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原文范文

时间:2023-11-12 11:16:06

蜀道难原文篇1

李寿纵僚于蜀

晋康帝建元元年,蜀李寿从牂柯引僚入蜀。

李雄时,尝遣李寿攻朱提,遂有南中之地。寿既篡位,以郊甸未实,都邑空虚,乃徙旁郡户三丁已上,以实成都。又从牂柯引僚入蜀境,自象山以北,尽为僚居。蜀本无僚,至是始出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犍为、梓潼,布在山谷,十余万家。时蜀人东下者,十余万家。僚遂挨山傍谷,与土人参居。参居者颇输租赋,在深山者不为编户。种类滋蔓,保据岩壑,依林旅险,若履平地,性又无知,殆同禽兽。诸夷之中,难以道义招怀也。《北史》不载李寿纵僚,而言僚自出,未知首祸之因,赖李膺《益州记》详著其始。惜司马公之不及此也。象山,不知何地。

据《四库提要》的说法,“李寿纵僚于蜀”为“总题”,“晋康帝建元元年”一行为“纲”,“李雄时”以下为“目”,“《北史》”以下为“考证”,以下当有“论曰”一段为“论”,未录。据“考证”,作者未说“目”之全段皆为李膺《益州记》,而只用《益州记》说明僚人入蜀之始乃李寿从牂柯招引而来。此话固然不错,但这话并不是直接从《益州记》摘来,而是从《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五“邛州江原县”下转引而来。《太平寰宇记》载:

临邛故城,俗名公孙述城。李膺《益州记》云:“盖李雄据蜀,李寿从牂柯引僚入蜀境,自象山以北,尽为僚居。”临邛旧县固兹置。

根据《益州记》,说僚人是由李寿招引入蜀是没问题的;但是,是在什么时候招引就不清楚了。《蜀鉴》中这句话是来自《益州记》没有问题,而其它文字是否也是来自《益州记》呢?请看我们以史传中摘抄的文句进行对勘:

《蜀鉴》文 其它史传

李雄时,尝遣李寿攻朱提,遂有南中之地。 雄遣李寿攻朱提,……(晋)州刺史尹奉降,遂有南中之地。(《晋书·李雄载记》)

寿既篡位,以郊甸未实,都邑空虚,乃徙旁郡户三丁已上以实成都。 (寿)僭即伪位……又以郊甸未实,都邑空虚,……乃徙旁郡户三丁已上以实成都。(《晋书·李寿载记》)

又从牂柯引僚入蜀境,自象山以北,尽为僚居。 李雄据蜀,李寿从牂柯引僚入蜀境,自象山以北,尽为僚居。(上引《益州记》)

蜀本无僚,至是始出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犍为、梓潼,布在山谷,十余万家。 初,蜀土无僚,至此始从山而出,北至犍为、梓潼,布在山谷,十余万落,不可禁制,大为百姓之患。(《晋书·李势载记》)

僚遂挨山傍谷,与土人参居。参居者颇输租赋,在深山者不为编户。种类滋蔓,保据岩壑,依林旅险,若履平地,性又无知,殆同禽兽。诸夷之中,难以道义招怀也。 僚遂挟山傍谷,与夏人参居者颇输租赋,在深山者不为编户……种类滋蔓,保据岩壑,依山走险若履平地,虽屡加兵,弗可穷讨,性又无知,殆同禽兽。诸夷之中,最难以道招怀者也。(《北史·僚传》)

如把上面引文两两对勘,不难看出《蜀鉴》文字几乎字字都从各方史传摘出,略约改易数字整合而成。其中真正属于李膺《益州记》的,只不过是“李雄(时)……李寿从牂柯引僚入蜀境,象山以北,尽为僚居”,二十字而已。而这又完全是从《太平寰宇记》转引来。李膺《益州记》虽在唐宋时广被征引,但他们未必都见到过李书原本,如《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皆将作者姓名写成“李氏”、“李克”、“李充”,《通志·艺文略》《玉海》亦皆作李充,可能皆是辗转照抄所致,不仅名字弄错,而且上述各书竟没有一本书知道作者时代。因此余疑其皆为转相抄袭。至于郭允蹈作《蜀鉴》是在宋理宗端平年间(公元1234-1236年),已是南宋晚期,显然更不可能见到李膺《益州记》的原书了。此引《蜀鉴》除“引僚入蜀”二十字外,其它文字显然皆非《益州记》文。且郭氏用此段《益州记》遗文都揭出《北史》《通鉴》亦“未知背祸之因”,但郭氏对此段译文之理会皆欠准确。

前揭《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五引李膺《益州记》指出僚人入蜀是李寿的指引,但这段遗文同时指出,引僚入蜀的时间是在“李雄据蜀时”;其实《元和郡县志》在各地已多次指出“李雄据蜀,夷僚居之”,“李雄乱后,没于夷僚”,“李雄据蜀,夷僚内侵”,而郭氏却把“李寿引僚入蜀”摆在晋康帝建元元年(公元343年),这显然是与“李雄据蜀”难相契合的。当然,“李雄据蜀”称帝的前期,也不可能从牂柯引僚入蜀,因其时成汉尚未取得南中,至公元332年,李雄派李寿率大军进入宁州,到公元334年,南中平,李雄封李寿为建宁王,以南中十二郡为建宁国,其时全国人口大减,每回争战取胜之后,多俘获对方民庶以充实本国。李寿平定南中,班师回朝时,亦必俘迁其民还蜀,所谓“李寿从牂柯引僚入蜀境”,实即俘民入蜀的另种说法。故余认为“李雄据蜀,李寿从牂柯引僚入蜀境”当正是此时。若在建元元年,史载李寿死于当年八月,未死之前数月,亦必在与病魔作垂死之挣扎,恐难在此时作出此等重大决策。且此时李雄死去已经九年,已不好说是“李雄据蜀”了。所以郭氏在此虽用李膺《益州记》的记载,但他的记述却并不合李氏原著的意思,因此《蜀鉴》这段文字显然不能认为全是李膺的《益州记》。

另外,郭氏在《蜀鉴》此处又明确有成汉时“蜀本无僚”的记载,余以为这个说法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亦不符合李膺的《益州记》。但有人说《华阳国志》的《李势志》明确记着“蜀土无僚”,这是常璩“时人记时事,蜀人说蜀事”,何得谓不符合历史事实。这就不能不责怪“读书人”的粗心大意了。请看,在《李势志》的后面旧刻本都有这么几行字:

按常璩《华阳国志目录》、第九卷及《序志》皆云:“述《李特、雄、期、寿、势志》”,则势固有《志》也。今诸本皆无之。意其传写脱漏,因循不录,遂失之尔。今本诸《通鉴》所述,参以《载记》所书,续成《势志》,用补其阙,以俟后之博洽君子云。

经检《通鉴》卷九十七、《晋书·李势载记》及《十六国春秋》,今本《李势志》之抄、摘诸书痕迹甚显。坊间《华阳国志》皆出宋李刻本,故学者多谓《势志》为李所补,然亦有谓部分为吕大防所补(任乃强先生主此说)。无论为谁所补,其非常氏原著则是毫无疑义的。说什么今本《李势志》“蜀土无僚”是“时人记时事、蜀人说蜀事”,显然只是痴人说梦而已。常璩的《华阳国志》不仅没有“蜀本无僚”的说法,相反,它还有着明确的“蜀本有僚”的记载:

其一,《华阳国志·蜀志》在篇首叙述古代蜀地的自然及人文状况时说:“其宝则有……丹黄、空青、桑漆、麻苎之饶,滇、僚、、僰僮仆六百之富。”说明蜀地古代本有滇、僚、、僰等民族生活于此。《蜀志》载最晚者太康三年建西夷府,置西夷校尉,则常璩在此所述为成汉前事。

其二,《华阳国志·蜀志》载闻开明帝第三代为保子帝,“帝攻青衣,雄张僚、僰。”据《路史余论》,开明建国当始于公元前666年,以三十年一代计,则保子帝在位略当公元前600年前后,是为春秋中期,则蜀地于春秋时期已有僚、僰民族居住于此了。

另外,据《太平御览》第三百六十一卷引《博物志》载:“蜀郡诸山夷,名曰僚子。”僚子就是僚人。《博物志》作者张华,西晋人,《晋书》有传,死于公元300年,早于李寿从牂柯引僚入蜀境三十多年,是张华在前此三十多年的作品中就记载蜀郡有僚人。

我们再看郦道元《水经·沔水注》的记载:

沔水又东迳西乐城北,城在山上……城侧有谷,谓之容裘谷,道通益州,山多群僚,诸葛筑以防遏。

沔水就是古今都称的汉水,西乐城即汉城,在今勉县附近,长期隶汉中郡,属益州(蜀)。郦道元北魏人。北魏当时虽尚未占领汉中地区,但汉中郡与魏接壤,郦道元所述汉中地区之事,应当是可信的。汉中地区的这个僚人,显然应当就是《北史·僚传》所说“自汉中达于邛、笮,川洞之间所在皆有。种类甚多,散居山谷”,“南蛮之别种”的那个僚人的先民。诸葛亮修筑一个城堡专此防遏,显然其地僚人不在少数。据《三国志·后主传》载,诸葛亮筑城在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说明在李寿引僚入蜀一百多年前,汉中地区已有僚人在活动了。哪能说是“蜀本无僚”呢!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其它书籍所引的李膺《蜀记》的记载,《广弘明集》卷八载释道安《二教论》中引:

《蜀记》曰:“张陵入鹄鸣山,自称天师。汉嘉平末,为蟒蛇所噏。子衡奔出寻尸,无所畏,负清议之讥。乃假设权方以表灵化之迹,坐縻鹤足置石崖顶。到光和元年,遣使告曰:正月七日天师升玄都。米民之山僚遂因妄传,贩死利生逆莫过此之甚也。”

同篇上文亦引《蜀记》,作李膺《蜀记》曰:“张陵……”。上揭《蜀记》虽未冠李膺之名,然无疑皆李膺之作。李膺《蜀记》即李膺《益州记》之别称,《太平寰宇记·剑南东道》所引即多二名互用。鹄鸣山又常写作鹤鸣山,在今成都市大邑县境,与都江堰市之青城山相连,今仍为道教名山。“米民”即信仰五斗米道(后称天师道)的信徒。“山僚”即居山谷之僚人。“米民之山僚”即信仰五斗米的僚人。“嘉平”当为汉顺帝年号“熹平”之误,为公元172-178年。光和元年亦顺帝年号,为公元179年,前于李寿引僚入蜀一百五十多年。是蜀之有僚早在引僚入蜀之前一百几十年。

以上条条书证都有力地说明早在李寿引僚入蜀之前几十年以至几百年,蜀中早已有僚人居住生息,特别最后一条是出于李膺的《益州记》,哪能把明确记载“蜀土无僚”,与《益州记》显相矛盾的《蜀鉴》文字认为是李膺《益州记》呢?

蜀道难原文篇2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震级之高,破坏之大,世所罕见,更令人吃惊的是,地震破坏的区域竟然沿着龙门山脉,延伸达几百千米,所以,汶川大地震其实应该更准确的称为“龙门山大地震”。一场灾难震惊了世界,这座因纪念华夏人文始祖大禹“凿龙门,铸九鼎,治水患”而命名的山脉,也引起了人们空前的关注。

3条地质大断裂带

龙门山是中国东西两大地貌单元的分界线,东部是四川盆地,西部是川西高原,由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青藏高原在隆起抬升的过程中,巨大的地质体在内动力地质作用下,由西北向东南,从高原向盆地运动,形成推覆式地质构造。形象地比喻,大致像一组由西北向东南倾倒的多米诺骨牌。每一块“牌”就是一个岩石体或推覆体,每一块“牌”之间都是断层。这些“牌”原本是有规律地一层层叠放的,但是由于压力推挤的作用,一块块“牌”像瓦片一样,层层叠覆上去,在地质作用下,这些牌在倾倒的过程中,有可能原来放在下层的“牌”,也可能跑到上面去,就出现了老岩层盖在新岩层之上的现象。龙门山的这种推覆式构造在地质科学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欧洲阿尔卑斯山造山带和美洲的科迪勒拉造山带齐名,并成世界三大地质造山带。

由于强烈的地质作用,在龙门山脉,存在3条巨大的断裂带,分别是北川-映秀断裂(中央断裂)、汶川-茂汶断裂(后山断裂)、安县-灌县(今都江堰)断裂(山前断裂)。地震发生时,地下所爆发的能量主要沿着断裂带传递,所以,这次地震破坏最严重的是北川、青川、汶川等处于断裂带上的区域。

龙门之山 蜀山之脉

在中国古代地理学的观念中,昆仑山为众山之祖,中国所有的山脉如果追根溯源都可以延伸至昆仑山,这种文化上的“寻根”与实际的山脉体系并不完全一样,但是,龙门山和昆仑山确实是一脉相承的。

翻开中国地形图,可明显看到,从昆仑山到巴颜喀拉山,再分支成岷山、邛崃山和大雪山,最后绵延成龙门山。所以,龙门山源于众山之祖,具有深厚的山岳文化渊源,在北川县和盐亭县,还有大禹和缧祖的传说,神山与人神,构成了龙门的人文地理气象,所以,龙门山名出于茫茫禹迹的九州龙门,顺理成章。

龙门山所依托的岷山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第一部地理著作《禹贡》认为“岷山导江”,认为岷山岷江是长江的发源地,一直作为儒家经典定论,尽管后来徐霞客经过考察,纠正了这一错误,确定金沙江是长江的源头,但是,这也说明岷山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龙门山的山前平原是古蜀发源地,从岷山到龙门山,构成了蜀山的山岳脉络,在许多文学影视作品如《蜀山传》、《蜀山剑侠传》中,蜀山颇具影响,实际上,古代典籍记载的岷山就是蜀山,以前人们对四川的关注集中在都江堰水文化上,现在,四川盆地西北的龙门山脉理应伫立起“蜀山”山岳文化的高度。

超越龙门的文化纽带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诗人李白的感叹似乎把四川描绘成孤僻的四塞之地,其实,顺着龙门山脉,古往今来的人们建立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形成了跨越盆地的文化纽带。北望中原,金牛古道跨秦陇,五丁开山,开凿出蜀通中原的通衢大道。西控藏域,茶马古道系汉藏,茶马互市,连通起雪域高原的生态廊道、人文廊道,构建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南延滇缅,南方丝路通南亚,南丝路与北方丝路遥相呼应,将巴蜀文化汇入古印度、西亚等世界文化之河。

金牛道源于秦灭巴蜀的计谋,秦国企图灭蜀,有碍于交通艰险,于是写信给蜀王,诈言秦国得到天降石牛,夜能粪金,并表示与蜀国友邻,愿意馈赠宝物石牛并献美女给蜀王,请蜀王开道迎接回去。蜀王贪欲较强,于是便派五力士日夜劈山,凿险开路,入秦迎美女运石牛,结果蜀道开通后,引来的却是秦国大军,蜀国随之灭亡,但是,这条道路一直成为四川联通中原的大道。今天,从陕西进入四川,从广元沿着龙门北段山麓,通过剑门关、翠云廊、剑阁古城,便可感受这条古道的雄险魅力。

南方丝绸之路与北方丝绸之路遥相呼应,出使西域的张骞带回在大夏(今阿富汗一带)市场见到出自四川的邛竹杖、蜀布的消息,早就想经略西南的汉武帝立即派遣使者以成都和宜宾为据点,分四路去寻找通往印度的通道。尽管遭遇到笮族、昆明族等部落的阻挡,但是,汉武帝仍然坚定的“指求身毒(印度)”,经过十余年,终于打通了成都至洱海地区的川滇古道。一直被商人和少数民族所垄断的商道,成为大汉王朝权力掌控下的“官道”,并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作用。成都作为南方丝绸第一城,顺着龙门山,出邛崃、雅安,一路南行,便可到达南亚。

顺着龙门山,可以南北通达,穿越龙门山,则将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紧密相连,交融汉藏,汲养川蜀,成为多民族交融的舞台。宋代时期,西北边境因为西夏阻挡,国内所需要的战马无、法运入,只有从贩运马匹,于是,用内地的茶叶和交换马匹,成为茶马互市,联通其间的古道也被称为“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在四川的起点就在龙门山的南段,到雅安后,翻越二郎山,到达泸定,这座因红军飞夺泸定桥而闻名的县城,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同时也是龙门山的南端终点。

三大世界级旅游品牌

龙门山,拥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丰富的人文价值,从平原到高原的景观梯度,从东北到西南的景观差异,组成了雄伟壮阔的山岳诗篇,恰似四川旅游的景观屏幕,地动山摇以后,这幅画面依然美丽。

从国际视野看,龙门山旅游有三大世界级品牌,一是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一都江堰,二是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三是龙门山地质公园。

蜀国多仙山,青城山作为道教的发源地,是中国本土文化的典型代表。都江堰是世界水利工程的典范,利用自然水文原理,无坝引水,分水分沙,不仅技术精妙,而且符合中国道教“道发自然”的文化内涵。“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堪称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大熊猫栖息地号称世界生物界的“旗舰”,已经被国际世界所认识。大熊猫主要分布在龙门山脉的两个山系:一是岷山山系,大熊猫数量602只,二是邛崃山系,大熊猫世界遗产地498只。目前,大熊猫旅游已经形成3个圈层:繁殖基地(成都、卧龙、碧峰峡三大繁殖基地)――大熊猫保护地(成都市的龙溪、虹口、天台山,绵阳市的千佛山等)――大熊猫栖息核心区(宝兴县峰桶寨、平武县的王朗、雪宝顶,青川县的唐家河等等)。地震使大熊猫受到一定影响,出现了迁徙的状况,震后综合调查后,恢复大熊猫的生态安全和旅游项目将全面开展,“天下四川,熊猫故乡”仍然是四川旅游的最具吸引力的国际品牌。

蜀道难原文篇3

关键词:蜀绣;传习历史 ;技艺;必要性

(一) 西汉至清初,蜀绣历史研究状况

蜀绣历史本应于中国刺绣史、中国织绣服装史中独树一帜,却因藏品弥珍不易保存、提款之举晚清尚靡、蜀绣技艺贯为口传心授,见诸文字较少等因素,致使历代记载未尽其详,此间尤缺乏师承技艺的详实记载。如,1陈娟娟女士所编著《中国织绣服饰论集/故宫博物院学术文库》、2常沙娜女士主编《中国织绣服饰全集.?刺绣卷》、3孙佩兰女士编撰《中国刺绣史 》中所囊举顾绣、苏绣、广绣、苗绣等不胜数,唯蜀绣语焉不详。在1957年,朱凤女士著录《中国刺绣技法研究》一书中,将以地域为分类的刺绣归纳为,4“各大绣派在仿真绣方面基本受顾绣的风格影响最大。其中苏绣完全继承顾绣的传统……川绣以套针为主,分色清显”。蜀绣共计一百多种针法,《中国刺绣技法研究》所列十类传统针法和二类创新针法,蜀绣皆涉及。另外,蜀绣自有针法不胜枚举,单“拉锦针”一项,其下衍生出众多子类。

蜀绣自汉以降,载誉恒古,各朝文人骚客不吝激辞,史书中亦不乏记载。据《纹道:蜀锦.蜀绣.漆艺.流光溢彩的国家技艺 》考证5:西汉,杨雄作《蜀都赋》,记载蜀郡展膊刺绣之规模“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又“作《绣补》、《灵节》、《龙骨》之铭诗三章,成帝好之。”至东晋,史学家常璩记载弥珍蜀绣可堪金银“其宝,则有碧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赭、垩、锦、绣……”(见《华阳国志.蜀志》);隋唐时期,四川绣业因持有众多雕缕巧匠被载入史册“成人多工巧,绫锦雕缕之妙,始牟于上国”(见《随书.地理志》);至宋,朝廷始设“文绣院”,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记载:“蜀土富饶,丝帛所产,民织作冰执绮绣等物,号为冠天下”; 明末清初,以地域特征为流派、传承关系迥异的“四大名绣”奇葩同绽。此时蜀绣更讲究艺术性,开始出现以刺绣专业鸣世的家族和个人。

诸上珠玑,已是难得,但未曾对蜀绣技艺进行系统梳理,后人每读之浮想联翩,却难遏望洋兴叹。

(二) 近代四川劝工局刺绣科成立后,蜀绣历史研究状况

清光绪年二十九年(1903), 四川劝业道在沈录昆、周孝怀的先后主持下,成立四川劝工总局, 局内设刺绣科, 由张绍氵巨领导, 集中绘图、刺绣高手60 余人专门研究和生产, 逐步形成了严谨细致、短针细密、针脚平齐、片线光亮、变化丰富的蜀绣作品。据《成都通览》记载:“劝工局所出绣品为天下无双之品,以东洋之绣较之,出于东洋十倍矣。”由于官方支持,民间蜀绣也盛行起来,成都周边如郫县、新津、邛崃、崇州刺绣从业人员甚多,以至于分类归宗、因人而异、因技而异形成风格不同的蜀绣大型刺绣作坊兼商号数家,至宣统三年(1911)共计75家。1920年前后, 古建筑学家,工艺美术家朱啓鈐先生写成《存素堂丝绣录》、《清内府刻丝书画考》、《清内府刺绣书画考》、《女红传征略》、《丝绣笔记》. 其中,《女红传征略》为记载古代织绣女艺人传略专书。分织作、刺绣、针工、杂作四项,其中织作艺人13名,刺绣艺人84名,针工艺人16名,及其他艺人7名。此书是中国第一本以工艺美术技师为主线编著的女红传习历史专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人民政府将蜀绣老艺人组织起来, 1956年3月在成都市和平街11号建立成都蜀绣厂, 以后又成立蜀绣研究所。1978 年迁成都市草堂东路15号建新厂。1985年,成都蜀绣研究所致力于整理传统技艺,欲编撰《蜀绣传统针法技艺集》,遂因高级技师相继弥老、资金不足等原因搁浅。1991年,王少雄编著《锦绣成都》;2008年凸凹编著《纹道:蜀锦.蜀绣.漆艺.流光溢彩的国家技艺 》;2008年何世平 、卢泽明主编《成都民间的33双手》,三部书中部分篇章论及蜀绣及其传承,但不成系统。以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NKI检索为例,用“四川、巴蜀、蜀、蓉、成都;绣、刺绣、织绣、锦绣、川绣、蜀绣”为题名分别搜索相关文章42篇,其中约90%为报道性文章,偏研究性文章仅有孙先知的《蜀绣》、曾小清、魏新星的《蜀绣复兴的集群化选择?》;郑瑶、张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何走向明天》等。

因此,梳理蜀绣传习历史及技艺数据库整理迫在眉睫,一方面,活跃在50年代蜀绣行业中的技艺大师年逾古稀,当代良匠于2005年四川蜀绣厂改制后部分赋闲,部分各自为营散布全国各地。时值我国国力充盈,民族自信回归,人民对传统工艺的认识逐步深刻,且蜀绣本为劳动密集行业,所需后继绣工、专业人才的技术水平寺伺待提高。所以,归综蜀绣技艺、梳理中国近代蜀绣传习历史,不但为行业发展所需要,也为国家整个民族工艺、民族文化的复原所需要。

参考文献:

《中国织绣服饰论集》 陈娟娟编?紫禁城出版社2005/06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刺绣卷》常沙娜编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01

《中国刺绣史 》孙佩兰编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7/5

《中国刺绣技法研究》朱凤编 人民美术出版设 1957

蜀道难原文篇4

做为餐饮行业的一大支柱――火锅行业,也在风起云涌的主题文化中推出自己的品牌。所谓的主题火锅店,不仅强调火锅在环境上围绕某个主题进行装修装饰,而且食品、服务也要与之相配合,并以一种独特的氛围、文化含量和延伸功能来满足特定市场群体的需求,让顾客在情景体验中找到进餐的全新感觉,使就餐过程成为一种享受式的生活。

火锅,历史悠久,但尤以巴蜀之地最为正宗。这源于巴蜀之人的性格,及喜好麻辣的饮食习惯而决定。目前,全国各地以重庆、四川等巴蜀为名的火锅店数不胜数,但味道究竟怎么样?是否正宗?恐怕只有亲口尝过才能知道。2015年12月16日,记者来到了位于长春市世荣路与临河街交汇处的一家名为“巴蜀巷子”的火锅店,亲身感受了原汁原味的巴蜀火锅,在味道沁入心脾之时,记者还感受到了独特的巴蜀文化。

记者实地采访

亲身感受“巴蜀”文化

下午1点,记者走进这家名为“巴蜀巷子”的火锅店,老板王译热情的接待了记者。在王译经理的带领和讲解下,记者参观并了解了“巴蜀巷子”的整体装修风格和独有的巴蜀文化。

首先是由马路通往店里的木板小路,王译经理站在上面对记者说:“怎么样?有没有一种古时通往巴蜀走在栈道上的感觉。”走进店里,店门的左右皆是酒坛,他告诉记者:“我的老家在四川泸州一个农村,除了泸州老窖,国酒茅台离我家也不算远,所以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酿出的酒也自然带有巴蜀的地域香气。我们店里的白酒,都是采用古老的酿法,在土里挖坑用来发酵粮食,而不使用那些工业用的发酵酒罐,这样才能保证酒的原汁原味。”说话的功夫,王译经理打开右手边较小的两罐,拿下红布塞,撬起一条缝隙,让记者上前闻闻酒的香气,“这个是酱香,那个是浓香,怎么样?够劲不?”王译经理自豪的说。

走进店里,整体的装修风格给记者留下一种复古的印象。记者指着餐桌,问王译经理:“这是实木的吧?”王译经理笑着说:“你只说对了一半,这张桌面不仅是实木,而且是旧时农村的门板,经过简单修补后,我就把他变成了桌面。”记者诧异地问:“从哪收来这么多旧门板啊?”王译经理说:“我喜欢收藏,遇到旧一点,有价值的东西就把它们留下了,这次总算派上用场了。”来到二楼,包间所用的门都是带有门闩的“旧时门”,每个包间的装饰品、墙壁画包括宣纸灯和灯上的纸扇,完全给人一种既复古又带有文化气息的感觉。

坐在凳子上,点着明亮又略带有微黄之光的宣纸灯,看着墙上镶嵌的镂空雕花窗,再配上阳台中翠绿的竹子,此时此刻的场景,既温馨又显得富有诗意。没错,这就是“巴蜀巷子”的就餐环境。王译经理告诉记者:“其实这些只能算是装修风格,如果真正想感受巴蜀文化,还必须要配上巴蜀火锅和本店的特色‘带皮羊肉’、‘脆皮猪蹄’。”

巴蜀地区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因其独特的地形、气候和土壤使其自然资源也极为丰富,于是便出现了“自古文人多入蜀”的现象,再经过长期的发展,便形成了独有的“巴蜀文化”。王译经理介绍,正因为巴蜀物产丰富,在饮食方面才形成了独有的特色,火锅就是其一。但如果只经营火锅,而没有文化做为精神支撑,还是得不到长远发展。最后,只能像市面上的普通火锅店一样,昙花一现。记者问:“那么‘巴蜀巷子’除了我们知道的巴蜀文化外,你个人还赋予了哪些文化在里面呢?”王译经理说:“这就是我们店的主题,叫‘妈妈的味道’。众所周知,以四川和重庆为名的火锅店遍地都是,我们店和他们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味道。什么味道最让人难以忘怀?肯定是小时候,妈妈给我们做的美食啊!如果现在还能让你感受到这种味道,童年的记忆是不是一下就浮上脑海了呢?”

王译经理告诉记者:“正因为巴蜀文化有这种历史传承,所以巴蜀的女人都会做一手好菜。我小的时候就是这样,经常能吃到妈妈炒的菜,火锅也自然是其中之一。所以不论这么多年,我身处何地,只要吃到妈妈炒的菜,我就感觉心里踏实,家乡的一切都像在我眼前一样,能让我回忆起很多故乡往事。”

据王译经理介绍,“巴蜀巷子”的火锅底料完全采用四川泸州老家的熬制方法,使用的辣椒和麻椒均采自当地。因为底料为古方秘制,所以这里不过多叙述。“带皮羊肉”和“脆皮猪蹄”是本店的招牌菜。王译经理说:“以‘带皮羊肉’为例,我采用的都是几十斤重的小山羊肉,为此我还专门跑去内蒙古,与众多企业商谈后,人家看到我的诚意后,才愿意与我们合作。”记者问:“他们有客户应该高兴才对,怎么你还得去恳求人家呢?”王译经理笑着说:“其实如果只买羊肉,人家肯定会很高兴与你合作,但是咱们要的是带皮羊肉,而且还必须是几十斤重的小山羊,他们是嫌费事,又不多挣钱,所以才不愿意合作的。”原材料经过精挑细选确定后,再经过火烤和独家秘制的配料腌制,并通过火锅特有味道的浸入,外焦里嫩麻辣爽口的带皮羊肉和脆皮猪蹄便大功告成。

巴蜀火锅、带皮羊肉、脆皮猪蹄再加上拥有巴蜀文化氛围的就餐环境,是否会得到消费者的欢迎呢?王译经理说:“我这个店开业有1个月左右的时间,现在晚上饭口时间常常爆满,而且基本都是回头客,刚才你来采访时,旁边的这个桌子上的四位顾客就是四川人,吃过我们的火锅后说,‘还真有一种小时候的味道,我们在好多饭店都没有吃过这种味道。’听了他们说的话后,我感觉特别欣慰,也觉得自己把‘妈妈的味道’定位为店里的主题是对的。”记者问:“现在每天店里的营业额怎么样?”王译说:“每天营业额在1万元左右。这不,从上周开始,店里还专门搞了一个‘吃饭存钱成会员’的活动,现在有固定会员200多人,开店才一个月的时间,能有这样的成绩我已经很满足了。”

味儿好不怕巷子深

老板解读餐饮经营之道

虽然有足够的特色,但还是会有竞争,面对如何解决行业竞争这个问题时,王译经理给出这样一个答案。他说:“我不赞成现在餐饮行业做团购等促销活动,因为这样而出现生意火爆的现象只是暂时的,我敢说大多数人,只是为了图一个便宜,才过来消费。如果你的产品没有特色、质量又不好、服务又差,即使再便宜,消费者也不能进行二次消费。我主张的是,凡是进店的朋友都尽量让他们成为回头客,用产品质量、优质服务、特色菜品去征服他们,而不是从价格上吸引他们,只有这样才能长期发展,而且越做越好。”

很多读者看过王译经理给出的答案后,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开店才一个月,就开始讲经验了,是不是还为时过早?其实,王译经理在餐饮这个行业已经摸爬滚打20多年,而且在这个行业里做出了非常出色的成绩。接下来,我们就一同看一看这位餐饮 “老兵”的创业故事。

1989年,当时还只有18岁的王译便孤身一人从四川泸州赤水河畔的老家

来到了既陌生又熟悉的吉林长春。说它陌生,因为王译之前从未来过长春;说它熟悉,因为当兵的父亲经常对他说,东北是一个地广人稀,物产丰富的好地方。怀着对未来的向往,对成功的渴望,年轻的王译带着“手艺”最终踏上了这片让他事业发迹的黑土地,从此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来长春的王译谁也不认识,他说:“还好我之前在成都学了一年的厨艺,算是有一门手艺,这才不至于饿肚子。”正所谓:一技在手,吃穿不愁。凭着这门手艺,王译找到了一份厨师的工作,有了收入,生活总算安稳下来。

年轻肯吃苦,勤奋又乐于助人,王译得到了很多同行的好评。王译告诉记者:“很多人都愿意和我交朋友,因为我能以诚相待,你怎样对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你。和这些同行们处成好朋友后,我们开始进行厨艺的交流,我总是毫无保留的把技术告诉他们,同行业们也把技术毫无保留的告诉我,经过沟通和交流后,我把川菜和东北菜进行很好的融合,就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记得,当时我打工的饭店是一家杀猪烩菜骨头馆,我把东北炖菜加入川菜的做法后,很多顾客都很认可,有时候都排队来吃,一天能卖2000斤骨头,你说生意火不火?”

严格要求品质至上

重视文化传承重温“妈妈的味道”

经过近10年的积攒,王译不仅有了一定的积蓄,在厨艺方面也逐渐形成了独有的风格。通过市场考察、选址后,2000年,王译最终在长春市南湖游泳区附近租了一个150平方米左右的店面,而且还给饭店起了一个既突出特色又大气的名字“川老板”。

王译告诉记者:“这个‘川老板’从2000年经营至今,已有16年时间,而且现在每天几乎爆满,150平方米,11张桌子,每天的营业额都在1万元以上。”记者说:“只听这个名字,就知道是一家川菜馆,那你们的招牌菜是什么?”王译说:“自贡水煮鱼、宫保鸡丁、毛血旺、腊肉这是我们的招牌菜。”记者问:“这几道菜在别的川味饭店也有,你们的做法和工艺有什么不同吗?”王译说:“其实每个厨师做出菜的味道都不一样,但我们选得食材正宗,比如,用的豆瓣酱和辣椒,都要我们老家那边自己做的。还有工艺,火候要掌握好,热油浇多少,浇到什么程度,这都需要严格的掌控。”

经营这么多年餐饮,难免会遇到沟沟坎坎,王译对于这些困难似乎已经看淡,他说:“不论做什么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关键是在于你怎么看,怎么对待。我也遇到过困难,但我就是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事情总会得到解决的,不必因为眼前的困难,去困扰自己。做生意,需要一颗平常心,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和气才能生财嘛!”既然说到了困难,那么他究竟遇到过什么困难呢?王译说:“做餐饮的同行都知道,肯定会有一些顾客在吃饭的过程中闹事,我认为,百分之九十都是饭店经营者的错,只要态度真诚,细致耐心,一般的顾客肯定不会深究的。我们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不管我们怎么道歉,顾客就是不买账,而且还大呼大叫,说了一些特别难听的话。”记者问:“那最后是怎么解决的?”王译说:“因为店里来的大部分都是回头客,我们和顾客都已经处成了朋友的关系,所以出现这样的事情后,我们没说什么,店里吃饭的顾客把他们给轰出去了。”

在菜品的质量上,王译也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他说:“腊肠都是我们自己灌制的,而且绝对不含有任何添加剂,这样不仅吃着味道正宗,而且还安全。比如,做红烧菜品,我们都是用冰糖上色,从来不在市场上买那些专门做红烧菜的原料。不管消费者能不能看到我们的制作过程,我们时刻都是这么严格要求自己,这么多年也一直坚持下来,我想这也是‘川老板’火爆至今的原因吧!”

在经营“川老板”的同时,王译经理在长春市隆礼路还曾经营过一家300平米的“土家族烤鱼”店长达六年的时间。王译说:“因为孩子需要上学,家人照顾孩子,再加上此地房租连年上涨,这才换了地方,但是我敢说,土家族烤鱼在全长春同行中都是比较有名气的,当时的生意也几乎是天天爆满。”

从事餐饮行业20年时间,无论在菜品质量还是服务乃至经营管理上,王译都称得上是行家里手。他说:“不论是‘川老板’还是现在经营的‘巴蜀巷子’甚至我经营过的其它餐饮项目,我始终坚持的是,宁可成本高,也要保证菜品质量,让消费者在我的店里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传承巴蜀文化,重温“妈妈的味道”。正是因为20年的职业坚守始终没有动摇,王译的餐饮店才会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才会在餐饮行业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巴蜀巷子地址:长春市临河街与世荣路交汇东行100米

蜀道难原文篇5

关键词:汉代;巴蜀文化;兴盛;原因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126-02

汉代巴蜀文化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是巴蜀地区纳入统一的中央王朝后文化发展上的第一次鼎盛时期,所谓“蜀学比于齐鲁”、“汉征八士,蜀有四焉”[1]。流必有源,源可能是潜藏的,但绝没有无源之流。汉代的巴蜀文化能迅速攀上汉文化的高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从文化演进的角度来探析其原因,即巴蜀地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其文化兴盛的沃土,汉代巴蜀地区开展的多种教育方式则是其强大的助推器。

巴蜀文化有着悠久而独立的始源。原始、丰富的古史文化传说以及醇厚的文化传统是巴蜀地区文化繁荣兴盛的沃土。

1.原始

原始宗教是在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水平达到一定水准的历史条件下才产生的。普列汉诺夫认为“万物有灵论是宗教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因此,自然力、自然物是最古老的崇拜对象。如太阳崇拜。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饰便是例证。大石崇拜,学界普遍认为蜀人的大石崇拜发源于蚕丛氏,“蚕丛氏始居岷山石室”。当蚕丛氏从岷江上游迁至成都平原后,以不同形式的大石建筑来寄托对祖先及其生存环境的崇拜[2]。动植物崇拜。三星堆出土的各种金、铜、玉、陶动物雕像,都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美术作品,都是被顶礼膜拜之物,即诸种神灵[2]。三星堆出土的青铜树,一些学者认为此青铜树即为《山海经》中所说的“建木”,即是“天梯”,为天地人神之间的通道[2]。

鬼神崇拜。在先秦时期,它贯穿于巴蜀文化的诸方面,并成为巴蜀文化的精髓。《华阳国志·巴志》记载鱼复县(治今重庆奉节东)时说,县“有泽水神,天旱鸣鼓于傍即雨也。”左思《蜀都赋》云:“潜龙蟠雨沮泽,应鸣鼓而兴雨。”刘逵注:“巴东有泽水,人谓[有]神龙,不可鸣鼓,鸣鼓其傍即便雨矣。”[4]蜀郡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来到蜀郡湔氐县时,“见两山对如阙,仿佛若见神。遂从水上立祀三所,祭用三牲,珪壁沉濆。”[1]

祖先崇拜。巴人的祖先崇拜,以祭祀白虎为中心,《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早期蜀王国以大型青铜人物群雕像作为祖先崇拜的主要形式。杜宇和开明王朝则以宗庙来表现其祖先崇拜。杜宇又称望帝,望帝即是杜宇谥号。《华阳国志》还记载杜宇“一号杜主”,主即宗庙类所置神主。望帝者,蜀国境内之天神也。望、帝均为祭名,蜀人用两种祭名称其先祖杜宇。开明王朝亦如此,先王谥号称帝,以帝来祭称先祖[2]。

2.丰富的古史文化传说

先秦时期,反映巴蜀历史文化的信史虽较少,但我们仍能从相关的神话、古史传说中探寻其踪迹。《山海经》是集巴蜀上古神话传说故事之大成的典籍。国学大师蒙文通先生在其《略论的写作时代及产生地域》一文指出“《山海经》就可能是巴蜀地域所流传的代表巴蜀文化的古籍”。因此,可以说《山海经》是古代巴蜀文化的第一部著述。书中的部分神话、古史传说揭示了古代巴蜀文化自一开始,就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同时也说明了巴蜀文化的悠远历史。

与《山海经》中的古史神话相呼应,有关彭祖的传说也反映了先秦巴蜀文化。《华阳国志·序志》说:“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则彭祖本生蜀,为殷太史。夫人为国史,作为圣则,仙自上世,见称在昔。”常璩称彭祖为殷太史,既为太史,职掌殷的典籍,由此可知彭祖则是当时具有渊博学识的知识分子,也当是古代巴蜀的重要文化人物。

诚然,对待古代传说,我们一方面,不能完全相信这些传说就是信史,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和求是精神而进行全面地考察;另一方面,也不能像历史上的疑古派那样,认定一切传说都是后人的伪托。但是,古代的传说,往往有着某种历史的依据,有历史的影子。特别是先秦时期的巴蜀,由于文献的极其匮乏,许多研究都离不开传说。而只有靠着这些传说,综合考古发现,我们才能既为先秦巴蜀文化勾勒出一个轮廓,又为其后繁荣的巴蜀文化寻找到某些历史的联系。

3.醇厚的文化传统

巴蜀自古有重德讲义的精神风貌。据《华阳国志·巴志》载:“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

首先,巴蜀地区讲究忠孝。巴地有诗曰:“‘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其祭祀之诗曰:‘惟月孟春,獭祭彼崖。永言孝思,享祀孔嘉。彼黍既洁,彼牺惟泽。蒸命良辰,祖考来格。’”[3]可见孝是古代巴地“土风敦厚”的表现,反映出巴蜀地区自古讲究孝道。又如巴曼子将军的忠烈,“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曼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曼子曰:‘藉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3]严君平“常卜筮于市,假耆龟以教。与人子卜,教以孝;与人弟卜,教以悌;与人臣卜,教以忠。于是移风易俗,上下兹和。”[5]也反映了汉初本土士人的忠孝观。

蜀道难原文篇6

入行两年,她的作品进了人民大会堂

走进位于成都文殊院街的禅林蜀绣苑,孟德芝正在绣一幅新的作品,那是几个孩童和熊猫在一起嬉戏的图案,采用双面异形绣的手法。熟练地勾图描线,小小的绣花针在孟德芝手中上下翻飞,这项蜀绣中的高难度技艺,在孟德芝应用起来显得轻松异常。这幅作品她已经绣了好几个月,但要绣完预计还得10个月时间。

孟德芝成为如今的蜀绣大师前,只是一个因为高考落榜,而顶替母亲进入成都蜀绣厂做工的18岁姑娘。当时的孟德芝没有什么特别,唯一让工厂前辈印象深刻的,就是这个小姑娘“刻苦、勤奋,一心扑在蜀绣上”。“那个时候就想好好学技术,毕竟是门手艺活,还能养家糊口。”孟德芝有些不好意思地回忆道,“现在想来,当时的想法其实挺不尊重蜀绣的。”

才开始学习时,手被针扎是常事,不过这不算什么,因为最难的是夏天的汗珠总是容易滴在绣布上,而冬天手被冻得麻木,捏不住绣花针,冷得受不了时,孟德芝只能用装了开水的玻璃瓶暖暖手,再一针一线地绣。

好在孟德芝没有像别人那样轻易地放弃,所以她年纪轻轻就成了绣厂的骨干。两年后,成都蜀绣厂为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绣制巨幅蜀绣《芙蓉鲤鱼》,孟德芝被选为其中一员,参与了这幅作品的绣制。最难的时候差点放弃蜀绣

从入行到现在,孟德芝接触蜀绣已经33年。上世纪90年代,蜀绣开始走下坡路,很多人离开了蜀绣厂。

“当时虽然舍不得蜀绣,但确实工资不高,养不活家人。”在生活的压力下,孟德芝也下海经商,通过朋友在荷花池找了一个摊位,干起批发牛仔裤的生意。正当生意步入正轨时,当年的成都蜀绣厂厂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郝淑萍找到她,劝她回厂继续做绣工。思前想后,放不下蜀绣的孟德芝把荷花池的铺面关了,回厂继续绣起蜀绣。

2005年,成都蜀绣厂无力支撑最终倒闭,所有员工,上到厂长、书记,下到看守大门的员工全部被买断工龄。四川唯一的蜀绣厂关了门,原本担任厂工会主席的孟德芝,一夜之间成了下岗工人。在她的记忆中,那是她接触蜀绣以来最艰难的岁月,许多同事就此彻底放弃了蜀绣。然而家中面临下岗的不仅是孟德芝,她的丈夫也随后下岗。那一年,孟德芝的孩子刚考上大学,巨大的经济压力一下压在她的肩头。

为了找到出路,孟德芝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的求职方向,年过不惑的人很难再找到其他行业的工作,于是她决定继续做蜀绣。2005年底,孟德芝租下一间小门面,招收愿意学习蜀绣的学生。后来在金牛区政府的支持下,孟德芝成立了蜀绣公司。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蜀绣,2006年6月,孟德芝和学生在首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现场绣制“太阳神鸟”。同年10月,文殊坊开街,在街上特制的玻璃房中,孟德芝和16位绣工连续7个月绣制了一幅55平方米的老成都地图。

很快,孟德芝的公司风生水起,很多以前蜀绣厂的老绣工也纷纷加入进来。回想起来,孟德芝笑着说:“人生就是这样,每走一步所遇到的事情,都会为日后埋下伏笔。当年如果坚持做生意,我和蜀绣也就擦肩而过了。但正是因为当年做过生意,所以现在开蜀绣公司我也知道怎么管理。”

和大师相比,更喜欢别人喊她师傅

和很多传统工艺一样,对蜀绣感兴趣的年轻人很少。“很多学生都觉得太辛苦,坚持不下来就放弃了。”据孟德芝介绍,一名好的绣工学成至少要5年时间。但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花5年学一门手艺实在是个漫长的过程。于是对孟德芝而言,如今她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把蜀绣传承下去。和大师的称呼相比,她更喜欢听到学生叫自己师傅,那是对她作为一名蜀绣传承人的肯定。

招收徒弟,是传承蜀绣的途径之一。如今,在文殊坊、黄忠社区、郫县团结镇和绵竹4个蜀绣基地,都有孟德芝的学生,她们不仅继承了工艺,还解决了自身的就业。“只有代代传下去,蜀绣才有希望。”谈到蜀绣对自己的意义,孟德芝想了很久说:“是蜀绣成就了我,并已经融入我的生活。”

蜀道难原文篇7

“我觉得吴奇隆不仅是个演员,他更是一个娱乐行业的战略家,方向把控非常敏锐、精准。黄伟杰导演,也不仅是个导演,他是集编剧、导演、剪辑等各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家。我,则是直面市场,整合资源、疏通渠道吧。”对于铁三角的合作模式,刘小枫简单介绍了分工。

近日,由江苏稻草熊影业出品的大型古装仙侠类电视剧《蜀山战纪2踏火行歌》(以下简称《蜀山2》)即将完成国内的拍摄,正准备整班移师新西兰,该剧绝对属于未播先热。这份高热度与期待与《蜀山战纪之剑侠传奇》(以下简称《蜀山1》)的成功密不可分。作为稻草熊影业成立以来出品的第一部电视剧作品《蜀山1》,当时以单集360万高价被爱奇艺抢先购买,不仅创造了当时互联网平台最贵收购剧目的先河,更创造了先网后台播出模式的历史新篇章,而声名大噪。而此次《蜀山2》更是斥资2个亿,中国、新西兰联合拍摄打造,令粉丝备感期待。

作为开路市场的先锋人物,刘小枫尽管有着将近15年的行业经验,并成功打造了《牌坊下的女人》《新萍踪侠影》《新白发魔女传》《我的抗战》等影视佳作,但是⑿》阋谰杀硎荆盒幸稻验是对过去的总结,并不代表对今后的判断,所以谦虚学习、努力探索,是制作人面对市场该有的态度:“6年前,我们仨从《白发魔女传》开始,就试图打通行业的全产业链,到《蜀山1》的时候,基本实现。这一次《蜀山2》,革新不是在发行模式上,而在于产业链的开发上,终极目的是打造爆款!”

蜀山2启用全新面孔,精神不变,除此全变

2015年,由吴奇隆、陈伟霆、赵丽颖等一线大咖领衔主演的《蜀山1》,通过超炫的画面质感、严谨的故事结构和传神的表演塑造了“爱恨两相难、正邪一线间”的情感内核。并开创了先网后台的播出模式,大获成功!

刘小枫说:“《蜀山2》在项目启动之初就决定启用新人班底,现在的影视市场竞争太激烈,拼演员、拼号召力、拼流量……这种环境下我们怎么保持自己的特性和属性?蜀山是我们的原创IP,我们有信心、有实力把它打造好。”《蜀山2》除了延续《蜀山1》的情感内核,可以说其余内容都在颠覆。首先,从《蜀山2》曝光的人物海报中,粉丝们关注到,除了吴奇隆之外,其余四个主演均为新人。平均年龄不过20岁,但这4位新人也不新。饰演余英男的雨婷儿、饰演余英奇的陈哲远、饰演齐灵云的刘一印⑹窝莅坠纫莸哪糇羽,四人均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有过出色的演绎,黄伟杰导演笑谈:这四位新人主演绝对是四个会演戏的鲜肉、鲜花。为了更好地诠释角色,导演更是要求主演开拍前一个月就进组排练,寻找状态。其次,从故事结构上,讲述主人公如何成长、如何成熟争取自由,又如何平衡天下大义,这是《蜀山2》的主题。更加低龄化、更加二次元,受众直瞄15岁到25岁群体!与之相协调的是,这一次不仅在故事衔接上,包括服装、美术、表演、到整个戏剧风格与《蜀山1》都是颠覆性的!化妆美术的风格也从暗黑魔幻转化成了简约清新。说到故事情节上,不得不说,这一次在前十集还大胆挑战了古装青春喜剧风格。吴奇隆将出演一个邋遢、胆小的酒鬼爸爸,颠覆形象,全力出演。再次,与《蜀山1》国内山水的取景拍摄不同,《蜀山2》更加魔幻化的属性,让主创团队最终瞄准了《指环王》《魔戒》的拍摄地新西兰,300人的团队将远赴新西兰拍摄一个月!用刘小枫的话说:该实打实的,就必须实打实!

既无全线启用大咖,2亿成本花哪了?

众所周知,目前影视行业存有畸形现象且短时间无力扭转,即一部作品70-80%的预算被演员拿走,剩下二三成用于拍摄的编剧、导演、后期等所有后续环节,导致很难出精品。《蜀山2》除了吴奇隆外,虽然没有全线启用大咖,但是却斥资高达2亿,钱花哪去了呢?刘小枫说:花制作上了!

关于原创

“稻草熊令我引以为豪的,是公司原创IP的生产能力。我们有自己的编剧团队、创意团队,并不比网文写得差。很多影视公司高价买了IP后还要高价请咖司。我们有完整的创作团队,为什么不打造原创的超级IP呢?”除了《蜀山2》,公司在今年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在寂与寞的川流上》《灵域》等多部电视剧计划开机。“公司的制作能力、以及对于内容品质和原创的开发,是重中之重!”刘小枫说。

关于特效

之前《蜀山1》的时候,黄导对特效公司的要求就是做出来的作品不敢说后无来者,但是要敢说前无古人,特效的使用对于仙幻类作品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尤其重要的,《蜀山2》更是加大了特效的使用。刘小枫说:“关于特效,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理解,比如拍摄过程中,你看到吴奇隆手上拿着道具,其实这个道具就是特效做的;比如国内外场景的拍摄,如何既突出特色与差异,又能完美融合一致,这也是特效;比如漫画,之前我们看到的漫画很少有整体画面,基本都是拼合的,这次我们将为粉丝呈现整体融合的画面,其中的素材需求量和难度可想而知。

关于外景拍摄

其实国内很多电视剧都有国外取景的经历,而《蜀山2》这次可不仅仅是取景这么简单。刘小枫说:“做电视剧只是一个表面,做品牌才是长线!因为《蜀山2》相比第一部显得更有仙气,而新西兰的场景和我们的风格更加吻合,既然要做良心剧,我们就不想抠图、滤镜去糊弄观众,事实上你也糊弄不了!所以《蜀山2》300余人的团队移师新西兰,和新西兰当地同行联手合作拍摄一个月,因为两地拍摄,需要协调的事情太庞杂,为了保证拍摄进度不受影响,所以道具制作都是两套!粗略估算了一下,新西兰拍摄一个月的成本基本等同于国内拍摄五个月的费用。加之在国内拍摄的近半年时间,《蜀山2》的花费基本等于国内拍摄周期将近一年,制作成本可想而知!”

战略上联手商务广告 打爆产业链

从美国影视行业的发展轨迹看,目前,美国影视行业版权销售额基本占比50%左右,而在国内影视公司,通过版权销售的经营模式基本占比在90%以上!未来,电视剧在整个产业链的占比会越来越小,全产业链的开发则成了新宠!也正是看到了这个趋势,稻草熊从2012年《白发魔女传》就开始尝试去打通产业链的环节,到《蜀山1》的时候,基本实现。公司原创了12首歌曲推广,开发了手游,出版了实体书、纪念画册等衍生产品。故刘小枫将稻草熊视为“会做产业链的影视公司”,而这次,在《蜀山2》上,刘小枫的希冀是不仅打通,更要打爆。

蜀道难原文篇8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意思是四川一带的山路,非常地难以攀爬,走这样的道路,比上天还难。这里是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度地描绘蜀道的难走。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原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上一篇:我的母亲范文 下一篇:纳兰容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