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江湖范文

时间:2023-11-24 22:13:22

父亲的江湖

父亲的江湖篇1

关键词:鄂湘赣 方言 亲属称谓语

鄂湘赣三界是指湖北东南角和湖南江西二省相邻的县,鄂湘赣三界方言则为湖北通城、湖南平江和江西修水三县大部分地区内的汉语方言。鄂湘赣三界方言主要归属赣方言,其内部存在着较大的一致性。现存的汉语方言大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每种方言都有各自的历史积淀。方言是语言在一个地域的变体,它分布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地域,在时间和空间因素的直接作用下形成了方言词汇。换言之,每一地区的方言总是拥有一批最能反映该方言区历史文化的词汇。在这一点上,鄂湘赣三界方言词汇内部存在着明显差异性,这种差异体现在不同的方言点之间。

李如龙(2001)《汉语方言学》在考察时间词、方位词、称谓词等几类词语时提到“这些词属封闭性词类,它们因为常用往往方言差异性大,故最能体现方言间的差异性。”人名命名法、绰号、亲属称谓及社会称谓往往隐含着本地特有的意识、观念和习俗。本文试图通过对鄂湘赣三界若干单点亲属称谓方言词汇的比较对照,观察其异同、亲疏,以显示各方言词汇特点,为分辨本地方言及兄弟方言提供借鉴。

所选单点分别为湖北通城、湖南平江和江西修水,这三地的方言词汇和语音材料主要源自刘宝俊、李湘生(1992)《通城方言词诠》《湖南省志・方言志》(第25卷),《九江市志》(第四册)及《中华亲属辞典》中收录的语汇,同时加上部分方言调查。我们将所得语料按亲属称谓系统的辈分排序(见表1)。

表1:

祖父 祖母 外祖父 外祖母 父亲 母亲 岳父 岳母 公公 婆婆

通城 爹爹

大爹 妈妈①

细爹 大爹

阿公④

阿铺大爹 细爹

爹爹

妈②

阿婆 爸爸

父爷

爷 妈妈②

嗯妈 爸爸

父爷 妈妈②

嗯妈

丈人婆 爸爸

父爷 妈妈②

嗯妈

平江 公公

公爹

爹爹 婆婆

外公 外婆 爹爹

爷 姆妈

娘 丈人公 丈人婆 家公 家婆

修水 公公 婆

婆婆 伢公 伢婆 爷 奶 外父 外母 爷 婆

表2:

舅父 舅母 姨父 姨母

通城 舅爷、舅佬 舅娘、舅母 姨爷 姨、姨娘

平江 舅爹 舅婆 姨爷 姨娘

修水 母舅 舅母 姨爷 姨娘

表3:

伯父 伯母 叔父 叔母 姑父 姑母

通城 大伯、大爷 大娘、娘娘 细爷、细爸 爷爷、婶娘 姑爷 姑娘、爷爷

平江 伯伯 伯 叔爹 婶爹 姑父 姑姐

修水 大伯 大母 叔 婶娘 姑爷 姑姑

一、祖辈、父辈

根据上表,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祖辈、父辈称呼语数量上的不同(见表4),祖辈与父辈称呼语在数量上以父辈为多。表中所收录的20类称呼语中,祖辈共4类,但数量上却占了总数的20%。三地中又以通城为最,通城祖辈称呼语共有12个之多。总的来说祖辈数量>父辈数量,三地称呼语数量上表现为通城>平江>修水。

表4:

通城 平江 修水 总计

祖辈亲属称谓 12 8 5 25

父辈亲属称谓 28 16 14 58

总计 40 24 19 83

2.在祖辈、父辈称呼语差异方面,三地表现不同。三地祖辈称呼语的差异比较大,如“外祖父”与“外祖母”,三地所用称呼语均不相同。相较而言,三地父辈称呼语的差异较小,如表2与表3所示亲属称谓,三地相差无几,“姨父”“姨母”这两个亲属称谓,三地完全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在祖辈、父辈称呼语中存在面称与背称的区别。

面称与背称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长辈亲属称谓及以年长于自己的平辈亲属。之所以如此,大概和讳言尊长名字的习俗有关。所以当面称呼他们时,需用称谓来代替。而对于年纪小于自己的平辈亲属及晚辈亲属,因可直呼其名,面称时不必非要使用称谓,如通城方言亲属称谓中“公”“婆”是对太祖辈和高祖辈的称呼用语,而“阿公”“阿婆”作为外祖父与外祖母的称呼,表达的是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家庭内外有异,亲疏有别也会影响到背称与面称的数量频率。在宗法血缘制度的影响下,人们牢记自己的血统,严格区分内亲外戚,这种意识体现在亲属称谓中,就有了“外公”“外婆”的区别。又如表1中对“岳父”“岳母”的称呼,三地分别用“丈人公(婆)”“外父(母)”作为背称,以示姻亲与血亲的区别。为了表示尊重,面称一般还是随妻称呼。

父亲的江湖篇2

400元能解决一个贫困生小学一学年的学费;500元能解决一名特困初中生一学年的学费;

800元能解决一名中专生或高中生一学年的学费;1000元能解决一名大学生一学期的学费。

幸福计划栏目组联系方式

地址:(430014)武汉市汉口洞庭街127号《幸福》杂志社“幸福计划”栏目组

联系电话:(027)82788983 联系人:傅妍

汇寄方式:贫困生所在地妇联。(汇款单上需注明贫困生姓名及所在学校)

1457.明月娥,女,1985年4月12日生,湖北省阳新县浮屠镇中学初中三年级学生,该生在校学习成绩优秀,语文102分,数学108分,英语118分,家中因父亲残疾,无劳动能力,渴望资助。

1461.张慧,女,8岁,湖北省郧西县城关镇春桥小学二年级学生,该生在校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秀,家中因父母务农,生活无来源,特困渴望资助。

1465.刘亚,男,1990年8月生,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中心学校一年级学生,该生在校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家中因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去世,生活困难,渴望资助。

1469.李玲,女,1990年4月13日生,湖北省枝江市实验中学一年级学生,该生在校学习刻苦,语文102分,数学115分,英语108分,家中因父母体弱多病,生活困难,渴望资助。

1458.蔡荣灿,男,1984年10月14日生,湖北省阳新县沿镇中学三年级学生,该生在校学习成绩优秀,语文87分,数学93分,英语101分,家中因母亲体弱多病,生活困难,渴望资助。

1462.孔洁,女,16岁,湖北省郧西县一中高三年级学生,该生在校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秀,家中因父亲残疾,无劳动能力,母亲也患病,生活困难,渴望资助。

1466.覃一梦,男,1992年5月生,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磨市小学五年级学生,该生在校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家中因父亲病故,母亲患精神疾病,生活困难,渴望资助。

1470.李佩芝,女,1988年1月26日生,湖北省枝江市实验中学三年级学生,该生在校学习刻苦,语文107分,数学120分,英语106分,家中因该生患病,需长年服药,生活困难,渴望资助。

1459.邢惊涛,男,1993年8月生,湖北省阳新县浮屠镇下屋完小二年级学生,该生在校学习成绩优秀,语文87分,数学95分,家中因母亲有病,无劳动能力,生活困难,渴望资助。

1463.阮玉环,女,14岁,湖北省郧西县城关镇城北初中一年级学生,该生在校学习成绩优秀,家中因父亲病故,母亲失业,无经济来源,特困,渴望资助。

1467.杨蜀鄂,女,1990年3月生,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磨市中学一年级学生,该生在校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家中因妹妹患病,为治妹妹的病,家里收入入不敷出,特困,渴望资助。

1471.何柳,女,1989年十月初一生,湖北省枝江市实验中学二年级学生,该生在校学习刻苦努力,语文94分,数学102分,英语109分,家中因父母下岗,生活无来源,渴望资助。

1460.汪祖强,男,1984年5月27日生,湖北省阳新县沿镇中学三年级学生,该生在校学习成绩优秀,语文95分,数学110分,英语115分,家中因母亲早逝,父亲一人负担生活,渴望资助。

1464.周易,男,9岁,湖北省郧西县城关镇春桥小学三年级学生,该生在校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秀,家中因母亲失业,无经济来源,特困,渴望资助。

1468.刘杰,男,1990年1月10日生,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救师口中学二年级学生,该生在校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秀,家中因父亲患支气管炎,母亲患风湿病,生活困难,渴望资助。

父亲的江湖篇3

鱼的故事

我父亲死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他去世之前,我和我弟弟带着他在美国旅行了一次。这是他此生最后一次旅行。他拍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照片。回来后,他把这些照片贴在影集上,每张照片下还写上一两句话,像是笔记。每次,我翻开他这本最后旅行的影集,看着他拍的这些照片和他写在这些照片下的句子,感觉它们仿佛在讲着一些关于父亲的故事。

譬如,影集的第一页,贴着两张父亲在夏威夷阿拉乌玛海湾,用防水照相机在水下拍的鱼的照片。红黄相间的热带鱼,在水草间平静地游弋,逍遥自在。

父亲在这两张照片下写着:“鱼,鱼,长江葛洲坝的鱼是要到上游产卵的。”

长江鱼儿洄游的时候,我父亲从来都是要走的。这个规矩从20世纪70年代长江上开始建葛洲坝开始。我记得父亲的朋友老谷穿着一双肥大的黑棉鞋,坐在我写字时坐的小凳子上狼吞虎咽地吃一碗蛋炒饭;父亲穿一件灰色的破棉袄,唉声叹气地在小客厅里转来转去。

“下游的鱼上不去了?”父亲问。

“我刚从葛洲坝来。鱼都停在那里呢。葛洲坝的人还以为他们今年渔业大丰收,正抓鱼苗上坛腌呢。”老谷说。

“你快吃。吃了我们就走。”父亲说。

我当时不知道他们要到哪里去,只觉得他们惶惶不安,像两个赶着救火的消防员。后来我知道他们带着3个研究生去了葛洲坝。等着到上游去产卵的鱼儿,一条条傻乎乎地停在坝的下游,等着大坝开恩为它们让条生路。

最后,父亲和老谷这两个鱼类生物学教授只好带着研究生,用水桶把那些只认本能的鱼儿一桶一桶运过坝去。并且,从此之后,年年到了鱼儿洄游的时候,他们都要带着研究生去拉鱼兄弟一把,把鱼儿运过坝去。这叫作“科研”工作。鱼儿每年都得洄游,于是我父亲就得了这么一份永不能退休的“科研”工作。

我们是一个非常功利的民族,而且是只要眼前功利的民族。我们可以把属于我们子孙的资源提前拿过来挥霍掉或糟蹋掉。我们喜欢子孙满堂,可是我们的关爱最多到孙子辈就戛然而止了。至于我们的曾孙、玄孙有没有太阳和月亮、清风和蓝天,我们脚一蹬、眼一闭,眼不见心不烦。我们还大大咧咧地嘲笑杞人忧天――天怎么会塌下来呢?真是庸人自扰。我们的这种好感觉来得无根无据,却理直气壮。

鸭子的故事

父案影集的第二页,贴的是一群鸭子的照片。那时候,我们找到厂这个“天鹅湖”。湖里其实并没有天鹅,却停了满满一湖鸭子,一个挨一个.远看密密麻麻,像一只只灰色的小跳蚤。我们的狗想到湖边去喝水,一湖的鸭子突然大叫起来,像士兵一样朝我们的狗列队游过来,保卫它们的领域。父亲哈哈大笑,拍了这张鸭子的照片。

在这张照片底下,他写道:“鸭子,上海浦东的鸭子是长江污染的证明。”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人们发现上海浦东、崇明岛一带肝癌的发病率非常高。

人们不知道原因。父亲就带着几个研究生开始了调查,研究为什么上海浦东地区的肝癌发病率高。

父亲选择研究在长江下游生活的鸭子。

研究结果出来了,上海浦东、崇明岛一带的鸭子活到两年以上的多半都得了肝癌。很明显:长江下游的水质遭到严重污染。

父亲写过的许多论文、做过的许多报告,那些论文和报告早早地就把长江水资源的污染与危机呼吁出来了。不幸的是,在父亲的有生之年,中国社会先是重视与天斗、与地斗,把人对自然的无知夸张成人是统治自然的权威;后来,社会又变成了只重视向天要钱、向地要钱,把人对自然的讹诈当作是从自然得来的财富。父亲就像那个堂吉诃德,带着他的“桑丘”――几个研究生,向社会――这个转起来就不容易停的风车宣战,到死都一直在奋战。

船的故事

父亲影集的第三页,是我们在卡罗拉多河划船的照片。卡罗拉多河的河水是浅绿色的,我们的小机动船是象牙色的,父亲高高兴兴地戴着渔民的草帽,把西装裤腿高高地卷过膝盖,笑眯眯地架着方向盘,像是回到了老家。我记得当时,有一只麻雀一样的小鸟飞来停在船头,弟弟就喂它面包吃。小鸟并不怕人,居然大大方方地走到我们放食物的椅子上自己招待起自己来。父亲感叹不已,说:“这种人和动物之间的信任不知要花多少代人的时间才能在中国建立起来。我们江南的麻雀见了人就像见了魔鬼一样。”父亲在开船,他让我把他和小鸟还有船都照下来。

父亲在这张照片下写道:“要教育长江流域的老百姓。”

上海浦东的鸭子证明了长江被污染了后,我父亲就长年在长江流域奔忙。他和他的研究生半年半年地住在渔民的船上收集资料。一年又一年,到鱼汛的时候必定上船,从没有间断过。他们也收集长江流域变了形的鸟,有一只麻雀类的鸟长了3个翅膀,第3个翅膀很小,像小孩子衣服上被扯破的小口袋。我和弟弟看着好玩,父亲说:“这种变异可能也跟污染有关。”

父亲和他的同事、研究生讨论起这些因污染而变异的动物,一个个的表情如兵临城下一般凝重。可长江沿岸的造纸厂和印刷厂依然往长江里排放河水;肺结核病医院和精神病医院依然往长江里扔废弃的药品。父亲他们这些无权无势的知识分子到底能干什么呢?

父亲依然故我$在长江上忙碌。后来我发现父亲这样做其实是为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具父亲生命的意义。这种精神不可以用“献身”或“热爱”等词来描述。这种精神是一种冷静的理性,是一种责任感。这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而且是对子孙后代负责;不仅仅是对今天的发展负责,而且是对人类所生存的地球的未来负责。这是一种科学和人文的精神。为了这样一种科学和人文的精神,父亲和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忍辱负重,在最没有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年代,做了许多直到今天才被人们看出其重要意义的事情。

父亲的追悼会

父亲影集里的最后一张照片,是父亲追悼会的照片。那是母亲贴上去的。母亲在照片下写了一行字:“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生死一别,父亲回归自然。

像中国许多贫穷而执着的知识分子一样,父亲突然英年早逝了。除了这本影集和每张照片下写的几行对长江念念不忘的句子,他没有遗言。

医生告诉我们他的死因可能是铅中毒。母亲什么话也没说.在长江鱼儿洄游的季节快到来之前带着父亲的骨灰按时回中国去了。父亲就这样回到了长江边。

父亲在美国对长江是一步三回头地依恋,他的追悼幸当然应该在江南故里开。

父亲的追悼会是在长江边开的,除了他的同事和学生,还有很多渔民。

父亲的故事讲完了,长江的故事还没有完,也许永远也不会完。后来老谷寄给我一份当地的报纸,上面报道了一个渔民捕到了一条长江珍稀动物――白鲟。报道里谈到,从渔民到科学家,大家都为抢救这只白鲟尽力。老谷看完之后,一定要他的儿子把这篇报道拿到我父亲的坟上去烧,以告慰父亲在天之灵。又因为长江里第一只白鲟是我父亲发现并命名的,,那家报社要我谈谈如果我父亲看见人们对珍稀动物如此关爱后会怎么想。而这时候,父亲已经去世9年了。我父亲会怎么想呢?

我想,父亲大概会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父亲的科学家职业,让他能够比许多人看得远一点。与其到动物濒临危机子,才来赞美人类对动物的关爱,不如不要干扰动物,让它们和我们人类一样,也在地球上有一个位置,过它们平和的生活。地球不是我们人类独霸的,让动物按照它们各自的本能自由地生活,我想这可能是父亲会替鱼儿、鸭子、鸟儿、白鲟发表的独立宣言吧。

父亲的江湖篇4

何江在接受采访时说:“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能够把一个人从一个世界带到另一个不同的世界。我希望我的成长经历,能给那些还在路上的农村学生一点鼓励,让他们看到坚持的希望。”

再苦再穷也不让儿子成为“留守儿童”

1988年,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南田坪乡停钟村的一户农民家中,何江呱呱坠地。与村里其他农户明显不同的是,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但何江的父母却有个坚定的信念――不能为了打工挣钱,而让儿子成为“留守儿童”。

几年过去了,外出打工挣钱的人家,又是砌砖瓦房子,又是给孩子带礼物,但是何江的家,仍是一座土坯房子。何江印象最深的,是父亲讲的睡前故事。无论白天农活儿干得多累多苦,何江的父亲都会在睡前给两个儿子讲故事。

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主题――好好学习。“我爸高中都没毕业,也不知道从哪里找来那么多的中国传统故事,每天讲都讲不完。”何江上大学后,有一次问起父亲,哪里找来那么多睡前故事,父亲告诉他,很多故事都是自己瞎编的,目的只是想告诉孩子,只有读书才能有好的出路。

除了给儿子讲睡前故事,何江的父亲还严格要求两个孩子的学习。放学后,何家的两个儿子通常是被关在屋里“自习”,作业做完了,继续自习,而这个时候,大多数农村男孩都在田间地头玩耍。

“那时觉得爸爸很‘霸蛮’。但现在想想,这是农村环境下的最佳选择。”何江后来考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又去哈佛大学硕博连读,而他的弟弟则成了电子科技大学的硕士毕业生,毕业后就去上海工作了。

文化水平不高的母亲懂得鼓励孩子

支撑两个男孩保持W习兴趣的,是那个“文化水平不如爸爸”的母亲。在何江眼中,母亲是个“温和派”。父亲批评孩子学习不好时,母亲总会在一阵“狂风暴雨”后笑呵呵地跑过来,送上“和风细雨”。

在母亲那里,两个儿子总能找到自信。何江现在知道,母亲当年的做法,就和如今他所见到的美国人的做法一样――以鼓励孩子的方式,给予孩子最大的自信。

湖南农村的妇女,在农闲时通常喜欢聚集在一起唠家常,但何江的母亲更喜欢陪着两个儿子一起学习。

因为不识字,她总是要求两个儿子把课本里的故事念给自己听,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她还会跟两个儿子讨论。

何江记得,自己和弟弟都喜欢给母亲“上课”。母亲的循循善诱与何江如今正在接触的美国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刚来美国时很不习惯,不管提什么建议,导师都说可以试试看。”何江说,美国有一种“鼓励文化”,无论是诺贝尔奖得主,还是那些名字被印在教科书上的“牛人”,都会习惯性地给予学生鼓励。他们会在跟你一起啃汉堡、喝咖啡、泡酒吧时,时不时地鼓励你一番,让你觉得“前途不错”。

“农村英语”变为纯正美语没有捷径

从小在湖南农村长大的何江,初中才开始接触英语,操着一口“农村英语”上了县城的高中。“第一学期很受打击,考试没问题,就是开口说英语很困难。”

不怕“使苦劲”的何江,买了一本英文版的《乱世佳人》回宿舍“啃”,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在书本旁边进行大段大段的标注。

“学英语,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一样,没有捷径。”何江自认为自己有些“一根筋”,这一点,或许遗传自父亲――从来不懂得走捷径,家里的田地里,除了水稻,再也没有种过其他品种的农作物。

父亲的江湖篇5

刘一祯出生在湖南郴州市的安仁县。小时候,她就对爷爷摇头晃脑拉二胡的样子,以及那“吱嘎吱嘎”的琴弦声很着迷。在当地教书的父亲,也时常爱捣鼓一些歌剧唱片给她听。家庭的熏陶,使她4岁时便能哼唱《洪湖水浪打浪》、《刘胡兰》等歌剧唱段。10岁那年,她在当声乐教授的姑姑引导下,离开家乡,考入了湖南衡阳艺术学校花鼓戏表演专业。那时,父亲微薄的工资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五口的日常生计,她的学费全靠母亲养猪、卖菜、种桔子凑齐。

学习之余,她常写信让父母不要过度操劳,要注意身体。每次寒暑假回家,她都要用节省下的伙食费买些时新食品或滋补品孝敬父母。1997年读完艺校后,她考入湖南师范大学声乐系深造。毕业后,又以优异成绩考进空政文工团,当了一名独唱演员。

“孝顺是疼爱/孝心是祝福/孝敬就是陪父母唠唠家常散散步//赶上长假多带父母去旅游/星期礼拜常跟父母住一住//孝敬父母,孝敬父母/常把爱当作儿女的礼物//父母的一辈子/吃了多少苦/孝敬父母/让老人的晚年享享清福……”2004年,刘一祯演唱的《孝敬父母》,以其贴近生活、质朴动人的风格,成为继《常回家看看》之后的又一首孝亲敬老歌曲,也就是这首歌,让她一举成名,并于2005年1月当选为“中国敬老爱老助老教育宣传大使。”这一年,她还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内地歌坛十大新人歌手。

原来,2004年重阳节前,由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为了在全国寻找一位端庄孝顺的女孩作为形象宣传员,中央五部门到处物色人选。那时,刘一祯演唱的《孝敬父母》已在全国热播,于是组委会把她作为候选人之一。在随后的评比中,《孝敬父母》的词曲打动了评委。当他们到刘一祯所在的单位去调查时,领导和同事都一个个地夸她,说她这只团里的“百灵鸟”,不仅品学兼优,而且是一位长期热心公益事业的歌手。网上对刘一祯的支持率也很高。为此,评委们毫不犹豫地选中了她。

走南闯北,“兵妹妹”用歌声孝敬天下老人

刘一祯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每到一处演出,就到当地敬老院去看望老人,用歌声慰藉老人,给他们一个轻松快乐的心情。

“风和雨你经历多少/沧桑的岁月知道//血和泪你流淌多少/飘扬的旗帜知道//情和爱你倾注多少/祖国的江河知道//你看那江河滚滚万古流/巍巍青山不折腰//你看那山笑水也笑/五星红旗多妖娆//江山好/阳光照/中华明天更美好。”2005年,刘一祯又把这首音乐电视力作《江山好》,奉献给了为共和国的成立、建设和发展建立了卓著功勋的革命老前辈。听着这仿佛空中飘来的天籁之声,老前辈们个个心潮起伏,浮想联翩。

2006年,刘一祯被评为中国演艺界十大孝星。至今,她已走访了全国近70家敬老院、福利院,为上万名孤寡老人送去了甜蜜的歌声。

2005年盛夏,刘一祯随中央电视台“孝敬父母,关爱老人”公益广告摄制组来到湖南永州金洞外景地。广告片中她有淌水过河的两个镜头,一是童年时妈妈背着女儿,二是长大后女儿背着妈妈。拍摄中,身材苗条纤细的刘一祯站在小木船上,先是背着小女孩来回拍,接着又背起体重远远超过自己的老大妈,连拍了五遍,累得几乎快要趴下来。拍摄结束时,得知扮演“女儿”的那个小女孩出生几个月就失去了母爱,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的情况后,她马上给小女孩捐了1万元助学金,还表示要长期关心她的成长与学业进步。

2005年在北京松堂医院慰问时,她自费购买30多箱牛奶、水果送给老人。有一次在广东东莞东坑镇敬老院慰问时,因时间仓促,来不及去购买礼品,她就给在场的几十位老人每人送了100元钱。至今,她已为全国各地的老年人捐款捐物10多万元。2008年,她再捐15万元帮助汶川地震灾区人民,并不辞辛苦进行了多场义演。此外,她还在自己的家乡助养了10多位老人,每年花费几十万元。

爱心无限,乖女儿愧对家乡的亲爹亲娘

常年在外奔波的刘一祯,时时不忘关怀别的老人,对自己的父母却充满愧疚。这愧疚从她14岁时便开始了。那时,还在衡阳艺校上学的她因救火受伤,被送到医院。因为当时大家都把她看作是英雄,所以医生给她治疗的时候尽管很痛苦,但她一直告诉自己,“我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一定要坚强,不能哭”。因为她家里没有电话,学校只能将电话先打到亲戚家,亲戚再走很远的路将消息告诉她父母。第二天,当刘一祯看到走了半天山路,一身尘土一身汗赶到病房的父母时,泪水还是忍不住像决堤了一般流了下来。

随后住院的一个多月里,母亲一直在身边悉心照顾着女儿。那时,家里生活拮据,没有多余的钱支付陪床费用。刘一祯每每半夜醒来,都会看到母亲红着眼睛坐在那里。为了给她补充营养,母亲自己舍不得吃穿,把家里仅有的一点肉和蛋都留给了她。

父亲的江湖篇6

关键词:林路先生;湖北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卓越领导者;近现代音乐史;亲历者

中图分类号:J60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3.04.028

作者简介:林 汛(1954~),男,曾在南玻集团工作,现已退休(深圳 518067)。

收稿日期:2013-09-10

林路先生青年时代留影

我的父亲林路先生于1913年2月出生在武汉市的一个家道殷实的家庭里, 家族当时不但拥有汉阳龟山脚下整条街的房产,还拥有长江边自家的私家码头、商铺和工厂。然而父亲做为家里的长子,却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父亲当时就读的湖北省第一中学以共产党员较多出名,受当时进步思想的影响,在1926年,年仅13岁的父亲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且在进步同学“利用音乐唤起民众意识和加强民众爱国心”的影响下,1929年春,又考入了武昌艺术专科学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我国东三省。音乐家黄自先生与上海音专师生组织“抗日救国会”。黄自作词谱曲创作了中国最早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合唱《抗敌歌》。音乐雄壮有力,充满“大众合力将国保”的爱国主义激情。父亲深深地被这歌的澎湃爱国热情所震撼,于1932年考入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师从黄自先生学习作曲、音乐史、音乐欣赏及合唱等;同时主科师从俄籍教授苏石林学习声乐。1936年,参加冼星海、为首的抗日歌咏活动;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在武汉与同学江定仙、夏之秋等继续开展抗战歌咏活动;1938年,与冼星海、、贺绿汀、沙梅、盛家伦等一起筹备,组织了全国歌咏协会,并被选为书记;亲自起草了《协会成立宣言》及《中华全国歌咏协会为响应国际反侵略运动宣言》。在3月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遂加入郭沫若任厅长的国共合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以下简称“三厅”),在田汉领导的第六处工作。3月30日《新华日报》刊登了父亲的文章《歌咏工作者的路》,指出抗战歌咏运动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部分。

1938年十月武汉沦陷,父亲随“三厅”南撤到统治下的大后方抗日文化中心——桂林。此时冼星海已去延安,原定留桂林行营,父亲去西安行营。但12月24日和女儿在日机突然轰炸中遇难。26日父亲和叶浅予、常任侠等护送父女的遗体安葬后,父亲遵从中共中央南方局(任书记)领导的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毅然接过肩上的担子,负责桂林行营政治部第三科(俗称“小三厅”)音乐宣传方面的工作;后又在桂林音乐协会任负责人。

桂林当时是抗战时期中国出版业较为繁盛的地方,光音乐期刊就有《每月新歌选》、《音乐阵线》、《新音乐》、《音乐与美术》、《音乐知识》等,其中《每月新歌选》、《音乐阵线》、《新音乐》三本期刊由父亲主编。《每月新歌选》是1939年6月作为桂林抗战文化城第一本音乐杂志创刊的,第一期由父亲自费出版,其中有父亲的三篇文章和三首歌曲;出版后效果很好,几天就销售一空。就这样连续出版了11期,除了在桂林发行外,还寄往延安。《音乐阵线》是1939年12月作为《救亡日报》的副刊创刊的,1940年7月又独立出刊。《新音乐》月刊是1940年1月创刊于桂林,和李凌合编的,1943年底前,由李凌从重庆组稿寄来桂林,父亲编辑排版,由桂林立体出版社在桂林、重庆两地出版发行。

这时父亲还是“乐群社歌咏团”的音乐指导,每晚要渡过漓江步行到乐群社指挥歌咏团排练;但父亲乐此不疲,每晚往返。还亲自刻写蜡板油印,编印《乐风》刊物,用作歌咏团训练的教材。1940年3月上旬,父亲从夏衍处得到了冼星海的新作《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谱,立即与国防艺术社的孟超、廖行健等策划并最终于7月20日、21日两晚在“桂林音乐界纪念七七三周年音乐大会”上成功演出了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见1940年桂林出版的《七七之歌》)。父亲担任指挥,两百余人合唱团演唱,其中父亲还独唱《黄河颂》及与廖行健对唱《河边对口曲》。这是《黄河大合唱》在国统区的首次演唱。演出获得巨大成功,群众群情鼎沸,反响强烈!将当地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推向新的高潮! 25、26日在乐群社礼堂又加演两场。父亲还在主编的《每月新歌选》第4-7期和《新音乐》杂志上连载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谱,发行上万册,对《黄河大合唱》的传播起了极大的作用。

林路先生照

父亲自从接过肩上的担子,致力于领导桂林的新音乐运动,工作十分繁忙。他担任桂林音协负责人,拟定“歌咏工作大纲”,编印歌咏训练教材,出版《歌选》,介绍抗战歌曲;还出任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音乐指导,乐群社歌咏团指导,发起成立“星期歌咏晚会合唱队”,并训练及指挥;并在广西省立艺术师资训练班(广西艺校前身)和江苏省立教育学院(1938年9月迁桂)兼授声乐、乐理和合唱课,并同时主编杂志;还与贺绿汀等一起任“桂林儿童歌咏比赛”的评判员;尤其是排演《黄河大合唱》及参加冼星海的新歌剧《军民进行曲》排演后,更忙了,只好向李凌请辞《新音乐》月刊的编辑工作,后由李凌另派赵沨接任。

在桂林的四年多时间,也是父亲创作的高峰时期。各种音乐评论文章、歌曲、教材、工具书等不断面世。如《每月新歌选》的每一期,父亲都有写开场白及歌曲介绍,如评论文章:《请音乐家下凡》、《苗瑶音乐介绍》、《为保卫西南而歌》、《音乐的民族形式讨论》、《给热心作曲的同志们》、《为抗战建国而歌》、《用工作来回答和感谢》、《抗战歌曲丛刊总序》、《给小朋友们》、《抗战二部合唱歌曲集序》等;歌曲如《到游击队里去》(赵啓海词 林路曲)、《七七两周年纪念献礼歌》(田汉词 林路曲)、《江汉渔歌》(田汉词,林路曲)、《儿女英雄》(田汉词,林路曲)、《战士的埋葬》(林路词曲)、《抗战三周年纪念歌》(林路 刘式昕作)、《胜利来到了》(林路词曲)、《棠棣之花》(郭沫若词,林路曲)等;歌曲集:《士兵歌曲集》、《歌选》、《抗战二部合唱歌曲集》等;教材:《简谱读法》、《演唱与指挥》等;工具书:《袖珍音乐词典》。还要参加各种演出,主编杂志。父亲在冼星海和的精神鼓舞下,在那段时期(1938年12月——1943年4月在桂林),虽然工作繁忙,但心情一定是激动和快乐的。俗话说三十而立,1943年父亲那时刚好三十岁!

在这段时间,父亲还经历了一件令他十分悲痛的事情:他唯一的胞弟林英先生作为新四军的一员,1941年1月牺牲在皖南事变中。所以后来我出生,父亲为我起小名英英,也是为纪念我这唯一的叔叔。

1943年4月父亲离开桂林,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先后辗转湖南、贵州、云南、香港等地继续开展革命音乐工作。

1948年底进入解放区。历任中原大学文艺研究室研究员,武汉军管会文教部教育处及文艺处副处长。1949年7月到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10月起,先后历任武昌中原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教师、主任;中南音专教务主任、副校长;湖北艺术学院副院长、院长、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等职。

1949年全国解放时,父亲也正好人到中年,以为可以不用再东奔西跑,可以踏踏实实地搞音乐了。可刚解放时,音乐艺术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保卫政权,捍卫江山服务的。而作为从国统区出来的艺术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解放区的文化和精神。

现在我们知道,新中国从解放以来就运动不断:1951年“三反运动”;1952年“五反运动”,学生要下乡去参加清匪反霸,减租减息,征粮及运动;1953年院系调整;1955年“肃反运动”;1957-1958年“反右运动”,将王义平老师等十多人打成;1958年“拔白旗运动”,将副校长巫一舟,作曲系副主任孟文涛等当白旗拔掉!开展教育革命大辩论,,超英赶美,要求师生们搞三同六结合;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学生肚子都吃不饱,还要下乡下厂;1962-1966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整天的土洋之争,批判崇洋;强调不能搞三脱离;1963-1966年,“四清运动”;最严重的就是1966-1976年,整整十年浩劫,整个社会呈现的是残酷、、无知和疯狂的人的精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折磨,人的尊严荡然无存,更谈不上尊师重教;1970年,一打“三反运动”,斗批改,学院干脆被撤消,将师生赶下乡或下放“五七”干校。1974-1975年全国“批林批孔运动”;1975-1977年,批邓及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在这样频繁的运动中,有时学生上课的时间还没有搞运动的时间多,音乐所需的宽松、自由的氛围,被横扫殆尽!连真正在延安鲁艺待过的都受不了,更不要说像父亲这样从国统区走出来的音乐家了,更何况家庭出身不好,社会关系复杂,每次运动都是挨批的对象;中更是做为“院里头号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院内黑帮分子的总后台”、“林谢集团的头子”和“反动学术权威”,受尽折磨!每天在大喇叭声:“打倒林路!打倒谢功成!”等一片打倒声中度日如年!每天受着附中初一班那帮十几岁刚进校的,对学校还没有丝毫感情的“革命小将”等的折磨。我们家人也只能是在他们排队去食堂吃饭时,远远看着低着头走在几十人的走资派队伍最前面的父亲,当时我们作为家人真是心如刀绞!

武汉市历来具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各种左的思潮在这里很有市场,唯恐革命落人之后,所以搞起政治运动来比起全国其他地区则会更甚,更有经验!好在那时他还不知道,这时许世友这位跟着干了一辈子革命的老红军正提着枪骂着:“红卫兵小子!革命革到老子头上来了!”正准备带部队上山和红卫兵去打游击战! 否则作为一个当时具有3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就更揪心,更无法理解了!

另一方面,父亲又和院里大多数老师一样,并没有放弃和逃避,而是伴随着各次运动,很执着地搞着建院、建学科,搞音乐教育。

1949年7月到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这在当时是作为一个革命文艺工作者肯定的荣誉。但现在我们知道,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召开于北平,正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是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的大会,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长期分离在两大政治性区域(即“国统区”和“解放区”)的艺术家的“大会师”,被看作是这次大会的主要特点。但这次大会是在对国统区艺术家进行大范围批判,对解放区创作进行热情肯定的背景下召开的,是具有着明显倾向性的;第一次文代会是一个标志,既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开始,也标志着“解放区艺术传统”从解放区走向全中国,解放区艺术的方向成为了今后艺术发展的唯一的方向。因此,代表着两个不同传统的艺术在这次大会上,是有轻重之分的,而他们在今后的艺术发展道路上所处的地位也是有主次之分的。而许多在现代艺术史上取得重要成就的艺术家,除少数人之外,绝大多数都没能在创作上继续创造辉煌,也与此有关;这次文代会也奠定了一些艺术家们后面三十年的不自主。

父亲作为一个在国统区工作的文艺工作者参加这样一个会议肯定是有所触动的;满以为在国统区还是做过一些革命文艺工作的,可没想到在这个会上是受批判对象当中的一员;好在父亲对政治从不感兴趣,还是满怀热情的抱着学习的态度投入工作中。1949年12月创办了音乐刊物《长江歌声》,这是新中国最早创办的音乐刊物之一;1950年,为了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亲自去湖南迎接湖南音专的师生来校;与副校长夏之秋一起去香港购买乐器;参加组织并指挥武汉万人的《黄河大合唱》,这也是继桂林后第二次组织和指挥《黄河大合唱》;1951年4月从中南文艺学院院长崔嵬手中接过聘书,被聘为音乐系的教师(这份聘书现在还在家里保留着,可见父亲对此的重视);1953年院系调整, 成立中南音专,父亲任教务主任,参与选拔确定留学生;1954年为发展壮大,招调干生;办音乐附中;1955年2月父亲被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高教部任命为中南音专第二副校长(这份聘书也保留着);1956年,主持成立中南音专民族音乐教研室;聘东德钢琴家来校任教;开始招收本科生。这一年,提出了“百花齐放、百花争鸣”的双百方针,而且那年又有较多毕业生留校,使大家又有了新的动力;可惜1957年就开始“反右”,使得双百方针所提倡的充分发扬民主,促进团结,符合文艺发展内在规律的局面消失殆尽,一大批爱党爱国并敢于提建议的人被打成“”。可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和所谓的“分子”始终就没“划清界线”,反而就像老朋友,经常请他们来家里一起探讨音乐教育问题,我也始终是“叔叔伯伯”的叫着;1960年又参与筹建湖北省歌舞团;1964-1965年,参加组织湖北地区的《东方红》音乐舞蹈史诗的排演。就这样,从校舍建设到教学设备,从聘请教师到录取学生,办音乐附中;方方面面地组织、操劳。另一方面还要继承民族音乐,整理发展借鉴西洋音乐;父亲并没在意第一次文代会给自己带来的冲击,而是像上足发条的机器在运转着。可这样的日子,到1966年爆发,就一切都结束了!如果说前面一个接一个的运动,已使得学院伤痕累累,但勉强还能进行教学的话,这次则是灭顶之灾!1970年,学院干脆被撤消。在解放后父亲一直在学院工作,干了二十年的音乐教育工作后,现在失业了!

在被下放潜江前,被告之这次下去是要好好向贫下中农学习的,要扎根农村一辈子,不再回来的。父亲去“扎根”了,我们这被扫地出门的家属住哪去呢?这时多亏母亲的一位朋友伸出了援手,因为她丈夫是位老红军,虽说丈夫已去世,但在武昌体育馆旁有个大房子,可以借我家两间,就这样我们搬到她家去了,好在中经常被“抄家”,也没什么东西好搬的了,提几个箱子就搬完了。我和姐姐那时也都在农村插队落户,平时家里只有妈妈一个人。

到1972年,当时的省革委会可能觉得革命还是需要文艺这颗棋子的(当然,那时不叫棋子;口号是:我是革命的一块砖,那里需要那里搬!或者说: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湖北省还是需要个艺术学校。但又不能将已被革命彻底砸烂的湖北艺术学院这口“资产阶级的大染缸”再恢复,于是起了个新名:“湖北艺术专科学校”,父亲也渐渐被落实政策,“被解放”回到武汉。可那时父亲已是近六十岁的人了,在体育场旁那个临时家里过完了六十岁生日,我们家也搬回了院里。那时我又见到了很多久未见面的叔叔阿姨们,他们大部分已被折磨得脱了原形,尤其是像龙发济叔叔那样,在下面染上血吸虫病的,光看外表完全就已是认不出来了!

可就是这样一些,从干校、农村逐渐回校的老师们,却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办短训班、培训班、师范班、招工农兵学员;一个个又像是被打了鸡血一样地干起来。1976年,被粉碎,“”结束了!学院那时搬新洲县,父亲惦记着院里教师的孩子们,还和史新民老师、刘正维老师一起到钟祥县看望院里下放的知识青年。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院里还办起了“音乐研究所”。在1978年1月,父亲被选为武汉音乐家协会主席;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势好转;父亲领着院里的老师们“上窜下跳”地,四处找关系;看当时的省委书记陈丕显对音乐比较感兴趣,就经常请他来校看学生们演出,争取外汇买钢琴,外文书籍;争取经费盖教学楼,建电教中心;开展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1979年,开始招研究生;主办第一届“全国和声学报告会”;学院各学科也都逐步恢复;也就是在这时,父亲开始了萌芽组建武汉市交响乐团的工作,他会经常和人家说:“武汉这样个大城市连个交响乐团都没有,太说不过去了!”。1980年7月,武汉高校一些热爱音乐的老教授组成武汉知识界老年合唱团,他们经常来我家向父亲请教,父亲也很热心的给他们帮助和指导,其中很多人(如武汉测绘学院的高时浏教授等)还和父亲成了很好的朋友。10月,在第一届琴台音乐会开幕式上,年近70岁的父亲又第三次拿起指挥棒,在汉口体育场指挥万人《黄河大合唱》。这时在他身上看不到受过这么多年的不公正对待,每天忙来忙去的,身上充满了精力;晚上我也经常能看到他在家里书桌前工作得很晚,每天玩命的工作,好像要把失去的时间全部补回来!可也就正因为这样,又成了某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再加上太坚持原则,太厌恶“”余毒,无意中容易得罪人;后来被调到了省文联,彻底离开了他为之献出生命中最好的几十年的音乐教育工作了。

父亲是个很单纯的人,他一辈子就只有一个爱好——就是音乐及音乐教育,尽管入党时间很早,但从不是个官僚,也不是个政客;但又是个很有性格的人;一辈子淡泊名利,爱憎分明,刚正不阿,从不随波逐流,阿谀逢迎。在我眼里他算不上是个好父亲,因为在我的回忆里,他从没管过我的生活和学习,也没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可我非常爱他!爱学院里他们那一代人!在艺术圈里有句话,叫“戏比天大”;在我眼里,像父亲他们这样的,学院里的一帮老教师,他们是“音乐比天大”、“学生比天大”!为了学生他们可以不顾一切,不计较任何个人得失,忍辱负重,只要是看到年轻教师和学生有一点点进步,这就是他们最高兴的事,也是他们努力工作的唯一支撑。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有十二年了,一辈子未获得过什么奖章;但在我心中他是英雄,我时常会想着他。我在网上为父母建了个纪念馆(/197407),我会经常上去陪陪他们。翻看着父母的老照片我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有时瞬间还会产生幻觉……

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长上了翅膀,飞到了天堂。我又见到了父亲,他正在和母亲下棋(这是他们经常的休闲活动)。我向父亲说了改革开放后国家和学院的现状,父亲很认真的听着,会心的微笑着说“这些我都知道!你们是赶上了好时候了!”

后来我问父亲:

“你们在这还好吗?寂寞吗?”

“寂寞?”父亲看看我,没直接回答。“我带你出去走走吧!”

我和父亲走出家门,看到外面是一片莺歌燕舞,人人脸上都带着微笑,见到我们都真诚地点头打招呼。

我看到前面有一群外国人,我认出了两个,高兴地说:“那是贝多芬和莫扎特!” (因为小时候我家钢琴上放着一尊贝多芬的半身石膏像;前年我去萨尔斯堡,那里到处都是莫扎特的像)。父亲看我不认得其他几位,就告诉我说:“那个是肖邦,那两个大胡子是德沃夏克和勃拉姆斯,那边两个是李斯特和瓦格纳,还有巴赫、门德尔松、舒伯特、柴可夫斯基、舒曼、小斯特劳斯……”

“左边的这几位,有的你见过,有的没见过,是:江定仙、冼星海、、贺绿汀、夏之秋、郎毓秀、冯乃超、崔嵬、黄自……”

“右边的你都认识:巫一舟、马卫之、孟文涛、王义平、蒋箴予、张少甫、龙发济、黄海怀、柯央、 叶杨……”

父亲对我说:“你虽然不搞音乐,但有时间应该听听他们的作品,真的是太棒了!”

我又问父亲:“院里那几个喜欢搞阶级斗争的人呢?我怎么没看到他们?”

父亲笑笑调侃地说:“你说他们呀,也都有改变了!人到了这里灵魂都会得到净化和升华的。不过他们老躲着我,可能是不太好意思见我吧!哈哈哈……!”

最后父亲说:“你先回去陪妈妈吧,我和你李凌伯伯还有个约,他要和我讨论一部新歌剧。”说完父亲就缓步向前走去。

我看着父亲花白的头发,依然挺直的脊梁,渐渐走远的背影,心里感到一阵欣慰!音乐在人间被太多的政治化和商业化了;在这里有这么多他崇拜的音乐大师,有他多年的好朋友,好同事,好同学陪着他。他的内心不会再受到那么多的煎熬,他在这里找到了真正的皈依!

父亲在天堂并不寂寞!

林 汛(英英)

2013年6月16日(父亲节)

作者说明:今年是父亲百年寿辰,又恰逢武汉音乐学院建院六十周年校庆。我默默地写下此短文,以献上我内心深处最真诚的祝福。

[参 考 文 献]

[1]冯明洋.“浩歌声里请长缨”——桂林抗战音乐运动述论 [J].中国音乐学,2002(2).

[2]陆璎.抗战时期音乐家林路在桂林的生活与创作[J].抗战文化研究(第三缉).

[其他参考文献 ]

[1] 其他网上有关文献.

An Old man’s back near the Dusi lake-recollecting the menory

deposits of sediment in my heart on father Lin Lu

LIN Xun

Abstract: Mr, Lin Lu studied in Wuchang Art Specialized Institute in his early years. Later admitted to the Shanghai Nation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studying composition from Huang Zi. Lin Lu joine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1930s, and has worked in the 3rd Department in the Political Section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al Military Commission, in charged by Guo Moruo (1892~1978). After 1949, Lin Lu had served successively as director of Music Department in Art School of Zhongyuan College, dean of education and deputy president of Music Academy in Central-South China, the president of Hubei Art Institute, vice president of Hubei Province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President of Hubei Musicians Association, Honorary President of Hubei Musicians Association. Lin was not only a distinguished leader in the history of running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but also one experience personally in the Chinese modern music history. The author illustrated Lin Lu music journey of life.

父亲的江湖篇7

【关键词】金庸小说;身世之谜;寻求

如果说金庸小说的情节设置跌宕起伏,符合广大读者的猎奇心理的话,那么其他的武侠小说也有这个特点,那还不足以让他成为超越同时代的卧龙生,梁羽生,古龙三位武侠小说作家的理由。那也就是说,金庸必然还有更能吸引人的地方,我认为那就是对“身世之谜”的设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自20世纪来,人类似乎在日益增长的物质和嫉妒贫乏的精神之间看到了鸿沟。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认识自我的阶段,那就是对自身的拷问和追寻。而金庸小说极大的满足了人类的这一种心理,因此这就成为了能够吸引读者的一个关键所在。

“我从哪里来?我是谁?”的疑问,在金庸武侠小说中主要表现为对“身世”的疑问。在金庸的许多小说中,我们都注意到所谓“身世不明”的英雄。《天龙八部》开篇,这类英雄就出来。首先是段誉,然后是乔峰,最后是虚竹。段誉的江湖之行使他陷入难以自白的恐惧之中。母亲刀白凤临终时揭出他的身世之谜:他的父亲并不是段正淳,而是时下“四恶之首”的段延庆。随之的恐怖消失了,但邪恶身世的负罪感,却使他更加痛苦不堪。他社会关系上的父亲(养父)段正淳与生母双双死去,生父段延庆竟是“恶贯满盈”的江湖歹徒。他的生命来源是罪恶的,生父邪恶,生母与生父之间的复仇关系产生了他,也是邪恶的。缘起业报,一切尽由身世中来。身世就是命运,身世又造成了英雄们的悲剧命运。《天龙八部》中,段誉还不能算最有英雄气质的人。他真诚、勇敢、但缺乏对命运的自觉。真大英雄者当推乔峰。而乔峰命运中的一切,也是由身世之谜造成的,只是他在个人努力中,表现出更多的主体自觉性来。在这一点上,他很像俄狄浦斯类的英雄,对真实的追求把自己逼到了毁灭的边缘。他无法相信,但种种事实都证明他是与大宋汉人有世仇的异族后代——契丹人。于是灾难降临,恩转化为仇,爱转化为恨,他自愿放弃了丐帮帮主之位,无尽的误会与冤枉接二连三的降临到这位无所归依的流浪英雄头上,而自小接受的人生观和事实的最大落差又让乔峰痛苦不堪,揭露出来的身世使他五法继续生存在汉人的世界,他的教养又使他无法进入契丹人的生活。身世之谜揭开,血缘“罪恶”再次成为英雄命运的决定性因素。

《天龙八部》中社会因素与血亲的自然因素之间的矛盾,集中体现在英雄们的养父与生父之间的关系结构中。健康的存在秩序中,生父与养父应该是统一的,否则,不仅生命的本质有问题,存在的状况也是令人痛苦的。小说中的情节一再暗示这一点,段誉的生父与养父不仅不是同一人,而且互为仇敌。而乔峰的养父母乔三槐夫妇被谋杀,而他误以为坠崖而死的生父萧远山却侥幸生还,藏身少林寺中,这个谜直到最后才揭开。至于那位从小即在少林寺出嫁的痴僧虚竹,一直以为自己是无父无母的孤儿,而他父亲就在他身边,竟是那位德高望重、宝象庄严的少林寺方丈玄慈大师,他的母亲则是号称“无恶不作”的第二恶人叶二娘。高僧大德身犯淫戒,为恶不赦;叶二娘日杀一婴,更是天理难容。虚竹,又一个生于邪恶的孽子。玄慈引咎自杀,叶二娘随去,虚竹的身世之谜一旦揭开,他又成了真正的孤儿。总也摆脱不掉身世之谜,不是罪恶就是倒错。

《天龙八部》中的模式在金庸的其他小说中不断重现。“射雕”萨博变有钱淫只不过所以体验的主人公出入江湖,最初的动机都可追溯到身世之缘上。郭靖、杨康、杨过、张无忌,不是父死,就是父母双亡。《雪山飞狐》、《飞狐外传》中的胡一刀、胡斐,也是因为前后三代人身世上的秘密导入无尽的江湖是非与仇杀之中。《鹿鼎记》中的韦小宝不武不侠,但也不知其父为何人,他生在扬州丽春院,母亲是,很多人都可能是他父亲。《连城诀》中狄云无父有师,身世不明,而且师傅的身份也存在着倒错现象。《书剑恩仇录》中于万亭只是陈家洛的义父,《白马啸西风》中李文秀父母双亡,《鸳鸯刀》中萧仪、《碧血剑》中袁承志的父亲均被杀,《笑傲江湖》中众望所归的令狐冲,一样的身世不明。对于每一个人来所,这都是他们走入江湖的直接或根本原因。

凝结在身世上的冤仇或误会构成他们武侠生涯的决定性因素。他们在追寻身世之谜上,英雄们的人格不仅体现在忍受灾难,还在于一种抗拒命运的悲剧性努力上,他们试图在残破混乱中重建一种新的秩序,找到新的存在方式。正是这种抗争,使得金庸的作品从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体现出其蕴含的深切的人文关怀。

父亲的江湖篇8

江嘉沅,电视剧《美人如画》中女主角,剧中由董洁饰演。是一代苏绣大师,拥有先帝御赐“神针绣郎手”匾额江学文的独生女儿。由于父母的溺爱和儿时玩伴也是指腹为婚的未婚夫袒护下,从小就性格活泼,为人豪爽,随心所欲却也心地善良。因其无拘无束又心直口快,得罪了皇上身边的红人白公公。后来,白公公借机报复在其父亲身上。后来,在各种因素下,其父亲为了保护家人,也不堪忍受白公公的报复,含冤自缢于牢中。江嘉沅母亲意外得知江学文死讯后,亦投湖自尽。及至父母过世,江嘉沅逐渐认识到世间人情冷暖,也历经坎坷,使父亲沉冤得雪,自己也找到了可托付终身之人。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上一篇:豁然开朗的诗句范文 下一篇:新年祝福邮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