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不写信范文

时间:2023-10-27 23:46:40

父亲不写信

父亲不写信篇1

父亲长年阴沉着脸,性情暴躁加上那望子成龙的心切,便构成他独特的管教方式――娃儿的出息是骂出来打出来的!而我对父亲的恨,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领教中,不断加剧加深的。

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一口气冲上山顶,哭了,――不是为自己十年寒窗所获得的美好前途,也不是成为全村羡慕的第一个大学生,而是为自己终于可以脱离父亲的管制!所以,我对向来节俭的父亲大办酒席,忙着招待前来祝贺的乡亲的那个高兴劲儿不屑一顾;所以,在冲出家门的时候,我是那样急急迫迫而义无反顾,一点儿也不顾及父亲的黯然神伤……

在省城念书的前两年,我没有回过一次家。大三那年,父亲托人给我写来一封书信,信是上初中的小侄子写来的。信写了满满几页,小侄子详细地讲明父亲来信的原因,说是父亲那晚做了一个梦:他把馍拿起来刚咬一口,两颗大牙就没了,一看馍上一片血红,牙都粘在上面……惊醒之后,父亲便再也睡不着了。于是天刚亮就找小侄子写信,因为老家流传着一种说法:梦见牙掉是要死亲人的,父亲首先想到的就是我。

读到这里,我对迷信的父亲之所为嗤之以鼻。最后,小侄子说提笔欲写时,却因一时记不起我的大名而猛然顿住了,遭到父亲的训斥:“亏你狗崽子还念这么多书,记性也恁赖,叫――金翔!”“金――祥!”于是小侄子一边念叨一边写。“写错了!”父亲大声喊道,紧接着夺过笔,在纸上硬邦邦地写下“金翔”两个字:“我这辈子只识这两个字!”小侄子当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要知道,全村人都知道父亲一字不识,包括他自己的名字!

――这就是父爱!除了父爱,再无法解释这种奇异而真实的现象!我不禁泪流满面,双手捧着书信,朝着家乡,蓦然跪下――向父亲,向我那一生付出了大爱却得不到理解、更别说回报的父亲,忏悔,忏悔……

【赏析】

父亲不写信篇2

父亲和‘儿子 ’

在 一个偏远的小村庄里,一个孤独的老父亲,六十多了,身体还算结实,靠捡破烂维持生活。他有一个儿子 在城里工作他从不给父亲寄过一分钱,赚的钱都买酒喝了。

有一次儿子把钱花光了,可工资下个月才发。所以只能给父亲写信,让父亲给自己寄钱。乡下的父亲看到了 儿子寄来的信,看完马上去村里卖衣服的店里,给儿子挑了几件衣服,连同钱一起寄过去。儿子见到父亲寄来的衣服,并不感到喜悦,他回信道,谁要你的破衣服呀,也不知道寄点酒来,真是的。此后,父亲每天给 儿子写信,儿子总是不看就扔到书桌上了。有一次,儿子的宿舍友整理书桌时,看到了这些信,他一封一封仔细阅读,他觉得父亲太可怜了,于是自己给父亲写回信,每封都充满着关切和温馨 。父亲还以为是儿子懂事了,懂得父亲对他 的爱了,他并没有察觉是别人给自己写的信。每一次父亲写信都是儿子的宿舍友回的信。就这样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终于有一天 ,父亲写的信没 人再回。他想去城里看看儿子,他买了一身新衣服,这是他第一次穿新衣服。他到儿子工作的地方,一打听才知道儿子一年前盖房子时被砖头砸死了。可是这一 年来,是谁给自己回的信呢?他问了问儿子其他的宿舍友,才知道是儿子的朋友给自己写的信,他又拼命打听儿子朋友在哪儿,才知道他辞职了。

父亲并没有悲伤因为他有一个 好儿子。虽然不是亲生的,虽然曾未见过面 ,但在父亲心中,早就把他当成自己 的儿子了。

父亲不写信篇3

菊娘一脸惊喜地从灶间跑出,坐到靠墙的矮凳上,认真地仰起头。菊小心地拆开信,抽出薄薄的一张纸。

“我一切都好,只是钱不够用,春节路上挤,不回家过年了。”菊一字一顿地念出,脸上的喜悦一点点地消失。

延叔有些不高兴:“完了?”菊淡淡道:“完了。”

延叔长长地“嗯”了一声,倒满一盅酒,咕咚喝下。菊娘一看延叔脸色不对劲儿,忙打起圆场:“收到信就好。伢子在大学念书很忙,没工夫写许多话。”菊问:“回不回信?”菊娘斜瞟一眼:“当然回。把家里事告诉哥,让他安心念书。”

菊趴到桌子上,从书包里翻出两张稿纸,红通通的小手一把攥住笔杆裂开的圆珠笔。延叔叹一口气说:“告诉你哥,信已收到,钱过几天凑好寄去。叫他放心。”说完回过头,“我没什么说了。”菊娘心领神会,双手拢到围裙下,脸上漾出笑容:“我说两句。对哥说家里的事都好。秋后老母猪生下9只崽。今年价好,涨到7块,有卖头。卖猪崽的钱还清了去年的债。……上个月,那只黑老母鸡被隔壁讶仔打断了腿,我心疼了好几天,找到村上张兽医,他说不碍事,现在果真好了,只是有点跛。”

延叔腮帮子一鼓:“说这些干啥?菊,天冷了,叫你哥要当心自己,免得你娘挂念。告诉他家里人身体都好。”菊娘赶紧插上:“我就是晚上睡不着,胃老是痛。叫你哥在学校吃饱吃好,想吃啥就吃啥。不要让人笑话咱。”菊烦透了:“哥是大学生,这点事都不懂?”

延叔把酒沥下,不够一盅。只好慢慢喝,边咂嘴边说:“菊,把你的学习情况给你哥说说。”

菊咬起下唇,写道:“上次期中考试我第一名,得了一张奖状和一支钢笔,娘还蒸了鸡蛋给我吃。那支笔很漂亮,我舍不得用,收在枕头底下……大学里也发奖状吗?你也要好好学习,争取得到奖状,让全家都高兴高兴。”

菊写好抬起头。延叔收回盯着菊飞快移动的小手的目光,倒放起酒盅。菊娘就站起去灶间盛饭。延叔又想起来什么,叫菊接着写:“前两天,上面分来救灾衣服。队长说你有出息,特地分给我家一件半新的呢子大衣,让你回家过年穿。猎狗说样式还挺流行,城里都作兴。你不回家我就托人寄去。”

菊娘端出饭,也突然想起什么,叫菊再加上几句:“娘初一到后庙里替你求了签,签上说你有小灾损,要切切注意!”

菊嚷嚷起来:“没纸写了。”延叔见写了密密麻麻的三大张,说:“就不写了。”菊娘便说:“对。你哥不相信这些。再说,写多了他没时间看,他的信就那么短。”

延叔端起饭碗扒拉了几口,又放下,仿佛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拿起薄薄的一张,延叔瞪着眼前没了热气的几碟菜,硬梆梆地甩出一句:“重写一封!”

正在有滋有味嚼饭锅巴的菊愕然睁大眼睛,随即就按延叔的话庄重地写好第二封信:

“信收到。钱就寄。”

[赏析]

《父亲不写信》和《家书》这两篇文章,在结构和主题上有相似之处:都是以“信”来展开文章内容的。只不过,前者是上大学的儿子看到同学收到父亲的来信,由此勾起了对父亲的回忆;后者却是父亲收到上大学儿子的来信,由此开始了对家庭琐事絮絮叨叨的描写。都是写父与子关系的,只不过,前者是儿子在详尽地描述父亲对自己那含蓄的表现之后,表达对父亲深深的理解。而后者则是通过详尽地描述了父亲对儿子的挂念之后,表现出对儿子淡漠亲情的不满。

“亲情”是这两篇文章的共同主题。同样是表现沉默含蓄的父爱,然而,它们的表现手法和选择的角度却各有特色。

《父亲不写信》中的父亲是威严的、少话的、冷峻的。为了表现父亲的这些特点,一开始,作者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白描的手法,选取了几处片段进行描写:“从没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即使是不打不骂不表扬不批评不约束,也“总感到自己与他很疏远”,甚至“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

然而,在表达自己对收到父亲来信的感动之后,在伤感地回忆“父亲”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只是两个冷冰冰的字之后,在真实地描述了父亲对自己的“不近人情”之后,作者笔锋一转,将读者“同情”的阅读情绪很快调整为“深深的理解”。

在这一阅读情绪的转变过程中,作者没再继续白描手法,而是通过父亲寥寥几句话来交代其中发生的几件事,比如“给儿子倒酒、卖驴让儿子复读、儿子考上大学后喝酒、看着地图自言自语、给儿子打点行李借学费、专门赶回来送儿子、对儿子的叮嘱”等。

于是,一个沉默寡言、大爱无声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虽然父亲坚强和沉默,给人冷酷的感觉,但是,我们却从一件件具体的小事上,可以感受得到父亲那冷峻外表的里面是一颗炽热的心。自然,儿子对父爱,也自然而然地由不理解到理解。

结尾设计得很精细,借妹妹和父亲的对话,不仅表明了父与子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也照应了开头,让读者明白了为何“父亲不写信”。

如果《父亲不写信》表现的是父亲冷峻外表下炽热的亲情,那么,《家书》的字里行间则表现的是浓浓的亲情。

《家书》的内容由“来信”引发,却围绕着“回信”,层层展开,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进行细致刻划。刻划的手法更多的是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来进行的,通过对比来拨动读者的阅读神经。

这是一个比较贫寒的家庭,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写贫寒,只是通过几个细节来表现的。比如,菊写信用的是草稿纸和笔杆儿裂开的圆珠笔;奖品舍不得用;家里分了救灾衣服;哥哥需要的钱要凑好了才能寄去;没纸写了……但本文的主题并不是表现“贫寒”,而是透过“贫寒”来表现家人的亲情。

哥哥虽然在文中没有出现,可是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刻划也很鲜明,这种鲜明是靠烘托对比的手法来完成的:收到来信家人的喜悦与读完来信后的失望对比;家人对他只顾伸手要钱和他对家人及家庭情况漠不关心的对比……从这些对比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自私、冷漠的“儿子”。

对于儿子对亲情的冷淡,父亲的心情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情感的变化是通过细节来表现的。

菊收到哥的信时,像麻雀一样欢快,菊娘一脸惊喜和渴望,然而,信却只有短短的几句。对此,父亲的一个长长地“嗯”字,让人仿佛看到了他那满脸的诧异;“倒满一杯酒,咕咚喝下”这一动作,则表明了父亲对儿子的来信内容的失望。

然而,当菊执笔回信时,父亲却很快甩开失望,要在回信中告诉儿子“钱过几天凑好寄去,叫他放心”,充分表现了父爱的无私和真实。

回信时写什么,父亲、母亲七嘴八舌,不停地相互补充着,用大量的人物对话,表现出了父母对远在他乡的儿子的担心和思念。

可是,当家人热烈地讨论完回信内容,又费了三大张草稿纸写完之后,父亲却“端起饭碗扒拉了几口,又放下,仿佛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扒拉、放下、哽着”这几个词,充分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不满。

本文的语言特色是表达含蓄,耐人寻味。比如,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薄薄的一张纸”,暗示了哥哥对家人的亲情淡薄;而在结尾,父亲的动作和话语更是耐人寻味:硬邦邦地甩出一句:“重写一封!”“信收到,钱就寄。”读着这短短六个字,我们仿佛看到了父亲对儿子生气和失望的样子。

上大学时,从图书馆借来一本《傅雷家书》,读的时候,心里好生羡慕。看看人家的父亲,写的信多有水平啊,再看看自己老爸写的信,真是俗不可耐,不是问吃了什么,就是问喝了什么;不是叮嘱天冷了要加衣服,就是唠叨要和同学处好关系……可是,多年过后,当自己再翻看那些发黄的信件时,竟然会泪眼朦胧,原来,家书才是所有文章中最纯粹的、最真实的,它是那么饱含深情、生动感人。

父亲不写信篇4

一、四次背影

第一次:惦记背影。这次背影出现在文章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一开始就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既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又造成悬念,驱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寻这个背影的意义。

第二次:刻画背影。这次背影出现在望父买橘子时,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作者印象最深。那一回送行,整个过程,这一刻是父亲最费劲的,也是父爱表现得最强烈的一刻。这一瞬间形象,也是形象的定格,提起父亲,头脑里就出现这一形象,由这一形象又会想起前前后后的种种事情。再则,背影这种视角也新。背影引人想象正面形象,开拓了想象空间,无尽的想象更能引起感情的激荡。作者在描写这次背影时,先从外貌描写入手,然后再动作描写,即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烘托这个背影。总之,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作为重点来写。

第三次:惜别背影。这次背影出现在父子分别时,伫望着离去的父亲:“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此刻作者心中,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受到父子情深,想到父亲的至亲至爱,想到自己先前的自以为是,想到父亲的命运,想到父亲的前程,真是百感交集。作者把父亲离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来写,由近及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反应加以烘托。写这个背影,能表现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第四次:再现背影。这次背影出现在文章结尾,在读父亲来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与文章开头遥相呼应。回顾父亲这些年来的境遇,这些年来的父子关系,最后又落脚到背影上来,这个背影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起来,完成了形象的定格,永存在读者心中。特别是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落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眼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

二、四句话

通读全文,父亲在课文中的话语不多,而且十分简短。嘱咐,看似唠叨,实则字字句句都包含着父亲强烈的爱,听起来激荡人心,催人泪下,以致多年后仍回荡在作者耳边,不能忘怀。文中父亲说的话本来是五句,但其中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是四句话: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这表明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十分周到。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切惦念。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三、四次流泪

第一次:难过的泪。“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当时,作者的父亲朱鸿钧担任的徐州烟酒专卖局局长职务被解除,意味着失业了,加上朱鸿钧没有积蓄,还欠了五百元债,所以“满院狼藉”,父亲也很狼狈;再加上想起比较亲近的祖母又去世了,真是祸不单行、雪上加霜,所以作者心里难过,流下眼泪。

第二次:感激的泪。父亲买橘时“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已经上了车,父亲的送行应该算完结了,但父亲发现对面站台上有人卖橘子时,便不犹豫地去买。照理说父亲他体态肥胖,行动不便,他完全可以帮我照看东西,将钱给我,让我自己去买,但父亲没有这样做,而是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愿我这大小伙子受累,父爱如山,关爱之情怎不让人感动,所以我情不自禁落下泪来。

第三次:惜别的泪。“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作者目送着自己慈爱的父亲离去,直到再也看不见,才回到车上坐下。此刻,作者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或许他想到家里光景惨淡,父亲为了一家人糊口而不得不去“谋事”,自己为了寻出路而得去读书,所以父子二人只得依依惜别,此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怎不令人伤感;或许他想到自己起先还自认为自己很聪明,“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而经过买橘一事后,作者才真切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面对此情此景,所以我的眼泪又流下来了。

第四次:辛酸的泪。末段回顾了父亲这些年来的境遇,回顾这些年来的父子关系,父亲的来信是引发作者创作本文的导火线,文中写到“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作者也曾说过:“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在泪光中再现“背影”结束全篇,呼应开头,首尾圆合,直接抒发了别后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父亲不写信篇5

我坐下来给父母写信,实际上将读到这封信的只有母亲。

我的父亲在我考上大学后,才决定随着老乡们到外地打工。他曾经对人说过,如果家里没有出大学生,即便一辈子在老家种庄稼,那种生活也是轻松自在、有滋有味的。这些话让我心里隐隐不快,好像我考上大学拖累了他什么似的,不过我什么也没有说,第一次到大学报到,我可是拿了父母1万多元,这是家里“史上最大”的一次支出,父母的辛苦和供我上大学的决心我很清楚地知道,当时我就想: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尽力减轻父母的负担。

不知道为什么,父亲总是找不到固定的、长期的工作,这次跟这个老乡,下次随另一个老乡,在城里栽过树,也当过建筑小工,还收过废品,这样辗转漂泊、居无定所,我无法给他写信寄信,那时我们还用不起手机,我和父亲之间基本处于“真空”状态,我对他的惦记、担心,他很难知道。

一旦写信,我只好寄回老家。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在村子里开始有很多“留守儿童”,那么母亲算什么呢?既是“留守妻子”,也是“留守妈妈”吧。从此以后我再也帮不上她的忙,父亲外出打工后,他也帮不上她的忙,家里的一切担子都压在母亲的肩膀上:十亩薄地(包括开垦出来的荒地)、一头牛、一栏猪、两只羊、一院老屋和家禽,还有方圆周围的亲戚朋友,以及邻里关系。我无法想象,母亲是靠什么担当起这一切的?她个子矮小,是家里力气最小、毅力却最大的人,她的两膝还患有风湿痛,已经轻微变形,过度劳累时甚至会肿胀,为了这个家,她确实把自己当成男人一样地活着。

虽然每封家书,只有母亲一个人能够读到,但是我明白:母亲在读也是父亲在读,因此我的称呼永远是“爹和娘”,然后是一声无法分割的问候“你们好吗”。这次写信,我也是这样称呼和问候的,当然我打内心深处是希望他们在一起的,人越老越需要个伴儿,老爹和老娘是永远要住到一起的,何况母亲的胆子并不大,深夜里的风雨声、门外突然响起的犬吠声都会吓她一跳,父亲是她的一大半胆量,他在,她才真正心安。

很多次,在信里报告了自己近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然后就开始向他们伸手要生活费。对此,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也很无奈。除了学习,我找不到赚钱的事情可做,去做家教,对方嫌我是新手,去搞推销,不但工资低,而且耽误学习,我认为得不偿失,至于周末到饭店打小时工,连母亲也不同意,她说他们还没有到叫孩子端盘子洗碗的地步,每次回信都让我安心学习,别心思外扯,大学的时光最宝贵,失去了永不再来,“你爹出去打工,正是为了叫你别在大学里打工,一心一意扑在学习上,你要去打工挣钱,岂不是辜负了他?”就这样,我确实没有下定决心去减轻父母的负担,也可以说不顾“挣第一桶金”的诱惑,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父母对这一点是很满意的,尤其是我拿了奖学金,母亲写信说这比让他们年轻几岁还高兴。

这一次写信却跟以往很不一样,我没有向父母要生活费,而在信中向他们报告了一个好消息:我终于可以做家教了,只需要周末去学生家里,并不耽误学习;我还充满喜悦和憧憬地告诉父母:我有女朋友了,她对我很好。写到这里,我的脸是热的,但不是害羞。我真真切切地讲着我们相遇相识的故事,老老实实地夸赞着女朋友,说她善良、实在、能吃苦、知书达理……我甚至想到父母会像相信我一样地相信这个新来的“女儿”,说不定母亲还会把这封信捂到心口上,闭上眼睛乐呵呵地笑呢。除了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我更感到一种刚刚认识到的责任,心情虽然很激动,但写出的字句一点儿也不潦草,速度也放得有些慢,称不上字斟句酌,却是一笔一画写上的,每写下一个字,我都觉得它的意义跟以往不同,在细微处也需要特别用心才成。

在信的末尾,我以已经长大成人的口气说:“爹、娘,我会好好努力的,让全家人都幸福!”这个全家人当然也包括新来的“她”,他们看到我如此有信心,一定会感到真的年轻了几岁吧。

写好信,我自己又完整地看了一遍,在某一瞬间,忽然感到每一个字的轮廓线都在隐隐地发着光。这让我感到神秘,也感到一种极为庄重的东西落在了心里。

寄走这封信后,我很快收到了母亲的回信,而且是用挂号信邮过来的,这在她是第一次,伴着这封回信,她还给我汇过来一个月的生活费,而且比以往多出200元。母亲在信中说:“收到你的信后,我马上找人将电话打到老乡的手机上,再转给你爹接听,你爹跟我一样高兴,他嘱咐你一定要好好对待人家姑娘,要讲良心,要有责任心。你爹和我商量好了,照常给你寄生活费,这次多寄了一点钱,你买个礼物送给她,是我们的一点儿心意。你做家教挣的钱,是你们的,是留给以后的,你爹和我都不会去想。家里的事不用你们担心,你们好,我们也会好。为了这个家,大家都在努力,活着也有奔头,你爹和我就图这个。”

父亲不写信篇6

父亲生于1929年,是家中的长子也是独子,据说爷爷在成家之前算是光景不错的,奶奶也是大户人家的闺秀。但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父亲只读书到小学三年级,当时的三年级文化应该连现在的学前班知识量都不如,但这并没有影响父亲读书看报写文章,这个习惯几乎伴随了父亲一生。

说写文章不是指刊登或发表的那一类大作,记忆最深的就是写家信 ,不定期地写给我远在陕西和河北的两个姑姑,就是爸爸的妹妹。那时的通讯工具除了书信就是电报,但电报都是按字数收费不但昂贵也不能起到书信的作用,谁家有了突况才跑到当时的,找工作人员给远方的亲人拍发一份电报。

我小的时候父亲常常教我给姑姑们写信,写信是很讲究的,开头怎么尊称,结尾通常是格式化的此致、敬礼,再注明时间日期。内容一般都是先问对方的身体和家庭近况,再给对方说说自己这边的情况,最后是祝愿和祝福,今年收成好不好,老大或老几该娶媳妇了等等。那时觉得父亲真是个了不起的人, 虽文化不高但书面语言运用得体流畅,恰到好处,既通俗易懂又不失大礼。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进步,书信就被各个时期的通信工具取代了。

父亲的老年生活大部分时间都是读书、看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海峡两岸从来不误,用现在的流行语“高大上”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你爹是个大孝子”这句话我从村里老人嘴里听过很多次,据说父亲年轻时也在外做工挣钱,每每回来先到爷爷奶奶的屋里看望后才回到母亲和孩子们这边。

那时生活很困难,父亲从外地回来只能带一些如花布头、被子面之类的小礼物,也是先让奶奶挑好看的喜欢的留下,当然母亲是不会有意见的,看到父亲回来了有没有礼物已经不重要了。人常说家庭是人生第一老师,我们并不是书香门第出身,但并不缺乏良好的家庭熏陶。

父亲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也曾在榆次老区参战过,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从私有制到公有制又从公有制到私有制,一路走来步履蹒跚,历尽艰难。

在那个物质和经济极其匮乏的年代,家里有几个正在长身体的男孩,能吃顿饱饭就是最大的乐趣,过年从不奢望穿新衣,用各种词形容当时的艰难都不为过。只可惜我的笨笔写不出以往苦难的万分之一二,只能用心感悟和想象那些蹉跎岁月对人们的煎熬,以至于后来经济条件尚好些了父亲仍然是朴素节俭,更不允许我们铺张浪费。尽管如此,在我的成长记忆里,父亲从来对生活充满希望,我们家里也不缺少欢乐。

最温暖的回忆是,冬天的晚上屋外冰天雪地、寒风凌冽,屋内全家人围着红泥小火炉,其乐融融。

记忆里那时的冬季农村似乎格外的冷,父亲和哥哥们白天下地干活,晚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剥玉米,从生产队里分回来的玉米用来磨面吃,那是全家人一年辛勤劳动的口粮。

那时我还很小,不仅不用干农活,剥玉米也不指望我,母亲自然是不需要指派就主动干得最多的,哥哥们调皮捣蛋不好管,父亲就以身作则,边剥玉米边讲故事就把他们召集来了,然后就按年龄大小分工分量,还要比赛谁剥得又多又快。

那时可不像现在的孩子们动不动父母就给承诺买礼物,在农村一年四季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家务活特别多,父亲基本都用这个套路,屡试不爽,活就在不知不觉中干得又快又好。

父亲有讲不完的好故事,由于是方言我写不出来故事的名字,反正基本都是好人干掉了坏人,正义压倒了邪恶,用智慧赢得胜利。通常是活都干完了大家还意犹未尽,现在想来这种不经意间的小故事都充满了大智慧,这种无形的教育就是最大的礼物最大的财富。

父爱如山,父爱是山,那种爱无论用多么华丽的辞藻都不足以描述,没有任何物质满足和娇惯庇护,那是精神支撑,精神的传承,也只有精神能支撑那个背景下的家庭健全。

我的童年很快乐,父亲晚年很孤独。由于患老年性耳聋,父亲处在无声世界里,慢慢地话越来越少了,思维也有些混乱和健忘。

为了尽可能地让父亲多说话少孤独,我们都极力让父亲回忆年轻时给我们讲过的故事,经常笑得我们泪流满面,童年的记忆还在眼前。

父母都老了,我们也有能力让他们享福了,父亲却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平时只觉得让二老吃喝穿戴好了就是孝了,现在才明白陪伴才是父母的需要。我们留不住父亲的脚步,唯有传承父亲的精神才能让父亲生命永恒。

快乐、坚强、温良谦恭让,父亲用爱给我们点亮了心灯,用智慧给后代筑起了永恒的灯塔。

父亲不写信篇7

来信 我有一个薄情寡义的父亲

张娓:

你好,犹豫了许久,还是决定给你写信求助。

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是家丑不外扬。但我觉得家丑不外扬的结果是在家里包着烂,最终是全家人遭受毁灭性伤害。基于这个考虑,我决定勇敢来揭自家的家丑。其实,在给你写信之前,我已经跟家丑制造者,我的父亲,发了信息。告知他,如果他要坚持近期再婚,我将和他断绝父女关系。

想必你已经大致明白了我家的家丑的意思。是的,我有一个厚颜、薄情寡义的父亲。我妈妈生前侍候他一辈子,刚去世不到百天,尸骨未寒,他就和以前的一个同事热恋了,还准备近期结婚,正式生活在一起。

我并不保守,从来没想过要反对父亲再婚。妈妈去世前也专门跟我交待过,她走了我要尽快帮父亲找一个伴。她说父亲生活能力很差,完全不会照顾自己。其实这也是妈妈的贤淑惯坏了他。妈妈生病前,父亲在家里几乎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不干任何家务事。

我的妈妈实在是太傻太善良,她肯定做梦也没想到父亲这么快就交了女朋友。除了时间太快,我最不能接受的还有一点,父亲如今热恋的对象竟是他以前的同事,很早以前就传出过他们关系不正常。他们否认,妈妈也帮着他们否认。现在看来,传闻极有可能是真的。这样推下去,他其实是老早就背叛了母亲。若这个推断成立,他就太卑鄙太让人恶心了。

我已经连续好几天失眠了,只要闭上眼睛仿佛就听到妈妈在哭泣,凄凉而无助。我该怎么办?怎么帮妈妈讨个公道?

肖 芬

2011/4/22

对话 请相信父母的爱情

张娓:我理解母亲去世带给你的悲痛,但你把父亲的新恋情定位于家丑,我个人认为不大合适。

肖芬:他做出如此缺德的事情,还不算家丑?

张娓:你失去了母亲,他失去了妻子。父亲的悲痛应该不低于你。在父亲没有开始新恋情前,你们父女关系如何?你如何评价自己的父亲以前他对妈妈的感情?

肖芬:此前我和父亲关系挺好的。我妈妈善良而能干,家里大事小事都是她在操劳,只是因为太忙碌太辛苦,脾气不大好,有些急躁,容易发火。父亲与妈妈相反,不能干但脾气超好。其实从小到大,我喜欢父亲胜过妈妈,我自己成家后开始体会到妈妈的不易,才开始心疼她。客观来说,我相信父亲对妈妈有很深的爱和依恋。妈妈生病后,他笨手笨脚给妈妈煲汤,把手烫了几个泡。妈妈的葬礼上,他很伤心

地哭泣,火化时他还昏倒在地。现在想起那一幕,简直就是讽刺,我甚至怀疑他是在演戏。

张娓:你心里很清楚,父亲不可能是演戏。他们从黑发到白发,相濡以沫几十年,彼此陪伴依赖,那种感情未必是你这个年纪能体会得到的。

肖芬:我知道,我老公一直羡慕我爸妈间那种幸福恩爱。他的父母空有婚姻的名,但几十年都像仇人。

张娓:你自己也认可你老公的看法,觉得爸爸妈妈幸福恩爱。你相信父亲对妈妈有很深的爱和依恋。你再仔细想想,妈妈以前是如何评价父亲如何评价他们的婚姻的?你认为妈妈爱父亲吗?她自己觉得幸福吗?

肖芬:妈妈尽管很忙很累,性格暴躁,但她一直觉得自己很幸福。她爱父亲,这是不容质疑的。我刚读大学时她曾经对我说过,找对象一定要找像父亲那种脾气温和,能体贴人的好男人。她还感慨说,和这种男人过日子女人就是再辛苦但肯定也不会心苦。

张娓:妈妈对婚姻的见解很有智慧。你后来择偶时考虑过妈妈的建议没?觉得你先生和父亲像吗?

肖芬:当时并没有考虑,但后来发现老公和父亲真的有很多相像的地方。

张娓:这至少说明,你潜意识里认可父母的爱情婚姻,相信他们幸福恩爱。我想提醒你的是,就算父亲有了新恋情新婚姻,他对妈妈的爱也是不容质疑的,你要相信这一点。

分析 与其抱怨,不如理解

我赶到约定的茶楼门口的时候肖芬正在津津有味地猜谜语。旁边的药房做活动,挂了许多中药药名的谜语让大家猜。肖芬一口气猜出了三条,“浪子回头――当归”“癌症晚期――没药”“不单薄不奢侈――厚朴”。我问她为何如此厉害,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父亲就是一位老中医。

喝了三泡茶以后,肖芬才放松下来,整个人呈现出一种较为平和自然的状态。我们这才切入主题,聊起她的父亲母亲。

我请她在一张白纸上用几个词语写出心里对父亲的感受,她立即写下“无情,冷血,虚伪。”我问她还有吗,有就尽管写出来,她想了想又加上了“花痴,厚颜。”我说:“前三个词还可以理解你在表达你的负面感受,后面加上去的两个词语我只能理解为你是在非理性的情况下无理谩骂。”她点点头,但立即反问:“他的所作所为本来就缺德,难道你要我美化他?我做不到,我必须尊重事实,尊重我的内心。”我说:“当然,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和内心的真实感受,否则我们的内心就容易分裂容易冲突,其结果就是让我们的生活和内心一样混乱不堪,远离平静,远离幸福。不过,尊重客观事实,同样也包含尊重父亲与妈妈,父亲与你有过什么样的真实往事。这是问题的关键,你不能忽略。也就是说, 你对父亲的评价,你看待你和父亲的关系,父亲和妈妈的关系,你不能让眼睛和心只停留在父亲新恋情这一件事上。”

同时,我也告诉肖芬,从婚姻形态角度出发,往往越是感情好的夫妻,越容易在遭遇丧偶后很快建立新的家庭,这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婚姻的幸福和甜蜜,愿意更快更多地接纳,来修复创伤。

见她在认真思考,我又请她把白纸翻一面,在背面尽可能客观地写下对父亲的评价。她想了想写下:“和,软弱,生活自理能力差,害怕孤单。”写到害怕孤单时,她握笔的右手在抖,眼睛一下就红了。我叫服务员拿了点糖过来,加在她的红茶杯里,叫她喝下。一会儿,她平静下来了,开始跟我讲父亲和妈妈的恩爱故事,讲父亲原来有多宠爱自己。

我跟肖芬分享了一些成长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和父亲的关系以及对于父亲的认知程度,对他视野的宽度以及成就的高度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一个人和母亲的关系对于他心灵的柔软程度以及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有着明显的关联;原生家庭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和谐程度,几乎能决定性地影响他自己在情感和婚姻中的需求。我们和父母的关系,不仅仅是指父母如何对待我们,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父母如何对待我们。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和谐程度也更多是指我们如何看待父亲的亲密关系和和谐程度。

父亲不写信篇8

每还一次,他就会松一口气,但那口气还没有完全从胸腔呼出来,就被一声叹气又压了回去。每次想到30年的还款时间,他的眼前就浮现出一个老头的样子,头发花白,佝偻着背,如同现在的父亲,其实,是他自己的缩影。

有时,他也茫然,这么辛苦究竟是为了什么?不过,他不会在茫然里陷太久,他得清醒地工作。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本是承上启下的自己,但现在中间最显著的是一套房子,像三驾马车一样套着他。

虽说在城里有了房子,但父母至今未来过,父母说庄稼离不得人。那么,冬天农闲时呢?父母还是有理由,鸡啦猫啦羊啦每天都得喂。他知道这些都是父母不让他难堪的借口,他们怕给他增加负担。

这一天他从银行回来,门卫说有他的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接过汇款单,他像是被电击了一下,他看见汇款人是父亲,名字之上有一排数字,那是一大笔钱―5万元。

这笔钱把他吓着了,他当初买房时,曾含蓄地向父亲提起钱的事情,当时父亲说,家里的情况你是知道的。他当然知道自己没有啃老的机会,从此也没有再向父亲提钱的事。

他打开了信,自从老家有电话后,他第一次收到父亲的来信。父亲在信上说,这点儿钱差不多是他和母亲一辈子的积蓄了,当初没给,不是舍不得,而是想让他知道白手起家的不易。现在给他,就是想减轻他的负担,别忘了20年前的理想!

20年前的什么理想,他有点儿记不起了。不过,信中那两张方格纸提醒了他。

他一眼认出那是他高一时写的作文,那时语文老师刚从大学毕业,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他隐约记得穿着白衬衣的老师慷慨激昂地说,这一堂作文课的题目是《给20年后的世界写一封信》,告诉世界,你,你们是独特的!

他是这样写的:

20年后,我要告诉世界,我将远离以下事情:面朝黄土背朝天;砍柴挑水;为省2分钱跑上10里路;为牛羊吃了一棵包谷吵一场架;抱个老碗蹲在墙角吃饭;孩子不长个子给红椿树喂饭,念叨什么你长高我长个;喝完中药把药渣倒在地上用脚踩,说什么这样也可以治病……

20年后,我要告诉世界,我将行走在城市之间,脚上不再有泥巴,当然,也不再赤着脚。自然,我有一份工作,坐在办公室里,有明亮的玻璃窗,映着蓝天白云。

20年后,我要告诉世界,我结婚啦,有孩子啦。贫穷的乡村已经远去,甚至看不见它的背影,我要告诉孩子我没有玩具的童年,告诉孩子我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也许,那一路我会哭泣,我会绝望,但到那时,都成了光辉历程。

20年后,我会写一本书,我要告诉世界很多……

父亲在作文的第一自然段后面写道:你真的做到了。这些事我和你妈还在继续,日子得过啊。你妈给红椿树喂饭,是想让你个子长高点儿。你喝完的药渣你妈用脚踩,这不是迷信,就是心里盼着,哪怕自己得病,也不让你得病。父亲在第二自然段后面写道:城市有城市的好,农村有农村的好,热爱生活,好好生活,就好。父亲在第三自然段后面写道:一个农村娃能够进城很不容易,给小娃讲故事时也要讲一下我和你妈,就跟电视上说的一样,我们是你的坚强后盾。第四自然段后面写道:你说话得算话呀,那时老师就夸你作文好,你得写。父母看见儿女好,还想着更好,都是些得寸进尺的家伙……

上一篇:胖妹妹范文 下一篇:工作总结开头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