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翻译范文

时间:2023-10-10 01:03:28

蜀道难翻译

蜀道难翻译篇1

[关键词]英语习语;设喻;文化差异

由于英国和中国历史、文化、习俗、传统以及地理位置等等不同,英语习语与汉语习语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以动物设喻为例,英语含动物形象的成语,以“狗”数量最大。

一、“狗”在中英文化中的差异

由于中英两国人民对狗的喜爱程度不一,狗在中英两国的地位不一样。含有dog的英语习语通常具有褒义。而含有“狗”的汉语习语通常具有贬义。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两者也具有交叉现象。

1.狗在英国文化中,往往具有特殊的感情,认为是忠诚的代名词,因此在影视、报刊,甚至戏剧中均作为正面形象出现,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

英国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英国人对他们四只脚的宠物恩宠有加,每天为宠物狗提供健康美味的食品,以致宠物比主人们自己吃的都好,因此有望赢得一项荣誉称号——最爱狗的国家。

Madam Roland曾说过:The more I see of men,the more I admire dogs.(我愈观察人,我愈爱慕狗)英国人把这句话中的admire改为love。从这句话中,我们发现英语口语中已经把狗当做人来看待了。而这在汉语中则不可能。

2.在中国文化中,汉语里的狗是卑贱的动物。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但对狗好像很不客观。比如很多骂人的话:走狗、狗腿子、狗奴才、丧家之犬、狐朋狗友、狗贼、的、狗仗人势……

3.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Edward Burnett Tylor, 1871)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差异体现了每个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同时也影响了该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见该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因此,在英国习语中,并非所有的狗都是褒义,而在中国习语中都是贬义。

如英语中,givea dog/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给某人加个坏名声,使他永远洗刷不掉;a dog in the manger:自己不用又不让别人用的人,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go to the dog :(指人在道德上或身体上)变坏或堕落,都有一定的贬义。

汉语中的狗的形象也不尽是坏的,有“犬马之报” “犬马之劳”为证。

4.正是由于狗在两国之间的地位明显不同,且语言变化的不确定性,导致翻译者常常会闹出笑话。如:把“打落水狗”译为beat a dog in the water,把“丧家之犬”译为a homeless/stray dog,等等。如无上下文明释其意,则非但不能传达汉语的本意,反而有可能在英国读者心中引起与原意不相符的同情之感。可见了解成语的民族文化背景是很重要的。

二、形象相近的英汉成语对比

bay (bark at ) the moon和“蜀犬吠日”,前者出自莎士比亚的《裘力斯·恺撒》第四幕第三场: I had rather be a dog and bay the moon than such a Roman.(我宁愿做一匹向月亮狂吠的狗,也不愿做这样一个罗马人。朱生豪译)。后者出于唐代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蜀道难翻译篇2

黑格尔曾说:“诗词中必定包含音节或者韵,因为章节与韵是诗原始的唯一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它比华丽的词藻更为重要。”因此诗歌的音乐特征较为突出,诗词的节奏主要是为了迎合舞蹈与吟唱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与人的生理节奏以及生活、自然节奏相统一。人情感的不断起伏、波动和生活节奏的张弛度都决定了诗歌的节奏,古典诗歌的美主要在于音律之美,学生在朗诵时可以琅琅上口、优美动听。在学习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生们对吟诵的学习。诵读不能只停留在教师的泛读、学生的吟读以及集体齐读等各种层面上,而且还应该在理解诗歌词意的基础之上,加强学生对诗词语言美、音律美的学习与掌握。在诗歌优美旋律的熏陶之下,朗诵过程中会发自内心进行吟诵,甚至可以感受到诗意词意的美境以及诗人的志趣。《诗经》中一句“坎坎伐檀兮”为伐木的节奏。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噫吁喊!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具有节奏的起伏感。在朗诵过程中通过节奏起伏,会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情感的起伏状态。《蜀道难》的开头中如此的突兀沉雄,主要表达了诗人见到蜀道高危时的惊惧情绪,整篇文章节奏比较舒缓,起伏跌宕,节奏的变化会给朗诵者带来美的享受。

在学习古诗中应注重把握好诗歌的朗诵,其实诵读技巧关键在于处理好停顿、重音、语速以及语调。古诗中的节奏并不复杂,五言诗一般为“二/三”或“二/一/二”的形式,七言诗则为“二/二/三”形式。一般情况下诗歌的重音会落在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在朗诵的语调上应注意高低错落,在语速上则注意缓急相宜。在朗诵的感情上特别注意到是慷慨激昂还是凄清悲凉,是深沉悲愤还是恬淡自然。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进行指点,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使用散文的形式还原出形象的图景,让学生在朗诵过程中身临其境,感受到审美的愉悦。

二、解词译句,理解古诗

由于初中生是小学生理解力的提升阶段,对古代汉语以及古代文化常识比较缺乏。初中阶段中所学习的古诗,并不像小学阶段所学的《静夜思》与《春晓》通俗易懂,在初中课本中的“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以及“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等诗句对于初中生来说不易理解。在初中生学习古诗词中普遍遇到的障碍为字面意思不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进行必要的解词译句,连句成篇,然后将调序、补缺等翻译技巧教授给学生们,使其掌握学习古诗词的基本能力。部分教师认为解词译句是将古诗词进行了肢解,破坏了其意境与整体美,主张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参悟诗词意思。其实在古人诗歌里面没有很大的语言障碍,然而在今天的快餐文化浸染下成长起来的初中生离着古代环境太遥远,对于古诗词里面的表达习惯、句法结果以及字词意义等于今天的用法大相径庭。学习古诗词不能只靠诵读背默、静思内省的方式,否则只会给学生们带来抵制学习古诗的负面情绪。对于诗词中句子的翻译也是需要学生理解,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不能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样极易给学生带来支离破碎的印象。

三、评鉴赏析,掌握写作技巧

把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技巧,应当认真地进行审题,辨别出诗歌的题材。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与曹操的《龟虽寿》等古诗词都抒发了诗人对古人的缅怀之情,皆为咏史怀古诗,诗人主要是通过借古讽今,来流露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在朗诵过程中会表达出昂扬情绪与乐观精神,则表达诗人强烈建功立业的志向,属于抒发人生志向的题材。陶渊明的《饮酒》属于山水田园题材,诗词中主要描绘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而对大自然的眷恋与喜爱。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则属于人生感受题材,主要表达词人内心愉悦情怀。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则道尽了人生的悲伤情怀。掌握诗歌的鉴赏技巧,还需要准确把握住对古典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总结得出,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一般为:1.表达诗人爱国或报国之情。2.伤春惜春,表达出诗人对人生苦短的慨叹之情。3.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热爱与赞美之情。比如陶渊明诗词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说明了诗人在低头采菊与仰头见山的一瞬间,和篱菊、南山形成了一种默契,而随之进入了悠闲淡远、恬然自适的佳境。4.秋思、秋恨,表达诗人对离愁别绪的感叹之情。温庭筠的《梦江南》中所描述出凄清景象,主要表达了出悠悠不返的男人辜负了女主人的脉脉之情,在学习中使人感同身受,增加了一种怅恨。

蜀道难翻译篇3

【考题】 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15分)

要求:(1)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

(2)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4)不少于200字。

【理由】 这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语言表达题。要刻画出心目中鲁迅的形象,固然需要结合试题中所提供的鲁迅先生的画像,但更重要的是需要考生在考场上迅速联想起关于鲁迅的相关信息,按照要求组织答案,因此可以说是最富有联想的题目。

【解析】 作答时,考生首先要注意题干中几项具体要求,其次应结合对鲁迅的点滴记忆,可以回忆平时学过的相关课文,如《药》《祝福》《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拿来主义》等,以便获得更多的信息。

【示例】 看到您的画像,我自然想起您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觉得这诗句正是您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您作为一位伟大作家的人格的全部体现。您目光犀利,眉头紧锁,面容消瘦,留着一撇浓黑的胡须,表情非常严肃又非常慈祥,从中可以想见您的清苦、刚直、坦然。您一头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约两寸长的头发,粗而且硬,当真一副怒发冲冠的样子。您是新文学的伟大旗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您的文章独出己见,入木三分。而您的杂文则是匕首,是投枪,是飞镖,直刺向黑暗社会,让反动统治者胆战心惊。

七、 最具有综合性的题目:福建卷第16题

【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从荧 ① (píng)到银幕,从歌剧院到博物馆,从舞台到广场……今年五一假期,文化市场分外火爆,既有演唱会这样的新时尚,又有免费演出等惠民之举。 ② ,文化市场的蓬勃发展,掩盖不了文化资源分布不均的事实。不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有文化落差,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所能享受的文化服务也有不小差异。因此 , ③如何坚持文化的普惠性 ? ④是我们在欢呼成绩的同时 , ⑤还需冷静思考的 。 ⑥

(1)在①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2)在②处填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语。(1分)

(3)文中③―⑥处的标点符号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1分)

【理由】 一般的高考试题,往往对应一个或两个知识点进行考查,而本题既涉及汉字的读音、汉字字形的书写,还涉及关联词语和标点符号的运用,将4个知识点巧妙地融入本题中进行考查,可以说是最具有综合性的题目。

【解析】 解答第(1)问,一要读准字音,二要根据语段所提供的语境,填写出正确的字。解答第(2)问,首先要明确需要填写的是关联词,从而在关联词中进行筛选;其次要分析空格前后的语句,明确前后句之间属于转折关系,从而选择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解答第(3)问,首先要明确各类标点符号的常见用法及每类标点符号的常见错误,其次要概括句子的意义及表述的语气,准确判断出错误的标点符号,再进行修改。

【答案】 (1)屏,(2)然而(但是),(3)第④处改为逗号。

八、 最引思的题目:四川卷第19题

【考题】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5分)

康桥 边城 雨巷 蜀道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理由】 “康桥”出自课文《再别康桥》,“边城”出自课文《边城》,“雨巷”出自课文《雨巷》,“蜀道”出自课文《蜀道难》,这些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如题目中所说,课文中的景点或意象,也常常引发我们的情思,本题要求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仿写,并且抒发出自己的情感,可谓是最能引思的题目。

【解析】 仿写时,除了看清题目要求外,还要看所给例句的结构特点。仿写不仅要追求形似,还要追求内容的神似。例句句式上运用了拟人、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内容上突出了事物的特征,所以考生一定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景点或意象来进行仿写。

【示例】 康桥,你的明净艳丽,你的温婉灵动,你的宁静神秘,不正好唤醒了我生命的觉悟吗?

九、 最具有辩证性的题目:浙江卷第24题

【考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4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 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到十个。

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

【理由】 《论语》的这几句话强调以德、礼治国,如果用政治、刑法会造成百姓没有耻辱感和道德感;《韩非子》的这几句话强调以法治国,不能推崇德治。很明显这两种观点是相反的。而在现代社会中,既需要德治,也需要法治,因此评价时要运用辩证法的思维去分析。

【解析】 要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就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现代社会中,“德政”“法治”是并行不悖的,是相辅相成的,可以根据这个观点进行分析。

【答案】 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十、 最具有开放性的题目:福建卷第17题

【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某翻译家在《文艺报》上撰文指出:有人说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表示自己是坐镇在世界中央的天朝,说明中国人自傲。但从国名的中文翻译来看,译名却能够表达中国人的感情。例如,“英国”为什么不译作“阴国”?“美国”不译作“霉国”?“德国”为什么不译作“歹国”?这是因为中国人要从同音字中选出具有最美好含义的字来命名这些国家。用什么字呢?用“英雄”的“英”、“美丽”的“美”、“道德”的“德”、“法理”的“法”、“芬芳”的“芬”、“祥瑞”的“瑞”……而外国,比如英国,用英文译别国的国名,只用音译,译名中不含有褒贬意义。

(1)请用一句话概括该翻译家的观点。(3分)

(2)请简要阐述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150字左右)(7分)

【理由】 本题第(2)问要求阐述自己对上述材料的看法,你可以是赞同,也可以是反对,但无论是赞同或反对,都要明确地表示出自己的观点,并且结合文段的内容来阐述自己的理由,因此本题可谓是最具有开放性的题目。

【解析】 解答第(1)问,关键是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翻译家所表明的观点;其次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解答第(2)问首先要针对翻译家的观点表明自己的观点,或赞同或反对;其次要根据文段内容及自己的理解,阐述自己赞同或反对的理由。

蜀道难翻译篇4

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逆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②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③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七年卒,追谥④顺平侯。

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荷⑤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⑥,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阵战死。

(选自陈寿《三国志》卷三六)

【注释】

①田楷:人名。②外水:岷江,在四川省境内,因位于长江上游,所以称外水。③敛众:聚集军队。④追谥:追封谥号。⑤荷:担负。⑥宠待:被皇上恩宠、恩遇。

【阅读提示】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陈寿以才学成名,晋灭吴后,他广泛收集三国时期的官私著作,著成国别体史书《三国志》,分成三书,即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条分缕析,平行叙述,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三国志》被称为“信史”,尽皆实录,绝少主观色彩。全书行文雅洁、斟酌功深。陈寿还著有《古国志》,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阅读鉴赏】

本文是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赵云的传略。第1自然段主要记载了赵云追随刘备,在长坂坡救出刘备妻儿的事。这件事可以看出赵云对刘备的忠诚和作战的勇敢。第2自然段叙述了赵云平定郡县,直上江阳,会师成都;以及随孔明出祁山,率部御曹,确保不至大败的征战经历。除了表现他作战勇敢,战功显赫外,也表现了他机智的一面。第4自然段补叙赵云追封谥号的过程和儿子赵统、赵广的情况。作者通过简略的叙事,抓住主要事件,反映了赵云忠勇的一生。

【知识考查】

1.下列划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弃妻子南走

B.亮率云与张飞等俱逆江西上

C.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

D.夏侯霸远来归国

2.下列每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坂

周处少时,……为乡里所患

B.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

马无故而亡入胡

C.蒋琬、费荷国之重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D.于是关羽……黄忠及云乃追谥

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

3.下面六句编为四组,能表现赵云“忠诚”和“机智”的一项是()

①云身抱弱子。②保护甘夫人。③先主入蜀,云留荆州。④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⑤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⑥七年卒,追谥顺平侯。

A.①②⑤B.②③④

C.②⑤⑥D.①③④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云是公孙瓒派去辅佐刘备的一员猛将。

B.在进攻刘璋的战役中,赵云先与张飞联合作战,后又被分派单独从岷江北上,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成都。

C.在进攻曹真的战役中,赵云、邓芝在箕谷指挥失利,坚守不出,贻误战机,事后被贬为镇军将军。

D.先主时,只有法正加封过谥号。其余将相的谥号都是后主时加封或追封的。

5.翻译文中加有横线的句子。

(1)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

(2)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

【参考答案】

1.C(A古:妻子儿女。今:丈夫的配偶。B古:江,指长江;西,名词作状语,向西。今:江西省。D古:归附蜀国。今:回到祖国。)

2.C(助词,定语标志,译为“的”;代词,译为“它”,代指驴。A两个都是介词,与“所”合起来表被动,译为“被”。B两个都是承接关系联词,表事情的前后相接,不译。D两个都是承接连词,译为“就”“于是”。)

3.A(①②奋力保护主公的妻儿,表现出忠诚;⑤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采用了正确的战法,表现出了机智。)

4.C(“指挥失利”理解有误,原文是寡不敌众;“贻误战机”与原文“不至大败”不合。)

蜀道难翻译篇5

【关键词】英语新闻标题;翻译技巧;浅析

0 引言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人们通过电视、新闻、广播等大众传媒手段获悉世界每个角落发生的重大变化。新闻标题是用以解释及评价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练的文字。好的新闻标题犹如画龙点睛,可以使新闻大为生色,有的时候读者对新闻的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但那脍炙人口的标题却留在记忆中,甚至成为生活的座右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上存在许多差异,新闻标题的翻译至关重要,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一些方法去克服差异,使译文尽可能再现原文思想精髓,易为中国读者接受。中国权威期刊China Daily(中国日报)的网站其中一个栏目“Bilingual News”(双语新闻)为我国英语爱好者和旅居中国的外国友人提供瞬时的新闻信息平台,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本文试图以其双语新闻为分析对象,尝试各种翻译方法如何在翻译新闻标题中结合使用以达理想效果。

新闻标题的功能是:提炼内容,美化版面,吸引读者。在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应充分考虑这三大功能,使译题既能体现原题的新闻的价值,又能符合读者的阅读需要。这就要求在英语新闻标题翻译实践中做到:一要准确理解把握特点,二要翻译得当增强可读性,三要注意读者的接受能力。新闻翻译工作者应对英语国家的国家历史,文化典故,时代背景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和认识,在翻译时综合运用多种翻译方法综合翻译将原新闻标题的妙笔生花,画龙点睛之笔用同样精炼的汉语表达出来,让读者感受到异曲同工之妙。

1 直译或基本直译

如果英语新闻标题的含义很清楚明白,英语的表达方式与汉语完全或基本相同,直接翻译成汉语后读者不至于产生理解上的困难时,可以采用直译或基本直译。但要求直译不能影响想要准确表达的意思,也不能破坏标题的风格。

1)Marriage and money: Couples who pool their income may end up happier.

金钱与婚姻:夫妻共存钱 婚姻更幸福

直译的标题贴切体现了英语新闻标题的原意,同时也高度概括了这篇报道的内容,即夫妻共同理财会有助于婚姻家庭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2)China draws ethnic Chinese students from across Asia

中国吸引来自亚洲各地的华裔学生

该标题的直译浅显易懂,指出了这篇新闻的中心:即腾飞的中国已今非昔比,教育工作环境吸引了亚洲各个地方的华裔学生。

2 意译法

如果原英语新闻标题采用直译的方法不能准确概括新闻的内容,或不能如实反映或体现作者的意图,或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时,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适当的采用意译法。意译就是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其他变通办法,作适当的语法和词汇调整,或进行解释性翻译,或说明具体内容,关键是要译出原文的真正含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1)News site brightens up readers’ day with laughter

美国的恶搞新闻文化

该新闻介绍了美国现存的最老牌媒体之一《洋葱》。和其他新闻注重精确度与时效性不同,“洋葱新闻网”只假新闻或恶搞新闻。它旨在带给读者欢乐,或许还能为他们提供一个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如果直译成新闻网站使读者一笑则没有凸显出主题,而美国的恶搞新闻文化则准确地介绍了该新闻的内容。

2)Money for the bride a real burden

聘礼压垮新郎

该新闻谈论了中国婚嫁传统礼俗聘礼,即新郎需要给新娘家一笔钱来定下婚礼。由于社会攀比风气导致聘礼飙涨,很多男人(或者男方家庭)都难以承受高昂的聘金。如果按标题直译成钱对新郎来说真是个负担,不但语言拖沓累赘,也没有突出显示聘礼这一中国独有的风俗。翻译成聘礼压垮新郎,语言简练,又通俗易懂,也切实反映了这篇新闻所报道的问题。

3 翻译权衡法

有时当一些英语新闻标题因修辞手法,文化及语言差异,在汉语中难以表达其微妙的意义时,不妨根据新闻标题的字面意思结合新闻的内容翻译出比较合适的汉语标题,其可采用的方法如下:

3.1 增词法

英语新闻标题通常简短精炼,而汉语新闻标题讲求文采,注重交代新闻事件涉及的人名、地名、人物身份、国籍和具体主题背景等。因此,在汉译标题时可以结合汉语新闻标题的特点,适当的增加一些词语作补充性介绍,使标题形式更加趋于汉语化,意思更加完整,读者更易理解。正如刘宓庆先生在《文体与翻译》中说的:“即使是明白、易懂新闻标题,我们在汉译时也常需加上逻辑主语,或电讯中有关的人的国籍、事件发生的地点等等,总之必须增补介绍性、注释性词语以利中国读者的理解,避免读者产生误会”。

1)Hollande’s visit loaded with hopes

奥朗德满载希望开启访华之旅

这则新闻英文标题未指明奥朗德总统的访问目的地,如果直译为奥朗德开始希望之旅读者未免感觉到莫名其妙。通读原文后得知讲述的是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今年四月为期两天的访中之旅,因此应补充译为访华之旅,使读者一目了然。奥朗德是中国国家主席上任后第一位访华的西方大国领导,他希望此次国事访问能减少法国国内对法国政府越来越多的批评声。此次访问意义重大,双方都充满了期待。

2)Nevada student wounds 2 boys and kills teacher, then self

美国校园枪击案1死2伤 凶手自杀身亡

这篇新闻报道了美国内华达州一中学10月21日发生枪击案,一名男生在校园用手枪开枪,致两名12岁的男孩受伤,一名试图保护学生的数学老师身亡。译文添加了发生地“美国”主要是因为读者可能一下子不能明白内华达州是何处。而经过这样增词处理之后,标题更加的明了,使读者更加清楚地明白新闻标题所要表达的内容。

3.2 减词法

减词即减去一些词汇,当然这些词汇是不影响英语新闻标题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减词法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尽可能减去原英语新闻标题中的虚词、代词、系动词等以求语言简练;二是,省略标题中的次要信息以求突出关键内容;三是,为了符合汉语标题讲究含蓄的特点。

1)Obama to meet Hollande, Xi at G-20, Putin chat possible

奥巴马G20峰会或不与普京正式会晤

据《今日美国》9月3日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将在G20峰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期间会见法国总统奥朗德和中国国家主席,而原定和普京正式双边会谈计划取消,不过预计两国领导人在峰会间隙有机会交谈。但原新闻标题较长,如果按字面意思直译,就显得太拖沓了,因此就突出重点不与普京正式会晤,省略了与中法两国领导人会面。

2)M, F or Blank:‘Third Gender’ Official in Germany from November

德国新增“第三性别”

据德国《明镜周刊》报道从今年11月开始,德国人的出生证上除了标准的“男性”或“女性”选项外,还增加了“空白”选项,允许那些出生时具有两性特征的孩子选择在以后的生活中成为男性还是女性。在翻译时,则省略“M, F or Blank”三种性别及时间“November”,但不会影响原文涵义的传达,反而使译文更加精练。

3.3 打乱信息,重新组合

有时,因为汉英句型结构形式的不同,如果逐字逐句地翻译,往往会显得累赘,补发提醒新闻标题的精炼原则,此时应该将其中各个信息分解开来重新组合以达到最佳效果。例如:

Spending Valentine’s Day alone? These scientific secrets of seduction could make all the difference.

虽然该标题的意思非常清楚,但是按照英语的句式结构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独自过情人节吗?这些科学的诱惑秘密可能会有所不同”,这样的新闻标题读起来很别扭。因此不妨在译文中重组句子的结构译为:情人节诱人指南――叫你去约心上人。不仅有效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而且通过对偶句式的应用,能很好地吸引读者注意力,使他们饶有兴味地读完新闻。

4 体现原文修辞特点

许多新闻标题不仅以其简洁精炼引人注意,同时也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既有效地传递一些微妙的隐含信息,又使读者在义、音、形等方面得到美的享受。因此,在翻译时应注意尽可能的体现原标题的修辞特点,如比喻、双关、押韵等。使得译文和原文在修辞上基本吻合,从而让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近乎一样的感受。

1)A bowl of soup a day could keep the pounds at bay.

一天一碗汤,脂肪减光光。

该新闻标题用了押韵(day &bay)和活用了英语谚语:“an apple a day keeps doctor away”,同时较好地“忠实于原文”,运用了押韵、谐音双关―“汤”与“光”,突现了原文的上下文意思。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但增加报道的趣味性,也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2)Stepping Up to the Firing Line

载人难,难于上青天

标题套用了我国古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中的名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更加形象生动地表明了载人任务的艰难,让读者更有兴趣阅读英语新闻标题下面的内容,体现新闻的价值。

5 结语

新闻报道融时效性,真实性和客观性于一体,同时具有简明精炼,通顺流畅的特点,这些正是翻译新闻标题的难点和切入点。如何做到既保留原文的语言色彩,体现源语的文化精髓,又能有效地传达信息呢?在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我们可以灵活地采用直译法,意译法,翻译权衡法中的增词法、减词法、打乱信息重新组合法和创造新词法等多种翻译方法综合翻译。作为翻译工作者,我们要深刻了解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以便精确地再现原新闻标题的精髓。

【参考文献】

[1]端木义万.高校英语报刊教学论丛[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石蕊.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技巧[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9(03).

[3]卫春艳,康慧,吉哲民.美英报刊阅读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4]张钰瑜.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新闻标题翻译中的应用[J].2007(06).

[5]朱伊革.英语新闻的语言特点与翻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6]许晏玮.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06).

蜀道难翻译篇6

〔关键词〕佛教的中国化;祭祀佛教;皇族佛教;民俗佛教

〔中图分类号〕B9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3)03-0128-07

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考察佛教东渐的历史过程,也许我们会发现佛教中国化的历史途径,与地缘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人与地缘的关系,在空间上的固定性与时间上的流动性,就形成了某一时空里的人文地理。本篇论文,从佛教东渐的视角,试图在汉魏的时间段里,探索佛教分布、扩散和变化的区域性特色,并进行人文地理学分析。

一、汉魏佛教信仰的区域性特色

1.东汉:关东各郡国佛教信仰的特色

(1)明帝时代:佛教信仰的皇族化

据《三国志》卷30《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曹魏鱼豢《魏略·西戎传》的记载,佛教在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再次通过外交途径传入中国,①并受到了博士弟子景卢的采访。〔1〕事隔60余年,汉明帝把对西域的经营也再一次提上日程。汉明帝夜梦金人的故事就足以说明问题。从他的谋臣说他梦见的金人就是佛这件事上来看,②汉明帝政府对西域的历史文化是高度关切的,也是了解的。同时,使汉明帝与谋臣的一唱一和有了历史根据。据史料记载,汉明帝派班超经营西域,重新恢复了西域都护对塔里木盆地的统治。与此同时,班超派遣部下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虽然没有到达罗马,但把东汉的影响力扩大到了波斯湾头。〔2〕这就为外来文化的输入带来了契机:中国的皇帝为了更好地经营西域,需要认识西域佛教。也就是说,认识西域佛教文化,是国家意志的需要。因此,佛教在汉明帝时代的洛阳首先撒下种子,这是完全可能的;东汉政府建立白马寺,优待外来僧人,让他们编译出《四十二章经》,〔3〕介绍佛教的基本教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佛教在汉明帝时代成为皇族的信仰,这是佛教中国化的必由之路,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路好走。楚王刘英,是汉明帝刘庄的同父异母弟,在宫中时,兄弟俩关系相处得很好,正是有这层血缘关系,佛教也就随着刘英成为楚国的封君,在建武二十八年(52)赴彭城(今江苏省铜山县)任所后,〔4〕便从洛阳衍生到楚国。从此以后,佛教便在关东各郡国流传开来。《后汉书·列传·襄楷传》说“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襄楷是平原隰阴县(今山东临邑县北)人,生活在楚王英后百年之时,他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佛教信仰在楚王刘英以后,就从来没有退出过洛阳以东各郡国,经过近百年的流传,在民间非常普及,才导致了本土僧人的出现。《出三藏记集》卷13《安玄传》说:

安玄,安息国人也。……为优婆塞,……与沙门严佛调共出《法镜经》,玄口译梵文,佛调笔受。……佛调,临淮人也。绮年颖悟,敏而好学,信慧自然,遂出家修道。通译经典,见重于时。……佛调又撰《十慧》,并传于世。安公称:“佛调出经,省而不烦,全本妙巧。〔5〕

严佛调是在后汉出家的僧人,直接参与了后汉的佛经翻译事业,并有著作流传后世。他是临淮(后改为下邳)人,这就再一次证明,东汉洛阳以东各郡国,是最早形成的汉传佛教地理板块。

楚王刘英先在彭城,后“以罪废徙丹阳泾县(今安徽泾县西),虽旋即自杀,但其家人亲属仍在丹阳,尤为丹阳早有佛教信仰之线索。是佛教流布地域已逾江南”。〔6〕这说明东汉皇族佛教信仰已经分布在今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和浙江地区。据汤用彤先生考证,南阳人张衡作《西京赋》已经提到了佛教的“桑门”专用名词。《出三藏记集》卷6康僧会译《安般守意经序》所说南阳韩林、颍川文业、会稽陈慧,“信道笃密,执德弘正,烝烝进进,志道不倦”。〔7〕汤用彤认为这三人是安世高弟子。又据《水经注·汳水注》记载,梁国睢阳县东北一里“即襄乡浮图也”,严耕望考证为“今商丘近地”。〔8〕

东汉皇族除了楚王刘英信仰佛教以外,见于文献记载的还有汉桓帝,为佛陀“修华盖之饰”。〔9〕

(2)笮融信佛:佛教信仰的门阀士族化

佛教在东汉皇族的推动下,伴随着汉末三国时期世家大族的产生,也开始门阀士族化。王仲犖说:“我认为世家大族和门阀士族,其实是同义语。”(王仲犖:《魏晋南北朝史》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版,第2页。)本文所说的世家大族具有血缘性,而门阀士族则无血缘性,即通过宗教信仰凝聚起来的社会实力派。这是因为,在中央政权日趋衰落,地方权利日益膨胀的情况下,地方官要想从世家大族那里吸引出来民众,就要想方设法找到吸引民众的东西,才能壮大地方势力,形成新的门阀士族,与中央政府抗衡。就东汉末叶的历史而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宗教,组织群众,形成地方实力派,与中央政府讨价还价。这种与中央政府抗衡的佛教,从人地关系的视角来考察,最早出现在汉献帝时期的彭城国、下邳国和广陵郡(今苏北地区)。据严耕望先生研究,“彭城郡南经下邳国至广陵郡为汉代东南运河线”,即所谓的“三郡委输”。〔10〕这条汉代苏北运河线,实际上是佛教在中国最早门阀士族化的地理版块,与地方官员笮融的佛教信仰密切相关。《三国志·吴书·刘繇传》云:笮融者,丹阳人,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彭城运漕,遂放纵擅杀,坐断三郡委输以自入。乃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彩,垂铜槃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人,希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复其他役以招致之,由此远近前后至者五千余人户。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11〕

这段文字表明,在东汉末年,由于宦官和外戚轮流专政,严重弱化了中央政权(皇权),导致了社会紊乱,在地方上除了血缘世家大族和军事集团以外,又有了另类门阀士族的出现,即宗教门阀的出现。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34—156)在汉顺帝时(126—144)入蜀,居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创立“五斗米道”,设立“义舍”。所谓的“义舍”,大概是一种托名于“供道”的租米制度,〔12〕以吸引道民。汉灵帝(167—189)时,巨鹿(今河北宁普)人张角创立太平道集团,“以跪拜首过,符水咒说”的方式布道,仅10余年间,信徒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13〕丹阳人笮融,与张陵和张角不同,在汉献帝时期,皇权极端微弱的情况下,干脆“坐断三郡委输”,挪用公款,创建寺院,铸造佛像,组织民众,“课读佛经”,在每年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吸引民众,通过信仰佛教的方式,“由此远近前后至者五千余人户”,形成佛教门阀士族,促使佛教信仰由皇族下移世家大族,扩大了佛教信仰的范围,标志着佛教信仰朝着门阀士族化的方向发展。

(3)东汉末年:佛教信仰的士大夫化

在东汉末年,儒家文化独尊的一极格局被打破,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为西域佛教高僧来华,自由传播佛教文化提供了极大方便,他们以翻译佛经的方式,或依附于皇族和地方实力派,或隐居民间;另一方面,洛阳以东各郡国,诸如颍川郡、平原君、南阳郡、会稽郡的知识分子,受楚王刘英和笮融信仰佛教社会风气的影响,在东汉末年思想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下,开始与西域高僧合作,共同翻译佛经。据《梁高僧传》记载,洛阳在汉明帝时代有天竺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与本土知识分子蔡愔和秦景合作,编译出了《四十二章经》,〔14〕成为汉传佛教第一部佛教圣典。汉桓帝时期,安息国高僧安世高在洛阳学习汉文化20年,翻译出佛经35部,41卷,经今人考证,现存22部,26卷,〔15〕得到了本土知识分子南阳韩林、颍川文业、会稽陈慧的青睐,〔16〕并在中国传播开来。汉灵帝时期,支娄迦谶在洛阳翻译出了大乘佛教经典,吸引大月氏国的一批知识分子加入中国籍,支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把支娄迦谶介绍的大乘佛教学说传播到了孙吴,对孙吴皇族佛教有所影响。〔17〕

基于上述,佛教在东汉皇族的驱动下,士大夫与西域高僧密切合作,在洛阳及其以东的郡国传播开来,并波及到豫章、浔阳、会稽等地(现在江西、浙江省)。〔18〕

2.曹魏时代:洛阳和建业的皇族继续信仰佛教

曹魏建国以后,继承了后汉皇族信仰佛教的传统,《魏书·释老志》说,魏明帝(227—239)在洛阳大起浮屠。〔19〕魏文帝(220—226)的胞弟陈思王曹植,也喜读佛经。据《高僧传》卷13记载,“始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20〕鱼山,在今山东省东阿县境内。曹植命运坎坷,封地多次变迁,但都没有超出东汉末叶洛阳以东各郡国的范围,使该地区的佛教信仰更加普及。

孙吴在江南立国以后,也继承了东汉皇族信仰佛教的传统,佛教继续在孙吴皇族上层传播。严耕望说,孙吴建国初期,都在武昌,天竺高僧维祇难和竺律炎在武昌翻译出了《法句经》。〔21〕后迁都建业(今南京市),支谦和康僧会先后来到建业。《梁高僧传》说,支谦在“汉献末乱,避地于吴。孙权闻其才慧,召见悦之,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与韦曜诸人共尽匡益”。〔22〕《梁高僧传》又说孙权为康僧会建立建初寺,康僧会在这里译经说法30余年(247—280)。〔23〕

孙吴时期的康僧会,汉化程度比较深,据汤用彤研究,康僧会“译经尚文雅,遂常掇拾中华名辞与理论,羼入译本。故其学均非纯粹西域之佛教也。……僧会《安般》、《法镜》二序,亦颇袭老庄名词典故。而同时有《阴持入经注》,读之尤见西方中夏思想之渐相牵合。”〔24〕

另外,东汉末年的牟子,是苍梧郡(今广西梧州)人,避乱交趾(今越南境内),深受该地区佛教文化的影响,后返回苍梧郡隐居不仕,在孙吴初年,著《理惑论》(37篇),用佛教理论汇通儒、道各家学说,〔25〕成为中国第一部佛学专著,开辟珠江流域佛教地理板块。

3.长江流域:佛教信仰的草根化

(1)长江上游:摇钱树祭祀在川西北最早草根化

东汉末叶与蜀汉之际的四川佛教,是民间道教化的产物,即把佛教作为祭祀亡灵的工具,这与皇族佛教的信仰不同,皇族佛教是把佛陀(浮屠)与黄老并祀,祈祷现实幸福生活,①而主要流行于川西北的这种祭祀亡灵的佛教,是民间道教与大月氏商人佛教信仰的有机结合,①使佛教信仰首先在川西北草根化。这也说明,后汉治蜀的地方官员与蜀汉的皇族没有直接参与佛教信仰的移植活动,导致了佛教没有在蜀汉上流社会传播开来,主要在川西北的民间自发式传播,并向川北、川东方向的民间社会下移。兹表列如下:

二、汉魏佛教信仰的人文地理学分析

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来分析汉魏时期的佛教信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关东地区:佛教信仰雷同于神仙和黄老信仰

如果我们把先秦文化从人地关系的视角来考察的话,伏羲在陇西画八卦,创立了易学,被周文王和周公发扬光大于关中地区。周公又在关中奠定了礼乐文化传统,成为培养贵族子弟的“官学”。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周平王迁都洛阳,关中官学衰落,礼坏乐崩,学术东移,关东学术勃兴,孔子创立了儒学,“隐君子”老子创立了道家学说,战国方士又创立了神仙之学。从此以后,儒学、道家之学和神仙之学(后被道教和佛教取代)在汉唐之际互融互补,使汉唐文化蔚为壮观。

钱穆认为,“秦人僻居西土,就文化言,较东方远为落后”。秦人的文化措施,“大抵袭自东方”。〔26〕东方的齐、燕,战国以来,盛行神仙思想。在秦始皇时代,神仙思想曾影响到关中地区,秦始皇、汉武帝皆好神仙,实际上是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好神仙遗风的继续。就是西汉初年的儒学,也和神仙思想相近,“伏生传《尚书》,本重《洪范》五行,言灾变,与封禅、符瑞之说相通”。〔27〕可见,汉武帝的好神仙,是秦汉之际神仙学说和黄老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奠定了两汉皇族祭祀黄老的传统。据钱穆研究,汉武帝郊祀的表面现象,似乎是“远追三古盛时之礼乐者,就实言之,特六国晚年以来方士之余绪,固与贾、董诸人所唱以古礼乐为教化者远矣”。〔28〕也就是说,汉武帝把祭祀活动作为“兴古复礼之尤要者,当推封禅与改制”。〔29〕“武帝封禅,最大动机,实由欣于方士神仙之说而起也”。〔30〕东汉的皇帝喜欢祭祀黄老,这是汉武帝祭祀天地(封禅)为教化传统的继续,“黄老起于齐,神仙之说与黄老通”。〔31〕自汉明帝时代起,东汉皇族的祭祀活动,又增添了祭祀佛陀活动,直接导致洛阳及其以东各郡国,乃至江南、华南的士大夫佛教信仰的出现,标志着佛教信仰已经融入中国上流社会。但最基本的特色,是一种道教化了的祭祀佛教,正如周叔迦所说:

自汉明以来,迄于魏、吴,虽有斋忏,事同祠祀,虽知沙门持二百五十戒,而无归禀之仪。〔32〕

这是因为,在东汉时期,外戚和宦官轮流执政,皇权严重弱化。尤其是外戚,往往把皇帝青少年化,借以掌握政权,小皇帝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成为外戚和宦官争权夺利的牺牲品。东汉末叶皇帝命运的多变性,加剧生活在外戚和宦官对峙的夹缝里的皇帝的危机感,他们想通过祭祀黄老、佛陀的方式,减缓政治压力,获取现实生活的平安,在大起大落的政治风波上化险为夷。而长江流域的草根化佛教信仰,与皇族佛教的此岸性恰恰相反,突出了彼岸性。所以,皇族佛教信仰的特色,主要表现在重生的信仰上,这是齐、燕神仙信仰的翻版。

2.长江流域:佛教信仰雷同于民间祭祀

鬼魂观念是人类最早的宗教观念之一。考古学者发现,在距今约18000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的墓葬里,从死者身体四周撒有赤铁矿粉的葬俗推测,山顶洞人已经有了鬼魂观念,〔33〕并逐渐演变成氏族社会和夏殷周三代的祖先崇拜。《礼记·表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34〕这说明殷人重视鬼神祭祀活动。据牟钟鉴和张践研究,“殷人重鬼,不仅将大量生活用品随葬,而且大搞杀殉,造成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周代重人,杀殉逐步减少而代之以佣,随葬品也大为减少,更重视丧礼的仪式性和情感性”。〔35〕汉人重视《礼记》,规范了儒家祭祀祖先活动。《礼记·曲礼下》说:“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士祭其先。”〔36〕《礼记·王制》说:“庶人祭于寝。”〔37〕《通典》第48卷对“庶人祭于寝”解释说,“寝,适寝也。祭法曰:‘庶人无庙,死曰鬼。’”〔38〕

长江流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人的辞赋,其学与齐之黄老阴阳实相通。其言神仙,则《远游》。言鬼物,则《招魂》。言宇宙上古,则《天问》、《离骚》。南人之有《楚辞》,犹海疆之有黄老阴阳也”。〔39〕由此可知,长江流域民间的鬼神信仰源远流长。汉武帝的鬼神信仰,在司马相如为代表的辞赋家地推波助澜下,则日益根深蒂固。钱穆说,司马相如“游于梁,交诸词客,盖兼涉齐、楚两派。其为《子虚》、《上林》,亦以齐、楚对言。而武帝内廷文学侍从之臣,亦不越齐、楚两邦籍”。〔40〕到了东汉末年,长江流域的鬼神信仰非常普遍,举例来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在汉顺帝(126—144)时入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北25里处的鹤鸣山,〔41〕创立“正一道”,俗称“五斗米道”。道安在《二教论·服法非老》里指出,“三张三张指的是:张陵,其子张衡,其孙张鲁。之鬼法”的大致情况是:“或禁经止价,或妄称真道,或含气释罪,或挟道作乱,或章书代德,或畏鬼带符,或制民输课,或解除墓门,或苦妄度厄,或梦中作罪,或轻作妄佞。”〔42〕佛陀被看作神灵,是在汉魏之际,由大月氏商人,经河西走廊或青海羌人聚居地区南下入蜀,成为正一道化的神灵之一,正一道的神灵名目繁多,据《正一法文经章官品》记载,有120种神灵,主要有:“玉女君”、“无上方官君”、“无上天君”、“九天君”、“九地君”、“在郡侯君”、“九玄察炁君”、“无上万福君”、“北都君”、“北上君”、“北天君”、“太平君”、“六丁六甲玄天君”、“扶清太一公华盖君”、“赤天万灵君”、“盖天大考将军”、“玄都君”、“天公君”、“天官五行三五七九君”、“天官五行君”、“地官五行君”、“天五行平君”、“地五行君”、“八卦玄天君”、“太阴君”、“阳方君”、“太黄太极君”、“太素太始君”、“太玄君”、“三炁阳元君”、“五千玉君”、“明堂绛室君”、“解厄君”、“五谷君”、“万里君”、“骆驿门监市君”等等天君神官。(请参阅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修订版)第1卷,第173页)。专门负责“左道余气墓门解除:春秋二分祭窖祠社,冬夏两至记祠同俗,先受治录兵符社契,皆言军将吏兵,都无教戒之义。”〔43〕的“鬼法”,演变成慰藉鬼魂的摇钱树祭祀、佣祭祀和魂瓶祭祀。这是大月氏商人的大乘佛教西方极乐世界信仰与汉族及其土著祖先崇拜信仰的有机结合,大月氏人就这样从文化上融合在长江流域的汉族之中了,长江流域的祭祀祖先仪式就这样从信仰上佛教化了,突出了儒家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44〕孝文化的特色。

3.河陇地区:佛教犹如过眼烟云

河陇地区,是对古代河西走廊和陇右地区的简称,东西长约1600余公里,南北宽约数10~100余公里不等,西连西域(今新疆乃至中亚),东接关中,南邻巴蜀,是“连接古代东西方世界文明的桥梁”。〔45〕陇右在先秦是西戎民族的乐园,后逐渐被秦人融合,最终归化秦国。河西走廊和黄河以西的陇上,在战国到西汉初年的漫长岁月里,一直是大月氏游牧地区,后被匈奴占领。汉武帝时代,河西走廊和河西陇上,成为汉族移民区,汉化程度不深。再加上胡汉战争时常发生,社会处于军事管制之下,大月氏民族东归时,只是这里的匆匆过客,他们信仰的佛教,也成为过眼烟云,在这里没有留下什么印痕,只有到了西晋时代,竺法护才在河陇地区竖起了佛教文化的里程碑,把河西走廊和陇右变成了连接西域佛教和关东儒学和道教的“黄金纽带”。

三、结语

汉魏时期的佛教,是佛教中国化的初级阶段,以洛阳及其以东各郡国为皇族和士大夫佛教信仰的地理板块。由于皇族的信佛,促使佛教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传播开来,西域高僧和本土儒生,互相合作,翻译佛教经典,著书立说,把佛教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使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在一起,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佛教文化已经难以分辨出是外来文化的因子了。

长江流域是东归的大月氏人信仰的佛教和汉族平民祖先崇拜信仰互融互补的地理板块,佛教在这个东西漫长的地理板块上,以上游的摇钱树祭祀、中游的佣祭祀和下游的魂瓶祭祀相适应,通过草根化的途径在民间社会蔓延开来。

尽管河陇地区西连西域,东接关中,南邻巴蜀,但从西周,直到汉武帝时代,这里一直是西戎、匈奴和大月氏等游牧民族的聚居区,汉化程度肤浅,所以在汉魏时期,河陇没有成为传播佛教的地理版块,而是汉文化西传、扎根,并逐渐普及的地理板块,此时此刻,佛教在这里只是过眼烟云罢了。

蜀道难翻译篇7

2.乌蒙山的女人——夏天敏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郭东勇,南英,GUODong-yong,NANYing

3.论吕翼《秋夜的蚊蚋满天飞》的主旨尹宗义,崔艳,YINZong-yi,CUIYan

4.评析沈洋《穿透瓦房的阳光》杨梦媛,YANGMeng-yuan

5.对符二诗歌的浅析朱江,ZHUJiang

6.《文心雕龙》艺术构思论探微赵耀锋,ZHAOYao-feng

7.浅论裴子野文人集团的成员组成黄澄华,HUANGCheng-hua

8.解读杨少衡长篇小说《党校同学》的"铁三角"艾自由,AIZhi-you

9.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昭通旅游导游词》英译文本——以中国西部百里大峡谷英译文本为例张成喜,曾济民,陈剑,张国富,ZHANGCheng-xi,ZENGJi-min,CHENJian,ZHANGGuo-fu

10.人称指称与英语语篇分析李存,LICun

11.试论抢救滇东北彝族上层史学资料的必要性吴喜,WUXi

12.论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现代性维度徐凤莉,XUFeng-li

13.当前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前提性质疑杨其勇,么加利,YANGQi-yong,YAOJia-li

14.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顶岗实习模式研究曾济民,李存,ZENGJi-min,LICun

15.贫困地区大学新生价值观的调查研究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周仁会,唐梅,刘岚,ZHOURen-hui,TANGMei,LIULan

16.贫困地区大专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特点分析罗国忠,刘岚,黄长麒,LUOGuo-zhong,LIULan,HUANGChang-qi

17.普通高校学生自发体育社团的现状及对策——以昭通师专学生体育社团为例王琼,陈劲,马钢,WANGQiong,CHENJin,MAGang

18.大学英语语音教学中的任务建构孙艳芳,SUNYan-fang

1.论蒙元时期滇东北地区的政区设置及变迁的原因吴喜,WUXi

2."僰人悬棺"定名无误——兼析川南悬棺葬的族属问题邓沛,DENGPei

3.翻译不仅仅是跨文化解释——兼评《翻译:跨文化解释》曾济民,ZENGJi-min

4.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非景点地名翻译——以《昭通旅游导游词》为例陈剑,曾济民,张成喜,张国富,CHENJian,ZENGJi-min,ZHANGCheng-xi,ZHANGGuo-fu

5.互文性角度看奥巴马上海演讲汤永雷,TANGYong-lei

6.汉语"红"色词族的句法功能周梅,ZHOUMei

7.卡明斯"inJust-"中的视听效果傅铮,FUZheng

8.灵魂与自然的融合——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意象解析崔潇月,CUIXiao-yue

9.幼儿文学欣赏客体的选择原则任继敏,RENJi-min

10.列宁1921-1924年农民思想演进之人文精神及启示徐凤莉,XUFeng-li

11."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之比较——中日两国近代办学指导思想之异同张维,ZHANGWei

12.试论积极心理学观照下的高校幸福教育吴旻,王会珍,WUMin,WANGHui-zhen

13.贫困地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调查研究刘娟,刘岚,李磊,LIUJuan,LIULan,LILei

14.爱岗敬业的理论解读及策略研究钟琦,ZHONGQi

15.语文教师范读要讲求实效李兰,LILan

16.试论体育教学设计如何应对体育学科发展周跃,刘转青,ZHOUYue,LIUZhuan-qing

17.高师学生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徐艺,宗德琴,徐华,XUYi,ZHONGDe-qin,XUHua

18.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期刊参考咨询服务张玲,ZHANGLing

19.外文阅览室与外语系英语协作教辅谢荣晖,闵小冰,罗琳,XIERong-hui,MINXiao-bing,LUOLin

1.对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两种文化研究的分析与批判罗小青

2.元代出镇云南宗王考王亦秋

3.时态助词"过"的来源及发展谢晓晖

4.语境、词汇衔接与语篇连贯李健

5.试论英汉结构歧义的共性乔艳丽

6.从顺应论看流行歌曲中的英汉语码转换赵文,郭普

7.文学翻译与思想表达的前景化马智利

8.超尘脱俗啸傲林泉——《世说新语·王子猷雪夜访戴》名士风流赏析彭新有

9.蒙尘的珍珠——温庭筠的传奇《华州参军》黄福星

10.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浅析电影《黄土地》的符号内涵陈俊

11.苦难意识在夏天敏小说中的积淀吕叶

12.对人类生存困境、精神困境的探索和追问——刘平勇中篇小说集《因为有爱》的艺术特色解析温州

13.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误区李坚怀

14.高专英语专业学生阅读能力强弱的归因特点朱娥

15.我校学生公共教育学的学习态度调查及对策研究钟琦

16.云南高校开设少数民族体育公共选修课的探讨郭军,高振云

17.高师幼教琴法课教学之我见宗德琴,徐艺

18.顶岗实习:地方高师人才培养模式之革新——兼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新形式张杰,杨其勇,陶仁

19.从顶岗实习看艺术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王少伦

20.昭通师专体育教育实习存在问题及对策王琼,朱式雄,周宗惠3.论庄子自由思想的合理性及其矛盾性唐玲,TANGLing

4.清末民初云南盐税权制变化探析王莹,WANGYing

5.雄关蜀道真如铁诗仙当年从头越——李白开元三至八年间由蜀道入长安说郭建伟,周梅,GUOJian-wei,ZHOUMei

6.汉语时间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杨梅,YANGMei

7.试论部首分析法在汉字教学中的重要性牟成刚,MOUCheng-gang

8.认知语言学理论与语言全息的映照研究李中良,李良沛,LIZhong-liang,LILiang-pei

9.关联理论对翻译中形意矛盾的解释力王薇,WANGWei

10.论纽马克的翻译方法陈涛,CHENTao

11.雷平阳诗歌中的地理景观郭冬勇,南英,GUODong-yong,NANYing

12."孤独"视阈下的双重人生——对《梅兰芳》的人文意义解读裴萱,PEIXuan

13.一部凄美的爱情悲剧——赏析《马五哥与尕豆妹》褚治明,CHUZhi-ming

14.法国后期象征派对戴望舒创作《望舒草》的影响马燕,MAYan

15.《去吧,摩西》中的人物命名类比研究付纬航,李良沛,FUWei-hang,LILiang-pei

16.深沉的自我写照——评杰克·伦敦及其代表作《马丁·伊登》许太梅,XUTai-mei

17.昆德拉笔下的"唐璜式"人物形象探究郭毅,GUOYi

18.科层管理中的教师教学自主性探求张桂梅,ZHANGGui-mei

19.儿童说谎的研究综述贺舟颖,HEZhou-ying

20.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语言刍议李兰,LILan

21.农村中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调查何文娟,HEWen-juan

1.试论我国新的社会阶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王浩斌,WANGHao-bin

2.近十五年魏晋南北朝士族研究综述卢朝,LUChao

3.中美篮球文化比较与中国篮球可持续发展张泽承,唐花明,ZHANGZe-cheng,TANGHua-ming

4.几种《世说新语》注译版本注译不同原因探析何秦,HEQin

5.中英文化中的数字及其翻译——一种历史文化语义学视角的解读吴祥云,崔华勇,朱琳,WUXiang-yun,CUIHua-yong,ZHULin

6.因地制宜伦理视阈下的改写杨晖,YANGHui

7.英汉呼语对比分析李永斌,LIYong-bing

8.英语教学中的隐喻文化韩淑红,HANShu-hong

9.夏天敏长篇小说《极地边城》议论的艺术特色艾自由,AIZi-you

10.植根于中原文化的现实性与理性——论乔叶的小说创作王文霞,WANGWen-xia

11.《微暗的火》的框架和嵌套叙述结构研究张成喜,张国富,ZhangCheng-xi,ZhangGuo-fu

12.幼儿园"三生教育"之生命教育模式探析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龙波,LONGBo

13.浅论"乳名"对幼儿的教育意蕴杨其勇,陈彬,YANGQi-yong,ChenBin

14.口语教师向汉字应用教师转型的思考李兰,刘燕,LILan,LIUYan

15.高师顶岗实习模式与学生就业关系探析曾济民,ZENGJi-min

16.公共英语课堂"提问说Sorry!"问题行动研究李晓燕,LIXiao-yan

蜀道难翻译篇8

Abstract: The local foreign publications have their own local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translating workers must fully comprehend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mak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meaning and style and then put it into idiomatic English.

关键词: 对外宣传;汉译英;文化;韵味

Key words: foreign publicity;C-E translation;culture;charm meaning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2-0316-02

0引言

中国加入WTO后与国际交往日趋频繁,各地为了加快地区的经济建设,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出版了许多对外宣传物。它们内容丰富,行文流畅,言简意赅,有时还穿插一些成语典故。若想将它们译成地道的英文,却有较大的难度,因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转换模式,涉及到源语与目的语两种文化、两种语言的异同。

1汉语名词的英译

汉语名词可分为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译成英语时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汉语的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译成英语时绝大多数用汉语拼音方式进行音译。如:邓小平Deng Xiaoping、上海Shanghai等。过去曾经把这类名词用威氏玛拼音方式译成英语的一律改正过来。如:Peking(北京)现译为Beijing,Lu Hsu(鲁迅)现译为Lu Xun。外国人已习惯用汉语拼音方式译成英语的专有名词。

②国外的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译成英文时不能用汉语拼音去译,要用“还原”的方式恢复其原英文的本来面目。如:费城(Philadelphia)、陈纳德(Chaired Lee Chenna)、白求恩(Bethune)。

③汉语的普通外来名词译成英语时也不能用汉语拼音,只能“还原”成英语的表达形式。如:米(meter)、瓦(watts)、三明治(sandwich)、歇斯底里(hysteria)、的士(taxi)。

④进行“解释性翻译”。近年来,翻译界提出了“解释性翻译”理论,即针对在翻译工作中由于忽略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差异和由此产生的表述和行文的差异而出现的种种死译现象在译文中采用“解释性翻译”。就汉译英而言,针对那些中国特有的事物,如人名、地名、历史事件和政治术语等,尽可能提供一些背景材料或解释。如:“全国人大”译成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i.e., China’s legislature;(与台湾的)“三通”译成three links(links of trade,travel and post)。又如一份介绍崂山的资料中有这样的文字描述:

三官殿里有一株茶花树,在寒冬腊月开出一树鲜花,璀璨如锦,因此又名“耐冬”。

There is a camellia tree in the Sanguan Palace blooming fully in midwinter, so it is called Naidong, meaning it can stand bitterly cold winters.

译者根据原文的字面意思在句末增加了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对“耐冬”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加深了读者对茶花树的印象。

⑤学习外国人的翻译方法。外国人把汉语译成英语时,把专有名词意译成英语之后还加上汉语拼音作注,这样不仅生动,而且传达了中国文化特征,有利于我国专有名词国际化。如:

A grandiose building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square,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Ren Min Da Hui Tang), erected in 1959, is the meeting plac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天安门)广场的西侧,有一座雄伟的建筑――1959年建成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的地方――人民大会堂。

这种翻译专有名词的汉语注音法,不仅指出了该名词的中英文涵义、汉语词序排列表达与英语词序排列表达的差别,而且向外国读者提供了汉语一字一音的特点,传播了汉语文化韵味。这是一种“送去主义”。这种“送去主义”能否被接受呢?答案是肯定的。英国语言学家Brian Foster 精辟地分析了英语民族在吸收外来词的问题上“有一种乐意包容的民族心理特点”。他指出“从英语的整体历史来看,英语对其他语种的词语总是乐意采纳的,似乎主张一种语言上的自由贸易。” Robert MacNell也指出:“我们的英语的历史是典型的大量窃取其他语言的历史。”

2汉语堆砌修饰语的英译

修辞是各种语言表达得体的一种方式,汉语表达别强调修辞。汉译英时译者要根据英文修辞表达的习惯,把汉语中的修饰成分进行揉合、整合和梳理,把汉语修饰多余的语符载体省出不译,或译其义而不译其形,英文表达时虽无其词却已达其意。

如:乐山水光山色独特,地理环境优越,素有“绿物夹岸水平铺”之称,举行龙舟竞渡得天独厚。

Famous for its “tranquil river fringed with rich vegetation, Leshan in Sichuan Province has the ideal setting for its Dragon Boat Festival.”

这里省掉“水光山色独特,地理环境优越”,译文行文简练,达到原文内容修辞的效果。其实,“tramquil river fringed with rich vegetation”(“绿物夹岸水平铺”)正是省略部分的具体表现。

又如:君山是洞庭湖中一个小岛,由七十二个山头组成。岛上名胜古迹甚多,充满动人心弦的故事。古人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来描绘她的秀丽景色。

Junshan,a small island which consists of 72 hilltops, is in the vast Dongting Lake. Plenty of fairy tales pass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about the scenic and historic sightseeing spots in it. Two Chinese classinc descriptive lines about this island are these: The water and the island hills are blue viewed faraway, and Junshan seems to be a green snail in the large white bay.

英语译文没有按汉语文字直译,而是采用释义方法来分析把握原文内容,用合乎英语表达习惯的方式把原文内容译成了英语。译者把原文第二句“岛上名胜古迹甚多,充满了动人心弦的故事”调整了结构,通过整合原句内容,译成一个英语句子:Plenty of fairy tales pass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about the scenic and historic sightseeing spots in it. 这样整合翻译使译文不仅符合英文表达习惯,同时又传达了原文的主旨。

3汉语同义异形词语的英译

汉语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形美、意美、音美的语言。与其他语言比较,汉语有许多本身固有的特点,如同义异形词语。如何将同义异形词语译成地道的英语,需要译者进行认真的汉英双语对比研究。

如: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南部,东邻江西,西接贵州,南毗两广,北连湖北,西北与四川交界。

Hunan Province is located south of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Yangtze River bordered by Jiangxi on the east, Guizhou on the west, Guangdong and Guangxi on the south, Hubei on the north, and Sichuan on the northwest.

汉语表示“交界”有“邻”、“接”、“毗”、“连”、“交界”等多个动词,同义异形。在这句中五个动词的意义相同,译成英语时只需用一个动词border的适当形式就足够传达上述五个汉语动词的意义。

4汉语短语结构的英译

外宣作品中短语结构文字精练、内容丰富、表达多样。短语结构多用四字词形式。译者要充分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领会其文化涵义,译文要尽力表现出原文形象和语气的文化韵味,传达其内容实质。

如:巴陵胜状the magnificent sights of Yueyang

三湘四水the four rivers in Hunan

五岭逶迤the Five Ridges winding on

鱼米之乡land of rice and fish

洞庭初雪early snow in the Dongting Lake area

5汉―英翻译中的文化流失

在地方外宣品中,为了突出地方的地气、人气、名气,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尽力用溢美之词描述出来,尽量做到使来访者产生参观欲、参观后留下深刻印象,译者要尽力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使读者能看懂和了解其文化背景,尽量减少文化韵味的流失。

上面提到的有关“君山”的译文,译者把原文的最后那句中的两行古诗在结构上译成符合英诗表达习惯的押韵诗句,在内容上传达了原文的精神实质:把“山水翠”译成water and the island hills are blue,达意传神;“白银盘”形象比喻浩淼的洞庭湖(在阳光下远看洞庭湖,正如一个白银盘),用white bay 表达正符合原文的内容,切合原文风格,保持了原文的文化韵味。

又如:银城(益阳)古景以益阳市城区为中心景区。益阳始建于秦,三国时为东吴胜地,城内三国遗址甚多,蜀汉名将关云长单刀赴会前磨刀砺器的磨刀亭、关公庙、孔明井、鲁肃堤、马良湖等至今仍在;裴公亭、白鹿寺、栖霞阁等古迹依旧;会龙、栖霞、裴亭古树、白鹿晚钟等资江十景镶嵌于资水两岸,如梦如幻,令人流连忘返。

The historic sites of the Sliver City are located in the urban area of the city. Yiyang Town originated in the times of the Qin Dynasty (221B.C-9B.C.). It was once a strategic land of the state of Eastwu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in Chinese history and left many historic sites of the Three Kingdoms then, for example, the Sharpen Sword Pavilion, where the then famous general Guan Yunchang of Shu Han of the Three Kingdoms sharpened his sword before he attended the gathering meeting contrived as a trap by himself with a sword alone, Guangong Temple, Kongming (master of mind) Well, Lu Su Dike and Maling Lake. The other historical legends are Peigong Pavilon (Peixiu, a chief minister of the Tang Dynasty), White Deer Temple and Xixia Manse. The fascinating scenery and mysterious legends along the banks of the Zi River greatly urge the visitors not to tear themselves away.

译文中的“文化流失”现象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每个专有名词都是一个历史文化故事的标题,只译标题不可能传达它包含的故事内容和文化内涵。尽管翻译时作了一些调整和发挥,译文还是显得缺少一些文化韵味,如“蜀汉名将关云长单刀赴会”的故事,英译文很难表达出原文的文化内涵和韵味。

不同的文化沟通离不开翻译。要处理好地方对外宣传物中大量的文化信息,译者必须要以偏向译文、侧重读者的方向为准则,必须顾及英语的表达习惯和读者的接受能力,既不能让英语就范于汉语的概念和意象去追求语言文字和信息量的“对等”转换,也不能因两种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而经常回避问题。要通过调整翻译手段,如通过释义、增补、删减、创造性翻译等手法尽可能传达原文信息,尽量减少翻译过程中文化韵味的流失。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陈东成.文化差异与翻译[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

[4]黄志凌.浅谈对外宣传中的编译工作[J].中国翻译,1999(2).

[5]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2000(5).

上一篇:处分决定范文 下一篇:关于友谊的句子范文