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范文

时间:2023-02-27 06:53:21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范文第1篇

为什么筷子兄弟的这首《父亲》如此催泪呢?因为所有动人的歌曲背后必定有动人的故事,2011年12月,王太利在拍摄《老男孩》的过程中父亲去世,他深刻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和遗憾,于是他填词作曲写下了这首经久不衰的歌曲《父亲》,这首歌也成为筷子兄弟同名微电影《父亲》的主题曲。与《老男孩》相比,站在《父亲》背后的筷子兄弟不再有对梦想的怀疑和彷徨,保留着的是流淌在心中的深沉情感。

这首歌用独特的风格和满含真情的歌词讲述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老父亲的故事,唤起大众关于父亲的集体回忆,表达了亿万儿女对父亲给予的厚重而深沉的爱的回馈和感恩。

父亲

作词/作曲:王太利 演唱:筷子兄弟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每次离开总是装作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 /托清风捎去安康/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一生要强的爸爸/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我是你的骄傲吗/还在为我而担心吗/你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感谢一路上有你

《老爸你别装酷》是胡彦斌《音乐斌潮》专辑中最有趣的一首歌曲,这首歌让人想笑又感动,因为它把父子之情以及家庭关系写得很透彻,也把孩子看待严肃父亲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头发有点秃/每天早晚还要拼命梳/其实心很软就是爱装酷”这样的歌词让很多人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己的老爸。

专辑策划人林文炫的家恰好毗邻胡彦斌的家,平时他们经常串门,与胡爸爸接触多了,林文炫终于明白为什么胡彦斌的偶像就是他的老爸。做过国际海员、服装设计师、京剧演员的胡爸爸是一个极富童心的人,为了这个可爱又可敬的人,林文炫和胡彦斌一人作词一人作曲,创作了这首描绘活宝老爸的歌曲,还特地设计了一段Rap让胡爸爸秀一下。这首歌曲用的是胡爸爸那个年代的四步舞的节奏,再配以流行的Rap唱法,显得非常funny。

老爸你别装酷

作词:林文炫 作曲/演唱:胡彦斌

平常很严肃/看连续剧就偷偷哭/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小老鼠/头发有点秃/每天早晚还要拼命梳/其实心很软就是爱装酷/没读什么书却让很多人佩服/衣服穿得有点土他说很舒服/有个熊猫的啤酒肚/睡觉会打呼噜/没什么大成就/就是不让老妈吃苦/老爸你别装酷/老妈说你很会跳舞/老爸你别装酷/我知道你为了我们很辛苦/老爸你别装酷/老妈说你一点都不土/老爸你别装酷/我要你教我跳你那种舞

《阿爸》是周杰伦为台湾电影《阿爸》创作的同名主题曲,由方文山作词、周杰伦谱曲、洪敬尧编曲、周杰伦和洪荣宏共同演唱,是为纪念台湾歌手洪一峰、以洪一峰的家庭故事为背景创作的。周杰伦表示当初在合作《阿爸》这首歌时真的非常感动,跟自己做专辑完全不一样,也很少有歌曲能像《阿爸》这样唱到自己的心里。

周杰伦和洪荣宏的合作很默契,他们的声音中透露出温暖的气息,国闽语歌词交错,勾起全天下子女对父亲的共同情感。《阿爸》就是在写所有人对父亲的印象,他们如同一座座安静却牢靠的山。歌曲一开头就直接唱出“我最亲爱的阿爸/我们想要再叫你一声”,唱出了子女对父亲最真实的情感,更唱出了所有人对父亲的爱,歌曲将这份爱传递开来,使为人父、为人子的人们都能感同身受。

阿爸

作词:方文山 作曲:周杰伦 演唱:周杰伦 洪荣宏

我最亲爱阿爸/我们想要再叫你一声/唱以前你写的歌/感情放入唱不完/我最思念的阿爸/换我们唱歌来给你听/歌声就像燕子/带你回来我们这/要用什么信纸慢慢写/我们讲的话你才能知道/我们在长大/守着家/守着那温馨的烛光下沉默安静的对话/回头看阿爸是山/我最亲爱的阿爸/你给我们一个家/泡杯名叫思念的茶/浅尝浓郁牵挂

也许只有当我们到了一定的年龄、经历了一些事情,对父亲的理解以及对父爱的体会才会更加深切。《追忆》这首歌里有一句歌词我很喜欢:“闲来回头回望去追忆/边笑边哭边喝坛酒”,独自闲坐,回首过去,与父亲的第一次外出、第一次喝酒……涌上心头的回忆有欢乐也有悲伤,太多太多的情愫无处发泄,便只能又哭又笑,仰头再喝一杯酒。

对于父亲,我们总是吝于表达爱,觉得他总会一直在我们身边默默地守护着我们,但时光如梭,父亲老去的速度出乎我们的想象,当我们发现他不再年轻时,能够表达爱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所以,借一年一度的父亲节,请真诚地对父亲说一声“我爱你”,感谢他的奉献,感谢他的疼爱,感谢他的坚持与陪伴。

追忆

作曲:林振强 作曲/演唱:林子祥

童年在那泥路里伸颈看/一对耍把戏艺人摇动木偶/令它打筋斗/使我开心拍着手/然而待戏班离去之后我问/为何木偶不留一丝足印/为何曾共我一起的/像时日总未逗留/从前在那炎夏里的暑假/跟我爸爸笑着行/沿途谈谈来日我的打算/首次跟他喝着酒/然而自他离去之后我问/为何夏变得如冬一般灰暗/闲来回头回望去追忆/边笑边哭喝坛酒/然而就算哭仍私下庆幸/时日在我心留下许多足印

《父亲写的散文诗》是许飞与著名诗人董玉方的合作之曲,曾在综艺节目《诗歌之王》的现场演绎。诗人将父亲日记中的片段采撷成词,被深深感动的许飞精心为之谱曲,用音符将字里行间父亲对子女的爱与责任以及子女在察觉岁月流逝父亲已老去后的无奈诠释得丝丝入扣。一直对这首歌念念不忘的许飞后来借父亲节之机重新编曲录音,推出《父亲写的散文诗》时光版。

这首歌也是许飞献给父亲的礼物,感谢父亲在自己身后默默支持,毫无怨言。从“吉他公主”到“跑马女神”,从创办吉他私塾到组建飞跑团,许飞不断尝试着生活中的各种不可能,她略带任性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勇敢地向世界迈开脚步。而这一切除了她的天性使然,亦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帮助,离不开父亲的照顾和宠爱。而对于许飞来说,没有什么比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创作一首纯粹而真诚的歌更能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

父亲写的散文诗

作词:董玉方 作曲/演唱:许飞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范文第2篇

一支来自民间酷爱音乐文学创作的精悍之笔

一部充满黑土文化神韵的大型原创音乐作品

我与陈雄结缘还真是从孕育清唱剧《黑龙诗篇》开始的。那是2006年初,陈雄为了让自己刚刚组建的“哈尔滨英雄合唱团”能走得更好,更远,决定自己动手搞原创曲目。为了准确定位选题内容和节目形式等问题,他特聘请了文联、作协、文化厅、社科院、艺研所、文研所以及哈师大艺术学院、黑大艺术学院等部分专家学者召开了研讨会。经过几个小时的热烈讨论,最后节目形式趋向于清唱剧,而选题内容均集中到《黑龙秃尾巴老李》身上,因为这个充满黑土文化神韵的故事地方标实性很强,有潜在的商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不久,我就看到了陈雄创作的清唱剧《黑龙诗篇》文字校本的第一稿。我非常喜欢这个剧名,它正透视着一个哈尔滨上海人的独有艺术审美观,将粗犷与细腻相容、豪爽与柔情相间,让美在浪漫中喷发。陈雄告诉我这个剧起过好几个名字,推来想去还是感到《黑龙诗篇》最贴切。一个追求美、追求爱,倡导美、倡导爱,正融入龙江大地的大美大爱之中,反射出故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还未等我打开剧本,陈雄接着说:我把“天鹅国传说”中的天鹅融入了“黑龙秃尾巴老李”的故事中,使人物关系更接近生活、更人性化、更自然好看,它让英雄主义,纯美爱情及构建和谐人间的主题更鲜明。

《黑龙诗篇》讲述了来自渤海湾的黑龙,看到天鹅国白龙肆虐,践踏民生,万分愤怒。为了伸张正义,黑龙勇敢地站出来帮助天鹅与白龙理论,不幸被白龙暗箭击伤。天鹅为黑龙疗伤,并被黑龙的正义善良英勇无畏所感动,黑龙亦被天鹅的睿智仁德美丽柔情所倾心,他们产生了爱情。为了讨回公道,黑龙与白龙展开了决斗,天鹅团结乡亲一起智慧地往江里扔馒头和石头,帮助黑龙打白龙,最终取得了胜利。从此天鹅国过上了美好和谐的生活。人们为了纪念英雄黑龙将这条江命名为黑龙江。全剧共分为三幕一序一尾声二十三首歌。这部清唱剧在创作理念上,坚持民族性、时代性、激情阳光、雅俗共赏的原则,力求跳出一般传统编剧的手段,以自己独有感悟与思维创作,同时强调在不影响剧情发展的前提下,使歌词能游离出来独立成章,以增大作品的流传存活系数。

我认真默读着剧本,时时被激情精悍充满影幕感的歌词所感染。序《黑龙传说歌》的引子只用了“传说”、“生活”两词就把我带入了神奇的意境中。接着短短八句歌词就概括导入了故事的主题。然后直白充满哲理的两句歌词:“丰富的生活演绎出美丽的传说,美丽的传说就是真实的生活。”作了意涵深远的解说。

尾声中的两段歌词更加精彩。工整对仗韵味十足的句子我读一遍就熟记于心:天鹅飞向遥远的天际,飘来祥云分明的四季;黑龙扑向山川原野,化作黝黑肥沃的土地……陈雄奇巧的比喻,将黑龙化作黑土地的妙想正是他首创的杰作。气势恢宏的《黑龙江赞美诗》更以粗犷豪放一气呵成:黑龙江日夜流淌,把美丽传说一路宣扬,远古沧桑中的无限渴望,铸就了英雄的故乡。黑龙江壮阔浩荡,伴激越歌声扬帆远航,几度起落中的奋发能量,铺就了鲜花的海洋……

正剧三幕中的歌词首首叫绝,段段精彩,美不胜收。第一幕《奔北歌》,陈雄别出心裁采用了集体吟诵的形式,以简练韵味十足的散文诗清楚交代了黑龙的身世与奔北的原因,它跳出了传统旁白解说的俗套。使人感到别样的新鲜。第二幕是爱情重头戏,陈雄笔下的情歌也独放凝香。如《玫瑰激情难平》、《玫瑰眼神》、《玫瑰花开了》等等。第三幕《决斗》高潮迭起环环紧扣,那黑龙 、白龙、 天鹅的内心对白场面,决斗场面,凯旋场面,以及欢庆胜利场面,哪一场面都有自己独到韵味的歌词。尤其是《为黑龙干杯》的歌词更有豪爽真诚酣畅淋漓的一种久违的感觉:举起你的杯,举起我的杯,别问干杯为了谁;举起你的杯,举起我的杯,只因为杯中斟满了黑龙的精髓……

当专家一致看好《黑龙诗篇》文字校本时,易激动的陈雄便兴奋起来。这位民革党员决定用自己一生的积蓄为剧本升华,于是赴京请名家谱曲,然而一谈价,便吓了回来。此时合唱团有一个团员听到此事前来找陈雄建议:将此款先投放到他们公司,因为利率比银行高十倍,还可以随时存取。陈雄想让资金尽快升值,未顾及多想就投了进去,哪知灾难随之降临,该公司因诈骗而被查封,总经理缉拿入狱,钱打了水漂,噩耗砸蒙了陈雄,因为这是他的全部积蓄啊!当陈雄独自坐在阴冷的床上,望着墙上挂着的父亲遗相,想到了老爹为自己留下的价值不菲的集邮……当下决心将遗物卖掉去换回《黑龙诗篇》下一步创作费用时,难以想象的事再次发生:陈雄家被小偷洗劫一空。请名家谱曲的希望破灭了。

沮丧让各种矛盾纠结在一起,不知从何下手,然而“坚持”又让陈雄冷静下来,他决定自己去尝试《黑龙诗篇》的谱曲创作。都深夜12点了,没有睡意的陈雄坐在漆黑的屋里,闭着眼睛分析着自己作曲的有利条件与困难。陈雄首先肯定了自己能全身心投入,不会应付。其二,剧本是自己写的,剧情发展脉络人物内心变化等一切一切内容都烂熟于心,更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而且一旦需要将清唱剧改编成歌舞剧、或音乐剧时,不必再去求人。其三,自己拥有不灭的激情,一种锲而不舍的品质与内力。更何况拥有五十余年的演唱作曲经历,经验自然不会少。

陈雄认真地看着自己创作的《黑龙诗篇》中的每一段歌词,翻阅着手头能找到的资料,钢琴上试奏着心中蹦出的点滴音乐感觉……创作音乐类剧作谈何容易,当陈雄创作该剧三分之一音乐稿时,遭遇了创作的瓶颈,说什么也写不下去了。说也巧,此时正遇陈雄乔迁新居,前来帮忙的朋友将这来之不易的曲稿混在一堆废纸中卖掉了,当发现已晚矣。陈雄真是哭笑不得,这一次次挫折和打击,有谁能顶得住呢!当然陈雄也不例外。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音乐 朗诵

音乐有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之功效,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那动人心弦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凝练感人的歌词,很容易为学生所接纳,在音乐声中,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思维超越时空飞进美妙的艺术殿堂。

小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这和音乐给人们带来的灵魂震撼有异曲同工之处,文学与音乐本是同源的。小学语文具有很浓的情感色彩,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情文并茂的名品佳作,字里行间与结构安排及意境渲染中倾注了作者浓浓的情,寄托着作者深深的爱,一种音乐美流淌其间。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把音乐与文学二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在教学中灵活准确地运用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更加有效地集中精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引用音乐设境激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情感。”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儿童更是如此。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是用一种直感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很易于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在实践中,我深感通过音乐渲染情境,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

《父亲和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组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课文没有直接写鸟的种类、形状,没有写“父亲”是怎样保护鸟或是为鸟的生活环境提供什么方便,而是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感受到人与鸟是那么亲密无间,领略到人与自然的融洽,体会到父亲对鸟的热爱。为了营造林中早晨鸟唤啼鸣的氛围,我下载了《苗岭的早晨》这首音乐的前奏部分,让学生细听,看能叫出多少鸟的名字。学生一下子被带入了情境中,然后高兴地举起小手,说出自己熟悉的各种鸟名。于是,教师很容易地让学生知道这位长期与鸟打交道的父亲对鸟的特性的熟悉和对鸟的偏爱之情,激发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借鉴音乐朗诵让课堂激情飞扬

贝多芬大师曾说:音乐应从男人心中烧出火来,从女人眼中带出泪来。此语道出了音乐与激情融为一体的关系。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能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理解作品描绘的千情万态和感情基调。这种活动长期运用于语文课堂,能使学生的艺术修养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美的境界,提高创作能力。如指导朗读《月光曲》时,边读课文,边播放《月光曲》,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如同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诱发了学生的灵感,而且强化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文笔舒展、景美情深,如行云流水,特别适合感情朗读;而草原风光、蒙古风情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单凭教师的讲解很难激起学生情绪,学生也不会具体感受到草原的美丽。于是课前我准备了几幅草原风光图画,然后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乐曲。学生目之所及,是蓝天、白云、雪白的羊群,耳边回荡着“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优美旋律,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身临其境一般。学生看着听着,深深为画景音乐所感,脸上露出了喜悦之情,便情不自禁地轻声朗读起来:“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再如《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桂林山水的赞叹。在讲这一课时,我运用古筝曲《春江花月夜》进行配乐,用来伴音朗读,使音乐的节奏、格调与课文含义及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音、声、情并茂,使学生情绪高昂纷纷举手练读。课虽然结束了,余韵未消,使学生在头脑中还留着那动人心弦的古筝曲和一幅幅桂林山水画,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样,课堂效果甚好。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插播音乐可以烘托背景,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共鸣,将整个教学推向高潮。

总之,语文与音乐有着天然的、广泛的联系,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包容,相互渗透。让语文教学走近音乐,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课堂会是另一番天地,学生会因此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情境,语文学习会在愉悦的情境中得以升华。把音乐因素引入神圣的语文课堂,让优美的语文课文插上优美的音乐翅膀,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愉悦中领悟,在享受中提高,这是语文教学的极致,也是我们的探索与追求。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的实施策略.教育评论,2007(06).

[2]高萍.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5).

[3]夏大祥.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J].教学与管理,2000(04).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范文第4篇

石祥作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曾被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大校军衔,专业技术3级(军级),国家一级文学创作,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理事等职。

古诗、民谣是启蒙“老师”

石祥姓王,1939年1月出生于河北省清河县杜家村,他家三代赤贫,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石祥的父亲忠厚老实,是个有心人,懂得文化的重要,想方设法让孩子读书。村子穷得办不起学校,石祥到临近的葛家村读的小学,在县中读的初中。他读书很刻苦,从小学到中学,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1956年初中毕业后在小屯中学教了两年书。

1958年10月石祥在小屯中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石祥所在中学有位老师叫苏军,爱好文学,每天早起背古诗。石祥受其影响,把背古诗当作一种乐趣。

石祥常说,我最早的文学启蒙老师是古诗、民谣。《武松》《彭公案》《施公案》《三侠剑》等押韵的口头文学,虽诗意不浓,但朗朗上口,很让人着迷。一些“四股弦”、“河南坠子”等戏曲、曲艺,“小白菜,心里黄,两三岁,没了娘……”等儿歌村谣,都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如石祥写的兵歌“风来了,雨来了,练兵场上杀声高”――《风雨谣》的开头,就是从他熟悉的一首民歌“风来了,雨来了,王八背着鼓来了……”引发出来的。

军营中的战士诗人

1958年底,在小屯中学任教的王石祥同几名学生一起应征入伍,到了有名的老五团。这是一支英雄辈出的部队,曾出过“子弟兵英雄”邓仕钧,在朝鲜战场上涌现过“盘肠大战”英雄蔡金铜、“青年英雄”马光里等。大家一看王石祥在地方当过教师、是共产党员,又是校刊“主编”,在报刊上登过稿子,都抢着要他。领导想留他在身边,宣传部门要他搞新闻报道,军务股要他学打字。师政委周树青对著名作家魏巍(正在该师写长篇小说《东方》)说:“我师有个列兵会写诗。”魏巍说:“把他叫来,我见见。”曾写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大作家十分关心这株小苗的成长,当着石祥的面对师领导说:“这个人你要把他放到连队去。”就这样,王石祥来到著名的红二连,当战士、班长、排长,一干就是六七年。

连队生活紧张、艰苦,又充满战斗情趣。石祥利用业余时间编墙报、黑板报,写“挑战书”、“应战书”。火热的连队生活,激发了石祥的创作灵感。他写的第一首诗是《学步》:

“莫笑俺十七八才学步/今年开春刚入伍/走齐步跟不上脚/拔慢步腿挺不住/多想有哥哥领一领/多想有妈妈扶一扶/班长过来纠正我/口口声声像慈母/齐步走――甩开臂/拔慢步――收小腹/挺胸阔步向前进/风吹雨打莫含糊/一边说,一边做/一边领,一边扶/多少英雄的第一步啊/出自部队这个大熔炉!”(1959年作,选入诗集《骆驼草》)

这首诗变成铅字在报刊上发表出来,给了他信心和勇气。接着他又构思出连队训练“对刺”的一首诗:

刺刀对着刺刀/怒吼对着怒吼/――杀――杀/一龙,一虎/龙争虎斗/一刺,一防/一攻,一守/……

这首铿锵有力的短诗,被政治部评为优秀作品。

石祥迷上了新诗。连队时间紧,他见缝插针,把李瑛、韩笑、张永枚等的诗集塞在弹夹里,训练间隙取出来看两句,背两句。周树青政委为让石祥见识更广泛,生活面更宽阔,给他创造条件体验各行各业的生活。他当过步兵、炮兵、工兵、侦察兵、通讯兵等10多个兵种,当过文书、报道员、图书员等。但不管到哪,他的名字仍在红二连花名册上,红二连是他的家、他的根。

石祥在红二连二班当第二班长。一个班配二个班长,是便于石祥机动。有时开班务会,那位班长说:“石祥,把你新写的诗拿来念念、评评!”于是石祥掏出小本一句句念给战友们听,随后大家评论一番。这是二班独有的。师政委周树青大校很爱才,每次到团里检查工作,都要顺便来看看石祥。团里、连里也常给他一些“照顾”。可石祥很要强,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军事训练从不偷懒。那个“五公里越野”,他背着七八十斤重的装备训练,天天几身汗,一米八的个头,累得体重只剩下90多斤,硬是挺过来了。投弹训练,石祥闯过了60米大关,成为全师的投弹能手。打靶、刺杀、背条令等都不拉连队的成绩。连队生活把石祥培养锻炼成为优秀战士。

石祥当兵刚满一年,就列席了全国第三届文代会,进京的第一顿饭是在《文艺》社编辑、诗人纪鹏家里吃的,他第一次见到了曾拜读过许多诗作的军旅诗人李瑛。他的三首一组诗《支援农业短曲》,就是由李瑛、纪鹏编发在《文艺》上的;1963年诗人元辉把石祥一组短诗《战鼓集》编发在《报》上;1964年诗人袁鹰把石祥的《民兵赞》(三首)编发在《人民日报》上。

石祥的诗是战士生活的真实写照。有段时间,他们连的战士们夜间练习瞄准,把星星当作灯靶。石祥顿生灵感创作了《瞄星星》:

枪口对准星星/星星大吃一惊/看它呀,躲躲闪闪/看它呀,跳跳蹦蹦/星星,不要害怕/战士的眼睛最清/我们揍的是空中强盗/瞄你,只是练功/星星笑了/笑着跳上准星/眼睛――星星,一条线/牵来了多少黎明!

石祥的诗形象、洒脱、生动、活泼;石祥的诗短小、精悍、新颖、明朗,兵味十足。广大指战员盛赞石祥是“军营中的战士诗人”。

石祥最难忘的是诗人田间对他的关心和帮助。1963年师里把石祥的诗打印成册,寄给河北省文联主席田间,田间当时正在北戴河疗养,他抱病为石祥的诗编写目录,题名为《兵之歌》,并写了《给石祥的一封信》,连同目录一起发表在1963年8月号《河北文学》上。此后在田间的关怀下,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石祥的处女诗集《兵之歌》,在军内外引起相当大的反响。

浓浓好时代主旋律

石祥创作的歌词富有时代主旋律。他1964年5月被调入战友歌舞团创作室任专业创作员,这为他提供极好的创作环境。战友歌舞团创作组是个活泼、团结、富有朝气的战斗集体。晨耕、唐诃、生茂、李遇秋是著名的《长征组歌》的曲作家,刘薇、洪源是老词作家。有时报刊、演出团体约稿,他们就让石祥来写,石祥写词,唐诃、生茂等谱曲,《歌曲》几乎收到就用。石祥写的第一首歌词是《我爱我的飞毛腿》:

“我爱我的飞毛腿/走起路来快如飞/长江头,黄河尾/千里行军不怕累/……”

石祥写过许多诗,但写歌词与写诗还不完全是一个路子,用石祥的比喻就是骑自行车的人学骑三轮车,看起来简单,学起来困难。因有洪源、刘薇拉着,唐诃、生茂、晨耕、王竹林、李遇秋等推着,他进步很快。他们密切合作,陆续写出了《一壶水》《老房东查铺》《战士想的是什么》《打靶歌》《一路行军一路歌》等部队指战员和群众喜爱的歌曲。1970年石祥和刘薇合作推出了歌词集《战斗的歌》。在这样一批老同志的协助和托举下,石祥很快就小有名气了。

石祥创作的歌曲,曾托举起两组著名歌唱家。一是《啊,我们永远忠于您》《祖国一片新面貌》,推出了著名的男女声二重唱歌唱家耿莲凤、张振富;二是《十五的月亮》《望星空》,推出了著名歌唱家董文华。

石祥热心为雄师劲旅写歌。他曾为陆海空三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预备役部队和民兵队伍创作了近百首军、师、旅、团歌和军事院校歌曲。他创作的《红军团歌》,曾获总政文化部一等奖;他为驻香港部队创作的歌曲被确定为《中国人民驻香港部队军歌》。他创作的这些歌曲源自部队生活,高于部队生活,增强、激发了广大官兵的自豪感、光荣感和责任感,不少歌曲成为传世之作,代代久唱不衰。

1964年,石祥在《东方红》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排练的最后阶段见过。当1976年1月8日的噩耗传来,石祥在深沉的悲痛中想写点东西。“四•五”运动的前一天,4月4日,他穿着大衣,戴着口罩,冒着风险来到天安门广场,在那个诗与花圈的海洋之中倾听到了历史的召唤和人们心灵的呐喊。当时,他写了一组诗稿《井冈三月杜鹃红》,《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袁鹰打电话问:“能不能加点纪念烈士的意思?”石祥“心有灵犀一点通”,这话里明显隐含着信赖、嘱托和期望。石祥用暖水袋捂着犯胃病的腹部,在那冰冷的防震栅里通霄达旦地创作,捧出了首都舞台上最早朗诵的一首悼念总理的诗《怀念敬爱的》,发表在《诗刊》上,后改题为《悲痛化作千钧雷》,发表在《光明日报》上。

最打动人心的是他创作的配乐朗诵诗《办公室的灯光》,在首都体育馆的1976年春节晚会上,由著名朗诵家殷之光朗诵,著名钢琴家刘诗昆伴奏,一下爆响。在朗诵过程中被掌声打断130多次。这首诗还在北京饭店朗诵过,在场的邓颖超、王震从头到尾流着泪。该诗曾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作材,香港《大公报》和十几个国家报刊纷纷予以转载。

献给军人妻子的歌

1972年石祥访问过某守备师一位30多岁的参谋长,贤妻在农村,他俩过着“牛郎织女”的两地生活。他们有三个儿女,平时妻子抱一个,背一个,手里牵一个,还要照顾公公婆婆,喂水喂饭,熬汤煎药,端屎端尿,公婆吵架还要劝架,一直侍候三五年;二老相继去世后,她安葬公婆,善尽孝道;她过门时,小叔子才16岁,由她抚养成人,盖房三间,娶媳妇成家;她把小姑子从14岁养到18岁,找了婆家,陪送出门。村里人都夸赞她。这样军人的好妻子,石祥见到听到的还有许多位,他总想为她们写首歌。

1984年《歌曲》举办创作学习班,石祥到某集团军体验生活。一次座谈会上,一位业余作者说,他妻子在县城工作患了重感冒,身边孩子小,又没别人,只能驮着孩子往卫生所爬……他恳请石祥写一首赞颂军人妻子的歌。

石祥深感不能辜负部队官兵的殷切期望,但苦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形象。一个月夜,他凭窗仰望夜空,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既照着前线,又照着后方,军人和妻子同时可看到这轮圆月。他伏笔写下了第一句:“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诗思的闸门开启了,奔放的感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一口气写完了这首歌词。第二天早晨散步时就交给了作曲家铁源和徐锡宜谱出了曲子,他们一个连一个连教唱,征求意见,很快就在部队传唱开了,干部战士都十分喜爱。

《十五的月亮》内蕴深厚,长于抒情。石祥在谈创作体会时说:“情要真,构思、意境、语言都充满真情,这虽说是‘小情’,但‘小情’中蕴含着‘大情’,微观中反映出客观。”这首歌尤其受到军人妻子的赞誉。石祥收到很多军人妻子的来信。天津近郊一位妇女,丈夫在东北边防。她来信说:“我身体有病,既要抚养两个孩子,又要种六七亩地,还要侍候老人,生活的确艰难。听到《十五的月亮》,边听边掉泪,这歌子是给我写的呵!”洛阳一位女教师来信说:“我丈夫为国捐躯,军功章的一半他带走了,我得不到另一半。但我不能玷污他的荣誉,我清苦地守了几十年寡。你们写的歌,唱出了我的心情。”石祥读后很受鼓舞。不久,石祥、铁源再度合作,又推出了一首献给军人妻子的歌《望星空》。

为大地留下一片碧绿

石祥1999年年满花甲,组织上批准其退休。作为一名有40多年党龄的产党员,他退而不休。1999年是新中国五十周年华诞。中央决定在首都举行《世纪大阅兵》。石祥领受了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大型纪录片《世纪大阅兵》撰稿并写解说词的光荣任务。盛夏酷暑,他冒着高温天天奔波在各受阅方队,座谈采访,了解训练情况和背景材料,仅收集的文字资料就有10多万字。

石祥退休后仍然关心着军队的建设。2000年他受总政宣传部的委托主持了《军人道德组歌》的创作,成功地完成了8首歌的创作,受到总政首长的称赞。并制作了光盘,拍摄了电影,下发全军,被评为“五个一工程”奖。2001年是我们伟大的党80岁生日,石祥主动与武警政治部联系,在《中国老年报》上联合举办了《卫士杯》征文活动,4个月收到各类稿件1500余篇,发表78篇,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一年,他特为建党80周年创作了诗歌《赤子情》:

因为爱您,我才不给您涂脂抹粉;

因为您是母亲,我才不嫌您长得丑俊;

因为您是灯塔,我才不容您蒙上半点灰尘;

因为您是旗帜,我才始终跟着您高歌奋进!

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在北京胜利召开。石祥收看完大会现场实况,心潮澎湃,激动万分,欣然命笔创作了散文诗《丰碑礼赞》:“碑是一条船,碑是一盏灯,碑是血与火染红的一面红旗,碑是镰刀锤头交插的一个图腾。碑上刻着6600万党员的名字,其中也有我――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姓名啊!我由衷地感到自豪,感到光荣!

“我不由得唱起了《国际歌》:‘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我相信太阳,我相信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我愿做太阳的一缕光,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我愿做阳光下的一棵小草,默默地奉献,为大地留下一片碧绿。”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叙事;主题;电影音乐;审美价值

电影配乐是影片的重要语言形式之一。电影创作者将其艺术理念通过各种镜头语言,如蒙太奇、长镜头、运动镜头等,将听觉元素与影像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但使影片的表意更完整与透彻,同时也令音乐自身实现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与具体、丰富、可感的精神内涵。电影首先是一门叙事艺术。电影配乐价值的实现前提是其建立在电影整体框架之下,以电影的表意及其主题为核心来进行音乐的创作与设置、音乐与配器类型的选择以及音乐风格设计。音乐只有通过介入电影叙事,参与到电影的表意系统当中,才能对影片所要传达的主题内涵进行阐释与深化,进而实现其艺术审美价值。因此,电影配乐虽然携带着音乐的基因,但真正能够标明它的个性色彩的特征,通常来自经过汲取其他电影元素的构建材料而产生的内在属性。[1]本文从叙事与主题两个层次出发,探讨了电影配乐在电影中的价值体现。

谈及配乐的叙事作用,必须结合具体的画面进行考量。美国著名电影配乐大师赫尔曼认为,音乐实际上为观众提供了一系列无意识的支持。它不总是显露的,但它却起到了应有的作用。[2]这种潜移默化的审美效果的实现正是配乐与影像的巧妙地、艺术地融合在一起的结果。在一部电影中画面与音乐互相渗透和补充,是一套不可分割的完整的表意系统。两者共同完成电影的叙事。

音乐的叙事作用首先体现在其与影片具体画面之间的相互阐释与说明上。如,影片《海上钢琴师》中,小号手麦克斯与1900初遇的部分,影片通过不同情绪色彩的音乐诠释出了两个人的不同性格特征,巧妙地衬托和阐释了1900的性格魅力。《海上钢琴师》讲述1900这位天才钢琴艺术家在海上度过的传奇一生。麦克斯的出现一是提供给观众一个观察人物的视角,二是以两者的不同形象与性格特征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者都服务于一个目的,使1900的个性突出,形象更加清晰独特。在两人初次相识的这一段落中,音乐与画面密切配合、照应,十分出色地完成了这一目的。

体态笨拙的麦克斯遭遇晕船,踉踉跄跄中,背景音乐配以调皮、欢快的旋律。巴松、短笛等管乐在中低音区演绎出轻快而统一的节奏,将麦克斯的窘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当主人公1900出现后,麦克斯被引领进入游轮的音乐大厅,两人开始与钢琴一起,随着起伏的海浪在空旷的大厅中自由“滑翔”。此时,画内音配以灵动洒脱的钢琴曲,1900在琴键上运指如飞,洒脱自然。而麦克斯则恍然失措,心惊不已。当麦克斯也变得越来越适应这种刺激、自由而浪漫的情景时,他甚至能够自如地,借着钢琴的滑动,顺势从酒柜中抽出美酒,享用之后,再完美地将其放回原处。此时,音乐的重音皆恰到好处地对画面给予了配合、渲染。音画浑然一体,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美妙的艺术审美时空。麦克斯的渐入佳境,表明了1900无拘无束的个性对普通人所具有的强大的感染力。站在麦克斯的视角来看,也许普通人活过一生都不曾有这样的经历。但这对于1900来说却是一种生命的常态。这种自由的生活方式是麦克斯那样的普通人可遇而不可求的,这正是1900的性格魅力所在。音乐与画面配合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点。

音乐配乐除了与具体画面同步配合完成叙事外,影片配乐师有时也会造成两者的错位,有时起到对前情叙事的回应与强调的作用,有时则是为下一步叙事进行铺陈与预示。仍以《海上钢琴师》为例,影片中有许多地方采用了这种音画配合的形式,使整部影片叙事更加凝练。如,影片中的那盏白色吊灯。它首次出现时已是满目疮痍,几个工人用绳子将其从即将被炸毁的游轮上吊降下来。这一幕恰巧被离开游轮多年的麦克斯看见。此时,背景音乐配以深沉、绵长的管弦乐,展现了时过境迁的沧桑与凄凉。这盏白色的吊灯引起了麦克斯关于过去的回忆,特别是与1900初次相识的场景。因此,这里的白色吊灯与配乐,成为后续情节的一个巧妙的铺陈,自然地引出了影片下一段情节的展开。当这盏白色的吊灯“重新回到”游轮音乐厅的天花板上时,画面中则是曼妙的琴声与愉快的笑容。配乐与画面的结合在这里不但起到了引渡后续情节的作用,前后的呼应与对比也丰富了画面的内容与影片的审美内涵。

此外,音乐叙事还可以体现在其对影片不同时空进行缀连衔接,使叙事连贯与完整。当影片的戏剧冲突具有多重焦点,叙事时空被打乱成片段时,音乐可以很好地起到缀连衔接的作用。在贯穿不同情节的同一音乐主题下,各个叙事片段之间行成看似“形散”实则“神聚”的结构关联,使影片的叙事如同散文诗一样隽永而耐人寻味。以《红色小提琴》为例,影片若只以红色小提琴这条线索缀连五个不同时空的故事成篇,则叙事的向心力呈疲弱之势。但辅以《安娜》的音乐主题贯穿全篇,则叙事散文诗的意境全出。第一段故事发生在300多年前的意大利,制琴大师尼古拉・巴索蒂的妻子因难产而死,大师为其未出生的孩子打造的小提琴也成为悲伤的纪念。他把妻子的血涂在琴身上,“红色小提琴”诞生了。《安娜》的音乐主题在这一段中充当了安娜的镇魂曲,表达了琴师对妻儿真挚的爱。影片的中间部分主题曲通过不断变奏串联了三段跨越不同时空的故事。而结尾处,也就是第五段故事,红色小提琴回到了真正懂得它的意义的提琴鉴定师莫里斯的手中。莫里斯把小提琴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孩子,《安娜》的音乐主题再次回归,诠释了爱的永恒。

音乐除了参与影片叙事以外,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诠释影片的主题。电影音乐的适时响起,使观众充盈在丰满的感情氛围中,更易与影片产生共鸣,也就易于理解影片所要传达的主题。电影音乐这种功能的实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主题音乐及其变奏形式的不断出现来强化主题;二是音乐本身成为电影的主题,音乐的出现就是对主题的讴歌。

首先,主题音乐是电影音乐诠释主题的重要手段。电影音乐根据自身在电影中的不同作用,可分为主题音乐和场景音乐。场景音乐通常强调对特定场景的强化效果,不一定与影片主题有关联。而主题音乐则是影片中具有主导动机的音乐核心,常常在影片的重要情节及主要人物出场时出现,或以变奏的形式多次出现以加强观众对其熟悉的程度。而在影片的结尾,通常主题音乐会再一次出现,这时伴随着影片高潮的到来,主题音乐把观众的情绪点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1994年迪斯尼出品的经典动画电影《狮子王》为例,贯穿全篇的主题音乐是《荣耀大地》,对影片的主题起到了良好诠释。影片成功的配乐也使其赢得了1994年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和最佳电影主题曲两项大奖。

《狮子王》要表现的主题包括亲情、友情、爱情、责任等,通过主题音乐及其变奏来演绎完成。在老狮王木法沙成功从土狼之手拯救下辛巴时,《荣耀大地》展示出父子亲情的深厚。乐章低沉处展现出木法沙对幼子辛巴的爱怜和忧虑,随着活泼的小辛巴对父亲的撒娇,他们开始玩耍嬉戏,音乐也转而高昂。而随后木法沙对辛巴的教诲,“每当你寂寞的时候,要记得那些君王永远在那里指引着你,还有我也是”,音乐又归于平缓,平静温和的旋律诠释出父亲对儿子的深沉感情。影片中关于责任的主题则是通过主题曲的变奏完成的。辛巴始终无法面对自己害死父亲的事实,内心十分矛盾,这时《荣耀大地》的变奏出现。节奏快慢不断变化的旋律,凸显了辛巴既不能无视娜娜对他的期望又无法摆脱灰暗过去的矛盾心理。拉飞奇的出现则伴随着乐曲向欢快转变,在他的指引下辛巴又看到了云中的木法沙,也驱散了心中的迷雾。这时的《荣耀大地》在管弦乐与合唱队的联合演绎下,雄浑而具有无限张力。辛巴鼓起勇气承担起拯救荣耀石的重任,主题曲的变奏诠释了责任的主题。

电影是音画结合的艺术,但视觉始终是人类的第一感觉系统,观众全神贯注的也始终是画面。所以,电影主题音乐要起到渲染主题的作用,往往要通过多次出现来强化观众对它的识别和认同。但对于某些电影,比如音乐本身就是电影要反映的主题,则无需这种方式,因为这时观众的注意力很多程度上都已经给了音乐。以2004年上映的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为例,影片通过对教习所教师马修用音乐与爱唤醒问题儿童的心灵,开启了他们通往音乐殿堂的大门的故事,阐释了生命的意义的严肃主题。影片中音乐本身即为打动儿童并开启他们尘封已久的心灵的钥匙,而孩子们亦是在练习合唱的过程与马修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因此,音乐不但是工具,亦是过程与结果。孩子们天籁般的声音演绎的合唱讴歌出生命的意义,而歌词内容也表达了他们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在“塘底”教习所,新来的教师马修感受到毫无生气的压抑的氛围,而这里的孩子的调皮捣蛋程度更是出乎他的意料,他刚来的第一天就碰到了同事马克森受伤的惨剧。一直尝试与孩子们进行心灵沟通的马修偶然发现孩子们在寝室里高声唱着不知名的歌,这使他激动不已,他开始组织孩子们建立合唱队,而他也在为孩子们写歌过程中重温自己的音乐梦想。在孩子们学习唱歌的同时,他们封闭、叛逆的内心逐渐向马修开放,音乐架起的桥梁使师生的心连在了一起。在童声的合唱中,“童年的欢乐,转瞬消逝被遗忘,一道绚烂金光,在小道尽头闪亮”。马修已经获得孩子们的认可,成为他们“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合唱队为迎接伯爵夫人而进行的表演,孩子们完美演绎了歌曲《哈默的夜晚》。童声的合唱与交响乐融合在一起,马修巧妙地在演唱中给独唱的莫杭治机会,使他完美地完成独唱任务同时,也学会了对待他人的感恩。而在马修被免职,凄凉地离开的时候,孩子们以合唱《风筝》送别,“空中舞动的风筝……一个男孩正把你仰望,在暴风雨中,你举起双翅,不要忘记回到我身边”。马修一生都只是音乐教师,但却培养出举世闻名的指挥家。他的生命就像歌中所唱的,是孩子们的“希望之光”。音乐作为片中主题的同时,也诠释了一个普通的教师的生命意义。

综上,音乐不但可以辅助画面完成电影叙事,在诠释影片主题方面甚至会超过画面的作用。同时,电影音乐应该运用音乐元素本身的独特性能来表现影片的内容,以此渗透到综合艺术之中去。[3]这是配乐在电影中的重要价值体现,也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 翟建农.什么是电影音乐――关于电影音乐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辨[J].当代电影,1990(05).

[2]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艺术理论研究部.电影艺术讲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3] 葛炎.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J].电影艺术,1983(12).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范文第6篇

――谢德林

一、导言

在20世纪后叶的俄罗斯本土音乐文化中,有一位勤奋努力工作着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活动家、国家功勋艺术家谢德林•拉基奥•康斯坦金诺维奇(Родион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Щедрин以下称“谢德林”)。

谢德林以独特的创作方法呈现了强烈的个性特征。在20世纪后叶,谢德林是第一位进入俄罗斯民间乡土音乐文化的作曲家,他挖掘、整理了极具多变性的四句头歌谣(Частушка②)、民间宣叙声(拖长声调的念唱)、哭灵人的音调、圆圈舞的曲调、民间男女演唱的方法、牧人的双管芦笛立体声效果、巴拉莱卡琴、民间手风琴旋律、铃铛声、勺子演奏的节奏等等。他把俄罗斯民间乡土音乐形态及宗教传统音乐中的特殊音乐语言运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形成了谢德林式的民族音乐风格。在12音序列的色彩化、半(偏离)主和弦调性、跳跃性旋律线条、不对称节奏结构、复调化音乐曲式、高音区多声堆积织体、偶然音乐、立体声学、多重风格等方面也作了成功的探索。他在这些领域的突破性创新与研究,为其引领同时代作曲家的创作建立了主导地位。他继肖斯塔科维奇担任全苏联作曲家联盟协会主席长达17年之久。

此外,作曲家还在创作上极其重视音乐的听众性问题。谢德林认为创作音乐重要的不是打破与大规模听众的联系,而是高度重视这么一句名言“伟大的音乐需要有伟大的听众”。同时,他也是俄罗斯民间乡土音乐形态剧院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二、作曲家生平与作品概述

谢德林于1932年12月16日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音乐世家。③“1945―1950年在莫斯科合唱学校学习,1955年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同时在萧伯林的作曲班和佛利耶尔的钢琴班上学习两个专业。他跟随萧伯林学习作曲直到1959年。1958年与俄罗斯芭蕾女王玛丽娅•普利希兹卡娅成为伉俪。1965―1969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973―1990年,作曲家接替肖斯塔科维奇的职务,担任俄罗斯联邦作曲家联盟主席职务,1990年开始成为该组织的名誉主席。1989年开始连续担任了俄罗斯国家第6、9、10届区人民代表。从1992年开始他把时间分配在莫斯科与慕尼黑之间。同时获得了许多荣誉与奖励,包括全苏联奖(1972),全苏联列宁奖(1984),国际音乐比赛评委(1985),俄罗斯国家勋章奖(1992),肖斯塔科维奇奖(俄罗斯,1993),瑞典国家水晶奖(1995),巴伐利亚艺术研究院的研究成员(1976),民主德国艺术研究院研究成员(1983),莫斯科音乐学院荣誉教授(1997)”。④

合唱音乐是作曲家音乐生涯的开始。“……作曲家的第一堂音乐课是合唱,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首音乐作品是合唱,作曲家的第一次音乐畅想也是合唱”。⑤毫无疑问,谢德林从12岁进入莫斯科合唱音乐学校的学习给他以后的音乐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曾说:“在合唱团里的歌唱吸引了我,对我某些气质的形成影响很深……,我的第一次创作尝试也是与合唱有联系的”。⑥作曲家在合唱音乐创作领域的作品有50年代的《早晨》、《时间,我的朋友,时间》、《安静的乌克兰之夜》(词:普希金)、《Ива,ивушка》;60年代的《官僚》、《Поэтория》、《四首无伴奏合唱》(词:特伐尔德弗斯基)、《人民心中的列宁》;在70年代他又创作了《四首无伴奏合唱》(词:法斯涅斯恩斯基)、《俄罗斯农村》(无伴奏合唱,词:哈拉巴洛夫)、《贫穷的洗衣女》;在80年代还创作了《叶夫盖尼•奥涅金之歌》(无伴奏合唱,词:普希金)、《普加乔夫的死刑》(无伴奏合唱,词:普希金)、《无伴奏小协奏曲》、《描绘的天使》(无伴奏合唱,纪念罗斯千年洗礼);在90年代,作曲家以真实反映社会历史事件为基础创作了《祈祷》(词:门诺黑恩)、《许多年》、《红帆》;以及在21世纪初创作的《21世纪》、《女难民》(词:法斯涅斯恩斯基)、《我的时代,我的残暴》、《小夜曲》等等。作曲家在合唱体裁领域的创作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留下了大量的合唱音乐文献,这些作品“……有着强烈的谢德林个性和卓越的艺术水平,有着完美的技术风格、复调思维、崭新音响色彩。在作品的每个句子里都有谢德林式的新奇。作曲家对合唱的表现力及可能性作了惊人的探索,挖掘了合唱团的所有表现力,产生了漂亮的结果。在合唱音乐的创作中,他探索出了新的音响效果、新的规律、新的见解,重新确立了音乐中的新引力”。⑦

“复调特征的生活多样性”是谢德林全部活动特有的标志。“他是一位样样都行的超常人。他创作音乐、剧本,撰写论文,举行高质量的钢琴、管风琴独奏音乐会,在国家音乐学院教学,领导作曲家协会(俄罗斯作曲家联盟),还是一位政治活动家(区人民代表成员),做过国际音乐评委成员,举行过记者招待会,做过农民,与伟大的女性(芭蕾女王)有深厚友谊与交往,还是一位运动健将――航帆、足球、汽车、自行车运动员,他还是位钓鱼爱好者。总之,作曲家谢德林是一位极具魅力的男人”。⑧他一方面作为社会活动家参与社会活动,另一方面他作为作曲家不断地进行创作,他的创作成果是如此的丰富――有歌剧、交响乐、协奏曲、组曲、康塔塔、清唱剧、合唱、室内乐、钢琴以及电影音乐,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音乐体裁。

谢德林从学生时代开始创作的作品就具有引人注目的个性特征和奇特的风格。在音乐学院毕业时已经是芭蕾《神陀马》、第一钢琴协奏曲的作者,作曲家凭借着年轻人的真实热情与大胆,在终曲的变奏中,第一次果断地运用俄罗斯民间非常流行的乡土形态音乐――“Частушка”的动机进行卓越的改编与创作。该作品在1955年的世界青年与大学生联欢节上获得大奖。

作曲家早期的音乐创作体裁是各种各样的。在积极开发现代作曲技术的同时总是激进地更新传统的曲式结构。因此,在他的每个作品中,总是包含着一些新奇的、意想不到的、惹人喜爱的东西。

他的第一部歌剧《不只是爱》是根据谢尔盖•安东诺夫的小说主题情节创作而成,作品献给妻子玛丽娅•普利希兹卡娅。这部作品与第一部芭蕾《神陀马》一样与俄罗斯的民族源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作曲家采用俄罗斯民间四句头短歌歌谣旋律作为音乐发展的基础,从作品的歌词、旋律、舞台故事情节等方面的特征来看,可称得上是“俄罗斯民间歌剧”,在作品中出现的各类体裁之混合形式,可谓是一流的歌剧文献。这首作品同时也成为作曲家创作风格变革的分水岭。

俄罗斯民歌在美学、旋律上的丰富多彩深层地反映了俄罗斯人民的民族精神与民族生活方式,这种民族精神文化在作曲家的歌剧《死灵魂》中得到具体体现。《死灵魂》剧本是由作曲家根据俄罗斯著名作家果戈理的散文第I-II册改编整理而成,并完整地保持着果戈理的散文诗文体。作品使用传统的民族音乐主题,使得承载主人公的声乐部分极富音乐表现力,以独特形式发展的旋律线成功地塑造了剧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他的这种典型人物性格特征的音乐塑造方法深受穆索尔斯基的影响。在作品发展过程中,作曲家运用民间歌曲《不曾有过雪》的歌词屡次涉及到诗歌中提到的作家,并歌颂他的民族气节,“……总谱是世界大剧院音乐的顶峰之作,回答了日后的现代音乐创作的现实问题”。⑨同样以这一类历史性题材为内容的作品还有合唱音诗《普加乔夫的死刑》(内容选自普希金《普加乔夫暴动的历史》)。

谢德林在自己所在的一代作曲家的探索中脱颖而出,非常清晰地展现了自己的创作思想,确立了自己的艺术地位,成为了俄罗斯国家继肖斯塔科维奇之后又一位影响世界乐坛的、杰出的著名作曲家。我们真诚期待这位20世纪后半叶的俄罗斯作曲家在晚年能再创辉煌,为人类留下更多精彩的精神祭品。

①Т.Н.Левая(Ответственный редактор),《Истори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ммузыки второй половины ХХ века》,2005г.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Композитор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p136

②俄罗斯民间非常普及、流行的四句头歌谣。

③谢德林的父亲К.М.Щедрин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主讲音乐史与音乐理论课程,全苏联作曲家协会的基础成员之一

④格罗夫电子辞典p2686-2687

⑤Б.Тевлин составленитель 《Р.щедрин сочнения для хора》,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Музыка》,p7

⑥В.Холопова,《Путь по центру композитор Родион Щедрин》,Москва,тздательство《Композитор》,2000,P33

⑦Б.Тевлин составленитель,《Р.щедрин сочнения для хора》, 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Музыка》, 2005, p5

⑧В.Холопова,《Путь по центру композитор Родион Щедрин》, 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Композитор》, 2000, p6

⑨В.Холопова,《Путь по центру композитор Родион Щедрин》, 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Композитор》, 2000, p89

⑩О.И.Аверьянова,《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музыкаль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ХХ века》,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Музыка》,p228

{11}Basso ostinato――始终在低音声部的主题进行复调变奏的作品。

{12}В.Холопова,《Путь по центру композитор Родион Щедрин》, 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Композитор》, 2000, p61

{13}В.Холопова,《Путь по центру композитор Родион Щедрин》, 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Композитор》, 2000, p293

{14}Т.Н.Левая(Ответственный редактор),《Истори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ммузыки второй половины ХХ века》,2005,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Композитор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p123

{15}В.Холопова,《Путь по центру композитор Родион Щедрин》, 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Композитор》, 2000, p196

{16}О.И.Аверьянова,《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музыкальнаялитератураХХвека》, 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Музыка》, p232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范文第7篇

王唯州,1991年10月出生,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少年文学艺术家协会、中国当代青少年作家协会全国理事会常务理事兼重庆分会会长,2010年9月进入重庆师范大学对外汉语专业学习。曾出版小说集《形象》。在《当代青少年作家》《新作文•高中生适读》、《课堂内外》等杂志发表散文、小说数十篇。2008年获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二等奖、重庆市第三届中学生作文大赛高中组三等奖。 2009年获首届中国青少年文学艺术奖全国作品征集大赛一等奖、2009年度中国青少年作家十大创作之星、复旦大学第六届“博雅杯”人文知识大奖赛三等奖。

潘云贵

潘云贵,1990年12月出生 。第六届“雨花杯”全国十佳文学少年,“我们”散文诗群成员,上海市作协文学百校行创作会会员。现就读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在矛盾的性格中成长,偏执地相信世界的美好,喜欢把文字当成另外一个微小的自己对待。作品发表于《诗刊》《美文》《诗林》《儿童文学》《中国诗歌》《课堂内外》《中国校园文学》《文苑》《福州日报》等报刊。曾获第三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金奖,第二届冰心作文奖一等奖,第十一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征文大赛一等奖,福建省中小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等奖项。

高临阳

生活在一个“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的隔壁城市――杭州,感觉城市让生活更没个性。城市就像身份证的塑封套,把我不安地固定在里面。

有梦想,可是感觉自己像罢黜的国王,在一片废墟之上。于是我先造了一所带电影院的图书馆,正把阅读、光影、旋律当材料建天安门。

有规律的生活,尽量按时吃以前不吃的早饭,按时上课和蹭课,晚上按时晚睡,按时做仰卧起坐,听舍友按时说梦话和磨牙,不按时写作。

有理想的人生,去未知的城市,见未知的人,做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奔赴一段骄傲的前程。

有爱的人,于是害怕死去。

所做一切,只是想在黑发褪尽,心和脸庞变得皱皱巴巴时,可以告诉世界我来过。

辜妤洁

辜妤洁,第十二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获得者,《萌芽》杂志人气作者。主编有《青春写作新人王》(重庆大学出版社)等文集。短篇文章见于《萌芽》《美文》《中国校园文学》《意林》《90后校园文学精选》《90季》等杂志与图书。出版有《像个孩子》《我想送你一个夏天》等书。

张牧笛

张牧笛,女。满族。1991年10月生于天津。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学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2岁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散文、诗歌、小说百万余字,获全国性的文学奖、征文奖四十余项。作品入选多种书籍。被多家媒体报刊采访报道。

已出版日记体随笔《夏日终年》、诗集《看不见的风在吹》、散文集《像南瓜,默默成长》、长篇小说《走走停停》、长篇散文《如烟》。即将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梦里,有谁的梦》。

韩青

韩青,1992年夏季生。出生日在星期四,张爱玲说这一天出生的孩子会离开家很远。对这句话我深信不疑。

性格执拗,在某些方面甚至刚愎自用,这是最令他人头疼的一面,但更多的时候很好沟通。给人以独立寡淡的感觉,会掩饰自己的情感,从不在别人面前流泪,不爱与人过多地交流,但也绝不离群索居。把写字和音乐看做生命里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擅长写小说,感觉像是在经历一场人生。

有关荣誉就不说了,若你爱上的是我的文字。

封尘

封尘,原名王永强,生于1992年初春。

获第十二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 在《萌芽》《新作文》《作文升级》等杂志发表小说及散文,有杂志做过专题报道。曾任秋千网电子杂志《雕刻时光》总编,“秀稿堂”工作室兼职长篇编辑。现为《青时光》杂志编辑,《90后》杂志图书编辑,正在主编出版一本图书。

徐川

徐川,现就读于浙江树人大学汉语言091班。90,不后,任电子杂志《Merkeymber》文学殿网络编辑。曾任边缘网站管理员,任90巴士电子杂志主编,90后电子杂志官方门户站长,曾为北京创世蓝海广告公司兼职编辑。现为《校园文艺》编辑。

奇良

奇良,1991年生于江西九江。现就读于东华理工大学日语专业。最近正发了疯地研究夏目漱石、渡边淳一以及川端康成等大师的作品。喜爱阅读、音乐和旅行。狂热于电影和摄影。与生俱来对黑色有天然的好感。常常发呆,一个人走夜路,开着台灯在深夜里写字。

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他们合作杂志《修远》,希望能完成自己和他们的一个小梦想。也有自己出书的想法,但尚未开始计划。希望在毕业之前就能完成一些杂碎的梦想。

最喜欢的话来自许巍的歌词: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

吴华超

吴华超,1992年冬天出生。从小喜欢画画,以为自己会成为画家。后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亲人朋友,爱音乐电影书法摄影以及一切美的事物。目前身在高三。早餐吃的是面包,傍晚吃完饭早早回教室,夜晚踩着灯火走回宿舍。路上有疯子或乞丐。最近少年的吉他在我宿舍,有空可以弹弹。

赵杰

我喜欢享受安静,但也想来一次轰轰烈烈的燃烧。曾经很想出名,但现在终于懂得,那只是我过于渴望别人肯定的一种表现。我只想借以减轻父亲的负担,只想使内向的自己被更多的人认识而不是像现在这般默默无闻。我只想给那些骄傲的人瞧瞧我并不比他们逊,也只想证明家乡这种穷乡僻壤也是能出人才的。

但现在我看清了,其实还是安安静静的好。因为即使我向他们证明了这一切,那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态度,于是――我寄托于写作。雨水奉献给花草,流云奉献给蓝天,我要写一篇爱与主流的箴言,奉献给这个世界。

陆离

你好,我是陆离,朋友们都叫我葫芦娃。平常唠唠叨叨,有着很怪的笑点。爱美剧到无法自拔,电影倒是很少看。

目前看书时间变得很少了,还有很多灵感来不及写下。但是每当夜深人静失眠又不想复习的时候,我总会安慰自己,世界上会有另一个我,过着我想要的生活。这样一来,就会安心接受即将发生的一切,不管是好是坏,都是要发生的,而每件事都会成为珍贵的经验。

张皓宸

嘿,我是张皓宸。1990年出生,从没想过身上可以贴着90后的标签生活。对于我来说,不卑不亢安然自得是我,内心强大却偶尔孤独是我,看见你会笑得很傻也是我。可能外表看上去就像一个孩子,可是内心就不能忍受片刻稚嫩,总想成熟。我想我是乐天派,简单的追梦少年,一想到未来还要经历种种就希望身边围着一堆朋友的人。

你们看到的文字,那都是最最简单的我,谢谢你们,愿意靠近我。

孙震

写作需要沉默,但这更像是一场诉说,用文字把心里产生的伤感、喜悦、奇妙……一点一点地用手中的笔构筑在现实的世界里。

它也没有过多的限制,是一场无拘无束的遨游与飞翔。

写作也像是一段旅途,坚忍不拔,目标明确,兢兢业业才可以创作出真正包含丰厚感情的佳作,到达真正的终点。

该怎样给写作下一个定义呢?

我想说,如果我可以重生一回也再没有什么可以献给你了。你是每个人可以做的梦。你是我们逃脱后工业化的世界最后的途径。你是感情的具象,是通往爱与内心的窗口。

每一次写作都是在和自己进行一次深谈,剖析我们心里最敏感柔软的部分。挖掘出来之后,通过文字表达并让别人阅读与感动。这是一段极美极美的过程。

除了写作,谁还可以给我这极美丽极美丽的世界呢?

徐曼琪

徐曼琪,1994年1月生,向往北方和那些宽阔持久的雪天,热爱平实具体的生命,认真生活。

李雅■

李雅■。你可以边读边品这名字中的含义,玩味于与“亚军”相同的读音,然而自己却戏剧性地有着不甘于止步第二的性格,在大多数方面争强好胜。

生于1993年1月26日,水瓶座。曾获数奖,偶尔露面于杂志。

如果要用信仰和救赎的观念来解读我与文字,那么是它予我信仰。而我们却在一次次悲伤欢欣抑或绝望时给予彼此最深刻的救赎。它是被铅字镌刻在纸张上的我的魂灵,我深信不疑。

文字伴我走过五年时光,五年里一篇篇心酸悲喜构成我17年多彩的人生。强烈讨厌无病。你可以想象,将我置身于我的每个故事中,主人公抑或路人甲的身份,仔细从她们身上找到我的影子,去体会那种玄妙的惊喜。

奔向18岁的这一年中,我将面对许许多多,亦终于有了与梦想直面的契机,用争强好胜来换取梦想的粲然一笑,也许文字会被我暂压心底,而我无悔。因我知道,我与它早已融为一体。

施晨扬

施晨扬,生于16年前的七月初夏,却固执地不喜欢夏的聒噪和炎热,也没有巨蟹座温柔细心的品性。生于江南清澈的小镇,长于江南繁华的城市。或许正是这样使我的性格潜藏了矛盾的特点:热衷于轰轰烈烈的尝试,又希望兼有平淡安定的过程。一个典型的文科生,大多时候是湮没于茫茫“生”海。因为世界是绝对运动的,所以不相信宿命,也不喜变故。此生愿做一个梦想着的旅行者,信仰自己的思想,不是过仗剑江湖的漂泊生涯,只做一个美好世界的安静看客。

王柑琪

王柑琪,女,甘肃榆中人,生于1990年7月8日。现就读于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曾获兰州市三好学生称号、四川大学优秀学生称号,在四川大学“五彩石”作文结对交流活动中,荣获“优秀志愿者”称号。在《语文报》《故事作文》《全国优秀作文选》《兰州晨报》《中学生天地》《语文世界》等报刊发表习作20余篇。论文《别样的青春:〈青春之歌〉里的大学叙事》发表在2010年第2期《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徐久

老师说“笑点低的人智商低”,这句话让我心下怯怯。妈妈看了一部演绎剩女生活的电视剧《一一向前冲》,说里面的剩女周一一傻傻的感觉跟我很相似。好朋友说,你这人好喜啊。这个“喜”字便是笑和傻的化学混合物,它描述的就是我。

有着小小的忧郁颓废,也有着明朗的情感泥淖,更多的是对未知的好奇,这就是傻傻地笑着行走在青春雨季里的我。

张澳齐

我是个性格多样的人。可以哭,可以笑,可以急躁得恨不能拿把刀把时间全部杀掉,可以很平静地细数着时光的流逝。我是个相信奇迹的人,我也坚信奇迹会在我身上上演。虽然我不是神童,也不是天才,但做梦的权利人人都应该有。所以我心大梦大敢闯天下,只是身边的人不让我去闯。我渴望去远方,我渴望能飞翔,但我不觉得自己有双隐形的翅膀。我要有翅膀的话就应该是双强健的鹰翅,不必隐形,我要让全天下都看到我展翅翱翔,飞翔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梁俞瑶

发表散文若干,19岁,艺术设计学习者,动物怜悯者,不勤劳的理想主义者,星象爱好者。

李旭琦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魅力是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学门的“金钥匙”。一、爱,是增添教师魅力不竭的源泉;二、博学,是提升教师魅力的根本。鲜明的个性艺术,是提升教师魅力的助推器。语文教师要保持和提升自身的神奇魅力,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记得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学校举行语文竞赛。我所任教的班级取得全校第一名,初出茅庐就旗开得胜,我是多么的激动和自豪啊,我成功的秘决是什么呢?班里学生的日记道出了谜底:老师,你上语文课时好酷啊,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老师,你太有魅力了。

“亲其师,信其道”,“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近十七年来,我一直紧握这把“魅力”的金钥匙,引领着学生走进语文兴趣的大门。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驱动下,我越发感受到教师魅力在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有使命感的新时代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教师自身魅力,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爱,是增添教师魅力不竭的源泉

老师要真诚地关爱学生,把博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个学生,以教师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要时时处处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象魏巍念小学时用石板迎住老师轻轻敲下的教鞭时,悟出“她爱我们”一样,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将这种爱反馈回来,从而形成爱的双向流动。在这种“动情效应”中,学生就会自觉与教师合作,情不自禁地袒露自己的思想,倾诉心底的秘密。

目前,农村中学的学生绝大部分为“留守儿童”,“缺失父母”给农村学生的成长带来巨大的困惑,情感孤寂成为农村学生的最大问题。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的角色特别重要,原来由家长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在很大程度上,落到了教师的肩上。因此,教师承担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在新的形势下,关爱学生又有了新内容新要求,要想让学生生活在师生关系的融融暖阳下,抬起头走路,微笑面对教师,课堂上畅所欲言,群情激昂,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有博爱的情怀。所有的学生,无论智商高的低的,家庭条件好的差的,无论是听话的懂事的,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2、有一颗真诚的心,丢掉师道尊严的“面具”,不以假话哄骗学生,以真诚赢得真诚。去年班上有个叫王宇的学生,平时寡言冷漠,行为偏激,我调查了解到,王宇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杭州打工,缺少家庭温暖。便悄悄地组织班内学生给他过生日,我亲自挑选了生日蛋糕,并写下了真情的生日祝福辞。面对突然出现在面前的生日礼品,听着大家动情的生日祝福,王宇冷漠的脸上泛起了感激的红晕,露出了真诚的微笑,他被同学的热情温暖了,被老师的诚挚打动了,向大家打开了久闭的心扉。3、永远宽容学生。宽容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孩子毕竟是孩子,留守儿童长期不能生活在父母身边,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偏执、任性、自私是他们的通病,教师在倾注爱心的同时要经得起学生的幼稚无知的伤害。宽容,再宽容,给孩子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去认识。上学期,班里有一个学生因为个人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便编造谣言,损坏我的声誉,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让我很心痛。事情大白后,这个学生的情绪很复杂,既有报复老师的,又有事情败露的紧张和难堪。我深知走近一个学生心灵的不容易,便冷静机智地给他暗暗地写了一首小诗:“大海宽容了小溪,就拥有了无边的浩瀚;天空宽容了云彩,就拥有了骄人的神采;冬麦宽容了白雪,就拥有了大地的丰收;人生宽容了遗憾,定会拥有明天的的灿烂。”这个学生看了后,沉思了好多天,终于悟出了自己的缺点,真诚地向我道歉。最后,对学生的爱还要做到细心,再细心,心细,再心细。农村的寄宿条件,目前还比不上城里,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要在学生中获得更多的人气,就要在学生的学习、精神生活方面多留心,从细节中及时发现问题,提醒学生,帮助学生,让学生觉得教师在身边就如同父母伴左右,让师生关系充满平淡而又浓浓的亲情。比如,寒假前的一个下午,语文课堂上我发现一个学生双手抱胸,身子发抖,我猜想他一定是羽绒袄的拉链坏了。放晚学后,我带着拉链和针线来到学生宿舍,这位同学瞪着惊喜的大眼睛,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在订拉链的过程中,我们被一股浓浓的亲情温暖着。

二、博学,是提升教师魅力的根本

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学科,其面广量大,浩瀚无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文艺体育、科技卫生无所不包,无所不及。真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我们的文本常常为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其思想内容之芬芳,沁人心脾;其语言之瑰丽,悦人耳目;严谨的篇章,精妙的构思,美妙的意境,深刻的哲理,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教师只有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素养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

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文化知识飞速增长,学生信息空前灵通,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语文教育正呈现出范围不断扩大的趋势。一个要有所作为的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己,才能不断提升老师的个人魅力,充分调动学生高昂的情绪,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去年暑假过后,我新接手了八年级3班,一些老师叮嘱我说:“这个班情况很特殊,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流生返校,学习基础差,学习风气差,教学上要多花些心思。”我虽然觉得担子是重了些,但对自己的教学魅力还是充满自信的,坚信自己可以调动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经过充分的准备,我的第一节课上得相当满意,尽情展示了我的教师魅力,学生被震撼了,一片叫好声。但接下来的情况,让我心里无法踏实,学生上课不能专心,作业不能尽心。很明显,真正的语文兴趣还没能调动起来。果然,第一次月考成绩相当糟糕。为什么我的“魅力”法宝不灵了呢?我陷人了沉沉的思考。我盘算用多鼓励的方法,唤起学生的语文自信。终于在一次作文批改中我发现了学生的一个亮点,李驰同学的作文与众不同地加了这样的一个题记:“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的绝望。雨轻轻弹,朱红色的窗……”多么富有诗意啊!尽管与正文不太协调,我还是决定马上大力表扬,但当我在作文讲评课上,声情并茂地念出时,却引得哄堂大笑,李驰同学被笑得涨红了脸,原来他是照抄周杰伦的歌词。这是我没想到的,窘了一下,我灵机一动地说:“我也知道这是周杰伦的歌词,可李驰同学敢用、会用,作文形式新颖,而又富有诗意,那又有什么不好呢?你们知道吗?我们今天学习的宋词,原来就是歌词呢,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就是最早的民歌呀!”很多学生惊讶地张大嘴巴,原来他们痴迷的东西,竟也和语文扯得这般近乎。一个女生怯怯地问:“老师,你是周杰伦的粉丝吗?”望着她兴奋有神的眼睛,我微笑着点了点头。“噢”,顿时班内一片惊呼,他们像是遇上了知音。我突然意识到,我抓到了引发学生语文兴趣的共鸣点。乘兴对学生说:“我的‘周粉’比你们可老去了,课后咱们好好交流吧。”其实之前我对周杰伦了解甚少,只觉得又蹦又跳,唯晰呀呀的风格,我不喜欢。为了走近学生,我马上回家,打开电脑“认真”地当起了周杰伦的粉丝来。果然,中午时候几个女生找到了办公室,我现贩现卖:周杰伦,英文名Jay zhou、本籍台湾、祖籍福建、生日:1月18日,星期四,农历12月20、身高:173cm、体重:60kg、血型:0、星座:摩揭、生肖:马,专长:音乐,篮球,魔术、习惯动作:两根指头剪刀势,大拇指翘起,歪带鸭舌帽……一气呵成,如数家珍,俨然一个老“周粉”。她们几个被我糊得心悦诚服,试探着要和我交流一下周杰伦的资料,我也爽快地答应了。其后,我了解到这几个学生回到教室一宜传,学生都很激动,他们从心底认同了我。之后,我又倡导全班举办了一次“杰伦模仿秀”,同学们个个喜上眉梢,热情踊跃。接着,我趁机办了一次“周杰伦歌曲与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意识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意识和自信心。随后又开展了一轮古诗词的诵读活动,就这样终于在学生中掀起了一个语文学习的高潮。在活动中我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心得感受,并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下来,学生有话可说,作文自然就来了兴趣。就这样为了走近学生,我接近了英超、欧冠、NBA,不断丰富着自己,充实着自己。

三、鲜明的个性艺术,是提升教师魅力的助推器

语文教学的艺术,是语言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具有鲜明的个性。赵本山的小品家喻户晓,就在于赵本山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不同的教师,个性风格各不相同:有的教师板书流利美观,就用精妙的板书设计来剖析文章的结构;有的教师嗓音磁性动听,就用优美的朗读将学生带人课文的意境;有的教师擅长体态语言,就常用内涵丰富的举手投足与学生进行美妙的交流。有人说,正确的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起码条件,那么高超的语言艺术就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当前,尽管我们致力于教学的现代化,但语言仍旧是语文教师的最主要的工具,同时,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还要高于其他学科的教师。既要纯洁规范,又要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性。教师如果使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起伏跌宕的韵律、舒缓疾徐的节奏、富有激情美感的语言,去撞击学生的心灵;用轻松风趣的表达去创造和谐的氛围,就会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他们进人忘我的境界,激发出愉悦而亢奋的情感,在教师个性艺术魅力的影响下,受到感染和启发。比如在学习散文诗《雨之歌》时,在一位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完课文后,我有些夸张地感叹道:“妙哉,妙哉!此君读出了雨的纯洁无私,读出了雨的博爱与奉献,也读出了人间最伟岸美妙的情怀!让我们为他喝彩吧!”这样富有激情的个性化的课堂语言,比起“这位同学读的很好,很有感情”,课堂效果定然不同,个性化的语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产生感情的共鸣。在信息发达,追求个性解放的新时代,学生格外喜爱有鲜明个性的教师。我们就应与时俱进,努力张扬个性特色,突出教学艺术的个性。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范文第9篇

1.作品中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技巧:如描写的技巧、叙述的技巧(插叙、倒叙等)、抒情的技巧(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2.作品中运用的某些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抑扬(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等。

3.作品布局谋篇的技巧:如构思的技巧(悬念、伏笔、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等)、线索设置的技巧、照应的技巧。

4.作品中运用的语言表达的技巧:如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文章的整体风格特色,人称的变化等。

小说阅读中,常从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的技巧;叙述(倒叙、插叙等)的技巧;文学创作手法(如对比、烘托、抑扬等)的技巧;作品布局谋篇的技巧(如构思的技巧、悬念的设置、出人意料的结尾等);线索设置的技巧和照应的技巧等方面进行考查。

散文阅读中,常从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景和情的有机结合、文章的表现手法(抑扬结合、对比、烘托)、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设题。

戏剧阅读中,常从戏中的台词、潜台词以及戏剧冲突等角度来设题。

1.熟悉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特征。不同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其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有所不同。小说的文本特征,突出表现为“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尤其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其最根本的手段。这就要求小说的阅读和鉴赏紧紧围绕这三个要素展开。散文的文本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这就要求在材料的选用上,既要丰富充实,又要散而不乱,文章始终有一根线在牵引着;在思路的拓展上,既要深邃开阔,又要开合有度,舒卷自如。戏剧的文本特征体现在生动鲜活的戏剧语言和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上。

2.掌握常用的艺术手法:(1)倒叙。有时候为了行文的需要,故事打破常规式的叙述顺序,而采用时间颠倒的顺序来写。(2)象征。又叫“托物言志”,即通过具有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或是物象,来表达某种人或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以激发人们的思想情感。托物言志的散文,往往借助“物”即“意象”的描绘,以小见大地达到“言志”的目的。(3)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过程,或是两种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接近的基础上产生联想,或是两种不同事物在性质或形态上相似所展开的联想。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是联想把貌似散乱的材料借助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串联起来,从而很好地表达了某种品质或情感。(4)衬托。衬托是客体陪衬主体的方法。它有两种:一是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二是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5)抑扬结合。有时候,为了对事物进行褒扬,往往是先进行贬损,以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就是“欲扬先抑”。有时候为了贬损表现对象,会先进行褒扬,形成前后的强烈反差,这就是欲抑先扬。

子夜昙花

张 错

恩师过世,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

也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鸟魄,冥冥中可以沉默交流。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昙花被搬回来后,静静紧靠屋檐下数月。自春入夏,人花无语,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显示出它对环境的适应。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了雍容气度,一如恩师的寡言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

就在寻常一天,竟意外发现昙花已垂首含苞了。

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不是花开花落,而是花的讯息。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会,直叫人朝夕亟待。

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那几乎是即时降临,在发觉满蕾的翌夜,便有如忍俊不禁的笑容,迫不及待地绽开。黑暗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月光,星星也暗淡。它的来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慌。有一种漫步而来的绰约,以缓慢节奏,进入生命最灿烂点,也是最颓废点,没有一线保留,像爱与死!

犹如一张昂首的脸,花容就是一世青春。然而此花与众不同,它的才情志业极端隐秘,因而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

它的步伐和黑夜一致。因而看花人必须有一颗聆听的心,才会听得到夜,及花开的声音。

它极端美丽。尤其在孤独时,要在众芳国里遗世独居,又是何等勇毅果决。花开之夕,遂自有清雅幽香。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为了此夜,必须是另一朵花,另一种香。永远没有重复,像一段情,或一个名字。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幽雅绝俗,不只有意逃避四周繁华,甚至鄙弃热闹,喜欢冷清。

它一夜尽情绽开无悔。花期虽短,绽放姿态却极为狂放,有一种壮士舍身之悲壮。但每年花季有如转世,无悔依然。

生命的确如此!许多灿烂时光,有如昙花一现。花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开,梦中人更不觉自己在幻梦。唯有梦醒花凋,方悉前尘过往。我知道今夜花会尽情怒放,正如黎明一定会来临。

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记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

(选自《静静的黄河》,有删改)

赏析

这是一篇怀念恩师的真情佳作。恩师的低调、美丽、刚烈等性格特点跃然纸上。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作者情真意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突出运用了托物言志这种表现手法。文章淡笔一点恩师过世,然后重点描绘子夜昙花这一物象的特点,这就为讴歌恩师的崇高品质作了铺垫,结尾把文章的情感波澜推向高潮,达到了睹物如见其人的效果。

生死回眸

蔡 楠

一片枯黄的落叶从地上飘起,生长在那光秃秃的枝头,枝头回黄转绿,叶片变得青翠饱满,春雨袭过,嫩芽初绽。在这篇小说里,我们假定时光倒流。

一个生命被子弹洞穿,凋谢在刑场上。透过血痕,我们看到杜君的生命像那片坠落在地的枯叶又重新飘起。渗进泥土里已经板结的血块儿开始变得鲜活,重新聚拢回到他的体内,枪口结疤,杜君坐起,站立,走向来时的路。

杜君从两名警察手中挣脱,离开公判大会会场,回到了监所。头顶上窄小的窗口挤进了几丝光线。他咀嚼着每天只有两顿、每顿只有两个的窝头,难以下咽。他想起了迟志强那著名的歌词:“手里呀捧着窝窝头,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杜君就真的流出了眼泪。

你现在流眼泪还有什么用?在审理杜君一案时,县纪委书记气愤而惋惜地说:“你是多么的年轻呀!”

是呀,杜君很年轻,在被任命为县农行主管业务的副行长时,他才31岁。面对金钱、美女、汽车、洋房的拥抱,杜君晕眩了。……东窗事发,纪委查处,移交检察机关,杜君进了监所。

在监所里,第一个来看杜君的是他中学时代的班主任,两鬓斑白的班主任什么也没说,只是颤抖着把一张发黄的纸交给了杜君。杜君打开那张纸,是他的入团申请书,右下角那片殷红仍清晰可辨。

杜君回到了美丽的校园。杜君开始了中学生涯,勤奋好学的杜君写了入团申请书。当杜君得知第一批发展团员的名单里没有他的名字时,他重新写了申请书,并咬破中指,签了名,将它交给了团支书。杜君终于戴上了团徵。杜君在“五讲四美”活动中被评为“先进标兵”,他将拾到的钱交还了失主……

家在农村的父母来了。他们带来了一个大帆布兜。父母说,儿啊,尝尝你小时候最爱吃的煮玉米和烤白薯吧!面对年迈的父母,杜君以头抵地,跪倒尘埃。

杜君走在家乡的田野上。杜君随着父母去生产队劳动。他看到一群小伙伴挖了白薯,掰了玉米,便尾随着他们。秋深似海,田野辽阔而神秘。一股浓烟袅袅升腾,伙伴们欢呼雀跃,他们在烤玉米、烧白薯。杜君咽了口唾沫,坚决地一转身,跑回大人们劳作的地里,把这事报告了生产队长……

夏夜闷热而漫长,杜君缠绕在父亲的膝上,听父亲讲侠女十三妹的故事,母亲给他扇着蚊子,听着听着,杜君睡着了。睡梦里,杜君越来越小。杜君咿呀学语、蹒跚学步。杜君满地乱爬,嗷嗷待哺。杜君随着母亲的一声泣血的阵痛,降落到这个世界。

此时,一场春雨刚刚滋润院内那片柳芽。

(选自《生死回眸》,有删改)

赏析

本文构思新颖,写法独特。看似带有某种恐怖色彩,让被枪决的刑犯重新回到人世,这样的写法更流露出杜君对生的向往,对死的惧怕,使文章的震撼教育意义更加强烈。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撷取了影响杜君人生的关键细节,特别是交代了杜君走向人生末路的外因,使文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两条路

[德国]里克特

新年的夜晚。一位老人伫立在窗前,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净的湖面上。老人又低头看看地面,几个比他自己更加无望的生命正走向他们的归宿——坟墓。老人在通往那块儿地方的路上,也已经消磨掉六十个寒暑了。在那旅途中,他除了有过失和懊悔之外,再也没有得到任何别的东西。他老态龙钟,头脑空虚,心绪忧郁,一把年纪折磨着老人。

年轻时代的情景浮现在老人面前,他回想起那庄严的时刻,父亲将他置于两条道路的入口——一条路通往阳光灿烂的升平世界,田野里丰收在望,柔和悦耳的歌声四方回荡;另一条路却将行人引入漆黑的无底深渊,从那里涌流出来的是毒液而不是泉水,蛇蟒到处蠕动,吐着舌箭。老人仰望昊天,苦恼地失声喊道:“青春啊,回来!父亲哟,把我重新收回人生的入口吧,我会选择一条正路的!”可是,他父亲以及他自己的黄金时代却一去不复返了。他看见阴暗的沼泽地上闪烁着幽光,那光亮游移明灭,瞬息即逝了。那是他轻抛浪掷的年华。他看见天空中一颗流星陨落下来,消失在黑暗之中,那就是他自身的象征。徒然的懊丧像一支利箭射穿了老人的心脏。他记起了早年和自己一同踏入生活的伙伴们,他们走的是高尚、勤奋的道路,在这新年的夜晚,载誉而归,无比快乐。

高耸的教堂钟楼鸣钟了,钟声使他回忆起儿时双亲对他这个浪子的疼爱。他想起了发蒙时父母的教诲,想起了父母为他的幸福所作的祈祷。强烈的羞愧和悲伤使他不敢再多看一眼父亲居留的天堂。老人的眼睛黯然失神,泪珠儿潸然坠下,他绝望地失声呼唤:“回来,我的青春!回来呀!”

老人的青春真的回来了。原来,刚才那些只不过是他在新年夜晚打盹儿时做的一个梦。尽管他确实犯过一些错误,眼下却还年轻。他虔诚地感谢上天,时光仍然是属于他自己的,他还没有堕入漆黑的深渊,可以自由地踏上那条正路,进入福地洞天,丰硕的庄稼在那里的阳光下起伏翻浪。依然在人生的大门口徘徊逡巡,踌躇着不知该走哪条路的人们,记住吧,等到岁月流逝,你们在漆黑的山路上步履踉跄时,再痛苦地叫喊:“青春啊,回来!还我韶华!”那只能是徒劳的了。

(选自《流行哲理小品》,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他对无为的一生充满了懊悔和绝望之情。

B.教堂的钟声使“他”想起了父母,这一细节意在表现他的思乡之情。

C.这篇小说题目含意丰富,富有启迪性。一条是人生的正路,一条是人生的歧路,人生该如何选择,发人深省,这正是小说的用意所在。

D.小说虽短小,但三要素具备无缺,即便是景物描写也是言简意丰,如“丰硕的庄稼在那里的阳光下起伏翻浪”就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E.思乡文章以梦境的形式,相比较写实性的写法来说,表现力有所削弱。

2.文中描写老人“绝望地失声呼唤:‘回来,我的青春!回来呀!’”,请概括说明老人如此绝望原原因。

答:

3.本文篇幅虽然短小,但在艺术手法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请就你体会最深的一点,结合文本相关内容探究这种手法的好处。

答: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家家有明月清风

林清玄

到台北近郊登山,在陡峭的石阶中途,看见一个不锈钢桶放在石头上,外面用红漆写了两字“奉水”,桶耳上挂了两个塑胶茶杯,一红一绿。在炎热的天气里喝了清凉的水,让人在清凉时感觉到人的温情,这桶水是由某一个居住在这城市里的陌生人所提供的,他每天清晨太阳升起时就抬这么重的一桶水来,那细致的用心是颇能体会到的。

在烟尘滚滚的世间,人人都把时间看得非常重要,因为时间就是金钱,几乎到了没有人愿意为别人牺牲一点点时间的地步,即使是要好的朋友,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也很难聚齐。但是当我在喝“奉水”的时候,想到有人在这上面花了时间与心思,牺牲自己的力气,就觉得在忙碌转动的世界中仍然有从容活着的人。

这使我想起童年住在乡村,在行人路过的路口,或者偏僻的荒村,都时常看到一只大茶壶,上面写着“奉茶”,有时还特别钉一个木架子把茶壶供奉起来。我每次路过“奉茶”,不管是不是口渴,总会灌一大杯凉茶,再继续前行,到现在我都记得喝茶的竹筒子,里面似乎还有竹林的清香。我想,有时候人活在这世界上,没有留下任何名姓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只要对生命与土地有过真正的关怀与付出,就算尽了人的责任。

很久没有看见“奉茶”了,因此在台北郊区看到“奉水”时竟徘徊良久,到底,不管是茶是水,在乡在城,其中都有人情的温热。山道边一杯微不足道的凉水,使我在爬山的路途中有了很好的心情,并且感觉到不是那么寂寞了。

到了山顶,没想到平台上也有一个完全相同的钢桶,这时写的不是“奉水”,而是“奉茶”,两个塑胶杯,一黄一蓝,我倒了一杯来喝,发现茶是滚热的。于是我站在山顶俯视烟尘飞扬的大地,感觉那准备这两桶茶水的人简直是一位禅师了。在完全相同的桶里,一冷一热,一茶一水,连杯子都配合得恰恰好,这里面到底是隐藏着怎么样的一颗心呢?

我一直认为不管时代如何改变,在时代里总会有一些卓然的人,就好像山林无论如何变化,在山林中总会有一些清越的鸟声一样。同样的,人人都会在时间里变化,最常见的变化是从充满诗情画意、逍遥的心灵,变成平凡庸俗而无可奈何,从对人情时序的敏感,成为对一切事物无感。我们在股票号子里看见许多瞪着看板的眼睛,那曾经是看云、看山、看水的眼睛;我们看签的双手,那曾经是写过情书与诗歌的手;我们看为钱财烦恼奔波的那双脚,那曾经是在海边与原野散过步的脚。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看起来仍然是与二十年前无异,可是在本质上,有时中夜照镜,已经完全看不出它们的连结,那理想主义的、追求完美的、每一个毛孔都充满了光彩的我,究竟何在呢?

清朝诗人张灿有一首短诗:“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很能表达一般人在时空中流转的变化,从“书画琴棋诗酒花”到“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的心灵必然是经过了一番极大的动荡与革命,只是凡人常不自觉自省,任庸俗转动罢了。

有人问我,这个社会最缺的是什么东西?我认为最缺的是两种,一是“从容”,一是“有情”。这两种品质是大国民的品质,但是由于我们缺少“从容”,因此很难见到步履雍容、识见高远的人;因为缺少“有情”,则很难看见乾坤朗朗、情趣盎然的人。

社会学家把社会分为青年社会、中年社会、老年社会。青年社会有的是“热情”,老年社会有的是“从容”。我们正好是中年社会,有的是“务实”,务实不是不好,但若没有从容的生活态度与热情的怀抱,务实到最后只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牺牲了书画琴棋诗酒花。一个彻底务实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个只知道名利实务的社会,则是僵化庸俗的社会。

人生的幸福在很多时候来自于看起来没什么意义的事,例如某些对情爱与友爱的缅怀,例如有人突然给了我们一杯清茶,例如在小路上突然听见冰果店里传来一段喜欢的乐曲,例如在书上读到了一首动人的诗歌,例如偶然听见桑间圃上的老妇说了一段充满启示的话语,例如偶然看见一朵酢浆花的开放……总的说来,人生的幸福来自于自我心扉的突然洞开,有如在阴云中突然阳光显露、彩虹当空,这些看来平淡无奇的东西,是在一株草中看见了琼楼玉宇,是由于心中有一座有情的宝殿。

“心扉的突然洞开”,是来自于从容,来自于有情。

我时常想起童年时代,那时社会普遍贫穷,可是大部分人都有丰富的人情,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关怀,人情义理也不曾被贫苦生活昧却,乡间小路的“奉茶”正是人情义理最好的象征。记得我的父亲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人活着,要像个人。”当时我不懂这句话的含义,现在才算比较了解其中的玄机。人即使生活条件只能像动物那样,也不应该活得如动物而失去人的有情、从容、温柔与尊严,在中国历代的忧患悲苦之中,中国人之所以没有失去本质,实在是来自这个简单的意念:“人活着,要像个人!”

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生活中失去人的尊严;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累积,而是来自在富裕生活里不失去人的有情。人的富有实则是人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

家家都有明月清风,失去了清风明月才是最可悲的!

下山的时候,我想,让我恒久保有对人间有情的胸怀,以及一直保持对生活从容的步履;让我永远做一个为众生奉茶供水,在热闹中得到清凉的人。

(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提到台北近郊“奉水(茶)”一事,目的在于引出下文的回忆与议论。

B.文章写的看似是琐事,但却小中见大,提炼出了一个大的主题——不能失去“人情”和“尊严”。

C.“一个彻底务实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个只知道名利实务的社会,则是僵化的庸俗社会。”这句话充满了辩证思想:生活需要务实,但太过务实,只盯着钱财,人就变得庸俗,人生就失去光彩。而由这样一些人组成的社会必是冷漠的死板的,这样的生活必是毫无幸福可言的。

D.文章联想丰富,由现实想到了童年时期,指出“乡间小路的奉茶正是人情义理最好的象征”,这仅仅是行文的需要,以此来丰富文章的内容而已。

E.文章题目新颖别致,言简义丰,既有某种意境美,也有某种哲理美。

2.有人评价林清玄的散文“淡而有味,浅而有致”,请举例并分析。

答:

3.文章倒数第三自然段说:“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生活中失去人的尊严;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累积,而是来自在富裕生活里不失去人的有情。”请根据文意,结合现实,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答:

三、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黄山寻泉

洪 烛

泉是水的童年。在黄山,我寻找童年时代的水——婴儿般的眼神,未遭受任何污染。认识一个陌生人,只需要一瞥。哦,你就进入它的记忆,水的记忆是倒影。你在倒影中变得无比真实……

金嗓子、银嗓子,叮叮咚咚响起来了,书声琅琅。露天的课堂,一群孩子在朗读。泉水并不识字,幸好它们捧着的,也是一部无字天书。黄山是这一群孩子的课本。松涛阵阵,掀开了一页又一页。从静里面读出了动,从梦里面读出了醒。

涓涓细流是穿梭在群峰之间的一根根线。织啊,织啊……为了织出一幅想象出的画,黄山的迎客松,抖落满地的针。山、水、树木,都在等待一个会刺绣的人。

泉逐渐成长。经历了它的变声期和青春期,摇身一变,成为溪流,成为山涧,成为有梦想的深潭、湖泊……

黄山作证,那著名的人字瀑,就是泉水的成年礼!一次美丽得让人心跳的考验。纵身一跃,以最快的速度、最夸张的动作,告别了童真,告别了青涩而幼稚的季节。像一棵树,开出了花,结出了果,并且长出繁茂的枝叶。柔若无骨的水哟,又像一个大写的人,长出血肉、骨骼、眉毛、胡须、喉结……长出一撇和一捺。

瀑布是站立起来的河,是立正的水,挺直腰杆,踮起脚尖。黄山的水啊,通过瀑布,展示着模特一样修长的身材。黄山的水啊,不仅富有曲线美,而且站着也会做梦。这流淌的雕塑,这豪华的梦境,这伟大的自由落体!为水的成长史掀起了高潮。我想起安格尔的那幅叫做“泉”的油画:一位的浴女,把水罐举过肩头,而水罐正在倾斜,制造最小的瀑布……

泉是水的昨天。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水的前世还是水,只不过更为纯洁。

黄山有灵泉,心诚则灵。那是最古老的温泉,比杨贵妃的华清池还要古老。传说我们祖先的祖先——黄帝,在这里沐浴七七四十九天,白发变黑,返老还童,羽化登仙……这就是黄山的名字的起源:黄山,黄帝之山。泉水孕育了一个神话。

追随黄帝遥远的脚步,我来到黄山,是寻泉呢,还是寻梦?寻一个古老的梦!黄山,梦开始的地方。瀑布,是黄帝的白发三千丈。我从温泉里试探黄帝的体温。

温泉是正在酝酿的酒,使石头醉了,使松树醉了,使早来的李白醉了,也使迟到的我醉了。温泉,酒香四溢、花香四溢,使整座黄山都醉了,纵横交错、龙飞凤舞的溪流、瀑布,是它写不完的草书……

黄山啊,我不得不相信:你的身体是泥做的,而灵魂是水做的。那深邃而温柔的泉眼,有你灵魂的起源。半梦半醒之间看到的,是分不出性别的森林和随时变幻着面孔的云。

黄山,你的身体醉了,你的灵魂也醉了。

泉是水的初恋。没有海誓山盟,依然刻骨铭心。在离别之后,终日以泪洗面。

处女一样的清泉,赤子一样的温泉,正如亚当与夏娃,回忆着伊甸园,回忆着初恋的那一瞬间。黄山,一个远离人间烟火的浪漫世界。哦,我最畏惧的不是死亡,不是睡眠,而是醒来之后的告别……

人的记忆里,初恋最纯洁。

水的记忆,最纯洁的,是……刚刚诞生的泉。

在山外就听见水声,似曾相识,又无比陌生。黄山是一种诱惑,温泉则是诱惑里的诱惑。水中有一个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家,为寻找温泉,我迷路了。迷路本身,就是一条另类的路线。

我来黄山,寻找温泉,寻找初恋之前的初恋——那一份几乎已被彻底遗忘的浪漫与纯洁。寂寞的温暖,也期待我的拥抱,不时在我耳边小声呢喃:轻一点,轻一点……而我请求着的则是时间:慢一些,慢一些……

虽然第一次见面,但我对黄山,早就有了乡愁。它是我不曾见过的故乡。

来到黄山,我的双眼,成了最小的温泉。温泉中的温泉,它只为美而流溢。

泉啊,又是山的乳汁、山的眼泪,日复一日,用一行又一行的热泪,为黄山——这座沉默的乐器,安上一根根充满弹性的琴弦。

飞鸟掠过,留下羽毛;落叶掠过,留下影子;影子掠过,留下再也看不见的风……风的手指掠过,一位无形的演奏者,留下无法模仿的颤音。黄山,我走了,留下记忆里的倒影,和倒影里的记忆,构成经久不散的涟漪。

(选自《今晚报》2007年8月8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迷路本身,就是一条另类的路线。”一句中“一条另类的路线”,指的是追寻黄山的历史、文化和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

B.文章犹如一首散文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给人艺术的美感。

C.文中写到了安格尔的那幅油画《泉》,既丰富了黄山泉水的意蕴,同时也是很好的烘托,从而使得黄山泉更加动人而充满诗意。

D.“虽然第一次见面,但我对黄山,早就有了乡愁。”这句话是矛盾的,因为黄山并不是作者的故乡,无从谈起乡愁不乡愁的。

E.文章写法烂漫多姿:既有诗情画意的描写,也有炽热情感的流露,多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实性比较强。

2.文章作者说“黄山作证,那著名的人字瀑,就是泉水的成年礼!一次美丽得让人心跳的考验。”这是怎样的一次美丽得让人心跳的考验?联系文章,试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回答。

答:

3.文章结尾段,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告别黄山泉水后心中荡起的涟漪?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民族音乐;张艺谋;电影;艺术效果

张艺谋作为中国最为知名的电影导演之一,为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张艺谋所拍摄的电影作品中,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始终贯穿其中,使得剧情充满了典型的中国元素,其中包括古筝、琵琶、战鼓、唢呐以及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等等。这些中国音乐元素的运用让张艺谋电影变得更加具有中国乡土气息,在一定程度上,民族音乐已经成为张艺谋电影的标志,也正是因为民族音乐在电影中的成功运用,使得张艺谋电影在中国社会中更加具有生命力。

一、民族音乐对电影剧情的渲染作用

众所周知,一部电影的成败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主要包括影视剧情、影视配乐、演员的基本素养、后期制作、广告宣传,等等。影视音乐是决定电影成败的一个关键要素,在张艺谋电影中,影视音乐主要是指民族风格的音乐,纵观具有影响力的张艺谋电影可知,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在电影剧情的渲染和推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当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充分领略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在电影《十面埋伏》中,章子怡扮演的小妹在一个极尽奢华的殿堂中出场,导演为她的首秀安排了一场歌舞表演。一队手抱琵琶的女子缓缓步入大厅坐下,伴随着优雅的动作,简单而婉转的琵琶声开始在大厅内回荡,而小妹此时也在翩翩起舞,娴熟的舞姿与现场的琵琶演奏声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一幕中国古典艺术的表演生动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尽管此时的乐曲比较简单,并没有复杂的混音效果,但是在简简单单的乐曲中却让人听出了小妹心中的无奈和痛楚。尤其在唱过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佳人曲》之后,观众已经可以隐约从伤感的琵琶声中听出小妹凄凉的生活和悲惨的身世。此时,以琵琶为主的电影音乐对电影剧情起到了很强的渲染作用,略带伤感的民族音乐将小妹塑造成了一个悲情人物,明确地向观众传递着一个信号,那就是后边的剧情必定是带有悲剧色彩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此时的琵琶演奏已经为这部电影的剧情发展打下了基调,为剧情的发展和推进做了很好的铺垫。后来,小妹为捕头表演歌舞《仙人指路》,此时导演选择的乐器是鼓和缶,这两种乐器在中国古典音乐的演奏中都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在展现中国民族歌舞的时候,采用鼓和缶无疑是非常明智的,因为鼓声和击缶声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能够很好地引导歌舞者进行现场发挥,最大限度地赋予歌舞者自由表演的权利,进而更好地展现中国古典艺术的精华。小妹的四周均匀地摆放了很多鼓,捕头则镇定地将手中的豌豆弹向鼓面,浑厚的击鼓声即时在房间里回旋,小妹根据声音传来的方向准确地摆动衣袖进行击鼓演奏,这一系列的动作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无不叹服小妹精湛的舞蹈技艺,鼓声在此场景中的运用为小妹的精彩表演营造出了美妙的音乐氛围,从而为她才华的施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环境。同时,鼓声在古代也象征着战斗,此时鼓声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后面剧情的发展是趋向于以打斗为主的。

在张艺谋的另一部武侠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音乐同样为剧情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和渲染作用。例如,在该部电影的开始阶段,大王从边塞返回皇宫的时候,影片响起了低沉的击鼓声,出现了千军万马浩浩荡荡的前进场面,音乐的使用有效地营造了那种压抑的氛围,频繁而且沉闷的鼓声仿佛是人的心跳,不断地给人一种压迫感,让观众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宫廷争斗的残酷,也预示着后面情节的发展必定是复杂的钩心斗角和尔虞我诈,同《十面埋伏》中的琵琶曲一样,这里所出现的低沉的鼓声也为电影剧情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宫廷音乐演奏历来都是皇室娱乐中不可或缺的休闲方式,其中包括吹拉弹唱和华丽的歌舞,同民间音乐有着很大的不同,它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杰王子为了解救母亲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率领众多身穿黄金甲的士兵攻入皇宫,却因寡不敌众最终被大王的军队所俘虏,这是一场发生在重阳节前夕的异常惨烈的战斗,当观众尚未从激烈的厮杀中回过神来时,影片却以相对较为平和的方式将剧情带入重阳节的庆祝活动中。在清洗完血腥的场面之后,地面上又重新摆好了鲜艳的黄色,天空中也开始绽放出绚烂的烟花。此时,御用乐队开始演奏传统的宫廷乐曲,营造出一片祥和的氛围,与刚才发生的宫廷的紧张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张艺谋导演之所以决定采用宫廷乐曲演奏的方式来引导剧情的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宫廷乐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而此时大王用强大的军队实力战胜了试图叛乱的杰王子,进而从侧面印证了普天之下只有大王才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任何人胆敢挑战皇权必将遭受严厉的惩罚。因此,在平缓的宫廷乐曲演奏中,观众可以从平静的背后进一步感受到宫廷争斗的残酷性。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主题曲是《台》,这是一首典型的中国风的歌曲,由著名歌手周杰伦作曲,曲风悠扬舒缓而又略带伤感,歌曲中融入了古筝、竖笛、琵琶等多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古典乐器,给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清新感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主题思想是要表达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儿子对母亲的珍贵感情,《台》则通过音乐的方式完美地展现了母子间的亲情,尽管歌词中没有任何关于对亲情的赞美之词,但是却可以从的寓意以及优美的曲调中感知母子之间亲情的伟大。《台》所表达出的精神主旨与这部电影的主题思想是相契合的,当这首歌曲在影片的最后被轻轻吟唱起来的时候,无疑又一次让观众感受到了心灵上的震撼,在倾听音乐的同时再次将思绪带回到以前的剧情中,进而在更深的层面实现思想上的共鸣。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是张艺谋导演最为知名的作品之一,它通过叙写散文诗般的手法给观众讲述了一段单纯美丽而又悲伤的爱情故事。在欣赏完这部电影之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悠扬的笛声,当笛声悠然响起的时候,色彩鲜明的秋色、宁静的田野、皑皑的白雪、明亮的日光以及女主人公那红色的棉袄便跃然于眼前。这些典型的影视元素都被笛声串联了起来,为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营造了一个浪漫的氛围,也给这部电影留下了深深中国风情的印记。

二、民族音乐对人物心理和性格的诠释作用

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是电影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心理和性格的隐性特征,使得心理和性格的表达必须借助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地向观众展示出人物真实的情感变化,进而更好地为电影主题服务。在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主要人物往往在性格方面具有多面性,而民族音乐的加入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能够更加精准地对影视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进行诠释。

琵琶是中国古典乐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古代风月场所的必备乐器,琵琶的使用一方面可以展现出风尘女子凄惨而又悲凉的身世背景,另一方面又可以用音乐的方式更加生动地描绘出其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金陵十三钗》主要讲述了在日军占领南京的过程中一群风尘女子为了保护十几名女学生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其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是讴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改变人们对风尘女子的旧的看法。其实,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风尘女子一直是被人们所唾弃的对象,往往将低俗、恶俗、艳俗同她们相关联起来,但是,张艺谋导演通过这部电影给人们展示了一群与众不同的风尘女子,她们能够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当她们手握琵琶演奏歌曲的时候,观众从极具江南特色的唱腔中听出了她们内心的坚定,这无疑是她们生命中最后的绝唱,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张艺谋导演将爱国热情通过另一种方式诠释了出来。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十几位风尘女子为女学生们演奏了著名的中国古典音乐《秦淮景》,带有江南特色的吟唱伴随着琵琶的乐声悠然回荡在房间里,仿佛一下子将人们带入到了秦淮河两岸那灯红酒绿的繁华之中,女学生们显然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歌曲,她们用单纯的眼神看着前面这一队曾经的风尘女子,心中百感交集,因为此时正在演奏《秦淮景》的这群女子已经改变了人们对她们的传统看法,具有风月色彩的古典歌舞《秦淮景》已经超脱了它原有的历史范畴,在抗日救国的大背景下显然成为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对国家和民族的宣誓和效忠,她们在特殊时刻的英勇表现更多地让观众从心底产生敬佩之情,提醒世人风尘女子不仅具有柔弱的一面,而且在危难时刻更加具有刚烈的性格,婉转的琵琶声就是她们内心深处的呐喊。

电影《山楂树之恋》讲述了在革命年代一对男女青年的纯朴爱情故事,这部电影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单纯,不论是在剧情的设计方面,还是在人物心理活动方面都做了最大限度的简化,力求给观众展现一段没有物质利益介入的纯美爱情。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张艺谋导演没有加入过多的音乐来渲染剧情,在为数不多的电影配乐中,导演选择了代表着中国古典音乐精华的古筝乐曲,用简洁明了的音乐来诠释影视人物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在影片的开始阶段,一段古筝独奏将观众的思绪带入到了那个激情似火的纯真年代,简约的旋律所表达出的是青涩和阳光的质感,代表着青年男女简单的心思,他们之间的感情并没有掺杂世俗间的利益和纷争。随着剧情的发展,电影配乐中加入了弦乐,预示着人物的心理活动开始由原来的简单变为复杂,让观众不由自主地感觉到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哀伤,张艺谋导演用民族音乐的变换实现了对影视人物内心活动的诠释,这无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张艺谋作为一代电影大师对影视艺术高超的驾驭能力。

三、地方民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运用

张艺谋从小生活在陕北地区,对一些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民乐非常热衷,他曾经说过:“我想要得到的电影风格就是根植在中国老百姓骨子里的东西,那些东西可能会被个别人看作是庸俗的,但是我认为只有民俗才是最雅的。”从这句话的表述可以看出,张艺谋导演在内心深处热爱着民俗艺术,尤其是地方民乐,这一点在他的电影作品中也有着充分的体现,例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等等。

在电影《三枪拍案惊奇》中,导演将主题曲选定在具有西北地方特色的秦腔片段上,给观众展示了西北地区最为朗朗上口的音乐旋律。西北幅员辽阔,地广人稀,给人一种空旷而又博大的心理感受,而秦腔的豪放风格恰恰体现了西北人爽快的特征,很好地契合了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在电影《三枪拍案惊奇》的主题曲《我只是个传说》中,张艺谋导演更是亲自演唱歌曲的最后部分,用陕北方言展示了地方民族音乐的精华。同时,主题曲在中国古典音乐艺术的基础上还加入了具有现代流行音乐特质的艺术元素,使得风风火火、热情洋溢的西北曲风多了一分现代的味道,特别是张艺谋用地道的陕西方言倾情演唱“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更是将地方民歌的异域风情通过电影艺术的方式演绎到了极致。再如,在电影《秋菊打官司》中,每当秋菊走出家门准备告状的时候,便会响起朴实、粗犷和嘹亮的声音“走哇”,这种带有幽默色彩的音乐元素同样来自于西北的民乐秦腔,使得电影的剧情和人物完美地与地方文化融合了起来,从而让电影情节更加具有感染力,更加容易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 马波.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论(上)[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01).

[2] 刘娜,赵一娜.张艺谋电影音乐之我见[J].电影文学,2011(08).

[3] 芮艳.浅析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特征[J].电影文学,2009(11).

上一篇:经典散文范文 下一篇:散文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