能保证爸的医药费,千万别为了省钱减少透析的次数,也绝不能停药。你们一定要答应我。否则,我会更不安的。”

为了多挣钱给父亲看病,邓超开始超负荷地工作。他同时接了好几部戏,每天都累得疲惫不堪,有时连洗澡的劲都没了,一躺到床上就睡着了。可为了不让父亲担心,他给家里打电话时,总是用非常轻松的口气告诉父亲,自己现在片酬涨了,有更多的挣钱机会,让父亲不要再为钱发愁。

让邓超既感动又不安的是,父亲病得这么重,还时刻惦记着他。父亲每天都要浏览报纸,发现有报道邓超的文章就一一剪下来,然后仔细地贴到一个大本子上。只要电视上有邓超的节目,他就会录下来,反复地看,然后找出不足来告诉邓超。

2007年2月8日,是邓超28岁生日。为了给邓超一个惊喜,父亲和母亲商量后,悄悄地来到了北京,准备给他过生日。当爸爸妈妈突然出现在面前时,邓超又惊又喜。他担心地问父亲:“您刚刚好一点,就这么大老远地跑来,身体能吃得消吗?”父亲乐呵呵地说:“能来给你过生日,我就什么病都没有了。”虽然父亲这样说,但邓超能感觉到,父亲笑容的背后有掩饰不住的疲累。那一刻,他的眼睛湿润了……

父亲深沉的爱化为一种无穷的动力,邓超更加拚命地工作。2007年夏,他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集结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赵二斗。12月公映后,他的表演再次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2008年1月,他和孙俪主演的电视连续剧《甜蜜蜜》在全国热播。目前,他每天都很忙碌和劳累,但他还在为父亲的病操心。他联系了美国的医院,准备送父亲到美国进一步巩固治疗。

父亲的病篇7

出生再婚家庭,逃学去舞厅跳舞

1979年2月8日,邓超出生在江西南昌一个特殊的重组家庭。父亲是一家博物馆的书记,母亲是一家企业的干部。母亲带着大姐、父亲带着大哥和二姐组成了一个再婚家庭,然后有了邓超。虽然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但父亲对邓超是最严厉的。

长大后,邓超经常与小伙伴打架,并逃学。初三的下半学期,邓超干脆不去上学,自作主张地到迪厅当起了领舞和DJ,每天被一帮崇拜他的女孩追逐着,挣的钱拿去和朋友吃喝玩乐,晚上回家却骗父母说在上学。

邓超逃学一个多星期后,父亲终于知道了邓超逃学的事情。他气急败坏地把邓超强行从舞厅押回家,严肃地说道:“你太不成才了!瞧瞧你那长毛!明天你就把头发给我剃了,把衣服换了,老老实实地回学校上课去!”邓超一挺脖子:“我不回去,我现在只想跳舞,一天不跳就难受。”父亲气得“啪”地一声甩了一记响亮的耳光:“你太让我失望了!才几岁啊?怎么变得像个小流氓似的不学好?”邓超捂着脸狠狠地瞪着父亲,对父亲多年来的不满在心里爆发了。

几天后,邓超用自己领舞得到的收入,偷偷地买了张去广东的火车票就离家出走了。

父亲找不到儿子,急得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那一晚,他充满了自责。他请了假每天骑着自行车不停地去寻找,人整个瘦了一圈。直到半个多月后,父亲才从邓超的一个同学那里得知邓超在广东惠州,住在一家旅馆里。他立即和妻子买票连夜赶到惠州,来到他住的旅馆。在旅馆整整等了两天,也没见着儿子。

两天后,邓超终于回来了。看到坐在电梯门旁的像两座雕塑的父母,他惊讶不已。半个多月没见,邓超这才发现父亲的头发白了许多。低下头,邓超本以为父亲会骂他打他,可父亲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抚摸着他的头发。随后,邓超随父母一起回了南昌。

邓超学已有成,父亲积劳成疾

2005年4月,邓超正在拍摄电视连续剧《幸福像花儿一样》,突然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说父亲晕倒了,被送进了医院。邓超急忙问:“爸得了什么病?”母亲说:“医生说你父亲得了很严重的肾病,有可能是尿毒症。”邓超一听头“嗡”地就大了,大脑一片空白,他喃喃地说:“不会的,怎么会这样……”

邓超立即请了假,匆匆赶回南昌。邓超怕医院误诊,马上带着父亲去了另外几家大医院。然而,检查的结果是那么的残酷。医生告诉邓超,他父亲的肾只剩下10%能用,要终身靠透析维持生命了。邓超问医生:“不是可以换肾吗?求你们赶紧给我父亲换肾,花多少钱都行,换我的肾也行。”医生摇摇头说:“这不是钱的事,你父亲年龄大了,而且他有糖尿病,不适宜手术,只能靠透析了。”那一刻,邓超只觉得内心生生的痛,自己好不容易有起色了,有能力了,可他的父亲却在这个时候倒下了。

回到家,邓超搀扶着虚弱的父亲,可父亲却笑着抽出手说:“没事,我的身体没问题,这点病算什么啊。”父亲越是表现得坚强,邓超心里越是难过。他知道,父亲是怕他担心,所以才忍着病痛装出一副坚强的样子。他再也控制不住了,猛地扑到父亲怀里:“爸,都怪我不好。我早就知道您有糖尿病,却让您为那么多心,如果不是我给您惹这么多麻烦,让您生这么多气,您也不会得这个病啊。儿子不孝啊!”父亲轻轻抚摸着邓超的头说:“超,快别这么说,人吃五谷杂粮,谁能不生病呢?现在你这么有出息,爸爸高兴呀。”

邓超每天给父亲按摩,为父亲洗澡、剪指甲。有时邓超会一个人跑到医院的一个角落里,发疯似地大喊,以此来发泄内心的痛苦。

带病驾车寻医,父子共战病魔

因为要赶回剧组拍戏,邓超不得不和父亲告别。他把所有的钱都留给了母亲,叮嘱一定要给父亲用最好的药。回到剧组,同事对他说:“邓超,你的头发怎么一下子白了这么多?”邓超忽然想起了自己当年离家出走时,父亲为了他半个月头发全白了的事。

再后来,母亲给邓超打来电话说,父亲得知他一年的透析费用要15万,说什么也不肯治了,病情加重了。邓超一听,赶紧给父亲打电话,“要挟”他说:“爸,如果您不来北京治病,我就不拍戏了,立即回去亲自把您接来。”父亲这才同意来北京治病。邓超立即托人,联系上了协和医院的专家给父亲看病。

于是,邓超就白天拍戏,拍完了就立即赶到医院陪父亲。为了多挣钱给父亲看病,邓超开始超负荷地拼命工作。有时累得连澡都没劲洗,直接躺到床上就睡着了。

有一次,有个朋友告诉他河北有个老中医有治尿毒症的祖传秘方,并说这个偏方很有效。那天,邓超感冒发烧了,可他却一天也不想耽搁,带着病开车去河北寻找那个老中医。由于他吃了具有安定作用的感冒药,路上直犯困,结果开车差点撞到路边的树上。他用冷水把头发浇湿,让自己清醒些,然后继续开车。他费尽周折找到那位老中医,虽然药很贵,可他一下子买了几大包的药。

回到北京,他立即用特快专递将药寄回南昌,还打电话详细地告诉母亲,应该怎么煎药效果才最好。父亲吃了他寄回去的药后,病情果真有了好转。邓超得知后,激动极了,又去为父亲买回了两个疗程的药。

邓超感慨地说:“我们父子之间,曾经的关系冷若冰霜不可调和。可父亲病后,我终于明白,亲情需要及时珍惜,因为人生无常,有很多遗憾是无法弥补的。接下来的每一天,我会珍惜亲情,与父亲一起战胜病魔。”

父亲的病篇8

有人说没有见过一辈子不吵架的夫妻。我见过。父亲母亲,一辈子没有吵架。

父亲长母亲6岁,巧的是父母的生日是同一天。有人说父母是“金童玉女”托生,世间少有的般配夫妻。打记事起,常见爱好京剧的父亲把一些票友带回家。母亲每每笑脸相迎,端茶倒水伺候。那班男男女女有拉弦的、敲鼓的、打锣的,有唱花脸小生的、花旦青衣的、老生老旦的……有时一乐和就是一个下午,父亲还会热情留人吃晚饭。这边母亲似乎早就知道要吃饭,已擀好面条。但母亲通常一边擀面条一边小声唠叨:“好歹有个星期天,让你爸弄成乱七八糟,连个清静也没有。”曲终人散,父亲是陪人喝过酒的,脸红扑扑的,酒后的父亲愈加和蔼可亲。母亲开始数落,大致是父亲不体谅她的辛苦,油瓶子倒了也不扶,家里家外都是她操持云云。她经常这样威胁父亲:“你再领些狐朋狗友回来闹腾,我就掀桌子,回娘家,腾地方给你!”父亲只是“嘿嘿”笑着,还会夸母亲今天的菜炒得好,面条擀得匀细。母亲的埋怨渐渐止息。

母亲那时候每天要到生产队出工,父亲已是当地受人尊敬的中学校长。父亲体恤母亲体力不济,星期天和假期常替母亲出工。母亲在家也不会闲着,父亲若说:“让你歇息你比出工还劳累,生就的劳碌命。”母亲会一边嘴里抱怨着,“我嫁到你们家没有过一天好日子”,一边手中忙着家务。

父亲退休时身体不好,有胃病、气管炎、胸膜炎、颈椎病等等。母亲一心一意照料回家的父亲,父亲居然一点点离开了那些疾病。而母亲,老来患上了冠心病、高血压,曾经高挑的身材一年年矮下来,渐渐粗壮得有些庞然。

我在城里买房后,父母每年都会来城里到我的家中住几个月。父亲每天早晨6点准时起床,给自己和母亲每人冲一碗蜂蜜水或豆奶喝下,然后带着母亲到公园晨练。有个雪天,母亲看天气不好没有起来,父亲依然要出去。我怕路滑,阻拦。父亲说:“你妈那么胖,得的那些病都是缠人的。她哪天中风、偏瘫什么的,我得有个好身体伺候她啊!”当时我怔住了。

但错了。父亲73岁那年春天,患胆管癌,发现时已经是晚期。一向病恹恹的母亲在父亲病后,每日带着虚胖的身子,忙忙碌碌围着父亲转。父亲有时被病痛折磨得烦躁,冲母亲发脾气,母亲笑笑:“看你爸,老来长能耐了。”好像父亲发脾气也是宠爱她的另一种方式似的。

父亲坚韧地活着,病后撑了两年又三个月,平静地走了。母亲没有大哭,她有条不紊地教给我们如何按着风俗送父亲。只是,母亲的双眼空洞着,让人不忍对视。

常和母亲通电话,母亲说着说着就会说起父亲,于是哭泣。母亲每每都是祥林嫂般地重复这几句:“你爸说话不算数,他说一辈子有他我就不会受半点儿委屈,他说要等着我不能动弹的时候照顾我,他说他要和我一起过一百岁的生日……”

那日和朋友闲谈,谈及孔子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之说,又联想到钱钟书的《诗可以怨》篇。忽然间人恍恍惚惚,心头跳出几个挥之不去的字――爱可以怨。

想起父亲母亲,方真感知到爱可以怨。

上一篇:国防教育范文 下一篇:寂静的春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