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范文

时间:2023-11-16 22:54:29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篇1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过程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一、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三、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蜀道难》主题思想探源

研究方法:

(1)分小组探究,然后综合。

(2)查阅资料,整理不同说法。

(3)小组讨论,确定比较合适的观点。

(4)上网查询,多方求证。

参读书目:

(1)《唐诗别裁》。

(2)《唐宋诗醇》,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3)《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篇2

一是先声夺人,令人震撼。这首诗感彩强烈,一开篇便用“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突兀的散文笔法,极大地渲染了蜀道之难的氛围,营造了全诗的感情气氛,奠定了全诗雄奇奔放的基调。

二是想象丰富,神秘奇幻。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精妙的比喻,生动的描绘,加上神话传说的穿插运用,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蜀道的雄奇峻伟、高耸险恶。“连峰去天不盈尺”“六龙回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夸张的描写;“天梯石栈”“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的太白鸟道、“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的飞瀑鸣雷、“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枯松倒挂等动人心魄的描绘;豺狼、虎蛇的比喻;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力士劈山等神话传说的运用,不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蜀道之难,展现了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而且也给这首诗增添了神秘奇幻的色彩和雄健奔放的气势。

三是借助烘托,侧面表现。在正面描写蜀道之难的同时,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郁低沉的旋律,创设了一个古木枯荒、鸟声悲戚的境界。“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诗人借景抒情,渲染了旅愁和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四是反复咏叹,循环层进。诗人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个主旋律在开头、中间、结尾共出现三次。这不仅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基调和旋律,而且有力地强化了诗人的感情。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篇3

剑门蜀道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上溯到2300年前先秦的“五丁开道”。这条蜿蜒的蜀道南起成都,北上经广元直达西安。

剑门蜀道的精华主要集中在广元境内,要素最完善,遗存保护最完整,它像一条金线,把沿线独具魅力的美丽风光和散落的历史文化珍宝一一串联起来,升华为闻名遐迩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是全国首批风景名胜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广元段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已列入国家预备名录,四川省政府已启动剑门蜀道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工作。

古老的剑门蜀道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也留下了许多传奇的历史故事。《三国演义》中有80多处提到这里,这里保存下来的遗址、遗迹更多达140余处,刘备、诸葛亮、费、蒋琬、张飞、赵云、马超、姜维等三国人物的故事广为流传。

“不走古栈道,不知蜀道难。”

从中原入川,穿越秦岭进入广元,首先要经过一个峡谷,全长约4公里,宽约100米,两岸石崖壁立,谷深约两千米,是嘉陵江冲破山脉而形成的。这个峡谷叫作明月峡,可谓是蜀道咽喉中的咽喉,是连接南北的唯一通道。明月峡雄奇险峻,李白过此方有《蜀道难》的不朽诗篇。

数千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打通蜀道。明月峡留有远古时候山民们走出的羊肠小道、先秦时官府倡导在峡壁建立的栈道、峡中江边船工们修建的纤夫道、嘉陵江上的船道、民国时期修建的川陕公路、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宝成铁路隧道等古今六条道路,所以也被称为“中国交通史博物馆”。

当地的老人说,其实明月峡在唐朝的时候叫朝天峡,是朝拜天子的地方。“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乱而南迁成都时,四川地区的官员就是在此接待并朝拜天子的。明清时期,文人墨客都崇尚自然,于是取李白诗“清风清,明月明”之意,将朝天峡改名为明月峡。但即使是现在,当地人仍喜欢按旧俗称其为朝天峡,也有叫朝天明月峡的。

千百年来,明月峡作为蜀道咽喉中的咽喉,连接了四川地区与中原,也留下许多故事。从这些故事里,我们或多或少能触摸到一些历史。

唐玄宗过明月峡从长安到成都,逃避了“安史之乱”,在此之前,武则天出生在广元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后随父亲到了洛阳,从此改变人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和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距明月峡不远的嘉陵江南岸,有另一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皇泽寺。这里是中国唯一纪念武则天的寺庙,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有二圣殿、则天殿、大佛楼、吕祖阁、五佛亭……整个寺庙依悬崖而建,下瞰江流,雕梁画栋,错落有致,气势不凡,颇能体现巴山蜀水之秀丽、巍峨。

虽然时过境迁,但这里走出的一代女皇依然影响着广元人,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皇泽寺都要举行盛大庙会,广元人要去皇泽寺前的乌龙潭一带划舟竞渡、游河湾,纪念武后生日。

剑门雄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在广元人茶余饭后的闲言中,总能听到许多关于蜀道的故事。这些故事世世代代口口相传,没有被时光所遗忘。

古代川北有三条蜀道:金牛道、阴平道和米仓道。剑门蜀道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金牛道。金牛古道全长约二千余里,在广元境内的一段约二百里,其间山重水复,栈道相连,沟壑纵横,蜿蜒崎岖,最为奇险。这也是李白在诗中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那条古道。

关于金牛道,一个近乎荒诞的故事一直流传了几千年。相传战国时期,秦国欲征服蜀国,但关山万里,道路险阻,秦王命人造了五头石牛送给蜀王,谎称石牛能日泄千金;贪财的蜀王于是命五个大力士开路,迎接石牛;道路修通了,蜀王迎来的不是能日泄千金的石牛,而是秦国的万千铁骑,蜀国就这样灭亡了。这就是“五丁开道”的故事。后来人们就把这条路称为“金牛道”或“石牛道”。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大剑山(剑门山)中段,依崖砌石为门,修建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并在大小剑山之间架筑飞梁阁道,金牛古道也被称为剑门蜀道,剑门关所在的镇,也因此而得名剑阁。

时至今日,当地老人聊起剑门关,依然掩藏不住一丝骄傲:“剑门关峭壁如城墙,独路如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蜀道的咽喉。从凤州到剑州的110里路段,原有桥阁9万余间,都是在悬崖绝壁上架成。” 因此历史上有个说法: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可见这里是古剑门蜀道上的一处重要关隘。

这样浩大的工程,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要建造也并非易事。让当地老人扼腕的是,那些桥阁早已荡然无存,只是前些年在古剑门关的遗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城关,成为它身后千年古道的一个崭新标志。

剑门天下险,与“峨眉山天下秀”“青城山天下幽”“九寨沟天下奇”并称四川“四绝”。这里是数百里大剑山中段的一个缺口,七十二峰形若利剑,俨然一道天然屏障,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这里曾发生过一百余次战争,曾有十多位帝王莅临,还有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近四千幅作品。当年蜀将姜维凭借天险,曾拒魏军十万之师于关外。现存诸葛亮建关的遗址、古老的寺庙、珍贵的碑刻以及著名的剑门四景(剑门细雨、梁山松涛、夕照绝壁、雪染翠云)和剑门四奇(姜维石像、千年紫荆、松柏长青、剑山石笋)。

虽然古道的痕迹已经随着时间消失了,但从依照原样在遗址重建的雄关关楼和背后险峻的山崖峭壁,依然能够感受到古时蜀道之险。作为一个现代人,身处于山林之中,还能找到一份穿越时空隧道的体验。

翠云廊,千年古柏

从剑门关沿着古蜀道的模糊印记往成都方向行进,一路上能看到许多粗壮的柏树挺立在道路两旁,直入云霄。这些树大抵都有几千岁了。

这便是古时的剑州路柏了,当地人也称其为“皇柏大道”。广元把保留完整的“皇柏大道”保护起来,命名为“翠云廊”。

“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大道”,现存古柏8000余株,相传起植于秦汉,多为三国时张飞率兵所植,历经千余载风霜雨雪,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乃“国之珍宝”。

现在的翠云廊分为南段、西段、北段。

南段是古剑州(今剑阁)通往巴西郡(今阆中市)的要道,行程八十余里,有古柏4000余株,是古柏最多、最密的一段。

西段是剑州(今剑阁)至梓潼,全长120里,这段驿道上的武连驿,是唐朝名臣魏徵的出生地,昔称“种松之乡”。“拦马墙”是西段中保护最完整的一段,长约5里的驿道上,有古柏近240株。

北段是古代天府之国通往中原的唯一大道,又可分为三段。兔儿岩段,全长约3里,有古柏40多株。石洞沟段,长约5里,路面全是青石板和石条铺砌而成,宽阔雅致,这一段是古金牛道剑门至剑阁的中点段,车马銮舆,客旅行商,无不在此歇脚用餐,三国时孔明六出祁山曾在此安营,至今还有“峰火台”“饮马槽”等遗迹。大柏树湾段,在剑门关与汉阳铺之间,几乎与川陕公路平行,这段廊道因古路面被毁坏,于20世纪 90 年代重新恢复铺就,长约2里,是古柏最为密集的一段。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篇4

西风飒飒蜀道难

关于蜀道我听的太多了,不管是儿时父辈们讲还是长大以后自己去查阅资料知道的,甚至是每次回老家经过那里所看到的……她像一条神秘的绿色巨龙吸引着我,虽然我从来不知道它的全貌是怎么样的。今天我终于要去仔细看这条让我梦想了多年的古道,有点兴奋也有点畏惧――蜀道难啊!

古蜀道最美丽最险要的一段从昭化古镇开始。这是一个处于两江汇合地的小镇,一条是嘉陵江,另一条是从川西北流出的白龙江。所以这里常年都笼罩在朦胧的水汽之中。昭化镇仍保留了明清时期的特点.篱木结构的房屋,青石板的街道,古老的城墙和城门……悠闲而懒散的生活让人觉得置身于旧时期,仿佛时光倒流。如果要走“皇柏大道”,就得先到凉亭子。当地人口中的“皇柏大道”即古蜀道。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想必就是讲的凉亭子这样的地方吧。

到了凉亭子,却发现这儿既没有长亭也没有碧草。只有一块碑,上面刻着三个字“古蜀道”。这就是我徒步的起点了。虽然没有长亭也没有连天的碧草,但在山坡上能看见东去的嘉陵江,能看见苍翠的松树和山梁上的大柏树。一条由青石板铺成的石阶路蜿蜒的伸向树与天相连接的地方,掩没在群山绿树之中。

在半山上我看见了几棵道劲的大柏树。在茂密的树枝下掩映着一座寺庙。有人家了,也就意味着可以在那里找到水喝或者一顿饭吃。想到这些我不由得加快了步伐。到大柏树跟前路变得陡了也窄了。树下立了一块碑,也不知道是哪个年代的,上面刻了三个字“天雄关”,旁边还有几块年代不同的石碑。有的是关于蜀道的记载,有的是古时候文人的题字。还有块碑刻着“葭萌关”三字,昭化古镇在秦时被称为葭萌郡。站在天雄关可以把整个昭化古镇和方圆几十公里的土地一览无遗。天雄关旁有一些古代的城墙,地势高高的,估计在古代是个军事要塞。

从天雄关到下一个站看起来几乎没有路了,一直延伸的青石板路已经消失在浓密的森林中,几乎需要披荆斩棘才能找到它的踪影。山里的人们开辟了一条机耕道,那条青石板路少有人走已经荒废了。钻进树林才找到它,却发现道旁杂草丛生,显得十分的荒凉和孤寂。人的心情也随它低落起来。树林里阴暗又潮湿,下雨的时候应该更暗了吧?古时候四川的父老们就是走这样的路去长安去中原吗?我是有点担心的,因为这样的路程一直走了将近两个小时才走到一个叫牛滚凼的地方。到这里视野开阔了,终于又能看见秋日的蓝天和散落在群山之间的农田与农户。李白在《蜀道难》中曾写到“但见悲乌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问”,我没看见悲鸟,但是却经常看见一对对一只只漂亮的野鸡或者锦鸡被我这个外来的行人吓得到处乱飞。

山里的人们开始播种小春了,我随便喊一声老乡,总有好几个声音答应我。连我都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是在田问?在山野?在林问?还是在自己家的院落前?开始起风了,虽然不大但是仍然听到柏树林发出阵阵像波涛一样的响声。

夕阳西下了,秋日的夕阳把山林田野染成一片金黄。我还没到大朝乡,真担心天黑了还走不到。“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古道是古道,西风是西风,可我是断肠人吗?想着这个悲凉的问题,我终于到了大朝乡,天也快黑了。好在我投宿的那家的女主人看起来善良又热情,让我忘记了自己是否是断肠人的问题和他们热情的攀谈起来。

斜风细士雨 浓浓乡里情

山里的夜是多么难熬啊,那种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压抑得灵魂都几乎要出窍了。夜静得只能听见心跳的声音和星星眨眼睛的声音。

不知道睡了多久,我被一阵鸡鸣狗吠声吵醒,天亮了。窗外飘来女主人煮饭的香味和柴火的味道,瓦房上有沙沙的响声,下雨了。雨若有若无的下着,好像是天上的仙女出门前喷洒着她的香水。远处的群山笼罩在浓浓的云雾中,由远及近由浓到淡。

吃完香喷喷的早饭,问明白了线路,告别主人后的我又上路了。蒙蒙的细雨撒在身上,让我的头发和睫毛上都挂满了露珠似的水滴,我找寻着古道继续前进。没多久看见一条小河,河上有座石桥,当地人叫它铁栓子桥,因为桥墩和桥板、桥板和桥板之间是用生铁水灌注后固定的。没人能说清楚它的来历,就算是当地的老人,他也只能说哦,那好多年了。也许它就是在五丁开辟蜀道的时候就开始有了的呢?它曾经送走多少人出川,又迎接过多少人进来呢?不管是进来的,还是出去的,他们都是因为走过这条道路,再由这座桥互为异乡人了。有多少人回来又有多少人回去了呢?

相隔不远处又有一座桥,叫松树桥。在莽莽的柏林中生长着的两株古老的松树,枝繁叶茂苍劲有力。站在松树桥上往前看,一直向南延伸的古道掩没在密密的雨雾中。古道虽然历经千年,但现在却仍能感受到它曾经作为官道的大气与磅礴。要不它怎么能承受司马措和钟会的十万铁骑,又怎么能承载大唐两位天子的皇辇呢?青石板上的凹凹坑坑是脚印,是马蹄印,还是车辙印呢?雨落在石板上,石板发出幽幽的光,让这些躺了千年的石板看起来既圆润又神秘。宋代一位不知名的诗人写到“几重岭隔几重弯,路在茫茫烟雨间”,这古驿道总是蜿蜒盘旋在山岭之间,又消失在烟雨之中。

从松树桥沿着保存得非常完好的古驿道前行,经过两户人家的贾家沟和只有一户人家的姜家梁,一路莫不是云雾缭绕,翠柏森森,秋叶争艳。中午时分我到了有10户人左右的蒲家垭。热情好客的主人接待了我,让他的妻子张罗着生火,给我烤被雨淋湿的衣服和满是泥泞的鞋子。又吩咐炒花生,做饭,还特地割了腊肉款待我。他还热心的带我去看他家的祖屋,自豪地告诉我他家祖上是有三进三出的大户人家。最后还把我送到他们的村口,告诉我下一站是七里坡的界碑,直到我的身影消失在烟雨中才转身离去。

七里坡顾名思义就是七华里的下坡路。因为下雨,这七华里是两天以来我走得最辛苦的一段。古道长时间没人走过了吧,斜斜的石板上长满了浅浅的青苔,这雨一下就好像在石板上倒了油一样,非常滑。我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还经常拉着路旁的小树或杂草以保持平衡不摔跤。李白曾经叹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是不是就是写的雨天的七里坡呢?难怪我从小听到山里的子规都是这样叫的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如果妈妈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的话,那么我走的这条路不正是归家的路么?只是这条路太曲折走的时间太长。

过了七里坡就到了剑溪桥,一路上总能碰到三三两两从镇上赶完集往回走的山民。他们无一例外地以一种奇怪但友好的眼神看着我,好像我是从这大山中走出的怪物一样。看得久了,他们还会不好意思朝我羞涩的笑一笑,好像被看的是他们而不是我。

站在剑溪桥上往前望,峥嵘而崔巍的剑门关躲藏在雨雾之中,像一个和蔼沉稳的老人。怎么看也不像是让钟会十万大军攻打不下、让李白“侧身西望长咨嗟”的天险。雨仍然下着,天更阴沉了。走了两天的古驿道消失在川陕公路上。因为在抗日战争的时候为了把四川的物资运输到前线,这一段的古蜀道被毁坏修了川陕公路了。我们不能责怪前人不懂得保护古迹,国家和民族才是历史的载体。

到了剑门关镇天就黑了。虽然我知道从剑门关镇到汉阳镇最后到梓潼县这一段的古驿道保存得更好,风景更美,地势更险,但是我还是登上了最后一趟回市区的班车。蒙蒙的秋雨从车窗外飘进来,拂在脸上,轻柔得像妈妈的召唤。

斜风细雨不须归7虽然我仍留念古道,怀念山里的美景,惦记山里淳朴善良的人们。可是我还是回了,因为家在那里。

天若有情,孤独然不寂寞

回来好多天了,可是我觉得自己的心仍落在那崎岖的古道上,遗留在崇山峻岭之中。越亲近它才越觉得自己对它的了解是那么少,那么浅。真的想再去走走,每次同事问我什么时候出去哪里走走,我都想告诉他们想再去走古蜀道。可是我又是自私的,希望那只是我一个人的古道,属于自己一个人所珍藏的记忆震撼与感动。

说到中国古代的工程人们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北京的故宫长城,京杭的大运河,或者是陕西的秦始皇陵……还会有谁知道,在川北的莽莽山林之中静静的躺着一条那么美丽、曾经那么风光那么重要又那么伟大的一条交通要道呢?

是它曾经送走了千千万万的蜀国人民去讨伐荒淫的纠王;是它使得萧何固守了丰饶的蜀地,成就了刘邦的霸业;是它造就了刘备和诸葛亮六出歧山九伐中原的丰功伟业;是它为那位风流的大唐落难天子提供了一个花团锦簇的避难之所,那位落魄的爱国诗人也因此在四川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草堂居所……更因为有了它,才有了那么多才子的川行华章,李白杜甫岑参李商隐陆游……

今天,当长城、故宫、运河等等这些后辈在接受人们的参观和赞叹的时候,它却像一位功成身退的智者悄悄的隐藏在如画的田园山林之中,避开了喧闹的人群,避免了人们的评说。宠辱不惊,安详自得。前几天我还为它打抱不平,认为它不应该这么寂寞这么孤独这么默默无闻。或许它也应该像那些后辈们去争取个什么遗产什么头衔的光环,好让人们蜂拥而至的来瞻仰它、歌颂它,现在想起来我是多么的幼稚与肤浅。几千年过去,当它经历过无数次残酷的战争,见证过无数次的兴衰起落以后,它只是这么静静的躺着,与清风明月对话,与春华秋实为伍,与世世代代居住在山里的淳朴的山民为伴,远远的冷冷的超然的看着和它同时代的朋友们被时代改变或消亡,或被盛名所累。这何尝不是一种最睿智最理性的选择呢?

想到这里我也不由得开始为这条古道担忧起来。我多希望有更多的人关心它关注它,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它,而不希望它成为开发旅游的牺牲品,使得它不再清净,民风不再淳朴。想想那个70多岁的小脚老婆婆颤颤悠悠的为迷途的我带路,那对穿着褴褛但热情好客的夫妇为我端上的热茶,那几位看着外人笑得羞红了脸的孩子,那些随便喊一声老乡就能热心的为我指路或者留宿的乡亲们……我就知道为什么古道选择了这里。

天若有情就应该让这里的百姓在过上幸福的生活时仍然保留他们淳朴的天性,天若有情就应该让更多的人在真正了解懂得古蜀道之后来保护它,天若有情我想我还会再踏上古蜀道与它真正的对话。

温馨Tips:

线路:从成都出发先到昭化古镇,经天雄关、松树桥,过贾家沟、七里坡,走剑溪桥上川陕公路;或从成都到绵阳,经七曲山、翠云廊到剑门关也是不错的选择。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篇5

峰尖长叹放余骚,谤誉评说任天由。

苟活世间,十年有六。行年六岁,入学为童。夙不得志,只求玩耍,好不痛快。时入少年,方才醒悟。升至初中,性情大变,思绪跌荡或凌霄峻岭或万丈山崖。惘迷积聚,多行无理之事。但至交甚广,自认乃性情者也。为名节不畏顶撞师长。为同学不惜住院疗伤。为班级不怕双夜未眠。为兄弟不吝膝下黄金。

时过境迁,离八十以投工大附。欣喜之至,荣幸之至。欲有事业于师生,造成绩至父母。抱负满怀,只待尽忠孝之时。自此除体委一职,开学即位。贸旧书以供班费,操队列以镇班威,自以为尽以其职。

一日夜傍,不知何方神灵托梦于我。只见各个威武少年围吾而聚,言传身教,不时鞭打以会之。其意弃体委一职,以来保身,血光免避。吾心领神会,次日午当,旋即修书于师长。尊神灵之嘱托,隐归班中,不问政事。

潜身心以为修行,苦余心志,劳己体肤。度半载以正身,终代霁颖而称雄,再拜班长,复职为公。多欣喜而鲜忧愁。望展宏图,见尽才能,而树鸿儒之志。欲立班规正风除邪,留传名扬兮。

任其职则行其事,而行事之所艰,为我所不料;正气之卑微,为我所不及。迫变策行兮,弃明虚走暗道,望能确的。天应吾心,校立东风助我于此时之赤壁。清淤潭,除腐朽,还青天光大。望如朝日于吾心,复升冉冉哉。

度年升学,少年壮志不泄而再立兮。痛吟王昌龄之豪句“青海长云暗方雪,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凌云豪气有人可比乎?苦我单相愿,复骤风雨,再黑乌云,烦忧重重,深我悠悠泪双痕。

游污谷浑潭,蛇龙混杂。恐余不入世俗,截面触壁,不为欢。非宫廷楼阁之勾心斗角,非博学文才之多重风骚。其进吾退,其复进,吾再退,直至今朝无可退焉,愁心间无以解,苦罢!叹以《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吾不擅伤人恶语,吾不长辱宗烂文。而此时此景,迫吾唾骂啐溅之。小之一家,大之一国,无不以结绳之力破千钧;少之有双,多之广众,无不以砖石之劲筑广厦。可非我所愿,此室诸君好犹双氧之硅欲结无望。更甚者,唯恐天下不乱,且任重职,机关算尽,挑拨是非,无理与师长,失信于同学,自认统苍天于孤掌,狂大无边垠,嚣张无尺规。以蛇心毒妇咏之好不为过。吾与此人共事耻,吾于此人共习辱,吾于此人行交恐。

故此,退意又生于心头,隐逸居者为我之志。吾生之多艰恐乃天不容吾兮。掩涕兮伤叹!引诗仙之力作《蜀道难》:  噫吁?剑?:醺咴眨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f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思还之,虑心万次,  治班甚蜀道难兮,去意以定,阳关三叠恐无处。  罢了.......免的空悲切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篇6

面前,我们选择坚强;在悲痛中,我们选择坚强。汶川坚强,四川坚强,中国坚

强!因为坚强,我们不怕灾难;因为坚强,我们明天更美好!

————序

汶水东流不复西,神仙难改地震袭。

川蜀儿女多苦难,一片荒城尽眼底。

映现当年唐山景,尽是残垣与断壁。

秀丽河山浩劫后,昨日今朝各两异。

都道零八年岁好,为何灾难紧相逼。

江山如画景色美,怎奈苍天生妒忌。

北国刚受冰冻灾,天府又遭夷平地。

川静其波鸟罢鸣,齐哀满目皆疮痍。

江天五月渐阴沉,满腔悲痛灰色弥。

油绿麦田无人收,万千苍生宿路隅。

平生有泪不轻弹,今朝闻此泪如泥。

武候诸葛若有知,不堪目视亦掩泣。

彭祖寿延八百载,可知人命仅须臾。

州州郡郡华夏土,一砖一瓦似金玉。

金玉散去不足惜,金玉怎比万事吉。

花儿凋谢来年开,来年风景更旖旎。

茂年男儿体健壮,安能袖手闻羌笛。

理会百姓疾与苦,血汗合流同舟济。

绵薄微力不足道,奇迹因爱八方聚。

竹丝管弦为君鸣,可敬可赞可歌泣。

卧薪含悲建家园,蜀山青青蜀水碧。

龙的传人谁可胜,只手亦有撑天力。

汉羌一家爱无疆,我齿你唇永相依。

旺兴岁月定轮回,红霞当空雄鸡啼。

红烛数盏列堂前,潜心默祈哀思寄。

白云苍狗命难料,生者奋进逝者息。

青史铭刻五一二,永记今朝万人罹。

川蜀儿女多坚强,还把灾难视蝼蚁。

立我于高山之上兮,眺望远方。惟见山河齐悲兮,黯然神伤。

立我于高山之上兮,眺望远方。还看万众一心兮,不屈脊梁。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篇7

看千佛崖上留下的佛文化经典

嘉陵江东岸的千佛崖是四川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佛像传入巴蜀的第一站。如同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一样,千佛崖石窟也是蜀道文化线路上一颗璀璨明珠,其构思精巧的造像和独具匠心的整体布局,令人见了就移不开眼,其造像规模、内容和艺术水准堪与敦煌莫高窟比肩。

现在如果你到千佛崖,就可以看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麻柳刺绣”,它的传人之一胡永蓉是十二名刺绣传人中最亮眼的一个,她对“麻柳刺绣”归纳和总结出了十三种针法和技法,来到千佛崖,别忘了去看看她还有那满屋的绣品。

游走昭化古城,观山水太极

很多人都不知道昭化古城,在四川,它不如洛带、黄龙溪、平乐、李庄等等古城古镇名声响,但是昭化的古朴和从古至今的历史地位一点都不逊于很多古城,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一座三国古城,三国文化已经深深浸在古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老宅子里贮水的石器,老房子的窗花,三国的影子无处不在。

古城边上有个牛头山,山不高,却是观望昭化的最佳地。爬上牛头山,回望昭化古城不得不称奇,江流交汇婉转中。古城三面临水,而江对面的山也是三面临水,形成了天然的太极图形,古城就在太极阴阳鱼眼睛的位置。如果说要给广元评选一个最佳摄影地,那么牛头山山顶一定是最有力的竞争者,在这里不仅能俯瞰整个昭化古城,看到天然太极图,还是远眺秦巴山脉的绝佳制高点。

蜀道奇观翠云廊,远眺剑阁72峰

翠云廊是剑门蜀道中最有特色的一处景点,被称为“蜀道奇观”。徜徉在翠云廊中,对于长期生活在都市当中的人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宁静的体验,在千年古柏面前,人类多少显得有点渺小,反而让人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过千万别忘了这里有个制高点叫翠云楼,爬上翠云楼,你可以远眺整个剑阁72峰,青山绿水,蔚为壮观。

翠云廊是一个需要安静下来细细品味的地方,因此最好在早晨或者傍晚时分前往,阳光穿过树叶透射在地上,又是一番感受。

吃豆腐、品河鲜,再来一碗米凉面

如果你要问在广元吃什么,任何一个广元人都会毫不思索的告诉你:豆腐、河鲜、米凉面!

剑阁豆腐宴,你这辈子可能都没见过这么多豆腐做成的菜品,剑阁的水好,所以这里的豆腐也格外的出名,特别推荐崩山豆腐,一定要尝尝。

昭化古城品河鲜,昭化古城紧挨嘉陵江,自然是个品河鲜的好地方,如果你问当地人哪家店吃河鲜最好吃,当地人会先吞下口水,然后告诉你辜家大院和葭萌鱼府这些名字。

米凉面,这是广元独有的一道小吃,口感滑腻爽口,清凉宜人。

徒步米仓山,领略壮阔秦巴山脉

炎炎夏日,漫步米仓山七里峡,鱼游浅水,鸟鸣做伴,让人丝毫感觉不到炎热,或许是树荫蔽日,或许是峡谷小溪中的鱼儿、周遭齐鸣的鸟叫声吸引了你的注意力,让你虽然汗水随着爬山而流淌,但却倍感清凉。如果你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体力又够好,可以爬到狮子坝旁的 望塔上远观鼓城山,有摄影爱好者为了拍到双鼓日出时的盛景,半夜起床爬山,想想路边可能还有野猪在跑,树上还有猴子在看着你,这感觉恐怕很刺激吧?

探秘中国女皇武则天的寺庙

永恒的经典,不朽的传奇,时至今日仍还在广元上演。庄严的皇泽寺,气势宏大,殿宇轩昂,它是中国唯一一位女皇武则天的寺庙,是一座斑驳精致的艺术殿堂。寺依悬崖,下瞰江流,雕梁画栋,错落有致,气势不凡,颇有巴山蜀水之秀丽巍峨。

谈到武则天,有人说她野心勃勃,是个卑鄙残忍的枭雄;也有人说她胸怀宽广,是个英明的女中豪杰。不管后人怎么评价,皇泽寺里有对这位中国唯一的女皇更为深刻的记录,走进皇泽寺,你感受的不仅仅是盛唐风韵,更是这个女人不平凡的一生。

到明月峡,从远古走到现代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篇8

一、蜀王府的四至

谢文说:明初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蜀王府建在成都城中心(今红照壁到科技馆一带),气势恢弘,有典型皇家风范,人们习惯将其称为皇城。王宫耗费巨资、历时5年方建成,皇城外凿有护城河,筑有防御墙,四周有大片森林环绕。

按,“互动百科”所载“蜀王府”说它:“北起东西御河,南到红照壁,东至东华门,西达西华门”,其中“南到红照壁”也不妥。谢文说“蜀王府”而附加“(今红照壁到科技馆一带)”或由此来。其实“红照壁”远隔蜀王府,不是王府南至。

现今成都天府广场、展览馆和后子门街以南地区,旧称皇城坝。《蜀梼杌》载:“武成元年(908年)王建即位,置府城为皇城。”明太祖封朱椿为蜀王,建国成都。洪武十八年(1785年)命大臣“营国五担山(原蜀汉皇宫所在地)之阳,砖城周围五里,高三丈九尺。城下蓄水为濠。外设萧墙,周围九里,高一丈五尺。”按,今雕像立处即王府宫墙承运门正门所在地,承运殿、昭明殿、存心殿和社稷坛、旗纛庙以及后苑皆在城内。明代摩诃池面积已经缩小许多,包括在蜀王府后苑。今展览馆及其以北地面均属于蜀王府内部。(图一)

嘉靖《四川总志·藩封·蜀府》载:“端礼门前外东西道有过门,南临金水河,并设三桥,桥洞各三。桥之南设石狮、石表柱各二。”按,成都新华书店、百货公司皆在金河北岸。石狮子于上世纪50年代北移至城墙下,后被红卫兵砸毁。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攻占成都,称大西皇帝,“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蜀王府为皇宫,改承运门为承天门,承运殿为承天殿。以府门外屋为朝房”(《锦里新编》)。张献忠后移居城外中园(今华西坝),顺治三年(1646年)离去,皇城和成都大城亦毁。

李劼人《大波》说:直到康熙十几年,四川省会由保宁迁还成都,才披荆斩棘,把这片荒场划出前面一部分,改为三年一考试的贡院,将就藩王府正殿殿基修成规模不小的至公堂;又将就前殿殿基修成一座颇为崇宏的明远楼。(按,20世纪50年代,至公堂为市政府大礼堂,堂前仍保留刻有“旁求俊乂”的石牌坊。明远楼则作为聚会和文娱活动的场所。)所以皇城坝街又称为贡院街。

康熙间,将冀应熊知府所书直径丈余的 “天开文运” 四个大字制匾于皇城前门,正好与街中三架头形式、横刻“为国求贤”的牌坊(东边一道牌坊,正对东辕门,上刻“腾蛟”;西边牌坊,正对西辕门,上刻“起凤”)两相呼应。按,此牌坊位置即今人民东路与人民西路交界处。

实际上,牌坊以南都是街坊(皇城坝街,即今人民南路,下同),已不属于王府。再南行经三桥正街,过金河,经三桥南街,才是红照壁街。前引《四川总志·蜀府》载:“(金水河)其南平旷中设甬道,旁列民居衢东西者四。正南建忠孝贤良坊,外设石屏,以便往来。更建坊于四衢:东南曰益懋厥德,东北曰永慎终誉,西南曰江汉朝宗,东北曰井参拱极。”所以蜀王府并未“南到红照壁”。

今后子门街南端是皇城北门,过御河桥进入皇城。御河环绕皇城东北西三面,南面分别由东西御街进入金河。沿御河形成东西街道(含东御河边街和西皇城边街),上世纪60年代仍然保留蔬菜地若干亩。1969年曾于御河白果林修建自来水三厂(后废置),因为备战而阻绝御河蓄水,改建人民防空工程,筑地下通道;后部分用作地下商场、地下舞场,其上覆盖楼房。其后老街被改造为通衢。

清代在皇城内西北部分建宝川局(铸钱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开学堂(留东预备学堂、通省师范学堂、甲等工业学堂、绅班政法学堂、通省师范附属高等小学堂……),辟操场。今成都警备区、成都实验小学、24中、成都房产中心均在旧皇城西部。牌坊前加了蓝漆木栅子。皇城门洞两边,面临大水池,背负城墙,修建平顶房子:体育研究馆和教育陈列馆。

新中国成立后,拆除“为国求贤”牌坊,辟东西人民路,扩建人民广场,五一节、国庆节省市庆祝集会、游行、烟火晚会、联欢活动均在此举行。

贡院前半部和西侧划为市政府办公区;沿东至北面至公堂后,筑围墙隔开,成为南北公路。(20世纪60年代中,拆除市政府部分建筑,开通西侧道路,在展览馆前后形成Y字型的南北单行道。)贡院东侧为省属五厅办公区。其北至公堂后东部及北端东侧煤山(上百年废弃物资和垃圾堆积而成)旧址修建了西南地区最大的体育场与室内训练、竞赛馆(20世纪90年代扩建为成都市体育运动中心)。

蜀王府和贡院的四至,准确地说,应该是“东北西沿御河为界,南面至承运门(旧皇城正门)”。

二、《蜀都赋》何能记张献忠毁成都事?

谢文说:据史料记载,张献忠命士卒遍集柴薪,堆放在主要建筑物周围,点火焚烧,成都城顿成废墟。大火之后,张献忠又命令士卒用饱浸油脂的棉布将蜀王宫烧剩的石柱包裹起来,点火再焚。《蜀都赋》记载:大火过处,“宫苑、园林、寺观、祠宇、池馆”尽为焦土。皇城面目全非,只剩下一些被烟火烧黑的砖块石柱,诉说着繁华过后的无尽悲凉。

按,记载张献忠毁成都的历史资料很多,如《蜀碧》《蜀警录》《蜀龟鉴》《蜀破镜》《蜀难叙略》等。沈荀蔚《蜀难叙略》记载顺治四年(1647年)七月,张献忠撤离成都北上时下令屠城,并于全城放火:“王府数殿不能焚,灌以脂膏,乃就烬。盘龙石柱二,孟蜀时物也,裹纱数十层,浸油三日,一火而柱折。”“顺治八年(1651年)八月,巡抚高民瞻提兵由保宁来成都。惟见草木充塞,麋鹿纵横,凡市廛闾巷,官民居址,皆不可复识。诸大吏分处城楼——盖前四镇所葺者也。……城中豺虎熊猰,时猎得之;而故蜀府内,二三年后犹然。又闻城中井,昔二万余,后不盈三百。其余皆或人或金实其中,与平地等矣。”《蜀游纪略》说:“官民庐舍,劫火一空。蔡公至,馆于棘园,即蜀王宫也。……阡陌宛然,溪流清驶,人烟久绝,尽成汙莱,山麋野豕,交迹其中。野外高丘累累,……城中茅舍寥寥,询其居民,大都秦人矣!”

著《蜀都赋》者,前有扬雄,作于出蜀前的汉成帝永始二三年间;后有左思,作于晋惠帝初(公元292年)左右。两赋皆以描绘蜀都为题材内容,铺陈夸张,未出相如樊篱。但前者重在模仿相如,展示才华,为都城赋的先声;而后者重在讽谏,旨在表明主张统一,反对分裂,为都市赋的绝响。故此二《蜀都赋》与张献忠不可能有关系。谢先生所言究竟是哪本书?缺乏确切的书证,难免臆断失误。

三、杜甫没写过《畅当诗》

谢文说:杜甫初到摩诃池时,被美景迷住,写下一首五律《畅当诗》:“珍木郁清池,风荷左右披。浅觞宁及醉,漫舸不知移。荫林箪光冷,照流簪影欹。胡为独羁者,雪涕照涟漪。”薄醉中泛舟,两岸景色迷人眼眸,醺醺然也,不觉风送船动,任其漂移。

按,此说有误。《成都城坊古迹考·摩诃池与宣华苑》载有杜甫《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云:“湍驶风醒酒,船回雾起堤。高城秋自落,杂树晚相迷。坐触鸳鸯起,巢倾翡翠低。莫须惊白鹭,为伴宿清溪。”(还有武元衡的《摩诃池》和高骈《残春遣兴诗》)如果谢先生翻阅任何一本杜甫诗集,比如《杜诗全集(今注本)》(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四川省杜甫研究会主编,天地出版社,1999年),就会了解杜甫没有写过什么《畅当诗》。谢文所引的“珍木郁清池……”诗题为《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被列入《杜诗全集(今注本)》的“他集互见诗四首”。而《全唐诗》收录此诗特地附加“(一作畅当诗)”。显然前贤都对此诗作者质疑,才采取以上极为慎重的作法。

如果谢先生认真上网查阅,就知道唐朝确有畅当,河东人,初以子弟被召从军,后登大历七年进士第。贞元初,其为太常博士,终果州刺史,与诸弟皆有诗名。谢文所引的“珍木郁清池……”诗题实为《偶宴西蜀摩诃池》,作者畅当。把诗题后的附注当诗题,一错;把人名乱解作诗题,再错!

谢文还说:“画舸轻桡柳色新,摩诃池上醉青春。不辞不为青春醉,只恐莺花也怪人。”这首《残春谴兴诗》出自剑南节度使高骈,也是写摩诃池上泛舟观景的怡然心境。画船轻摇,桨声欸乃,青春做伴,沉醉春风,这是盛唐阳光下的摩诃池。

按,那“谴兴”应依杜诗“水槛遣心”之例,用“遣(怀)”,而不能用“谴(责)”。杜诗原句是“青春作伴(好还乡)”,后之人没有道理擅改为“青春做伴”吧?

四、摩诃池的消失

谢文说:摩诃池最后一洼余水便蜷缩在严肃堂的西北角,已经完全荒败。到民国三年(1914年),有1300多年历史的摩诃池彻底消失,被填作一块平地,成了军队的操练场。

按,今天70岁以上的成都人,对于“严肃堂”一词都感到陌生;大都晓得“至公堂”为清代贡院应试之堂。许多人读过李劼人小说《大波》,知道当年尹昌衡擒来四川总督赵尔丰,曾经在至公堂前将他斩首示众。“新华网·发展论坛”载:“清贡院中‘致公堂’,前牌坊,正中有清朝乾隆‘御书’‘旁求俊义’四字匾。此牌坊建于1739年。1911年为四川高等学堂(今四川大学前身)”。1911年11月27日,辛亥革命后四川宣布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原文误写作“致公堂”。(图二)

笔者1956年任中学教师时曾在至公堂(当时市政府用作大礼堂)开过会。但“严肃堂”一词是读《成都城坊古迹考》才晓得的。该书所附光绪五年成都地图上,贡院中间建筑物自南向北依次有“至公堂”“清白堂”“严肃堂”“衡文堂”等。西侧有“军装所”“宝川局”和“钱法司”等,宣统三年地图西侧依次标注为“绅班法政”“中等工业学堂” “同省政法”“农业学堂”等学校址。

《成都城坊古迹考》第290页《摩诃池与宣华苑》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清建贡院,余水仍在严肃堂前西北隅。……民国3年(公元1914年)始尽填作军队操场。此一千三百余年之古池,遂无迹可寻矣。”与谢文对比,两者何其相似乃尔!当然首创原作应该是1986年出版的《成都城坊古迹考》。其实谢先生论证事实尽可直接引用原文为据,加个夹注说明来源,更觉可靠;何必为了回避袭用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搞改写文字的小动作呢!

介绍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的文章,是针对今天的中青年读者写的,他们中出生于1969年的人,都没有见过旧皇城的城墙,不晓得原来那条御河,很难形成蜀王府的印象。要让他们了解历史,应该引书证史,维真求是。若不认真对待,任何细小的失误,都会产生误导。希望作者们都能重视!

本文照片转载自/story/135198/绿怡:《四川成都,曾有一座皇城(成都皇城的变迁)》

上一篇:关于雪的诗范文 下一篇: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